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文学批评史》乔国强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美国文学批评史》【作者】乔国强著【丛书名】美国文学专史系列研究【页数】445【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9.05【ISBN号】978-7-5446-4748-9【价格】88.00【分类】文学批评史-美国【参考文献】乔国强著.美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9.05.图书封面:文学批评史》内容提要:“美国文学专史系列研究”是我国学者在文学史研究日趋理论化、专业化和多元化的氛围中对美国文学历史展开的一次较大规模的专题研究和学术探讨。这是我国第一套美国文学史专题研究丛书,包括《美国文学思想史》、《美国文学批评史》、《美国短篇小说史》、《美国女性小说史》和《美国印第安文学史》五部学术专著。本套丛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美国文学上述五个领域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过程,并揭示其内在逻辑和艺术价值,有助于读者对美国文学分支的深刻了解以及对三百多年来美国文学历史概貌的整体把握。这五部分散独立、自成体系同时相互支撑、紧密相联的美国文学史作既是从以往文学历史的宏大叙事向专题研究的转变,又是国别文学史研究的繁衍,也是传统文学史研究范式的更新。《美国文学批评史》详细梳理了美国文学批评在欧洲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发展、成熟的过程,阐述了美国文学批评的基本内涵、价值取向和发展趋势,深入探讨了美国文学批评和美国文学史、文学理论的关系。本书以时间为序,以夹叙夹议的方式介绍和评价了19世纪以来美国各个文学批评流派的批评思想和主要批评家的著作,包括爱默生和豪威尔斯的文学批评、新人文主义文学批评、马克思主义批评、精神分析批评、阐释学批评、“新批评”、芝加哥修辞学派批评、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文学批评、读者反应批评、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性属研究、生态批评等。另外,为方便读者查阅资料和对照资料的原文与译文,本书还附有较为详尽的大事年表、中英文主要著作对照表以及参考文献等。《美国文学批评史》内容试读第一章19世纪美国文学批评19世纪的美国文学批评是在对欧洲文学批评传统的继承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以《北美评论》和洛威尔为代表的古典主义文学批评主张延续欧洲文学传统。他们虽然也反对简单地模仿英国文学,但却认为要构建美国的文学及其批评,首先应该向欧洲文学经典学习;(二)以爱默生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想促使美国文学从宗教和文化传统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三)以坡和詹姆斯为代表的“折中派”主张在继承英法文学及其批评传统的同时,着力制定自己的文学标准,构建自己的审美趣味。总的来看,19世纪的美国文学批评把文学标准等问题与传统和创新这一核心问题相关联,提出了文学的民族性、道德性和艺术性等问题。这一时期美国文学批评的总趋向是在保持与传统联系的基础之上谋求新的发展。本章将围绕以上这三个阶段进行介绍和讨论。第·节《北美评论》和詹姆斯·拉塞尔·洛威尔的文学批评严格说来,美国文学批评肇始于1815年创立的《北美评论》(NorthAmericaReview)。19世纪初,伴随建立美国自己的文学的呼声,一批美国文人认为他们也应该有自己的文1学批评,《北美评论》应运而生。《北美评论》主要由“文选俱乐部”里那些哈佛大学毕业的牧师和律师们创建。小内森·黑尔(NathaHaleJr.,1784一1863)、爱德华·泰瑞·钱宁(EdwardTyrrelChaig,17901856)、威廉·艾里瑞·钱宁(WilliamElleryChaig,1780一1842)、理美国查德·亨利·达纳(RichardHeryDaa,17871879)、亚历山大·希文尔·艾弗里特(AlexaderHillEverett,1792一1847)、威廉·都铎学(WilliamTudor,1779一1830)等,继承父辈为美国政治独立而战的光荣批传统,为美国文学的独立而奋斗。虽然《北美评论》的内容并不局限于文评学评论,但文学评论占了很重的分量,在19世纪的美国文学评论界占据着领导地位。《北美评论》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两个世纪,在19世纪的发展主要有三个阶段。在美国自己的文学批评期刊创立之前,英国的《爱丁堡评论》(EdiurgReview)作为文学批评的权威声音,对美国文学界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815年5月,从欧洲回到美国的威廉·都铎怀着要在美国建立《爱丁堡评论》对手的理想,担任主编,推出了《北美评论》第一期。虽然在美国文学与美国文学评论还处于萌芽状态之时,《北美评论》的第一期也只是蹒跚学步,但是它迈出了向美国人介绍美国自己的文学和开始自己的文学评论的第一步。在都铎担任编辑的一年时间里,因为支付不起稿费,他本人撰写了大量的文章。都铎在自己写的最长的一篇谈及文学模式的文章里,抨击了当时流行的对拉丁文格式的追随,指出应该使文学脱离传统模式的束缚,回归自然。这篇文章从本质上看是呼唤真正属于美国本土的、脱离外来影响的文学。《北美评论》创立的出发点是爱国主义,从创立之初就呼唤着真正扎根于美国的土壤、消除了英国和欧洲的传统影响的、“百分之百美国化”①的文学。1840年以前,《北美评论》甚至有过一个极端的倾向,就是对于一切在美国新创作的作品都给予肯定与鼓励,认为一切美国化的,都是好的。事实上,《北美评论》与其他的批评的群体或个体一样,一直在传统和创新之间摇摆,也很难和欧洲文学传统彻底划清界限。从总体上来看,19世纪的《北美评论》更倾向于延续欧洲的文化传统。《北美评论》的创立者们接受的是欧洲传统文化的教育,在政治上是联邦主义者,有温和的民族DGeorgeE.DeMille,LiteraryCriticimiAmerica,NewYork:RuellRuell.1931,.25.2第一章19世纪美国文学批评主义倾向和独立意识。不过,他们一直处于一种悖论之中:一方面呼吁要脱离旧的传统文化的束缚,另一方面又保持着与欧洲传统的联系;他们在向美国大众介绍法国文学的同时,还关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Gorg©GordoByro,1788一1824)、华a兹华斯(WilliamWordworth,17701850),以及浪漫主义时期的历史小说家司各特(WalterScott,17711832)。然而,对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关注并不意味着《北美评论》的创立者们是浪漫主义者。在文学上,他们赞同18世纪的古典主义的观点。他们和欧洲的古典主义者们一样,声称中世纪乔叟(GeoffreyChaucer,1343一1400)的英雄史诗式两行体是最伟大的诗歌形式。他们高度评价、宣扬古典主义的英国18世纪诗人蒲柏(AlexaderPoe,1688一1744),认为“蒲柏使得英诗持久的和谐感和美感发挥到极致”①。《北美评论》秉持文学作品应该以宣扬道德为主、以道德作为批评的标准的观,点,这一方面是受到18世纪英国古典主义文学盛行道德说教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有着其深刻的历史渊源。从《北美评论》创立者的“出身”来看,他们大多是新英格兰的神父。也就是说,他们在思想上与自己所信仰的宗教有着太多的关联。从17世纪初清教徒在新英格兰建立殖民地,一直到19世纪,清教主义在北美的宗教、生活、社会、文化、哲学和政治等各个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清教主义所宣扬的通过每个人的言行来获取救赎和自我教化的观点深入人心,并被18世纪末在新英格兰开始产生影响的唯一神教派继承下来。尽管唯一神教派中的代表人物(也是《北美评论》的创立者)钱宁等人开始关注文学作品中表现的“美”和“道德”的平衡的问题,与清教主义一切以宗教和道德为标准的理念进行抗衡,但是他们更看重道德和宗教层面的东西。他们拥护18世纪英国的古典主义强调的文学的道德说教功能,批判某些戏剧中的道德没有达到足够的高度,提出文学作品最可怕的过错是“放荡”。他们甚至认为莎士比亚(WilliamShakeeare,1564一1616)应该像斯宾塞(EdmudSeer,1552/1553一1599)那样写颂扬美德的诗歌,而不是浪费时间描写《亨利八世》(HeryⅧ,1612)中那个放浪形骸的约翰·福斯塔夫。《北美评论》一方面要着力打造美国化的文学评论,另一方面又摆脱不了英国和欧洲文化的影响。这是《北美评论》避免不了的处境,因为①转引自GeorgeE.DeMille,LiteraryCriticimiAmerica,.23。3···试读结束···...

    2022-07-23 中国文学史epub 中国分体文学史pdf

  • 中国文学批评史PDF郭绍虞免费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中国文学批评史》是商务印书馆2010年12月出版的著作,作者是郭少禹。本书分为两卷。第一卷讨论问题的重点是对文学的性质和方法的讨论,而第二卷的重点则转移到批判理论的讨论上。简介《中国文学批评史》是郭少禹的代表作。分为上卷和下卷。第一卷于1934年出版,经胡适批准为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发的大学图书。它描述了从古代到北宋时期,由于文学观念的不同,文学批评的发展方式不同。周秦至南北朝时期,是文学观念混杂分析的时期,即从文章的形式来理解文学的时期。从隋唐到北宋,是文学观念从分析到混乱的时期,即从文章的内容来理解文学的时期。第二卷分两卷,1947年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者对旧版进行了修改,重新出版为一卷。南宋至清代中叶是文学批评理论确立的时期。关于作者郭少禹,1893年生于苏州,中国著名教育家、古典文学家、语言学家、书法家。在“五四”运动之前,郭少禹先生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专着,如《中国体育史》、《战国策详记》等。“5月4日”运动期间,加入新潮社,担任《晨报》特约撰稿人。1921年与茅盾、郑振铎、叶圣涛等共同创办文学研究会,为我国新文化运动作出了积极贡献。先生。郭少禹长期从事教育事业。曾任教于福州联合大学、开封中州大学、武昌中山大学、北京燕京大学、上海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等学校。学海扬帆,七十春秋,为祖国和人民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在大学任教期间,郭少禹先生主要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汉语语法修辞学等学科的研究。着有《宋诗试论》、《汉语言文学通论》、《汉语言文学通论的延续》、《汉语语法修辞新探》等20余部著作。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中国古典文学理论与批评专着》,为建立系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国内外学界享有盛誉.先生。郭少禹在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和成就。摘自原文周易·西溪布此人所写的文章,意境深厚,文采丰富。他们说的话委婉但中立客观。目的是指目的,即主题思想。目的很远,意思是文章的思想境界很深很远,内涵极深。词,指修辞,即表达手段。文,在格式上,指整齐和谐,在写作技巧上,指优雅,指华丽的文学风格。字典是指在文章中使用具有极大文学风度和节奏的单词。曲,意思是句子委婉;中,意思是不偏不倚。在口才中,意思是在评价所提到的问题时,用词比较委婉,符合中庸之道,不激烈也不晦涩。四指随机,引申为真实普遍;隐指隐蔽,引申为保护和隐蔽。意思是提到的事情比较明显和普遍,但具体的人和事是含蓄的和克制的。(意思是事情经过了考验,但作者对人的看法不对)。中国文学批评史PDF预览图书目录书1第五版的自序第1部分介绍第一章中国文学批评演进概述第二章:文学观念的演变与回顾第三章文学观念的演变与复古文学的成因第四章:文学观念的演变与复古思潮的成因第五章文学观念演变对文学批评的影响第二部分:周秦文学观念的演变时期之一第一章儒学第一节:孔子的文学观关于文竹名字含义的第一项第二项:上文和上虞第三项:孔子文学观的影响第二节孟子的知语补气学说第一次知道该说什么第二眼,补气第三节荀子的传统文学观第二章墨家的文学观第三章道家及其对文学批评的影响第三部分:两汉文学观念演变的第二期第一章从史料看汉人对文本的理解第一节文献与文章的区别《诗与赋》第二节“意文志”第二章:儒家的诗观第三章:杨雄杨雄散文第一节初见:杨雄前赋论及早期见解第二章:晚年观及后文第二节杨雄的论文第四章:王冲的文学观第四部分:魏晋南北朝文学观念演变的第三期第一章:魏晋文学批评曹丕与曹植第二节陆机的“文赋”第三节左思与皇甫宓第四部分结尾作者初见智宇《文章与话语》第二章李冲《翰林论》第5节逆势而上的批评第二卷玉璞人的初见葛洪地二长第二章第一节南朝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文学批评随笔第二节初见遗失和未完成的作品第二章《诗》与《文心雕龙》第三章:人们对文学的理解第一项:象形文字和声音第二头爱文字第三个头样式四阶系统第五项:写和写的区别第四节沉月与旋律对话人造气质第一个项目第二眼就是所谓的四声八病第三只眼睛:气质理论的影响第五节中融与历史批判第六节刘勰与复古思想的萌芽第三章北朝文学批评第一节:北朝文学批评的氛围第二节颜值推第五部分:隋唐五朝——文学观念的回溯期之一第一章复古运动的酝酿期第一章李晨和王彤唐初史家第二节第三节刘志基的《世童》第二章:复古运动的最高时期第1节:史国的古老故事陈子昂和李白的初见杜甫二当家第三章是余娇然写的第四项白居易与元真第2部分:文学界的复古格言第一项文字与文化第二只眼,刘冕第三只眼,韩愈第四任掌门刘宗元五掌门,韩家二派第六项:汉刘以外的文学理论第三节批评的流行第一个目标广告批评第二头象征性批评第三章:复古运动时代第1部分:批评的转变第一本关于案子的书第二件:诗经第三章是节选古代散文乐章第二节结束第一次见到皮日秀第二只眼孙乔第三节司空图的《诗》第四章柳岩北宋第六部——文学观念回溯期第二期相关介绍本书素材丰富、扎实,展现了作者在该领域的辛勤耕耘和在该领域取得的成就。例如,他较早地对众多宋诗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他的数十万字的《宋诗集遗失》于1939年由哈佛燕京学社印刷出版。本书中的宋诗和诗词,都是建立在这一坚实的资料基础之上的。郭先生对社甫、袁浩文的诗绝句、严羽的沧浪诗等文学批评史上的许多重要对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和阐释。注释已发布。,但他的工作可能始于1920年代和1930年代。对于每一个评论家,他并不满足于引用一些熟悉的材料,而是仔细地回顾他的所有作品并搜索相关章节。这种工作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需要不怕困难。干毅力来支持。对于每一位评论家,他都通读了大量的资料,在写作前获得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批评家的重要观点是什么,哪些词表达了重要观点,他仔细考虑,然后讨论。在使用和分析材料方面表现出深厚的技能。在这方面,郭先生可以说是继承和发扬了清代学者黄宗羲、全祖望精心编撰的《明儒学》和《宋元学》的精神。这本书在历史叙述和判断方面也很有见地和特色。本书序言指出,作者注重对古人的文学理论进行客观的“说明其主张和理由”。探求事物的真相及其形成的原因,是历史研究者应有的基本原则和科学态度。郭铸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很好的例子。作者在讨论一些批评现象时,往往关注纵向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横向关注当代文学理论的相互影响。这等,使读者能够获得清晰的历史线索和图片,而不仅仅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学理论的汇编。作者认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可以分为三个时期。首先,从周秦到南北朝,是一个文学观念的演进时期。这一时期,文学观念从模糊(即人们逐渐注意区分文学作品与应用性和学术性文本)变得清晰,关注文学的新变化。二是隋唐北宋时期,文学观念趋于模糊(即不注意文学作品、应用文本和学术文本的区别),注重文学的还原。,但在修复过程中仍有变化和发展。三是从南宋到清朝。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对前两个时期的批评进行了发展、补充、调和和整合。几乎没有新的观察结果,但讨论更加系统。它被称为日本文学批评的完成期(见本书前言)。这是对中国古代长期文学批评的宏观总结,体现了作者理论探索的勇气。当然,这种概括不能说完全贴切,但作者以古代文论(包括赋论)和诗论为总对象,也是合情合理的。在前两个时期,作者对一些重要的文学批评问题,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概念术语,如文、文学、散文、文体、韵律、精神、气、道等,都给予了认真的关注,以显示文学的概念。进化和重复;第三时期,由于这些概念性术语所表现的文学观念变化不大,批评家及其著作的数量很大,因此讨论的重点是批评家及其流派(见本书第二卷,第一卷)一般性评论)。这种方法也有其独特之处。...

    2022-05-06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史批评史

  • 近代文学批评史(全八卷)中文修订版PDF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现代文学批评史(八卷)比较文学巨匠韦莱克全面梳理和总结了西方现代文学批评理论最重要的著作。杨子武先生一个人用了二十五年的时间完成了翻译简介《现代文学批评史》是美国当代著名批评家、学者、比较文学巨匠雷纳·韦莱克的代表作。它是文学批评史领域的开创性和终结性杰作。《现代文学批评史》共八卷,论述了从1750年到1950年两百多年的西方文学批评史。由于作者造诣深厚,资料丰富,表述清晰,着有一部理论专着。普通人难以理解,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工作。《现代文评史》八卷,由杨子武先生二十五年全译。《现代文学批评史》第一卷于1987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后七卷在随后的20年里陆续出版,均于2007年出版。译者杨子武先生开始逐字逐句修改。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出版了全套中文修订版,是精装修订的第二版和第三版。关于作者RaierWelleck(1903-1995),美国当代著名评论家、学者、比较文学巨匠。1903年出生于维也纳,祖籍捷克。1926年获得捷克布拉格查理大学博士学位。1930年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专攻英国文学。1946年至1972年任耶鲁大学斯拉夫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并作为访问学者在哥伦比亚、哈佛、印第安纳等机构讲学。由于长期杰出的学术贡献,韦莱克先后获得英国、美国、德国、加拿大、荷兰、意大利等国家的奖项和奖章,并曾担任美国艺术学院院士和荷兰皇家科学院和意大利国家科学院。设置目录第1卷:18世纪晚期第二卷:浪漫主义时代第3卷:过渡期第四卷:十九世纪晚期第5卷:英国批评:1900-1950第六卷:美国批评:1900-1950第七卷:德语、俄语、东欧批评:1900-1950第八卷: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批评:1900-1950精彩的原文席勒坚持认为艺术的出发点是无意识:他倾向于指责仅仅是智力和刻意的艺术。在体验中,诗人从无意识开始:如果诗人如此意识到自己的独创性,以至于他再次发现作品原本含糊的大意在成品中完整地体现出来,那他一定是幸运的.在考虑具体的技术细节之前,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模糊但强烈的总体概念,就不可能创作出一部诗歌作品:在我看来,诗歌是这样创作的:能够表达和传达无意识,即移动它进入对象。一个非诗人,作为一个诗人,可以被一种诗意的思想所感动,但他不能将它注入到一个对象中;他无法复制它,并认为它必须。非诗人可以像诗人一样,以意识和必然性创作作品,但这样的作品不会以无意识开始或结束。它始终只是一种意识的工作。但是无意识和有意识是统一的,这就造就了诗歌艺术家。[72]席勒在这里非常清楚地表达了托斯·艾略特在谈到诗人的情感时在“客观对应物”一词中总结的一个想法:而且席勒也阐明了无意识在诗歌过程中的重要性,而没有走极端浪漫主义者忽视了意识的作用。席勒的创作实践是否符合这一富有洞察力的理论是一个完全不同的问题。不可否认,评论界对席勒的这部戏提出了许多严厉的批评,可以说是中肯的。例如,克罗齐认为席勒只是一个二流的雄辩诗人。[73]可以说席勒在批评史上的重要性与他作为剧作家在国内外取得的巨大成功相比相形见绌,尽管只是暂时的。席勒提出的文学理论坚持新古典主义的基本真理,但没有坚持“规则”的桎梏(即那些教学谬误和正统新古典主义的过渡)。我们可能会反对:有时他强调概括的、普遍的人性,最后强调象征和继承,以至于他失去了对现实的把握。除了重新阐述新古典主义,席勒还提出了极其丰富的现代文学理论,也探讨了现代文学与现代社会的专业化、机械化的关系。我们也可以反对:他通过“进步”的历史哲学提出解决方案,未来人与自然的和解,可以说是乌托邦式的。无论他在细节上受到的批评如何,他的感觉方式无疑正朝着现代体裁理论的正确方向前进,该理论拒绝仅基于外部形式对体裁进行分类,同时拒绝克罗齐否认所有体裁界限的态度。席勒似乎也正确地认识到了美学领域的独立性以及美学与道德和文明的关系。他明白诗歌不是为了娱乐,也不是为了布道,他避免了浪漫神秘主义的危险倾向,在他的著名论文发表仅仅几年后,他几乎写了所有关于艺术的话语。这种倾向已经成为德国诗歌作家的严重问题。席勒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承认,部分原因是他与施莱格尔兄弟的私交不好,而他实际上对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影响巨大:作家对古典与浪漫的清晰区分正是席勒的“幼稚”和“多愁善感”的学说都被修改了。柯勒律治通过席林或直接通过席勒的著作,重复了席勒的许多主要观点:例如,艺术“是自然与人的调解者和调和者”的观点。在《美学》中,黑格尔也一再承认席勒的美学思想对其自身体系的重要性。尽管席勒的直接影响因德国理想主义的衰落而减弱,但我们今天仍然可以看到他。间接影响。惠津加_59-的《赌徒》一定源于席勒的思想。荣格的“内向”和“外向”型理论,与席勒的二型理论,也很吻合。萨特的一些文学思想甚至与席勒的有出人意料的渊源,而黑格尔可能起到了中介作用。在萨特看来,艺术的最终目的是“使世界焕发青春,仿佛艺术的源泉在于人类的自由”。这纯粹是席勒的观点,只是“好像”这个词背叛了怀疑的保留。席勒的审美幻觉理论影响了许多后来的思想家,比如苏珊·凯·兰格-6-是受影响最大的,她在在《情感与形式》中,席勒坦率地引用席勒作为她思想的源泉。由此可见,席勒对18世纪批评所讨论的问题作出了恰当的断言。他总结和挽救了十八世纪批评的遗产,同时成为浪漫主义批评的源泉,主要受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的影响,从德国传遍欧洲。...

    2022-05-03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