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得到《给中小学生的古代文学史》|百度网盘下载

    《给中小学生的古代文学史》扎根课本,拓展核心文学素养,带孩子进入不同朝代,感受文学精神的发展浪潮,在这里,读懂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2023-02-07 历史文学素养 文学素养百科

  • “中国古代天文学史大系”系列珍藏版合集|百度云网盘

    《中国古代天文学史》系列珍藏本书籍格式:PDF书籍分辨率:清晰版300di或同等资源大小:1.26G包括:中国历法[张佩玉着]2013版.df中国古代天文与天文仪器[吴守贤,权和君主编]2013年版.df中国古代天文思想[陈美东]2013版.df中国古代天文学与现代天文学的转换[杜胜云主编]2013年版.df中国古代天文学大辞典[徐振涛主编]2013年版.df中国古代天文机构与天文教育[陈孝忠、张树礼]2013年版.df中国古代天文记录研究与应用[庄伟峰主编]2013年版.df中国少数民族天文史[陈久进]2013年版.df2008年版中国历法-张佩玉.df中国古代天文学家.df中国古代天文学思想(中国天文学史)陈美东.df中国古代天文机构与天文教育.df中国古代天文记录研究与应用.df中国古代占星学[中国天文学史].df...

    2022-12-27 我国古代的天文学 中国古代对天文的研究

  • 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真题解析及典型题|百度云网盘

    吴伟仁考研文学史课程,本课程共5.1G,VIP会员可通过百度网盘转存下载或者在线播放。此“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真题解析及典型题”。课程目录:├──1讲北京外国语大学2010年真题解析.flv430.22M├──2讲北京外国语大学2009年真题解析.flv339.02M├──3讲北京外国语大学2008年真题解析.flv346.45M├──4讲北京外国语大学2007年真题解析.flv382.00M├──5讲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真题解析(一).flv196.00M├──6讲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真题解析(二).flv337.22M├──7讲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真题解析.flv266.65M├──8讲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真题解析(一).flv255.73M├──9讲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真题解析(二).flv158.95M├──10讲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真题解析.flv346.55M├──11讲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am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2010年真题解析.flv386.05M├──12讲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2009年真题解析.flv222.54M├──13讲天津外国语大学2010年真题解析.flv341.32M├──14讲天津外国语大学2009年真题解析.flv262.02M├──15讲厦门大学2009年真题解析(一).flv343.63M├──16讲厦门大学2009年真题解析(二).flv281.76M└──17讲厦门大学2010年真题解析.flv371.97M...

    2022-12-10

  • 《欧洲文学史 第3卷 上 修订版 20世纪欧洲文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李赋宁总主编;罗梵,孙凤城,沈石岩主编;刘意青,罗梵修订主|(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欧洲文学史第3卷上修订版20世纪欧洲文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作者】李赋宁总主编;罗梵,孙凤城,沈石岩主编;刘意青,罗梵修订主【页数】688【出版社】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07【ISBN号】7-100-17116-8【价格】150.00(全二册)【分类】欧洲文学-文学史【参考文献】李赋宁总主编;罗梵,孙凤城,沈石岩主编;刘意青,罗梵修订主.欧洲文学史第3卷上修订版20世纪欧洲文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07.图书目录:文学史第3卷上修订版20世纪欧洲文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内容提要:《欧洲文学史第3卷上修订版20世纪欧洲文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内容试读《欧洲文学史》(1999一2001版)绪言李赋宁这本新编《欧洲文学史》提供有关欧洲文学发展的基本知识,供高等学校文科使用,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打好基础。这本文学史试图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解释文学现象,重视文本分析和美学探讨,强调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统一,希望通过寓教于乐使优秀、健康的文学起到教育和感化的作用,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促进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当代英国女小说家艾丽斯·默多克(IriMurdoch)曾说:“文学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故事”,又说:“艺术以艺术为营养”。她说她自己经常阅读18、19世纪英国小说名著,借以汲取营养。创作离不开文学传统,文学研究更不能脱离文学传统。研究欧洲文学必须熟悉欧洲文学传统。这个文学传统自古代希腊、罗马文学开始,经过中世纪、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启蒙运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时期的文学和不同思潮和流派的文学不断给它注入新的内容,直到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的现代主义文学和1939年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欧洲文学传统的发展过程在这本新编《欧洲文学史》中有比较详细的叙述,兹不赘言。现把欧洲文学传统中的几个重点介绍如下:首先是古代希腊文学。这是重点中的重点,是欧洲文学传统河流的源头。它包括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希腊悲剧和喜剧、历史、哲学、文2欧洲文学史(修订版)(第三卷上册)艺理论、演说、寓言、抒情诗等方面。可以说欧洲文学的各种文学类型(ger©)和体裁,无不溯源于古代希腊文学。后世的欧洲文学继承和发展了这些类型。其中应着重学习荷马史诗、希腊悲剧、柏拉图的《对话录》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因为这些作品不仅是欧洲文学的高峰,而且对后世的欧洲文学起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是欧洲文学传统中最根本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古代罗马文学继承了古代希腊文学传统,在史诗、喜剧、抒情诗、讽刺诗、历史、演说和诗论等方面有所发展,把由古希腊文学开创的这个欧洲文学传统传递给中世纪文学和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在罗马帝国后期,基督教兴起,使西方希腊、罗马文化与东方希伯来文化结合在一起,推动了西方文化进一步的发展。这两种文化的结合开始于中世纪欧洲文学,成为欧洲文学传统长河的主流。中世纪欧洲文学当中法国文学是个重点,因为在查耳曼大帝(亦可称查理大帝)统治下,法国最早在欧洲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统一的民族国家,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文学艺术的发展。法兰西文学吸取了凯尔特民族文学和日耳曼民族文学的精华,利用民间口头文学的素材,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罗马文学的艺术形式和基督教世界观的思想内容,创作出优秀的中世纪法国文学。例如,法国民族史诗《罗兰之歌》就来源于日耳曼民族(法兰克民族Frak)的民间口头文学,经过无名诗人的提炼升华,成为世界文学当中最光辉灿烂的爱国诗篇之一。又例如,亚瑟王的故事就来自凯尔特民族(威尔士民族Wlh)的民间传说,经过12世纪法国贵族女诗人马丽·德·法兰西(MariedeFrace)和宫廷诗人克里蒂安·德·特鲁瓦(ChretiedeTroye)的艺术加工,产生了优美的中世纪法国传奇文学(romace),成为欧洲其他民族的传奇文学的典范。另一部中世纪法国文学作品《玫瑰传奇》成为欧洲其他民族文学爱情寓言诗(loveallegory)和讽刺寓言诗(atiricalallegory)的典范。还有《列那狐传奇》成为欧洲动《欧洲文学史》(1999一2001版)绪言3物寓言(eatfale)的典范。中世纪法国市民文学(世俗化戏剧farce和描述日常生活中可笑事件的粗俗、幽默故事诗faliau)也强烈地影响了欧洲其他民族文学。从中世纪过渡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最重要的作品是但丁的《神曲》。《神曲》最光辉、最深刻地反映了中世纪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包括神学思想、人类的命运和关于世界前途的理想。《神曲》一方面描述个人的灵魂走向上帝的历程,另一方面还预言了作为政治和社会集体的全人类走向世界和平的崇高目标,因此《神曲》是一部宗教和政治史诗,它对后世欧洲文学起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另外,《神曲》达到了崇高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的统一,成为一代又一代欧洲各民族文学中诗歌创作的典范和创作灵感的源泉。以英国文学为例,但丁对乔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崇高、纯洁的思想和准确、具体、明晰、优美的语言,而且这两方面又是和谐、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乔叟以后的英国诗人,凡是企图全面、深刻地反映人类精神生活的诗人,如斯宾塞、弥尔顿、布莱克、济慈、工S艾略特等,无不有意或无意地以但丁的《神曲》为楷模。但丁对于诗歌技巧的卓越掌握,他的流畅的韵律和选词、协调的音乐效果,更是后世英国诗人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的代表作品是莎士比亚的戏剧和诗歌。莎士比亚最伟大的作品抒写了灵魂在极端痛苦中所迸发出的悲鸣。哈姆莱特对生死的考虑,对女性的失望、厌恶,对整个人类的绝望。他的装疯,他的复仇。奥瑟罗的妒忌、猜疑、杀妻、自刎。麦克白的野心、失眠、谋杀、篡位,以及后来的白昼见鬼,刚愎自用,暴虐凶残,终遭杀身之祸。李尔王的老迈昏愦,二女不孝,丧尽天良,暴风雨之作威,终于逼得老王发疯,气愤而亡。这四部悲剧里充满了莎氏的名句。如《奥瑟罗》中喻弱女子的生命如短烛。又如《麦克白》中喻人生为一行动的影子,像一名拙劣的演员在台上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终于无声无息。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了4欧洲文学史(修订版)(第三卷上册)声音和咆哮,可是毫无意义。在这四部悲剧中,莎士比亚不仅显示出他是杰出的诗人,而更使人相信他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所有的哲学家都看到人生的短促、无常,世界上、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在这千变万化当中哲学家企图抓住一个永恒不变的东西。莎士比亚所抓住的就是“人性”。他抓住这个普遍的、永恒的“人性”,而加以理想化、深刻化、典型化,这就使他的伟大悲剧和其他优秀作品流传万世,深深感动读者和观众,并给后人以极大的启迪、教育、鼓舞和欢欣。这是因为莎士比亚始终不渝地相信善良一定能战胜邪恶,相信生活当中美好的事物具有强大的建设性力量,能够改造一切,而罪恶的东西,若不改邪归正,必然毁掉自己,走向灭亡。莎士比亚的人性观点自有它的积极意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和教育改革的要求在法国作家拉伯雷的作品《巨人传》里得到充分的表现。德廉美修道院代表新型的学校。它的唯一的校规就是“做你自己想做的事”。在《巨人传》的第二部分快要结束的地方,叙述探索者们终于抵达神示所。他们所得到的神示只有一个字“喝”,意为尽量“汲取知识、智慧和美德”,力求满足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学问的饥渴,并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干和一切天赋,因为拉伯雷相信人性在根本上是向善的。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文学的代表作品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这部作品一方面模拟、讽刺了从中世纪以来在欧洲流行的骑士传奇小说(chivalricromace),另一方面也开了欧洲现代小说的先河。现代小说是现实主义的,它的精神是反浪漫主义的。19世纪法国文学史家泰纳(Taie)把现代小说称为“反浪漫主义的传奇”(leromaati-romaeque)。《堂吉诃德》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被看作最早的一部欧洲现代小说,因为它讽刺了传奇文学的浪漫主义精神。《堂吉诃德》的主题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的冲突,是两种世界观之间的矛盾,同时也显示了崇高理想和庸俗现实之间的鲜明对照。这个主题一直贯穿着欧洲现代小说,像战争和爱情主《欧洲文学史》(1999一2001版)绪言5题那样普遍和持久。启蒙运动时期的法国文学很重要,因为这个时期的作品宣传反封建、反教会,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并提倡民主和科学这些进步的启蒙运动思想,为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做了意识形态方面的准备。启蒙运动思想家孟德斯鸠、狄德罗、伏尔泰、卢梭等人的作品对欧洲文学起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法国浪漫主义诗人、小说家、剧作家雨果,德国作家莱辛,早期的歌德、席勒,以及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拜伦、雪莱等,都受了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这个影响一直延续到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身上。关于欧洲近代史的积极意义,20世纪早期德国历史学家斯本格勒(OwaldSegler)在他写的《西方的衰落》一书里把西方历史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古代。这个时期的时代精神,斯本格勒称之为“阿波罗精神”(theAolloiaoul)。阿波罗是太阳神,给人类光明和智慧。他又是司医疗和音乐的神,主管科学和艺术。“阿波罗精神”代表古希腊文明。第二个时期是中世纪。这个时期的时代精神,斯本格勒称之为“东方贤人精神”(theMagiaoul,来自thethreeMagi,他们是向初生基督朝圣的东方三大博士),代表中世纪基督教文明。第三个时期是近代。这个时期的时代精神,斯本格勒称之为“浮士德精神”(theFautiaOu),以歌德的作品《浮士德》中主人公浮士德博士而命名。所谓“浮士德精神”,指的是近代欧洲人为了改造社会而追求自然科学和技术知识的进取精神。关于浮士德博士的故事起源于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先进思想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先驱者之一马娄曾写了《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历史》。歌德接受了启蒙运动思想,发展了浮士德故事,使浮士德为了造福人类,填海造田,企图建立一个理想社会。由于歌德在他的杰作中首先倡导这种“浮士德精神”,斯本格勒就借用了这种精神来说明欧洲近代历史的特征。歌德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文6欧洲文学史(修订版)(第三卷上册)化,受了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在青年时代,他投身于浪漫主义运动(狂飙运动SturmudDrag),后来又倾向于古典主义。在他的晚年,他把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融合在一起。因此可以说歌德是他以前欧洲文学传统的集大成者。19世纪的欧洲现实主义小说可以找到三位最杰出的小说家的作品为代表:英国的狄更斯、法国的巴尔扎克和俄国的托尔斯泰。他们的作品把现实主义小说的地位提高到欧洲文学传统中希腊悲和伊丽莎白时代英国戏剧(莎士比亚戏剧)的崇高地位,成为欧洲文学的三大高峰之一。现实主义小说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批判态度和它对社会改革的强烈要求。就英国文学来说,19世纪后半叶是写实小说盛行时期。经过了18世纪末的政治革命(法国大革命)和19世纪上半叶的文学革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英国同时又经历了经济和技术上的产业革命,成为“世界的加工厂”,贫富愈来愈悬殊,社会不公正、不平等现象日趋严重。作家们最关心的是“英国国情问题”,各人从不同的角度来批评英国社会,并且提出各种不同的社会改革方案。这些作家在现实主义小说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起了积极的作用。他们当中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查尔斯·狄更斯和女小说家乔治·艾略特。关于欧洲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重点在本文中从略。欧洲文学传统中,优秀作家的作品都具有高度的艺术性。他们塑造了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能够概括社会生活本质的典型性格,复杂、动人的情节,并能熟练地运用展示性格真实、准确、生动、丰富、精练的语言和鲜明、具体、发人深思的意象。这一切艺术综合都为作品的思想内容服务,达到了作品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就是最好的例子。另外,优秀的作家往往运用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采取人民群众所熟悉并且热爱的民间传说或故事,经过艺术加工,赋予它新的、具有深刻意义的内容。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亚···试读结束···...

    2022-08-22 《欧洲文学史》 欧洲现代文学史

  • 《欧洲文学史 第2卷 修订版》李赋宁,彭克巽,刘意青,罗芃|(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欧洲文学史第2卷修订版》【作者】李赋宁,彭克巽,刘意青,罗芃【页数】833【出版社】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06【ISBN号】978-7-100-17117-5【价格】102.00【分类】欧洲文学-文学史【参考文献】李赋宁,彭克巽,刘意青,罗芃.欧洲文学史第2卷修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06.图书封面:文学史第2卷修订版》内容提要:商务印书馆于1999-2001年出版的《欧洲文学史》(三卷四册)是由李赋宁先生担任总主编,在杨周翰、吴达元、赵萝燕等学者所编写的《欧洲文学史》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要求,重新组织编写的一部外国文学史专著。本书是国家“八五”重点社科项目,执笔撰稿的专家达90人之多,是一部融合了集体智慧的力作,为我国外国文学史类图书中知名度和认可度最高的综合文学史之一,其权威性和专业性长期为读者所称道。此次修订工作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1.修正原版内容中的错误,包括少量不科学的表达和局部结构的调整。2.补全索引中的遗漏。3.查补更新已逝作家的卒年。对书的内容不做改变和增补,对原作版权无影响。《欧洲文学史第2卷修订版》内容试读《欧洲文学史》(1999一2001版)绪言李赋宁这本新编《欧洲文学史》提供有关欧洲文学发展的基本知识,供高等学校文科使用,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打好基础。这本文学史试图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解释文学现象,重视文本分析和美学探讨,强调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统一,希望通过寓教于乐使优秀、健康的文学起到教育和感化的作用,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促进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当代英国女小说家艾丽斯·默多克(IriMurdoch)曾说:“文学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故事”,又说:“艺术以艺术为营养”。她说她自己经常阅读18、19世纪英国小说名著,借以吸取营养。创作离不开文学传统,文学研究更不能脱离文学传统。研究欧洲文学必须熟悉欧洲文学传统。这个文学传统自古代希腊、罗马文学开始,经过中世纪、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启蒙运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时期的文学和不同思潮和流派的文学不断给它注入新的内容,直到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的现代主义文学和1939年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欧洲文学传统的发展过程在这本新编《欧洲文学史》中有比较详细的叙述,兹不赘言。现把欧洲文学传统中的几个重点介绍如下:首先是古代希腊文学。这是重点中的重点,是欧洲文学传统河流的源头。它包括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希腊悲剧和喜剧、历史、哲学、文2欧洲文学史(修订版)(第二卷)艺理论、演说、寓言、抒情诗等方面。可以说欧洲文学的各种文学类型(gere)和体裁,无不溯源于古代希腊文学。后世的欧洲文学继承和发展了这些类型。其中应着重学习荷马史诗、希腊悲剧、柏拉图的《对话录》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因为这些作品不仅是欧洲文学的高峰,而且对后世的欧洲文学起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是欧洲文学传统中最根本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古代罗马文学继承了古代希腊文学传统,在史诗、喜剧、抒情诗、讽刺诗、历史、演说和诗论等方面有所发展,把由古希腊文学开创的这个欧洲文学传统传递给中世纪文学和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在罗马帝国后期,基督教兴起,使西方希腊、罗马文化与东方希伯来文化结合在一起,推动了西方文化进一步的发展。这两种文化的结合开始于中世纪欧洲文学,成为欧洲文学传统长河的主流。中世纪欧洲文学当中法国文学是个重点,因为在查耳曼大帝(亦可称查理大帝)统治下,法国最早在欧洲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统一的民族国家,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文学艺术的发展。法兰西文学吸取了凯尔特民族文学和日耳曼民族文学的精华,利用民间口头文学的素材,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罗马文学的艺术形式和基督教世界观的思想内容,创作出优秀的中世纪法国文学。例如,法国民族史诗《罗兰之歌》就来源于日耳曼民族(法兰克民族Frak)的民间口头文学,经过无名诗人的提炼升华,成为世界文学当中最光辉灿烂的爱国诗篇之一。又例如,亚瑟王的故事就来自凯尔特民族(威尔士民族W©lh)的民间传说,经过12世纪法国贵族女诗人马丽·德·法兰西(MariedeFrace)和宫廷诗人克里蒂安·德·特鲁瓦(ChretiedeTroye)的艺术加工,产生了优美的中世纪法国传奇文学(romace),成为欧洲其他民族的传奇文学的典范。另一部中世纪法国文学作品《玫瑰传奇》成为欧洲其他民族文学爱情寓言诗(1oveallegory)和讽刺寓言诗(atiricalallegory)的典范。还有《列那孤传奇》(欧洲文学史》(1999一2001版)绪言3成为欧洲动物寓言(eatfale)的典范。中世纪法国市民文学(世俗化戏剧farce和描述日常生活中可笑事件的粗俗、幽默故事诗faliau)也强烈地影响了欧洲其他民族文学。从中世纪过渡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最重要的作品是但丁的《神曲》。《神曲》最光辉、最深刻地反映了中世纪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包括神学思想、人类的命运和关于世界前途的理想。《神曲》一方面描述个人的灵魂走向上帝的历程,另一方面还预言了作为政治和社会集体的全人类走向世界和平的崇高目标,因此《神曲》是一部宗教和政治史诗,它对后世欧洲文学起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另外,《神曲》达到了崇高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的统一,成为一代又一代欧洲各民族文学中诗歌创作的典范和创作灵感的源泉。以英国文学为例,但丁对乔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崇高、纯洁的思想和准确、具体、明晰、优美的语言,而且这两方面又是和谐、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乔叟以后的英国诗人,凡是企图全面、深刻地反映人类精神生活的诗人,如斯宾塞、弥尔顿、布莱克、济慈、TS.艾略特等,无不有意或无意地以但丁的《神曲》为楷模。但丁对于诗歌技巧的卓越掌握,他的流畅的韵律和选词、协调的音乐效果,更是后世英国诗人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的代表作品是莎士比亚的戏剧和诗歌。莎士比亚最伟大的作品抒写了灵魂在极端痛苦中所迸发出的悲鸣。哈姆莱特对生死的考虑,对女性的失望、厌恶,对整个人类的绝望。他的装疯,他的复仇。奥瑟罗的妒忌、猜疑、杀妻、自刎。麦克白的野心、失眠、谋杀、篡位,以及后来的白昼见鬼,刚愎自用,暴虐凶残,终遭杀身之祸。李尔王的老迈昏愦,二女不孝,丧尽天良,暴风雨之作威,终于逼得老王发疯,气愤而亡。这四部悲剧里充满了莎氏的名句。如《奥瑟罗》中喻弱女子的生命如短烛。又如《麦克白》中喻人生为一行动的影子,像一名拙劣的演员在台上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终于无声无息。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了4欧洲文学史(修订版)(第二卷)声音和咆哮,可是毫无意义。在这四部悲剧中,莎士比亚不仅显示出他是杰出的诗人,而更使人相信他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所有的哲学家都看到人生的短促、无常,世界上、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在这千变万化当中哲学家企图抓住一个永恒不变的东西。莎士比亚所抓住的就是“人性”。他抓住这个普遍的、永恒的“人性”,而加以理想化、深刻化、典型化,这就使他的伟大悲剧和其他优秀作品流传万世,深深感动读者和观众,并给后人以极大的启迪、教育、鼓舞和欢欣。这是因为莎士比亚始终不渝地相信善良一定能战胜邪恶,相信生活当中美好的事物具有强大的建设性力量,能够改造一切,而罪恶的东西,若不改邪归正,必然毁掉自己,走向灭亡。莎士比亚的人性观点自有它的积极意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和教育改革的要求在法国作家拉伯雷的作品《巨人传》里得到充分的表现。德廉美修道院代表新型的学校。它的唯一的校规就是“做你自己想做的事”。在《巨人传》的第二部分快要结束的地方,叙述探索者们终于抵达神示所。他们所得到的神示只有一个字“喝”,意为尽量“汲取知识、智慧和美德”,力求满足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学问的饥渴,并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干和一切天赋,因为拉伯雷相信人性在根本上是向善的。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文学的代表作品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这部作品一方面模拟、讽刺了从中世纪以来在欧洲流行的骑土传奇小说(chivalricromace),另一方面也开了欧洲现代小说的先河。现代小说是现实主义的,它的精神是反浪漫主义的。19世纪法国文学史家泰纳(Taie)把现代小说称为“反浪漫主义的传奇”(leromaati-romaeque)。《堂吉诃德》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被看作最早的一部欧洲现代小说,因为它讽刺了传奇文学的浪漫主义精神。《堂吉诃德》的主题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的冲突,是两种世界观之间的矛盾,同时也显示了崇高理想和庸俗现实之间的鲜明对照。这个主题一直贯穿着欧洲现(欧洲文学史》(1999一2001版)绪言5代小说,像战争和爱情主题那样普遍和持久。启蒙运动时期的法国文学很重要,因为这个时期的作品宣传反封建、反教会,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并提倡民主和科学这些进步的启蒙运动思想,为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做了意识形态方面的准备。启蒙运动思想家孟德斯鸠、狄德罗、伏尔泰、卢梭等人的作品对欧洲文学起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法国浪漫主义诗人、小说家、剧作家雨果,德国作家莱辛,早期的歌德、席勒,以及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拜伦、雪莱等,都受了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这个影响一直延续到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身上。关于欧洲近代史的积极意义,20世纪早期德国历史学家斯本格勒(OwaldSegler)在他写的《西方的衰落》一书里把西方历史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古代。这个时期的时代精神,斯本格勒称之为“阿波罗精神”(theAolloiaoul)。阿波罗是太阳神,给人类光明和智慧。他又是司医疗和音乐的神,主管科学和艺术。“阿波罗精神”代表古希腊文明。第二个时期是中世纪。这个时期的时代精神,斯本格勒称之为“东方贤人精神”(theMagiaoul,来自thethreeMagi,他们是向初生基督朝圣的东方三大博士),代表中世纪基督教文明。第三个时期是近代。这个时期的时代精神,斯本格勒称之为“浮士德精神”(th©Fautiaoul),以歌德的作品《浮士德》中主人公浮士德博士而命名。所谓“浮士德精神”,指的是近代欧洲人为了改造社会而追求自然科学和技术知识的进取精神。关于浮士德博士的故事起源于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先进思想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先驱者之一马娄曾写了《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历史》。歌德接受了启蒙运动思想,发展了浮士德故事,使浮士德为了造福人类,填海造田,企图建立一个理想社会。由于歌德在他的杰作中首先倡导这种“浮士德精神”,斯本格勒就借用了这种精神来说明欧洲近代历史的特征。歌德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中世纪和文艺复兴6欧洲文学史(修订版)(第二卷)时期文化,受了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在青年时代,他投身于浪漫主义运动(狂飙运动SturmudDrag),后来又倾向于古典主义。在他的晚年,他把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融合在一起。因此可以说歌德是他以前欧洲文学传统的集大成者。19世纪的欧洲现实主义小说可以找到三位最杰出的小说家的作品为代表:英国的狄更斯、法国的巴尔扎克和俄国的托尔斯泰。他们的作品把现实主义小说的地位提高到欧洲文学传统中希腊悲剧和伊丽莎白时代英国戏剧(莎士比亚戏剧)的崇高地位,成为欧洲文学的三大高峰之一。现实主义小说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批判态度和它对社会改革的强烈要求。就英国文学来说,19世纪后半叶是写实小说盛行时期。经过了18世纪末的政治革命(法国大革命)和19世纪上半叶的文学革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英国同时又经历了经济和技术上的产业革命,成为“世界的加工厂”,贫富愈来愈悬殊,社会不公正、不平等现象日趋严重。作家们最关心的是“英国国情问题”,各人从不同的角度来批评英国社会,并且提出各种不同的社会改革方案。这些作家在现实主义小说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起了积极的作用。他们当中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查尔斯·狄更斯和女小说家乔治·艾略特。关于欧洲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重点在本文中从略。欧洲文学传统中,优秀作家的作品都具有高度的艺术性。他们塑造了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能够概括社会生活本质的典型性格,复杂、动人的情节,并能熟练地运用展示性格真实、准确、生动、丰富、精练的语言和鲜明、具体、发人深思的意象。这一切艺术综合都为作品的思想内容服务,达到了作品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就是最好的例子。另外,优秀的作家往往运用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采取人民群众所熟悉并且热爱的民间传说或故事,经过艺术加工,赋予它新的、具有深刻意义的内容。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亚···试读结束···...

    2022-08-22 欧洲文学史 修订版电子版 欧洲文学史 修订版电子书

  • 《欧洲文学史》李赋宁总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欧洲文学史》【作者】李赋宁总主编【页数】665【出版社】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ISBN号】978-7-100-17118-2【价格】40.00【分类】欧洲文学-文学史【参考文献】李赋宁总主编.欧洲文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图书封面:文学史》内容提要:商务印书馆于1999年出版的《欧洲文学史》是在杨周翰、吴达元、赵萝蕤等老一代教授所编写的老《欧洲文学史》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的要求,由李赋宁先生担任总主编,重新组织编写的新时代欧洲文学史,共分三卷:第一卷:古代至十八世纪欧洲文学(刘意青、罗经国主编)、第二卷:十九世纪欧洲文学(彭克巽主编)、第三卷:二十世纪欧洲文学(罗芃、孙凤城、沈石岩主编)。本书是国家“八五”重点社科项目,执笔撰稿的专家达90人之多,是一部集集体智慧的成熟力作。修订版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对原版进行完善:1、修正内容中的错误。2、补全索引中的遗漏。3、补查卒年。《欧洲文学史》内容试读《欧洲文学史》(1999一2001版)绪言李赋宁这本新编《欧洲文学史》提供有关欧洲文学发展的基本知识,供高等学校文科使用,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打好基础。这本文学史试图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解释文学现象,重视文本分析和美学探讨,强调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统一,希望通过寓教于乐使优秀、健康的文学起到教育和感化的作用,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促进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当代英国女小说家艾丽斯·默多克(IriMurdoch)曾说:“文学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故事”,又说:“艺术以艺术为营养”。她说她自己经常阅读18、19世纪英国小说名著,借以吸取营养。创作离不开文学传统,文学研究更不能脱离文学传统。研究欧洲文学必须熟悉欧洲文学传统。这个文学传统自古代希腊、罗马文学开始,经过中世纪、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启蒙运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时期的文学和不同思潮和流派的文学不断给它注入新的内容,直到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的现代主义文学和1939年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欧洲文学传统的发展过程在这本新编《欧洲文学史》中有比较详细的叙述,兹不赘言。现把欧洲文学传统中的几个重点介绍如下:首先是古代希腊文学。这是重点中的重点,是欧洲文学传统河流的源头。它包括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希腊悲剧和喜剧、历史、哲学、文2欧洲文学史(修订版)(第一卷)艺理论、演说、寓言、抒情诗等方面。可以说欧洲文学的各种文学类型(gere)和体裁,无不溯源于古代希腊文学。后世的欧洲文学继承和发展了这些类型。其中应着重学习荷马史诗、希腊悲剧、柏拉图的《对话录》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因为这些作品不仅是欧洲文学的高峰,而且对后世的欧洲文学起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是欧洲文学传统中最根本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古代罗马文学继承了古代希腊文学传统,在史诗、喜剧、抒情诗、讽刺诗、历史、演说和诗论等方面有所发展,把由古希腊文学开创的这个欧洲文学传统传递给中世纪文学和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在罗马帝国后期,基督教兴起,使西方希腊、罗马文化与东方希伯来文化结合在一起,推动了西方文化进一步的发展。这两种文化的结合开始于中世纪欧洲文学,成为欧洲文学传统长河的主流。中世纪欧洲文学当中法国文学是个重点,因为在查耳曼大帝(亦可称查理大帝)统治下,法国最早在欧洲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统一的民族国家,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文学艺术的发展。法兰西文学吸取了凯尔特民族文学和日耳曼民族文学的精华,利用民间口头文学的素材,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罗马文学的艺术形式和基督教世界观的思想内容,创作出优秀的中世纪法国文学。例如,法国民族史诗《罗兰之歌》就来源于日耳曼民族(法兰克民族Frak)的民间口头文学,经过无名诗人的提炼升华,成为世界文学当中最光辉灿烂的爱国诗篇之一。又例如,亚瑟王的故事就来自凯尔特民族(威尔士民族Welh)的民间传说,经过12世纪法国贵族女诗人马丽·德·法兰西(MariedeFrace)和宫廷诗人克里蒂安德·特鲁瓦(ChretiedeTroye)的艺术加工,产生了优美的中世纪法国传奇文学(romace),成为欧洲其他民族的传奇文学的典范。另一部中世纪法国文学作品《玫瑰传奇》成为欧洲其他民族文学爱情寓言诗(1ovallegory)和讽刺寓言诗(atiricalallegory)的典范。还有《列那狐传奇》(欧洲文学史》(1999一2001版)绪言3成为欧洲动物寓言(eatfale)的典范。中世纪法国市民文学(世俗化戏剧farce和描述日常生活中可笑事件的粗俗、幽默故事诗faliau)也强烈地影响了欧洲其他民族文学。从中世纪过渡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最重要的作品是但丁的《神曲》。《神曲》最光辉、最深刻地反映了中世纪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包括神学思想、人类的命运和关于世界前途的理想。《神曲》一方面描述个人的灵魂走向上帝的历程,另一方面还预言了作为政治和社会集体的全人类走向世界和平的崇高目标,因此《神曲》是一部宗教和政治史诗,它对后世欧洲文学起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另外,《神曲》达到了崇高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的统一,成为一代又一代欧洲各民族文学中诗歌创作的典范和创作灵感的源泉。以英国文学为例,但丁对乔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崇高、纯洁的思想和准确、具体、明晰、优美的语言,而且这两方面又是和谐、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乔叟以后的英国诗人,凡是企图全面、深刻地反映人类精神生活的诗人,如斯宾塞、弥尔顿、布莱克、济慈、T.S艾略特等,无不有意或无意地以但丁的《神曲》为楷模。但丁对于诗歌技巧的卓越掌握,他的流畅的韵律和选词、协调的音乐效果,更是后世英国诗人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的代表作品是莎士比亚的戏剧和诗歌。莎士比亚最伟大的作品抒写了灵魂在极端痛苦中所迸发出的悲鸣。哈姆莱特对生死的考虑,对女性的失望、厌恶,对整个人类的绝望。他的装疯,他的复仇。奥瑟罗的妒忌、猜疑、杀妻、自刎。麦克白的野心、失眠、谋杀、篡位,以及后来的白昼见鬼,刚愎自用,暴虐凶残,终遭杀身之祸。李尔王的老迈昏聩,二女不孝,丧尽天良,暴风雨之作威,终于逼得老王发疯,气愤而亡。这四部悲剧里充满了莎氏的名句。如《奥瑟罗》中喻弱女子的生命如短烛。又如《麦克白》中喻人生为一行动的影子,像一名拙劣的演员在台上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终于无声无息。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了4欧洲文学史(修订版)(第一卷)声音和咆哮,可是毫无意义。在这四部悲剧中,莎士比亚不仅显示出他是杰出的诗人,而更使人相信他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所有的哲学家都看到人生的短促、无常,世界上、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在这千变万化当中哲学家企图抓住一个永恒不变的东西。莎士比亚所抓住的就是“人性”。他抓住这个普遍的、永恒的“人性”,而加以理想化、深刻化、典型化,这就使他的伟大悲剧和其他优秀作品流传万世,深深感动读者和观众,并给后人以极大的启迪、教育、鼓舞和欢欣。这是因为莎士比亚始终不渝地相信善良一定能战胜邪恶,相信生活当中美好的事物具有强大的建设性力量,能够改造一切,而罪恶的东西,若不改邪归正,必然毁掉自己,走向灭亡。莎士比亚的人性观,点自有它的积极意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和教育改革的要求在法国作家拉伯雷的作品《巨人传》里得到充分的表现。德廉美修道院代表新型的学校。它的唯一的校规就是“做你自己想做的事”。在《巨人传》的第二部分快要结束的地方,叙述探索者们终于抵达神示所。他们所得到的神示只有一个字“喝”,意为尽量“汲取知识、智慧和美德”,力求满足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学问的饥渴,并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干和一切天赋,因为拉伯雷相信人性在根本上是向善的。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文学的代表作品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这部作品一方面模拟、讽刺了从中世纪以来在欧洲流行的骑士传奇小说(chivalricromace),另一方面也开了欧洲现代小说的先河。现代小说是现实主义的,它的精神是反浪漫主义的。19世纪法国文学史家泰纳(Taie)把现代小说称为“反浪漫主义的传奇”(leromaati-romaeque)。《堂吉诃德》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被看作最早的一部欧洲现代小说,因为它讽刺了传奇文学的浪漫主义精神。《堂吉河德》的主题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的冲突,是两种世界观之间的矛盾,同时也显示了崇高理想和庸俗现实之间的鲜明对照。这个主题一直贯穿着欧洲现(欧洲文学史》(1999一2001版)绪言5代小说,像战争和爱情主题那样普遍和持久。启蒙运动时期的法国文学很重要,因为这个时期的作品宣传反封建、反教会,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并提倡民主和科学这些进步的启蒙运动思想,为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做了意识形态方面的准备。启蒙运动思想家孟德斯鸠、狄德罗、伏尔泰、卢梭等人的作品对欧洲文学起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法国浪漫主义诗人、小说家、剧作家雨果,德国作家莱辛,早期的歌德、席勒,以及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拜伦、雪莱等,都受了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这个影响一直延续到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身上。关于欧洲近代史的积极意义,20世纪早期德国历史学家斯本格勒(OwaldSegler)在他写的《西方的衰落》一书里把西方历史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古代。这个时期的时代精神,斯本格勒称之为“阿波罗精神”(theAolloiaoul)。阿波罗是太阳神,给人类光明和智慧。他又是司医疗和音乐的神,主管科学和艺术。“阿波罗精神”代表古希腊文明。第二个时期是中世纪。这个时期的时代精神,斯本格勒称之为“东方贤人精神”(theMagiaoul,.来自thethreeMagi,他们是向初生基督朝圣的东方三大博士),代表中世纪基督教文明。第三个时期是近代。这个时期的时代精神,斯本格勒称之为“浮士德精神”(th©Fautiaoul),以歌德的作品《浮士德》中主人公浮士德博士而命名。所谓“浮士德精神”,指的是近代欧洲人为了改造社会而追求自然科学和技术知识的进取精神。关于浮士德博士的故事起源于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先进思想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先驱者之一马娄曾写了《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历史》。歌德接受了启蒙运动思想,发展了浮士德故事,使浮士德为了造福人类,填海造田,企图建立一个理想社会。由于歌德在他的杰作中首先倡导这种“浮士德精神”,斯本格勒就借用了这种精神来说明欧洲近代历史的特征。歌德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中世纪和文艺复兴6欧洲文学史(修订版)(第一卷)时期文化,受了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在青年时代,他投身于浪漫主义运动(狂飙运动SturmudDrag),后来又倾向于古典主义。在他的晚年,他把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融合在一起。因此可以说歌德是他以前欧洲文学传统的集大成者。19世纪的欧洲现实主义小说可以找到三位最杰出的小说家的作品为代表:英国的狄更斯、法国的巴尔扎克和俄国的托尔斯泰。他们的作品把现实主义小说的地位提高到欧洲文学传统中希腊悲剧和伊丽莎白时代英国戏剧(莎士比亚戏剧)的崇高地位,成为欧洲文学的三大高峰之一。现实主义小说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批判态度和它对社会改革的强烈要求。就英国文学来说,19世纪后半叶是写实小说盛行时期。经过了18世纪末的政治革命(法国大革命)和19世纪上半叶的文学革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英国同时又经历了经济和技术上的产业革命,成为“世界的加工厂”,贫富愈来愈悬殊,社会不公正、不平等现象日趋严重。作家们最关心的是“英国国情问题”,各人从不同的角度来批评英国社会,并且提出各种不同的社会改革方案。这些作家在现实主义小说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起了积极的作用。他们当中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查尔斯·狄更斯和女小说家乔治·艾略特。关于欧洲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重点在本文中从略。欧洲文学传统中,优秀作家的作品都具有高度的艺术性。他们塑造了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能够概括社会生活本质的典型性格,复杂、动人的情节,并能熟练地运用展示性格真实、准确、生动、丰富、精练的语言和鲜明、具体、发人深思的意象。这一切艺术综合都为作品的思想内容服务,达到了作品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就是最好的例子。另外,优秀的作家往往运用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采取人民群众所熟悉并且热爱的民间传说或故事,经过艺术加工,赋予它新的、具有深刻意义的内容。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亚···试读结束···...

    2022-08-22

  • 《日本文学史》(日)小西甚一著;郑清茂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日本文学史》【作者】(日)小西甚一著;郑清茂译【页数】211【出版社】南京:译林出版社,2020.04【ISBN号】978-7-5447-8181-7【价格】48.00【分类】日本文学-文学史【参考文献】(日)小西甚一著;郑清茂译.日本文学史.南京:译林出版社,2020.04.图书封面:文学史》内容提要:《日本文学史》是小西甚一的文学史著作。最初是作者根据1952至1953年间在东京教育大学讲授日本文学史课程的讲义整理成书,1953年由弘文堂出版。后于1993年由讲谈社再次出版。小西甚一在〈序〉中说,本书并非要对日本文学史进行书志般的解说或传记性的考证,而是要尝试(对文艺现象本身的展望),以把握日本文学史的主题。在展望文艺现象的主题时,小西甚一采取了比较文学的立场,把日本文学放到“世界”中。所谓(世界),就是明治以前的日本与东方──特别是中国文化的交流史;明治以后,则是与西方文艺的关系。《日本文学史》内容试读廣所谓日本文学史,大多依据奈良时代、平安时代镰仓时代、吉野时代、室町时代、桃山时代、江户时代之类的时代区分,进行叙述。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分法,仔细一想,却不甚了然。归根结底,恐怕是“为了方便”。说是为了方便,要言之,如果设有时代区划,在叙述或记忆时,的确比较容易进行,但不一定具有学术上的意义。至于像上古、中古、中世、近古、近世的区分,与依附政府所在地的分法,实质上并无大异,也只是为了方便而已。然而,这类方便的区分法,在文学史上,却成为极为棘手的问题。有人说,对文学史而言,时代区分是“最初的问题也是最后的问题”。其所以成为最初的问题,001是因为“关系到文学史家的世界观、意识形态,以及把握历史的客观表现形式”,所以若不加考虑,“便无法从文学史首要而正确的认识出发”。其所以成为最后的问题,是“为了达到绝对的正确,非有绝对完美的文学史研究法不可”①。这是很负责任的见解。但如一开始就设定磐石般固定的时代区分,既无必要,也不可能。重要的是应该持有近似时代区分的看法,因为一个人的看法势将决定其文学史研究的特质。不过随着研究的进展,最初的看法可能会屡遭修正,毋宁是理所当然之事。然而,假如只因为觉得反正以后会有改动,就暂且设定方便的时代区分,则其文学史将成为方便之计的产物,难免招致永远受制而无法解脱的结果。我们对于这种结果必须戒慎恐惧,深加检讨。依政权所在地来区分时代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因为文艺的开展往往受到政治动向的强烈影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理应与政治史的区分相符。只是文艺之为文艺,本身也具有独自发展的必然性。为了方便,可把其间的“分歧”暂时放在括弧之内。对此,另有就文艺本身之发展试行时代区分的立场,即根据所谓叙事诗、抒情诗、物语、戏剧等文类的时代区分之说®。这一立场虽①西卿信綱『日本古代文学史』六人亻艺。②土居光知氏在其《文学序说》所倡之说,为上举西乡氏《日本古代002文学史》之所据。然较比政治史的区分法大有进步,但仔细一查,就会发现在许多关节上,文类的兴替并不能正确指明文艺的开展情形。如果采用此说而遽下论断,非得无视不少事实不可。我想站在一种表现理念的立场,根据内在于文艺本身而能制约文艺发展的本质,尝试不同的区分方式。即以“雅”与“俗”为文艺史的基本表现理念,考察二者因交错互动而形成的世代区分。为了让人理解这种立场,我必须说明一下我所设想的“雅”与“俗”的含义。我们都憧憬着永恒的事物。虽然这种事物在我们的日常心中并不常有,但在日常心的深处,却有非日常的某些事物,像深渊一般萦怀其中;而当日常心与之碰撞时,日常性会在某处绽开,闪出永恒的亮光。在此意义上,我们的确与永恒有所联系,但我们自身却绝非永恒。当我们自觉到我们并非永恒时,对于永恒的憧憬也许更会加深。然而,憧憬终归是憧憬;对永恒的憧憬毕竟只是永恒的憧憬而已。那样的憧憬,具体言之,都以宗教、艺术或科学的形式表现出来。或许可以说,我们以宗教、艺术或科学为媒介,有可能与永恒连在一起。不过,对于永恒的憧憬却含有两极,恰如北极与南003极。其一是“完美”,另一是“无限”①。就艺术世界而言,倾向“完美之极”所追求的是千锤百炼、无法再高的境界;反之,趋于“无限之极”所面对的则含有动向难测的问题。我决定称前者为“雅”,后者为“俗”。雅的表现是追摹全然完成的形态所形成,所以总是希望永远依傍典范形态而存在。不喜欢为别的形式所替代。譬如说,所品赏的是摹本或翻译,则只能享受到劣于原著的价值。又从创作方面而言,雅代表向往既成形式的态度,认为只有追随且调和“既存的表现”,才有美感的意识。就歌的咏法而言,必须使用已有先例可征的语词,才能创出具有美感的表现。这样的表现对享受者一方而言,就非有相当的预备知识不可;因为如果不FritzStrich,DeutcheKlaikudRomatik:oderVolledugudUedlichkeit,1922.按:苏特利希(Strich)以完美者当古典主义,以无限者当浪漫主义,并列出其对立,如下:(古典派)(浪漫派)不变的安静←→不断的运动组织多样的统一性←→无组织而经常流动的统一性雕塑般的整伤→绘画般变化无限的非局限性现实感情→无目标、无局限、无对象的憧憬这些对比的特性不一定符合日本文艺的开展,所以本书不采古典对浪漫的样式,而另外设定了雅对俗的概念。其实,古典对浪漫的看法并不能完全说明德国的文艺史,苏特利希自己也认为应有与此二者对立的第三种样式。裴德逊则提出修正意见:若不以浪漫派为古典派的对立概念,而视之为超越古典派而前进的状态,那么,苏特利希的说法就相当确切。(JuliuPetere,DieWeeetimmugderdeutcheRomatik,1926,)不过,虽然这种完美对无限的对比样式无法完全适用于德国文艺史,我却反而觉得恰好符合日本文艺的发展,所以对其样式的性格私加修正,以为本书世代区分的004基准。知某一表现所师法的是什么先例,就不会觉得有什么美感可言。因此,雅的表现通常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拥有熟悉先例的享受阶层,进而创作者与享受者联成共同族群。从事创作的人自己一方面累积足供享受的作品,同时形成了只有此类作品才算真正艺术的意识①,其表现的质地当然是端正、精巧、微妙,正是雅的构成基础。这对于初出茅庐或粗枝大叶的人,无论在创作或享受上,都是难于掌握的表现技术。对比之下,俗的表现指尚未开拓的世界。其中没有所谓完美。因而没有固定的存在形态。有的看来异样而粗暴,有的显得质朴而可亲。或黯淡恐怖,或轻薄惊奇,或血雨腥风;无所谓定型,不知伊于胡底。这就是俗的形态。其中杂有美玉,同时也有许多不值一哂的庸俗。尽管如此,通常都以后者来解释俗的意义。要是有人评论说:你的衣服很俗,必定会被理解为否定的批判。但这并不是俗的全部属性。俗含有泼辣健康、新鲜纯粹、无限自由等丰富的意义。其实,这个俗字在其故乡中华的用法里,本来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含义®。俗虽然带有易于沦落粗俗颓废的倾向,却不可认为只有颓废之俗才是俗。雅也常会颓废。不过,不能不承认的是俗比雅不稳定得多。①小西甚二「中世(:书十名表現者匕享受者」(『文学』第二一卷第五号)。②吉川幸次郎「俗刀歷史」(『東方学報』京都第一二册第四分)。005若把这种雅俗的性格套用于日本文学的表现世代,我想可以大致分为三世,各有其中心理念:古代是俗,中世是雅,近代是别种的俗。若以年代言之,则古代相当于五世纪到八世纪,中世是自九世纪到十九世纪中叶,近代指十九世纪后半叶以后。从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前半叶,实质上是朝向近代的过渡期,但其基调却仍属中世。这个过渡期以俗雅混合为中心理念。我把这种俗雅混合的状态叫作“徘谐”·,是以*〔有*号者指译者注。下同)“俳谐”:这一时期或可称为俳谐世代,另著者后来改称之为“雅俗”。见本书“跋”,又见其所著《日本文艺史》V,页一一四外当然也可称之为近世。不过俳二三。谐性终究含有可能还原成雅与俗的两种契机,总觉得难以主张其自身的独立存在,而且因为有过渡的意味,所以姑且以中世第三期称之。在这个意义上,这一期其实也包括在中世之中。然而这样的区分,并不意味着各世代之间截然而断。毋宁说,中世之中仍然暂时拖着古代的尾巴,近代的端倪已经见于广义的中世末叶。代代都有深邃的交叉互动,才是世代的真正形态。自纪元某年至某年为中世一这样的切割法是根本行不通的。那种时代的区分方式,在本质上,与明治或昭和的年号并无多大的差别。我之所以特别使用“世代”一词,就是有意表示不同于那种区分态度。一般所谓世代常与生物学有关,006用于标示较短的期间。请暂时原谅我对这个词的不同···试读结束···...

    2022-08-21 日本epub轻小说 日本史epub

  • 《美国文学史纲要》贾志浩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美国文学史纲要》【作者】贾志浩著【页数】279【出版社】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20.06【ISBN号】978-7-5117-3740-3【分类】文学史-美国【参考文献】贾志浩著.美国文学史纲要.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20.06.图书封面:文学史纲要》内容提要:美国文学史从殖民地时期文学、革命时期文学,到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文学、多种族文学等,一脉相承,既体现延续性,又体现演化性。本书以文学流派为纲,兼顾时代性,突出文学史脉络,分析各个时期代表作家、代表作品,结合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时代影响,突出各流派特点,力求全面、准确、扼要地展现美国文学史面貌。于其史实,有所钩稽,力求准确;于其作品,撷取精选,以增该书可读性;于其作家,秉持公心,评论适当;是一本简明生动的美国文学史。《美国文学史纲要》内容试读第一部分殖民地时期文学(1620一1763)···试读结束···...

    2022-07-23 美国文学史及选读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美国文学史知识点梳理

  • 《新文学史》(美)丽塔·费尔斯基编者;赵培玲总主编;赵培玲译者|(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新文学史》【作者】(美)丽塔·费尔斯基编者;赵培玲总主编;赵培玲译者【丛书名】《新文学史》译丛【页数】264【出版社】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04【ISBN号】978-7-308-20063-9【分类】世纪文学-文学史-文集【参考文献】(美)丽塔·费尔斯基编者;赵培玲总主编;赵培玲译者.新文学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04.图书封面:文学史》内容提要:《新文学史》(NewLiteraryHitory)是由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主办的一份文学史与文学评论杂志,在国际人文学术刊物影响力中名列前5%,主要刊发有关文学史、文化批评、思想史文章,作者除文学史家外,也包括如哈贝马斯、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海登怀特等学术大家,在世界文学、史学、文化批评界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第2辑,以“语境臭了!”为主题,挑选了《新文学史》杂志2011年和2012年两卷中的重要文章,包括史蒂文康纳、阿兰刘、萨拉阿默德、凯瑟琳加拉格尔、英格贝雷斯梅耶、丽塔菲尔斯基、乔纳森弗莱特雷等著名学者的文章。《新文学史》内容试读人类纪时代的行动主体布鲁诺·拉图尔(BruoLatour)著赵培玲译“至5月3日星期五为止,莫纳罗亚火山口(MauaLoa)的二氧化碳浓度已达到399.29m”,当一个人读到2013年5月7日星期二的《世界报》(LeMode)上的这样一句话时,他该作何反应?同时,他该如何理解这篇文章标新立异的题目一《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处于2500万年来的最高点,这一温室效应气体含量的主要指标即将在今年突破400m》?该信息让人惊讶于地球的悠久历史之余,也让人感到采取集体行动的紧迫性。该新闻的副标题则以平静的语气述说了一个更加令人不安的消息:“二氧化碳含量早在1990年前夕就已经超过了安全阈值。”因此,我们不仅要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人类文明近期的发展已经改变了某种比人类本身更古老的自然状态(文中的图表说明了即使是最古老的人类工具在地质历史中也是最近才出现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充满一种忧患意识:剧本已经完结,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件已经发生一科学家们所设下的九条绝不可逾越的“地球法则”中已有多条被打破。川不难看到,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无论精神上还是情感上都难以应对这一宏观尺度上发生的事件:一方面他们难以把控不断加速的环境恶化过程并意识到了自己负有的责任;另一方面这种新的对于环保行动的呼吁似乎并不具备他们老一代革命梦想的特征。我们作为地球漫长历史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为何到现在才意识到已造成的破坏?为何我们修复自然的努力仍然收效甚微?BruoLatour,"AgecyattheTimeoftheAthroocee,"NewLiteraryHitory45,o.1(2014):1-18.2新文学史第3辑这篇报道有两方面让我感兴趣:首先,它提出的数据来自多个学科门类的研究成果一从气候学到古生物学;其次,它构建了一个将这些学科紧密关联在一起的历史叙事。我们无法将该报道视为一个旁观者通过冷漠观察所得出的“客观事实”,像我们之前对待“自然科学”发现那样。在地球环境问题上没有人是彻底的旁观者,也无所谓纯粹的客观,至少旧的客观性概念已无法用于把握历史中的行动主体。难怪对地球变暖问题持怀疑态度的人完全否定这些数据的可靠性,认为它们不过是吓人的把戏。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然而并非因为这些学科无法提出能经得起反驳的客观结论,而是因为当我们探讨与人类相关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时,客观性概念本身就被完全颠覆了。2科学研究的一个老问题是如何理解科学家在知识构建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现在,一个新的问题浮现出来:我们如何理解人类在事实的构建过程中以及在这些事实所记录的现象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知识、新闻、故事、提醒、警告、规则以及责任这些概念的细微差别完全被混淆了。正因如此,我们才迫切需要重新界定其中的一些概念。考虑到经济学和生态学都与“科学世界观”有密切关系,我们在分析应当如何从经济学转向生态学时,尤其需要界定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初,正当二氧化碳含量浓度悄无声息地超过安全阈值时,法国哲学家米歇尔·塞尔(MichelSerre)在一本大胆且极具个人风格的著作《自然契约论》(TheNaturalCotract)中,不仅提出了许多创新观念,还在虚构情境中再现了伽利略的名言:“但地球还是在动。”根据我们所接受的高度精简的科学史教育,在宗教裁判所禁止伽利略宣扬地球运动的学说时,他呢喃道:“但地球还是在动。”塞尔将这个小故事称为“第一场审判”:一个预言家式的科学家在对抗当时的权威时,轻声说出了日后终将摧毁这些权威的真相。而现在,塞尔为我们描绘了“第二场审判”:在那些拒绝关注地球变化的权威面前,一群具有同样预言色彩的科学家不得不保持沉默,并默念出更惊世骇俗的真相:“但地球还是被撼动了。”(法语原文中这一点体现得更清楚,试比较“EtourtatlaTerreemeut'”和“EtourtatlaTerre'emeut”。)塞尔写道:三个世纪前,科学向地球寻求帮助,而地球通过运动来表示支持,人类纪时代的行动主体于是,科学家们独占鳌头,伽利略这个预言家被加冕为王。现在轮到我们了。当我们像伽利略那样大声疾呼“地球被撼动了”时,我们诉诸的却是无法在场的权威;在满是伽利略的后继者的法庭上,古代的预言家们被封为王者。那个亘古不变的、作为我们一切生命前提条件的地球正在战栗中缓缓挪动。)在学术研究的语境下,我无须说明地球在原本星体运动之外还受到这些全新的情绪的困扰。地球不仅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点已经是常识),还要受到其承载的生态系统的复杂运动的影响。对该影响的研究被称作“地球系统科学”,或者被称作一个更激进的名字,“盖亚”(Gaia)。4盖亚是一位棘手的女神。在哥白尼革命发生四个世纪后,地质学知识突然有了全新的意义,以至于上文所提到的查尔斯·戴维·基林(CharleDavidKeelig)在莫纳罗亚火山的观测数据没有刊载在该报纸的“科学技术版”,而出现在新设立的一个专门报道“地球生态悲剧”的板块中。大家已经达成共识:地球不再是一个台球般沉寂的伽利略式天体,而已经具有了一个行动主体的一切特征。的确,正像迪佩什·查卡拉巴提(DiehChakraarty)提出的那样,地球又重新成为一个历史中的行动者,在别处我已提议将该历史称为我们共有的地质历史。对于研究哲学、科学或者文学的我们而言,问题在于应该如何讲述这样一个故事我们不该对这一点感到奇怪,“地球被撼动了”这句话给现代权威带来的惊诧度丝毫不亚于“地球在移动”这句话带给中世纪的。正如宗教裁判所的审讯者惊讶地听说地球竟然只是一个在浩瀚宇宙中不停旋转的桌球一样[布莱希特(BertoltBrecht)的剧作《伽利略传》中梵蒂冈的僧侣和主教们在地板上以漫无目的的旋转来讥讽伽利略的日心说]),新的审讯者们(现在他们为经济而非宗教代言)惊讶地发现地球已经成为,或再次成为,一个有生命力的、此在的、有限的、敏感的、脆弱的、颤抖的、易受扰动的壳体。我们需要另一个布莱希特来描绘这样的情形:相当数量的人[如科赫兄弟(theKochrother)、某些物理学家、许多知识分子、一大群左派或者右派的政治家,以及相当多的主教和牧师]在脱口秀和福克斯新闻(FoxNew)上质疑对于这个古老而崭新的敏感星球的重新认识,这种质疑是如此之激烈以至于他们不惜否定整个自然4新文学史第3辑科学的有效性。为了说明地球不过宇宙中众多天体中的平凡一员,伽利略必须把气候、生物扰动和环境变化等因素(除了潮汐)排除在考虑范围之外;而为了第二次重新认识地球,气候学家重新引入了气候的因素,更充分地考虑月球引力的影响、遭受的污染以及生物扰动。伽利略眼中的地球可以旋转,但它没有“临界点”I,也没有“地球法则”。就像迈克尔·休姆(MichaelHulme)所说,这两个概念恰恰标志着一种新的话语模式:去谈论“气候”而非“天气”。在前科学时代居民眼中,地球是一个充满腐败、死亡和堕落的污水坑,他们凝视着天空中不朽的太阳、群星和上帝,将仅有的一点超脱的希望寄托在祈祷、冥想和知识上;今天,我们经历着一场反哥白尼革命,科学发现迫使我们意识到地球仍然是一个充满动乱、衰败、战争、污染、腐败的污水坑。然而这一次祈祷不再有效,我们也无处可逃。曾经我们把视野从一个封闭的寰宇(como)转向无穷的宇宙(uivere),uo1现在我们需要把目光重新投向寰宇,但这里没有秩序和上帝,没有等级和权威,故已不再是一个字面意义上的寰宇一该词本意指美观的、精巧的排列。不妨以希腊语中“全宇”(kakomo)一词为地球的新状态命名。从寰宇到宇宙再到全宇的变化中,我们经历了多么奇怪的戏剧性变化啊!这种体验恐怕比布莱希特剧作中可怜的萨尔蒂夫人(Mr.Sati)的经历更让人坐立不安。虽然我们仍需与那些否认地球生态危机的人进行论战,但我建议先借这个机会进一步展开对于“寰宇政治学”(comoolitic)的讨论。)我想在本文中探讨的问题是:这个新的地球观念应当具有什么样的主体能动性?塞尔的外两个观点有助于更加清楚地阐释我的目的。就在上文引用的段落之前,他将主体与客体的意义颠倒,并试图在法律意义上理解这一对概念(《自然契约论》首先是一部法哲学著作)。今天,地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既不是因为它永不停歇地做圆周运动,也不是因为它从表层大气到深层地壳都在经历着各种变化,而是因为它正为人类活动所改造。自然之所以能充当古代法律和现代科学的参照对象是因为它没有主体性,在法律上处于客体的位置。···试读结束···...

    2022-07-23

  • 简明中国文学史读本pdf在线阅读免费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点评:简明中国文学史阅读器df在线阅读《简明中国文学史读本》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继成功推出《简明中国史读本》和《简明世界史读本》等作品后,精心打造的又一面向广大读者的学术科普作品。欢迎下载阅读 2022-05-02 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的相互关系 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 中国文学史新著第二版pdf电子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者注:中国文学史新书第二版df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中国文学史新作df第二版的内容。本书研究严谨,疑点分析清楚,不确定的问题留给读者和后来者解决。心理学、人性等知识支持!.看完了做研究的想法。简介本书真实而独特地描述了现代文学之前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在描述中,作者将人性的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学演进的基本线索;吸收西方形式美的成果,运用文学形式(包括语言、风格、流派、叙事方式、各种艺术手法形成的相关特征等)作为考察的重点,并进行相应的艺术分析;严格遵循实证研究的原则,辅以必要而审慎的研究,通过对长期被忽视的一系列作品和一批重要作家的全新解读,对作品和其他文学现象的重新发现,旨在探索和发现中国古代文学本身的演变与中国古今文学演变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揭示中国现代文学是一种合乎逻辑的发展。中国古代文学,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只是加速了它的出现,并没有导致中国文学方向的改变。本书虽然充分吸收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中国文学史》的优点,但又是一部新作。相关内容部分预览关于作者张培恒,男,1934年1月生,浙江绍兴人。1954年1月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1984年起担任本专业博士生导师。十年来,他将研究领域拓展到中国古今文学的演变,并与陈思和教授建立了相应的博士点。兼任博士生导师。1979年以来,先后出版了《洪恩纪事》、《先苏史记》等著作,发表了张丽华《玉台新庸》《写录》等数十篇论文。严谨的逻辑或审慎的研究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与罗玉明教授合编《中国文学史》1996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中国文学史研究的重大突破。现任复旦大学优秀教授、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浙江师范大学双聘教授;兼任教育部社科委副主任,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委员会副主任。罗玉明,祖籍洛阳,江苏建湖人。1951年生于上海,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着有《徐闻长评传》(合着)、《南北朝文学》(合着)、《悲歌传奇——明中叶江南才子诗》、《论老庄哲学》、《二十年文化热点回顾》、《中国文学简史》、ETC。《中国文学史》卷;参与翻译吉川小次郎的《中国诗歌史》,前野直彬的《中国文学史》,吉川小次郎的《宋元明诗》等作品,并负责每本书的终审。发表专业学术论文数十篇,其余散见于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各报刊杂志上百篇各类文章。读者评论这本书作为一部文学史已经很完美了。课本中的文学史,大部分是用放大镜研究的文学史;但这本书是一部手舞足蹈的文学史。因为他们的真性情,所有的文人都充满了血肉,仿佛他们还活着。所以我说读完这本书的人,文学素养和鉴赏力会更高。但是有两个缺陷需要提到。《红楼梦》所在的《清代小说》与整个明清文学相比,是非常生硬、拙劣的。究其原因,不是罗玉明或张培恒写的,而是李青写的。这部分实际上可能会更好。另外,《海上花传》评价也很高。我想调查原因。因为张培恒和罗玉明都是浙江上海的。他们对吴煜的小说有着特殊的感情,想要提升自己的地位。,但是太明显了。刚读到张培恒先生于2011年6月7日凌晨去世,我感到震惊和悲痛。他的简介写得很好。我想我们又失去了一位尊者。向张培恒先生表示深切哀悼。图书特色1、研究严谨,疑点分析清楚,不确定的问题留给读者和后来者解决!2、我对子编译有自己的看法。不沿用王国维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对朝代的倾向性描写。比如作者认为宋诗不仅仅是宋诗!在具体的作者描述中,有很多作者的个人观点。3、用马克思的知识、心理学、人性等知识来证明!4、看完之后,就有了做研究的想法。...

    2022-05-02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 中国古典文学史

  •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下册pdf完整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者注:《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df本书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中国文学史进行梳理,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一些重要的文学现象、文学流派,以及各种文学体裁的发展演变。在各个时期。,有兴趣的请下载阅读。书籍介绍明朝,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至元朝开国,至泗宗朱右坚十七年(1644年),在眉山自缢身亡。,一共十六位皇帝,两百七十七年。明代文学承袭宋元,有其特点。横向看,小说,歌剧等文学事业蓬勃发展,成绩斐然;而诗词散文领域则以复古思潮为主,文体之间和文体内部的相互争论极大地促进了文论的繁荣,对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以诗、散文为主体的文雅文学和小说,以戏曲为主体的通俗文学,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从纵向看,明代文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段:洪武至天顺时期,泰歌文风延续并称霸整个文坛;从成化到嘉靖,前后七子的崛起导致ldquo台阁坛迁郎府rdquo,文坛格局和文体布局发生较大变化;从隆庆到崇祯年间,在ldquo主情rdquo风潮中,晚明文学呈现出其独特的风格。明代文学特色的形成,不仅与文学本身发展的内在原因有关,也与明代特殊的政治、经济条件和文化生态有关。相关内容部分预览简介本书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中国文学史进行梳理,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一些重要的文学现象、文学流派,以及各种文学体裁的发展演变。在各个时期。,以及重要的作家,工作,注意吸收古代文献研究的新成果。本书的特点是文学史与文学作品的紧密结合。按照时代的先后顺序,先介绍某种文体的发展和演变,然后附上相应的作品分析,相互印证。上下文是明确的、具体的和实用的。强的。本书可作为汉语专业的专业课程教材。书籍内容第七部分明代文学简介第一节:明朝政治环境与文坛格局变迁第二节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文雅文学的兴衰第三节:明代文人的科举背景与学校意识第四节:明代文学的历史进程与作家第一章:明初中叶诗歌散文第一节:明初诗歌第二节:成化至正德诗第三节:嘉靖、隆庆时期的诗歌第四章八谷文的刻板印象与繁荣第二章:明代古典小说第一节ldquo三盏灯rdquo及其他第2节中篇小说和笔记本第三章ldquo三国情rdquo第一节《三国志》完结、作者及版本第二节《三国志》的文化内涵第三节《三国志》创作特色第四节《三国志》的影响第四章ldquo水浒传rdquo第一节:《水浒传》的写作过程、作者和版本第二节《水浒传》结构与主题第三节ldquo水浒传rdquo与ldquo小说rdquo的传统说法。第四节《水浒传》的影响第五章明戏第6章唐显祖第七章ldquo西游记rdquo第8章《金瓶梅》的年份、作者与版本第九章晚明诗第十章:明朝故事书...

    2022-12-03 三国志是明代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 三国志文学著作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