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医结合帕金森病研究》蔡晶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帕金森病研究》【作者】蔡晶主编【页数】360【出版社】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7【ISBN号】978-7-5335-6460-5【价格】150.00【分类】帕金森综合症-中西医结合【参考文献】蔡晶主编.中西医结合帕金森病研究.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7.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西医结合帕金森病研究》内容提要:本书从中医和西医的不同视角,分别对帕金森病的中西医发展史,西医的发病机制和中医的辨证论治,帕金森病的中药、西药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及帕金森病的心理、康复、护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国内外众多帕金森病研究的趋势、观点、前景分析、指南和共识解读。《中西医结合帕金森病研究》内容试读第一章帕金森病(颤证)中西医发展史帕金森病(Parkiodieae,PD)自1817年由英国医学家兼地质学家JameParkio提出以来,经2个世纪的研究使得人们对本病认识不断深入。本病是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病理特点为选择性、渐进性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缺失及黑质神经元内路易小体聚集,属中医学“颤证”范畴。PD好发于中老年人,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且PD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因而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目前为止,西药疗法在帕金森病的治疗中仍处于核心的地位,包括多巴胺替代疗法和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虽在初期可改善症状,但都不能阻止PD的进展,且易出现严重的运动障碍并发症以及精神症状、消化道症状等副反应。中医药学对本病的记载源远流长,积累了一定的治疗经验和有效方剂。虽在缓解症状方面不如西药起效快,但在减轻不良反应、延缓疾病进展方面显示出治疗潜力与优势。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PD可充分发挥两方面的优势,提高疗效。本章从PD的中医、西医历史沿革及中西医结合近况三方面进行简要介绍。第一节颤证历史沿革传统中医并无帕金森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及症状特点,现代中医将帕金森病归属于“颤证”范畴,而关于类似帕金森病症状记载可散见于历代中医医籍中。自《黄帝内经》起,历代中医药学专家本着求真求实的实践精神,在临床诊疗中不断总结颤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疗经验,使得中医药学对本病的认识由浅入深,逐步深化2中西医结合帕金森病研究圆一、隋汉之前:外风立论(一)病名记载:病症记载中国古代关于“颤证”症状的有关描述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掉:振掉,震颤意;强直:疼痛,为随意运动障碍;项强:即拘挛。这些大都类似帕金森病主症。《素问·脉要精微论》:“夫五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将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将振掉,骨将惫矣”。此段文献所述症状可概括为:精神疲倦,头部前倾,弯腰曲背,膝部屈伸困难,转腰不能,行走驼背,不能久立,走路颤摇,生动描绘了患者震颤、强直、活动受限和姿势障碍,与帕金森病主症一致。汉代华佗《中藏经·论筋痹第三十七》说:“行步奔急,淫邪伤肝,肝失其气,因而寒热所客,久而不去,流入筋会,则使人筋急而不能行步舒缓也”,所谓行步奔急,不能舒缓,恰如帕金森病的慌张步态。(二)疾病认知:外风立论从五运六气之“风邪致病”及肝肾亏虚角度认识颤证。《素问·五常政大论》又有“其病摇动”“掉弦巅疾”“振摇鼓栗”等描述,阐述了本病以肢体摇动为其主要症状,属风象,与肝肾有关,为后世对颤证的进一步认识奠定基础。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在论及“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候”中指出:“此由体虚腠理开,风邪在于筋故也。…邪客关机,则使筋挛。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肩背拘急也。”其在论及“五指筋李不能屈伸候”说:“筋挛不得屈伸者,是筋急挛缩,不得伸也。筋得风热则刚纵,得风冷则挛急”。这是从正虚外风伤筋、外风兼寒兼热伤筋角度对僵直和姿势障碍的病机的进一步解释。(三)治法方药:未成系统隋汉之前,华佗主张“宜活血以补肝,温气以养肾,然后服佴汤丸”。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的“身为振振摇”“身瞤动”“头摇”等与帕金森病震颤的症状相似,并提出运用真武汤、葛根汤治疗。第一章帕金森病(颤证)中西医发展史3圆二,唐宋时期:初次记录(一)病名记载:首次记录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有“金牙酒”,治疗“积年八风五痉,举身弹曳,不得转侧,行步跛僻,不能收摄”等病,这些特征都类似于帕金森病临床所出现的动作迟缓和步态障碍。金元时期,金元四大家之一张从正(1156一1228年)在《儒门事亲》中曾经报道了这样一个病例:“新寨马叟,年五十九,因秋欠税,官杖六十。得惊气,成风搐已三年矣。病大发,则手足颤掉,不能持物,食则令人代哺,口目张睒,唇舌嚼烂,抖擞之状如线引傀儡…戴人日:此病甚易治。若隆暑时,不过一涌,再涌,夺则愈矣。今已秋寒可三之;如未,更刺腧穴必愈。先以通圣散汗之,继服涌剂,则痰一二升,至晚又下五七行,其疾小愈。待五日,再一涌,出痰三四升,如鸡黄成块,状如汤热。叟以手颤不能自探,妻与代探,咽嗌肿伤,昏愦如醉,约一二时许稍稍醒。又下数行,立觉足轻颤减,热亦不作,足亦能步,手能巾栉自持匙箸。未至三涌,病去如濯。”本病例经当代名医潘澄濂教授和北京协和医院张振馨教授考证,张从正的报道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帕金森病的报道,比英国JameParkio的报道还要早600年左右,并且有比较详细的治疗方法。(二)疾病认知:从风论治唐宋时期,虽有明确病例及治法方药记载,但却缺乏关于颤证病因病机的详细论述。根据治法方药大致推测此期从风、瘀、痰来认识该病。譬如,张从正治疗新寨马叟案,认为是感受风邪所致,风痰内郁,用的是防风通圣散,药后痰涌而病减。(三)治法方药:初具规模代表性的有唐代《千金要方》中有“金牙酒”:金牙碎如米粒用小绢袋盛、细辛、地肤子(无子用茎;苏恭用蛇床子)、附子、干地黄、防风、莽草、蒴藿根各四两、蜀椒四合、羌胡一斤;右十味,盛以绢袋,以酒四斗瓷罂中渍,密闭头,勿令泄气,春夏三四宿,秋冬六七宿,酒成去滓,日服一合。金代《儒门事亲》例中,张戴人治以防风通圣散汗之,继服涌吐剂,后用泻下法而得效。经汗、吐、下三法,立觉足轻、颤减,热也不作,足亦能步,手能巾栉,自持匙筋。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代表方有:①龙脑天麻煎,内含天麻、麝4中西医结合帕金森病研究香等药活血祛风,治筋脉拘挛,遍身麻痹,百节疼痛,手足颤掉。②麝香天麻丸,除含麝香、天麻外,还含乳香、血竭等,治风痹手足不遂,或少力颤掉。③左经丸用草乌头炮去皮四两,川乌头炮去皮二两,乳香、没药各一两,为末生乌豆一升,以斑蝥三七个,去头翅,同煮,豆熟去蝥,取豆焙干为末,和匀,以醋面糊丸梧子大,治左瘫右痪,手足颤掉,常服通经络,活血脉,疏风顺气,壮骨轻身。④黑神丸为草乌头连皮生研、五灵脂等分,为末,六月六日滴水丸弹子大,治一切风疾及瘫痪风,手足颤掉。■三、明清时期:蓬勃发展(一)病名记载:独立设门,详细记录此期对颤证的论述更加明确而详细明代孙一奎(1522一1619)首次在《赤水玄珠》一书中把以“震颤”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统一命名为“颤振门”,单独设立一门。强调颤振不能随意控制,指出“颤振者,人病手足摇动,如抖擞之状,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在鉴别震颤和寒颤时说:“夫颤振,乃兼木气而言,手足肘前战动,外无凛剽之状”。同期王肯堂在继承孙一奎等学术思想基础上,亦提出“颤振”病名。《证治准绳》中延续前人,将“颤振”独立设门,对其病症、病因、病机、治疗均有详细论述,如“颤,摇也;振,动也。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亦有头动而手足不动者…足动而头不动者,皆木气太过而兼火之化也。”他又分震颤为“头动而手足不动”和“手足动而头不动”两种临床类型。《医学纲目》一书提出:“风颤者,以风入于肝脏经络,上气不守正位,故使头招面摇,手足颤掉也。”提出与瘛疯鉴别在于:“风火相乘,动摇之象,比之瘛疭,其势为缓。”与中风鉴别在于:“背战摇振动轻利而不痿弱,比之中风曳牵动重迟者,微有不同。”清代高鼓峰在《医宗已任编》谓:“大抵气血俱虚,不能荣养筋骨,故为之振摇,而不能主持也”。清代赵献可在《医贯·痰论》指出:“风邪挟痰阻络,络脉不畅而出现震颠”。清代张璐在《张氏医通》一书中鉴别颤振和瘛疯谈到:“颤振与瘛疚相类似,瘛疯则手足牵引而成伸成屈:颤振,动而不屈也,显有区别”。同时,张氏在系统地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个人临床实践,指出本证其临床表现为四肢颤振、肢体强直、举动迟钝,特别是面容表情淡漠。第一章帕金森病(颤证)中西医发展史5此期医家分别提出了此病的病名为“振摇”“震颠”。(二)疾病认知:全面系统从脏腑气血、津液角度认识颤证。明代孙一奎《赤水玄珠》从病机方面做了重要论述,提出了“木火上盛肾阴不充,下虚上实,实为痰火,虚则肾亏”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同时又提出气虚、血虚均可引起颤证。明代王肯堂集前贤之大成,结合自己的临床观察,在《证治准绳》中从气血不足角度提出:“此病壮年鲜有,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尤多。夫年老阴血不足,少水不能制盛火,极为难治”,“病之轻者,或可用补金平木,清痰调气之法,在人自斟酌之”。从肝风角度提出:“颤,摇也;振,动也。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并根据《素问》“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理论指出:“肝主风,风为阳气,阳为动,此木气太过而克脾土,脾主四肢,四肢者,诸阳之末,木气鼓之则动经,谓风淫末疾者此也。”中肯地论述了本病的发病年龄、病机及预后。《医学纲目》认为:“此论多由风热相合,亦有风寒所中者,亦有风挟湿痰者”。清代高鼓峰《医宗己任编·颤振》说:“大抵气血俱虚,不能荣养筋骨故为之振摇,而不能主持也”,强调气血亏虚是颤证的重要原因。清代赵献可在《医贯·痰论》指出:“肾虚不能制水,则水不归源,如水逆行,洪水泛滥而为疾”,明确提出了痰之产生,责之于肾阳。风邪夹痰阻络,络脉不畅而出现震颤、肌肉强直。肾阳亏虚,又易形成火不生土,致脾阳虚衰。脾阳不足,气血生化无源,筋脉失养则出现动作迟缓。因此可见,肾虚为本病发病之根本,又涉及肝、脾等脏腑。清代张璐《张氏医通》认为震颤主要是风、火、痰、虚为患。(三)治法方药:丰富发展此期医家充实了治法方药,部分沿用至今。孙一奎《赤水玄珠》中提出治宜“清上补下”,创立了“摧肝丸”,镇火平肝,消痰定颤;同时,对于气血亏虚的颤证,亦提出治法为“气虚颤振,用参术汤”,“血虚而振,用秘方定心丸”,“手足擅振,筋惕肉眴似风,以十全大补汤”。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仍遵孙氏之说,将治疗帕金森病的院内制剂命名为“颤振平”。《证治准绳》则提出:“中风手足弹拽,星附散、独活散、金牙酒,无热者宜之;摧肝丸,镇火平肝,消痰定颤,有热者宜之;气虚而振,参术汤补之;心虚而振,补心丸养之;挟痰,导痰汤加竹沥;老人战振,宜定振丸。”6中西医结合帕金森病研究清代高鼓峰创造大补气血法治疗颤证,指出:“须大补气血,人参养荣汤或加味人参养荣汤”主之。清代张璐根据对颤证的认识及相应脏腑辨证分别立方:“若肝木实热,泻青丸。肝木虚热,六味丸。肝木虚弱,逍遥散加参、术、钩藤。挟痰,导痰汤加竹沥。脾胃虚弱,六君子汤加芎、归、钩藤。卫虚多汗恶寒,加黄芪二钱、附子五分。脾虚,补中益气加钩藤。心血虚少而振,平补镇心丹。心气虚热而振,本方去肉桂、山药、麦冬、五味子,加琥珀、牛黄、黄连,名琥珀养心丹。心虚挟痰而振,本方去龙齿、肉桂、山药、麦冬、五味子,加琥珀、川芎、胆星、麝香、甘草,名为秘方补心丹。心虚挟血而振,龙齿清魂散。肾虚而行步振掉者,八味丸、十补丸选用。实热积滞,可用汗吐下法。”■四、近现代:百家争鸣(一)病名记载:规范定名历代医家并未形成统一中医病名,直至1991年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老年医学会制订《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草案,将帕金森病中医病名确定为“颤证”。(二)疾病认知:百家争鸣近现代医家主要从脏腑气血、津液学说、痰湿淤血等多角度认识颤证。以知名医家临证为例:岳美中认为震颤麻痹综合征为气虚血瘀,肝风内动的表现。陈可冀治疗震颤麻痹,按“气虚血瘀”和“肝风”论治。王永炎认为颤证病机涉及痰、瘀、虚。胡建华认为颤证乃肝肾阴亏,肝阳化风,因风生痰,风痰流窜经络,导致络脉痹阻,而现肢体瘛疭、筋惕肉润。(三)治法方药:各具特色根据自身对颤证的不同认识,临证治法方药上各医家亦独具特色,谨举以下数例。岳美中老先生曾治疗两例本病高年患者,获显著效果。一例右上下肢震颤,左侧亦受影响,“假面具”脸,头前倾,躯干俯屈,走路呈“慌张步态”,一举步就下蹲,脉浮大。经用补阳还五汤治疗(黄芪四两,当归一钱半,川芎一钱,桃仁一钱半,红花一钱半,赤芍一钱半,地龙三钱),一周后好转,两周后举步下蹲动作消失,走路“慌张步态”显著减轻。另一例走路转弯时欲倾倒,···试读结束···...

    2022-10-25 帕金森病的症状 帕金森病能活多久

  • 中西医结合临床康复分级诊疗》马辉,叶斌,陈友燕,马莉|(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临床康复分级诊疗》【作者】马辉,叶斌,陈友燕,马莉【页数】170【出版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01【ISBN号】978-7-5478-4579-0【价格】68.00【分类】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参考文献】马辉,叶斌,陈友燕,马莉.中西医结合临床康复分级诊疗.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01.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西医结合临床康复分级诊疗》内容提要:本书介绍了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的临床康复分级,对各级别医疗机构开展康复治疗的人员资质、场地配置、器械配置及项目开展要求进行了描述,内容涉及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疾病、骨科疾病及疼痛、心肺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妇产科疾病及儿童临床康复等,对普及和推广中西医结合临床分级康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同时也为康复医学的教学、科研与临床应用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参考。《中西医结合临床康复分级诊疗》内容试读绪论医疗机构开展医疗康复基本建设专家建议医疗机构开展医疗康复(临床康复)时,为了能够适应规范开展临床康复,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必需、必要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康复,必须在硬件建设和人员建设方面达到各类医疗机构开展医疗康复的基本配置要求。为了患者的临床康复治疗具有连续性、方便性及合理配置临床康复资源,健全区域内完整康复体系非常必要,区域内完整康复体系应为由康复中心、康复分中心、康复站构成的三级康复体系,康复中心是指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康复科和二、三级康复专科医院,康复分中心是指一级医疗机构康复科和一、二级康复专科医院,康复站是指一级以下符合康复开展要求的医疗机构。一、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开展医疗康复人员及硬件要求:设有康复病房的医疗机构从事康复的临床医师与康复治疗技师(康复治疗技师必须是康复专业毕业或取得国家康复治疗执业资格证人员)比基本达到1:2及以上,从事康复的临床医师与康复护士比基本达到1:2及以上;无康复病房的医疗机构从事康复的临床医师与康复治疗技师比基本达到1:3及以上;临床医师中至少有一人为从事过康复的医师(指“取得国家康复医师资格证、医疗主管部门审批的康复专科医师脱产培训至少6个月、医疗机构康复医学科进修至少1年、康复专科医院工作进修至少1年”其中之一的医师)。医疗机构开展医疗康复必须有独立的运动治疗室、作业治疗室、言语治疗室等康复治疗室,硬件设备基本配置可参照以下清单(表0-1)。表0-1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开展医疗康复硬件设备基本配置参照清单序号设备名称备注序号设备名称备注PT床6姿势矫正镜备选2电动升降理疗床7训练带3PT凳8系列沙袋移动式平行杆(可调)9墙式拉力器电动起立床10斜形垫002中西医结合临床康复分级诊疗(续表)序号设备名称备注序号设备名称备注11前臂旋转训练器30花生球儿童康复12康复训练垫31四肢联动13移动式悬吊网架带PT床32平衡板带扶手14肋木(带肩梯)33CPM下肢关节康复器15股四头肌训练仪34系列哑铃16上肢训练椅35四人站立架17髋关节训练椅36手功能训练器组合箱18微波治疗仪37OT桌(可调式)19中频脉冲电治疗仪38橡筋手指运动联系器20生物反馈仪39OT训练组合柜21激光治疗仪40角度尺22神经肌肉电刺激仪41滚筒23红外线治疗仪42可调式磨砂板及附件24呼吸训练器三球仪43振荡排痰机25吞咽功能刺激仪44言语认知康复系统26言语认知卡片45蜡疗机备选27平衡步道46空气压力波治疗仪28儿童平衡触觉板儿童康复47交互式助行架29羊角球儿童康复48功率自行车备选二、一级医疗机构开展医疗康复人员及硬件要求:设有康复病房的医疗机构从事康复的临床医师与康复治疗技师(康复治疗技师必须是康复专业毕业或取得国家康复治疗执业资格证人员)比基本达到1:2及以上,从事康复的临床医师与康复护士比基本达到1:3及以上。无康复病房的医疗机构从事康复的临床医师与康复治疗技师比基本达到1:1及以上。临床医师中至少有一人为从事过康复的医师(指“取得国家康复医师资格证、医疗主管部门审批的康复专科医师脱产培训至少3个月、医疗机构康复医学科进修至少半年、康复专科医院工作进修至少半年”其中之一的医师)。医疗机构开展医疗康复至少有独立的运动治疗室、作业治疗室、言语治疗室中两个康复治疗室,硬件设备基本配置可参照以下清单(表0-2)。表0-2一级医疗机构开展医疗康复硬件设备基本配置参照清单序号设备名称备注序号设备名称备注1PT床5姿势矫正镜备选2PT凳6训练带3移动式平行杆(可调)7系列沙袋4电动起立床8移动式悬吊网架带PT床绪论医疗机构开展医疗康复基本建设专家建议003(续表)序号设备名称备注序号设备名称备注9系列哑铃21红外线治疗仪10四人站立架22肋木(带肩梯)11手功能训练器组合箱23股四头肌训练仪12OT桌(可调式)24巴式球(85cm)13橡筋手指运动联系器25功率自行车备选14OT训练组合柜26康复专用减重慢跑台备选15角度尺27交互式助行架16呼吸训练器三球仪28腋、肘、手拐17电子生物反馈29四肢联动18微波治疗仪30可调式磨砂板及附件19中频脉冲电治疗仪31振荡排痰机备选20激光治疗仪32空气波按摩仪备选三、一级以下医疗机构开展医疗康复人员及硬件要求:医疗机构从事康复的临床医师一名及以上、康复治疗技师(康复治疗技师必须是康复专业毕业或取得国家康复治疗执业资格证人员)一名及以上、临床医师与康复治疗技师比基本达到1:1及以上。医疗机构开展医疗康复至少有独立的康复治疗室,硬件设备基本配置可参照以下清单(表0-3).表0-3一级以下医疗机构开展医疗康复硬件设备基本配置参照清单序号设备名称备注序号设备名称备注1电脑中频治疗仪6系列哑铃2超声波治疗仪7呼吸训练器三球仪3空气波按摩仪备选8训练带红外线9系列沙袋5神经肌肉电刺激四、儿童康复医疗机构开展儿童医疗康复人员及硬件要求:设有儿童康复病房的医疗机构从事康复的临床医师与康复治疗技师(康复治疗技师必须是康复专业毕业或取得国家康复治疗执业资格证人员)比基本达到1:2及以上,临床医师与康复护士比基本达到1:2及以上。无康复病房的医疗机构从事儿童康复的临床医师与康复治疗技师比基本达到1:3及以上。医疗机构开展单项医疗儿童康复,硬件设备基本配置可参照以下清单,多项可根据需要进行调配合理使用。004中西医结合临床康复分级诊疗临床医师中至少有一人为从事过康复的医师(指“取得国家康复医师资格证、医疗主管部门审批的康复专科医师脱产培训至少3个月、医疗机构康复医学科进修至少半年、康复专科医院工作进修至少半年”其中之一的医师)。(一)开展脑瘫、智障、肢体残疾医疗康复硬件设备基本配置参照清单1.训练场所:作业治疗室、言语或认知治疗室、感统训练室、运动治疗室、康复评定与康复宣教室、个别训练室、肢具矫形制作室(可与外单位合作)、室外活动场地(备注:以上治疗室可在治疗区空余时间共用,但至少有4个独立治疗室)。2.器具:长台桌、儿童坐姿矫正椅(含绑带)、梯背架、地垫、站立架、白板、电子琴、音乐盒、音琴、铃鼓、巴士球、按摩球、PT床、PT凳、后置式步行架、平衡板、沙袋、矫正镜、模型垫、助行器、平行杠、独木桥、蹦蹦床、滚筒、楔形垫、秋千、滑梯、阳光隧道、橡皮泥、七巧板、多功能串珠箱、积木、手抓板、言语训练卡片、认知卡片、音响、投影仪、儿童扶梯、儿童OT桌及附件OT训练柜及附件、功能性电刺激仪、蜡疗、超声波治疗仪、光疗设备、高频治疗仪、言语认知训练系统、吞咽障碍治疗仪、分指板、腿扎、手扎、悬吊系统、系列哑铃、拼图、跳袋、海洋球、大陀螺、儿童康复专业用书籍、学龄儿童对应教材等。(二)开展听力语言残疾医疗康复硬件设备基本配置参照请单1.训练场所:机构应设置简易的测听室、集体课室、单训室、活动及辅助用房、办公及辅助用房、生活服务用房。使用面积至少200m2,机构室内建筑面积均不少于15m。(1)测听室1间。(2)个别训练室至少1间。(3)集体训练室(组别训练室)至少1间。(4)功能训练室至少1间。(5)有可利用的户外活动场地。2.器具(1)至少有1台纯音听力计(带声场)和1台便携式助听效果评估仪(包含电耳镜、普通声级计)。(2)须有能够对听障儿童进行听觉言语、学习能力及智力进行评估的相关设备。(3)每班至少有1套有经过测听标定的声响玩具、听能保养包(助听器耳模维护包/或人工耳蜗检查包)。(4)每班配备必要的听力语言康复专业用书籍。(三)开展视力残疾医疗康复硬件设备基本配置参照请单1.训练场所:阅读训练区、视觉认知训练区、日常生活活动(ADL)训练区、视功能训练区、定向行走训练区。2.器具(1)具备阅读训练使用的阅读架;手持、台式电子助视器等。(2)具备ADL训练用的视障人员专用的厨具、标识、起居物品等(3)具备能符合视觉认知、视功能训练的图谱及相关设备设施,如仿真品、霓虹灯、盲人乒乓球、门球等。绪论医疗机构开展医疗康复基本建设专家建议005(四)开展自闭症医疗康复硬件设备基本配置参照清单1.训练场所(1)集体训练室至少1间。(2)个别化教学课室至少1间。(3)功能训练室至少1间(4)有可利用的户外活动场地。2.器具(1)至少有1套适合学龄前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评估工具。(2)每个教学课室配置适合学龄前自闭症儿童使用的桌椅、玩教具柜,适合自闭症儿童特点的图书、图片及相关玩教具等。(3)有条件的机构可配钢琴或电子琴、音像设备、常用打击乐器等教学设备。(4)每班配备必要的自闭症儿童康复专业用书籍。第一章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康复第一节脑卒中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是指由各种脑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脑部神经组织改变。起病急骤,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及复发率。据流行病学统计,脑卒中目前是我国致残率第一、致死率第二的高发疾病。且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发病率将逐年上升。【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脑卒中相关疾病,已行手术治疗或无手术治疗指征,生命体征稳定。【康复评定】入院后3日内进行初期评定,住院期间参考功能变化情况进行一次中期评定(住院2周左右),出院前进行末期评定。1.意识状态的评定: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2.认知功能的评定: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检查、洛文斯顿认知功能评定测验(LOTCA)。3.感觉功能的评定:浅感觉、深感觉、复合感觉、特殊感觉检查。4.运动功能的评定:Ahworth痉挛评定量表、步态检查、肌围度检查、Brutrom运动功能恢复6级分期检查。5.肢体功能评定:徒手肌力检查、关节活动度(ROM)评定」6.平衡功能评定: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平衡反应测试、上田平衡反应试验。7.失语症检查:西部失语症(WAB)评测量表检查、失语症筛选测验、Toke测验、自闭症儿童(ABC)测试、标准化失语测评。8.言语能力评定:失语症检查;构音障碍评定(Frechay评定法)、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评定法(构音器官检查记录表和构音检查)。9.吞咽功能的评定:摄食前的一般评价、摄食-吞咽功能评价、摄食过程评价、辅助性检查、注田饮水试验量表检查。10.记忆力评定:长谷川痴呆量表(HDS)、韦氏记忆量表、成人记忆成套测验、记忆广度测试检查。···试读结束···...

    2022-10-25

  •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付艳红,冷宏伟,莫嵘编者|(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作者】付艳红,冷宏伟,莫嵘编者【页数】237【出版社】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6【ISBN号】978-7-5578-5355-6【价格】69.00【分类】内科-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参考文献】付艳红,冷宏伟,莫嵘编者.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6.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内容提要:本书稿共四章,介绍了中西结合发展历程以及前景,详细介绍了中西结合目前在常见的呼吸科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方面的对比。本书稿内容详细全面,实用性较强,为普通高等院校中西医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本很好的教材用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内容试读第一章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历程第一节西方医学的传入西方医学传入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通过对西方医学传入中国过程的探讨,可以了解影响这一过程的一些因素,并从中摸索近现代医学与医学教育发展的经验与规律。下面以西方医学传人中国的时间顺序为纲展开阐述。一、西方医学传入中国的源头西方医学传入中国,考其源头可追溯至汉唐时代。史载汉朝和唐朝在与“黎轩”“拂”“大秦”(罗马帝国)经西亚地区的物质交流中,就有西方的药物流入中国。在《医方类聚》所引的《五藏论》中,已提到“底野迦”这种含鸦片制剂,这是一种由西方传人的药剂。《旧唐书·拂传》记载乾封二年(667),大秦使节曾献“底也迦”(同底野迦),证实含鸦片制剂在唐初已输入中国。《大唐景教流行中国碑颂》中记载,唐贞观九年(635)大秦景教传入中国,景教徒除传教外,还进行医疗活动,据记载唐高宗患风眩疾,“头目不能见物”,被景教徒秦鸣鹤治愈。这时,西方医学的传入是在中西方医学双向交流中进行的。由于当时西方的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水平落后于中国,与其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医疗技术水平尚不及中国医学,因此西方医学对中国医学的影响很微弱。另外,从西方医学最初传人中国开始,就可以看出西方医学传入中国是与宗教活动相联系的。(一)西方医学正式传入中国西方医学在16世纪对中国开始较具规模的传人,这里有中西方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此消彼长变化的历史背景。在16世纪的西方,以威尼斯为中心的意大利城市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带动文化科技的发展,也包括医疗技术的发展。以意大利为中心的西方文艺复兴运动造成的思想文化上的大解放,使西方从此进入了文化科技全面繁荣的时代,文艺复兴运动的巨人达·芬奇等人冲破教会的束缚对尸体进行解剖,加深了对人体的了解,使西方医学有了很大发展。·1·中西医结合南科学此时的中国,封建社会已到了尽头而走向衰落,经济科技发展相对停滞,统治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儒家思想已走到社会发展的反面,中国医学缺乏质变飞跃的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再加上欧洲掀起了开辟新航道的热潮,西方医学对中国的渗入日渐加强。16世纪中叶后,欧洲相继派遣传教士到中国,有耶稣会教士利玛窦、庞迪我、熊三拔、龙华民、邓玉函、阳玛诺、罗雅谷、艾儒略、汤若望等,其中多以行医为传教服务。澳门区主教卡内罗于1569年在澳门设立了圣拉斐尔医院和麻风病院。万历二十二年(1594),澳门的圣保罗学院扩充为大学后,设有医科实习班。按张慰丰老师在《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一医学史》(李经纬、程之范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110~112页)中所述,圣拉斐尔医院是外国人在华创办的第一所教会医院,圣保罗大学医科实习班是外国人来华创办的最早的医学校。笔者认为此述值得商榷。一般认为自1557年始,澳门虽在名义上属中国地方当局管治,但是已处于葡萄牙的殖民当局实际控制之下,把圣拉斐尔医院算作中国的第一间西医院,把圣保罗大学医科实习班算作中国第一间西医学校值得商榷。同理,把1828年由郭雷枢在澳门开办的诊所算作中国第一间西医院,也值得商榷。(朱潮主编:《中外医学教育史》,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5页)不过,由于澳门与中国内地有密切关系,圣拉斐尔医院和圣保罗大学医科对西方医学传入中国有一定影响。这一时期,西方医学传人中国的活动带有和宗教活动密不可分的基本特征。耶稣会教士来华后,利用医药做媒介进行传教活动。利玛窦于1583年在今广东肇庆地区,就曾在为病人诊治疾病时劝说患者入教。1693年清康熙皇帝患疟疾,传教士洪若翰、刘应献上金鸡纳一磅,张诚、白晋又进上其他西药,治愈了康熙的病。有的传教士除行医外,还翻译医学著作,如在明朝万历年间,由邓玉函译述、毕洪辰整理加工的《人身说概》(约成书于1635年),是西方传入中国最早而且比较完备的解剖学专著。面对当时闭关自守的中国封建社会,相对封闭保守的中国文化科学体系,以及与之相关的相对封闭保守的中国医学,西方医学对中国医学的影响还相当有限。(二)西方医学大规模传入中国18世纪英国开始的西方工业革命,使西方资本主义经济飞跃发展,并带动包括医学科学在内的西方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当时西方,风起云涌的社会大变革和翻天覆地的时代大变迁,引发了思想观念的大更新,也促进了包括医学科学在内的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迅速发展起来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其商品寻找新的市场和资本寻找新的出路,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各国进行了大规模的侵略扩张。当时的中国,封建社会已到了末日,长期封闭守旧的经济、文化和科技体系已远落后于西方,被轻视的医术也更加滞后了。随着西方列强冲决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包括医学科学在内的西方文化科学也涌进了中国大地,西方医疗技术在其中扮演了先导的角色。英国人皮尔逊于1805一1860年在澳门、广州行医,首先在中国人身上试种牛痘,并2·第一章中西医猪合的发晨历程将种牛痘技术编成小册子印行。1835年美国传教士伯驾(PeterParder,1804一1888)在广州开办“眼科医局”(又称“新豆栏医局”,后称“博济医院”),这就是中国境内开办的一间对中国后来西医与西医教育影响深远的西医院。这是由十三行巨商伍敦元以每年500元的低价,将自己的丰泰行租给伯驾办医局,一年后,连500元的租金也免收了。伯驾得到广东巨商伍敦元的捐助,在广州新豆栏街,十三行内购置了一块地皮,建立了一间专科性质的“眼科医局”。医局因设在新豆栏街,故又称“新豆栏医局”。1816年,伯驾在这间医院内用最新的乙醚麻醉技术施行了外科手术。1.伯驾创办的这家医院取得了很大成功,他在写给美部会的报告中称:“当我们开始尝试每天都接待病人的时候,我发现一些人手里提着灯笼,可以看得出他们在凌晨两三点钟就出来了,以确保能尽早赶到医院;挂号比较紧张的时候,他们甚至在前一天晚上就来了,在这儿待上一夜,这样或许就能够保证早晨挂上号了…关门打烊时还不时有从大老远赶来的人利用某个外国绅士或香港商人为其求情。”2.伯驾开办的医院承继人嘉约翰(JohGlagowKerr,1825一1901),于1866年在博济医院内设立了南华医学校(又称“博济医学校”),这是中国第一间西医学校。该校开始只招男生,1879年招收了第一个女生,这是中国首招女生的医学校。1914年博济医院设立了附设护士学校,这是中国第一家护士学校。中国的医学教育事业,以此为滥觞蓬勃发展起来。1842年,中国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迫使中国开放五大商埠。西医医院在中国内地大量建立,如上海的仁济医院(1844)、宁波的华美医院(1845)、天津的法国医院(1845)、广州的金利埠医院(1848)、汉口的仁济医院(1866)和普济医院(1867)、汕头的福音医院(1867)、上海的同仁医院(1867)、宜昌的普济医院(1879)、杭州的广济医院(1880)、天津的马大夫医院(1881)、汕头的盖世医院(1881)、九江的法国医院(1882)、苏州的博习医院(1883)、上海的西门妇孺医院(1885)、武昌的仁济医院(1885)、通州的通州医院(1886)、福州的柴井医院(1887)、福建南台岛的塔亭医院(1887)、北海的北海医院(1890)、南昌的法国医院(1890)、南京的钟鼓医院(1892)、九江的生命活水医院(1892)、保定的戴德生纪念医院(1892)等。西医学校也纷纷开办,到1920年有20余所。大量的西医书籍被编译出来,主持博济医院的传教医师嘉约翰在1859年到1886年间编译了《化学初阶》《西药略释》《裹扎新法》《皮肤新编》《内科阐微》《花柳指迷》《眼科撮要》《割证全书》《炎症新论》《内科全书》《卫生要旨》《体质穷源》《全体阐微》《全体通考》《体用十章》《医理略述》《病理撮要》《儿科论略》《妇科精蕴》《胎产举要》《产科图说》《皮肤证治》《眼科证治》《英汉病目》,在中国还出现了西医药刊物,如博济医院主持嘉约翰主编的《西医新报》,这是我国最早的西医药刊物。另外还有尹端模在广州创办的《医学报》,是中国人自办的最早的西医刊物。在鸦片战争后的数十年间,西医大规模传人中国,并占据中国医学界的主导地位,中国的医学史也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西医传入中国,把先进的医学技术、医学理论、医·3·中西医结合府科学疗体系及医学教育模式引入中国。这对中国近现代医学科学和医学教育体系的建立起了奠基作用。在这一大规模的医学文化传入过程中,西方来华传教士起了关键作用。他们在中国行医和传授医学的动机各不相同。多数是为人道主义或传播宗教的目的。但在当时客观上被西方列强利用为弱化中国人民抗拒殖民主义的意识服务。“泰西大炮不能举起中国门户的横示,而伯驾医师的外科小刀即大开其门。”除认识清楚西方在华教士教会被利用来为殖民主义服务外,我们还要认识到教士教会在华的传授医学活动,对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西医和西医教育系统的传入,将先进的医学理论、医学技术以及医学教育思想和方法引入中国,打破了封建王朝的闭锁局面。这对中国医学科学和近代医学教育体制的确立,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西医和西医教育系统传入中国,在华教士教会中起了传播者的作用。教会直接促成了我国近代医学科学和医学教育体制的孕育与问世,并为中国近代医学发展的起步奠定了基础。二、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不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做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地凝结和反映了中华民族在特定发展阶段的观念形态,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和世界科学史上一颗罕见的明珠。中医基础理论旨在研究阐发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它在整个中医学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各分支学科的理论基础。(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1)中医学。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做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2)中医学理论体系。该体系是由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体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理论物理学的完整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这些概念最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的”(《爱因斯坦文集》)。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即科学规律构成的,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4·第一章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历程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2.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而孤立地存在与发展。科学体系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它要与社会的其他子系统之间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社会为科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必要的条件。中医学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医疗保健的经验积累和理论总结而形成的。(1)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自然科学是关于物质运动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根本观点的体系。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哲学,必然受着哲学思想的支配和制约:特别是古代社会,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之时,显得尤为密切。中医学属于古代自然科学范畴,其理论体系始终没有脱离古代自然哲学。中医学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构建其理论体系。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不仅为中医学提供了朴素的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生命观,还确立了中医学的整体研究方法,使中医学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认识自然、认识生命,借以阐明人与自然、生命本质、健康与疾病等。中医学运用哲学的概念和范畴,去观察事物,借以阐明中医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并贯穿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哲学概念和范畴通过中医学的诊疗实践,得到了探索、验证和深化,从而又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理论。中医学虽然来自长期的经验积累,但并没有像其他经验科学那样被科学实验方法所淘汰,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医学理论充满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渊源。(2)社会自然科学的渗透:中华民族从春秋战国到秦汉这一历史时期,各种文化学术流派,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农家、兵家、纵横家等学派展开了学术争鸣与交流,学术上呈现出“诸子百家”的繁荣景象。通过诸子百家的学术争鸣、交流与交融,出现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大一统局面,从而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基础,也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文化、科学、社会历史基础。中医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这一时期,它广泛地吸收、移植、渗透和交融了当时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种学说、各个学派的先进成就,诸如哲学、数学、化学、天文学、历法学、气象学、地理学、声学、物候学、生理学、解剖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文化技术基础。(3)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科学理论是科学抽象的结果。科学抽象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形成科学概念和范畴,去揭示其规律性的一种研究方法,是人们运用理性思维方法,对所获得到的感性经验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从而概括或抽象出事物的性·5中西医猪合阳科学质和规律的一种科学认识方法。实践是中华民族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逻辑结构的起点。古人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和医疗实践中,通过观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经过思维而形成概念、判断,逐步上升为医学理论。重视实践经验的积累是中华民族传统思维第一个重要的本质精神。中国进入奴隶社会以后,人们对疾病的认识,随着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发展,如早在西周,医学家就提出了发病和药物治病等理论。在春秋时代,秦国医和又提出了六气致病的学说,开创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先河。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医疗实践中,逐步积累了原始的医药知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丰富的实践基础。科学理论的确立,无不通过长期反复的生活、生产和科学实践,再从反复的认识中得出正确的理论,中医学也是通过长期反复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医学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例如,脏象学说就是通过长期的生活观察、反复的医疗实践和解剖实验形成的,其他如诊断、证候、治则、方药功效的确立等无不皆然。由此可见,中医学理论体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始终以实践作为坚实的基础。3.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黄帝内经》的问世。《黄帝内经》吸收了秦汉以前的天文、历法、气象、数学、生物、地理等多种学科的重要成果,在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治疗经验,确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系统地阐述了生理、病理、经络、解剖、诊断、治疗、预防等问题,建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和理论源泉。4.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确立《黄帝内经》的成书,实际上标志着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确立,它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分别是中医学基本理论和辨证论治的奠基之作。二者与《神农本草经》《难经》一起,被历代医家奉为经典,由此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给后世医学的发展以深远的影响。(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科学的发展除受社会、政治、经济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外,其自身还存在着相对立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是科学发展的内在根据,是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科学理论和科学实验的矛盾是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医学理论体系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社会实践特别是医疗实践的发展,《黄帝内经》所构建的理论体系有的已无法解释新的事实,出现了原有的科学理论与新的科学事实的矛盾。在社会需要的推动下,中医学理论体系内部不断地发生分化与综合,于是新的理论学派和新的分支学科应运而生。中医学理论体系就是在理论与实践、分化与综合、传统与创新的对立统一运动中,不断地向前发展。。6····试读结束···...

    2022-10-25

  • 中西医结合护理与康复指南》王玉玲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护理与康复指南》【作者】王玉玲编【页数】202【出版社】天津:天津科学技术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21.10【ISBN号】978-7-5433-4137-1【分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指南-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指南【参考文献】王玉玲编.中西医结合护理与康复指南.天津:天津科学技术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21.10.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西医结合护理与康复指南》内容提要:为了进一步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加强“大健康、大卫生”理念,凸显新时代下中西医结合护理在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中的优势作用,天津市中医护理质量控制中心组织编写了本书。本书旨在通过中西医结合护理和康复疗法来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根据临床护理工作实践编写,共包括5章内容,包括中西医结合护理概述、中西医结合护理健康教育、常见证候中西医结合护理指导、常见病种中西医结合护理指导和康复疗法。从生活起居、饮食调护、用药指导、中医适宜技术、食疗、运动疗法等方面,提供了多种提高身体素质的方法和建议。书中内容翔实,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和临床指导性,不论对护理人员还是普通读者都大有裨益。《中西医结合护理与康复指南》内容试读第1章中西医结合护理概述第1节中西医结合护理简介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我国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中医药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我们一定要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西医结合护理是一门应用科学。其取中医护理、西医护理以及新兴边缘学科的护理研究之所长,将现代科学知识与中医理论知识相结合,以整体观念和辨证分析为依据,通过中、西医护理方法给予患者恰当的照顾,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一、中西医结合护理的概念1.中医护理: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整体观念及独特的传统护理技术,结合预防、康复和医疗等措施,对患者施以辨证护理,以促进人民健康的一种应用科学。其内容包括病情观察、生活起居、情志调护、饮食调理、用药护理、特色技术、康复护理等内容。中医护理历史悠久,体系完整,内涵丰富,并且外延广阔,涵盖了预防、护理、康复等内容,在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瘥后防复的全过程中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施过程中,要以整体护理为理念,以辨证施护为护理方法,以特色技术为手段,以达到最佳护理效果。2.现代护理: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维护、促进、恢复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其是医学科学中的一门独立学科,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对护理对象实施包括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全方位的整体护理。现代护理将“以患者为中心”12中西医结合护理与康复指南的护理理念和人文关怀融人对患者的护理服务中,在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的同时,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护理服务。其不断丰富和拓展对患者的护理服务内涵,提供全程化、无缝隙护理,使护理工作更加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3两者关系:护理贯穿于人的生命全过程,护理工作的重点是帮助患者对疾病做出积极的反应。护理人员要应用护理程序与交流技巧帮助患者达到最佳健康状况。护理人员通过照顾患者,帮助其实现自理的目标:护理人员还要在预防疾病和维护健康中发挥作用。中医护理与现代护理在护理理念、护理内容及方法上有许多共同和相似之处: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在护理活动中坚持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综合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制订全面的护理计划。而中医护理遵循中医传统理论,其精髓就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可以说,两者存在一致性。中医学经过数千年检验形成的“天-地-人”医学模式与现代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谋而合:中医有生活起居、饮食宜忌、情志护理及用药护理等,西医有饮食活动护理、心理护理、用药指导及健康教育:中医指出“心病禁咸”,西医也明确表明,高血压患者要低盐饮食。以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张锡纯为代表的中西医汇通学派认为,中医和西医分别有各自的特色和优势,虽然起源不同,但均为医药治病,可以相互融合,张锡纯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充分揭示了中西医结合的理念,彰显了中西医结合的优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将中医护理的理论与现代护理融合,发挥各自特长,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中西医护理在理论体系、护理实践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完善,使辨病、辨证、辨证护理更加科学,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优质护理服务,并逐步走向国际化,这是中国护理事业发展面临的任务和挑战。二、中西医结合护理的特点中西医结合护理是医学的一个分支,属于自然科学范畴,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是中西医结合护理指导思想的哲学基础,其具备整体观念、辨证施护两个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包括两个方面,即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及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①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第1章中西医结合护理概述3可分割的,在生理功能上是互相协调、互相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②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其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人体生理和病理上的变化不断受到自然界的影响,人类在能动地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2.辨证施护:是从整体观出发,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的方法收集患者相关疾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发生和发展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对疾病进行证候定性,从而制订相应护理计划与护理措施的过程。辨证施护有“同病异护”和“异病同护”的特点,即辨证施护时要辩证地看待病与证之间的关系,同一疾病的不同证候在治疗与护理原则以及方法上不同;而不同疾病只要证候表现相同,便可采取相同的护理原则与措施。中西医结合护理不但采用现代护理技术与方法,其特色中医技术的使用更能在临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近年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具体指导下,中华中医药学会护理分会发布了18项护理人员需掌握的特色技术,如耳穴贴压、艾灸、拔罐、刮痧、穴位按摩、中药湿热敷、穴位贴敷疗法等,这些特色技术都具有很好的疗效,既丰富了中西医结合护理的内涵,又扩大了护理的范畴,使中西医结合护理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好地体现中西医结合护理的特色之处。三、中西医结合护理的主要内容1.中西医结合病情观察与资料收集:病情观察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全面、细致、及时、准确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在对中西医结合护理途径的探讨中,将西医的生命体征、望触叩听及病情观察所收集的资料与中医四诊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观神态,量体温,摸脉搏,看舌象,听声音,嗅气味,问饮食和睡眠、二便等,取两者之长,既辨病又辨证,比单纯用中医或西医观察更加完善、细致。例如:测体温不仅要知道体温高低,还要结合有无恶寒、出汗,以及舌象、脉象、大小便等,区分其表里、虚实,为辨证施治和辨证施护提供临床依据。摸脉不仅要按西医要求观察频率、节律等,而且要按中医诊脉的理论区分各种脉象,以辨别虚实和病邪深浅。2.辨病和辨证相结合的护理:西医护理遵从辨病施护。不同疾病给予相应的护理,同病同护、异病异护、专病专护,即所谓的“护病”。中医护理更加侧重于宏观,通过调节人体的自身组织能力,恢复脏腑气血的正常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人本身就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中西医结合护理即将“辨病”4中西医结合护理与康复指南和“辨证”结合起来,如对高热患者的护理,西医常用药物或物理方法降温:中医则根据证候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如发热、恶寒、苔白、脉浮等表寒证者,宜解表疏散,喝热汤、盖被安卧等,促使邪从汗解:而高热无恶寒、苔黄、脉洪等里热证者,宜清热、冷敷降温,效果最好。这说明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护,不仅丰富了护理内涵,增加了护理内容,而且提高了护理效果。3.中西医结合的生活起居护理:生活起居护理是指患者在患病期间,护理人员根据病情予以相应的指导和精心合理的生活照料,中西医都要求患者的居住环境清洁、整齐、舒适、安静。但西医对病室的温度、湿度以及特殊病室的细菌数等有一定的标准,一般温度以18~22℃、湿度以50%~60%为宜,有统一的管理制度,按时通风,保持清洁,以保证患者有适宜休养和治疗的环境。中医则根据“六淫致病”的学说及辨证的观点,对于风、寒、暑、湿、燥、火引起的不同病证,生活起居有不同的护理要求,其目的是保养患者正气,调节机体内外的平衡,增强机体抗御外邪的能力,促进疾病的治疗和身体的康复。如阳虚证、寒证患者居室温度应偏高些,阴虚证、热证患者可略低些:如气血两亏、阳气不足的老年患者应注意保暖,不可受风、受凉等。同时强调起居有常,劳逸适度。因此,中西医结合护理可使患者的生活起居更为科学合理,更加符合休养要求,对患者的恢复有促进作用。4.中西医结合的情志护理:情志护理以良好的护患关系为桥梁,应用科学的护理方法,改善和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西医根据心理学观点,通过积极的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来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消除不良的情绪反应,促进其向健康方向发展。中医基础理论中有专门关于情志与脏腑功能的论述,中医认为人有七情变化,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和现象所做出的不同的情志反应。情志过度刺激,就会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一般认为喜、惊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忧伤肺恐伤肾,情志的刺激可对各脏器有不同的影响。因此,中西医结合的情志护理更具有针对性,可根据具体问题进行情志疏导,消除各种不良的情志刺激,更利于身体的恢复。5.中西医结合的饮食护理:合理的饮食是促进身体恢复的重要环节。中西医饮食护理各有特点。西医通过计算饮食的热量及营养成分,根据疾病的特点配制成各种药膳。中医认为,合理的饮食是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养的源泉,合理的饮食和良好的饮食习惯是维持人体正常身体功能的关键之一。历代医者在治疗患者疾病时,不但重视药物调节,而且重视饮食的调养作用。各种食物都有不同的性味,应根据疾病的不同属性,结合患者的脾胃虚实和运化功能制订膳食方第1章中西医结合护理概述5案。如果将两者结合起来,在西医流质、半流质、软质、普食四种基本饮食护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药食同源”和病证寒、热、表、里、虚、实,根据食物寒、热、温、凉四性和辛、甘、酸、苦、咸五味,辨证实施饮食护理,制订不同病证食疗方案,创立一套科学的、有民族特点的中西医结合饮食学,既符合疾病的饮食治疗原则,又贴近患者的日常生活。例如糖尿病患者的食谱可按照患者的体重计算每日所需的总热量及糖、蛋白质、脂肪的比例,还可根据中医饮食分类,选择降糖止渴的食物(如山药、洋葱等),使糖尿病患者的食谱既营养丰富,又能更好地配合治疗。6.药物护理:药物治疗的根本原则是遵医嘱正确用药,了解药物的性能、特点、用法、用量、功效、适应证、禁忌证及不良反应。而中药有独特的用法要求:一般中药宜在进食前、后2小时服用:病位在下(如肝肾疾病)宜在饭前服用:病位在上(如眼病、咽喉病)宜在饭后服用。健胃药、制酸药宜在饭前1小时服用:消导药和(或)对胃肠有刺激作用的药宜在饭后1小时服用:安神药宜在睡前半小时服用:滋补药宜空腹服用等。同时要注意服药的温度,有温服、热服、冷服之分。除此之外,用药后还需要进行如下观察和护理:①服发汗药后,应多饮水、热汤或稀粥,以助药力发挥,注意只可周身微汗,不可大汗,以免耗伤津液:②服滋补药宜在饭前空腹服用,以助药物吸收;③服泻下药,应中病即止,邪去为度,不宜过剂:④危重患者服药后,应严密观察其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服药后,若出现异常情况(如腹痛、气短、面色苍白、大汗出、脉沉细等),应及时处理。7.康复指导:中西医结合护理具有丰富的护理内容,在患者疾病的不同阶段均可以提供康复指导,以达到促进康复的目的。西医的康复包括脏腑、器官及身体功能的恢复及相关护理过程。在病后康复阶段,中医认为患者的脏腑功能尚未完全恢复,应加强患者的情志护理,给予合理的饮食调护,鼓励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使脏腑功能完全恢复。康复的方法很多,包括中医特色技术、合理饮食、调摄情志、药物应用、生活起居调护、自然疗法、运动疗法、娱乐及物理康复疗法等。通过康复护理达到形神共养、动静结合,协调脏腑、通调经络,养正祛邪、综合调理的作用。中西医协同护理可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四、中西医结合护理的优势1.中西医结合护理理念方面:中西医结合护理的文化理念与大健康理念具有共性,中医文化倡导“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辨证论治”的思辨观、“未病先治”的预防观和“标本兼治”的中和观:均体现“以人为本,以不生病为目的”的思想,其与6中西医结合护理与康复指南“大健康”理念不谋而合。对此,护理人员应树立中西医结合的理念和思维,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帮助患者治疗疾病和恢复健康,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积极宣传中西医结合相关理念及保健方法,防病于未然,帮助人们积极地适应自然环境,坚持健康行为。2.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方面:为建立一个具有中医特色、技术成熟、价格低廉的医疗卫生模式,融合中西医学的新模式“状态医学”应运而生。其以中医“天人合一、辨证施护”为理念,利用现代数据挖掘和信息处理等手段和方法,对人体进行连续动态、宏观、微观等全面评估,为患者提供健康维护、早期诊断、临床干预及效果评价等医疗护理服务。此外,国内的“第三方健康管理服务”“动态健康管理模式”等,均以“治未病”为理念,体现在“大健康”背景下中西医结合护理贯彻“预防为主”卫生方针将发挥更重要作用。护理工作中我们也在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模式,很好地运用中西医护理的特长,既掌握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现代化护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又结合中医护理特色,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作者在十二五中西医结合护理重点专科建设中一直提倡“西医护理强实力、中医护理增特色、中西医结合为根本”的护理方法,取到良好效果。3.中西医结合护理程序方面:护理程序(urigroce)是指导护理人员以满足护理对象的身心需要、恢复或促进护理对象的健康为目标,科学地确认护理对象的健康问题,运用系统方法实施计划性、连续性、全面整体护理的一种理论与实践模式。护理程序一般包含4个步骤,即评估、护理问题、计划、实施和评价。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采用的是全面化、路径化的护理,包含以下方面:①运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护理方法进行全面评估:②经过综合判断确定护理问题:③制订完整的中西医结合护理计划:④按计划实施和进行效果评价。以期验证效果并不断完善和丰富其内容。···试读结束···...

    2022-10-25

  • 中西医结合诊治高血压》杨焕斌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诊治高血压》【作者】杨焕斌编著【页数】232【出版社】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08【ISBN号】978-7-5335-6177-2【价格】48.00【分类】高血压-中西医结合-诊疗【参考文献】杨焕斌编著.中西医结合诊治高血压.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08.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西医结合诊治高血压》内容提要: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严重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本书从现代医学的角度阐述了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预后和预防等,同时又从中医学的角度阐述了高血压的病因病机、四诊表现、辨症论治等,然后根据自己有限的经验浅谈临床体会、综合中西医的观点进行预防和调理。书中主要参考一些新的高血压的防治建议和指南、结合作者从医近30年的点滴经验,编著集中西医理论与临床来阐述高血压,以供中西医结合爱好者参考并有所帮助。《中西医结合诊治高血压》内容试读上篇高血压的现代医学认识第一章于概述一、概念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大类。病因不明者,称之原发性高血压,又称为高血压病,占总高血压患者的95%以上;在不足5%患者中,血压升高是某些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本身有明确而独立的病因,称为继发性高血压。正常人的血压随内外环境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在整体人群,血压水平随年龄逐渐升高,以收缩压更为明显,但50岁后舒张压呈现下降趋势,脉压差也随之加大。近年来,人们对心血管病多重危险因素的作用以及心、脑、肾靶器官保护的认识不断深入,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也在不断调整,目前认为同一血压水平的患者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不同,因此中西医结合诊治高血压/2有了血压分层的概念,即发生心血管病危险度不同的患者,适宜血压水平应有不同。血压值和危险因素评估是诊断和制定高血压治疗方案的主要依据。根据2018年修订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定义为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有3次诊室血压值均高于正常,即诊室收缩压(SBP俗称高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俗称低压)≥90mmHg,而且这3次血压测量不在同一天内。诊室血压是个近年出现的新名词,是指由医护人员在标准条件下按统一规范进行测量获得的血压值。如果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即使血压低于140/90mmHg(数值以“收缩压/舒张压”的形式表示),也应诊断为高血压。2020年5月6日,国际高血压学会(ISH)发布了全世界范围内使用且面向18岁及以上成人的《ISH2020国际高血压实践指南》,提出连续测量2~3次诊室血压≥140/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这与我国2018年、ESC2018和JSH2019指南相同。高血压是当今社会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常被称为“无声的杀手”,大多数患者可以在没有任何症状的情况下发病。同时又是一种危险因素。研究表明,高血压与冠心病、脑卒中、心力衰竭和肾功能障碍密切相关,是导致多种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因此,控制高血压从而减轻心血管疾病的危害是整个人群的一项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高血压的防治,是所有心血管疾病防治中成本最低,而获益最大、效果最好的。只要及时发现,并采取积极有效和持久的防治措施就能有效地扼制心血管疾病的危害。3/上篇高血压的现代医学认识二、流行病学1.高血压的人群分布高血压的患病率和发病率在不同的国家地区以及种族之间有差别,工业化国家较发展中国家高,开发较晚的山区、岛屿的人群患病率较低。黑人约为白人的两倍。高血压的患病率、发病率,以及血压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高血压在老年人较为常见,尤其以单纯的收缩期高血压为多。我国的高血压患病率和流行存在的地区和民族的差别,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北方高于南方,华北和东北属于高发区,沿海高于内地。以前城市高于农村,在最新的调查中发现,农村地区患病率首次超越了城市地区。不同民族间比较,藏族、满族和蒙古族高血压的患病率较汉族人群高,而回族、苗族、壮族、布依族高血压的患病率均低于汉族人群。不同职业中患病率最高的是机关人员,最低的是农业从业人员。男性略高于女性,但男女的高血压总体患病率差别不大。青年期的男性略高于女性,中年后女性稍高于男性。种族之间和地域之间的血压差异,除遗传因素外主要与生活方式、生活条件有关,如食盐用量、钾和钙的摄入、体力活动、身体肥胖、血脂、吸烟、饮酒、气候、应激,以及社会心理等因素。2.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血压患病率是指在某一时点上,高血压患者在观察人数中所占百分比。它对于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高血压发病趋中西医结合诊治高血压/4势、探索致病因子、制订及评价防治措施和实施监测计划有重要价值。目前全世界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约31.1%,总人口13.5亿~14.5亿人,欧美高血压患病率为20%以上,亚洲为10%~15%,非洲只有10%左右。已有的调查显示,患病率最低的为印度农村男子,仅为3.4%;患病率最高的为波兰成年女性,45~60岁的妇女患病率可达72.5%。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从南方到北方,高血压患病率递增;不同民族之间高血压患病率存在差异。中国高血压患病率也在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进行了5次(第5次为2012~2015年)大规模高血压普查或抽样调查,患病率,1959年为5.1%(年龄≥15岁),1979年为7.7%(年龄≥15岁),1991年为13.6%(年龄≥15岁),2002年为18.8%(年龄≥18岁),2012年为25.2%(年龄≥18岁),2015年为27.9%(年龄≥18岁)。根据最新数据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27.9%计算,也就是说约每3位成人中就有1例高血压患者。经济发达地区,高血压的发病率已经逼近发达国家,这种趋势要引起我们足够重视。虽然各次调查总人数、年龄和诊断标准不完全一致,但患病率总体呈增高的趋势。高血压在五类人群中易发:有家族史的人群;情绪易激动的人群,因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肾上腺素水平上升会引起血压升高;“重口味”的人群,指摄入盐量偏高的人群;嗜酒人群;工作或生活压力大的人群。5/上篇高血压的现代医学认识3.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是反映高血压防治状况的重要评价指标。2015年调查显示,18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51.6%、45.8%和16.8%,较1991年的26.3%、12.1%、2.8%和2002年的30.2%、24.7%、6.1%明显增高。不同人口学特征比较,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为女性高于男性,城市高血压治疗率显著高于农村;与我国北方地区相比,南方地区居民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较高;不同民族比较,少数民族居民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低于汉族。三、高血压的定义与类型1.高血压的定义高血压定义: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SBP≥l40mmHg和(或)DBP≥90mmHg。SBP≥140mmHg和DBPlt90mmHg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然低于140/90mmHg,仍应诊断为高血压。2.高血压的分类(1)按血压水平分类。据血压升高水平,进一步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和3级。动态血压监测(ABPM)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为24小时平均SBP/DBP≥130/80mmHg,白天≥135/85mmHg,夜中西医结合诊治高血压/6间≥120/70mmHg。家庭血压监测(HBPM)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为≥135/85mmHg,与诊室血压的140/90mmHg相对应。诊室血压是我国目前诊断高血压,进行血压水平分级及观察降压疗效的常用方法。有条件者应进行诊室外血压测量,用于诊断白大衣高血压及隐匿性高血压,评估降压治疗的疗效,辅助难治性高血压的诊治。动态血压监测可评估24小时血压昼夜节律、体位性低血压、餐后低血压等。家庭血压监测可辅助调整治疗方案。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实时血压监测是血压管理的新模式,随着5G时代的实施,远程实时血压监测将变得便捷、普遍。精神高度焦虑的患者,不建议频繁自测血压。(2)按病因分类。按病因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绝大多数的高血压患者的病因不明,称之为原发性高血压,占总高血压患者的90%~95%以上。原发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除了高血压本身有关的症状外,长期高血压还可能成为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并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功能,最终还可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高血压患者中5%~10%可找出高血压的病因,血压升高是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称之为继发性高血压,又称为症状性高血压。在这类疾病中病因明确,高血压仅是该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血压可暂时性或持久性升高。通过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常规实验室检查、基因检测可对继发性高血压进行筛查。继发性高血压发病有其比较特别的情况:①严重或顽固···试读结束···...

    2022-10-25 中西医结合高血压 中西医结合高血压病的治疗指南

  • 中西医结合肿瘤特色医疗 下》夏小军主编;万强,王玉洁,包晓玲编委|(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肿瘤特色医疗下》【作者】夏小军主编;万强,王玉洁,包晓玲编委【丛书名】甘肃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防治特色丛书【页数】1164【出版社】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2【ISBN号】978-7-5424-2808-0【分类】肿瘤-中西医结合疗法【参考文献】夏小军主编;万强,王玉洁,包晓玲编委.中西医结合肿瘤特色医疗下.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2.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西医结合肿瘤特色医疗下》内容提要:...

    2022-10-25 甘肃省肿瘤医院百科 甘肃省肿瘤医院官方网站

  • 《常见肿瘤诊疗方案中西医结合》夏小军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常见肿瘤诊疗方案中西医结合》【作者】夏小军主编【丛书名】甘肃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防治特色丛书【页数】698【出版社】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3【ISBN号】978-7-5424-2809-7【分类】肿瘤-中西医结合疗法【参考文献】夏小军主编.常见肿瘤诊疗方案中西医结合.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3.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常见肿瘤诊疗方案中西医结合》内容提要:本书将中医学经典著作对各种肿瘤的论述与临床应用相结合,探索源流,汇通古今,论述了中西两种医学对肿瘤的认识。全书包括27个病种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将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中医中药等贯穿于肿瘤治疗全过程,各疗法整体协同,优势互补,整合治疗,做到肿瘤治疗的规范化、个体化的统一,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在肿瘤防治中具体化。本书专业、科学、实用,单独成册,独成体系,可有效指导临床实践。《常见肿瘤诊疗方案中西医结合》内容试读第一章食管癌第一章食管癌食管癌是发生在食管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占所有恶性肿瘤的2%。全世界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食管癌。发病情况在不同国家相差悬殊,即使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地方或不同民族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中国是食管癌高发区,在各种恶性肿瘤的死亡率中,以食管癌居首位的有豫、苏、赣、冀、陕、皖、川、鄂和北京9个省、市,年平均死亡率为15.59/10万,其中以云南省最低(1.0510万),河南省最高(32.2210万).两者相差31倍。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近年来40岁以下发病者有增长趋势。食管癌属中医“噎膈“翻胃”“胃反”范畴。《素问·阴阳别论》曰:“三阳结,谓之膈。”《医贯·噎膈论》曰:“三阳者,大肠、小肠、膀胱也。结,谓结热。大肠主津,小肠主液。大肠热结则津涸,小肠热结则液燥。膀胱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膀胱热结则津液竭。然而三阳何以致热结?皆肾之病也。肾水既干,阳火偏胜,熬煎津液,三阳热结,则前后闭涩。下既不通,必反于上,直犯清道,上冲吸门喉咽,所以噎食不下也。”《素问·通评虚实论》曰:“膈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素问·风论》曰:“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膜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伤寒论·辨脉法》曰:“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也。”《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日:“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景岳全书·杂证·噎膈》日:“噎膈一证,必以忧愁思虑、积劳积郁或酒色过度而成。”《丹溪心法·翻胃》曰:“噎膈乃翻胃之渐…年高者不治,粪如羊屎者,断不可治,大肠无血故也。”又日:“膈、噎、胃反之病,得之七情六淫,遂有火热上炎之化,多升少降,津液不布,积而为痰为饮,积成甚热,血液衰耗,胃脘干槁,其槁在上,近咽之下,水饮可行,食物难入,入亦不多,名之日噎隔。”《证治准绳·噎》日:“噎谓饮食入咽而阻滞不通,梗涩难下,有下者,有不得下者,有吐10011效丨中西医结合常见肿瘤诊疗方案ZHONGXIYIJIEHECHANGJIANZHONGUIUZHENLIAOFANGAN者,有不得吐者,故别之门…噎病喉中如有肉块,食不下用昆布二两”。《诸病源候论·噎候》日:“此由肺气冷而不理,津液涩少而不能传行饮食,故饮食入则噎塞不通,故谓之食噎,胸内痛,食不下,是故噎也。”又曰:“营卫俱虚,血气不足,停水积饮,在胃脘即藏冷,藏冷则脾不磨而宿食不化,其气逆而成反胃。王冰曰:“食不得入是有火,食入反出是无火。”《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决》曰:“三阳结热伤津液,干枯贲出魄不通,贲门不纳为噎膈,出门不放翻胃成,二证留连传导隘,魄门应自涩于行,胸痛便硬如羊粪,吐沫呕血命难生。”第一节病因病理一、西医病因病理食管癌的确切病因不明,研究表明环境和某些致癌物质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如亚硝胺类化合物和真菌毒素(20%)含量与患病率呈正相关;食管损伤(20%)如腐蚀性食管灼伤和狭窄,食管的慢性炎症,溃疡,或慢性刺激;营养不良和微量元素缺乏(20%):遗传因素(10%)等。食管癌病理特征:1.早期食管癌(按肉眼或内镜所见):分为隐伏型(充血型)、糜烂型、斑块型和乳头型。其中斑块型最多见,癌细胞分化较好;糜烂型次之,癌细胞分化较差;隐伏型是食管癌最早期的表现,多为原位癌;乳头型病变较晚,但癌细胞分化一般较好。2.中晚期食管癌(按病理形态):一般情况下,食管上、中段癌绝大多数为鳞状细胞癌,食管下段癌则多为腺癌。(1)髓质型(Medullarytye):占56.7%~58.5%。常有较明显外侵,手术切除率较低,外科治疗预后较差,放射治疗效果中等,复发率也高。(2)蕈伞型(Fugatigtye):占17%~18.4%。往往外侵不明显,因而有较高的手术切除率,放射敏感度较高,放射治疗效果较好。(3)溃疡型(Ulcerativetye):占11%~13.2%。溃疡型食管癌较少见。(4)缩窄型(Cotritivetye):占8.5%~9.5%。这一类型食管癌较少见,病变虽较短,但外侵较严重,放射治疗症状改善较差。(5)腔内型(Itralumirialtye):占2.9%~5%。常无明显外侵,因此手术切除率很高。10021第一章食管癌二、中医病因病机(一)病因忧思郁怒,情志不遂,七情郁结,引起气机郁滞,气不布津,津液聚而为痰,痰气交阻食管而成。或嗜酒无度,恣食辛香燥热等物,损伤脾胃,造成气滞食凝,积聚成块;或年高衰老,正气亏虚,正不胜邪,瘤邪乘虚侵入而成。(二)病机1.气滞血瘀:情志失调,忧思郁怒,或饱食不节、寒热不适,引起血行不畅,痰湿不化,痰凝交结,积聚而成。2正虚热毒:先天禀赋不足,或年高衰老,阴阳不和,水火失调,正不胜邪,毒邪乘虚侵入而成;嗜酒无度,喜好肥甘,酿成痰浊,痰凝食管,结成肿块:误服辛燥之物,俱令津血亏虚,相火渐炽,日久成毒,灼伤食管而成。亦如《景岳全书·噎膈》所言:“噎膈一证,必以忧愁思虑,积劳积郁,或酒色过度,损伤而成。”清代医家徐灵胎在评《临证指南医案·噎膈》时指出:“噎膈之证,必有瘀血、顽痰、逆气,阻隔胃气。”第二节临床表现一、主要症状(一)食管癌早期1咽下哽噎感最多见,可自行消失和复发,不影响进食。2.胸骨后和剑突下疼痛较多见。吞咽食物时胸骨后或剑突下疼痛,其性质可呈烧灼样、针刺样或牵拉样,以咽下粗糙、灼热或吞咽刺激性食物为著。初期呈间歇性,当癌肿侵及附近组织或有穿透时,就可有剧烈而持续的疼痛。疼痛部位常不完全与食管内病变部位一致。疼痛多可被解痉剂暂时缓解。3.食物滞留感染和异物感,咽下食物或饮水时,有食物下行缓慢并滞留的感觉,以及胸骨后紧缩感或食物黏附于食管壁等感觉,食毕消失。症状发生的部位多与食管内病变部位一致。4.咽喉部干燥和紧缩感,咽下干燥粗糙食物尤为明显,此症状的发生也常与病人的情绪波动有关。(二)食管癌中晚期1进行性咽下困难是绝大多数患者就诊时的主要症状,但却是本病的较晚期表现。10031效【中西医结合常见肿瘤诊疗方案ZHONGXIYIJIEHECHANGJIANZHONGUIUZHENLIAOFANGAN2.食物反流常在咽下困难加重时出现,反流量不大。3.其他症状:癌肿压迫喉返神经可致声音嘶哑:侵犯膈神经可引起呃逆或膈神经麻痹:压迫气管或支气管可出现气急和干咳:侵蚀主动脉则可产生致命性出血二、体征1.大多数食管癌病人无明显相关阳性体征。2临床诊断为食管癌的病人近期出现头痛、恶心或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骨痛,肝肿大,皮下结节,颈部淋巴结肿大等提示远处转移的可能。三、并发症(一)带状疱疹食道癌患者的带状疱疹发病率为常人的2倍多,年老体弱的食管癌患者常常可伴发此症,有些往往是癌肿的前驱症状。(二)皮肌炎皮肌炎患者食管癌发病机会比一般人高5~7倍,尤其是40岁以上男性更易罹患。因此在有皮肌炎者特别是年龄在40岁以上者应高度警惕食管癌的发生。(三)瘙痒病、痒疹可能皮肤对非特异性毒素(包括癌毒素)或过敏源(包括致癌物质)的反应。瘙痒可能为痒疹。在40岁以上有进行性瘙痒者,应考虑是否有恶性消化道肿瘤。(四)Bow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食管癌患者,偶有皮肤或黏膜上一处或几处界限明显的鳞屑样结痂皮损,相似于牛皮癣或湿疹,称之为Bow病。(五)黑棘皮病又称黑色素角化病。临床上分良性、恶性。恶性黑棘皮病大多伴有体内消化道腺癌,以食管癌为常见。黑棘皮病常在癌肿确诊前出现,是诊断食管癌的早期线索。这种皮肤病有一定的特性,皮肤逐渐呈淡棕褐色,出现乳头肥大或乳头状瘤,发生瘙痒性色素沉着的软而柔和的疣状病变,皮肤褶皱处角化过度,常对称发生于身体皱缝处(如腋窝、颈、会阴、生殖器、股内侧、脐和肛周),黏膜与手脚背亦可受累,且随食管癌加重而进行性加剧,有时肿瘤病消除后皮肤变化即消退,但食管癌复发时又会再出现。(六)红皮病或剥脱性皮炎食管癌伴发红皮病者表现为全身皮肤普遍潮红、脱屑。10041第一章食管癌第三节实验室及其他检查一、血液生化检查对于食管癌,目前无特异性血液生化检查。食管癌病人血清碱性磷酸酶或血钙升高考虑骨转移的可能,血清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或胆红素升高考虑肝转移的可能二、肿瘤标志物检查血清肿瘤标志物具有检测方便、微创等特点,目前应用于食管癌检测和早期诊断的血清标志物尚不成熟。用于食管癌辅助诊断的标志物有组织多肽抗原(tiueolyetideatige,TPA)、细胞角质素片段I9(cytokeratifragmet,cyfra21-l)、癌胚抗原(carcioemryoicatige,CEA)等。'临床报道较多的为cyfra2I-1,阳性率达45%。多用于食管癌的辅助诊断、预后判断和放疗敏感性的预测。三、影像学检查(一)食管造影检查是可疑食管癌患者影像诊断的首选,进一步仍需细胞学或组织病理学确诊。(二)CT检查胸部CT检查目前主要用于食管癌临床分期和术后随访。关于临床分期,CT判断T分级的准确性达58%左右,判断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达54%左右,判断远端部位如肝、肺等处转移的准确性达37%~66%。(三)B超或彩超检查主要用于发现腹部重要器官及腹腔淋巴结有无转移,有时也用于颈部淋巴结的检查。(四)其他如MRI和PET-CT,目前均不作为常规应用。有条件的三级医院,建议在适应证较明确的情况下,开展相关检查项目。同胸部CT相比,MRI和PET-CT有助于鉴别放化疗后肿瘤未控和瘢痕组织。PET-CT检查较胸部CT能发现更多的远处转移。在常规检查阴性的患者中,PET-CT可以发现15%~20%的患者存在远处转移。四、病理学检查(一)细胞组织病理学检查1.食管拉网细胞学检查:是高发区高危人群筛查食管癌的首选方法,对于阳性10051效丨中西医结合常见肿瘤诊疗方案ZHONGXIYIJIEHECHANGJIANZHONGUIUZHENLIAOFANGAN病例,仍需行纤维食管镜检查进一步定性和定位。食管拉网脱落细胞学检查方法简便,受检者痛苦小,假阳性率低,是在高发区进行大面积普查的切实可行的方法。缺点是:超声内镜敏感性差,仅44%~46%:脱落细胞学检查存在高血压病、食管静脉曲张、严重的心肺疾患等禁忌证;在中晚期病例中阳性率下降,主要是由于网套不能通过狭窄的肿瘤段。2纤维食管镜检查:是食管癌诊断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对于食管癌的定性定位诊断和手术方案的选择有重要的作用。对拟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为必需的常规检查项目。3.超声内镜:有条件的医院应积极开展食管超声内镜(edocoicultraoud,EUS),以利于治疗前分期,比较治疗效果。文献表明,EUS判断T分级的准确性达85%左右,判断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达75%左右,优于CT检查。4色素内镜:主要用于高发区高危人群食管癌的筛查,有碘染色法、亚甲蓝染色法。碘染色内镜诊断早期食管癌和(或)食管不典型增生的敏感性较高。(二)细胞组织学基因突变检查1.HPV的参与和53基因的突变可能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对53基因突变的检测有助于诊断及预后的判断,食管癌中53基因的突变与临床放化疗的病理学反应有关,检测其突变有助于筛选需要进行放化疗的病人。2.16基因是一种抑癌基因,研究发现16基因的突变与淋巴转移及远处转移有关。3.EGFR的突变是食管腺癌中的早期事件。4.Hara基因突变是食管癌组织的一种标志物。而Kra的突变与吸烟饮酒等是食管鳞癌发病的高危险因素。第四节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一)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关于食管癌标准化诊治指南(2011版)》。1.诊断依据(1)高危因素:食管癌高发区,年龄在45岁以上,有肿瘤家族史或有食管癌的癌10061···试读结束···...

    2022-10-25 肿瘤中西医结合科 肿瘤中西医结合科主要看什么

  • 《肿瘤中西医结合护理》夏小军主编;万强,王玉洁,包晓玲等编委|(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肿瘤中西医结合护理》【作者】夏小军主编;万强,王玉洁,包晓玲等编委【丛书名】甘肃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防治特色丛书【页数】339【出版社】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2【ISBN号】978-7-5424-2810-3【价格】89.00【分类】肿瘤-中西医结合-护理【参考文献】夏小军主编;万强,王玉洁,包晓玲等编委.肿瘤中西医结合护理.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2.图书封面:图书目录:《肿瘤中西医结合护理》内容提要:《肿瘤中西医结合护理》内容试读第一篇肿瘤化疗的中医护理第一章概述2.骨肉瘤:多柔比星、大剂量甲氨蝶呤。3.脑的原发或转移瘤:亚硝脲类、羟基脲。4.肉瘤:环磷酰胺、顺铂、多柔比星。5.鳞癌:博来霉素、甲氨蝶呤。(四)从降低药物毒性考虑1.减少毒性的重叠:大多数抗肿瘤药物有抑制骨髓作用,而泼尼松和博来霉素等无明显抑制骨髓作用,将它们与其他药物合用,可以提高疗效并减少骨髓毒性发生。2.降低药物的毒性:巯乙磺酸钠(美司钠)可预防环磷酰胺引起的出血性膀胱炎;甲酰四氢叶酸钙(亚叶酸钙)可减轻甲氨蝶呤的骨髓毒性(五)根据减少用药剂量抗肿瘤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灭作用遵循一级动力学原则,其抗肿瘤作用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具有很好的剂量依赖性,超过这个范围,可达平台效应,即剂量增加,疗效不增加,毒副反应大大增加。联合用药可使化疗药物使用较小剂量实现较好疗效和提高安全性。二、化疗的适应证及禁忌证(一)化疗的适应证1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对化疗敏感,通过化疗可完全控制甚至根治,如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2.化疗效果较好的实体瘤,如绒毛膜上皮癌、恶性葡萄胎、生殖细胞肿瘤、卵巢癌等。3.实体瘤的手术切除和局部放疗后的辅助化疗或手术前的辅助化疗。4,实体瘤已有广泛或远处转移,不适合手术切除和放疗者;实体瘤手术切除或放疗后复发、播散者,可考虑姑息化疗。5,癌性体腔积液,包括胸腔、心包腔及腹腔采用腔内注射化疗药物,常可使积液控制或消失。6.实体瘤手术后或放疗后复发或播散者。7.肿瘤所导致上腔静脉压迫、呼吸道压迫、脊髓压迫或者脑转移所导致颅内压增高,一般常先选用化疗以缩小体积、减轻症状,然后进行放疗。(二)化疗的禁忌证1.绝对禁忌:①预计病人生存时间很短;②孕期(前3个月)除非中断妊娠:③败血症;④昏迷10051【肿瘤中西医结合特色护理ZHONGLDZHONGXIYIJEHETESEHUL2.相对禁忌证:①一般情况差、年老体弱、KPS评分小于40分;无法耐受化疗者:②骨髓功能差、严重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低于正常范围:③肝肾功能异常者:④严重心血管、肺功能障碍者;⑤以往做过多程化疗、大面积放疗、高龄、骨髓转移、严重感染、肾上腺功能不全、有严重并发症等慎用或不用化疗;⑥6个月内的婴儿;⑦病人不能按时来门诊治疗:⑧不能充分合作的病人:⑨缺乏适当的支持设施。(三)什么情况下必须停止化疗1.呕吐频繁,影响进食或者电解质紊乱。2.腹泻超过每日5次或者出现血性腹泻。3.白细胞在3×10L以下或者血小板在60x10L以下。4.心肌损害。5.中毒性肝炎。6.中毒性肾炎。7.化学性肺炎或肺纤维变。三、化疗药物的分类(一)传统分类根据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六大类1.烷化剂:主要有环磷酰胺(CTX)、异环磷酰胺(IFO)、氨芥(NH2)、马利兰(BUS)、环己亚硝脲(CCNU)、卡氮芥(BCNU)等2.抗代谢药:主要有甲氨蝶呤(MTX)、6-巯基嘌呤(6-MP)、氟尿嘧啶(5-FU)及其衍生物如卡培他滨、吉西他滨(GEM)阿糖胞苷(Ara-C)等。3.植物碱类:主要有长春碱类,如长春新碱(VCR)、长春花碱(VBL)、长春华碱酰胺(VDS)、长春瑞滨(NVB)、喜树碱(CPT)、三尖杉(HRT)、鬼白乙叉苷(VP-16)、紫杉醇(TAXOL)、多西他赛等。4.抗肿瘤抗生素:主要有放线菌素D(ACTD)、丝裂霉素(MMC)、博来霉素(BLM)、阿霉素(ADM)、表阿霉素、吡喃阿霉素(THP)等。5.杂类:主要有甲基苄肼(PCZ)、六甲蜜胺(HMM)、顺铂(DDP)、卡铂(CBP)、奥沙利铂(OXA)、奈达铂、洛铂等。6激素类:黄体酮、甲地孕酮、丙酸睾酮、肾上腺皮质激素类、三苯氧胺、芳香化酶抑制剂(AI)、左甲状腺素等。(二)根据化疗药物作用机制分类1.细胞毒类药物10061···试读结束···...

    2022-10-25

  • 《“全科医生”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神经内科病学》邵玉玺,张晓霞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全科医生”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神经内科病学》【作者】邵玉玺,张晓霞编著【页数】301【出版社】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09【ISBN号】7-5024-4060-7【分类】神经系统疾病-中西医结合疗法【参考文献】邵玉玺,张晓霞编著.“全科医生”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神经内科病学.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09.图书目录:《“全科医生”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神经内科病学》内容提要:本书简要介绍了神经科的基础知识及神经科疾病的检查方法,重点介绍了常见神经科疾病的病因、症状、诊断及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处理方法。《“全科医生”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神经内科病学》内容试读第一篇神经系统解剖生理概述第一章脑的解割生理及病变定位要做出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必须具有一定的神经系统的解剖和生理基础,不然,要进行工作是很困难的。本书将在以后不同的章节中对神经解剖及生理功能,扼要的介绍和复习。大脑半球大脑分为左右两半部分。大脑半球由大脑表层的皮质层或叫灰质层及皮质层以下的白质层,以及深在白质内的基底神经节等构成。大脑皮质被一些沟、裂分为几个大的脑叶和若干脑回。大脑外、内、底面主要沟回(见图1a,,c)。大脑皮质主要由神经细胞构成,各部位的细胞构成并不相同,依据细胞构成及功能,学者将皮质分为若干区域,并给予编号。各区域的功能有其特点与特性。现在临床医生多采用Brodma氏的分区法(见图2)。现就脑回的简略解剖和功能扼要介绍于下。一、额叶额叶在半球外侧面位于中央沟之前,外侧裂之上方。在外侧面有额上沟与额下沟将额叶分为额上、额中、额下三回。在中央沟之神经系统解剂生理概述2前部,由上到下呈带状的区域为中央前回。额叶内侧面,在扣带沟之下有扣带回。额叶内侧面之上部有旁中央小叶,此为围绕中央沟末端之区域,是中央前回结构之延续。额叶底面前部有眶回与直回。中央前沟中央前回额上回中央沟额中回中央后回第中央后沟篇页间沟额下回顶上叶盖部缘上回顶下叶额下回角回叶三角部颞上回顶枕裂额下回眶部枕叶颞上沟大脑外侧裂颢上回颗中回颞中沟a扣带回旁中央小叶额上回顶枕裂扣带沟楔状回胼胝体叶额舌回穹窿距状裂海马钩梭状回海马回6脑的解剖生理及病变定位直回眶沟嗅沟嗅神经眶回额视交叉颞中沟海马钩颗下回乳头体章大脑脚底梭状回海马回侧副裂扣带回舌回图1大脑外侧面、内侧面、底面主要沟回a一左大脑半球外侧面;一右大脑半球内侧面;c一大脑半球底面4主要运动区3-1-2主要感觉区6运动前区28眼运动区8455-7感觉联合区8顶叶401946额394410452219枕1846377叶174721133817主要视觉区2018-19视觉联合区44语言运动区4主要听觉区42听觉联合区图2Brodma大脑皮质分区神经系统解剖生理概述中央前回为主要运动区(4区),是锥体运动细胞分布区:稍前为运动前区(6区),是锥体外系投射区之一。额中回后部(8区)为眼球注视运动区。额下回后部,即岛叶盖部(44、45区)名Broca氏区,为主要的语言运动区;但这只为优势大脑半球所具有的功能;右利手者,左大脑半球为优势半球。在额中回后部还有与文字,书写相关的区域。第额叶病变时主要表现为随意运动、语言功能及精神活动障碍。中央前回的破坏性病变,会出现对侧单肢瘫痪,如病变波及运动前区则瘫痪肢体呈痉挛状。额中回后部有侧向注视中枢,病变时出现双眼向病灶对侧注视不能。额中回后部病变可有书写不能等症状。额下回后部病变出现失语,表现为不会说话的运动性失语。额叶运动区之刺激性病灶,可产生对侧半身相应部位之抽搐(限局性癫痫)。在额叶内侧面,旁中央小叶病变时,会出现下肢瘫痪,也可有限局性发作,如足趾抽动等。在中央前回,运动神经元的排列,有如下的特点:即支配人体头面部之神经元在中央前回之下部,上肢和躯干的神经元在中部,下肢的神经元在中央前回之上部,并折向额叶内侧面之旁中央小叶。这些特点对临床上的定位诊断有意义。唇、舌和手指这些人体运动最复杂、最精细、最灵活的部位,其运动神经元最多,在大脑皮质所占的部位也大(见图3)。临床上这些区域病变的机会多,兴奋阈低,发生限局性癫痫的机会也多。额叶前部(9、10、11区)与人的精神活动有关,特别与记忆及文字理解等关系更紧密。有病变时,尤其是双侧额叶有病变时,精神障碍明显:如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对事物无兴趣,记忆力下降,智力减退,思维及综合能力下降,不注意仪表,动作迟缓等。额叶底面的直回与眶回的主要功能与自主神经及精神活动相关,此区病变时可产生多食、多饮、多尿、高热、出汗等;也可出脑的解剖生理及病变定位现兴奋、强迫哭笑或缄默不语、木僵等症状。总之,额叶与躯体运动、语言及高级思维活动有关。膝雕有耐碗拇指第章面唇咀嚼活动唾液分泌/吞咽活动图3人体运动机能在大脑中央前回的相应定位二、顶叶顶叶位于中央沟之后,颗叶和枕叶的上方。顶叶分为中央后回(3、1、2区),顶上回(5、7区)和顶下回,后者包括围绕外侧裂后端之缘上回(40区)和围绕题上沟后端之角回(39区)。顶叶内侧面为旁中央小叶之后部。近枕叶处有楔前回。中央后回为一般感觉之精细分析整合感受区,与对侧半身之皮肤、肌肉、关节和肌腱的感觉相联系。感觉区神经细胞与人体相应部位之排列,一如运动区,其分布也是头颈部的感觉神经元在下部,上肢和躯干在中间,下肢在上部,并折向内侧面之旁中央小叶(见图4)。感觉区的破坏性病变,会有对侧半身对感觉辨认功能的障碍,痛、温、触觉障碍往往不明显;而感觉定位、两,点区别、实体感觉、重量觉均可发生障碍。6神经系统解剖生理概述」下唇齿能图4人体感觉机能在大脑中央后回的相应定位中央后回及顶上回病变产生深感觉障碍时,对侧肢体肌力可无减退,但因有位置觉障碍,仍难以完成有目的的动作。顶下回、缘上回、角回与枕叶、颗叶相邻近部位的病变,可产生甚为复杂、多样的症状,表现为命名性失语、失用、失读、失算等。可出现对自身左右侧认识不能,右侧角回病变可出现自体认识不能,病人不能认识对侧自己肢体的存在,可将自己的手臂认为是别人的手臂。顶叶刺激性病灶,可产生对侧身体局限性感觉性癫痫发作。表现为刺痛、电击感或疼痛的异常发作。总之,顶叶的功能主要与躯体感觉、语言等有关。三、顺叶灏叶在外侧裂之下,枕叶前方,在外侧面被颞上沟与颢中沟分隔出颞上回、颗中回,颢下回在颞叶底面,由题下沟与梭状回分开。再偏向内侧为海马回,其前端呈钩状,名海马钩。在题上回后部,外侧裂后端之区域,又名颞横回(41区)。颢叶的主要功能为感受听党。颗横回、颞上回后部为听觉感受中心区(42区),即Wericke氏区,此亦为优势半球所具···试读结束···...

    2022-09-07 神经内科全科医生培训内容 神经内科全科医生培训心得

  • 《现代中西医结合 实用神经精神科手册 第3版》周慎,肖平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现代中西医结合实用神经精神科手册第3版》【作者】周慎,肖平主编【页数】619【出版社】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08【ISBN号】978-7-5357-2274-4【价格】27.00【分类】精神病-中西医结合疗法-手册-神经系统疾病-中西医结合疗法-手册【参考文献】周慎,肖平主编.现代中西医结合实用神经精神科手册第3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08.图书封面:图书目录:《现代中西医结合实用神经精神科手册第3版》内容提要:本书介绍了180种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疾病和精神疾病的方法,每一疾病在概述之后设“诊断要点”、“鉴别诊断”、“一般治疗”、“中医治疗”、“西医治疗”、“医嘱示例”6个项目。《现代中西医结合实用神经精神科手册第3版》内容试读上编神经疾病诊疗第一章周围神经疾病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痛(trigemialeuralgia)是一种以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的阵发性、短暂性剧痛为主要表现的周围神经疾病。有原发性和继发性2种.前者可能与三叉神经系统的缺血、变性、机械性压迫等因素有关,后者则多继发于鼻咽癌、听神经瘤、半月神经节肿瘤、血管畸形、脱髓鞘等病。该病属于中医头痛、头风、面风、面痛等病症范畴、乃由风、火上:攻或痰、瘀阻络所致。【诊断要点】1.发病特点:多发于0岁以上·女性略多于男性:大多数为单侧性,少数为双侧性;呈发作性、间歇期正常。2.临床表现:(1)疼痛部位:局限于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常从单侧第2或第3支起病、可以只影响某-一支,也可数支同时受累。(2)疼痛特点:为发作性剧痛·呈刀割样、撕裂样、针刺样或电灼样:持续数秒钟至数分钟,突然自行缓解、过一段时间又突然发作,发作前无先兆。(3)触发点:一般在触及鼻翼、口角、颊部、牙齿、上下唇等处时激发、说话、进食、洗脸、刷牙、打哈欠等机械刺激亦可诱发。(4)体格检查:原发性者常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有时局部因长期按摩可有轻度痛觉、触觉减退现象·伴有神经系统体征要考虑为继发性。3.辅助检查:对伴有神经系统体征者要考虑选作头部X线摄片、CT、气脑造影、脑血管造影和脑脊液检查。【鉴别诊断】1.牙齿痛:一般呈持续性钝痛或跳痛、于进食冷、热、酸食物时加别。·3·2.偏头痛:疼痛并不局限于三叉神经分布区·常持续数小时至数日才缓解,无触发点,发作前可有视觉预兆3.舌咽神经痛:疼痛部位在舌根、软腭、扁桃体、咽后壁、中耳、外耳道等处,可放射到颈部,触发点在舌根、扁桃体窝、咽喉部,常因进食、吞咽、说话时诱发。【一般治疗】注意安静,减少对触发点的刺激,尽量避免可能存在的诱发因素。【中医治疗】1.辨证论治:(1)风寒阻络:〔主证)颜面短暂性剧痛,喜裹头面.每遇风寒则诱发或加剧.口不干·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治法)疏风散寒,通络止痛。〔方药)川芎茶调散加减:川芎15g荆芥10g白芷10g羌活6g细辛3g薄荷10g蝉蜕10g蔓荆子10g蜈蚣2条甘草3g威灵仙30g.若恶寒较甚者·加麻黄、附子:颜面肌肉挖挛抽搐者·加全蝎、地龙。(2)风热伤络:〔主证)颜面短暂性剧痛,呈电灼样、遇风更甚、口干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散热,清络止痛。〔方药)菊花茶调散加减:菊花10g僵蚕10g川芎15g白芷15g薄荷10g石膏30g蝉蜕10g白芍30g蔓荆子15g甘草10g清茶少许。若局部有灼热感,加银花藤、连翘;大便干结者,加大黄;颜面肌肉痉挛抽搐者,加地龙、蜈蚣。(3)风痰阻络:〔主证〕颜面短暂性剧痛,酸胀麻木,头重涎多,脘闷腹胀,苔白腻,脉浮滑。〔治法)法风化痰,通络止痛。C方药)芎辛导痰汤加减:川芎15g细辛3g胆南星5g枳实10g法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5g僵蚕10g白附子5g甘草3g红花6g。若颜面肌肉羟挛抽搐者,加薏苡仁、蜈蚣、全蝎。(4)肝火上攻:·4。···试读结束···...

    2022-09-07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西医的结合

  • 《现代中西医结合实用神经精神科手册》周慎,肖平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现代中西医结合实用神经精神科手册》【作者】周慎,肖平主编【丛书名】现代中西医结合【页数】627【出版社】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01【ISBN号】7-5357-2274-1【价格】30.00【分类】神经系统疾病(学科:中西医结合疗法)精神病(学科:中西医结合疗法)神经系统疾病中西医结合疗法精神病【参考文献】周慎,肖平主编.现代中西医结合实用神经精神科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01.图书目录:《现代中西医结合实用神经精神科手册》内容提要:本书介绍了180种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疾病和精神疾病的方法,每一疾病在概述之后设“诊断要点”、“鉴别诊断”、“一般治疗”、“中医治疗”、“西医治疗”、“医嘱示例”6个项目。《现代中西医结合实用神经精神科手册》内容试读上篇神经疾病诊疗(2)正天丸:6g/次,2~3次/日。以上用于风寒阻络证。(3)芎菊上清丸:6g/次,2次/日。用于风热伤络证。(4)复方羊角冲剂:8g/次,3次/日。用于肝火上攻证。(5)血府逐瘀口服液:10mL/次,3次/日。用于瘀阻面络证。(6)七叶莲片:3片/次,4次/日。(7)元胡止痛胶囊:4~6粒/次,3次/日。3.单方验方:(1)全蝎蜈蚣等份。研末。2g/次,2~3次/日,温黄酒送服。(2)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朱进忠主任医师经验):麻黄9g附子10g细辛4~6g蜂房6~9g。用于风寒阻络证。(3)熄风和阳汤加减(欧阳绮研究员经验):生地白芍丹皮石决明珍珠母牛膝羚羊角钩藤刺蒺藜桑叶菊花僵蚕蝉衣。用于阴虚风动证。(4)三叉I号(卢芳教授经验):川芎50g生石膏50g菊花15g水牛角25g胆星15g(烊化)。用于风火并重者。4.针灸疗法:(1)体针:第1支痛,取攒竹、鱼腰、阳白、太阳、合谷、内庭;第2支痛,取四白、迎香、颟膠、合谷、下关、内庭;第3支痛,取颊车、地仓、承浆、内庭、合谷。均用泻法。(2)耳针:取面颊、上颌、下颌、枕、额、神门等穴。【西医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以止痛为目的,首选药物治疗,无效时可用神经阻滞疗法或手术治疗;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应查清病因,进行对因治疗。1.药物治疗:(1)卡马西平:先100~200mg/日,渐增至400~600mg/日维持,分2次服。(2)苯妥英钠:100mg/次,3次/日。(3)氯硝西泮(氯硝安定):先1mg/日,渐增至6~8mg/日,分2次服,维持6周。(4)巴氯芬:先30mg/日,渐增至60~80mg/日,分3次服。(5)双氯芬酸(英太青):100mg/次,1次/日。(6)哌咪清:第1~4天4mg/日,第5~9天6mg/日,第10~14天8mg/日,第14天以后12mg/日,均分2次服。(7)维生素B12:100~500g/日,肌内注射;或500~1000g/次,肌内注射,2一3次/周。2.神经阻滞疗法:对药物治疗无效者,可行三叉神经周围支乙醇阻滞术。6····试读结束···...

    2022-09-07 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西医结合医院电话

  • 中西医结合神经外科研究与实践》赵晓平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神经外科研究与实践》【作者】赵晓平编著【页数】389【出版社】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04【ISBN号】978-7-5605-9418-7【价格】128.00【分类】神经外科学-中西医结合-诊疗【参考文献】赵晓平编著.中西医结合神经外科研究与实践.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04.图书封面:中西医结合神经外科研究与实践》内容提要:本书所含内容对中西医结合神经外科这一领域从理论上进行了阐述,回顾了神经外科发展史,总结了中医药对神经外科发展的贡献。主要内容包括:神经外科发展史、神经系统解剖与生理等。《中西医结合神经外科研究与实践》内容试读第1章神经外科发展史1.1世界神经外科发展史神经外科是医学中最年轻、最复杂、最重要的一门学科,其起源于何时难以考证。在Waker主编的《神经外科历史》一书中提到,在巴尔干、印度、北非、太平洋岛屿曾一度发现过一些治疗性颅骨钻孔的标本,这些资料虽然显示了很早即有人进行头颅及大脑创伤的治疗,然而神经外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是在19世纪末神经病学、麻醉术、无菌术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神经外科的诞生和发展大致可分成几个时期,即大体神经外科时期、显微神经外科时期、微侵袭(微创)神经外科时期、精准神经外科时期,这是国际神经外科承前启后、紧密联系、逐步深化和提高的四个发展时期。1.1.1大体神经外科时期在19世纪后期,许多国家的普外科医生,如英国的W.MacEwe(1848一1936年)和V.Horley(1857一1916年),美国的R.F.Weir(1838一1927年)和C.H.Frazier(1870一1930年),以及德国的F.Kraue(1856一1937年)等,先后做过颅内肿瘤、脑脓肿、癫痫、脊髓压迫症和疼痛手术。当时并没有真正独立的神经外科,病例不多,且因手术器械原始落后,手术技术尚不成熟,麻醉安全性差,又缺乏有效抗感染、抗脑水肿和降低颅内高压的措施,导致手术死亡率很高,如1888年A.Starr报道84例脑瘤手术,大脑半球脑瘤和小脑半球脑瘤的死亡率分别为50%和80%,但这些早期工作却为神经外科的初创奠定了基础。神经外科虽起源于英国,但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展现给世人,却发生在19世纪初期的美国。当时美国有一批杰出的外科医生致力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外科治疗,如F.H.Cuhig(1869一1939年)、W.Dady(1886一1945年)、P.Bailey(1892一1973年)、W.Ado(1867一1951年)和M.M.Peet(1885一1949年)等.他们在当时手术器械落后、手术经验不足、缺乏良好麻醉和有效控制脑水肿和颅内感染措施等条件下,在神经外科治疗的不同方面作出过卓越贡献。其中贡献最为突出者当属F.H.Cuhig教授,由于他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卓越的工作成绩,终于002中西医结合神经外科研究与实践1920年在他工作的波士顿Brigham医院创建了一所具有完整临床体制的独立的神经外科,并很快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神经外科中心。同时还创立了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学会并任主席,命名了神经外科学,并亲自授课培养国内、外神经外科专业医生,为其他国家神经外科的建立起到了示范和催生作用。F.H.Cuhig具有严谨求实、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作风,他一方面从事大量临床工作,一方面对垂体肿瘤、脑膜瘤、听神经瘤和胶质瘤等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发表相关论文和专著。他与P.Bailey合著了《胶质瘤病理分类》,以他名字命名的库欣病(Cuhigdieae)、库欣综合征(Cuhigydrome)和库欣反应(Cuhigreflex)等迄今仍为临床沿用。他善于总结和吸收前人的经验与知识,富于创新,改进手术技术,改良手术器械。他创用的帽状腱膜夹持翻转止血和脑动脉银夹止血一直是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常用操作。他是名副其实的神经外科巨匠,1927年他报道300例经蝶垂体瘤切除术,仅4%的死亡率;1932年报道经手术确诊的颅内肿瘤已多达2000例,手术效果优于同时代的外科医生。人们尊称他为现代神经外科的创始人和一代泰斗。在神经外科初创时代,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主要是利用脑功能定位学说结合神经系统检查作出定位诊断。A.Schuller(奥地利)于1895年首先用颅骨X线的改变来描述颅骨Schuller氏病变,此后其他学者相继从颅骨平片的蝶鞍形态改变,骨质破坏和增生、钙化,内听道扩大等提供辅助诊断依据。W.Dady于19171919年先后发明的脑室与气脑造影是对神经外科诊断技术的巨大贡献。根据脑室形状、位置、大小和蛛网膜下腔形态的变化,使颅内病变的定位有了影像学依据。A.Sicard(法国)于1921年发明了碘油脊髓造影术,使椎管内病变的定位诊断向前推进了一步。这两种检查技术直到CT和MRI出现后才逐渐被取代。葡萄牙人E.Moiz(1874一1955年)于1927年发明了脑血管造影,使脑血管畸形、动脉瘤、血管梗塞以及脑瘤的血供可在术前定性与定位诊断,这是神经外科诊断技术又一巨大跨越,迄今仍为神经外科最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德国人H.Berger(18731941年)于1929年发现脑生物电波和脑电图后,使致痫灶的定位诊断成为可能,进一步确立了现代神经外科学的地位。19世纪40年代前后,国外神经外科进入成熟和快速发展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战伤救治加速了这一时期的发展。在苏联、欧洲、北美、日本和拉美,许多国家相继成立了神经外科,不少国家还成立了神经外科学会或神经外科医师协会,创立专门的神经外科研究机构。例如,苏联著名神经外科学家布尔登科是杰出的神经外科医师和全苏神经外科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建立了卓越功勋。他于1924年创建神经外科,设病床300张;1934年创建莫斯科中央神经外科研究所,组织神经内外科、神经病理、神经解剖、神经眼科、神经耳鼻喉科和神经放射科等专家共同工作,第1章神经外科发展史003并设相应研究室;还提出脑手术时应遵循“解剖上可达、生理上允许、技术上可能”三条著名原则。1937年他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神经外科专业杂志《神经外科问题》。当时各国还有许多博学广识,才华横溢的外科医生或神经内科医生做出了许多开创性工作。如葡萄牙的AtoioCaetaodeAreuFreireEgaMoiz于l935年创用前额叶白质切开治疗精神病,获得194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的G.Horrax(1887一1957年)是F.H.Cuhig的继承人,擅长垂体瘤和松果体肿瘤手术,任美国JNeurourgery首任编委会主席。P.C.Bucy(1904一1972年)是P.Bailey的学生,他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畸形、运动异常和精神外科等均有很深造诣,曾任JNeurourgery主编长达10年,并创办SurgicalNeurology杂志。加拿大的W.G.Pefield(1891一1975年)长期研究癫痫的外科治疗,并于1941年发表《癫痫和脑定位》、《癫痫及人脑的解剖功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英国的GJeffero(1886一1961年)专长颅脑战创伤和脊髓创伤的研究。法国的M.David(1898一1986年)是法国神经外科奠基人,致力于功能神经外科。瑞典的H.Olivecroa在1936年和1939年发表的有关专著中,倡行AVM和听神经瘤全切除,并提出有独特见解的手术方法。在日本,M.Saito(1889一1950年)、M.Nakata(1893一1975年)和C.Araki(1901一1976年)先后在欧美学习神经外科,师从F.H.Cuhig、W.Dady、P.Bailey、P.C.Bucy等学者,是日本神经外科的开拓者。在拉美国家神经外科也有很大发展,如乌拉圭的R.A.Iiguez(1909一1977年)从事神经系统寄生虫病等医疗与科研,并于1955年创办拉美神经外科杂志。1947年E.A.Siegel和H.T.Wyci设计制造了立体定向仪并成功应用于临床,为帕金森病等锥体外系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后来L.Lekell于1949年又将该仪器改良为立体支架、直角坐标,导向器呈半弧形,取球面坐标,成为广泛应用的立体定向仪之一。抗生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麻醉技术的进展、气管内插管麻醉的应用和麻醉新药不断出现等大大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同时,放射性同位素示踪脑扫描、经颅A型超声、经肱动脉和经股动脉插管颅内血管造影等相继用于颅脑疾患的诊断,对提高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率亦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一时期,不仅积累了大量神经外科病例治疗经验,神经外科的临床研究也得到巨大发展,技术水平明显提高,神经外科队伍壮大,更多国家和地区相继成立神经外科学会,创办神经外科杂志。继苏联和40年代在美国创刊的权威神经外科杂志JNeurourgery后,欧美、日本、拉美等许多国家均创刊出版了神经外科专业杂志,如SurgicalNeurology、Neurourgery、ActaNeurochirgica以及Stroke等都是神经外科医生经常参考的重要刊物。世界神经外科学会不断发展壮大,定期召开世界神经外科学术会议,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神经外科学术的交流和004中西医结合神经外科研究与实践发展。1.1.2显微神经外科时期20世纪60年代初手术显微镜被引入神经外科,因显微镜有良好的照明,清晰度高,术野内病变组织和邻近结构放大,加上配合使用双极电凝器、显微手术器械、激光刀、超声吸引等,使手术精确度和准确性更好,损伤邻近重要结构的机会减少,手术治疗效果显著提高,手术并发症、死亡率、致残率明显降低。由于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具有上述优越性,很快受到神经外科医生重视,神经外科手术由肉眼下、眼镜式放大镜下手术进人显微神经外科时代。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在西方发达国家被普遍接受,应用逐步扩大到几乎所有神经外科手术,如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血管重建手术、脑室内肿瘤、鞍区肿瘤、颅底肿瘤,以及过去认为属于手术禁区的脑干肿瘤和脊髓内肿瘤等。60年代以后,许多神经外科医生致力于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显微器械和颅内显微解剖的研究,并发表了有关显微神经外科的专著。瑞士的M.G.Yaargil教授是显微神经外科时期的杰出代表,他强调神经外科医生应掌握显微神经外科基本技术和配合,提倡用翼点入路,对脑蛛网膜池的显微解剖进行了深人研究,改进了显微手术器械,并发表了大量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文章和专著。许多著名神经外科医生都强调显微神经解剖和显微手术的基础训练。如美国A.L.Rhoto教授注重显微解剖和颅底显微外科手术入路的基础研究,他的实验室从70年代初期开始,培养了大批显微神经外科医生,对颅底神经外科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目前,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已成为治疗神经外科疾病的主要手段,开展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范围和比例已是衡量神经外科技术水平高低的主要条件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尤其是进入信息时代以来,由计算机辅助的先进仪器日新月异。1970年G.N.Houfield发明了电子计算机辅助X线体层扫描(CT),1972年在临床应用成功,1973年被英国放射学杂志正式报道,CT被认为是自伦琴发现X射线以来放射诊断学上的一次划时代飞跃。G.N.Houfield利用密度对比原理,将人体内不同结构分成一1000~十1000Houfield单位(HU),使颅脑外伤、颅内出血及颅内占位病变,在平扫和/或对比剂增强后得到精确诊断。1983年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应用于临床,它不仅成像更清晰,而且能三维扫描,又无骨伪影,对后颅窝病变尤其是脑干病变和脊髓病变的诊断有突出价值。CT和MRI问世后,以往常用的脑室造影、气脑造影和椎管造影等被取代。80年代初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先后问世,使颅内血管疾患的定位更加精确,进一步促进了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发展。第1章神经外科发展史005如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术得到广泛应用;颅内动脉瘤在以M.G,Yaargil、C.Drake,J.Suzuki等为代表的广大神经外科医生努力下,不仅脑底动脉前循环动脉瘤手术死亡率明显下降,后循环和巨大动脉瘤的手术亦取得重大进展,动脉瘤早期手术得到提倡和认可;颅底肿瘤显微外科手术在A.L.Rhoto和M.Samii为代表的神经外科医生努力下,有了巨大进步。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配合各种监护仪器,在海绵窦区、岩斜区和脑桥小脑三角等部位肿瘤切除术中,不仅能切除病变还保留了神经功能。听神经瘤切除术面神经解剖保留率高达95%以上,听力保留也取得可喜成绩。1.1.3微侵袭(微创)神经外科概念的建立及其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高、精、新医疗仪器日新月异,大大促进了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和观念的更新。自第一代头颅CT问世和1974年全身CT设计成功到90年代短短20年间,先后设计出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单光子断层扫描(SPE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第三代CT和螺旋CT。近年来,高磁场MR(1.5~2.0T)相继出现,使影像质量大大提高,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几乎可与DSA相媲美;立体定向仪和内窥镜的改良和完善,以及与其配套的手术器械的研制和使用使得神经外科疾病诊断及治疗有了很大的提高:在Seldiger股动脉插管造影基础上,微导管的改进,各种栓塞材料如生物凝胶、机械可脱式微弹簧圈(MDC)、电解可脱式铂金微弹簧圈(GDC)的问世,大大推进了介入血管造影和血管内治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Y刀和X刀的出现和应用使治疗手段更加丰富。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方法有了更大发展和提高,除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外,神经外科的治疗手段有了更多选择。如脑动静脉畸形和动脉瘤可采用血管内栓塞达到治愈,MDC和GDC适用于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治疗,颈内动脉狭窄可以用血管内支架达到治愈;脑室内病变、某些脑深部肿瘤和脊髓疾病、脑内血肿或脓肿等可在硬质镜或纤维内窥镜下通过特殊器械或激光治疗;在立体定向仪和微电极引导下脑深部核团损毁时,靶点损毁更加精确;采用Y刀和X刀可在无痛、无血、无创下治疗某些小型颅内肿瘤、血管畸形和功能性疾病等。随着新仪器和新技术的应用,血管内神经外科、内窥镜神经外科、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立体定向放射神经外科等应运而生。近年来影像引导手术导航系统和手术机器的应用,使神经外科手术日益精细和微创。微侵袭(微创)神经外科由D.Hellwig和B.L.Bauer于1992年命名,是神经外科领域中一个新的极具活力的发展方向,相信在21世纪,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将会在世界各国有更大发展。神经外科疾病的治疗模式已从单一手术走向多种方006中西医结合神经外科研究与实践法选择和互补,如内窥镜辅助下的显微外科手术:在治疗理念上不仅要切除病变,更要达到最大限度保存神经功能。然而,应该强调指出,显微神经外科技术仍然是神经外科占主导地位的治疗手段,是神经外科手术的基础。熟练掌握显微神经外科技术,不断改良手术入路,减少和避免神经组织的副损伤,更大限度地保留神经功能,是对神经外科医生的基本要求。1.1.4精准神经外科时代的开辟及发展早在1917年,现代神经外科的奠基人F.H.Cuhig教授就提出“神经外科手术操作必须精细准确,手法细腻,要尽力保护脑组织”等概念,这可以认为是最早期的精准神经外科理念。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科技进步和高科技手段在临床的广泛应用,现代神经外科有了很大发展。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及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的临床应用,解决了神经外科准确定位颅内病变的难题。1968年以瑞土学者M.G.Yaargil为代表的神经外科学家率先开展了显微镜下神经外科手术,由于手术视野放大、照明良好,手术精细性大为提高,邻近组织受损机会明显减少。然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诊疗技术及手段的落后,神经外科的治疗却很难达到“精准”的要求。近年来,随着影像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术中成像和功能神经导航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借助于术中成像手段,不仅能在术中精确、高效地定位脑功能区,还可以及时更新病灶的术中影像,并提供实时的导航指示,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精准神经外科以术中成像和功能神经导航为基本技术平台,临床常用的术中成像方法包括血管造影、B超、CT和MRI等。由于MRI具有组织成像分辨率高、无放射性损害等特点,用其进行术中成像已逐渐成为主要趋势。近年来,借助于高场强术中磁共振系统,不仅能够获得高质量的解剖影像,还能进行术中脑功能成像,配合神经导航系统可以在术中实时显示白质纤维束和皮质功能区,有效降低了手术致残率和致死率,改善了手术效果。高场强术中磁共振系统采用1.5T移动磁体,双室设计,既能在手术中使用标准手术器械,又能在不需要术中MR扫描时在附设的诊断室进行常规诊断性扫描,提高了系统的使用效率,代表了术中磁共振系统设计中比较先进的理念。另一方面,现在的神经导航已经不仅仅是对解剖结构的导航,而是包含了白质纤维束、皮质功能区甚至肿瘤代谢信息(磁共振波谱导航)的功能神经导航。此外,借助于术中成像手段,在术中即可更新导航数据,有效地克服了“脑漂移”对神经导航的影响,弥补了传统神经导航的不足。当今世界神经外科技术日新月异,已经形成了以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美国神经外科医师中心、欧洲神经外科中心、日本神经外科中心为主的···试读结束···...

    2022-08-24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出版社 西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中西医结合儿科疾病诊疗学》褚付英等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儿科疾病诊疗学》【作者】褚付英等编著【页数】517【出版社】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8【ISBN号】978-7-5578-3034-2【价格】98.00【分类】小儿疾病-中西医结合【参考文献】褚付英等编著.中西医结合儿科疾病诊疗学.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8.图书封面:中西医结合儿科疾病诊疗学》内容提要:本书共分为十六章。前六章为总论,主要包含绪论、儿科学基础知识、儿科推拿疗法、儿科针灸疗法、小儿生长发育和儿童营养的内容。后十章则以儿童生长偏异和障碍、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为线索,介绍了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诊断特点、鉴别诊……...

    2022-08-24 吉林省科学技术出版社 吉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 中西医结合内科诊疗规范》徐进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内科诊疗规范》【作者】徐进主编【页数】472【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7.08【ISBN号】978-7-5189-3017-3【分类】内科-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参考文献】徐进主编.中西医结合内科诊疗规范.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7.08.图书目录:中西医结合内科诊疗规范》内容提要:本书分为11章,分别介绍了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与代谢系统疾病、风湿免疫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妇科疾病、儿科疾病、心内科常见疾病护理等方面的中西医诊疗方法。本书论述详尽,内容新颖,科学性与实用性强,有助于临床医师对疾病做出准确的判断与恰当的处理。《中西医结合内科诊疗规范》内容试读第一章呼吸象统疾病第一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是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是最常见的一种急性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上感大多数(90%以上)由病毒感染引起,仅少数为细菌感染所致,或继发细菌感染。本病临床上以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喷嚏、流泪、流涕、咽痛、咳嗽、声嘶、呼吸不畅等症状为特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全年皆可发病,冬、春季节及气候多变时好发,且患者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本病多数为散发性,各种可导致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的原因,如受凉、淋雨、疲劳等均可诱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尤以年老体弱者和儿童易患病;本病亦可呈局部流行,通过含有病原体的飞沫或被污染的用具传播,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引起本病的病毒种类较多,由于人体对各种病毒感染产生的免疫力较弱而短暂,又无交叉免疫,同时在健康人群中有携带病毒者,故一个人一年内可多次发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散发者属中医“感冒”“温病”等范畴,局部流行者属中医“时行感冒”“瘟疫”“疫病”等范畴。一、病因病机(一)中医中医认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由于人体感受触冒六淫邪毒或时行疫毒而致病。六淫邪气中以风邪为主因,风邪为六淫之首,在不同的季节往往与当令之时气相合而伤人。如冬季多属风寒、春季多属风热、夏季多夹暑湿、秋季多兼燥气、梅雨季节多夹湿邪。一般以风寒、风热两者为多,夏令暑湿之邪亦能杂感为病。若四时六气失常,“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则感而发病。非时之气夹时行邪毒伤人,则更易引起发病,且不限于季节性,病情多重,往往互为传染流行。《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外邪侵袭后发病与否,个体差异很大,一般与人体御邪能力的强弱有密切关系。若素体虚弱,正气不足,御邪能力减弱,或将息失宜,过度疲劳之后,腠理疏松,卫气不固,则极易为外邪所客,内外相互影响而发病。外邪入侵的途径多由肺卫而入,其病变部位也常局限于肺卫。《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感冒源流》指出:“风邪袭入,不论何处感受,必内归于肺。”肺主呼吸,气道为出入升降的通路,喉为其系,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司职卫外,性属娇脏,不耐邪侵。若卫阳被遏,营卫失和,邪正相争,可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卫表之证。外邪犯肺,则气道受阻,肺气失于宜肃,则见咳嗽、鼻塞、咽痛等肺系之证。而时行感冒,因感受四时不正之气或疫疠之气,感邪较重,起病急骤,传变迅速,卫表症状1功中西医结合内科自疗规范短暂,较快出现高热、全身酸痛等全身症状。另外,体质较强者,一般仅侵袭于肺卫,多以表证为主,治疗较易,收效较快;若年老体弱者,抗邪能力较差,外邪易由表入里,使症状加重,甚则变生他病。(二)西医西医认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由病毒和细菌引起。病毒感染引起者占90%以上。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不同种、型达上百种。最常见的为鼻病毒,其他包括流感病毒(甲、乙、丙型)、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成人感染以鼻病毒为主,小儿则以副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为多。细菌感染可直接感染或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以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偶见革兰阴性杆菌。临床主要表现为鼻炎、咽喉炎或扁桃体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所致的病理改变首先可见黏膜血管收缩,局部缺血,分泌物减少,使人有鼻咽或喉部不适感,继之可发生血管扩张,分泌物增多,黏膜上皮细胞破坏、脱落,少量单核细胞浸润,有浆液性及黏液性炎性渗出。临床可引起上呼吸道局部症状和发热、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多为正常或降低,若并发细菌感染,可有白细胞升高,或见有脓性分泌物。二、临床表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常见类型包括了普通感冒、病毒性咽炎、疱疹性咽峡炎、咽结膜热、细菌性扁桃体炎等疾病,常以上呼吸道症状表现为主;流行性感冒属于传染病范畴,以病毒血症引起的高热、全身症状较重为临床特点,而呼吸道的症状一般不重。(一)症状与体征1.普通感冒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成人多数为鼻病毒引起,次为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起病较急,初期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2~3天后变稠。可伴咽痛,有时由于耳咽管炎使听力减退,也可出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时有咳嗽等。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和头痛。体查可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临床分型有:①顿挫型:有上呼吸道症状,在24h内消失,但鼻分泌物并不增加;②轻型:有明显的上呼吸道症状,鼻分泌物明显增加,全身症状轻或无,自然病程2~4天;③中度型:局部症状较轻型更为严重,有一定的全身症状,自然病程1周左右;④重型:有明显的上呼吸道及全身症状,常需休息。2.病毒性咽炎、喉炎急性病毒性咽炎的临床特征为咽部发痒和灼热感,疼痛不持久,也不突出。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感染时可伴有发热和乏力。体查见咽部明显充血和水肿,可扪及颌下淋巴结肿大且触痛。急性病毒性喉炎的临床特征为声嘶、讲话困难、咳嗽时咽痛,常有发热、咽痛或咳嗽。体查可见喉部水肿、充血,局部淋巴结明显肿大和触痛。3.疱疹性咽峡炎多发于夏季,常见于儿童,偶见于成人,常由柯萨奇病毒A引起。咽痛程度较重,多伴有发热,病程约1周。体征有咽部充血,软腭、悬雍垂、咽及扁桃体表面有灰白色丘疹及浅表性溃疡,周围有红晕,以后形成疱疹。4.咽结膜热多发于夏季,多见于游泳时传播,儿童多见。主要由腺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临床表现有咽痛、畏光、流泪、咽部发痒、发热等症状,病程4~6天。有咽腔及咽结合膜明显充血等体征。5.细菌性咽、扁桃体炎多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起病急,明显咽痛、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查体可见咽部明显充血,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有黄色点状渗出物,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2呼吸素统疾病第一章6.流行性感冒常发生于流行季节,有流行人群接触史。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数小时至4日,临床上急性起病,全身症状较重,表现为高热、畏寒、头痛、乏力、全身酸痛等症状。体温可达39~40℃,一般持续2~3天后渐退,全身症状逐渐好转,但鼻塞、流涕、干咳等上呼吸道症状变得明显,少数患者可有鼻出血、食欲缺乏、恶心、便秘或腹泻等轻度胃肠道症状。查体患者呈急性病容,面颊潮红,眼结膜轻度充血和眼球压痛,咽充血,口腔黏膜可有疱疹,肺部听诊有呼吸音增粗,偶闻及胸膜摩擦音。症状消失后,仍感软弱无力,精神较差,体力恢复缓慢。(二)常见并发症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发急性鼻窦炎(鼻塞、脓涕、头痛、畏寒、发热等症状)、中耳炎(发热、耳痛剧烈,听力减退,耳鸣、耳闷、穿孔后耳聋减轻,偶伴眩晕等症状)、气管-支气管炎(咳嗽为主,初为干咳,后出现黏液性痰,发热38℃左右,多于3~5日后降至正常;查体时可闻及干、湿啰音或哮鸣音)、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在1周内出现脓性或黏液性痰,痰量明显增加,或伴有发热等炎症表现,或1周内“咳”“痰”“喘”任何一症状显著加剧,或重症患者明显加重者)。部分可并发风湿病(主要包括心肌炎、关节炎、舞蹈病、皮下小结和环形红斑,次要表现包括关节痛、发热等)、肾炎(起病时症状轻重不一,除水肿、血尿之外,常有食欲减退、疲乏无力、恶心呕吐、头痛、精神差、心悸气促,甚至发生抽搐,部分患者先驱感染没有控制,则可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部分患者有轻中度高血压)、心肌炎(心脏受累的症状可表现为胸闷、心前区隐痛、心悸、气促等)。流行性感冒引起的肺部并发症有三种类型,①原发性病毒性肺炎:多见于原有心肺疾病患者或孕妇。临床上有高热持续不退、气急、发绀、阵咳、咯血等症状,胸部X线表现为双侧肺部呈散在絮状阴影。痰液中可分离到流感病毒,抗菌药物治疗无效,病死率高;②继发性细菌性肺炎:流感起病后2~3天病情加重,体温增高并有寒战,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咳嗽加剧,伴有胸痛。体检可见呼吸困难,发绀,肺部湿啰音,有实变或局灶性肺炎体征。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痰液中可找到细菌;③病毒与细菌混合性肺炎:起病急,高热不退,病情较重,可呈支气管肺炎或大叶性肺炎,除流感抗体上升外,也可找到到病原菌。流感引起的肺外并发症包括Rye综合征(与儿童流感时服用阿司匹林有关)、中毒休克综合征、横纹肌溶解等。三、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一)血常规检查病毒性感染见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可升高。细菌感染有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增多和核左移现象。(二)病毒和病毒抗体的测定取鼻咽部分泌物或咽拭子,视需要可用免疫荧光法(IFT)、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ELISA)、血清学诊断等方法做病毒分离与鉴定,以判断病毒的类型,区别病毒和细菌感染。快速血清病毒PCR检查有助于其早期诊断。(三)细菌培养取痰或咽拭子培养以判断致病细菌类型,并做药物敏感试验以指导临床。四、诊断要点(1)根据病史、流行情况、鼻咽部炎症的症状和体征,结合周围血常规和胸部X线检查,可做出临床诊断。(2)细菌培养或病毒分离、病毒血清学检查可确定病因诊断。3W场中西医结合内科追疗规范五、鉴别诊断(一)急性病毒性支气管炎、肺炎多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等引起。临床特征为咳嗽、无痰或痰呈黏液性,伴有发热和乏力。其他症状常有声嘶、非胸膜性胸骨下疼痛。查体可闻及干性或湿性啰音。胸片可见有局部炎症表现或肺纹理增强。(二)过敏性鼻炎起病急骤,常表现为鼻腔黏膜充血出血与分泌物增多,鼻腔发痒、喷嚏频繁,鼻涕呈清水样,无全身症状。多由过敏因素如螨虫、灰尘、动物皮毛、低温等刺激引起。检查可见鼻黏膜苍白、水肿、鼻分泌物涂片可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皮肤针刺过敏试验可明确过敏源。(三)急性传染病前驱期由相应的病原体感染所致,如麻疹、脑炎、流脑、伤寒等在患病初期常有上呼吸道炎症症状,但随即出现原发病特有的症状和体征,可做鉴别。在一定的流行季节或在流行区内,应密切观察及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区别。(四)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又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病原体为SARS冠状病毒(SARS-CoV),主要是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早期症状是高热(38℃以上),乏力,全身不适,干咳无痰,个别人偶有少量痰并带血丝;多无普通感冒之鼻塞、流涕、流泪、喷嚏、咽痛等症状。胸部X线检查可见不同程度的片状、斑片状浸润阴影或呈网状样改变。部分病变发展迅速,严重病例双肺可呈大片实变阴影。外周血白细胞正常或下降,淋巴细胞绝对数减少,部分病例血小板可减少,抗生素治疗无效,冠状病毒抗体测试阳性等可做鉴别。六、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由病毒或细菌感染所致,以病毒感染者多见。中医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治疗上需分寒热、虚实、表里,以辨证治疗为基本原则,分而治之。单纯的病毒感染可用纯中医治疗。如为细菌感染或病毒并发细菌感染病情严重者,可酌情选用相应的抗生素。(一)辨证治疗本病以邪在肺卫多见,辨证多属于表实证,但必须根据病情,求其病邪的性质,区别风寒、风热或暑湿等兼夹之证。治疗遵“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义,采取解表达邪的原则,风寒治以辛温发汗,风热治以辛凉清解,暑湿杂感者又当清暑祛湿解表。体虚感邪则应扶正与解表并施,不可专行发散,重伤肺气。1.外感风寒如下所述。(1)证候特点: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咳痰稀薄色白,口不渴或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脉紧。(2)治法:辛温解表。(3)推荐方剂:荆防败毒散加味。基本处方:荆芥12g,防风12g,川芎9g,羌活10g,独活10g,柴胡12g,紫苏6g(后下),前胡12g,枳壳10g,茯苓12g,桔梗12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加减法:表寒重者,加麻黄6g、桂枝12g以加强辛温散寒之力;风寒夹湿者加苍术10g、白芷10g以祛风散寒、祛湿通络。2.外感风热如下所述。(1)证候特点: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咳嗽,痰黏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一4呼吸素统疾病第一章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渴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2)治法:辛凉解表。(3)推荐方剂:银翘散加减。基本处方:金银花15g,芦根20g,连翘15g,牛蒡子10g,荆芥10g,淡竹叶10g,甘草6g,薄荷6g(后下),土牛膝15g,岗梅根15g,苍耳子10g,桔梗12g。每日1剂,水煎服。加减法:头胀痛较重者加桑叶、菊花以清利头目;咳嗽痰多者加浙贝母12g、前胡12g、杏仁12g化痰止咳;咳痰稠黄,加黄芩15g、鱼腥草20g、瓜蒌皮12g清化痰热;咽喉红肿疼痛灼热配蒲公英20g、射干12g、玄参12g解毒利咽;如风热化燥伤津,或秋令感受温燥之邪,见痰稠难咳,舌红少津等燥象者,可配沙参12g、天花粉15g以清肺润燥。3.外感暑湿如下所述。(1)证候特点:暑天外感,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胸闷,呕恶,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2)治法:清暑化湿解表。(3)推荐方剂:加味新加香薷饮。基本处方:香薷10g(后下),扁豆花10g,厚朴12g,金银花、连翘各15g,青蒿9g(后下),藿香12g(后下),滑石30g,芦根15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加减法:若兼暑湿泄泻,可加黄连9g、薏苡仁24g清署化湿止泻;若胃纳不佳者加布渣叶10g、谷麦芽各20g;若兼肺热咳嗽者加浙贝母12g、桔梗12g清热化痰止咳;若头重身痛较甚者加羌活10g、秦艽12g以疏风祛湿止痛。4.表寒里热如下所述。(1)证候特点:发热,恶寒,无汗口渴,鼻塞声重,咽痛,咳嗽气急,痰黄黏稠,尿赤便秘,舌苔黄白相间,脉浮数。(2)治法:解表清里,宜肺疏风。(3)推荐方剂:双解汤。基本处方:麻黄10g,防风10g,荆芥6g(后下),薄荷6g(后下),黄芩12g,栀子10g,连翘15g,生石膏20g。每日1剂,水煎服。加减法:若咳喘重者,加杏仁、桑白皮、枇杷叶止咳平喘;大便秘结不通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泄热。5.气虚感冒如下所述。(1)证候特点:素体虚弱,外感之后,恶寒较甚,发热,汗自出,倦怠,短气乏力,咳嗽,咳痰无力,舌淡,苔白,脉浮无力。(2)治法:益气解表。(3)推荐方剂:参苏饮加减。基本处方:人参6g(另炖),紫苏10g,前胡12g,法半夏10g,茯苓12g,桔梗10g,陈皮6g,枳壳12g,葛根20g,大枣5枚,生姜3片,炙甘草3g。每日1剂,水煎服。加减法:方中人参通常可采用东北人参或高丽参,若无人参可改用参须10g代替。若表虚自汗,可加用黄芪20g、防风10g益气固表;若风寒头痛较甚,可加用羌活12g、川芎9g疏风散寒止痛。6.阴虚感冒如下所述。(1)证候特点:素体阴虚,感受外邪后,身热,微恶风寒,汗少,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2)治法:滋阴解表。(3)推荐方剂:加减葳蕤汤加味。基本处方:玉竹12g,葱白6g,桔梗12g,桑叶12g,沙参12g,杏仁10g,白薇6g,淡豆豉10g,薄荷6g(后下),大枣3枚,炙甘草15g。每日1剂,水煎服。-5—么中西医结合内科追疗规范加减法:表证较重者,可加银柴胡10g、葛根20g以祛风解表;口渴明显,可加麦门冬10g、玄参10g以养阴生津;咽干较甚,咳痰不利者,可加牛蒡子12g、射干10g、瓜蒌皮15g;若咳嗽胸痛,痰中带血者,可加鲜茅根15g、侧柏叶12g、仙鹤草20g清热凉血止血。7.阳虚感冒如下所述。(1)证候特点:素体阳虚,头痛,恶寒,身热,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声低微,咳痰稀薄,舌淡胖苔白,脉沉无力。(2)治法:助阳解表。(3)推荐方剂:再造散加减。基本处方:黄芪15g,人参6g(另炖),桂枝9g,甘草3g,熟附子3g,细辛5g,羌活10g,防风10g,川芎10g,生姜3片。每日1剂,水煎服。加减法:方中人参通常采用吉林参或高丽参,如无人参可改用党参20g代替;若兼咳嗽者加杏仁12g如感受风寒湿邪而症见肢体酸重、疼痛,可加苍术、薏苡仁、秦艽、独活,散寒祛湿止痛;若为肢体屈伸不利,喜暖畏寒者,可加当归12g、防己12g,补益气血,祛风通络。8.血虚感冒如下所述。(1)证候特点:平素阴血亏虚,感受外邪,身热头痛,微寒无汗,面色不华,唇甲色淡,心悸头晕,舌淡苔白,脉细或浮而无力。(2)治法:养血解表。(3)推荐方剂:葱白七味饮加减。基本处方:葱白连根9g,葛根15g,防风12g,淡豆豉9g,生姜3片,生地黄10g,麦门冬10g,川芎9g,白芍12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加减法:恶寒较重加紫苏10g、荆芥10g散寒解表;身热较甚加金银花15g、连翘12g、黄芩15g清热解毒;胃纳不佳加陈皮10g理气健胃。(二)其他治疗1.中成药如下所述。(1)板蓝根冲剂:适用于风热感冒。每次15g,每日3次,温开水冲服。预防时行感冒,每日15g,连服5日。(2)银黄口服液:适用于风热袭表者。每次10~20ml,每日3次。(3)银翘解毒片:适用于风热感冒。每次4~8片,每日3次。(4)正柴胡饮冲剂:适用于风寒感冒。每次10g,每日3次,开水冲服。(5)抗病毒口服液:适用于风热感冒。每次10~20ml,每日3次。(6)小柴胡冲剂:适用于外感邪在少阳。每次1~2包,每日3次(7)新癀片:适用于急性扁桃体炎。每次4片,每日3次。(8)十味龙胆花颗粒:适用于急性扁桃体炎属风热者。每次3g,每日3次。(9)莲花清瘟胶囊:适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属热毒袭肺。每次4粒,每日3次。(10)穿琥宁注射液:适用于风热感冒。每次40~80mg,肌内注射,每日3次;每次400mg,加人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2次。(11)双黄连粉针剂:适用于风热感冒者。按每次每千克体重60mg稀释后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12)清开灵注射液:适用于上呼吸道感染见有发热者。每日2~4ml,肌内注射;重症患者静脉滴注,每日20~40ml,用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或生理盐水注射液250ml稀释后使用。(13)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适用于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静脉滴注,6个月以上患儿每天用量250ml,6个月以下婴儿150ml,疗程3~5天。(14)热毒宁注射液:适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外感风热证)所致的高热、微恶风寒、头身痛、咳嗽、痰黄等症。每次20ml,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生理盐水注射液250ml稀释后静脉滴注,每日—6···试读结束···...

    2022-08-24

  • 中西医结合防治病毒性肝炎》梁小文,范红顺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防治病毒性肝炎》【作者】梁小文,范红顺主编【页数】182【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7.11【ISBN号】978-7-5189-3478-2【价格】78.00【分类】病毒性肝炎-中西医结合-防治【参考文献】梁小文,范红顺主编.中西医结合防治病毒性肝炎.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7.11.图书封面:中西医结合防治病毒性肝炎》内容提要:本书共十章,从两个部分讨论病毒性肝炎的防治,一是现代医学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与防治;二是中医学对病毒性肝炎相关的理论认识与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防治病毒性肝炎》内容试读第一部分多现代医学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与防治第一章甲型病毒性肝炎第一节甲型肝炎病毒(HAV)甲型肝炎病毒属于嗜肝RNA病毒,能耐受60℃高温1小时,对常用消毒剂也有相对较高的耐受性。甲型肝炎病毒主要在肝细胞内复制,通过胆汁从粪便排出。甲型肝炎病毒经口感染后,潜伏期末已从粪便大量排毒,起病后第5周一般已停止排毒。甲型肝炎病毒的病毒血症时间短暂,病毒含量不高,不易被检出。血液中的甲型肝炎病毒主要出现于黄疸发生之前14~21日,持续至黄疸出现为止,在此期间患者的血液有传染性,黄疸发生后患者血液通常无传染性。甲肝病毒一般不存在慢性携带状态。甲型肝炎病毒最敏感的宿主是人类,感染后表现可为亚临床或临床感染,至暴发性肝炎死亡,临床跨度很大。目前,已成功培养甲型肝炎病毒细胞,亦成功研制灭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可提供有效的自动免疫保护,正在推广其应用。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是甲型肝炎病毒的特异性抗体,分别是抗-HAVIgM和抗-HAVIgG。抗-HAVIgM在甲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早期出现,通常在血清中持续存在3~6个月(偶尔可达1年以上),然后逐步被抗-HAVIgM取代。以后即使再次暴露于甲型肝炎病毒,通常亦不能激发抗-HAVIgM的再次上升。抗-HAVIgM阳性可以确定为近期或现症甲型肝炎病毒感染,是甲型肝炎病毒感染最有价值的标志,临床上常用于确定甲型肝炎的诊断。抗-HAVIgG出现也较早,但在恢复期逐步发展达高峰,在血清中长期持续存在,抗-HAVIgG具有中和抗体的活性,属于保护性抗体,血清中检出抗-HAV-IgG反映甲型肝炎病毒的过去感染,人体对甲型肝炎病毒已具免疫保护力。-2-第一章甲型病毒性肝炎第二节甲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甲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包括患者及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甲型肝炎罕有慢性患者,亦未发现慢性病毒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可能性不大。一般认为甲型肝炎患者在发病前2周至起病后1周的传染性最大,起病30天后一般传染性已很低或无传染性。粪-口途径是甲型肝炎传播方式,以日常生活接触型传播为主,常常是散发病例的主要传播途径;水或食物受污染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甚至可引起流行暴发,尤其水生贝壳类食物引起的流行或散发病例,屡有发生。1988年上海市由于人食用受粪便污染的毛蚶而引起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甲型肝炎流行,在4个月内共发生31万例:2007年贵州息烽县九庄镇几所中小学共77名学生感染甲肝,感染源初步判断为水污染;2008年4月,由于饮用桶装水污染导致贵阳暴发甲肝疫情,共确诊甲肝患者299人,经调查,由于该地区连日阴雨、地表水下渗,导致贵阳南明竹源天然矿泉水有限公司的水源受到污染,加之在生产过程中消毒不严,成品桶装水达不到卫生标准,从而导致甲肝疫情。人对甲型肝炎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包括隐性感染)血清中出现保护性抗体(抗-HAVIgG)。在甲肝流行地区,由于绝大多数成年人血清中都含有抗HAVIgG抗体,并可通过胎盘从母体传给胎儿,因而6个月以下的婴儿由于先天性被动免疫而不易感染甲型肝炎病毒。6个月龄后,血清中抗-HAV逐渐消失而成为易感者,故在流行地区甲型肝炎的发病集中于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隐性感染,血中检测出抗-HAV的人数逐渐增多,易感性也随之下降,故甲型肝炎的发病率也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我国各地成人血清中抗-HAV阳性率一般都在50%左右,易感性低于青少年儿童。我国各地终年均有甲型肝炎病例发生,尤以秋冬季为多。散发病例不断出现,时有暴发流行。甲型病毒性肝炎病后免疫一般认为可维持终身。第三节甲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甲型肝炎大多为急性肝炎,主要影响儿童与青壮年,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高而下降。急性甲型肝炎的潜伏期平均为30天(15~45天)。起病突然,临床症状-3-中西医结合防治病喜性肝炎显著,病情经过较典型,可分为三个期,总病程2~4个月。(一)黄疸前期起病急,有畏寒、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腹痛、肝区痛、腹泻、尿色逐渐加深如“浓茶”状。少数病例以发热、头痛、上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本期为121天,平均5~7天。(二)黄疸期自觉症状可有所好转,发热减退,但尿色继续加深呈红赤色,巩膜、皮肤出现黄染,约于2周内达高峰。可有大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心动过缓等梗阻性黄疸表现。肝肿大至肋下1~3cm,有充实感,有压痛及叩击痛。部分病例有轻度脾肿大。本期持续2~6周。(三)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以至消失,肝、脾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本期持续2周~4个月,平均1个月。成人的甲型肝炎临床症状较重,其临床表现有如下特点:1.起病时绝大多数患者有发热,体温多在38~39℃,平均发热3天;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许多患者及医生易将其误作感冒,而应用抗感染、退热的药物来治疗,导致肝脏损伤进一步加重,甚至导致病情危重的病例也不在少数。2.90%以上的患者有黄疸,而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多在400~1000U/L以上。3.若原为乙型肝炎患者,患甲型肝炎后可使病情加重甚至出现腹水、肝功能衰竭。4.妊娠合并甲型肝炎,并不能使甲型肝炎病情恶化,不出现母婴传播,对孕妇、分娩过程、胎儿很少造成不良影响。第四节甲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一旦患有甲型肝炎,应保证卧床休息;宜清淡饮食,禁食鱼虾等海产品,少-4-第一章甲型病喜性肝炎吃油腻,可以多吃一些凉性水果及干净蔬菜。有助于病情恢复。药物治疗以保肝、降酶、退黄为原则(具体治疗药物见“乙肝”部分内容)。对于病情控制不理想,而又无其他禁忌证者,可以短期内应用皮质激素(一般地塞米松每天5mg静推或点滴给药,用药时间在10天左右)。症状较重、高黄疸、高转氨酶(ALT>1000UL以上),也可短期内使用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对控制病情效果明显。甲型肝炎若治疗及时,大多数患者于3个月内恢复健康,预后良好,无慢性病例发生。第五节甲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一、甲肝疫苗预防注射甲肝疫苗是预防甲肝的最有效的办法。目前在国内已经成为儿童接种的主要疫苗之一,2008年5月被列入扩大免疫疫苗之一,部分省市已经提供免费甲肝疫苗接种。1.免疫原理甲肝疫苗主要有甲肝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两大类。由于制备原理的不同,在有效性和安全性上存在差异。相对于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具有更好的稳定性,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都是通过抗原注射,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产生具有免疫记忆的特异性抗体,来达到免疫的效果。2.接种对象凡是对甲肝病毒易感者,年龄在1周岁以上的儿童、成人均应接种。甲肝灭活疫苗适用于儿童、医务工作者、食品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性质具有接触甲肝病毒的人,儿童初免时间为满一岁,成人无年龄限制。在发热、急性病、进行性慢性病情况下,应延缓接种。接种疫苗后3年可进行加强免疫。3.免疫效果接种甲肝疫苗后8周左右便可产生很高的抗体,获得良好的免疫力。抗体阳性率可达98%~100%,具有良好的免疫持久性,免疫力一般可持续5~10年。5~10年后补种一针,可以保持对甲肝病毒的免疫能力,获得长期的持续保护。-5中西医结合防治病毒性肝炎4.免疫程序在国内市场使用的预防甲型肝炎的疫苗可分为两种:国产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和进口的甲型肝炎纯化灭活疫苗。国产甲肝减毒活疫苗免疫效果好,接种方便,价格也便宜,国产甲肝疫苗只需接种一次;进口甲肝疫苗是灭活疫苗,则需接种两次,接种完第一针后相隔6个月后还需接种第二针。二、传染源的预防甲型肝炎传染源通常是急性甲肝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患者自潜伏末期至发病后10天传染性最大,日常生活接触是主要传播途径。与甲肝患者密切接触,共用餐具、茶杯、牙具,接触患者的大便和其他排泄物,都可以受到感染。所以,对甲肝患者要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就能减少传染的危险性。三、传播途径的预防甲肝主要是通过消化道传染,吃了经肝炎病毒污染的食品和水,都可以受到传染。①搞好饮水卫生,不喝生水;②不吃不干净的食物,生吃瓜果要洗净:③毛蚶、鱼生、蛤蜊等水产品可能黏附甲肝病毒,不要生吃或半生吃;④直接入口的食物如酱菜、凉拌的菜,不要在可能受污染的水中洗涤;⑤讲究餐具茶具的卫生;⑥与甲肝患者有过接触日起两周内,及时接种丙种球蛋白,能起保护作用,不发病;⑦中草药预防,大青叶、板蓝根、金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药物,均有较好的预防效果。-6-···试读结束···...

    2022-08-24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