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药事管理学》刘红宁|(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ldquo十四五rdquo规划教材药事管理学》【作者】刘红宁【丛书名】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ldquo十四五rdquo规划教材【页数】266【出版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08【ISBN号】978-7-5132-6909-4【分类】药政管理-管理学-中医学院-教材【参考文献】刘红宁.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ldquo十四五rdquo规划教材药事管理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08.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ldquo十四五rdquo规划教材药事管理学》内容提要:《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ldquo十四五rdquo规划教材药事管理学》内容试读职智海为第一章导论【学习目标】1.掌握:药品的定义与分类;药品标准的定义、内容和药品标准体系;药事和药事管理的定义与内容。2.熟悉:药品的属性与质量特性;药品标准的制定与颁布、修订与废止。3.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载入原则、编纂体例:药事管理和药事管理学科的发展历史:药事管理学科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引导案例】的其施升(一食品、保健食品与药品的认定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2018)京02行终81号判决书中部分内容显示:根据消费者举报,经立案调查,发现北京某贸易有限公司经营的ldquo自然之宝辅酶Q10软胶囊rdquoldquo自然之宝褪黑素片rdquo等进口食品中含有辅酶Q10、褪黑素、鳕鱼肝油、硫酸软骨素等非食品原料成分。认定相应原料成分不能用于普通食品,并经调查取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对该贸易公司给予处罚,没收该公司违法所得和违法经营物品,并处罚款。该贸易公司以进口时已经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验合格;产品中ldquo鳕鱼肝油rdquo并非《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的ldquo鱼肝油rdquo,而是作为新资源食品的ldquo鱼油rdquo;辅酶Q10用于普通食品目前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辅酶Q10、硫酸软骨素对人体没有危害等理由,提起行政诉讼,请求依法撤销对其的处罚决定。最后,一审法院和二审法院判决驳回了该贸易公司的诉讼请求。【思考】的德中1.药品与保健食品、普通食品的主要区别是什么?2.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应具有哪些特征93.案例中某公司经营非法添加了药用物质的食品,是按ldquo经营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的行为rdquo还是按ldquo经营假劣药品rdquo处罚更合适92药事管理学第一节药品概述药物是人类防治疾病、维护健康的重要物质,药品是人类与疾病斗争的重要武器。药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和公共安全问题,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与社会和谐稳定。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坚决落实ldquo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rdquo要求,以加强药品管理,保证药品质量,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和合法权益,保护和促进公众健康。一、药品的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以下简称《药品管理法》)对药品的定义: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化学药和生物制品等。从该定义来看,我国《药品管理法》中规定的药品具有特定的内涵和外延。药品特指人用药品,不包括兽药和农药。药品的使用目的、方法有严格规定。二、药品的分类按药品的历史阶段、成分、性质、管理要求、创新程度的不同,可以将药品进行不同的分类,不同的学科也往往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药品管理中有关药品的主要分类如下。(一)现代药与传统药从药品的历史发展角度看,药品可分为现代药与传统药。国家发展现代药和传统药,充分发挥其在预防、医疗和保健中的作用。1.现代药现代药(modermedicie)是指用现代科学理论技术方法指导其研究与开发生产和使用的药品,采用合成、分离提取、化学修饰、生物工程等方法制取。现代药一般是指19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化学药品(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入、天然药物、生物制品等。同时,在中药二次开发、创新药、改良型新药中,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开发出一系列现代中药,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2.传统药传统药(traditioaldrug)是指用传统医学理论指导其研发、生产和使用的药品,是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我国中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传统中药材、传统中药炮制加工技术和工艺以及传统制剂,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至今仍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二)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品按药品成分不同可分为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品L.中药中药(traditioalChieemedicie)一般是指在我国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人的疾病的物质及其制剂,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和矿物药材,或其有效成分、有效部位的单、复方制剂。一些中医师使用的单方、偏方、验方及其中药现代制剂,无须中医药理论指导,也属于中药。2.化学药化学药(chemicaldrug)是通过合成或者半合成的方法制得的原料药及其制剂:天然物质中提取或者通过发酵提取的新的有效单体及其制剂:用拆分或者合成等方法制得的已知第一章导论3药物中的光学异构体及其制剂。3.生物制品生物制品(iologicalroduct)是指以微生物、细胞、动物或人源组织和体液等为起始原材料,用生物学技术制成,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人类疾病的制剂。生物制品分为预防用生物制品、治疗用生物制品和按生物制品管理的体外诊断试剂。(三)处方药与非处方药根据药品品种、规格、适应证、剂量及给药途径不同,药品可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1.处方药处方药(recritiodrug/ethicaldrug)是指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方可购买、调配和使用的药品。处方药中还有特殊管理的药品(疫苗、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和放射性药品)入、其他具备一定特殊管理属性的药品(如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兴奋剂等。2.非处方药.非处方药(orecritiodrug/over-the-couterdrug)是指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公布的,不需要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消费者可以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非处方药是经过临床较长时间验证、疗效肯定、服用方便、被实践证明消费者可以在药师指导下自主选择的药品,但必须按非处方药标签和说明书所示内容合理使用。根据药品的安全性,非处方药还可分为甲、乙两类。(四)新药、仿制药按药品注册的创新程度的不同进行分类,可分为新药与仿制药。1.新药新药(ewdrug)是指未在中国境内外上市销售的药品。根据物质基础的原创性和新颖性,将新药分为创新药和改良型新药。2.仿制药仿制药(geericdrug)是指以原研药品作为参比制剂,仿与原研药品质量和疗效一致的药品。另外,根据药品管理属性和社会功能,药品还可分为国产药品和进口药品,国家基本药物和非基本药物,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的医保药品和未列入目录的非医保药品,相应内容见对应章节。三、药品属性与质量特性根据药品定义可知,药品使用目的是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使用方法要求必须遵循规定的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药品是用于特殊目的的特殊物质,从而质量特性尤其重要。(一)药品属性药品作为一种商品,有其自然和社会属性。药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为保证药品安全、有效和公众健康,对其管理有不同于其他物质的特殊法律规定,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也与其他商品存在区别。1.自然属性(aturalattriute)自然属性是自然科学中自然界、生物界方面的事物本质的面貌、规律、现象,在人脑的反映和认识,也可以叫作人脑对自然界事物的面貌、规律、现象本质属性的反映和认识。药品的自然属性是指其本质的特性,如它的分子结构、药理特性、作用机理等,这些特性决定药品具有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的药用功能。4药事管理学2.社会属性(ocialattriute)基于自然属性,药品在满足人类健康需要的同时,在药品的研发、生产、经营和使用过程中产生了各种社会联系和生产关系,即药品的社会属性。药品的研发、生产、经营、使用使其与社会的经济、文化、科学、环境、人群等形成了一定区域内的关系网络。药品关系到整个人类社会的繁衍和发展,这决定了药品具有生命关联性、经济性和社会公共性等特点,要求在国家社会治理体系加强药事管理并对药品进行科学监管。3.法律属性(legalattriute)在法律管理体系中,药品作为一种产品,应符合《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一般法的调整。另外,药品还是一种特殊产品,有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的特别要求,受《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以下简称《疫苗管理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以下简称《中医药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以下简称《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等医药行业特别法的规制;药品的定义、注册、生产、经营、使用、知识产权、广告等都有明确的法律界定,充分体现了药品与其他商品法律地位的不同。(二)药品质量特性药品质量特性是指药品与满足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的要求有关的固有特性。主要表现为4个方面。1.安全性安全性(afy)是指按规定的适应证和用法、用量使用药品后,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和获益大于可预见性风险的程度。药品审评审批工作中要求申报者提供急性毒性、长期毒性、致畸、致癌、致突变等数据。在规定的用药条件下,药品使用应该是安全的。2.有效性有效性(effectivee)是指在规定的适应证、用法和用量条件下,能满足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的要求。我国临床方面对药品的有效性表述主要分为ldquo痊愈rdquoldquo显效rdquoldquo有效rdquo。国际上有的采用ldquo完全缓解rdquoldquo部分缓解rdquoldquo稳定rdquo来区别。3.稳定性稳定性(taility)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保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能力。规定的条件包括在规定的效期内,以及生产、贮存、运输和使用等条件。4.均一性均一性(uiformity)是指药物制剂的每一单位产品都符合有效性、安全性的规定要求。均一性是在制药过程中形成的固有特性。第二节药品标准药品与人类的健康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确保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全过程中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尤为重要。药品只有符合法定质量标准,能保证疗效,方可销售和使用。出品一、药品标准概述(一)药品标准定义药品标准,即药品质量标准,是国家对药品的质量指标和检验方法等标准要求所做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经营、使用、检验单位和监管部门共同遵守的法定依据。合格的药品应有肯定的疗效、尽量小的不良反应。药品质量集中表现在有效性、安全性和质量可控性三方面,它取决于药品本身的性质,同时受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药品标准技术规定的影响。药品标准是鉴别药品第一章导论5真伪假劣和控制药品质量的依据。享西州试rdquo为。品包微ldquo品西(二)药品标准的制定原则药品标准与药品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水平密切相关,药品标准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或者企业的综合实力。药品标准的制定原则包括以下内容:(1)制定药品标准必须坚持质量第一,充分体现ldquo安全有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rdquo的原则,药品标准应起到促进提高质量、择优发展的作用。(2)充分考虑生产、流通、使用各环节中对药品质量的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检测项目,切实加强对药品内在质量的控制。(3)根据ldquo准确、灵敏、简便、迅速rdquo的原则选择并规定检测、检验方法,既要考虑现阶段的实际水平和条件,又要体现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4)标准规定的各种限量应结合实践,要保证药品在生产、储运、销售和使用过程中的质量。(三)药品标准内容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生物制品等根据各自的特点设置不同的标准项目。药品标准的内容一般包括:名称、成分或处方的组成:含量及其检查、检验的方法:制剂的辅料;允许的杂质及其限量、限度;技术要求以及作用、用途、用法、用量;注意事项;贮藏方法等。其目的就是在正常的原辅料与正常的生产条件下通过药品标准检查与检验,以证明该药品的质量是符合专用要求的。为了保证药品标准的可靠、有效,所有药品标准的具体项目,比如药品的纯度、成分含量、组分、生物等效性、疗效、热原度、无菌度、物理化学性质以及杂质限量等指标的检测结果,都应当是可以识别或能够定量的。人您出零体肠(四)我国国家药品标准体系药品标准分为法定标准和非法定标准两种。法定标准包括国家药品标准和药品注册标准;非法定标准有药品出厂放行规程和药品上市放行规程等。另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组织制定和颁布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是国家药品标准体系的重要补充。1.国家药品标准《药品管理法》规定,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和药品标准为国家药品标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药典委员会,负责国家药品标准的制定和修订。(1)中国药典《中国药典》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编纂,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布。《中国药典》是国家药品标准的核心,是国家为保证药品质量、保护人民用药安全有效、使药品质量可控而制定的法典,是保障公众用药安全、保证药品质量的法定技术规范,也是药品生产、经营、使用、检验单位和药品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中国药典》于1953年编纂出版第一版以后,相继于1963年、1977年分别编纂出版。从1985年起每5年修订颁布新版药典。现行版为2020年版《中国药典》,自2020年12月30日起实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十一版药典。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设置或者指定的药品检验机构负责标定国家药品标准品、对照品。《中国药典》主要由凡例、品种正文和通用技术要求构成。(2)局领药品标准除《中国药典》外,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还颁布ldquo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6药事管理学药品标准rdquo(简称ldquo局颁药品标准rdquo,或ldquo局颁标准rdquo),收载了国内已有生产、疗效较好,需要统一标准,但尚未列入《中国药典》的药品标准,以及与药品质量指标、生产工艺和检验方法相关的技术指导原则和规范。2.药品注册标准药品注册标准是指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的药品质量标准。药品注册标准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通用技术要求,不得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规定。申报注册品种的检测项目或者指标不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申请人应当提供充分的支持性数据。药品应当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药品注册标准高于国家药品标准的,按照经核准的药品质量标准执行;没有国家药品标准的,应当符合经核准的药品质量标准。药品注册标准中收载检验项目多于或者异于《中国药典》规定的,或者质量指标严于《中国药典》要求的,应在执行《中国药典》要求的基础上,同时执行注册标准的相应项目和指标。药品注册标准收载检验项目少于《中国药典》规定或质量指标低于《中国药典》要求的,应执行《中国药典》规定的。3.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药品管理法》规定,中药饮片必须按照国家药品标准炮制:国家药品标准没有规定的必须按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炮制规范炮制。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炮制规范应当报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或者不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炮制规范炮制的,不得出厂、销售。二、药品标准管理(一)药品标准的制定与颁布、修订与废止1.药品标准的制定与颁布《中国药典》的制定按立项、起草、复核、审核、公示、批准颁布等环节进行。载入《中国药典》的药品标准,是国家对同品种药品质量最基本的要求,该药品的研制、生产、经营、使用、监督及检验等活动的要求标准均不得低于《中国药典》的要求。药品标准的载入应当按照《中国药典》收载原则进行,一般为质量可控、疗效确切,且工艺成熟的药品品种,其来源为药品注册标准、技术指导原则或规范,以及其他需要制定国家药品标准的药品标准,凡涉及专利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2.药品标准的修订与废止《中国药典》的修订,是指对已载入的及需要载入但尚未载入的药品标准,按照《中国药典》收载原则重新审定,一般每5年修订一次。虽然《中国药典》是每5年颁布一次,但是在整个5年过程中,对药品标准的提高是不间断的,由增补本补充。对载入《中国药典》的药品标准修订及对经审定认为需要载入的药品标准,按照《中国药典》的制定程序进行。新版《中国药典》颁布实施后,所有生产上市药品应当符合新版《中国药典》相关技术要求。凡原收载于历版《中国药典》、局(部)颁标准的品种,新版《中国药典》收载的,相应历版《中国药典》、局(部)颁标准同时废止;新版《中国药典》未收载的,仍执行相应历版《中国药典》、局(部)颁标准,但应符合新版《中国药典》的相关通用技术要求。经上市后评价撤销或注销的品种,相应历版《中国药典》、局(部)颁标准废止。新版《中国药典》品种正文未收载的制剂规格、中药的制法,其质量标准按新版《中国药典》同品种相关要求执行,规格项、制法项分别按原批准证明文件执行。middotmiddotmiddot试读结束middotmiddotmiddot...

    2023-03-03 药事管理学中医药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 药事管理学是药学/中药学类专业的

  • 《肺结核影像学诊断及中医药治疗》郭俊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肺结核影像学诊断及中医药治疗》【作者】郭俊主编【页数】173【出版社】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17.06【ISBN号】978-7-5532-0578-6【价格】CNY58.00【分类】肺结核-影象诊断【参考文献】郭俊主编.肺结核影像学诊断及中医药治疗.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17.06.图书封面:图书目录:《肺结核影像学诊断及中医药治疗》内容提要:本书以对结核病的总体认识和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为主要内容。书中作者总结30多年的在临床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将肺结核的临床影像诊断与中医的辨证施治相结合进行详尽介绍,并且收录了很多肺结核实例影像图,生动描述了其影像表现。希望对医务工作者,尤其是年轻的中医医生《肺结核影像学诊断及中医药治疗》内容试读第一章结核病的流行现状及中医的作用■■☐☐第一章结核病的流行现状及中医的作用第一节概述1993年4月23日,在伦敦召开的第四十六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史无前例地宣布“全球结核病紧急状态宣言”。为尽快遏制全球结核病疫情,2001年10月,世界银行与世界卫生组织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了第一届遏制结核病合作伙伴部长级论坛会议,提出了会后50天、50周、50个月、50年的具体行动。其中提出会后50个月,也就是到2005年底,要求各国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达到100%,新涂阳肺结核病人(新发现的,痰涂片呈阳性的病人)发现率至少达到70%,发现的病人治愈率至少达到85%。在会后的50年,也就是到2050年,要消除结核病对全球公共卫生的影响。在所有传染病中,结核病在人类中存在时间最久,危害较为严重。人类在与结核病抗争的漫长历史进程中,留下了一些不可磨灭的足迹:1882年,德国科学家科赫在肺结核病人的痰中发现了结核分枝杆菌,从而确立了结核病的病原体,为人类战胜结核病明确了战斗目标。这是控制结核病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被称为全球控制结核病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为现代医学影像学诊断打下了基础。1897年,德国科学家弗拉基提出了结核菌的飞沫传染说,他认为肺结核病人咳嗽时可以从呼吸道排出微滴核,而吸入微滴核是传播结核病的主要方式。1921年,法国医生卡美特和兽医介云将经过多年培育的减毒牛结核菌活菌苗接种于婴儿身上,此即卡介苗。其后经数十年的临床应用和流行病学观察,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全球各地逐渐被推广应用。至今,卡介苗接种仍是一种预防结核病的主要手段,被称为全球控制结核病发展史的第二个里程碑。1925年,日本科学家住吉弥太郎从痰中分离并培养结核菌获得成功。1944年,美国科学家瓦克斯曼发现链霉素,这是第一个治疗结核病有效的药物。1946年,瑞典科学家合成对氨基水杨酸001肺结核影像学诊断及中医药治疗钠(PAS),这是第二个治疗结核病有效的化学药物。同年,德国科学家多马克合成氨苯硫脲,这又是一个治疗结核病有效的药物。1947年,世界卫生组织设立结核科,主管全球结核病控制。1950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另一种治疗结核病有效的药物紫霉素。1952年,美国和德国报告异烟肼为极有效的抗结核药物。同年,美国合成另一种抗结核药物吡嗪酰胺。1956年,法国合成抗结核药物乙硫异烟胺和丙硫异烟胺。1958年,日本科学家梅泽滨夫发现抗结核药卡那霉素。1959年,印度马德拉斯化疗中心报告肺结核病人住院和不住院化疗效果及对家庭接触者的感染比较并无差异,从而开始了肺结核病人的不住院化疗时代。同年,福克斯博士报告在马德拉斯化疗中心研究的另一个成果,即为保证不住院条件下病人确实服药而采取的直接监视下的化学疗法。1961年,美国发明抗结核药物乙胺丁醇。1962年,美国发明抗结核药物卷曲霉素。1966年,意大利和瑞士共同发明并制造出另一具有杀菌作用的抗结核药物利福平。寻找有效的抗结核药物治愈病人,消灭传染源,进而控制结核病的流行,这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异烟肼的问世为有效地治愈结核病开辟了新的纪元。由异烟肼、链霉素、对氨基水杨酸钠组成的标准化疗方案(长程疗法)使控制结核病进人了化疗时代,这是全球结核病发展史中的第三个里程碑。自从20世纪50年代异烟肼等有效抗结核药物相继发明,经过将近20年的观察,虽然临床结核病病人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有很大改善,但很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结核病疫情并未见明显改善。经过大量的观察研究发现,只靠个体医师、结核病疗养院、医院以及靠资源很薄弱的民间团体如防痨协会等形式来防治结核病,对于疫情的控制来说是极为有限的。结核病是一种在社会中广泛流行的传染病,要想获得有效控制,必须由政府来承担责任。于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世界卫生组织结核病专家委员会提出并创导了“国家控制结核病规划”的组织形式,把结核病控制工作纳入国家卫生规划中,依靠政府的卫生机构和资源来控制结核病。从此,全球控制结核病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纪元,极大地促进和推动了各国的结核病控制工作,这被称为全球控制结核病发展史上的第四个里程碑世界卫生组织2010年报告显示,虽然全世界每年结核病病例数逐年下降,但是结核病仍在全球广泛流行,严重危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结核病患者从2005年的900万人下降到了2010年的880万人。近十年来,死于该病的人数降到了最低水平,结核病死亡率在1990一2010年之间下降了40%。但是,耐药性肺结核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每年约增加30万新病例。全球结核病总耐药率为20.0%,耐药率为5.3%,耐药结核病的流行继续威胁着结核病控制工作已取得的进展,广泛耐药结核病的出现更加剧了这一威胁。耐药结核病的流行与传播现状令人担忧。因此,中医药对结核病的治疗及新的化疗药物的开发将成为遏制耐药结核病的重要方法。■002■■第一章结核病的流行现状及中医的作用■■■☐第二节我国结核病的流行趋势结核病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一直对人类造成巨大危害。新中国成立前,民间称结核病为痨病,并且有“十痨九死”的说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包括结核病疫情控制较好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疫情下降缓慢或严重反弹的局面。结核病再次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传染病,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重大的经济社会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在2004年召开的第二届全球遏制结核病伙伴论坛大会上,将我国列在需要特别引起警示的国家和地区的首位,具体表现为6个“多”:①感染人数多。我国有多达5.5亿的人口感染过结核菌,约占全国人口的42%,明显高出全球平均感染水平。②患病人数多。我国活动性肺结核、传染性肺结核患病率为367/10万和122/10万,有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约450万人,其中传染性肺结核患者约150万人。③新发患者多。我国每年新发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约145万人,其中传染性肺结核病人65万人。④死亡人数多。我国每年约有13万人死于结核病⑤农村患者多。我国约80%的结核病患者集中在农村,而且主要在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⑥耐药患者多。全国结核病耐药率高达28%。我国由于流动人口骤增、耐药结核菌的蔓延、结核菌与艾滋病病毒的双重感染等客观原因,受结核菌感染的人群中有10%的人患上结核病。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在未来的10年内可能有3000万人患上结核病。西部12个省(区)的疫情十分严重,传染性肺结核患病率高达197/10万,呈蔓延趋势:西部地区人口数占全国总人口的1/4,而传染性肺结核病人数占全国结核病患者的1/3。我国目前的结核病病人数居世界第二位,是世界上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肺结核是我国发病、死亡人数最多的重大传染病之一。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结核病防治工作,特别是从2001年开始,全面推行了现代结核病管控策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结核病是可防可控的传染病,加强健康宣传教育,普及防治知识,对于提升全民防治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防治工作的局面,从而有效预防控制结核病传播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耐药是我国未来结核病控制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目前,耐药结核病尤其是耐多药结核病的流行给结核病控制与防治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威胁。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了《第四次世界耐药抗结核药物报告》。我国总耐药抗结核药物排名第二,仅次于俄罗斯,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我国耐药人数世界第一,这使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面临困难和挑战,因此开发中药或中西医结合防治结核病很有必要。003肺结核影像学诊断及中医药治疗第三节结核病的分类我国结核病的防治工作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经历了数次分类变更。新中国成立后,结合我国国情,1978年全国第一次结核病防治工作会议上,制定了我国结核病的分类方法,将结核病分为以下五大型:·原发型肺结核(I型)。。血行播散型肺结核(Ⅱ型):包括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及亚急性或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浸润型肺结核(Ⅲ型)。·慢性纤维性空间性肺结核(V型)。·结核性胸膜炎(V型)。2001年7月20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2002年1月1日开始执行我国新的《结核病分类》标准:·原发型肺结核:原发型肺结核是指原发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致的临床病症,主要包括原发综合征和胸内淋巴结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是由于结核分枝杆菌进入血液循环而引起的肺部弥漫性结核病,包括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及亚急性或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继发性肺结核:继发性肺结核是指发生于原发型肺结核后任何时期的肺结核病。继发性肺结核是肺结核中最为常见的临床类型,是成年人中最多见的肺结核,主要包括浸润型肺结核、纤维空洞型肺结核和干酪样肺炎,结核球也是其中特殊的类型·结核性胸膜炎:主要包括结核性干性胸膜炎、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和结核性脓胸等。结核性胸膜炎与肺结核关系密切。·其他肺外结核:其他肺外结核病,原则上按部位和脏器命名,如骨关节结核、肾结核等。新的结核病分类突出了以痰结核分枝杆菌检查(以下简称痰检)为主,以X射线检查为辅的原则。但从实践来看,影像学检查仍在我国结核病诊断、分类中占很重要的位置。■004第一章结核病的流行现状及中医的作用■■■■第四节中医对肺结核的作用及中医对肺功能的认识一、中医学对肺痨的认识历史悠久,且逐渐深化《黄帝内经》《难经》《金匮要略》等医籍中无“肺痨”这一名词,大多归于“虚损”“虚劳”类病证中,并描述了与肺痨主症相似的临床表现,如《灵枢·玉版》指出:“咳,脱形;身热,脉小以疾。”《肘后备急方》进一步认识到本病具有传染性,指出“死后复传之旁人,乃至灭门”,并创立“尸注”“鬼注”之名。唐代《备急千金要方》把“尸注”列入肺脏病篇章,明确了本病病位在肺,指出本病的病因是“劳热生虫在肺”。《外台秘要》对本病的临床表现描述尤为详细,指出本病有骨蒸、烦躁、食无味、消瘦、盗汗、咳嗽、两颊如胭脂色等症状,还指出本病可见“腹中有块,或脑后近下两边有小结”等兼症。由于本病的传染性和诸多症状,故有很多名称,如尸疰、劳疰、虫疰、传尸、肺痿、劳嗽、骨蒸、伏连、急痨等,直到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始以“痨瘵”定名,并指出与“预事而忧则肺劳,…彼乃察疾,各一门类,不可不知”,从病因学上把痨瘵与一般的虚劳进行了界定。病因方面,在唐代关于“肺虫说”的基础上,创立了“痨虫”“擦虫”之说。在治疗方面,《仁斋直指方论》已提出“治擦疾,杀瘵虫”的重要观点。葛可久(1305一1353年)为元代医学家,名干孙,承家学,其术益精,他医不能治者,往求治,多奇验,因而名重大江南北。其治劳损吐血诸证尤富经验,著有《十药神书》,载10个治疗虚劳吐血方,反映了他对痨擦(肺结核)证治的丰富经验。明代《医学入门·痨瘵》指出“潮、汗、咳(或见血,或遗精),泄分轻重,轻者,六证间作,重者,六证兼作”,概要地描述了本病的6个主症肺痨的致病因素主要有2个方面,一为感染痨虫,另一为正气虚弱。《古今医统大全·癆擦门》即指出“凡此诸虫,…著于怯弱之人,…日久遂成痨瘵之证”。痨虫和正气虚弱两种病因,可以互为因果。痨虫传染是发病不可缺少的外因,正虚是发病的基础,是痨虫入侵和引起发病的主要内因。早在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就认识到本病属于慢性传染性消耗性疾病,提出此病“累积年月,渐就顿滞,乃至于死”,而且传染性很强,甚至可以“灭门”。古人根据本病具有传染性的特点,创立了“痨虫”“擦虫”之说,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劳察诸证》指出:“诸证虽日不同,其根多有虫啮其心肺。”明确指出瘵虫传染是形成本病不可缺少的因素。因直接接触本病患者,如问病吊丧、看护、骨肉亲属与患者朝夕相处,使得“痨虫”侵人人体而成病,这种认识直到1882年发现结核分枝杆菌才被证实。正气虚弱所致005肺结蔽影像学诊断及中医药治疗的肺痨可发生于各种年龄、体质、经济状况的人。一般说来,往往在正气虚弱时罹患肺痨,凡先天禀赋不强,小儿喂养不当,病后失养,麻疹、哮喘等病后或外感咳嗽经久不愈,以及产后失于调养等,皆易致痨虫人侵。故《外台秘要·灸骨蒸法图》指出:“婴孺之流,传注更苦。”后天摄身不慎,青年早婚,嗜欲无节,耗伤精血;或情志不遂,忧思过度;或劳倦伤脾,而导致正气虚弱,痨虫人侵而发病。正如《古今医统大全·痨瘵门》指出:“凡人平日保养元气,爱惜精血,擦不可得而传,惟夫纵欲多淫,苦不自觉,精血内耗,邪气外乘”,并提出气虚血痿,痨瘵“皆能乘虚而染触”。年老体弱,生活贫困,营养不良,也是罹病的重要原因,如《理虚元鉴·虚症有六因》即指出“因境遇者,…窘迫难堪”,易致痨虫侵袭正气旺盛,即使感染痨虫后,也未必发病,正气不足,则感染后易于发病。同时,病情的轻重与内在正气的强弱也有重要关系。痨虫感染是发病的必备条件。痨虫既是耗伤人体气血的直接原因,同时又是决定发病后病变发展规律、区别于他病的特殊因素。本病的发病部位主要在肺。由于肺开窍于鼻,司呼吸,痨虫自鼻吸入,直趋于肺而蚀肺,故临床多见肺失宣“肃之症,如干咳、咽燥、咯血,甚至喉疮声嘶等。由于脏腑间具有相互资生、互相制约的密切关系,因此肺病日久可以进一步影响到其他脏腑,故有“其邪辗转,乘于五脏”之说。其中,与脾肾两脏的关系最为密切。脾为肺之母,肺痨日久,子盗母气,则脾气亦虚,可伴见疲乏、食少、便溏等,其甚者可致肺、脾、肾三脏同病。肾为肺之子,肺虚肾失资生之源,或肾虚相火灼金,上耗母气,则可见肺肾两虚,致骨蒸、潮热、男子失精、女子月经不调等肾虚之证:若肺虚不能制肝,肾虚不能养肝,肝火偏旺,则见性情急躁,善怒,胁痛:肺肾阴虚,心火上炎还可伴有虚烦不寐、盗汗等。如肺虚制节失司,血脉运行不畅,病及于心,可见喘、悸、肿、发绀等。本病病理性质的特点,以阴虚火旺为主。因肺喜润恶燥,痨虫蚀肺,肺体受损,首耗肺阴,阴虚则火旺,而见阴虚肺燥之证,故朱丹溪概括榜瘵的病理为“主乎阴虚”。由于阴阳互根,阴虚则火旺,可发展为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病理的转变,与病情的轻重及病程有关。一般说来,初起病变在肺,肺体受损,肺阴亏耗,肺失滋润,表现为肺阴亏损之证。继则肺肾同病,兼及心肝,而致阴虚火旺,或因肺脾同病,阴伤及气而致气阴两虚,后期肺、脾、肾三脏交亏,阴损及阳,可趋于阴阳两虚的严重局面。《医学正传·劳极》确立了杀虫与补虚的两大治疗原则,迄今仍然对肺痨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二、中医关于肺的生理功能认识肺位于胸腔,上连气道,喉为门户,开窍于鼻,为气体出入的器官,在人体脏腑之中位置最高,故称肺为华盖。“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灵枢·九针论》),“肺者脏之盖也”(《素问·病能》),“心肺独在鬲上”(《难经·十二难》),“喉下为肺,两叶白莹,谓之华盖,以复诸脏”(《医贯》),这些均提出了肺在脏腑之中的位置。肺为白色分叶状,质地疏松,“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难经·四十二难》)。“肺得水而浮”“肺熟而复沉”(《难经·十三难》),“肺叶白莹,谓为华盖,以复诸脏,虚如蜂窠,下无透窍,吸之则满,呼之则虚。”(《医■006■■···试读结束···...

    2022-09-06

  • 《内科常见病中医药适宜技术》刘慧荣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内科常见病中医药适宜技术》【作者】刘慧荣主编【页数】219【出版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01【ISBN号】978-7-5132-6412-9【分类】中医内科-常见病-中医治疗法【参考文献】刘慧荣主编.内科常见病中医药适宜技术.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01.图书封面:中医药适宜技术》内容提要:本书为《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丛书》之内科分册,共8章,分别介绍了肺系、脾胃系、肝胆系、心系、脑系、肾系病证,以及气血津液和肢体经络病证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涉及感冒、咳嗽、哮喘,呕吐、呃逆、胃痛、腹痛、便秘、泄泻、痢疾,胁痛、黄疸,不寐、心悸,眩晕、头痛、中风后遗症,淋证、癃闭、水肿、阳痿、遗精、早泄,内伤发热、肥胖、中暑,面痛、痿证、痹证等近30种疾病;最后补充临床较常见的高血压和糖尿病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本书为丛书临床分册之一,以疾病为纲,在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下,介绍适合该病且确有疗效的适宜技术,如针刺、艾灸、推拿(含小儿推拿)、拔罐、刮痧、敷贴、耳穴和熏蒸等疗法。本书内容精炼,实用性和操作性强,适宜基层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等临床工作者选读,也可供中医药适宜技术爱好者阅读参考。《内科常见病中医药适宜技术》内容试读第章肺系病证内科常见病中医药适宜技术第一节感冒一、概述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本病四季均可发生,尤以春冬两季为多。病情轻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称为伤风、冒风、冒寒;病情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称为重伤风。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病情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二、病因病机1.病因外感六淫、时行病毒2.病机外邪侵袭人体是否发病,关键在于卫气之强弱(内因),同时与感邪的轻重有关(外因)外邪侵犯肺卫的途径有二,或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内侵。感冒的基本病机是卫表不和,肺失宣肃。感冒病位在肺卫,主要在卫表。病理因素为六淫之邪。感冒的病理性质,常人多属实证,虚体感冒则属虚实夹杂。NOTE第一章肺系病证5【艾灸】1.取穴风池、大椎、列缺、风门、身柱、足三里2.方法大椎、风门、身柱选用隔姜灸:足三里选择温和灸;风池、列缺选用温和灸。轻者每天1次,每穴5~10分钟;重者每日2~3次,每穴5~10分钟。[按语]1.艾灸疗法可以改善感冒所引发的发热、头痛、咳嗽等不适症状。2.风热证和暑湿证发热较高者不宜艾灸,发热不高者可用艾灸疗法。3.艾灸疗法期间,宜多饮热水,保持室内通风,少去公共场所。【推拿】本病推拿以头面项部为主。1.头面及项部操作(1)患者取坐位,术者站于患者侧后方,用一指禅推法在风池、天柱、大椎等穴做重点治疗,5~一10分钟(2)继上势,用一指禅推头维、太阳、攒竹、印堂等穴,然后分抹前额,约5分钟:拿颈项3~5遍,以酸胀为度(3)按揉迎香、晴明、颊车等穴,在两侧题部用扫散法操作,结束治疗。2.背部操作(1)按揉肺俞2分钟,拿双侧肩井,酸胀为度NOTE6内科常见病中医药适宜技术(2)先掌揉后推擦背部膀胱经、大椎,以透热为度。3.上肢部操作术者站于患者侧前方,一手托住患者一侧上肢,另一手拇指按揉曲池、尺泽、列缺、外关、合谷等穴,约5分钟以上治疗每次约25分钟,每天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按语]1.平时加强身体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2.伴随发热时要注意休息,多饮开水。3.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食物,忌辛辣、油腻、鱼腥之物。【拔罐】拔罐治疗感冒疗效较好,初期效果更佳。临床一般用常规留罐法,也可用膀胱经走罐或闪罐法。选穴基本方:外关、合谷。风寒感冒,加配风门;风热感冒,加大椎、少商;暑湿感冒,加足三里、中脘。发热较重者,大椎穴刺血罐疗:头痛者,加太阳、印堂穴:腹胀便溏者,加天枢。【刮痧】刮痧疗法适用于风寒、风热、暑湿感冒。(一)风寒感冒1.治法疏散风寒,宣肺解表。取督脉、足少阳经、足太阳经、手太阴经为主,以泻刮为主。2.处方与操作泻刮督脉后发际经大椎穴至命门穴的循行线、足少阳经胆经风池穴经肩井穴至肩峰的循行线、足太阳膀胱经第1侧线大杼穴至肾俞穴的循NOTE行线,均要求出痧:角揉肺俞穴:采用拍法或叩击法对刮拭之处进行拍···试读结束···...

    2022-09-01 内科常见病中医药适宜技术 内科常见病 中医药方

  •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中医儿科学 新世纪第5版》赵霞,李新民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新世纪第5版》【作者】赵霞,李新民编【丛书名】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页数】354【出版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06【ISBN号】978-7-5132-6900-1【价格】85.00【分类】中医儿科学-中医学院-教材【参考文献】赵霞,李新民编.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新世纪第5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06.图书封面: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新世纪第5版》内容提要:本教材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之一,是中医院校的一门临床主干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统一,尤其注重课程的临床实践性。《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中国传统的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小儿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医学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新世纪第5版》内容试读平灵中S第一章中医儿科学基础▣苏▣▣范9第一节中医儿科学术体系形成和发展扫一扫,查阅本章数字资源,含PPT、音视频,图片等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中医药防治方法为手段,研究小儿生长发育、预防保健和疾病诊治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中医儿科学起源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随着整个中医学发展而不断发展起来的,荟萃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养育小儿和防治疾病的丰富经验,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临床实践体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中国儿科医学源远流长。远古时期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考古发掘出的“北京人”平均年龄只有14岁,所以说,中华民族早期的医学积累多数就属于儿科学的范围。在出土的4000年前商代殷墟甲骨文中记载了20余种病名,其中涉及儿科的有“龋”(龋齿)、“蛊”(寄生虫病),直接记载小儿疾病的有“贞子疾首”,是指商王武丁之子头部生病。我国古代史书最早明确记载的“小儿医”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曰:“扁鹊名闻天下…来人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为“小儿医”的经历,他以针刺三阳五会(百会)穴治疗虢国太子“尸厥”,是儿科急症医学的早期记载。从秦到两汉时期,儿科已经有了最早的医案记载,如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曾以“下气汤”治婴儿“气鬲病”,东汉名医华佗曾以“四物女宛丸”治2岁小儿“下利病”。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五十二病方》中有“婴儿病痫”“婴儿瘛”的记述。尤其值得提出的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所说“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成为中华民族“爱幼”传统道德观的经典论述。《黄帝内经》建立的中医学体系不仅有效指导了中医儿科学,而且书中有不少关于小儿生理和儿科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法、预后和针刺疗法等论述。《灵枢·经脉》对人体生命孕育和形成过程的描述是“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素问·上古天真论》载有对小儿生长发育过程的描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灵枢·逆顺肥瘦》指出婴儿的生理特点是“肉脆,血少,气弱”。《黄帝内经》中还有不少关于儿科疾病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记载。如《素问·通评虚实论》说:“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岐伯日:手足温则生,寒则死。”《灵枢·逆顺肥瘦》说:“黄帝日:刺婴儿奈何…刺此2中医儿科学者,以毫针浅刺而疾拔针,日再可也。”这些经典论述,成为后世儿科学起源的渊薮。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证论治外感病、脏腑辨证论治杂病,对后世儿科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西晋王叔和的《脉经·平脉视人大小长短男女逆顺法第五》论述了小儿脉法,认为“小儿四五岁,脉呼吸八至,细数者,吉。”南北朝时期,我国已有医学教育。据《唐六典·卷十四》记载:“宋元嘉二十年,太医令秦承祖奏置医学,以广教授。”说明在南朝宋文帝时,已经设置了政府医学教育。始于南北朝的徐氏世医撰写了多部儿科专著,如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疗少小杂方》,徐之才的《小儿方》及《药对》所载的“十剂”等。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代~宋代)隋代巢元方主持编撰了《诸病源候论》(610年),论小儿杂病诸候,共6卷255候。巢氏将小儿外感病分为伤寒、时气两大类,内伤病以脏腑辨证为主。提出了小儿夜啼、痫证、解颅、滞顾、遗尿、蛔虫、蛲虫、脱肛、胎疸、鹅口、口疮等诸多儿科病证的病名及其病因证候。该书倡导的“小儿…不可暖衣…宜时见风日…常当节适乳哺”等小儿养育观,至今对儿童保健有重要指导意义。624年唐高祖时,朝廷设立“太医署”,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培养儿科专科医生,并规定在学习五年后,考试合格者才能做儿科医生。这种医学教育制度为当时的儿科培养了专业人才。唐代孙思邈所撰《备急千金要方》(约652年)首列妇人方、少小婴孺方,提出“夫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不成大”。并对初生儿护养专题论述。该书将小儿病证分为九门,列方325首。其晚年所著《千金翼方》(约682年)中卷第十一为小儿病。该书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儿科诊疗经验,为儿科病治疗提供了大量有效方药。相传至今的我国最早儿科专著《颅囟经》,流行于唐末宋初。书中提出:“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对后世认识小儿生理特点产生了重要影响;简明扼要地论述了小儿惊痫、癫、疳、痢、火丹等疾病的证治。北宋钱乙,是当时最享盛名的小儿医。他的弟子阁季忠整理其理论和实践经验,于1119年编成《小儿药证直诀》,比西方最早的儿科著作要早350年。该书概括小儿生理特点为“脏腑柔弱”“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病理特点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在儿科四诊中尤重望诊,特别是“面上证”“目内证”,对痘疹类发疹性传染病加以鉴别。钱乙创建了儿科五脏辨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纲领,各脏证有虚、实、寒、热之分,方有温、清、补、泻之别。论治法从五脏补虚泻实出发,又注意柔润清养,运补兼施善于化裁古方、研制新方,创134方,许多方剂至今在临床各科广泛应用。阐明了急、慢惊风为阴阳异证,认为急惊风属阳、热、实,治合凉泻:慢惊风属阴、寒、虚,治合温补,成为后世治疗惊风的准则。钱乙强调小儿体禀纯阳,患病后易从阳化热,所见阳证、热证较多,擅用甘寒柔润养阴,如泻肺之泻白散、清心之导赤散、凉肝之泻青丸等,慎用苦寒之黄芩、黄连;创立了补肾主方地黄丸,以金匮肾气丸去桂、附之温燥,存六味之润养。治疗小儿伤风用大青膏,热病神昏惊搐用凉惊丸、抱龙丸,《小儿药证直决·附篇·阎氏小儿方论》中的至宝丹、紫雪散更成为热病神昏抽搐的常用方,由此发展形成了儿科寒凉学说。钱乙被誉为“儿科之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小儿经方,千古罕见,自乙始别为专门,而其书亦为幼科之鼻祖。”第一章中医儿科学基础3北宋时期,天花、麻疹等传染病流行,山东名医董汲擅用寒凉法治疗,撰写了《小儿斑疹备急方论》,记录了用白虎汤及青黛、大黄等药物的治疗经验,是为天花、麻疹类专著之始。南宋刘防等编著《幼幼新书》40卷,整理汇集宋以前各种有关儿科学的成就,并有己见,内容详尽,取材广博,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儿科学专著。同时期还有不著撰人姓氏的《小儿卫生总微论方》问世,从初生到年长儿童,各类疾病广泛收录论述,其中明确指出初生儿脐风的病因是断脐不慎所致,和成人破伤风为同一病源,提出了烧炙脐带的预防方法。南宋陈文中著《小儿痘疹方论》(1241年)、《小儿病源方论》(1254年),注重固护小儿元阳,以擅用温补扶正见长。陈文中在《小儿病源方论·论风搐源因》提出:“盖真气者,元阳也。”小儿饮食“吃热、吃软、吃少则不病,吃冷、吃硬、吃多则生病”,养子十法中包括“要背暖”“要肚暖”“要足暖”“脾胃要温”等养育观念,这些都是固护脾肾,防止阳气受戕的具体措施。陈文中注重小儿生理上阳气不足和病理上易虚易寒的特点,在小儿时病和杂病的治疗中,时时顾护阳气,认为“药性既温则固养元阳”。他将温补法广泛用于多种病证及疾病的不同阶段,只要有阳气不足见症,辄即取之。指出小儿冷证的证候特点有“面觥白,粪青色,腹虚胀,呕乳奶,眼珠青,脉微沉,足胫冷”。包括了五脏虚寒之象,而以元阳虚衰为本。在治法上除八味地黄丸温壮元阳之外,又有多种变法,如脾肾并治之补脾益真汤,熔温阳、益气、助运、涤痰、祛风于一炉;十一味异功散、十二味异功散,均取肉桂、诃河子、肉豆蔻、附子之类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陈文中治疗小儿痘疹等时行热病,对于邪盛正衰,病毒内陷之证,擅用温托培元,明确应用指征为:不光泽,不红活,不起发,不充满,不结靥,不成痂,而痒塌烦躁喘渴:及宣解太过,误食生冷,中寒泄泻,倦怠少食,足指逆冷等症者。陈文中的学术思想开创了儿科温补学说。明代刘防在《幼幼新书·序》中说:“宋以来吴之专家者,日陈日钱二氏,陈以热、钱以凉,故有火与水喻者。”可见儿科温、凉两大学派始于宋,陈文中与钱乙的学术观点对儿科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影响。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元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金元四大家在儿科学方面各有特长,其中刘完素主张用辛苦寒凉法治疗小儿热性病,张从正治热性病善用攻下,李呆重视调理脾胃。朱丹溪倡导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注重养阴,对于儿科尤有建树,著《幼科全书》,治疗痘疹时,折衷了钱乙善用抱龙丸、百祥丸、生犀散等之寒凉与陈文中喜用桂枝、附子、丁香等之温燥,取解毒、发表、和中三者兼用,影响后世医家,形成了儿科折衷学说。元代名医曾世荣编著《活幼心书》《活幼口议》,详论初生诸疾,是中医新生儿学早期的集中论述。曾世荣以调元散、补肾地黄丸治疗胎怯;归纳急惊风为“四证八候”,提出镇惊、截风、退热、化痰治法,立琥珀抱龙丸、镇惊丸等疗惊方;提出了“惊风三发便成痫”“瘀血成痫”等论点,对现今临床仍有指导意义。明代儿科医家鲁伯嗣著《婴童百问》,将儿科病证设为百问,每问一证,究其受病之源,详其治疗之法。薛铠、薛己父子著《保婴撮要》,论儿科病证221种,列医案1540则。其中论及小儿外科,皮肤、骨伤、眼、耳鼻咽喉、口齿、肛肠科病证0多种,脏腑、经络辨证用药,内治、外治、手术兼备,对中医小儿外科学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明代世医万全,字密斋,儿科著作有《万氏家藏育婴秘决》《幼科发挥》《痘疹心法》《片玉心书》等。他倡导“育婴四法”,即“预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形成了中医儿童保健学的系统观点。他在朱丹溪学术思想基础上,系统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不足,即“三有余,四不足”的小4中医儿科学儿生理病理学说。《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证治》曾提出:“脾主困…脾胃虚衰,四肢不举,诸邪遂生。”万全发展了钱乙的脾胃学说,进一步强调小儿“脾常不足”,指出“胃者主纳受,脾者主运化,脾胃壮实,四肢安宁,脾胃虚弱,万病蜂起。故调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也;节戒饮食者,却病之良方也”(《幼科发挥·原病论》)。特别重视饮食调节对脾胃的重要性,在治疗方面“首重保护胃气”。万全处方用药精炼而切合病情,认为“大抵小儿易虚易实,调理但取其平,补泻无过其剂”(《幼科发挥·小儿正诀指南赋》),用药平和折衷。这些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丰富了中医儿科学的学术内容。王肯堂的《证治准绳·幼科》综述诸家论说,同时阐明己见,内容广博,是明代集幼科大成的学术著作。张景岳的《景岳全书·小儿则》重视母乳与婴儿之间的关系,“大抵保婴之法…既病则审治婴儿,亦必兼治其母为善”;辨证重在表里寒热虚实;倡导小儿“阳非有余”“阴常不足”;治疗上认为“脏气清灵,随拨随应”。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搜集了防治儿科411种病证的方药,具有临床实用价值。清代儿科医家秦昌遇是儿科折衷学说具有代表性的医家,撰《幼科折衷》专著以详述,认为“幼科诸书,非偏寒偏热之误,便喜补喜泻之殊,予故僭而折衷之”(《幼科折衷·前言》)。夏禹铸著《幼科铁镜》,认为“小儿病于内,必形于外,外者内之著也”(《幼科铁镜·望形色审苗窍从外知内》)。首重望诊,主张望形色,审苗窍,从外知内,辨别脏腑的寒热虚实。《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立论精当,条理分明,既适用于临床,又适用于教学。谢玉琼的《麻科活人全书》是一部麻疹专著,详细阐述了麻疹各期及合并症的辨证和治疗。王清任《医林改错》记载了小儿尸体解剖学资料,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的观点,阐发了活血化瘀法在儿科紫癜风、疳证、小儿痞块等病证中的应用。陈复正,字飞霞,于1750年著《幼幼集成》。他对于儿科诊法及内治诸法叙述皆详,搜集了不少单方验方和外治法。将指纹辨证方法概括为“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风轻、气重、命危”,至今为临床所采用。吴鞠通撰《温病条辨·解儿难》,指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的生理特点,“易于感触,易于传变”的病理特点,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的用药特点,以及六气为病、三焦分证、治病求本等观点。论述精当,方药切用,对儿科外感、内伤疾病辨证论治具有指导意义。明清时期,我国应用人痘接种预防天花已广泛传播。《博集稀痘方论》(1577年)载有稀痘方,《三冈识略》(1653年)载有痘衣法。《痘疹金镜赋集解》(1727年)记载,明隆庆年间(1567一1572年),宁国府太平县的人痘接种法已盛行各地。后来,我国的人痘接种法流传到俄罗斯、朝鲜、日本、土耳其及欧非各国,较英国琴纳氏发明牛痘接种(1796年)早200多年,是世界免疫学发展的先驱。清代后期,随着西医学传入我国,儿科界也开始有人提出宜中西医合参。何炳元的《新纂儿科诊断学》中除传统中医内容外,引人检诊一项,用于检查口腔、温度、阴器等的变化:民国时期儿科疾病流行,许多医家勤求古训,融会新知,如徐小圃擅用温阳药回阳救逆、奚泳裳善取寒凉药清解热毒,分别传承了温补学说、寒凉学说,救治了许多时行病危重病证患儿,至今被广泛学习应用。四、中医儿科学发展的新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儿童健康,努力发展我国传统医学,促进中医学在现代科学技术支持下繁荣发展,中医儿科学与其他医学学科一样,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第一章中医儿科学基础5(一)学科建设20世纪50年代开始了现代中医中等及高等教育,70年代开始中医儿科学硕士生教育,80年代开始中医儿科学博士生教育,21世纪初有了中医儿科学博士后。2016年以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安徽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云南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河北中医学院等高校相继获批设立了中医儿科学专业,并开始招生。北京中医药大学(卓越中医儿科班)、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本硕儿科一体化)、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5+3”一体化(中医儿科学)]等设置了中医儿科学方向,为培养中医儿科学专门人才提供了更好的平台。(二)教材编写这一时期,编写了不同层次的中医儿科学教材,整理出版了历代儿科名著,挖掘了一大批对临床具有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价值的可贵资料,出版了大批中医儿科学术著作。张奇文主编的《儿科医籍辑要丛书》1套6册,全面整理了历代中医著作,选辑其中对现代儿科临床有指导意义的内容做了归类点注。20世纪80年代,王伯岳、江育仁主编了《中医儿科学》,该书精选古代儿科学术精华、梳理现代儿科临床经验,是现代首部大型中医儿科学术著作。随后,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江育仁、张奇文主编《实用中医儿科学》,分基础篇、临床篇、治法篇,紧密结合临床、总结名家经验,是一部实用价值较高的学术著作。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汪受传主编的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之《中医儿科学》,系统总结了中医儿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全面反映了现代中医儿科临床和科研发展,提供了中医儿科学科研思路与方法。汪受传、俞景茂主编的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医儿科临床研究》是第一部供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儿科学研究生教学使用的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已经发行至第10版,《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已经发行至第3版,这些现代中医儿科学教材和专著比较系统完整地反映了中医儿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的进展,体现了中医学的传承与创新,中西医互相学习,融合发展。21世纪初,《中医儿科学》网络课程的开设,以及一批视听教材、CAI课件的出版,促进了由纸质教材向多媒体教材的转变,改进和丰富了中医儿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推动了中医儿科学的学术进步。(三)理论创新在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关于小儿生长发育、生理病理等方面的若干理论问题,如“纯阳”“稚阴稚阳”“少阳”“变蒸”,五脏“不足”“有余”等的学术研讨,促进了认识的趋同。关于小儿体质特点,现代在总结传统认识的基础上,明确了小儿体质形成与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有关,提出了从阴阳、五脏、气血等不同角度划分小儿体质类型的方法,探讨了体质与亚健康、体质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为做好儿科疾病防治提供了新思路。现代中医儿科专家还在继承传统理论的基础上,面向现代临床,通过科学研究提供证据,提出了有创新意义的学术观点。江育仁教授提出了“脾健不在补贵在运”的观点,认为现代小儿脾胃病以脾运失健者居多,应以运脾法为主进行治疗,还提出了“流行性乙型脑炎从热、痰、风论治”“疳证从疳气、疳积、干疳论治”等新观点,都有着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王烈教授提出哮喘分发作期、缓解期、稳定期三期证治,根、苗之治并重。刘弼臣教授尊崇钱乙“五脏证治”,突出从肺论治,提出了多发性抽动症、病毒性心肌炎等疾病“从肺论治”的学术观点。张奇文教授提出“肺胃肠相关论”“宣肺勿忘解表、清肺勿忘清肠、止咳勿忘化痰、化痰勿忘运脾、润肺勿忘养胃、标去勿忘6中医儿科学培本”的治则。汪受传教授提出“小儿肺炎从热、郁、痰、瘀论治”“胎怯从补肾健脾论治”的观点。时毓民教授提出“性早熟从滋阴降火论治”。俞景茂教授提出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分感染期、迁延期、恢复期三期辨证论治,和法是防治该病的基本方法。丁樱教授提出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病因病机为热、瘀、虚,治疗采用清热凉血活血止血、养阴清热活血化瘀、益气养阴摄血止血三步疗法。马融教授提出癫痫的病因病机概括为“风、痰、瘀、虚”,治疗遵循“豁痰息风以抗痫,益肾填精以增智,健脾顺气调体质,病证结合治童痫”的治则。这些学术观点的提出及其相应的研究成果,充实了中医儿科的学术内容,酝酿着中医儿科创新性理论的产生随着时代发展,儿科疾病谱不断变化,免疫类疾病、神经精神疾病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对于古代没有明确记载的许多疾病,如厌食、反复呼吸道感染、抽动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孤独谱系障碍、性早熟、手足口病、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艾滋病等,中医儿科工作者从这些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出发,用中医理论分析其病因病机,提出辨证论治方法,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此外,中医儿科工作者发挥中医特色优势,建立了一批行之有效的诊疗操作技术:如推拿治疗婴幼儿腹泻、董氏指压手法治疗婴儿吐乳症、推拿按揉法治疗变应性鼻炎、啄治法治疗慢性扁桃体炎、益气通督手法治疗小儿脾虚泻、引导手法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症、输合配穴针推法治疗小儿痉挛性脑瘫(肝强脾弱证)、头手足脊针推四联疗法、脊背六法、中药熏洗配合治疗小儿脑瘫等。这些简便有效的中医诊疗技术,扩大了中医特色疗法在基层的推广应用。(四)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方面,近十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医儿科同道重视科学研究,在临床研究中发现问题,找出研究热点,申报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代表的科研基金,近年来每年中医儿科都有十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标,研究包括肺炎、腹泻、哮喘、肾病、紫癜性肾炎、抽动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癫痫、性早熟等儿科各个系统疾病,大家从临床中找到中医药的切入点并深入探讨机理。其他科研项目如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科技创新重大专项、省部级各项基金都有中医儿科学者的参与,学术研究成果不断丰富。(五)学术交流1983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成立,全国中医儿科工作者有了自己的学术团体。2009年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儿科专业委员会成立,建立了世界性中医儿科学术交流的平台,2015年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成立,2018年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儿科分会成立,均开展了丰富的学术交流。几十年来,中医儿科学术交流阵地不断扩大,弘扬祖国传统医学特色、探讨学科前沿理论、交流科研医疗教学先进经验,不断推动了中医儿科学术水平的提高。(六)标准制订近年来中医儿科学的标准化工作,受到政府主管部门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编写工作。该书包括了《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主要起草人包括江育仁、孙浩、林软廉、俞景茂、朱大年等。标准中提出了感冒、咳嗽、哮喘、肺炎喘嗽等33种儿科常见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首次规范了这些疾病的中医诊断、辨证和疗效评价,在儿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来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的委托,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又组织专家,由汪受传教授主持开展了《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的研究工作。在文献研究和专家问卷调···试读结束···...

    2022-08-19 中医学儿科学 高等中医药教育

  •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第2册》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第2册》【作者】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页数】229【出版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06【ISBN号】978-7-5132-5815-9【分类】中医内科-疾病-诊疗-指南【参考文献】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第2册.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06.图书封面:中医药学会发布T/CACM1160-2019前言本指南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指南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归口。本指南主要起草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南开医院、山西省中医院、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本指南主要起草人:周正华、唐旭东、魏玮、李军祥、刘华一、李慧臻、唐艳萍、齐玉珍、苏娟萍、刘凤斌、孟捷、张厂、李培武、弓艳霞、贾树才、李方儒、李培润、武春丽、李晶、杨丽萍、刘洁、王冠群、祁向争、刘涛、张晓红、李振华、宋秀江、王萍、高颖颗、李明、王秀娟、胡立明、王志斌、韩海啸、熊文生。3···试读结束···...

    2022-08-19

  •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第3册》中华中医药学会|(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第3册》【作者】中华中医药学会【页数】299【出版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06【ISBN号】978-7-5132-5816-6【分类】中医内科-疾病-诊疗-指南【参考文献】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第3册.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06.图书封面:中医药学会”发布T/CACM1154-2019期正常,晚期升高;肾小球滤过率和肌酐清除率均降低。3.1.1.4.2影像学检查一肾脏同位素发射计算机辅助断层显像(ECT):可显示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血管造影:显示叶间动脉、弓形动脉呈节珠状扭曲。肾脏病理学检查:肾脏组织基本正常,无特殊性病理变化,晚期个别病例可能出现缺血性坏死的病理损害。此外,还应根据肝脏原发病的不同,进行相应检查。3.2中医诊断3.2.1病名诊断3.2.1.1鼓胀一症状:腹部膨隆,皮肤绷紧,叩之如鼓,有移动性浊音。可伴有腹部积块,或齿鼻衄血,或在颈胸壁等处出现红痣血缕及手掌赤痕,或四肢瘦削、神疲乏力、纳少便溏,或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皮肤出现瘀斑等症状。若嗳气、矢气则舒,腹部按之空空然,鼓之如鼓,多为气鼓;若腹部胀满膨大,或状如蛙腹,按之如囊裹水,多为水鼓。若腹部坚满,青筋显露,腹中积块痛如针刺,面、颈、胸部出现红缕赤痕,多为血鼓。一病史:病人有胁下癥积、黄疸、胁痛、情志内伤等病史,酗酒及到过血吸虫疫区等,对临床诊断有一定帮助。理化检查:超声检查可发现少量腹水,判断腹水量对鼓胀诊断有重要作用。其他如X线钡餐、胃镜检查、CT、血常规与肝功能检查等对病情判断有重要作用。3.2.1.2关格参考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第九版。一症状:具有小便不通和呕吐并见的临床特征。病史:有水肿、淋证、癃闭等肾病病史。理化检查:结合肾功能、B超、CT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符合以上两点诊断为鼓胀并关格病。注1: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ZYYXH/T33一2008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鼓胀。3.2.2证候诊断3.2.2.1肝郁气滞,水湿内阻证5胸胁胀满,纳呆腹胀,下肢或周身水肿,小便短少或无,恶心呕吐,头痛烦躁,舌暗淡,苔白腻,脉弦实有力。3.2.2.2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证[6腹胀如鼓,或伴肢体水肿,或伴身目发黄,面色晦滞,畏寒肢冷,脘闷纳呆,恶心呕吐,便溏,小便短少或无,苔白而润,脉沉细或濡细。3.2.2.3肝肾阴虚6),水热互结证腹大胀满,甚则青筋暴露,五心烦热,两颧潮红,渴而不欲饮,小便短少赤涩,耳鸣,四肢瘦削,身目发黄,大便干结难出,舌紫绛,苔薄,灰黄,脉弦细数。3.2.2.4浊毒壅滞,胃气上逆证腹大胀满,恶心呕吐,纳呆,大便秘结或溏薄,小便短少或无,舌红,苔黄腻或白厚腻,脉沉滑或细滑。3.2.2.5肝胆湿热,热毒瘀结51腹大坚满,身目俱黄,皮肤瘙痒,烦热躁动不安,小便短少或无,大便干或黏腻不爽,舌暗紫,苔黄厚腻,脉弦紧。6···试读结束···...

    2022-08-19

  • 《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索引 4 著作者索引 中 J-W》段逸山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索引4著作者索引中J-W》【作者】段逸山主编【页数】2019【出版社】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6【ISBN号】978-7-5326-4329-5【价格】3500.00(共5册)【分类】中国医药学-期刊-汇编-中国-近代【参考文献】段逸山主编.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索引4著作者索引中J-W.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6.图书封面:中医药期刊汇编索引4著作者索引中J-W》内容提要:...

    2022-07-11

  • 中医药专家谈SARS电子书|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中医专家谈非典电子书是一本关于非典研究和分析的书,主要从中医的角度讲述非典早中期的症状和恢复期,以及传染病史回顾,推荐的治疗方案等。电子书内容简介本书简要介绍了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历史和成功经验,涉及中医药专家对SARS的基本认识。部分中医药保健方法,还附有防治“非典”的相关规范和规范性文件,以更好地指导广大群众在工作中参考和贯彻执行。抗击“非典”。随着这项工作的不断深入,可能会有更新的规范和文件发布,请及时学习理解。电子书在线试读SARS的发生有不同的内因和外因。有三个内部原因:(1)邪因:“冬伤寒,春必暖”。冬季风大,风动寒,风能散,发长,寒能伤阳,稍有不即病。藏在皮膜里的,是冬天因过度劳累或保健不当而出汗过多的人;藏少阴者,冬不藏精,肾虚。那就是古人说的:“虚空之所在,便是恶之所在。”(2)正气不足:即“冬不藏精,春则病暖”。冬季寒冷,阳气内敛。人若能顺天而隐,则肾气充盈,气固稠密,不受寒伤。不藏精是指人体先天和后天的精气受损。先天之精藏于肾中,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之精。出汗过多导致阳气外泄,血汗同源。出汗过多会伤血,血伤会伤精。饮食不当会伤胃。胃为养气之源,养气之生根于精。伤胃伤神,伤伤精气。总之,化气功能被精伤所阻,导致阳气不足,阴精不能藏匿,导致人体防御系统受阻,是元气之源。这种病。(3)毒是内生:情志失调,心志不和,气滞,五脏不通,五脏不和,气化不足。,以及气血循环不利。内生,促使体内气虚,防御气弱,滋养气不足,抗病力低下。这就是所谓的“恶从外来,无毒不入”。外因是春气残寒,伤人体阳气。当身体正气不足时,就会导致降伏邪气。总之,邪气藏于内,正气不足,毒自内生。这是在春天和温暖的春天之后。df章节预览1、论“非典型肺炎”的中医诊治(1)我们拥有战胜“非典”的武器(2)战胜“非典”的理论基础和坚持(3)“非典型肺炎”属于春热病(湿热)1、早期2、中期3、极端时期(高峰时期)4、恢复期(4)典型医疗案例第二届“非典”论坛(1)传染病的历史回顾1、传染病的中医知识2.严重传染病的历史回顾3、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历史经验(2)“非典”基础知识1、对“非典”的认识2、发病机制3、沟通方式4、潜伏期5、易感人群6.临床表现7、鉴别诊断(三)SARS防治1、预防2、治疗(4)医疗保健3、相关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非典型肺炎”病例临床诊断标准(试行)1、流行病学史2.症状和体征3、实验室检查4、肺部影像学检查5、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非典型肺炎”病例或疑似病例出院诊断推荐治疗方案及参考标准(试行行)1、推荐的治疗方案2、“非典型肺炎”出院诊断参考标准各种污染物体的常用消毒方法(试行)社区综合预防措施(试行)中医药防治“非典型肺炎”技术方案(试行)《中医药防治“非典”技术方案(试行)》预防部分修订方案1、中医药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基本原则2、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预防指的是中药处方3、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中药汤剂的煎服方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中药防治“非典”处方药风味分析1、黄芪2、多肉的3、宜人4、风铃草5、甘草6、鱼腥草7、野菊花8、青蒿9。佩兰10。草果11.蒲公英12.金莲花13.大庆业14、葛根15、苏业16、芦根17.金银花18.连翘19.薄荷20.白术21、防风22、白术23.藿香24.南沙人参25、绵马关中26、人参公共场所消毒预防非典的指南(试行)SARS密切接触者判断标准及治疗原则(试行)1、判断标准2、处理原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非典防治管理办法...

    2022-05-10 中医药传染病知识讲座 中医药传染病防治

  • 《浙江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态泛览》陈永灿,马凤岐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浙江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态泛览》【作者】陈永灿,马凤岐编【页数】151【出版社】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21.05【ISBN号】978-7-5178-4468-6【价格】69.00【分类】中医学-保健-服务业-研究-浙江【参考文献】陈永灿,马凤岐编.浙江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态泛览.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21.05.图书封面: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态泛览》内容提要:本书收录浙江省各个地市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态约50家,并根据每个产业的体量和特色将其分为综合产业园区模式、特色养生服务模式和历史文化弘扬模式三部分,详细介绍如综合产业园区模式的宁波市慈溪鸣鹤古镇、金华市磐安江南药镇等,特色养生服务模式的安吉县圣氏167养生密码园、金华市锦林佛手文化园等,历史文化弘扬模式的杭州市清河坊历史街区、新昌县天姥中医博物馆等。本书适合中医药产业工作者、养生保健爱好者以及旅游、农业等相关人士阅读。...

    2022-04-28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