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2996【海豚知道】【罗粟的谈心艺术】解读情绪课程|百度网盘下载

    课程介绍【罗粟的谈心艺术】解读情绪课程原价180.0《A2996【海豚知道】【罗粟的谈心艺术】解读情绪课程》...

    2023-02-07 海豚课程怎么看 海豚课程下载

  • 《Z7605-巴比特教育-玩转元宇宙:AI作画的艺术》|百度网盘下载

    巴比特教育-玩转元宇宙:AI作画的艺术官方99.0《Z7605-巴比特教育-玩转元宇宙:AI作画的艺术》]赏金猎人会员专属高佣,私聊萌萌加入赏金猎人会员开启快速合买任何课程,所有加密课都可以筹如何确认自己佣金比例?专属佣金以后台实际显示为准,默认佣金可在右上角查看...

    2023-02-07

  • A3040【海豚知道】【罗粟的谈心艺术】如何做一个强大的女人|百度网盘下载

    课程介绍【罗粟的谈心艺术】如何做一个强大的女人原价198.0《A3040【海豚知道】【罗粟的谈心艺术】如何做一个强大的女人》...

    2023-02-07 海豚艺术培训学校 海豚 艺术字

  • 《世界中国学概论》王战,褚艳红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世界中国学概论》【作者】王战,褚艳红作【页数】328【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有限公司,2021.09【ISBN号】978-7-5520-3647-3【价格】88.00【分类】中国学-概论【参考文献】王战,褚艳红作.世界中国学概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有限公司,2021.09.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世界中国学概论》内容提要:国内关于海外中国学的研究由来已久,近年来开始了中国学研究学科建设的深入探索。本书尝试为构建世界中国学研究学科体系,做出一些科学的探索。本书结合历史学、经济学、跨学科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将中国纳入全球视野中考察,对谭中之问、汤因比之问、彭慕兰之问、康德拉季耶夫之问、福山之问、雷默之问、李希霍芬之问等国际关注中国的代表性问题做出回答,从世界中国学基础理论、中华文明传承、中西历史分流、康氏长周期、社会主义之路、中国现代化道路、文化和全球视野下的一带一路等角度探索世界中国学的丰富内涵。《世界中国学概论》内容试读前言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国力的强盛,世界范围内形成了新一轮认识和研究中国的高潮,“中国”日益成为各国知识界和民间社会所关注的热点话题。对国人而言,如何看待和理解海外关于中国的观察产生较大世界影响的各种认知,这就涉及建立解释中国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的问题。我们不但需要了解中国学的来龙去脉,还要对海外中国研究的代表性学者和观点进行梳理和研究,更要向世界传达真实的中国形象。因此,探索和构建世界中国学的学科体系,也就成为学术工作者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本书就是在这方面的尝试。在本书完稿之际,我想从四个方面做概要说明,一是本书的成书缘由;二是世界中国学与新文科的关系:三是世界中国学的研究意义;四是本书的逻辑结构。一、成书缘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是国家高端智库,自2004年8月19日举办第一届世界中国学论坛起,至今已成功召开了八届,在世界中国学论坛的基础上,于2012年3月成立世界中国学研究所。2013年初我来到上海社会科学院工作后,分管文史哲方面的工作,结合10世界中国学概论年学习研究世界经济和30年从事国内决策咨询之经验,2013年9月为全院研究生开设“世界与中国”通识课,基于课堂讲述形成了《世界与中国》的讲稿。随后在担任世界中国学博士生导师时,对讲稿加以补充整理,形成《世界中国学刍论》讲义。2019年开设“世界中国学概论”课程之际,我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安排副研究员褚艳红担任本课程助教,协助参与课堂教学,并组织相关人员将《世界中国学刍论》讲义补充完善为《世界中国学概论》一书。2020年11月,教育部组织启动了新文科建设,《世界中国学概论》的编撰就成为新文科建设的一个尝试。人才的培养要立足学科发展和智库建设的“双轮驱动”,从讲稿到讲义,再到书稿的完成,也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双轮驱动、高端智库建设的理论成果之一。二、世界中国学与新文科的关系新文科的“新”主要体现在学科协同之新,其学科协同交叉融合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跨界;二是文科内部分科之间的跨界。世界中国学即是文科内部跨界的一个尝试。既然是跨界尝试,首先要建立在对其他学科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之上,其难度超乎我们想象。因此,在跨界和理论上仍需不断的探索与尝试。既然是文科的跨界,就涉及世界中国学与传统文科研究方法的异同。世界中国学以其他学科为基础,但又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其他学科,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在借鉴各学科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实现研究方法的创新,即在开展本课题研究时,第一,从同一时段的横向角度来看,以中外比较的视野和方法开展研究,探索世界与中国的异同。第二,从时间发展的纵向角度来看,注重探索中西世界的分与合。首先前言3从中西文明的分化写起,人类文明起源于轴心时代,东方的先秦文明和西方的希腊文明同时起步:而后考察历史分流,从土地制度到家庭财产继承权,再到工业革命。步入近现代以后,世界涌现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并且社会主义社会有望成为人类社会今后的发展方向,最终走向合流。这是本研究在方法和内容创新上尝试做的探索。三、世界中国学的研究意义开展世界中国学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世界中国学是对新文科的探索。第一,新文科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超越西学,进行话语创新和重构。世界中国学立足中国,融通中外,致力于突破西方中心论框架下的西方中国学话语体系,以本土学术研究向世界展示真实的中国,具体表现在:回溯历史,探索导致中西文化和社会分流的历史演进脉络;聚焦当下,诠释西方概念理论所无法解释的改革开放40余年中国的发展现象。第二,新文科旨在解读传统文科所无法解答的重大问题,开展世界中国学研究,回应了新文科的这一内在要求。世界中国学尝试对世界著名中国学家关于中国的各种挑战性问题做出回答,诸如中华文明传承之谜、中西历史分流之谜、康氏长周期之问、社会主义道路之谜、中国道路之谜,以及丝绸之路传承发展之谜。第三,世界中国学回应了新文科打破学科藩篱、致力于学科交融的内在要求,倡导开展建立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联合推进的学科群研究基础上的批评对话研究;结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历史学等传统学科理论,期望在学理逻辑层面探索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世界中国学学科体系。第四,世界中国学致力于中国“人文精神”的发现和培养,并体现经世致用的价值导向,正契合了新文科对传统人文学科精神的继承世界中国学概论弘扬和对研究体现社会效应之价值导向的强调其次,世界中国学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学术解读。2012年11月,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2013年3月,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中第一次向世界提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随后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联合国等国内外公共场合多次深入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思考人类未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给出了一个可行的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在各国社会的文化交融、经济共荣、价值认同、社会形态趋同等层面,一种以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为目的的理念开始在全球形成,并逐步获得国际共识。世界中国学即从中华文明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启示、世界未来的社会形态合流、“一带一路”倡议为后发国家发展提供的中国方案等层面展开理论探索,契合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及实践的内在要求。最后,世界中国学是国际传播的中国话语、中国叙事。当前国内外关于中国学术界的一个问题即是解释中国的话语权为何由西方世界掌握的问题。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已经在一些问题上揭示西方话语的局限与谬误,诸如结合各种新发现的历史文献材料,对雅斯贝斯“轴心时代”起始年代、摩尔根“文明与国家起源理论”等的有力质疑等。1世界中国学的研究旨在改变中国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以来对西方话语亦步亦趋的自身“失语”状态。开展中国研究,只1易建平:《中国古代社会演进三历程理论析论》,《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11期前言5有建立在真实详尽的中国相关文献和数据基础上、尊重中国的历史文明和当代发展事实,提出与中华文明和中国现代化建设更相契合的理论学说,方能摆脱西方中心论的窠白。构建世界中国学研究体系,是从整体上把握中华文明的性格及其变迁,实现“文化自觉”的重要路径,也是我们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化、中国学术为世界学术作贡献的现实要求。因此,开展世界中国学的研究,是立足中国经验、讲好中国故事亟须开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四、本书的逻辑结构本书包括七章,尝试探索七个“谜”。说是谜,是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公认的答案,但又是大家所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希望提出和讨论这些问题,将其作为靶子引起读者的思考。第一章是“解释中国的话语权之谜”。印度著名中国学家谭中在第六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上提出海外研究中国为何不看中国书的问题,即著名的“谭中之问”。什么是世界中国学?如何避免陷入西方话语解读中国的误区?怎样做到恰当、深入、准确地认识海外中国学?这就提出了探索建立“批评的中国学”之研究方法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中西双向比较的视野认识各种中国命题,有助于破除单纯以西方视角解读中国的思维局限性。本章正是从世界中国学的定义、研究方法和国内对海外中国学再研究的发展史这三节尝试做出探索和回答。第二章是“中华文明传承之谜”。世界上四大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几千年传承至今,没有中断,其中的原因是什么?中外学者都对此感兴趣,于是我们就要从国际比较的角度去看。本章讲的即是东西方文明演进的比较,第一节着重探讨文字因素、自然地理和宗世界中国学概论教思想在东西文明传承中的重要作用。第二节以中华文明为参照,讲述西方文明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很多人认为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原文化,有些江南人对江南文化的认识比较悲观,比如南宋偏安,歌舞升平,岳飞被杀,都城为临安,等等。其实从文化角度讲,我认为江南文化绝对是高峰。第三节即重点考察作为中华文明发展第三阶段的江南文化。第三章是“历史大分流之谜”。国际学术界有这样一种观点:公元10世纪以前,中国比欧洲发达:公元11世纪以后,欧洲比中国发达。也有学者把分流时间点划到15世纪或19世纪鸦片战争以后。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彭慕兰教授曾专门研究过该主题。1中国曾经辉煌后又丧权辱国的原因是什么?历史大分流中规律性的东西是什么?到目前还没真正破解,也是世界中国学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要问题。本章包括三节,第一节探索土地制度与汉唐盛衰的关系。研究均田制对今天的中国有借鉴意义,因为家庭承包制类似于历史上的均田制。第二节考察长子继承权与欧洲近代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认为均田制和长子继承权之别是中西历史分流的历史基因。第三节讲述人口迁徙与文明进步之间的关系。讨论该问题也是为了古为今用,因为市场经济实际上是建立在移民社会而非原住民社会基础之上。研究中国人口迁徙形成的移民文化,对研究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很有帮助第四章是“康氏长周期之谜”。康德拉季耶夫长周期是我的研究专长,2我认为不光要研究50年左右的经济长周期,也要研究康氏长1KeethPomeraz.TheGreatDivergece.PricetoUiverityPre.2001.2王战:《长波的周期性繁荣与环太地区经济前景》.《江淮论坛》1990年第3期···试读结束···...

    2023-02-03 王考epub

  • 《国学概论》陈代湘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国学概论》【作者】陈代湘主编【页数】353【出版社】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7.09【ISBN号】978-7-5687-0140-2【分类】国学-概论【参考文献】陈代湘主编.国学概论.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7.09.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国学概论》内容提要:本书除绪论外,分经学、史学、子学、文学、佛学、道教六编,从各科学术发展史、主要典籍、重要学术流派和代表人物、治学方法以及影响等方面,对国学基本知识做了简要而系统的介绍。本书对于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帮助读者坚定民族文化自信、提高个人修养具有良好作用,既可用于大学各学科国学课程教学,又可供大众备览。《国学概论》内容试读绪论国学概念的内涵及其逻辑起点“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春官·乐师》就使用了该词:“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①这里的“国学”是指教育机构,即国家设立的学校。班固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教国子,教之六书。”②“国子”指当时的贵族子弟,他们八岁人学,学习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六种造字和用字方法,即所谓“六书”,类似于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大戴礼记·保傅篇》也说:“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八岁人小学,学习内容包括认字、读书以及日常行为规则:十五岁束发时开始学习大学之道。何谓“大学之道”?《大学》一文讲得很明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朱熹所说:“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③1886年,康有为撰写《教学通议》,谈到“国学”时,仍然是指国家的教育机构。“国学”作为学术概念,是受到日本的影响而在近代出现的。1887年,黄遵宪《日本国志》提到,日本“近世有倡为国学者”。1902年秋,梁启超在日本谋创《国学报》,曾函商于黄遵宪。年底,梁启超发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长文,谈到国学与新学的关系:“近顷悲观者流,见新学小生之吐弃国学,惧国学之从此而消灭。吾不此之惧也。但使外学之输入者果昌,则其间接之影响,必使吾国学别添活气,吾敢断言也。但今日欲使外学之真精神普及于祖国,则当转输之任者,必邃于国学,然后能收其效。”④几乎与此同时,国粹思潮兴起,以章太炎、刘师培、邓实、黄节等人为代表的国粹派,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他们在撰文时广泛使用“国学”一词。那么,作为学术概念的“国学”,其内涵是什么?黄遵宪等人所谓“国学”,指“中国固有之学”⑤,即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邓实在①《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9月影印版,第793页。②《汉书·艺文志》,中华书局1997年11月版,第442页。③朱熹:《大学章句序》。④《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7月版,第619页。⑤黄遵宪语。见丁文江等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92页。。1…国学概论《国学讲习记》中解释“国学”内涵曰:“国学者何?一国所自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章太炎《国故论衡》将国学等同于国故。国故即本国文献的意思。又有人把国学等同于国粹。胡适认为国学只是“国故学”的缩写,国故包括“国粹”,也包括“国渣”。国故学的使命是整理中国一切历史文化。季羡林曾提出“大国学”的概念,包括国内各地域文化和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一般来说,国学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学术。传统的经、史、子、集等学术系统是“国学”的主体内容,从学术流派来看,国学是以儒、道、佛(释)为核心的诸子百家及其历史发展的学术。“国学”与“国技”(如科技、武术、中医等)和“国艺”(如琴、棋、书、画等)】既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又有所区别。“国学”处于“学”或“道”的层次,而“国技”和“国艺”则是在“技”和“艺”的层次上。“学”和“道”是“体”,“技”和“艺”是“用”。“国学”是“国技”和“国艺”的思想和文化基础,而“国技”和“国艺”则是“国学”的丰富表现。魏源说,“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很好地说明了中国人对“技”“艺”与“道”的关系的理解。我们称“国学”,外国人则叫“汉学”(Siolog罗)或“中国学”(ChieeStudie,即中国研究,亦称“中国学”)。国粹派称“国故”“国粹”等。称“国故”“国粹”有很大的保守性,给人以故步自封的印象;而“汉学”或“中国学”又是一个没有主体立场,缺乏文化情感的学术名称。“国学”则寄寓了中国人的文化情感和精神气质,融入了言说者的主体情怀和道德理想,永远不是外国人眼中他者的“历史文化知识”。而且,“国学”又有一种与时偕行的品格,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吐故纳新,保持强盛的生机活力,因此,“国学”的概念被广泛采用。学术视野中的“国学”的逻辑起点,从时间上看,是1894年甲午战争;而从学理上看,西学的冲击则是直接原因。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败于“蕞尔小国”日本,在当时的社会和思想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梁启超是当时站在时代思想最高峰、思维极其敏锐的学者,他的这个论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知识分子提出向西方学习,理论上,魏源大倡“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实践中,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封疆大吏挟军政权势办洋务。然而,甲午之前,中国知识分子大多是在“技”的层面上看待西学的。如冯桂芬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薛福成说,“诚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王韬说,“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等等。这时,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之“道”相当自信,视西学为“器数之学”。在他们看来,中国长于形而上之“道”,而西人只长于形而下之“器”。因此,中国只需学习西方器数技艺,在学术上中国是圆满自足,无须向西人学习的。不料,甲午一役,中国惨败,割地赔款,而且是败于向不起眼的小国日本,这对广大中国知识分子的刺激是非常大的。于是,国人自信顿失,转·2绪论而倾心膜拜西方,中学无用论弥漫开来。梁启超在撰于1896年的《〈西学书目表〉后序》一文中描述当时的情况说:“今日非西学不兴之为患,而中学将亡之为患。…中日以后,盖益变矣。…吾尝见乎今之所论西学者矣。夷其语,夷其服,夷其举动,夷其议论。动日中国之弱,由于教之不善,经之无用也。推其意,直欲举中国文字,悉付之一炬。”言西学者,视中国传统学术为无用之学,恨不得把中国文字一把火烧了,可见当时中国传统学术的危厄处境。国粹主义思潮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剧烈涌动的。当时的爱国有识之士提出保国必保学,保学为保国的主张。邓实在《国粹学报》上发表《拟设国粹学堂启》的文章,他说:“学亡之国,其国必亡。欲谋保国,必先保学。”把保学看成保国的前提和保证。许守微在《论国粹无阻于欧化》一文中说:“国有学,则虽亡而复兴;国无学,则一亡而永亡。何者?盖国有学则国亡而学不亡,学不亡则国犹可再造;国无学则国亡而学亡,学亡而国之亡遂终古矣。”这是从非常极端的意义上说,即使一个国家暂时灭亡了,只要其学术不亡,国家还可以再造复兴;如果学术也灭亡了,那么国家就彻底灭亡,永无复兴之日了。由此可见,在近代爱国知识分子看来,国学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与此同时,国学还是当时国内民主革命的精神动力,恰如章太炎所言:“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提出保国和保学的强烈双重诉求,都是从甲午开始的。梁启超在《爱国论》一文中说:“甲午以前,吾国之士夫,忧国难,谈国事者,几绝焉。自中东一役,我师败绩,割地偿款,创巨痛深,于是慷慨爱国之士渐起,谋保国之策者,所在多有。”甲午之前,忧国难,谈国事者,并不是没有,但甲午之后慷慨爱国之士渐多却是事实。国学也是一样,甲午之前,研究传统学术者大有人在,也不乏谈西学者,但那时人们很少在“学”的层面上感到传统文化处境的危急,对西学的看法也局限在“技”的层次。甲午之后,人们在“学”的层面上感受到严重的挑战,于是,就提出了“保学”的强烈要求。既然是在西学的威胁下提出保学的主张,保学就绝不是抱残守缺,它必须在正视西学、吸收西学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学术概念的“国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国学研究是在西学的刺激和制约下,中国文化在学术层面上由传统走向现代的一场学术文化运动。国学的研究范围及其分类如上所述,国学是指经、史、子、集等学术系统以及以儒、道、佛(释)为核心的诸子百家及其历史发展的学术,国学研究就应该限定在这个范围内。需要指出的是,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并不是传统文化的任何内容都属于“国学”研究的范围。“国学”研究应该限定在“学”和“道”的层面,“技”和“艺”层面的内容应该由各门类具体学科进行专门研究,成为各门类具体的知识系统。“技”和“艺”层面的研究与“国学”研究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是国学研究所必备的基础。对“技”和“艺”的研究,我们称为“国技”研究和“国艺”研究,而不能称·3·国学概论“国学”研究。当然,这种“国技”和“国艺”研究可以达到“技进乎道”的层次。国学的分类,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办学时的“孔门四科”,即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后来,随着书籍的增多和知识体系的扩大,汉代刘歆《七略》、班固《汉书·艺文志》,都对国学典籍进行了分类。西晋荀勖著《中经新簿》,将群书分为甲、乙、丙、丁四部,次序为经、子、史、集,为后来的四部分类之始。《隋书·经籍志》以经、史、子、集划分部类。清代《四库全书》则沿用《隋书·经籍志》的四部分类法而略有变化。章太炎在传统学术分类的基础上,专列“小学”,分为五类:小学、经学、史学、诸子、文学。小学在传统分类中属经部。章氏重小学,认为文字、音韵、训诂是治国学的基础,故为独立一类。其实,小学仅为治学方法,不能与经、史、子、集并列。本书分类基本沿用长期以来学术界通用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借鉴章太炎先生观点,将集部提炼为“文学”。依据传统分类将“小学”列于经部,将目录、版本、校勘等文献学主要内容列于史部。《四库全书》将佛、道列入子部,并不合理,故本书将“佛学”和“道教”单独立类。学习和研究国学的意义学习和研究国学,既具有学术价值,又具有现实意义。第一,揭示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及其本质特征,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唯一延续五千年而未曾中断的文化,其顽强的生命力来自何处?它对当代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何意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探寻和总结的。第二,传承学术,保持中国学术的独立性,保存和完善我国优秀的学术体系,继承中华优秀思想道德传统。第三,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建设民族精神家园。近代以来,经过中西文化血与火的碰撞和洗礼,我们不得不承认,国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丧失民族文化自信,迷失了民族精神家园。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首先就要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重新树立民族文化自信,重建民族精神家园。第四,丰富个人的精神世界,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提升文化品位。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修身养性和人格培养的思想资源,可以为我们提供立身之本。同时,学习和研究国学,可以使我们的文化品位得到提升。4GUOXUEGAILUN国学概论第一编经学···试读结束···...

    2023-02-03 epub出版物 epub编辑

  • 《国学概论 国学讲演录》章炳麟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国学概论国学讲演录》【作者】章炳麟著【丛书名】中国学习名著丛书【页数】249【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7.02【ISBN号】978-7-5581-1927-9【价格】39.80【分类】国学-概论【参考文献】章炳麟著.国学概论国学讲演录.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7.02.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国学概论国学讲演录》内容提要:本书内容包括:国学讲演录国学概论。《国学概论国学讲演录》内容试读国学讲演录4国学讲演录汉人所谓“六艺”,与《周礼·保氏》不同。汉儒以六经为六艺,《保氏》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六经者,大艺也;礼乐、射、御、书、数者,小艺也。语似分歧,实无二致。古人先识文字,后究大学之道。后代则垂髫而讽六经;篆籀古文,反以当时罕习,致白首而不能通。盖字体递变,后人于真楷中认点画,自不暇再修旧文也。是正文字之小学,括形、声、义三者而其义始全。古代撰次文字之书,于周为《史籀篇》,秦汉为《仓颉篇》,后复有《急就章》出。童蒙所课,弗外乎此。周兴嗣之《千字文》,《隋书·经籍志》入小学类。古人对于文字,形、声、义三者,同一重视。宋人读音尚正,义亦不敢妄谈。明以后则不然。清初讲小学者,止知形而不知声义,偏而不全,不过为篆刻用耳。迨乾嘉诸儒,始究心音读训诂,但又误以《说文》、《尔雅》为一类。段氏玉裁诋《汉志》入《尔雅》于《孝经》类,入《仓颉篇》于小学类,谓分类不当。殊不知字书有字必录,周秦之《史》、《仓》,后来之《说文》,无一不然。至《尔雅》乃运用文字之学。《尔雅》功用在解释经典,经典所无之字,《尔雅》自亦不具。是故字书为体,《尔雅》为用。譬之算术,凡可计数,无一不包。测天步历,特运用之一途耳。清人混称“天算”,其误与混《尔雅》、字书为一者相同。《尔雅》之后,有《方言》,有《广雅》,皆为训诂之书,文字亦多不具。故求文字之义,乃当参《尔雅》、《方言》;论音读,更须参韵书,如此,文字之学乃备乾嘉以后,人人知习小学,识字胜于明人。或谓讲《说文》即讲篆文,此实谬误。王壬秋主讲四川尊经书院,学生持《说文》指字叩音。王谓:尔曹喻义已足,何必读音?王氏不明反语,故为是言。依是言之,《说文》一书,止可以教聋哑学生耳。今人喜据钟鼎驳《说文》。此风起于同、光间,至今约六七十年。夫《说文》所录,古文三百余,古文原不止此。今洛阳出土之三体石第一章小学略说5经,古文多出《说文》之外。于是诡谲者流,以为求古文于《说文》,不知求之钟鼎。然钟鼎刻文,究为何体,始终不能确知。《积古斋钟鼎款识》释文,探究来历,不知所出,于是诿之日昔人。自清递推而上,至宋之欧阳修《集古录》。欧得铜器,不识其文,询之杨南仲、章友直(杨工篆书,嘉祐石经为杨之手笔;章则当时书学博士也)。杨、章止识《说文》之古文,其他固不识也,欧强之使识,乃不得不妄称以应之。《集古录》成,宋人踵起者多,要皆以意测度,难逭妄断之讥。须知文学之学,口耳相受,不可间断。设数百年来,字无人识,后人断无能识之理。譬如“天地玄黄”,非经先生口授,何能明其音读?先生受之于师,师又受之于师,如此数千年,口耳相受,故能认识。或有难识之字,字书具在。但明反切,即知其音。若未注反切,如何能识之哉?今之学外国文者,必先认识字母,再求拼音,断无不教而识之理。宋人妄指某形为某字者,不几如不识字母而诵外国文乎?宋人、清人,讲释钟鼎,病根相同,病态不同。宋人之病,在望气而知。如观油画,但求形似,不问笔画。清人知其不然,乃皮傅六书,曲为分剖。此则倒果为因,可谓巨谬。夫古人先识字形,继求字义,后乃据六书以分析之,非先以六书分析,再识字形也。未识字形,先以六书分析,则一字为甲为乙,何所施而不可?不但形声、会意之字,可以随意妄断,即象形之字,亦不妨指鹿为马。盖象形之字,并不纤悉工似,不过粗具轮廓,或举其一端而已。如“八”字略象人形之侧,其他固不及也。若本不认识,强指为象别形,何不可哉?倒果为因,则甲以为乙,乙以为丙,聚讼纷纷,所得皆妄。如只摹其笔意,赏其姿态;而阙其所不知,一如欧人观华剧然,但赏音调,不问字句,此中亦自有乐地,何必为扣槃扪烛之举哉!宋人持望气而知之态度以讲钟鼎,清人则强以六书分析之。然则以钟鼎而驳《说文》,其失不止偏闰夺正而已。尝谓钟鼎款识,不得阑入小学;若与法帖图象,并列艺苑,斯为得耳。《四库》书列入艺术一6国学讲演录类,甚见精卓。其可勉强归人小学类者,惟有研究汉碑之书,如洪氏《隶释》、《隶续》之类而已。文字之学,宜该形、声、义三者。专讲《说文》,尚嫌取形遗声,又何况邈不可知之钟鼎款识哉?盖文字之赖以传者,全在于形。论其根本,实先有义,后有声,然后有形,缘吾人先有意思,后有语言,最后乃有笔画也(文字为语言之代表,语言为意想之代表)。故不求声、义而专讲字形,以资篆刻则可,谓通小学则不可。三者兼明,庶得谓之通小学耳。《说文》以形为主,《尔雅》、《方言》以义为主,《广韵》之类以声为主。今人与唐、宋人读音不同,又不得不分别古今。治小学者,既知今音,又宜明了古音。大徐《说文》,常言某字非声,此不明五代音与古音不同故也。欲治小学,不可不知声音通转之理。段注《说文》,每字下有古音在第几部字样,此即示人以古今音读之不同。音理通,而义之转变乃明。大徐《说文》,每字下注明孙愐反切,此唐、宋音,而非汉人声读。但由此以窥古音,亦初学之阶梯也。要之,形为字之官体,声义为字之精神,必三者具而文字之学始具。许君之言日:“惟初太极,道立于一。”“一”之为字,属指事。盖人类思想,由简单以至繁复,苦结绳之不足致治,乃有点画以作识记,则六书次第,以指事居首为最合,指事之次为象形。《说文》之界说日:“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屈,⊙D是也。”此皆独体之文,继后有形声、会意,则孳乳而为合体之字。故形声之界说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会意之界说日:“比类合谊,以见指捐,武、信是也。”指事、象形在前,形声、会意在后,四者具而犹恐不足,则益之以转注,广之以假借,如是,则书契之道毕,宪象之理彰。指事之异于象形者,形象一物,事咳众物。以二=为例,二=所咳者多,而日月则仅表一物。二三二字,视之察之,可知其在上在下。此指事之最易明白者,故许君举以为例。···试读结束···...

    2023-02-03 epub出版物 epub 图书

  • 《国学概论》马瀛|(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国学概论》【作者】马瀛【丛书名】国学语丝丛书【页数】361【出版社】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12【ISBN号】978-7-5117-3451-8【价格】35.00【分类】国学-概论【参考文献】马瀛.国学概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12.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国学概论》内容提要:这是一部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的有关国学的专著。我国以儒佛道三家思想为基本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西学东渐之后产生了危机,如何面对这个传统,认真地加以整理使之在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发扬光大,的确是一个世纪以来摆在国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书不厚古非今,亦不妄自菲薄,在章太炎、钱穆等国学大家的研究成果之上重加厘正,以通俗、浅近的语体介绍了中国近三千年传统文化的沿革、发展。《国学概论》内容试读第一编绪论国学语丝2第一编绪论第一章国学定义第一节国学名称之由来国学之名,何自始乎?秦、汉以前,学术分类,曰“教”、曰“家”,不以学名也。如《礼记·经解篇》之称六艺为“诗教”、“书教”、“乐教”、“易教”、“礼教”、“春秋教”;《汉书·艺文志》之称诸子曰“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是也。《论语》云:“文学子游、子夏。”是虽有文学之称,然解者皆谓指文章与博学言,与今之所谓“文学”者异义,是古之时,不特无“国学”之名,抑亦不称各种学术曰“学”也。及西汉之末,刘歆作《七略》,始称研究文学话训之学为“小学”,于是“学”之名以立,厥后遂有“经学”、“史学”、“理学”、“文学”等之称。而古之所谓方技、若数、若医,亦皆缀以学名,曰“算学”、“医学”矣。迨清儒以考据之学,与宋、明儒者性理之学,分道扬镳,乃有“汉学”、“宋学”之名,然是时犹无“国学”之称也。道、咸之间,欧风东渐,于是凡由西方迻译而来之学术,概称之曰“西学”;而我国固有之学术,不可无对待之名辞以称之,“中学”之名,于是应运而生焉。光绪中叶,海内学者,虑国学概论第一章国学定义中国固有学术,因西学之侵入而式微也,群起而保存之,于是遂有“国粹”之名。然中国固有之学术,未必尽为天壤间之精英,则国粹之名,容有不当,于是章太炎特改称之曰“国故”;《国故论衡》一书,即首以“国故”称中国固有之学术者也。“国故”者,盖为中国掌故之简言。“掌故”二字,始见于《史记》,本谓一国之文献,故章氏遂立此名,然国故乃指所研究之对象,不可指研究此对象之科学。于是称此研究对象之科学者,有“古学”、“中学”、“国故学”、“国学”等歧异之名辞,然“古学”本因“新学”之名而生,含义混淆,本不适用。“中学”之名,以西人称我国之学术斯可;若我国人亦自称其固有学术曰“中学”,实嫌赘废,且与学校之称易混,亦未得当,此四名辞之中,自以“国故学”、“国学”二名为宜,顾“国故学”之“故”字,限于文献,未能将固有学术包举无遗,微嫌含义窄狭,故不如径称之曰“国学”为较宜。“国学”之名,始自何人,今已无考,然最早出见于光绪末年,可断言也。当章太炎羁旅日本时,称其研究中国学术机关曰“国学讲习会”,同时刘师培等亦有“国学保存会”设立,国学之名,殆始此欤!第二节国学之定义及其解释何谓国学?初思之似应声即可以解答;及再三考虑,则解答之困难随之而俱进,五四运动以后,研究国学,整理国故之声浪,弥漫国中,顾谁为立详明适当之定义乎!惟曹聚仁《国故学之意义与价值》一文,始有比较精确之定义,今节录于下:国学语丝4第一编绪论“国学者,中华民族以文字所表达之结晶思想,用合理的、组织的、系统的方式记载其生灭,分析其性质,罗列其表现形式,考察其因果关系者也。简言之,国学者,以我国固有学术为研究之对象,而以科学方法处理之,使成为一种科学者也。”此定义语句颇长,不易明了,今详解之:(甲)结晶思想,思想者,谓由经验与思虑所生意识之现象,顷刻之间可生灭至无量数者也。结晶思想者,不问其以个人或群众为出发点,不问其发之于言语,或见之于篇什;不问其为一己之创见,或沿袭旧有之思想;但以其思想而通过个人或群体之生命,作有意识之容纳,且渗透于生活之内部,具有时间及空间性者为准。(乙)文字表达结晶思想表达之形式甚多:或以声音发之,则为语言;或以文字达之,则为篇什;或见之于行为,则为习惯、风俗与制度等。此则专以文字表达者为限。(丙)记载生灭亘古今而不惑、放四海而皆准之真理,在今日已先后为吾人所否认;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之圣人,亦相继为历史上之僵石,今后吾人唯有以思想为适应时代特别环境而发生,不承认世间有纯粹理想、纯粹理论存在之余地。故国学中所述及之思想,决不凭主观之取舍,为片面之记载;亦不拘拘于一二人之成说,目之为万世纲常,唯于适应时代而发生之思想,及因时代变化而衰老之思想,皆一一为之详述。此国学之第一职务也。(丁)分析性质观察思想,不当求之于其表而于其质。孟轲排斥杨、墨,求之形,则孟之学说,似必与杨、墨相径庭;考其实,则孟说有为杨、墨所渗透,而与孔子学说相违反者。朱熹诽议佛、道,而其学说则自佛学变化而来者甚多。故治国学者,国学概论第一章国学定义5必类比求其同,较量明其异。此国学之第二职务也。(戊)罗列表现形式思想不通过民族性,则其思想必自生自灭;其通过民族性者,则必影响于生活、制度及组织。中华民族之艺术、风俗及政治组织,迥然与他民族不同,此即思想之表现。国学虽不专为形式表现之记载,而于思想影响所及者,则必为之罗列焉。此国学之第三职务也。(己)考察因果关系在某种环境中,乃产生某种思想;某种思想产生,其新环境又随之以造成,此思想与环境之因果关系也。故思想之来,必非空前绝后,无所依据,或以旧有思想为根据而光大之,或取其局部而另辟一蹊径以明之,或取否认态度而反对之;要之,彼此皆息息相关,此思想与思想之因果关系也。胡适谓:“老子亲见那种时势,又受了那些思想的影响;故他的思想,完全是那个时代的反动。”梁启超谓:“墨子少年,也会学儒者之业,受孔子术;既乃以为其礼烦扰,伤生害事,糜财贫民,于是自树一帜。所以墨子创教之动机,直可谓因反抗儒教而起。”皆考察因果关系者也。(庚)合理的组织的系统的方式我国先哲之学说,其至理精义,多有可称者;然而如斯汗牛充栋之典籍,欲赖有涯之人生以赴之,终觉力不从心。且各家学说,常于各种典籍,东鳞西爪,散见分载,读者如披沙拣金,用力多而呈功鲜。盖吾国之典籍,罕为有组织之编次,及有系统之记述,其所抱之主张,亦多隐跃于字里行间,未尝以合理的方式明白晓喻之也。如朱熹之哲学思想,卓然有以自异;然其思想,散见于《四书集注》及《语录》中,欲求一可以完全了解其思想之著作,终不可得。戴震清代学术之中心也,学者亦仅能于其各种著作中,窥见其学术之一斑;清代之经学家崇拜戴氏者虽不乏其人,从未闻有汇集戴氏之国学语丝6第一编绪论事实、思想、著作等而成一书者;直至民国十二年冬间,晨报社于戴氏二百年生日纪念,始有《戴东原》一书之刊行。至若《史通》、《文史通义》、《国故论衡》等书,其立言精警,合乎论理,编次整严,颇有组织,然谓之有系统,则未也。故识者谓我国五千年来,仅有学术之资料,而无独立之学术,非德言也。国学之使命,即在以合理的、组织的、系统的方式建设一种学术。合理云者,即谓认客观性之存在,不为主观性之附会也。如崔述著《考信录》以经籍中确可依据之资料,次第编录,绝不厕以一己之私见是也。组织云者,以归纳方法求一断案,以演绎方法,合之群义。如王引之《经传释词》、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等是也。系统云者,或以问题为中心,或以时代为先后,或以宗派相连续,于凌乱无序之资料中为之提纲挈领也。如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等是也。···试读结束···...

    2023-02-03

  • 《鸿儒国学讲堂 国学概论 国学略说》章太炎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鸿儒国学讲堂国学概论国学略说》【作者】章太炎著【丛书名】鸿儒国学讲堂【页数】263【出版社】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8.01【ISBN号】978-7-5546-1034-3【价格】54.00【分类】国学-概论【参考文献】章太炎著.鸿儒国学讲堂国学概论国学略说.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8.01.图书封面:图书目录:《鸿儒国学讲堂国学概论国学略说》内容提要:本书由“国学概论”和“国学略说”两部分构成,均为章太炎先生晚年讲授国学的成熟之论。“国学概论”主要论述了国学之派别。“国学略说”主要讲述了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五个国学门类的基本知识。《鸿儒国学讲堂国学概论国学略说》内容试读画孙矩公第一章概论我在东京曾讲演过一次国学,在北京也讲演过一次,今天是第三次了。国学很不容易讲,有的也实在不能讲,必须自己用心去读去看。即如历史,本是不能讲的;古人已说“一部十七史从何处说起”,现在更有二十四史,不止十七史了。即《通鉴》等书似乎稍简要一点,但还是不能讲;如果只像说大书那般铺排些事实,或讲些事实夹些论断,也没甚意义。所以这些书都靠自己用心去看,我讲国学,只能指示些门径和矫正些近人易犯的毛病。今天先把“国学概论”分做两部研究:甲、国学之本体一、经史非神话二、经典诸子非宗教三、历史非小说传奇乙、治国学之方法一、辨书籍的真伪二、通小学三、明地理四、知古今人情的变迁2国学概论国学略说五、辨文学应用甲、国学之本体一、经史非神话在古代书籍中,原有些记载是神话,若《山海经》、《淮南子》中所载,我们看了,觉得是怪诞极了。但此类神话,在王充《论衡》里已有不少被他看破,没有存在的余地了。而且正经正史中本没有那些话。如盘古开天辟地,天皇、地皇、人皇等,正史都不载。又如“女娲炼石补天”、“后羿射日”那种神话,正史里也都没有。经史所载,虽在极小部分中还含神秘的意味,大体并没神奇怪离的论调。并且,这极小部分的神秘记载,也许使我们得有理的解释:《诗经》记后稷的诞生,颇似可怪。因据《尔雅》所释“履帝武敏”,说是他的母亲,足蹈了上帝的拇指得孕的。但经毛公注释,训帝为皇帝,就等于平常的事实了。《史记·高帝本纪》说高祖之父太公,雷雨中至大泽,见神龙附其母之身,遂生高祖。这不知是太公捏造这话来骗人,还是高祖自造。即使太公真正看见如此,我想其中也可假托。记得湖北曾有一件奸杀案:一个奸夫和奸妇密议,得一巧法,在雷雨当中,奸夫装成雷公怪形,从屋脊而下,活活地把本夫打杀。高祖的事,也许是如此。他母亲和人私通,奸夫饰做龙怪的样儿,太公自然不敢进去了。从前有人常疑古代圣帝贤王都属假托;即如《尧典》所说“钦明文思安安,克明俊德…”等等的话,有人很怀疑,以为那个时候的社会,哪得有像这样的完人。我想:古代史家叙太古的事,不国学概论3能详叙事实,往往只用几句极混统的话做“考语”,这种考语原最容易言过其实。譬如今人做行述,遇着没有事迹可记的人,每只用几句极好的考语;《尧典》中所载,也不过是一种“考语”,事实虽不全如此,也未必全不如此。《禹贡》记大禹治水,八年告成。日本有一博士,他说:“后世凿小小的运河,尚须数十年或数百年才告成功,他治这么大的水,哪得如此快?”因此,也疑禹贡只是一种奇迹。我却以为大禹治水,他不过督其成,自有各部分工去做:如果要亲身去,就游历一周,也不能,何况凿成!在那时人民同受水患,都有切身的苦痛,免不得合力去做,所以“经之营之,不日成之”了。《禹贡》记各地土地腴瘠情形,也不过依报告录出,并不必由大禹亲自调查的。太史公作《五帝本纪》,择其言尤雅驯者,可见他述的确实。我们再翻看经史中,却也没载盘古、三皇的事,所以经史并非神话。其他经史以外的书,若《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确有可疑者在。但《竹书纪年》今存者为明代伪托本,可存而不论,《穆天子传》也不在正经正史之例,不能以此混彼。后世人往往以古书稍有疑点,遂全目以为伪,这是错了!二、经典诸子非宗教经典诸子中有说及道德的,有说及哲学的,却没曾说及宗教。近代人因为佛经及耶教的圣经都是宗教,就把国学里的“经”,也混为一解,实是大误。“佛经”“圣经”的那个“经”字,是后人翻译时随意引用,并不和“经”字原意相符。经字原意只是一经一纬的经,即是一根线,所谓经书只是一种线装书罢了。明代有线装书的名目,即别于那种一页一页散着的八股文墨卷,因为墨卷没有保存的价值,别的就称做线装书了。古代记事书于简。不及百名4国学概论国学略说者书于方,事多一简不能尽,遂连数简以记之。这连各简的线,就是“经”。可见“经”不过是当代记述较多而常要翻阅的几部书罢了。非但没含宗教的意味,就是汉时训“经”为“常道”,也非本意。后世疑经是经天纬地之经,其实只言经而不言天,便已不是经天的意义了。中国自古即薄于宗教思想,此因中国人都重视政治。周时诸学者已好谈政治,差不多在任何书上都见他们政治的主张。这也是环境的关系:中国土地辽广,统治的方法急待研究,比不得欧西地小国多,没感着困难。印度土地也大,但内部实分着许多小邦,所以他们的宗教易于发达。中国人多以全力着眼政治,所以对宗教很冷淡。老子很反对宗教,他说:“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孔子对于宗教,也反对;他虽于祭祀等事很注意,但我们味“祭神如神在”的“如”字的意思,他已明白告诉我们是没有神的。《礼记》一书很考究祭祀,这书却又出自汉代,未必是可靠。祀天地社稷,古代人君确是遵行,然自天子以下,就没有与祭的身分。须知宗教是须普及于一般人的,耶稣教的上帝,是给一般人膜拜的;中国古时所谓天,所谓上帝,非人君不能拜,根本上已非宗教了。九流十家中,墨家讲天、鬼,阴阳家说阴阳生克,确含宗教的臭味,但墨子所谓天,阴阳家所谓“龙”“虎”,却也和宗教相去很远。就上讨论,我们可以断定经典诸子非宗教。三、历史非小说传奇后世的历史,因为辞采不丰美,描写不入神,大家以为是记实的;对于古史,若《史记》、《汉书》,以其叙述和描写的关系,国学概论5引起许多人的怀疑:《刺客列传》记荆轲刺秦王事,《项羽本记》记项羽垓下之败,真是活龙活现。大家看了,以为事实上未必如此,太史公并未眼见,也不过如《水浒传》里说武松、宋江,信手写去罢了。实则太史公作史择雅去疑,慎之又慎。像伯夷、叔齐的事,曾经孔子讲及,所以他替二人作传。那许由、务光之流,就缺而不录了。项羽、荆轲的事迹,昭昭在人耳目,太史公虽没亲见,但传说很多,他就可凭着那传说写出了。《史记》中详记武略,原不止项羽一人;但若夏侯婴、周勃、灌婴等传,对于他们的战功,只书得某城,斩首若干级,升什么官,竟像记一笔账似的,这也因没有特别的传说,只将报告记了一番就算了。如果太史公有意伪述,那么《刺客列传》除荆轲外,行刺的情形,只曹沫、专诸还有些叙述,豫让、聂政等竟完全略过,这是什么道理呢?《水浒传》有百零八个好汉,所以施耐庵不能个个描摹,《刺客列传》只五个人,难道太史公不能逐人描写么?这都因荆轲行刺的情形有传说可凭,别人没有,所以如此的。“商山四皓”一事,有人以为四个老人哪里能够使高祖这样听从,《史记》所载未必是实。但须知一件事情的成功,往往为多数人所合力做成,而史家常在甲传中归功于甲,在乙传中又归功于乙。汉惠免废,商山四皓也是有功之一,所以在《留侯世家》中如此说,并无可疑。史书原多可疑的地方,但并非像小说那样的虚构。如刘知几《史通》曾疑更始刮席事为不确,因为更始起自草泽时,已有英雄气概,何至为众所拥立时,竟羞惧不敢仰视而以指刮席呢?这大概是光武一方面诬蔑更始的话。又如史书写王莽竟写得同唉子一般,这样愚唉的人怎能篡汉?这也是汉室中兴对于王莽当然特别贬斥。这种以成败论人的习气,史家在所不免,但并非像小说的虚构。6国学概论国学略说···试读结束···...

    2023-02-03 国学鸿儒 被誉为一代鸿儒国学大师

  • 《国学概论,国学略说》章太炎|(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国学概论,国学略说》【作者】章太炎【丛书名】认知空间·认知·国学经典书系【页数】316【出版社】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02【ISBN号】978-7-220-10655-2【价格】56【分类】国学-概论【参考文献】章太炎.国学概论,国学略说.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02.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国学概论,国学略说》内容提要:《国学概论国学略说》介绍:《国学概论》是章太炎先生于1922年在上海讲授国学的记录稿,系统介绍了传统经学、哲学、文学的流变,对各时期学术发展的特点、代表人物、著作等都有精湛、独到的评价。《国学略说》主要讲述了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五个国学门类的基本知识。帮助普通读者鸟瞰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系统性的认知。李建军博士带着我们一起读《国学概论》《国学略说》,了解国学大师章太炎其人,梳理《国学概论》《国学略说》的亮点与价值,帮助我们迅速把握国学精髓。《国学概论,国学略说》内容试读《国学概论》.《国学略说》导读李建军《国学概论》和《国学略说》是太炎先生最为知名的两部国学讲义,也是近百年来最受欢迎的国学读本之一。两书在百年风云的变幻中经受历史的检验,在国学浪潮的涨落中历尽时光的淘洗,逐渐沉淀为国学名著,散发出经典的熠熠光芒。我们在欣赏光芒照耀的胜景之际,也应该追问光芒从何而来,大师如何治学,经典何以铸就…一、“革命之志,终不屈挠”—民国先驱的壮丽人生章太炎(1869一1936),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炳麟,再后又因仰慕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原名绛,明亡后改名炎武)而改名绛,别号太炎,以号行于世。浙江余杭人,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章鉴为国子监生,父亲章濬曾任余杭县学训导,兼杭州诂经精舍监院,兄章篯、章箴均为举人。先生幼时即从外祖父朱有虔读经,濡染清代汉学由声音文字以求训诂、由训诂以求义理的风习,从小001在文字音韵方面受到严格训练。1890年,进入诂经精舍,师从朴学大师俞樾,并从高治平问经,从谭献习文辞之法。诂经精舍七年的勤学精研,给先生打下了深厚的朴学根基1894年甲午战争之后,积极投身维新运动,参加强学会,又赴上海任《时务报》撰述。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遭通缉,避居台湾,后又流亡日本,结识孙中山。1900年,在上海参加唐才常发起的“张园国会”,当场剪去辫发,表达排满之志,并公开与改良派决裂,从此走上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道路。1903年,因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并为邹容《革命军》作序,触怒清政府,被捕入狱达三年之久。1904年,身陷图圄的太炎先生与狱外蔡元培等人联络合作,在上海发起成立光复会。1906年,出狱后赴日本,加入同盟会,并担任机关报《民报》主编,与改良派展开论战。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归国,并于次年初担任《大共和日报》主编和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参与筹划讨袁,被袁世凯软禁于北京达三年之久。1917年追随孙中山参加护法运动,曾任护法军政府秘书长,不久即离职,退隐于书斋。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多方奔走、四处联络,主张坚决抵抗日本侵略,并赞助抗日救亡运动。同时,以肩荷民族文化为己任,以更强的使命感著书讲学,传承文化、培养后学。1936年病逝于苏州,临终告诫子孙“设有异族入主中夏,世世子孙毋食其官禄”。11章太炎生平事迹,详参章太炎《太炎先生自定年谱》(香港:龙门书店1965年版),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和《〈章太炎年谱长编〉补》(载《文史》第18辑),胡珠生《〈章太炎年谱长编)订补》(载《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1期),章念驰《章太炎生平与思想研究文选》(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和《章太炎生平与学术》(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谢樱宁《章太炎年谱摭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姚奠中、董国炎《章太炎学术年谱》(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姜义华《章太炎评传》(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等002太炎先生是近代民主革命家,先后参与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坚贞之志,始终不坠,为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被誉为“民国先驱”。先生去世后,国民政府发布国葬令称其“性行耿介,学问淹通。早岁以文字提倡民族革命,身遭幽禁,义无屈挠。嗣后抗拒帝制,奔走护法,备尝艰险,弥著坚贞”,1钱玄同先生在挽联中赞其“缵苍水、宁人、太冲、姜斋之遗绪而革命,蛮夷戎狄,矢志攘除,遭名捕七回,拘幽三载,卒能驱逐客帝,光复中华,国士云亡,是诚宜勒石纪勋,铸铜立像”。2鲁迅先生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也特别提到:“我以为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在学术史上还要大…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3许嘉璐先生《〈章太炎全集〉序》中云:“有志青年得先生熏润而投身革命者,岂可数哉!先生又著《俱分进化论》《革命之道德》《建立宗教论》《代议然否论》诸文,于革命力量之奋扬、帝制后之国体、建制诸事,皆有学理之探讨,即‘中华民国’之名亦出于先生。晞!民国之肇兴,先生奠基之功巨矣。”4上述材料都点出了太炎先生作为民主革命家的矢志不移和丰功伟绩。1姜义华《章太炎评传》附录《章太炎生平与学术行年》,第310页。2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第978页。3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54-556页。4许嘉璐《〈章太炎全集)序》,《章太炎全集》第1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页。003二、“转俗成真”与“回真向俗”—国学大师的治学心路太炎先生不仅是革命家,而且是“有学问的革命家”,或曰“有革命业绩的学问家”。其学术造诣遍及经、史、子、集等中国传统学术领域,又精通印度佛学,通晓西方学术,堪称清末民初“学界泰斗”。许嘉璐先生《〈章太炎全集〉序》云:“先生之学博而约,闳而邃,于经、史、子、集及印、西诸学皆有独得。举凡古近政俗之消长,社会都野之情状,华梵圣哲之义谛,东西学人之所说,莫不察其利病,识其流变,观其会通,穷其指归。故黄季刚(侃)先生曰:‘先生懿行至多,著述尤富。文辞训故,集清儒之大成;内典玄言,阐晋康(唐)之遗绪;博综兼善,实命世之大儒',诚不刊之论也。”1太炎先生的学术路径,依其《蓟汉微言》中的自述,可谓“始则转俗成真,终乃回真向俗”2。所谓“俗”“真”之别,即入世之学问与出世之佛学的界隔。太炎先生这种“俗一真一俗”的学术之路,在其《自述学术次第》中有清晰表述:余少年独治经史通典诸书,穷及当代政书而已;不好宋学,尤无意于释氏。三十岁顷,与宋平子交,平子劝读佛书。始观《涅槃》《维摩洁》《起信论》《华严》《法华》诸书,渐近玄门,而未有所专精也。遭祸系狱,始专读《瑜珈师地论》及《因明论》《唯识论》,乃知《瑜伽》为不可加。既东游日本,提倡改革,人事繁多,而暇辄读藏经。又取魏译《愣伽》及《密严》诵之,参以近代康德、萧宾诃尔之书,益信玄理无过《愣伽》《瑜伽》者。1许嘉璐《〈章太炎全集〉序》,《章太炎全集》第1册,第2-3页2章太炎《蓟汉微言》,浙江图书馆校刊《章氏丛书》本。004少虽好周秦诸子,于老庄未得统要。最后终日读《齐物论》,知多与法相相涉,而郭象、成玄英诸家悉含胡虚冗之言也。既为《齐物论释》,使庄生五千言,字字可解…余既解《齐物》,于老氏亦能推明。佛法虽高,不应用于政治社会,此则唯待老庄也。儒家比之,邈焉不相逮矣。然自此亦兼许宋儒,颇以二程为善,唯朱、陆无取焉。二程之于玄学,间隔甚多,要之未尝不下宜民物;参以藏氏,则在夷惠之间矣。1所谓“少年独治经史通典诸书,穷及当代政书而已;不好宋学,尤无意于释氏”云云,可见太炎先生早年治学兴趣在经史之学、典制之学,当然还有其未提及的小学,而对宋学和佛学则不甚措意。这是太炎先生治学的第一个阶段。所谓“三十岁顷,与宋平子交,平子劝读佛书…既为《齐物论释》,使庄生五千言,字字可解”云云,这是太炎先生治学的第二个阶段,即接触并究心佛学“转俗成真”的阶段。大致从1897年遇宋恕(字平子)劝读佛书开始,到1910年撰成《齐物论释》为界。在此期间,太炎先生精研佛理,并以佛学来会通子学、西学,用佛解庄而成《齐物论释》。所谓“余既解《齐物》,于老氏亦能推明。佛法虽高,不应用于政治社会,此则唯待老庄也。儒家比之,邈焉不相逮矣。然自此亦兼许宋儒”云云,这是太炎先生治学的第三个阶段,即“回真向俗”的阶段。在此阶段,太炎精研佛理后,认识到“佛法虽高,不应用于政治社会”的缺陷,转而认为凡“外能利物,内以遣忧”之学皆有价值,开始对古今中1章太炎《自述学术次第》,陈平原编校《民国学术经典·章太炎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642-643页。005外学术思想进行重估,最后达到儒、释、道的会通,中学、西学的会通。关于“回真向俗”的心路历程,太炎先生还有一个更为直白的表述:我从前倾倒佛法,鄙视孔子、老、庄,后来觉得这个见解错误,佛、孔、老、庄所讲,虽都是心,但是孔子、老、庄所讲的,究竟不如佛的不切人事。孔子、老、庄自己比较,也有这样情形,老、庄虽高妙,究竟不如孔子的有法度可寻,有一定的做法。1太炎先生指出自己从“倾倒佛法,鄙视孔子、老、庄”,到体会出“佛的不切人事”,再到体会出“老、庄虽高妙,究竟不如孔子的有法度可寻,有一定的做法”,经历了扬佛而抑儒道,最终在儒释道权衡中重新认识儒家价值的思想嬗变过程,这个过程正是太炎先生治学始于“入世”、中经“出世”而终于“入世”的回环。三、“管篇”为基与“堂奥”为极一—学界泰斗的治学心得太炎先生的学术成就在小学、古文经学、诸子学等领域尤其令人瞩目。太炎先生在小学方面的辉煌成就,许嘉璐先生有精当阐发:先生尤精于小学,学者谓为乾嘉正统派之殿军。清之朴学,自昆山顾氏肇其端,后竟蔚为大国。文字、音韵、训诂、目录、版本、校勘、辑佚、辨伪、沿革地理诸学渐1章太炎《说新文化与旧文化》,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下册摘引,第618页。006···试读结束···...

    2023-02-03 epub格式书籍 epub电子书网

  • 原钻掌心-DCIG 12阶感恩的艺术课程视频合辑

    目录[00001]Day1《感恩的艺术》基础课教授.m4[00002]Day2姚老师-感恩冥想.m4[00003]Day3Lia老师-感恩冥想.m4[00004]Day5复习课am21天践行营开营.m4[00005]Day4姚老师-感恩冥想.m4[00006]【感恩的艺术】21天践行营-智慧盛宴第一场0523.m4[00007]Day5Lia老师-感恩冥想....

    2023-02-01 《21天》 21天 RMVB 下载

  • A2987【海豚知道】【罗粟的谈心艺术】摆脱别人的坏影响|百度网盘下载

    课程介绍【罗粟的谈心艺术】摆脱别人的坏影响原价198.0《A2987【海豚知道】【罗粟的谈心艺术】摆脱别人的坏影响》...

    2023-02-01 海豚艺术培训学校 海豚 艺术字

  • A2990【海豚知道】【罗粟的谈心艺术】好好照顾你自己|百度网盘下载

    课程介绍【罗粟的谈心艺术】好好照顾你自己原价198.0《A2990【海豚知道】【罗粟的谈心艺术】好好照顾你自己》...

    2023-01-29 海豚艺术培训学校 海豚 艺术字

  • 《Z7414-乔珊古琴艺术管派经典系列《大胡笳》》|百度网盘下载

    乔珊古琴艺术管派经典系列《大胡笳》官方3500.0《Z7414-乔珊古琴艺术管派经典系列《大胡笳》》]赏金猎人会员专属高佣,私聊萌萌加入赏金猎人会员开启快速合买任何课程,所有加密课都可以筹如何确认自己佣金比例?专属佣金以后台实际显示为准,默认佣金可在右上角查看...

    2023-01-29

  • 《Z5001-i摄学堂-摄影思维系列课剪裁的艺术》|百度网盘下载

    摄影思维系列课剪裁的艺术官方19.9《Z5001-i摄学堂-摄影思维系列课剪裁的艺术》]赏金猎人会员专属高佣,私聊萌萌加入赏金猎人会员开启快速合买任何课程,所有加密课都可以筹如何确认自己佣金比例?专属佣金以后台实际显示为准,默认佣金可在右上角查看...

    2023-01-28

  • 彭心融八字课程生活的艺术 初级中级高级视频 126|百度网盘下载

    彭心融八字课程生活的艺术初级中级高级视频126...

    2023-01-28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