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李浈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作者】李浈编著【页数】298【出版社】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01【ISBN号】978-7-5608-4061-1【价格】48.00【分类】古建筑-建筑艺术-中国【参考文献】李浈编著.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01.图书目录:建筑形制与工艺》内容提要:本书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制和工艺作了较全面的论述,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在功能、材料和单体形态方面的主要类型,并以木构建筑为重点,阐述了传统建筑上分、中分和下分的主要形制,以及单体木构建筑在等级和色彩方面的主要区别。在工艺方面,作者以历史脉络为纽带,以考古成果和文献资料为依据,系统阐述了传统建筑结构性匠作工艺的发展概况,传统建筑材料(土、木、石、砖瓦等)的利用和加工工艺,传统建筑的营造工艺流程等,并关注南、北传统建筑工艺的异同。《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内容试读第一章概述第一章概述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体,以土、木、石、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甚至石、砖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的手段,以师徒关系维系技术与工艺的传承。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中国建筑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和风格。长期的建筑实践,中国的工匠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工艺经验,在材料的合理选用、结构方式确定、构件加工操作、节点及细部处理、施工安装等方面都有其完整的方法和技艺。这种经验通过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相沿下来,并在每个时代都有所改进。1限酬移凝ZhogguoChuatogJiazhuXigzhiyuGogyi第一节中国古代建筑的技术与工艺特色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旧石器时代人们居住在天然洞穴里。新石器时代主要有两种居住形式一一巢居和穴居。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长江流域多水地区发展为干阑式,北方黄河流域采用木骨泥墙建筑。穴居有从竖穴到半竖穴,再到地面建筑的历程。原始社会晚期龙山文化的房屋有分间组合现象,普遍使用人工烧制白灰面,用于地面和墙面,起到防潮、提高照明度的作用。此外还有夯土技术的出现和土坯的使用,并已开始筑城,这在古代建筑史上有重要意义。南方的河姆渡遗址,出土了最早的榫卯结构房屋实例。原始社会晚期已有艺术的萌芽。夏代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是已知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实例。商代中期以后开始采用版筑夯土技术。西周最早的四合院实例是陕西岐山风雏村早周建筑遗址,二进院落,有影壁、门、塾、前堂、后室等,并已用瓦和陶制的排水管。瓦的发明是西周的突出成就。西周时已见斗栱的使用。春秋时期建筑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砖的使用,以及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的出现。春秋时代始筑长城。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夏商朝,可以看作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萌芽期。从西周到春秋战国这一一漫长的时期,可看作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发育期。战国经济的发展,商业、手工业的进步,奴隶制的瓦解,城市建设出现第一个高潮。当时的主要建筑,仍是版筑的城垣和土木结合的高台建筑。筒瓦和板瓦广泛使用。至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对土木工程产生深远的影响。秦汉时城市建设的规模及质量均有提高,陵寝规模庞大,陵体采用“方上”的形式。汉代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的成熟期。西汉时拾梁式和穿斗式两种构架已形成。斗棋的使用已经普及,但形式还不统一。屋顶的式样也丰富起来,以悬山和庑殿最为普遍,歇山和囤顶也有应用。东汉宫室和民宅中还盛行木楼阁。木构建筑平面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组成三合院、四合院、廊院、廊庑等院落形式,形成轴线对称的纵向、横向、纵横向结合的多进多路式布局,以及庭院环绕的中心式组群布局。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这些特征在汉代均已具备了。制砖技术和拱券结构方面汉代有较大进步。汉代有许多空心砖大墓,墓砖尺寸较大,形式多样,施工作法有并列拱和纵联拱两种,另有砖穹隆顶的发明。石建筑在东汉有突破性发展。西汉中期后砖石拱券结构用于墓室,与木椁基并行。秦汉是以木结构为主体的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成型期。汉末佛教传入,到南北朝佛教建筑广泛发展,高层佛塔出现了。此时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佛塔寺在南北朝时得到快速发展,皇室、士大夫风行赐离宫额粥凝溜2第一章概述或舍宅为寺,楼阁式塔、密檐塔和单层塔(亭阁式)均出现。石窟艺术以敦煌、云岗、龙门为代表,有中心塔柱窟(支提窟)、精舍窟(毗呵罗窟)以及大佛窟等窟型。须弥座、梭柱、琉璃瓦、鸱尾以及雕刻彩绘中的西域因素(如唐草纹、莲瓣饰等)渐次出现。曹魏邺城,宫室居城中北部,全城以棋盘状的道路网划分间里,东西和南北干道丁字相交于宫城门前。宫内首开大朝与东西堂制度,朝廷与行政中心(宰相衙门)并列于两条轴线上。这一时期的城墙开始了局部包砖。魏晋玄学促进了山水画论及写意园林的发展,皇家苑圃、寺观园林和私家园林等三大古典园林类型的基本特征已经形成。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交融期。隋都大兴城(唐长安城)是隋唐城市建设的代表作。隋时在规划设计中,把图纸与模型相结合,运用了比例尺概念。唐长安在隋大兴城基础上拓展,规模宏大严整,三大内之一的太极官居城中轴线北侧,大明官和兴庆宫分别位于城东北及东南,朝廷与行政中心(宰相衙门)在同一中轴线上。实行里坊制(共108坊)、棋盘状道路网,设东西市场等。城市注重绿化,城郊设开放风景区—曲江池。唐朝仍因山为陵,气势磅礴,以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为代表。木构建筑的结构构件与装饰构件合一,斗栱雄大,层叠的铺作层完整,大叉手、托脚、人字拱等大量采用,已有用材制度。屋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殿堂用明、草(栿)两套构架。大体量、大空间的建筑可用多个单体建筑组合而成。设计施工有专职人员一“都料”负责。隋唐建筑总体上具有博大雄浑、兼收并蓄的时代特征,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发展的高峰。宋代城市结构布局变以前的里坊制(也称闾里制、市里制)为厢坊制(称街巷制),拆掉坊墙,临街开店。城墙的瓮城、马面、发券城门等重要部位均包砖。元大都进一步仿制周王城,官城居中,发展了宋代宫前千步廊和宫内工字殿形制。道路分干道、胡同两类,呈街巷式布局。宋代师法自然的皇家苑囿及士大夫文人园兴盛。陵寝辟陵区,实行上下宫制度,陵体为累土的“方上”。南宋的寝陵用“寄厝”方式,下宫(献殿)后附攒宫(龟头屋)。宋金时期净土宗和禅宗寺院发达,元代喇麻教建筑、道教建筑和伊斯兰教建筑兴盛。北宋崇宁二年颁布李诫编修34卷《营造法式》,是古代第一部官修建筑规程。当时“功分三等”、“役辨四时”、“木议刚柔”、“土评远迩”,对功限、料例的定额规定相当严密,有较高的工程组织、管理、监测水平。记录了木构建筑“以材为祖”、“材分八等”及以“材分制”为核心的用材模数制。木构建筑有殿堂、厅堂和余屋之分,平面有金厢斗底槽、分心槽、单槽和双槽四种殿阁地盘图。宋大屋顶的双曲屋面,翼角起翘及生起(升···试读结束···...

    2022-05-10 编著图书有哪些 编著图书人员名单里有些是长方形围起来

  • 建筑木工快速入门》刘雪芹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建筑木工快速入门》【作者】刘雪芹主编【丛书名】新世纪劳动力转移与职业技能培训教材【页数】280【出版社】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01【ISBN号】978-7-5640-1938-9【分类】建筑工程-木工-技术培训-教材【参考文献】刘雪芹主编.建筑木工快速入门.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01.图书目录:建筑木工快速入门》内容提要:本书根据建筑工程木工的工作特点,重点对木工的上岗操作技能和专业技术知识进行了阐述。全书主要内容包括木工材料,木工工具,木结构拼合、配料和榫的制作,木结构及木制品工程,木门窗的制作和安装,模板工程,木工用料计算常用资料等。《建筑木工快速入门》内容试读第一章木工材料第一节木材概闲一、木材的特性1.木材的一般特性木材作为土木建筑工程材料占有重要而独特地位,即使在各种新型结构材料与装饰材料不断涌现的情祝下,其地位也不可能被取代,木材具有以下优点。(1)强度大,具有轻质高强的特点。(2)纹理美观、色调温和、风格典雅,极富装饰性。(3)绝缘性好、无毒性。(4)导热性低,具有较好的隔热、保温性能。(5)在适当的保养条件下,有较好的耐久性。(6)弹性韧性好,能承受冲击和振动作用。(7)易于加工,可制成各种形状的产品。(8)木材的弹性、绝热性和暖色调的结合,给人以温暖和亲切感。木材的组成和构造是由树木自然生长的各种因素综合决定,因此人们在使用时必然会受到木材自然属性的限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构造不均匀,呈各向异性。(2)湿胀干缩大,处理不当易翘曲和开裂。(3)天然缺陷较多,降低了材质和利用率。(4)耐火性差,易着火燃烧。(5)使用不当,易腐朽、虫蛀。·2·建筑木工快速入门2.常用木材主要特性(1)落叶松。于燥较慢、易开裂,:早晚材硬度及干缩差异均大,在干燥过程中容易轮裂,耐腐性强。(2)铁杉。干燥较易,干缩小至中,耐腐性中等。(3)红松、华山松、广东松、海南五针松、新疆红松等。干燥易,不易开裂或变形,:干缩小,耐腐性中等,边材蓝变色最常见。(4)马尾松、云南松、赤松、樟子松、油松等。干燥时可能翘裂,不耐腐,最易受白蚁危害,边材蓝变色最常见。(5)云杉。干燥易,干后不易变形,干缩较大,不耐腐。(6)栎木及椆木。干燥困雅,易开裂,干缩很大,强度高,很重且硬,耐腐性强。(7).青冈。干燥难,较易开裂,可能劈裂,干缩很大,耐腐性强。(8)水曲柳。干燥难,易翘裂,耐腐性较强。·(9)桦木。干燥较易,不翘裂,但不耐腐。二、木材的物理特性和力学性能1.木材的物理特性(1)湿胀干缩。木材具有显著的湿胀干缩性,这是由于细胞壁内吸附水含量的变化引起的。当木材由潮湿状态干燥到纤维饱和点时,其尺寸不变,而继续干燥到其细胞壁中的吸附水开始蒸发时,·则木材开始发生体积收缩(干缩)。在逆过程中,即干燥木材吸湿时,随着吸附水的增加,木材将发生体积膨胀(湿张),直到含水率到达纤维饱和点为止,此后,尽管木材含水量会继续增加,即自由水增加,但体积不再发生膨胀。木材的湿胀干缩对其使用存在严重影响,干缩使木结构构件连接处产生缝隙而接合松弛,湿张则造成凸起。防止胀缩最常用的方法是对木料预先进行干燥,达到估计的平衡含水率时再加工使用。第一章木工材料·3·(2)含水率。木材内部所含的水根据其存在形式可分为三种,即自由水(存在于细胞腔与细胞间隙中)、吸附水(存在于细胞壁内)和化合水(木材化学组成中的结合水)。水分进入木材后,首先吸附在细胞壁内的细纤维间,成为吸附水,吸附水饱和后,其余的水成为自由水。木材干燥时,首先失去自由水,然后才失去吸附水。当木材细胞腔和细胞间隙中的自由水完全脱去为零,而细胞壁吸附水饱和时,木材的含水率称为“木材的纤维饱和点”。纤维饱和点随树种而异,一般在25%一35%之间,.平均为30%左右。纤维饱和点是木材物理力学性质发生改变的转折点,是木材含水率是否影响其强度和干缩湿胀的临界值。木材具有较强的“吸湿性”。当木材的含水率与周围空气相对湿度达到平衡时,此含水率称为平衡含水率。平衡含水率随周围大气的温度和相对湿度而变化。周围空气的相对湿度为100%时,木材的平衡含水率便等于其纤维饱和点。2.木材的力学性能木材的力学性能是指木材抵抗外力的能力。木构件在外力作用下,在构件内部单位截面积上所产生的内力,称为应力。木材抵抗外力破坏时的应力,称为木材的极限强度。根据外力在木构件上作用的方向、位置不同,木构件的工作状态分为受拉、受压、受弯、受剪等(图1-1)。外力外力外力外力(a)()外力外力主三外力(c)(d)图1-1木构件受力状态(a)受拉,()受压;(c).受弯:(d).受剪·4·建筑木工快速入门(1)木材的抗压强度。木材的抗压强度有顺纹抗压强度和横纹抗压强度两种。1)顺纹抗压强度。即外力与木材纤维方向相平行的抗压强度。由木材标准小试件测得的顺纹抗压强度,约为预纹抗拉强度的40%~50%。由于木材的缺陷对顺纹抗压的影响很少,因此,木构件的受压工作要比受拉工作可靠得多。屋架中的斜腹杆、木柱、未桩等均为顺纹受压构件。2)横纹抗压强度。即外力与木材纤维方向相垂直的抗压强度。木材的横纹抗压强度比顺纹抗压强度低。垫木、枕木等均为横纹受压构件。(2)木材的抗拉强度。木材的抗拉强度有顺纹抗拉强度和横纹抗拉强度两种。1)顺纹抗拉强度。即外力与木材纤维方向相平行的抗拉强度。由木材标准小试件测得的顺纹抗拉强度,是所有强度中最大的。但是,节子、斜纹、裂缝等木材缺陷对抗拉强度的影响很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木材的顺纹抗拉强度反而比顺纹抗压强度低。木屋架中的下弦杆、竖杆均为顺纹受拉构件。工程中,对于受拉构件应采用选材标准中的I等材。2)横纹抗拉强度。即外力与木材纤维方向相垂直的抗拉强度。木材的横纹抗拉强度远小于顺纹抗拉强度。对于一般木材,其横纹抗拉强度约为顺纹抗拉强度的1/4~1/10。.所以,在承重结构中不允许木材横纹承受拉力。(3)木材的抗弯强度。木材的抗弯强度介于横纹抗压强度和顺纹抗压强度之间。木材受弯时,在木材的横截面上有受拉区和受压区。梁在工作状态时,截面上部产生顺纹压应力,截面下部产生顺纹拉应力,且越靠近截面边缘,所受的压应力或拉应力也越大。由于木材的缺陷对受拉影响大,对受压影响小,因此,···试读结束···...

    2022-05-10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建筑工程测量答案

  • 《宋代官式建筑营造及其技术》乔迅翔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宋代官式建筑营造及其技术》【作者】乔迅翔著【页数】324【出版社】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12【ISBN号】978-7-5608-5016-0【价格】68.00【分类】古建筑-研究-中国-宋代【参考文献】乔迅翔著.宋代官式建筑营造及其技术.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12.图书目录:建筑营造及其技术》内容提要:本书以《营造法式》的整理研究为基础,以宋代建筑营造及其技术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借鉴当代传统工艺研究成果,结合多学科知识背景,对宋代营造机构、工料、工程管理、营造工序、营造技术以及功限、料例等进行探讨,全方位地审视宋代官方营造业。本书对于我国传统营造文化的细致揭示、建筑技术史的深入研究、以及建筑遗产保护实践和“非遗”保护研究等都具有重要积极意义。为全面展示古代物质文化及营造技术文化,厘清宋代营造及其技术的特色和成就;为“传统营造技艺”保护提供重要借鉴,引导相关研究走向深入;为当代诸多“营造技艺”非遗研究提供不可缺少的长远视野。《宋代官式建筑营造及其技术》内容试读0藏论0010餐论0.1宋代营造技术研究0.1.1营造在建筑土木行业,“营造”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营造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存在,是指建筑生产的整个周期过程,包括建筑设计、材料筹备、工匠组织、营造计划、营造过程等一系列相关的活动和工作。狭义的营造,专指建筑生产的“加工和制作过程”,如构件造作、大木安勘等。本书讨论的是广义的营造,且着眼于宋代官方营造活动,是对以营造技术为核心的一系列相关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营造机构、工料、营造技术、组织管理和功限、料例等。宋代建筑营造技术上承隋唐,下启元明,故本书以宋代作为考察的时段。0.1.2研究意义1.是古代建筑史研究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八十余年来的中国建筑史研究逐步深人,研究课题从最初的“是什么”“怎么样”等到现今的追寻“为什么”,研究者已不再满足于对建筑自身的构造、构成、艺术等探究,而是力求追寻建筑背后的制约因素及动力机制,这是建筑史学发展的必然。若缺失对营造技术等这些建筑赖以生成、进化的背景的关注,建筑自身的诸多问题就难以有令人信服的答案。就建筑生成而言,“营造”最为贴近建筑本体,因此,对营造技术的考察更易抓住建筑的本质。本书“营造及其技术”这一视角即以此为出发点。实际上,建筑营造对建筑史研究的意义已逐渐得到认识。如,韩国研究者金东旭已尝试从工匠劳动条件和建筑生产组织变化影响建筑发展的这一立场出发,对建筑历史进行分期研究。①2.是建筑技术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建筑技术史的研究,目前已有通史性质的专著,如《中国科学技术史·建筑卷》,②有对专门技术的研究,如《中国传统建筑木作工具》,③有对当代地方传统营造技术的调研。而营造技术尤其是断代史性质的宋代营造技术研究,需开拓和深人。3.是当代传统建筑营造工艺的历史理论研究的需要源远流长的传统建筑营造工艺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研究和保护已经提上日程。这项工作意义重大,不容置疑。但若把这项工作进一步深人下去、拓展开来,必须加强相关理论尤其是建筑工艺史、营造技术史的研究,以开阔视①李华东.关于朝鲜建筑史分期的探讨.见:张复合主编。建筑史(19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2):251页.②傅熹年.中国科学技术史:建筑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③李浈.中国传统建筑木作工具.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002宋代官式建筑营造及其技术野,增加历史维度,避免诸多时空局限。宋代营造及其技术研究对当代传统工艺有正本清源的作用。4。具有建筑遗产保护的实践意义对于建筑遗产保护尤其宋辽金时期的建筑修缮,本书的研究有较大实践意义。今人维修,若不谙当时营造技术,其结果难免造成人为的保护性破坏。本书的研究成果可为此类修缮工作提供参照。0.1.3研究方法因本书涉及面较广,各部分内容的差异较大,具体研究方法也有所不同。文献法是基本的研究方法,尤其是营造机构、工料、工程管理等章节,主要方法即是对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又因着眼于官方营造,在查阅笔记、小说等文献的同时,着重遍览《宋会要辑稿》《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等记载官方活动的史料。涉及技术层面如对营造工序的探讨,则以《营造法式》为本,或以之为基准观照唐、清。《营造法式》是本书成立的基础之一,但《营造法式》以十三“作”为纲,与实际的营造工序有别,在研究中需以综合和还原的眼光重新审视。有关宋代营造技术的探讨,还参照今人传统建筑工艺的研究成果,如《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城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工程做法注释》等,尤其是东南大学朱光亚先生领导的课题组对南方江苏、福建等地的传统建筑工艺所做的调查研究。对今人成果的借鉴,在书中常以比较的形式出现,显示出历史发展进程;若干处则将其作为理论探讨的基础,显示其启发意义。此法或可名之为“以今知古”,①另外,经济史(工商业)、财政史、法制史、机械史、数学史、职官制度等领域的成果亦是本书研究的重要基础。0.2宋代营造功限、料例研究0.2.1研究概况郭湖生《有关(营造法式)中几个问题的研究》论及了“劳动定额与预算”。②作为专题研究,此是所见最早论述。这一成果反映在《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有关设计及施工部分章节中,③文中运用史料尤其是数学题例对营造过程中的预算、备工备料作了考察。潘谷西《关于〈营造法式》的性质、特点、研究方法一〈营造法式》初探之四》一文认为“营造法式是一种建筑工程预算定额”,编撰方式上采用三步式体例:即明确规格,制定工料定额,比类增减;文中还提出“从工程实践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的研究方法。这些见解对法式以及建筑史研究具有指导意义。①①“为了重构已消逝的景象,他(历史学家)就应该从已知的景象着手,由今及古地伸出据士机的铲子。”见:马克·有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张和声,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36-39页。②郭湖生,有关《营造法式》中几个问题的研究.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未刊稿)③张驭寰,郭湖生,等.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508-523页.④潘谷西.《营造法式》的性质、特点与研究方法.纪念宋《营造法式》刊行900周年研讨会(宁波),2003年8月.0概论003郭黛姐《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三卷)》第十章中“《营造法式》评介”一节亦对法式性质、内容、编写特点作了论述,认为法式是在北宋手工业空前发展的基础上用来加强建筑法制化的管理而产生的,“可算是中国古代工程管理学的杰作”。①在《〈圆明园内工则例)评述》一文中,对宋、清两代的功限、料例进行了比较,认为宋、清两代采用了不同计工方法:宋代采用的是等差级数法,清代采用的是差额补偿法,以清代计算方法在等值劳动方面更为精确。②张十庆《古代建筑生产的制度与技术一一宋(营造法式〉与日本(延喜木工寮式》的比较》一文通过中日古代建筑生产制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的分析比较,勾勒了唐、宋以来建筑生产制度与技术的演变和发展的轮廓,尤其对《营造法式》的性质、源流进行深人分析,视野开阔,涉及面广。③泽村仁《延喜木工寮式)建筑技术史的研究大古ド宋营造法式弓)此较》对日平安时代《延喜木工寮式》的内容按类逐条分析,并与营造法式相关内容进行了对照①0.2.2研究成果1.综合来看,目前功限,料例的研究有如下初步成果:(1)对功限、料例与制度关系有切实把握,对《营造法式》性质和编撰体例有准确认识,认为《营造法式》是建筑工程预算定额,是建筑工程管理的法规。功限、料例不仅是其主体部分之一,而且也是《营造法式》的中心内容所在。(2)对功限、料例本身的编制原则和方法亦有初步探讨和结论。如认为《营造法式》注重工料计算的原则,采取等差级数的办法来计算。(3)对《营造法式》(功限、料例)历史渊源作了探讨,并得有初步结论。2.尚需更深人研究的有:(1)历史地、全面地考察功限、料例这一现象,把握功限、料例的社会背景和发展脉络。(2)对功限、料例编制的内在规律和原则需待进一步研究。(3)把功限、料例与建筑营造技术相结合进行深入考察。0.2.3研究方法功限、料例属性有二:社会属性和技术属性。社会属性指功限、料例与社会生产活动息息相关。具体来说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功限、料例是一种历史延续和发展;二是功限、料例是当时社会生产方式的产物。技术属性则是指功限、料例的形式构成以及与营造技术、营造管理的关联。因此,功限、料例的研究必须置于一定的社会背景和具体的营造实践中,社会背景和营造实践是功限、料例研究的两个基本立足点。《营造法式》功限、料例条文,对其技术属性的解读有三个层次:一是字面意义,①郭焦矩.中国古代建筑史:第3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611页.②郭焦短.《图明园内工则例》评述.见:张复合主编.建筑史.2003(2):128-144页。③张十庆.古代建筑生产的制度与技术一一宋《营造法式》与日本《延喜木工素式》的比较.华中建筑.1992(3):48-52页.④(日)泽村仁,延喜木工察式办建筑技术史的研究大方少ド宋营造法式乃)比较(未刊稿).···试读结束···...

    2022-05-10 我国宋代的建筑官书是 宋代建筑著作

  • 《实用建筑五金手册 精装超值版》张能武,薛国祥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实用建筑五金手册精装超值版》【作者】张能武,薛国祥主编【页数】1107【出版社】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01【ISBN号】978-7-5357-6985-5【分类】建筑五金-手册【参考文献】张能武,薛国祥主编.实用建筑五金手册精装超值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01.图书目录:建筑五金手册精装超值版》内容提要: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钢铁材料;有色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建筑五金工具;建筑门窗;门窗五金;龙骨、吊顶与隔板;建筑装饰材料等。...

    2022-05-10 epub出版物 epub编辑器

  • 《中国古代建筑展》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国古代建筑展》【作者】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编著【页数】291【出版社】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01【ISBN号】978-7-80219-998-9【价格】180.00【分类】古建筑-博物馆-陈列说明-北京市【参考文献】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编著.中国古代建筑展.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01.图书目录:建筑展》内容提要:《中国古代建筑展》是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基本陈列,于2000年对外开放,2011年完成改陈工程。新的《中国古代建筑展》从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技术、艺术等方面阐释其发展概貌。值此新展览开放之际,制作了《中国古代建筑展》图录,将立体展厅收纳于平面图册,这不仅是对于展览图册内容编辑的一种新尝试,也是完成这一基本陈列改造工作的珍贵记忆,更希望成为读这本可收藏、可研读、可捧在手心的随行展览。《中国古代建筑展》内容试读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古代建筑展》创作过程和感悟001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馆长解立红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坐落在明清皇家坛庙先农坛古建筑群内,是一座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是先农坛古建筑群历史文化与营造技艺的专题性博物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全国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博物馆求属于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古代建筑展》早在2000年即已对外开放,2011年完成改陈工程。此项改陈工程,从2008年开始酝酿,2009年编写陈列大纲,2010年启动形式设计、经费预算、正式立项,2011年完成陈列布展、对外开放,历时近四年。在北京市文物局领导下,该工程带动了古建馆各项工作,全馆上下一齐努力,馆容焕然一新。新的《中国占代建筑展》陈列于先农坛太岁殿院落,陈列面积2700平方米。展出文物、模型等实物展品约200件套,图片、绘图等平面展品五百余件,多媒体铺助展品约20项,观众参与互动项目7项。该陈列从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技艺、类型和城市规划等方面,通过形象化的展示方式,反映中国古代建筑的概貌。陈列的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布展于拜殿第二部分“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技艺”,布展于太岁殿西侧:第三部分“太岁坛复原陈列”,布展于太岁殿中部:第四部分“匠人营国一中国古代城市”,布展于太岁殿东侧;第五部分“中国古代建筑类型”,布展于西配殿。观众进入拜殿展厅,穿过宽散的院落到太岁殿展厅,再到西配殿展厅,形成了完整便捷、自然流畅的参观路径。博物馆基本陈列工程,是博物馆的基本业务,业内已形成成熟的规范,如:陈列主题确定,内容策划和编辑,展厅布局,形式设计,文物展品布展,安技防设施配套,语音讲解,陈列宣传品,陈列图录诸项落实等等。但是这些规范或习惯做法,大多针对大型的或有现代化展厅的博物馆:而数量众多的中小型博物馆,特别是依托于古建筑中的中小博物馆,则成功经验不多。此次古建馆改陈,便面临不少间题,如:作为古建筑中的博物馆举办基本陈列,如何协调解决古建筑保护与博物馆利用的关系,原古建筑主题与博物馆主题的关系,展厅与环境的关系,陈列与古建筑修缮和基础设施改造的关系等等。博物馆作为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如何协调解决现行体制的规定程序与陈列布展客观要求的矛盾。作为中小型博物馆,如何解决社会赋予的股切期望与自身业务力量和水平有限的矛盾。作为在旧陈列基础上改陈,还有如何解决新旧传承扬杨榷的问题。所以,举办《中国古代建筑展》的实践,同时也是中小型博物馆合法、规范、协调、有效地举办基本陈列的一次探索。·、把层基本原则《中国古代建筑展》改陈工程,应当确定哪些基本原则?在实践中如何遵循这些原则?我们首先从古建馆以往基本陈列布展和开放的实践经验,从来自本馆员工特别是专业人员的体会感悟,以及来自观众和各界的反映等方面入手,展开认真细致的研讨。2008年夏季,正逢奥运会在北京举办,馆里全体业务人员都走出办公室,进入展厅为观众服务。这就使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对已经展出多年的原《中国古代建筑展》进行仔细的琢磨和审视,对即将筹备的新《中国古代建筑展》进行反复讨论和切磋。结合大家的想法,陈列保管部主任董绍鹏写出一份改陈草案,打印出来,发给全体业务人员。大家多次在一起讨论,集思广益,不断深化思路。那些日子里,我们在展厅里为观众服务的同时,一个新的陈列的雏形,开始在脑海里形成。2009年,开始考虑新陈列的框架。原《中国古代建筑展》共有八个部分,采取历史与专题相结合的结构,比较全而。但是结构上有些零碎,重点不够突出。八个部分布列于三个展厅,观众不容易很快把握。经过多次讨论修改,把这八个部分的内容整合为三个部分,即新陈列的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第四部分“中国古代建筑类型”、第五部分“中国古代城市”。再增加“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技艺”,为新的第二部分,增加“太岁坛复原陈列”,为新的第三部分。通过整合、增补,形成全新的陈列框架。新的框架,内容更加丰富,编排更加集中,重点更加突出,与展厅的结合也更加顺畅。新增“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技艺”部分,从中国古代建筑的木构技术、装饰技艺、建筑施工与构件加工等方面,表现中国古代建筑技术成果,普及科学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古建馆多年来开展古建科普活动的基础上,为满足观众需求而增加的。新增“太岁坛复原陈列”部分,局部恢复太岁坛历史原貌,既展示现代陈列、又展示古代原貌,应当说这是此次改陈的一次认真尝试。随着陈列框架的逐步清晰,撰写陈列大纲的工作开始展开。古建馆从事保管、陈列、社教等业务人员共八人,分成三组,承担陈列大纲撰写工作。陈列,是一门形象艺术,所以陈列内容的设计,根本无法离开陈列形式的设计。在编写陈列大纲的同时,我们始终与几位陈列设计师保持密切合作,使陈列内容的设计始终不离开陈列形式的设计。在内容与形式的不断碰撞中,陈列大纲不断提升,同时也为陈列大纲与下一步陈列形式设计的有机衔接,奠定了基础。至2009年年底,陈列大纲经过多次讨论修改,终于基本成形。刚刚进入2010年,陈列大纲就送到专家组各位专家的手中。著名古建和博物馆专家罗哲文、楼庆西、晋鸿逵、宋向光、李跃进、徐怡涛、孟繁兴诸位先生,以及北京市文物局于平、刘超英、哈俊、李学军、白崇诸领导,帮助我们修改大纲,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馆里已退休的专家张蓉华、董纪平、李小涛也提供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如果说,此前我们一直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那么,专家和领导的指导、支持、积极参与,使我们信心倍增。经过儿轮修改,楼庆西先生、徐怡涛先生还做了逐字逐句的订正,2010年10月10日,专家评审会通过了《中国古代建筑展》陈列大纲。陈列大纲的定稿,意味着我们对筹备《中国古代建筑展》的基本原则明确和确定下来。这些原则主要是:(一)传承扬摧作为在旧陈列基础上改陈,要解决新旧传承扬椎的问题。除了前文提到陈列结构和内容在原有基础上整合增补以外,展厅中还有三件大型展品(隆福寺藻井、老北京沙盘金代墓室)不方便移位,需要与新的陈列有机融合,并改善其陈列方式。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陈,相对于内容设计而言,重在整合增补,因有过去的基础,比创作一项新的陈列要省力:而相对于形式设计而言,不仅要从头再来,而且背负过去遗留的负担,比创作一项新的陈列要更难。(二)保护利用在古建筑中举办有关古建筑的陈列,需要协调解决古建筑保护与展厅利用的关系。一是对展厅地面、梁柱、墙面、门窗、彩画等所有细节,应悉心保护,体现对古建筑的尊重。二是严格要求展材和施工布展的安全性,严格规范安技防设施的设计安装。三是为减少对古建筑的干预、增加施工安全系数,采用场外加工、场内组装的布展施工方式。四是将地台用做展厅与陈列之间的有效媒介:保护古建厅地面,依托地台连接展板展柜,通过地台隐藏管线。对古建筑的利用,不仅限于把古建筑当做展厅。因为古建筑同时也是展品,是最直观珍贵的展品。为了充分展现古建筑这·珍贵展品的特质,我们采取了不少办法,比如:拆去旧陈列的吊顶,把古建梁架、天花、彩画、窗棂等显露出来:通过玻璃和灯光把柱础展示出来:再通过巧妙设计,使陈列与古建筑协调一体,形成“抬头看古建,低头看陈列”,“从古建陈列学知识,从古建展厅看实物”等效果。比如,为展示“斗棋”,我们按照1:1的比例复制陈列一件太岁殿角科斗棋,再用灯光引导观众抬头观看安装在殿顶的角科斗棋实物,一远一近,对比参观。其实,一旦古建筑不仅用做展厅,更成为最直观、体量最大的展品,那么古建筑展厅的劣势便部分转化为独一无二的优势了。(三)以人为本陈列服务于人,首先是服务于观众,其次是服务于工作人员。这一理念近年来得到博物馆界的普遍重视,如设置观众服务区,安置观众休息座椅,增加导览、提示标牌,提供多语种语音讲解,提供轮椅和雨伞等。作为古建筑展厅,最大的困扰是冬冷夏热,这也是我们最想解决的问题。曾调研过几种方案,包括地源热泵、地暖、空调、暖气等等,均因古建筑保护等方面的限制而未能实现。但是,我们在其他环节还是尽可能地做出改善:一是提供顺畅的参观路线。在原本不是展厅的古建筑里布展,首先要确定观众参观路径,为观众设计出至少一条方便顺畅的参观之路。拜殿展厅原本是穿堂,穿堂式展厅的参观路线既要使观众能通畅穿行,又要使观众的参观线路不间断。为此我们进行过多次研讨,终于找到了比较满意的办法,后来付诸实施了。二是营造平坦的参观路径。这个问题在现代化展厅一般不存在,早在设计建造展馆时就可预先解决。而作为古建筑展厅,有台阶,有门槛,观众上上下下,很不方便。先农坛是明清皇家坛庙,所以台阶和门槛多,也格外高,这使得问题更加突出。我们通过展厅外坡道和展厅内地台,使台阶变成斜坡,门槛感觉不到了,为观众营造出一条平坦的参观路径。三是为展厅维护人员搭建工作间。工作间位于展厅入口处,大玻璃便于他们观察展厅情况。展厅电源箱、手动报警器、百叶窗帘控制开关等,都安装在工作间的墙上,便于他们使用。展厅维护人员的工作条件得到改善。传承扬榷、保护利用、以人为本,这三项原则并非我馆首创,但的确是我们着力去实现的,指导着我们改陈的实践。这三项原则,对于在古建筑中举办陈列的中小博物馆,可能还是有普适价值的,也提供了巨大的创意空间。二、打造陈列精品基本陈列,是博物馆向社会提供的最基本的文化产品,是博物馆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而奉献的文化食粮,展出时间相对较长。古建馆开放20年来,只有3次机会举办或修改基本陈列。所以,全馆上下非常重视这次改陈的机会,以高度的责任感,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全力以赴,打造精品。打造精品靠人才,靠管理,也靠技术和物质条件。相对于中小博物馆而言,打造陈列精品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而难上加难。在实我中,我们找到了解决难题的三把钥匙。为内外合力。本馆力量薄弱,不足以完成庞大的改陈工程,需借助于内外合力。内力就是自已。我们努力挖掘本馆员工潜力,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馆领导班子集体领导,把握全局:业务骨干各带一组,独当一面:文字、文物、展品、布展安技防、展厅物业、资料档案等人员,分工负责,齐头并进。实际上,如果博物馆基本陈列以10年为一个周期计算,作为博物馆从业人员,在职业生涯中碰不上儿次参与基本陈列的机会。所以,大家都非常珍视这个机会,全身心投入,多做贡献,增长才干,积累实践经验。005外力,分别来自各级领导、专家、合作单位。非常幸运,改陈工程始终处于北京市文物局各位领导的领导、支持和帮助之下。在改陈工程酝酿时,多位局、处领导便亲临馆里听取汇报,解决困难,点拨思路。随着工程进展,王丹江副局长、于平副局长、向德春副局长、张若妮副局长、刘超英副局长先后来我馆调研,4次召开现场协调会,孔繁峙局长深入现场为我们把关。计财处把关工程经费,法规处审改合同,博物馆处和文保处把关业务细节,纪检处把关廉政建设。局处领导指示我们:要把这次改陈作为全面提升古建馆工作水平的机会,认真做好,带动其他,总结经验,廉洁自律。这些指示语重心长,值得我们牢记。《中国古代建筑展》改陈工程,邀请多领域专家指导和参与。在陈列方而,有古建、博物馆、陈列等方面的专家,他们评审陈列大纲、陈列形式概念设计方案、深化设计方案版式设计方案,并进行陈列验收:在陈列配套服务方面,有博物馆社会教有专家,他们评审陈列图录及论文集、语音导览、导览标识等方案,并进行验收;在安技防方面,有消防、防盗、避雷、监控等方面的专家,评审相关方案,并进行工程验收。专家的参与和把关,弥补了本馆业务力量不足的缺憾,极大地提升了工程质量。各位专家不仅以扎实深厚的专业功底,而且以认真勤悬的工作态度,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使我们获得难能可贵的学习机会。这种影响将发扬光大。···试读结束···...

    2022-05-10 中国民法法制出版社 法制出版社民法典

  • 《图说中国100处著名建筑》金晶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图说中国100处著名建筑》【作者】金晶编著【丛书名】图说世界文化系列【页数】360【出版社】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2.01【ISBN号】978-7-5387-3555-0【价格】47.00【分类】建筑艺术-中国-通俗读物【参考文献】金晶编著.图说中国100处著名建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2.01.图书目录:建筑》内容提要:本书共分为十二章,主要内容包括:古城、宫殿、坛庙、陵寝、寺院、佛塔、道观、园林、亭台楼阁等。《图说中国100处著名建筑》内容试读第一章古城第一节洛阳古城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是中国的古都之一,其建都时间长达1400多年。如今,在这片土地上还保留有五大古都遗址区。第一是位于洛阳偃师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其中发现有宫殿、宗庙、墓葬和手工业作坊等遗存。第二就是位于偃师尸兔,南霸有诗任皇乡的商都遗址。第三是东周都城遗址区,在今洛阳市王城公园附近。第四是汉魏洛阳古城,先后有东汉、曹魏、西晋和北魏在此建都。最后一个古都区就是隋唐图说中国108处著名建筑东都遗址,它的规模极为宏大,在当时已成为世界上很有影响力的大都会。华夏圣城作为华夏民族较早的政治中心的洛阳城,无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营建时间最早、持续年代最长的古城之一。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一个王朝,开国之君夏禹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此地就紧邻洛阳。到第三代君王太康时期,都城002》迁往斟部,斟鄩即在今天洛阳辖区内。据考证,偃师二里头遗址就是夏都斟鄩。它是一座大型的都城遗址,总面积约为3.75平方公里。在二里头还发现有一座大型宫偃师二里头遗址殿遗址,其台基面宽为8间、进深为3间,并且在其四周有廊庑环绕。它的制作青铜器、陶器的作坊在遗址的东南,在那里发掘出土了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和大量的陶器等。夏灭之后,商朝也选择在洛阳定都。在历史上,商朝也曾多次迁都,后来迁都到南毫(今河南商丘)。灭夏后又迁都于西毫。据考证,“西毫”就在今天洛阳偃师的尸乡。商城遗址规模极为庞大,总面积约为190万平方米。宫殿遗址在城内的中南部,宫城为正方形。从遗址看,城内道路纵横交错,在其城外还有环城马路。到了西周,虽然周王朝定都镐京(今西安),但是洛阳一直还作为陪都在精心营造。西周灭亡,东周正式定都洛阳。洛阳内有两座城,一座专供君王居住办公之用,另一座是当时重要的军事要地。汉魏洛阳古城汉魏时期的洛阳古城是在西周洛阳城的基础上营建的,它曾是东汉、曹魏、西晋和北魏的都城所在地,是当时全国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并且在中003>》国古代都城建造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汉魏洛阳古城遗址在今洛阳白马寺的东面,它北倚邙山、南临洛水,地理位置绝佳。东汉光武帝定都洛阳之后,开始大规模进行都城营建。通过考古可知,第一章东汉洛阳城的平面大致为长方形。按当时的长度计算,其南北圖陽洛魏漢长为9里,东西宽为6里,故又称月月8在店8“九六城”。城内的宫殿由南宫+↓园图近附隔洛和北宫两部分组成,其中南宫早在西汉已建立,而北宫的营建则汉魏洛阳古城是在东汉明帝时期。在北宫的四面还建有永乐宫、皇家花园、三公衙门、太仓和武库等,其中的三公衙门就是东汉王朝的最高行政机构。另外,城内城外还有专门的工商区,其中城内的在南宫的内面,城外的在南郊和东郊。东汉灭亡后,曹魏政权在东汉洛阳城原址之上重新营建都城,它的营建充分运用了中轴线思想。整座都城都是沿着一条气势恢弘的中轴线建造的,而最重要的宫殿建筑就建在洛阳城北面居中位置,正对着一条笔直宽阔的南北大道。这条南北中心大道叫铜驼街,当时最重要的中央官署就分布在它的两侧。另外,还有一条宽为40多米的东西大街,它将全城分为南北两大部分。中轴线思想在洛阳城的营建上得到了完美体现。城内道路纵横有序、四通八达,既强调了宫城在全城中的最高地位,又合理规划出城市的其他功能。其布局平整严谨,为后世营建都城所效仿。北魏洛阳城就比东汉要大出好多。它从内到外由宫城、内城和郭城三个部分图说中国100处著名建组成,宫城居于中心位置。在城内还设有专门供城市居民居住的里坊区,这种整齐划一的里坊制便于管理,对后世影响也极为深远。隋唐洛阳古城经过南北朝两百多年的分裂,中国终于走到了隋唐的统一时期。隋唐都是以西安作为国都,但是在这一时期对洛阳的营造也是煞费苦心。因为当时的洛阳经济繁盛、人才荟萃,在地理位置上又处于天下之中,所以得以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都市。隋唐东都洛阳城兴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经过唐代的不断扩建,逐004》渐发展成人口超百万的大都市。洛阳城的规模很大,城周长达52里,南宽北窄,略呈长方形。其中皇城在宫城的南面,是皇族所居住办公的地方,普通官吏和市民只能居住在外郭城内。宫城在郭城的偏西北方向,其平面略呈长方形。宫城内部有众多皇家宫殿,主要包括东宫、陶光园、徽猷殿和九洲池等,尤其是建造于武则天时期的明堂遗址的发掘,成为迄今为止隋唐洛阳城中最重要的考古发现。另外,在宫城遗址的北面还发现了著名的含嘉仓城。它是隋唐时期用于贮藏粮食的重要场所,在其东北面和南面现已探明的粮窑就有287座。外郭城为南宽北窄,城墙全部使用夯土筑成,规模宏大。城内的街道横平竖直、错落有致,有如棋盘。据考证,城内共有109个坊和3个市场。另外,初建于隋代的丽景门,是洛阳的西大门。在当时,众多的朝廷各级办公机构就聚集在丽景门内,各级官员的居住也是在其附近。丽景门在历史中屡经兴废,今洛阳市政府已在原址新建丽景门,供游人观览。隋唐之后,洛阳的地位开始逐渐下降,圖陽洛代唐但是它作为中国千年帝都的气韵犹在。可以说,洛阳城是中国历史005》的一个缩影,只有了解唐代洛阳城洛阳才能更清晰地了解中国历史。难怪司马光会说:“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小贴士:洛阳太学洛阳太学位于汉魏洛阳古城的南郊,始建于东汉初第一章年,终止于北魏末年,其间历经兴废更选,最鼎盛时期太学学生达到三万多人。太学中主要设有辟雍和明堂等。雍是专门给皇帝用来视察和讲学的地方。明堂跟辟雍相类似,是皇帝宣明政教、举行庆典的地方。在洛阳太学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就是在东汉灵帝在熹平四年(175年)由蔡邕所主持完成的“熹平石经”工程。另外,如今的太学遗址上还留有一块西晋时期的珍贵石碑《三临醉雍颂碑》,碑文中记述了西晋洛阳太学的盛况第二节隋代大兴城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隋文帝统一全国后,对饱受摧残的原汉代都城长安不满。几经考察选址,于开皇二年(582年)破土动工,在开阔而高爽的龙首原南侧修建大兴城。新都的设计出自隋代大建筑学家字文恺之手,因为事先计划严谨,所以不到一年时间已基愿,南而任通往皇本完工,第二年年初一年后全部设施正式启用。建筑速度之快,足以令现代人惊叹。之后取代隋朝的大唐仍旧沿用大兴城,只是稍有增建改建,并把大兴城改名图说中国】00处著名建筑为长安城。规划整齐的都市隋唐大兴城是一座具有杰出古代城市规划水准的城市。大兴城的平面呈矩形,不再是周礼中要求的正方形,都城的核心建筑宫城在居中偏北的位置,整座城市建筑严格地以中轴线对称,全城整体布局为一座封闭式的棋盘状,如果站在远处高处观看这座都城,可以看到城内街道和建筑整齐对称,规整如棋盘。宫殿、官署、居民区、市场处于各自的功能区,是大兴城的特色。大兴城里外三层,最外建有坚固的城郭,中间是宫城,最内是皇城。外郭城006>》是接近方形的长方形,东西长约九千米,南北约八千米,周长约36公里,人口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著名的大都城之一。外城东、西、南三面各开3道城门,北面开两道城门。刚刚修建好的外城墙并不十分高大,因为赶着交工使用草草修筑而成,后来又修补五次,直到足够牢固。全城共有109坊,排列得如棋盘上的格子般整齐。以正对皇城正门朱雀门的朱雀大街为中轴线,两侧建筑东西相互对称。朱雀街以西有55坊,朱雀街以东有54坊,因为在城的东南部修建了一座曲江池,共占一坊的面积。朱雀街两侧各用两坊地修建出东西两个大型市场,分别叫东市和西市,是都城内的商业区。东西两市店铺林立,各开两门,市内街道呈“井”字形。当时的···试读结束···...

    2022-05-10 epub百度百科 epub编辑器

  • 《新农村建筑施工技术》汪硕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新农村建筑施工技术》【作者】汪硕主编【丛书名】新农村建设丛书【页数】242【出版社】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12【ISBN号】978-7-113-15723-4【价格】38.00【分类】农业建筑-工程施工【参考文献】汪硕主编.新农村建筑施工技术.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12.图书目录:建筑施工技术》内容提要: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测量放线技术、砌筑技术、混凝土浇筑技术、抹灰技术、钢筋加工及焊接技术、防水施工技术等。本书根据“测量放线工、砌筑工、混凝土工、抹灰工、钢筋工、防水工”等工种职业技能,结合建设施工中实际的技术应用,针对施工中施工工艺、质量要求、安全操作技术等作了详细、系统的阐述。本书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新农村建筑施工技术》内容试读第一章测量放线技术第一节水准测量一、水准测量的原理水准测量,又称“几何水准测量”,是用水准仪和水准尺测定地面上两点间高差的方法。在地面两点间安置水准仪,观测竖立在两点上的水准标尺,按尺上读数推算两点间的高差。通常由水准原点或任一已知高程点出发,沿选定的水准路线逐站测定各点的高程。由于不同高程的水准面不平行,沿不同路线测得的两点间高差将有差异,所以在整理国家水准测量成果时,须按所采用的正常高系统加以必要的改正,以求得正确的高程。1.高差法如图1-1所示,要测出B点的高程Hg,则在已知高程点A和待求高程点B上分别竖立水准尺,利用水准仪提供的水平视线在两尺上分别读数a、。a、的差值就是A、B两点间的高差,如式(1-1):hAB=a-(1-1)根据A点的高程HA和高差hB,可计算出B点的高程,如式(1-2):Hg=HA+hAB(1-2)上式这种直接利用高差hAB计算B点高程的方法称高差法。前进方向水平视线大地水准面图1-1高差法示意2.仪高法经常采用仪器视线高H:计算B点高程,称仪高法。如式(1-3)、式(1-4)。视线高程:H:=HA+a(1-3)B点高程:H=H:-(1-4)当安置一次仪器要求测出若干个前视点的高程时,应采用仪高法,此法在建筑工程测量中被广泛应用。3.水准测量的规律数好出(1)每站高差等于水平视线的后视读数减去前视读数。2新农村建筑施工技术(2)起点至闭点得高差等于各站高差的总和,也等于各站后视读数的总和减去前视读数的总和。二、水准线路测量1.水准点的标记用水准测量的方法测定的高程控制点称为水准点,简记BM。水准点可作为引测高程的依据。水准点有永久性和临时性两种。永久性水准点是国家有关专业测量单位按统一的精度要求在全国各地建立的国家等级的水准点。建筑工程中,通常需要设置一些临时性的水准点,这些可用木桩打人地下,桩顶钉一个顶部为半球状的圆帽铁钉,也可以利用稳固的地物,如坚硬的岩石、房角等,作为高程起算的基准。2.水准路线的布设形式(1)闭合水准路线。形成环形的水准路线,如图1-2(a)所示。(2)附合水准路线。在两个已知点之间布设的水准路线,如图1-2()所示。(3)支水准路线。由一个已知水准点出发,而另一端为未知点的水准路线。该路线既不自行闭合,也不附合到其他水准点上,如图1-2(c)所示。为了成果检核,支水准路线必须进行往、返测量。BMBM⑧()BM(a)(c)图1-2单一水准路线的三种布设方式3.水准测量的施测方法(1)简单水准测量的观测程序1)在已知高程的水准点上立水准尺,作为后视尺。2)在路线的前进方向上的适当位置放置尺垫,在尺垫上竖立水准尺作为视尺。仪器距两水准尺间的距离基本相等,最大视距不大于150m。3)安置仪器,使圆水准器气泡居中。照准后视标尺,消除视差,用微倾螺旋调节水准管气泡并使其精确居中,用中丝读取后视读数,记人手簿。4)照准前视标尺,使水准管气泡居中,用中丝读取前视读数,并记入手簿。5)将仪器迁至第二站,同时,第一站的前视尺不动,变成第二站的后视尺,第一站的后视尺移至前面适当位置成为第二站的前视尺,按第一站相同的观测程序进行第二站测量。6)如此连续观测、记录,直至终点。(2)复合水准测量的施测方法。在实际测量中,由于起点与终点间距离较远或高差较大,一个测站不能全部通视,需要把两点间距分成若干段,然后连续多次安置仪器,重复一个测站···试读结束···...

    2022-05-10 主编图书 侵权 主编图书编委页

  • 《中国设计全集 第4卷 建筑类编 家具篇》熊伟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国设计全集第4卷建筑类编家具篇》【作者】熊伟主编【页数】310【出版社】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0【ISBN号】978-7-100-09052-0【价格】788.00【分类】家具-设计-历史-中国-工艺美术史【参考文献】熊伟主编.中国设计全集第4卷建筑类编家具篇.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0.图书目录:建筑类编家具篇》内容提要:本书从时间上涵盖了华夏民族从新石器时期到民国时期的8000年文明发展历史,从品种上囊括了与中国社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方方面面,从学术上综合了以设计学为主、结合运用考古学、民俗学、艺术学、机械学、图像学、符号学等众多学科的新型分析与展示手法。建筑类编是其中一大门类,家具篇又是建筑类的细分之一。《中国设计全集第4卷建筑类编家具篇》内容试读■家具篇DESIGNWORKS(计CINA坐卧类家具·美人榻势建筑图编图目家图二图四美人榻,又称“贵妃福”,汉族卧主。靠枕一端与靠背连接,一端则与直立置,既增加了两个构件间的联系性又独添具,古时供妇女小憩用,可坐可卧。造型于榻面的花形支架衔接,靠枕则是由软性了些许审美元素。流畅优雅,犹如美人出浴,反映出慵懒、材料编织而成圆柱状,满足使用者头部依此美人榻的材料搭配之考究显而易闲散的生活状态。本案例之美人榻,产于靠的舒适度。榻面则由四条木榫接成长见,实木精制而成的榻体框架无论从祝觉浙江宁波,制作精致,形态优美。长为177方形框架,中间则以软性材料编成席状上还是使用上都给人一种牢固稳定的安全厘米,宽为72厘米,高为46厘米,枕高17作铺垫物,以提高坐卧的舒适性及增加透感。各框架构件的燥接点咬合牢固,结合厘米,背高74厘米。气性。腿足则是分置于榻面四角,并与榻紧密,使得整个榻体宛如一个自然的整本案例美人榻以实木和软性材料制而框架实行榫接,俨如一个整体架构,具体,可见其制作工艺的精巧及细致程度,作而成,其结构包括靠背、靠枕、榻面、有较强的稳定性及完整性。前后脚足间对从而反映出设计者和制作者的工作态度。罗锅枨、腿足等部分。靠背由三块板材呈置有两根罗锅枨,从结构上加固了腿足的美人榻的设计集美观性与实用性为一体,阶梯状排列,三板材做法一致,板材由四牢固性:从造型上两次弧曲的罗锅枨为美使得此美人榻不仅具有独特的功能性而且向木条燥接成框架,中间嵌以中心微凸的人榻的块面感造型增加了曲形元素,增加兼备特殊的美观性嵌板,嵌板中心嵌入保留自然纹理的石材了美人榻整体线条的层次感。罗锅怅与榻以增加美观性,其造型以各式吉样图案为面通过中心处的花形装饰和对置的板材设2图一美人榻图二美人锡榻面图17c图三美人榻背靠图图四美人榻靠枕图图五美人榻三视尺寸图图六美人榻结构名称图图七美人榻线描图中国设计全集图五DESIGNWORKSOFCHINA靠背e面罗锅相秘足图六图七·软木架竹面枕榻榻,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坐具,流行于汉代,到六朝至五代时期非常发达。早期多以石材为主,晚期则为木制。榻的造型有四足榻和箱形榻。本案例为软木架竹面枕榻,为18一19世纪的物件。根据尺寸比例推测,其长为194.3厘米,宽为47厘米,高为70.5厘米,造型简约,制作精致。%本案例之软木架竹面枕榻由木、竹两种材质制作而成,以木材的牢固属性为特点制作橱体的框架,以竹的光洁表面、良好的纳凉效果为特点制作成榻面。此枕榻的结构由靠枕、榻面、横枨、腿足等构件组成。靠枕的两端由木材制作成弧形框架,中间则由竹材采用竹条排列的方式嵌入于框架内,整策个靠枕固定于榻体的一瑞,并可根据使用者的实际需要调节靠枕的高度便于人们躺卧。榻面则是由四条木榫接成框架,中间嵌入竹条,竹条依序排列,其表面保存竹材原材的曲面,使得人体与其接触有较好的舒适度。竹条的平图二家行排列具有良好的透气性,使得枕榻具有纳谅功能。腿足则是以插榫的方式衔接于榻面框架的四端,结构紧凑,有较强的牢固度。四腿间横置有四根横枨更进一步加强了榻体的稳定性。四此软木架竹面枕榻的整体造型皆以实用性为设计依据,从古朴简约的视觉感观中透显其禅的意味,体现出一种静谧的审美情怀。从细部构件上观察,可调节的靠枕设计充分的考虑使用者的个人需要,其有其独特的适人性设计理念。从材料应用上看,木材及竹材的结合应用给人一种亲和力,让人有着特殊的亲近之感,并体现出早期的环保设计概念。图目图图四靠规国榻面图五横檬DESIGNWORKSOFCHINA图七19L3图大图一软木架竹面枕榻图二软木架竹面枕榻榻面图图三软木架竹面枕榻榻体图图四软木架竹面枕榻模拟图图五软木架竹直枕榻线描图图六软木架竹查枕榻结构分解图图七软木婴竹面枕榻结构名称图图八软木架竹面枕榻三祝尺寸图图八5·黄花梨有束腰马蹄足榻%编家橱,属于坐卧类家具。本案例之榻,由黄花梨制作而成,长为210厘米,宽为96厘米,高为48厘米。榻面呈长方形,分内、外两种框体结构,内框为长方形平面嵌于外框之内,外框则由四根条木采用斜榫方式连接。榻面的四角之下设有四根内翻式的马蹄足,其衔接处设有束腰。此榻的整体造型体现了揭的基本形态,简约型的时尚元素被应用于细节之处。整个榻体设计简洁,其设计的闪光点在于制作工艺的精巧性。宛自天成的整体造型和精湛的细部结构处理使得此榻在传统造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定的时代感。6···试读结束···...

    2022-05-10

  • 建筑木工实用技术》赖院生,陈远吉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建筑木工实用技术》【作者】赖院生,陈远吉主编【丛书名】建筑工人学艺丛书【页数】215【出版社】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0【ISBN号】978-7-5357-7385-2【价格】28.00【分类】建筑工程-木工【参考文献】赖院生,陈远吉主编.建筑木工实用技术.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0.图书目录:建筑木工实用技术》内容提要:本书详细介绍了木工在实际施工操作中应知的基本知识和应会的基本操作技能,分别对木工职业介绍;木工常用材料;木工常用工具与操作要求;木结构结合法施工技术;模板工程制作与安装技术;木结构工程的制作与安装技术;门窗工程制作与安装技术;木装修工程施工技术和木工安全技术等内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适用于建筑行业操作工人岗位培训和自学教材。《建筑木工实用技术》内容试读第1章木工职业介绍木工是指使用工具和手提电动机具,加工木材和木制品的人员。木工共分四个等级,分别为: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第一节木工职业概况木工应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有较强的空间感、形体感和计算能力,手指、手臂灵活,动作协调,能经常在室内(或室外)常温下工作。一、木工培训要求1.培训期限全日制职业学校教育,根据其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确定。晋级培训期限:初级不少于400标准学时;中级不少于300标准学时;高级不少于240标准学时;技师不少于240标准学时。2.培训场地设备标准教室和具备必要的工具、机具、检测器具的施工、生产操作场所。3.鉴定要求(1)适用对象:从事或淮备从事木工职业的人员。(2)鉴定方式: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理论知识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方式,技能操作考核采用现场实际操作方式。理论知识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均采用百分制,成绩皆达60分及以上者为合格。技师鉴定还须通过综合评审。(3)考评人员与考生配比。理论知识考试考评人员与考生配比为1:20,且不少于2名考评人员;技能操作考核考评员与考生的配比为1:5,且不少于3名考评员。(4)鉴定时间:理论知识考试时间不少于60mi;技能操作考核时间按考核内容确定,不得超过240mi。(5)鉴定场所设备:理论知识考场为标准教室;技能操作考核在具有满足鉴定要求的施工、生产操作场所进行。二、木工申报条件1.初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1)经木工职业初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2)木工职业学徒期满。(3)连续从事木工职业工作2年以上。2.中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1)取得木工职业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木工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木工职业中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2)取得木工职业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木工职业工作5年以上。(3)连续从事木工职业工作7年以上。(4)取得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认定的、以中级技能为培养目标的中等职业学校木工职业(专业)毕业证书。3.高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1)取得木工职业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木工职业工作4年以上,经木工职业高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2)取得木工职业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木工职业工作7年以上。(3)取得高级技工学校或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认定的、以高级技能为培养目标的高等职业学校木工职业(专业)毕业证书。4.技师(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1)取得木工职业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木工职业工作5年以上,经木工职业技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2)取得木工职业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木工职业工作8年以上。(3)取得木工职业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级技工学校毕业生,连续从事木工职业工作满2年。第二节木工基本要求一、职业守则(1)热爱本职,忠于职守;(2)遵章守纪,安全生产;(3)尊师爱徒,团结协作;(4)勤俭节约,关心企业;(5)精心操作,重视质量;(6)钻研技术,勇于创新。二、基础知识1.手工木工专业基础知识2(1)识图与制图的基本知识;(2)木材及人造板材的种类、性质、规格与用途;(3)手工木工的工作范围与操作规程;(4)手工木工机具的使用与维护知识;(5)加工、安装必须的一般数学计算和建筑力学知识:(6)木结构工程的构造概念;(7)防火施工要求及安全生产知识:(8)相关工种的工序交接知识;(9)成品与半成品保护知识。2.安全知识3.法律、法规常识(1)劳动法的相关知识;(2)建筑法的相关知识;(3)消防条例的相关知识;(4)合同法的相关知识;(5)产品质量法的相关知识。第三节木工工作要求一、初级木工工作要求初级木工的工作要求见表1-1。表1-1初级木工的工作要求职业功能工作内容技能要求相关知识1.施工图的分类1.能够看懂建筑与装2.建筑与装饰分部、分项施工图的饰工程分部、分项识读方法与要点施工图、木工施工(一)识图3.房屋及一般木装修、木家具的构翻样图和简单家与制图造知识一、工前具图4.施工部位及尺寸要求准备2.能够准确领会设计5.用材的设计要求意图6.施工制作的技术要求1.装对刀具、设置防护装置的方法(二)工机能够正确选用木工2.一般工具、机具的使用与保养具准备工具和轻便机具方法3续表1职业功能工作内容技能要求相关知识1.常用木工胶的种类、性能与用途2.一般五金配件的种类与规格(三)材料能够按施工用量准3.木材变形预防和一般变形的补救准备确配备材料方法4.木材的防火、防腐处理及干燥方法一、工前1.能够做好工作环境准备1.不燃、可燃、易燃材料的区分的准备(四)施工知识2.能够合理地堆放、现场准备2.堆放、保管材料的规定及方法保管易燃材料及可3.有关卫生条件燃材料能够看懂一般木(五)施工1.木结构施工操作工艺知识结构施工操作工艺规技术准备2.木结构加工安装工艺知识程和施工工艺1.相同构件的归类、统计方法2.木制品用材的选择知识能够根据配料加工3.木材疵病的鉴别方法(一)选料单合理选料、下料、4.木制品配料的知识配料配料5.圆木制材的方法和要求6.划线、弹线、解料、截料、砍料的操作知识二、施工制作1.直、圆、曲不同形状毛料的刨削1.能够使用各种刨具要领对毛料进行刨削2.刨料精度的要求加工3.板缝拼接的种类(二)木制2.能够完成板缝拼接4.打眼、推槽、裁口的操作方法品零件加工工作5.拼板缝的技术要领知识3.能够完成各种木构6.榫接合的方法件的榫接合工作7.杆件、板类、框类接合法的操作要领4续表2职业功能工作内容技能要求相关知识1.尺寸在12m以下木屋架的构造知识2.杆件的受力知识3.木屋架的起拱知识4.样板制作的方法与要求1.能够按大样图制作5.屋架杆件加工要点(三)12m12m以下的木屋6.屋架的装配方法与要求以下木屋架2.能够完成12m以下7.质量标准及制作注意事项与屋面木基木屋架的安装工作8.用水平尺、水平管、线锤找平以层施工3.能完成屋面木基层及找中、找直的方法的制作安装工作9.检查安装的知识10.质量标准及安装注意事项11.屋面木基层的组成知识12.工艺顺序及操作工艺知识13.质量标准及施工注意事项二、施工1.模板的种类、用途知识制作(四)木模能够根据施工图配制2.模板与支撑的受力知识板施工木模板3.模板的起拱知识4.一般预制构件木模板的施工方法1.木门窗的种类2.木门窗的构造知识3.木门窗的制作工序及制作工艺1.能够按图示尺寸和要点设计要求制作普通4.木门窗制作的质量问题及防治(五)木门木门窗措施窗施工2.能够完成木门窗的5.水平度与垂直度的测量方法安装工作6.立樘子或塞樘子的方法和步骤7.门窗扇的安装方法8.五金配件的安装方法9.质量标准与安装注意事项5续表3职业功能工作内容技能要求相关知识1.顶棚装饰施工操作知识2.标高线、龙骨间距线、吊点位置线的测量方法3.吊杆与龙骨的安装方法及强度要求4.面层材料的安装方法及工艺要点5.木结构顶棚的防火措施1.能够完成一般顶棚6.基层处理方法与要求吊件、龙骨及面板7.弹线与关角的知识的安装工作8.塑料地板施工操作知识2.能够完成塑料地板9.塑料踢脚板的安装方法(六)室内的铺贴工作10.弹线与挂线的方法木装修3.能够完成空铺木地11.地板龙骨的安装方法板的铺设工作12.铺钉企口木地板的方法与要求二、施工4.能够完成一般窗帘制作13.刨光与打磨的方法盒、窗台板的制作14.木踢脚的安装方法安装工作15.质量标准及注意事项16.一般窗帘盒、窗台板的制作安装工艺知识17.木结构与墙体间的防潮处理方法18.起简单装饰线条的方法1.家具的分类知识(七)木家能够完成一般简单2.方凳、圆凳、桌、矮柜、床头具制作木家具的制作工作柜、碗柜、壁柜的制作工序与操作要点6···试读结束···...

    2022-05-10 epub出版物 epub编辑器

  •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资料范例与填表说明 上 第3版 依据GV50300-2013及各专业验收规范编制》《建设工程文件归档规范》GB 50328-2014编制组,北京建科研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资料范例与填表说明上第3版依据GV50300-2013及各专业验收规范编制》【作者】《建设工程文件归档规范》GB50328-2014编制组,北京建科研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编著【丛书名】工程建设标准宣贯培训教材系列丛书【页数】692【出版社】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4.11【ISBN号】978-7-5160-1000-6【价格】198.00(全2册)【分类】建筑工程-工程质量-工程验收-资料-表格【参考文献】《建设工程文件归档规范》GB50328-2014编制组,北京建科研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编著.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资料范例与填表说明上第3版依据GV50300-2013及各专业验收规范编制.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4.11.图书目录: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资料范例与填表说明上第3版依据GV50300-2013及各专业验收规范编制》内容提要:本书共11章2附录,分上、下册,涵盖了建筑工程质量验收标准体系的18个验收规范的全部内容,共844张质量验收表格。第1章介绍了验收资料表格的新旧变化,给出了通用表格的范例,详细说明了表格的填写要求,并对移动终端质量验收方式做了初步介绍。第2章到第11章,依次对地基与基础、主体结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资料范例与填表说明上第3版依据GV50300-2013及各专业验收规范编制》内容试读第1章新《统一标准》验收资料表格变化及填写要求第1章新《统一标准》验收资料表格变化及填写要求本次《统一标准》修订,表格的最大变化就是增加了《现场验收检查原始记录》,目的是强化工程实体检验批质量验收过程控制和数据管理。其次是检验批表格的变化较大,内容更全面具体,体现了统计学原理。其他表格也有变化。表格变化,填写要求随之变化。1.1现场验收检查原始记录检验批施工完成,施工单位自检合格后,由专业监理工程师组织施工单位项目专业质量检查员、专业工长等进行验收,并依据验收情况形成《现场验收检查原始记录》。《现场验收检查原始记录》分为两种形式,一是移动验收终端原始记录,二是手写检查原始记录,建议使用移动验收终端原始记录形式。《现场验收检查原始记录》在单位工程竣工验收前全部保留并可追溯。手写检查原始记录,必须手填,禁止机打。移动验收终端原始记录必须符合下述要求。1.1.1移动验收终端原始记录移动验收终端原始记录的生成必须符合以下要求,以确保获取真实可追溯的数据:1.检验批、分项、子分部分部层级清晰,名称、编号准确:分部/子分部分项02010204_钢筋安装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模板检验批新主体结构√钢筋混凝士结构02010201铜筋原材料检验批质置验收记录砌体结构02010202.钢筋加工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铜结构02010203钢筋连接检验抢质量验收记录钢管混凝士结构02010204铜筋安装检验担质量验收记录型钢混凝土结构>混凝士铝合金结构〉预应力木结构现浇结构〉建筑装饰装修装配式结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资料范例与填表说明2.检验批部位、检验批容量设置明确:检验批部位:3层3段板楼层:46施工流水段:2常用词库:形定修装接的务面检验批容量:100件确定施工图:imle.w厂3.检查点必须在电子图纸上进行标识,验收数据齐全,终端必须有电子图纸功能:〈钢筋安装检验批质童验收记录长.宽m网网现尺寸mm据孔钢面骨阅长.宽mm网银尺寸m四受力明居受力铜筋间距mm形受力铜肪排拒mm4.对于验收过程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可直接拍照,留存证据:2第1章新《统一标准》验收资料表格变化及填写要求5.数据自动汇总、评定和保存,严禁擅自修改:佛儿铜后长。宽mm同腿尺寸mm脚扎钢后骨果552890长.宽mm网眼尺寸mm网受力钢后曼力间筋同距mm门5受力明筋排距mm12235253326.规范内容齐全,验收有据可依:规范依据五.3,3碳肠有采用无证伸液置的机候设备进行调查,也可采用冷拉方法调直当深用冷拉方法调责何,PB235,300光品国函的满直冷拉率不直大于:1?8335,成5F10D、RBF500及配院B400带动将肠的冷拉案不宜大于1气检查数塑:每工作班按网一类型钢肠,网一加工设备抽查不位少于件松翰方法:观察,钢尺检查。5.3.1钢新加工的形状、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其高差应符合5.3.4的规定检商数需:按每工作疏同一类型钢防、同一加工设备抽查不应少于3件检物方法:例尺检查。表5.3.4锅蓝加工的允许偏差项国允许常差()受力捌所题长塞万南全长的净尺对±10查起阴面的魔折位置±20绝器内净风灯关7.原始记录必须有效存储,可以采用云存储方式,也可以存储于终端本地或C机上:施工现场综合管理云服务平台CPAD质量验收“工程资料管理软件移动终端3第1章新《统一标准》验收资料表格变化及填写要求2.范例现场验收检查原始记深共7页第1页单于单位工程名将xX合楼工程验新批名移转铆评位验能编号02026/0/w4物收项目验收都位验收情况记录南辉孩粥跑-层A/轴墙513魔2809叹以平阿9以民B/h~4轴暗90平294以,平询4层cD釉庙,94.叹平向9质F/B5轴墙.发9,的6=层f/8独墙019以9以平卿9以=层A/5轴同时砌页=层0/8轴同阴钢磷=层D/4轴同时明的=层F/6轴同时钢演二层B/9编同钢顶=层E轴=鼠袖验收日期:)延年月议目现场验收检查原始记录共7页谢2页单位子单位工程名XX你合接1程险的批名您砖体位验批增号0202010104编号浆教项目检收部位验农博况记录备性=层5/DE轴二晨7/E轴=g9DE轴5组防法A墙爱陆二昆B2-4轴墙=晨心轴墙有通经城如一蛇的=层B0/的轴墙6~哈品壶国=层EF轴墙=民A9轴暗O,-系B4轴墙4m起林整收日期01年yX月以日5···试读结束···...

    2022-05-10 检验批填写 检验批汇总表怎么填写

  • 《村镇木结构建筑抗震技术手册》陆伟东,刘杏杏,岳孔等编著;刘伟庆校审|(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村镇木结构建筑抗震技术手册》【作者】陆伟东,刘杏杏,岳孔等编著;刘伟庆校审【丛书名】村镇建筑结构抗震技术手册丛书【页数】173【出版社】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12【ISBN号】978-7-5641-5413-4【价格】29.00【分类】农业建筑-木结构-防震设计-技术手册【参考文献】陆伟东,刘杏杏,岳孔等编著;刘伟庆校审.村镇木结构建筑抗震技术手册.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12.图书目录:建筑抗震技术手册》内容提要:本书在介绍地震基本知识和我国木结构建筑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和资料整理等工作,对我国村镇木结构建筑的地域分布及类型样式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对地震作用下村镇木结构建筑的震害特征及部位进行了总结;依据国家现行规范及相关文献,对村镇木结构建筑常用木材的树种特性及其力学性能进行了梳理;总结了木结构民居常用的结构形式,对各结构形式的受力特点及抗震性能进行分析和对比;根据国家现行规范,对村镇木结构的抗震计算方法进行了阐述,并详细介绍……《村镇木结构建筑抗震技术手册》内容试读第1章绪论第1章绪论1.1我国木结构建筑的发展在上古时期,中国人类的祖先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木取火;神农氏斫木为稆,糅木为耒;黄帝轩辕拔山通道,做宫室,判弓矢,造舟车。随着生产工具的发展,人类由因崖成室、镂木为巢、挖土为穴,发展到搭棚为舍、垒石为屋、烧砖砌房,构筑较为完整的居住空间。上古时期中国人类的祖先们从艰难的建造穴居和巢居开始,逐步掌握了搭建地面房屋的技术,创造了原始的木架建筑,满足了最基本的居住要求。中国的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为主发展起来的。由于丰富的森林是随手可取的资源,木材就逐渐成为中国建筑自古以来所采用的主要材料。木结构建筑结构的长期流行是因地制宜、因材适用的结果。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是由天然岩洞到穴居、半穴居,然后上升到地面,由简单的木结构建筑逐渐发展为抬梁式(又称梁柱式或叠梁木式)结构建筑。约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古代人已经开始使用榫卯结构来构筑木结构房屋。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图1.1)、黄河流域的西安半坡遗址以及临潼姜寨等遗址,木构架形式的建筑已经出现。1村镇木结构建筑抗震技术手册这些部落中的房屋平面形式也因制作与功用不同而有圆形、方形、吕字形等,这是中国古建筑的雏形,为其后的中国木结构建筑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柱头榫50号构件40号构件58号构件平身柱榫卯转角柱榫卯河姆渡遗址出土木构件榫头柱脚榫加铆钉的槃头榫直视榫杆构件企口板图1.1我国最早的木构件中国古建筑发展的第一时期是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的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灿烂的青铜文化为木构技术及板筑技术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至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的大地上先后营建了许多都邑,木结构建造技术较原始社会有了很大的提高,已有斧、刀、锯、凿、钻、铲等加工木构件的专用工具,促使木架建筑施工质量和结构技术大为提高,这一时期木构架体系已基本形成。从夏起,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在这不到2000年的岁月里,能工巧匠建造了许多大型宫殿建筑,不仅发明了打夯技术(早期),还发明了土坯和瓦件,在建筑总体布局上创造了类似四合院的形式(中期),晚期又在结构上创造了斗拱,对后世木结构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汉五百年间,由于国家统一,国力富强,中国古建筑在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其结构主体的木构架已趋于成熟,重2第1章绪论要建筑物上普遍使用斗拱。至汉代就形成了以抬梁式和穿斗式为代表的两种主要形式的木结构体系。直棂窗、人字拱等已广泛使用,建筑形制上出现了庑殿、悬山、折线式歇山、攒尖、囤顶等五种基本形式。中国木结构已进入体系的形成期。从三国经两晋、南北朝到隋王朝建立的360多年时间里,社会生产的发展比较缓慢,在建筑上也不如两汉时期有那么多生动的创造和革新,可以说主要是继承和运用汉代的成就。但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佛教建筑的发展。建造高层佛塔并带来印度中亚一带的雕刻、绘画艺术,不仅使我国的石窟、佛教、壁画等有了巨大的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建筑艺术,使汉代比较朴实的建筑风格变得更为成熟、圆淳。公元589年隋统一南北朝到明初约800年时间,木建筑在形制艺术上更趋成熟,在施工技术和组织管理上也日益严密完善。隋、唐至宋时期是中国建筑的又一个高潮,形成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建筑体系,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并远播影响于朝鲜、日本。正是此时期形成了以木构架为骨干,墙体维护的传统木结构形式(图1.2)。图1.2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宋代时中国古代建筑在工程技术与施工管理方面已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尤其是《营造法式》的颁布更是推进了木结构的3村镇木结构建筑抗震技术手册发展。该书加强对宫殿、寺庙、官署、府第等官式建筑的管理,总结历代以来建筑技术的经验,对木结构建筑的各方面均作了严密的限定,以作为编制预算和施工组织的准绳。自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至1840年鸦片战争近500年的时间,木构架技术进一步发展,装修陈设上也留下许多砖石、琉璃、硬木等不朽作品。明、清时期木结构建筑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帝王苑囿与私家园林大事兴建,佛教建筑与喇嘛教建筑的营造,都极大地推动了木结构建筑的发展。明清两代距今最近,许多建筑佳作得以保留至今,如京城的宫殿、坛庙,京郊的园林,两的帝陵,江南的园林,遍及全国的佛教寺塔、道教宫观,以及民间住居、城垣建筑等,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光辉华章(图1.3)。图1.3沈阳故宫在我国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由于建设速度较快,木结构能就地取材又易于加工,砖木结构占相当比重,特别是“大跃进”时期竟达到46%。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建筑结构用材采伐殆尽,当时国家又无足够的外汇储备从国际市场购进木材,以致停止使用木结构。随后大专院校停开木结构课程,并停止培养研究生,4村镇木结构建筑抗震技术手册(a)山西南禅寺.抬梁式()福建民居·穿斗式(c)布达拉宫·密粱平顶式图1.4典型木结构民居形式1.2.2传统木结构民居分布情况中国传统木结构民居因地域不同,结构形式也大不相同。南方民居主要以穿斗木结构为代表,北方民居中以抬梁式结构居多。1.2.2.1西北地区民居新疆是我国的一个多震地区,地震活动不仅频度高、强度大,而且分布很广。当地居民根据地域特点,建造富有特色的木结构建筑。碉房作为新疆等地区广泛采用的建筑形式(图1.5),主要分为木框架承重式碉房、墙承重式碉房、墙柱混合承重式碉房等类型,其中木框架承重式碉房是数量较多,最具代表性的结构形式。近年来在新疆地区开展的抗震安居工程中,木结构因其良好的抗震性能被广泛采用。安居工程中的木结构形式主要分为砖木结构、石木结构及木构架土坯墙结构等。图1.5新疆民居6···试读结束···...

    2022-05-10

  • 《木结构与木构造在建筑中的应用》冯铭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木结构与木构造在建筑中的应用》【作者】冯铭编著【页数】353【出版社】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01【ISBN号】978-7-5641-4891-1【价格】80.00【分类】木结构-建筑构造【参考文献】冯铭编著.木结构与木构造在建筑中的应用.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01.图书目录:建筑中的应用》内容提要:本书汇集了当代各种木结构建筑案例,系统地整理了各种木结构的类型,从结构的角度结合建筑学专业学生的特点进行了深入浅出地梳理和讲解,同时对木结构的材料构造特点、结构选型等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木结构与木构造在建筑中的应用》内容试读©绪论绪论木构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辉煌成就之一。目前保留千年左右的木构建筑就有30多处,如建于公元857年的山西五台县佛光寺大殿和建于公元1056年的山西应县高达66m的佛宫寺木塔。而保持得十分完整且使用了数百年的木构建筑更比比皆是,如最为大家熟悉的北京故宫、天坛等。可见我国建筑劳动者几千年来积累了大量木构建筑的宝贵经验,只要设计、施工正确,使用合理,维修及时,木构建筑是具有很好的耐久性的。时至今日,木构建筑仍在小量建造,而木构建筑中的木结构与木构造也不同程度地在其他建筑中应用,这是与它们的下列特点有关的:A.木构建筑能量成本低木材构建的建筑从材料伐运,加工建造,投入使用后的室内环境保持与建筑维修,直至建筑拆除与废弃物的处理等等所有能量耗费,低于其他材料构建的建筑。B.木构建筑是维持、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良好建筑木构建筑无“热岛效应”或甚低,且易于融入自然环境而和睦共处。树木原始初伐产品,易于综合利用。废弃的木构建筑,易于拆解,木料可回收再利用。木料是无害的天然材料,在加工建造及使用过程中不会影响人们身体健康。而供应木料的树木在栽植过程中更有绿化环境、改善空气质量及小区气候的作用,并可收到水土保持等对人类有益的效果。C.木构建筑的艺术、人文效果良好木材质感优良,建造技术与加工工艺最为成熟。不仅施工方便,且可刻、可雕、可镂、可漆,易于反映地方历史建筑文化与人文精神。《诗经》说:“水木清华,婉兮清扬”。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古人认为水有“仁、义、勇、智”四德,木有“旺、和、韧、纳”四性。因此古人说:“大善若水,厚物若木”。在建筑设计时,正是需要我们利用“四性”去创造和利用“四德”去扶养,让使用建筑的人们回归历史,回归传统文化。D.木构建筑重量轻材料的承重能力可用其强度系数表示。其中木材的强度系数较高,现与其他建筑材料的强度系数比较如下:砖砌体50#砂浆砌100#砖1.5/1.9=0.8>001钢筋混凝土C3015/2.5=6.0木材红松13/0.6=21.7钢材Q235215/7.85=27.4式中分子为材料强度「,分母为材料比重。从比较结果可见木材的强度系数远大于砌体及钢筋混凝土,十分接近钢材。因此用木材建造的木构建筑重量轻。正是木构建筑重量轻,不但节省地基、基础的建造,且震害也较低(地震时建筑受到的地震力,与建筑重量“正相关”)。E.木材刚度尚好材料刚度是该种材料可抵抗变形的能力。材料刚度的大小则是用它的弹性模量E来表示E的单位为N/mm2,即让材料产生一单位变形,在每mm2面积上要施加力N)。现将各种建筑材料的弹性模量比较如下砖砌体2.4×103牛顿钢筋混凝土3×104牛顿木材1×104牛顿钢材2×105牛顿虽然木材的刚度不如钢材及钢筋混凝土,但由于它可以精细加工,配合工艺技巧,可比其他材料构建得更为小巧精美。F.木构建筑的承重架构往往与维护及分隔的构造分开由于“承重架构”与“维护、分隔构造”分工明确,后者可有可无,可拆可改,使木构建筑容易取得灵活的建筑空间。G.木构具有被腐蚀及虫蛀的危险,且易燃不耐火木构的腐蚀与虫蛀首先与木料的湿度有关。木料的含水率超过25%,腐蚀才会发生,白蚁等蛀虫也在潮湿条件下繁殖生长。当在构造上防止了木构湿度大及湿度反复变化的情况下(如屋面、墙壁等维护构造做好防漏,柱、墙脚做好防潮,木构节点保持良好通风),进一步采取化学药剂处理,是可以免除被腐蚀及虫蛀风险的。木构是一种“耐热”构造,它不会因环境温度变化而导致损坏(钢筋混凝土可能在反复的较大温度变化下酥碎),但木构不耐火。为了提高木构的防火能力,除了按隔火的要求在设计时做足处置外,局部易产生火灾的部位,尚可采用抗火、耐火处置。经处理后的木构建筑,一般都能达到〈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H.木构建筑耗用木材木材资源只能通过栽植缓慢产生,属于有限的自然资源。大量无序地使用木材,易造成森林砍伐过度,进一步引至气候、水土保持恶化和影响物种生存。002<<⊙绪论因木构建筑使用期限为40年及以上,故可以通过伐植平衡,建立再生森林来维持木构建筑木材的来源与供应。例如欧盟对建筑用木材已作出“应从可持续林区采购木材”的规定。我国虽然国土辽阔,但可采伐林木的森林面积和可扩大栽植再生林木的面积却十分有限。在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尽管在建筑中使用的木构房屋减少,木结构、木构造的使用比例也日渐下降,但使用的绝对数量,仍在不断增加。因此,在必须建造木构房屋和使用木结构、木构造时能够合理地利用木材,节约地使用木材,是建筑行业十分迫切的任务。我们设想,有下面几个方面可以优先考虑1.在了解当前已建木构建筑的前提下,改善木构房屋构建的合理性。例如采用“轻型木结构”的木构房屋,并在构造上使它具有更好的抗风、抗震性能。2.在了解当前已使用的木结构前提下,合理地选择结构形式,灵活调节结构形态、改善节点构造等,使木料充分发挥它的力学性能,达到节约木料的目的。3.在了解当前已使用的木构造前提下,合理地选择构造类型。在灵活地调节构造形态时不妨引入“现代化”因素,达到简洁、明快、制作简单及节省木料的目的。4.提倡使用林木副产品(如纤维板、刨花板、木丝板)及木材再生产品(如木塑复合材)代替常规木料。5.对尺寸较大(含截面及长度需要使用“伟材”的整木构件及木结构,可以使用“胶合木构件”或“胶合木结构”代替。对弯曲的木构件或木构造,也可以使用直接成形的“胶合木构件”代替,避免使用“宏材”切削成形。6.对木构建筑,尤其是规模宏大的木构建筑(如佛寺),提倡用“仿木建筑”来代替。对尺寸特大的木构件及木构造,尤其是受力巨大的木构件,优先使用“仿木构件"或“仿木构造”代替。从材料形状可塑的角度,钢筋混凝土是较好的仿木材料。7.对目前在园林、庭院中使用的木构建筑,以及使用较多的亭、廊、榭、棚舍等木构建筑小品,提倡改用“仿木建造”。为此,我们编制了这本《木结构与木构造在建筑中的应用》教学资料,供相关专业师生参考。>003⊙第一章木材及料木第一章木材及料木木建造所用的木材及料木,新中国成立前主要由针叶树种提供。这些树种一般带有松、杉等名字,如红松、落叶松、陆均松、五针松等和云杉、铁杉、红杉、冷杉等。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经济发展,木材及料木拓展利用阔叶树种来扩大供应。它们有:槐木、乌墨、榆木、桦木、檫木、臭椿、桉树、木麻黄、水曲柳、杨木、桤木等。近年来由于国产木材不敷供应,进口木材不断增多。属针叶树种的有:俄罗斯红松、西伯利亚松、北美落叶松和花旗松及冷杉、欧洲云杉和落叶松、南亚松、新西兰辐射松、太平洋银冷杉等等。属阔叶树种的有:门格里斯木、紫心木、达荷玛木、梅兰蒂柳桉、巴西红厚壳木等等。它们品种繁多,材性差别也很大,较详细的可参阅我国2005年版《木结构设计规范)有关内容。木建造所用的料木,除了上列木材之外,尚有小量的竹材和藤材,以及塑木复合材等。1.1原木林业部门把砍伐时已清除树梢、树枝、树皮及节瘤的树干,称作“原木”。而在木构建筑中除了使用去树皮及节瘤的原木,还使用带树皮和部分节瘤的原木,它们一般用作建筑的支柱构件,既可竖置,也可斜置。其中采用去皮及节瘤原木的例子见图1.1的柱廊柱及图1.2的内廊柱。图1.1图1.2>005采用带树皮及部分节瘤原木的例子见图1.3的檐柱及图1.4a、的框架斜柱。木结构与木构造在建筑中的应用图1.3图1.4a图1.46原木构件的使用可将建筑外部的林木意境,延续到建筑立面及建筑内部之中。1.2圆木圆木可以是去皮原木经人工修削而成的料木,可建造如图1.5所示三角形屋架的构架及图1.6圆木房屋的叠置墙、檩条等。图1.5图1.6也可以将去皮原木或胶合木材,经专门机床加工,成为圆柱状的如图1.7的廊柱及图1.8的架梁、檩条等。或加工成长桶柱状(图1.9廊柱,直径底大端小)和短桶柱状的料木。图1.7图1.8图1.9006<<···试读结束···...

    2022-05-10

  • 《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李浈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作者】李浈编著【页数】298【出版社】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11【ISBN号】978-7-5608-5959-0【价格】76.00【分类】古建筑-建筑艺术-中国【参考文献】李浈编著.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11.图书目录:建筑形制与工艺》内容提要:本书是关于中国传统建筑工艺较全面的论述,作者结合前人和自己的研究成果,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形制,系统阐述了传统建筑木作、土作、石作、砖瓦作、漆作等主要结构性匠作的工艺发展概况,材料的利用和加工,营造工艺流程,并关注南北方传统建筑工艺的异同。本书正是适应了当前对传统建筑工艺了解和掌握的社会需求,并有利于传统建筑生产技能的培养和传承,也有利于该领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内容试读第一章概述第一章概述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体,以土、木、石、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甚至石、砖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的手段,以师徒关系维系技术与工艺的传承」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中国建筑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和风格。长期的建筑实践,中国的工匠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工艺经验,在材料的合理选用、结构方式确定、构件加工操作、节点及细部处理、施工安装等方面都有其完整的方法和技艺。这种经验通过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相沿下来,并在每个时代都有所改进。1■图■1ZhogguoChuatogJiazhuXigzhiyuGogy第一节中国古代建筑的技术与工艺特色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日石器时代人们居住在天然洞穴里。新石器时代主要有两种居住形式一巢居和穴居。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长江流域多水地区发展为干阑式,北方黄河流域采用木骨泥墙建筑。穴居有从竖穴到半竖穴,再到地面建筑的历程。原始社会晚期龙山文化的房屋有分间组合现象,普遍使用人工烧制白灰面,用于地面和墙面,起到防潮、提高照明度的作用。此外还有夯土技术的出现和土坯的使用,并已开始筑城,这在古代建筑史上有重要意义。南方的河姆渡遗址,出土了最早的榫卯结构房屋实例。原始社会晚期已有艺术的萌芽夏代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是已知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实例。商代中期以后开始采用版筑夯土技术。西周最早的四合院实例是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建筑遗址,二进院落,有影壁、门、塾、前堂、后室等,并已用瓦和陶制的排水管。瓦的发明是西周的突出成就。西周时已见斗棋的使用。春秋时期建筑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砖的使用,以及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的出现。春秋时代始筑长城。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夏商朝,可以看作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萌芽期。从西周到春秋战国这一漫长的时期,可看作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发育期。战国经济的发展,商业、手工业的进步,奴隶制的瓦解,城市建设出现第一个高潮。当时的主要建筑,仍是版筑的城垣和土木结合的高台建筑。筒瓦和板瓦广泛使用。至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对土木工程产生深远的影响。秦汉时城市建设的规模及质量均有提高,陵寝规模庞大,陵体采用“方上”的形式汉代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的成熟期。西汉时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构架已形成。斗棋的使用已经普及,但形式还不统一。屋顶的式样也丰富起来,以悬山和庑殿最为普遍,歇山和囤顶也有应用。东汉宫室和民宅中还盛行木楼阁。木构建筑平面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组成三合院、四合院、廊院、廊庑等院落形式,形成轴线对称的纵向横向、纵横向结合的多进多路式布局,以及庭院环绕的中心式组群布局。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这些特征在汉代均已具备了。制砖技术和拱券结构方面汉代有较大进步。汉代有许多空心砖大墓,墓砖尺寸较大,形式多样,施工作法有并列拱和纵联拱两种,另有砖穹隆顶的发明。石建筑在东汉有突破性发展。西汉中期后砖石拱券结构用于墓室,与木椁墓并行。秦汉是以木结构为主体的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成型期。汉末佛教传入,到南北朝佛教建筑广泛发展,高层佛塔出现了。此时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佛塔寺在南北朝时得到快速发展,皇室、士大夫风行赐离宫留■超道2第一章概述或舍宅为寺,楼阁式塔、密檐塔和单层塔(亭阁式)均出现。石窟艺术以敦煌、云岗、龙门为代表,有中心塔柱窟(支提窟)、精舍窟(毗呵罗窟)以及大佛窟等窟型。须弥座、梭柱、琉璃瓦、鸱尾以及雕刻彩绘中的西域因素(如唐草纹、莲瓣饰等)渐次出现。曹魏邺城,宫室居城中北部,全城以棋盘状的道路网划分闾里,东西和南北干道丁字相交于宫城门前。宫内首开大朝与东西堂制度,朝廷与行政中心(宰相衙门)并列于两条轴线上。这一时期的城墙开始了局部包砖。魏晋玄学促进了山水画论及写意园林的发展,皇家苑圃、寺观园林和私家园林等三大古典园林类型的基本特征已经形成。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交融期隋都大兴城(唐长安城)是隋唐城市建设的代表作。隋时在规划设计中,把图纸与模型相结合,运用了比例尺概念。唐长安在隋大兴城基础上拓展,规模宏大严整,三大内之一的太极宫居城中轴线北侧,大明宫和兴庆宫分别位于城东北及东南,朝廷与行政中心(宰相衙门)在同一中轴线上。实行里坊制(共108坊)、棋盘状道路网,设东西市场等。城市注重绿化,城郊设开放风景区一曲江池。唐朝仍因山为陵,气势磅礴,以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为代表。木构建筑的结构构件与装饰构件合一,斗棋雄大,层叠的铺作层完整,大叉手、托脚、人字拱等大量采用,已有用材制度。屋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殿堂用明、草(栿)两套构架。大体量、大空间的建筑可用多个单体建筑组合而成。设计施工有专职人员“都料”负责。隋唐建筑总体上具有博大雄浑、兼收并蓄的时代特征,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发展的高峰。宋代城市结构布局变以前的里坊制(也称闾里制、市里制)为厢坊制(称街巷制),拆掉坊墙,临街开店。城墙的瓮城、马面、发券城门等重要部位均包砖。元大都进一步仿制周王城,宫城居中,发展了宋代宫前千步廊和宫内工字殿形制。道路分干道、胡同两类,呈街巷式布局。宋代师法自然的皇家苑囿及士大夫文人园兴盛。陵寝辟陵区,实行上下宫制度,陵体为累土的“方上”。南宋的寝陵用“寄厝”方式,下宫(献殿)后附攒宫(龟头屋)宋金时期净土宗和禅宗寺院发达,元代喇嘛教建筑、道教建筑和伊斯兰教建筑兴盛北宋崇宁二年颁布李诚编修34卷《营造法式》,是古代第一部官修建筑规程。当时“功分三等”、“役辨四时”、“木议刚柔”、“土评远迩”,对功限、料例的定额规定相当严密,有较高的工程组织、管理、监测水平。记录了木构建筑“以材为祖”、“材分八等”及以“材分制”为核心的用材模数制。木构建筑有殿堂、厅堂和余屋之分,平面有金厢斗底槽、分心槽、单槽和双槽四种殿阁地盘图。宋大屋顶的双曲屋面,翼角起翘及生起(升3■■里日ZhogguoChuatogJiazhuXigzhiyuGogyi起)等都已形成定制,举折较唐、辽稍陡峻。柱子生起、侧脚、梭柱、月梁等构件艺术加工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与其技术功用相结合。宋代的须弥座、重台勾阑及勾片栏板均已成熟定型。这一时期的木楼阁多设暗层,其构筑为有利于抗震的刚性箍(即有斜撑的空间桁架)。木构楼阁上下连接方式有叉柱造、缠柱造和永定柱造等三种,以叉柱造最普遍。辽金建筑多见减柱、移柱及相应的复梁结构,元代木构建筑有大斜栿、大内额等省料做法。宋代以后,木作的装饰水平有显著提高,小木作类型增多,构造复杂,工艺技术迅速发展宋代砖石建筑以仿木楼阁式塔为代表,平面多八边形,多有木构檐廊。宋金元时期的建筑风格上趋于柔美醇和,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成熟期。明清的封建大一统达到顶峰,商业、手工业高度发展。明清北京集历代都城之大成,三朝五门,左祖右社,前朝后寝均合乎礼制规定。坛庙建筑以数字、几何形及色彩等表达象征含义。明代城墙普遍包砖。帝王苑囿及士大夫私家园林进一步发展,喇麻教建筑兴盛。明清佛寺多见砖券无梁殿。明清各地民居百花齐放,清代少数民族建筑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明代有影响的民间建筑专书为《鲁班经营造正式》,明中叶后又出现了流传更广的《鲁班经匠家镜》一书。明代木构建筑的构架大为简化,但增强了结构的整体性,斗棋逐渐失去结构机能而趋向繁缛复杂。官式建筑作法完全程式化。清代颁布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继承和发展了宋《营造法式》以来的用材制度,变材等为斗口,共分十一等。规定了二十七种房屋的尺度、比例和用材,以斗口或柱径作为木构建筑的设计模数。明清宫廷建筑按图纸、模型(烫样)设计施工。出现了蒯祥、梁九、雷发达等著名宫廷建筑师,“样式雷”、“算房刘”等成为清代世袭的宫廷设计部门。总的看来,明清建筑已完全成熟定型,官式建筑伴随着技术上的标准化与合理化,艺术上也走向了程式化和呆板僵化。某种意义上,中国建筑的发展是科学技术的集中体现和工匠经验的长期积累与传承。如果从技术与工艺的角度看,中国古代建筑有如下特征:1.材料对结构性能有充分的体现“一部中国建筑史,几乎是整个工艺发展史”,这样的看法在于,中国建筑的主要材料是木材,木性为“阳”,五行中,木属东方,是生命之源。“以木独尊”的中国人,对木的偏爱和执著,使木材的应用范围空前广泛,从居住的建筑到生活用具(如床、榻、几、凳、桌等家具)、交通工具(如车、轿)等,再到死后的归宿棺椁等,无不以木为之。因此,凡应用在木材上的技术,几乎都可以应用在建筑上,比如木作结合工艺中有绑扎法、榫卯法等,它和原始社会复合工具的组合方法如出一辙。同样,建筑中的木构技术也完全可以应用于其他木作工艺上。因此不难理解家具和建筑大木在结构上的同构现象。全方位的木作生产和应用,中国古人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工艺经验,并充分发挥了木材本身的■■■■4第一章概述性能。如梁枋,由于它们是受弯构件,其跨度直接影响断面高度的确定,而穿斗式建筑中的穿枋就是以增加高度来加强受弯能力的,尽管大多数情况下穿枋只是联系构件:“肥梁瘦柱”的匠谚,也正是对木材“横挑千斤竖承万”受力特点的直接应用。水平构件(如檩条)垂直相交结合处的榫卯,其“山压檐”的开口法则,就是对材料结构性能充分认识的写照。这个开口法则不仅在柱头铺作和补间铺作有随处可见的应用,甚至转角铺作有三个水平方向构件相交时也不例外。再如,柱子和梁的拼镶作法是不同的,柱是受压构件,可用小木料任意组合拼接并箍紧即可,而梁是受弯构件,必须以相应的一个断面较大的料为主,外加拼帮而成梁,事实上这根主料的断面要求足以承担梁架的全部荷载,等等。什么样的建筑材料,决定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以石材为主要结构材料的西方建筑,最合理的结构方式并不是梁板结构,而是拱券。以木材为主要结构材料的中国建筑,最合理的结构方式却是梁柱式2.材料利用的过程明显地反映了科技发展的里程在古代中国建筑材料的使用中,以土和木的应用为最早。从利用天然洞穴到人工开凿竖穴或横穴,再到土坯的使用、夯土技术的发展及后来的版筑技术,再到奴隶社会发展到高潮的高台建筑,无不是以土作为最主要的材料之一。直至近世,窑洞的使用、房屋地基的处理、农村中简易的围墙,等等,也都有土的应用。在利用土的同时,木材的使用也贯穿生活的方方面面。汉代以后,木材成为主要的建筑材料,高台夯土渐不流行,但夯土的技术在房屋地基的处理中一直在应用。夯土和木构技术,成了中国古代最主要的建筑工艺和成就。几乎所有的建设项目,包括筑城、凿运河、穿井、兴水利、伐木、集材、造宫室等,均可用“土木”两字概括,文献中不乏“大兴土木”、“土木之役”、“破土动工”等描述记载。“土木”是中国古代建筑之源,以后的人工材料,多与之相关。如土坯、砖、瓦、陶等,直观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材料利用的历程,也印证了中国科技发展的里程。而石结构的普遍应用在中国相对较晚,在高台建筑早已取得较高的成就之后,且是木构建筑基本成型的汉代以后,才有快速的发展。土、木、瓦、砖、石作为古代建筑的基本材料,其使用利用过程基本上是由软材质到硬材质,根据下文的论述可知,它明显地与中国的科技发展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它和中国古代使用工具的质量息息相关。3.设计、加工制作与施工安装呈现“模数化”特点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规模,并不仅是以单体建筑的体量来解决的,大多是以组群来完成的,即若干建筑组成院落,院落相连成为整体,从而满足了多种功能的需要。不同等级的建筑单体,以及建筑单体本身,含有数以千万计的相同或相异规格的建筑构件,要完成庞大的组群建筑组合,协调众多工匠的制作加工,必然要求统一的尺度、统一的标准和快速的生产加工手法。营造尺的确定使建筑有了统一的尺度,而模数制解决的正是后二者5■■■■ZhogguoChuatogJiazhuXigzhiyuGogyi围绕模数制中国古代曾有较长时间的探索。据研究,汉代的建筑可能已有一定的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标准,而唐宋时代的“材分制”则正是模数制的体现,不过并不彻底。在不同建筑的等级规定上,它有八种用材,但递变法则并不规律;而对同一建筑单体来讲,它又有“材”和“契”两种标准,以此来确定构件的断面高度(宽度按2/3可以确定)。如就材而言可分为单材和足材,足材高相当于一材一契总高,这些在斗拱部位应用较多。柱径、梁高等则以几材几梨来确定大小:而小构件的长度则用等于1/10材宽的单位一“分”来确定。如宋代《营造法式》中泥道棋长62分等;较大的尺度如梁长、柱高、开间、进深等,则用营造尺确定。此外,高层建筑在高度的确定上还有以檐柱高为扩大模数者。到清代,其模数化程度明显提高,不同建筑以十一种斗口规定其规模等级,且各等之间以半寸递变;同一建筑,如系大式则以斗口为模数,小式则以檐柱径为模数,几乎所有的尺度均可以斗口或檐柱径来推算。模数制度的实施,增强了预制生产能力,提高了构件加工和施工的精度,也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装配化水平,发挥了木材本身的优点,成为古代建筑的工艺精髓4.生产加工工艺具有配套化特点从河姆渡遗址的木构工艺可以看出,当时尽管生产力低下,但它对木作加工而言,显然已存在一套完整的工艺。也就是说,从木材的采伐、解材、平整、细部加工等都已有成套工序。从后文的论述知道,适应这些工序的工具和技术可以在不同时代有或多或少的改进,但是其加工制作的工序却是不可或缺的,其生产工艺是配套的。某一环节的技术和工艺的变化,必然带来其他环节技术和工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也会影响到建筑构件加工手法、精度等,但从整个建筑生产的效果来看,其影响是相对较小的。后世木作加工技术和工艺的进步,主要表现在生产效率或者综合能力的提高方面。建筑的尺度、形象等方面,直接受经验习惯、传统审美意识、经济水平等的制约。因此任何新的工具、技术和工艺的应用,都不能导致古代建筑本质上的飞跃。这正是中国古代建筑缓慢发展、渐进式前进的原因之一。5.砖石结构建筑呈现仿木特点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技术的高度发展,直接影响了匠师的审美倾向,砖石建筑的装饰手法甚至造型,常常模仿木构建筑的轮廓和细部。如汉石阙、牌坊、无梁殿石亭、塔等。同时也说明,砖石建筑应用远不如木构建筑广泛,且其出现较木构建筑为晚。这种仿木特点,在小木作上也有明显的体现,唐宋高足座具,以柱、梁、板等表达了清晰的构架关系。寺庙建筑中佛道帐,显然就是一个缩小的建筑模型。6.建筑形态的美学特征明显体现结构特征中国古代建筑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如上翘如飞的角檐、反宇下凹的屋面、稳重内倾的屋身、柔曲的屋脊等。这些形态特点直接与木构建筑的结构有关。通过生头木的衬■■题6···试读结束···...

    2022-05-10 编著图书有哪些 编著图书人员名单里有些是长方形围起来

  • 《中国传统建筑木作工具》李浈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国传统建筑木作工具》【作者】李浈著【页数】276【出版社】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11【ISBN号】978-7-5608-5900-2【价格】76.00【分类】木工工具-技术史-中国【参考文献】李浈著.中国传统建筑木作工具.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11.图书目录:建筑木作工具》内容提要:本书是关于木作工具及其相关建筑技术的史的研究,从木料加工工序,即伐木、制材、平木、节点及细部制作等几个方面,从古代冶金技术发展、语言文字及数理认识进步等多种角度和渠道,对我国传统木作加工工具的发展及其配套使用情况进行了综合的分析与研究。本书适合建筑学专业师生、考古工作者以及古建筑施工人员等阅读与参考。本书为上海市文化基金项目,资助2万元。本书是关于木作工具及其相关建筑技术的史的研究,从木料加工工序,即伐木、制材、平木、节点及细部制作等几个方面,从古代冶金技术发展、语言文字及数理认识进步等多种角度和渠道,对我国传统木作加工工具的发展及其配套使用情况进行了综合的分析与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木作工具》内容试读绪论第一节研究的意义中国古代的木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一系。如果称西方建筑史为一部“石头的历史”,那么中国的建筑史可谓是一部“土木的历史”。这样的说法一语中的指明了中外建筑主要用料材质的不同。有学者认为这是几千年不同文化“选择”的结果①。历史上,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们,都在寻找适合本身文化的建筑形式。可以看到,正是这种结构性材质的不同和中西方文化等的差异,导致了古代中外建筑技术、建筑艺术等的迥异。这种差异是通过人的主观意识的参与,利用工具对建筑材料进行加工、组合来完成的。所以,认识古代建筑材料加工工具,对全面、正确认识我国古代的物质文化,对建筑技术史、建筑艺术史的研究,都是相当重要的。建筑技术史是古建筑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技术和科学息息相关,并多是通过工具的不断改进而发展起来的。工具,又是研究技术史本身必然涉及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东亚,土木结构是中国及其邻国一受中华文化影响颇深的日本、朝鲜半岛等国古代建筑的主体。古代建筑的发展,无疑要受到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如木、石、土、砖、瓦等的生产、加工技术及能力的制约。而结构性的材料,如木、石等的加工工具及其技术的作用和影响,又是最为显著和重要的。因此,从木工、石工等所用的工具及木、石等建筑材料加工技术的角度来看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理由认为,这些工具及其加工技术的发展,是古代建筑发展和演变的一个最为直接和重要的推动力。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史,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建筑工具及其相关的加工技术与能力的发展。反之,建筑技术及社会实践的需要,又反作用于工具,迫使工具进行革新和改进,以提高劳动效率或技术精度,从而带来相应的加工技术的进步。对“以木结构为主体、以预制拼装为构件结合手段、以模数制为构件加工生产及尺度构成基准”②的东方建筑体系(即土木结构体系)而言,在很大程度上,建筑工具特别是木工、石工工具及其相关技术,决定和制约了古代建筑的风格及进程。建筑工具和建筑①李允稣.华夏意匠.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84②张十庆.建筑技术史中木工道具研究.古建园林技术.1997(1):4~6木3公认的事实。它源于图画,渐渐变为早期的图画文字一图画性很强的象形文字。以后再逐渐简单化,遂变成一种符号体系来代表语言①,表达语言中的每一个词,这就使得它和图画区别开来,而最终又朝着表音的方向发展。这是汉字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这些汉字或图形文字的发展过程中,也可以找到早期工具演变的线索。此外,我们就一些建筑工具名称的汉字分析,如凿、斤、锯、刮、削等,发现它们既是名词又是动词,或者称之为“体用合一”。在一定程度上,“象实物之形”的甲骨文、金文等,其字形反映了其直观形象,甚至是使用方式。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某种用具的质料有了变化后,文字有时就把它反映出来。这些汉字的演化也反映了工具材质乃至建筑材料的变化。如青铜器最发达的两周时代,铜器铭文时出现大批从“金”旁的形声字。可见,图画文字、甲骨文、金文等对研究早期的建筑工具有相关的帮助。然而中国古代“道器相分”,工具则属于形而下的东西,上层社会、士大夫即所谓的“劳心者”轻视劳动,工匠之艺被视为“雕虫小技”或“贱艺”等,新的发明创造被视为“奇技淫巧”而不为世所重视。故关于工具、工艺等的文献记载非常有限。本文拟以考古材料和文献相结合,从前人相关的间接的研究成果中梳理出传统建筑木作工具的发展脉络。二、研究概况对东方传统建筑工具的史的研究,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人染木煦作有《北满民具採訪手記》②。20世纪60年代起,日本学者陆续发表论文、专著若干,如:①中村雄三.日本建築工具)史的研究.昭和45年3月:②前久夫.道具古事記.東京美術凳行所,昭和58年11月;③村松貞次郎監修.力国大工)工作技術仁関寸石研究.労慟科学研究所,昭和59年2月;:④吉川金次.斧·馨·鉋.法政大学出版局,1984年3月;⑤中村雄三.図說日本木工具史.新生社刊,昭和42年9月;:⑥山口幸夫.鏟上鉋一中国近代)建築技術二関寸石研究日本建築学会近畿支部研究報告集,1989;国传①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线②染木煦.北满民具探訪手記.座右宝刊行会,1941.···试读结束···...

    2022-05-10 技术史书籍 技术史pdf

  • 《博物馆里的中国 阅读最美的建筑》刘文丰,杨冉冉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博物馆里的中国阅读最美的建筑》【作者】刘文丰,杨冉冉编著【丛书名】博物馆里的中国【页数】170【出版社】天津:新蕾出版社,2015.09【ISBN号】978-7-5307-6263-9【价格】29.80【分类】建筑艺术-中国-青少年读物【参考文献】刘文丰,杨冉冉编著.博物馆里的中国阅读最美的建筑.天津:新蕾出版社,2015.09.图书目录:建筑》内容提要:本书面向青少年读者,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博物馆中的中国传统建筑类藏品以及建筑类文物保护单位中的精美建筑,包括民居建筑、皇家建筑、园林建筑和礼制建筑。通过人类居住环境的发展,榫卯、斗拱等木结构的精巧,展现出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全书正文介绍该主题下最具价值的藏品,附录包括参观博物馆应遵守的礼仪和全国各大博物馆的参观指南,引领读者走进灿烂辉煌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博物馆里的中国阅读最美的建筑》内容试读第一章民居建筑小光是个爱干净又爱动脑的人,他没事就薄在自己家的洞穴前思考:我能不能挖个浅一些的玩,把自己的房子搭出地面呢?博物馆里的中建筑传奇北京的国家体育场“鸟巢”、巴黎的艾菲尔铁塔、悉尼的歌剧院,都是世界著名建筑。然而从人类生存和文化的层面来说,意义更为深远的并非这些人造奇观,而是数千年来老百姓居住的普普通通的房子,民居才是建筑的最基本的形式。人们常说“民居是建筑之母”,就是这个意思。家是我们每个人的温暖港湾,一到傍晚,无论是辛勤工作一天的爸爸妈妈还是我们,都想快点儿回到那个温暖舒适的家。其实我们数千年前的祖先也不例外,他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之后,最惦记的也是那个属于自己的地方。下面,就让我们把视线拉回到六七千年以前,来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吧2六七千年前的长江流域,生活着一个聪明健壮的小伙子,名叫“阿明”,几乎与此同时的黄河流域,也住着一个憨厚结实的青年,名叫“小光”。阿明和小光生活的环境截然不同,然而他们不约而同地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大自然中经历了一整天的“疯狂原始人”的惊险生活后,各自过上了温暖充实的生活。在高温潮湿的长江流域,阿明把自己的家安在大树上:在炎热干爽的黄河流域,小光把自己的家安在了洞穴里。今天的我们把阿明的居住方式称作“巢居”,把小光的居住方式称作“穴居”。我们现在把动物居住的地方称为“巢穴”,那么当这两个字被运用到我们的祖先身上的时候,你知道它们描述的是什么样的状况吗?)巢居的由来一“巢”,就是鸟窝的意思。阿明是传说中的“有巢氏”一族的第成员,在我国沿江、沿海地区,由于潮湿多雨,“有巢氏”为了防章水、躲避野兽,最早学会了在树上搭房居住,这就是“巢居”(图1.1.1)。我们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巢居"线索来自7000年前浙居建筑系3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阿明把爷爷的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本领记得牢牢的。什么本领呢?就是在树上盖房子!运用这个本领,他可以远离地面上的毒虫猛兽,过上相对舒坦安全的生活。时间一长,聪明的阿明又开始思考了:这棵树上只能盖这么小的小屋,我要怎么做才能住进更宽敞的房子呢?阿明胆大心细,心灵手巧,竟然尝试着把自己的小屋盖在相邻的多棵树之间。这下房子不但变大了,而图1.1.1巢居且因为是同时固定在多棵树上,也更加牢固结实了。后来,阿明高兴地把自己的发明教给自己的儿子和族人:再后来,又过了很多很多年,阿明的后人不满足于在现成的树上盖房了,他们试着把一棵棵大树砍倒,用树干当立柱来盖房,这种住房被今天的人们称为“干栏式”住宅。这种房屋的历史延续了几千年,成为我国东南部地区的传统建筑模式,直至今日仍然非常常见,我们经常在照片上看到的“高脚楼"(图1.1.2),就属于这类房屋。穴居的由来下面再说小光。憨厚的小光住在黄河流域,那里四季分明,没有那么潮湿的气候,在树上搭屋似乎没什么必要。不过,他也学到了从自己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那里流传下来的盖屋秘决一挖洞。所谓“穴”,就是指自然或人工形成的洞穴。别以为住在洞里是受罪,其实呀,在华北、西北地区的黄河流域,土层深厚,含水量少,这些地方的窑洞式住宅冬暖夏凉,经第一章民居建筑济实用,住起来舒图1.1.2高脚楼5服着呢(图1.1.3)。小光家族的盖房历史可不比阿明家短,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西安的半坡、临潼的姜寨等聚落就显▣现出了北方先民穴居的特的中点,小光的家就在这里面。随着历史的发展,我国北方逐步形成了陕北、豫西、晋中等几大窑洞式建筑居民区。小光是个爱干净又爱动脑的人,他没事就蹲在自己家的洞穴前思考:我的家图1.1.3穴居示意图模仿天然地洞,就是挖坑、搭棚,可是洞里毕竟土多又憋气,我能不能住得更通透,更干净,更舒服呢?对了,我能不能挖个浅一些的坑,把自己的房子搭出地面呢?小光可不知道,自己的灵机一动竟然成就了一种新的建筑类型,那就是“半地穴”建筑。而且,他的发明给了后代人更多的灵感,一代一代的人继续摸索,他们渐渐地试着把房子盖在有地台的平面上,你看,这样的房6···试读结束···...

    2022-05-10 博物馆里的中国通史 博物馆里的中国通史 百度网盘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