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晋、朱建军:意象对话心理疗法40讲视频

    课程介绍课程来自石进、朱建军:意象与心的对话物理治疗法40讲座视频标题="施进朱建军:意象对话心理治疗40讲视频插图"alt="史进朱建军:意象对话心理治疗40讲视频插图"gtOePychology邀请了意象对话的发起人、著名心理学家朱建军及其弟子意象对话高级讲师石进,共同为大家讲解一下这个疗法。其实,朱建军教授曾经说过,他不会再讲形象对话初级课的内容了。这次,我们力所能及地请到了朱建军教授来做意象对话治疗师的成长与发展的讲座,还有他的得意门生史进意象对话的理论与技术部分,从理论到技术应用,以及意象对话顾问的自我成长,都包含在这门课程中:lt/强gt文件目录Quetio.docxlt/gt1.4潜意识的工作原理.m41.6形象对话与符号.m41.5感觉与归纳为中心.m41.2ImageDialogue.m4的工作思路1.1原创思维的特点和例子。m41.3原始人的世界观.m42.3心理改造的表现.m42.1意象的发生与心理改造.m42.2意象的桥梁作用.m43.5亚人格发现技术:掩码去除技术的应用.m43.3亚人格发现技术:借物找人、自我定位、镜像练习.m43.4次人格发现技巧:揭开面具技巧.m43.1次人格发现技巧发现次人格:情绪、身体疾病.m43.2发现次人格的技巧:言语、生活经历.m44.15神像:佛像、天使、其他常见god.m44.08动物意象:蝴蝶和昆虫的象征意义.m44.01树木、天空、火山等意象.m44.04临床环境形象实践与实践ry.m44.12鬼意:白衣女鬼、吊死鬼等鬼的象征意义.m44.13鬼象:鬼的象征意义如骷髅ghotadghotdoll.m44.05AimalImagery:TheSymolimofSake.m44.14Ghotimagery:theymolicmeaigofwitche,magiciaadotherghot.m44.09动物意象:老鼠、乌龟和被囚禁的动物的象征意义.m44.10人物意象:男人、女孩、孩子等的象征意义.m44.03环境意象工作思路.m44.07动物意象:鸟类和食草动物的象征意义.m44.11人物意向:小丑、木偶、猥琐人的象征意义、死人等.m44.02沙漠、沼泽、墓地等图像.m44.06动物意象:猫狗的象征意义.m4ltgt5.3意象是心灵的令牌:如何从心灵中收集令牌(2)。m45.4意象为心符:想像力对转化心智的影响.m45.2Imageryiatokefromthemid:howtocollecttokefromthemid(1).m45.1imageryiatokefromthemid:关系心灵与意象之间.m46.2从意象对话到梦.m46.1从梦到意象dialogue.m46.3从意象对话到Dream:HatchDream.flv7.2身体与意象:躯体疾病与意象.flv7.1身体与意象:体验身体所表达的情感.flvltgt7.3身体与意象:身体与意象的关系.flv8.1意象对话中的自持技巧:holdyourelf.m48.2意象对话中的自持技巧:《时空之门》技术.m49.3意象对话疗法的特点(三).m49.1意象对话疗法的特点心理治疗(1).m49.2意象对话治疗的特点(2).m4...

    2023-02-09 意象对话技术

  • 中医刺血拔罐放血疗法-心天泻血疗法培训39节讲座视频 刺血拔罐视频教学视频

    课程介绍课程来自中医放血拔罐放血疗法-新田放血疗法培训讲座视频放血拔罐视频教学视频,资源大小:17.1GB1985年,由于事业受挫,濮南义对金钱和生活失去了信心。他怀着无比压抑的心情,走进深山深林,过着野蛮的生活。当我摒弃所有杂念时,我似乎看到了事物的本来面目。这个时候,我有机会接触到《统义宝鉴》,但当我知道自己找不到问题的答案时,我继续用“为什么”去追问和冥想。,终于找到了《东医宝物》的局限和西医的弱点,转而创造了通血疗法。经过十多年的临床治疗,如今,“心天血疗法”立足于全民健康,力争让这一医疗技术早日普及。我推广放血疗法的目的是让每个家庭至少有一个人知道,简单的症状可以在家庭中直接治疗。作为疾病预防的一面,我相信只要在2-3-6-8放血,地球上80%以上的疾病患者都可以摆脱疾病。为了实现这一愿望,需要国家分会和世界各地各分会的支持。希望大家能够正确的学习和掌握新天放血疗法。所有的分支都由你来培养。如果大家都去分院看病,我所做的一切只会产生大量的无证医生。请不要专注于治疗,专注于教育。将支部培育成为学习的场所、信息的交流场所、聚会的场所,共创健康社会。文件目录心血疗法(1).m4心天血疗法(二).m4心血疗法(3).m4心脏和血液疗法(4).m4心脏和血液疗法(5).m4心脏和血液疗法(6).m4心脏和血液疗法(7).m4心天血疗法(8).m4心天血疗法(9).m4心脏和血液疗法(10).m4心脏和血液疗法(11).m4心天血疗法(12).m4心脏和血液治疗(13).m4心天血疗法(14).m4心脏和血液治疗(17).m4心脏和血液疗法(18).m4心脏和血液治疗(19).m4心脏和血液治疗(20).m4心天血疗法(21).m4心天血疗法(22).m4心天血疗法(23).m4心天血疗法(24).m4心天血疗法(25).m4心天血疗法(26).m4心天血疗法(27).m4心脏和血液治疗(28).m4心天血疗法(29).m4心天血疗法(30).m4心天血疗法(31).m4心脏和血液治疗(32).m4心脏和血液治疗(33).m4心天血疗法(34).m4心天血疗法(35).m4心脏和血液治疗(36).m4心天血疗法(37).m4心天血疗法(38).m4心脏和血液治疗(39).m4血泻疗法电子版.CHM拔罐疗法...

    2023-02-09 放血疗法 疗法的区别 放血疗法?

  • 《鼻炎中医特效疗法》金瑛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鼻炎中医特效疗法》【作者】金瑛主编【丛书名】常见病症中医特效疗法丛书【页数】174【出版社】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4【ISBN号】978-7-5046-7682-5【价格】39.50【分类】鼻炎-中医治疗法【参考文献】金瑛主编.鼻炎中医特效疗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4.图书封面:图书目录:《鼻炎中医特效疗法》内容提要:常见鼻炎包括急性鼻炎、慢性单纯性鼻炎、慢性肥厚性鼻炎、干燥性鼻炎、萎缩性鼻炎、变异性鼻炎等。全书讲解每一种鼻炎皆从门诊病历入手,阐述其诊断要点以及鉴别诊断,分别从中、西医角度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原则;详细介绍中医中药独具特色的治疗方法;还简略介绍了西医西药治疗疾病的方法;中医中药特效治疗方法包括经典古方、名家名方、中成药、中药敷贴疗法、拔罐疗法、刮痧疗法、针刺疗法及生活起居指导。《鼻炎中医特效疗法》内容试读发管处群中是静以,一说“两童2员一第1章急性鼻炎花鼻炎中医特效疗法一、陈女士孙女得“急性鼻炎”陈女士诉说孙女小美6岁,3天前开始流大量白色清鼻涕伴打喷嚏,2天后出现头晕、流大量清鼻涕伴咳嗽、鼻塞。在家服用板蓝根冲剂2天未见好转,故带孙女来县中医院看病。医生询问陈女士小美的发病过程,给小美做了一些检查。检查结果显示:鼻腔充血,一边鼻腔黏膜红肿,鼻窦按压不痛,咽充血,体温36.8℃,肺部听诊正常。医生告诉陈女士,您孙女患了“急性鼻炎”,俗称“伤风”,主要由病毒引起的。急性鼻炎的临床表现:流鼻涕二、什么是急性鼻炎急性鼻炎是鼻腔黏膜的急性感染性炎症。俗称“伤风”或“感冒”,病程7~10天,但与流行性感冒有别,故又称为普通感冒。此病系流行性疾病,全年均可发生,但以秋、冬、春之交,气候变化不定的季节最盛。感染后有一定的潜伏期、病期、恢复期及免疫期,故列为一独立疾病。本病常并发咽、喉及气管等上呼吸道炎症。感冒其实包括鼻、咽及喉的急性炎症,常为单发,亦有综合发病,故有人称感冒为一种综合征。急性鼻炎常作为感冒的首发或继发症状,故有人常把感冒与急性鼻炎等同。严格地说,急性鼻炎应称为鼻感冒。感冒之后,仅有短暂的免疫期,有易病倾向者常反复发生。中医称为“伤风鼻塞”,是由卫表不固、感受风邪、肺气失宣所致。常因感冒诱发出现急性鼻炎,可反复发作。三、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一)急性鼻炎的诊断要点急性鼻炎一般潜伏期为1~3天,整个病程包括初期、中期、恢复期3个阶段。(1)初期:数小时或1一2天。鼻内有干燥、灼热感,或异物感,痒感,少数病人眼结膜亦有异物感,患者畏寒,全身不适;鼻黏膜充血、发赤、干燥。后第1章急性鼻炎(2)中期:2~7天。此期出现鼻塞,逐渐加重,频频打喷嚏,流清水样鼻涕,伴嗅觉减退,说话时有闭塞性鼻音,还可能出现鼻出血;同时全身症状达高峰,如发热(大多为低热),倦怠,食欲缺乏,头痛等,如并发急性鼻窦炎则头痛加重。鼻黏膜弥漫性充血,肿胀,总鼻道或鼻腔底充满水样或黏液性分泌物。由于大量分泌物的刺激和炎性反应,鼻前庭可发生红肿、皲裂。(3)恢复期:清鼻涕减少,逐渐变为黏液性,合并细菌感染时,鼻涕为脓性,全身症状逐渐减轻。如无并发症,7~10天后痊愈。而鼻黏膜的纤毛输送功能一般在8周左右方能完全恢复。全身症状因个体而异,轻重不一,亦可进行性加重。多数表现全身不适、倦怠、头痛和发热37~38℃)等。小儿全身症状较成人重,多有高热39℃以上),甚至惊厥,常出现消化道症状,如呕吐、腹泻等。临床检查:鼻黏膜充血、肿胀,下鼻甲充血、肿大,总鼻道或鼻底有较多分泌物,初期为水样,以后逐渐变为黏液性、黏脓性或脓性。若无并发症,上述症状逐渐减轻乃至消失,病程7一10天。(二)与急性鼻炎的鉴别诊断(1)流感:全身症状重,如高热、寒战、头痛、全身关节及肌肉酸痛等。上呼吸道症状反而不明显。(2)变应性鼻炎:常被误诊为急性鼻炎。本病表现为发作性喷嚏和清水涕,极少有持续超过半日以上。发作城险诗酒过后,一切恢复正常。无发热等全身症状。鼻腔分泌物细胞学检查、皮肤试验、鼻激发试验及特异性IgE抗体测定等有助于诊断。(3)血管运动性鼻炎:症状与变应性鼻炎相似,发作突然,消退迅速,有鼻炎中医特效疗法明显的诱因。啊出程(4)急性传染病:常见呼吸道急性传染病如麻疹、猩红热、百日咳等早期可出现急性鼻炎症状。这类疾病除有急性鼻炎表现外,尚有其本身疾病的表现,且全身症状重,如高热、寒战、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等。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对病程的严密观察可鉴别之。(5)鼻白喉:儿童病人要注意鉴别本病。鼻白喉有血涕、全身症状重,常并发咽白喉。现四、中西医病因病理(一)西医认识1.病因(1)病毒感染:是急性鼻炎的首要病因,或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鼻腔分泌物多呈碱性,使溶菌酶活力降低,引起继发性细菌感染。已知有100多种病毒可引起本病,最常见的是鼻病毒,其次是流感和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柯萨奇病毒及黏液和副黏液病毒等。传播方式主要是病毒飞沫传播,经呼吸道吸人,其次是通过被污染的物体进入机体。(2)诱发因素:机体在某些诱因的影响下,致抵抗力下降,使病毒侵犯鼻腔黏膜。常见的诱因有:①全身因素,受凉、过于劳累、烟酒过度、维生素缺乏、内分泌失调或其他全身性慢性疾病(如心、肝、肾)等;②局部因素,鼻中隔偏曲、慢性鼻炎、鼻息肉等鼻腔慢性疾病:③邻近的感染病灶,如慢性化脓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等。2.病理急性鼻炎早期主要为血管痉挛、黏膜缺血、腺体分泌减少。进而血管扩张、黏膜充血、水肿、腺体及杯状细胞分泌增加,黏膜下单核细胞和吞噬细胞浸润。继发细菌感染者,黏膜下中性粒细胞浸润,纤毛及上皮细胞坏死脱落。恢复期上皮及纤毛细胞新生,纤毛功能与形态逐渐恢复正常。(二)中医认识从中医角度看急性鼻炎主要是感受风邪所致,多发生于天气突变、寒暖失常之时。而风邪之所以侵袭人体,则往往又与正气强弱、肺卫调节功能失健有关。若生活起居失常,冷暖不调;或过度疲劳之后,腠理疏松,卫气不固,则易为外第1章急性鼻炎邪所客,内外因相应而发病。1.风寒犯鼻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若腠理疏松,卫气不固,风冷之邪伺机外袭,皮毛受邪,内犯于肺,肺为冷邪所遏,清肃变态,邪毒上犯鼻窍。风邪犯肺,肺气不宣,鼻窍不利,故鼻塞不通,寒邪侵鼻故鼻流清涕。黏膜肿胀,风寒外束肌表,卫表失常,故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口不渴等症状,风寒犯肺,故咳嗽频作,吐稀冷痰,苔薄白、脉浮数为外感风寒之候。2.风热犯鼻风热之邪,从口鼻而进,风热上受,首先犯肺,或风寒之邪束表,郁而化热犯肺,以致肺失清肃,治节失司,肺气不宣,邪毒停聚鼻窍。风热外袭,肺失宣降,风热上扰鼻窍,故见鼻塞较重、鼻黏膜色红肿胀、鼻流黄涕、鼻痒气热、喷嚏时作;风热犯肺,肺气上逆,故咳嗽痰黄;全身症状如发热、恶风、头痛、咽痛、舌质红等均为风热犯肺所致。五、治疗原则1.西医①急性期以支持疗法和对症疗法为主,多采用抗生素等控制感染,并结合血管收缩药滴鼻缓解症状来进行治疗。切忌用力擤鼻、防止发生并发症;②在末期为使鼻分泌物排出,可用温生理盐水冲洗鼻腔。2.中医风寒犯鼻,治以辛温通窍,疏散风寒;风热犯鼻,治以辛凉通窍,疏风清热。六、中医特色疗法(一)内治法1.经典古方阳的形(1)银翘散[来源]《温病条辨》。吴鞠通:“本方谨遵《黄帝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训;又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用东垣清心凉膈散,辛凉苦甘,病初起,且去入里之黄芩,勿犯中焦;加银花辛凉,芥穗芳香,散热解毒,牛蒡子辛平润肺,解热散结,除风利咽,皆手太阴药也…此方之妙,预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缉盗之弊,有清以去实之能,鼻炎中医特效疗法用之得法,自然奏效。”[组成]连翘一两(9克),银花一两(9克),苦桔梗六钱(6克),薄荷六钱(6克),竹叶四钱(4克,生甘草五钱(5克),荆芥穗四钱(5克),淡豆豉五钱(5克),牛蒡子六钱(9克)。[用法]上杵为散,每服6钱,鲜芦根(另采)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现代用法: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改作汤剂,水煎服;亦可制丸剂或散剂服用)。一[主治]急性鼻炎(风热犯鼻)。[方解]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卫气被郁,开合失司,故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肺位最高而开窍于鼻,邪自口鼻而入,上犯于肺,肺气失宣,则见咳嗽;风热搏结气血,蕴结成毒,热毒侵袭肺系门户,则见咽喉红肿疼痛;温邪伤津,故口渴;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均为温病初起之佐证。治宜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方中银花、连翘气味芳香,既能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又可辟秽化浊,在透散卫分表邪的同时,兼顾了温热病邪易蕴结成毒及多夹秽浊之气的特点,故重用为君药。薄荷、牛蒡子辛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且可解毒利咽;荆芥穗、淡豆豉辛而微温,解表散邪,此二者虽属辛温,但辛而不烈,温而不燥,配入辛凉解表方中,增强辛散透表之力,是为去性取用之法,以上四药俱为臣药。芦根、竹叶清热生津:桔梗开宣肺气而止咳利咽,同为佐药。甘草既可调和药性,护胃安中,又合桔梗利咽止咳,是属佐使之用。本方所用药物均系清轻之品,加之用法强调“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体现了吴氏“治上焦如羽,非轻莫举”的用药原则。(的乐,中保士···试读结束···...

    2022-10-21

  • 《白癜风中医特色疗法》邱洞仙,师小萌,边莉|(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白癜风中医特色疗法》【作者】邱洞仙,师小萌,边莉【丛书名】石门外治流派【页数】243【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长春有限公司,2022.01【ISBN号】978-7-5192-8951-5【价格】88.00【分类】白癜风-中医治疗法【参考文献】邱洞仙,师小萌,边莉.白癜风中医特色疗法.世界图书出版公司长春有限公司,2022.01.图书封面:图书目录:《白癜风中医特色疗法》内容提要:《白癜风中医特色疗法》内容试读米諺口第一章白瘢风概述③第一章白癜风概述第一节古代医家对白癜风的认识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后天性的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黑素细胞破坏所引起的色素脱失性疾病,表现为局部色素脱失斑。表皮、黏膜及视网膜皆可累及,毳毛及毛发亦可变白。该病无明显性别差异,大多数患者青少年期起病,儿童和老年人也可发病。祖国医学文献对白癜风记载较早。中医古籍中对白癜风的相关记载中称为“白癜”“白驳”“斑白”“斑驳”“白癜风”“白驳疯”等。一、春秋战国时期1.中医对本病的最早的认识是在《五十二病方》中,书中的“白处”“白毋奏”等是指包括白癜风在内的色素脱失性皮肤病,文中记载“白处方:取灌青,其一名灌曾,取如口口盐廿分斗一,灶黄土十分升一,皆治,而口口指,而先食饮之。”2.《黄帝内经》中阐述的医学理论为后世治疗白癜风奠定了理论基础,如《素问·六节脏象论》曰:“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病之始也…其在皮者,汗而发之。”论述了皮肤的生理和病理及治疗原则。《素问·风论》篇日:“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久而血瘀,皮肤失养变白而成此病。《素问·调经论》篇也指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二、汉代《华佗神医秘传》:“治白癜风方:苦参三斤,露蜂房(炙)、松脂、附子(炮)、防风各三两,栀子仁五两,乌蛇脯六两(炙)、木兰皮若干,共捣为末,·3第一章白瘢风概述③热相并,传流荣卫,壅滞肌肉,久不消散故成此也。”“白驳之病,其状斑驳如癣,过于疮疡,但不成疮尔,皆由风热搏于肤腠,脾肺二经不利也。”作者提出了白癜风的发病原因,还观察到白斑内毛发可以变白。3.元代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有“紫癜白癜两股风,附子硫黄最有功,姜汁调匀茄蒂蘸,擦来两度更无踪”之记载,将紫癜风和白癜风相混淆。七、明清明清两代是中医外科的发展时期,出现了诸多的外科专著,对于白癜风从病因病机、症状、治疗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1.明代陈实功著《外科正宗》曰:“紫白癜风,乃一体二种,紫因血滞,白因气滞,总由热体风湿所侵,凝滞毛孔,气血不行所致。此皆从外来矣。初起毛窍闭而体强者,宜万灵丹以汗散之,次以胡麻丸常服,外用密陀僧散搽擦,亦可得愈。”2.明朝周定王朱棣收集编写的《普济方》:有“肺风流注皮肤之间,久而不去也…皆有风热搏于肌腠,脾肺经不利也”的记载3.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指出白癜风“因心火之汗出,与醉饱后,毛窍开时,受风侵逆皮腠所致,而生食后即睡者常有之”。“紫癜风、白癜风乃因心火汗出及醉饱并浴后毛窍开时。乘风挥扇得之,扇风侵逆皮腠所致,宜服胡麻散或追风丸,外以洗擦药涤之。”文中记载可能与汗斑相混淆。4.明代李梴《医学入门》:“赤白癜风属肝火,面皮、颈项、身体皮肉变色。赤者,谓之赤癜;白者,谓之白癜,乃肝风搏于皮肤,血气不和所生。”认为本病的发病是内因所致,肝火旺盛,热极生风,风自内生,导致气血不和,发于皮肤5.明代孙志宏《简明医彀》:“白癜风者,身、面、颈项、皮肤生紫白癜,并不痛痒。此亦风邪搏于肤腠之间,气血不和而成。”6.清代吴谦著《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决》指出:“此证自面及颈项,肉色忽然变白,状类斑点,并不痒痛,由风邪相搏于皮肤,致令气血失和。”在治疗上主张:“施治宜早,若因循日久,甚者延及遍身。初服浮萍丸,次服苍耳膏;穿山甲片先刮患处,至燥痛,取鳗鲡鱼脂,日三涂之。”7.清代《外科大成》:称为“白驳疯”,治疗上主张内服、外敷药物并用。8.清代《文堂集验方》:病因为“脾滞而生,食后即睡者常有之”。9.清代《疡科大全》:“白癜风,此病因脾积热,不能生金,肺虚受风,燥·5③白癜风中医特色疗法其津液,夫血赖脾摄而行,今脾为邪热所困,不能统血而行,肺受风邪,壅滞于皮毛,气血不和,运行失节,风邪所壅之处,渐变为白矣。然四肢为脾之本,皮毛乃肺之合,古起于手足者居多。”10.清代王清任著《医林改错》:首次提出白癜风由“血瘀于皮里”所致,主张用活血化瘀法,自创通窍活血汤化裁治疗,为祖国医学治疗白癜风开拓了一条新途径。(邱洞仙)》第二节近代、当代医家对白癜风的认识一、傅魁选教授经验傅魁选教授认为白癜风是风邪相搏于肌肤,气血失和所致,但该病的病机关键不在于风,而在于局部的气血瘀阻,经络不通。正如《素问·风论》篇所云“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久而血瘀,皮肤失养变白而成此病。治疗上以补血、养血、通络为主,祛风为辅,认为气血得调补,经络得通畅,风邪必能除。自拟玄机汤治疗,药物组成:紫草、草河车、丹参、川芎、浮萍、刘寄奴、琥珀、地龙、牡丹皮、土鳖虫、威灵仙,突出了理血活血、通经活络的治疗思想。二、顾伯华教授经验顾伯华教授重视辨证论治,内外兼治,常针对白癜风的发生、发展与脏腑气血病理变化的辨证关系进行治疗,并提出了治疗白癜风六法:①祛风为先,辛散人肺达皮毛;②养血活血,善治风者先治血;③疏肝理气,开达毛窍解郁闭;④益气固表,辨病寓于辨证中;⑤补肾益肺,金水同源治病根;⑥浸渍外治法,直达病所取捷径。顾老很重视古方的应用,若见营血不足,血虚生风者,当治以补益心脾,常用归脾汤、四物汤加减:若证为肝郁气滞,气血失和,治当疏肝理气,开达郁闭,取小柴胡汤合逍遥散加减;若辨证为气虚、卫阳不固者,治当用益气固表合祛风之品,取玉屏风散加味。顾老还非常重视特色用药,如在治疗风湿搏于肌肤,气血失和之证时,凡由外风而发者,·6…···试读结束···...

    2022-10-21

  • ADHD亲子正念陪伴训练营价值2680元,百度网盘,阿里云盘下载

    课程简介课程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善燕老师主讲的ADHD亲子正念陪伴训练营官网售价2680元MBCT正念认知疗法是一种心理疗法。是在乔.卡巴金的正念减压MBSR的基础上加上认知行为疗法,由英国牛津大学的威廉姆斯(MarkWilliam)教授等三位认知心理学家,以CBT为基础,融入MBSR的理念,发展出一种具有东方禅修静心与西方认知洞察力的自我疗愈方法。我们每个人对外界都有一套自己的自动航行模式,自动航行模式的启动是无意识的,这些反应里面包含有情绪、情感、认知和身体反应。当这些反应处于一种无觉知的状态,在生活中就会容易发生冲突,激发矛盾,让自己身心疲惫。MBCT的的目标就是解析这些无意识的过程,并引到学习者减少对外来刺激的的反应,接受并觉察他们,不要去评判。正念的训练使学习者注意到无意识过程的发生,从而停止应激反应,转为内省。课程训练目的:通过8周的MBCT训练,家长会收获到:实操训练,定力增强,能识别自己的自动航行模式,觉知到念头、想法后如何转为内在定力,内心更稳定,更有定力来应对外在环境。适合人群:正念认知疗法在应用于家庭教育方面,特别适合于一些有情绪困扰或者是因养育孩子过程中容易被激发情绪的家长。ADHD亲子正念陪伴训练营视频截图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危害1焦虑和抑郁的情绪会影响自己对A娃的行为管理,引发更紧张亲子关系,不利于家长正确做出决定,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有效管理2焦虑和抑郁的情绪会“传染”给孩子,也就不利于把孩子带入正循环的成长方向。课程目录ADHD亲子正念陪伴训练营(第一期)0627亲子正念(每日练习)0629亲子正念(每日练习)0704亲子正念(每日练习)0706亲子正念(每日练习)0711亲子正念(每日练习)0713亲子正念(每日练习)0718亲子正念(每日练习)0720亲子正念(每日练习)0725亲子正念(每日练习)0727亲子正念(每日练习)0802亲子正念(每日练习)0803亲子正念(每日练习)0808亲子正念(每日练习)0810亲子正念(每日练习)0815亲子正念(每日练习)0817亲子正念(每日练习)0822亲子正念(每日练习)0824亲子正念(每日练习)冲突和教养、换位思考初心及探讨教养压力的身体效应如何最好地照顾自己家长自动化教养模式的了解对养育压力的觉察和接纳开场课:ADHD亲子正念陪伴训练的观念+静心训练正念陪伴之路童年模式的辨认和情绪识别边界与爱识别:我的需要还是孩子的需要相关下载点击下载...

    2022-10-18 正念 adhd app 正念adhd

  • 《常见疾病中医特色疗法》宋恩峰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常见疾病中医特色疗法》【作者】宋恩峰主编【页数】409【出版社】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5【ISBN号】978-7-5352-9855-3【价格】128.00【分类】中医疗法【参考文献】宋恩峰主编.常见疾病中医特色疗法.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5.图书封面:疗法》内容提要:本书稿涵盖各类常见疾病及其相应中医特色疗法,包括设病证概述、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诊治经验、医案选录等内容。其中,病证概述主要介绍疾病概念、历史沿革病因病机主要阐述疾病中医发病机理辨证论治分辨证要点、治则、分证论治等。《常见疾病中医特色疗法》内容试读支气管炎支气管炎根据病程的长短常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支气管炎是由生物、理化刺激或过敏等因素引起的急性气管、支气管黏膜炎症;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或伴有喘息,西医常以控制感染、镇咳祛痰为治疗原则。本病在祖国医学中主要属“咳嗽”范畴,关于咳嗽的病名,《黄帝内经》中有《咳论》,专门讲咳而没有讲嗽。但在《咳论》以外的许多篇章,却大量论及咳嗽。也就是说,在《黄帝内经》中既言咳,又言咳嗽。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有两篇专门论咳嗽:一篇是《咳001嗽上气》,另一篇是《痰饮咳嗽》,明确地提出了“咳嗽”这个病名。刘河间《伤寒六书》中说:“肺主气,肺为邪所乘,邪气伤肺,气逆而不下,故令咳嗽。”指出是肺气上逆而不能下降,故发为咳嗽。因此,支气管咳嗽这个病名实际上就是一个症状,是肺气上逆引起的发声。《医学三字经》说得更清楚:“气上呛,咳嗽生。”说明它是一个单独的症状。《素问·咳论》认为本病是由于“皮毛先受邪气”所致,同时也指出来了“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景岳全书·杂症谟》云:“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日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病因病机】本病的基本病因为外感六淫,内邪干肺。病变部位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主要病机为邪犯肺系,肺气上逆。中医认为肺居胸中,职司呼吸,上连气道、喉咙,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内为五脏华盖,其气贯百脉而通他脏,不耐寒热,易受内、外之邪侵扰而致宣肃失司,肺气上逆,发为咳嗽。正如《医学三字经》所言:“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脏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由此可以看出本病主要是内、外病邪犯肺,肺脏祛邪外达的一种病理反应。【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常1.辨外感与内伤外感患者多属新病,发病急,病程短,病起于肺,肺卫受感,于病φ是肺气壅遏不宣,清肃失常,影响肺气的出入。外感患者大多数有寒热、头痛、鼻塞等肺卫症状,属于邪实。内伤患者多为宿疾,常反复发作,特色病程较长,常兼有其他脏腑病症,机制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溪肺也”,多属于邪实正虚。2.辨咳嗽002咳嗽时作,常夜间症状加剧,声重,咽痒或咽痛,病情急而病程短者,多为外感风寒或风热;若早晨咳嗽阵发加剧,咳声粗浊,痰出咳减者,多为痰湿或痰热咳嗽;午后、黄昏咳嗽加剧,咳声轻微短促者,多为肺燥阴虚;夜卧咳嗽较剧,持续不已,少气或伴气喘者,多为肺气虚寒,寒饮阻肺。3.辨痰咳嗽痰少或干咳无痰者,多属风燥、气火、阴虚:痰多者,常为痰湿、痰热、虚寒;痰白清稀者属寒;痰白而稠厚者属湿;痰黄而黏稠者属热:痰中带血者,多属肺热、气火或肺阴虚。(二)治法治则外感患者多为新病,治以宣肺散邪为主;内伤患者多为宿疾,常反复发作,病程较长,治以祛痰止咳,本虚为主者,当补虚养正。本病除治肺外,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三)分证论治1.急性支气管炎(1)风寒袭肺【症候】咳嗽声重,咳痰清稀色白,常伴有鼻塞、流清涕、头痛、四肢酸楚,或见发热、恶寒、无汗。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病机析要】外感风寒,肺气失宣,故咳嗽声重,气急,咽痒,或兼有鼻塞,流清涕:寒邪郁肺,凝聚为痰,故见痰白清稀:风寒外束于表,卫阳被遏,乃见头痛酸楚,发热、恶寒、无汗。【治法】疏散风寒,宣肺止咳。【代表方】三拗汤合止咳散。常用麻黄、荆芥宣肺散寒;紫苑、百部温润止咳;杏仁、桔梗、白前、甘草、陈皮化痰利咽。若夹痰湿,痰黏胸闷,苔腻,可加半夏、厚朴以燥湿化痰;咳嗽喑哑,气急似喘,痰液黏稠,口渴、心烦,或有身热者,此为风寒外束,里有郁热,可用石膏、桑白皮、黄芩以解表清里;咳嗽迁延不已,加紫菀003百部温润降逆,可避免过于温燥辛散伤肺。支(2)风热犯肺【症候】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管炎黏稠或色黄,常伴有鼻流黄涕,口渴头痛,四肢酸楚,或见身热微恶风,汗出。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病机析要】风热犯肺,肺失清肃,而见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音哑,喉燥咽痛,口渴;肺热蒸液为痰,所以咳痰不爽,痰黏而黄;风热犯表,卫表不和而见头痛、四肢酸楚,身热微恶风,汗出。【治法】疏散风热,宣肺止咳。【代表方】桑菊饮。常用桑叶、菊花、薄荷、连翘疏风清热;杏仁、桔梗、甘草宣肺祛痰止咳;芦根清热化痰生津。若肺热较甚,身热明显,口渴喜饮者,加黄芩、知母、金银花清泄肺热;若热邪上壅,咽痛,加射干、青果、牛蒡子清热利咽;夏令夹暑湿,症见咳嗽胸闷、心烦口渴,尿赤加鲜荷叶、六一散清暑利湿。(3)风燥伤肺【症候】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干而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黏,难咯,或痰中带血,口干,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而干,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病机析要】风燥伤肺,肺失湿润,则见干咳作呛;燥热伤津,则口咽干燥,痰黏难咯,舌质红而干;燥热伤肺,肺络受损,故痰中夹血丝;风燥外客,卫气不和,则见微寒、身热。【治法】疏风清热,润燥止咳。见【代表方】桑杏汤。病中常用桑叶、豆豉疏风解表;杏仁、贝母化痰止咳;沙参、梨皮生津润燥;栀子清热。色若热重不恶寒,心烦口渴,可加石膏、知母清肺泄热;若痰中夹血,乃肺络受损,配白茅根清热止血;干咳少痰或无痰,口鼻干燥,兼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为凉燥证,燥证与风寒并见,004用药当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为原则,方用杏苏散加减。2.慢性支气管炎(1)痰湿蕴肺【症候】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着,痰多色白黏腻,每于晨间或食后则咳甚痰多,胸闷,脘痞腹胀,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病机析要】痰湿蕴肺,肺失宣降,故咳嗽痰多,咳声重着,痰白黏腻;痰湿中阻,脾为湿困,故见胸闷、脘痞腹胀,呕恶食少,大便时溏。【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代表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常用半夏、茯苓燥湿化痰;陈皮、甘草理气和中;白芥子、紫苏子、莱菔子降气化痰消食。若咳嗽痰多黏稠,胸闷脘痞,可加苍术、厚朴以增燥湿化痰之功效:寒痰较重,痰黏白如沫,畏寒,可加干姜、细辛温肺化痰;久病脾虚,神疲,加党参、白术、炙甘草。(2)痰热郁肺【症候】咳嗽气息粗促,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利,或痰中带血,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黏,欲饮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病机析要】痰热壅阻,肺失清肃,故咳嗽气息粗促,痰多质黏稠色黄,咳吐不爽;热伤肺络,故胸胁胀满,咳时引痛,或咯血痰;肺热内郁,则见身热,口干欲饮。【治法】清热化痰,清肺止咳。【代表方】清金化痰汤。常用桑白皮、黄芩、栀子、知母清泄肺热;贝母、瓜蒌、桔梗清热化痰止咳;茯苓、甘草、橘红健脾理气化痰;知母、麦冬清肺养阴。若痰热郁蒸,痰黄如脓或有血腥味,加鱼腥草、浙贝母、冬瓜仁、薏苡仁清热化痰解毒;若痰盛,胸满咳逆,便秘,加葶苈子、大黄泄肺逐热;痰热伤津加沙参、天冬、天花粉养阴生津。(3)肝火犯肺005【症候】咳嗽呈阵发性,表现为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支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黏,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质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炎【病机析要】肝郁化火,上逆侮肺,以致气逆作咳、咳则连声;肝火上炎,故咳时面红,口苦咽干:木火刑金,炼液成痰,肺热津亏,则痰黏难以咳出;肝肺络气不和,故咳而引痛。【治法】清肺泄热,化痰止咳。【代表方】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常用桑白皮、地骨皮、黄芩清肺泄热;青黛、蛤壳清肝化痰;甘草、粳米化痰止咳若火热较盛,咳嗽频作,痰黄,加栀子、牡丹皮、枇杷叶;若胸闷痰黏难咯,加贝母、竹茹、瓜蒌、旋复花清热化痰降气:胸痛配郁金、丝瓜理气和络:火郁伤津,口燥咽干,加沙参、麦冬、天花粉。(4)肺阴亏耗【症候】干咳,咳声短促,痰少而黏,或痰中加血,口干咽燥或声音逐渐嘶哑,或午后潮热,颧红,盗汗,日渐消瘦,神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病机析要】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肃降则干咳,咳声短促;肺损络伤,故痰少或见夹血,口干咽燥,咳声嘶哑;阴虚火旺,故午后潮热,颧红,盗汗;阴精不足则形瘦神疲。【治法】养阴清热,润肺止咳。【代表方】沙参麦冬汤。常用沙参、花粉、麦冬、玉竹滋养肺阴;桑叶清散肺热;扁豆、甘草甘缓和中。疾中若痰中带血,可加牡丹皮、白茅根、仙鹤草、藕节清热止血;潮热甚加功劳叶、银柴胡、青蒿、鳖甲、胡黄连以清虚热;盗汗多,加乌梅、色生牡蛎、浮小麦收敛止涩;咯吐黄痰,加海蛤粉、知母、黄芩清热化痰。法【诊治经验】006一、学术观点宋恩峰教授认为本病的病位主要责之于肺,并与脾、肾相关。肺主一身之气,司呼吸,调节人体气机,同时又主治节,朝百脉,调节全身气血运行及津液的分布。因此本病的发生多因肺气虚于内、伏痰存于肺,主要责之于“痰”“虚”“瘀”,故每感受外邪而致肺气愈虚,外邪又可引动内邪,触动伏痰而为病,其主要病理因素为痰饮与瘀血相互搏结而成。肺贮痰,脾生痰,肾虚不能蒸腾,而致痰液滞留,由于肺虚不能主气,肾虚不能纳气而致病情迁延不愈。治疗上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相结合为原则,确立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治疗大法,运用“宣”“降”“清”“润”“祛”“收”等治疗方法来整体调节脏腑功能。二、辨治经验(1)急性支气管炎忌过早用敛肺、收涩的镇咳药,误用则会使肺气郁恶不得宣畅,不能达邪外出,邪恋不去,从而咳嗽迁延不愈,久咳伤正,治疗上应当因势利导,肺气宣畅则咳嗽自止;慢性支气管炎···试读结束···...

    2022-08-19

  • 《实用中医特色疗法大全》金远林,傅诗书,周鹏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实用中医特色疗法大全》【作者】金远林,傅诗书,周鹏主编【丛书名】中医临床经典·典藏版【页数】486【出版社】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9【ISBN号】978-7-5046-8110-2【价格】88.00【分类】中医疗法【参考文献】金远林,傅诗书,周鹏主编.实用中医特色疗法大全.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9.图书封面:疗法大全》内容提要:5年前,编者整理出版了《中医特色疗法活用全典》一书,书中介绍了19种临床常用中医特色疗法,以及临床各科156种疾病中医特色疗法的具体运用,深受广大读者,尤其是基层医务人员的欢迎,为中医技术的推广做了一些工作。近年来,人们对疾病的研究、认识愈加深入,各中医流派又创立了许多新兴的中医特色疗法,其临床疗效确切,且广为大众认可。据此,编者结合近年来中医治疗技术的新进展,查阅大量新文献资料,整理编写了本书。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中医特色疗法介绍,共34种,内容更为全面、新颖,特别增加了近年来出现的新兴疗法,如腹针疗法、平衡针疗法、浮针疗法等。书中还对中药内服疗法进行了简明介绍,以确保本书内容上的系统性。对于一些常用的理疗方法,如液氮冷冻疗法、红光疗法、中药超声雾化疗法等,因其临床应用中常与中医疗法相结合,故也做了一定的介绍。下篇介绍了包括内、骨伤、外、妇、儿、五官及皮肤科疾病等临床各科200余种常见疾病中医特色疗法的运用,病名全部采用现代医学的病名,以便于西医同仁参考和操作,更有利于特色疗法的推广。在病种的选择上,书中所选多为临床上中医特色疗法行之有效且有一定优势的疾病。由于文献资料数量众多,搜索恐难完全,书中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恳望各位专家、同行及读者,不吝赐教。《实用中医特色疗法大全》内容试读斋中医特色疗法中用医闲实用中医特色疗法大全实用中医特色疗法大全活学活用中医妙治各科百病1.毫针疗法出毫针为古代“九针”之一,因其针体微细,又称为“微针”“小针”,是古今临床应用最广的一种针具。毫针疗法包括持针、进针、行针、补泻手法、留针及出针等操作过程。毫针是由金属制成的,一般以具有较高强度和韧性的不锈钢为制针材料者最为常用。此外,也有用其他金属制作的毫针,如金针、银针,其传热、导电性能虽优于不锈钢针,但针体较粗,强度、韧性远不如不锈钢针,加之价格昂贵,除特殊情况,一般很少应用。【适应证】毫针疗法的适应证很广,涉及中医临床内、外、妇、儿以及眼、耳鼻喉各科,甚至适用于现代医学神经、精神、内分泌、免疫等方面的一些疾病。临床实践证明,针灸对内、外、妇、儿等科300多种病证的治疗有不同程度的疗效。【操作方法】1.针刺练习主要是对指力和手法的锻炼。由于毫针针身细软,如果没有一定指力,就很难力贯针尖,减少刺痛,对各种手法的操作,也不能运用自如。(1)纸垫练针法:纸垫练习主要是锻炼指力和捻转的基本手法。用松软的纸张,折叠成宽约5cm、长约8cm、厚2~3cm的纸块,用线如“井”字形扎紧,做成纸垫。练针时,左手平执纸垫,右手拇指、示、中三指持针柄,如持笔状地持针,使针尖垂直地抵在纸垫上,然后右手拇指与示、中指前后交替地捻动针柄,并施加一定的压力,待针穿透纸垫后另换一处,反复练习。(2)棉团练针法:用棉花做衬,外用布将棉花包裹,用线封口扎紧,做成直径5~7cm的棉团。练针方法基本同纸垫练针法,不同的是棉团松软,可做提插、捻转等多种基本手法的练习。当然刺纸垫或棉团与刺人体有根本的差异,为了体验不同的针刺手法所产生的不同2上篇中医特色疗法一1.毫针疗法作用,最好在自己身上进行练针,以便临床施针时心中有数,提高针刺手法操作水平。2.针刺前的准备(1)选择针具:多选用不锈钢所制针具,因不锈钢不仅能防锈、耐热,且具有一定的硬度、弹性和韧性。金质、银质的针弹性较差,价格昂贵,故较少应用。在临床应用前还须按照要求注意检查针具,以免在针刺施术过程中,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在选择针具时,还应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的长幼、形体的胖瘦、病情的虚实、体质的强弱、病变部位的表里浅深和所取腧穴所在的具体部位,选择粗细、长短适宜的针具。(2)选择体位:针刺时患者体位的选择,对腧穴的正确定位,针刺的施术操作,持久地留针以及防止晕针、弯针、滞针,甚至折针等,都有很大影响。如病重体弱或精神紧张的患者,采用坐位,易使患者感到疲劳,往往易于发生晕针。因此根据腧穴的所在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以既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又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和较长时间的留针而不致疲劳为原则,临床上针刺时常用的体位,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上、下肢部分腧穴。②俯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部腧穴,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③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腧穴和上、下肢的部分腧穴。④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⑤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⑥侧俯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在临床上除上述常用体位外,对某些腧穴则应根据腧穴的具体要求采取不同的体位。临床上如能用一种体位就能针刺处方所列腧穴时,就不应采取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体位。如因治疗需要和某些腧穴位置的特点而必须采用两种不同体位时,应结合患者体质、病情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对初次治疗、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有条件时,应尽量采取卧位,以防患者感到疲劳或晕针等。(3)消毒:针刺前必须做好消毒工作,包括针具、腧穴部位和医者手指的消毒。3.毫针刺法(1)进针法:在进行针刺操作时,一般应双手协调操作,紧密配合。临床上一般右手持针操作,以拇、示、中三指夹持针柄,状如持毛笔,故右手称为刺手。左手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押手。刺手的作用是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腧穴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减少刺痛、协助调节和控制针感。临床上常用的进针方法有以下几种。①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示指端切按在腧穴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宜短针的进针。②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用左手拇、示2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3污实用中岳特色疗法大全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处,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③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指、示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从左手拇、示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④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指、示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等。以上各种进针方法在临床上应根据腧穴所在部位的解剖特点、针刺深浅和手法的要求灵活选用,以便进针和减少患者的疼痛。此外,也有采用针管进针的,使用备好塑料或金属制成的针管,针管长度比毫针短2~3分,以便露出针柄,针管的直径,以能顺利通过针尾为宜。进针时左手持针管,将针装入管内,用右手示指叩打针尾或用中指弹击针尾,将针刺入,然后退出针管,再运用行针手法。(2)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在针刺操作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深度和方向,是增强针感、提高疗效及防止意外事故的重要环节。腧穴定位的正确,不应仅限于体表的位置,还必须与正确的进针角度、深度、方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应。临床上,同一腧穴,由于针刺的角度、深度、方向不同,所产生针感的强弱、传感的方向和治疗效果有明显的差异。正确掌握针刺角度、深度和方向,要根据腧穴位置、患者体质、病情需要和针刺手法等情况灵活运用。(3)行针和得气:行针也叫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以及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操作手法。得气也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者会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同时患者也会出现相应的酸、麻、胀、重等,甚或沿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感觉。若无经气感应而不得气时,医者则感到针下空虚无物,患者亦无酸、麻、胀、重等感觉。(4)行针手法:一般可分为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类。①基本手法:行针的基本手法,是针刺的基本操作,常用的有以下两种。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使针在穴内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使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由深层向上退到浅层为提。对于提插幅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层次的有无以及操作时间的长短等,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腧穴的部位以及医者的目的灵活应用。捻转法: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指和中、示二指持住针柄,进行一前一后、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对于捻动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操作时间的长短等,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腧穴的特征以及医者的目的灵活应用。以上两种基本手法,既可单独应用,也可相互配合运用,在临床上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4上篇中医特色疗法一1.毫针疗法②辅助手法:是进行针刺时用以辅助行针的操作方法。常用有以下几种。循法:是用手在所刺腧穴的四周或沿经脉的循行部位,进行徐和的循按或循捏的方法。此法可以通气活血,有行气、催气之功。若针下过于沉紧,用之可宣散气血,使针下徐和。刮柄法:也称划柄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用拇指或示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示指或中指指甲,自下而上的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此法在不得气时,用之可激发经气,促使得气。弹柄法: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以手指轻轻叩弹针柄,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动,从而使经气速行的方法。搓柄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以拇、示、中三指持针柄向单向捻转,如搓线状,每搓2~3周或3~5周,搓柄时应与提插法同时配合应用,以免使肌肉纤维缠绕针身。摇柄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进行摇动,如摇橹或摇辘轳之状。此法若直立针身而摇,多自深而浅的随摇随提,用以出针泻邪。若卧针斜刺或平刺而摇,一左一右,不进不退,如青龙摆尾,可促使针感单向传导。震颤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动作,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颤,以达到促使得气或增强驱邪、扶正的目的(5)针刺补泻:针刺补泻是根据《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这一针灸治病的基本理论原则而确立的治疗方法。包括:①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也有以左转时角度大,用力重者为补:右转时角度大,用力重者为泻。②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③疾徐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④迎随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为泻法。⑤呼吸补泻: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⑥开阖补泻: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揉按为泻法。⑦烧山火: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将针刺入中1/3(人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将针刺入下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慢慢将针提到上1/3,如此反复操作3次,即将针紧按至地部留针。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补法。即为烧山火法,多用于治疗冷痹、虚寒性疾病等。中实用中医特色疗法大全⑧透天凉: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下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再将针紧提至中1/3(人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将针紧提至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将针缓慢地按至下1/3,如此反复操作3次,将针紧提至上1/3即可留针。在操作过程中,可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泻法。即为透天凉法,多用于治疗热痹,急性痈肿等实热性疾病。(6)留针与出针①留针:将针刺入腧穴行针后,使针留置穴内称为留针。留针的目的是为了加强针刺的作用和便于继续行针。②出针:在行针施术或留针后即可出针。出针时一般先以左手拇、示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做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推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揉针孔,以防出血。(1)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以及其他能引起剧烈针感的腧穴(如合谷、三阴交、至阴等),均禁针。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1.亦不应针刺。(2)酒醉、过饥、过饱、劳累过度时,或身体过度虚弱的患者,不宜进行针刺,或少针或缓针。对身体虚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择卧位。(3)小儿囟门未闭时,头顶部的腧穴禁针。(4)注意避开血管针刺,以免出血。(5)针刺胸腹背部腧穴要防止刺伤重要脏器。(6)凝血功能障碍,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7)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8)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地提插、捻转和长时间地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9)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周凌云)···试读结束···...

    2022-08-19

  • 《实用中医传统疗法》杨关林,吕晓东,关雪峰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实用中医传统疗法》【作者】杨关林,吕晓东,关雪峰主编【页数】357【出版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05【ISBN号】978-7-5132-3938-7【分类】中医治疗法【参考文献】杨关林,吕晓东,关雪峰主编.实用中医传统疗法.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05.图书封面:疗法》内容提要:本书分为总论及各论,总论对中医传统疗法源流及发展概况、中医传统疗法分类进行了系统回顾,辨析源流,有利于开阔思路、启迪创新,对加强传统疗法的系统研究、挖掘、整理、提高,无疑是极其重要的。各论分为针法、灸法、中医微创技术、中药外治法、拔罐疗法、美容美体特色疗法、骨伤类技术、儿科特色疗法等八章,详细论述了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中医传统特色疗法,每种疗法更是详细讲解了疗法的发展沿革、治疗原理、适应证、禁忌证、操作规范、注意事项,图文并茂,对教学传授、临床带教、临床应用、科研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文末列举该疗法的验案更是示人以实例,教学与临床紧密结合,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启迪性。《实用中医传统疗法》内容试读第一章针法第一节耳针一、简介(一)发展沿革早在2000多年前,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就有《足臂十一脉灸经》中记载与上肢、眼、颊、咽喉相关联的“耳脉”。我国现存最早的部医书《内经》中,有关耳的记述有59条,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有“救卒死耳目闭者,捣薤汁而灌于耳中,吹皂荚鼻中,立效”的耳穴治病验方。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记载有耳中穴和阳维穴的位置、主治及施术方法。杨继洲《针灸大成》中,也有耳穴的记载:“耳尖二穴…治眼生翳膜,用小艾炷五壮。”其法至今沿用。清代张振鋆《厘正按摩要术》中详述如何利用耳郭诊断疾病,并附有耳背穴位图,这是世界上首次印载的耳穴图。近代,1958年12月,叶肖麟在《上海中医杂志》上指出耳穴的分布如倒置胎儿型。1987年6月成立了全国耳穴研究会,我国提出的《耳穴国际标准化方案(草案)》在国际上获得通过和推行,使耳针学科日趋规范化。1992年10月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由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耳穴名称与部位》(1993年5月1日实施),使目前应用的耳穴方案基本定型。(二)治疗原理耳针疗法是根据耳与脏腑及全身各器官在经络上的联系,通过针刺、埋针、压丸等方法刺激耳郭上的穴位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耳针治疗方法独特,起效快,操作简便,应用广泛,尤其对各种疼痛,急性炎症以及一些慢性病均有较好疗效。002/实用中医传统疗法二、适应证耳针对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坐骨神经痛等神经性疼痛;扭伤、挫伤、落枕等外伤性疼痛;急性结膜炎、中耳炎、牙周炎、咽喉炎、扁桃腺炎、腮腺炎、气管炎、肠炎、盆腔炎、风湿性关节炎、面神经炎、末梢神经炎等各种炎症性疾病,眩晕症、心律不齐、高血压、多汗症、肠功能紊乱、月经不调、遗尿、神经衰弱、癔症功能紊乱性病症等,具有良性调整作用,促进病症的缓解和痊愈。对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结肠炎、荨麻疹等能消炎、脱敏、改善免疫功能。对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进、绝经期综合征等,有改善症状、减少药量等辅助治疗作用。三、禁忌证1.外耳患有溃疡、湿疹、冻疮破溃诸症时,暂不宜针刺。2.有习惯性流产病史的孕妇禁用耳针;孕妇怀孕40天~3个月内不宜针刺;5个月后需治疗者,可轻刺激,但不宜用子宫、卵巢、内分泌等穴。3.严重心脏病、严重贫血、年老体弱、过度疲劳等患者,慎用或不用,并要防止晕针。4.出血性疾病和凝血功能障碍者忌用,体质虚弱者慎用。四、操作规范1.穴位定位及主治耳穴(图1-1)分布的一般规律是:与头面对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对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相对应的穴位在耳轮体部;与下肢及臀部相对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上、下脚;三角窝对应着盆腔;耳轮脚相当于横膈,它将耳甲一分为二,即耳甲腔对应胸腔、耳甲艇对应腹腔:围绕着耳轮脚一圈是消化道;耳屏对应鼻咽部;对耳屏和耳垂对应头面部。耳穴的这些分布规律,大体形如一个倒置在子宫内的胎儿2.材料准备(1)毫针法:备28~32号之半寸长的不锈钢毫针、三棱针、干棉球。(2)埋针法:备揿针型皮内针,消毒棉球。(3)压丸法:备王不留行、绿豆或磁珠(磁性强度在180~380高斯)及小方胶布(面积约为7mm×7mm)。(4)刺血法:备消毒棉球、三棱针、干棉球。耳尖指址跟风溪结节膝角窝上肛门腕髋神门角窝中内生殖器盆腔交感轮1时腰骶椎臀坐骨神经艇殖器伞膀胱输尿管上耳根胰胆肾尿道艇中耳背心耳背沟轮2肩十一小肠肝胸椎指肠直肠阑尾胸胃耳中脾口外耳资门食道屏尖轮3咽喉肺耳背肺上屏颈气管外鼻耳背肝锁耳背脾鉴肾上腺耳迷根内缘中骨轮4三焦脑干枕下屏对屏尖内分泌屏间后屏间前颌舌牙面颊内耳眼垂前耳背肾扁桃腺下耳根图1-1耳穴号适达/003004/实用中医传统疗法3.具体方法(1)毫针法基本操作方法:局部消毒后,用左手拇、食指固定耳郭进针,中指托着针刺部耳背,这样既可掌握针刺深度,又可减轻针刺疼痛。然后用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针,在反应点进针。针刺深度视耳郭不同部位厚薄而定,以刺入耳软骨(但不可穿透)且有针感为度。针感多表现为疼痛,少数亦有酸、胀、凉、麻的感觉。20分钟后起针。治疗时间及疗程:留针时间20分钟。每次一侧或双侧针刺,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2)埋针法基本操作方法:先将穴区皮肤严格消毒,左手固定耳郭,绷紧埋针处的皮肤,右手持镊子夹住消毒皮内针的针环,轻轻刺入所选穴区内,再用胶布固定。一般每次埋单侧耳,必要时可埋双侧耳治疗时间及疗程:每日自行按压3~4次。留针时间3~7日,夏天宜短,冬季可长些。10次为1个疗程。(3)压丸法基本操作方法:选定穴位后,先以75%酒精拭净耳郭皮肤,用消毒干棉球擦净。用镊子将中间粘有压物的小方胶布置于穴区,并粘牢贴紧。待各穴贴压完毕,即予按压,直至耳郭发热潮红。按压时宜采用拇、食指分置耳郭内外侧夹持压物,行一压一松式按压,反复对压每穴持续半分钟左右。治疗时间及疗程:每日按压3~4次,每周换贴1~2次。每疗程5~10次。(4)刺血法基本操作方法:先按摩耳郭使其充血,常规消毒后,手持针具用点刺法在耳穴处放血3~5滴,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擦拭、按压止血。治疗时间及疗程:一般隔日1次,急性病可每日2次。4.取穴原则(1)按相应部位取穴:即根据人体的患病部位,在耳郭的相应部位(耳穴)取穴的方法。如胃病取耳穴“胃”,肩关节周围炎取“肩”穴,胆囊炎取“胰胆”穴等。(2)按藏象辨证取穴:即根据中医学藏象学说的理论,按照各脏腑的生理功能进行辨证取穴的方法。“心”穴可以用于治疗失眠、神经官能症、癔病等;“肾”穴治疗脱发,取“肺”穴治疗各种皮肤病等。第一章针法/005(3)按经络学说取穴:如坐骨神经痛(后支),取耳穴的“膀胱”穴治疗:臂外侧痛,取耳穴“三焦”穴治疗;偏头痛,其部位属足少阳胆经的循行部位,故取“胰胆”穴来治疗。(4)按现代医学理论取穴:耳穴中有许多穴位是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命名的,如交感、皮质下、肾上腺、内分泌等,这些穴位的功能与现代医学的理论是一致的。如交感穴,是现代研究发现此穴有近似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而命名的:又如肾上腺穴,是现代研究发现此穴有近似肾上腺的功能而命名的。因此,必须用现代医学的理论来理解和运用这些耳穴。如胃肠疾患与植物神经系统有关,可取“交感”穴;又如肾上腺所分泌的激素有抗过敏、抗炎、抗风湿等作用,可取“肾上腺”穴来抗过敏、抗炎、抗风湿等。(5)按临床经验取穴:按临床经验取穴是指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某个(或某些)穴位对治疗某病有效,取而用之。如腰腿痛取“外生殖器”穴,胃痛取“腕”穴,甲状腺疾患取“肘”穴,肝昏迷取“耳尖”“结节”放血,老花眼取“枕”穴等。五、注意事项(1)应严格消毒。因耳郭血液循环差,耳郭感染较难治愈,严重者可导致耳郭肿胀、软骨坏死、萎缩、畸变,故应积极预防(2)埋针法埋针处不要淋湿浸泡,局部胀痛不适要及时检查。如耳部皮肤有炎症或局部有冻疮时,不宜埋针。六、可能出现的意外和处理方法(1)感染: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如局部红肿疼痛较轻,可涂碘酒,每日2~3次;重者局部涂擦消炎抗菌类的软膏,并口服抗生素。如局部化脓,恶寒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发生软骨膜炎,当选用相应抗生素注射,并用庆大霉素冲洗患处,也可配合内服清热解毒剂,外敷中草药及外用艾条灸之(2)晕针:立即将患者抬到空气流通处或吸氧,坐位患者立即改为平卧位,以增加脑部供血量。指压或针灸人中、合谷穴;口服温开水或热糖水,适当保暖,数分钟后即可自行缓解。七、医案举例李某,男,35岁。初诊日期:2011年10月12日。006/实用中医传统疗法主诉:左侧腰部疼痛2天,疱疹1天。现病史:患者2天前出现左侧腰部疼痛,灼热,昨日出现散在疱疹,灼痛,夜间疼痛加剧,伴轻度发热,全身不适,夜寐不佳,烦躁不安,不思饮食。查体:体温38.0℃,左侧腰部皮肤潮红,形如云片,上起风粟,舌边尖红、苔黄腻,脉滑数。中医诊断:蛇串疮(肝胆湿热)。治则:清热利湿,泻火止痛。取穴:取耳穴肺、肝、胰胆、神门、肾上腺、腹,用0.5寸毫针刺,留针半小时,两耳交替,每日1次效果:次日复诊,疼痛减轻,体温正常,局部皮肤暗红。五诊疼痛消失,疱疹部分吸收。共治7次,疱疹全部变干结痂,局部皮肤浅褐色。2周后随访,诸症痊愈。按语:以毫针刺耳穴治疗本病,止痛快,可明显缩短病程,并可避免后遗神经痛。因肺主皮毛,故肺穴为治疗皮肤病要穴,可清热祛风止痒,并可以促进皮损愈合。本病因肝胆湿热所致,故取肝、胰胆以清泻肝胆湿热。神门为镇痛要穴,对本病神经痛效果明显;肾上腺清热消炎,增强机体的应激能力;腹为局部取穴,可疏调患部气血而止痛。第二节鼻针一、简介我国远在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占卜鼻病的记载,这或许可以视为鼻部诊病的萌芽阶段。春秋战国时代以后,人们不但对鼻的结构、形态、功能及与全身的联系有了较为深人的了解和认识,并且提出既可通过望鼻色来诊察疾病及预测人之寿天,亦可通过在鼻部针刺或其他方法治疗疾病。鼻居面部正中,古人称之为“明堂”。《灵枢·五色》篇说:“五色独决于明堂。”《灵枢·杂病》篇说:“呃,以草刺鼻取嚏,嚏而已。”这是以鼻治病较早的记载。其后在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唐代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及王焘的《外台秘要》等著作中,对鼻的论述更为详尽,记载鼻及周围邻近部位的腧穴已有十余个,并有以鼻治疗疾病的记载,指出不仅可以通过鼻治疗一般疾病,亦可用于危重患者的抢救。···试读结束···...

    2022-08-19 吕晓东简介 吕晓东编辑之友

  • 《郭氏中医肾病疗法集萃》郭柳青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郭氏中医肾病疗法集萃》【作者】郭柳青编著【页数】208【出版社】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18.01【ISBN号】978-7-5427-7069-1【分类】肾病(中医)-医案-汇编-中国-现代【参考文献】郭柳青编著.郭氏中医肾病疗法集萃.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18.01.图书封面:疗法集萃》内容提要:《郭氏中医肾病疗法集萃》是一本肾病专科医生写给肾病患者或疑似肾病的朋友看的书。全书共分六章,分别是肾病概况;主病主诉;常见肾病的疗法;因病致虚的症、治、方、药;郭氏中医治疗肾病的特色与特点;肾病实验室检查和服药须知。《郭氏中医肾病疗法集萃》不是学术专著,而是一本通俗易懂、与肾病相关的科普书,实用性强、操作简便、易学易懂,整合中西医于一体,论述肾系统疾病与治疗是《郭氏中医肾病疗法集萃》的特点所在。《郭氏中医肾病疗法集萃》内容试读第一章肾病概况2c9第中医学对肾的论述肾病概况中医学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劳动人民通过长期同疾病作斗争而形成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它逐步形成并发展成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为我国医药卫生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学的理论是以整体观念为思想指导,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它贯穿于整个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之中,也是诊治疾病所必须具备的思想方法。中医学认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了一个表里相连、上下沟通、密切联系、协调共济的统一整体。其中,中医学谓之的肾是人体脏腑阴阳的根本,是人体生命的源泉。中医认为人的膀胱、骨髓、脑、发、耳、二阴等构成了肾系统。肾的生理功能表现在诸多方面,但其重要的一项为肾主水液。肾主水液是指肾脏具有主持全身水液代谢、调节体内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故称“肾者主水”。肾的蒸腾气化,使肺、脾、膀胱等脏腑在水液代谢中发挥各自的生理作用。被脏腑组织利用后的水液从三焦下行而归于肾,经肾的气化作用分为清、浊两部分。清者,再通过三焦上升,归于肺而再布散于周身;浊者变成尿液,下输膀胱,从尿道排出体外。如此循环往复,以维持着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003线2S氏中医贤病疗法集肾病的常见症状与体证雾蛋白尿正常人尿中可有微量蛋白存在,但24h最多不超过150mg,一般为40~80mg,男女两性之间无明显差别。由于量少,常规定性检测为阴性,故临床习惯称为尿无蛋白;超过正常尿蛋白的限度,则属异常尿蛋白,即通称为蛋白尿。检测尿蛋白的方法有定性和定量两种,定性就是指尿常规化验中尿蛋白有几个加号,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加热醋酸法及磺基水杨酸法等;定量就是留取24h尿液,测定蛋白总量。定性与定量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尿蛋白定性与定量参考表尿蛋白定性尿蛋白浓度(mg/100ml)估计无混浊(-)无微混浊(±)10以下混浊(+)30(10-50)】颗粒状混浊(++)100(50-200)絮状混浊(++)300(200-500)】凝聚成块(+++)1000以上但是定性和定量也有不符的时候,比如,如24h之内饮水量少了,定性可能为阳性,定量则会少于150mg。因此,单纯地做尿白蛋定性化验不能如实反映病情,查24h的尿蛋白定量会比较准确。实血尿正常人的尿液中没有红细胞,而剧烈运动或久立后则尿液中可以出现004均可以存在。分类及常见疾病有:郭氏1.全身性水肿(按照其病因可分为以下类别)中心源性水肿:常见于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或慢性心包炎等。医肾肾源性水肿:常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及肾病综合征等。病肝源性水肿:常见于病毒性肝炎、肝硬变等。疗营养不良性水肿:常见于低蛋白血症、B族维生素缺乏症等。法集结缔组织病所致的水肿: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及皮肌炎等。变态反应性水肿:如血清病等。内分泌性水肿:常见于席汉病、甲状腺功能减低及库欣综合征等。特发性水肿:如功能性水肿等。其他:贫血性水肿、妊娠中毒性水肿。2.局限性心源性水肿静脉梗阻性水肿:常见于血栓性静脉炎、下肢静脉曲张等。淋巴梗阻性水肿:常见于流行性腮腺炎所致胸前水肿等。炎症性水肿:常见于丹毒、疖肿、蜂窝织炎等所致的局部水肿。变态反应性水肿:常见于血管神经性水肿、接触性皮炎等。②高血压高血压性肾病是由原发性高血压或多种原因引起的高血压继而损坏肾脏所导致的一类病症。本病起因缓慢,肾损坏早期不易察觉,一直到出现水肿等一系列肾病表现才被诊出肾病。对于本病的治疗重点是降压,其次才是降压与治肾并举。因为本病的起因是高血压所致,故如果没有有效降压则会进一步损害肾脏。正确的生活方式及饮食调摄是相当重要的,在生活上尽量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开朗豁达,适当运动,动静结合。在饮食上一定保持清淡,少吃荤菜多吃蔬菜,过咸过油食物会致血压升高,还会使水肿加重。对于降压药的选择,可考虑用利尿降压的药物,因为由高血压引起的肾病往往伴随不同程度的水肿,这类药正好一举两得,既降了血压,006···试读结束···...

    2022-08-19

  • 《中医外治特色疗法临床技能提升丛书 中医刺血疗法》郭长青,郭妍编;郭长青总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医外治特色疗法临床技能提升丛书中医刺血疗法》【作者】郭长青,郭妍编;郭长青总主编【丛书名】中医外治特色疗法临床技能提升丛书【页数】185【出版社】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10【ISBN号】978-7-5214-2670-0【分类】放血疗法(中医)【参考文献】郭长青,郭妍编;郭长青总主编.中医外治特色疗法临床技能提升丛书中医刺血疗法.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10.图书封面:疗法临床技能提升丛书中医刺血疗法》内容提要:本书是一本系统、全面介绍刺血疗法的普及读物。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基础理论部分,介绍了刺血疗法的起源、发展、理论依据、基本原则、优点、主要作用、取穴特点、配穴方法、针具针法、操作方法、适应证、禁忌证、常用腧穴等内容。第二章至第七章为治疗部分,侧重介绍了刺血疗法在内科、皮肤科、外科、骨科、五官科、妇科、儿科疾病中的应用。每种疾病按概述、临床表现、辨证分型、治疗及临床报道的体例编写,并附有治疗穴位定位图,可使读者找到精准的穴位位置。本书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实用性强,可供临床医生及广大针灸爱好者阅读参考。《中医外治特色疗法临床技能提升丛书中医刺血疗法》内容试读餐第中医刺第一节刺血疗法的起源及发展法一、刺血疗法的起源2刺血疗法历史悠久,起源可追溯到史前文化时期,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远在石器时代,由于环境和劳动条件恶劣,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身体常常会被尖石和荆棘碰撞,甚至碰伤出血。但有时在碰撞及流血后,某些原有的病痛却减轻或消失(如一些经久不愈的头痛,筋骨酸痛等)。这种出于偶然的经验,最初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在若干次的类似经历不断重现时,这种源于实践的经验就会促使人们注意到,通过人为刺激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使之出血,可以达到医治疾病的效果,这样便有了最古老、朴素的放血疗法,应运而生也就有了最原始的石制医疗工具一砭石。《说文解字》:“砭,以石刺病也。”新石器时代,人们还学会了用动物骨骼和竹子,做成像石针一样的针具来治疗疾病。到了仰韶文化时期,黄河流域发展了彩陶文化,破碎的陶片成为人们进行刺血等医疗活动时的砭石替代品。在最早的医学文献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脉法》中有“用砭治脉”的记载,即以砭石直接施术于人体皮肤上的浅表血脉,造成创伤,可治癫。《五十二病方》也有刺血治疗癫痫的记载:“颓(癫),生上卵,引起皮下,以砭穿其隋旁。”《脉法》和《五十二病方》是有关中医脉法方面最早的两部著作,也是目前考古学发现的有关砭石治病最早的文字记录。此外,《黄帝内经》中亦有关于砭石疗疾的记述,如“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砭石疗法正是刺血疗法的维形。二、刺血疗法的发展刺血疗法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就对刺络放血非常重视,书中对此疗法的针具、原则、瘀血阻络的诊断、适应证、取穴及操作手法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如《灵枢·九针十二原》:“锋针,长一寸六分锋针者,刀三隅,以发痼疾”,《灵枢·九针论》篇:“四曰锋针,取法于絮针,筒其身,锋其末,长一寸六分,主痈热出血”,即“锋针”用于放血治疗疖肿、热病、泄泻等疾病,这也是在古人使用砭石治疗皮肤痈疡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素问·血气形志篇》说:“凡治病必先去其血。”《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还提出了“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的治疗原则。《灵枢·官针》中“络刺”“赞刺”“豹文刺”等刺法,虽针具、方法不尽相同,但都属于刺络放血疗法的范畴。《灵枢·血络论》还进一步阐明刺血法的应用范围,如血脉“盛坚横以赤”“小者如针,大者如箸”等,并指出有明显瘀血现象的才能“泻之万全”。总之,《黄帝内经》中记载了许多刺络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据统计,明确指出刺血疗法的论述就有40多篇,从而形成了经络与气血学说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刺血疗法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以后,历代医家不断摸索、总结并掌握了针刺放血的许多方法。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与弟子过虢国治疗太子“尸厥症时,令其弟子子阳“砺针砥石”,在太子头顶百会穴处针刺出血,太子即醒。汉代名医华佗曾用针刺出血,治愈了曹操的“头风眩”。《新唐书·则天武皇后传》记载唐代侍医张文仲、秦鸣鹤,用针刺百会及脑户出血,治愈了唐高宗李治的风眩、目不能视症。宋代名医娄全善,曾治一男子喉痹,于太溪穴刺出黑血半盏而愈。刺络放血,虽在《黄帝内经》里就有大量论述,唐宋以前也有不少关于放血治病的记载与传说,但直到金元时代,针刺放血才正式发展成为流派,趋于成熟。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非常重视放血泄热、驱邪。他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药略第三十二》中说:“大烦热昼夜不息,刺十指间出血,谓之八关大刺。”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出血泻热,治实热证的方法。又如他治疮疡以“砭射之”“石而泄之”;治太阳中风刺至阴出血;治热无度不可止,第于陷谷放血;治腰痛不可忍,刺委中、昆仑放血:治百节疼痛,刺绝骨出章血;治金丝疮(即红丝疗),“法当于疮头截经而刺之以出血”等。刺血疗法翻的运用正是源于刘氏提出的“六气皆从火化”的理论。攻下派代表人物、金代著名医家张从正继承刘完素放血之术,进一步疗法基础理发展了此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不少疑难危证,张氏常用刺络泄血而取3⊕效,他说:“出血之与发汗,名虽异而实同。”认为泄血除热,攻邪最捷国张氏刺络泄血的学说,是继承《灵枢·九针十二原》“宛陈则除之”的治则刺血发展而来的。他认为气血宜辨多少,泻络当重“三多”。指出“治病当先识疗经络”“故血出者,宜太阳、阳明,盖此二经血多故也。少阳一经,不宜出法血,血少故也。”张氏审证精详,胆识过人,在针灸临床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泻络“三多”风格,即运用徘针多、放血部位多、出血量多。徘针又名铰针,形如剑锋,刺激体表,创伤面较大,出血较多。张氏放血部位之多很惊人,多者竟达百针以上。如治背疽,“以鲱针绕疽晕,刺数百针”;治湿癣,“于癣上各刺百余针”。除了在病变部位上多点刺放血外,还用多穴位放血,如对目疾实热,红肿赤痛者,必刺神庭、上星、囱会、前顶、百会五穴放血。张氏放血量多,有的以升斗计数,有的则以杯盏作计量单位,如“出血二杯”“血出约一二盏”等。其放血量之多,远非现今之数滴者所可比拟。张氏娴于刺络放血,胆大却又不盂滥,在施术时有明确的禁忌证。他认为刺络放血法主要是用于各种实热火证,而虚寒证则不宜使用,如他说:“如雀目不能夜视及内障,暴怒大忧之所致也,皆肝主目。血少,禁出血…”除此之外,张氏还指出在出血之后,应忌“兔、鸡、猪、狗、酒、醋、湿面、动风生冷等物,及忧忿劳力等事”。补土派代表人物、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很重视针刺放血技术,并用针刺放血调整营卫气血的平衡,如在其《脾胃论》中记载有“三里、气街,以三棱针出血”、“于三里穴下三寸上廉穴出血”以治疗痿证,刺足少阴血络以治疗瘀血腰痛的经验,李杲的刺血攻邪理论在其弟子的继承下得以完善,《卫生宝鉴》中记载有详细的放血治病经验。医家王国瑞在其《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中指出针刺太阳出血可以治疗“眼目暴赤肿痛,眼实红”:针刺委中出血可以治疗“浑身发黄”“风毒瘾疹,遍身瘙痒,抓破成疮”“膏盲雀日”“视物不明”等疾病。明代著名医家薛己无论对针刺法或灸嫡法,均有自己较为成熟的见解其中针刺法多用于外科急证,且以破脓放血的攻破法为主,通过泻邪达到治疗效果。历代医家选用的放血工具不尽相同,如李东垣用三棱针,张从正多用铍针,薛已则用细瓷片,薛氏《保婴撮要》十一卷云:“砭法…用细磁器击碎,取有锋芒者,以箸头劈开夹之,用线缚定,两指轻撮箸头,稍令磁芒对聚血处,再用等一根,频击刺出毒血…”清代郭又陶乃用银针其著《痧胀玉衡》谓治痧甚效,并认为银针无毒。刺血疗法在古代藏医书籍中也有不少记载。如藏医学家宇妥·元丹贡布《四部医典》中明确指出放血疗法可以驱除脉病、下泻血病、止痛消肿,具有防止腐烂、培育新肌、愈合创口等作用,在准确诊断疾病的情况下放出适当或全部的病血可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此外,在刺血篇中对刺血的工具、适应证、刺法及取穴、禁忌等做了详细论述。在世界其他国家,放血疗法的应用也很广泛,此种疗法在埃及、印度、罗马、西班牙、法国、德国、希腊等国均有悠久的历史。近年来,西方各国仍在应用,美国的医生用此法治病每年达数万人次,并已证明对不少疾病具有独特的疗效。社会的变革直接影响着医学的发展。在封建社会,由于儒家思想渗入医学领域,宣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理论,加之刺络术比针灸较难掌握,因此阻碍了针刺放血疗法的发展。到了清代,太医院曾明令撤销针灸科。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崇洋媚外之风盛行,祖国医学更遭到践踏,奄奄一息,几被消灭。自新中国成立后,刺血疗法才被医学界所重视,并得到了较大发展。近30年来,刺血疗法的适应证不断扩大,临床疗效不断提高。同时,对一些疑难杂症,运用刺血疗法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相信,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刺血疗法在挖掘、整理和总结提高过程中,通过民间和医界同仁的共同努力,结合和借鉴现代科学技术,必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和提高,使之在医疗保健事业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第二节刺血疗法的理论依据及基本原则第章一、刺血疗法的理论依据中医认为人体脏腑器官正常的功能活动依赖于气血的正常运行,气血营养四肢百骸、脏腑器官、皮肉筋脉。而经络又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其内疗法基础理论5⊕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靠气血充养全身。《丹溪心法》中提到:“有诸内者行诸外”所以一旦人体经络运行气血的功能发生障碍,病理上就会出现气刺血滞血瘀,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病理变化。所以“病在血脉、而形于络”是刺疗血疗法的主要理论依据。法在《素问·皮部论篇》中有记载:“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毫毛…6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人舍于腑脏也。”《灵枢·百病始生》:“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留而不去,传舍于经…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由此可见,络脉是外邪由皮毛腠理内传经脉脏腑的途径,亦是脏腑之间及脏腑与体表组织之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正是由于络脉在发病与病机传变过程中都处于中间环节的地位,当病邪侵袭人体或脏腑功能失调而致气血郁滞时,络脉本身也会出现相应的瘀血观象。因此,外邪侵袭,血络首当其冲。针对“病在血络”这一重要环节而直接于络脉施用刺血法,则能迅速达到祛除邪气、调整和恢复脏腑气血功能的目的。《灵枢·终始》说:“久病者邪气人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间日而复刺之,必先调其左右,去其血脉,刺道毕矣。”指出久病邪气入深有在经和人络之别,其人络者,邪气阻滞络道,便可出现络中血气阻滞等病理变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指出血实有余的病证可用刺血疗法治疗。《素问·针解篇》进一步明确指出:经络瘀滞或邪入血分郁结不解者,刺络以去瘀血。《灵枢·血络论》还论述了刺血疗法的施术指征:见坚硬怒张的赤色血络,无论上下、大小均可刺之。刺血疗法的应用也是基于疾病形成的原因和病理变化,即通过是否“入络”来决定使用刺血的方法及放血的量。临床上,“病在血络”言而有征:一方面从形状上来观察,如《灵枢·血络沦》说:“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箸,则而泻之万全也…”对于一些瘀阻性的、急性的、中毒性的疾病,委中、尺泽、太阳等穴处常出现怒张的暗紫色血络,这些都是刺血的指征。另方面可从络脉瘀阻的颜色观察,如《灵枢·经脉》指出:“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试读结束···...

    2022-08-19

  • 《中医外治特色疗法临床技能提升丛书 中医整脊疗法》郭长青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医外治特色疗法临床技能提升丛书中医整脊疗法》【作者】郭长青作【丛书名】中医外治特色疗法临床技能提升丛书【页数】146【出版社】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9【ISBN号】978-7-5214-2642-7【分类】脊椎病-按摩疗法(中医)【参考文献】郭长青作.中医外治特色疗法临床技能提升丛书中医整脊疗法.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9.图书封面:疗法临床技能提升丛书中医整脊疗法》内容提要:本丛书由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专家团队精心打造。中医整脊疗法是运用中医原创思维研究人体脊柱系统解剖生理、运动力学,用手法为主的中医疗法调整气血、筋骨,使气血协调并恢复或改善脊柱力学平衡以防治脊柱劳损伤病的学科。本书主要介绍了整脊手法的基本知识、常用手法、常见病的正骨手法技巧,每种疾病的内容分为临床表现、操作手法、手法技巧及注意事项等。本书图文并茂,实用性强,方便读者学习操作。适用于中医师、中医院校学生和中医爱好者学习使用,也可供相关临床、教学和科研人员学习参考。《中医外治特色疗法临床技能提升丛书中医整脊疗法》内容试读基础知识整脊疗法第一章中医整脊疗法2整脊又称正脊、按脊、治脊等,一般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整脊是指运用各种手法技术移动患病脊柱,矫正椎间关节失稳,恢复脊柱的稳定性,使患病的脊柱恢复正常的解剖结构和功能,松解粘连,缓解肌肉痉挛,解除对神经等的刺激压迫,从而治疗因脊柱结构异常而引起的疾病;广义整脊是指运用推拿按摩、牵引、导引、针灸、药物等方法整复调理结构和功能异常的脊柱,是防治脊柱及脊柱相关脏腑组织器官疾病的医疗保健方法。整脊疗法,是一门从脊柱力学角度研究脊柱与疾病关系的科学,它是与内、外、神经、内分泌、妇、儿、五官科等都有关系的新兴学科。它是以整复手法作用于脊柱背膂,从人体健康的平衡观、整体观出发,对脊柱脊柱常见病、多发病已经形成了自己独到的理论。整脊疗法从纠正单个推体的位移着手,调整人体脊柱连带的肌肉骨骼系统,改善功能障碍,主要解决脊柱各个关节的紊乱错位,从而减轻周围骨骼、肌肉、关节的疼痛和炎症。它注重人体的整体研究,注重人体内部各器官及组织的相互关系,寻求一种维护、修复自然生理与物理平衡的方法。第一节整脊疗法的发展源流中医对脊柱病的认识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起源于远古,盛行于殷商,总结提高于秦汉,广泛应用于晋唐,发展创新于宋元,系统完善于明清,正名昌盛于当代。早在清代,《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对损伤性脊柱病变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整复手法等已有较明确的载述。国内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脊柱病因学说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整脊疗法的治疗范围得以扩大,不仅对颈椎、腰椎棘突偏歪等骨伤科疾病有较好疗效,而且还可广泛应用于由脊柱病变引起的相关疾病。随着中医骨科的振兴和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和软组织损伤的兴起,人们对脊柱的生理、病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开始运用解剖、生理、生物力学等研究传统整脊疗法,脊柱病防治也有了更完善的方案,这些都促进了中国整脊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中医整脊疗法,是运用中医原创思维研究人体脊柱系统解剖生理、运动力学,以手法为主要治疗方式的中医疗法。通过调整气血、筋骨,使气血协调并恢复或改善脊柱力学平衡以防治脊柱劳损伤病。传统中医药领域中的整脊疗法及其学术思想,逐渐形成一整套独具特色的学术体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中医基础理论和西医学知识为指导,以生物力学为基础,研究脊柱、脊旁组织、脊柱相关脏腑的力学、解剖、生理、病理变化,运用手法、导引练功、针灸、中药、牵引等方法对脊柱位置、结构异常进行整复调理,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脊柱及脊柱相关疾病的目的。这门学科是在中医经络学、骨伤科学、西医学的“脊柱与疾病相关”理论、“软组织外科学”、“脊柱病因治疗学”以及整脊矫正手法治疗等理论上产生、发展起来的。第美式整脊疗法又称脊柱神经矫正术,源于欧洲的传统医学,是目前在章美国广泛流行的一种自然疗法。它是1895年欧美脊柱神经医学的鼻祖帕马整医师(D.D.Patmer),根据人体脊柱骨和神经系统的原理,悟出一种与我国古老的“推拿术”和“跌打损伤”相似的整脊疗法。它是以脊柱解剖学、疗法基础生物力学、X线影像学为基础,有着规范、科学矫正手法的独立学科。其识3注重人体的整体研究,强调人体内部各器官、组织的相互关系,寻求一种国维护、修复自然生理平衡与物理平衡的脊柱矫正方法。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整脊柱矫正学从人体的整体平衡出发,来认识人体内部的奥秘,以达到使人体恢复健康的目的。法整脊疗法发展迅速,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均盛行。按脊防治脊柱及其相关疾病和按脊保健,被称为“脊柱病调整法”。整脊疗法在日本发展最快,并形成了不同的手法流派和名称,如福永式整体术、高桥式正体式、尾间式脊柱反射疗法、松田式按脊调整法等。第二节整脊疗法的优势与特点脊柱在结构上起着保护神经系统的重要作用,是其中的神经发挥正常功能的基本保障。人类是直立行走的脊柱动物,在工作和生活中,直立是其主要动作。脊柱的正常结构很容易在长期的工作、生活中因各种慢性劳损与急性损伤而改变。整脊疗法是综合神经、肌肉、骨骼三大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以及兼顾对整体健康状况产生影响的疾病治疗,基于脊柱-肌肉系统的结构同神经系统调节功能之间的关系,通过手法恢复和维持人体正常结构与功能的一门学科。其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人体受内、外环境的影响,所谓健康即是体内各器官、系统之间保持着动态变化的相对平衡。当平衡被打破,就会出现病理原反应。整脊疗法遵循人体内部各器官、组织的相互关系,寻求一种维护和修复自然生理平衡的方法,达到消除人体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在临床治疗中,其利用手法矫正精确地将脊柱移位,调整脊柱骨骼肌肉系统平衡。这种平衡包括调整肌肉、韧带,恢复肌肉、韧带的力学平衡;调整脊柱平衡,恢复脊柱内外平衡:调整神经、肌肉、骨骼三大系统平衡,恢复脏腑功能平衡。整脊疗法是一门传统的自然疗法与西医学科学相结合的学科,整体观以脊柱解剖学、生物力学、影像学为基础,从人体整体结构和功能出发,利用手法矫正整脊,消除或缓解椎体位移及有关症状,但不局限于纠正脊柱,更是对脊柱疾病引起的骨骼肌肉系统、神经系统以及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等整体治疗。整脊疗法是与内、外、神经、内分祕、妇、儿、五官科等都有适应证关系的学科。整脊疗法可以通过手法解除肌肉痉挛,纠正解剖位置异常,促进突出物回纳,影响局部血流循环,对运动系统、神经系统、血流系统等产生影响,可用于治疗脊柱疾病以及脊柱源性的内科疾病等诸多疾病,以及慢性劳损引起的伤病等。同时也可用于小儿强壮、养生保健等。最终达到消除疼痛、降低(软化)僵硬、消除肌肉痉挛、治疗椎间盘病变、矫正脊柱错位、减低神经系统的紧张,使内脏器官产生平衡和谐、降低血压、各器官获得适当的营养使神经获得营养、使身体恢复正常化状态的目的。在掌握好其禁忌证和注意事项的基础上,整脊疗法治疗方式针安全有效对性强,一般不会对患者造成损伤,也没有副作用。患者可在无痛苦的情况下而康复,避免了服用药物给机体带来的损害和不良反应。同时,整脊疗法不仅适应证广泛,而且疗效好、见效快。诸如小关节错位、急性腰扭伤等,通过整复手法可即时见效。整脊疗法通过舒解局部痉挛,恢复脊柱功能次序,使局部气血通畅,疼痛减轻,正常功能得以恢复。基于整脊疗法的独到理论体系,就诊的患者无论是颈椎、腰椎或胸椎疾病都需结合影像学检查准确诊断。整脊疗法立足于解需密的像学检查剖学、影像学及生物动力学等现代科学,并结合传统中医推拿按第一章摩理论。复位手法基于影像学等科学诊断,通过一个瞬间特定手法使脊柱移位,解除对神经的影响,使机体恢复健康的平衡状态。整脊疗法基础知识5第三节整脊疗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法一、适应证6随着研究的深人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脊柱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与脊柱相关的疾病几乎涉及人体的各个系统。整脊疗法对损伤性脊柱病变,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某些损伤性截瘫等均有较好的疗效。有些患者甚至能收立竿见影之效。此外,对由脊柱病引起的高血压、心律失常、脑外伤后综合征、视力减弱或失明、耳聋等疾病也可在整复过程中获得一定的疗效。对颈椎病、外伤后头晕、脑外伤后综合征、耳目失聪及肩臂疼痛麻木等表现为头、面、颈、臂部位症状为主者,应在颈椎段检查和确定病椎部位,并施以相应的整复手法。对心律失常、胃脘痛、肋间神经痛,腹泻等表现为以胸、腹部症状为主者,应在胸椎段检查和确定病椎部位,并施以相应的手法。对腰痛、下肢疼痛麻木、大小便障碍等患者,检查及整复手法应侧重于腰椎段。二、禁忌证整脊医学是一种见效快、无痛苦、无副作用、安全度高的医学治疗体系,手法操作是整脊疗法的基本治疗手段,但要严格掌握其禁忌证。(1)饥饿及饱食半小时内、醉酒、过度疲劳、衰弱、孕妇、月经期等慎用。(2)严重心、脑、肝、肾疾病患者,如严重心功能衰竭、脑出血、肝病、肾衰竭、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病情未稳定的患者,严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患者,以及传染病、皮肤病等患者禁用。(3)有出血倾向、血液病患者和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坏血症、肺结核等禁用。(4)畸形、骨折、创伤患者禁用,如枢椎齿突发育缺陷、不稳定齿状···试读结束···...

    2022-08-19

  • 《中国中医独特疗法大全》朱邦贤,夏翔,吕明方主编|(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国中医独特疗法大全》【作者】朱邦贤,夏翔,吕明方主编【页数】1114【出版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3【ISBN号】978-7-5478-4314-7【分类】中医疗法-基本知识【参考文献】朱邦贤,夏翔,吕明方主编.中国中医独特疗法大全.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3.图书封面:疗法大全》内容提要:《中国中医独特疗法大全》是由已故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在世时组织编写、国内最早介绍集历代中医各种疗法之大成的,独具特色而又有确切疗效的一部专著。出版20多年以来,对中医独特疗法传承研究、发扬光大,尤其是在各级医疗机构开展医疗和健康服务上发挥了重大的引领性的作用。为了响应和进一步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结合近年来各种中医独特疗法在临床实践与研究的新进展,特约原编委会专家对本书进行修订出版。本书分针灸、推拿、外治、内服、饮食、气功、情志调治、房事调摄疗法8类;各种疗法据其属性类编,凡245种。书中所载各种疗法,有的简便实用,适用于某一病证;有的适用范围较广,可用于多种疾病的调治。全书所载疗法,融治病与保健一体,是从事中医疾病防治、自我保健和特色康复服务等工作案头必备之书,也是中医院校师生,以及中医爱好者欲寻难觅的重要参考书。《中国中医独特疗法大全》内容试读中国·中·侯·独·特·疗·法第一篇针灸疗法3概论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技术、针灸作用机制和临床治疗为主要对象的一门临床学科。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显著、应用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已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使用的医疗技术方法之一一、针灸学发展简史针灸学从产生到成熟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关于针刺疗法起源的传说可以追溯到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制度时期。如古籍记载伏羲氏“尝味百草而制九针”“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针道生焉”等,伏羲氏等都是远古时期传说中的代表人物。但是针刺疗法真正产生的时间应该是“砭石”应用以后一个漫长的时期,大约在新石器时代。“砭石”是针具的雏形或前身,它是远古时代人们在生活芳动等实践中经验积累的产物,从无意中发现石块按压或刺破体表可以治病,到对石块加工形成砭石而专用于治疗疾病,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当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出现了精制的石针:其后出现了骨针、陶针、竹针等,尤其是人类发明冶金术后,金属针具的出现,大大推动了刺法的发展。灸法的起源可追潮到原始社会人类学会用火以后。人们在用火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温热的治疗作用,通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灸法。第在针法和灸法产生以后,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古代哲学思想及其他自然科学知识的参透,针灸学理论体系开始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大致上可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论(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肇始时期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个人临床实践对针灸的初步认识,人约在《黄帝内经》成书以前代表性医家有传说中的岐伯、伯高、少俞,春秋时期的名医医缓、医利和等。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两种古代经脉的文献,即《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其中,对十一经脉的循行分布、病候及其灸法进行了论述。这是现存最早的针灸学文献,反映了经络系统理论认知的早期面貌(二)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时期从战国到秦汉时期,以《黄帝内经》成书为标志《黄帝内经》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为主要内容,总体上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治方法和原则,为中医学确立了基本的理论体系。其中对经络的循行和病候、腧穴、针灸方法及适应证、禁忌证等,也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尤其是《灵枢》中有大量篇幅专门论述针灸学理论和临床治疗,故被称为“针经”,标志着针灸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有关针灸器具一“九针”的记载,目前所见文献,首见于《黄帝内经》。九针的发明创造,不仅是我国古代针灸器具发展的极致,更是我国古代医家不断创新的智慧结品,为针灸临床治疗各种疾病,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时至今日,针具的发展和临床运用,还是难逾古代九针的范畴“九针”是指镵针、圆针、提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大针九种针具,其各不相同的形制,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其用不得,病不能移。这九种针具,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发展水平下,就严格规定了每种针具的形制、规格和适应证,显示了针灸疗法在疾病治疗不断实践的过程中,针具的不断改进、完善与提高,并最终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极高水平。《黄帝内经》对九针多有记载,倍加推崇。如《灵枢·九针论》:“九针者,天地之人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灵枢·官针》:“凡刺之要,官针最妙。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灵枢·外揣》:“夫九针者,小之则无内,大之则无外深不可为下,高不可为盖,恍惚无穷,流溢无极。”《素问·针解》:“九针上应天地四时阴阳,愿闻其方,令可传于后世以为常也。”对九针如此赞不绝口,不仅是九针的治疗范围大大超过了砭石,而且每种针具都有其独特的治疗专长。大约成书于汉代的《黄帝八十一难经》,以阐明《黄帝内经》为要旨,其中关于奇经八脉和第原气的论述,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同时,还提出了八会穴,并用五行学说对五输穴的理箱论和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已佚的《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应该是这一时期有关腧穴的专著。针华佗亦对针灸颇有研究,创立了“华佗夹脊穴”。东汉张仲景创立六经辨证,在《伤寒论》中也记法载了许多针灸处方,主张针药并用,辨证论治。这些学术成就,成为后世针灸学发展的基石(三)针灸学术的大发展时期魏晋时代的皇甫谧,在魏甘露间(256-260年)将《素间》《灵枢》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著作的针灸内容合而为一,编撰《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共收录348个腧穴的名称,定位和刺灸法,并对各科病证的针灸治疗进行了归纳和论述,成为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是继《内经》之后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在针灸学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两晋和南北朝时期,随着针灸临床的不断深化,出现了许多临床医家和针灸专著。如晋代名医葛洪撰《肘后备急方》,收载针灸医方109条,其中99条为灸方,极大地推动了灸法的临床应用隋唐时代,针灸学有了长足发展。初唐时期,针灸已成为专门学科,朝廷还设有“针师"“灸师”等专业称号。隋唐时期的甄权、孙思邈,都是精通中医各科的大医学家,在针灸学方面也有卓越的成就。甄权著有《针方》《针经钞》和《明堂人形图》(均佚)。唐政府在贞观年间(627-649年)组织甄权等人对《明堂图经》进行了校订,足见当时对针灸学的重视。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中广泛采集了前代针灸医家的经验及其个人体会,并绘制了“明堂三人图”,把人体正面、侧面及背面的十二经脉用五种颜色标出,奇经八脉用绿色标明,成为历史上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已佚):他还创立了“阿是穴”和“指寸法”。另外,王焘的《外台秘要》(简称《外台》)、崔知悌的《骨蒸病灸方》收录了大量的灸治经验,可见在两晋和唐朝,灸法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唐代是国家针灸教育体系成立的开端,唐太医署负责医学教育,内设针灸专业,有“针博士一人,针助教一人,针师十人.针工二十人,针生二十人”,为针灸学的规范教育奠定了基础唐代以后的宋金元时期,我国建立了更为完善的针灸机构和教育体系,设立针科、灸科,在教学上明确《素问》《难经》和《甲乙经》为必修科目北宋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在经穴考订和针灸教学用具方面做了开拓性的工作。当时针灸治病已经非常流行,但由于针灸古籍誊抄刊刻不易,脱简错讹颇多,往往会出现不应有的医疗差错或事故。据此,王惟一等多次上书,请求编绘规范的针灸图谱,铸造标有十二经循行路线及穴位的铜人模型,以规范经络腧穴各家之说E惟一对354个明堂孔穴重新进行考订,于天圣四年(1026年)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简称《铜人经》),雕印刻碑,由政府颁布。他又亲自设计了针灸铜人模型,从塑胚、制模以至铸造的全部过程,和工匠们一起攻克了技术难关,终于在1027年铸成了两具被后世称为“天圣铜人“"的针灸模型(图1-1),供针灸教学和考试使用。天圣图1-1新铸北宋针灸铜人有3个基木特征:其一是“背面二器”,即铜人前后可拆分为两铜人模型片,刻有经络循行和腧穴孔洞:其二是五脏六附无一不具,拆分后可见到内置的脏腑:其三是中空,外封以黄蜡,可以注水(汞),披以衣裳,考试学医者时,针入水(汞)出,是为认穴准确《铜人经》和铜人的问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由政府颁布的经络腧穴文字与教学模具的国家标准,有力地推进了针灸学向规范化和标准化方向的发展宋代印刷术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针灸学文献的积累和传播,针灸专著明显增多。南宋针灸学家闻人者年的《备急灸法》、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等,都是反映针灸临床经验总结的实用性专著。王氏在其著作中收集了许多民间的临床经验,他善于灸术和运用压痛点诊断和治疗疾病金代何若愚创立的“子午流注针法”,提倡按时取穴法,对后世影响较大。马丹阳、窦汉卿都在临床喻穴应用方面有一定研究,如马丹阳善用“天星十二穴”,窦氏擅长应用“八脉交会穴”元代的滑伯仁对经脉的循行及其相关的腧穴进行了考订,著《十四经发挥》,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经脉并称为“十四经”,为后世研究经络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另外,我国少数民族对针灸学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如蒙古族翰林学士忽泰必烈曾撰《金兰循经取穴图解》,虽然已佚,但从《十四经发挥》可窥其原貌明代是针灸学发展史上较为活跃的时期,具体的表现在对前代针灸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出现了许多学术流派和争鸣,创立了丰富的针刺手法,对于没有归经的穴位进行归纳而形成“奇穴”,代表性的医家和著作有陈会的《神应经》、徐风的《针灸大全》,高武的《针灸聚英发挥》、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吴昆的《针方六集》,汪机的《针灸问对》、张介宾的《类经图翼》、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等。《针灸大全》对针刺手法进行了收集和评述:《针灸问对》则对针灸学术问题设立了80多条问答,是一部学术争鸣的著作。《针灸大成》可谓是继《针灸甲乙经后,针灸学的第三次大总结。该书是杨继洲在家传的《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编历代诸家针灸学术观点、实践经验,是后世学习、研究针灸的重要参考文献(四)针灸学术的衰退时期清代针灸学开始走向衰退,当时医者多重药轻针,尤其是清代统治者竟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所宜”"的荒诞理由,于1822年废除了太医院的针灸科。在这一阶段,针灸著作主要有吴谦的《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廖润鸿的《针灸集成》及李学川的《针灸逢源》,总体而言,创新较少。鸦片战争失败以后,西学东渐,各地纷纷设立教会医院和西医院校,歧视和排斥中医学:第民国时期,竟有人提出废除中医的议案。然而,由于中医针灸疗法的经济、方便和具有良好的疗效,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因此,针灸依然在民间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以承澹盒等为必代表的一大批有识之士,创办针灸学社、学校,培养针灸人才,为保护和发扬针灸学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试读结束···...

    2022-12-10

  • 《中医脓毒搬家疗法》闫恪玉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医脓毒搬家疗法》【作者】闫恪玉主编【出版社】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0.01【ISBN号】978-7-5184-2830-4【价格】78.00【分类】中医外科-脓毒症-中医疗法【参考文献】闫恪玉主编.中医脓毒搬家疗法.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0.01.图书目录:疗法》内容提要:本书中闫恪玉医师详细介绍了自己传承创新的中医脓毒搬家疗法。本书共分八章,分别详述了脓毒搬家疗法的概论、腧穴的选择和应用、临床治疗各论、学员临床医案、典型病例实录及学员临床信息反馈。中医脓毒搬家疗法能治疗疔疖毒疮、风湿骨病,颈、肩、腰、腿痛以及妇科、肿瘤等内外科病,疗效独特,经长期临床实践,已用于多种疑难杂症,取得了可喜成果。《中医脓毒搬家疗法》内容试读上篇总论第一章中医脓毒搬家疗法概论第一节中医脓毒搬家疗法的发展渊源中医脓毒搬家疗法是20世纪90年代初确定的通俗名称,它源于中医学中的“移毒法”。早在《黄帝内经》就有关于“毒”的记载。元末明初张三丰《太乙针经》记载的内脏返毒法,不仅可将内脏的毒素快速排出体外,也可在短时间内将体内蓄毒排出。这种排毒疗法实属中医的移毒疗法,也就是今天的脓毒搬家疗法。清朝末年,马培之《外科传薪集》也有移毒方药的记载。民国初年,名医张山雷《疡科纲要》中的“千捶膏”,由蓖麻子、大天南、乳香、没药、急性子、银朱、血竭、麝香配制而成膏,治疗痈疡高肿。并记载:“将欲成脓及阳发初起,来势迅速,宜以此膏贴之,未成可消,已成即提脓消肿,异于针溃,捷验异常。对阳发疡患初起贴之,肿块即退移于膏药之旁者,以此知是膏并可作移毒用,谓移毒法。”《疡科纲要》“围毒移毒”记述:“凡痈疽大毒,漫肿无垠,根脚四散,其毒不聚,最是恶候。难消难发,第迟延日久,必多变幻。故收束疮根一法,至不可少。又有疮发于骨节转侧之章间;酿脓化腐,恐碍关节,亦宜外敷移毒末子,使其移至一偏,让开要害,则纵使成脓,可免损及运动。古法此类方药,亦颇不鲜,而效者寥寥。此是医胶朱氏恒用之药,较古书成文为效迅速,是收束疮根必要之品。外科书中别有此名,用芙蓉叶、苍耳草二物捣涂,只用治热疖轻证,非此方可比。搬家疗法概-003数方,叹古人用药真有挽回造化之妙。如能推之,则天下无险症矣,奥者隔而取,内科有隔二隔三之治。外科有隔皮取脓法,用驴子脚底剔下皮,用砂炒一两,草乌四钱,荞麦面一两,末,加盐五钱,糊饼灸研,醋调摊贴,脓从毛孔出,或从疮旁出,奇妙。”民国张宗祥《本草简要方》记载:“大黄二两,藤黄一两,明矾、蟾酥各五钱,麝香、乳香、没药各二钱,研末,用蜗牛捣和作锭。遇小疖毒未出头,醋磨浓敷四围。数次即愈。又一方,藤黄、雄黄、胆矾、硼砂、铜绿、皮硝、草乌各一两,麝香二钱,研末,和蟾酥为条,笔管大。遇一切痈肿,醋浓磨涂调四围,数次即愈。凡一切无名肿毒及对口发背初起无上药时,亦可用滴花烧酒藤黄敷,须不住手,半日即消。又方,白及、白蔹、三七、五倍子、皂角、山慈菇、藤黄各等份,除藤黄外,锉薄片入砂锅内浸一日,煎汁倾出。入水再煎数次,滤净熬膏。将藤黄用水蒸化加入搅匀,再熬入碗晒千。用时鸡蛋清磨浓汁调涂。此药可以移毒。毒生肢节穴道险要处,恐成漏症废人者,用此药涂半圈,即能移过一边。或专用藤黄、银朱等份和醋敷,亦可赶毒至他处。若用树汁调,可治一切顽癬。无回丹:藤黄、雄黄、大黄碱各一两,蟾酥、麝香各二钱,血竭、甲片(炒)各五钱,醋磨。涂治一切疗痈肿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间名老中医纷纷献出秘方、验方,出版了第《中医集锦》一书,在此书中有一位老中医献出的秘方与《理瀹骈文》中的章“移毒散”相同,处方和用法都是原文,未做改动。传统移毒法,主要是中中医外科用于疗、疖、毒疮的治疗,施治时按照经络的循行规律确定经穴,涂医特定丹类药物,将重要脏腑、经络病灶附近的毒气、毒势引出外泄,脓液毒毒邪流尽,脓毒发出而愈。人体发生的疗疖、毒疮,如长在头面部等危险之疗处,不仅不易愈合,而且还可留下永久性瘢痕,造成毁容甚至危及生命。移概毒法通过循经定穴、因势利导,把脓毒搬到安全之处,使脓毒外泄,原部位论的毒疮即可肿消而愈。故现在将此法定名为中医脓毒搬家疗法,简称脓毒搬-005-家疗法。中医脓毒搬家疗法虽历史悠久,古人也曾在中医外科临床上取得辉煌成就,但遗憾的是,没有给后人留下详细的临床资料和专著,文字记载甚少,无从考证,而使脓毒搬家疗法处在濒临灭绝之境。笔者在30多年的行医生涯中,经多年的临床研究,将“移毒法”与闫氏高祖传承的方药相结合,整理编著成《中医脓毒搬家临床医学》,填补了中医学无脓毒搬家疗法的空白。重要的是,拓展了治疗病种,将过去仅限于治外科疗疗、疖、毒疮的方法,扩大到今天可以治疗风湿骨病和内科疑难杂症的百余种疗法。2009年,汶上县政府确认脓毒搬家疗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10月,山东汶上县召开了首届脓毒搬家疗法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120余人参会。2012年2月15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了发明专利。古为今用,学古而不泥古,挖掘、继承传统疗法也要与时俱进。脓毒搬家疗法是古代中医外治疗法的产物,它所涉及的治疗方法以及药物、器具和临床使用规程,受当时历史条件制约,难以达到现代医疗条件的要求。今天我们的改良使脓毒搬家疗法更具规范化、科学化和系统化。一、先人“移毒法”使用的器具、药物和治疗方法1.器具传统“移毒法”治疗使用的器具最早的是骨针(图1-1入、石针(图1-2)入、柳叶刀(图1-3)。治疗时按“移毒法”的要求直接在治疗部位用柳叶刀切开或针扎一小孔,将丹药植入。中医图1-1骨针图1-2石针图1-3柳叶刀毒2.药物《串雅内外编》(1759年)(图14)为清代赵学敏所著,其中家有外治门移毒丹:“凡毒在紧要处,移于他处,庶不伤命。”法(1)移毒丹:地龙(装在经霜丝瓜内煅枯焦、连瓜为末)三钱、麝香二医学分、乳香、没药各五分、雄黄一钱、蟾酥一分、蜡一两、右药为末,蜡丸,每服三分。006(2)中药:上部腰处用甘草、桂枝、麻黄煎酒下,即移在左手;如在背···试读结束···...

    2022-08-19 搬家吉日 搬家送什么礼物比较好实用

  • 幸福正念看听感21·心力训练基础入门课价值3200元,百度网盘,阿里云盘下载

    课程介绍“看和听”心理训练,又称“看和听幸福正念”,起源于美国的联合正念(UifiedMidfule)。是美国资深正念专家ShizeYoug,基于50多年的正念练习。科学探索打造的一套幸福实践体系。4周基础教学,21天重塑习惯,听听心理训练,又称“听听快乐正念”。以科学精神提炼和探索的心理训练系统,是帮助我们实现生活和工作幸福的实用系统。同时,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运动意识”。方法。锻炼使我们更强壮、更柔软、更敏捷、更精确。同样,脑力锻炼也可以在我们的意识中产生类似的变化:你的注意力会变得更强,你的感知会变得更清晰和敏锐,你会对自己和周围的人变得更加宽容。心和接纳,并从中体验更多的自由和稳定。本系统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科学性:该系统以其科学性和精准性享誉硅谷和好莱坞,与哈佛医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亚利桑那大学等高等院校的科学家合作开展正念研究项目脑科学。2、实用: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处理日常工作中的情绪和冲动,了解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模式,学习如何在会议、电子邮件、同事中沟通,将正念应用到具体情况。3、包容性:听、听、感的心理训练融合了东西方不同的传统实践体系,兼容并蓄。如果你以前有过正念、冥想、瑜伽、内观等方面的经验,学生可以从听和听中学习,进一步了解以前的练习,同时也可以丰富和深化以后的练习。 2022-08-06 正念心理训练 心理课 正念训练

  • 《鼻炎中医特效疗法》金瑛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鼻炎中医特效疗法》【作者】金瑛主编【丛书名】常见病症中医特效疗法丛书【页数】174【出版社】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4【ISBN号】978-7-5046-7682-5【价格】39.50【分类】鼻炎-中医治疗法【参考文献】金瑛主编.鼻炎中医特效疗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4.图书封面:疗法》内容提要:常见鼻炎包括急性鼻炎、慢性单纯性鼻炎、慢性肥厚性鼻炎、干燥性鼻炎、萎缩性鼻炎、变异性鼻炎等。全书讲解每一种鼻炎皆从门诊病历入手,阐述其诊断要点以及鉴别诊断,分别从中、西医角度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原则;详细介绍中医中药独具特色的治疗方法;还简略介绍了西医西药治疗疾病的方法;中医中药特效治疗方法包括经典古方、名家名方、中成药、中药敷贴疗法、拔罐疗法、刮痧疗法、针刺疗法及生活起居指导。《鼻炎中医特效疗法》内容试读发管处群中是静以,一说“两童2员一第1章急性鼻炎花鼻炎中医特效疗法一、陈女士孙女得“急性鼻炎”陈女士诉说孙女小美6岁,3天前开始流大量白色清鼻涕伴打喷嚏,2天后出现头晕、流大量清鼻涕伴咳嗽、鼻塞。在家服用板蓝根冲剂2天未见好转,故带孙女来县中医院看病。医生询问陈女士小美的发病过程,给小美做了一些检查。检查结果显示:鼻腔充血,一边鼻腔黏膜红肿,鼻窦按压不痛,咽充血,体温36.8℃,肺部听诊正常。医生告诉陈女士,您孙女患了“急性鼻炎”,俗称“伤风”,主要由病毒引起的。急性鼻炎的临床表现:流鼻涕二、什么是急性鼻炎急性鼻炎是鼻腔黏膜的急性感染性炎症。俗称“伤风”或“感冒”,病程7~10天,但与流行性感冒有别,故又称为普通感冒。此病系流行性疾病,全年均可发生,但以秋、冬、春之交,气候变化不定的季节最盛。感染后有一定的潜伏期、病期、恢复期及免疫期,故列为一独立疾病。本病常并发咽、喉及气管等上呼吸道炎症。感冒其实包括鼻、咽及喉的急性炎症,常为单发,亦有综合发病,故有人称感冒为一种综合征。急性鼻炎常作为感冒的首发或继发症状,故有人常把感冒与急性鼻炎等同。严格地说,急性鼻炎应称为鼻感冒。感冒之后,仅有短暂的免疫期,有易病倾向者常反复发生。中医称为“伤风鼻塞”,是由卫表不固、感受风邪、肺气失宣所致。常因感冒诱发出现急性鼻炎,可反复发作。三、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一)急性鼻炎的诊断要点急性鼻炎一般潜伏期为1~3天,整个病程包括初期、中期、恢复期3个阶段。(1)初期:数小时或1一2天。鼻内有干燥、灼热感,或异物感,痒感,少数病人眼结膜亦有异物感,患者畏寒,全身不适;鼻黏膜充血、发赤、干燥。后第1章急性鼻炎(2)中期:2~7天。此期出现鼻塞,逐渐加重,频频打喷嚏,流清水样鼻涕,伴嗅觉减退,说话时有闭塞性鼻音,还可能出现鼻出血;同时全身症状达高峰,如发热(大多为低热),倦怠,食欲缺乏,头痛等,如并发急性鼻窦炎则头痛加重。鼻黏膜弥漫性充血,肿胀,总鼻道或鼻腔底充满水样或黏液性分泌物。由于大量分泌物的刺激和炎性反应,鼻前庭可发生红肿、皲裂。(3)恢复期:清鼻涕减少,逐渐变为黏液性,合并细菌感染时,鼻涕为脓性,全身症状逐渐减轻。如无并发症,7~10天后痊愈。而鼻黏膜的纤毛输送功能一般在8周左右方能完全恢复。全身症状因个体而异,轻重不一,亦可进行性加重。多数表现全身不适、倦怠、头痛和发热37~38℃)等。小儿全身症状较成人重,多有高热39℃以上),甚至惊厥,常出现消化道症状,如呕吐、腹泻等。临床检查:鼻黏膜充血、肿胀,下鼻甲充血、肿大,总鼻道或鼻底有较多分泌物,初期为水样,以后逐渐变为黏液性、黏脓性或脓性。若无并发症,上述症状逐渐减轻乃至消失,病程7一10天。(二)与急性鼻炎的鉴别诊断(1)流感:全身症状重,如高热、寒战、头痛、全身关节及肌肉酸痛等。上呼吸道症状反而不明显。(2)变应性鼻炎:常被误诊为急性鼻炎。本病表现为发作性喷嚏和清水涕,极少有持续超过半日以上。发作城险诗酒过后,一切恢复正常。无发热等全身症状。鼻腔分泌物细胞学检查、皮肤试验、鼻激发试验及特异性IgE抗体测定等有助于诊断。(3)血管运动性鼻炎:症状与变应性鼻炎相似,发作突然,消退迅速,有鼻炎中医特效疗法明显的诱因。啊出程(4)急性传染病:常见呼吸道急性传染病如麻疹、猩红热、百日咳等早期可出现急性鼻炎症状。这类疾病除有急性鼻炎表现外,尚有其本身疾病的表现,且全身症状重,如高热、寒战、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等。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对病程的严密观察可鉴别之。(5)鼻白喉:儿童病人要注意鉴别本病。鼻白喉有血涕、全身症状重,常并发咽白喉。现四、中西医病因病理(一)西医认识1.病因(1)病毒感染:是急性鼻炎的首要病因,或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鼻腔分泌物多呈碱性,使溶菌酶活力降低,引起继发性细菌感染。已知有100多种病毒可引起本病,最常见的是鼻病毒,其次是流感和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柯萨奇病毒及黏液和副黏液病毒等。传播方式主要是病毒飞沫传播,经呼吸道吸人,其次是通过被污染的物体进入机体。(2)诱发因素:机体在某些诱因的影响下,致抵抗力下降,使病毒侵犯鼻腔黏膜。常见的诱因有:①全身因素,受凉、过于劳累、烟酒过度、维生素缺乏、内分泌失调或其他全身性慢性疾病(如心、肝、肾)等;②局部因素,鼻中隔偏曲、慢性鼻炎、鼻息肉等鼻腔慢性疾病:③邻近的感染病灶,如慢性化脓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等。2.病理急性鼻炎早期主要为血管痉挛、黏膜缺血、腺体分泌减少。进而血管扩张、黏膜充血、水肿、腺体及杯状细胞分泌增加,黏膜下单核细胞和吞噬细胞浸润。继发细菌感染者,黏膜下中性粒细胞浸润,纤毛及上皮细胞坏死脱落。恢复期上皮及纤毛细胞新生,纤毛功能与形态逐渐恢复正常。(二)中医认识从中医角度看急性鼻炎主要是感受风邪所致,多发生于天气突变、寒暖失常之时。而风邪之所以侵袭人体,则往往又与正气强弱、肺卫调节功能失健有关。若生活起居失常,冷暖不调;或过度疲劳之后,腠理疏松,卫气不固,则易为外第1章急性鼻炎邪所客,内外因相应而发病。1.风寒犯鼻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若腠理疏松,卫气不固,风冷之邪伺机外袭,皮毛受邪,内犯于肺,肺为冷邪所遏,清肃变态,邪毒上犯鼻窍。风邪犯肺,肺气不宣,鼻窍不利,故鼻塞不通,寒邪侵鼻故鼻流清涕。黏膜肿胀,风寒外束肌表,卫表失常,故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口不渴等症状,风寒犯肺,故咳嗽频作,吐稀冷痰,苔薄白、脉浮数为外感风寒之候。2.风热犯鼻风热之邪,从口鼻而进,风热上受,首先犯肺,或风寒之邪束表,郁而化热犯肺,以致肺失清肃,治节失司,肺气不宣,邪毒停聚鼻窍。风热外袭,肺失宣降,风热上扰鼻窍,故见鼻塞较重、鼻黏膜色红肿胀、鼻流黄涕、鼻痒气热、喷嚏时作;风热犯肺,肺气上逆,故咳嗽痰黄;全身症状如发热、恶风、头痛、咽痛、舌质红等均为风热犯肺所致。五、治疗原则1.西医①急性期以支持疗法和对症疗法为主,多采用抗生素等控制感染,并结合血管收缩药滴鼻缓解症状来进行治疗。切忌用力擤鼻、防止发生并发症;②在末期为使鼻分泌物排出,可用温生理盐水冲洗鼻腔。2.中医风寒犯鼻,治以辛温通窍,疏散风寒;风热犯鼻,治以辛凉通窍,疏风清热。六、中医特色疗法(一)内治法1.经典古方阳的形(1)银翘散[来源]《温病条辨》。吴鞠通:“本方谨遵《黄帝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训;又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用东垣清心凉膈散,辛凉苦甘,病初起,且去入里之黄芩,勿犯中焦;加银花辛凉,芥穗芳香,散热解毒,牛蒡子辛平润肺,解热散结,除风利咽,皆手太阴药也…此方之妙,预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缉盗之弊,有清以去实之能,鼻炎中医特效疗法用之得法,自然奏效。”[组成]连翘一两(9克),银花一两(9克),苦桔梗六钱(6克),薄荷六钱(6克),竹叶四钱(4克,生甘草五钱(5克),荆芥穗四钱(5克),淡豆豉五钱(5克),牛蒡子六钱(9克)。[用法]上杵为散,每服6钱,鲜芦根(另采)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现代用法: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改作汤剂,水煎服;亦可制丸剂或散剂服用)。一[主治]急性鼻炎(风热犯鼻)。[方解]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卫气被郁,开合失司,故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肺位最高而开窍于鼻,邪自口鼻而入,上犯于肺,肺气失宣,则见咳嗽;风热搏结气血,蕴结成毒,热毒侵袭肺系门户,则见咽喉红肿疼痛;温邪伤津,故口渴;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均为温病初起之佐证。治宜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方中银花、连翘气味芳香,既能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又可辟秽化浊,在透散卫分表邪的同时,兼顾了温热病邪易蕴结成毒及多夹秽浊之气的特点,故重用为君药。薄荷、牛蒡子辛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且可解毒利咽;荆芥穗、淡豆豉辛而微温,解表散邪,此二者虽属辛温,但辛而不烈,温而不燥,配入辛凉解表方中,增强辛散透表之力,是为去性取用之法,以上四药俱为臣药。芦根、竹叶清热生津:桔梗开宣肺气而止咳利咽,同为佐药。甘草既可调和药性,护胃安中,又合桔梗利咽止咳,是属佐使之用。本方所用药物均系清轻之品,加之用法强调“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体现了吴氏“治上焦如羽,非轻莫举”的用药原则。(的乐,中保士···试读结束···...

    2022-07-26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