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要懂得的艺术欣赏》刘宝恒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青年要懂得的艺术欣赏》【作者】刘宝恒主编【丛书名】新世纪青年高素质综合能力训练教程【页数】187【出版社】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03【ISBN号】7-5601-2844-0【价格】680.00【分类】青年读物-要懂得艺术鉴赏【参考文献】刘宝恒主编.青年要懂得的艺术欣赏.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03.图书目录:《青年要懂得的艺术欣赏》内容提要:本书内容包括电影鉴赏能力训练、文学鉴赏能力训练、音乐鉴赏能力。《青年要懂得的艺术欣赏》内容试读第一部分电影鉴賣能力训练新世纪青年高素质综合能力训练教程第一章怎样具备初步的鉴赏能力训练日标:具备初步的电影鉴赏能力训练方法:尽可能地多看电影反复看你喜欢的影片反复欣赏大师的作品与别人交流你的感受有意识地记忆重点的东西阅读能读懂的评论文章第一节打开你的眼睛—多看电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多的一种艺术形式。人们通过各种机会,如影院中,电视上,或者购买、租用的VCD影碟、录像带,就可以欣赏到电影艺术,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大多数人都有着丰富的观影经验。电影对我们来说,可以说是一门最亲近的艺术形式了。可是现在,到电影院里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少了。除了“美国大片”还有人看外,提到中国电影,没有太多的人有兴趣。前十几年,全国每年还有两百多亿人次的电影观众,可现在,2青年要懂得艺术欣赏只有几亿了。前不久有些影院想用降低票价把观众再给吸引回来,但是如果片子质量不行的话,就算不要钱,又会有多少人看呢?有一种说法:好电影是钱堆出来的,“美国大片”一般都是一下子投个几千万甚至上亿美元,咱们的一部电影投资,顶多也就是两三百万人民币,能跟人家比吗?这话有一定道理,可是有的时候钱不是万能的,我们自己的电影拍不好,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没有号准中国观众的脉,也没有号准电影艺术的脉。我们所熟悉的“美国大片”,大多以票房收入为追求目的,特别注意调动广大观众的情绪,比如,制造恐惧、悬念、灾难、温馨场景,都是它们的专长。电影和其他艺术相比,还是个“小弟弟”,因为它至今才有100多年的历史。而比起其他“哥哥姐姐”来,它也带有更多的商业气息。比如文学吧,写一首诗或一部小说,写得再差,顶多是没有人看,糟蹋的也顶多是稿纸墨水,值不了几个钱。可是拍一部电影,胶片、服装、道具、场地、演员…是要花不少钱的,投资拍电影的人,必须考虑到把钱赚回来,这就得让尽可能多的人爱看。早年美国出现了很多“类型片”,比如,西部片、警匪片、歌舞片。都是因为拍了一部赚钱的戏,别的就照猫画虎的一块儿上,因为这样保险。这种电影,看了一部就知道别的什么样了。比如美国的西部片,连好人坏人戴的帽子的颜色都是固定的。这种方式有利有弊。利则是可以较大限度地把某种艺术手法探索到极致;弊就是过于循规蹈矩,不利于艺术创新,把艺术变成了批量生产的东西。而且这个世界上也不仅仅是只有“美国大片”的。如欧洲的法国、德国、意大利,亚洲的日本、伊朗等国家,都曾经出现过世界级的电影大师,并在电影史上留下不朽的作品。只是我们有的时候3新世纪青年高素质综合能力训练教程因为视野的局限,了解得不多,目之所及,只是“美国大片”,所以久而久之,未免就把它当做惟一的电影模式了。对那些喜好电影,并想进一步提高欣赏水平的读者来说,多看电影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不过,电影诞生已经有100多年了,在这100多年中,世界各国所拍摄的各种电影恐怕是无法统计得清的,我们应当怎样去看呢?哪些是必须要看的?哪些是可看可不看的?哪些是不看也罢的?这样就需要具备起码的辨别能力。不分好坏,碰上什么就看什么,既不系统,也不利于提高欣赏水平。而在提高欣赏能力的初级阶段,也不妨从我们所最喜欢的作品开始看起,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兴趣只是入门的一个必要条件。我们自身的兴趣,有些可能无益于鉴赏水平的提高,甚至于产生有害的影响。比如,一些西方国家的电影美化其生活方式,宣扬其道德观念,宣扬暴力与色情。而且,有些我们中国的影片,同样为了追求商业目的,也孜孜追求一些低级趣味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具有起码的辨别能力,把兴趣真正集中到艺术上来。第二节反复看你喜欢的作品在电影艺术的欣赏活动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有人喜欢紧张激烈的武打片或警匪片,有人则喜欢曲折缠绵的爱情片,也有人喜欢晦涩难懂的艺术片…即使对同一部电影来说,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评价。如张艺谋的《红高粱》,有人说,它歌颂了中华民族敢恨敢爱,不屈不挠的精神;也有人说,它是故意夸大了中国4青年要懂得艺术欣赏人落后的、丑陋的一面,以博取外国人的欢心。另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看同一部影片时,也会有不同的评价。如少年时候喜欢看的一部影片,隔了十几年后再看,就可能觉得不过如此。还有,不同民族的人,观看同一部影片也可能有不同的评价。如,瑞典电影大师伯格曼导演的影片《芳妮与亚历山大》,在本国放映的时候曾打破过票房纪录,而许多中国观众看了之后都说它节奏缓慢,不知所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这是由于欣赏者的生活经历、社会地位、知识素养、性格气质等等方面的不同,自然会形成许多不同的审美心理。而这些内在的因素,又和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等外在因素相融合,形成错综复杂、千差万别的个性心理。这决定了对电影艺术鉴赏的不同取向。人们的相貌各有不同,性格各有不同,审美情趣也会有所不同,甚至于,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看同一部影片,也会因他的心境、情绪的改变而有所不同。一个人的审美趣味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提高,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所有的鉴赏心理,也都要从一定的艺术作品出发,而不是无章可循的,否则,我们就没有必要在这里写这部关于艺术鉴赏的书了。平常,一个人观察、欣赏事物,也总是会带有一定的情感,怀有一定的情趣,这在无形中制约着他本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经验。由于情感、情趣和审美能力的不同,对事物注意什么、不注意什么,以及对这些事物采取什么样的感情和态度,也就出现了差别。而体现在对电影的鉴赏上面,抱着娱乐消遣心理的观众,要达到松驰神经、改善心态、消除疲倦烦恼的目的,就会喜欢看武打、喜剧、警匪等娱乐片;抱着审美目的的观众,就会喜欢看精致的艺术片;而抱着明星崇拜心理的观众,只要是他喜欢的某位明星主演的新世纪青年高素质综合能力训练教程片子,就会一部一部地去看,而不管影片的艺术性如何。前面讲过,一部电影看第一遍的时候,我们总是会被剧情吸引,而陷入影片所描述的情境中去。而电影的特点又是不间断的,除非是看录像带或者VCD,否则是不可能停下来进行什么理智的分析。而在看第二遍的时候,就会变得理智一些,能够注意到故事情节以外的艺术手法。不是从事电影专业的人可能没有时间去翻来覆去地看同一部电影,而且就算有时间的话,也未必有耐心。欣赏艺术毕竟是想得到美的享受,如果强迫自己反复看同一部电影,新鲜感消失,可能会失掉相当的快感。据说就连世界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巴赞也很少把同一部影片看上两遍。而且电影和文学不同。文学因为是要诉诸自己想像的,每一次看一部作品,都会多多少少有一些不同的感受和见解,而电影的形象则是单一的。观众是被动地接受银幕上的视听形象的。除非每一次都保持和第一次同样的快感,可是这对于一般人来说较难做到。但是,如果真的看进去的话,你会发现,总有不同的收获。有人讲,看《红楼梦》,十年前看一个样,五年前看一个样,如今看又是一个样。因为人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阅历不同,心情不同,感觉不同的。不要讲五年十年,就是更短的一段时间,心情不同,看一部作品,也会有不同的领悟。比如一部电影,看第一遍,未免走马观花,看第二遍,就有可能看到第一遍的时候所忽略的东西,而就算是看十遍八遍,也还是会有新的发现,艺术片尤其是这样。著名教授周传基先生曾经讲述过当初他通过不断地观摩同一部影片研究电影时的情形:“第一遍不加分析地傻看,找感觉;第二遍只看光是怎样处理的,没有看清楚;第三遍再看一遍光;第四遍找摄影机及人物的调度,有时要看两遍,还学会在黑暗中画下来:第五遍6···试读结束···...

    2022-10-18

  • 《文学与艺术欣赏教程》董金凤主编;陈俊香,付卉副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文学与艺术欣赏教程》【作者】董金凤主编;陈俊香,付卉副主编【页数】239【出版社】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03【ISBN号】978-7-307-15261-8【价格】30.00【分类】文学欣赏-高等职业教育-教材-艺术-鉴赏【参考文献】董金凤主编;陈俊香,付卉副主编.文学与艺术欣赏教程.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03.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文学与艺术欣赏教程》内容提要:本书打破以往文学欣赏与艺术欣赏各自独立的编写体例,从提高使用者的综合素养出发,将二者合而为一,形成不同于其他有关教材的风格。一是将众多门类的文学形式和艺术形式的欣赏内容高度整合在一起,构成独具特色的创新体例,解决了以往教材分散多本的难题,在一本教材中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视阈、鉴赏能力和综合素养;二是本教材从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出发,将欣赏内容分解成不同的欣赏模块,……《文学与艺术欣赏教程》内容试读模块一认识欣赏【欣赏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法国雕塑艺术家奥古斯特·罗丹【知识导入】◆文学的内涵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运用语言文字塑造人物形象,以此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文学又称为“语言艺术”,它包括诗歌、散文和小说。理解文学的内涵应把握以下要点:◇文学是社会生活的产物人们一有了语言就开始讲故事,一有了文字就开始把故事记录下来,随之而来的就是文学作品的诞生。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内容无不是来源于人们的生活,花木兰、江姐等形象也都是由一个个生活中的原型提炼而成的。◇文学是一种精神产品文学作品不是对生活的简单复制,它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需要对现实生活进行提炼加工,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精神产物,是经过了人的大脑工作后的成品。◇文学以语言为工具文学所使用的工具是语言,这一点区别于以人体动作表现的舞蹈、以色彩表现的绘画以及以旋律表现的音乐等其他艺术。◇文学具有美的性质从古至今,文学都具有文采学识的内涵,因此,不具备文采的作品,还无法被人们认同为文学,只有那些有趣、有意义、行文优美的作品,或者说具有美的性质的作品才可称为文学。◆艺术的内涵古今中外对艺术的解释不尽相同,目前比较通行的解释有两种:广义的解释是把含有技术与思想的活动及其制作都称为艺术:狭义的解释把凡是含有审美价值的活动及其活动的产物,而能表现出创作者的思想及其情感,并能同接触者产生共鸣的都称为艺术。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源于社会生活。O形象是艺术特有的反映生活的形式。。艺术具有美的性质。1文学与艺术欣赏教程◆欣赏的内涵欣赏是指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情趣。文学欣赏是以文学作品为对象的审美活动;艺术欣赏是以艺术作品为对象的审美活动。文学与艺术欣赏是通过对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的感知、体验、理解、想象、再创造,获得情理结合的审美把握,从中既得到赏心怡神的美的享受,又得到思想、认识、情操、修养方面的教益的综合心理活动。◇文学和艺术欣赏活动与欣赏者的想象关联文学和艺术欣赏的前提是文学艺术作品,欣赏者以作家、艺术家已经创造好的艺术形象为欣赏对象,在接触作品时,利用自己的审美感官把作品的形象体系创造性地呈现出来。欣赏者的审美活动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他会在作品提供的背景下充分地驰骋想象。欣赏者作为有意识、有意志的主体,总是能动地、积极地突破作品的制约和局限,凭借自己的主观意愿进行独特的想象。艺术作品的主体和形成主体的各局部都在欣赏者的感知中被选择和衡量,有的空白部分被加以补充和丰富。不仅如此,欣赏者还可以改变、再构建作品原有的艺术形象。◇文学和艺术欣赏活动与欣赏者的个性关联这一特征正是艺术想象性的必然结果。欣赏的过程是我们感知形象、想象形象、再造形象的结果,每个审美欣赏者都有其不同的个性特征,所以对同一个作品往往有不同的理解,正如莎士比亚的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和艺术欣赏活动与欣赏者的爱好关联由于欣赏者的社会经历、思想意识和审美经验不同,必然在欣赏中表现出爱好上的差异。有的人喜爱优美,而有的人喜爱壮美:有的人喜欢李白,而有的人喜欢杜甫。人们根本无法统一,也不需要强求一律。同是一幅名画,有人喜欢,有人就不一定喜欢,创作者没有被传统所束缚,欣赏者就更是表现出欣赏的多种取向。【欣赏引导】◆掌握文学与艺术欣赏的规律◇直觉欣赏直觉是直接得到的感觉,是不经过逻辑推理而迅速地认知事物的思维活动。它是文学和艺术欣赏的最初层次,是没有任何偏见以及经验的一种解读,也不会存在人为的阻碍,让欣赏者从整体上完整地把握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形象气度。◇感性欣赏在直觉的基础上,借助想象与联想,调动欣赏者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丰富它,充实它,加深对它的理解。◇专业欣赏专业欣赏是欣赏者对作品理性地认识,只有通过理性认识才能深入作品的本质,才能掌握艺术形象的精髓。专业欣赏必须发挥历史反思的作用,才能从审美的层次上把握住每一个作品。2模块一认识欣赏◆理解文学与艺术欣赏的专业术语◇艺术语言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拥有自己独具的美学特征,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或表现手段,就是艺术语言。◇艺术形象艺术形象是文学和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方式。艺术形象总是具体可感的,它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统一,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也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艺术形象不仅具有具体可感的形象性,而且具有概括性。◇艺术典型艺术典型是通过个别的、偶然的事物,深刻地揭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必然及其某种特定内涵的艺术形象。艺术典型是艺术家创造活动获得极大成功的旗帜,也是艺术美高于现实美的重要标志。◇艺术意境艺术意境是文学和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是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感、理想、意趣与富于形象性的生活图景交融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艺术风格艺术风格即优秀文学或艺术作品中所体现的作家或艺术家独特、鲜明的个性特征。艺术风格包括艺术语言的运用、艺术形象的形成等方面。艺术风格体现艺术家的审美理想、艺术追求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发现,是艺术家创作达到成熟的重要标志。◇艺术流派艺术流派是指在中外文学、艺术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们所形成的艺术派别。◇艺术思潮艺术思潮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艺术领域所发生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增强文学与艺术欣赏的水平◇在实践中提高欣赏能力要提高欣赏能力,就得多读、多看、多听、多研究,最好参与实践,即体验和创作。多读、多看、多听、多研究,就能使我们有比较,有比较就有鉴别。欣赏能力和感觉敏锐性,都是通过反复的经验而形成的。◇注意创作者的创作个性和时代特点每个创作者都有他自己的审美理想、审美追求,这种独特的东西会体现在艺术创作之中。一件艺术作品如果没有个性,可以说就谈不上美。在欣赏时,就是要发现这个艺术家在作品中的独创,发现不同于其他艺术家的特点。◇要对欣赏的作品进行整体把握艺术的美在于它的整体,因为艺术的美往往是体现在整体的和谐上。现实当中,许多3文学与艺术欣赏教程分散的东西,经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艺术欣赏过程中,把握这一点很重要。【名作欣赏】《李大钊》雕像(钱绍武)◆钱绍武的《李大钊》雕像欣赏雕像《李大钊》把李大钊烈士坚定的性格以及“铁肩担道义,妙手铸文章”的正义表现了出来。雕像肩部非常宽平,头部正直,看上去有一种坚定的感觉。正如创作者本人所讲,形象如同天安门形象,城楼在中间,两边建筑向东西舒展开,给人一种非常坚定的印象。《向日葵》油画(凡·高)◆凡·高的《向日葵》油画欣赏这幅名为《向日葵》的油画是荷兰画家凡·高在1888年8月创作于阳光明媚的法国南部。画面上大片黄色构成的向日葵似熊熊燃烧的火焰,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粗厚有力的笔触和单纯强烈的色彩又让每个观看过它的人震惊于凡·高与众不同的想象力。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带动观者也具有了满怀炽热的激情,仿佛随着画家4模块一认识欣赏笔触的旋转融入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凡·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且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自我感悟】◆佳作自我欣赏“慢慢走,欣赏啊!”一人生的艺术化①朱光潜一直到现在,我们都是讨论艺术的创造与欣赏。在收尾这一节中,我提议约略说明艺术和人生的关系。我在开章明义时就着重美感态度和实用态度的分别,以及艺术和实际人生之中所应有的距离,如果话说到这里为止,你也许误解我把艺术和人生看成漠不相关的两件事。我的意思并不如此。人生是多方面而却相互和谐的整体,把它分析开来看,我们说某部分是实用的活动,某部分是科学的活动,某部分是美感的活动,为正名析理起见,原应由此分别;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完满的人生见于这三种活动的平均发展,他们虽是可分别的而却不是相互冲突的。“实际人生”比整个人生的意义较为狭窄。一般人的错误在把他们认为相等,以为艺术对于“实际人生”既是隔着一层,它在整个人生中也就没有什么价值。有些人为维护艺术的地位,又想把它硬纳到“实际人生”的小范围去。这般人不但是误解艺术,而且也没有认识人生。我们把实际生活看作整个人生中的一片段,所以在肯定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时,并非肯定艺术与整个人生的隔阂。严格的说,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无创造无欣赏的人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正犹如同是一种顽石,这个人能把它雕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种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第一,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中全体与部分都息息相关,不能稍有移动或增减。一字一句之中都可以见出全篇精神的贯注。比如陶渊明的《饮酒诗》本来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人把“见”字误印为“望”字,原文的自然与物相遇相得的精神便完全丧失。这种艺术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叫做“人格”。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现。大而进退取与,小而声音笑貌,都没有一件和全人格相冲突。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是陶渊明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①选自丁帆、朱晓进等主编:《新编大学语文》,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第355-368页。5文学与艺术欣赏教程文章,如果他错过这一个小节,便失其为陶渊明。下狱不肯脱逃,临刑时还叮咛嘱咐还邻人一只鸡的债,是苏格腊底①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否则他便失其为苏格腊底。这种生命史才可以使人把它当作一幅图画去惊赞,它就是一种艺术的杰作。其次,“修辞立其诚”是文章的要诀,一首诗或是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流露,存于中然后形于外,不容有丝毫假借。情趣本来是物我较感共鸣的结果。景物变动不居,情趣亦自生生不息。我有我的个性,物也有物的个性,这种个性又随时地变迁而生长发展。每人在某一时会所见到的景物,和每种景物在某一时会所引起的情趣,都有它的特殊性,断不容于另一个人在另一时会所见到的景物,和另一景物在另一会所引起的情趣,完全相同的。毫厘之差,微妙所在。在这种生生不息的情趣中我们可以看出生命的创化。把这种生命流露于语言文字,就是好文章;把它流露于言行风采,就是美满的生命史。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俗滥就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西施患心病,常捧心颦眉,这是自然的流露,所以愈增其美。东施没有心病,强学捧心颦眉的姿态,只能引人嫌恶。在西施是创作,在东施便是滥调。滥调起于生命的枯渴,也就是虚伪的表现。“虚伪的表现”就是“丑”,克罗奇已经说过。“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文章的妙处如此,生活的妙处也是如此。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情趣,便现出怎样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谐和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俗语说得好,“惟大英雄能本色”,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世间有两种人的生活最不艺术,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俗人”根本就缺乏本色,“伪君子”则竭力遮盖本色。朱晦庵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艺术的生活就是有“源头活水”的生活。俗人迷于名利,与世浮沉,心里没有“天光云影”,就因为没有源头活水。他们的大病是生命的枯渴。“伪君子”则于这种“俗人”的资格之上,又加上“沐猴而冠”的伎俩。他们的特点不仅见于道德上的虚伪,一言一笑,一举一动,都叫人起不美之感。谁知道风流名士的架子之中掩藏了几多行尸走肉?无论是“俗人”或是“伪君子”,他们都是生活上的“苟且者”,都缺乏艺术家在创造时所应有的良心。像柏格荪②所说的,他们都是“生命的机器化”,只能作喜剧中的角色。生活落到喜剧里去的人大半都是不艺术的。艺术的创造之中都必寓有欣赏,生活也是如此。一般人对于一种言行常欢喜说它“好看”“不好看”,这已有几分是拿艺术欣赏的标准去估量它。但是一般人大半不能彻底,不能拿一言一笑、一举一动纳在全部生命史里去看,他们的“人格”①苏格腊底:又译作苏格拉底②柏格荪:又译作柏格森,法国哲学家。6···试读结束···...

    2022-10-12

  • 《音乐艺术欣赏与音乐教育研究》苏欣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音乐艺术欣赏与音乐教育研究》【作者】苏欣著【页数】169【出版社】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8.12【ISBN号】978-7-5639-6702-5【价格】45.00【分类】音乐欣赏-音乐教育-教学研究【参考文献】苏欣著.音乐艺术欣赏与音乐教育研究.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8.12.图书封面:图书目录:《音乐艺术欣赏与音乐教育研究》内容提要:本书对音乐艺术欣赏和音乐教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书首先对音乐教育的基本理论进行了介绍;然后对音乐教学的发展、策略,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和音乐教育进行了仔细分析;继而从理论基础及教学实例等方面对艺术欣赏和音乐艺术欣赏进行了研究;最后,对音乐教学和艺术欣赏的结合进行研究。《音乐艺术欣赏与音乐教育研究》内容试读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音乐的起源和基本概念一、音乐的起源(一)音乐的产生大多数音乐史家认为:如果说音乐有个起源,那便是敲击。一直到今天」世界上一些原始部落的音乐,差不多全是由节奏构成的,它们通过各种节奏来体现错综复杂的感情和形态。我国在四千多年前,就有了“鼓乐”。从出土的乐器来看,越是年代久远的古墓出土的乐器,打击乐所占的比例越大。这就进一步证明:以节奏为主的音乐是现代音乐的鼻祖。节奏是音乐的灵魂,是音乐的骨干,是音乐最重要的基本要素之一。它可以脱离其他音乐要素单独表达各种错综复杂的感情和形象。游牧民族在自己的舞蹈中往往再现各种动物的动作,目的在于再度体验一种快乐的冲动。而这种快乐是曾经由于狩猎时使用力气而体验过的。模仿动物的动作,是狩猎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部分。当狩猎者有了想把由于狩猎时使用力气所引起的快乐再度体验一番的冲动,他就会再度模仿动物的动作,创造自己独特的狩猎舞。舞蹈本身在这样的情况下是劳动者的动作的单纯的再现。德国经济学家毕歇尔·卡尔,在他的著作《劳动与节奏》中说:“原始民族的许多舞蹈无非是一定生产动作的有意识的模仿,所以,在这种模仿的表演下,劳动必然一定是先于舞蹈的。”在原始部落里,每种劳动都有自己的歌,歌的拍子总是十分精确地适应于这种劳动所特有的生产动作的节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过程中有节奏的活动的意义减弱了。在所有这些场合下,歌的节奏总是严格地由生产过程的节奏所决定。生产过程对歌的内容,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其发展的最初阶段上,劳动、音乐和诗歌是极其紧密地互相联系着的,然而这三位一体的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劳动,其余的组成部分只处于从属的地位。音乐艺术欣赏与音乐教育研究(二)古代阿拉伯、欧洲以及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1.古代阿拉伯音乐的发展历程古代阿拉伯人曾为音乐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过重要贡献,他们最早的歌曲是胡达,这是一种纯朴而单调的原始歌曲。这种歌曲的“乐律”,采用的是当时流行的阿拉伯诗歌的韵律。当时很多阿拉伯诗歌的韵律与骆驼在沙漠中行走的步伐节奏合拍,因此游牧人唱起这些诗歌来非常顺口。随着时间的推移,游牧歌曲传遍了阿拉伯半岛各个地区。古代阿拉伯音乐常常被用在宗教仪式上,人们歌咏赞美神的诗篇,用以表达内心的祝愿。在早期,妇女在阿拉伯音乐的传播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凡是有阿拉伯人居住的地方一无论是阿拉伯半岛,还是叙利亚、伊拉克、波斯等地区,都有歌女在活动。古代阿拉伯人喜爱音乐,也喜爱舞蹈,他们常使用台卜来(定音鼓)、杜弗(方形的铃鼓)和卡迪卜(作响板用的小棒)等打击乐器为舞蹈伴奏。音乐艺术不断提高和发展,越来越被社会各阶层所喜爱。公元7501258年,阿拉伯音乐活动的中心从大马士革转到了巴格达,其他艺术和文学在这个时代也各呈异彩,特别是在公元786一809年文学艺术的灿烂辉煌,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很多不仅在阿拉伯国家,而且在全世界享有盛名的多才多艺的杰出人物。比如卡乃迪,他是阿拉伯历史上第一个写出高水平的音乐论文的人,他不仅是音乐家,还是哲学家、医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乃斯尔·法拉比也是这个时期最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他写了多种音乐理论著作,西方很多思想家和历史学家都认为,法拉比的著作《音乐百科全书》是在后来的欧洲音乐复兴运动中做出巨大贡献的音乐资料之一。阿拉伯音乐在歌曲创作、演唱方面,在音乐知识、理论和研究方面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9世纪中叶,巴格达仍然是生机勃勃的音乐之城,歌曲是当时的主要内容。公元9世纪至13世纪,阿拉伯人撰写的音乐理论著作和其他艺术理论著作有200多种。其中,卡乃迪著的《谈乐曲创作》、法拉比著的《音乐百科全书》(被誉为阿拉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著作)、来伊斯·本·西纳著的《痊愈》一书的一部分(是从理论上剖析阿拉伯音乐的重要章节)、苏菲丁著的《歌曲集》这四部音乐著作最为重要,对西方音乐的发展曾经产生过巨大影响。在音乐领域,阿拉伯人自从公元8世纪起,就写出了大量超出于古希腊的音乐理论和音乐研究的著作。法拉比的音乐理论著作被译成拉丁文,成为欧洲音乐理论家和音乐研究家们的珍贵参考资料。英国大理论家罗杰·培根2第一章绪论承认,它从法拉比的音乐理论中吸取了很多营养,阿拉伯音乐理论也为欧洲的声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当阿拉伯人在公元13世纪于萨拉曼卡建立第一所音乐学院的时候,西方人还不知道建立专业音乐院校的方法。欧洲人根据阿拉伯乐器派生出大量的新型乐器,如欧洲的列比克就是从阿拉伯的来巴卜派生的。阿拉伯的吟游歌唱家每次到欧洲旅行,都要演出欧洲人喜闻乐听的阿拉伯传统歌曲,从而在欧洲的土地上播下了阿拉伯民族音乐的种子。公元13世纪的欧洲歌曲有明显的东方风味,许多乐曲的旋律来自阿拉伯音乐。但从13世纪至17世纪,阿拉伯国家的音乐活动其中包括音乐学家对音乐理论的研究、对未来新音乐的探讨、对乐器的改革等,都渐趋衰落。2.欧洲音乐的起源及发展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当欧洲大部分地区处于原始状态时,它已具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公元前12至8世纪,是古希腊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当时进行各种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时,都离不开唱歌和跳舞。不同职业的人在不同的场合演唱着纺织歌、磨粉歌、牧歌、采葡萄歌、丰收歌挽歌、饮酒歌、凯旋歌等形形色色的歌曲。古代希腊富有特色的音调,汲取了所传承下来的圣咏遗产,以及欧洲其他民族的音乐旋律,集各家之长,因而旋律优美而富于变化,是单声音乐中最完美的集大成之作。从11世纪起,商业发展,城市兴起,逐渐出现新的文化中心,艺术也从宗教寺院及封建城堡的垄断中解放出来,进入城镇集市,遂产生流浪艺人。流浪艺人多才多艺,吹拉弹唱、杂技、演戏无所不能。12世纪,法国最早出现了吟唱诗人。他们以各城堡及宫廷为中心,以简单乐器为伴奏,除吟唱骑士业绩外,还歌唱爱情及自然景色。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文学的发展进入浪漫主义阶段。作家们要求艺术作品应像民间文学那样自然、朴实,反映人们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因而产生了一批文学中优秀的诗篇。这些诗与音乐相结合,产生了新的艺术形式一艺术歌曲。它的主要特点是把诗词与音乐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体,比民歌和一般歌曲的艺术水平更高,艺术技巧和难度更大。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位大师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在艺术歌曲这个领域里写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作品。海顿用朴素的民歌手法谱写的《上帝保佑吾皇弗朗茨》被推选为奥地利国歌;莫扎特写了30多首歌曲,《渴望春天》《致克罗埃》都是短小的珍品;贝多芬的歌曲更深刻,更宽阔地表现了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随着艺术歌曲创作的不断发展,19世纪在奥地利和德国兴起了以舒伯特、3音乐艺术欣赏与音乐教育研究舒曼、勃拉姆斯以及沃尔夫、马勒、理查、施特劳斯等作曲家为代表的艺术歌曲高潮。特别是舒伯特在此领域里开辟了新的天地,他在歌曲创作中,把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传统、德国文学的浪漫主义诗歌和奥地利民间音乐素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3.中国音乐的起源及发展就我国而言,在四千多年前,远古时期的歌唱就和诗、乐、舞一起产生和发展了。春秋时期,经孔子编订的《诗经》有305篇,其中300篇是流传于民间的可歌唱的歌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我国歌曲艺术经历了诗经、楚辞、乐府、律诗、词曲等不同体制的发展和演变阶段。唐代以前的歌曲,由于记谱法不够发达,如今已难知其本来面目。唐宋以后,记谱法逐渐完备,才开始有歌谱保留和流传下来。目前知道的唐代歌曲有赵彦肃所撰的《风雅十二诗谱》和流传到宋代的《霓裳中序第一》等。宋代姜白石创作的词体歌曲14首,是最早由作曲家自己写定的乐谱,是中国音乐史上极其珍贵的资料,也是世界音乐宝库中最稀有的财富。元明以来的歌曲则大多保留在戏曲曲艺中,或者通过琴谱、工尺谱等直接记录保存下来。中国现代的歌曲创作,发端于1898年“维新变法”时期。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中国音乐也随之揭开了新的一页,开始出现了自己创作的艺术歌曲,赵元任采用的歌词都是反映五四精神的,其音乐既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借鉴了欧洲艺术歌曲创作手法,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同时,肖友梅、黎锦晖等人创作的学校歌曲和儿童表演歌曲长期流行于中国许多城镇,成为令人注目的社会现象。抗日救亡歌咏活动在全国的展开,把歌曲创作推进了一个新的阶段。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产生了更多的优秀歌曲作品和新的歌曲演唱形式,这些都为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音乐的基本概念(一)音关系中的基础音程及感情特质1.音阶音是一种客观物质的运动现象,各种高低不同的音,决定音是一种客观物质的运动现象,各种高低不同的音,决定于一定时间内物体振动次数的多少,它们相互间的关系是固定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各种音阶都有一定的客观性。任何一种音阶都是在人们长期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被认识而固定下来的,作为音乐的材料一音阶的各音之间的关系是由一定数量的频率4第一章绪论决定的,不会因为社会制度的改变或人们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生变化。2.音程音乐效果的获得,依靠不同的音的结合与连接。纯音程有一种纯粹的、明澈的、开朗的、温和的性质。大音程强健有力;小音程有相当的压抑、忧郁的性质,而适于用在阴沉忧伤的乐句上;增音程有扩张、紧张的性质,给人以紧迫急促之感;减音程有最显著的悲哀忧郁的性质,因此常给音乐的画面染上戏剧的或几乎悲剧的色彩。为什么同是由几个乐音构成的乐曲,而听起来会有明显的中西方差异呢?这主要是中国音乐与西洋音乐的旋法的不同而形成的。(二)和孩的构成与连接近代欧洲的音乐根据“和弦”而构成。和弦便是互相协和的一群音。换言之,是三个、四个或五个音同时的结合,各音间所构成的音程要全部(至少大部分)是协和的。所以和弦是比音程规模较大的一种音结合。如果两个音不是同时发出,而是先后出现在一行旋律中,那么其间的音程便称为“旋律的音程”,如果两个声同时发出,其间的音程便称为“和声的音程”。一个真正的和弦,至少必须包含着三个音,是由互隔三度音程的三个、四个或五个音结合而成。但应注意的是,作曲时应根据音乐发展需要的具体情况处理。如果作曲时都要权衡和弦的种种差别,运用和弦时都要精密地符合于这种种差别,其结果就会产生毫无灵气的音符排列或堆砌。和声学的普遍应用于18世纪和19世纪中,在这期间,所用的和声素材以及这些素材的应用方式几乎是固定不变的。音乐大都是建立在四部写作的和声基础上的。这就是说:从纵的方面来说,每个和弦是由四个音组成的;从横的方面来说,共有四个不同的旋律。在一般的音乐中,纵的部分(指和弦)】总要受到横的部分(指旋律)的约束。纵的部分完全不受约束的音乐,就是纯粹谐和的音乐,这种音乐是很少的。如果不符合作曲规则就能够造成更悦耳的音乐,那么就应毫不犹豫地将规则打破。一般而言,一首好听的旋律中所用的大部分是级进,而只有在适宜的情形下才用一些跳进来加以变化。用太多地跳越会造成不圆润的效果,而不能得到平滑流畅的美质。音乐和戏曲不同。戏曲主要通过人物的歌唱、动作、道白和具体情节来刻画人物的心境和际遇。而如果音乐的主题格式化、脸谱化了,它就会削弱5音乐艺术欣赏与音乐教育研究事物的多样性、具象性。共性多、个性少,就会使得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得类型化、单一化了。音乐的发展手法虽然很多,但是因为它的要素有限,它主要是依靠音调、节奏、和声、音色、速度等的变化来描述事物,由于它比较抽象,经常需要将主题重重复复地发展、申述来说明一种意念,塑造一个形象,它是最需要形式一而且是比较严格的形式(曲式),才能使听众沿着一定的线索来领会内容。音乐创作,贵在独创。聂耳写过的每首乐曲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个性,洗星海的独创性也很强,他的《黄河大合唱》中,就没有一首曲调是相近的。(三)曲调的构成与发展旋律又叫曲调,是音高和节奏相结合所形成的音乐线条,是对于塑造音乐形象起着极为重要作用的音乐基本要素,是音乐的灵魂和基础,也是音乐内容、风格、体裁的主要体现者。节奏是旋律的骨干,是音的长短和轻重关系的有机结合,是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旋律的进行,在整个乐句或乐段中要保持着各音间一定的关系;在结构上要有明白的分段;在进行方向与节奏上要有平衡和对比:又要有结构上的特征,以便使曲调得以清楚地反映曲调的发展起于“反复”,确切地说,反复给曲调发展打下了有利的基础当然,照原不变的反复,对曲调构造不起什么作用,但反复只要有细微的变化,便对曲调发展有所影响,从而推动曲调的发展。反复加入精巧的变化,就使简单的方式一跃而成为曲调发展上有力的促进者。一个曲调先用简单的形式出现,然后加以雕琢而再现。变化反复的方法很多,这种变化包括音程方面、节奏方面、声部位置方面(如由高音移为低音)与调方面(如由大调变为同主音小调)。变化反复是曲调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它能从简单的原曲调(或主题)引出隐蓄未宣的美点,将音乐发挥得淋漓尽致。曲调亦可能在变化反复后,再根据最后的音形或片段加以引申,这叫作“扩充”。曲调的发展中还有一种方式,称为“模进”,与反复相类似,是根据原曲调将各音移高或移低而再现。与反复一样,模进可以照原不变,也可用种种变形由片段作模进,构成了乐句:由音形作模进与反复,构成了另一乐句。也就是说,模进与反复模进可以作为音形或片段的发展,用来构成乐句。6···试读结束···...

    2022-10-12

  • 艺术欣赏》时芹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艺术欣赏》【作者】时芹编著【页数】221【出版社】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7.09【ISBN号】978-7-310-05486-2【价格】36.00【分类】艺术-鉴赏-高等学校-教材【参考文献】时芹编著.艺术欣赏.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7.09.图书封面:图书目录:《艺术欣赏》内容提要:本书共分为艺术世界如何欣赏聆听音乐之声体验舞蹈之美亨受电视声画世界享受电影视听盛宴品读书法艺术观赏造型艺术设计艺术欣赏八章,其主要内容包括:艺术欣赏的对象艺术欣赏的性质等。《艺术欣赏》内容试读第一量艺术世界如何欣赏艺术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可以满足人们主观的情感需求,也是人们进行日常生活娱乐的特殊方式。它的本质在于不断创造出新兴之美,借此宣泄内心的欲望与情绪,是一种浓缩化和夸张化的生活。文字、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任何可以表达美的行为或事物,皆属艺术所谓艺术欣赏,即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接受”感知、体验、理解、想象、再创造等综合心理活动,是人们以艺术形象为对象的通过艺术作品获得精神满足和情感愉悦的审美活动。第一节艺术欣赏的对象按时间顺序,艺术活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艺术创造;二是艺术欣赏。艺术创造,从字面的含义上理解,就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家们在生活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物质材料、表现手段,进而创作出独有的艺术作品。艺术欣赏则是人们以艺术作品为对象的审美活动。艺术作品是连接两个部分的桥梁,缺少艺术作品,艺术活动的两个部分也就无从谈起。艺术欣赏由欣赏主体和欣赏客体两个组成部分。艺术欣赏主体,即欣赏者。在整个艺术欣赏过程中,欣赏者凭借自身的生活经验,通过感受、体验等手段对艺术作品进行鉴赏。同时,欣赏者可以注入自己个性的想象,对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欣赏者的欣赏过程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一个艺术作品的“再创造”。艺术欣赏是艺术创造的延续和扩展,可以让艺术家个人创作的作品产生普遍的社会效应,进而成为社会的精神财富。故而,我们有理由相信,艺术欣赏的本质就是创造。艺术欣赏客体,即供欣赏的艺术作品。艺术欣赏以艺术作品为对象,它是艺术家和欣赏者实现审美沟通的基本媒介。艺术作品是欣赏主体进行艺术欣赏活动的基础。没有艺术作品,便缺少欣赏对象,也就不存在艺术欣赏。唯客观上存在为欣赏者所欣赏的对象,艺术欣赏活动才得以产生和进行。艺术作品虽是艺术创作活动的终点,但却也成为艺术欣赏活动的起点。艺术欣赏的对象可以分为若干门类:音乐和舞蹈、美术和设计、建筑和园林、摄影和书艺术欣赏法、电影和电视,等等。作为艺术欣赏的主客体,欣赏者和艺术产品彼此之间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欣赏主体对艺术作品的影响量一(一)欣赏主体的审美活动是主动的,也可以对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艺术作品的种类很多,其涉及面也相当广。欣赏者并非万事尽知,他所欣赏的作品往往都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就以《红楼梦》而言,喜欢的人才会去阅读它,要是欣赏者对其根本不感兴趣,就算他明知道这是一部名篇巨著,也不会去欣赏它。欣赏活动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故在欣赏的过程中,往往会夹杂着欣赏者自身所独有的理解。欣赏者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学识修养都会对其欣赏活动产生影响。同一件雕塑品,收藏家、鉴赏家、普通看客对其评价往往迥异。《红楼梦》只是一本书,但却有无数的红学研究者。从这个角度来说,欣赏就是人对自我本质的再确认。欣赏活动也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在欣赏的过程中,欣赏者的脑海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念头,在这些念头的驱动下,他可以为艺术作品添加“枝叶”。对于艺术作品而言,创作者完成了塑造之后,它并不具备普遍的社会效应,还不能称为社会精神财富。只有经过艺术的欣赏,经过欣赏者的“添枝加叶”,它的内在才得以升华,最终成为跻身社会精神财富之列的艺术作品。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感受者和艺术家那样融洽地结合在一起,以致感受者觉得那个艺术作品不是其他什么人所创造的,而是他自己创造的,而且觉得这个作品所表达的一切,正是他早就已经想表达的。”(二)艺术欣赏对艺术作品的“再创造”,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创造过程虽然艺术欣赏的创造在一定程度上跟艺术家的创造联系甚密,但是就两者本质而言,它们有着根本性的区别。艺术家在创造的过程中,其想象不仅伴随着表现形式的种种探索,而且还需要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使艺术家可以将自己头脑中的意象折射到现实世界中,进而塑造出可供欣赏的客观对象一艺术作品。而欣赏者的创造由于受到艺术作品的本体制约,其脑海中所生出的意象只限于精神层面,无须转化为客观层面。王朝闻曾引用鲁迅先生的话说:“看人生是因为作者不同,看作品又因为读者而不同。”有一千个《红楼梦》的读者,他们的心中就会塑造出一千个林黛玉的形象。延)伸)读▣收度红学会对《红楼梦》的影响白先勇解读《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其原名有《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前80回由曹雪芹著,后40回由高鹗续(一说是无名氏续写),程伟元、高鹗整理。第一章艺术世界如何欣赏《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文化性的伟大作品,自问世之日起,便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古往今来,研究《红楼梦》的学者数不胜数,特别到了近代,更是涌现出一批大有作为的红学家。提到红学家,就不得不提到中国红学会。中国红学会成立于1980年7月,现有会员三百余人。它是以曹雪芹与《红楼梦》为研究对象的群众性的学术团体,附设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该会的宗旨是:“团结和组织全国红学工作者,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和国内外业务交流活动,为推动我国《红楼梦》研究事业的发展而努力。”现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博客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词。中国红学会博客圈由邓肖达先生一手建立起来,其目的是为了将广大爱好《红楼梦》的朋友聚到一起。对于《红楼梦》的研究观点,无对错之分。邓肖达曾经说过:“《红楼梦》是属于全人类的,红学不只是红学家研究的专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对《红楼梦》的见解,有歧义可以讨论,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研究红学是为了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让世界看到中国的文化成就,进而促进我们更好地与世界交流。《红楼梦》的人文及艺术价值是非常巨大的,不可否认,如果没有这么多名家大众去发掘它,那么就算再过几百年,它依旧是一本普普通通的古文书籍。《红楼梦》是一件璀璨的艺术品,唯有众人不断去欣赏它,开凿它,其艺术价值才可以完全呈现于公众面前。二、艺术作品对欣赏者的影响年中的湖器高,的(一)艺术作品对欣赏者具有客观的制约性作为欣赏对象的艺术作品,不仅制约了艺术欣赏活动的性质、特点和规范,制约着欣赏者的感受、体验、想象、情绪和理解,而且也为欣赏者规定了一定的活动范围、方向和路线。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艺术种类、体裁和样式对欣赏活动有着特殊的规定和限制。在艺术欣赏中,欣赏对象与欣赏主体互相依存、互为条件,二者的关系是既矛盾又统一。可以这么说,艺术欣赏的过程就是主、客体双方由对立而达到统一的过程。(二)艺术作品对欣赏者而言,犹如一块未雕琢的璞玉作为欣赏对象的艺术作品是多层面的,往往呈现着许多艺术空白,有待于欣赏主体发挥想象力去加以填补和扩充。一件艺术品,如果没有欣赏者去欣赏它,那么它的价值便会永久封存。美玉的前身必是璞玉,没有欣赏者去开凿雕琢它,就算它是一块旷世之宝,亦不可能耀眼于世。挺伸阅读杀头的体黄不达四和氏璧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今湖北省南漳县内)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墣玉去见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艺术欣赏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干了,接着流出来的是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宝,命名为和氏璧。(三)欣赏艺术作品能够提升欣赏者的自身修养艺术作品往往倾注了艺术家的必生心血,是艺术家精神世界的现实反映。提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为什么要读名著?答案恰恰可以折射出艺术作品的现实价值。认认真真地读一本名著,欣赏者往往可以从中获得很多启示和人生哲理。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都能经历,但是却可以借助艺术作品去感受、欣赏,完全可以当作一次修身养性的过程。三、艺术欣赏与艺术创造的关系艺术创造是指艺术家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指导,运用一定的创作方法,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研究、分析、选择、加工,提炼生活素材,塑造艺术形象,创作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劳动。艺术创造是一种人类为自身审美需要而进行的精神生产活动,是一种独立的、纯粹的、高级形态的审美创造活动。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的时候,一般都存在动机。创作动机大体可以分为四类:泄情动机、兴趣动机、成就动机、私欲动机。泄情动机侧重于艺术家借助艺术作品来发泄自己内心的情绪,这些情绪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兴趣动机侧重于艺术家的偏好,不同的艺术家可能拥有不同的兴趣,因而其创作的作品种类、性质也迥异;成就动机侧重于艺术作品带来的收益,对于艺术家而言,其创作的主要目的就是扬名,获取众人瞩目的成就;私欲动机也侧重于艺术品所带来的收益,不过私欲动机的范围更广,其中往往包含名利因素。在各种各样的创作动机中,只有符合艺术创作活动的审美性质和规律,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艺术欣赏的对象所指的正是这一类。艺术家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彼此制约,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艺术创作是艺术欣赏的基础和前提,为欣赏提供对象。没有艺术创作,就没有艺术作品,也就没有艺术欣赏艺术欣赏对艺术创作又具有反作用,具体表现为:艺术欣赏以“消费”的方式刺激艺术“生产”,从“消费”方面赋予艺术“生产”以切实的社会价值和功能。艺术创作是十分复杂、艰巨的精神劳动,它要求艺术家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深厚的生活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出众的艺术才能和娴熟的艺术技巧。四、艺术欣赏和艺术批评的关系谈及艺术欣赏,往往又会提到艺术批评这个概念。什么是艺术批评?所谓艺术批评,指在艺术欣赏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理论观点和批评标准,对艺术现象所作的科学分析和评价。艺术批评的对象比艺术欣赏的对象要广,包括一切艺术现象,诸如艺术作品、艺术运动、艺术思潮、艺术流派、艺术风格、艺术家的创作以及艺术批评本身等。当然,艺术批评第一章艺术世界如何欣赏的中心是艺术作品。对于艺术批评而言,它既可以是一种活动,亦可以是这种活动的结果。艺术批评离不开艺术欣赏,但二者又有根本的区别。一般而言,艺术欣赏带有更多的感性活动的特点,艺术批评则是一种以理性为主导的科学分析、论断活动。艺术批评是艺术界的主要批评方法之一,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在艺术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开展正确的艺术批评,可以帮助艺术家总结创作经验,提高创作水平;可以帮助艺术欣赏者提高欣赏能力,正确地欣赏艺术作品;还可以使各种艺术思想、创作主张、艺术流派、艺术风格相互交流和争论。由于艺术批评者总是依据一定的世界观、审美观和艺术观对艺术现象做出分析和评价,因而带有较强的主观意识成分。欣赏活动往往带有显著的个性特点和主观随意性,依据欣赏者的个性、趣味、嗜好等,常常促成其对某类艺术风格、形式的偏爱,有的时候甚至可以左右其主观评价。如同酷爱京剧的人很可能不喜欢其他的剧种,喜欢流行乐的人不怎么喜欢听古典乐。个人的好恶、趣味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且不可避免,任何人对美的选择都拥有自主权,无论他们如何去选择评判,只要不违反一些基本性原则,那么都可以称得上合理。因此我们要尽量满足各种不同的审美需求,不应该简单划一。艺术批评虽也带有一些个性,但其更多的是一种客观性和普遍性,就审美而言,都有一套美与丑的普遍的社会标准。第二节艺术欣赏的性质一、艺术欣赏的特性艺术欣赏的特性主要体现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统一;教育与娱乐相统一;享受与判断相统一;制约性与能动性相统一;共同性与差异性相统一;审美经验与“再创造”相统一(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统一欣赏者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而提高认识、受到教育,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它不同于纯粹抽象的理论思考或是在直接的实践经验的驱使强迫下接受某种道德训导。欣赏者对作品所揭示的生活的本质的认识,或对艺术家所做的说明、判断、评价的接受,始终跟欣赏者对艺术作品所反映的具体生活现象的直接感受和情感反应密不可分。在整个欣赏过程中,对于反映在作品之中的生活,只有那些为欣赏者的感觉和感情所肯定和接受的东西,才能成为他在理性上所肯定和接受的东西。即艺术欣赏的过程是一种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的过程。正是因为艺术欣赏具有这个特点,才使得欣赏者在艺术欣赏活动中不仅认识了事物的本质,而且生动具体地把握住丰富多彩的感性世界,激发了与其对事物的理性认识相一致的情感态度,推动欣赏者走向实践。例如,我们在观看《长征》这部电视剧时,不仅在理性上认识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崇高精神品质,而且还生动具体地感受到了这种品质,激发了我们崇敬、热爱和在实践中学习这种品质的感情。黄宽可艺术欣赏(二)教育与娱乐相统一艺术作品的感染力之所以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主要原因在于它能寓教于乐。这点正体现了艺术欣赏活动中教育和娱乐相统一的关系。鲁迅说过:“文艺之所以为文艺,并不贵在教训,若把小说变成修身教科书,还说什么文艺。”公元前罗马的贺拉斯曾经提出的文艺“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这两位名家所言,正道出艺术作品对欣赏者存在一种特殊的精神作用,即将教育融于娱乐之中。绝伸闻)读形第的还名服1张酸奶头吸乎电圆4明单改西那教育不同于教训用下门的心格地容显保国教育与教训不同,艺术作品“寓教于乐”的特点,决定了艺术欣赏活动能够给人以道德和知识的教育。艺术的教育作用只能通过欣赏者对作品发生兴趣,在欣赏过程中得到一定的审美愉悦,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由于各种艺术作品的性质不同,艺术欣赏的教育性与娱乐性的关系亦不同。有些作品教育性强些,有些作品娱乐性强些。但是,无论哪一种艺术作品,甚至包括催人泪下的悲剧,也都必然带有一定的审美愉悦性。任何具有严肃创作目的的艺术,只有当它首先适应了群众的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适应群众的主观爱好与可接受性,它才能赢得群众的认可,提高群众的觉悟,滋养群众的心灵。(三)享受与判断相统一欣赏艺术品,是一种享受的过程,也是一种判断的过程。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可以将人们带入一个能够充分发挥想象的世界里。在这里,人们可以暂时摆脱任何功利目的,任意遐想,这是一种很轻松、愉悦的感觉。同时,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欣赏者还必须拥有判断意识。并不是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适合你的。人们必须学会选择和判断,在欣赏的过程中寻找到能为自己带来最大愉悦的作品或者亮点。以:好或已((四)制约性与能动性相统一艺术作品经过艺术家们的创造,具备一定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很大程度上受这种艺术形象的影响。比如人们在欣赏一幅山水画的时候,脑海中所浮现的情景多是跟图中的景致相关,一般情况下,欣赏者的遐想不会越过既定的框界。从这一点来看,艺术欣赏受到艺术作品形象的制约。虽然艺术欣赏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可是欣赏者依旧可以在既定的规则下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在这种能动性的驱使下,欣赏者往往可以看到山水画的创作者都没有注意到的东西。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受到欣赏者的主观能动性影响,件艺术作品才可能散发出更大的艺术魅力。(五)共同性与差异性相统一《蒙娜丽莎》的美,是人们的共识,但不同的欣赏者,却会注意到不同的美。比如有些人会认为《蒙娜丽莎》是一种典雅的美,而有的则认为它是一种忧伤的美…透过《蒙娜丽···试读结束···...

    2022-10-12 艺术欣赏ppt免费 艺术欣赏掌上综素

  • 艺术欣赏》钱为群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艺术欣赏》【作者】钱为群主编【页数】264【出版社】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1【ISBN号】978-7-5352-9327-5【价格】38.00【分类】艺术-鉴赏-高等学校-教材【参考文献】钱为群主编.艺术欣赏.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1.图书封面:图书目录:《艺术欣赏》内容提要:本书主要介绍了艺术欣赏的相关知识,主要包括音乐、绘画、雕塑、书法、舞蹈、戏剧、影视、摄影。同时,注重艺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在实践工作中挖掘学生的灵感和创造力。本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在编写指导思想上着重强调了教材内容的实用性,以突出艺术欣赏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性。本书可供高等院校学生及艺术欣赏爱好者学习使用。《艺术欣赏》内容试读第一章Chater1艺术与艺术欣赏艺术欣赏对艺术作品的“接受”一感知、体验、理解、想象、再创造等综合心理活动,是人们以艺术形象为对象的通过艺术作品获得精神满足和情感愉悦的审美活动。也就是说,艺术欣赏是对艺术对象的鉴赏认知活动。这种鉴赏认知活动包含两个条件:主体和客体。在这里,主体是指欣赏者,客体即欣赏对象。艺术欣赏的对象包括称为“艺术”的常见指标对象,如音乐、绘画、雕塑、书法、舞蹈、戏剧、影视、摄影等。艺术欣赏是一种情感感染体味、精神生化感受、理性认知满足的活动:是从作品创作形态入手,从感性感受开始,把握作品的形态特征和内涵,进而获得精神愉悦,最终得到理性认识的结果。艺术的本质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现象,既具有一般意识形态的特性,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质。首先,艺术作为一种一般意识形态,不管其传达的内容多么复杂丰富,表现的形式多么离奇抽象,归根结底,都源于社会生活,都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直接或间接、曲折或明显的反映。其次,艺术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与政治、法律、哲学、宗教、道德等社会意识形态的最大区别在于,具有审美性,即艺术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所谓审美性,是指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建立在审美的基础之上,艺术家是采用一种审美的方式去认识生活、审视社会、反映现实的。这种审美性贯穿艺术创作的全过程,渗透于艺术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各个方面。艺术家把社会生活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去把握,着力发现、发掘现实中一切美的因素,即使是现实中丑的事物,也要通过艺术家审美理想的烛照,揭示其丑的本质,从而达到对美的颂扬。许多理论家从不同角度给予了艺术不同的解释。艺术的奇妙不在于定义,而在于多样理解的奥妙本身。定义仅仅是理论形态的把握而已,而艺术欣赏在于把艺术作为生动灵跃的精神情感对象来把握。艺术与审美、艺术与情感、艺术与物质现实是需要辨析的重要问题。总之,艺术既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一员,又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其对生活的反映是建立在“审美”基础之上的。艺术的本质属性就是“审美性”。001艺术欣赏第一节艺术的本质一、艺术本质的几种代表性观点对人类艺术活动做本质的探讨,这是一个长久以来既令人着迷又使人困惑的沉重课题,其间的困难与艰辛令许多人望而却步。因为,艺术的本质探讨,是对“什么是艺术的终极追问。然而,纵观古今,仍可看到难以计数的探讨记述,关于艺术的定义也不下百种。尤其是那些思想家、哲学家,以及艺术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对此的探讨和研究,更是矢志不逾,坚韧不拔,皓首穷经。虽然许多探究艰深晦涩,但仍然耐人寻味、发人深省。尽管有消解本质主义的当代哲学观念,但我们认为:对于艺术的本质探讨,虽然永远不能抵达终点,却可以在探讨中不断接近。从古到今,许多贤哲都表达了他们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并且给艺术下的定义不胜枚举。归纳起来,主要有六个方面的观点。(一)艺术是一种技能早期人们对艺术皆有这种较普遍的见解和认识。《后汉书·伏湛传》有“永和元年,诏无忌与议郎黄景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艺术”的记载,李贤注:“艺谓书、数、射御,术谓医、方、卜、筮。”《晋书·艺术传序》:“艺术之兴,由来尚矣。先王以是决犹豫,定吉凶,审存亡,省祸福。”古代西方对艺术的理解与中国古人有相似之处。古希腊的“艺术”的概念主要是指生产性的制作活动,包括木工、金属加工,甚至外科手术之类的技艺技能。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totle,公元前384一公元前322)认为艺术是广义的,即一切创作,包括职业性的技术。这种对艺术的理解直到文艺复兴前后才有所改变。(二)艺术是现实生活的模仿和再现“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和再现”是西方艺术史上很有影响的观点。古希腊赫拉克利特(Heraclitu,公前前530一公元前480)和德谟克利特(Demokrito,公元前460一公元前370)最早提出这个看法。亚里士多德完善了这一观,点。他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艺术甚至比它所模仿的现实世界更加真实。亚里士多德的再现论影响了欧洲2000年。达·芬奇(LeoardoDiSerieroDaVici,1452一1519)、莎士比亚(WilliamShake-eare,1564一l6l6)、塞万提斯(MigueldeCervateSaavedra,1547一l616)等艺术巨匠都秉承了再现本质理论。俄国艺术理论家、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NikolayGavrilovichCheryhevky,l828一l889)、法国艺术史家、美学家泰纳(HiolyteAdolheTaie,1828一1893)等也都以再现论为自己理论的基本出发点。002第一章艺术与艺术欣赏◎知识链接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一1889),俄国批评家和美学家。列宁把他誉为“未来风暴中的年轻舵手”,普列汉诺夫把他比作俄国的普罗米修斯。著作有《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理》《生活与美学》以及小说《怎么办?》等。他坚持现实生活高于艺术,再现生活是艺术的一般性格,艺术的目的和本质就在于再现生活。(三)艺术是人主观意识的表现艺术是艺术主体主观意识的表现,是主体思想情感的外化。这种理论在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影响深远。《尚书·尧典》就提出“诗言志”的观点。《诗大序》则指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乐、舞都是不同程度的“志”和“情”的表现。“情”和“志”的表达是艺术活动的动力和本质。同样,西方也有这种认识。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1828一1910)认为艺术是这样一种人类活动,即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西方自I8世纪以来艺术表现本质论日益得到张扬。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BeedettoCroce,1866一1952)认为艺术是抒情的直觉。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SigmudFreud,1856一1939)认为艺术是人的无意识的本能欲望的表现。西方现代艺术家大多深受表现本质论的影响,将表现心灵、情感、无意识等主体意识作为艺术创作的目的直觉概念是克罗齐美学思想的核心和关键。克罗齐把艺术归结为直觉或表现,把艺术活动同物理的事实、功利的活动、道德的活动、概念的知识区分开来,把艺术从传统理性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禁锢中、从依附从属的尴尬位置上解放了出来,从而确立了艺术在人类心灵中的独立地位,实现了西方艺术理论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真正转变,开辟了现代美学研究的新领域。他的美学思想在《美学原理》中体现为:①直觉即抒情的表现。他不承认世界上有“物质”存在,只承认“材料”(情感、欲念、快感、痛感等)的存在。一切直觉既来源于情感又表现情感。②直觉即艺术。人人都有直觉,人人都是艺术家。在艺术家与一般人相比只是在直觉的量上不同。③直觉即欣赏。欣赏是用直觉再造艺术家所创造的抒情的意象,从而得到体验和感受。欣赏和创造也需要直觉的能力。④直觉的成功表现即是美。直觉的功用在于给无形式的情感赋予形式,使情感成为意象。⑤语言就是艺术。认为语言就是一种形象思维,在本质上和艺术相同。克罗齐肯定了直觉即表现,把黑格尔以理念为核心的理性主义美学转变为以直觉为中心的非理性主义美学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著作有《性学三论》《梦的释义》《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003分析引论新编》等。弗洛伊德系统地论述了人的个性结构学说,发展了心理学学说,如有关焦虑、防御功能、阉割情绪、抑制和升华等。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他在心理学观点中提出本我(I)、自我(Ego)、超我(Suer--Ego)、恋母情绪(OediuComlex)和死亡冲动(DeathDrive)的概念和术语。本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不理会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追求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自我通过寻求“本我”得以满足,为本我服务。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通过内化的道德规范和社会及文化的价值观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追求完美。弗洛伊德在后期提出了死亡本能即桑纳托斯(Thaato)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生命只有在这时才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此时,生命不再有焦虑和抑郁,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四)艺术是形式的创造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本质在于形式的创造。人类对艺术形式的探讨由来已久。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就倾心于艺术作品比例关系的研究。现代艺术把形式的创造看作艺术活动的基本性质成为对艺术的重要解读方式。英国艺术理论家克莱夫·贝尔(CliveBell,18811964)提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命题。美国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1895一1981)提出“一切艺术都是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他们将情感的表达和形式的创造结合了起来。(五)艺术本质无法界定进入现代社会,许多的艺术理论家认为对艺术本质的界定是徒劳无益的。英国的艺术理论家贡布里希(ErtHaJoefGomrich,1909一2001)认为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对于艺术本质的各种见解,从不同方面揭示了艺术的本质特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艺术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发生变化和延展。这是艺术具有永恒生命力的标志,也表明探讨艺术本质的困难和所具有的意义。(六)艺术是人类的一种特殊实践活动这种看法全面揭示了艺术本质是认识理解艺术的理论基点。1.艺术是特殊的精神生产方式艺术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生产方式,这是理解艺术本质的理论依据。艺术生产的观点是马克思提出的。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这样论述:“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方式,并且受到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004第一章艺术与艺术欣赏马克思认为包括艺术在内的特殊生产活动是人类生产活动的一种形式,是整个社会生产的组成部分,与物质生产同属于人的“生命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之一。人类社会生产由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求的物质生产和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求的精神生产两大部分组成。艺术生产主要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生产活动方式。马克思把“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作为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类的本质艺术活动作为精神生产是人的自由与自觉活动的重要部分,艺术生产主体拥有宽阔的实践空间,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满足人的审美需求。艺术生产具有的物质生产形态绝不表明它属于纯粹的物质生产形式,艺术生产与一般的物质生产有本质的区别。艺术生产过程是艺术创作主体审美意识对象化的过程,对所借助的物质材料的加工、改造、组合、创造的目的是使自己的审美意识物化,把自己对现实世界的体验、感悟、审美理想表现出来。艺术生产的产品一艺术品的价值是它的审美特质而不是实用性。所以,艺术生产的特质是精神生产2.艺术是人类认识和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以它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于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包括艺术在内的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都是人类主观能力和意识活动的形式。人从不同的出发点来认识和把握世界以达到对世界的全面掌握。它们既有相同性,又是独立的,不能相互替代。艺术掌握世界方式的独特性表现为用形象来反映人类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艺术通过生动、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的创造,为人类提供生动、具体的生活画面,使人类更全面地把握生活的世界和认识自身。塑造形象是艺术反映生活、掌握世界的特有手段,没有形象就没有艺术。形象是艺术活动所创造的体现着活动主体的审美理想的具体可感的形态,是艺术把握世界的特有方式。1)艺术形象特征性艺术形象特征性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艺术形象个性指的是艺术形象具有的与众不同的性格特征。艺术形象的共性指艺术形象体现出的规律性和概括性,使形象具有更深刻的内涵和普遍意义。艺术形象个性与共性统一,普遍的共性在鲜明的个性里体现,个性是共性的具体表现方式。在统一中,艺术形象区别于一般的现实形象而更具审美性。人物形象要表现他独特的外貌、言行、生活经历、思想情感等构成的特点,物象也要发掘出其独有的结构、质感、样态等特质,使形象呈现鲜明的独特性又具有生命的活力,具体可感,栩栩如生2)艺术审美化的真实性艺术是生活的反映,不仅表现生活表面现实的真实,更要表现生活本质的真实。艺术005艺术欣赏■盟■圆形象的真实源于创作主体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和真知灼见。它体现着创作者的审美理想,是审美化的真实。形象的真实性正是艺术能够真实反映生活、掌握世界的力量所在再现性艺术形象的真实性是艺术形象强调反映客观现实的真实性。艺术家在对社会生活的具体描绘中感性和理性的因素比较显著。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追求感性形式的完美和现实的真实。艺术形象既鲜明生动,又富有审美情感和意境表现性艺术形象的真实性是艺术形象强调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性。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偏重于内心感情、情绪的发泄和主观意念的表现,而不拘泥于视觉特征的如实描绘。一切抒发内心世界的、注重表现的作品,都是以生活作为基础的。例如在各种门类的艺术中,音乐以其声响的物质性、形态的时间性、语义的模糊性等特点,使它不能表现出一般艺术形象应该展示出的图式或画面。然而,音乐虽然是一种特殊的声响艺术,但它依然有表现自身艺术形象的要求。这种艺术形象虽然不是直观可视的,却有着一种独有的真切和效果。例如二胡曲《二泉映月》反映的并非是泉和月,此名是后加于二胡曲上的。阿炳自称此曲是信手拉来的“依心曲”。曲调凄凉纠结,真实地反映了阿炳所生活的那个年代劳苦大众内心的苦痛,反映了那时的社会生活艺术都是人的内心世界的展现,即使是作用于不同的艺术感官,它们最终都是在人的精神家园中寻找归宿。为此,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都为它们的艺术形象找到了依托。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家在表现生活时,不仅按照必然律进行,优秀的艺术家还按照必然律进行创作,这使得艺术作品对生活的表现可以比历史更为真实。这种艺术形象比现实生活中的形象更加具有可信性有时荒诞、神秘、幻想的艺术形象似乎缺少真实性,但是究其实质仍然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只不过经过了扭曲和变形。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FrazKafka,18831924)的小说《变形记》通过荒诞离奇的情节和人物,真实地揭示了西方社会价值的失落、人格的扭曲、人际关系的变态通过以上论述,艺术本质上是人类以塑造艺术形象为手段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实践性活动。二、艺术活动的构成艺术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活动,既是人类活动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有着自己的结构,形成了一个有机系统。这个系统由四个基本要素构成,即活动的背景、活动的主体、活动的过程、活动的结果。1.活动的背景活动的背景是指艺术活动展开的时间、空间以及所处的人文环境,主要由自然环境、时代氛围、经济文化样态、风土人情等构成。这些背景为艺术活动提供了条件,是艺术创006···试读结束···...

    2022-10-12 艺术欣赏ppt免费 艺术欣赏掌上综素

  • 艺术欣赏》张莉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艺术欣赏》【作者】张莉主编【丛书名】大学生通识精品系列教材【页数】375【出版社】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10【ISBN号】978-7-5693-0931-7【价格】45.00【分类】艺术-鉴赏-高等学校-教材【参考文献】张莉主编.艺术欣赏.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10.图书封面:图书目录:《艺术欣赏》内容提要:本书是大学生通识精品系列教材之一,本书主要研究艺术活动基本规律,阐述艺术的基本性质、艺术活动系统以及艺术种类特点。本课程是高校艺术院校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本书对艺术活动进行分析、研究,揭示艺术的本质和规律,指导人们按照艺术的特殊规律进行术创作和艺术鉴赏,提升人们的艺术修养,充分发挥艺术的各种功能的学科。《艺术欣赏》内容试读第一章艺术欣赏概论第一章艺术欣赏概论台湾著名作家、美术评论家蒋勋在他编写的《艺术概论》这本教材的“序”部分,以“终其一生,不要失去美的信仰”为题,阐述了写作这本书的初衷,也以此告诫所有青年学生:一生都不要失去美的信仰,更不要失去对美的追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一生都能执着地追求美,这不仅是生活的一种情趣,更是一种心灵的感悟、体验与升华。艺术欣赏其实是一个领悟艺术、领悟美的过程,一种启迪自我生命与绽放灵性之花的过程,而并非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理论概念。如果只是强调理论概念的识记,或许一些对艺术满怀热忱的青年学生,会产生厌恶感,再也不想接触艺术的范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所以“艺术比任何科目更需要一种人的自觉,也比任何一种科目更需要心灵的介人,”①也就是说,教材上的内容多是一些基础理论,而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与感悟,更多要靠自己。所以艺术欣赏课必须有大量的延伸阅读,包括来自声音、视觉、肢体和心灵的全面的艺术熏陶,即包括绘画、书法、雕塑、工艺美术、音乐、舞蹈、电影、电视、戏剧摄影和服饰等。学习一门课,往往要追根溯源。“终其一生,不要失去美的信仰。”这“美的信仰”是什么?究竟什么是美?自然界有很多美景:丰富绚丽的彩霞、姿态万千的云朵、色彩斑斓的蜂蝶、奔流不息的山泉、芬芳扑鼻的花朵、浩瀚神秘的苍穹、鳞次栉比的高楼、曲径通幽的茅舍田园等都能给人们以美的感受。我们时常被大自然的美所吸引、所感动,是因为它们能唤醒我们心灵内在的美好体验、回忆和梦想。花谢花开给我们的感受,是青春短暂而易逝,①蒋勋.艺术概论[M].台湾:三联书店,2015:1.001艺术欣赏YISHUXINSHANG必须在短短的花期尽力地绽放自己。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自己,唯有好好珍惜青春、珍视生命才能不枉此生。潮涨潮落给我们的感受,是海水有涨潮和落潮,涨潮时,海水上涨,波涛滚滚;退潮时,无声无息,悄然而退。这不禁让人们联想到人生就像在惊涛骇浪的大海中奋勇前行一般,有高潮也有低谷,有欢笑也有苦痛,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汹涌。我们在赞叹这些自然界的美景时,也似乎在慨叹我们的人生状态。宋代陈与义看到花谢花开,潮涨潮落,写下了“春去花无迹,潮归岸有痕”的诗句,意指春天逝去,花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潮归大海,却在岸上留下了沙痕。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到林黛玉对美有独特的见解,她最怜惜花,觉得花落之后埋在土里最干净,她在葬花之后写下了“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的诗句,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展现了林黛玉对花谢花开的慨叹和对生与死、爱与恨的感悟。可见,美来自外部世界,更来自人类的精神世界。很多人思考过美的起源。《庄子·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识,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鼓励人们向自然学习,认为一切美与智慧都在天地之间,要行不言之教。而有人认为美源于人的生活,是人的精神活动使动物性的快感升华为人类的美感。欣赏对象之所以能让人感到爽心悦目、陶治沉醉、兴奋愉悦;让人感受到美是因为人们能从这种欣赏的感触中获得深入的理性认知,并感悟到自然理趣与人生哲理,进而获得创造生活与享受生活的精神力量。美可以存在于大自然界中,也可能存在于人的世界,万事万物都可能让我们引发“美”的感动。但是“美”变成一种人类的行为,却和“艺术”有密切的关系。要想了解“美”的起源,必须先了解“艺术的起源”。第一节。艺术起源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各种艺术是在哪个时段产生的,为何产生的呢?为何原始人会在低矮、幽深,离居住地遥远的岩洞里作画?为何那些杀不了野兽便成为兽食的原始人不厌其烦地为这些野兽作画?为何有的野兽身上还有棍棒戳刺的痕迹?为何吃完野兽的山顶洞人将兽骨摆放得整整齐齐,002第一章艺术欣赏概论有的还将兽骨做成装饰品随身携带?为何不同民族最初举行庆贺神灵诞生的重大庆典仪式时都会和原始戏剧相遇?新石器时代用数吨巨石垒成的巨石阵的宏伟造型和古埃及金字塔等大型墓葬群的建造也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使人们不禁缅怀那个时代,向往那个时代。然而,艺术的主体是人,艺术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而发展变迁的。研究艺术起源,必须追寻到距今相当遥远的原始社会。但因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资料相当匮乏,我们根本无法探寻到原始艺术的全貌,所以学界在关于艺术起源的问题上众说纷纭,其中颇有影响力的理论主要有模仿说、巫术说、表现说、劳动说和游戏说。各种学说的代表从各自的哲学观和方法论出发,力图对艺术发生的动机和来源做出一元论的解释。一、模仿说艺术起源的诸多学说中产生最早的是模仿说,其最根本的理论是艺术起源于人对客观世界的模仿。“模仿说”最初萌芽于对古希腊艺术优良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实践总结。古希腊雕塑直接模仿人体,音乐模仿自然之音,戏剧模仿实践中的人等。正是在这种艺术土壤中,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色诺芬等古希腊先哲率先提出了人“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诗应该“模仿好人”等观点。而后亚里士多德更强调了艺术模仿说,他指出:“一般说来,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出于人的天性。人从孩提时候起就有模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模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模仿得来的。”①董健在《戏剧艺术十五讲》探讨戏剧起源的人性依据时就运用了这一理论:“第一,人有模仿的本能与欲望;第二,人有以模仿为基点的表演的本能与欲望;第三,人有观看他人表演的本能与欲望。”@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艺术的不同门类是由于模仿的对象、媒介方式不同而形成的。人有一种“模仿欲”,这是人的本能。亚里士多德在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艺术模仿自然”的基础上指出:“从孩提时候起人就有模仿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47.②董健.戏剧艺术十五讲[M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003艺术欣赏YISHUXINSHANG的本能。人和动物的一个区别,就在于人最善于模仿,并通过模仿获得了最初的知识。其次,每个人都能从模仿的成果中得到快感。”①模仿说在中西方艺术史上都产生过巨大影响。这一学说对解释人类早期的原始艺术有一定合理性。比如属于史前洞穴艺术的雷·空巴莱尔洞穴中上百个绘画形象,包括:马116匹,野牛37头,熊19只,驯鹿14只,羊9只,狼4只,狐狸1只以及39具人体。⑧这些动物和原始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不是他们的食物来源,就是他们生命的威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模仿说有一定道理。然而,所谓艺术起源的模仿说注重的是艺术的表层形象,缺乏对艺术本质与社会功能的探索,只能从某一层面对原始艺术进行阐释。例如,中国西安半坡出土的彩陶上的双鱼(图1-1),如果只是对生活的模仿,那仅仅只看到了艺术的表象,而没对艺术本质进行关照。图1-1西安半坡出土的双鱼人面鲁迅曾说:“画在西班牙的亚勒泰彩陶盆米拉洞穴的野牛(图1-2),是有名的原始人的遗迹,许多艺术史家说,这正是‘为艺术而艺术’,原始人画着玩玩的。但这解释未免过于‘摩登’,因为原始人没有19世纪的艺术家那么有闲,他画一只牛,是有缘故的,为的是关于野牛,或者是猎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③另外,原始社会洞窟壁画中的野图1-2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的牛、野马或其他动物,从宏观上看,其野牛图轮廓和神态都非常生动,但是它们瘦弱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M们.陈中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47②据法国考古学家布吕叶统计,见王小明.原始艺术[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2:7.③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87.004第一章艺术欣赏概论的腿与庞大的身躯根本不成比例。可见,原始社会的人们并非客观真实地去模仿、刻画事物。他们对事物的关照与展示,都加入了他们自己的认知、主观选择与表达诉求。他们笔下的牛或马,在当时可能并非具有耕种或运载的功能,而是人们重要的食物来源。因此,人们希望它们能够长得膘肥体壮,但是腿脚却不那么发达,这样就能轻而易举地成为人们的猎物,从而将它们的蹄子和四肢有意识地缩小了。二、巫术说巫术说产生最晚,直到19世纪、20世纪原始艺术遗迹大量发现、原始文化深入研究之后才出现。但是,它却很快成为关于艺术起源的重要学说,在现代西方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种学说认为,现实艺术起源于原始人类的巫术活动。其哲学基础是原始社会的万物有灵观念。它认为,巫术是远古时代狩猎部落为弥补狩猎手段的不足,用幻想的方式去控制自然的产物。如原始歌舞,模仿狩猎的情景,模仿杵小米的动作等,这些歌舞又伴随着宗教性的仪式,被原始人用来保证巫术的成功,如祈求下雨、庆祝丰收、驱逐鬼神等。古希腊戏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的仪式,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八蜡”仪式也包孕了戏剧的因子等。人类最早是想用巫术去控制神秘的自然界,显然是办不到的。巫术说是在研究原始习俗和巫术信仰的基础上产生的,其代表人物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泰勒认为,原始人信奉万物有灵的哲学,他们不明白人类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把世界看作是一个神秘的领域,世上一切生物都有灵魂,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都可以与人类进行灵魂交感。这就是原始人思维中的“万物有灵论”和巫术信仰。如2017年上映的国产动漫电影《熊出没之奇幻空间》就反映了这种文化。该片围绕“森林”这一主题,讲述熊大、熊二和光头强与金鹿角守护者一鹿族女孩协力保护金鹿角,击垮反派,最终让森林复苏的故事。“万物有灵”思想认为世间万物都存在着自己的神灵,森林中的动植物也是如此。《熊出没之奇幻空间》中的神鹿就是掌管大自然的远古的神灵,而金鹿角是掌管万物生命的神灵。令人不由发出疑问的是,为什么许多壁画不是画在原始人居住的洞穴,而是远离生活地,且大多阴暗潮湿,有的矮小到人体无法直立,况且005艺木欣赏YISHUXINSHANG在这里作画,不仅需要照明,还需要运送绘画材料,这绝非劳动之余的娱乐。而且,为什么有的动物身上有被长矛和棍棒戳刺的痕迹,这些又成为艺术与巫术相关的证据。他们由此推断,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早期的巫术活动。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认为;原始部落的一切风俗、仪式和信仰,都起源于交感巫术。交感巫术,是人们为了促进一个过程实现而现身说法,加以模拟或表演一出戏剧,对这个过程加以描写(绘画),以求达到控制自然的目的。比如,原始人认为只要把动物图像画下来就可以把它们猎获。画家、民俗学者靳之林通过对中国民间艺术和民间风俗的研究,发现彩陶上的图像就是流传在黄土高原民间剪纸中的抓髻娃娃一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他说道:西安半坡出土的原始彩陶盆“双鱼人面”和“鱼网”符号,并不是所谓“反应渔猎生活”,而是一组崇拜生命之神,祈求生命永生和子孙繁衍的巫术器物。他就是现在仍然流行的民间原始艺术遗存中的“阴阳鱼”“八卦鱼”“双鱼娃娃”“龙传人”和“二龙戏珠”的图1-3青海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原型;青海出土的彩陶“舞人纹”(图1-3),也并非“劳动之余的舞蹈”而是招魂辟邪的巫术器物,它就是至今仍然作为招魂辟邪而流传于民间的“拉手娃娃”“五道娃娃”的原型。@三、表现说表现说兴盛于19世纪后期。这种学说在东西方都有很大影响。表现说又分为情感表现说和本能表现说。1.情感表现说此说侧重于从人的意识层面解释艺术的起源,他们认为,人天生具有表现主观感情的需要,人类的文学活动正是应了人类宣泄情感的需要而产①新之林.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006···试读结束···...

    2022-10-12

  • 《音乐教学与艺术欣赏》刘霄|(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音乐教学与艺术欣赏》【作者】刘霄【页数】159【出版社】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21.03【ISBN号】978-7-5575-5125-4【分类】音乐教育-教学研究【参考文献】刘霄.音乐教学与艺术欣赏.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21.03.图书目录:《音乐教学与艺术欣赏》内容提要:《音乐教学与艺术欣赏》内容试读第一章音乐教育简史第一节中国音乐教育简史中国素以“礼乐之邦”著称于世,具有悠久的乐教传统,作为世界音乐教育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音乐教育史大有可书之处。一、古代音乐教育夏、商、周三代,是学校教育逐步定型发展的历史时期。夏朝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奴隶制社会的开始。从史料看,继“成均”之学后,还有名为“校”“序”“瞽宗”“庠”之类的教育场所出现,《孟子滕文公上》中说:“庠者,养也。”《说文》解释:“庠”从广羊声。即“庠”字由“广”与“羊”两字组成,“广”即居住的地方,“羊”为食物之意,是为敬养氏族长老专门设立的一种“养老院”。由于享受这种待遇的人多为经验丰富、学识广博的老人,后来就逐渐演变为专门教育青年一代的场所。主要教育内容有:狩猎、军训、忠孝及乐教等方面。很明显,“庠”的乐教内容是对“成均”之乐教的沿袭,乐教已成为具有初步独立形态的教育类型之一。但乐教的概念并非是音乐教育的专称,它还包含着诗歌、舞蹈等方面的教育内容,甚至把绘画(写字)、纺织、天文也归并到“乐”的范畴之中。在这一点上,中西教育发展的规律是一脉相承的。“古代希腊,曾把音乐和体育相提并论,认为体育培养人的身体,音乐培养人的心灵,因此,凡是与音乐教学与艺术欣赏培养人的心灵有关的学问,如文学、艺术、数学、天文学等,他们都归到音乐的范围之内。”到了公元前17世纪左右,商汤灭夏,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在长达600余年的商代,我国奴隶制社会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夏朝相比在教育内容上大不相同,一些场所已成为专门传授礼乐的教学场所,这标志着我国奴隶制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一大转变。“学”字自商代开始出现。《明堂位》记载,商学,分为“右学”和“左学”两类,前者为大学,后者为小学,这说明教育类型已有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文字的出现、语言能力的提高,为具有真正“学校”含义的“学”和“瞽宗”的定型发展,提供了必备的基础,起到了“催生”作用。商代甲骨卜辞中已出现了“学”字的多种写法,从最简单的“学”字演变到复杂的“学”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学”字包含着三个方面的意思,即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场所,这是“学校”构成的三大支柱。文字的演变与进化,是我国文明进程的历史印迹,也反映出我国学校结构不断完善的基本历史脉络。《江陵项氏松滋县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段人,以乐造士,故其学为瞽宗”。“以乐造士”是商代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殷人尊神”是商代的主要教育思想,而“尊神”则又必须通过唱歌、跳舞、鼓乐等各种仪式来实现。乐教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则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商代统治者虽利用乐教作为加强其神权统治的工具,但同时也加速了乐教自身发展的进程,促使乐教向更深领域中逐步渗透。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全盛时期,出现了较为严密的学位体系,教育类型的分化发展日趋明显。“周代统治者利用音乐,比前代更进一步。除了利用音乐以加强其统治外,他们又利用音乐来宣传阶级社会中等级制度的合法性;他们设立了专门的音乐机构来控制音乐活动:他们在‘国学中教音乐,培养青年,使他们能根据统治阶级的意图,利用音乐巩固周王朝的统治权。”这说明周代统治者充分认识到了音乐的教化职能,试图通过乐教的手段来达到“治国安民”的政治目的,这里也有着积极的一面。周代统治者视乐教为“国教”,把乐教的位置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步。周第一章音乐教育简史代音乐教育兴旺发达的原因,除统治者十分重视以外,还与当时的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科技的进步、社会意识形态及审美观念的变革等方面有着直接关系,它们有着相吻合、相适应、同步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有着生存滋长的社会土壤和基础,从而使西周音乐教育成为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史上辉煌的一页。二、近现代音乐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事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获得了空前的进步与成就,同时,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正朝着现代化、民族化的方向发展,随着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的进展,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音乐教育体系,正在探索中逐步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学校音乐教育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49年至1966年)。这个时期是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发生巨大转变和迅速发展的时期。随着对旧的教育体制的改造,新教育体制的建立,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教育行政法规,确立了美育和音乐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迅速使全国的音乐教育步入正轨。1952年教育部颁行的教学计划规定:音乐为中小学必修课,小学和初中一、二、三年级均开设音乐课,并强调“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以“陶冶学生的审美观念,并启发其艺术的创造力”。1956年教育部颁行的初中音乐教学大纲规定:学校音乐教育是“美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音乐教学的目的主要是教会学生有理解、有表情地唱歌和感受音乐,通过歌曲艺术形象的感染来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音乐教学的内容“包括唱歌、音乐知识和欣赏三部分”。对于音乐课外活动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音乐课堂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在配合社会和学校的政治、文化生活方面,课外音乐活动呈现出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针对当时音乐师资缺乏的状况,国家对师范音乐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1952年全国15所高等师范院校设立了音乐系科,1956年我国第一所艺术师3音乐教学与艺术欣赏范学院在北京成立,继而一些省、市和地区也成立了相应的艺术师范学院或在中等师范学校设立音乐(艺术)班。同时,综合性大学和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艺术)系科也有所增加。至1966年,先后创立了9所高等音乐学院,全国各大行政区至少有一所专科以上的音乐专门学校。这些学校培养出的大批音乐师资在音乐教育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音乐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习苏联的音乐教育体系、教学思想和方法。在全面向苏联学习的方针指导下,认真学习苏联的教育教学理论;翻译出版介绍苏联音乐教育教学的理论著作;派留学生到苏联和东欧国家学习;聘请苏联专家来华讲学。苏联的音乐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的另一特点是音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紧密联系,特别是音乐教学的内容紧密配合社会政治活动。这种特点,一方面继承了从学堂乐歌、救亡歌咏运动以来的优良传统,中小学音乐课内外所学的歌曲和社会上的歌咏活动在宣传、鼓舞群众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小学音乐教育也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受到较明显的影响,以至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美育和音乐教育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音乐课时被削减。综观这一时期的音乐教育,从总体上说,在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和有关政策法规指导下,音乐教育正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迅速发展,并取得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就,为以后的音乐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个时期(1966年至1978年)。这一时期由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音乐教育备受冷落,音乐教育观念被严重扭曲,音乐教育与其他文化教育事业一样,陷于混乱之中。这一时期的音乐教育状况是:一方面美育和音乐教育的价值被否定,正常的音乐教学处于几乎被取消状态;另一方面音乐活动向着极端政治化、畸形化的方向发展,从根本上违背了美育的宗旨和规律。在此间推广“样板戏”的文艺活动在客观上起到了宣传音乐民族化的作用。第三个时期(1978年至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音乐教育事业走出低谷,迎来了复苏、繁荣的发展时期。80年代中期以来,音乐教育的地位得到提高,学校的音乐教育发展迅速。4第一章音乐教育简史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音乐教育及审美教育理论研究最活跃的时期,各种研究专著、论文纷纷出版,研究面大大拓宽,如音乐教育学、音乐学科教学法、音乐教学法、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比较教育学、音乐审美教育学等,已经有了初步成果。5音乐教学与艺术欣赏第二节外国音乐教育简史一、欧洲古代音乐教育欧洲音乐教育的历史由来已久。在公元前8世纪至6世纪古希腊的城邦斯巴达,为了把奴隶主阶级的子弟培养成为坚强的斗士和有修养的“管家”,他们设立“学校”,教他们学习文化知识,演唱各种赞美歌和战歌,并把音乐教育(包括演奏乐器)同和军事训练结合起来,使斯巴达人有节制、有修养,“守纪律和服从的精神在斯巴达盛行”。斯巴达的音乐教育内容反映出了这个民族的严肃精神,颂扬了为国捐躯的英雄豪杰。他们最喜爱的舞蹈,通常是采用合唱表演的形式,在表演时再现战斗的场面或角力之类的体操运动,音乐风格朴素自然,舞蹈节奏粗犷喧闹,具有强烈的艺术感召力和重要的道德价值。斯巴达人能歌善舞,具有民族音乐教育传统。古希腊奴隶制城邦之一的雅典,也十分重视音乐教育。男孩一般7岁开始上学,在文法学校学习文法,在音乐学校(又称弦琴学校)学习音乐,主要学习唱歌、乐器和吟诗(《荷马史诗》),并要求学生不单会演唱歌曲,还要掌握用乐器为诗歌伴奏的技能。后来,音乐学校的教学范围被扩大了。音乐这一概念在古希腊时具有非常广泛的含义。“新教育”时期,音乐学校的教学内容出现了明显分化:学校里有专门的文法教师,音乐教师不再教文法而专授音乐;早先学生学习七弦琴时可以自弹自唱,后来由于自由民的子弟学习吹奏乐器,自弹自唱就不可能了。“乐谱”与歌词就必须分家,形成了音乐教学上的分工发展,出现了声乐教学与器乐教学两种基本形态。柏拉图在他自己设计出的教育计划中指出:作为未来统治者的儿童,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十七八岁前,都得致力于体育与音乐的学习,随后是算术、几何、天文学及音声学(音乐的教学理论);30岁时,选出优秀者再学习关于“善”的科学—辩证法(或哲学)。用文学向他们介绍人类伟大的业绩:用音乐揭示他们想象中的6···试读结束···...

    2022-10-12 艺术欣赏ppt免费 艺术欣赏掌上综素

  • 艺术欣赏》严交笋,周雅彤,刘洪江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艺术欣赏》【作者】严交笋,周雅彤,刘洪江主编【丛书名】普通高等学校艺术设计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页数】298【出版社】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9.12【ISBN号】978-7-5684-1249-0【分类】艺术-鉴赏【参考文献】严交笋,周雅彤,刘洪江主编.艺术欣赏.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9.12.图书封面:图书目录:《艺术欣赏》内容提要:本书是一本综合性鉴赏书籍,从总论开始,包含对建筑、绘画、雕塑、工艺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摄影、文学、影视共计十一个艺术的不同类别的基础知识讲解及作品解析,从而达到增进读者对艺术分类的了解,提高读者的艺术修养以及增强读者的审美能力。《艺术欣赏》内容试读第一章总论第一节艺术基础知识一、什么是艺术什么是艺术,这是千百年来许多艺术家、理论家不懈探求的一个问题。艺术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艺术以现实生活为源泉,是艺术家的主观对现实生活的形象反映,是现实美的集中反映形态,比现实的美更典型、更集中、更强烈。人类不仅创造了艺术,还渴求洞察艺术的全部真谛。每个人从出生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到艺术,如看电影、听音乐、欣赏绘画、读小说等。“艺术”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有三个义项。一是指通过形象塑造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因表现手段和方式不同,通常分为:表演艺术(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绘画、雕塑);语言艺术(文学)和综合艺术(戏剧、电影)。二是指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例如,我们常说的“说话得讲究点艺术”。三是指独特优美而丰富多彩。例如,001艺术欣赏“这房间布置得挺艺术的”。我们这里说的艺术,是指第一种义项。艺术是人内心世界的精神指引,它反映了事物的美丑,艺术是靠人创造的。艺术是对生活进行审美反映的一种文化类型。可是为什么要有艺术呢?艺术着眼于生活中真善美的一面,力求将生活中最真、最善、最美的东西展示出来给人们看,通过影响人的心境改变人的精神状态,从而使人热爱生活,奋发向上,不断进取。与此同时,艺术极易触动人们的心弦,使人们放飞思想,驰骋想象,优化人的思维品质,使人更具有创造才能。概括起来讲,艺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审美性审美性是艺术最基本的特点,也是衡量一个艺术作品好坏的基本标准。一个艺术作品如果不能唤起人们强烈的审美体验,或者不能给予人们充分的审美享受,就算不上好作品。因此,艺术作品总是将生活中最真、最善、最美的东西展示出来给人们看,虽然有的时候也暴露一些假、恶、丑的东西,但都是为了反衬、对比或警示的需要。那些单纯地对生活进行写真,不能唤起人们的审美体验或不能给人们以美感享受的东西,不能称之为艺术。例如,咬了一口的苹果上面爬着一条毛毛虫,或者一个烧饼上落着一只苍蝇,这样的画面只能是生活的写照,不能称作艺术。因为它们既不能唤起人们的美感体验,也不能给予人们美感享受。(二)反映性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基础,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因此,好的艺术作品犹如生活的镜子,它能够真实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帮助人们认识社会生活。与此同时,优秀的艺术作品常常还具有一种史料价值。如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图1-1)是以贞观十五年(641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图1-1步辇图002第一章|总论史事件为题材,描绘唐太宗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我们今天来欣赏,人们可以从画面当中看到当时发生的故事,富有极强的表现力,让我们既得到强烈的美感享受,又获得知识和思想的增益。(三)情感性艺术是以触动人的情感神经、引起人的情感反应为基本手段对人进行熏陶和感染从而美化人的心灵、完善人的道德、振奋人的精神,使人更加快乐、更加高尚、更加充实和更加有为地生活。换个角度讲,一切审美的获得总是和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美感的实质是美的具体形象所唤起的一种情感反应,艺术的审美性必须借助于情感才能体现出来。进一步讲,艺术虽然也具有思想教育的作用,但首先是在情感上打动人心,然后才引起人们的理性思考。因此,情感性是艺术的主要特征关于艺术的情感性,古今中外多有论述。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现代画家潘天寿说:“没有感情就没有作画的欲望,没有感情怎么能动笔呀?”别林斯基说:“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罗丹说得更直接:“艺术就是感情。”总之,一切艺术都是情感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将原生态的生活反映在艺术作品里之后,它就具有了情感魅力。例如,自然景色本来并无情感可言,可一旦被画家描绘出来,或是被摄影家拍成艺术作品,就寄托或抒发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艺术作品的情感性是其思想和事理表现的基础。人的情感总是建立在一定的思想基础上,思想与情感是分不开的。当艺术家被现实生活所感染,有了强烈的情感体验,他就会对生活进行理性思考,思考之中常常会产生创作与表现的灵感。情与理也是一对孪生姐妹,成功的艺术作品总是情理交融,借情感实现以理服人的。现代诗人郭小川说:“诗是表现感情的,当然也表现思想,但感情可以说是思想的‘翅膀’,没有感情,尽管有思想,也不是诗。”没有感情作为媒介,再崇高的思想、再深刻的哲理都是不能轻易为人所接受的。一切艺术都是如此,先引人入情,再教人人理,令人思考。(四)积极性艺术是以教人求真、向善、爱美为基本创作目的的文化形式,这就决定了它的内容大多是积极的,表现形式是审美的。具体地讲,融入艺术作品的感情必须是真实的,蕴含在其中的思想必须是健康的,其对人的影响应该是积极的,即能够使人存善念、树善德、思善举、施善行等。积极性的一个直观的判断标准是:凡是符合人类共同的道德准则有利于人的道德完善、精神振奋和奋发向上的东西就是积极的。例如,有尺度的人体暴露可以被称为艺术,是因为它能够引起大多数人的审美体验,激励人们遵循社会规则去追求美。而把性行为搬上银幕,这不仅是对人类文明的践踏,更是对艺术的背叛。因为这样的“画面”使人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兽性而不是人性,背离了艺术表现人性美的原则而且它并不能引起人真实的审美体验,只能给人以或多或少的感官刺激,甚至会导致某些观看者产生邪念003艺术欣赏二、艺术的产生艺术源于生活,更确切地讲是源于人心。不论是“愤怒出诗人”(古罗马诗人尤维利斯语),还是“心中喜乐,口欲歌之,手欲舞之,足欲蹈之”(汉代班固《白虎通·礼乐篇》),说的都是生活在人的内心深处激起了感情的波澜、引起了思想的震动,使人产生了表现的欲望或创作的灵感。纵观人类艺术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艺术的产生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情趣的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得到了一种满足感,或者感到生活美好的时候,心境就会平和,继而产生出一定的生活情趣。情趣充溢于胸,就会产生表现的欲望,于是,艺术创作活动就发生了。不管是有针对性的主题,还是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都可以反映出人们热爱生活的情趣。情趣的表现反映到艺术创作中,具体表现为对生活的模仿和再现。(二)激情的释放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因为受到人、事、物等的触发而产生强烈的感情冲动,于是,作为普通人,或欢呼,或雀跃,或呐喊,或赞叹,等等。这些都是自然本能的表达。对于艺术家来讲,他们比普通人表现与释放的欲望更加强烈,强烈的感情冲动直接唤起他们的创作灵感,引起创作行为—这是抒情性作品产生的主要原因。(三)精神的写照当生活中真善美的东西触动了灵魂,人的精神就会受到激励和感召,或使人产生奋发向上的力量,或使人的意志坚韧,或使人树立攻坚克难的信心…当这一切发生在具有艺术素养的人身上时,艺术创作活动就发生了。或塑造精神偶像,或描绘令人感奋的情境,或叙写激动人心的故事…这样的创作活动是一种精神写照式的艺术创作活动,产生的艺术作品具有更为强烈的精神鼓舞性和激励性。(四)心愿的表达人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人人也都在为能拥有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当杜甫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呼喊时,实际上就是在表达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渴望。艺术作品对生活进行审美反映,在很多时候是一种心愿的表达,也正是因为表达了人们共同的美好心愿,所以艺术作品才会感染人、鼓舞人和激励人。三、艺术的社会作用艺术一般都会使人产生向上的心态,它通过触动人的思想、影响人的情感而改变人的精神状态,或净化人的灵魂,或激发人的生活热情,或鼓舞人的精神,或使人思考人生、004第一章{总论奋发进取。从大的方面讲,艺术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审美作用对生活进行审美反映是艺术的最大特点,唤起人们的审美体验,使人们感到生活美、自然美是艺术最基本的社会作用。艺术通过唤起人们的美感而改变人的心境,纯洁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性情,激发人的生活热情,使人倍加珍爱生活,以更加积极的心态乐观地投入生活。与此同时,艺术可以提高人们对美和丑的判断能力(即审美能力),增强人们的生活趣味,等等。艺术的审美作用主要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真、善、美的展示而实现的。真、善、美是紧密相连,相互促成的。真的东西不一定是积极的,真的东西也不一定都有美的形式,但善与美的结合必定会赋予事物一种魅力。可以说,艺术是真、善、美的代名词,没有真、善、美,就没有艺术。艺术对真、善、美的反映,主要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自然之真与自然之美,二是人心之善与人性之美。对艺术而言,后者比前者显得更为重要。(二)启示与激励作用艺术的眼光是一种文化眼光,这种眼光对于社会生活具有透视性,加之艺术创作者总是依据他对生活的认知和评价对现实生活进行选择、提炼、概括和加工而进行艺术创作的,因此,优秀的艺术作品,一般都能深刻地反映生活和揭示生活问题,对人们认知生活、思考人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与此同时,好的艺术作品能够成为一种历史的记录。例如,我们能够从唐代大量的胡人俑和《客使图》(图1-2)等了解唐代的对外关系和唐人的包容精神等。图1-2客使图005艺术欣赏从更大的层面上讲,艺术虽然也会暴露出生活中不光彩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展示生活中真、善、美的东西,激发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激励人的精神,使人以饱满的热情面对生活,以百倍的信心和毅力创造美好生活。(三)感染与教化作用艺术对善的反映主要是着力于对人性美的表现和对人性丑的揭露,不论是塑造人物形象,还是讲述伦理故事,艺术的目的都是熏陶、感染,在人们的心中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以促进人们道德的自我完善艺术对人的道德影响首先是给人以乐趣,使人在审美体验与享受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与熏陶,继而产生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因此,艺术对人的教化作用易于收到理想的效果。反映真、善、美的作品是这样,揭露假、恶、丑的作品亦如此。例如,以揭露为主的相声、漫画、讽刺诗等,都是以人们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让人们感受到乐趣,进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二节艺术欣赏的本质一、艺术欣赏的含义艺术欣赏,是人们以艺术形象为对象的审美活动,是人们对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形象(或艺术意境)进行感受、体验、领悟、理解,并从中获得由浅人深、由简入繁、情理结合的审美把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既可以得到愉悦身心的美的享受,又可以得到思想、情操等方面的教益。艺术欣赏是在对艺术作品进行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想象与联想,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分析和理解,从而获得审美享受、思想启迪和精神鼓舞等的审美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欣赏者以艺术形象为基础,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通过感受、体验、领悟,对艺术形象或意境进行再创造,使其精神内涵更加丰富,也使欣赏者从中获得更加强烈的审美体验。二、艺术欣赏的意义在艺术欣赏过程中,感觉、知觉、表象、思维、情感、联想和想象等心理因素都异常活跃。人们正是在这多种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接受、理解并把握艺术作品的,并从中得到某种思想上的启迪和艺术上的享受。艺术欣赏以具有美的属性的艺术作品为对象,并伴随着复杂的情感运动,实际上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一种高级而特殊的形式。在艺术欣赏中,欣赏者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艺术形象的感染,而是能动、积极地调动自己的思想认识、生活经验、艺术修养,通过联想、想象和理解,去补充和丰富艺术形象,006···试读结束···...

    2022-10-12

  • 《钢琴音乐文化与艺术欣赏》郑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钢琴音乐文化与艺术欣赏》【作者】郑茜【页数】252【出版社】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20.01【ISBN号】978-7-5575-4452-2【分类】钢琴曲-音乐欣赏-世界-钢琴-音乐文化-研究【参考文献】郑茜.钢琴音乐文化与艺术欣赏.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20.01.图书封面:图书目录:《钢琴音乐文化与艺术欣赏》内容提要:本书共分八章,内容包括:钢琴的历史及中西方钢琴文化发展、巴洛克时代的大师们、键盘上的“维也纳古典乐派”、群星荟萃的浪漫主义潮流、民族主义之声风起云涌、虚幻唯美的印象主义等。《钢琴音乐文化与艺术欣赏》内容试读第一章钢琴的历史及中西方钢琴文化发展第一章钢琴的历史及中西方钢琴文化发展旋律的功能。他的演奏中,其他爵士钢琴中常见的节奏变化较少,侧重和声的作用,旋律起伏不大,常演奏少见的34拍作品。爵士钢琴中对多变的调式和色彩性的和声的兴趣,己经超过了节奏与旋律带来的色彩与律动。比尔·埃文斯的爵士钢琴演奏中传达了内敛的成熟韵味,乐思等,更加成熟运用现代的具有特殊色彩意义的和声、多样性的节奏模式,成为20世纪中期的典型特征之一。硬波普是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一种爵士钢琴风格,是人们对酷爵士的反叛,比波普风格的爵士钢琴音乐趁机卷土重来,动感十足,流行在美国的东岸为主的地区。硬波普爵士中和声较和谐、旋律也较明确易懂,强调即兴演奏的作用,加入大量的黑人布鲁斯音乐特征,包括灵歌、福音歌曲等,强调鼓的节奏律动感。20世纪的50年代后期开始,硬波普逐渐发展成“灵魂爵士”,主要有与灵歌特点结合的调式爵士,以及与节奏布鲁斯、摇摆乐相结合的芬克爵士两种类型。芬克音乐成为摇滚乐的前身。调式爵士则是现代爵士乐的一种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迈尔·戴维斯为普及爵士乐,将爵士重新定义为:追求更简单、更有气氛的构架,调式爵士以一种单一的音阶或反复进行的一组音阶为基础,以乐手的即兴演奏方式为表现手段,使之成为现代爵士乐中经典的演奏模式。这些特点都影响了爵士钢琴音乐风格的发展。2.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现代爵士钢琴音乐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一部分乐手以无调性的音乐陈述,来表达比当时更进步的音乐思维。这些无调性、调性模糊、调式拼贴特点的爵士乐发展,影响了后来爵士钢琴音乐的发展,并将这些音乐的痕迹带人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开创的现代风格的爵士钢琴音乐中。爵士钢琴音乐的发展是伴随着爵士乐的发展而进行的,出现了不同的风格形态。主要有两条不同风格形式:一是发展自散拍乐、雷格泰姆的大跨度钢琴弹奏风格,主要在美国东北部各大城市盛行,以纽约哈林区钢琴师为代表,另一派则是借用蓝调中的布吉乌吉弹奏乐风,主要以美国南部乡村以及中西部都市的钢琴师为代表。此后,还出现了酸爵士,这是诞生于伦敦的一种动感而流畅的音乐,主要目的是试图将爵士乐的某些元素与商业行销相结合,让更多的人喜欢爵士乐其创作的基本音乐观念是以复兴“芬克”风格并加人“灵歌”作为元素为主,加之以其他迷幻的风格特征。有些酸爵士后来在发展中,逐渐运用数字化的5钢琴音乐文化与艺术欣赏录音设备将声音采样到新音乐中,利用新的录音采样技术来采样、或重组或加入、或重叠其他多种乐器,重新编曲而构建出一种新的音乐。“酸”代表着音乐风格中的虚幻、神秘特点。当代爵士主要根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融合爵士,具有包容一切的特征。而“轻柔爵士”或“流畅爵士”己经将当代爵士“解构”掉了,爵士钢琴的风格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吸收了更多的世界音乐元素。爵士钢琴最初在美国作曲家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中,己经具有明显独立的特征。随后在多种场合、性质的音乐发展中,都体现出爵士钢琴作为一种艺术的独立个性。爵士钢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己经形成了较为独立的风格和技法体系。二、爵士钢琴在西方高校教学中的应用(一)爵士钢琴课程在西方高校课堂中的确立1.国外爵士钢琴在教学中的应用欧美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有着文化交流与包容的传统。因而,成长于美国、建立在爵士乐与钢琴基础之上的爵士钢琴艺术,与其他艺术形态相比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创造性等特点。钢琴在爵士乐中本来就是一种重要的演奏乐器,它之所以能够在之后的发展中成为主要乐器,与其本身的表现力和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是分不开的。因而,在风格和审美价值方面,爵士钢琴音乐也汇集了多样性的民族文化、民间艺术、专业艺术特征,在20世纪以来的钢琴音乐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种独特的音乐形式在经过众多钢琴家的精心培育下,己经发展出了具有独特风格特点的体系,并在长期的创作、演出过程中积累了大批优秀作品。21世纪,爵士钢琴音乐正在逐渐成为钢琴艺术领域中日益成熟的艺术形式,西方高校中也普遍设立了爵士钢琴课程。国外的爵士钢琴音乐教育,由于其民间性、商业性以及专业性等综合特质,使得世界各国都对其较为注重,在他们国家的音乐教育课程中,大多都设置了能够符合音乐市场发展需求、符合专业人士演奏的爵士钢琴课程。尤其是鉴于爵士钢琴音乐对充实传统的古典钢琴教学、丰富世界钢琴文化和较多的即兴演奏、高难度的钢琴演奏技巧、变化无常的节奏节拍特征等,使得国外很多高等院校中的音乐学院,也都已把爵士钢琴艺术作为学生选修课或者必修课,将爵士钢琴艺术引入教学课堂。美国的多数高校中都已经设置了6···试读结束···...

    2022-10-12 吉林美术出版社官网 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 艺术欣赏》刘迅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艺术欣赏》【作者】刘迅编【页数】298【出版社】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21.07【ISBN号】978-7-5689-2692-8【价格】69.00【参考文献】刘迅编.艺术欣赏.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21.07.图书封面:图书目录:《艺术欣赏》内容提要:本书采用较之以往更为科学合理的编写体例,在对艺术原理进行深入浅出的阐释的基础上,从各种艺术的基本知识、审美特征和欣赏方法入手,系统而全面地介绍绘画、摄影、书法、建筑、设计、音乐、舞蹈、戏剧、电影、广告、新媒体艺术等十一个艺术门类的欣赏知识和方法,并列举代表作品作为欣赏案例进行精细解读。全书内容翔实、案例丰富,既准确解析基本概念,又适当加以理论阐释,更结合案例指导欣赏。本书既是一本适合当下普通高等院校学生使用的艺术审美教育的教材,也可作为广大艺术爱好者提升艺术素养的参考书。《艺术欣赏》内容试读引第一章论当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生产的迅猛发展,社会财富得到极大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极大提高,有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从事精神产品生产,艺术逐渐走进普通人的生活,艺术素质成为衡量现代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而高速运转的工作节奏,符号化、程式化的运行轨迹,又加大了人的精神压力,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的分裂,造成人类创造性的丧失。人类迫切需要从艺术中获得心灵安顿与慰藉,人类社会迫切需要从艺术活动中获得和谐共生的内外部环境。亲近艺术,实现生活的艺术化,成为人类社会必须要正视的命题。艺术欣赏活动由欣赏者和艺术作品两方面结合在一起构成,是两者由一定的条件所促成的某种关系。欣赏水平不同,从欣赏中获得的乐趣也会不一样。中国有句俗话:“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只有掌握了有关的艺术基本知识与欣赏方法,成为内行,才可能从欣赏过程中获得最大的精神享受。马克思说,一件艺术品一任何其他的产品也是如此一创造一个了解艺术而且能够欣赏美的公002艺术欣赏众。而提高了审美能力与艺术修养的公众又会反过来推动艺术的发展,从人类艺术生生不息的发展历程来看,由于有公众的参与,艺术的精神内涵不断丰富与发展。第一节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艺术作品是艺术工作者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的成果。它是人类创造的具有审美情感和形象特征的精神产品,是美的集中表现。首先,艺术作品是人创造的,是人类独有的情感表达方式,具有强烈的主体性。动物虽存在某些富有艺术美感的创造性行为,如蜜蜂的巢穴等,但这仅是一种无意识的生物性活动,不是艺术。正如马克思所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其次,艺术作品具有审美性特点,无论是对于创造者还是欣赏者而言,艺术活动都能产生或激发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一种排除了功利的目的以美为最终指向的情感。所以,我们经常说艺术是无用之用。最后,艺术具有形象性特征,没有形象就没有艺术。艺术形象是具体可感的,而非抽象概念堆砌,它是区别于其他的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反映生活的特殊方式。艺术活动主要包括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两个方面。艺术作品由艺术工作者通过艺术创作活动生产出来,又通过受众的艺术欣赏活动对其形象、意蕴进行重构。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在观察体验生活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物质材料与表现手段,投入情感,运用想象、联想等心理活动,生产并创造出典型的艺术形象的审美活动。明代的著名画家郑板桥曾用“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形象地描述了艺术创作的三个阶段。自然界中的亭亭玉立生长的竹经过艺术家的创造后,变为画纸上具有精神内涵的竹子形象,成为人们欣赏的对象。人们通过感受、体悟,还原、丰富艺术家赋予作品的情感与思想,内化成为自己心目中的“竹”形象,并赋予其新意义。此时的“竹”非彼时的“竹”,这样的一个创造性的延展,是艺术欣赏的神奇力量。艺术欣赏是欣赏者的感官接触到艺术作品产生审美愉悦的过程,以艺术形象第一章引论003为对象的审美活动。读者、观众、听众等在艺术形象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并受时代大环境影响,通过感知、体验、领悟,进而注入自己的想象,面对艺术形象展开“再创造”的审美活动。艺术欣赏与艺术创作一样,都属于创造性的审美活动,但两者又有本质的区别。首先,艺术欣赏的主体是读者、观众、听众等非职业艺术工作者,在满足了物质生活需求后,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审美需求,愿意投入时间、精力从事对艺术作品的欣赏、玩味与理解活动,以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与人文素养。和职业艺术家不同,他们中的大多数不具备运用物质材料与表现手段来创作具体艺术形象的能力,但欣赏者有希望通过欣赏而获得审美愉悦的强烈渴求,并在不断地欣赏实践中丰富自己的审美经验,从而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与生活品质。其次,艺术欣赏的成果不需要转化为客观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创作不同,欣赏者无须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使头脑中的意象变为审美实体,而是始终在心灵深处回味思索形象的艺术意蕴,发出“妙”“绝妙”的赞叹,实现与艺术家的共情。最后,从活动的过程来看,艺术欣赏是从具体感性的艺术形象出发去把握普遍的社会内容与人生价值,发挥艺术的社会功能,是由点到面的过程。艺术创作是直接把大量的生活现象概括成独特的典型形象,形成可供欣赏的艺术作品,是从面到点的过程。综上所述,人们的全部艺术活动,包括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这两个前后联结、相互影响的方面。从艺术家认识生话,创造艺术作品,到欣赏者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与再创造,进而推动欣赏者去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就实质来说,便是艺术反映现实并反作用于现实的过程。无论是艺术家还是欣赏者,都担负着再造人类精神世界的光荣使命。第二节艺术欣赏的特点艺术欣赏是在对艺术作品进行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想象与联想,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分析和理解,从而获得审美享受、思想启迪和精神鼓舞004艺术欣赏等的审美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欣赏者以艺术形象为基础,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通过感受、体验、领悟,对艺术形象或意境进行主动再创造。艺术欣赏是艺术的各种功能和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体现了艺术家与欣赏者的对话、交流的成果。较之艺术创作、艺术研究与批评以及人类其他的精神活动,艺术欣赏活动具有三个特点。一、艺术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艺术欣赏是以艺术作品为对象的审美活动,也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审美活动是人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在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中,按照“美的规律”来把握现实的一种自由的创造性实践活动。艺术创作、艺术欣赏都属于审美活动的范畴,集中表现了人类这一高级活动的最重要的特质。在艺术欣赏中,欣赏者不对对象进行条分缕析的科学认知,也不进行纯粹抽象的理性思考,更不涉及经济、道德层面的利益判断,而是纯粹陶醉于非功利性艺术形象之中,获得审美享受。比如,当我们在欣赏绘画作品时,不会去推断作品所采用的物质媒介材料一颜料、画板的科学材质属性,也不会对其创作过程进行理性分析,更不会思考作品的售卖价格,寻求经济利益;我们只是充分地调动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经验,感受由作品色彩、线条、形体等艺术语言组合所构建的艺术美,从中获得人生启迪与自我价值的确认。欣赏者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主要产生以下两种心理活动:一是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或描绘的生活情景为欣赏者日常熟悉的内容,这些情景唤起了欣赏者的某些生活记忆片段并由此产生审美情感,通过对片段的整合重构,欣赏者可以获得审美期待,从而产生心灵上的愉悦。例如,人们对青春怀旧影片或歌曲有着独特的偏好,就是因为在观影过程中接收到的视听语言、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形象容易让人们重组青春记忆,帮助人们暂时逃脱复杂而艰辛的现实世界,回到单纯、美好的青春时代,从而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二是欣赏者在作品中艺术形象或情境的触发与召唤下,产生联想和想象,激发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或对社会丑陋现象的鞭挞与嘲讽。例如,在欣赏宋代著名画家王希孟的代表作品《千里江山图》时,受到画面浓丽色彩、恢宏构第一章引论0G5图、精细笔法所表现的雄阔境界的吸引,欣赏者会联想到自己家乡或游历过的山河美景,产生畅游山水、纵情自然的生命体验。又如,站在罗丹的著名雕塑《老妓》面前,面对着干瘪、衰弱的艺术形象,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早已被生活耗尽了青春的妇女卑微的灵魂,从而产生深深的同情之心,并对导致其悲剧产生的社会愤懑不已。《千里江山图》王希孟(中国)006艺术欣赏二、艺术欣赏是一种再创造活动艺术欣赏具有再创造性,艺术欣赏者在艺术作品所提供的艺术形象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艺术修养、审美经验和生活阅历等,展开想象和联想,丰富并提炼艺术形象内涵。欣赏者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主要是凭借其生活经验对作品进行感知、判断和理解的。其欣赏结果是存在于欣赏者头脑中的审美意象,这一意象不是由创作者单方面赋予的,而是由欣赏者主动再创造出来的一个崭新的艺术意象。所以,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艺术欣赏者在艺术欣赏过程中对作品的再创造活动主要源于两个方面。第一,欣赏者的主观性。由于欣赏者的生活体验、社会经历、价值取向与审美体验不同,审美趣味也就互有差异。“同一部《红楼梦》,史家、政客、才子、道学先生、痴男怨女欣赏的出发点不同,所得迥异。”此外,欣赏群体的审美取向也会因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产生巨大的差异。例如,中西方观众对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红高粱》就有不同的解读。西方人通过影像语言感受到了破败、原始、神秘的“东方情趣”,满足了其对古老文明的猎奇心理。而中国人却在观影中找到了久被压抑的张扬不拘的蓬勃生命力,体会到一种敢生、敢死、敢爱、敢恨的民族精神。因此,欣赏主体的主观因素决定了艺术欣赏活动充满了再创造的无限空间第二,作品本身的可塑性。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对生活的反映都不可能是对原貌的真实描绘与完全再现,这就使欣赏者的想象再造成为可能。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在艺术意蕴表达上呈现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的特点,体现了一种诗情、神韵和哲理,需要接受者用心探究与领悟。例如,因音乐艺术的内容及其所要表现的思想具有不确定性,留给欣赏者的想象与联想空间就很大。参考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爱情主题,不仅仅表现了山台之恋,更是对人世间一切纯洁美好的爱情的讴歌。又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艺术家米开朗琪罗的雕塑《晨》所传达的艺术之美,就连艺术家本人都无法完整阐释,作品赋予了欣赏者多重解读空间。···试读结束···...

    2022-10-12 艺术欣赏ppt免费 艺术欣赏掌上综素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