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沃尔夫冈•希弗尔布施《铁道之旅:19世纪空间与时间的工业化》pdf电子书下载

    《铁道之旅》:好奇心日报年度非虚构书单;铁道、火车、城市、时间、空间……一次19世纪人类精神与工业文明交织的探索旅程。书名:铁道之旅作者:[德]沃尔夫冈•希弗尔布施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品方:世纪文景副标题:19世纪空间与时间的工业化原作名:GechichtederEieahreie:ZurIdutrialiierugvoRaumudZeitim19.Jahrhudert译者:金毅出版年:2018-7页数:296类别:历史书籍格式:df、eu、moi丛书:光启文景丛书ISBN:9787208151062《铁道之旅》作者简介:沃尔夫冈•希弗尔布施(WolfgagSchiveluch,1941—)德国历史学家、文化研究学者,1972年于柏林自由大学获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文学、社会学和哲学,现居纽约、柏林。沃尔夫冈是一名独立研究者,不供职于任何一家研究机构,他以精神史研究路径而被人广泛熟知,在观念史与文化史研究领域也有所建树,他将埃利亚斯视为主要的影响以及灵感来源之一。2003年于柏林获海因里希•曼艺术学院奖,2013年于汉堡获莱辛城市奖。他的主要作品有:《远距离关系:法西斯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罗斯福新政(1933—1939)》《铁幕之前:柏林的思想生活(1945—1948)》《光芒,闪烁和幻想:20世纪的电气照明》《光明:19世纪人造光的历史》等。《铁道之旅》内容简介:工业文明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变化,人们又是如何在这其中适应了工业革命带来的新规则、新秩序?《铁道之旅》通过工业革命的代表之一—铁路——其创制、发展对于人类生活、生产方式的影响,试图重新思考工业文明如何发生于个体,而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生产力、社会结构变化。铁路出行给人们对于时间、速度、距离、危险、精神伤痛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对于城市—历史关系、事故、防御性措施等等方面的重新思考,试图去阐述,工业文明不仅在技术、建筑、生产生活方式带来改变,更重要的是,人们在这些变化其中,也发展出更多的设备、条例、思维去适应由工业革命带来的新规则、新秩序。由此,工业化不仅是一场技术、生产方式的变革,也是人们精神与身体、行动与思维对新秩序、新制度的一次适应过程。...

    2022-04-08 工业文明的时间 工业文明时代的时间

  • 刘擎《2000年以来的西方》pdf电子书下载

    《2000年以来的西方》:沿着自由主义民主及市场经济、技术文明和身份政治三条主线,围绕争论、事件和重要书籍,呈现21世纪前二十年的西方思想图景书名:2000年以来的西方作者:刘擎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出品方:一頁folio出版年:2021-4页数:456类别:政治军事格式:df、eu、moiISBN:9787509010136《2000年以来的西方》作者简介:刘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政治学博士。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思想史、政治哲学与国际政治理论。著有《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悬而未决的时刻》等。《2000年以来的西方》内容简介:ldquo在知识的意义上,西方也是中国的一部分。rdquoldquo对西方而言,现在的中国已经不只是中国问题专家关注的对象,也正在成为他们知识思想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参照。rdquo本书为刘擎教授自2003年到2019年撰写的西方知识界年度回顾,致力于从ldquo内部视角rdquo去观察西方,并为当今中国的公共讨论提供相关背景和线索。作者围绕重要的思想争端、事件和书籍,从政治发展趋势、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等方面,呈现西方世界在20世纪前二十年的思想图景。同时,书中还收录作者重要的演讲和访谈,从总体上评估全球秩序的困境与未来、西方社会的现状和主流趋势,探讨世界主义与身份政治之间的关系。推荐理由:将西方作为方法:了解西方不仅是情报学的必要(西方作为对手),也是伦理责任的必要(西方作为邻人),更是认识自我的必要(西方作为内在于自我的部分)。不止于新闻记者式的报道和历史学家的编年体记录,更有深具理论素养的剖析和把握:沿着自由主义民主及市场经济、技术文明和身份政治三条主线,围绕争论、事件和重要书籍,呈现21世纪前二十年的西方思想图景。由于前二十年也是中国进入和深刻改变全球秩序,并对西方产生冲击的时期,这一思想图景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的肖像。借助这一他者的目光,可以更冷静地反观中国的处境,而不是急于呐喊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就21世纪作为一部思想史而言,本书既是未完成之作,也可以视为提前完成的五分之一。阅读本书既是在同时阅读许多本书(由于其材料的丰富),也是在阅读时代这部大书。...

    2022-10-27 刘擎 著作 刘擎 书籍

  • [美]史华慈《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pdf电子书下载

    《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学者的学者”史华慈教授的成名之作,中国译介西方思想的第一人严复的思想传记,深度剖析中国近代寻求富强的路径选择。书名:寻求富强作者:[美]史华慈副标题:严复与西方原作名:Iearchofwealthadower:YeFuadthewet译者:叶凤美出版年:2016-8页数:288类别:历史随笔格式:df/eu/moi丛书:东鉴丛书ISBN:9787508659664《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作者简介:史华慈(BejamiI.Schwartz),生于美国波士顿东部一个犹太人家庭,1934年获奖学金进入哈佛大学学习,“二战”结束之后再进哈佛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费正清教授。1950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并留校在历史系和政治系任教,开设中国近代思想史讲座,1975年起任哈佛大学历史与政治学勒罗伊·威廉姆斯讲座教授(LeroyB.WilliamProfeorofHitoryadPoliticalSciece)。史华慈以其博雅和睿智,被尊称为“学者的学者”,又因它不随波追逐任何成见或时髦,被学界誉为柏林式的“反潮流”人物。他一生勤于笔耕,其著述涉略传统中国思想、中国近现代思想、当代中国政治等方面。而且,值得指出的是,在几乎所有这些方面,史华慈都以其广博的学识、独特的分析为学术界提供了具有权威性的论述。除了作为其代表作的本书,还著有《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中国的共产主义和毛的兴起》《共产主义和中国:变动中的思想意识》等。此外,史华慈也培养了一批杰出的中国研究专家。如今活跃在美国和世界学界中国研究专家之中,很多都是他的学生,如孔飞力、柯文、杜赞奇、田浩、墨子刻、艾恺、默尔?戈德曼、黎安友、杜维明、张灏、李欧梵等等。李欧梵称史华慈是“一位伟大的狐狸型的老师”。《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内容简介:《东鉴丛书.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是美国著名汉学家史华慈研究近代中国哲学、政治思想史的一部具有较高声誉和广泛影响的著作。作者以其独具特色的角度和方法,通过对严复生平、翻译、写作的深入分析,使人们重新认识了作为一位迷人的西方思想评论家的严复,并进一步揭示近代中西方思想演进之关系。作者指出:严复站在未经历近代化变革的中国传统文化立场上,一下子就发现并抓住了欧洲著作中阐述的“集体的能力”这一主题,并在欧洲思想中至少发现了两方面的秘密,即充分发挥人们全部能力和将其导向为集体目的服务的公心。...

    2022-04-07 严复 法意

  • 西方哲学史》

    书名:西方哲学史作者:伯特兰·罗素出版社:商务印书馆译者:何兆武/李约瑟出版年:1963-9页数:590类别:哲学书籍格式:df/eu/moiISBN:9787100004824《西方哲学史》作者简介:罗素(1872-1970)是当今时代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的代言人,是西方思想解放和言论自由的见证人。罗素作为哲学家,主要贡献在于数学逻辑,是逻辑原子论和新现实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基于此的现代分析哲学在西方现代哲学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代表作有《西方哲学史》、《神秘与逻辑》、《怀疑论》、《婚姻与道德》等。《西方哲学史》内容简介: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关于西方哲学史的独特作品。它的叙事时代从希腊文明的兴起到现代逻辑分析哲学。罗素西方哲学史的全名是《西方哲学史及其与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和社会形势的联系》。这本书的目的是揭示哲学是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它不是优秀个人的孤立思考,而是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和原因。因此,在这部哲学史上,罗素详细讨论了历史事件和人物,他认为它对西方哲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例如,在这本书中,他特别讨论了雅典和罗马帝国与文化的关系、犹太宗教发展、黑暗时期的罗马教皇制度、意大利文艺复兴以及拜伦等一些通常被认为与哲学没有太大关系的人物。在这本书中,罗素特别强调了这个特定时代哲学家造成的各种基本观点,并特别关注了这个特定时代的历史观点。阅读这本书不仅可以大致了解西方主要哲学家及其思想,还可以了解西方历史上一些重要事件、人物、发展阶段及其与特定哲学的关系。...

    2022-04-05

  • 《医学原本:西方医学与医德的奠基之作》

    书名:医学原本作者:希波克拉底江苏人民出版社:副标题:西医与医德奠基出版年:2011-5-1页数:300类别:医学书籍格式:df/eu/moiISBN:9787214069214《医学原本》作者简介: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年)-前377年),古希腊著名医生,欧洲医学创始人,被现代医学界誉为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首次将医学规划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使医学脱离神学,成为一项真正的科学技术。他提出了体液理论,改变了当时医学中以巫术和宗教为基础的观念;他的誓言,2000多年前医生开业前必读的训练。希波克拉底的医学观点和实践对西方医学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医学原本》内容简介:古希腊医学起源于西医,希波克拉底是古希腊医学的集大成者。这本书记录了希氏学校的精髓,包括外科、预后、摄生、流行病、呼吸、头部创伤等,包括医学和哲学思考,以及对疾病的有效治疗;医生的医学道德行为和实用的健康方法。这项工作被翻译成拉丁语、希腊、俄罗斯、法国、意大利、意大利、德国、英国等版本。最早的翻译是1545年罗马出版的拉丁语版本。这个版本是23年哈佛大学的英文版本。下载地址:df格式下载...

    2022-04-05

  • 中外文化艺术史丛书——中国建筑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 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 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第3版)(pdf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出版社:圣才电子书格式:AZW3,DOCX,EPUB,MOBI,PDF,TXT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试读:第一章世界近代新闻媒体的产生和勃兴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在争取言论自由的腥风血雨中勃兴从16世纪到19世纪,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大致有4个时期。1.第一时期(16世纪至18世纪)(1)1450年前后德国人古登堡发明活版印刷机,文艺复兴运动遍及欧洲,封建王朝采取高压政策妄图扼杀出版自由。两者的碰撞在欧洲引发一场思想大地震。(2)技术的进步威胁到封建王朝的统治,各国统治者先后颁布法令,严厉压制出版物。这场斗争是新思想与旧思想之战,是封建禁锢与出版自由之战,也是王权与新技术之战。(3)在欧洲各封建王朝扼杀出版自由的禁令中,英国都铎王朝1586年颁布的星法院法令,最著名、最具影响力,成为欧洲各国王朝上百年出版管制的范本。2.第二时期(17世纪至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1)各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敌对双方的宣传需要以及市民对了解错综复杂局面的需要,使得报刊活跃一时,从而大大推动报刊的发展。(2)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拉开这一时期的序幕。代表资产阶级的国会派与保皇派都有自己的宣传报刊。(3)对资产阶级革命真正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1789—1794年)的报刊。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马拉创办、主持的《人民之友报》。3.第三时期(17世纪至19世纪):为反对资产阶级政府控制、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1)在欧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以后,都以不同形式宣布出版自由、言论自由。①英国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宣布国王不得干涉人民的言论自由。②美国1791年通过《人权法案》,明确载明国会不得剥夺人们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③法国1789年通过《人权宣言》,规定公民享有言论、著作和出版自由。④德国在魏玛公国时期的宪法规定,德国人在一般法律内,有权通过言论、印刷品、图画及其他方式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2)为限制出版自由,各种政府先后采取的方法如下:①出版物的事先检查制。②政府制定法律扼制出版。③征收印花税、实行津贴制。4.第四时期(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政党报刊时期(1)政党报刊时期,是指以不同政党面貌出现的报纸占有主导地位。这既有政治原因,也是环境所迫。①在政治上,资产阶级各利益集团在反对封建王朝的斗争中暂时联合起来,一旦革命成功,不同利益就驱使政党争权夺利。②在报刊环境上,高额的印花税、保证金以及出版物事前检查制、各种莫须有的罪名,使得独立报刊难有生存空间,各种报刊不得不投靠政党、政府。(2)报纸在诞生以后的300年时间内,为争取自由、获取生存空间经历了反反复复、曲曲折折的过程。二、近代报业定型第四势力地位确立1.19世纪中叶以前,报业地位脆弱报业地位脆弱的根本原因在于以下两方面:(1)报纸只是上层阶级的玩物,没有扎根在民众中,不可能从民众中汲取力量。(2)报纸虽有时是社会舆论机构,但只反映上层阶级不同派别的观点,并非真正民意。2.19世纪中叶以后,面向社会大众的报纸——便士报开始诞生(1)各国“便士报”的总特点①报纸在政治上、经济上独立。它们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接受政党、政府或明或暗的津贴,也不依附于任何政党、政府,实行对任何政党、政府保持独立的方针。②报纸真正是以新闻为主,而不像政党报那样以评论为主。③面向社会大众。新闻是写给社会大众看的,所以有许多街头巷尾的社会新闻,包括大量的煽情新闻、黄色新闻;新闻简短、通俗,有不少新闻带有故事情节,被新闻史学者称为“故事新闻”。售价低廉,使平民百姓足以消费。④高度重视经营,广告和其他经营收入真正成为报纸的生存之本。(2)便士报的影响①在世界新闻史上,“便士报”奠定近代报业的基础。②“便士报”第一次真正让新闻取代言论成为报纸的主角,报纸真正成为新闻纸。③随着“便士报”的普及,报纸开始在社会底层扎下根来,对社会开始产生实际影响。3.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一批严肃的综合性日报真正奠定报纸社会地位(1)严肃性报纸的共同特点①继承“便士报”的传统,在政治上、经济上独立自主,不依附于任何政党、政府,尽管它们和政党、政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②都是政企合一的综合性日报。政企合一,即它们追求政治目标和社会影响,自觉地维护国家利益和统治阶级利益,但以企业形式来管理,同样追求经济利益。③都以中、上层阶级为主要读者对象。新闻以硬新闻为主,严肃、严谨,很少有煽情新闻,同时高度重视评论。④都以现代企业管理方法来经营报纸,注重物色杰出人才,内部管理严格,力争利润的最大化。(2)严肃报纸的影响①意味着信息性新闻取代故事性新闻成为报纸新闻主体。②意味着政企合一型综合性日报取代廉价小报成为报业主流。从20世纪开始,报纸对各国乃至对世界的历史进程发挥出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一些有影响力的大报构成国家权力机构的一个部分,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一部分。1.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一、名词解释1.事先检查制2.印花税3.便士报(廉价报刊)[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研;社科院2007年研]二、简答题1.简述争取言论自由斗争的几个时期。2.简述美国“便士报”兴起的社会背景、传播内容与特征。[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1.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一、名词解释1.事先检查制答:这是欧洲各国资产阶级政府最先采取的措施,防止报刊来批评政府。1662年6月,英国议会制定出版法案,明确规定报刊发行实行许可证制度,规定出版物必须受议会设立的检察官的检查。1688年“光荣革命”后仍然实施,直到1694年通过出版法案才正式废止。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于1810年重新恢复新闻事先审查制度。而德国从1819年开始重新执行书报检查制度。2.印花税答:英国国会在1712年5月16日通过印花税法案除报刊税外,还征收广告税、纸张税。种种税费占出版费约三分之二,深重的税赋使得报刊人入不敷出。印花税实行不到半年,报刊就停办一半。德国、俄罗斯都先后实行过印花税。直到1861年英国才取消印花税,以后欧洲各国陆续取消。3.便士报(廉价报刊)[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研;社科院2007年研]答:19世纪中叶后,便士报出现,并成为全美主流报纸。在美国,第一份成功的“便士报”是本杰明·戴1933年在纽约创办的《太阳报》。其特点为:报纸在政治上、经济上独立。它们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接受政党、政府或明或暗的津贴,也不依附于任何政党、政府,实行对任何政党、政府保持独立的方针。报纸真正是以新闻为主,而不像政党报那样以评论为主。面向社会大众。新闻是写给社会大众看的,所以有许多街头巷尾的社会新闻,包括大量的煽情新闻、黄色新闻;新闻简短、通俗,有不少新闻带有故事情节,被新闻史学者称为“故事新闻”。售价低廉,使平民百姓足以消费。高度重视经营,广告和其他经营收入真正成为报纸的生存之本。二、简答题1.简述争取言论自由斗争的几个时期。答:从16世纪到19世纪,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大致有以下四个时期:(1)第一时期(16世纪至18世纪)①1450年前后德国人古登堡发明活版印刷机,文艺复兴运动遍及欧洲,封建王朝采取高压政策妄图扼杀出版自由。两者的碰撞在欧洲引发一场思想大地震。②技术的进步威胁到封建王朝的统治,本能的恐惧使各国统治者先后颁布法令,严厉压制出版物。这些禁令都不约而同地集中于新兴技术即印刷术上。这场斗争是新思想与旧思想之战,是封建禁锢与出版自由之战,也是王权与新技术之战。③在欧洲各封建王朝扼杀出版自由的禁令中,英国都铎王朝1586年颁布的星法院法令,最著名、最具影响力,成为欧洲各国王朝上百年出版管制的范本。(2)第二时期(17世纪至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①各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敌对双方的宣传需要以及市民对了解错综复杂局面的需要,使得报刊活跃一时,从而大大推动报刊的发展。②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拉开这一时期的序幕。代表资产阶级的国会派与保皇派都有自己的宣传报刊。③对资产阶级革命真正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1789—1794年)的报刊。这些报刊都是政治报刊,大力鼓吹推翻僧侣、贵族统治的革命,同保皇派展开论战。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马拉创办、主持的《人民之友报》。(3)第三时期(17世纪至19世纪):为反对资产阶级政府控制、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①在欧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以后,都以不同形式宣布出版自由、言论自由。英国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宣布国王不得干涉人民的言论自由;美国1791年通过《人权法案》,明确载明国会不得剥夺人们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法国1789年通过《人权宣言》,规定公民享有言论、著作和出版自由。德国在魏玛公国时期的宪法规定,德国人在一般法律内,有权通过言论、印刷品、图画及其他方式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②为限制出版自由,各种政府先后采取的方法有:出版物的事先检查制:这是欧洲各国资产阶级政府最先采取的措施,防止报刊来批评政府。这种事先检查制度引发越来越激烈的反抗。政府制定法律扼制出版:为取代报刊事先检查制度,各国政府都先后制订了煽动法、诽谤法来扼制出版物。征收印花税、实行津贴制:英国国会在1712年5月16日通过印花税法案,除报刊税外,还征收广告税、纸张税。与征收印花税相辅相成,政府以津贴方式支持、收买一批报纸,并把津贴列入政府预算。(4)第四时期(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政党报刊时期①政党报刊时期,是指以不同政党面貌出现的报纸占有主导地位。这既有政治原因,也是环境所迫。在政治上,资产阶级各利益集团在反对封建王朝的斗争中暂时联合起来,一旦革命成功,不同利益就驱使政党争权夺利。在报刊环境上,高额的印花税、保证金以及出版物事前检查制、各种莫须有的罪名,使得独立报刊难有生存空间,各种报刊不得不投靠政党、政府。②报纸在诞生以后的300年时间内,为争取自由、获取生存空间经历了反反复复、曲曲折折的过程。2.简述美国“便士报”兴起的社会背景、传播内容与特征。[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在19世纪30年代初期,美国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批大众化便士报。(1)美国“便士报”兴起的社会背景①政治民主化的完成。资产阶级革命获得成功,“主权在民”、“天赋人权”学说深入人心,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秩序已经基本确立。公民的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思想自由,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国家法制的保障。这种宽松、自由的政治环境直接转化成了大众化报刊滋生的沃土。②进入19世纪以后,美国的工商业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各大港口和商业中心城市都有了日报。工业革命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而广告又成了工商业进一步扩张的重要手段。报刊又是最基本的广告媒介。作为大众报业的一个基本特征,价廉到普通的工人农民都能买得起,没有广告收入,也是难以想象的。③城市规模的扩张。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城市在数量、规模上都实现了很大的扩张。一方面,大量的破产农民拥进城市,而报刊正好可以成为他们学习知识,顺应工作需要的工具。城市规模的扩张,不仅增强了社会对信息交流的需要,而且为报业的发展准备了更多的读者。④随着印刷技术的多次改进,印刷成本从30年代起也大大下降。还有交通电讯技术的发展,导致了新闻传播时效的提高,为广大读者更早地接受新闻创造了物质条件。⑤通讯社的出现及其发展。作为一种消息工厂、消息批发商,通讯社延伸了报刊媒介的新闻采集手段。通讯社以廉价的服务,扩张了报纸的视野范围,降低了消息采集乃至报纸制作成本,从而加强了近代报业的经营基础。(2)美国“便士报”的传播内容19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纽约出现三家成功的“便士报”。①1833年9月3日,本杰明•戴在纽约创办的《太阳报》是首家成功的美分报。该报为四页小报,内容偏重地方和社会新闻,注重趣味性,广告也较多,出版四个月就成为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②1835年5月6日,贝奈特创办《纽约先驱报》,该报除了地方新闻和社会新闻外,还有较多的经济、金融和社交新闻。在社会新闻方面,该报因过分渲染犯罪场面、侮慢教会、随意诽谤其他报人,曾遭受到社会各界对它发动的“道德战争”。1846年,《先驱报》向欧洲发行海外版,19世纪60年代该报的发行量超过《太阳报》,成为当时美国最大的报纸。③1841年4月10日,霍拉斯•格里利创办《纽约论坛报》。鉴于社会各界对《纽约先驱报》的“道德战争”,具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格里利决心创办一家高雅而有思想的美分报。马克思应邀为它撰稿12年。《纽约论坛报》重视采访,文章较有文学味,不详尽报道犯罪新闻,拒绝不道德的广告,对社会下层表现出同情。(3)美国“便士报”的特征①标榜自己是超党派独立报纸。这与政党报刊公开表明党性原则绝然不同。大众化报纸的读者队伍明显地超越了政党报刊读者的阶级界限。②维持了经济上的独立。工业革命给报纸增加了大量的具有购读能力的读者,出于拓展市场的需要,新兴的工商资产阶级大大地增加了广告开支。报纸的收入空前地增加,发行与广告成了支撑大众化报纸的两大支柱。经济上的自立,为政治上的独立创造了条件。③与政党报刊相比,大众化便士报纸大大地拓展了报道领域,尤其是重视地方新闻、社会新闻、人情味新闻以及煽情主义新闻。这显然是为了满足广大中下层读者的需要。④内容通俗,平易近人。在文字上,以口语、现代语言为主。在版面编排上,使用多行标题,大量采用图片,使报纸摆脱了过去庄重、呆板、严肃的传统,而显得醒目、生动,富有变化的活力。⑤定价远比政党报刊低廉。这正是大众化报刊得以迅速扩张的主要原因。报纸的廉价化,使得下层民众都有能力购买,从而在根本的意义上拓展了报业的生存空间。第二章美国新闻业2.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美国新闻业简史美国新闻史上的重大事件:(1)1704年4月24日,波士顿邮政局长坎贝尔创办《波士顿新闻信札》,这份周刊被视为美国现代新闻史的开端。(2)1789年9月,美国议会增加10条修正案,又称人权法案,是确立美国新闻自由体制的基石,确保美国新闻业长达一百几十年的繁荣。(3)1833年9月3日,本杰明·戴在纽约出版《纽约太阳报》,是世界上第一份“便士报”。6个月后,该报引发美国新闻史上的“便士报”运动。(4)1848年,纽约6家报纸合办“港口通讯社”(1857年改组为“纽约报联社”,1892年又改称“美联社”),是美国第一家通讯社。(5)1846年5月13日,《巴尔的摩太阳报》首次使用电报传递快讯,发出美国总统向墨西哥宣战的消息。由此产生倒金字塔的消息结构。倒金字塔的写作结构标志着新闻写作体裁的正式诞生,成为消息的典型表现手法,并推广到全球。(6)1896年8月,阿道夫·奥龙斯接办《纽约时报》并改版,大量刊登时政、经济、外交的硬新闻以及立论公正、深刻的社评,开创报业的新时代——“信息模式”。(7)1892年,斯克里普斯家族创办全美第一家报纸集团。(8)1920年11月2日,正式领取执照的匹兹堡KDKA电台开始播音,播出的第一条新闻是哈定当选美国总统。标志着美国电子媒介时代的到来。(9)1939年4月30日,全国广播公司(NBC)首次用电视转播纽约世界博览会“明天的世界”开幕式,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开幕式上致词,成为第一位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美国总统。(10)1950年,美国首次播出彩色电视节目,1950年联邦通讯委员会正式批准采用“点描法彩色电视技术标准”,通称NTSC制。(11)1985年,美国国家科学会采用TCP/IP协议,将各大学、研究所的电脑连接,1990年采用英国人提姆·柏纳·李发展的万维网,自此开创互联网时代。1993年美国政府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互联网开始起飞。二、美国新闻业现状1.美国是现代新闻媒介的发源地以1833年《纽约太阳报》创办为标志的“便士报”运动开启报纸现代化之路。广播、电视首先在美国投入商业运行。2.美国是当今世界传媒业的霸主(1)拥有世界一批最大的传媒公司,如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维亚康姆、迪斯尼等。(2)美国的媒体已渗透到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媒体产品遍布世界角角落落,对世界事务具有强大的影响力。①美联社是全球最大的通讯社。②《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3家报纸,是各国政要、金融业人士必须关注的案头报。③《时代》、《新闻周刊》是全球发行量最大的两份新闻周刊。④拥有世界覆盖面积最广的电视频道。⑤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影视剧更是充塞着世界各地。3.美国新闻业的现状(1)报纸。美国报纸根据报纸受众定位,坚持以提供严肃新闻和解释性报道为主。(2)电视。美国的电视频道化比较彻底。(3)电台.在电视冲击下,20世纪90年代以后,广播重新寻找到新的定位,彻底走专业性道路。广播成为完全意义上的“窄播”,收听率节节上升。三、美国传媒业的特点1.新闻媒体基本上都是私营的(1)从20世纪20年代无线电台诞生开始,美国的广播业坚持走民营之路,只是由政府控制许可证的发放。(2)所有的报纸、杂志,绝大多数的电台、电视台(占有95%以上的收视率)都是私营的。2.新闻媒介的运作实行彻底的商业化(1)公共电视台由政府给予财政支持,其余所有媒介都以广告收入和其他经营收入作为全部财政来源。(2)为争夺受众,各媒体展开激烈的竞争,不断推陈出新。节目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是美国传媒业的一大亮点。(3)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虽然为争夺受众展开激烈的竞争,但在竞争中,各种媒介扬长避短,均衡发展。3.新闻媒介高度垄断(1)竞争必然导致优胜劣汰、大鱼吃小鱼、快鱼追慢鱼,造成剧烈的兼并。(2)现在美国重要的报刊、电台、电视台以及互联网都被大企业所控制,数家大的垄断公司在全美乃至全球展开激烈竞争。4.美国新闻媒介具有高度独立性(1)受到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庇护,美国新闻媒介具有与生俱来的独立性。(2)独立的报格是美国新闻从业人员最珍惜的传统。(3)这种独立性表现在新闻媒介敢于并乐于监督政府、监督大公司的不法行为。2.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一、名词解释1.曾格事件[人大2015年研]、曾格案件[重庆大学2016年研;南京大学2013年研;南京师大2008、2006年研;北大2007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研]22.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清华大学2009年研;人大2006年研]3.19世纪30年代《纽约太阳报》[清华大学2009年研]4.贝内特和《先驱报》[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研]5.赫斯特(WilliamR.Heart)[北大2009年研]6.《华尔街日报》[上海财大2010年研]7.“掏粪运动”[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研;南京大学2007年研]8.“炉边谈话”(FireideChatofFrakliD.Rooevelt)[华南理工2016年研;南京大学2014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清华大学2007年研;社科院2006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研]9.太阳报[华中科大2013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10.潘恩[四川大学2005年研]11.《纽约时报》[四川大学2010年研;暨南大学2010年研]12.默多克[华中师大2013年研;人大2011年研]13.普利策[南开大学2011年研;四川大学2011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研;华中师大2005、2003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研]14.《华盛顿邮报》[厦门大学2016年研;人大2014年研;上海财大2014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研;四川大学2003年研]15.美联社[暨南大学2011年研;西南大学2010年研;清华大学2008年研]16.爱德华·默罗[华南理工大学2007年研]17.黄色新闻[清华大学2017年研;华东师大2015年研;华中师大2014年研;清华大学2011年研;南开大学2010年研]18.KDKA广播电台[北大2006年研;人大2005年研]二、简答题1.简述托马斯·杰斐逊的新闻自由观。[南开大学2007年研]2.简析美国纽约《太阳报》的成功对于媒介产业发展的意义。[人大2005年研]3.简述华盛顿邮报的历史与现状。[人大2005年研]4.谈谈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内容与价值。[北大2008年研]5.结合《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谈谈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主义和道德修养。[上海大学2012年研]6.简述美国廉价报纸的兴起、发展与影响。[南京大学2009年研]7.简述普利策的办报特色。[北大2008年研]8.从《今日美国报》分别与《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的竞争,论报业的发展趋向。[北大2003年研]9.简要评述《纽约时报》的办报理念与办报方针。[四川大学2008年研]10.简述托马斯·杰弗逊对美国新闻事业的贡献。[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华中师大2010年研]11.简述爱德华·默罗的记者生涯。[清华大学2008年研]12.简述《美国之音》对外宣传的几个历史阶段及主要宣传手法。[华中师大2007年研]13.美国商业广播电视在经营方面的利弊如何?试简述之。[人大2006年研]14.简述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的主要任务以及具体职能。[南京师大2009年研]三、论述题1.试论美国“一城一报”现象的形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2.谈谈普利策的主要新闻活动及其对于当今传媒的启示意义。[南京大学2006年研]3.结合史实和现实,谈谈你对黄色新闻的认识。[南京大学2008年研;华中师大2005、2003年研]2.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一、名词解释1.曾格事件[人大2015年研]、曾格案件[重庆大学2016年研;南京大学2013年研;南京师大2008、2006年研;北大2007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研]答:“曾格事件”又称“曾格案件”,是关于美国新闻出版自由的一起著名案件,是后来美国宪法里“新闻自由”的伟大开端。约翰·彼得·曾格是纽约一个普通印刷商,1733—1734年间,他的《纽约周刊》由于披露政府腐败而遭到起诉。1734年法庭审理此案时,当时的著名律师安德鲁·汉密尔顿主动出庭为他辩护。“曾格案件”在人类法律史上首次奠定了两个法律原则——“新闻自由”和“陪审团否决权”。这两个原则后来在英美的宪法中都得到确认,尤其是“新闻自由”原则,二百多年来,陆续写入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宪法。这一案件也被称为美国新闻史上的里程碑,它在美国新闻诉讼的司法实践上确立了以下三条基本原则:①诽谤必须是捏造事实,陈述事实的不是诽谤;②对诽谤罪要有事实真伪的证据,不能凭空指控;③判定出版物是否犯有诽谤中伤或煽惑人心的罪名,必须由陪审团做出裁决,不得由法官个人决定。这三条原则实际上标志着“批评政府无罪的原则”在美国初步确立。随后,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制定并于1791年批准生效,美国新闻自由第一次写入宪法,其法制化进程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2.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清华大学2009年研;人大2006年研]答: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是对现代世界新闻政策理念产生重大影响的宪法性文件。1787年在费城召开的美国联邦制宪会议制定的美国宪法,没有将新闻出版自由等公民权利明确列入其中,遭到反联邦派的反对。1789年,经过一番激烈斗争,各州虽然均已接受宪法,但1791年又通过了对宪法的10条修正案,后来称为《权利法案》,并成为宪法的一部分。《权利法案》第一条明确规定,国会不得指定任何法律剥夺言论或新闻自由。法案还规定了个人自由权利,包括宗教信仰自由、言论出版自由以及和平集会自由等。至此,新闻出版自由作为宪法的重要补充得以在书面上确立下来。1791年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在美国新闻传播史上的历史地位是十分重要的。3.19世纪30年代《纽约太阳报》[清华大学2009年研]答:《纽约太阳报》于1833年9月3日创于纽约,本杰明·戴总编,其口号是:“照耀所有人(ItShieforA11)”。初为清晨编辑版,夜间编辑版于1887年开始实行。《纽约太阳报》是美国第一份按商业原则创办的商业报纸,也是第一份获得成功的“便士报”。《纽约太阳报》的零售价是一美分或一便士,故称“便士报”,又称“廉价报纸”。由于其发行的成功和开创性作用,与后来创办的《纽约先驱报》和《纽约论坛报》并称为美国新闻史上的三大便士报。4.贝内特和《先驱报》[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研]答:1835年5月6日,詹姆士·戈登·贝内特在纽约创办的《先驱报》获得了成功。为战胜《太阳报》,贝内特提出“人道主义”、“改革社会”、“自由民主主义”等口号,60年代该报发行量超过《太阳报》而居全国各报之首。这份报纸在欧洲也被广为订阅,成为最受欢迎的一家美国报纸。《先驱报》首次确立了报纸要以新闻报道为主体的原则,新闻报道的面广、速度快、文字通俗、议论辛辣。警署新闻经常引起社会轰动,首创的华尔街新闻引起纽约商界的重视。创办人贝内特因为使报纸闯入并干预了社会生活,被看作是美国第一个真正的记者。5.赫斯特(WilliamR.Heart)[北大2009年研]答:威廉·伦道夫·赫斯特1895年来到纽约,购得一份陷入困境的报纸,更名为《纽约新闻报》(NewYorkJoural),开始同普利策的《世界报》展开激烈竞争。赫斯特的办报方针是,得到新闻,尽快得到新闻,不怕花钱;不断地以喧嚣刺激读者,攻击不正当财富,向穷人许愿,以吸引读者。该报注重犯罪新闻、丑行、灾祸报道和各种特写,并大量应用照片。其版面与刺激性,和普利策的《世界报》相比,有过之无不及。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不惜高额薪金从《世界报》挖走该报星期日报的全班人马。赫斯特也通过搞一些社会运动,以标榜其对贫民特别是受压迫者的同情,如用事实揭露政府官员滥用职权,获得良好的宣传效果,来增加报纸声誉。在与普利策的竞争中,大量应用暴露性新闻与犯罪新闻是赫斯特的拿手好戏。他的《新闻报》在煽情主义方面超过了《世界报》。赫斯特一生最轰动的事件包括同普利策的竞争,煽动美西战争和教唆刺杀麦金莱总统。6.《华尔街日报》[上海财大2010年研]答:《华尔街日报》1889年由道·琼斯公司创办于纽约。最初是一张金融类报纸,30年代末成长为综合性日报。该报的经济分析和道·琼斯公司汇编的股票指数,历来为国内外经济界所关注。非商业性新闻、人物专访、时政述评、各种各样的专栏和关于文化的讨论深刻、丰富,也颇有声誉。该报头版不登照片,刊头古朴典雅,六栏的版面朴实无华,给读者以很强的亲和力。《华尔街日报》有东部、中西部、西南部、西部四个版,要闻基本相同,地方性新闻和广告有所区别。7.“掏粪运动”[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研;南京大学2007年研]答:“掏粪运动”是指20世纪初新闻界中以杂志为主体掀起的一股揭露丑闻、谴责腐败、呼唤正义与良心的运动。这一名称来源于当时的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对写揭露新闻的记者的比喻。“掏粪运动”中的著名人物是美国小说家厄普顿·辛克莱,他对食品加工业的曝光是该运动中的经典之作。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临近,民众的注意力开始集中在欧洲战场上,“掏粪运动”逐渐衰落。尽管有些文章带有煽情主义和谩骂倾向,但它在影响和引导社会方面起的巨大作用向人们展示了新闻报道的功能,使20世纪的第一个10年成为一个大声疾呼改革的时代,在美国新闻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8.“炉边谈话”(FireideChatofFrakliD.Rooevelt)[华南理工2016年研;南京大学2014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清华大学2007年研;社科院2006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研]答:“炉边谈话”(FireideChatofFrakliD.Rooevelt)是罗斯福当选总统后一种联系群众的广播方式。1933年3月12日即罗斯福就职总统后的第一周的最后一天,他在白宫外宾接待室的壁炉前接受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共同广播公司的录音采访,工作人员在壁炉旁装置扩音器。总统说,希望这次讲话亲切些,免去官场那一套排场,就像坐在自己的家里,双方随意交谈。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华盛顿办事处主任哈里·布彻便随口说道:“既然如此,那就叫‘炉边谈话’好了。”于是就此定名。此后,每当美国面临重大事件之时,罗斯福都用这种方式与美国人民沟通。在罗斯福上任后雷厉风行地推动第一次新政时,这种方法的作用表现得最为突出。9.太阳报[华中科大2013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太阳报》是美国第一份成功的廉价报纸,由本杰明·戴1833年创于纽约。该报有明确的办报方针,低价发行,售价一美分,提供“当天所有的新闻”,刊登大量广告;注重新闻的趣味性;良好的销售方法。但是格调不高,消息低级庸俗,甚至制造假新闻。10.潘恩[四川大学2005年研]答:托马斯·潘恩(ThomaPaie,1737—1809)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政论家,激进派作家,革命宣传鼓动家。1776年1月发表政论小册子《常识》,呼吁殖民地人民反抗英国统治,参加北美独立战争。后与保皇分子神学院院长展开论战写就《林中居民的信札》,猛烈抨击英国政府的暴政,坚决主张独立,号召人民拿起武器投入战斗。在革命危急关头,他发表13篇《危机》鼓舞士气,由此成为美国报刊史上有名的政论文章。托马斯·潘恩用自己的头脑、笔杆和勇气,为美国独立战争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也在美国新闻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11.《纽约时报》[四川大学2010年研;暨南大学2010年研]答:《纽约时报》(TheNewYorkTime),由亨利·J·雷蒙德和乔治·琼斯于1851年9月18日创刊,是美国高级报纸(或严肃刊物)的代表,长期以来拥有良好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该报由纽约时报公司在纽约出版,原名《纽约每日时报》,1859年9月14日改为现名并沿用至今。1896年A..奥克斯买下面临绝境的《纽约时报》,确定了时报的新闻报道原则:“力求真实,无畏无惧,不偏不倚,并不分党派、地域或任何特殊利益。”他大胆地增刊扩版,在新闻报道上不惜投资,大量增加在当时颇为稀有的国际新闻内容。1897年奥克斯提出了《纽约时报》的格言:“所有值得印刷的新闻”,被公认为对“黄色新闻界”的挑战。1969年后由家族企业变为股份公司。自创刊以来,《纽约时报》一直以报道政府的重要文件和重要人物的言论为主,因而被称为“档案记录报”。目前,《纽约时报》从发行量上看,是仅次于《华尔街日报》和《今日美国》的美国第三大报纸。但从影响力上看,它以覆盖全世界的实力,牢牢占据着“美国头号大报”的位置。12.默多克[华中师大2013年研;人大2011年研]答:默多克(RuertMurdoch)是跨国报纸及影视实业家。他起家于澳大利亚,创办《澳大利亚人报》,后转战英美,他的麾下有久负盛名的英国高级报纸《泰晤士报》、大众报纸《太阳报》,控股英国天空广播公司;美国《纽约邮报》,美国第四大广播网福克斯,执掌传媒帝国新闻集团。新闻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国媒体集团,亦称为“默多克的传媒帝国”。默多克过度追求利益、报纸过度煽情的风格受到了西方新闻界的批评。13.普利策[南开大学2011年研;四川大学2011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研;华中师大2005、2003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研]答:约瑟夫·普利策(JoehPulitzer,1847—1911)著名报人,美国编辑,报纸业主,是美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新闻学家和报业巨匠。他从小立志,靠自学闯入新闻界。先后购买了《西方邮报》,《圣路易斯快邮报》和《纽约世界报》,并对报纸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的报纸倡导各种社会改革运动,同时也靠耸人听闻的手法,报道色情、暴行等新闻来吸引受众眼球。他为新闻成为社会公认的一门学科作出了杰出贡献。他发动的新闻改革运动,对美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被认为是19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的“新新闻传播业”的创始人。遗嘱捐赠200万美元创办美国第一所新闻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并赠款设立“普利策奖”。14.《华盛顿邮报》[厦门大学2016年研;人大2014年研;上海财大2014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研;四川大学2003年研]答:《华盛顿邮报》(TheWahigtoPo)由斯蒂尔森·哈钦斯于1877年12月6日在华盛顿创刊,是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最大、最老的报纸,具有很高的国际声望,但仅限于华盛顿发行。属于华盛顿邮报公司。由于位于美国首都,擅长于报道美国国内政治动态,经常发表一些评论和分析性文章,是了解和研究美国内政外交的重要报刊之一。20世纪70年代初通过揭露水门事件和迫使理查德·尼克松总统退职,获得国际威望。1880年成为华盛顿特区首家每日出版的报纸。2009年《华盛顿邮报》的日发行量达58.2万份,是美国第五大受欢迎的日报。近年来,由于网络媒体的兴起,《华盛顿邮报》受到了巨大的冲击,2009年关闭华盛顿之外的纽约、芝加哥和洛杉矶三个主要分支机构。2010年8月2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公司与音响器材大亨悉尼·哈曼签署协议,以象征性的一美元出售旗下连年亏损的杂志《新闻周刊》。15.美联社[暨南大学2011年研;西南大学2010年研;清华大学2008年研]答:美国联合通讯社(AociatedPre)简称美联社,是由各成员单位联合组成的合作型机构。是美国最大的通讯社,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新闻采访机构之一。总部在纽约。1848年创立于芝加哥,前身为港口新闻联合社,由当时纽约《太阳报》等6家报纸组合而成,1875年更名纽约联合新闻社,1892年经过改组,使用现名。最初按其章程规定,稿件只供本社成员报纸使用。1945年经美国最高法院裁决,修改了接收新成员章程,并允许非本社成员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单位订稿。经过多年发展,美联社今天已成为使用多种形式向各种媒体全方位播送新闻的国际通讯社,每天的受众在一亿以上。美联社还同道·琼斯公司合作,办了美联一道·琼斯专业新闻社,向国内外提供经济新闻和信息,订户遍及几十个国家。美联社最先提出并大力倡导客观性法则,使其在西方被奉为职业理念。16.爱德华·默罗[华南理工大学2007年研]答:爱德华·默罗(EdwardMurrow,1908—1965)美国CBS著名记者,美国广播电视史上的杰出人物。1938年3月12日,他和夏勒等人首先推出了广播史上的第一次《新闻联播》。二战期间,作为战地记者,他的《这里是伦敦》的报道赢得极大声誉。战后,主办的《现在请听》极受欢迎。默罗转向电视界后主持电视专栏节目《现在请看》,显示了电视传媒的强大力量。他的电视实践创立了严肃电视干涉社会生活的良好传统,扩大了电视新闻在公众中的巨大影响力,并且主张对世界事务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真实的报道。曾任美国新闻署署长。7.黄色新闻[清华大学2017年研;华东师大2015年研;华中师大2014年研;清华大学2011年研;南开大学2010年研]答:黄色新闻是指建立在煽情主义基础上,注重犯罪、丑闻、流言蜚语、离婚、性的问题,强调灾害和体育新闻的报道。黄色新闻是报业追逐利润不择手段竞争的产物,得名于美国《世界报》和《纽约新闻报》之间的竞争,并在两报的激励竞争中发展起来。1899年至1900年,是美国黄色新闻发展的高峰。当时全国的主要报纸中约有三分之一是纯粹的黄色报纸。黄色新闻的特征:使用打字号煽动性标题;滥用照片;种种欺骗手法;星期日增刊;标榜同情“受压迫者”。18.KDKA广播电台[北大2006年研;人大2005年研]答:KDKA是公认的世界上第一个商业电台,第一座有正式营业执照的广播电台,于1920年11月2E1在美国匹兹堡开始播音。该台首次广播的内容,是关于哈定和考克斯在总统竞选中的得票数。其时效之快,使美国报界大吃一惊。KDKA电台的成功,标志着广播事业的正式诞生。从此,新兴的电台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播出内容有当地新闻、邀请艺人现场表演、为临睡前的孩子们朗读故事等。二、简答题1.简述托马斯·杰斐逊的新闻自由观。[南开大学2007年研]答:托马斯·杰斐逊是《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者、美国第三任总统、资产阶级革命家。1775年第二届大陆会议上杰斐逊执笔起草了《独立宣言》,成为北美殖民地人民反英斗争的旗帜,它在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形式宣布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则,被马克思誉为“第一个人权宣言”。杰斐逊的新闻自由观认为:(1)世界上每个政府都有人类的弱点和腐化堕落的胚芽,为了防止政府蜕化,必须由人民来监督。为了防止犯错误,就必须通过报纸让人民充分了解公共事务。虽然他们有时也会被引入歧途,但将会迅速纠正自己。(2)民意是政府存在的基础,要向人民提供关于它们自己事务的全部情况,并且力争做到使这些报纸深入到全体人民之中,而不是在政治贵族中传播信息。第一个目标是给人民打开所有通向真理的道路。迄今为止,找到的最好的办法是新闻自由。(3)言论出版自由与政府的秩序是一致的,正派的政府不会被言论打倒,决不能限制出版自由,除非对公民的名誉造成损害。人权法案没有明确宣布言论自由,实在是令人不能容忍的疏漏,必须在今后的立法中予以纠正。(4)他要求新宪法应该包括一个声明,即联邦政府将永远不限制报纸发表任何它们高兴发表的东西;也不减轻出版商对于所发表的错误事实承担的责任。对诽谤不必恐惧,说实话就不是诽谤,即使纯粹的诽谤,也有人民做出公正的判断。杰斐逊关于新闻自由的名言至今仍被人们广为流传:“如果由我来决定选择一个没有报纸的政府,还是要没有政府的报纸,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离开了对新闻出版自由的保障,就无其他自由的保障可言,当公众舆论允许自由表达时,其力量是不可抗拒的。”“没有监察官就没有政府,但是,哪里有新闻出版自由,哪里就可以不需要监察官。”2.简析美国纽约《太阳报》的成功对于媒介产业发展的意义。[人大2005年研]答:《太阳报》是美国第一份成功的廉价报纸,是本杰明·戴于1833年9月3日在纽约创办的。在它创办前,就已有了三家廉价报纸,但刊行不久就夭折了。《太阳报》却获得了明显的成功:创刊时印行1000份,四个月后,销售5000份,居纽约各报之首;一年后达10000份,三年后30000份,发行量空前巨大,震动了报界。它的出现和成功是资产阶级报纸向廉价报纸发展的转折点。《太阳报》的成功是传媒经济勃兴的标志,传媒产业化运作的开端,是传媒产业发展史上一个具有十分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对传媒产业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1)正由于该报的创办并运作成功,传媒的产业属性才被发现、产业身份才被确定大众传媒产业一产生,传媒经济就开始了,因为其产生的原因就是为了获取经济效益,只是虽然传媒经济运作已经开始,但由于社会各个方面条件的限制,并没有发展起来,传媒作为一个行业有巨大赢利潜能的事实也没有被发现,但就在《太阳报》创办并运作成功后,传媒产业巨大的盈利潜能被发现,整个社会忽然认识到:这原来是一个可以挣钱的行业,是一个有利可图的行业,于是它获得了社会各界新的审视和更高关注。资本追踪而来,传媒产业的大规模产业化运作开始。这是对传媒产业认识的一次社会思想上的革命,是传媒产业运作观念上的巨大解放,从而使传媒经济获得前所未有的巨大增长。(2)创造了现代传媒产业的基本盈利模式——二次销售二次销售是当前传媒产业中最受重视的盈利模式。《太阳报》正是采用这种盈利模式,并获得经济上的成功。《太阳报》的创刊词称:“本报的目的是办一份人人都买得起的报纸,为公众报道当天的新闻,同时提供有利的广告媒介。”“人人都买得起”表明其廉价,“提供有利的广告媒介”表明其销售广告资源。(3)在内容产品的开发上有所创新①消费者定位的创新。其发刊词宣称“人人都买得起”,这与政党报刊时期受众是政党成员以及受政党影响的少数群众不同,反映出的理念是满足社会上最大多数人的需求,最终尽量扩大其发行量,实现广告资源价值最大化,以最大限度获利。②内容定位的创新。以前政党报刊时期,报纸以政论为主,宣传本政党的观点,是观点报纸。《太阳报》则实现了从观点纸向新闻纸的转变,全报无一篇评论,全部是新闻,而且多为社会新闻,包括大量的黄色新闻,这样在当时能够做到最大量销售。(4)经营业务的创新①在发行上,廉价是《太阳报》非常重要的一个表征,一份报纸只售1便士,也即1美分,是美元最小币值,社会上大部分人都能接受;而且对发行商折扣,折扣率为33%,此折扣率延续至今,成为美国报业发行的一个传统;发行商如果没有卖完还可退报,从而增加发行经销进货的积极性;在发行形式上还采用当时美国较少采用的街头零售形式。②经营广告。其创刊词宣称“提供有利的广告媒介”,意味着出售广告资源获利,与此相配合,在实践中通过大量发行以吸引广告投放。③在印刷上,《太阳报》重视引进新型设备,提高印刷效率。④在人力资源上,重视聘用优秀报业人才。总之,《太阳报》的运作模式是崭新的,与政党报刊时期模式是迥然不同的,其盈利目的明确,是产业化的运作模式。其获得成功后,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世界各地纷纷仿效,产生了轰轰烈烈的“便士报运动”,可以说,“便士报运动”也就是传媒产业化运动,是传媒经济大力发展的运动。从那时到现在的170多年中,报业的运作模式没有任何实质性变化,其后出现的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也都遵循着这样的运作模式。现代传媒经济的主要运作模式是由《太阳报》开始,也就从那时开始,传媒产业开始产业化运作,传媒经济开始勃兴并迅速发展至今。3.简述华盛顿邮报的历史与现状。[人大2005年研]答:《华盛顿邮报》是美国首都第一大日报,也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1)《华盛顿邮报》的历史①1877年12月6日,《华盛顿邮报》由民主党人史蒂森·赫金斯创办,对开四版,零售价三美分,发行一万份。1889年,赫金斯将报纸卖给哈顿和威尓肯斯。②1905年至1916年,转入《辛辛那提简讯报》老板麦克利恩手中,他增加了广告收入,却降低了报纸的信誉和影响。1916年至1933年麦克利恩去世,其子爱德华成为报纸的发行人,因他与共和党总统哈定关系密切,从而使报纸成为共和党人的工具。这时期,报纸发行量逐步下降,广告大减。③1933年,《华盛顿邮报》被公开拍卖,金融家尤金·迈耶以82.5万美元买下了该报,他公布了著名的办报原则:报纸的第一使命是说明真相,说明经过调查证实的全部真相;作为新闻传播者,本报将遵循一名绅士应遵循的社会礼仪;本报的内容是雅俗共赏;报纸的职责是为读者、公众服务,而不是为报纸老板的私利服务;为报道真相,报纸应准备在必要时为公众牺牲报纸本身的物质利益;本报不会与任何特殊利益集团结盟,它对于公共事务和公务人员的见解将是公正、自由和有益的。1933年至1943年,迈耶聘请著名作家担任社论版主笔,使该报获得了“明智,有人情味,开明”的声誉,发行量增长了三倍,达16.2万份。④1946年起,迈耶的女婿菲利普·格雷厄姆接办该报。先后购买了《华盛顿时报先驱》、《新闻周刊》和几家电视台,成为一家新兴的传播集团。到1954年发行量已达38万份,成为国会议员、政府官员、驻华府记者的必读报。美国最著名的争论家李普曼也常为《新闻周刊》和《华盛顿邮报》撰写专栏文章,使其愈加令人瞩目。⑤1963年,格雷厄姆去世,其妻凯瑟琳成为公司总裁,开创了《华盛顿邮报》的“凯瑟琳时代”。1971年《华盛顿邮报》继《纽约时报》后,揭露了美国在越战中的有关秘密情报,声名大振。1972年起,《华盛顿邮报》的记者历时两年,层层挖掘,披露“水门事件”的内幕,最终迫使美国总统尼克松下台,这在美国新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水门事件”的成功报道使该报获得1973年普利策公共服务奖,并确立了《华盛顿邮报》的世界级大报地位。在美国人心目中,《华盛顿邮报》成了一份疾恶如仇、热情似火的报纸,而凯瑟琳则被认为是华盛顿最有影响的一位妇女。⑥1979年凯瑟琳的儿子唐纳德继任该报发行人,1983年出全国版。(2)《华盛顿邮报》的现状①《华盛顿邮报》以政府报道见长,它消息灵通、材料可靠、文笔犀利。尽管《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美国大牌报纸派有大量的精兵强将,常驻华盛顿同《华盛顿邮报》拼抢联邦政府的新闻资源,《华盛顿邮报》的政府报道仍然是最值得称道的。②《华盛顿邮报》是高级报纸,也是通俗性报纸。《华盛顿邮报》所刊载的漫画比美国其他报纸都多。它在华盛顿的高级饭店和贫民窟同样十分流行。③《华盛顿邮报》是地方性报纸,主要在华盛顿发行。即便在邻近华盛顿的城市,想要找到一份《华盛顿邮报》还真需要一些技巧。唐纳德说,每天有1500份《华盛顿邮报》运送到纽约,这已经是报社极不情愿的。因为《华盛顿邮报》的广告商大都在华盛顿。④平日版主要分为四大版块,分别是国内外要闻和评论、文化生活和影视娱乐、本市新闻、体育金融和商业。该报注重报道国会消息和政府活动,国际新闻也很多。读者对象与《纽约时报》相仿,主要是政界、企业界和知识界。⑤报纸还拥有自己的特稿社——成立于1962年的洛杉矶—华盛顿邮报特稿社,专发在两版刊登的专栏、通讯和特稿等。目前,《华盛顿邮报》日发行77万份左右,周日发行110万份。但《华盛顿邮报》发出的声音远远超出它的发行量所产生的影响。4.谈谈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内容与价值。[北大2008年研]答:(1)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内容1789年9月,美国国会对原宪法增加了10条修正案(又称《人权法案》),此法案于1791年12月经多数州议会批准而生效。其中第一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通过建立遵奉某一宗教或禁止宗教自由之法律;不得废止言论与出版自由;或限制人民集会、请愿、诉愿之自由。”(2)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价值①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使新闻出版自由作为美国宪法中的补充条款从法律上得到确立,并成为宪法的一部分,自殖民地时期开始的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②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与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第十一条地位相当,被认为是对资产阶级新闻理念、理论及运作模式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个最早的法律文献。③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犹如美国新闻自由的基石,美国媒体所享有的一切自由追根溯源都来自这条规定。在美国,凡涉及言论、新闻、出版等诉讼,往往都会搬出宪法第一修正案,它几乎成为美国媒体屡试不爽的护身法宝和每战必胜的锐利武器。用阿特休尔的话说,“美国对第一修正案思想的信仰犹如宗教那样根深蒂固,不可动摇,以至于美国人民把它颂扬为‘美国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5.结合《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谈谈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主义和道德修养。[上海大学2012年研]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点击下载...

    2022-04-16 《出版自由法》 出版自由是什么权利

  • 中外文化艺术史丛书——中国建筑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作者:李少林出版社: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格式:AZW3,DOCX,EPUB,MOBI,PDF,TXT中外文化艺术史丛书——中国建筑史试读:前言建筑是由建筑材料所构成的空间形式,它把人们的情感或观念凝固在一座固定不移的空间结构之中;它是一门象征艺术,它能象征性地表现出设计者与建造者的观念、情感与精神。它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中国5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劳动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建筑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国建筑文化,在古代以中国为中心,以汉式建筑为主,传播至日本、朝鲜、蒙古和越南等国,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泛东亚建筑风格”,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独具特色的中国建筑,是辉煌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和伊斯兰建筑构成了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中国建筑是世界上惟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是中国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基于深厚的文化传统,中国建筑艺术的主要特点包括:突出皇权至上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特别注重群体组合的美,建筑群以中轴对称院落式布局为主;尊重自然,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调;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封建社会中发展成熟,它以汉族木结构建筑为主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风格非常显明的一个独特的艺术体系。中国古代建筑对于日本、朝鲜和越南的古代建筑有直接影响,17世纪以后,也对欧洲产生过影响。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有3个最基本的特征:第一,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艺术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第二,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建筑艺术的一切构成因素,如尺度、节奏、构图、形式、性格、风格等,都是从人的审美心理出发,为人所能欣赏和理解。第三,总体性、综合性很强。古代优秀的建筑作品,几乎都是动员了当时可能构成建筑艺术的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形象,从总体环境到单座房屋,从外部序列到内部空间,从色彩装饰到附属艺术,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可有可无的,抽掉了其中一项,也就损害了整体效果。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有四种基本风格。第一,庄重严肃的纪念型风格。其特点是群体组合比较简单,主体形象突出,富有象征涵义,整个建筑的尺度、造型和涵义内容都有一些特殊的规定。例如古代的帝王陵墓、大型祭坛等。第二,雍容华丽的宫室型风格。其特点是序列组合丰富,主次分明,群体中各个建筑的体量大小搭配恰当,符合人的正常审美尺度;单座建筑造型比例严谨,尺度合宜,装饰华丽。第三,亲切宜人的住宅型风格。其特点是序列组合与生活密切结合,尺度宜人而不曲折;建筑内向,造型简扑,装修精致。第四,自由委婉的园林风格。其特点是空间变化丰富,建筑的尺度和形式不拘一格,色调淡雅,装修精致;更主要的是建筑与自然环境因素达到了完美的结合。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是伴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西方建筑的输入而形成的。从19世纪中叶到现在短短的100多年间,建筑风格变化速度之快,远远超出了古代。其间,既有与西方建筑风格平行发展的一般类型,也有受中国本土社会文化制约的特殊类型。从艺术特征来看,后者无疑更具有典型的美学价值,也就是说,新内容、旧形式和中外建筑形式能否结合,怎样结合,一直是近代建筑风格变化的主线。历史上,中国建筑在艺术特色和技法上重视中外交流,曾对日本、朝鲜、越南和蒙古等国建筑产生过重大影响。今天,现代的中国建筑在保留传统风格的同时,也借鉴西方的艺术特色,兼容并收,不断发展。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建筑简单地说,建筑起源于远古时期人类最初造出的房屋。或者说,当人们从岩洞或者树洞里跑出来,或者从树上下来,摆脱了天然的穴居和野处,以最简单的方式造出了房屋以后,建筑就开始诞生了。本雅明说,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建筑物就一直伴随着人类。最初的建筑或是凿穴而居,如中国黄土高原一带的窑洞;或是垒砌石屋、土屋,如非洲土著用泥巴制成的房屋;或是冰屋,如爱斯基摩人把冰做成块来建房屋。近年来的发现表明,我国最早的人工居所,可能出现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如在湖南发现了一处被认为属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建筑遗址,面积约24平方米,平面呈椭圆形。在黑龙江哈尔滨阎家岗发现了两处分别用二、三百块大型动物骨骼垒成的窝棚式遗迹,内有篝火遗存,年代约在距今2万年以前。这些可能都是临时性居所遗存。第一节新石器时代的建筑活动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下,天然洞穴显然是最宜居住的“家”。从早期人类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穴居遗址开始,原始人居住的天然岩洞在辽宁、贵州、广州、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等地都有发展。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居所,目前发现的主要是洞穴,如江西万年仙人洞,湖南遭县玉瞻岩等,是天然的居所。这种择洞而居,是旧石器时代早期以来人类对天然居所的最佳选择,但限制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仙人洞与玉蟾岩洞穴可用于人类生活的范围都较小,在此生活的人口,估计为一个家庭或一个微型氏族。徐水南庄头遗址面积较大,在其活动的人口自然应多一些。进入氏族社会以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房屋建筑也开始出现。但是在环境适宜的地区,穴居依然是当地氏族部落主要的居住方式,只不过人工洞穴取代了天然洞穴,且形式日渐多样,更加适合人类的活动。在已发掘的约300平方米范围内,发现了两座灰坑、四条沟和两处用火遗迹等,除出土了丰富的动物骨骼、陶片和石器外,还有人工凿孔痕迹的木棒与木块及许多树枝、树皮、木炭等。表明当时具有掘坑营建简陋居所的能力。参照该遗址面积较大,其所处的纬度偏高,可能存在寒冷的冬季,所以当时应有人工营建的可遮蔽风寒的简陋居所。因此原始社会晚期,竖穴上覆盖草顶的穴居成为这一区域氏族部落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方式。同时,在黄土沟壁上开挖横穴而成的窑洞式住宅,也在山西、甘肃、宁夏等地广泛出现,其平面多为圆形,和一般竖穴式穴居并无差别。山西还发现了“低坑式”窑洞遗址,即先在地面上挖出下沉式天井院,再在院壁上横向挖出窑洞,这是至今在河南等地仍被使用的一种窑洞。随着原始人营建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技术提高,穴居从竖穴逐步发展到半穴居,最后又被地面建筑所代替。穴居方式虽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作为一定时期内,特定地理环境下的产物,对我们祖先的生存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鲜明的地方特色也构成了这样独特的人文景观。至今在黄土高原依然有人在使用这类生土建筑,这也说明了它对环境的极端适应。与北方流行的穴居方式不同,南方湿热多雨的气候特点和多山密林的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孕育出云贵、百越等南方民族“构木为巢”的居住模式。此时原始人尚未对这种“木构”建造有明确的意识,只不过是随钻木取火,劈砸石器等无意识条件反射而诞生的一种社会行为,严格地讲,这算不得建筑。《礼记》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缯巢”,可见“巢者与穴居”也非因地域而截然分开。巢居在适应南方气候环境特点上有显而易见的优势:远离湿地,远离虫蛇野兽侵袭,有利于通风散热,便于就地取材就地建造等。可以说“巢居”是我们祖先在适应环境上的又一创造。也正是原始社会的“巢居”、“穴居”在长期历史环境的变迁中,受社会、自然、文化等多种条件的制约与影响,才一段段将华夏建筑成一部璀燦的史诗。第二节真正建筑诞生人类建筑的发展有如文化的接力,农耕社会的到来,引导人们走出洞穴,走出丛林。人们可以用劳动创造生活,来把握自己的命运,同时也开始了人工营造屋室的新阶段,并建立了以自己为中心的新秩序,真正意义上的“建筑”诞生了。在母系氏族社会晚期的新石器时代,在仰韶、半坡、姜寨、河姆渡等考古发掘中均有居住遗址的发现。北方仰韶文化遗址多半为半地穴式,但后期的建筑已进展到地面建筑,并已有了分隔成几个房间的房屋。其总体布局有序,颇能反映出母系氏族社会的聚落特色。“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无衣服、履带、宫室、畜积之便;无器械、舟车、城郭、险阻之备”(《吕氏春秋·恃君览》)。这便是古人对原始母系社会初期情况的描述。在这一阶段中,由于原始农业的兴起,人人开始沿江河湖沼经营定居生活。按照氏族血缘关系,以氏族为单位,组织聚居形成一个“聚”,集合着若干近亲氏族组成的一个部落。换言之,当时部落是包括从一个始祖母所生的若干代近亲所构成的一个紧密团结的血缘集团。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母系氏族遗迹分布于北方的广大区域,而西安半坡聚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半坡母系氏族部落聚落遗址位于西安城东六公里,呈南北略长,东西较窄的不规则圆形。整个聚落实由三个不同的分区所组成,即居住区、氏族公墓区及陶窑区。居住用房和大部分经济性房屋,集中分布在聚落的中心,构成整个布局的重心,一即住区。围绕居住区有一条深、宽各为5~6米的壕沟,以之为聚落的防护设施。沟外为氏族公墓区及陶窑区。居住区内居住建筑有平面圆形和方形两种。就建筑风格及构造方式而言,又可分为半穴居式和地面木架建筑式。半坡遗址是一个氏族部落的聚落所在。居住区是以氏族集结的小区为基础,“大房子”作为中心来组织的,这座大房子是氏族部落的公共建筑,氏族部落首领及一些老幼都住在这儿,部落的会议、宗教活动等也在此举行。“大房子”与所处的广场,便成了整个居住区规划结构的核心。再结合对墓葬区、陶窑区布局分析,可以看出半坡氏族聚落无论其总体,还是分区,其布局都是有一定章法的,这种章法正是原始社会人们按照当时社会生产与社会意识的要求经营聚落生活的规划概念的反映。其建筑形式也体现着原始人由穴居生活走向地面生活的发展过程。南方较潮湿地区,“巢居”已演进为初期的干阑式建筑。如长江下游河姆渡遗址中就发现了许多干阑建筑构件,甚至有较为精细的卯、启口等。它距今约六、七千年,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已发掘部分是长约23米、进深约8米的木构架建筑遗址,推测是一座长条形的、体量相当大的干阑式建筑。木构件遗物有柱、梁、枋、板等,许多构件上都带有榫卯,有的构件还有多处榫卯,河姆渡的干阑木构已初具木构架建筑的雏形,体现了木构建筑之初的技术水平。龙山文化的住房遗址已有家庭私有的痕迹,出现了双室相连的套间式半穴居,平面成“吕”字型。套间式布置也反映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在建筑技术方面,开始广泛地在室内地面上涂抹光洁坚硬的白灰面层,使地面收到防潮、清洁和明亮的效果。在山西陶寺村龙山文化遗址中已出现了白灰墙面上刻画的图案,这是我国已知的最古老的居室装饰。第二章夏、商、西周、春秋时期的建筑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的夏、商、周及春秋时期,是建筑发展的一次飞跃,灿烂的青铜文化为木构技术及板筑技术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公元前16世纪建立的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大发展时期,商朝的统治以河南中部黄河两岸为中心,东至大海,西抵陕西,南抵湖北、安徽,北达河北、山西、辽宁。公元前11世纪,在陕西的考古发掘中发现,西周已有型制完整的四合院型的居室,当时有标准化的居住制度和等级秩序,中原建筑型制已发展得较为成熟,初期生产性的园囿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观赏性的园林。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砖的应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或称台榭)的出现。同时各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统治和生活享乐的需要,建造了大量局台宫室,并且随着诸侯日益追求宫室华丽,建筑装饰与色彩也更为发展。第一节夏朝的建筑传说中的夏代的建筑遗址尚在探索中。在我国已知最早的大型宫殿基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2号宫殿基址下面,发掘出一座时代更早、规模更大、结构更为复杂的大型建筑基址,现编号为3号、5号的两座大型建筑东西并列,其间的通道下还有长逾百米的木结构排水暗渠。将迄今为止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殿建筑群的年代提早约百年左右。考古队在3号基址内还发现了成排的中型墓葬,现已清理了5座,并从里面出土了铜器、玉器、漆器、白陶器、印纹釉陶器(或原始青瓷)嵌绿松石工艺品等大量精美随葬品,其中不少器种和饰品是前所未见的。对它的文化性质,学术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二里头遗址属于夏文化,另一种认为二里头遗址早期属夏文化,晚期属早商文化。已发掘出的二里头文化遗址有宫殿建筑基址、作坊遗址、一般居住址、陶窑和墓葬等,并出土了大批遗物。二里头宫殿建筑遗址已发掘两座。一号宫殿庭院呈缺角横长方形,东西108米、南北100米,东北部折进一角。在整个庭院范围用夯土筑成高出于原地表0.4~0.8米的平整台面,可见为在湿陷性黄土地上建大屋而不致沉陷,此时建筑上已大量应用夯土技术。庭院北部正中为一座略高起的长方形台基,东西长30.4米,南北宽11.4米,四周有檐柱洞,可复原为面阔八间、进深三间的大型殿堂建筑。殿顶应是最为尊贵的重檐庑殿顶。《考工记》和《韩非子》都记载先商宫殿是“茅茨土阶”,遗址也未发现瓦件,故殿顶应覆以茅草。前是平坦的庭院,院南沿正中有面阔七间的大门一座,在东北部折进的东廊中间又有门址一处,围绕殿堂和庭院的四周是廊庑建筑。在一号遗址东北为2号宫殿基址,殿堂同样建在长方形基座上,可复原为面阔三大间、进深一大间带有只廊的宫殿建筑。殿堂南面是庭院,发现有地下排水管道。围绕殿堂和庭院有北墙、东墙、东廊、西墙、西廊,南面亦有廊和大门。大门中间是门道,两侧为塾。这种由殿堂、庭院、廊庑和大门组成的宫殿建筑格局,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对后世很有影响。又根据殿内发现若干埋有人骨和兽骨的祭祀坑,推测这座宫殿可能是宗庙建筑遗存。在古代,“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日都”,因此这里是王都所在地。下层宫殿建在生土上,上层宫殿群的营建是先筑成高大的夯土台基,再在上面修筑宫殿。已发现3座坐北朝南、前后平行排列的大型宫殿基址,其中的1号、2号基址已经发掘。1号基址长39.8米,宽12.3米,有高出地面20厘米以上的夯土台基,台基上部已遭破坏,但建筑物的柱穴与墙基仍基本保存。台基四周的外沿各有一排大檐柱穴,东、西两侧各5个,南边20个,北边17个,前后并不对称,推测当时可能在柱头架檐檩,再在其上架设大叉手以承托脊檩和房顶。房顶苫茅草。檐柱径达半米左右,埋在深约70厘米的地下,底有大石块柱础。檐柱前部两侧有直径较小、埋得较浅的挑檐柱穴,可知房顶是出檐的。整个建筑面宽38.2米,进深11米。中心为四间横列的居室,四壁都是木骨泥墙。中间二室面宽略大,各室南面各有一正门,中间二室北壁又有后门。在四室与檐柱之间,形成一周宽敞的外廊,可复原为重檐庑殿顶建筑,屋顶覆以茅草。2号基址南距1号基址13米,建筑技法相同,但檐柱前后左右对称,估计顶上的梁架结构当比1号基址整齐。从周代以后的“前朝后寝”的宫廷建筑制度考虑,2号基址可能是只有一个大厅的“前朝”部分,其北面的1号基址则是“后寝”部分,在基址还发现有陶管相接的排水设施。在二里头遗址发掘的墓葬皆为长方形土坑墓。墓内填土经夯筑,遗物被盗。墓有的有二层台或腰坑,墓底铺朱砂,还有漆棺残皮。盘龙城遗址发掘的大贵族墓有精致的雕花木椁,椁内有棺。有殉人或殉狗,随葬品有鼎、鬲、爵等青铜礼器,钺、戈、矛、刀等青铜武器和戈、笄等玉器和大量陶器。第二节商朝的宫室与陵墓建筑商朝最早的国都在亳(亳音伯,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中共迁都五次。公元前14世纪,商朝第二十位国王盘庚从“奄”(今山东曲阜)迁至“殷”(今安阳小屯),直至商朝灭亡。后人称这段历史为殷朝,此地也称殷都。公元前16世纪建立的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大发展时期,商朝的统治以河南中部黄河两岸为中心,东至大海,西抵陕西,南抵湖北、安徽,北达河北、山西、辽宁。在商朝,我国开始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已发现的记载当时史实的商朝甲古卜辞已有10余万片。大量的商朝青铜礼器、生活用具、兵器和生产工具,反映了青铜工艺已达到了相当纯熟的程度,手工业专业化分工已很明显。手工业的发展、生产工具的进步以及大量奴隶劳动的集中,使建筑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1983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以东五六公里处的尸沟乡发现了一座早商城址,由宫城、内城、外城组成。宫城位于内城南北轴线上,外城则是后来扩建的。宫城中已发掘的宫殿遗址上下叠压三层,都是庭院式建筑,其中主殿长达90米,是迄今所知最宏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位于湖北黄陂盘龙湖畔的盘龙城遗址是商代前期城市遗址。它面积约1.1平方公里,建于公元前15世纪前后。古城平面略呈方形,南北约290米,东西约260米。城垣四面中部各有一缺口,可能是城门。城墙基宽21米,现今南、西垣及北垣西端尚存有高出地面约1~3米的夯土残垣。城垣的夯筑是以每层厚8~10厘米左右的夯土筑出主体,内侧又有斜行夯土用来支撑夯筑城垣主体时使用的模型板。推测城垣原为中间高耸而内侧有斜坡以便登临,外侧较陡以御敌。城垣外有宽约14米、深约4米的城壕,壕内侧往往高出外侧1米以上。在城南壕沟底部曾发现桥桩的柱穴,可知当时是架桥通过的。商朝后期迁都于殷,它不仅是商王国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也是当时的经济中心。遗址范围约30平方公里,中部紧靠洹水,曲折处为宫殿,西面南面有制骨、冶铜作坊区,北面东面有墓葬区。居民则散布在西南、东南及洹水以东地段。宫殿区东面、北面临洹水,西、南两面有壕沟作防御。遗址本体分为北、中、南三区。北区为王室居住区,中区为商王朝庭、宗庙部分,南区为祭祀场所。中、南二区房基下均有殉葬奴隶,反映了奴隶主的残暴。而宫室周围的奴隶住房,则仍是长方形与圆形的穴居。位于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的殷墟是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它占地面积约24平方公里,东西六公里,南北四公里。大致分为宫殿区、王陵区、一般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平民居住区和奴隶居住区,城市布局严谨合理。从其城市的规模、面积、宫殿之宏伟,出土文物质量之精,数量之巨,可充分证明它当时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处繁华的大都市。从建筑特色来看,比较强调政治建设,舍弃商初的军事城堡等设施,证明当时政治局面比较稳定。布局上强调了王权为中心的统治理念。规模之大,需日役万人,八年左右才能完成。“宫殿区”发现有54座王宫建筑基址,是殷都城内经过多次修建的一项宏伟工程。宫殿的建筑物都建在厚厚的夯土台阶上的,由夯土墙、木质梁柱、门户廊檐,草秸屋顶等部分构成。解放后建立的就建在殷墟宫殿区遗址上,苑内建有仿殷大殿,大殿夯土台阶,重檐草顶,檐柱上雕以蝉龙等纹饰图案,古朴凝重。最能代表商朝建筑成就的莫过于商王居住的国家的中心“都城”和商王为自己建造冥冥帝国墓葬区——底下宫殿。商王的地下宫殿规模十分庞大。以发现于殷墟附近的侯家庄大墓为例,其分东西两区,总面积达12.75平方米,建筑空间秩序井然,严谨规正,宫室里装饰着朱彩木料,雕饰白石,柱下置有云雷纹的铜盘在这里目前已经发现十三座规模巨大的陵墓和一千四百余座祭祀坑,其中最大的一座墓葬总面积的12平方米。商代较大的建筑主体用木骨泥墙为承重墙,四周或前后檐另在夯土基中栽植檐柱,建一圈只廊或前后檐廊。并且商代已出现了夯土城墙,城市布局已初具雏型。在商代后期遗址的较小的建筑中,还出现了坯砌的承重山。第三节西周时期的建筑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以周公营洛邑为代表,建立了一系列奴隶主实行政治、军事统治的城市。西周洛邑王城位于今河南洛阳,遗址已荡然无存,只能依《考工记》及其他文献大致推测。《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城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宫殿位于王城中央最重要的位置,将太庙和社稷挟于左右,说明西周时君权已凌驾于族权、神权之上,中国宫殿的总体格局已大体初定。已发掘周代建筑基址有山西岐山凤雏和扶风召陈二处。在山西岐山与扶风两县之间的周原是周朝的发祥地和早期都城遗址。周人自古迁至周原,此处一直是早周都邑。武王灭商后,将周原分封给周、召二公作采邑。在贺家村北,包括董家、凤雏村、朱家在内有一座周城遗址,云塘村亦有四方周城一座。西周最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当属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它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前堂与后堂之间有廊联结。门、堂、室的两侧为通长的厢房,将庭院围成封闭空间。院落四周有檐廊环绕。房屋基址下设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以排除院内雨水。屋顶采用瓦(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这组建筑的规模并不大,却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更令人称奇的是,它的平面布局及空间组合的本质与后世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北方流行四合院建筑并无不同。这一方面证明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悠久,另一方面似乎也说明了当时封建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建筑组合的变化体现着当时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的变化。凤雏建筑基址有2组:甲组建筑坐北朝南,面积1469平方米,是一座高台建筑。建筑分前后两进院落,沿中轴线自南而北布置了广场、照壁、门道及其左右的塾、前院、向南敞开的堂、南北向的中廊和分为数间的室(又称寝)。中廊左右各有一个小院,室的左右各设后门。三列房屋的东、西各有南北的分间厢房,其南端突出塾外,在堂的前后,东西厢和室的向内一面有只廊可以走通,整体平面呈日字形。此处建筑的墙用黄土夯筑而成,一般厚0.58~0.75米。墙表与屋内地面均抹有以细砂、白灰、黄土混合而成的“三合土”。墙皮厚0.1厘米,表面坚硬,光滑平整。从基址上的堆积物推测,屋顶结构可能是采用立柱和横梁组成的框架,在横梁上承檩列椽,然后覆盖以芦苇把,再抹上几层草秸泥,厚7~8厘米,形成屋面,屋脊及天沟用瓦覆盖。此外这组建筑还附设排有水设施。乙组基址位于甲组西侧,坐北朝南,墙内发现有柱础石,建造结构与甲组宫殿相同。岐山宫殿是中国已知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已有相当成熟的布局水平。堂是构图主体,最大,深达6米,堂前院落也最大,其他房屋进深一般只达到它的一半或稍多,院落也小,室内和院落一般都有合宜的平面关系和比例。室内外空间通过只廊作为过渡联系起来。各空间和体量有较成熟的大小、虚实、开敞与封闭及方位的对比关系。这种四合院式的建筑形式,规整对称,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具有统率全局的作用,使全体具有明显的有机整体性,体现一种庄重严谨的性格。院落又给人以安定平和的感受;这种把不大的木结构建筑单体组合成大小不同的群体的布局,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要的群体构图方式,得到长久的继承。召陈建筑基址已发掘出15座,布局不按中轴对称,总体规划不甚严谨。其中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是3号、5号和8号。3号基址也是一座夯土高台建筑,台基高出当时地面0.7米左右,东西长22米,南北宽14米。东西有7排柱础,南北纵列5~6个柱础。2号房基的东边和南边保存有用小河卵石铺成的散水,宽0.6米。遗址出土大量的瓦,种类分为板瓦、筒瓦和瓦当3种。板瓦和筒瓦又分为大、中、小三型。板瓦的正面饰细绳纹,筒瓦的正面饰三角纹和回纹。有些板瓦和筒瓦正面和背面带有固定位置的瓦钉或瓦环1~2个。瓦当均呈半圆形,分素面和花纹两种,花纹一般为菊花纹和回纹。对这两处建筑基址的年代和性质在认识上还不完全一致。一种意见认为它应始建于周初,毁于犬戎战火,是周人的宗庙或宫殿建筑。另一种意见认为都属于西周中晚期,很可能是当时贵族的住宅。周是中国建筑的一个大发展时期,已初步形成了中国建筑的某些重要的艺术特征,如方整规则的庭院,纵轴对称的布局,木梁架的结构体系,由屋顶、屋身、基座组成的单体造型,屋顶在立面占的比重很大。第四节春秋时期的建筑从春秋开始,中国就有了建筑环境整体经营的观念。《周礼》中关于野、都、鄙、乡、闾、里、邑、丘、甸等的规划制度,虽然未必全都成为事实,但至少说明当时已有了系统规划的大区域规划构思。春秋时期诸侯割据,各国文化不同,建筑风格也不统一。大体可归为以齐、晋为主的中原风格和以楚、吴为主的江淮风格,秦统一全国后建筑风格才趋于统一。春秋时期,由于铁器和耕牛的使用,社会生产力水平有很大提高,贵族们的私田大量出现,奴隶社会的井田制日益崩解,封建生产关系开始出现,随之农业和手工业进步的同时,建筑技术也有了巨大发展,特别是铁制工具——斧、锯、锥、凿等的应用,促使木架建筑施工质量和结构技术大为提高。筒瓦和板瓦在宫殿建筑上广泛应用,并有在瓦上涂上朱色的做法。装修用的砖也出现了。尤其突出的是在地下所筑墓室中,用长1米,宽约三、四十厘米的大块空心砖作墓壁与墓底,墓顶仍用木料作盖。可见当时制砖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近年对春秋时期秦国都城雍城(遗址在今陕西凤翔县南郊)的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展。雍城平面呈不规则方形,每边约长3200米,宫殿与宗庙位于城中偏西。其中一座宗庙遗址是由门、堂组成的四合院,中庭地面下有许多密集排列的牺牲坑,是祭祀性建筑的识别标帜。但在建筑上的重要发展还是瓦的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或称台榭)的出现。从山西侯马晋故都、河南洛阳、东周故城、陕西风翔秦雍城、湖北江陵楚郢都等地的春秋时期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板瓦、筒瓦以及一部分半瓦当和全瓦当。在风翔秦雍城遗址中,出土了36厘米×14厘米×6厘米的砖以及质地坚硬、表面有花纹的空心砖,说明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已经开始了用砖的历史。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统治和生活享乐的需要,建造了大量高台室,(一般是在城内夯筑高数米至10多米的土台若干座,上面建殿堂屋宇)。如侯马晋都新田遗址中的夯土台,面积为75米×75米,高7米多,高台上的木架建筑已不存在。随着诸侯日益追求宫室华丽,建筑装饰与色彩也更为发展,如《论语》描述的“山节藻税”(上画山,梁上短柱画藻文),《左传》记载鲁庄公“丹楹”(红柱)“刻桷”(刻椽),就是例证。宫室都属台榭式建筑,以阶梯形夯土台为核心,倚台逐层建木构房屋,藉助土台,以聚合在一起的单层房屋形成类似多层大型建筑的外观,以满足统治者的侈欲和防卫要求。第三章战国、秦时期的建筑战国时,在农业和手工业进步的同时,建筑技术也有了巨大发展,特别是铁制工具——斧、锯、锥、凿等的应用,促使木架建筑施工质量和结构技术大为提高。筒瓦和板瓦在宫殿建筑上广泛应用,并有在瓦上涂上朱色的做法。装修用的砖也出现了。并且当时制砖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前221年),在社会方面秦朝设郡县,车同轨,书同文,废井田,辟驰道,统一度量衡;在经济方面秦朝重农抑商,土地买卖合法化,盐铁由政府控制。同时还修驰道通达全国,并筑长城以御匈奴。而由于国家统一,便可以集全国之人力物力与六国成就,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历史上著名的阿房宫、骊山陵、至今遗迹犹存。但秦始皇的统治却是历史上少见的残暴,因秦朝很快在人民的怨恨声中被推翻,成为短命王朝。第一节战国时期的城市与陵墓建筑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前221),地主阶级在许多诸侯国内相继夺取政权,宣告了奴隶时代的结束。战国时,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那时手工业发展,城市繁荣,规模日益扩大,出现了一个城市建设高潮,如齐的临淄、赵的邯郸,魏的大梁,都是工商业发达的大城市,又是诸侯统治的据点。据记载,当时临淄居民达到七万户,街道上车轴相击,人肩相摩,热闹非凡(《史记苏秦传》)。根据考古发掘得知,战国时齐都临淄城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大城内散布着冶铁、铸铁、制骨等作坊以及纵横的街道。大城西南有小城,其中夯土台高达14米,周围也有作坊多处。战国时出现了更多的城邑、宫室。战国都城一般都有大小二城,大城又称郭,是居民区,其内为封闭的闾里和集中的市;小城是宫城,建有大量的台榭。此时屋面已大量使用青瓦覆盖,晚期开始出现陶制的栏杆和排水管等。战国建筑可以河北平山中山王陵为代表。它虽是一座未完成的陵墓,但从墓中出土的一方金银错《兆域图》铜版,即此陵的陵园规划图,仍可知它原来的规划意图。中山王陵有封土,同时在封土上又有享堂。据《兆域图》和遗址,复原其当初形制是外绕两圈横长方形墙垣,内为横长方形封土台,台的南部中央稍有凸出,台东西长达310余米,高约5米;台上并列五座方形享堂,分别祭祀王、二位王后和二位夫人。中间三座即王和二位王后的享堂平面各为5252(米);左右二座夫人享堂稍小,为4141(米),位置也稍后退。五座享堂都是三层夯土台心的高台建筑,最中一座下面又多一层高1米多的台基,从地面算起,总高可有20米以上。封土后侧有四座小院。整组建筑规模宏伟,均齐对称,以中轴线上最高的王堂为构图中心,后堂及夫人堂依次降低,使得中心突出,主次更加分明。中国建筑的群体组合多采院落式的内向布局,但也有外向性格较强者,中山王陵虽有围墙,但墙内的高台建筑耸出于上,四向凌空,外向性格就很显著。封土台提高了整群建筑的高度,使得从很远就能看到,很适合旷野的环境,有很强的纪念性格,是一件优秀的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值得一提的是,墓中出土的《兆域图》是已知我国最早的一幅用正投影法绘制的工程图(此图距今2300年,世界上最早的正投影图是埃及金字塔的平面图,距今5000年)。图上所标方位与现代地图相反,为上南下北,图上文字均用战国时期的文字“金文”书写,图上所有线条符号及文字注记均按对称关系配置,布局严谨;图中的尺寸采用“尺”和“步”两种单位表示,比例尺约为1比500。此图不仅表明当时的制图水平,还告诉人们当时的建筑是先绘制出平面才施工的。第二节秦朝的建筑春秋以前的城市是周王和诸侯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统治的核心,城市里的手工业主要为统治阶级服务,商业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因此城市的规模都比较小。1.城市建筑作为在经济生活上起一定作用的城市,是从春秋末期到战国中叶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和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而出现的。这时城市日趋繁荣,城市的规模日益扩大,如齐的临淄,赵的邯郸,周的成周,魏的大梁,楚的鄢郢,韩的宜阳,都是当时人口多和工商麇集的大城市。但是由于战争频繁,各城市都筑有坚固的城墙。例如战国时代燕国的下都。燕下都建于公元前四世纪,在今河北易县东南,位于中易水与北易水之间。城址以两个方形作不规则的结合,东西约8300米,南北约4_米。城墙用黄土版筑而成,残存遗址约宽7~10米。城内分东西两部分。东部主要是宫室、官署和手工业作坊。西部年代略晚,似陆续扩建而成。宫室位于东部的北端中央,有高大的夯土台,长130~140米,高7.6米成阶梯状,附近还发现附属建筑的遗址。这组建筑之北,散布着若干夯土台,连同城内外其他大小台址共计五十余处,说明当时燕国的宫室是建在高台上的。除此以外,在舞阳、万荣、淮南、焦作、武安、磁县、唐县,怀来、湘阴等地发现了韩、魏、赵、燕、楚等国的小型城址。这些城址多位于河流附近,平面作方形、长方形或依地形建造,面积约在0.25~1平方公里左右。城的四周用夯土筑城垣,每面有一、二个城门。其中武安午汲的赵城有宽约6米的大街,贯通东南二门,并有和大街垂直的若干小街。可见战国时期已有若干小城市具有整齐的规划了。2.宫殿建筑秦都咸阳,北依毕塬,南临渭水,咸阳宫东西横贯全城,连成一片,居高临下,气势雄伟。解放后在接近宫殿区中心部位发掘出了咸阳宫“一号宫殿”遗址。“一号宫殿”遗址东西长60米,南北宽45米,高出地面约6米,它利用土塬为基加高夯筑成台,形成二元式的阙形宫殿建筑。它台顶建楼两层,其下各层建围廊和敞厅,使全台外观如同三层,非常壮观。上层正中为主体建筑,周围及下层分别为卧室、过厅、浴室等。下层有回廊,廊下以砖墁地,檐下有卵石散水。室内墙壁皆绘壁画,壁画内容有人物、动物、车马、植物、建筑、神怪和各种边饰。色彩有黑、赫、大红、朱红、石青、石绿等。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又兴建新宫。新宫的建设程序是首先在渭水南岸建起一座信宫,作为咸阳各宫的中心,然后由信宫前开辟一条大道通骊山,建甘泉宫。继信宫和甘泉宫二组建筑之后,又在北陵高爽的地方修筑北宫。在用途上,信宫是大朝,咸阳旧宫是正寝和后宫,其他宫室是妃婊居住的离宫,而甘泉宫则是避暑处,并为太后所居。此外,还有兴乐宫、长杨宫、梁山宫……以及上林、甘泉等苑。这些庞大的建筑组群都是用强制劳动的方式,征调人民在十年内陆续建成的。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又开始兴建更大的一组宫殿——朝宫。朝宫的前殿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阿房宫。这次建宫计划,在渭南上林苑中,以阿房宫为中心,建造许多离宫别馆。根据《史记》所载:“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规模如此巨大的阿房宫,直到秦始皇死时都未建好,秦二世(胡亥)即位后,为了集中力量修筑始皇的陵墓,把阿房宫的兴建工程停工一年,第二次开工缩小了计划范围,没有等到竣工,秦朝就被农民革命所推翻。现在阿房宫只留下长方形的夯筑土台,东西约长1公里余,南北约长0.5公里,后部残高7~8米。台上北部中央还残留不少秦瓦。3.陵墓建筑陵园不用围墙而用隍壕防卫,可以说是秦陵的一种特色。类似的陵园区在陕西临潼骊山西麓,那是秦都东迁子战国时期诸秦公的陵墓区,通常称为秦东陵。骊山陵由三层方形夯土台累叠而成。下层台东西宽345米,南北长350米,每层台壁都向内斜收,自底至顶,三层共高43米。这陵经过二千多年风雨剥蚀,原来的体形应该更为巨大。陵的周围有内外两重墙垣,内垣周2.5公里,外垣周6.3公里。这是中国历史上体形最大的陵墓。陵墓主要材料都运自四川、湖北等地,但直到公元前210年秦皇病死时尚未修完,由秦二世又接着修了两年才勉强竣工,前后历时39年。始皇陵在临潼县东5公里,背靠骊山,脚蹬渭河,左有戏水,右有灞河,南产美玉,北出黄金,真乃风水宝地,寄予着秦始皇让子孙万代永享福寿的心愿。坟的形状承袭秦制,累土为方锥形而截去其上部,称为“方上”。最大的方上约高二十余米。据记载,陵上有高墙、象生及殿屋,现在某些方上顶部还残留少数柱础,方上的斜面也堆积很多瓦片,可证其上确有建筑。陵内置寝殿与苑囿,词以城垣,设官署和守卫的兵营。陵旁往往有贵族陪葬的墓,并迁移各处的富豪居于附近,号称“陵邑”。陵园呈东西走向,面积近8平方公里,有内城和外城两重,围墙大门朝东。墓冢位于内城南半部,呈覆斗形,现高76米,底基为方形。据推测,秦始皇的“陵寝”应在陵墓的后面,即西侧。在它东面还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大规模的兵马俑队列的埋坑。兵马俑是陶质的俑,尺度较真人真马还大些。分为弓卒、步兵、骑兵、战车兵四兵种,另有将军俑。分数组埋置地下,其中最大一坑面积达62230米,估计达6400件;数组总计达8000件。所持武器皆为实战真物,用铜锡合金,历时二千余年,犀利锋锐如新出于硎。兵马俑埋置于陵东约1.5公里处,其布阵方向,朝向东方。兵马俑的泥塑,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这样伟大的场面,是世界文化史罕见的。铜马车两乘,约为真人马的1/2比例。内有武士俑约七千个、驷马战车一百多辆、战马一百余匹,以及数千件各式兵器,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始皇陵的形制,直接影响汉代,对后世也有影响。4.防御及交通工程秦代彪炳武功之最好见证,莫过于万里长城之修筑了。长城原是战国时期燕、赵、秦诸国加强边防的产物。当时,居于中国北部大沙漠的匈奴时时南侵,为了对付这种侵扰,北方各国便各自筑城防御。秦统一中国后,为了把北部的长城连成一个整体,西起甘肃,东至辽东,建造了大规模的长城,长达三千余公里。西汉为了保护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除修葺秦长城外,又加建了东西两段长城。西段长城及亭障经过甘肃敦煌一直建到新疆;东段则经内蒙古的狼山、阴山、赤峰东达吉林,是古代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秦长城所经过的地区,包括黄土高原、沙漠地带和无数高山峻岭与河流溪谷,因而筑城工程采用了因地制宜、就材筑造的方法。在黄土高原一般用土版筑或土墼,现存临洮案长城就是用版筑建成。玉门关一带的汉长城则用沙砾石与红柳或芦苇层层压叠,残垣高5~6米,层次还清晰可辨。无土之处则垒石为墙,如赤峰附近的一段,用石块砌成,底宽6米,残高2米,顶宽2米,并有显著的收分。山岩溪谷则又杂用木石建造。这个伟大工程是用了很大劳动力,牺牲了很多生命建成的,在当时曾经起着防御的作用。秦代建设还包括修驰道、筑沟渠。秦时的驰道东起山东半岛,西至甘肃临洮,北抵辽东,南达湖北一带,主要线路宽达五十步,道旁植树,工程十分浩大,是古代筑路史上的杰出成就,加上其他水陆通道,形成了全国规模的交通网;疏浚鸿沟(河南汴河)作为水路枢纽,通济、汝、淮、泗诸水。又于公元前214年,令史禄监修长达六十多里的灵渠,沟通了湘、漓二水。第四章两汉时期的建筑整个汉代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建筑的显著进步,形成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又一个繁荣时期。它的突出表现就是木架建筑渐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长沙和广州出土的东汉陶屋,则是柱头承檩,并有穿枋联结柱子的斗式木构架形象。可见这是南北地区劳动人民长期以来创造和发展的两种木结构,直至近代,仍被广泛应用。随着铁工具的使用,到战国时,建筑物散水、柱础以及路面已开始用加工平整的石板。首先是石墓,为了葬品能在地下持久保存下来,贵族官僚们除了用砖拱作规模巨大的墓室以外,还在岩石上开凿岩墓,或利用石材砌筑梁板式墓或拱券式墓。石拱券墓及石梁板墓在各地都有发现。从各地汉墓来看,东汉墓的石材加工水平比西汉更为精致,技术更高。至于地面的石建筑,主要也是贵族、官僚的墓阙、墓祠、墓表以及石兽、石碑等遗物。第一节两都建筑活动汉长安城遗址位于西安龙首塬北坡的渭河南岸汉城乡一带,距今西安城西北约5公里。其作为都城的历史近350年,实际使用年代近800年,是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都城,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繁华的国际性大都市。洛阳原是东周都城,“成周”的故址,秦与西汉都建有宫殿,其中个别建筑还是东周遗物。1.长安长安城的平面形状,基本上呈方形,正方向,经纬相等。但是,由于城墙的建筑是在长乐宫和未央宫已经建成之后,必须迁就两宫的位置,所以南面城墙有多处曲折。北面城墙因地势的关系,主要是由于河道的限制,更有许多曲折、偏斜之处。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筑而成。其高度在12米以上,下部宽度为12~16米。虽然是土筑的城墙,没有使用砖和石料,但其坚固的程度超出了人们的想像之外。在城墙的外侧,有壕沟围绕。壕沟宽约8米,深约3米。全城共有十二个城门,平均分布在东南西北四面,每面各三个城门。东面的城门自北而南为宣平门、清明门、霸城门,南面的城门自东而西为复盎门、安门、西安门,西面的城门自南而北为章城门、直城门、雍门,北面的城门自西而东为横门、城门、洛城门。虽有十二个城门,但城内主要的大街是八条,它们互相交错、接合,形成了许多“丁字路口”和“十字路口”。最长的是安门大街,计5500米;其次是宣平门大街,计3800米;最短的是洛城门大街,计850米。其余的大街,长度多为3000米左右。八条大街的长度虽各有差别,但它们的宽度却完全相同,都在45米左右。这显然是出于统一的规划。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大街都分成三条并行的道路,其间有两条宽约90厘米、深约45厘米的排水沟。这两条排水沟,形状很规整,断面成半圆形,它们固然是为了排除雨水而设,但也起了使大街一分为三的作用。中间的一条道路宽度较大,计20米;两侧的两条道路宽度较小,各为12米左右。据文献记载,中间的一条道路称“驰道”,是专供皇帝行走的;平民和官吏都不得行“驰道”,虽贵为皇太子亦不例外。城门的设计,按照严格的规制。每个城门都有三个门道,每个门道的实际宽度都为6米,恰好相当于四个车轨。宣平门和直城门,门道之间的间隔为4米;霸城门和西安门,门道之间的间隔为14米。门道之间的间隔愈大,整个城门也就显得愈为广阔、雄伟。对于四周筑有高大城墙的都市来说,排水设施是十分重要的。长安城的排水设施,主要是在城门的地下埋筑宽大的涵洞。据在直城门和西安门发掘所见,涵洞的宽度各约1.2米和1.6米,高约1.4米左右,系用砖和石块砌筑,顶部都用砖发券。城内的积水,通过大街两旁的水沟,从城门地下的涵洞排入城外的壕沟。此外,在建筑城墙时,还预先有计划地将一些断面成五角形或圆形的陶制水管埋人墙基,也起了排水的作用。城内许多重要建筑物的地下排水系统,也是普遍使用这种陶制的水管来敷设的。2.洛阳在地形上,洛阳北依邙山,南临洛水,而谷水支流从西而东横贯城中。东汉光武帝(刘秀)因长安残破,建都于此。在城的纵轴线上,依西汉旧宫经营南北二宫,以复道三条联系这两部分。东汉中叶以后又在北宫以北陆续建设苑囿,直抵城的北垣。故其规模比南宫为大。这样的布局发展了以宫城为主体的规划思想,但是宫城把全城分隔为二,东西交通很不方便。洛阳除宫苑,官署外,有里闾及二十四街,街的两侧植栗、漆、梓、桐四种行道树。3.邺城东汉末年,曹操建设邺城,在今河南安阳东北,北临漳水。城平面作长方形,东西约3000米,南北约2160米。南面开三门,北面二门,东西各一门。鉴于洛阳旧制的不便,邺城采取新的布局方法,以一条横贯东西的大道,把城内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中央在南北轴线上建宫城。大朝所在的主要宫殿位于宫城的中央。大朝的东侧为处理日常政务的常朝。大朝的西侧为禁苑——铜雀园。禁苑西面沿城墙一带是存储粮食和物资的仓库区、武器库和宫廷专用的马厩。在这个区的西侧稍北处,凭借城墙,建铜雀三台。宫城以东是贵族居住的坊里,而其南半部为行政官署区。在东西大道以南部分亦建若干官署,其余则为居民的住宅区。在住宅区中央,也就是全城的南北中轴线的南段,又辟一条千道,与上述东西大道汇于宫城正门之前。第二节宫室、楼阙汉长安城遗址平面近方形,周长25700米,面积36平方公里。城内有未央宫、长乐宫、北宫、桂宫、明光宫,有武库及其他官署,还有市场和民居等;木构楼阁的出现可谓中国木结构建筑体系成熟的标志之一。1.宫室未央宫为皇宫,长乐宫为“太后之宫”,北宫、桂宫和明光宫是后妃之宫。长乐宫位于汉长安城东南部,未央宫位于汉长安城西南部,二者东西并列,所以又称长乐宫为“东宫”,“未央宫”为西宫。汉高祖定都长安伊始,改建秦兴乐宫为长乐宫,作为临时皇宫。叔孙通制定汉王朝的朝会礼仪,就是在长乐宫举行的,汉高祖刘邦正是在此体会到皇帝的尊贵无比。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兴建皇宫——未央宫,两年后未央宫建成,汉高祖在未央宫前殿举行了大型庆祝仪式。刘邦去世后,汉惠帝登基于未央宫,此后西汉一代的皇帝均执政于未央宫。西汉王朝绝大多数皇帝较皇后短命,皇帝去世后,皇太后移居长乐宫。于是长乐宫就成了“太后之宫”,西汉一代的皇后如吕后、孝文窦皇后、孝景王皇后、孝昭上官皇后、孝宣王皇后、孝元王皇后等,均以太后身份,居长乐宫。皇帝要每五天从未央宫去长乐宫朝会皇太后一次,大凡国家、皇室遇有大事,还要立即到长乐宫汇报。据此,相对作为未央宫的“大朝”而言,故长乐宫又有“东朝”之称。长乐宫位于汉长安城东南部,宫城中部有一条横贯全宫的东西干路,向东通至霸城门,向西与直城门大街相连接。长乐宫内的主要宫殿建筑分布在东西干路南部,现已勘探出东西分布的三组大型宫殿建筑群。未央宫位于汉长安城西南隅,宫城平面近方形,面积约5平方公里。宫墙夯筑,墙宽约8米。四周围墙的长度,东墙和西墙各为2150米,南墙和北墙各为2250米,周围全长8800米,合汉代21里;全宫面积约5平方公里,占长安城总面积约1/7。未央宫四面各有一“司马门”,而以东面和北面的“司马门”为重要,门外有阙,称为“东阙”和“北阙”。诸侯来朝,入自东阙;士民上书,则指北阙。至于西南两面,则有门无阙。宫城四隅应各筑有角楼,其中西南角楼已进行了全面发掘。宫城之内的干路有三条,两条南北平行的东西向干路贯通宫城,宫城中部有一条南北向干路纵贯其间。两条东西干路将未央宫分成南部、中部和北部。中部主要有未央宫的主体建筑——前殿基址,其夯土台基至今还高耸于地面之上,有前、中、后三座大殿,是利用南北向的龙首山丘陵修建的高台建筑。北部为后宫和皇室官署所在,后宫首殿——椒房殿遗址建筑规模宏大,已全面进行了考古发掘。皇室官署如少府遗址等,多在后宫之西。后宫以北和西北部有皇室的文化性建筑,如天禄阁、石渠阁等。未央宫是刘邦迁都长安后,由丞相肖何主持营建的皇宫,其布局结构反映出了西汉王朝最高层统治者们的都城、宫城设计思想,它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长乐宫和未央宫以北还分布着北宫、明光宫和桂宫。北宫是西汉初年营建的一座宫城,汉武帝时进行了增修。据《三辅黄图》记载北宫,在长安城中,近桂宫,俱在未央宫北。目前在厨城门大街以东、安门大街以西、雍门大街以南和直城门大街以北,勘察出一座长方形宫城遗址,应该即为北宫遗址。据文献记载,明光宫位于长乐宫之北,“明光宫,武帝太初四年秋起,在长乐宫后,南与长乐宫相连属”(《三辅黄图》)。目前明光宫的考古勘察工作正在进行。《三辅黄图》引《关辅记》载:“桂宫在未央宫北,中有明光殿土山,复道从宫中西上城,至建章神明台蓬莱山。”可见桂宫应在未央宫北和建章宫东,西邻汉长安城西城墙。经勘察恰在未央宫以北、雍门大街以南,汉长安城西城墙以东,横门大街以西发现了桂宫遗址,宫城平面长方形,南北长约1800米,东西宽约880米。宫城已勘探出南、北、东宫门各1座。南、北宫门有南北向干路相连。宫城中部的东西路,由东宫门向西通至宫城南北干路。宫城中南部有一高台宫殿建筑基址,台基南部分布有大量建筑遗迹。目前已发掘了桂宫南部的二号建筑遗址和西北部的三号建筑遗址,其中二号建筑应为汉武帝为后妃们修建的重要宫殿建筑,三号遗址的七座小房址应为一处仓储建筑遗址。在长乐宫和未央宫之间为武库。武库为一长方形大院落,东西长710米,南北宽322米。院落东西居中略偏西处有一南北隔墙,将大院分成东、西两部分。共有7个仓库,最大一个长230米,宽46米,又被分隔成4个库房,库房中原有放置兵器的木架。后来在武库遗址出土了大量铁兵器。2.楼阁东汉中后期的墓中,炫耀地主庄园经济以及依附农民、奴婢的成套模型和画像砖、陶制楼阁和城堡、车、船模型大量出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明器中常有高达三四层的方形阁楼,每层用斗拱承托腰檐,其上置平坐,将楼划分为数层,此种在屋檐上加栏杆的方法,战国铜器中已见,汉代运用在木结构上,满足遮阳、避雨和凭栏眺望的要求。各层栏檐和平坐有节奏地挑出和收进,使外观稳定又有变化,并产生虚实明暗的对比,创造中国阁楼的特殊风格,南北朝盛极一时的木塔就是以此为基础。3.阙阙是我国古代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用以记官爵、功绩的建筑物,用木或石雕砌而成。一般是两旁各一,称“双阙”;也有在一大阙旁再建一小阙的,称“子母阙”。古时“缺”字和“阙”字通用,两阙之间空缺作为道路。阙的用途表示大门,城阙还可以登临瞭望,因此也有把“阙”称为“观”的。现存的汉阙都为墓阙。高颐阙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城东汉碑村,是我国现存30座汉代石阙中较为完整的一座。它建于东汉,是东汉益州太守高颐及其弟高实的双墓阙的一部分。东西两阙相距13.6米,东阙现仅存阙身,西阙即高颐阙保存完好。高颐阙由红色硬质长石英砂岩石堆砌而成,为有子阙的重檐四阿式仿木结构建筑,其中上下檐之间相距十分紧密。阙顶部为瓦当状,脊正中雕刻一只展翅欲飞、口含组绶(古代玉佩上系玉用的丝带)的雄鹰;阙身置于石基之上,表面刻有柱子和额枋,柱上置有两层斗拱,支撑着檐壁。檐壁上刻着人物车马、飞禽走兽。高颐阙造型雄伟,轮廓曲折变化,古朴浑厚,雕刻精湛,充分表现了汉代建筑的端庄秀美。它经历1700多年的风雨剥蚀和地震仍巍然屹立,亦反映出汉时精湛的工艺水平。冯焕阙位于四川渠县赵家坪,建于东汉,是四川现存诸阙中时代最早者。现仅存左阙主阙。通高4.6米,由台基、阙身、楼部及顶盖四部分构成,用灰黄砂石五层垒砌,形似楼阁式木建筑。阙身正面柱间有隶书铭文两行:“故尚书侍郎南京令豫州幽州刺史冯使君神道”。此阙造型典雅,雕刻精炼。第三节园林与民宅建筑这一时期的园林较之商、周的园、囿、圃、池、沼已少了很多生产和军事性质,开始具有了较多的观赏性质,而呈现出一种两者性质的过渡(或转化)形式。1.园林中国古代园林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及至秦汉时期的发展,则完成了从商、周的园、囿向秦、汉宫苑和私家园林的过渡(或转化)。秦统一全国后,在都城咸阳大建宫室,并于渭水之阳作上林苑,以阿房宫为中心建造了许多离宫别馆。秦上林苑在先秦各国宫苑形态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可居(帝之居)、可游(帝之游)的特征。汉武帝时又在秦上林苑基础上更为增广,使之纵横三百余里。如此众多的苑中苑、苑中离宫别馆,说明汉上林苑是一处内涵更为丰富的多功能(或多义)性大型皇家园林群体的集合。除皇家宫苑外,汉代的皇戚显贵、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点击下载...

    2022-04-04 商朝的宫殿 商朝的宫殿是什么样子

  • 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出版社:圣才电子书格式:AZW3,DOCX,EPUB,MOBI,PDF,TXT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试读:第一章世界近代新闻媒体的产生和勃兴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1、在争取言论自由的腥风血雨中勃兴从16世纪到19世纪,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大致有4个时期。1.第一时期(16世纪至18世纪)(1)1450年前后德国人古登堡发明活版印刷机,文艺复兴运动遍及欧洲,封建王朝采取高压政策妄图扼杀出版自由。两者的碰撞在欧洲引发一场思想大地震。(2)技术的进步威胁到封建王朝的统治,各国统治者先后颁布法令,严厉压制出版物。这场斗争是新思想与旧思想之战,是封建禁锢与出版自由之战,也是王权与新技术之战。(3)在欧洲各封建王朝扼杀出版自由的禁令中,英国都铎王朝1586年颁布的星法院法令,最著名、最具影响力,成为欧洲各国王朝上百年出版管制的范本。2.第二时期(17世纪至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1)各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敌对双方的宣传需要以及市民对了解错综复杂局面的需要,使得报刊活跃一时,从而大大推动报刊的发展。(2)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拉开这一时期的序幕。代表资产阶级的国会派与保皇派都有自己的宣传报刊。(3)对资产阶级革命真正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1789—1794年)的报刊。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马拉创办、主持的《人民之友报》。3.第三时期(17世纪至19世纪):为反对资产阶级政府控制、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1)在欧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以后,都以不同形式宣布出版自由、言论自由。①英国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宣布国王不得干涉人民的言论自由。②美国1791年通过《人权法案》,明确载明国会不得剥夺人们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③法国1789年通过《人权宣言》,规定公民享有言论、著作和出版自由。④德国在魏玛公国时期的宪法规定,德国人在一般法律内,有权通过言论、印刷品、图画及其他方式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2)为限制出版自由,各种政府先后采取的方法如下:①出版物的事先检查制。②政府制定法律扼制出版。③征收印花税、实行津贴制。4.第四时期(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政党报刊时期(1)政党报刊时期,是指以不同政党面貌出现的报纸占有主导地位。这既有政治原因,也是环境所迫。①在政治上,资产阶级各利益集团在反对封建王朝的斗争中暂时联合起来,一旦革命成功,不同利益就驱使政党争权夺利。②在报刊环境上,高额的印花税、保证金以及出版物事前检查制、各种莫须有的罪名,使得独立报刊难有生存空间,各种报刊不得不投靠政党、政府。(2)报纸在诞生以后的300年时间内,为争取自由、获取生存空间经历了反反复复、曲曲折折的过程。2、近代报业定型第四势力地位确立1.19世纪中叶以前,报业地位脆弱报业地位脆弱的根本原因在于以下两方面:(1)报纸只是上层阶级的玩物,没有扎根在民众中,不可能从民众中汲取力量。(2)报纸虽有时是社会舆论机构,但只反映上层阶级不同派别的观点,并非真正民意。2.19世纪中叶以后,面向社会大众的报纸——便士报开始诞生(1)各国“便士报”的总特点①报纸在政治上、经济上独立。它们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接受政党、政府或明或暗的津贴,也不依附于任何政党、政府,实行对任何政党、政府保持独立的方针。②报纸真正是以新闻为主,而不像政党报那样以评论为主。③面向社会大众。新闻是写给社会大众看的,所以有许多街头巷尾的社会新闻,包括大量的煽情新闻、黄色新闻;新闻简短、通俗,有不少新闻带有故事情节,被新闻史学者称为“故事新闻”。售价低廉,使平民百姓足以消费。④高度重视经营,广告和其他经营收入真正成为报纸的生存之本。(2)便士报的影响①在世界新闻史上,“便士报”奠定近代报业的基础。②“便士报”第一次真正让新闻取代言论成为报纸的主角,报纸真正成为新闻纸。③随着“便士报”的普及,报纸开始在社会底层扎下根来,对社会开始产生实际影响。3.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一批严肃的综合性日报真正奠定报纸社会地位(1)严肃性报纸的共同特点①继承“便士报”的传统,在政治上、经济上独立自主,不依附于任何政党、政府,尽管它们和政党、政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②都是政企合一的综合性日报。政企合一,即它们追求政治目标和社会影响,自觉地维护国家利益和统治阶级利益,但以企业形式来管理,同样追求经济利益。③都以中、上层阶级为主要读者对象。新闻以硬新闻为主,严肃、严谨,很少有煽情新闻,同时高度重视评论。④都以现代企业管理方法来经营报纸,注重物色杰出人才,内部管理严格,力争利润的最大化。(2)严肃报纸的影响①意味着信息性新闻取代故事性新闻成为报纸新闻主体。②意味着政企合一型综合性日报取代廉价小报成为报业主流。从20世纪开始,报纸对各国乃至对世界的历史进程发挥出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一些有影响力的大报构成国家权力机构的一个部分,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一部分。1.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1、名词解释1.事先检查制2.印花税3.便士报(廉价报刊)[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研;社科院2007年研]2、简答题1.简述争取言论自由斗争的几个时期。2.简述美国“便士报”兴起的社会背景、传播内容与特征。[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1.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1、名词解释1.事先检查制答:这是欧洲各国资产阶级政府最先采取的措施,防止报刊来批评政府。1662年6月,英国议会制定出版法案,明确规定报刊发行实行许可证制度,规定出版物必须受议会设立的检察官的检查。1688年“光荣革命”后仍然实施,直到1694年通过出版法案才正式废止。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于1810年重新恢复新闻事先审查制度。而德国从1819年开始重新执行书报检查制度。2.印花税答:英国国会在1712年5月16日通过印花税法案除报刊税外,还征收广告税、纸张税。种种税费占出版费约三分之二,深重的税赋使得报刊人入不敷出。印花税实行不到半年,报刊就停办一半。德国、俄罗斯都先后实行过印花税。直到1861年英国才取消印花税,以后欧洲各国陆续取消。3.便士报(廉价报刊)[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研;社科院2007年研]答:19世纪中叶后,便士报出现,并成为全美主流报纸。在美国,第一份成功的“便士报”是本杰明·戴1933年在纽约创办的《太阳报》。其特点为:报纸在政治上、经济上独立。它们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接受政党、政府或明或暗的津贴,也不依附于任何政党、政府,实行对任何政党、政府保持独立的方针。报纸真正是以新闻为主,而不像政党报那样以评论为主。面向社会大众。新闻是写给社会大众看的,所以有许多街头巷尾的社会新闻,包括大量的煽情新闻、黄色新闻;新闻简短、通俗,有不少新闻带有故事情节,被新闻史学者称为“故事新闻”。售价低廉,使平民百姓足以消费。高度重视经营,广告和其他经营收入真正成为报纸的生存之本。2、简答题1.简述争取言论自由斗争的几个时期。答:从16世纪到19世纪,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大致有以下四个时期:(1)第一时期(16世纪至18世纪)①1450年前后德国人古登堡发明活版印刷机,文艺复兴运动遍及欧洲,封建王朝采取高压政策妄图扼杀出版自由。两者的碰撞在欧洲引发一场思想大地震。②技术的进步威胁到封建王朝的统治,本能的恐惧使各国统治者先后颁布法令,严厉压制出版物。这些禁令都不约而同地集中于新兴技术即印刷术上。这场斗争是新思想与旧思想之战,是封建禁锢与出版自由之战,也是王权与新技术之战。③在欧洲各封建王朝扼杀出版自由的禁令中,英国都铎王朝1586年颁布的星法院法令,最著名、最具影响力,成为欧洲各国王朝上百年出版管制的范本。(2)第二时期(17世纪至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①各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敌对双方的宣传需要以及市民对了解错综复杂局面的需要,使得报刊活跃一时,从而大大推动报刊的发展。②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拉开这一时期的序幕。代表资产阶级的国会派与保皇派都有自己的宣传报刊。③对资产阶级革命真正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1789—1794年)的报刊。这些报刊都是政治报刊,大力鼓吹推翻僧侣、贵族统治的革命,同保皇派展开论战。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马拉创办、主持的《人民之友报》。(3)第三时期(17世纪至19世纪):为反对资产阶级政府控制、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①在欧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以后,都以不同形式宣布出版自由、言论自由。英国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宣布国王不得干涉人民的言论自由;美国1791年通过《人权法案》,明确载明国会不得剥夺人们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法国1789年通过《人权宣言》,规定公民享有言论、著作和出版自由。德国在魏玛公国时期的宪法规定,德国人在一般法律内,有权通过言论、印刷品、图画及其他方式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②为限制出版自由,各种政府先后采取的方法有:出版物的事先检查制:这是欧洲各国资产阶级政府最先采取的措施,防止报刊来批评政府。这种事先检查制度引发越来越激烈的反抗。政府制定法律扼制出版:为取代报刊事先检查制度,各国政府都先后制订了煽动法、诽谤法来扼制出版物。征收印花税、实行津贴制:英国国会在1712年5月16日通过印花税法案,除报刊税外,还征收广告税、纸张税。与征收印花税相辅相成,政府以津贴方式支持、收买一批报纸,并把津贴列入政府预算。(4)第四时期(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政党报刊时期①政党报刊时期,是指以不同政党面貌出现的报纸占有主导地位。这既有政治原因,也是环境所迫。在政治上,资产阶级各利益集团在反对封建王朝的斗争中暂时联合起来,一旦革命成功,不同利益就驱使政党争权夺利。在报刊环境上,高额的印花税、保证金以及出版物事前检查制、各种莫须有的罪名,使得独立报刊难有生存空间,各种报刊不得不投靠政党、政府。②报纸在诞生以后的300年时间内,为争取自由、获取生存空间经历了反反复复、曲曲折折的过程。2.简述美国“便士报”兴起的社会背景、传播内容与特征。[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在19世纪30年代初期,美国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批大众化便士报。(1)美国“便士报”兴起的社会背景①政治民主化的完成。资产阶级革命获得成功,“主权在民”、“天赋人权”学说深入人心,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秩序已经基本确立。公民的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思想自由,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国家法制的保障。这种宽松、自由的政治环境直接转化成了大众化报刊滋生的沃土。②进入19世纪以后,美国的工商业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各大港口和商业中心城市都有了日报。工业革命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而广告又成了工商业进一步扩张的重要手段。报刊又是最基本的广告媒介。作为大众报业的一个基本特征,价廉到普通的工人农民都能买得起,没有广告收入,也是难以想象的。③城市规模的扩张。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城市在数量、规模上都实现了很大的扩张。一方面,大量的破产农民拥进城市,而报刊正好可以成为他们学习知识,顺应工作需要的工具。城市规模的扩张,不仅增强了社会对信息交流的需要,而且为报业的发展准备了更多的读者。④随着印刷技术的多次改进,印刷成本从30年代起也大大下降。还有交通电讯技术的发展,导致了新闻传播时效的提高,为广大读者更早地接受新闻创造了物质条件。⑤通讯社的出现及其发展。作为一种消息工厂、消息批发商,通讯社延伸了报刊媒介的新闻采集手段。通讯社以廉价的服务,扩张了报纸的视野范围,降低了消息采集乃至报纸制作成本,从而加强了近代报业的经营基础。(2)美国“便士报”的传播内容19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纽约出现三家成功的“便士报”。①1833年9月3日,本杰明•戴在纽约创办的《太阳报》是首家成功的美分报。该报为四页小报,内容偏重地方和社会新闻,注重趣味性,广告也较多,出版四个月就成为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②1835年5月6日,贝奈特创办《纽约先驱报》,该报除了地方新闻和社会新闻外,还有较多的经济、金融和社交新闻。在社会新闻方面,该报因过分渲染犯罪场面、侮慢教会、随意诽谤其他报人,曾遭受到社会各界对它发动的“道德战争”。1846年,《先驱报》向欧洲发行海外版,19世纪60年代该报的发行量超过《太阳报》,成为当时美国最大的报纸。③1841年4月10日,霍拉斯•格里利创办《纽约论坛报》。鉴于社会各界对《纽约先驱报》的“道德战争”,具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格里利决心创办一家高雅而有思想的美分报。马克思应邀为它撰稿12年。《纽约论坛报》重视采访,文章较有文学味,不详尽报道犯罪新闻,拒绝不道德的广告,对社会下层表现出同情。(3)美国“便士报”的特征①标榜自己是超党派独立报纸。这与政党报刊公开表明党性原则绝然不同。大众化报纸的读者队伍明显地超越了政党报刊读者的阶级界限。②维持了经济上的独立。工业革命给报纸增加了大量的具有购读能力的读者,出于拓展市场的需要,新兴的工商资产阶级大大地增加了广告开支。报纸的收入空前地增加,发行与广告成了支撑大众化报纸的两大支柱。经济上的自立,为政治上的独立创造了条件。③与政党报刊相比,大众化便士报纸大大地拓展了报道领域,尤其是重视地方新闻、社会新闻、人情味新闻以及煽情主义新闻。这显然是为了满足广大中下层读者的需要。④内容通俗,平易近人。在文字上,以口语、现代语言为主。在版面编排上,使用多行标题,大量采用图片,使报纸摆脱了过去庄重、呆板、严肃的传统,而显得醒目、生动,富有变化的活力。⑤定价远比政党报刊低廉。这正是大众化报刊得以迅速扩张的主要原因。报纸的廉价化,使得下层民众都有能力购买,从而在根本的意义上拓展了报业的生存空间。第二章美国新闻业2.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1、美国新闻业简史美国新闻史上的重大事件:(1)1704年4月24日,波士顿邮政局长坎贝尔创办《波士顿新闻信札》,这份周刊被视为美国现代新闻史的开端。(2)1789年9月,美国议会增加10条修正案,又称人权法案,是确立美国新闻自由体制的基石,确保美国新闻业长达一百几十年的繁荣。(3)1833年9月3日,本杰明·戴在纽约出版《纽约太阳报》,是世界上第一份“便士报”。6个月后,该报引发美国新闻史上的“便士报”运动。(4)1848年,纽约6家报纸合办“港口通讯社”(1857年改组为“纽约报联社”,1892年又改称“美联社”),是美国第一家通讯社。(5)1846年5月13日,《巴尔的摩太阳报》首次使用电报传递快讯,发出美国总统向墨西哥宣战的消息。由此产生倒金字塔的消息结构。倒金字塔的写作结构标志着新闻写作体裁的正式诞生,成为消息的典型表现手法,并推广到全球。(6)1896年8月,阿道夫·奥龙斯接办《纽约时报》并改版,大量刊登时政、经济、外交的硬新闻以及立论公正、深刻的社评,开创报业的新时代——“信息模式”。(7)1892年,斯克里普斯家族创办全美第一家报纸集团。(8)1920年11月2日,正式领取执照的匹兹堡KDKA电台开始播音,播出的第一条新闻是哈定当选美国总统。标志着美国电子媒介时代的到来。(9)1939年4月30日,全国广播公司(NBC)首次用电视转播纽约世界博览会“明天的世界”开幕式,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开幕式上致词,成为第一位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美国总统。(10)1950年,美国首次播出彩色电视节目,1950年联邦通讯委员会正式批准采用“点描法彩色电视技术标准”,通称NTSC制。(11)1985年,美国国家科学会采用TCP/IP协议,将各大学、研究所的电脑连接,1990年采用英国人提姆·柏纳·李发展的万维网,自此开创互联网时代。1993年美国政府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互联网开始起飞。2、美国新闻业现状1.美国是现代新闻媒介的发源地以1833年《纽约太阳报》创办为标志的“便士报”运动开启报纸现代化之路。广播、电视首先在美国投入商业运行。2.美国是当今世界传媒业的霸主(1)拥有世界一批最大的传媒公司,如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维亚康姆、迪斯尼等。(2)美国的媒体已渗透到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媒体产品遍布世界角角落落,对世界事务具有强大的影响力。①美联社是全球最大的通讯社。②《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3家报纸,是各国政要、金融业人士必须关注的案头报。③《时代》、《新闻周刊》是全球发行量最大的两份新闻周刊。④拥有世界覆盖面积最广的电视频道。⑤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影视剧更是充塞着世界各地。3.美国新闻业的现状(1)报纸。美国报纸根据报纸受众定位,坚持以提供严肃新闻和解释性报道为主。(2)电视。美国的电视频道化比较彻底。(3)电台.在电视冲击下,20世纪90年代以后,广播重新寻找到新的定位,彻底走专业性道路。广播成为完全意义上的“窄播”,收听率节节上升。3、美国传媒业的特点1.新闻媒体基本上都是私营的(1)从20世纪20年代无线电台诞生开始,美国的广播业坚持走民营之路,只是由政府控制许可证的发放。(2)所有的报纸、杂志,绝大多数的电台、电视台(占有95%以上的收视率)都是私营的。2.新闻媒介的运作实行彻底的商业化(1)公共电视台由政府给予财政支持,其余所有媒介都以广告收入和其他经营收入作为全部财政来源。(2)为争夺受众,各媒体展开激烈的竞争,不断推陈出新。节目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是美国传媒业的一大亮点。(3)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虽然为争夺受众展开激烈的竞争,但在竞争中,各种媒介扬长避短,均衡发展。3.新闻媒介高度垄断(1)竞争必然导致优胜劣汰、大鱼吃小鱼、快鱼追慢鱼,造成剧烈的兼并。(2)现在美国重要的报刊、电台、电视台以及互联网都被大企业所控制,数家大的垄断公司在全美乃至全球展开激烈竞争。4.美国新闻媒介具有高度独立性(1)受到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庇护,美国新闻媒介具有与生俱来的独立性。(2)独立的报格是美国新闻从业人员最珍惜的传统。(3)这种独立性表现在新闻媒介敢于并乐于监督政府、监督大公司的不法行为。2.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1、名词解释1.曾格事件[人大2015年研]、曾格案件[重庆大学2016年研;南京大学2013年研;南京师大2008、2006年研;北大2007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研]22.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清华大学2009年研;人大2006年研]3.19世纪30年代《纽约太阳报》[清华大学2009年研]4.贝内特和《先驱报》[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研]5.赫斯特(WilliamR.Heart)[北大2009年研]6.《华尔街日报》[上海财大2010年研]7.“掏粪运动”[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研;南京大学2007年研]8.“炉边谈话”(FireideChatofFrakliD.Rooevelt)[华南理工2016年研;南京大学2014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清华大学2007年研;社科院2006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研]9.太阳报[华中科大2013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10.潘恩[四川大学2005年研]11.《纽约时报》[四川大学2010年研;暨南大学2010年研]12.默多克[华中师大2013年研;人大2011年研]13.普利策[南开大学2011年研;四川大学2011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研;华中师大2005、2003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研]14.《华盛顿邮报》[厦门大学2016年研;人大2014年研;上海财大2014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研;四川大学2003年研]15.美联社[暨南大学2011年研;西南大学2010年研;清华大学2008年研]16.爱德华·默罗[华南理工大学2007年研]17.黄色新闻[清华大学2017年研;华东师大2015年研;华中师大2014年研;清华大学2011年研;南开大学2010年研]18.KDKA广播电台[北大2006年研;人大2005年研]2、简答题1.简述托马斯·杰斐逊的新闻自由观。[南开大学2007年研]2.简析美国纽约《太阳报》的成功对于媒介产业发展的意义。[人大2005年研]3.简述华盛顿邮报的历史与现状。[人大2005年研]4.谈谈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内容与价值。[北大2008年研]5.结合《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谈谈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主义和道德修养。[上海大学2012年研]6.简述美国廉价报纸的兴起、发展与影响。[南京大学2009年研]7.简述普利策的办报特色。[北大2008年研]8.从《今日美国报》分别与《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的竞争,论报业的发展趋向。[北大2003年研]9.简要评述《纽约时报》的办报理念与办报方针。[四川大学2008年研]10.简述托马斯·杰弗逊对美国新闻事业的贡献。[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华中师大2010年研]11.简述爱德华·默罗的记者生涯。[清华大学2008年研]12.简述《美国之音》对外宣传的几个历史阶段及主要宣传手法。[华中师大2007年研]13.美国商业广播电视在经营方面的利弊如何?试简述之。[人大2006年研]14.简述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的主要任务以及具体职能。[南京师大2009年研]3、论述题1.试论美国“一城一报”现象的形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2.谈谈普利策的主要新闻活动及其对于当今传媒的启示意义。[南京大学2006年研]3.结合史实和现实,谈谈你对黄色新闻的认识。[南京大学2008年研;华中师大2005、2003年研]2.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1、名词解释1.曾格事件[人大2015年研]、曾格案件[重庆大学2016年研;南京大学2013年研;南京师大2008、2006年研;北大2007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研]答:“曾格事件”又称“曾格案件”,是关于美国新闻出版自由的一起著名案件,是后来美国宪法里“新闻自由”的伟大开端。约翰·彼得·曾格是纽约一个普通印刷商,1733—1734年间,他的《纽约周刊》由于披露政府腐败而遭到起诉。1734年法庭审理此案时,当时的著名律师安德鲁·汉密尔顿主动出庭为他辩护。“曾格案件”在人类法律史上首次奠定了两个法律原则——“新闻自由”和“陪审团否决权”。这两个原则后来在英美的宪法中都得到确认,尤其是“新闻自由”原则,二百多年来,陆续写入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宪法。这一案件也被称为美国新闻史上的里程碑,它在美国新闻诉讼的司法实践上确立了以下三条基本原则:①诽谤必须是捏造事实,陈述事实的不是诽谤;②对诽谤罪要有事实真伪的证据,不能凭空指控;③判定出版物是否犯有诽谤中伤或煽惑人心的罪名,必须由陪审团做出裁决,不得由法官个人决定。这三条原则实际上标志着“批评政府无罪的原则”在美国初步确立。随后,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制定并于1791年批准生效,美国新闻自由第一次写入宪法,其法制化进程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2.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清华大学2009年研;人大2006年研]答: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是对现代世界新闻政策理念产生重大影响的宪法性文件。1787年在费城召开的美国联邦制宪会议制定的美国宪法,没有将新闻出版自由等公民权利明确列入其中,遭到反联邦派的反对。1789年,经过一番激烈斗争,各州虽然均已接受宪法,但1791年又通过了对宪法的10条修正案,后来称为《权利法案》,并成为宪法的一部分。《权利法案》第一条明确规定,国会不得指定任何法律剥夺言论或新闻自由。法案还规定了个人自由权利,包括宗教信仰自由、言论出版自由以及和平集会自由等。至此,新闻出版自由作为宪法的重要补充得以在书面上确立下来。1791年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在美国新闻传播史上的历史地位是十分重要的。3.19世纪30年代《纽约太阳报》[清华大学2009年研]答:《纽约太阳报》于1833年9月3日创于纽约,本杰明·戴总编,其口号是:“照耀所有人(ItShieforA11)”。初为清晨编辑版,夜间编辑版于1887年开始实行。《纽约太阳报》是美国第一份按商业原则创办的商业报纸,也是第一份获得成功的“便士报”。《纽约太阳报》的零售价是一美分或一便士,故称“便士报”,又称“廉价报纸”。由于其发行的成功和开创性作用,与后来创办的《纽约先驱报》和《纽约论坛报》并称为美国新闻史上的三大便士报。4.贝内特和《先驱报》[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研]答:1835年5月6日,詹姆士·戈登·贝内特在纽约创办的《先驱报》获得了成功。为战胜《太阳报》,贝内特提出“人道主义”、“改革社会”、“自由民主主义”等口号,60年代该报发行量超过《太阳报》而居全国各报之首。这份报纸在欧洲也被广为订阅,成为最受欢迎的一家美国报纸。《先驱报》首次确立了报纸要以新闻报道为主体的原则,新闻报道的面广、速度快、文字通俗、议论辛辣。警署新闻经常引起社会轰动,首创的华尔街新闻引起纽约商界的重视。创办人贝内特因为使报纸闯入并干预了社会生活,被看作是美国第一个真正的记者。5.赫斯特(WilliamR.Heart)[北大2009年研]答:威廉·伦道夫·赫斯特1895年来到纽约,购得一份陷入困境的报纸,更名为《纽约新闻报》(NewYorkJoural),开始同普利策的《世界报》展开激烈竞争。赫斯特的办报方针是,得到新闻,尽快得到新闻,不怕花钱;不断地以喧嚣刺激读者,攻击不正当财富,向穷人许愿,以吸引读者。该报注重犯罪新闻、丑行、灾祸报道和各种特写,并大量应用照片。其版面与刺激性,和普利策的《世界报》相比,有过之无不及。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不惜高额薪金从《世界报》挖走该报星期日报的全班人马。赫斯特也通过搞一些社会运动,以标榜其对贫民特别是受压迫者的同情,如用事实揭露政府官员滥用职权,获得良好的宣传效果,来增加报纸声誉。在与普利策的竞争中,大量应用暴露性新闻与犯罪新闻是赫斯特的拿手好戏。他的《新闻报》在煽情主义方面超过了《世界报》。赫斯特一生最轰动的事件包括同普利策的竞争,煽动美西战争和教唆刺杀麦金莱总统。6.《华尔街日报》[上海财大2010年研]答:《华尔街日报》1889年由道·琼斯公司创办于纽约。最初是一张金融类报纸,30年代末成长为综合性日报。该报的经济分析和道·琼斯公司汇编的股票指数,历来为国内外经济界所关注。非商业性新闻、人物专访、时政述评、各种各样的专栏和关于文化的讨论深刻、丰富,也颇有声誉。该报头版不登照片,刊头古朴典雅,六栏的版面朴实无华,给读者以很强的亲和力。《华尔街日报》有东部、中西部、西南部、西部四个版,要闻基本相同,地方性新闻和广告有所区别。7.“掏粪运动”[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研;南京大学2007年研]答:“掏粪运动”是指20世纪初新闻界中以杂志为主体掀起的一股揭露丑闻、谴责腐败、呼唤正义与良心的运动。这一名称来源于当时的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对写揭露新闻的记者的比喻。“掏粪运动”中的著名人物是美国小说家厄普顿·辛克莱,他对食品加工业的曝光是该运动中的经典之作。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临近,民众的注意力开始集中在欧洲战场上,“掏粪运动”逐渐衰落。尽管有些文章带有煽情主义和谩骂倾向,但它在影响和引导社会方面起的巨大作用向人们展示了新闻报道的功能,使20世纪的第一个10年成为一个大声疾呼改革的时代,在美国新闻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8.“炉边谈话”(FireideChatofFrakliD.Rooevelt)[华南理工2016年研;南京大学2014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清华大学2007年研;社科院2006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研]答:“炉边谈话”(FireideChatofFrakliD.Rooevelt)是罗斯福当选总统后一种联系群众的广播方式。1933年3月12日即罗斯福就职总统后的第一周的最后一天,他在白宫外宾接待室的壁炉前接受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共同广播公司的录音采访,工作人员在壁炉旁装置扩音器。总统说,希望这次讲话亲切些,免去官场那一套排场,就像坐在自己的家里,双方随意交谈。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华盛顿办事处主任哈里·布彻便随口说道:“既然如此,那就叫‘炉边谈话’好了。”于是就此定名。此后,每当美国面临重大事件之时,罗斯福都用这种方式与美国人民沟通。在罗斯福上任后雷厉风行地推动第一次新政时,这种方法的作用表现得最为突出。9.太阳报[华中科大2013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太阳报》是美国第一份成功的廉价报纸,由本杰明·戴1833年创于纽约。该报有明确的办报方针,低价发行,售价一美分,提供“当天所有的新闻”,刊登大量广告;注重新闻的趣味性;良好的销售方法。但是格调不高,消息低级庸俗,甚至制造假新闻。10.潘恩[四川大学2005年研]答:托马斯·潘恩(ThomaPaie,1737—1809)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政论家,激进派作家,革命宣传鼓动家。1776年1月发表政论小册子《常识》,呼吁殖民地人民反抗英国统治,参加北美独立战争。后与保皇分子神学院院长展开论战写就《林中居民的信札》,猛烈抨击英国政府的暴政,坚决主张独立,号召人民拿起武器投入战斗。在革命危急关头,他发表13篇《危机》鼓舞士气,由此成为美国报刊史上有名的政论文章。托马斯·潘恩用自己的头脑、笔杆和勇气,为美国独立战争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也在美国新闻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11.《纽约时报》[四川大学2010年研;暨南大学2010年研]答:《纽约时报》(TheNewYorkTime),由亨利·J·雷蒙德和乔治·琼斯于1851年9月18日创刊,是美国高级报纸(或严肃刊物)的代表,长期以来拥有良好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该报由纽约时报公司在纽约出版,原名《纽约每日时报》,1859年9月14日改为现名并沿用至今。1896年A..奥克斯买下面临绝境的《纽约时报》,确定了时报的新闻报道原则:“力求真实,无畏无惧,不偏不倚,并不分党派、地域或任何特殊利益。”他大胆地增刊扩版,在新闻报道上不惜投资,大量增加在当时颇为稀有的国际新闻内容。1897年奥克斯提出了《纽约时报》的格言:“所有值得印刷的新闻”,被公认为对“黄色新闻界”的挑战。1969年后由家族企业变为股份公司。自创刊以来,《纽约时报》一直以报道政府的重要文件和重要人物的言论为主,因而被称为“档案记录报”。目前,《纽约时报》从发行量上看,是仅次于《华尔街日报》和《今日美国》的美国第三大报纸。但从影响力上看,它以覆盖全世界的实力,牢牢占据着“美国头号大报”的位置。12.默多克[华中师大2013年研;人大2011年研]答:默多克(RuertMurdoch)是跨国报纸及影视实业家。他起家于澳大利亚,创办《澳大利亚人报》,后转战英美,他的麾下有久负盛名的英国高级报纸《泰晤士报》、大众报纸《太阳报》,控股英国天空广播公司;美国《纽约邮报》,美国第四大广播网福克斯,执掌传媒帝国新闻集团。新闻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国媒体集团,亦称为“默多克的传媒帝国”。默多克过度追求利益、报纸过度煽情的风格受到了西方新闻界的批评。13.普利策[南开大学2011年研;四川大学2011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研;华中师大2005、2003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研]答:约瑟夫·普利策(JoehPulitzer,1847—1911)著名报人,美国编辑,报纸业主,是美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新闻学家和报业巨匠。他从小立志,靠自学闯入新闻界。先后购买了《西方邮报》,《圣路易斯快邮报》和《纽约世界报》,并对报纸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的报纸倡导各种社会改革运动,同时也靠耸人听闻的手法,报道色情、暴行等新闻来吸引受众眼球。他为新闻成为社会公认的一门学科作出了杰出贡献。他发动的新闻改革运动,对美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被认为是19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的“新新闻传播业”的创始人。遗嘱捐赠200万美元创办美国第一所新闻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并赠款设立“普利策奖”。14.《华盛顿邮报》[厦门大学2016年研;人大2014年研;上海财大2014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研;四川大学2003年研]答:《华盛顿邮报》(TheWahigtoPo)由斯蒂尔森·哈钦斯于1877年12月6日在华盛顿创刊,是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最大、最老的报纸,具有很高的国际声望,但仅限于华盛顿发行。属于华盛顿邮报公司。由于位于美国首都,擅长于报道美国国内政治动态,经常发表一些评论和分析性文章,是了解和研究美国内政外交的重要报刊之一。20世纪70年代初通过揭露水门事件和迫使理查德·尼克松总统退职,获得国际威望。1880年成为华盛顿特区首家每日出版的报纸。2009年《华盛顿邮报》的日发行量达58.2万份,是美国第五大受欢迎的日报。近年来,由于网络媒体的兴起,《华盛顿邮报》受到了巨大的冲击,2009年关闭华盛顿之外的纽约、芝加哥和洛杉矶三个主要分支机构。2010年8月2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公司与音响器材大亨悉尼·哈曼签署协议,以象征性的一美元出售旗下连年亏损的杂志《新闻周刊》。15.美联社[暨南大学2011年研;西南大学2010年研;清华大学2008年研]答:美国联合通讯社(AociatedPre)简称美联社,是由各成员单位联合组成的合作型机构。是美国最大的通讯社,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新闻采访机构之一。总部在纽约。1848年创立于芝加哥,前身为港口新闻联合社,由当时纽约《太阳报》等6家报纸组合而成,1875年更名纽约联合新闻社,1892年经过改组,使用现名。最初按其章程规定,稿件只供本社成员报纸使用。1945年经美国最高法院裁决,修改了接收新成员章程,并允许非本社成员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单位订稿。经过多年发展,美联社今天已成为使用多种形式向各种媒体全方位播送新闻的国际通讯社,每天的受众在一亿以上。美联社还同道·琼斯公司合作,办了美联一道·琼斯专业新闻社,向国内外提供经济新闻和信息,订户遍及几十个国家。美联社最先提出并大力倡导客观性法则,使其在西方被奉为职业理念。16.爱德华·默罗[华南理工大学2007年研]答:爱德华·默罗(EdwardMurrow,1908—1965)美国CBS著名记者,美国广播电视史上的杰出人物。1938年3月12日,他和夏勒等人首先推出了广播史上的第一次《新闻联播》。二战期间,作为战地记者,他的《这里是伦敦》的报道赢得极大声誉。战后,主办的《现在请听》极受欢迎。默罗转向电视界后主持电视专栏节目《现在请看》,显示了电视传媒的强大力量。他的电视实践创立了严肃电视干涉社会生活的良好传统,扩大了电视新闻在公众中的巨大影响力,并且主张对世界事务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真实的报道。曾任美国新闻署署长。7.黄色新闻[清华大学2017年研;华东师大2015年研;华中师大2014年研;清华大学2011年研;南开大学2010年研]答:黄色新闻是指建立在煽情主义基础上,注重犯罪、丑闻、流言蜚语、离婚、性的问题,强调灾害和体育新闻的报道。黄色新闻是报业追逐利润不择手段竞争的产物,得名于美国《世界报》和《纽约新闻报》之间的竞争,并在两报的激励竞争中发展起来。1899年至1900年,是美国黄色新闻发展的高峰。当时全国的主要报纸中约有三分之一是纯粹的黄色报纸。黄色新闻的特征:使用打字号煽动性标题;滥用照片;种种欺骗手法;星期日增刊;标榜同情“受压迫者”。18.KDKA广播电台[北大2006年研;人大2005年研]答:KDKA是公认的世界上第一个商业电台,第一座有正式营业执照的广播电台,于1920年11月2E1在美国匹兹堡开始播音。该台首次广播的内容,是关于哈定和考克斯在总统竞选中的得票数。其时效之快,使美国报界大吃一惊。KDKA电台的成功,标志着广播事业的正式诞生。从此,新兴的电台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播出内容有当地新闻、邀请艺人现场表演、为临睡前的孩子们朗读故事等。2、简答题1.简述托马斯·杰斐逊的新闻自由观。[南开大学2007年研]答:托马斯·杰斐逊是《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者、美国第三任总统、资产阶级革命家。1775年第二届大陆会议上杰斐逊执笔起草了《独立宣言》,成为北美殖民地人民反英斗争的旗帜,它在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形式宣布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则,被马克思誉为“第一个人权宣言”。杰斐逊的新闻自由观认为:(1)世界上每个政府都有人类的弱点和腐化堕落的胚芽,为了防止政府蜕化,必须由人民来监督。为了防止犯错误,就必须通过报纸让人民充分了解公共事务。虽然他们有时也会被引入歧途,但将会迅速纠正自己。(2)民意是政府存在的基础,要向人民提供关于它们自己事务的全部情况,并且力争做到使这些报纸深入到全体人民之中,而不是在政治贵族中传播信息。第一个目标是给人民打开所有通向真理的道路。迄今为止,找到的最好的办法是新闻自由。(3)言论出版自由与政府的秩序是一致的,正派的政府不会被言论打倒,决不能限制出版自由,除非对公民的名誉造成损害。人权法案没有明确宣布言论自由,实在是令人不能容忍的疏漏,必须在今后的立法中予以纠正。(4)他要求新宪法应该包括一个声明,即联邦政府将永远不限制报纸发表任何它们高兴发表的东西;也不减轻出版商对于所发表的错误事实承担的责任。对诽谤不必恐惧,说实话就不是诽谤,即使纯粹的诽谤,也有人民做出公正的判断。杰斐逊关于新闻自由的名言至今仍被人们广为流传:“如果由我来决定选择一个没有报纸的政府,还是要没有政府的报纸,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离开了对新闻出版自由的保障,就无其他自由的保障可言,当公众舆论允许自由表达时,其力量是不可抗拒的。”“没有监察官就没有政府,但是,哪里有新闻出版自由,哪里就可以不需要监察官。”2.简析美国纽约《太阳报》的成功对于媒介产业发展的意义。[人大2005年研]答:《太阳报》是美国第一份成功的廉价报纸,是本杰明·戴于1833年9月3日在纽约创办的。在它创办前,就已有了三家廉价报纸,但刊行不久就夭折了。《太阳报》却获得了明显的成功:创刊时印行1000份,四个月后,销售5000份,居纽约各报之首;一年后达10000份,三年后30000份,发行量空前巨大,震动了报界。它的出现和成功是资产阶级报纸向廉价报纸发展的转折点。《太阳报》的成功是传媒经济勃兴的标志,传媒产业化运作的开端,是传媒产业发展史上一个具有十分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对传媒产业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1)正由于该报的创办并运作成功,传媒的产业属性才被发现、产业身份才被确定大众传媒产业一产生,传媒经济就开始了,因为其产生的原因就是为了获取经济效益,只是虽然传媒经济运作已经开始,但由于社会各个方面条件的限制,并没有发展起来,传媒作为一个行业有巨大赢利潜能的事实也没有被发现,但就在《太阳报》创办并运作成功后,传媒产业巨大的盈利潜能被发现,整个社会忽然认识到:这原来是一个可以挣钱的行业,是一个有利可图的行业,于是它获得了社会各界新的审视和更高关注。资本追踪而来,传媒产业的大规模产业化运作开始。这是对传媒产业认识的一次社会思想上的革命,是传媒产业运作观念上的巨大解放,从而使传媒经济获得前所未有的巨大增长。(2)创造了现代传媒产业的基本盈利模式——二次销售二次销售是当前传媒产业中最受重视的盈利模式。《太阳报》正是采用这种盈利模式,并获得经济上的成功。《太阳报》的创刊词称:“本报的目的是办一份人人都买得起的报纸,为公众报道当天的新闻,同时提供有利的广告媒介。”“人人都买得起”表明其廉价,“提供有利的广告媒介”表明其销售广告资源。(3)在内容产品的开发上有所创新①消费者定位的创新。其发刊词宣称“人人都买得起”,这与政党报刊时期受众是政党成员以及受政党影响的少数群众不同,反映出的理念是满足社会上最大多数人的需求,最终尽量扩大其发行量,实现广告资源价值最大化,以最大限度获利。②内容定位的创新。以前政党报刊时期,报纸以政论为主,宣传本政党的观点,是观点报纸。《太阳报》则实现了从观点纸向新闻纸的转变,全报无一篇评论,全部是新闻,而且多为社会新闻,包括大量的黄色新闻,这样在当时能够做到最大量销售。(4)经营业务的创新①在发行上,廉价是《太阳报》非常重要的一个表征,一份报纸只售1便士,也即1美分,是美元最小币值,社会上大部分人都能接受;而且对发行商折扣,折扣率为33%,此折扣率延续至今,成为美国报业发行的一个传统;发行商如果没有卖完还可退报,从而增加发行经销进货的积极性;在发行形式上还采用当时美国较少采用的街头零售形式。②经营广告。其创刊词宣称“提供有利的广告媒介”,意味着出售广告资源获利,与此相配合,在实践中通过大量发行以吸引广告投放。③在印刷上,《太阳报》重视引进新型设备,提高印刷效率。④在人力资源上,重视聘用优秀报业人才。总之,《太阳报》的运作模式是崭新的,与政党报刊时期模式是迥然不同的,其盈利目的明确,是产业化的运作模式。其获得成功后,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世界各地纷纷仿效,产生了轰轰烈烈的“便士报运动”,可以说,“便士报运动”也就是传媒产业化运动,是传媒经济大力发展的运动。从那时到现在的170多年中,报业的运作模式没有任何实质性变化,其后出现的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也都遵循着这样的运作模式。现代传媒经济的主要运作模式是由《太阳报》开始,也就从那时开始,传媒产业开始产业化运作,传媒经济开始勃兴并迅速发展至今。3.简述华盛顿邮报的历史与现状。[人大2005年研]答:《华盛顿邮报》是美国首都第一大日报,也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1)《华盛顿邮报》的历史①1877年12月6日,《华盛顿邮报》由民主党人史蒂森·赫金斯创办,对开四版,零售价三美分,发行一万份。1889年,赫金斯将报纸卖给哈顿和威尓肯斯。②1905年至1916年,转入《辛辛那提简讯报》老板麦克利恩手中,他增加了广告收入,却降低了报纸的信誉和影响。1916年至1933年麦克利恩去世,其子爱德华成为报纸的发行人,因他与共和党总统哈定关系密切,从而使报纸成为共和党人的工具。这时期,报纸发行量逐步下降,广告大减。③1933年,《华盛顿邮报》被公开拍卖,金融家尤金·迈耶以82.5万美元买下了该报,他公布了著名的办报原则:报纸的第一使命是说明真相,说明经过调查证实的全部真相;作为新闻传播者,本报将遵循一名绅士应遵循的社会礼仪;本报的内容是雅俗共赏;报纸的职责是为读者、公众服务,而不是为报纸老板的私利服务;为报道真相,报纸应准备在必要时为公众牺牲报纸本身的物质利益;本报不会与任何特殊利益集团结盟,它对于公共事务和公务人员的见解将是公正、自由和有益的。1933年至1943年,迈耶聘请著名作家担任社论版主笔,使该报获得了“明智,有人情味,开明”的声誉,发行量增长了三倍,达16.2万份。④1946年起,迈耶的女婿菲利普·格雷厄姆接办该报。先后购买了《华盛顿时报先驱》、《新闻周刊》和几家电视台,成为一家新兴的传播集团。到1954年发行量已达38万份,成为国会议员、政府官员、驻华府记者的必读报。美国最著名的争论家李普曼也常为《新闻周刊》和《华盛顿邮报》撰写专栏文章,使其愈加令人瞩目。⑤1963年,格雷厄姆去世,其妻凯瑟琳成为公司总裁,开创了《华盛顿邮报》的“凯瑟琳时代”。1971年《华盛顿邮报》继《纽约时报》后,揭露了美国在越战中的有关秘密情报,声名大振。1972年起,《华盛顿邮报》的记者历时两年,层层挖掘,披露“水门事件”的内幕,最终迫使美国总统尼克松下台,这在美国新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水门事件”的成功报道使该报获得1973年普利策公共服务奖,并确立了《华盛顿邮报》的世界级大报地位。在美国人心目中,《华盛顿邮报》成了一份疾恶如仇、热情似火的报纸,而凯瑟琳则被认为是华盛顿最有影响的一位妇女。⑥1979年凯瑟琳的儿子唐纳德继任该报发行人,1983年出全国版。(2)《华盛顿邮报》的现状①《华盛顿邮报》以政府报道见长,它消息灵通、材料可靠、文笔犀利。尽管《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美国大牌报纸派有大量的精兵强将,常驻华盛顿同《华盛顿邮报》拼抢联邦政府的新闻资源,《华盛顿邮报》的政府报道仍然是最值得称道的。②《华盛顿邮报》是高级报纸,也是通俗性报纸。《华盛顿邮报》所刊载的漫画比美国其他报纸都多。它在华盛顿的高级饭店和贫民窟同样十分流行。③《华盛顿邮报》是地方性报纸,主要在华盛顿发行。即便在邻近华盛顿的城市,想要找到一份《华盛顿邮报》还真需要一些技巧。唐纳德说,每天有1500份《华盛顿邮报》运送到纽约,这已经是报社极不情愿的。因为《华盛顿邮报》的广告商大都在华盛顿。④平日版主要分为四大版块,分别是国内外要闻和评论、文化生活和影视娱乐、本市新闻、体育金融和商业。该报注重报道国会消息和政府活动,国际新闻也很多。读者对象与《纽约时报》相仿,主要是政界、企业界和知识界。⑤报纸还拥有自己的特稿社——成立于1962年的洛杉矶—华盛顿邮报特稿社,专发在两版刊登的专栏、通讯和特稿等。目前,《华盛顿邮报》日发行77万份左右,周日发行110万份。但《华盛顿邮报》发出的声音远远超出它的发行量所产生的影响。4.谈谈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内容与价值。[北大2008年研]答:(1)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内容1789年9月,美国国会对原宪法增加了10条修正案(又称《人权法案》),此法案于1791年12月经多数州议会批准而生效。其中第一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通过建立遵奉某一宗教或禁止宗教自由之法律;不得废止言论与出版自由;或限制人民集会、请愿、诉愿之自由。”(2)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价值①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使新闻出版自由作为美国宪法中的补充条款从法律上得到确立,并成为宪法的一部分,自殖民地时期开始的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②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与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第十一条地位相当,被认为是对资产阶级新闻理念、理论及运作模式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个最早的法律文献。③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犹如美国新闻自由的基石,美国媒体所享有的一切自由追根溯源都来自这条规定。在美国,凡涉及言论、新闻、出版等诉讼,往往都会搬出宪法第一修正案,它几乎成为美国媒体屡试不爽的护身法宝和每战必胜的锐利武器。用阿特休尔的话说,“美国对第一修正案思想的信仰犹如宗教那样根深蒂固,不可动摇,以至于美国人民把它颂扬为‘美国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5.结合《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谈谈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主义和道德修养。[上海大学2012年研]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点击下载...

    2022-10-19 《出版自由法》 出版自由是什么权利

  • 丛日云:只要我从正面阐述西方文明,学生就反感

    丛日云教授在中国政法大学开设了一门“西方文明通论”的通识课程,讲解西方文明的演进与特征,当然也少不了比照中国的历史进程。对低年级的本科生们来讲,听他的课“受启发”和“毁三观”大概是同一个心理过程,有学生觉得“耳目一新”,有学生“脆弱的民族感情受了伤害”,有的还向学校打小报告。例如,英国和法国的两名强盗烧毁了圆明园。清政府与英法联军谈判破裂后,英法代表团39个人,包括记者和家属,被抓到北京虐待或酷刑。20个人被杀,活着的人身上长满了蛆,有的疯了。大多数学生不知道这个情节。丛希望学生们能理解完整的历史,在准确的历史事实条件下进行判断和思考。他的常识被颠覆了,他无法在情感上接受,更不用说支持原始判断的理由了。我希望学生们能接受一种健康的爱国主义,丛说。爱国主义是一种人类的爱,应该在爱他人、社区、民族、国家、人类甚至地球的序列中安顿下来。丛日云出生在辽宁凌源偏远农村。他在小学四年级时停课。他理解学生们的思想困惑和困难。高中毕业后,丛日云在旅里当了会计师。他被领导派去参观大寨。他发现到处都是打扮的痕迹。大寨农民就像四种分子(地富反坏)。他们低眉顺眼。当他们遇到游客时,他们会惊慌失措地回避。他们不与你交流,也不与陌生人交谈。但当时,云发现问题取决于直觉和经验。我的精神世界最初是由那个时代的宣传和教育创造的。如果我想跳出这个框架来思考问题,我必须使用相应的意识形态资源,但在完全封闭的条件下,不可能获得多样化的信息。因此,丛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通识教育。他主持的西方文明通论是每年2000多名本科生的必修课。在他看来,通识教育可以打开信息流通的渠道,让学生获得多样化、平衡的信息,学会逻辑思维,接受现代文明价值的影响。2013年丛日云发表文章《人生多歧路,你将如何选择》演讲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在演讲中,他警告毕业生:你将来可能会面临社会变化。你将如何选择?当你做出选择时,你是一个理解的人吗?如果中国再次运动,你能清楚地说不吗?我希望当潮流袭来时,你选择站在理性和文明的一边……”人物周刊:你教的西方政治思想史和西方文明通论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上并不完全空白。你说的和他们原来的知识会有很大的不同吗?丛日云:听了我的第一节课,一些学生会惊呼,崩溃。人物周刊:是什么让他们崩溃?丛日云:例如,我会告诉他们,所谓的西方文明领先于内外掠夺不符合历史,西方进入现代文明,主要是思想积累、权利积累、制度积累、资本积累和技术积累;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实现和平,不太可能用战争解决纠纷。最新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越高,战争的意愿就越低。人物周刊:学生们能接受个吗?丛日云:大多数人都可以接受,有些人不同意,但可以容忍我的说法,让我们听听。有些人不接受,甚至不喜欢。自1985年我上大学讲堂以来,我教的内容与学生现有的知识有很大的不同。总会有一些学生不理解,不能在情感上接受,并会被一些学生抱怨。爱国主义值得肯定,总比自私只爱自己,没有公众意识强。但是如何爱国呢?是健康的爱国主义吗?理性的爱国主义?你对祖国的爱必须建立在对中国历史文化、其他文明文化遗产和中外关系历史的客观全面理解的基础上。人物周刊:即使你只是说了具体的历史事实,也会违背一些学生的民族感情?丛日云:是的,有些学生会说:你怎么总是说西方很好,我们的中国不好?你不是中国人吗?你不爱我们的国家吗?学生们的反应是基于一种情感,而不是一种理性的思考。也许他可以说,老师,你的基础是什么?这些信息是否可靠?我认为你的推论在逻辑上有缺陷,我知道还有另一种说法,比你的更合理等等,如果是这样,这是一个理性的讨论。但有些学生是情感思维,情感主导着判断。只要你积极地解释西方文明,他就会感到厌恶。人物周刊:这种现象是个别的吧,在学生中普遍吗?丛日云:不是个别现象,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反应。尤其是新生,很多人还是用中学来衡量大学课堂的内容。许多学生认为西方文明是一场好战,其中一个是基于十字军。我会告诉他们,基督教在罗马帝国晚期的分布,后来伊斯兰教的扩张占据了原基督教的大部分领土,然后十字军收复失地。这是一个完整的历史过程。十字军东征是古代民族和宗教之间常见的武力征伐的一部分,不能证明西方文明具有侵略性。另一个基础是,人类历史上的两场世界大战都是由西方人发动的,以西方为中心。我将向他们解释,西方国家很小,在相互战斗中也卷入了殖民地。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本身并不意味着西方文明更加野蛮和好战。有一次,我在课堂上谈到了西方国家之间的和平。举美加边境的例子,我拍了一张美加边境千岛湖(五个湖区)的照片。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错了。我知道千岛湖的污染特别严重,不如我们的千岛湖环境好!我在谈论美国和加拿大的边境问题。为什么污染?只是听你说西方很好,他很不高兴,抓住机会说西方很坏。事实上,美国千岛湖的生态状况相当好。人物周刊:说到中西文明关系,学生接受的教育似乎有一套模式?丛日云:是的。另一个例子是,我们的教科书说,赵州桥是世界上最早的单孔敞肩大型石拱桥,直到五六百年后才出现在欧洲。这句话给学生们留下了一个印象,我们的桥梁建设技术比西方早了几百年。事实上,赵州桥只在当地技术上进行了创新。两千年前,古罗马的大型石拱桥非常发达。学生最难接受的是中西关系的历史。近百年来,我们的教育将中西关系简化为侵略与被侵略、强盗与受害者的关系,渲染受害者的悲伤。事实上,近百年来,中西关系非常复杂。当你恢复时,学生们无法在情感上接受它。人物周刊:你主持的西方文明通论是学校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在你看来,为什么通识教育是必要的?丛日云:我明白,通识教育是人类教育和公民教育,是高水平的文明教育和完整的人类教育,旨在培养具有现代文明教育的人和负责任的公民,因此承担了传播现代文明基本价值的使命。它是传播现代文明价值的主要渠道之一。我们已经进入现代社会,正在建设现代文明,因此我们需要传播现代文明的价值。因此,我认为传播现代文明价值的基本工作包括障碍、解决、纠正,即学习正确思考,探索被欺骗的东西,纠正被扭曲的东西。————来源:南方人物周刊杜强/江淳编辑————丛日云,1956年出生,来自辽宁凌源市。政治学博士。现任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政治理论博士生导师。从事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和教学,或因兴趣涉足中西政治文化比较、比较政治和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研究领域。课程主要包括:西方政治思想史、当代西方政治哲学、西方政治文化传统、西方政治学名性阅读等。出版的主要作品有:《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当代世界民主浪潮》、《上帝与凯撒——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现代自由主义》、《西方政治思想史》*中世纪(主编)等。...

    2022-04-05 丛日云西方文明通论 丛日云西方文明通论文字版

  • 豆瓣2021年度高分图书《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pdf电子书 免费下载

    ...

    2023-01-25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