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医结合生理学》刘天蔚等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生理学》【作者】刘天蔚等主编【页数】284【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7.07【ISBN号】978-7-5189-2882-8【价格】CNY78.00【分类】中西医结合-人体生理学【参考文献】刘天蔚等主编.中西医结合生理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7.07.图书封面:中西医结合生理学》内容提要:本书共分为绪论、细胞的基本功能、血液、血液循环、呼吸、消化和吸收、能量代谢和体温、尿液的生成与排泄、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内分泌和生殖十二章,其主要内容包括:生理学概述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等。...

    2022-07-27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图书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官网

  • 《急腹症中西医结合护理手册》王玉玲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急腹症中西医结合护理手册》【作者】王玉玲主编【页数】166【出版社】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18.12【ISBN号】978-7-5433-3899-9【价格】28.00【分类】急腹症-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手册【参考文献】王玉玲主编.急腹症中西医结合护理手册.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18.12.图书封面:中西医结合护理手册》内容提要:本书根据临床护理工作实践编写,共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急腹症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案;第二部分为路径化中西医结合护理单;第三部分为常见中医护理技术处方。三部分内容围绕胃肠道疾病、肝胆疾病、胰腺疾病、急危重症疾病等急腹症常见病种及中医护理技术护理处方,全面讲解中西医结合护理在临床中的应用。该书内容全面、编排新颖、科学实用、临床指导性强,适合初中级外科、急诊科医师和全科医师阅读参考。《急腹症中西医结合护理手册》内容试读第一篇总论第一章中西医结合护理发展护理一词最早来源于拉丁文“utrire”,意为“滋养、使健壮”,通过历史的不断演化,如今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而中医护理和西医护理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均为促进人类的健康做出了贡献。事实上,两者有其各自的理论体系和认知基准,同时具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细细推敲,中西医护理之间的关系犹如鸟的一对翅膀,缺一不可,密不可分,相互补充而又不可替代。对于临床护理而言,两者在本质、内涵上具有同一性。中医护理学是一种以中医基础理论体系为指导,运用整体观念的理念,临证护理的方法,传统的特色护理技术,结合预防、保健、康复和医疗等措施对护理对象施以辨证施护,以促进人们健康的一门应用科学。西医护理学(现代护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是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与护理相关的社会、人文科学理论为基础,形成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应用技术和护理艺术,为人们整个生命现象的全过程提供全面、系统、整体的服务。中西医结合护理,既沿袭了中医护理的特色,又充分运用现代护理知识。它将护理学科的两个分支有机结合,将西医的护理程序应用在中医护理中,使中医护理规范化;将中医护理理念及操作技术应用于西医护理中,丰富了西医护理的内涵。两者理论体系、护理实践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完善,辨病、辨证与辨证护理相结合,促进临床护理的发展及患者的健康服务。34急腹症中西医结合护理手册·第一篇总论一、中、西医理论体系的构建1.中医护理的起源:中医护理和祖国传统医学相伴发展,共同经历了起源、形成、发展、成熟等阶段。中医历来主张“三分治,七分养”。早在远古至春秋战国时期,中医护理处于萌芽阶段,秦汉时期伴随《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医药典籍的相继问世,奠定了中医护理的理论基础,这一时期也是中医护理发展的承上启下阶段。《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经典著,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基本结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预防保健、治疗、护理等,从生活起居、饮食宜忌、情志与用药护理及病情观察等护理活动进行了详细论述,还就当时的病症提出了针灸、导引、推拿、热熨等护理技术。《神农本草经》详细介绍了药物的特性,如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用药七情(单味、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须、相反)等,为具体用药提供了指导。《伤寒杂病论》将中医基础理论与医疗活动、临床实践结合,引入辨证施护的理念,其所述的八种用药方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及护理措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还在书中介绍了灌肠法、舌下给药法、胸外心脏按压术并强调饮食禁忌原则,也为中医护理的辨证施护开了先河。后汉时期,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及鸟的动作形态,创作了具有保健意义的五禽戏,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康复护理措施。清代钱襄著写的《侍疾要语》是中国第一部中医护理学专著,论述了日常饮食、生活起居及年老患者的护理,对延年益寿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千百年反复的临床实践与诸多医家不断的探索与发展,中医护理体系逐渐趋于成熟完整且系统化,中医护理也渐渐地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西医护理的起源:西医护理同样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从远古时代的自我护理,中世纪的宗教护理,到19世纪,护理被定义为在医生的指导下,照顾生病的人;1860年,西医护理产生后,也随着临床医学逐渐流传到中国。南丁格尔提出,护理既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门科学,应从最低程度的消耗患者的生命力出发,使周围的环境保持舒适安静、美观、整洁、空气清新、阳光充足、温度适宜。此外,还要合理地调···试读结束···...

    2022-07-27 中西医结合护理杂志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杂志官网

  • 《名中西医结合专家余承惠临证精华录》江燕,何伟明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名中西医结合专家余承惠临证精华录》【作者】江燕,何伟明主编【页数】249【出版社】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02【ISBN号】978-7-5046-8558-2【价格】69.00【分类】中西医结合【参考文献】江燕,何伟明主编.名中西医结合专家余承惠临证精华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02.图书封面:中西医结合专家余承惠临证精华录》内容提要:本书主要介绍江苏省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余承惠教授关于肾病的临证精华内容,全书共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以余教授行医五十载的丰富经验为基础,从中医辨证思想的发展出发,总结并阐述了余教授对中西医结合诊治肾病的归纳纲领和指导理论,中篇细致论述了22种肾脏疾病的治疗原则及从中西医结合角度出发并获得良效的病例验案,下篇是传承工作室成员在系统学习了余教授的理论思想,在临床工作中运用后,获得良好预后的经验总结。本书适合中西医结合专业,尤其是中医肾内科人士阅读参考。《名中西医结合专家余承惠临证精华录》内容试读上篇医论···试读结束···...

    2022-07-27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医院电话

  • 《实用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汤水福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实用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作者】汤水福主编【页数】636【出版社】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8【ISBN号】978-7-5335-5615-0【价格】298.00【分类】肾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参考文献】汤水福主编.实用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8.图书封面: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内容提要:本书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用两个章节大体介绍了中医、西医对肾脏病的认识与治疗方法,各论部分用十六个章节介绍了具体各类型肾脏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西医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临床思路、预后、预防调护、临床验案。《实用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内容试读总论第一章中医对肾脏病的认识与治疗第一章中医对肾脏病的认识与治疗第一节肾的生理功能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命门与肾关系密切,由于肾藏有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也是人体生长、发育、生殖之源,是生命活动之根本,故称为“先天之本”。肾中藏有元阴元阳,元阴属水,元阳属火,故肾又称为“水火之脏”;肾主水,以阳开阴合来维持人体水液平衡;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从而使骨坚齿固,脑充发荣:肾主纳气,气根于肾而归于肺;故肾气之摄纳有助于肺气之肃降;肾水上济于心,心火下交于肾,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则阴阳平衡;肾属火,脾属土,肾阳的温煦能助脾之健运;肾又属水,而肝属木,肾水充足则肝木得养;肾脉络膀胱,与膀胱相表里,肾气之蒸腾可助膀胱之气化。、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藏精,是肾对于精气有闭藏的作用,不使精气无故流失,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包括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和源于水谷精微的“后天之精”。二者相辅相成,在肾中密切结合而组成肾中精气。《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明确地指出了机体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规律与肾中精气盛衰密切相关。肾中精气的生理效应概括为肾阴和肾阳两方面。◆二、肾主水主水,是指主持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肺、脾等内脏对津液的气化均依赖于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另外,小便的开合在维持体内津液代3总论谢中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其生成与排泄又与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直接相关。》三、肾主纳气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从而使体内外正常交换气体。《类证治裁·喘症》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二者功能协调,使呼吸平稳、深沉,以吐故纳新。>四、肾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惊恐属肾,恐为肾之志。唾,肾精所化,有滋养肾中精气的作用。骨的生长发育与骨髓的充盈和其供给的营养关系密切。发的生长,全赖于精和血。发的生长与脱落、润泽与枯槁,与肾中精气充养及血液的濡养有关。听力是否灵敏,有赖于肾中精气的盈亏。二阴是指前阴(外生殖器)及后阴(肛门)。尿液的排泄须依赖肾的气化完成。排泄粪便亦与肾的气化有关。若肾阴不足,肠液枯涸而便秘;肾阳虚损则气化无权而致阳虚便秘或阳虚泄泻等。第二节肾脏病的病因与病机>》一、病因导致肾病发生因素主要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逸、先天不足,以及痰饮、瘀血、药毒等,其中病邪以风、寒、湿、热、瘀为主。(一)外感因素中医学认为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中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对人体是4●第一章中医对肾脏病的认识与治疗无害的,称之为“六气”。若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发,或气候急骤变化,人体抵御外邪能力下降时,六气就会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而发病。此时的六气被称为“六淫”。从临床上看,风、寒、湿、热之邪是肾病常见的外感因素,而外邪之间常相兼为病,如风寒、寒湿、湿热等,具体如下。1.风寒风为百病之长,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风性善行数变,故风邪侵犯人体每见变化多端的现象。寒为阴邪,易伤阳气,使人体出现阳气衰退的寒象;又寒性凝滞,可致人体气血津液运行受阻,造成水湿弥漫,泛滥成肿。风寒互夹成为风寒之邪,阳虚阴盛之体遇邪可致肾风等病证。《素问·奇病论》:“有病庞然如水状,切其脉大浮,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一病生于肾,名日肾风。”肾风包括了现代医学的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等疾病。2.寒湿寒湿均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湿性黏滞、重浊、趋下,易伤阴位。故寒湿兼夹之邪伤肾,易致肾阳衰惫,致肾着、肾泄、肿胀、痰饮、痞满等病变。《温病条辨》中指出:“其人身体重,腰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辨证求因,寒湿已无疑义。当然,肾主水,脾主湿,水湿同类,湿久则脾阳消乏,肾阳亦惫。”故肾阳虚损者若感受寒湿之邪可致阴气更虚,水湿停滞浮肿难消。3.湿热火热之邪易耗气伤津,消灼阴液,致小便短赤等津伤液耗之症。火易生风动血,可加速血行,灼伤脉络,甚则迫血妄行,致各种出血,如尿血等。在一些肾病的发病过程中,可由湿热之邪侵人,或感风邪夹湿,风邪离去,湿邪化热为患而致体内水液代谢障碍,饮食水谷不化,内生湿浊,郁结化热,内外结合,久则伤阴。《医方考》:“下焦之病,责于湿热。”而下焦病变多为肾病,如淋、浊、肿胀、遗精、阳痿、血精等。临床上如泌尿系统感染、泌尿系统结石、肾小球肾炎等,其发病多由湿热之邪所致。5总论生.燥热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燥邪袭人,先伤及肺,因肾主水液而恶燥,故又易伤肾。若燥与热互兼则更易灼伤阴液,致肾的真阴亏损。故临床上治疗离不开滋养肾阴、增液润燥等法。(二)先天不足肾为先天之本,藏先天之精。先天不足是导致肾病的重要原因。先天不足可因精气禀赋不足和妊娠失调所致。若先天禀赋不足,且后天失调,易致形体消瘦,发育迟缓,使脏腑失养,生机不荣,外则肌肤失温,卫阳失煦,卫气不固,易感受外邪。甚则生长发育迟缓,以致产生痿软、鸡胸、龟背、遗尿等。或因父母肾阴虚或肾阳虚的体质影响后代。另外,妊娠期间,其母若虚弱多病,阴血不足则胎气不充,或因房劳、操劳过度,或因早产,以致胎儿失养,婴儿出生后形体虚弱,脏腑不荣。若是近亲结婚,或是妊娠中服用禁忌药物,均可致胎儿发育生长不良,出生可见形体矮小,骨痿难行,遗尿等。故明绮石说:“因先天者,指受气之初,父母或年已衰老,或乘劳入房…精血不旺,致令所生之子天弱。”(三)七情内伤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发病。若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正常的生理调节范围,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肾“在志为恐”,“恐伤肾”。情志失调与肾病的关系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肾主藏志,若肾精不足则意志消沉,健忘。恐惧易致肾气损伤,造成遗精、阳痿、胆怯等。二是情志失调使气机逆乱,气郁化火,损耗真阴。因此,情欲过度常致相火妄动,耗伤真阴而肾虚。(四)劳逸过度就肾病而言,劳逸过度主要是指房劳过度和闲逸过度。房劳过度是指性生活不节,房事过度,或早婚早育。肾藏精,主封藏,若房事过频则肾精耗伤,出现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精神萎靡,性功能减退,或遗精,早泄,甚或阳痿等。闲逸过度是指长期不劳动,也不从事体育锻炼,易使人体气血不畅,使人出现精神衰减,意志消6···试读结束···...

    2022-07-27 epub书籍免费下载网站 epub 图书app

  • 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 第2版》郭云良,赵峻,李琴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第2版》【作者】郭云良,赵峻,李琴主编【丛书名】中西医结合丛书【页数】384【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8.09【ISBN号】978-7-5189-4701-0【价格】98.00【分类】中西医结合-医学院校-教材【参考文献】郭云良,赵峻,李琴主编.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第2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8.09.图书封面: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第2版》内容提要:本书首先简要介绍了医学与医学模式,然后分别从中西医结合医学的起源、内容和发展规律,中西医结合医学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临床诊断和辨证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才培养、医学机构和发展前景等方面作了介绍。本书内容注重实践,实用性强,可满足中西医结合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需要,也可供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参考使用。除编写委员会外,参加编写的人员还有包红、高媛媛、郝志民、贺新泽、姜文、李晓丹、龙少华、宁华英、孙彬彬、张开泰、赵丽等。《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第2版》内容试读第1章中西医结合医学医学(Medicie)是处理人健康定义中人的生理处于良好状态相关问题的一种科学,以预防和治疗疾病(Dieae)、提高人体健康(Health)水平为目的。狭义的医学是疾病的治疗和机体有效功能的极限恢复,广义的医学还包括中国的养生学(ScieceofhealthreervatioorHealthcultivatio)和西方的营养学(NutritioorNutriology)a当今医学主要有西方微观西医学和东方宏观中医学两大体系。由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两种医学研究人体健康与外界联系及病理机制的宏观一微观顺序不同,但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随着中西医实践经验的积累,必将诞生新的医学一人类医学Phyiathroy第1节医学一、科学科学(Sciece)一词起源于古汉语,原意为科举(Imerialexamiatio)之学。南宋思想家陈亮(1143一1194年)在《送叔祖主筠州高要簿序》中提出:“自科学之兴,世之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科有分类、条理、项目之意,学则为知识、学问。中国古代各类经典的经书都是科学规律探索的信息记录,《黄帝内经》就是中国上古时代的科学巨著。Sciece源于拉丁文Scio,后演变为Scieti,最终演变为今天的Sciece,其本意是系统知识。日本启蒙思想家福泽瑜吉(1835一1901年)在翻译Sciece时,引用了古汉语科学一词,即分类的知识和学问(Kowledgeadlearig)。1893年,中国近代思想家康有为(字广厦,1858一1927年)率先引进并使用了“科学”二字。中国资产阶级思想家和教育家严复(字又陵,1854一1921年)翻译《天演论》等著作时,也使用了“科学”二字。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一)科学的定义科学是反映事实真相的学说(Theory),是对事实真相的客观反映。科学有别于真理(Tuth),真理是一定前提条件下的、正确的客观规律及其描述,而科学是一定条件下的合理的方法、实践及其描述;科学不一定是真理,但真理一定是科学。科学是把任2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第二版)何被研究的对象进行无限放大和无限缩小,并在此过程中找到接近完美的理论。科学是运用求真务实的态度和思维严谨的方法,运用范畴(Category入定理(Theorem入定律(Scietificlaw)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类智慧结晶的分门别类的学问。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Law),得出结论(Cocluio)。科学要发现前人未知的事实,并以此为依据,实事求是,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纯思维的空想。规律是指客观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因此,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是对一定条件下物质本质变化规律的研究和总结。科学的特点是可重复验证、可证伪、自身没有矛盾。(二)科学技术科学技术(Techiqueortechology)是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能为人类所用的知识。由于人们研究客观事物的不同,科学与科学技术是两个可以互相转化的概念。即科学可以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也可以是科学。例如,汽车发动机理论相对于汽车这个事物而言,这个理论就可称之为汽车发动机科学,而汽车理论就是诸如发动机科学、机械传动科学、电子科学等科学综合应用的汽车科学技术。发动机理论也是一门科学技术,是包含材料科学、燃料科学、力学等科学综合应用的科学技术。(三)科学的内容一是揭示宇宙万物(Comicivetory)的本质特性和规律,二是对万物的原有状态(Origialtate)进行重组,使其成为有某种性能的、能满足人们某种实践需求的东西科学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科学就是知识(Kowledge)科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Kowledgehierarchy)科学是人类和科学家群体、科学共同体对自然、社会、人类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活动(Cogitiveactivity)科学是一种建制(Orgaizatioalytem);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Productivity)。科学是使主观认识(Sujectivecogitio)与客观实际(Ojectivereality)实现具体统一的实践活动,是通往预期目标的桥梁,是连接现实与理想的纽带。科学是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和创造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实际的实践活动。这是科学的内涵。(四)科学方法科学就是求真,要真正理解科学,仅弄清科学的定义还不够。但也不是非要掌握所有知识才能理解科学,迅速理解科学的捷径是掌握主要科学方法(Scietificmethod)。1.逻辑思维逻辑思维(Logicalthikig)包括概念、判断、推理。思维能力(Thikigaility)主要包括判断、推理、分析、综合、想象、联想和创造能力等。概,念(Cocet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Percetual)认识上升到理性(Ratioal)第1章中西医结合医学3认识,把所感知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是本我认知意识的一种表达,形成概念式思维惯性,是人类所认知思维体系中最基本的构筑单位。判断(Judgmet)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肯定(Affirm)或否定(Dey)事物的存在,并指明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过程。判断能力,即将一事物的概念与其他事物的概念进行分辨、鉴别的能力。推理(Ifereceorreaoig)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已知的判断叫作推理的前提(Premieorrecoditio),从已知的判断推出的新判断叫作结论(Cocluio)。达到推理的正确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推理的前提是真实的,二是推理过程符合思维规律、规则,即是合乎逻辑的推理。若其中一条不具备,则推理的结论就不一定真实可靠。2.分析综合分析(Aalyi)是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并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关系的过程。综合(Sythei)是把分析过的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联合成一个统一整体的过程。科学史表明,科学家不只是知识的开拓者,更重要的还是知识的综合者。临床工作中,一个具体的病证表现出一系列的症状,要做出正确的诊断首先要分析产生这些症状的原因,得出病因的结论,再分析每个症状产生的机制,只有经过深入的分析和综合,才能对这一病证的病因、病机有全面深入的认识,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3.归纳演绎经典的科学方法有实验方法和理论方法两类,具体地说主要是归纳和演绎。归纳(Iductio)是将特殊陈述上升为一般陈述(定律、定理、原理)的方法。经验科学来源于观察和实验,把大量原始记录归并为很少的定律定理,形成秩序井然的知识体系,这是经验科学形成的过程。如何归纳是有效的、可靠的,这是经验科学要研究的最重要问题。科学归纳推理比较真实可靠,因而在科学实验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演绎(Deductio)是将一般性理论认识(原则、原理和规律性知识)应用到个别或特殊事物上,从而引导出新的结论的方法,阐明研究结论及其普遍意义。通过归纳分析得出的某个具有一般性的研究结论,要靠演绎逻辑方法来证明其研究结论的普遍指导意义。(五)科学分类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自然科学(Naturalciece)、社会科学(Socialciece)和思维科学(Thikigciece),以及总结和贯穿于3个领域的哲学(Philoohy)和数学(Mathematic)。按与实践的不同联系,科学可分为理论科学(Theoreticalciece、技术科学(Techicalciece)和应用科学(Aliedciece)等。按人类对自然规律利用的直接程度,科学可分为自然科学(Naturalciece)和实验科学(Exerimetalciece)两类。4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第二版)按是否适合用于人类的目标,科学又可分为广义科学(Geeralciece)、狭义科学(Secialciece)两类。目前,我国科技和教育部门通常将科学分为12个门类:哲学(Philoohy)、文学(LiteratureorArt人、史学(Hitory)、教育学(Educatio入、法学(Law入、经济学(Ecoomic入理学(Sciece入工学(Egieerig农学(Agriculture入医学(Medicie入管理学(Maagemet)和军事学(Military)o二、医学科学医学科学(Medicalciece)最初属于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但是,随着人类历史、社会、科学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学科之间相互交融,医学科学已超出了生命科学的范畴,而广泛涉及自然科学的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药学、环境科学和工程科学,以及社会科学中的哲学、社会学、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和宗教学等各个学科。关于医学的起源(Origi,历代学者有不同的学说。代表性的观点有医源于神(God)、医源于圣(Sait)、医源于巫(Witch)、医源于动物本能(Itict)、医源于人类之爱(Love、医食同源(Medicaledile入、医源于经验(Exeriece)和医源于劳动(Laour)等。虽各有所据,但各有所偏。因为,医学起源是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可以追溯到人类在原始思维支配下最初的生活和生产实践活动,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逐渐形成的。起源时期的医学是人类早期医疗知识的积累,一般称为原始医学(Primarymedicie)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开始进入文明时代。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和古代中国,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5个主要发源地,不仅创造了各自的文明,而且孕育了各自的医学,即古埃及医学、古巴比伦医学、古印度医学、古希腊医学、古罗马医学和古代中国医学。这一时期的医学,尽管研究对象是同一的,医学的基本性质和基本任务是相同的,但其社会和文化基础各有特色,使孕育中的医学从这时起就有各自的风格,并逐渐以古希腊医学为主发展为今天的西方医学,以古代中国医学为主形成了中医学。中医学是世界上唯一经历了数千年发展而延续至今的传统医学。三、医学模式医学包括认识(Recogitio)和实践(Practice),所以,医学模式也就包括医学认知模型(Medicalcogitiomodel)和医学行为模式(Medicalehavioratter)。前者指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对医学自身的认识,即医学认识论(Eitemology);后者指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医药实践活动的行为范式,即医学方法论(Methodology)。(一)医学模式概述医学模式(Medicalmodel)又称医学观(Medicalview),是人们考虑和研究医学第1章中西医结合医学5问题时所遵循的总原则和总出发点,是人类对健康与疾病总体认识的高度概括,即对医学本质、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医学模式的核心是医学观,包括生命观(ViewofIife)、人体观(Viewofhumaody)、健康观(Cocetofhealth)、疾病观(Outlookodieae)、诊断观(Cocetofdiagoi人治疗观(Viewoftreatmet入预防观(Viewofrevetio)和医学教育观(Cocetofmedicaleducatio)等。此外,医学模式还包括根据医学观建立的医疗卫生和医学教育体制(Sytem)。医学模式从哲学高度概括了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的医学思想观念及总体特征,指导着医学实践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医学模式是在医学实践活动和医学科学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属于自然辩证法领域。一方面,它是由各个时期医学发展水平、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思维方式决定的:另一方面,它形成以后又成为观察与处理医学问题的思想与方法,对各个时期的医疗实践、医学研究、医学教育和卫生保健事业具有强大的能动作用,成为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的理论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科学和卫生事业的发展,医学模式将不断变化和发展。因此,医学模式对整个医学而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医学模式是医学研究和医学实践的指导思想。医学模式的演变反映了医学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从而给医学科学理论和实践领域带来重大的影响。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医学观和认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例如,人类健康是从单一的生物学角度去观察,还是从生物学、心理学与社会学全方位去认识;人类疾病的防治、健康保健是单纯从生物学角度来处理,还是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多角度综合研究。这种观念、认识和方法上的区别,主要起因于不同医学模式的影响,实质上是不同医学观的反映。医学模式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与人类健康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演变。一种医学模式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医学界的共同信念,成为医学家为实践这些信念共同遵循的科学研究纲领,这既不是从他们头脑中主观臆造出来的,也不是由他们随意选择的,而是受制于当时历史条件下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生产关系的性质,当时的政治环境、文化背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哲学思想等因素。每当社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医学模式也必随之发生相应的转变。这种转变的终极目标是运用医学模式思想的指导,最佳与最大可能地满足人类对健康的追求。因此,人类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也迫使医学模式不断发展与完善。(二)西方医学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人类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不断发生变化。西方医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医学模式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改变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神灵主义医学模式(Siritualimmedicalmodel)产生于原始社会。人类社会早期,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还处于萌芽状态,由于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低下,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局限于直觉观察,尚未建立起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人们对健康和疾病6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第二版)的理解与认识只能是超自然的。这种医学模式认为,人的生命与健康是神灵所赐,疾病和灾祸是鬼神作怪与天谴神罚,死亡是天神召回灵魂。对疾病的治疗,虽然也采用一些自然界中的植物和矿物作为药物使用,但主要还是祈求神灵巫术;要想健康无病,也要求助和感动神灵。这是早期的疾病观和健康观,这一时期的医学模式具有医术(Medicalkill)和巫术(Witchcraft)混杂的特点。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Naturehiloohicalmedicalmodel)伴随着古代哲学、自然科学和医学的发展而产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及医疗实践的发展,人们开始逐步摆脱原始宗教信仰的束缚,在探索自然本源的同时也开始探求生命的本源,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也逐渐发生了改变,产生了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整体医学观(Medicalholiticcocetorviewofholimmedicie)。古希腊、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建立的早期医学理论,都试图利用自然界的物质属性来解释人的生命属性,从而产生了粗浅的认识和理性概念。这一时期,医学理论吸收了自然哲学的理论和认识,初步建立和形成了古典医学理论体系(Claicalmedicaltheoryytem),推动了后世医学的发展。3.机械论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Mechaiticmedicalmodel)形成于14一l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文艺复兴运动(Reaiacemovemet)使自然科学研究冲破了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思想的桎梏,兴起了运用实验、归纳和数学方法研究自然,促进了医学的发展。英国自然科学家培根(FraciBaco,1561一1626年)和法国学者笛卡儿(ReéDecarte,1596一1650年)认为,新时代的哲学必须建立在科学观察和实验基础上,只有观察和实验才是真正的科学方法,主张对事物进行考察分析,重视逻辑推理,尤其倡导演绎法和数学法。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出现了机械医学观,把机体一切复杂运动归纳为物理化学变化,甚至连思维活动也认为是机械运动,为近代实验医学的兴起创造了条件。从18世纪意大利病理解剖学家莫尔加尼(GiovaiBatitaMorgagi,1682一1771年)创立病理解剖学开始,到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来登(MatthiaJacoSchleide,1804一1881年)发现植物细胞,1839年施旺(TheodorSchwa,1810一1882年)发现动物细胞,直至19世纪中叶德国病理学家魏尔啸(RudolfVirchow,1821一1901年)倡导细胞病理学(Cytoathology),确认了疾病有形态学微细物质基础的理论,开辟了病理学的新阶段。机械论医学模式影响下的医学研究思维方法是还原论和归纳法,认为一切知识可被还原为某种对所有现象都适用的原则。器官病理学(Orgaathology)认为,每种疾病都有与它相应的器官损害,细胞病理学认为每种疾病都有与它相适应的细胞损害。这种学术观点局限在从机械论的角度来解释生命活动是机械运动,保护健康就是保护机器,疾病是机器失灵,需要医生对其修补,忽视了人体生命的生物复杂性及社会复杂性,从而产生对人体观察的片面性与机械性。···试读结束···...

    2022-07-27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医院电话

  • 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訾传伦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作者】訾传伦编著【页数】359【出版社】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6【ISBN号】978-7-5576-3316-5【价格】30.00【分类】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参考文献】訾传伦编著.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6.图书目录: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内容提要:本书系统介绍现代康复和中医康复理论和原则、康复医疗组织和管理、残疾预防及社区康复,现代康复功能评定和中医状态评估的各种方法,各种现代康复和中医康复治疗和训练的方法与运用,临床康复中常见损伤与疾病的中西医康复治疗,包括神经、骨关节肌肉、心肺和代谢、精神、智力和感官等系统领域多种疾患、损伤和残疾的康复治疗。《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内容试读第一章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第一节中西医结合康复及康复医学定义一、中西医结合康复的定义、内涵、核心观念和康复服务方式(一)定义中西医结合康复(comiatiorehailitatiowithChieemedeieadwetermedeie),强调有机地应用中医和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方法和措施,通过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改善心身状态,消除或减轻病、伤、残者的身、心、社会功能障碍,达到或保持生理、感官、智力精神和(或)社会功能上的正常水平,从而促进患者重返社会和家庭,提高其生存质量和幸福感。(二)内涵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具有跨学科和跨文化特点,秉承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生命个体特性,特别重视中国文化在康复的融人,和谐内在和外在的共存是宗旨,功能与状态的有机结合是关键。人的生活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日常生活活动、学习、工作、体育、文娱活动等。因此要达到“和谐回归幸福”的目的,需要多方面的措施。全面的康复领域包括以下四个方面:l.医疗康复(medicalrehailitatio)即利用医疗手段促进康复。历来医学领域内使用的一切方法都可以应用,也包括康复医学所特有的各种功能训练。2.教育康复(educatioalrehailitatio)通过各种教育促进聋哑儿童、弱智儿童、肢体伤残儿童等的康复,包括“九年义务教育”及中高等教育。对能接受普通教育的残疾人应创造条件使其进入普通学校接受教育:对不能接受教育的残疾人,应开设特殊的教育,使其接受特殊的教育,如专门学校、访问学校、医学康复和教育康复相结合的学校。3.社会康复(ocialrehailitatio)从社会的角度推进和保证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的进行,维持残疾者的尊严和公平待遇,使其适应家庭、邻里、工作环境,充分参与社会活动。例如,残疾人就业、环境改造、社会福利、制订有关法律法规等。4.职业康复(vocatioalrehailitatio)使残疾人获得较合适的职业,适应岗位要求并维持下去,对于发挥其潜能,实现人的价值和尊严,取得独立的经济能力、贡献社会很有意义。其包括职业评定、职业训练、选择介绍职业和就业后的随访。全面康复,首先实施的是医疗康复,其他三个部分与医疗康复互相配合,社会康复需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有些患者需要教育康复或职业康复才能回归社会,有些则不一定需要。。1···试读结束···...

    2022-07-27 天津市科学技术出版社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书

  • 《脑卒中认知障碍中西医结合康复诊疗指导》夏文广|(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脑卒中认知障碍中西医结合康复诊疗指导》【作者】夏文广【丛书名】脑卒中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导丛书【页数】237【出版社】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7【ISBN号】978-7-5706-1325-0【分类】脑血管疾病-认知障碍-中西医结合-康复【参考文献】夏文广.脑卒中认知障碍中西医结合康复诊疗指导.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7.图书封面:中西医结合康复诊疗指导》内容提要:脑卒中认知障碍是指由一系列脑血管疾病(包括缺血、出血等)导致脑组织损害,引起以记忆障碍、注意障碍、判断障碍、执行力障碍等认知域损害为特征的综合征,进一步可发展为血管性痴呆。PSCI是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一个重要亚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存时间。本书从认知障碍的概述到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专家共识,涵盖了PSCI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分型、病理生理机制、可塑性研究、康复评定及康复治疗、中医理论、中医药、针灸等,内容丰富、翔实,为相关临床医师进行PSCI的综合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指导。《脑卒中认知障碍中西医结合康复诊疗指导》内容试读第一章认知障碍的概述第一节认知的概念和神经学基础一、认知的定义认知(cogitio)是指人接受外界信息、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包括对感觉输入信息的获取、编码、操作、提取和使用,这一过程需要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执行、计算、理解、判断等的共同参与。二、认知的神经学基础认知过程是高级脑功能活动,由脑皮质和皮质下结构(皮质下白质、边缘系统、间脑神经核团、脑干核团及小脑等)共同参与,不同的认知活动激活相应的脑区和皮质下结构。认知神经科学是认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结合,旨在阐明认知活动的脑机制,即人类大脑如何调用各层次上的组件,包括分子、细胞、脑组织区和全脑去实现各种认知活动。了解认知神经科学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取向,对理解人类脑-认知行为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一)认知的神经基础人脑是由上千亿个神经元组成的复杂系统。它为人类提供了知觉、运动、注意、学习、记忆、思维、语言、情感、意识等最重要的高级脑功能和认知行为。认识脑从而认识人类自身已成为21世纪最具挑战性和最活跃的科学前沿,是各国科学家需承担的重要科学使命,是全球性的研究热点神经元(euro)即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的大小、形状和它们所具有的功能各不相同,但在构造上基本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构成。细胞体是神经细胞的主体。树突是从细胞体周围发出的分支,多而短,呈树枝状,树突由此而得名,其功能是接收传入的信号。轴突是从细胞体发出的一根较长的分支,它的周围包以由髓磷脂组成的髓鞘,具有绝缘作用,以防止神经冲动向周围扩散。轴突末端有许多分支状的球形小突起,称为终球。终球的功能是将神经冲动传至另一个神经元。神经元具。1···试读结束···...

    2022-07-27 脑卒中认知障碍康复训练方法 脑卒中 认知障碍 康复

  • 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纪晓军,王琳,李宝山,孙龙军,张德全,赵峻|(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作者】纪晓军,王琳,李宝山,孙龙军,张德全,赵峻【页数】216【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7.06【ISBN号】978-7-5189-2330-4【价格】78.00【分类】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参考文献】纪晓军,王琳,李宝山,孙龙军,张德全,赵峻.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7.06.图书封面: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内容提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医疗需求不断提高,医学模式已从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的新模式。《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内容试读第一章概论主要包括4个方面,即医学康复(以医学的手段第一节康复医学的概念矫治残疾,提高其功能),教育康复(实现受教育的权利,如文化教育及特殊教育),社会康复(恢复其参加社会的权利,如残疾人参与社会活动,建筑无障碍设施),职业康复(为残疾人创造就业一、康复条件并实现其自食其力)。通常将包括医学康复、在国际上“康复”一词用Rehailitatio来表教育康复、社会康复、职业康复诸方面的康复工示,其中re-有重新的意思,haili是使之有能力作称为全面康复或俗称大康复。目前社会上将或适应的意思,actio是行为或状态的结果,因此“康复”一词与疾病后的恢复(Recovery)混用,Rehailitatio是重新得到能力或适应正常社会生活如某某人患肺炎被治愈,常常称某某人获得了之意。美、英等国将这个词用于表示残疾人重新“康复”。这种把疾病完全恢复的过程亦称为“康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恢复做人的权利和尊严的复”是不妥的。疾病后能百分之百的恢复者,不过程。存在康复问题,只有伤病后达不到百分之百的恢目前,康复意指“复原”“恢复原来的良好状复,而遗留下不同程度残疾的人,才存在康复问态”,即应用各种有效的措施,减轻残疾的影响,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功能障碍、没有残疾争取使残疾人重返社会。康复专家们曾把“康复”就没有康复。定义为“康复是指综合、协调地应用医学、社会、二、康复医学教育、职业的措施,对患者进行训练或再训练,减轻残疾因素造成的影响,以尽量提高其活动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医学模式已发生了能,改善生活自理能力,重新参加社会生活。”根本性的转变,从以疾病为中心的生物医学模式1981年WH0(世界卫生组织)医疗康复专家委员转变成为以人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会给了康复一个新的定义:“康复是指采取一切措式。康复医学正是这种新医学模式的具体体现。施,减轻残疾和因残疾带来的后果,提高才智和残疾患者康复目标的实现与康复医学密不可分,功能,使他们重新回到社会中去。”所以康复是使但是康复与康复医学并不是等同的概念,康复的残疾者和功能障碍者恢复功能、恢复权利的过程。目的是恢复残疾者的功能和权利。而康复医学本综上所述,康复是指使残疾人(患者)个人质上是功能医学,它主要是研究患者的功能障碍权利的恢复过程。它涉及个人权利的各个方面,伴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各种残疾,同时提高康复都必须予以关注,对残疾人(患者)的康复服务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生活2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自理能力。康复医学是一门医学学科,是医学学中医康复医学的这一概念,并形成了一门新兴的科的一个分支,与保健、预防、治疗医学并重,综合性学科。因此,可以认为,中医康复医学根被国际上称为第四医学。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植于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医学,使用的是传统中的发展,对医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医理论和传统中医学的技术方法,但在其学科形治愈疾病,而且要不留任何障碍,获得良好的功成及发展过程中,则引入和借鉴了现代康复医学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客观的要求推动的部分理念。因此,中医康复医学既不能困于中了康复医学的发展。目前,康复医学在世界各国医古籍“康复”的固有概念,也不能照搬现代医正快速发展中,在卫生事业上,保健、预防、医学的康复概念。疗、康复四者紧密结合,互相渗透,为人类健康中医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有很大区别,是在提供着全面服务。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中医学基本理论指导下,针对功能障碍采取地治对康复医学十分关注,采取各项措施,促进了我疗措施。而临床医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诊断、国现代康复医学事业的快速成长。治疗和预后,提高临床治疗水平,促进人体健康的科学。它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从整体出发结三、中医康复医学合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病理过程,进而中医康复医学是指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确定诊断,通过治疗和预防以最大程度上减弱疾究康复医学的基础理论、医疗方法及其应用的一病、减轻患者痛苦、恢复患者健康、保护劳动力」门学科。具体地说,是针对由于损伤、各种急慢临床医学是直接面对疾病患者,对患者直接实施性疾病、老龄化带来的功能障碍以及先天发育障治疗的科学。碍的残疾者,通过应用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评价是现代康复医学的特征之一,是反映功以及有关技术,使机体功能衰退或障碍者的潜在能障碍程度的手段,离开评价康复医学就不能成能力和残存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的科学体系,其目为完整的体系。中医证候是中医临床医学的核心标在于减轻或消除因病残带来的身心障碍,以恢问题,是中医多种治疗方法的主要作用对象,证复功能,重返社会。在康复实施过程中,应有本候不明,方药难施。所以,证候诊断是中医临床人、家属及社区的参与。过程中实施中医治疗方法的必经之路:由于中医中医康复医学的医疗实践活动历史悠久、有康复医学中所采用的康复方法,与中医临床、中独特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有丰富多彩的康复医疗医养生的方法一致,所以,证候诊断也是中医康方法,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康复的内容大多复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故中医康复评价首先零星的分散在历史医籍中,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是中医诊断领域内的辨证。主要通过中医望、闻、中医学科加以应用,因此也就没有形成中医康复问、切四种手段来实现。医学的科学概念。从历史来看,中医学最早使用四、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了“康复”一词。《尔雅·释诂》中说:“康,安也”,《尔雅·释言》中说:“复,返也”,即康复中西医结合医学是将传统的中医中药知识和为恢复平安或健康。只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方法与西医西药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在提高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康复医学的介入,由于西方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阐明机理进而获得新的医学现代康复医学理论、技术和经验的大量引进以及认识的一种途径。中西医结合发轫于临床实践,现代康复医学学科在我国的基本确立,中医学中以后逐渐演进为有明确发展目标和独特方法论的“康复”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明确学术体系。提出功能康复是康复医学的立足点,康复的对象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以现代康复医学的内涵主要是残疾者,以及慢性病、老年病等有各种功为架构,融人现代康复及中医康复两种方法,让能障碍者。中医开始系统发掘、整理和研究中国现代康复充分吸收中医康复的治疗特长,让中医传统的康复医学理论、技术和治疗方法,出现了康复借鉴现代康复的评估方法和目标制定、重视第一章概论3定量评价,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治疗手段,随之产生的熨法、灸法及砭石、骨针等是包括康促进患者的康复。复治疗在内最早的医疗手段与器具。夏、商时期,人类对疾病有了初步的认识,酒和汤液相继出现,第二节具有重要的康复治疗作用。康复医学的发展春秋战国时,齐相管仲在首都设立了类似康复的机构,收容聋、哑、跛癫、畸形等残疾者这一时期,由于《黄帝内经》的问世,莫定了中中医康复的形成与发展医康复医学的理论基础,其中“形神合一”“天人中国医学源远流长,数千年的中医学史记载相应”的整体观,成为康复医学理论的核心。书了中国人民与疾病做斗争的大量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广泛应用了情志调摄、针灸、气功、导引、按和前辈医家在中医康复医学方面的学术成就。中摩、饮食、体育等多种康复方法,总结出“杂合医康复医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历代以治,各得其所宜”(《素问·异法方宜论》)的中医学的发展,中医康复医学不断地得到充实和康复治疗原则,并系统阐述了风雨、声音、高山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形成了独特的理深谷、泉脉、草萱、林木等与人体的相关效应,论体系。在我国古代,康复医疗活动,康复医疗对后世自然康复疗法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产生了,并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发展。早在(二)汉晋六朝时期—形成时期《黄帝内经》中就有医学家们根据人类远古时期康两汉魏晋时期,康复理论逐渐完善,康复方复医疗的实践总结出许多康复医学的理论原则和法不断创新,东汉名医张仲景创立的辨证施治理方法:“天地合气,命之日人”是对生命起源的认论,对中医康复医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他所识。“顺四时而知寒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阐述的大病瘥后、慢性病残、诸虚百损等,无不要求我们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精神调摄,起居突出药物康复疗法的特点,如薯蓣丸等康复诸方,养生,饮食养生,房事养生,导引按跷等明确提至今仍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华佗创编的五禽戏,出养原则和方法。奠定了康复医学理论基础。在既能防病健身,又能促使患者康复。晋代皇甫谧历代医家的努力下,中医康复医学的内容不断得撰写的《针灸甲乙经》,包含了非常丰富而又具体到完善,康复方法不断得到补充,其中包括大量的康复医学内容,并为某些慢性病的康复提供了的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如中药疗法、针灸疗行之有效的针灸疗法。同时,康复机构亦趋增多法、按摩疗法、熏洗疗法、气功疗法、运动疗法官办的“暴室”和“隐宫”,民办的“疾馆”和等。这些方法都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与现代“老残疾馆”,代代相传,兴盛不衰。南北朝陶弘康复方法相比,独具特色而历经实践检验,行之景在《养性延命录》中提出引气攻病的方法,对有效的治疗方法。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中医气功、吐纳、按摩、食疗、情志等康复方法有所药学的不断挖掘整理,以及现代康复医学不断引创新。人,中医在康复医学方面的独特理论和方法得到(三)隋唐时期一成长时期系统的整理和总结,具有中医特色的康复医疗机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中记载了200构相继建立,中医康复医学专门人才的培养纳入余种导引术势,用于偏枯、拘挛、痹证、癫痫、国家高等教育计划,学术活动蓬勃开展,学术水中风、腰痛等病残者,收到了较好的康复效果。平不断提高。中医康复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与王焘的《外台秘经逐步形成。从中医康复医学学术发展来看,大要》,收集处方累计逾万首,汇集中医康复方法之致分为如下几个历史阶段。大成,包括食疗、针灸、按摩、磁疗、光疗、冷(一)春秋战国时期—萌芽时期疗、热疗、泥疗、泉水疗、香气疗、时序疗法、中医康复医学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代,火方向疗法、心理疗法,以及药物蒸、熨、熏、洗的发明和运用,使人类增强了征服自然的能力。敷、贴、吹、摩、灌、搽等,几乎包揽无遗。其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中《千金要方》详细介绍了150多种谷、肉、果、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寿世保元·老人》),菜等食物的性味、主治和功用,提出“五脏所宜指出喜笑疗法是健身与康复的良方。龚居中在食法”,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早的康复营养食谱。《红炉点雪》中载有“却病延年一十六句之术”,(四)宋金元时期一充实时期巧妙地将气功、导引、情志、饮食、体育等多种宋元时期由于官方的重视和众多医家的努力,疗法融于一体,系列有序,易学易行。同时还明中医康复事业和学术有了较全面的发展。如《太确指出“歌咏所以养性情,舞蹈所以养血脉”,对平圣惠方》中有不少可用于康复医疗的方剂,还轻歌曼舞的娱乐康复作用,做了较正确的评价。选列药粥方129首,广泛运用于中风、产后、脚清代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中将康复方法列气、水肿、脾胃不足及诸般虚损病证,开创了融在卷首,其中包括气功、按摩等,并提出使用导药食于一体的饮食疗法的新局面。《圣济总录》是引、针灸诸法,以行一身之气,而不单纯依赖药采辑历代医籍并征集民间验方和医家献方整理汇物。俞根初在《通俗伤寒论》“调理诸法”中,全编而成。书中载有一些属于病后康复医疗的内容,面阐述了对于热性病的康复医疗,包括病后药物如食治虚劳、伤寒后诸病、脾胃虚弱诸证、产后调理、食物调理、起居调理等,内容系统详尽。诸病等,并收载药粥方113首,如苁蓉羊肾粥、尤乘所辑《寿世新编》“病后调理服食法”一节,补虚正气粥等,其中不乏良好康复作用的食疗方。专门讨论饮食康复,其所列各种疾病的饮食康复此外,金元四大家的学术成就也对中医康复注意事项,各种粥、糕等食疗品种,均有较高的医学的发展各有一定的贡献。如刘完素编著的实用价值。《素问·玄机原病式》对临床康复辨证具有一定的(六)中医康复医学的新时代指导意义:张子和对许多疑难杂病的康复医疗有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医药学的不断挖掘和所发展和创造,特别是情志相胜疗法,对后世颇整理,中医康复医学的理论和方法也得到了系统有启迪;朱丹溪善用滋阴潜阳的康复方法,注重的总结和提高。全国各地建立了不同层次的具有药食并重,对后人有较大影响;李东垣则强调人我国特色的康复医疗机构,使中医康复医学的理以脾胃为本,这也是康复医疗中必须遵循的原则。论和方法得到广泛的应用。大多数中医院校都设宋金元时期的中医康复医学在总结前人经验置了针灸学专业、推拿气功学专业,许多中医院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新探索,有了新的经验和认校还开设了康复治疗及中医养生康复专业,培养识,使中医康复理论与实践日臻完善。了一批中医康复医学人才。与此同时,学术活动(五)明清时期一成熟时期亦日益活跃,1983年成立了“中国康复医学研究明清两代是中医学术的鼎盛时期,中医康复会”。1984年在石家庄召开了全国首届康复医学学医学在理论和方法上也获得了引人注目的提高。术讨论会,1989年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国际传张介宾对情志疗法有着深入的研究,明确提出统康复医学学术会议。1986年《中国康复学杂“身心”概念,他认为人的心理状态受制于精神刺志》公开发行。有关中医康复医学的专著亦相继激,影响疾病的发生与转归,指出怒、思、忧虑出版,如郭子光等主编的《中医康复学》,陈可冀均可致病,而喜悦开怀则能除病,因此调节情绪主编的《中国系统康复医学》,作为高等医药院是情志疾病最有效的康复措施。李时珍在《本草校试用教材,如傅世垣主编的《中医康复学》纲目》中详尽论述了各种不同来源之水的性能,孟景春主编的《中医养生康复学概论》等,这阐明了泉水疗法的应用和选择。如饮清泉之水可切都促进了中医康复医学的理论及临床水平的不以疗疾,冷泉水浴对某些顽症有康复作用,温泉断提高。外浴可治皮肤及关节疾病等。龚廷贤对呼吸吐纳、二、现代康复的形成与发展气功锻炼有精辟见解,并认为“诗书悦心,山林逸兴”(《寿世保元·老人》),倡导书画疗法、森总体上看康复医学属于较为年轻的学科,但林疗法的康复作用。他还力劝人们“每把戏言多在发展的道路上也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历程。谈到···试读结束···...

    2022-07-27

  • 中西医结合诊治湿疹》缪晓,李欣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诊治湿疹》【作者】缪晓,李欣主编【页数】259【出版社】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06【ISBN号】978-7-313-17294-5【价格】38.00【分类】湿疹-中西医结合疗法【参考文献】缪晓,李欣主编.中西医结合诊治湿疹.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06.图书封面:中西医结合诊治湿疹》内容提要:本书立足中西医结合,从病因、诊断、临床分型、中医的认识等几个章节,阐述了湿疹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诊断与治疗。系统简洁地论述了一些中医基本概念,中医对湿疹的认识、辩证和治疗,并附有典型医案。《中西医结合诊治湿疹》内容试读第一章概述第一节湿疹的概念与历史一、概念与历史湿疹(eczema)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和表皮的炎症。病因复杂,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有关。临床上,瘙痒剧烈,急性期者,以丘疱疹、渗出为主;慢性期者,以苔藓样变为主。其临床表现具有对称性、多形性、复发性和瘙痒剧烈等特点。湿疹的英文名词eczema,源于古希腊词ekzei,意为“沸腾”,形象地形容全身剧烈瘙痒后的那种感觉。可见,即使从西方医学角度来讲,湿疹也是人类认识较早、深受其苦、时间较长的一种疾病。中医学统称本病为“湿疮”。因临床特点各异,中医学又有不同的名称。如浸淫遍体,滋水较多者,称“浸淫疮”;以丘疹为主的称“血风疮”或“粟疮”;发于手部的称“瘸疮”;发于耳部的称“旋耳疮”;发于乳头部的称“乳头风”;发于脐部的称“脐疮”;发1中西医结合诊治湿疹于阴囊部的称“肾囊风”;发于四肢弯曲部的称“四弯风”,等等。《诸病源候论·疮候》说:“疮者,由肤腠虚,风湿之气,折于血气,结聚所生。多着手足间,递相对,如新生茱萸子,痛痒,抓搔成疮,黄汁出,浸淫生长,拆裂,时瘥时剧”。《诸病源候论·湿癣候》说:“湿癣者,亦有匡郭,如虫行,浸淫,亦湿痒,搔之多汁成疮,是其风、毒气浅,湿多风少,故为湿癣也”。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浸淫疮候》中说:“浸淫疮是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初生甚小,先痒后痛而成疮,汁出浸溃肌肉,浸淫渐阔,乃遍体…以其渐渐增长,因名浸淫也。”可见,历代文献中对本病的描述与现代医学所说的湿疹皮损对称分布、剧烈瘙痒、有湿润倾向等症状相一致。二、湿疹与皮炎很多患者在就诊时,往往被湿疹、皮炎、过敏性皮炎等术语搞糊涂。其实,由于历史的原因,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命名、界定甚至诊断,有一定的交叉乃至含混。学术界对湿疹的概念及其分类存在不同看法,有的主张废弃“皮炎”这一名词,有的则主张废弃“湿疹”这一临床病名。皮炎,顾名思义,就是指“皮肤的炎症”,是一个十分广泛的皮肤病理的概念。临床上以红斑为主,兼有丘疹、斑丘疹,如果能够明确是因为某种体质的患者接触某种致敏物质后引起的,则称为接触性皮炎;如果是因为不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类外用制剂,则称为激素依赖性皮炎;如果因为饮食不慎,或者水土不服,或者季节变化,有时临床医师笼统称为过敏性皮炎。但是,湿疹是有特定含义的疾病。它在急性期有较强的渗出倾向,皮疹呈多样性,亚急性期表现为点状糜烂,慢性期则有2第一章概述局部浸润和肥厚。而一般的皮炎,则主要以红斑为主。不少人认为,湿疹和某些类型的皮炎具有类似的病理变化,可能湿疹患者最初表现为某种皮炎,特别是接触性皮炎,但久而久之长期反复搔抓刺激后皮疹表现为湿疹样。而原先某些病因不明的湿疹患者,因为随着医学的进步可能找到过敏原,从而可以划归过敏性皮炎的范畴。但无论如何,湿疹和皮炎虽有不少共同点,但临床上也可以见到很多不同之处。一般接触性、过敏性皮炎在停止接触过敏原之后往往能较易痊愈,但湿疹却表现出迁延难愈、反复发作的特点。异位性皮炎,即特应性皮炎,有时也俗称为婴儿湿疹、奶癣等。这一病名为1933年由瓦也斯(Wie)及苏兹伯格(Sulzerger)最早提出的。而“异位性”一词为柯卡(Coca)于1925年首先倡议,其含义是:患者或家族成员易罹患哮喘病、枯草热(花粉症)、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湿疹等疾病史;对异种蛋白过敏;患者血清中gE值增高;患者血清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异位性皮炎是明确伴有遗传因素的特殊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与普通的湿疹并不一样。第二节中医学对湿疹的认识一、中医学对湿疹的认识中医学对湿疹的认识历史悠久,通常将本病统称为“湿疮”,而根据临床表现及发病部位不同,可以分为“浸淫疮”“血风疮”“旋耳疮”“风赤疮痍”“乳头风”“脐疮”“搞疮”“肾囊风”“阴湿疮”“风疮”“四弯风”等。近年来也有学者根据发病年龄不同,分为3中西医结合诊治湿疹婴儿湿疹、儿童湿疹、成人湿疹及老年人湿疹。从中医古籍文献对湿疹的记载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对该病的认识在不断深入,因、机、证、治的记述也在逐步完善。1.浸淫疮在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中这样记载:“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人口者不可治…浸淫疮,黄连粉主之。”而清代吴谦《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决》云:“浸淫疮发火湿风,黄水浸淫似疥形,蔓延成片痒不止,治宜清热并消风。并注:浸淫疮,初生如疥,搔痒无时,蔓延不止,抓津黄水,浸淫成片,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初服升麻消毒饮加苍术、川黄连。抓破津血者,宜服消风散,外擦青蛤散即愈。若脉迟不食,黄水不止,此属脾败,不治之证也”,该记述对“浸淫疮”的描述就相对完善了,而且方、药明确。2.血风疮关于“血风疮”的认识存在一定差异,明代申斗垣《外科启玄》(卷七)中这样记述:“此疮多在两小腿里外臁,上至膝,下至踝骨。乃血受风邪而生也。多痒,抓破出黄水成疮,况内有虫。延及十数,未遇良方,故不能取效也。方在后,勿以寻常比之”,而在《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决》中云:“血风疮证生遍身,粟形搔痒脂水淫,肝肺脾经风湿热,久郁燥痒抓血津。认为此证由肝、脾二经湿热,外受风邪,袭于皮肤,郁于肺经,致遍身生疮。形如粟米,搔痒无度,抓破时,津脂水浸淫成片,令人烦躁、口渴、搔痒,日轻夜甚。宜服消风散,外敷雄黄解毒散。若日久风邪郁在肌肤,则耗血生火,搔痒倍增,夜不得寐,挠破津血,心烦,大便燥秘,咽干不渴,此属火燥血短。宜服地黄饮,外擦黄连膏、润肌膏,合而用之悉效。兼忌椒、酒、鸡、鹅、动风等物。”从文中不难看出,4第一章概述前者是对小腿湿疹的描述,后者则指丘疹型湿疹,可见在古代由于受限于信息的畅通等因素,各医家认识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3.风赤疮痍眼脸湿疹称为“风赤疮痍”,见于《秘传眼科龙木论》,之后在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中云:“由脾脏风热蕴结,两脸似朱涂而生疮,黑睛端然无染,不治便生翳膜。”文中形象地描述了眼部湿疹的症状“眼脸红肿起疮及溃烂”。4.旋耳疮耳部湿疹称“旋耳疮”,又名“月食疮”,首载于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月食疮候》:“月食疮,生于两耳,及鼻面间,并下部诸孔窍侧,侵食乃至筋骨。月初则疮盛,月末则疮衰,以其随月生,因名之为月食疮也。”清代祁坤《外科大成》(卷三)云:“耳镟者,生耳后缝间,延及上下,如刀裂之状,随月之盈虚,故名月蚀疮。”清代吴谦《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决》云:“旋耳疮生耳后缝,疮延上下连耳疼,状如刀裂因湿热,穿粉散搽即成功。认为此证生于耳后缝间,延及耳折,上下如刀裂之状,色红,时津黄水,由胆、脾湿热所致。然此疮月盈则疮盛,月亏则疮衰,随月盈亏,是以又名月蚀疮也。宜穿粉散搽之,即可成功。”病名在逐步规范,记述内容也在不断丰富。5.乳头风乳房湿疹被称为“乳头风”,记载见于清代名医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卷中:“乳头风,乳头干燥而裂痛如刀刺,或揩之出血,或流黏水,或结黄脂,此由暴怒抑郁,肝经火邪不能施泄所致。胎前产后俱有之。”可见其发生多由肝火不能疏泄,肝胃湿热蕴结而成。6.脐疮脐部湿疹称为“脐中出水”,见于清代许克昌《外科证治全5中西医结合诊治湿疹书》:“脐中不痛不肿,甚痒,时流黄水,或浸淫成片。此肠胃积湿,宜服芩连平胃散,外撒三妙散即愈。忌酒、面、生冷、果菜,庶不复发。”此记述包括饮食调护,描述相对完备。·7.肾囊风阴囊湿疹古籍中可见“胞漏疮”“肾囊风”“绣球风”“湿阴疮”之称。明代申斗垣《外科启玄》(卷七·胞漏疮)云:“此疮乃肝经湿热所致,外胞囊上起窠子作痒,甚则滴水,湿其中衣,久治不痊者,宜服黄芩滑石牵牛大黄甘草木通等剂,以逐其湿,外以鲫鱼散搽之效。”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首先提出“肾囊风”病名,谓:“肾囊风,乃肝经风湿而成,其患作痒,喜浴热汤;甚者疙瘩顽麻,破流脂水。宜蛇床子汤熏洗二次即愈”,对本病的局部形征作了详尽的描述。8.阴湿疮外阴湿疹称“阴湿疮”,清代祁坤《外科大成》曰:“阴湿疮生阴毛之际,如疥如癣,瘙痒难忍,由肾虚风热所致。搽银杏散,初次痛甚,忍之,三日三上,则不痛而全愈矣。”9.风疮肛门湿疹称为“风疳”,清代祁坤《外科大成》曰:“风疳形如风癣,破流黄水,遍体浸淫。由风湿客于谷道也。搽如圣膏。”10.搞疮手足湿疹称“瘑疮”,首见于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疮病诸候·疮候》:“搞疮者,由肤腠虚,风湿之气,折于血气,结聚所生。多着手足间,递相对,如新生茱萸子,痛痒,抓搔成疮,黄汁出,浸淫生长,拆裂,时瘥时剧,变化生虫,故名。”清代祁坤《外科大成》(卷二·手部)记载日:“生于手足,形如茱萸,相对痒痛,破流黄汁浸淫,时瘥时发,由风湿客于肤腠也,以杀虫为主,用藜芦膏敷之。”后者较前者有了明确的治疗记载。6···试读结束···...

    2022-07-27

  • 《脑卒中运动障碍中西医结合康复诊疗指导》夏文广|(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脑卒中运动障碍中西医结合康复诊疗指导》【作者】夏文广【丛书名】脑卒中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导丛书【页数】293【出版社】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7【ISBN号】978-7-5706-1327-4【分类】脑血管疾病-运动障碍-中西医结合-康复【参考文献】夏文广.脑卒中运动障碍中西医结合康复诊疗指导.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7.图书封面:中西医结合康复诊疗指导》内容提要:《脑卒中运动障碍中西医结合康复诊疗指导》内容试读第一章脑卒中康复临床医疗概述第一节脑卒中的临床基础脑卒中(cereraltroke),又称脑血管意外(cererovacularaccidet,CVA),是指突然发生的、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其症状常持续超过24,严重者可引起患者死亡。临床上可分为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卒中是由于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症状持续时间至少24h或存在经影像学证实的新发梗死灶,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脑卒中中,缺血性卒中约占87%,脑出血约占10%,其余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是由于脑动脉主干或皮质支动脉硬化或炎症,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血栓形成,局部血供发生中断,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出现相应的脑功能障碍。脑栓塞是指血液中的各种栓子(如心脏内的附壁血栓、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脂肪、肿瘤细胞、纤维软骨或空气等)随血流进入脑动脉阻塞血管,侧支循环不能代偿,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腔隙性脑梗死是在长期高血压等危险因素基础上,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小穿通动脉血管壁管腔闭塞,供血区脑组织发生缺血性坏死(其梗死灶直径<1.5~2.0cm),出现急性神经功能损害。脑出血又称为原发性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50%~70%的病例是高血压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脑底部或表面的血管破裂,血液直接进入到蛛网膜下腔所致,常由动脉瘤破裂所引起。一、脑卒中的流行病学根据2017年发表的Ne-Chia中国脑卒中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卒中发病率为345.1/(10万人·年),死亡率为159.2/(10万人·年),患病率为1596.0/(10万人·年),每年新发病例约240万,死亡病例约110万。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人口的老龄化,脑卒中的发病年龄日趋提前。45岁后脑卒中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显著增加,65岁以上人群增加最显。1脑卒中运动障碍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导著,75岁以上者发病率是45~54岁组的5一8倍。脑卒中发病与环境、饮食习惯和气候(纬度)等因素有关。我国除西藏自治区外,脑卒中发病呈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发病趋势。寒冷季节脑卒中的发病率高,其中出血性卒中发病的季节性更为明显。脑卒中的发病高峰时间是清晨至中午。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男性显著高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3:1一1,7:1。我国现有脑卒中患者600万~700万人,其中约450万患者有不同程度劳动能力丧失或生活不能自理。40%的患者遗留有中度功能障碍,15%~30%的人留有严重的残疾,主要是运动功能障碍,也包括语言、认知、言语、情感等其他障碍。国家每年用于治疗脑卒中患者的费用超过百亿元,加上各种间接经济损失,每年此病支出接近200亿元。积极开展脑卒中危险因素的针对性预防,能明显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及时确诊、早期治疗和康复训练,能明显提高其治愈率,减少致残率。卒中后进行针对性、规范化的康复治疗能够加速卒中患者的康复进程,减轻功能残疾,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节约社会资源。二、脑卒中的病因和危脸因素(一)脑卒中的病因常见病因包括以下可能,病因可为单一的,亦可为多种病因。1.血管壁病变1)脑动脉硬化。临床最为常见,包括高血压性小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2)各种动脉的炎症。包括感染性动脉炎及非感染性动脉炎,如风湿性、结核性、梅毒性动脉炎等」3)先天性血管病。如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AVM)和先天性狭窄等。4)各种原因所致的血管损伤。2,心脏病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包括常见高血压或低血压、血压急骤波动、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心律失常等,特别是心房纤颤,可引起心源性栓塞。3.血液成分及血液流变学改变1)血液凝固性增加。包括如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等高黏血症,抗凝血酶Ⅲ、蛋白C、蛋白S缺乏等遗传性高凝状态。2)应用抗凝剂、口服避孕药等。2····试读结束···...

    2022-07-27 脑卒中中西医结合康复 脑卒中中西医结合治疗PPT

  • 《脑卒中吞咽障碍中西医结合康复诊疗指导》夏文广|(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脑卒中吞咽障碍中西医结合康复诊疗指导》【作者】夏文广【丛书名】脑卒中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导丛书【页数】261【出版社】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7【ISBN号】978-7-5706-1326-7【分类】脑血管疾病-吞咽障碍-中西医结合-康复【参考文献】夏文广.脑卒中吞咽障碍中西医结合康复诊疗指导.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7.图书封面:中西医结合康复诊疗指导》内容提要:吞咽功能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础的功能之一,而吞咽功能障碍所带来的营养不良、脱水、吸入性肺炎、窒息等问题已成为脑卒中患者严重的健康问题。积极有效的康复治疗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如何发挥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在吞咽障碍康复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吞咽障碍康复疗效,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脑卒中后系统康复治疗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本书系统地介……《脑卒中吞咽障碍中西医结合康复诊疗指导》内容试读第一章吞咽功能的解剖与生理第一节吞咽功能的解剖学基础吞咽活动是口腔、咽、喉部和食管的肌肉和神经共同参与的一个复杂的协调运动过程,在不同的吞咽时期参与的肌肉和神经的作用各不相同,口腔主要参与咀嚼食物、分泌唾液、运送食物。在咽喉部吞咽动作逐渐启动,经过一系列的软腭上抬、喉闭锁、环咽肌松弛等过程,食团进入食管,通过食管的蠕动进入胃部,完成吞咽过程。如果下颌、双唇、舌、软腭、咽喉、食管等器官组织的结构和(或)功能受损,不能安全有效完成吞咽动作就会造成吞咽障碍。一、口腔口腔为吞咽功能相关器官的起始部分,由唇,上、下颌,舌,口底,颊,硬腭,软腭,腭垂,腭舌弓等组成,具有咀嚼食物、辅助发音、感受味觉和初步消化食物等功能,口腔的这些构成部分与相邻组织借助肌肉、黏膜形成袋或侧沟,这些沟对吞咽功能而言很重要,当颜面部出现瘫痪时,食物容易滞留在侧沟中。1.骨口腔由上、下颌骨和腭骨组成。前壁及外侧壁由上、下颌骨的牙槽突及牙齿围成。其中下颌骨与题骨下颌窝组成题下颌关节,当此关节受累时,张口受限,影响正常进食和咀嚼功能。2.肌肉与吞咽相关的肌肉有咀嚼肌(颞肌、咬肌、颊肌、翼内肌、翼外肌)、口轮匝肌、腭肌、舌肌等,食团在口腔内咀嚼时,首先需要口轮匝肌的关闭与颊肌的张力,以使舌肌运动并推动食物至腭咽弓,颊肌收缩可防止食团在齿龈颊槽沟内滞留。当口腔的肌肉功能受到影响,就必然影响到吞咽功能。比如口轮匝肌和环形肌保持口腔的开闭的功能受阻,就会影响食团的咀嚼和推进。位于腭舌弓的腭舌肌收缩时可将硬腭往前、下拉,使软腭下降与舌根密切接触,可阻挡正在咀嚼的食物掉进咽。腭咽肌肉群收缩时可将硬腭往上拉、往回缩,腭舌肌收缩接近腭和舌后部,可有效关闭口腔后部3.舌舌是以骨骼肌为基础,表面覆以黏膜构成。舌具有感觉、协助咀一>脑卒中吞咽障碍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导嚼、吞咽食物和辅助发音等功能。舌黏膜表面有许多称为舌乳头的小突起,内含味蕾,司味觉:舌下面正中两侧的舌下阜有下颌下腺管和舌下腺管的共同开口分泌唾液,有助于食团的咀嚼。舌肌可分为舌内肌和舌外肌两类。舌内肌群包括上纵肌、下纵肌、横肌和垂直肌等不同方向的肌纤维束,且互相交错,收缩时可改变舌的形状。舌外肌群是指起于舌外、止于舌的肌肉,包括颊舌肌、舌骨舌肌、茎突舌肌、腭舌肌等,且与相关的颈部肌共同组成舌外肌群。如:①颏舌肌,两侧颏舌肌同时收缩,使舌伸出,该肌一侧收缩,舌伸出时舌尖偏向对侧。②舌骨舌肌,收缩时牵舌向后下外侧。③茎突舌肌,牵舌向后上方④腭舌肌,形成前腭弓,上抬舌。4.腺体口腔的腺体主要由睡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组成另外还有许多小腺体分布在舌、唇、脸颊及口腔顶部的黏膜中。吞咽活动的准备期,食团的咀嚼需要食物与唾液的混合,唾液的润滑和食团的稀释有利于吞咽,脑干内上、下泌涎核的副交感神经纤维调控睡液腺的分泌。二、咽咽为前后略扁、上宽下窄的肌性管道,是消化和呼吸的共同通道。与吞咽、呼吸、发声密切相关。可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与吞咽关系密切的是口咽和喉咽两个部分。1,鼻咽位于鼻腔的后方,向前借鼻后孔与鼻腔相通。在其侧壁上各有一咽鼓管咽口,空气可经此口进人中耳的鼓室。该口的后上方有一半环形的隆起,称咽鼓管圆枕,在圆枕的后方有一深窝,称咽隐窝。2.口咽位于口腔的后方,相当于第3~第4颈椎高度,腭帆与会厌之间,向前借咽峡与口腔相通。在其侧壁上,腭舌弓和腭咽弓之间的凹陷,称扁桃体窝,窝内容纳腭扁桃体。位于舌根与会厌之间的黏膜,形成3条矢状位的皱襞,分别是舌会厌正中襞和两侧的舌会厌外侧襞。三襞之间的凹陷称会厌谷。在正常吞咽时,食物与水可滞留于此。3.喉咽位于喉的后方,会厌软骨上缘与环状软骨下缘之间,相当于第4~第6颈椎高度,向前借喉口与喉腔相通。喉口与咽侧壁有一凹陷,称梨状隐窝,在此窝底可见一横向的黏膜皱襞,称喉神经襞,是喉上神经的内侧支自外上向内下入喉的途径,临床可用此处做神经阻滞麻醉。三、喉喉位于颈前正中线,相当于第3一第6颈椎高度,是以软骨为支架,并由关节、韧带、纤维膜、肌群以及黏膜构成。喉的上界为会厌软骨上缘,相当于·2····试读结束···...

    2022-07-27 脑卒中中西医结合康复 脑卒中中西医结合治疗PPT

  • 《肾脏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手册》钟光辉,蔡旭东主编;邢洁副主编;毛颖,邓颖萍,邢洁等编委|(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肾脏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手册》【作者】钟光辉,蔡旭东主编;邢洁副主编;毛颖,邓颖萍,邢洁等编委【页数】318【出版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12【ISBN号】978-7-5132-5768-8【分类】肾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手册【参考文献】钟光辉,蔡旭东主编;邢洁副主编;毛颖,邓颖萍,邢洁等编委.肾脏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手册.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12.图书封面:中西医结合诊疗手册》内容提要:钟光辉教授为宁波市中医院副院长,从事临床工作多年,同时作为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对肾脏病的中医理论研究扎实,学验俱丰。本书即钟教授对多年肾病科临床工作的思考,同时融合了部分学术研究成果的匠心之作。全书主要阐述常见肾脏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断与治疗,介绍了肾脏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及中西医治疗方法,贴合临床,简明实用。...

    2022-07-27

  • 《内科常见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实践》张念等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内科常见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实践》【作者】张念等主编【页数】202【出版社】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3【ISBN号】978-7-5578-3672-6【价格】55.00【分类】内科-常见病-中西医结合疗法【参考文献】张念等主编.内科常见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实践.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3.图书封面:中西医结合治疗实践》内容提要:本书共分为六章,首先介绍了药物治疗与合理用药以及中药的合理用药,然后以疾病为纲,分别叙述了呼吸、循环、消化、泌尿常见病与多发病。《内科常见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实践》内容试读第一章药物治疗与合理用药一、循证医学的应用(一)循证医学的概念循证医学(evideceaedmedicie,EBM)是现代临床医学诊治决策的科学方法学,是在继承临床传统医学决策模式基础上的创新。其核心思想是在临床医疗实践中,对患者的诊治决策都应依赖于客观的科学证据,而不是某些个人的主观经验。(二)循证医学的实施步骤和研究方法1.循证医学的实施步骤提出问题、获取有关证据、评价证据、应用证据、效果评估。实际工作中,上述5个步骤并非泾渭分明或必须面面俱到,通常可通过三种模式把证据整合到医疗实践中,即完全实施、使用模式、复制模式2.循证医学证据的评价方法系统评价、Meta分析。(三)循证医学的局限性(1)是一种归纳总结的思维,其结果和结论有一定的局限。(2)本身不能提高预防和治疗效果。(3)分析过程中往往忽视人种差异,忽视个体遗传背景的差异。(4)缺乏客观指标和证据者无法继续循证实践。循证医学与药物治疗学关系密切,循证医学为合理药物治疗提供科学的证据,为评价疾病治疗的效果提供了可靠依据,而药物治疗学的研究和实践是循证医学结论的由来。将循证医学应用于药物治疗学中,就是尽可能利用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的最佳证据制定患者的最佳用药方案。二、特殊人群药物治疗特殊人群是指妊娠和哺乳期妇女、新生儿、婴幼儿、儿童及老年人,他们的生理、生化功能与一般人群相比存在着明显差异,而这些差异影响着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效学。高度重视特殊人群的特点,做到有针对性地合理用药,对保护特殊人群的健康尤为重要。1.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用药妊娠期与哺乳期用药不但要充分考虑妊娠期及哺乳期母体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变化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更要注意药物对胎儿或新生儿的作用。·1·内科常见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实莲(1)妊娠期药代动力学特点:由于母体生理生化变化以及激素的影响,药物在孕妇体内的吸收、分布、消除过程,均与非妊娠时有很大不同,表现为:①药物的吸收:妊娠期间受孕、雌激素的影响,胃酸分泌减少,使弱酸性药物吸收减少,弱碱性药物吸收增多:肠蠕动减弱,使口服药物的吸收延缓,达峰时间延长,峰浓度降低。②药物的分布:妊娠期血浆容积、脂肪、体液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药物的分布容积增大,血药浓度一般低于非妊娠期。同时,因妊娠期血浆容积增大,血浆蛋白的浓度相对较低,药物与蛋白结合减少,游离型药物增多,进入胎盘的药物增多,药效增强,不良反应也可能增加。③药物的消除:妊娠期间孕激素浓度的增高可增强肝药酶活性,提高肝对某些药物的代谢能力:妊娠期心排血量增加,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均增加,肾排泄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加快,使某些药物血药浓度降低。妊娠晚期仰卧位时肾血流量减少,可使肾排泄药物速度减慢(2)胎儿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①药物的吸收:大部分药物经胎盘屏障直接转运到胎儿体内,形成羊水肠道循环。大部分经由胎盘一脐静脉血转运的药物,在未进入胎儿全身循环前须经过肝,因此在胎儿体内也存在首关消除。②药物的分布:血循环量对胎儿体内的药物分布有较大影响,胎儿的血流量多,肝内药物分布较多。胎儿血浆蛋白含量较母体低,因此进人组织中的游离型药物浓度较高,但与胎儿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不能通过胎盘向母体转运,可延长药物在胎儿体内停留时间。此外,胎儿体内脂肪组织较少,可影响某些脂溶性药物的分布。③药物的消除:胎儿的肝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胎盘和肾上腺也参与某些药物的代谢。由于胎儿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对药物的消除能力较成人低(3)妊娠期用药的基本原则:根据药物可能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美国食物药品管理局(FDA)根据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经验,将妊娠用药分为A、B、C、D、X五类A类:早孕期用药,经临床对照观察未见对胎儿有损害,其危险性相较低,在妊娠期使用较为安全。但仍须坚持没有充分适应证绝不用药的原则B类:在动物繁殖实验中未显示致畸作用,但缺少临床对照观察资料或动物繁殖实验显示不良反应,但这些不良反应未在妊娠妇女身上得到证实C类:仅在动物实验证实对胎仔有致畸或杀胚胎作用,但在人类中缺乏资料证实,使用前要权衡利弊D类:对胎儿危害有确切证据,但治疗孕妇疾病的效益明显超过危害,又无替代的药物。X类:对动物和人类均有明显的致畸作用,其危害性远远大于使用价值,这类药物在妊娠期禁忌使用妊娠期用药应遵循的原则:①妊娠期用药必须有明确的指征,尽量避免妊娠早期(妊娠1~12周)用药。②在医师指导下用药,尽量单一、小剂量用药,避免联合和大剂量用药;尽量选用老药,避免使用新药:参照FDA的药物分类,提倡使用A、B类药物,避免使用C、D类药物。③应用可能对胎儿有害的药物时,要权衡利弊后再决定是否用药,若病情急需应用肯定对胎儿有危害的药物,应先终止妊娠再用药。(4)哺乳期用药:几乎所有的药物都能进人乳汁被婴儿吸收,故哺乳期用药应慎重,应权衡利弊,遵循:①尽可能减少药物对子代的影响:②由于人乳持续产生,在体内不猪留,因此哺乳期可服用较安全的药物,并应在药物的1个血浆半衰期后再哺乳:③对因乳母大剂量、长时间用药可能对婴儿造成不良影响的,应及时监测婴儿血药浓度:④若乳母所用·2药物治疗与合理用药第一章药物对婴儿影响较大,则应停止哺乳,暂时实行人工喂养。2.小儿用药小儿时期包括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少年期等生长发育阶段。(1)小儿的生理特点及其对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效学的影响:小儿,尤其是婴幼儿,机体组织中水分的比例较成人高,体表面积与体积的比例大,体脂含量较低,血浆蛋白浓度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全;消化系统发育不全;肝、肾功能发育不全;小儿调节水和电解质代谢的能力较差;此外,小儿遗传缺陷也可致对某些药物反应异常。(2)小儿用药的基本原则:①严格把握用药指征:②选择适宜的给药剂量与间隔时间:③选择适宜的给药途径3.老年人用药老年人一般指年龄超过60岁的人(1)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及其对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效学的影响:在用药时应注意老年人机体组成发生变化,包括局部循环差及肌肉萎缩、血流减少,使肌内、皮下注射的药物吸收速率下降;体液和细胞外液与体重比例减小,体内脂肪比例增加,使脂溶性药物分布容积增大;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减退;心血管系统功能减弱;消化系统功能减弱;肝、肾功能减退。老年人的凝血功能减弱,体温调节能力、血糖调节能力降低,同化代谢小于异化代谢等特点。(2)老年人用药的基本原则:优先治疗原则、用药简单原则、用药个体化原则、注意饮食调节原则。(张念)·3。第二章中药的合理用药第一节合理用药概述合理用药是在充分考虑患者用药后获得的效益与承担的风险后所做的最佳选择,即使药效得到充分发挥,不良反应降至最低水平,也使药品费用更为合理。中药的临床应用是在中医的理论基础上进行的,研究探讨中药临床药学及合理应用,就应当从中医中药的理论基础出发,根据其作用机制,指导中医临床合理用药,达到充分发挥药物疗效之目的。中药对人体造成的损害,除了药物本身的因素外,很多是由于不合理用药引起的。一、合理用药的概念及意义所谓中药的合理应用,是指运用中医药学综合知识指导临床用药。也就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在充分辨析疾病和掌握中药性能特点的基础上,安全、有效、简便、经济地使用中药或中成药,达到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医疗和社会效益之目的。合理用药这一概念是相对的、动态发展的。一般认为,以某种中药或中成药治疗某种病证,在选用时认为其合理,仅是与同类药物相比较而言。其次,不同时期合理使用中药或中成药的标准也不同。这是因为随着中医、药学、医学理论及其他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疾病的病因病机和中药或中成药性能主治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以及新药的不断研制开发,必然会影响合理使用中药和中成药的标准,并促使其日臻科学完善合理用药的目的,首先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治疗效能,将中药和中成药的不良反应降低到最低限度,甚至于零。其次是最有效地利用卫生资源,减少浪费,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最后是方便患者使用所选药物合理用药是在充分考虑患者用药后获得的效益与承担的风险后做出的最佳选择,即药效得到充分发挥,不良反应降至最低水平,药品费用更为合理。合理用药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是用药安全、有效、简便、经济的保障。合理用药可以经济有效地利用卫生资源,取得最大的医疗和社会效益,避免浪费。二、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一)安全所谓安全,即保证用药安全,是合理用药的首要条件。无论所使用的药物是有毒还是无4…中药的合理用药第二毒,均应首先考虑所用药物是否安全,是否会对患者造成不良反应,使用时必须了解。在用药过程中,安全性不是要求药物的不良反应最小,或无不良反应。而是要让患者承受最小的治疗风险,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即风险/效果应尽可能小。(二)有效所谓有效,就是在用药安全的前提下,保证通过药物的治疗达到既定的治愈和延缓疾病进程的目的。即所推选的中药或中成药对患者既不会造成伤害,又有较好的疗效。使患者用药后能迅速达到预期目的,根除致病原,治愈疾病;延缓疾病进程;缓解临床症状;预防疾病发生;调节人的生理功能;避免不良反应发生。(三)简便所谓简便,即提倡用药方法要简便。在用药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力争做到所推选药物的使用方法简便易行,使临床医师及使用者易于掌握,应用方便。(四)经济所谓经济,即倡导用药要经济实用,获得单位用药效果所投入的成本(成本/效果)应尽可能低。必须在用药安全、有效的前提下,除力争做到所推选的药物用法简便外,还必须做到用药不滥,经济实用,并有利于环境保护。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降低中药材等卫生资源的消耗。三、不合理用药的主要表现及不良后果合理用药涉及的面很广,从药物的适应病证、剂型、剂量、用法、服用时间及配伍应用,到使用者的性别、年龄、体质及病情的变化等,无不密切相关。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只要有一个方面没有顾及到就有可能出现不合理用药的状况,而只要出现不合理用药状况就一定会出现不良后果。临床上常见的中药不合理用药的主要表现有:①辨析病证不准确,用药指征不明确;②给药剂量失准,用量过大或过小;③疗程长短失宜,用药时间过长或过短:④给药途径不适,未选择最佳给药途径;⑤服用时间不当,不利于药物的药效发挥;⑥违反用药禁忌,有悖于明令规定的配伍禁忌、妊娠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及证候禁忌;⑦同类药物重复使用,因对药物的性能不熟,或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导致同类药重复使用:⑧乱用贵重药品,因盲目自行购用,或追求经济效益,导致滥用贵重药品。不合理用药常会导致不良后果,这些后果可以是单方面的,也可是综合性的:可以是轻微的,也可以危及生命。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种:①浪费医药资源:不合理用药会造成医药资源的浪费,这可以是直接的,如重复给药、无病用药、无必要的合并用药等:也可以是间接的,如处置药物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的治疗等会增加医药资源的消耗,且常会被医务人员和患者忽视。②延误疾病的治疗:许多不合理用药都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如用药错误或给药不足,会延误疾病治疗或导致疾病治疗不彻底,没有痊愈,容易复发,从而增加患者的痛苦和医师治疗的难度:而不适当的合并用药,则又会干扰药物的吸收和排泄,降低治疗效果等。③引发药物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很多。有药物的因素,如品种混淆、炮制不当:有患者的因素,如过敏性体质、个体差异、特殊人群:也有辨证是否准确、立法是否确当等。但更不能忽视不合理用药,如选用药物不准确、用药时间过长、剂量过大、用法不适当,均会引起不良反应,甚至药源性疾病。④造成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5…内科常见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实鞋不合理用药常常会造成医疗事故,或称为药疗事故。医疗事故的发生,常常会引发医疗纠纷,不但会给患者、医师、药师带来许多的痛苦和不必要的经济支出,而且会给医院、药品经营单位乃至全社会带来许多的麻烦和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四、保证合理用药的主要措施(一)掌握中医药基本理论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中医方法论的精髓,每一位医药工作者都应该熟练掌握中药基本知识和中医药理论,尤其是中药的性能特点、功效主治、配伍应用、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等,是合理用药的先决条件。若对中医药基本理论不熟悉或掌握不够,就无法指导中药的合理应用,尤其是中药临床药师,缺乏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就不可能发现临床医师的用药不合理问题,更不可能为临床医师和患者提供用药指导和药学服务,合理用药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二)正确把握辨证论治正确的辨证是合理应用中药和中成药的根本保障,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通过望、闻问、切,搜集患者病症有关的各种资料,应用八纲辨证与脏腑辨证等手段进分析归纳,对病情作出正确诊断,依法确定治病法则及方药。只有这样才能为指导合理用药创造条件。(三)参辨患者的身体状况由于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生活习惯差异,这些差异对药物的敏感性和耐受性不同,从而影响中药和中成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不但健康人是如此,患者更是如此。应详细辨析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和生活习惯等,选用药物及制订的方案时要以此作为重要依据,针对病情及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最佳方案,确定合理给药剂量。如老人、儿童药物代谢功能或衰退,易发生蓄积中毒:妇女经期,特别是心、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在应用有毒或作用强烈的药物时应慎重考虑。又如患者的营养好坏、体质的强弱、脏腑的功能是否正常及性别差异等,均能影响其机体对药物的代谢速度和耐受能力,以及毒性反应的发生与严重程度。遇到营养较差,或体质较弱,或脏腑功能失常,或妇女经期的患者,特别是对患有心、肝、肾功能不全或糖尿病者,在应用有毒或作用强烈的药物时更应慎重考虑,以免用药失度,对患者造成伤害。(四)确认有无药物过敏史了解患者以往有无药物过敏史,以及遗传缺陷,如酶的缺陷或异常等,若有这些问题就应谨慎选择使用药物,特别是避开患者高度敏感的药物等,以保证用药安全。若患者用药后突发过敏反应,临床药师除依法确认其对何种药物过敏,并立即向有关单位报告外,还要将此结果告诉患者本人,以免再次发生过敏现象。(五)选择质优的饮片由于中药饮片质量良莠不齐,致使其对人体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有别,因此在采购、调剂时,一定要选择质优效佳的饮片。要认真做到品种混乱者不用,出产于被污染环境中者不用,药用部位失准者不用,违规炮制者不用,霉烂变质者不用。给患者使用的中药应是质量最佳、疗效最好的饮片。。6···试读结束···...

    2022-07-27 内科常见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 内科常见病 中西医结合诊疗

  •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临床诊疗》张晶,陈涛,林美萍编者|(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临床诊疗》【作者】张晶,陈涛,林美萍编者【页数】268【出版社】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6【ISBN号】978-7-5578-5356-3【价格】69.00【分类】心脏血管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参考文献】张晶,陈涛,林美萍编者.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临床诊疗.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6.图书封面: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临床诊疗》内容提要:本书稿共分十二章,介绍了心血管疾病的知识,病因病理,临床表现以及诊断方法,并通过中医辨证理论指导用药,也总结了其他防治心血管病方面的经验和进展。本书稿内容全面,结构完整,实用性较强,为普通高等院校心血管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本很好的学生用书。《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临床诊疗》内容试读第一章」理论基础第一节心血管解剖一、心脏解剖(一)心的位置和外形1.心的位置心位于胸腔的中纵隔内,外面包裹心包,整体向左下方倾斜,约23位于身体正中线的左侧,1/3位于正中线的右侧。心的上方连有出人心的大血管;下端游离于心包内,并隔心包与膈相贴;两侧借纵隔胸膜与肺相邻;后方有左主支气管、食管、胸主动脉等结构;前方大部分被肺和胸膜覆盖,只有一少部分与胸骨下份和左侧3~6肋软骨相邻,临床上为了不伤及肺和胸膜,心内注射常在胸骨左缘第4肋间进针,将药物注射到右心室内。2.心的外形心的外形似倒置的圆锥,略大于本人拳头,可分一尖、一底、两面、三缘和三沟。心尖:朝向左前下方,由左心室构成,与左胸前壁贴近,在左侧第5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1~2cm处,可摸到心尖的搏动。心底:朝向右后上方,大部分由左心房、小部分由右心房构成,与出入心的大血管相连。两面:心的下面又称膈面,较平坦,隔心包与膈相邻,由左、右心室构成。前面又称胸肋面,与胸骨及肋软骨相邻,大部分由右心房和右心室构成,小部分由左心室构成三缘:右缘垂直,主要由右心房构成。左缘圆钝向左下倾斜,主要由左心耳和左心室构成。下缘近水平位,由右心室和心尖构成。三沟:冠状沟(coroaryulcu)是靠近心底处的一条近似完整的环行沟,呈冠状位,是心房与心室在心表面的分界标志。前室间沟(aterioritervetriculargroove)为胸肋面自冠状沟向心尖延伸的浅沟。后室间沟(oterioritervetriculargroove)为膈面自冠状沟向心尖延伸的浅沟。前、后室间沟是左、右心室在心表面的分界标志。前、后室间沟在心尖右侧的汇合处稍凹陷,称心尖切迹。后室间沟与冠状构的交汇处称房室交点。所有沟内1下中画医猎合心血管病格床诊疗均有血管走行并被脂肪组织覆盖。(二)心腔结构1.右心房右心房(rightatrium)位于心的右上部,腔大壁薄,其向左前方突出的部分称右心耳(rightauricle),内面有许多并行排列的隆起肌束,称梳状肌。当心功能发生障碍时,心耳处可因血流缓慢而形成血凝块,一旦脱落形成栓子,可堵塞血管。右心房共有三个人口和一个出口。在右心房上方有上腔静脉口;下方有下腔静脉口;下腔静脉口与右房室口之间有冠状窦口,它们分别导入上半身、下半身和心壁本身的静脉血。出口为右房室口(ightatriovetricularorifice),位于右心房的前下方,通向右心室。在右心房后内侧壁的房间隔下部有一卵圆形浅窝称卵圆窝(foaovali),此处较薄,为胎儿时期卵圆孔的遗迹。卵圆孔多在出生后一岁左右闭锁,若未闭合,则构成是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即房间隔缺损。2.右心室右心室(rightvetricle)位于右心房的前下方,构成心胸肋面的大部分,有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入口是右房室口,口周围的纤维环上附有三片瓣膜,称三尖瓣tricuidvalve),可分为前尖、后尖和隔侧尖。瓣膜尖朝向右心室腔,瓣的游离缘借数条腱索与心室壁上的乳头肌相连。右房室口周围的纤维环、三尖瓣、腱索和乳头肌在功能上是一个整体,称三尖瓣复合体,当心室收缩时,三尖瓣相互靠拢,紧密封闭房室口。由于乳头肌收缩,通过腱索牵拉瓣膜,使瓣膜不致翻向心房,防止血液逆流入心房,保证血液的单向流动。右心房的出口为肺动脉口,通向肺动脉干。肺动脉口周围的纤维环上附有三个袋口向上的半月形瓣膜,称肺动脉瓣(ulmoaryvalve)。心室收缩时,血液冲开肺动脉瓣流入肺动脉干;心室舒张时,肺动脉干内血液回流的压力使瓣膜相互贴紧而封闭肺动脉口,阻止血液逆流入右心室。位于右房室口与肺动脉口之间的室壁上一弓形隆起称室上嵴(critauravetriculari),以室上嵴为界可将右心室分为右下方的流入道和左上方的流出道两部分,流出道向上逐渐变细,形似圆锥,称动脉圆锥(couarteriou)。3.左心房左心房(leftatrium)位于右心房的左后方,构成心底的大部分,左心房向右前方突出的部分称左心耳(leftauricle),内有与右心耳内面相似的梳状肌。梳状肌发达,凸向腔面,致使腔面不平,当心房血流淤滞时,较易引起血栓形成。左心房有四个入口和一个出口,入口位于左心房后部两侧,分别是左、右肺静脉口,将肺静脉的血液导入左心房;出口是左房室口(leftatriovetricularorifice),通向左心室。4.左心室左心室(leftvetricle)构成心尖及心的左缘,有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入口即左房室—2第一章理论基础口,口周围的纤维环上附有两片瓣膜,称二尖瓣(mitralvalve),分别为前尖和后尖,以前尖为界可将左心室分为后方的流人道和前方流出道两部分。瓣膜尖朝向左心室腔,瓣的游离缘借数条腱索与心室壁上的乳头肌相连。纤维环、二尖瓣、腱索和乳头肌在功能上是一个整体,称二尖瓣复合体。出口为主动脉口,通向主动脉,主动脉口周围的纤维环上也附有三个袋口向上的半月形瓣膜,称主动脉瓣(aorticvalve),每个瓣膜与主动脉壁之间形成的窦腔称主动脉窦,在左、右主动脉窦的动脉壁上分别有左、右冠状动脉的开口。(三)心壁及心间隔的结构心壁自内向外依次由心内膜、心肌膜和心外膜构成。1.心内膜心内膜(edocardium)衬覆于心腔的最内面,包括内皮、内皮下层和心内膜下层三层结构。内皮与血管的内皮相连续,表面光滑利于血液的流动;内皮下层位于内皮基膜的外面,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心内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血管、神经、淋巴管及心传导系统的分支。心的瓣膜即是由心内膜折叠后向心腔内突出而构成。2.心肌膜心肌膜(myocardium)主要由心肌构成,也有少量的结缔组织。心房肌较薄,心室肌较厚,而以左心室肌最厚。在房室口和动脉口周围,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纤维环和左、右纤维三角构成了心壁的支架,称为心骨骼。心肌纤维均附着于心骨骼上,呈螺旋状排列,可分为三层,其走行方向为浅层斜行、中层环行、深层纵行。心房肌和心室肌不相连续,因此心房肌的兴奋不能直接传给心室肌。3.心外膜心外膜(eicardium)为心壁外面的一层浆膜,并构成浆膜性心包的脏层。房间隔(iteratrialetum)位于左、右心房之间,由两层心内膜中间夹心房肌和结缔组织构成,其右心房面中下部有卵圆窝,是房间隔最薄弱处。室间隔(itervetricularetum)位于左、右心室之间,分为膜部和肌部。上部紧靠主动脉口下方的区域,缺乏肌质而较薄为膜部,是室间隔缺损的常见部位;下部大部分由心肌和心内膜构成,为肌部。(四)心的传导系统心的传导系统是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纤维构成,主要功能是产生和传导兴奋,控制心的正常节律性活动。心的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分支。1.窦房结窦房结(iuatrialode)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耳交界处的心外膜深面,呈长椭圆形,—3行中画医结合心血管病临床修疗大小约15mm×5mm×1.5mm,结的中央有窦房结动脉穿过。窦房结是心的正常起搏点,一般认为,窦房结产生的冲动可直接传递给左右心房,并通过结间束传递给房室结。2.房室结房室结(atriovetricularode)位于冠状窦口与右房室口之间的心内膜深面,呈扁椭圆形,其主要功能是将窦房结传来的冲动通过房室束及其分支传向心室肌。3.房室束及其分支(l)房室束(atriovetricularudle)又称希氏(H)束,从房室结前端向前行,沿室间隔膜部下行至肌部上缘分为左右两束支。(2)左束支(leftudlerach)呈扁带状,沿室间隔左侧心内膜深面走行,约在室间隔上、中13交界处分为两支,分别至前、后乳头肌根部分散交织于urkije纤维,分布于左心室壁及室间隔。(3)右束支(rightudlerach)呈现单一圆索状,沿室间隔右侧心内膜深面下行,分支分布于右心室壁。(4)Purkije纤维网左右束支的分支在心内膜深面交织成Purkije纤维网,最后与一般心肌纤维相联结。房室束、左、右束支和Purkije纤维网的功能是将心房传来的兴奋迅速传播到整个心室。正常情况下,窦房结产生的冲动首先传递至心房肌,引起心房肌的收缩;同时经房室结、房室束及左、右束支传递,最后由浦肯野纤维传至心室肌。由于在传递过程中短暂延搁的影响,当引起心室肌收缩时心房肌已经舒张。心的传导系统任何部位出现病变均会引起心律失常。(五)心的血管心的动脉供应来自左、右冠状动脉,而回流的静脉,大部分经冠状窦口汇人右心房,只有极少部分直接流入左、右心房或左、右心室。1.心的动脉(1)右冠状动脉(rightcoroaryartery)起于主动脉右窦,在右心耳与肺动脉干根之间入冠状沟,向右行绕过心右缘,至房室交点处分为后室间支和左室后支。右冠状动脉的其他分支有动脉圆锥支、右缘支、窦房结支、房室结支等。1)后室间支:是主干的延续、较粗,沿后室间沟走行分支分布于后室间沟两侧的心室壁和室间隔后1/3部。2)左室后支:较细,自房室交点处向左下分布于左心室后壁。-4第一章理论基础3)窦房结支:约60%起于右冠状动脉近侧段,分布于窦房结和心房壁。4)动脉圆锥支:分布于动脉圆锥上部,与前室间支的动脉圆锥支吻合。5)右缘支:沿心下缘向心尖走行,分布于附近心壁。6)右室前支:分布于右心室前壁。右冠状动脉的分布范围包括:右心房、右心室、室间隔后1/3部及部分左心室膈面、窦房结和房室结,如右冠状动脉发生阻塞,可发生后壁心肌梗死和房室传导阻滞。(2)左冠状动脉(leftcoroaryartery)起于主动脉左窦,在左心耳与肺动脉干根部之间穿出沿冠状沟向左行,随即分为前室间支和旋支。1)前室间支沿前室间沟下行,绕过心迹切迹终于后室间沟下部,并与右冠状动脉的后室间支吻合,分布于左心室前壁、右心室前壁和室间隔前23,其主要分支有:动脉圆锥支、左室前支、右室前支和室间隔支,如前室间支发生阻塞,可发生左心室前壁和室间隔前部心肌梗死,并可发生束支传导阻滞。2)旋支沿冠状沟向后行至心的膈面,分支分布于左心房、左心室左侧面和膈面及窦房结(40%),其主要分支有:左缘支、左室后支和窦房结支。旋支闭塞常引起左室侧壁及膈壁心肌梗死。2.心的静脉心壁的静脉经3条途径回心。(1)冠状窦(coroaryiu)接收绝大部分静脉回流,位于冠状沟后部,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其右端开口于右心房。主要属支有:1)心大静脉:在前室间沟内与前室间支伴行,注入冠状窦左端。2)心中静脉:与后室间支伴行,注入冠状窦右端。3)心小静脉:在冠状沟内与右冠状动脉伴行,向左注入冠状窦右端。(2)心前静脉起于右心室前壁跨过冠状沟注入右心房。(3)心最小静脉是位于心壁内的小静脉,直接开口于各心腔(主要是右心房)。(六)心包心包(ericardium)是包裹心和出入心大血管根部的纤维浆膜囊,分内、外两层。外层为纤维性心包,内层为浆膜性心包。5中画医特合心血管病格床修疗纤维性心包(firouericardium)由坚韧的结缔组织构成,上方与大血管外膜相续,下方附着于膈的中心腱。可防止心过度扩张,以保持血容量的相对恒定,还可起屏障保护作用,有效防止邻近部位的感染波及心。浆膜性心包(erouericardium)薄而光滑,分脏、壁两层。脏层即心外膜,壁层衬于纤维心包内面,与纤维心包紧密相贴。脏、壁两层在大血管根部相互移行,形成潜在的腔隙称心包腔(ericardialcavity),内含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可减少心跳动时的摩擦。心包腔在升主动脉、肺动脉干后壁与上腔静脉,左心房前壁之间的间隙称心包横窦;在左心房后壁、左右肺静脉、下腔静脉与心包后壁之间的间隙称心包斜窦。两窦均为心包腔的一部分。由于纤维性心包伸缩性小,当心包腔内大量积液时,不易向外扩张,以致压迫心,影响心的正常功能活动。二、与心脏相连的大血管解剖(一)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主动脉由左室发出,先向上向右,再转向后左,绕左肺根部上方沿脊柱左侧下降,于第十二胸椎水平时,穿过膈肌主动脉裂孔进入腹腔,于第四腰椎水平时分为左右骼总动脉。主动脉分三段,即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降主动脉又分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升主动脉长约5cm,于左室起始部略显膨大,内面含主动脉窦,是冠状动脉的开口之处。该动脉的左前方是肺动脉,右侧是上腔静脉,后方为右肺血管及右支气管。主动脉弓位于第二胸肋关节后方,是升主动脉的延续,呈弓状弯向左下方至第四胸椎水平。主动脉弓顶部有三大分支发出,从右向左即为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及左锁骨下动脉。动脉弓的前方为胸骨柄及胸腺,后方是气管与支气管分叉。降主动脉于第四胸椎处向下延续,以脆肌为界分为上下两段,膈肌以上部分称胸主动脉;腹肌以下部分称腹主动脉。腹主动脉的主要分支为脏、壁两支。壁支主要是四对腰动脉,脏支有成对的和不成对的两种。不成对的主要有腹腔动脉,位于第十二胸椎水平;肠系膜上动脉,相当于第一腰椎高度;肠系膜下动脉,相当于第三腰椎高度。成对的主要有肾上腺动脉,起始点与肠系膜较一致,分为左右两支;肾动脉较粗大,于肠系膜上动脉起点稍下方发出;精索动脉细长,于肾动脉起点稍下方发出。(二)肺动脉肺动脉起始于右心室动脉回锥,位于主动脉前方,随后弯向左后方,于主动脉弓下方分为左、右肺动脉入肺门到肺内。右肺动脉较左肺动脉为长,于肺门附近分成两支,一支入右肺上叶;另一支又分为二,一支到右肺中叶,一支到右肺下叶。左肺动脉在人肺门时一6···试读结束···...

    2022-07-27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出版社 吉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

  • 《社区常见病中西医结合防治指南》王文健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社区常见病中西医结合防治指南》【作者】王文健主编【页数】200【出版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4【ISBN号】978-7-5478-4356-7【价格】38.00【分类】常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参考文献】王文健主编.社区常见病中西医结合防治指南.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4.图书封面:中西医结合防治指南》内容提要:本书是供社区医师掌握规范的中医药服务能力的读本,介绍了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社区获得性肺炎、高血压病、冠心病、脑卒中、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胆囊炎、2型糖尿病、复发性尿路感染、围绝经期综合征、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在内的11种社区常见疾病的中西医诊断、治疗、预防保健等内容。本书可供中医和非中医类别的社区医生参考使用。《社区常见病中西医结合防治指南》内容试读第一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编写小组组长杨佩兰副组长张惠勇韩明权石克华张炜组员(以姓氏笔画为序)马晓芃王玲王振伟王晓如汤杰吴昆仑余荣环邹忠张谊陈风娟陈国平罗艳蓉胡国萍施晓芬姚亮黄海茵程克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简称慢阻肺)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我国对7个地区20245名成年人的调查结果显示,40岁以上人群中慢阻肺的患病率高达8.2%。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项目”(TheGloalBurdeofDieaeStudy)估计,2020年慢阻肺将位居全球死亡原因的第3位。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表明,至2020年,慢阻肺将位居世界疾病经济负担的第5位。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其气流受限多呈进行性发展,与气道和肺组织对烟草、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慢性炎症反应增强有关。慢阻肺主要累及肺脏,也可引起全身的不良反应。慢阻肺可存在多种合并症,急性发作和合并症都会加重患者整体病情。肺功能检查对确定气流受限有重要意义。在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FEV1/FVC<70%表明存在持续气流受限。慢性咳嗽咳痰常早于气流受限许多年存在,但并非所有具有咳嗽、咳痰症状的患者都会发展至慢阻肺,部分患者可仅有气流受限改变,而无慢性咳嗽、咳痰症状。慢阻肺与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密切相关。通常,慢性支气管炎是指在除外慢性咳嗽的其他已知病因后,患者每年咳嗽、咳痰3个月以上,并连续2年以上者。肺气肿则是指肺部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腔出现异常持久的扩张,并伴有肺泡壁和细支气管破坏而无明显的肺纤维化。当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患者的肺功能出现持续气流受限时,则能诊断为慢阻肺;如果患者仅有“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而无持续气流受限,则不能诊断为慢阻肺。中医将慢阻肺归于“肺胀”范畴。慢阻肺反复发作,呈现进行性加重趋势,自本虚标实向虚实夹杂转化,由肺而逐步累及脾、肾、心等脏腑。初因外邪犯肺,咳嗽、咳痰反复迁延,逐渐加重,致肺气亏虚;肺病及脾,则致肺脾气虚;痰湿郁久化热,伤津耗阴,则致气阴两虚;肺伤日久及肾,则致肺肾阴虚;病久伤及肾气,肾不纳气,则喘息急促,动则更甚;肾阳亏虚,则畏寒肢冷;更有甚者肾阳虚衰,水湿泛滥,肢体浮肿,水气凌心,喘而不得卧;或肺虚治节失职,由气及血,血行涩滞,可见唇甲发绀、舌质暗紫等症。本病病程漫长,病情复杂,迁延难愈。“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属于慢阻肺的高危人群,本指南的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也同样适用。本指南是在中医和西医慢阻肺诊疗指南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上海市各级医院慢阻肺中西医诊疗经验制定而成,以指导社区开展慢阻肺稳定期和部分急性加重期以及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的中西医结合防治工作」1诊断慢阻肺的特征性症状是慢性和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如慢性咳嗽、咳痰、喘息和胸闷。病情较重的患者会有全身性症状,如体重下降、食欲减退、外周肌肉萎缩和功能障碍、精神抑郁和(或)焦虑等,长时间的剧烈咳嗽可导致咳嗽性晕厥,合并感染时可咯血痰。慢阻肺的病程可分为:(1)急性加重期:患者呼吸道症状超过日常变异范围的持续恶化,并需要改变药物治疗方案,患者常有短期内咳嗽、咯痰、气短和(或)喘息加重,痰量增多,脓性或黏液脓性痰,可伴有发热等炎症明显加重的表现。(2)稳定期:患者的咳嗽、咳痰和气短等症状稳定或症状轻微,病情基本恢复到急性加重前的状态。1.1西医诊断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是诊断慢阻肺的金标准。应根据慢阻肺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接触史、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资料,综合分析确定。任何有呼吸困难、慢性咳嗽或咳痰,且有暴露于危险因素病史的患者,临床上需要考虑慢阻肺。诊断慢阻肺需要进行肺功能检查,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FVC<70%即明确存在持续的气流受限,除外其他疾病后可确诊为慢阻肺。因此,凡具有吸烟史和(或)环境职业污染和生物燃料接触史,临床上有呼吸困难或咳嗽、咳痰病史者,均应进行肺功能检查。慢阻肺患者早期轻度气流受限时可有或无临床症状。1.2鉴别诊断慢阻肺应与哮喘、支气管扩张症、充血性心力衰竭、肺结核、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等相鉴别。尤其要注意和哮喘进行鉴别,这两种疾病可同时在少数患者中重叠存在。1.3综合评估慢阻肺评估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急性加重风险、肺功能异常的程度及并发症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其目的是确定疾病的严重程度,包括气流受限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健康状况和未来急性加重的风险程度,最终目的是指导治疗。1.3.1症状评估采用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问卷(MRC)对呼吸困难严重程度进行评估3社区常见病中西医结合防治指南(表1-1),或采用慢阻肺患者自我评估测试(CAT)问卷进行评估(表1-2)。表1一1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问卷呼吸困难评价等级呼吸困难严重程度0级只有在剧烈活动时感到呼吸困难1级在平地快步行走或步行爬小坡时出现气短2级由于气短,平地行走时比同龄人慢或者需要停下来休息3级在平地行走约100m或数分钟后需要停下来喘气4级因为严重呼吸困难而不能离开家,或在穿脱衣服时出现呼吸困难表1-2慢阻肺患者自我评估测试问卷(分】我从不咳嗽可回②☒4固我直咳嗽我一点痰也没有可回②☒4⑤我有很多痰我一点也没有胸闷的感觉可□☑☒④固我有很重的胸闷的感觉当我在爬坡或爬一层楼梯时,我并可回2图4固当我在爬坡或爬一层楼梯时,我非常不感觉喘不过气来感觉喘不过气来我在家里的任何活动都不受慢阻肺的影响可回☑目④同我在家里做任何事情都很受影响每当我想外出时,我就能外出可回☑3④固由于我有肺部疾病,我从来没有外出过我的睡眠非常好可回☑囹国固由于我有肺部疾病,我的睡眠非常不好我精力旺盛可回☑☒④固我一点精力都没有注:数字0~5表示严重程度,请标记最能反映你当前情况的选项,在方格中打√,每个问题只能标记1个选项。1.3.2肺功能评估根据气流受限的程度进行肺功能评估,即以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为分级标准。慢阻肺患者气流受限的肺功能分级分为4级(表1-3)。表1-3气流受限严重程度的肺功能分级肺功能分级气流受限程度FEV,占预计值%I级轻度≥80%Ⅱ级中度50%~79%Ⅲ级重度30%~49%V级极重度<30%注:为吸人支气管舒张剂后的FEV,值。4第一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3.3急性加重风险评估上一年发生≥2次急性加重史者,或上一年因急性加重住院1次,预示以后频繁发生急性加重的风险大。1.3.4慢阻肺的综合评估临床医生要通过对患者的症状评估、肺功能分级和急性加重的风险来进行综合评估(图1-1,表1-4),实施慢阻肺的疾病管理。目前临床上选用mMRC分级或CAT评分法之一作为症状评估方法,mMRC分级≥2级或CAT评分≥10分均表明症状较重。临床上评估慢阻肺急性加重风险也有2种方法:①常用者为气流受限分级的肺功能评估法,气流受限分级Ⅲ级或V级表明具有高风险;②根据患者急性加重的病史进行判断,在过去1年中急性加重次数>2次或上一年因急性加重住院≥1次,表明具有高风险。当肺功能评估得出的风险分类与急性加重史获得的结果不一致时,应就高不就低。风险4级C组D组≥2次3级变性限2级重分A组B组<2次1级史mMRC分级<2级mMRC分级>2级CAT评分<10分CAT评分>10分图1-1慢阻肺的综合评估注:mMRC,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问卷:CAT,慢阻肺评估测试。表1-4慢阻肺的综合评估特征组别肺功能急性加重呼吸困难CAT评分风险症状分级(级)(次/年)分级(级)(分)A组低少I~II<2<2<10B组低多I~II<2≥2≥10C组高少Ⅲ~W≥2<2<10D组高多Ⅲ~W≥2≥2≥101.4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评估慢阻肺出现急性加重后应该与患者加重前的病程、症状、体征、肺功能测定、动脉血5社区常见病中西医结合防治指南气分析及其他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比较,以判断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严重程度(表1-5),其严重程度分为三级:I级,门诊治疗;Ⅱ级,普通病房住院治疗;Ⅲ级,入住ICU治疗(急性呼吸衰竭)。表1-5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评估:病史和体征病史体征FEV的严重程度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运动病情加重或新症状出现的时间胸腹矛盾运动既往加重次数(急性加重,住院)进行性加重或新出现的中心性发绀合并症外周水肿目前稳定期的治疗方案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既往应用机械通气的资料右心衰竭征象反应迟钝2慢阻肺稳定期基层治疗2.1稳定期的西医治疗慢阻肺稳定期主要是减轻症状、提高运动耐量和改善健康状况;降低未来风险,包括防止疾病进展,减少急性加重和病死率。2.1.1加强慢阻肺患者教育和管理通过教育和管理可以提高患者和有关人员对慢阻肺的认识及自身处理疾病的能力,更好地配合管理,加强预防措施,减少反复加重,维持病情稳定,提高生活质量。2.1.2控制职业性或环境污染戒烟;避免或防止吸入粉尘、烟雾及有害气体。2.1.3药物治疗用于预防和控制症状,减少急性加重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提高运动耐力和改善生命质量(表1-6).6···试读结束···...

    2022-07-27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