• 软件架构设计实用方法及实践pdf免费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者的话:软件架构设计的实用方法与实践df本书介绍了如何以系统化、可预测、可重复和经济高效的方式设计各种软件架构。本书不仅介绍了一种实用的架构设计方法,还提供了一种以可重用设计知识为支撑的结构化方法。如果您想了解更多,请下载阅读简介本书介绍了如何以系统化、可预测、可重复和经济高效的方式设计各种软件架构。本书不仅介绍了一种实用的建筑设计方法,还提供了一种以可重用设计知识为基础的结构化方法,并包含丰富的案例研究来展示如何使用这种实用方法。使用真实世界的示例,您将掌握经过验证的属性驱动设计(ADD)的新版本,例如由功能需求和架构问题引起的可修改性、可用性和可靠性。基于他们丰富的经验,HumertoCervate和RickKazma将指导您完成实用设计,以支持从需求到维护再到演变的整个软件周期。您将学习如何成功地将设计集成到组织环境中,以及如何使用敏捷方法设计软件系统。相关内容部分预览读完这本书你会学到什么*了解架构设计的哪些方面涉及并应用于整个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掌握核心设计理念、原则和流程。*了解实施属性驱动设计方法的步骤。*向上或向下添加设计和分析,包括用于售前流程的设计或用于轻量级架构审查的设计。*识别和优化分析和设计之间的关键关系。*利用经过验证的、可重用的设计原语,并使其适应特定的问题和环境。*解决新领域的设计问题,例如云、移动或大数据。关于作者HumertoCervate是自治大学教授,主要研究兴趣是软件架构,特别是架构设计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和工具,并积极推动这些方法和工具在软件中的使用中的行业应用。他拥有SEI软件架构专家和ATAM评估员认证。RickKazma是夏威夷大学的教授,也是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员。他的研究兴趣是软件架构、设计和分析工具、软件可视化和软件工程经济学。Kazma创造了许多非常有影响力的架构。目录翻译顺序前言第一章介绍11.1写作动机11.2软件架构21.2.1软件架构的重要性21.2.2生命周期活动31.3架构师的角色51.4ADD6的历史1.5总结71.6延伸阅读8第2章架构设计92.1通用设计92.2软件架构设计102.2.1架构设计112.2.2元素交互设计112.2.3元素内部设计122.3为什么架构设计如此重要132.4架构驱动132.4.1设计目的142.4.2质量属性152.4.3主要特点192.4.4架构问题202.4.5约束212.5设计概念:创建结构的构建块222.5.1参考架构222.5.2架构设计模式242.5.3部署模式252.5.4策略262.5.5外部开发组件272.6架构设计决策302.7总结312.8延伸阅读32第3章架构设计过程343.1需要有原则的方法343.2属性驱动设计3.0343.2.1步骤1:查看输入353.2.2第2步:通过选择驱动因素来建立迭代目标363.2.3步骤3:选择一个或多个系统元素进行细化373.2.4步骤4:选择一个或多个设计概念以满足所选驱动程序373.2.5步骤5:实例化架构元素、分配职责和定义接口373.2.6步骤6:起草视图和记录设计决策383.2.7步骤7:分析当前设计,审查迭代目标,实现设计目标383.2.8按需迭代393.3按照系统类型39遵循设计路线图3.3.1成熟领域的绿地系统设计393.3.2新兴领域的绿地系统设计413.3.3现有系统的设计(棕地)423.4识别和选择设计概念423.4.1识别设计概念423.4.2选择设计概念433.5结构生成463.5.1元素实例化473.5.2职责划分和属性识别473.5.3建立元素之间的关系483.6定义接口483.6.1外部接口483.6.2内部接口483.7在设计中创建配置文件513.7.1绘制记录视图513.7.2记录设计决策533.8跟踪设计进度553.8.1使用架构积压553.8.2使用设计看板553.9总结573.10延伸阅读57第4章案例研究:FCAPS系统594.1商业案例594.2系统要求604.2.1用例模型604.2.2质量属性方案624.2.3约束624.2.4架构问题624.3设计过程634.3.1添加步骤1:查看输入634.3.2迭代1:构建完整的系统架构634.3.3迭代2:识别支持基本功能的架构704.3.4迭代3:求解质量属性场景的驱动因素(质量属性-3)774.4总结804.5延伸阅读81第5章案例研究:大数据系统825.1商业案例825.2系统要求835.2.1用例模型835.2.2质量属性方案835.2.3约束845.2.4架构问题845.3设计过程845.3.1ADD方法的第1步:查看输入855.3.2迭代1:参考架构和整体系统结构855.3.3迭代2:技术选择915.3.4迭代3:细化数据流元素995.3.5迭代4:服务层104的细化5.4总结1075.5延伸阅读107第6章案例研究:银行系统1096.1商业案例1096.1.1用例模型1106.1.2质量属性方案1116.1.3约束1116.1.4架构问题1116.2现有架构文档1126.2.1模块视图1126.2.2分配视图1136.3设计过程1146.3.1ADD方法的第1步:查看输入1146.3.2迭代1:支持新驱动程序1146.4总结1186.5延伸阅读119第7章其他设计方法1207.1软件架构设计的通用模型1207.2以架构为中心的设计方法1217.3RUP123中的架构活动7.4软件架构设计过程1247.5架构和设计方法1267.6视点和透视法1277.7总结1297.8延伸阅读129第8章设计过程中的分析1318.1分析与设计1318.2为什么分析1338.3分析方法1348.4基于策略的分析1358.5反思问题1378.6基于场景的设计审查1388.7架构描述语言1418.8总结1428.9延伸阅读142第9章组织中的架构设计过程1449.1架构设计和开发生命周期1449.1.1预售阶段的架构设计1459.1.2DevOPhae146的架构设计9.2组织问题1509.2.1个人设计或团队设计1509.2.2将设计概念目录应用于组织1519.3总结1529.4延伸阅读152第10章结论15410.1对方法的需求15410.2下一步15510.3延伸阅读156附录A设计概念目录157附录B基于策略的问卷184词汇表196读者评论本书描述了架构设计过程和设计方法:属性驱动设计(ADD)。使用ADD,它可以帮助用户在设计过程中不断地重构设计。通过介绍ADD的概念和ADD的几个应用实例,作者展示了如何进行架构设计以及如何重用设计理念,即借用其他成熟的解决方案。...

    2022-05-06 软件架构与设计 软件架构设计和软件结构设计

  • 5G时代: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大变革PDF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5G时代: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的革命一本解释5G技术及其对生活和商业影响的书。2019年10月31日,我国三大运营商发布5G商用服务,正式开启5G时代。每个人的生活都开始与5G息息相关。简介5G网络大家都听过也期待过,据说可以让人们秒速下载一部10G高清电影,让你的手机玩游戏不卡顿,带来前所未有的超爽移动上网体验……对于工业界来说,5G远不止是高速移动互联网,它被寄予了更大的期待,它将成为支撑下一代核心高科技技术的“基础设施”。这些“高科技”,包括无人驾驶、人工智能乃至宏观的“智慧城市”。日本知名咨询公司野村综合研究所通信与媒体部负责人龟井拓在书中详细阐述了5G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经济生活。《5G时代: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巨变》的内容通俗易懂,即使不懂技术和通信业务的人也能看懂。《5G时代: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巨变》不仅介绍了5G,还涵盖了其他通信技术、行业热点话题等,希望可以作为了解通信行业的入门读物及其影响。精彩的书评5G网络可以看作一把钥匙,它可以解开之前难以数字化的真实场景,让数字技术以更小的粒度重塑现实世界。未来,5G和AI将相得益彰。5G还可以帮助更多的AI应用落地,AI可以让5G网络更加灵活高效。——腾讯董事长马化腾5G带来的不仅仅是网速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它构成了万物互联的基础。随着5G商用,AR、VR、AI等交互技术必将迎来大发展。其中,新服务、新架构、新技术将对安全提出新挑战。——360集团董事长兼CEO周宏AI+IoT+5G将产生核聚变,所有设备都可以无缝连接在一起。包括机器人在内的很多物联网设备已经开始融入人们的生活,整个产业链变得非常熟悉。——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网络的灵活性大大提高通信需要满足各种条件,具体取决于使用它们的方法。例如,要实现汽车的自动驾驶,就必须能够监测周围的车辆、交通标志、信号灯和行人等信息,并根据分析结果。不得切断这些通讯的连接。我们可以想象突然出现行人时必须刹车的场景,不允许有通讯延迟。如果自动采集水、电、气仪表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聚合起来计算支付通信,实时性的要求就不是那么重要了。在通信失败的情况下重传也不是不可能,不会发生致命事故。这种通信可能还会计算每次通信的平均成本,以尽可能降低成本。由于5G采用C/earatio方式,在混合通信的情况下,很容易充分考虑全网的混合状态,做出最佳的资源分配。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假设网络层是一种网络作业切片技术,按照通信的类型进行切片,分为多层。网络作业切片的架构如图3所示。该技术在5G条件下变得容易实现。由于C/U分离和网络作业切片不是无线领域的技术创新,因此很少有人谈论它们。然而,两者都是可以提高网络设计灵活性的技术创新,需要牢记在心,作为扩展5G商业应用的最佳知识。数字转换的基础知识为了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促进其主导产业制造业的发展,德国正在实施一项被称为“工业4.0”的战略计划。根据产品的订单情况,对工厂安装的作业机器人进行远程控制和自动控制,利用AI分析作业机器人上安装的传感器获取的数据,对标志进行监控和响应故障和停电,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德国正​​在寻求从将操作机器人作为商品销售的商业模式,转向另一种为客户带来“使用操作机器人大幅提高工厂生产线和设备运行效率”的商业模式好处本身就是将服务作为附加值出售的商业模式。其代表公司之一是德国的博世。在2018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c,全球移动通信行业最大的展会)上,博世充分展示了5G在“工业4.0”中的重要作用,其中大部分依靠之前介绍的网络作业切片彻底改变了公司的制造/销售业务。虽然网络作业切片的想法或技术之前已经存在,但其应用价值可以通过5G大大提升。这也是人们期待5G时代尽快到来的原因之一。“工业4.0”战略规划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使用通信、人工智能和各种内置传感器等技术手段,实现公司内部决策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即所谓的数字化转型。企业在描述数字化转型的面貌时,必须将控制和数据流程嵌入到业务或运营的各个方面,跟上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巨大控制信号和数据的时代步伐。架构和技术元素是设计好的,所以5G被称为数字化转型的基础。...

    2022-05-06 通信数字化转型怎么理解 通信数字化转型需要提升的能力

  • 5g时代: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大变革电子书完整版免费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者评论:5G时代: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的革命完整版5G商用正式启动,一本书解释了5G对生活和商业的影响。继《大数据时代》之后,畅销书《5G时代》发布。5G远不止是高速移动互联网。寄希望于成为支撑下一代核心高科技的“基础设施”技术简介5G网络我们都听说过,也期待过,据说可以让人们在几秒钟内下载一部10G的高清电影,让你的手机在玩游戏时不卡顿,并带来前所未有的超酷移动互联网体验。..对于业界来说,5G远不止是高速移动互联网。它被寄予更大的期望。它将成为支撑下一代核心高科技的“基础设施”技术。这些“高科技”,包括无人驾驶、人工智能乃至宏观的“智慧城市”。日本著名咨询公司野村综合研究所传播与媒体部负责人龟井拓在书中详细阐述了5G将对我们的经济生活带来哪些影响?相关内容部分预览关于作者【日】龟井拓哉野村综合研究所ICT媒体和服务业咨询部部长,电信和媒体集团。东京大学大学院工学系毕业,2005年加入野村综合研究所,从事信息通信领域的企业管理、战略规划和咨询工作。关于译者田中王教授,博士在经济学和博士学位海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他曾两次被派往日本,并被聘为关西学院大学的客座研究员和中央大学的客座教授。目录序202X,某一天的场景第一章5G成为话题的原因1移动通信系统的巨大变化2支持5G的技术创新3围绕5G的国际竞争4日本在“开发利用方法”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第2章5G改变生活1智能手机的创新2为娱乐带来全新体验3彻底改变“联网汽车”4医疗和护理领域的变化5识别和个性化方面的创新6从智慧城市到社会5.07取代智能手机的设备第3章5G如何改变业务15G对各行各业的影响2能源行业和公共事业的创新3工厂变迁,制造场地变迁——制造业的革新4从天到地的监控,人工智能也被采用——公共安全的演进5从交通工具到“出行服务”——公共交通行业的创新6关键词是B2B2X——通信行业本身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四章5G的风险1“过度期望”变成失望的危险2隐私信息面临的风险3个点差评分4城市与地方和地区之间不断扩大的“数字鸿沟”5缓慢过渡到5G的风险第五章5G时代我们应该做什么1个主角交替2基本架构中心操作员的3项操作4转向“一切即服务”的存款服务5超越5G和6G看完5G时代有句话说:1G打电话,2G发短信,3G看图片,4G看视频,5G生活就是一场游戏。我所理解的通信技术的历史:1.前电信号时代,电报和电话发明之前的通信时代。2模拟信号时代,以老大哥为代表的电报、有线电话和1G通信时代。3数字信息时代,2G之后的通信时代。从1G到5G——1G模拟信号传声,这个阶段就是老大哥,第一代手机。随后,改变了信号传输方式,将模拟信号技术升级为数字信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数字时代的到来。模拟信号只能传输声音和文字,而数字信号可以传输所有编码信息。2G开始进入数字时代,2G数字信号传输语音和文字,诺基亚由此兴起,打电话发短信。图片3G,视频4G。数字时代之后,信息传递的方式没有改变。改变的是信息传输的速度和数量。2G网速只能满足语音和文字,3G可以满足图片和小动画的即时传输,4G可以满足视频。从这个角度来说,5G也是数字时代通信速度和体量的升级。在4G之前,它满足了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通信需求。5G及后续通信升级是为了创造新的通信需求,满足工业化的通信需求。所以,5G之后,我们的生活模式不会有认知上的变化,但商业、制造、公共事务都会有大的变化。2015年9月,国际通信标准化组织-电信联盟给出了5G的3个典型应用场景:1.高速、大容量通信。(相比4G时代,通讯速度和通讯量有了质的飞跃)。2高可靠性和低延迟(边缘计算、云计算)。3大规模物联网(物联网)。在5G时代,无人驾驶汽车和物联网将实现,公共安全将大大提高。犯罪分子在无数摄像机面前无处可藏,这正是我担心的。大数据时代,个人在互联网上如何保护隐私。以上是我读完《5G时代——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巨变》一书后的感悟。正确性完全是我个人的误解,与作者的观点无关。特此申明。...

    2022-05-05 5G 2Gbps 5G 2G 优点 搞笑

  • 大话5g在线阅读高清完整版|百度网盘下载

    小编点评:大华5g在线阅读5G技术专利大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全面介绍了5G的演进过程、关键技术和应用场景。作为国内较早的5G书籍,介绍了国内外5G的发展现状,涵盖了5G的需求和应用。场景,重点关注当前流行的5G空口候选技术和5G网络候选技术。现在,5G技术终于实现了简介4G商用多年,5G方兴未艾。业界对5G系统的研究已形成广泛共识:未来5G将支持海量数据连接,灵活适配多种空口技术,支持20G超高速率。虽然5G的场景和需求已经基本明确,但候选关键技术仍在开发中,5G技术正处于标准化的关键阶段。本书作为5G的早期书籍,从5G的需求和场景出发,重点关注5G的业务场景和技术指标;其次,阐述了国际上5G的最新研发进展,让读者形成5G研究的全貌。理解再次从无线物理层,从接入网架构和核心网架构两个方面阐述了5G空口关键技术和候选人的关键网络技术。本书立足于通信从业者,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探讨了5G通信的深奥原理,适合通信设备制造商、手机制造商、网络运营商、科研人员、大学教师、大学生、研究生、等参考。相关内容部分预览关于作者小火车,1980年代出生,硕士毕业后从事通信行业近十年,做过产品开发、标准专利、行业分析。从有线到无线,从通讯到互联网,走遍全国,走遍世界名胜。我一直在通信的道路上苦苦挣扎,长期以来一直关注通信技术的演进。同时,我也在积极参与5G技术研究领域。我所理解、所感、所闻,已编成十万余字的书,既是为了纪念,也是为了欢迎。通信的新十年。目录第一章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与挑战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14G挑战/3运营商面临挑战/3用户需求的挑战/4技术挑战/54G增强技术演进/7LTE+演进路线/74G网络架构演进/8未来移动通信的需求与挑战/9未来移动通信的需求/10未来移动通信的挑战/11第2章5G需求和场景什么是5G/155G/17需求5G业务需求/175G/21技术要求5G挑战/235G/26的场景及应用第三章全球5G研发进展世界各地的政府和组织/33欧盟/33中国/35日本/42韩国/44美国/45标准组织/46ITU/463GPP/48NGMN/49设备制造商/52华为/52三星/58诺基亚/64爱立信/66中兴通讯/72第4章5G空口关键技术新的多路访问/81NOMA/83SCMA/88PDMA/94新波形/95基于滤波器组的多载波技术(FBMC)/96F-OFDM/99UF-OFDM/101新调制码/103调制技术/104极地代码/107大规模MIMO/111新乐队/118毫米波通讯/119可见光通信/121频谱共享/129第五章5G网络关键技术平/136C-RAN/137什么是C-RAN/138C-RAN的原理/139C-RAN关键技术/140C-RAN挑战/142基于C-RAN的5G架构/144SDN-RAN/NFV/151什么是SDN/153SDN/155的核心技术软件定义的无线接入网络/156软件定义核心网络/160什么是NFV/162SDN/NFV如何影响5G架构/166开放网络能力/168SDN与C-RAN/169的整合超密集网络/170什么是超密集网络/171超密集网络关键技术/172CDN/175什么是CDN/175CDN/175原理CDN在5G/176中的应用SDN与CDN/178的结合D2D/179为什么需要D2D/179什么是D2D/180D2D/181的优势和挑战第6章一个不能忘记的角落如何设计5G语音/183如何解决信令风暴/184信号风暴的根本原因/184信令风暴解决方案/185如何做好5G安全/1865G安全非常严重/1865G安全解决方案/187如何开发5G终端/1885G终端应用场景/1885G终端技术挑战/190大华5g读书笔记实际上,5G性能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增加覆盖范围、增加信道、增加带宽和提高信噪比。相关技术包括增强覆盖技术、频谱增强技术、频谱扩展技术和能效提升技术。不同的5G应用场景有不同的需求。比如下行主要针对广域覆盖和密集的大容量场景,目标是提高频谱效率;上行主要针对低功耗、大连接场景和低时延高时延场景。可靠场景,瞄准物联网场景。在满足一定用户速率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增加接入用户数,同时支持免调度接入,降低系统信令开销、时延和终端功耗。未来5G技术需要根据不同场景,结合接收机的处理能力,选择合理的多址技术方案。NOMA技术相比LTE频谱效率提升3倍,适用于用户过载场景、接入严格同步不易实现的场景以及基站天线数量相对较少的场景,如超密集网络、大规模密集用户场景、直接通信D2D、物联网通信MMC和传感器网络等。此时,将NOMA技术应用于具有远近效果的场景,可以在用户之间实现最大公平性和最大容量之间的最优。NOMA的基本思想:发送端采用非正交传输,接收端通过串行干扰消除SIC接收端实现解调。与正交传输相比,NOMA接收器的复杂度有所提高,但它可以获得更高的频谱效率,相当于增加了接收器的复杂度来换取频谱效率。NOMA技术的难点在于设计低复杂度和高效的接收器算法。NOMA在发射端采用功率复用技术,为不同的用户分配不同的信号功率。功率复用技术不同于简单的功率控制,而是基站通过算法进行功率分配。NOMA在接收端使用SIC来消除多址干扰,接收端的SIC接收器可以根据不同的功率区分不同的用户,即SIC根据用户的信号功率大小判断用户,确定用户排除干扰的顺序。SIC还可以通过Turo码和LDPC码等信道编码来区分用户。海量连接需要节点连接成本和功耗低,而4G系统采用正交多址接入,需要严格的接入流程和调度控制,限制接入节点数量,信令容量不足,且成本高、成本高节点功耗,无法满足海量节点的要求(低速、低成本、低功耗),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多路访问方法来满足上述要求。中兴通讯提出的MUSA技术是一种基于复域多元码序列的多用户共享接入技术,融合了非正交和免调度设计。非正交性可以让用户信息混杂在一起,可以结合炎热天气和免调度。非正交融合免调度弱化了上行同步过程(甚至不需要上行同步),可以节省大量信令开销;节点可以自由收发,实现深度睡眠;简化节点物理层设计和流程,节约成本;在低传输速率下存在更大的节点过载率。MUSA放宽/​​甚至免除了严格的上行同步过程,只需要简单的下行同步。MUSA还可以利用不同用户的到达信噪比的差异来提高SIC分离用户数据的性能,实现“近远问题”到“近远增益”的转化;此外,MUSA减轻/甚至消除了严格的闭环功率控制过程,因此,它为以低成本和低功耗实现海量连接提供了基础。MUSA下行通过创新的增强叠加编码和叠加符号扩展技术,提供比主流正交多址更高容量的下行传输,还可以大大简化终端实现,降低终端能耗。与不需要扩频的NOMA不同,MUSA上行链路采用非正交扩频技术,与NOMA相同。两者都使用干扰消除技术,但NOMA不适用于无调度场景,而MUSA利用随机性和码域维度,适用于无调度场景。SCMA最大的特点是非正交叠加码字的数量可以比使用的资源块数量增加一倍。与4GOFDMA技术相比,它可以在相同的资源量下同时服务更多的用户,从而提高系统的整体容量。SCMA是一种新的频域非正交波形。在发送端,输入比特直接映射成码本(复域多维码字,即SCMA码字),码本可以分配给同一个UE,也可以分配给不同的UE;映射码本扩展到其他多个子载波,不同用户的码字以稀疏扩频方式非正交叠加在同一个资源块上;接收端存在,利用稀疏性进行低复杂度多用户联合检测,并结合信道解码完成多用户比特串恢复。SCMA中各层终端设备的稀疏码字覆盖在码域和功率域中,共享完全相同的时域资源和频域资源。一般情况下,如果叠加的次数大于复用码字的长度,系统就会因多用户终端设备的接入复用而过载。而SCMA采用多维/高维星座调制技术,除了利用代码字之间的“自然”稀疏性外,还可以轻松实现用户检测。SCMA的复杂度取决于两个主要因素:一是每个码字之间的稀疏程度;另一种是采用多维/高维星座调制技术,每个维度映射点的数量少。当子载波数小于用户数时,子载波不是严格正交的,单个子载波上会出现用户数据冲突,多用户解调难度更大。/高维星座调制技术解决了这个问题。...

    2022-05-05

  • 《现代通信网络技术丛书 蜂窝物联网 从大规模商业部署到5G关键应用 原书第2版》(瑞典)奥洛夫·利贝格,莫滕·桑德伯格,(美)王怡彬,(瑞典)约翰·伯格曼,约阿希姆·萨克斯作;齐志强,王春萌,党彦平,陈昭华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现代通信网络技术丛书蜂窝物联网从大规模商业部署到5G关键应用原书第2版》【作者】(瑞典)奥洛夫·利贝格,莫滕·桑德伯格,(美)王怡彬,(瑞典)约翰·伯格曼,约阿希姆·萨克斯作;齐志强,王春萌,党彦平,陈昭华译【丛书名】现代通信网络技术丛书【页数】458【出版社】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04【ISBN号】978-7-111-67723-9【分类】物联网-研究【参考文献】(瑞典)奥洛夫·利贝格,莫滕·桑德伯格,(美)王怡彬,(瑞典)约翰·伯格曼,约阿希姆·萨克斯作;齐志强,王春萌,党彦平,陈昭华译.现代通信网络技术丛书蜂窝物联网从大规模商业部署到5G关键应用原书第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04.图书封面:网络技术丛书蜂窝物联网从大规模商业部署到5G关键应用原书第2版》内容提要:本书展示了3GPP标准组织和MFA联盟为开发蜂窝物联网系统所做的工作,同时展示了作者超越技术标准的洞察力,是无线领域中工程师和决策者的必备选择。本书内容包括:·连接数十亿超低复杂度设备的大规模机器类通信(mMTC)用例。连接控制系统并提供超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系统的关键机器类通信(cMTC)用例。·基于2G、4G和5G的授权和非授权频段技术,以及如何设计这些技术来定义蜂窝物联网。·EC-GSM-IoT、LTE-M、NB-IoT、LTEURLLC和NRURLLC,以及这些蜂窝物联网技术如何支持mMTC和cMTC用例。·为物联网提供无线连接性的总体竞争环境,其中包括在非授权频段上颇具前景的技术。·5G性能需求和如何通过蜂窝物联网技术来满足这些需求,以及不同技术性能的比较。在技术之外,读者将会学到:·与mMTC和cMTC用例相关的需求和性能目标。·部署选项和每种新技术的预期性能。·非授权频段运营规定及其如何影响系统设计和性能。本版更新:·3GPPReleae15中引入的最新LTE-M和NB-IoT特性。·3GPPReleae15中规定的基于URLLC的LTE和NR的关键通信。·3GPPReleae15中规定的用于支持无人机通信的LTE增强特性。·MFA中规定的用于非授权频段的LTE-M和NB-IoT。·包括工业物联网和无人机通信在内的未来展望。《现代通信网络技术丛书蜂窝物联网从大规模商业部署到5G关键应用原书第2版》内容试读第1章物联网摘要本章对全书的整体内容进行了介绍,其中包含对MTC和cMTC用例的介绍,这两类用例涵盖了大量的应用案例。在涉及这些应用案例的讨论中,本章主要考虑了与MTC和cMTC相关的服务需求,例如可达性和可靠性。另外,基于3GPP定义的EC-GSM-IoT、NBIoT、LTE-M和URLLC等技术,本章还介绍了蜂窝物联网的概念。本章最后则对3GPP相关技术进行了展望,并对在非授权频谱中提供物联网连接性的一系列解决方案进行了讨论。1.1简介作为整个社会(工业、消费者及公共部门)技术性转型的一部分,物联网已经成为硬件进程管理中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推动力,在提供了卓越洞察力的同时也允许有更多高效的管理进程。物联网技术使得人类可以将电子设备嵌人真实世界的物体中并创造出智能对象,通过感知或者动作与真实世界进行交互,并构建一个包含智能对象、应用程序以及服务器的网络。图1.1描述了一个物联网系统。图的左侧是硬件设备,例如机器、照明设备和电表等。图的右侧则是与真实世界进行交互的应用程序。其中应用程序有很多种。例如硬件设备为监控城市街道车流的传感器,而应用程序则可以在交通控制中心监控整个城市的车流状况。如果硬件设备包含可由执行器激活的交通信号灯,则应用程序可基于观测到的车流状况来控制单个交通信号灯的红绿变化周期。这里展示一个数字化转型的简单例子:一个由具有固定配置的信号灯组成的交通基础设施转变为一个智能交通系统,从而可以基于收集到的系统状态信息来做出智能决策并执行。这些应用程序运行在数字域上,其中包含基于模型(例如街道地图)而创建的真实系统(例如城市中的街道),该系统的状态会根据交通传感器捕获的信息进行更新。交通基础设施(交通信号灯)的管理和配置在交通控制中心进行,随后决策将通过调整信号灯变色周期的方式反馈到真实世界。2第1章对直实世界真实世界对象数字化转型对象的数字操作动作硬件设备物联网设备感知网络物联网平台应用程序动作硬件设备物联网设备感知物联网系统图1.1提供连接性和服务的物联网系统以及真实世界的数字表示物联网系统正是上述服务得以实现的推动者。物联网设备与硬件设备相连,并通过传感器和执行器与真实世界进行交互。物联网系统则将这些设备与应用程序相连,使得应用程序能够通过执行器来控制与物联网设备相连的硬件设备。物联网平台可以提供常用功能,例如设备识别和寻址、安全功能以及物联网设备管理。作为本书的关注点,物联网的连接性则为许多不同种类的服务提供了一个通用的平台,如图1.2所示。动作物联网服务1硬件设备物联网设备感知应用程序动作硬件设备物联网设备感知网络物联网平台动作物联网服务2硬件设备物联网设备感知应用程序动作硬件设备物联网设备感知图1.2物联网系统作为平台启用多种服务1.2物联网通信技术在过去的20年中,大量通信技术的涌现对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物联网3是将设备与应用程序连接起来的机器对机器(Machie-To-Machie,M2M)通信解决方案。大多数M2M通信解决方案的创建都是以目标为导向,其设计目的是满足某个特定的应用程序和通信需求,例如为照明远程控制、婴儿监控以及各种电器提供连接。对于这些系统,整个通信栈的设计均基于单一目的。广义而言,即便在一个环境中存在大量处于连接状态的设备和对象,该系统仍基于M2M技术孤岛,通常不存在端到端IP连接且没有专属网络协议。图1.3左半部分描述的正是此类系统,这与图1.3右半部分展示的物联网愿景并不相同。在该愿景中,电子设备和智能对象基于通用和可互操作的IP连接框架相互连接,在最大限度上推动了物联网发展。图1.3从M2M孤岛演进到物联网1.2.1蜂窝物联网近年来,3GPP对其蜂窝技术不断演进,旨在服务于各种各样的物联网用例。第二三、四代蜂窝通信系统已经为物联网提供了早期连接能力,但是3GPP自从Releae13以来就意在提供蜂窝物联网连接能力。蜂窝网络的3GPP规范正在尝试处理新兴蜂窝物联网用例的需求,只为确保技术标准的演进能够满足未来市场需求。很明显物联网用例的范围不能被局限于一系列蜂窝物联网需求。在5G蜂窝系统的标准化进程中,三个需求类型被定义为亟须解决(见图l.4)。其中的两个需求聚焦于机器类通信(Machie-TyeCommuicatio,MTC),实质上是为了解决物联网问题。MTC被定义为处理大量简单设备之间的通信问题,其数据传输量小且不频繁。假定MTC设备能够大规模部署,因此对于连接大量设备的可扩展性必不可少,而且不管设备在何处,系统必须支持通过网络来与其取得联络。部署的普遍性与限制部署及运营成本的需求联合起来,要求超低复杂度的物联网设备必须支持多年运行且无须更换电池。mMTC用例包括计量和监测的公共事业设备、编队管理、汽车行业的远程信息处理和传感器共享,或者制造业的仓储管理、资产追踪和物流管理。3GPP指定EC-GSM-IoT、NB-IoT和LTE-M技术用于支持MTC。这些解决方案将在附录A、附录B第3~6章进行详细介绍。6第1章蓝牙、Wi-Fi以及其他相关技术,如低能耗蓝牙、ZigBee和Wi-FiHalow,通常都工作在ISM频段,以提供至少与蜂窝技术相关的短距离通信。蓝牙是一种无线个人局域网(WirelePeroalAreaNetwork,WPAN)技术,而Wi-Fi则可以在无线局域网(WireleLocalAreaNetwork,WLAN)中提供移动性支持。近年来,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低功率广域网(Low-PowerWide-.AreaNetwork,LPWAN)技术,其设计目的是满足与ISM频段相关的规定与需求。但不同于无线个人局域网和无线局域网的是,这些技术提供的是远距离连接性支持,因而可以为WPAN和WLAN系统无法保证有效覆盖的无线设备提供服务。附录C对最重要的非授权频谱规章进行了回顾,并介绍一些流行且有前景的非授权频谱技术。附录D则描述MFA指定的基于3GPP的物联网系统。MFA是一个标准化组织,负责研发在非授权频谱和共享频谱上工作的无线技术。MFA以3GPP技术为基准,并增加了在非授权频谱上工作所需的改动。1.3本书概述全书内容共分为14章。第2章介绍3GPP和MFA标准化组织,以及3GPP为支持物联网而在2G、3G以及4G方面所做的早期工作,最后则对3GPP在5G技术方面的最新工作进行介绍。附录A、附录B和第3~6章完全专注于3GPP为支持mMTC所做的工作。其中附录A和第3、5章描述EC-GSM-IoT、LTE-M和NB-IoT的物理层设计以及高层和低层过程。附录B和第4、6章则详细评估这三种技术的性能。对于LTE-M和NB-IoT,性能评估结果表明,系统在所有方面均满足了3GPP和国际电信联盟无线电通信组(IteratioalTelecommuicatioUioRadiocommuicatioector,ITU-R)定义的5G对于mMTC服务的需求。第7~10章对LTE和NRURLLC的设计细节和性能进行介绍,其中性能评估部分在可靠性和时延方面对评估结果和5G认可的cMTC性能需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LTE和NR在可靠性和时延方面均满足ITU-R规定的与cMTC相关的5G需求。在设计方面,NR比LTE更为灵活,并且能提供更好的性能。第11章讨论3GPPReleae15为支持无人机通信而引入的LTE性能增强部分,并描述LTE如何有效支持无人机系统所需的可靠指令控制通信。附录C和附录D将注意力从与3GPP相关的授权频谱转移到非授权频谱。附录C描述广为流行的短距和长距无线技术,这些技术可以在非授权频谱上提供物联网连接服务。附录D展示MFA为在非授权频谱上应用LTE-M和NB-IoT技术所做的工作。本书中,我们将这些技术称为LTE-M-U和NB-IoT-U,其中U表示非授权。第12章对之前章节和附录中的技术描述和性能评估进行总结,并对如何选择满足mMTC和cMTC需求的物联网系统进行深入分析。该指导意见正是基于本书中各系统的···试读结束···...

    2022-05-04 物联网 epc 物联网工程就业方向及前景

  • 《基于云架构的智能测试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邓士杰,丁超,唐力伟,张英波,苏续军,汪伟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基于云架构的智能测试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作者】邓士杰,丁超,唐力伟,张英波,苏续军,汪伟著【页数】151【出版社】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1.03【ISBN号】7-5682-9617-5【分类】自动测试系统-研究【参考文献】邓士杰,丁超,唐力伟,张英波,苏续军,汪伟著.基于云架构的智能测试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1.03.图书目录:架构的智能测试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内容提要:本书针对现有技术架构下的自动测试系统存在着测试效率和测试资源利用率偏低,测试成本偏高,导致已无法高效适应大规模并行测试应用场景的问题,借鉴云计算的理念,将电子数据表格技术、虚拟化技术以及最优化理论引入到自动测试系统领域,并对涉及的关键核心问题进行了论述。本书主要介绍了自动测试系统发展历程、涉及关键技术及未来发展趋势,云架构下智能自动测试系统的硬件模型、软件模型和运行机制,智能传感器技术、硬件测试资源虚拟化技术,不同测试任务下测试资源动态调度理论、原理样机设计与验证等内容。本书可以作为从事自动测试设备设计与开发工作相关的研发或设计工程师等相关人员的参考用书,也可以作为相关机械工程、仪器仪表等与自动测试技术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基于云架构的智能测试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内容试读第1章绪论1.1自动测试系统概述自动测试(automaticmeauremet)就是为完成某项测试任务,依托具备一定自动化能力的测量系统进行测量和实验。其中,自动测试技术的前身是20世纪40年代初期的扫频测试技术,通过在局部功能上实现针对内部仪器设备的模拟自动控制,解决了一些人工操作通常难以完成的任务;之后,该方法几经改进,并沿用至今。随着电子测量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等方法手段的蓬勃发展并不断成熟,融合上述技术的自动测试系统(automatictety-tem,ATS)朝着高速度、高精度、多功能的方向不断发展。自动测试系统就是融合了上述相关技术,在尽量少的人为参与的情况下,自动完成针对目标对象的测试任务。与许多新兴技术的诞生相似,针对ATS的相关研究首先是由于军事上的需要,主要为了解决军队武器装备的测试问题。其中ATS的提出源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军提出的“万能”自动测试系统概念,并以1956年美国国防部制订的SETE(SecretariattoElectroicTetEquimetCoordiatio,电子测试设备协调部)计划为开端,开始了针对现代ATS的相关研究)。在当时,针对自动测试系统的相关研究最终目标是在不依赖有关技术文献的基础上,通过非熟练工人就能实现系统内部几乎全部仪器设备的自动化操作,并且在电子计算机上快速完成测试,同时通过灵活的编程可以适应并完成所有的测试任务。虽然在当时的技术背景下,这一终极目标远远未能实现,但也取得了不少的技术成就。在当时的技术背景下,针对自动测试系统相关研究的探索,在贪多求全的“万能”思想指导下,导致所研制出的ATS日益庞大复杂,不仅造价奇高,且系统内部测试功能之间顾此失彼,反倒降低了系统的整体测试性2基于云架构的智能测试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能。因此致力于有的放矢、专门解决某些测试任务的专用型ATS应运而生。从早期针对具体型号的专用型ATS到当前具有极大开放性的通用型ATS,从专注于测试设备研制到统筹测试系统架构和软、硬件协同开发,ATS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代[2-)。第一代专用型ATS,是一款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针对具体型号装备的测试系统,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当测试相应型号的装备时,专用型ATS测试效率高,使用方便、简单,适用于装备类型单一、数量庞大的情况:但受限于早期设计模式,不同类型的专用型ATS之间硬件接口和软件标准不统一,相互间关系复杂且没有预留物理上的扩展空间,造成该型ATS的通用性、可扩展性以及独立性较差。第二代模块化ATS,以美军1986年制定的通用自动测试设备为代表,是以控制器(即控制计算机)为核心,依托标准接口总线和各类测试设备组建的测试系统。模块化ATS采用新型卡式仪器模块和控制器,通过标准接口总线实现了模块间的连接,增强了硬件设备之间的可互换性和可扩展性;依托控制器以软面板形式显示系统内部所有仪器模块的测试信息和操作按钮,用户只需通过操作软件来控制硬件设备,降低了测试的复杂程度。第三代虚拟仪器ATS,该型ATS是模块化ATS在软件层面的进一步深度优化,以美军1999年规划的下一代自动测试系统NxTetATS为代表,将现有测试过程中针对仪器设备的复杂操作转换为“鼠标+键盘”的简单操作,依托虚拟仪器面板完成测试活动的全过程,提高了具体操作的人性化水平。相比于国外自动测试系统,国内针对ATS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才开始针对相关领域的初步探索,总体来说,国内发展水平整体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6。但经过几十年的国内相关研究人员的不懈探索与实践,尤其是近些年来,围绕新一代ATS展开的相关研究在国内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陆续展开,加快了国内在相关领域的发展步伐。目前国内针对ATS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系统体系架构的通用性、可移植性、标准化以及基于新技术对现有ATS进行改进上,在理论研究上有了一些突出成果,在实践中也研制出了一些顺应国际潮流的先进ATS。近些年来,伴随着云计算产业的不断发展,相关的新技术也不断应用于社会生产、第1章绪论3生活的其他领域。本书借鉴云计算的相关理念提出了面向测试领域的云测试技术,并与现有ATS相结合,开展了针对云测试环境下ATS关键技术的研究,对于解决当前保障部门面临的诸多难题提供了一条新的解决思路。1.2现有自动测试系统评述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针对通用化的自动测试系统进行持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由此研制出一系列的具备相当测试能力的自动测试系统1.2.1早期的自动测试系统首先是早期的自动测试系统,主要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列举一些已投入使用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自动测试系统。综合自动支持系统(CASS),是由美国海军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旨在降低自动测试系统的成本并尽量实现自动测试设备的自动化。针对海军武器装备的自动测试需求,CASS为其提供满足维修保障需求的解决方案。模块化自动测试设备(MATE),是由美国空军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旨在降低自动测试系统的成本并为空军现有的各类自动测试设备进行规范,以实现测试设备采购、开发、维护等一系列操作的标准化。集成测试设备(FTE),是由美国陆军提出来的,旨在为陆军装备的现场测试提供可靠的自动测试设备。计算机化的自动机(CAM)是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研制的一套综合性测试系统,旨在提供一套应用于维修车间的能够进行各类自动化测试的系统。通用测试站(CTS),是由美国海军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具体研制的单位是美国的休斯公司,主要针对海军装备的制导武器进行自动测试,针对CASS难以满足的测试需求进行扩展、深化。除了上述列出的自动测试系统外,在西方一些国家也成功开发出了一些其他类型的各具特色的自动测试系统。例如,英国国防部开发的低成本可扩展的自动测试设备LCDATE、美国波音公司开发的ATS-195、法国宇航公司的ATEC系列等。4基于云架构的智能测试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1.2.2近期的自动测试系统虽然早期的自动测试系统都采用了通用化的测试平台,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无法适应众多待测设备的相关需求。其主要表现在:一是此类所渭的通用自动测试系统通常只针对某一类或某一系列装备进行针对性测试:二是此类ATS的相关研制工作总是被列入相应装备平台项目的规划之中,不可避免会带有相应装备测试相关的特性;三是不同类型的ATS之间的交互操作性较差。针对早期通用自动测试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诸多不足,进一步降低自动测试系统,尤其是军用ATS的相关成本,美国国防部率先提出了关于下一代自动测试系统的体系结构,即NxTetATS。建立在该标准上的自动测试系统采用开放式系统测试理念,受到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P1226和VXIPlugPlay(VPP)两个工业标准的支持,在测试信息系统和分布式测试方面,分别遵循IEEEP1232和TCP/IP(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的支持。立足早期的自动测试系统,分析其不足和局限,着眼于近期国外更先进的自动测试系统,结合国内部队各保障部门现状,进行深入总结和归纳,以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自动测试系统的研制路线。1.3自动测试相关关键技术1.3.1测试总线技术测试总线是指计算机与测试仪器构成的测试系统内部以及相互之间信息传递的公共通路,是现代检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测试总线的选择是ATS硬件设计的重要环节,它决定着整个系统的测试性能,它的发展推动着自动测试系统的更新换代。采用先进的测试总线技术,易于实现硬件平台的标准化、通用化,从而大大简化系统硬件平台的结构,增加系统的开放性、兼容性、可靠性和可维护性,提高测试速度和测试精度。测试总线技术随着工业生产的需要以及高新科技的发展在国外发展很快,20世纪70年代出现GPIB(通用接口总线),到80年代就出现了VXI(VMEueXteioforitrumetatio,用于仪器的VME总线扩展)总线,在90年···试读结束···...

    2022-05-04 测试系统的静态特性 测试系统的组成

  • 《基于模型的系统架构》(美)蒂姆·威金斯(Tim Weilkiens)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基于模型的系统架构》【作者】(美)蒂姆·威金斯(TimWeilkie)编著【丛书名】大飞机出版工程【页数】288【出版社】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1.04【ISBN号】978-7-313-23114-7【价格】158.00【分类】系统工程【参考文献】(美)蒂姆·威金斯(TimWeilkie)编著.基于模型的系统架构.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1.04.图书封面:架构》内容提要:本书提供了由作者创建的系统(FAS)方法的功能体系结构的全面覆盖,并基于常见的MBSE实践覆盖了架构框架,包括系统的体系,Zachma框架,TOGAF等包括一个一致的示例系统,即“虚拟博物馆漫游”系统,允许作者演示书中包含的系统架构概念。《基于模型的系统架构》内容试读1引言基于模型的系统架构(modelaedytemarchitecture,MBSA)将基于模型和系统架构这两种关键技术合二为一。两者都是系统工程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组成部分57]①许多系统都是渐进发展而来的。它们由内部组成部分驱动,而非由架构驱动。这些组成部分可以组合起来形成人工技术系统的任何要素。系统架构由一个完整的体系来展示。从软件架构的角度来看,系统架构通常是指与硬件或软件密集型系统相结合的架构20。我们知道系统架构更具整体性,并且也考虑到没有任何软件的系统。尽管像本书描述的那样,没有使用任何软件处理的系统工程过程和未采用基于模型的系统架构概念的系统都是非常少见的,但系统架构总是存在的。在当今和未来的系统工程中,应用显式系统架构设计对于系统项目的成功至关重要而。第4章在上下文中定义了术语“系统架构”。研究工作清楚地表明,系统架构对于系统的性能和成功至关重要3,对于要求巨大架构设计工作量或返工工作量的项目尤为如此。由于市场和环境日益多变和复杂,系统架构必须益加能承受不断变化的需求和要求,甚至是根本性变化。第3章列出了系统架构设计的益处。系统架构的目的在于:创建经相关专家核准其可行性的解决方案;设计出双方都同意的接口:确保所有应知晓系统架构的人员对系统架构拥有共同的理解。MBSA利用模型,以便能够创造围绕系统架构的健全沟通,并确保从不同的角度确认架构。模型是能够以可行的质量按时实现复杂系统开发的关键工具。第5章定义了模型和MBSA这两个术语的含义,并讨论了相关术语模型不仅仅是图形。甚至存在没有用任何图形表示的模型。图形不是建模,而是制图。要创建模型,就需要可从建模语言中寻求这些语义。我们使用国①原文如此。本书参考文献编号不按顺序。一编注基于模型的系统架构际标准系统建模语言(ytemmodeliglaguage,SyML)作为描述系统需求和创建架构模型的语言。附录A给出关于SyML的概述。虽然在本书中大量使用SyML,但是我们的方法和概念并不依赖SyML,也可使用其他的建模语言。系统架构师是负责塑造系统架构的人员,他承担巨大的责任并面临巨大的挑战。该系统所属的组织应认真挑选系统架构设计人员,设计人员的工作成果应受到组织内各环节利益攸关方的严密监控。第19章阐述了如何将系统架构设计嵌入组织中。第10章讨论了系统架构设计各利益攸关方的接口。第8章特别介绍了与系统架构密切协作的相邻学科的需求工程。第7章中呈现的SYSMOD“Z”形图表明需求与架构之间的关系,清楚地说明了学科之间需要密切协作。基于模型的需求和举例分析两者所形成的过程产品是系统架构师的重要输入内容,在使用系统功能架构(fuctioalarchitectureforytem,FAS)方法阐述功能架构时尤其如此。第14章全面介绍了FAS方法。功能架构仅由功能构成,与执行功能的物理组件无关。与物理架构相比,功能架构更稳定,因为前者要依赖不断变化的技术。第7章“架构模式和原则”中论述了如何区分稳定部件与不稳定部件除了功能架构之外,还定义和讨论了更多的系统架构类型:基础架构,其固定预先确定的技术并调整创新范围;逻辑架构,其规定技术概念和原则;产品架构,其最终确定具体系统。这三种架构类型都是物理架构。分层架构是这些架构类型的正交架构,相关内容将在第9章中予以介绍另一个正交架构是变体建模。易变性日趋重要,市场不再满足于商品化的产品,而是需要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定制产品。此外,地方环境和政策各不相同的全球市场需要不同的系统构型。第15章提出了一个基于模型的概念,以详细说明不同的产品构型。对于架构概念,通过一个始终一致的示例系统来陈述。“虚拟博物馆参观系统”借助配有摄像头的机器人游览一个真实的博物馆。该系统易于理解,同时也非常复杂,足可演示系统架构设计概念。如果系统架构师认为他的工作无非是制图并将其保存在共享网络驱动器上,那么他很有可能是一个失败者。如果系统架构师认为自己是开发人员的上司,并且可以指挥其他工程师,他同样也很有可能是一个失败者。它既不是一项考古工作,也不是一个总教官职务。系统架构设计是一项需要沟通和软技能的协同工作。一门通用语言和信息传递媒介是良好沟通的基础。第6章介绍了架1引言3构文档生成产品。在第16章中,我们将研究范围扩大到系统之系统和架构框架的体系。工程师通常关注的是工作中的技术挑战。如今,沟通能力和一般软技能变得越来越重要。各类工程学科正在齐头并进。例如,现代机电一体化学科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由于互联网、其他通信和交通技术的发展,全世界的人们正在共同成长。因此,工程师面临越来越多的沟通关系。如果他还是只处理自己的技术工作,那么就无法取得成功。与团队成员、利益攸关方和社团等进行良好协作也很重要。第20章介绍了工程师的软技能···试读结束···...

    2022-05-04 epub百度百科 Epub编辑

  • 三级网络技术电子教材最新版pdf免费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点评:网络技术三级电子教材df最新版新的机考等级考试专用于无纸化考试,机考题库用于练习。只要你把本书的所有内容都读透了,电脑操作绝对没有问题。操作界面、答题步骤、评分标准和真实考试环境完全模拟。同一个考试很容易拿到高分简介本书由具有多年等级考试培训和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根据《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2004年版)》中网络技术三级考试范围的要求编写而成教育部考试中心新制定的。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考试大纲及要求、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基础、局域网、网络操作系统、互联网基础、网络安全技术、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网络技术展望、模拟试题等。本书内容详实,操作步骤清晰,图文并茂,覆盖面广,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强。完全针对并适合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网络技术三级的考生。通过本书的完整学习,可以轻松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达到教育部对网络技术三级能力的要求。本书适合作为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网络技术三级培训和自学教材。本书是按照教育部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心对网络技术三级课程的要求编写的。相关内容部分预览章节介绍第一章介绍了计算机的历史、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等计算机基础知识。第二章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包括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分类、计算机网络的系统和结构、网络拓扑。第3章专门讨论局域网,从局域网的概念和原理到局域网组网技术,并延伸到结构化布线技术和网络互连技术。第4章讲述了网络操作系统的功能,介绍了WidowNT、Widow2000、NetWare、Liux、UNIX这些主流的网络操作系统。第5章介绍了Iteret的基本知识,包括Iteret的基本概念、IP协议、TCP协议和UDP协议、Iteret的访问方法、主机名和域名以及Iteret的基本服务。第六章介绍了网络安全技术,首先介绍了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的基础知识,然后介绍了加密和认证这两种网络安全技术的原理和实用技术,最后介绍了防火墙的概念和安全策略。第7章讲述了网络在商务和政务中的应用,介绍了它们的基本概念、体系结构和一些使用实例。第八章对网络技术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包括网络技术的发展历史、宽带网络技术和新型网络技术。图书特色本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读者一目了然。本书介绍的网络技术接近考试的范围,并进行了适当的扩展。读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轻松掌握考试大纲所要求的网络技术知识。建议初学者在学习时按照本书的内容进行相关的实际操作,这将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在阅读和练习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思考,多思考为什么;然后在每章最后做所有真机试题,对巩固章节内容很有好处。书后的机考题可以让你加强和巩固你所学的知识。从零基础通过3级网络技术需要多长时间?计算机3级的网络技术非常简单。2018年刚考,当时复习了一个半星期的晚上自习。一天不到两个小时。直接刷题库就行了。题目套路固定,几道大题完成。取回计算方法,得60分。如果只是为了考试,有些题根本不需要懂。解题套路记住就够了,就像第一个问题一样,各种i计算我都记住了,像数学一样记住就行了,然后包分析也是,多做点,基本都会遇到的以后同样的,一看就知道该填什么合适,答案就是名词一遍遍重复。...

    2022-05-03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试题 计算机等级考试基础必考知识

  • 大数据时代的it架构设计pdf在线阅读免费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点评:大数据时代的it架构设计df在线阅读《大数据时代的IT架构设计》作者来自互联网、教育、传统行业等领域。分享的案例很实用,基本代表了这个领域比较先进的架构。《大数据时代的IT架构设计》适合有一定架构基础和经验的人。有兴趣的请下载阅读。简介《大数据时代的IT架构设计》以大数据时代为背景,邀请企业一线架构师结合实际工作中的实际案例,进行架构相关的探讨。《大数据时代的IT架构设计》作者来自互联网、教育、在传统行业等领域,分享的案例具有实用性,基本代表了该领域比较先进的架构。无论读者属于哪个行业,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相关的架构经验,对读者今后的架构设计工作有很大的帮助。相关内容部分预览关于作者IT架构设计研究组,目前就职于腾讯数据平台部,主要负责腾讯个性化精准推荐平台的系统架构设计;10年以上软件设计开发经验,具有丰富的分布式系统设计和海量数据处理经验。目录第1部分Hadoo平台应用架构Hadoo技术在电信运营商互联网日志处理中的应用架构/方建国......2Hadoo平台在金融银行业的应用架构/薛强炎........9优酷土豆Hadoo平台开放之路/傅杰…………………………………………………………………………………………………………………………………………………………………………………………………………………………16第2部分推荐系统架构腾讯个性化精准推荐平台架构/洪坤倩……28社交网络大数据挖掘与社交推荐引擎构建/邓雄…………………………………………………………………………………………………………………………………………………………………………………………………………………………………………………………………………………………42第3部分应用架构实践微博用户兴趣建模系统架构/张俊林............58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网络建设与优化/李永斌......65西门子系统架构管理实践/李伟............80如何构建高性能稳定的SOA应用/汪洋......91基于开源技术的网络安全架构实践/李晨光.......................106TOGAF应用架构设计登陆路/文宇.............120分布式系统安全设计方案/汪洋......129第四部分:大数据下的存储实践淘宝海量文件存储实践/张有东...................................136作为统一存储实践的内存/尹伟明....................................145第5部分数据库架构实践数据库优化精髓与数据架构最佳实践/侯胜文………………………………………………………………………………………………………………………………………………………………………………………………………………………………………………………………………………………………………………………………………………………………154Oracle、MySQL或NoSQL/简朝阳.......................162SQLServer/SogVSword中的高可用性...................................169第6部分大数据下的IT架构变化京东网站架构演变/王小忠........................180老百姓的建筑——新浪视频背景结构的变迁/郝光普.......189相关建议这本书有点像科技博客的博文合集。它是从Hadoo平台应用架构、Hadoo平台应用架构、应用架构实践、大数据下的存储实践、数据库架构实践和大数据下的IT架构变革六个方面精选的2到3篇博文合集。在我看来,以下7篇文章写得很好:1、《腾讯个性化精准推荐平台架构》2、《微博用户兴趣建模系统架构》3、《如何构建高性能稳定的SOA应用》4、《淘宝海量文件存储实战》5,"oracle、mylq或oql"6、《京东商城网站架构演进》7、《新浪视频架构变革》大数据平台整体架构设计介绍大数据平台整体架构设计软件架构设计大数据平台的架构设计遵循分层设计的思想。平台所需的服务根据其功能分为不同的模块级别。每个模块层级只与上层或下层模块层交互(通过层边界接口),避免跨层交互,这种设计的好处是:每个功能模块内部都是高度内聚的,模块之间是松耦合的。这种架构有利于实现平台的高可靠性、高扩展性和易维护性。比如我们需要扩展Hadoo集群时,只需要在基础设施层增加一个新的Hadoo节点服务器,不需要对其他模块层做任何改动,对用户完全透明。整个大数据平台按照功能分为五个模块层级,从下到上:运行环境层:运行时环境层为基础设施层提供运行时环境,它由操作系统和运行时环境两部分组成。(1)操作系统我们建议安装REHL5.0或更高版本(64位)。另外,为了提高磁盘的IO吞吐量,避免安装RAID驱动。而是将分布式文件系统的数据目录分布在不同的磁盘分区上,从而提高磁盘的IO性能。(2)运行环境的具体要求如下:名称版本说明JDK1.6及以上Hadoo需要Java运行环境,必须安装JDK。gcc/g++3.x或以上使用HadooPie运行MaReduce任务时,gcc编译器是必需的,可选的。ytho2.x或以上使用HadooStreamig运行MaReduce任务时,需要ytho运行时,可选。基础设施层:基础设施层由两部分组成:Zookeeer集群和Hadoo集群。为基础平台层提供基础设施服务,如命名服务、分布式文件系统、MaReduce等。(1)ZooKeeer集群用于命名映射。基础平台层的任务调度控制台作为Hadoo集群的命名服务器,可以通过命名服务器访问Hadoo集群中的NameNode,同时还具有故障转移的功能。(2)Hadoo集群是大数据平台的核心,是基础平台层的基础设施。它提供HDFS、MaReduce、JoTracker和TakTracker等服务。目前我们采用双主节点模型来避免Hadoo集群的单点故障问题。基础平台层:基础平台层由3部分组成:任务调度控制台、HBae和Hive。它为用户网关层提供了基本的服务调用接口。(1)任务调度控制台是MaReduce任务的调度中心,分配各种任务的执行顺序和优先级。用户通过调度控制台提交作业任务,并在用户网关层通过Hadoo客户端返回任务执行结果。具体步骤如下:任务调度控制台收到用户提交的作业后,匹配其调度算法;请求ZooKeeer返回可用Hadoo集群的JoTracker节点地址;提交MaReduce作业任务;轮询工作完成;如果工作完成发送消息并调用回调函数;继续下一个工作任务。作为一个完整的Hadoo集群实现,任务调度控制台应该自己开发实现,这样灵活性和可控性会更强。(2)HBae是基于Hadoo的列数据库,为用户提供基于表的数据访问服务。(3)Hive是Hadoo上的查询服务。用户在用户网关层通过Hive客户端提交类SQL查询请求,并通过客户端的UI查看返回的查询结果。该接口可以提供数据部门标准的即时数据查询统计服务。用户网关层:用户网关层用于为终端客户提供个性化的调用接口和用户身份认证,是用户唯一可见的大数据平台操作入口。最终用户只能通过用户网关层提供的接口与大数据平台进行交互。目前网关层提供3种个性化调用接口:(1)Hadoo客户端是用户提交MaReduce作业的入口,可以从其UI界面查看返回的处理结果。(2)Hive客户端是用户提交HQL查询服务的入口,可以从其UI界面查看查询结果。(3)Sqoo是关系型数据库与HBae或Hive之间交换数据的接口。关系型数据库中的数据可以根据需要导入到HBae或者Hive中,方便用户通过HQL查询。同时,HBae或Hive或HDFS也可以将数据导入回关系数据库,供其他分析系统做进一步的数据分析。用户网关层可根据实际需要无限扩展,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客户端应用层:客户端应用层是各种不同的终端应用,可以包括:各种关系型数据库、报表、交易行为分析、报表、清算结算等。...

    2022-05-03 hadoop架构 Hadoop架构图

  • 数字孪生:5G时代的重要应用场景PDF电子书下载免费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数字孪生:5G时代的重要应用场景可为政府部门、制造企业和从事工业制造政策制定、管理决策和咨询研究的人员提供参考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和对工业智能制造感兴趣的读者学习阅读。简介本书内容包括数字孪生概论、数字孪生技术、数字孪生与工业4.0、数字孪生城市、数字孪生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数字孪生应用案例、数字孪生技术的挑战与发展趋势、数字孪生经济产业政策。本书涵盖了数字孪生的诸多重要技术点,列举了大量案例进行理论分析,并在多方面提出了创新观点。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数字孪生这一新兴学科。关于作者著名作家陈根;北京大学特聘课程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客座教授、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导师、华东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导师;彼时任人民日报、第一财经、新浪、网易等多家媒体特邀专栏作家,并担任央视大型纪录片《大国重器》特邀策划人。出版专着50余部,涵盖金融、科技、地产、医疗、设计等领域,是前沿科技领域公认的意见领袖。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曾担任多家上市公司高管,在战略规划、企业转型、企业管理、资本运作等方面成绩斐然。是国内少有的产业金融两栖专家。目录第1章数字孪生简介1.1数字孪生的定义1.1.1数字孪生的一般定义1.1.2ldquo工业4.0rdquo术语编写组的定义1.2数字孪生和数字债券1.3数字孪生技术的演进过程1.3.1美国宇航局阿波罗计划1.3.2MichaelGreave教授提出数字孪生的概念1.3.3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AFRL)提出使用数字孪生解决战斗机机身的维护问题1.3.4NASA与AFRL的合作1.3.5数字孪生技术的先进性已被许多行业学习和吸收1.4数字孪生技术的价值和意义1.4.1数字孪生技术的价值体现1.4.2数字孪生技术的意义第2章数字孪生技术2.1数字孪生的相关领域2.1.1数字孪生和计算机辅助设计2.1.2数字孪生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2.1.3数字孪生和物理实体2.1.4数字孪生和网络物理系统2.1.5数字孪生和云2.1.6数字孪生与工业互联网2.1.7数字孪生与车间生产2.1.8数字孪生与智能制造2.1.9数字孪生和产业边界2.1.10数字孪生和CIO2.2数字孪生技术体系2.2.1数据保护层2.2.2建模与计算层2.2.3功能层2.2.4沉浸式体验层2.3数字孪生的核心技术2.3.1多领域多尺度融合建模2.3.2数据驱动和物理模型融合状态评估2.3.3数据采集与传输2.3.4生命周期数据管理2.3.5VR演示2.3.6高性能计算2.4创建数字孪生2.4.1创建数字孪生的两个关键点?2.4.2如何部署和创建数字孪生第3章数字孪生和工业4.03.1产品数字孪生3.1.1产品数字孪生的定义3.1.2产品数字孪生的四大基本功能3.1.3产品数字孪生的基本特征3.1.4产品数字孪生的核心价值3.2数字孪生和生命周期管理3.2.1数字孪生的架构3.2.2数字孪生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表现3.2.3数字孪生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实施途径3.3大型软件厂商对数字孪生的理解3.3.1西门子3.3.2通用电气3.3.3PTC3.3.4甲骨文3.3.5SAP3.4数字孪生生产发展趋势3.4.1伪实现3.4.2全生命周期3.4.3集成3.4.4与增强现实技术集成第4章数字孪生城市4.1数字孪生城市概念的兴起4.2数字孪生城市的四大特征4.2.1精确映射4.2.2虚实交互4.2.3软件定义4.2.4智能干预4.3数字孪生城市的服务形态及典型场景4.3.1服务形式4.3.2典型场景4.4数字孪生城市整体架构4.4.1端面4.4.2网络端4.4.3云端第5章其他应用中的数字孪生5.1医疗保健5.2智能家居5.3航空航天5.4油气勘探5.5智能物流5.6促进现实世界的探索5.7大脑活动的监测和管理第6章数字孪生应用案例6.1基于数字孪生的航空发动机全生命周期管理6.2基于数字孪生的复杂产品组装过程6.2.1基本框架6.2.2方法特点6.2.3关键理论与技术6.2.4零件组装现场组装应用平台示例6.3BP先进的模拟和监控系统APEX6.4基于数字孪生的企业综合预算体系?6.5中国首条在役油气管道数字孪生的建设与应用6.5.1数字孪生构建过程6.5.2数字化修复的主要技术6.5.3研究成果及应用开发第七章数字孪生技术的挑战与发展趋势7.1数字孪生技术发展新趋势7.1.1应用领域扩展要求7.1.2与新IT技术深度集成的要求7.1.3信息物理融合的数据要求7.1.4智能服务需求7.1.5普遍的工业互连要求7.1.6动态多维、多时空尺度模型要求7.2数字孪生的五维模型7.3数字孪生五维模型的十五个应用领域第八章数字经济产业政策8.1数字经济的定义8.2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数字经济战略和产业政策8.3我国各地区数字经济产业扶持政策重点分析8.3.1重点对数字化转型和应用示范省(区、市)进行比较分析8.3.2创新服务型平台建设重点省(区、市)对比分析8.3.3重点建设数字生态系统的省(区、市)对比分析8.3.4重点吸引大而强市场主体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比分析8.3.5重视人才激励与学科建设省(区、市)的比较分析8.3.6重点加大要素资源支持力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比较分析8.4总结参考文献数字孪生创建智能城市架构全球物联网、5G、人工智能技术、自动驾驶、虚拟现实技术、深度学习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正在加速完善,新一轮数字网络智能化浪潮正在席卷。同时,智慧城市实施进程不断加快,核心发展理念、推进方式和科技化管理体系不断创新演进,构建虚拟服务现实、数据驱动治理、信息化管理的数字孪生体。智能定义一切。城市将成为智慧城市的核心内容发展趋势。1、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水平日益提高1、信息通信技术(ICT)在城市的完美应用近年来,云计算服务已成为城市的核心内容基础设施建设,被政府部门、企业乃至个人广泛使用;互联网大数据已成为城市的核心内容资产和战略资源,基于数据分析的智能管理决策得到应用。物联网技术推动万物互联成为现实,广泛应用于感知检测、数据采集等内容方法;基于机器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准确预测城市问题,大大提升群众体验。2、数字孪生(DT)技术已广泛渗透到城市中数字孪生技术最初起源于工业生产行业,尤其​​是飞机、火车发动机等高端制造业。对产品、生产线和加工工艺进行数字模拟和实时跟踪,大大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成本大大降低,形成多机设备互联、协同、改进的施工方法。如今,数字孪生技术已逐渐渗透到工程建设、医疗、城市管理等领域。借助BIM实体模型,对建筑的龙骨、结构、风、水、电进行设计,完成建筑各项资源的完善和应急预案演练。古建筑资源升级与装备;达索研发设计3DEXPERIENCity服务平台,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管网、气候的数字孪生,将城市应急管理效率提升30%,将城市拥堵率降低25%.3、技术结合与数据信息的积累不断推动城市自主创新发展分布式计算、4G/5G通信、大规模数据信息并行处理、深度学习等技术与数字孪生相关技术如3D建模、高精度地图、仿真模拟、虚拟现实技术和智能控制系统。融合使得构建在数字空间同步运行的数字孪生城市成为可能。此外,经过近十年的智慧城市建设,城市传感器随处可见,城市移动智能终端广泛部署,大量城市标志运营数据和信息积累积累,城市画像日趋清晰,跨级别、跨区域、跨系统、跨部门。.公共数据跨业务有序整合加速,基于海量多维数据的统计分析智能化应用层出不穷。智慧城市建设正处于量变引发质变的关键时期。2、数字孪生城市是深度学习自强城市数字孪生城市的核心本质是在互联网的数字空间中重塑与实际实体城市相对应的数字城市。该系统使其与实体城市并行运行。根据虚拟服务现实、数据驱动整治、万物智能定义的管理机制,完成城市全要素数字化与虚拟化技术、全态实时与数据可视化、城市运营管理协同智能化。是一座拥有机器学习和自身能力提升工作能力的城市。1、对产业生态系统的认知,从真实到虚拟的完整根据产业生态系统感知管理系统和各行业信息化管理系统服务平台的部署,收集汇总全市全数据信息的所有数据格式、业务流程数据信息、目标数据信息等定性分析,并创建一个数字空间。数字孪生城市实体模型服务平台一对一映射,加载城市全静态数据和可视化数据。2、深度学习,完全自我提升根据海量信息的不断积累和数字孪生城市实体模型服务平台,应用多维数据统计分析、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算法、机器学习等优化算法或技术计算改进方案城市资源配置、城市灾害预测分析与预警信息实体模型、城市应急指挥系统对策等,完成自我完善。3、智能操作,虚拟控制完成根据从上述数字空间得到的改进方案、预警信息实体模型、指导对策等深度学习结果,在数字孪生城市实体模型服务平台中,通过传感器的远程操作,信息化管理系统等实际操作作用的完善和调整,逆向作用于物理世界的城市运行,完成动态管理决策、快速反应和智能操控。4、更新迭代完成流程优化城市根据深度学习和自我完善,在新的运营步骤、运营标准、管理机制下不断产生和积累新的数据和信息。此外,新的智能产品和新技术不断交替出现,从而开启新一轮城市数字孪生更新迭代完成,完成城市不断进化的ldquo自我成长rdquo发展模式.3、数字孪生城市是技术与数据信息紧密结合的新模式数字孪生城市是一个虚拟城市,与实体城市一一映射、协作和交互,并进行智能操控。其技术管理体系架构包括移动智能终端、泛在互联网、配套服务平台、软件系统等必要组件。并且围绕城市数据采集、聚合、集成、分析、应用的全过程阶段,是一个技术集成、业务流程集成和数据预处理的复杂而庞大的系统。1、产业生态系统中移动智能终端的数据采集是数字孪生城市的先决条件产业生态系统中移动智能终端数据采集的核心内容包括数字标牌、移动智能终端、3D模型、地理信息四大基本要素。其中,数字标牌作为城市人、物、物在数字空间中的唯一索引,对城市人、物的身份信息进行定性分析,对数字信息和实体的内容进行精准匹配、建立联系和监管。城市运营信息内容数据采集器,用于采集城市的所有静态数据和动态信息内容;3D模型作为数字空间的信息内容媒介,用于呈现城市空间形态;城市人、物、物的空间信息定性分析。位置和偏移,核心内容包括GIS、RS、GPS等。2、快速泛在的城市网络信息是数字孪生城市的基本保障城市快速泛在网络信息的核心内容包括三大连接方式,即城市快速云平台、4G/5G宽带、NB-IOT/eMTC/LoRa物联网技术等,形成互补与互补互联网接入速度极快的基本保证。为考虑城市安全运行、虚实交互毫秒级响应、千万智能产品同时连接需求,首创城市快速云平台,集光纤宽带无线网络、光纤-光纤宽带有线网络、视频网站、应急通信网络。、政务网等,完成极速互联。手机、智能穿戴设备等移动智能终端的核心内容以4G、5G连接为主,采集都市人的信息内容。对于数亿个传感器,可以根据NB-IOT、eMTC、LoRa等互联网完成统一连接。3、独立思考的城市信息中心是数字孪生城市的核心内容独立思考城市信息中心的核心内容包括四大重要平台,即数据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服务平台、数字孪生实体模型服务平台、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算法服务平台、以及统一的智能操控服务平台。等,形成专门指导数字孪生城市高效运行的信息中心。数据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服务平台,用于数据信息融合、解决、分发等;数字孪生实体模型服务平台作为数字室内空间的整合媒介,整合所有公共数据,呈现现实世界运营的全貌和关键点;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智能技术算法服务平台,用于完善工作流程、资源配置、统筹布局等;统一智能运营服务平台主要用于智能管理决策指导、生态系统理论运行、远程控制等。4、智能软件系统的高效运行是数字孪生城市的主要表现部署结束时,数字孪生城市要作用于城市改善和民生服务的各个业务流程阶段,推动服务项目体验的智能化体系和社会管理的创新智能化。例如,根据城市规划方案的仿真模拟、动态评估、深度学习效果,整体规划将不再丢失;立体展示水势、空气动力学、雾霾天气变化等,为城市治理决策的早期部署提供依据;基于深度学习的个性化教育和知识结构,完成自适应定制学习;根据对公共交通习惯、日常生活、消费等的深入研究,制定个人;根据车流量预测分析,智能疏通、优化信号灯时间。总之,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实施的深入,其技术管理体系架构和解决方案将更加清晰,将有力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 《多人在线游戏架构实战 基于C++的分布式游戏编程》彭放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多人在线游戏架构实战基于C++的分布式游戏编程》【作者】彭放编著【页数】398【出版社】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01【ISBN号】978-7-111-66792-6【参考文献】彭放编著.多人在线游戏架构实战基于C++的分布式游戏编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01.图书封面:架构实战基于C++的分布式游戏编程》内容提要:本书主要讲述大型多人在线游戏开发的框架与编程实战,以实例的形式讲解从零开始制作网络游戏框架的完整过程,让读者了解网络游戏制作中的所有细节。最终得到一个完整的、基于ECS模式的、高效的分布式服务端框架,一个可以登录的客户端以及用于验证网络游戏各个模块功能的自动化测试系统。《多人在线游戏架构实战基于C++的分布式游戏编程》内容试读第1章网络编程基础本章主要介绍网络编程的基础知识,单机游戏与网络游戏的本质区别在于有了网络层的介入,有了异步。本章的重点在于网络编程的基本概念和网络底层函数的使用。本章包括以下内容:介绍网络编程的基本概念。给出一个阻塞式的网络示例。给出一个非阻塞式的网络示例1.1单机游戏与网络游戏的区别要了解网络游戏,需要先从单机游戏出发,这里讨论的单机游戏是指P℃端的游戏,而非XBOX这类游戏机上的游戏。就国产游戏来说,1995年推出《仙剑奇侠传》之后,随后的几年,《仙剑奇侠传》系列、《轩辕剑》系列一度盛行,在2000年左右,单机游戏发展至巅峰。2001年1月,华义推出了网络游戏《石器时代》,直到2006年左右,巨人网络推出《征途》,第九城市代理的《魔兽世界》公测,将网络游戏推至巅峰,单机游戏才慢慢淡出市场。这一系列的单机游戏都有一个特点:没有服务器的概念,玩家不需要与别的玩家进行交互,所有数据、算法、存储都在本地完成。所以,在单机游戏的早期,很多游戏修改器应运而生,这些游戏修改器要么修改本地的存储文件,要么修改内存数据,以达到“无限金币”“超强武力值”等目的。作为玩家,我们可以体验游戏、打开游戏界面、点击操作、得到反馈、继续游戏。下面从编程的角度来看看单机游戏的设计流程。单机游戏的设计思路如图1-1所示。在游戏开始时,需要加载一些资源,这些资源包括地图信息、基本的图素、用户界面(U)等。加载完成之后,用账号登录游戏,每个账号都有其数据,选择角色真正进入游戏。多人在线游戏架构实战:基于C++的分布式游戏编程开始加载数据失败从头再来失败进入场景检测输入操作更新数据、界面循环图1-1单机游戏逻辑从编码的角度来说,游戏一旦开始,运行的就是一个无限循环(L00),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一个while((tu©){.},除非离开游戏,否则这个循环会一直执行下去。循环的每一次执行称为一帧。在一帧中包括3个主要操作:(1)检测玩家输入。(2)根据输入更新内存数据,刷新场景、人物模型和界面。(3)捕捉退出请求,如果有退出请求,这个循环就会被打破,游戏结束。理论上来讲,一秒能产生的循环数越大,程序的反应就越灵敏。举例说明,假如输入够快,在0.3秒和0.6秒产生了两个输入,例如触发了两个执行技能请求,如果执行一帧需要0.5秒,在0秒进入第一帧,0.5秒之后才会发现0.3秒的输入,而0.6秒的输入则要等到执行第三帧,也就是1秒的时候才会被发现。假如执行一帧只需要0.1秒,则0.3秒和0.6秒的操作会很快被触发。单机游戏不需要异步的过程,所有操作可以马上得到答案,不需要等待结果,类似于调用函数的过程。调用之后,函数必定马上会有一个返回值。数据都在本地内存中,方便读取,也方便判断。单机游戏创建角色是在本地进行的,不需要向外部请求数据。加载角色选择界面也不需要谁许可,只要能从本地文件中读到角色,就可以马上进入角色选择界面。而网络游戏在这一点上与单机游戏有很大的区别。了解了单机游戏的流程之后,再来看看网络游戏。网络游戏和单机游戏一样也有一个循环,只是多了一个网络层的处理。实际上因为异步的关系,逻辑会变得更为复杂,图1-2充分展示了这种不同。下面以登录为例来展示一下具体的不同之处,流程如图1-3所示。循环开始网络层检测输入操作更新数据接收协议发送协议退出操作结束图1-2网络游戏逻辑21第1章网络编程基础网络层加载登录界面发送登录协议接收到登录成功进入地图返回数据失败图1-3客户端登录逻辑在登录界面输入账号和密码之后,要经历一个异步的操作,客户端向服务端发送协议,等待服务端返回数据,由此来判断登录成功或者失败。网络游戏的客户端发出命令,只有等到服务端给它结果,它才会做出反应。客户端向服务端请求账号验证,这个请求数据不是一个函数可以完成的,这就是一个异步的过程。第一个需要了解的概念是“异步”。与“异步”一起出现的概念有“同步”“并行”(并发)等,这几个概念往往比较容易混淆。举一个加载的例子,如果需要加载几个不同的资源,先加载A,等到A加载完成后再加载B,加载完B,再加载C,直到所有资源加载完成,这就是同步操作。以同步方式实现加载,加载者必须等到加载完成之后才能继续后续的加载。如果用3个线程同时加载A、B、C资源,由于线程之间是不会相互影响的,加载A的同时另外两个线程在加载B和C,这就是并行操作。但这种情况不能算是异步,因为在加载A时,要等待A加载完成之后退出线程。这个等待产生了阻塞。那么,什么是异步呢?异步不会等待,也不会阻塞。假设加载一个资源需要10秒,加载3个资源,在串行时需要30秒,在并行时需要10秒,异步也需要10秒。那么,异步与并行的差别在哪里呢?以图1-4为例来看一下异步的流程。在第N帧发出了加载A命令,这一帧会马上结束,不需要等待10秒,直接进入下一帧,不关心A是否加载成功,当它加载成功之后,会在某帧收到加载成功的回调。因为是异步,同时加载A、B时,得到结果的顺序可能是不一样的,可能A先发出加载命令,但是B的回调却先发生。开始LooN加载ALooN1加载B加我B完成回调网络LooNN加载A完成回调结束图14异步加载13多人在线游戏架构实战:基于C+的分布式游戏编程那么,程序是如何知道回调完成的呢?一般来说,有两种方式可以知道A是否加载成功:(1)主动询问,每间隔一段时间询问A是否加载完成。(2)被动接收,一般在启动事件时会要求注册一个回调函数,事件完成时会主动调用回调函数,以标记事件完成。所谓异步,简而言之,就是在不阻塞进程的情况下完成操作。网络游戏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异步的操作。例如,要分解背包中的一个道具。首先要发起一个分解道具的请求,这个请求从客户端发送到服务端,再把结果从服务端传回到客户端。假设它需要0.5秒,采用非异步的方式需要在发起请求之后等0.5秒,等收到服务端的结果再进行后续操作。如果按这种方式编写游戏代码,效率是非常低下的。在这0.5秒内,进程将暂停在此处,图形引擎得不到刷新,输入操作在这0.5秒内暂停了,也得不到响应。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将功能在这里中断。这意味着向服务端发起请求时,这个分解功能就中断了。当分解道具的协议从服务端传回到客户端时,再进行后续的处理。这就是一个异步的操作。对于编码来说,单机游戏在一个函数中可以完成的操作需要拆分成两步或者更多步。简而言之,单机游戏和网络游戏的一个根本不同就是后者因为网络层介入而产生的异步。接下来将研究网络,包括数据是如何发送的,又是如何接收的。1.2理解P地址在开始真正的网络编程之前,需要理解一些基本概念,P地址就是其中之一。在工作和生活中安装和使用W1时,经常听人说起P地址,相信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但它究竞是什么,可能有些读者还不太清楚。P地址对大众而言就是类似于127.0.0.1这种字符串,但对于编程者来说,我们必须了解这个字符串的本质是一个32位的整数。P地址具体地确定了一台计算机,它是这台计算机在整个网络中的D,就像人们使用的身份证一样。我们看到的P地址通常是4个十进制数,以“.”隔开,每个十进制数不超过255。读者想过为什么它不能超过255吗?之前讲过P地址的本质是一个32位的整数,也就是4字节。为了便于记忆,把每个字节用数字的方式呈现出来,以“”分隔来显示。也就是说,在127.0.0.1这个串中,每个数值都表示一个字节,一个字节当然不可能超过255。在使用网络通信的时候,除了P之外,还需要一个端口。例如,常用的HTTP的默认端口就是80。当我们访问网站的时候,其实就是通过80端口与主机进行通信的。有了P地址和端口,就可以指定一个确定且唯一的通信链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变得越来越庞大,之前定义的32位P地址已经不够用了,所以新的长达128位的P地址出现了,即Pv6,而旧的32位地址称为IPv4。41···试读结束···...

    2022-04-28 游戏编程实例 游戏编程设计

  • 《云计算与虚拟化技术丛书 阿里云云原生架构实践》阿里集团,阿里云智能事业群,云原生应用平台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云计算与虚拟化技术丛书阿里云云原生架构实践》【作者】阿里集团,阿里云智能事业群,云原生应用平台作【丛书名】云计算与虚拟化技术丛书【页数】262【出版社】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05【ISBN号】978-7-111-68109-0【分类】云计算【参考文献】阿里集团,阿里云智能事业群,云原生应用平台作.云计算与虚拟化技术丛书阿里云云原生架构实践.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05.图书封面:架构实践》内容提要:这是一部从技术和商业双重视角剖析云原生如何赋能实际业务的著作,是阿里云智能云原生应用平台团队的经验总结,得到了阿里云智能总裁兼达摩院院长张建锋、阿里巴巴首席技术官程立、阿里云智能基础产品事业部负责人蒋江伟等专家的联袂推荐。本书内容全面,对云原生所涵盖的技术和业务特性一览无余,从设计原则、模式反模式、技术选项、设计方法、行业案例等多个维度全面总结阿里云云原生架构的方法论和实践经验。第1章强调了云原生是云计算的再升级,重点介绍了在研发流水线、软件交付模式、运维模式、应用架构、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升级,以及阿里云云原生架构发展的3个阶段;第2章介绍了云原生架构的定义,以及云原生架构实际落地时需要遵循的7个关键原则。第3章总结了云原生架构的10种模式和5种反模式。第4章全面介绍了云原生所涉及的10余种技术,详细讲解了每种技术的典型架构与阿里的实践案例。第5章以阿里云ACNA架构设计方法开篇,重点讲解评估云原生架构成熟度所需要考虑的维度与细则。第6章从职能价值角度出发,阐述了云原生如何为不同岗位的业务赋能。第7章聚焦于云原生架构落地,分享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案例和Z佳实践,这些Z佳实践对于打造一个成功的云原生应用来说有非常大的帮助。第8章对云原生背景下的容器技术、Serverle技术、大数据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云计算与虚拟化技术丛书阿里云云原生架构实践》内容试读■■层■草■■■原■■口■■■■重面重■意■第1章e云原生:云计算的再升级云原生(CloudNative)的概念,最早是由Pivotal于2015年提出的,但是即使到了2019年上半年,国内对其的关注依然相对有限。直到2019年9月,“云原生”才突然一跃成为行业最热门的词汇。不过,时至今日,业界对于云原生的定义并没有完全统一,在云原生不断演进的过程中,衍生出了包括Pivotal、CNCF(CloudNativeComutigFoudatio,云原生计算基金会)、十二因子应用等多个版本的定义。同时,还有不少人将云原生与容器或基于Kuerete的微服务混为一谈。还有云原生技术、云原生产品、云原生架构、云原生理念等看起来意思相近的词汇。那么云原生到底是什么?云原生会对我们的应用开发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1.1什么是云原生云原生可分解为“云”(Cloud)和“原生”(Native)两个词。这里还隐藏了一个词“计算”(Comutig),因为云原生本质上是一种与云计算(CloudComutig)相同的计算方式,因此通常我们在说云原生的时候,实际上是暗指云原生计算(CloudNativeComutig)。基于这样的背景,下面我们将进一步探讨云原生的概念及其影响。1.1.1云原生的概念既然说到了云原生(计算),那么哪些计算方式不是云原生(计算)呢?要回答这个问2阿里云云原生架构实践题,同时辨析云原生的概念,我们需要先回顾云计算的发展历史,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分布式计算的复杂性问题。云计算的概念最先由戴尔公司于1996年提出。2006年,亚马逊公司率先推出了弹性计算云(ElaticComuteCloud,EC2)服务,随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逐步接受云计算这一概念,并将应用逐步迁移到云端,享受这一新型计算方式带来的技术红利。2009年,阿里巴巴率先开始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云产品一飞天操作系统,由此揭开了中国云计算的序幕。纵观软件架构的演化历史可以发现,任何新的底层软硬件技术出现后,上层应用软件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够真正“认识”到新的软硬件给上层应用软件带来的价值,并开发新的软件架构,以便充分利用新软硬件的能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x86CPU和服务器在面世二十多年后,以CORBA、EJB、RPC、瘦客户端等为主的多层架构才逐步成为应用开发的主流架构。类似的还有容器技术,它最早是由FreeBSD于2000年在Jail中提出的,但真正得到大规模应用是在2013年Docker兴起之后,而应用层的代表则是几年之后基于容器的微服务架构。对于云计算这一新基础设施来说,也是如此。在2015年之前,对于大多数应用来说,云端只是一个用于计算的场所,开发人员所要做的就是将原来在私有数据中心或DC中的应用,迁移到云端。在迁移的过程中,应用无须重新编写,只需要重新部署,因为云平台提供的计算、存储、网络等,完全兼容应用迁移之前的计算环境。在迁移模式中,应用通常会将原来的物理机部署模式改成虚拟机(规格更小)部署模式;存储则选用兼容的块存储或者文件存储;网络使用SLB(ServerLoadBalacer,服务器负载均衡)替换传统的负载均衡器,构建VPC(VirtualPrivateCloud,虚拟私有云)或NAT(NetworkAddreTralatio,网络地址转换)网络环境;使用云数据库替换原来的MySQL或SQLServer,或者自行在云上搭建Oracle数据库。迁移之后,应用的整体成本(TotalCotofOwerhi,TCO)因为采用了“按量付费”的模式而大幅下降,同时,企业的IT支出从CaEx(CaitalExediture,资本性支出)模式转变为OEx(OeratigExee,管理支出)模式,整个IT支出变得更可控。如果对迁移过程进行技术分析,就会发现大部分应用使用的技术或者产品都在进行“一对一”的替换,只有极少量应用会基于OSS(对象存储服务)、MaxComute(大数据计算服务)等云服务进行部分重构。OSS能够帮助解决分布式状态的存储问题,而MaxComute能够解决数据仓库的快速搭建和成本问题。但由于没有或者只进行了少量重构,因此应用的技术栈本身几乎没有发生变化,也就是说,软件的架构没有发生变化,只第1章云原生:云计算的再升级3是软件运行的平台和运维的技术体系发生了变化,即只有平台层面的变化。而软件在分布式场景下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稳定性、组件或服务之间的数据同步、整体的高可用或容灾、C/CD过程的自动化、资源利用率不高、端到端链路跟踪等,仍然需要应用自行解决。这些问题并不会因为应用迁移到了云平台就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当然,各云平台为了帮助应用解决上述分布式复杂性问题,不断推出各类云服务,但是由于应用架构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因此这些云服务并不能帮助应用解决整体问题,只能从局部提升应用的效率。面对大量的业务需求和场景迭代,很多云平台都提供非常专业的垂直领域服务,这些服务比企业基于开源自行搭建的系统具备更高的SLA(ServiceLevelAgreemet,服务等级协议)。比如,在数据持久性方面,亚马逊AWS的数据持久性可以达到99.9%(11个9),阿里云OSS的数据持久性甚至达到了99.9%(12个9);在跨可用区的高可用方面,阿里云RocketMQ的高可用达到了99.95%,即使整个机房不可用也能继续对外提供消息服务。如果不是应用的所有存储访问代码都在S3或OSS上重构,那么“木桶效应”就会凸显,即整个系统的数据持久性将取决于能力最差的组件:如果应用不是将所有自持的开源组件都迁移到云平台上,那么当一个机房出现故障时,应用仍然会出现高可用性的问题:如果应用不是基于FaaS(FuctioaaService,功能即服务)技术开发的,那么应用仍然需要自行解决单个组件不可用时的FailOver(失效转移)以及故障恢复时的FailBack(失效后自动恢复)等问题。可见,应用迁移到云上并不代表从此以后就高枕无忧了,如果应用本身没有基于“新”的云服务进行重构,而是继续采用“老”的架构,那么即使业务运行没有问题,应用也不能充分利用“新”的云运行环境的能力。因为这些架构是为了“老”的分布式运行环境而设计的,不是“云原生的”,所以需要对这些架构以及围绕这些架构建立的技术栈、工具链交付体系进行升级,依托于云技术栈将其重新部署、部分重构甚至全部重写,才能将应用变成“云原生的”,从而保证能够充分利用云计算的能力。为了让应用能够更好地使用云的PaaS平台能力开发SaaS(SoftwareaaService,软件即服务),Heroku于2011年提出了十二因子应用的概念。十二因子应用适用于任何编程语言,通常被认为是最早的云原生应用的技术特征,详情请参考htt:/12factor..et/zhc/。之后,Pivotal于2015年明确地提出了云原生的概念,指出云原生是一种可以充分利用云计算优势构建和运行应用的方式。在经过CNCF的修改后,最新版云原生的定义为:“云原生技术有利于各组织在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等新型动态环境中构建和运行可弹性扩展的应用。云原生的代表技术包括容器、服务网格、微服务、不可变基础设施和声明式API。这些技术能够构建容错性好、易于管理和便于观察的松耦合系统。结合可靠的自动化手段,云原生技术使工程师能够轻4《阿里云云原生架构实践松地对系统做出频繁和可预测的重大变更。”⊙上面三个主流的定义,分别从顶层架构原则、计算模型和代表技术的角度,对云原生进行了描述。这些定义的共同点是它们都将云原生看作一种新的计算方式,让应用能够充分使用云的计算优势。进一步分析这些定义所体现出的技术观点,我们可以达成这样一个共识:只有结合云原生所提供的云服务,改造应用的架构,才能够更好地使用云原生技术,更好地构建弹性、稳定、松耦合的分布式应用,并解决分布式复杂性问题。此外,对架构的改造还意味着相关的开发模式、交付方式、运维方式等都要随之改变,比如,采用微服务架构重写应用,用声明式API和自动化工具升级运维方式,等等。简单来说,云原生使得整个软件的生产流水线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具体的变化程度又取决于企业对云原生的使用情况。实际上,云原生的范围还不止于此。要正确实施云原生这一新计算模式,还需要企业的T决策者、架构师、开发人员与运维人员正确理解和应用云原生的理念,利用会话的云原生技术及产品。有太多的反例可以证明,仅靠单边的技术升级是很难让云原生升级产生价值的。云原生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如图1-1所示。现代化应用云原生应用(容器化应用、微服务应用、无服务器应用…)云原生架构云原生开发理念(Service、EDA…)(DevO、GitO…)云原生(计算)云原生产品云原生技术(Docker、Kuerete.…)(容器、微服务…)laaS(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阿里云、DC、自建数据中心…)图1-1云原生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在图1-1中,现代化应用在不少场合与云原生应用的概念是等同的,因为它们的很多特征都是相似的,比如,都采用了容器技术打包和交付,都具备很强的弹性能力等。这两个概念的细微差别在于:现代化应用可以与云相关,也可以与云不相关;而云原生应用通⊙参考来源为htt::://githu.com/ccf/toc/.lo/mater/DEFINITION.md。···试读结束···...

    2022-04-28 云计算阿里云开发者 云计算 阿里云智能

  • 《云游戏 5G开启数字娱乐新时代》林瑞杰,冯林,温向东,陈乐,许海涛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云游戏5G开启数字娱乐新时代》【作者】林瑞杰,冯林,温向东,陈乐,许海涛作【页数】319【出版社】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01【ISBN号】978-7-111-66925-8【参考文献】林瑞杰,冯林,温向东,陈乐,许海涛作.云游戏5G开启数字娱乐新时代.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01.图书封面:5G开启数字娱乐新时代》内容提要:这是一部从产业、技术和商业3个维度全面讲解云游戏的著作。是5G云游戏产业联盟中的领军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专家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总结,得到了号百控股董事长、金山云CEO、完美世界总裁、盛趣游戏CEO等多位行业专家的联袂推荐。产业角度,梳理了海内外电子游戏的发展脉络与市场格局、云游戏的前世今生和发展趋势,分析了云游戏在数字娱乐经济领域的重要价值和作用,讲解了云游戏产业链和生态体系的建设,能帮助读者快速建立对电子游戏和云游戏领域的系统认知。技术角度,系统讲述了云游戏的技术要素、技术底座、部署架构,针对性地介绍了云游戏与5G和云计算的融合,同时还详细讲解了云原生游戏的开发和运营,能指导企业开发和落地云游戏,配备了大量实践案例。商业角度,首先总结了云游戏已有的各种发展模式,然后对云游戏领域可能出现的商业机会和商业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云游戏5G开启数字娱乐新时代》内容试读第1章|CHAPTER电子游戏产业发展综述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迭代,将驱动网络产品的产业升级与规模化增长,游戏产业作为网络产品的标杆产物,在内容形态、市场规模等方面也将随之发生变革。计算机技术促使了电子游戏的诞生,半导体、软件、传感等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则推动了整个电子游戏产业向前发展。本章将以时间为轴线,回顾和梳理海内外(包括中国、日本、美国、欧洲、其他地区)电子游戏的发展历史,以及它们在不同时间阶段的规模、特点和地位。本章将客观展示电子游戏的发展历程,大家需要花费一定的|云游戏:5G开启数字娱乐新时代1时间来了解游戏是如何诞生的,游戏依赖于何种设备,以及游戏的最终呈现形式。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大家将了解技术的发展是如何驱动和影响游戏行业的发展的。1.1海外电子游戏发展脉络与市场格局电子游戏最早诞生于海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电子游戏的形式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从示波器、街头游戏机、小霸王、主机、电脑到手机,海外电子游戏市场几十年来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游戏作为文化艺术的一种载体,其内容和发展方向也会随着人们的需求变化而变化。1.1.1海外电子游戏发展脉络20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迎来了游戏原型的出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的半导体技术、硬件技术推动了游戏行业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3D图形技术的进步以及21世纪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电子游戏创造了新的玩法。以上这些都证明了电子游戏的发展与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1.早期电子游戏机的萌生1888年,德国的斯托威克根据自动售货机的投币机原理,设计了一种称为“自动产蛋机”的机器,只要将一枚硬币放进机器里,“自动产蛋机”就会“产”下一个鸡蛋,并伴有鸡叫声。人们将斯托威克发明的这台机器看作投币游戏机的雏形。后来,这种机械玩具衍生出了各种变种,比如点唱机,这也是街头电子2第1章电子游戏产业发展综述游戏机的雏形。随着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出现,电子技术逐渐渗透到了各个领域,一场娱乐业的革命也随之而来。1958年,为了提高游客参观纽约的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兴趣,物理学家威利·希金博特姆在示波器上展示了一个《双人网球》的互动游戏,玩家通过控制示波器上面的光点相互追逐来模拟打网球,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款电子游戏,也是第一款向公众开放的游戏。2.第一代电子游戏机一雅达利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再到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当一些电子工程师感到无聊时,他们便开始制作一些电子游戏,以自娱自乐。美国加利福尼亚的电气工程师诺兰·布什纳尔看到了电子娱乐市场的前景,因此,在1971年,布什纳尔根据自己编制的游戏《电脑空间》(ComuterSace)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台商用电子游戏机。这台电子游戏机的成功激励布什纳尔更积极地开发和生产电子游戏机(如图1-1所示),为此他创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电子游戏公司一雅达利。雅达利的第一代电子游戏机体积较小,普通家庭也买得起。为了让普通家庭能买得起,厂商想方设法通过减少游戏程序的容量和简化游戏画面来降低成本。例如,在从大型游戏机移植而来的电子网球游戏中,代表球和球拍的仅仅是两个可以移动的亮点。3|云游戏:5G开启数字娱乐新时代|图1-1早期的雅达利游戏机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计算设备的小型化,以及软件开发和应用逐渐商业化,电子游戏机开始走进千家万户。但是,第一代电子游戏机存在一个令人遗憾的缺点,即它无法改变程序,玩家只能在几个固定的游戏里进行选择。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雅达利公司开始开发下一代电子游戏机。1977年,雅达利隆重推出了ATARI2600,该游戏机支持玩家自主改变程序,这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然而,由于没有控制好发行环节,后期游戏质量失控,导致大量“垃圾内容”涌进市场并耗尽了消费者的耐心。再加上雅达利公司没有重视自主研发,因而不再具有足够优秀的第一方内容,这些都导致一度最受欢迎的雅达利公司从1982年开始衰落。随后,任天堂推出了第一代家庭电子游戏产品TV-GAME6,雅达利公司从此每况愈下,历史上将该事件称为“AtariShock”(雅达利冲击),这几乎摧毁了整个北美的游戏行业。“雅达利冲击”导致电子游戏行业的发展中心从美国转移到4···试读结束···...

    2022-04-28 冯林葛 冯林瑞 海南

  • 《Web开发者晋级之道 架构 模式和领域驱动设计》王西友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We开发者晋级之道架构模式和领域驱动设计》【作者】王西友作【页数】382【出版社】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08【ISBN号】978-7-111-68810-5【分类】网页制作工具-程序设计【参考文献】王西友作.We开发者晋级之道架构模式和领域驱动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08.图书封面:架构模式和领域驱动设计》内容提要:本书系统介绍软件的设计思想、架构和开发模式,便于读者能够快速建立软件开发的知识体系,并通过学习基于ASP.NETCore的项目案例,掌握如何利用这些知识高效开发稳定的We应用程序。本书共10章,分为2篇。第1篇介绍软件设计思想、软件架构、面向对象编程的六大原则和设计模式等,本篇内容是软件开发初学者晋升道路上必须掌握的知识。第2篇首先介绍领域驱动设计,然后通过项目案例,展示以领域模型为核心的We应用程序的完整开发过程,本篇内容体现了高品质软件开发的核心价值,也体现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思想价值。本书理论结合实践,讲解深入浅出,适合有一定C#语言基础的We开发人员阅读,尤其适合想要进一步晋升自己知识体系和水平的We程序员阅读。另外,本书也可以作为相关培训机构的教材使用。《We开发者晋级之道架构模式和领域驱动设计》内容试读第1篇软件开发内功心法州第1章如何开始一个软件项目州第2章软件如何解决问题州第3章软件架构州第4章面向对象的设计模式和原则州第5章项目概况与架构设计···试读结束···...

    2022-04-28 领域驱动设计pdf 领域驱动设计哪本书比较好

  • 《软件架构 架构模式 特征及实践指南》(美)Mark Richards,(美)尼尔·福特作;杨洋,徐栋栋,王妮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软件架构架构模式特征及实践指南》【作者】(美)MarkRichard,(美)尼尔·福特作;杨洋,徐栋栋,王妮译【丛书名】O'Reilly精品图书系列【页数】304【出版社】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06【ISBN号】978-7-111-68219-6【分类】软件工具-程序设计【参考文献】(美)MarkRichard,(美)尼尔·福特作;杨洋,徐栋栋,王妮译.软件架构架构模式特征及实践指南.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06.图书封面:架构架构模式特征及实践指南》内容提要:本书全面概述了软件架构的方方面面,涉及架构特征、架构模式、组件识别、图表化和展示架构、演进架构,以及许多其他主题。本书分为三部分。第1部分介绍关于组件化、模块化、耦合和度量软件复杂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第2部分详细介绍各种架构风格:分层架构风格、管道架构风格、微内核架构风格、基于服务的架构风格、事件驱动的架构风格、基于空间的架构风格、编制驱动的面向服务的架构、微服务架构。第3部分介绍成为一个成功的软件架构师所必需的关键技巧和软技能。...

    2022-04-28 epub 图书网站 epub书籍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