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东坡的诗词人生》吕远洋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人间有味是清欢苏东坡的诗词人生》【作者】吕远洋著【页数】214【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8.05【ISBN号】978-7-5594-1542-4【价格】38【分类】传记文学-中国-当代【参考文献】吕远洋著.人间有味是清欢苏东坡的诗词人生.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8.05.图书封面:苏东坡的诗词人生》内容提要:本书共分为趣味苏子多情苏子有为苏子旷达苏子天才苏子七卷,其主要内容包括:诗:众笑终不悔,施一当获千酒:世间万事真悠悠禅:只缘身在此山中肉:饱得自家君莫管茶:从来佳茗似佳人等。...

    2022-07-24 人间有味是清欢苏东坡的诗词人生 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东坡的诗词人生 pdf

  • 《一念桃花源 苏东坡与陶渊明的灵魂对话》比尔波特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一念桃花源苏东坡与陶渊明的灵魂对话》【作者】比尔波特著【丛书名】见识城邦【页数】272【出版社】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03【ISBN号】978-7-5086-8544-1【价格】48【分类】中华文化-研究【参考文献】比尔波特著.一念桃花源苏东坡与陶渊明的灵魂对话.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03.图书封面:苏东坡与陶渊明的灵魂对话》内容提要: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以其对于中国文化的追寻而闻名。他的代表作《空谷幽兰》,就是深入名山寻访中国当今隐士的作品。而在《一念桃花源(苏东坡与陶渊明的灵魂对话)》中,他则试图追寻中国人心中千百年以来的理想世界――桃花源。在书中,波特踏着陶渊明与苏东坡的足迹,经扬州一路向南至惠州、雷州,直到天涯海角的儋州、琼州,再回溯到陶渊明的故里庐山。陶渊明、苏东坡、王安石等人遗留至今的遗迹、当时当地的处境、心态以及随之而生的诗歌、理想,在波特优美流畅、明白如话的文字中自然浮现,还有手绘的路线图、地图和实地拍摄的照片,一起把我们带入古代文人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古人的遭遇与恬淡自然的心态,返照自身,安放我们当下的心灵。就在我们身处的滚滚红尘之中,在我们心中,找到自己所属的世外桃源。《一念桃花源苏东坡与陶渊明的灵魂对话》内容试读前言穿越时空的灵魂对话2015年底,《寻人不遇》中文版校译已毕,只待择良辰吉日发行。这本书写的是我拜访三十六位中国古代诗人遗迹的经历。我去他们居住和写诗的地方,找他们的坟墓,用最好的威士忌给诗人们敬酒,感谢他们留下了这么美的诗。写这本书真是好事多磨。我在湖州摔断了脚踝,但最终我还是完成了夙愿,把书写完。这是我出书合同的最后一份作业,我再也不用被出版社跟着催稿了。我准备在西雅图边上汤森港的寒舍过我的田园式的退休生活,耕种自家的菜园,采摘丰收的果实。我喜欢在海边的山上散步,跟邻居鹿儿们说早安。世界那么大,我也想去其他地方看看。我要去欧洲探访诗人庞德的足迹,也打算去夏威夷看望老朋友莫温。还有很多中国的古迹我要去造访,慢慢地品味。而这些事由于出书的压力,我之前没时间去做。现在我终于可以按自己的节奏,做想做的事儿,或者啥事儿也不做。2穿越时空的灵魂对话我1970年进哥伦比亚大学读人类学博士,为申请助学金而选修了冷门的中文课。在学中文的过程中,我偶然读了《禅之道》一书,因此遇见了禅,也跟中国文化结了缘。有一天,我在纽约遇见了来自中国无锡的法师寿冶。我开始跟老和尚学习打坐,觉得修行比上学好,于是就放弃继续念博士,带着仅有的两百多美元来到台湾,开始了佛光山的寺院生活。一年后,我搬到一间乡间小庙里,暮鼓晨钟,每天不是打坐,就是读书。我因修禅而读到些禅诗,并逐渐喜欢起中国古代诗来。1975年的一天,我偶然在台北的一个书店看到一本线装《陶渊明诗》,我先被字大纸厚的古体书所吸引,那是南宋绍熙壬子年(1192年)曾集本的影印本。打开一读后我就被陶渊明真切、自然的田园诗迷住了。这么简单的语言,又这么美的意境,我像很多中国人和外国人一样羡慕这样的生活。陶渊明看破红尘,退官归隐,但又不遁入山中。他在庐山脚下耕种、饮酒、会友、作诗,这正是我向往的生活。我在台湾生活了二十年,其中十四年是在如今划为阳明山国家公园里的竹子湖农村度过的。我虽然没有耕作或酿酒,一念桃花源波特与鹿4穿越时空的灵魂对话鹿儿们波特在汤森港···试读结束···...

    2022-07-24 陶渊明epub 陶渊明归园田居

  • 苏东坡轶事汇编》颜中其编注|(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苏东坡轶事汇编》【作者】颜中其编注【页数】435【出版社】长沙:岳麓书社,1984.05【ISBN号】10285·16【价格】1.70【分类】苏东坡(学科:生平事迹)【参考文献】颜中其编注.苏东坡轶事汇编.长沙:岳麓书社,1984.05.图书目录:苏东坡轶事汇编》内容提要:《苏东坡轶事汇编》内容试读童年和少年时代苏洵生轼、辙,以文章名世,故时人谣日:“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合壁事类》)1蜀有彭老山,东坡生则童,东坡死复青。〔《贵耳集》门2余幼居乡闾,从子瞻读书天庆观。〔《龙川略志》门3眉山刘微之巨〔1),教授郡城之西寿昌院,从游至百人。苏明允命东坡兄弟师之。时尚幼。微之赋《鹭鸶诗》,末云:“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坡从旁日:“先生诗佳矣,窃疑断章无归宿,悬若‘雪片落蒹葭’乎?”微之日:“吾非若师也。”…〔《爱日斋丛钞》)4东坡幼年作《却鼠刀铭》,公〔2)作《缸砚赋》,曾祖称之,命佳纸修写,装饰钉于所居壁上。〔《栾城遗言》)5东坡年十余岁,在乡里,侍老苏侧,诵欧公〔3《宣召赴学士院仍谢对衣并马表》,老苏令坡拟之,其间有云:“匪伊垂之带有余,非敢后也马不进。”老苏喜日:“此子他日当自用之。”〔《侯鲭录》)6东坡少时读书栖云寺中,曾于连鳌山石崖上作“连鳌山”三学,大如屋宇,雄劲飞动。〔《名胜志》)7栖云寺,治西八十里,连鳌山旁。苏轼有《病狗赋》书于壁。眉山城南三十里华藏寺,有东坡读书台古迹。〔《眉山县志》〕81先蜀之老,有姓滕者,能以药煮瓦石使软,可割如土。尝以破酿酒缸为砚,极美。蜀人往往得之,以为异物。余兄子瞻尝游益州,有以其一遗之,子瞻以授余。〔《栾城集》)9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并,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栾城集》)10元城先生〔4)日:“安世之北归,与东坡同途,两舟相衔,未尝一日不相见。尝记东坡自言少年时,与其父并弟同读富郑公)《使北语录》,至于‘说大辽国主云:“用兵则土马物故,国家受其害,爵赏自加,人臣受其利。故凡北朝之臣,劝用兵者,乃自为计,非为北朝计也。”虏主明知利害所在,故不用兵。’三人皆叹其言,以为明白面切中事机。时老苏谓二子日:‘古人有此意否?’东坡对日:‘严安〔6)亦有此意,但不如此明白。”老苏笑以为然。”〔《元城先生语录》)11王子家言及苏公少年时,常夜读书,邻家豪右之女,尝窃听之,一夕来奔,苏公不纳,而约以登第后聘以为室。暨公及第,已别娶仕宦〔)。岁久访问其所适何人,以守前言不嫁而死。其词〔8)有“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之句,正谓斯人也。“拣尽寒枝不肯栖,枫落吴江冷”之句;谓此人不嫁而云亡也。…〔《东园丛说》)12章子厚〔9)与苏子瞻少为莫逆交。一日,子厚坦腹而卧,适子瞻自外来,摩其腹,以问子瞻,日:“公道此中何所有?”子瞻日:“都是谋反底家事。”子厚大笑。〔《道山清话》)132子由云:“子瞻读书,有与人言者,有不与人言者,不与人言者,与辙言之,而谓辄知之。”世称苏氏之文,出于《檀弓》,不诬矣。〔河南邵氏闻见后录》)14公日:“申包胥哭秦庭”一章,子瞻诵之,得为文之法。〔《来城遗言》)15【注释】〔1)刘微之:刘巨,字微之,在眉山以教授为业,苏轼、苏辙兄弟是他的门韭。《宋史》卷三百九十。《家愿传》提到,家愿眉山人,他的父影家勤国、家安国、家定国:“同从刘巨游,与苏轼兄弟为同门友”。〔2)公:这里指苏辙。按《來城遗言》的作者是苏籀,他是苏嫩的孙子,所以行文称“公”。这里提到的曾祖,指的就是苏洵。〔3)欢公:指欧阳修(1007一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江西庐陵(吉安)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他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对苏洵、苏轼、苏辙父子都极为赏识,推奖不遗余力。欧阳修把苏轼看作是自已文学事业的最好继承人。〔4〕元或先生:指刘安世(1048一1125),字器之,魏(河北大名)人。学者称元城先生。曾任右正言、右司谏、起居舍人,以及谏议大夫、枢密都承旨等职。他从学于司马光,并在政治上思想上追随司马光。在哲宗亲政任用章椁为相、逐斥元祐党人时,刘安世同吕大防、苏轼、苏辙等人一起受到迁谪〔5)富郑公:指富弼(1004一1083),字彦国,河南(洛阳)人。历任开封府推官、知谏院、知制语、枢密副使等职,英宗时任宰相,初封祁国公,又进封郑国公,故称富郑公。富弼在庆历年间曾出使契丹,《使北语录多是他当时同契丹外交折冲的记录。这里提到的“用兵则士马物故,国家受其害;爵赏自加,人臣受其利”等语,在《宋史》富弼本传中也有相似的记载。〔6)严安:酉汉临淄人。在汉武帝时,他以故丞相史上书,陈述攻打匈奴为非利,他说:“今衔南克,朝夜郎,降羌焚,略蔑州,建城邑,深入匈奴,幡其龙城,议者美之。此人臣之利,非天下之长策地。”事见《汉书》卷六十四《安传》,〔7)别娶出宦:此说有误。按苏轼二岁及第,而娶青神弗则正十3···试读结束···...

    2022-07-24 苏东坡轶事汇编 苏东坡轶事汇编pdf百度云

  • 苏东坡笔记》(北宋)苏东坡著;萧屏东校注|(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苏东坡笔记》【作者】(北宋)苏东坡著;萧屏东校注【页数】272【出版社】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08【ISBN号】7-5404-0753-0【价格】RMB3.20【分类】随笔(地点:中国年代:北宋学科:选集)【参考文献】(北宋)苏东坡著;萧屏东校注.苏东坡笔记.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08.图书目录:苏东坡笔记》内容提要:《苏东坡笔记》内容试读适文登仆自东武①适文登@,并海行数日,道傍诸峰,真若剑铓③。诵柳子厚诗@,知海山多尔耶。子厚诗云:“海畔尖峰若创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遍上峰头望故乡。”①东武:古县名,西汉置,即今山东诸城县。②文登:县名:位于山东省东部,南临黄海。③剑铠:剑的尖锋。韩愈《祭田横墓文》:“何五百人之扰扰,而不能脱夫子于创铓。”④柳子厚诗:指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宴京华亲故》诗。其第四句“若为”二字,意为“怎能”。。1铁墓厄台余旧过陈州①,留七十余日,近城可游观者无不至。柳湖旁有丘,俗谓之铁墓,云陈胡公②墓也。城濠水往啮其址,见有铁锢之。又有寺日厄台,云孔子厄于陈蔡所居者。其说荒唐,不可信。或日东汉陈思王宠®教弩台,以控黄巾④者。此说为近之。①陈州:地名,今河南淮阳。清王文浩《苏东坡诗编注集成总案》卷六:“熙宁四年六月,轼以太常博士、直史馆通判杭州,七月出都赴陈州,至陈与子由同游柳湖,观铁基,入厄台,考其迹。”②陈胡公:西周初陈国国君,名满。③陈思王笼:当作陈愍王宠。《后汉书》卷五O:“宠善弩射,十发十中,中皆同处。中平中,黄巾贼起,郡县皆弃城走。宠有强弩数千张,出军都亭。国人素闻王善射,不敢反叛,故陈独得完。”④黄巾: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军,以黄巾裹头,因被称为“黄巾军”。·2····试读结束···...

    2022-07-24

  • 苏东坡传》林语堂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苏东坡传》【作者】林语堂著【丛书名】名人名传丛书【页数】441【出版社】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10【ISBN号】7-80590-208-9【分类】苏东坡(1036~1101)-传记【参考文献】林语堂著.苏东坡传.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10.图书目录:苏东坡传》内容提要:这是一个诗人、画家、百姓之友的故事,讲述了苏东坡浪漫而曲折的一生,他的魅力,正如女人的风情,花朵的美丽与芬芳,容易感受,却很难说出其中的成份。《苏东坡传》内容试读一部无法逾越的名人传记一段不能忘却的真实历史名人名传丛书海南出版社林语堂著蠲传告读者“名人名传丛书”是·大型文化建设工程,在其起步之初,主持者有话告之于读者:历史是无数人物之传记。史源于事,事源于人;无人则无事,无事则无史。马克思、恩格斯有言:“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神圣家族》)正是此意。评述“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即成传记;解读传记,因而即是解读历史。无数人物之传记构成为历史;于无数人物之传记之外另求一历史,则无历史矣。传记是传主成败得失之记录。传记讲解传主之成败得失,名传讲解名人之成败得失。讲善恶可也,讲贤不肖可也,讲毁誉可也,但均不及讲智愚、讲成败得失来得根本。名人之跌倒与爬起、之挫败与新生,其中之“一阴一阳之道”,正是后人入世立足之航标灯、之后车鉴、之警示牌。解读传记,尤其解读名人之传记,恰如为自己“主政”请来无数大智大勇之“垂帘听政者”。名入所作之传记是人文之精华。名人为名人作传,恰如“酒逢知己”、“棋逢对手”,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均了然于心,尽在不言中。凡人为名人作传,所以不能上境界,在凡人无以跟上名人之大智大慧:名人为名人所传,所以能动人心弦,在名人可以看穿名人之背后,从而能对传···试读结束···...

    2022-07-24

  • 苏东坡全集 上》苏东坡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苏东坡全集上》【作者】苏东坡著【页数】674【出版社】北京:中国书店,1996.03【ISBN号】7-80568-329-8【价格】40.00【参考文献】苏东坡著.苏东坡全集上.北京:中国书店,1996.03.苏东坡全集上》内容提要:《苏东坡全集上》内容试读宠得送得館不培纸溪缨太直暇下培二喀郑重天草頭雪舒故聞蘇軾字子宋史本傳校在朋贴必关杂就蔡多始士。之甘家赶故聞°是合並未便本。茶空豆适。素全发裂之然第裂好妹公且能賈請事斋大息軾請八获家暴是馨翰面安显茶議嫁可入衙官。州眉山人生十年臣中丁對主既春百,类窖制擇元然德司而以高有餘使君相不母使君相有第洵未且脩之否既卒知典進韓時贫歎昌中的透是注然百诞装交以能注然马上。重会如孩戴自岐人朝不貴寶子餐自厭後结群後之东物要天金有日用速减輸初脩見人釜氏則器邪與治出来才能言今包绮制众他制識脩能為浇吾不策語論見太是不)次整熹制包贈/W飞床B∈得為涛润游學四方母程氏觀授以書開古今成败鄭能語其要程杀婆众未到南登河。惟秘旦三擢吾关天開經圈吾冠公甚患宋靴熙泡復授酥用院柱骏下鼓砥育試當人將不过金蔺务無議三之宗險。而舊聖况人·則朝自衙已不出花A8讀東每凝琴竞配容百影紀命勤即真自知傘得之拧解即東臭但方中闐其袭年誉桀精患、今不敏館A子a0几,Y式荟客豪蘭浴冬性之等坐敢之于是父簡不率教者屏人不能復故風俗之變法制随之管如江河之徒移疆而復之則難為力度厝固立學收全集柴警心聞背秀得安新當急失於和謂會朕在。而不留木言意而奢耸元恩廣朕於性茶廉論目教治進過誕命。选詩孰示府亂人尖耳藏者照辨能资急市無太指陛其大或鲛祖學校待浙育盆陳卡文者欲四之用而空軾必對用蕪关膏以刿生當法室之告指报杀仍舊制方則無乃徒為纷黄生,言列套下至中將變今之易今之俗又當腐民力以治宫室飲民財以食游七百里之矣下石然性,其,欲合孰令兰天含家警集然摆心之不费晓鉴罐神武基然夏不變語於乃體為權神武年舞過贴改結即悦開宗不得著計墨不章】吾]大不府鸳百费于类专数容失关革官立願過推日明意可性大端為于今講和宗則風追以官。师不釋挹命義或孰於獄惟知指轻项手薹和剽之以史傅溪素霸务夏帝纂壁帝朝宜拜順率°稻此平之世者用拔感妈扑接法幸帝前」青之三¥賀帝常欲首自意华区酷已每司之大常臣宵功有桑其折林歸羊法心。云庸人韵上不行高必廉敌其主高收有用常使意道許取均输警秉ò瀑四廪行則配差海人曰我非而役忍令套及數仍示者農追加徒時集下,六何青翰米于壤有暴、君来次之一相其胸捕放傳萬口然而之者徒曰我其事何血於人日而入江人数餐其更若两数一之開視瓮流賈此異失有枕郡还使风徒開内生則之行下任租顏道非¥彩獸自剔维灼地賊多。恨保答而形三篷管國與美既拾者行在毛滋之之者出數百萬臣以苑害史計兼語人曰我非器也造端宏大民寅驚疑創法新奇吏皆醒惑以萬乘之主而言利以天于之率而治財論就百怨請放关下何宜訪欲部薄亂悔之袋奈單辅為何青。有何于荞兴而昭及鼠安露復女年水而五和錢皆有欲户。臣勞斋立漢有孤禁取盖不吏庸氣也不如萬」網接资:行得款住軾自酒舊鈍故章然考判牧旋斋人以成者象处餐柔合条是泽菌天盡亦念彼易一集制然天菜盒造然舒净非资設徐之未峨朝无加法害民最之有路颗發安操司造三班使臣領焊辛天埔产山鑫艺者氯寒德俗朱百暴俗如護元氣聖人非不者官政支官歸之其所得小可之人婴茶美获浮汉重爱羹每滋都怒摩数痛第孩杀徒天下子厚我8g父速新事騰。猫被事者辛豆倒梦驟振法至深刻之法可以齊泉勇悍之夫可將敢寵克生美老上货国茶量餐長美老狗好犀出罗使四臣願祖巧十富與貧人主知此則知所輕重美故臣顺陛下勝崇道德而厚風俗不顾陛下急於有心典兰朝論伐苏皆防宗進有之意以人有安籍秦赏陛折囊不地相任士集事忠厚徙臣条系的而過獨下在諫可窮断存亦所塔法罪。康多州禀之彩掩卿迁關失老···试读结束···...

    2022-07-24 epub电子书下载 epub电子书资源网

  • 《风流学士苏东坡》丁永淮,熊文祥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风流学士苏东坡》【作者】丁永淮,熊文祥著【丛书名】中国名人轶事丛书【页数】312【出版社】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台湾汉欣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4.07【ISBN号】7-307-01782-2【价格】$11.80【分类】苏东坡(学科:生平事迹)传记文学(地点:中国年代:现代)【参考文献】丁永淮,熊文祥著.风流学士苏东坡.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台湾汉欣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4.07.图书目录:苏东坡》内容提要:《风流学士苏东坡》内容试读第一章共客长安当时共容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一苏东坡:《沁园春》·1风流学士一—苏东坡话说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四川眉山大才子苏轼,凭着满腹文才、一枝生花妙笔,初下科场,便如行云流水般,作出气象万千、天地为之动容的文章。京城①学子,争相传抄;偌大汴梁,为之纸贵。只惊得北宋一代文宗、大主考官欧阳修连连咋舌、背脊生汗:“奇才,奇才呀!此人文章,日后定当独步天下,超越千古!三十年后,天下定当只知有此人而不复知有我欧阳修!”从此,·苏轼的文章成为天下学子们的楷模,留下了“苏文生,喝菜羹;苏文熟,吃羊肉”的佳话。光说苏轼考中进士好了,虽说发榜时列为第二,实是点中状元,这便有仁宗皇帝的金殿召对。彼时,苏轼将二十五篇《进策》献上,格外打动了仁宗皇帝的小,喜得他眉舒眼展,手舞足蹈,走路也哼小曲,吃饭也说笑话,把个万乘之尊的皇帝架子也丢到爪哇国去了。他将苏轼擢为殿试第一,许为翰林学士。曹皇后见仁宗皇帝整天这副高兴劲,抿嘴偷偷地笑了,问①北宋都汴梁,称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2····试读结束···...

    2022-07-24 苏东坡最经典的诗词 苏东坡和佛印禅师的故事

  • 苏东坡行书字帖》(宋)苏东坡书|(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苏东坡行书字帖》【作者】(宋)苏东坡书【丛书名】古今墨宝集锦【页数】92【出版社】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97.10【ISBN号】7-80599-761-6【价格】14【分类】行书-法帖(地点:中国年代:北宋)法帖-行书(地点:中国年代:北宋)【参考文献】(宋)苏东坡书.苏东坡行书字帖.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97.10.《苏东坡行书字帖》内容提要:《苏东坡行书字帖》内容试读用·1·于与)六多凯之下游1···试读结束···...

    2022-07-24 苏东坡最经典的诗词 苏东坡和佛印禅师的故事

  •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东坡传》谢依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东坡传》【作者】谢依著【页数】244【出版社】北京:华文出版社,2018.07【ISBN号】978-7-5075-4832-7【分类】传记文学-中国-当代【参考文献】谢依著.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东坡传.北京:华文出版社,2018.07.图书封面:苏东坡传》内容提要:本书将苏东坡一生的经历与他一生中璀璨的作品相互编织,讲述了那些感人肺腑的诗词背后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品读苏轼精美诗词作品的同时,读懂他达观豁达的人生。穿过层层历史的迷雾,“乌台诗案”真相为何“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大名鼎鼎的“苏堤”和苏轼有何渊源别号“东坡居士”因何而来尽在本书揭晓。...

    2022-07-24 我亦是行人人生如逆旅 《人生如逆旅

  • 苏东坡诗词精华》(宋)苏东坡著;伍峰,李研尘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苏东坡诗词精华》【作者】(宋)苏东坡著;伍峰,李研尘编【丛书名】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选译【页数】388【出版社】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06【ISBN号】7-221-02816-8【价格】$6.60【分类】古典诗歌(地点:中国年代:北宋学科:选集)【参考文献】(宋)苏东坡著;伍峰,李研尘编.苏东坡诗词精华.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06.图书目录:苏东坡诗词精华》内容提要:本书选收苏轼诗74首、词57首,各篇分:题解、原诗、注释、翻译4部分。《苏东坡诗词精华》内容试读·诗·和子由渑池怀旧【题解】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苏轼苏辙(字子由)兄弟二人赴京应考,路经渑池(今河南渑池县),寄宿于奉闲和尚僧舍。苏氏兄弟曾题诗于僧舍壁上。后苏撤写有《怀渑池寄子瞻兄》诗。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由汴京赴凤翔任通判,又路过渑池,重游旧地。此时奉闲已亡故,旧日题诗的舍壁也已颍坏。这种物败人亡的景象使他心感凄恻,同时又联想到自己崎岖坎坷、奔波困顿的经历,更是神伤惨然。于是作此诗发出感叹:人生一世,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如飘流不定的飞鸿,只能在雪地上偶然留下指爪之迹。并以此诗和苏辙之诗。“雪泥鸿爪”后渐为成语。以喻往事渺茫,只留些许痕迹。诗前四句以“雪泥鸿爪”比人生,生动形象,富于哲理。后四句怀旧联身,自然顺畅、一气河成。÷1·【原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D泥上偶然留指爪②,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⑧,坏壁无由见旧题④。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⑤。【注释】①飞鸿踏雪泥:指飞鸿降落,在雪地上行走。鸿,旧时泛称鸟纲、鸭科、雁属少数大型种类。②指爪:这里指足迹。③老僧句:老信名奉闲。僧人死后火化,其骨灰通常葬在塔中。④坏壁句:壁,指奉闲和尚禅房培壁。元由:无法。旧题:嘉祐元年(1056年),苏氏兄弟随父苏洵离蜀赴汴京应试,路经渑池,留宿于奉闲居室,曾题诗于室壁。⑤路长句:蹇(jia简),跛足。作者自注云:“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二陵,指散山。《左传·德公三十二年》:“就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觳山是陕豫间重要交透要道,在渑池县西。【译诗】人生的经历像什么样子?就像飞鸿落地踏着雪泥。泥地上或许留下指爪的痕迹,·2鸿雁飞走,哪能知道往东还是往西。老僧奉闲已经死去,骨灰存放成新塔一座;禅房墙壁已经毁坏,无法找到我们题写的诗句。可记得那走过的崎岖山路?毅山路是那样漫长,人早已困顿疲弊;乘驴跛足步履艰难,它不停地哀声嘶鸣…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0【题解】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离京赴杭州任通判途中所作。全诗平铺直叙,写所往方向、出行季节、路上所见、所经之地,.写江海水船、河山花树、风波烟雾、天地人物,全都随口自然而出。而在这些景物描写中,渗透出一种淡淡的愁绪。这是因为去国怀忱所致。首联写日夜兼程,秋意正长,显得凄凉。领联写天高地远,路途颠簸,显出苦辛。颈联写船行缓慢,显出烦闷。尾联写友人迎接,应是·3·令人欣慰情景,然而却是“久立烟苍茫”,孤凄之感t,浑然流溢。难怪苏轼晚年草书此诗时,题云:“予年三十六,赴杭悴,过寿作此诗。今五十九,南迁至虔,烟雨凄然,颇有当年气象也。”“烟雨凄然”四字,可以隐括此诗意味。此诗可称为于景物中见淡淡愁思的佳作。【原诗】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长准忽迷天远近②,青山久与船低昂⑧。寿州已见白石搭,短棹未转黄茅冈。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⑤,。【注释】①颗口:颍水入准处,在今安锻颜上县西正阳关。寿州:今安徽寿县。②长淮句:意思说,辽阔的淮水上空时而清朗·时而阴暗,故天也显得时远时近。③青山句:指船长时间随水波升降起伏,所见青山也随之时高时低。④短掉:船浆。这里代指船。⑤故人:友人。【译诗】·我的航船日夜驶向江海,·4·行程漫长,前往余杭。枫叶红,芦花白·秋意深又长。天空时远时近·长准晴雨忽然迷茫。青山望不断,随舟起代或升成降。已望到寿州白石塔·船帆尚未转过黄茅网。风平浪静望不到边·只见故人久立在烟雾花茫间。龟山0【题解】熙宁四年,赴杭州任职路经龟山,·诗人身行万里,一生飘荡,岁月蹉陀,·此去何求,不由得感慨万分。又因仕途坎坷,宫场险恶,不禁心灰意冷。此时北望中原,.只见浮云蔽日;转望长河苍海,于是有乘桴东游之想。但尽管这样,诗人对国事仍时时记念在心,故借元嘉旧事,以表达自己吊古怀今、忧国忧政之情。·5·【原诗】我生飘荡去何求,再过龟山岁五周②。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⑧。地隔中原劳北望,潮连沧海欲东游④。元嘉旧事无人记®,故垒摧颓今在不⑧?【注释】①龟山:在泗州(今江苏盱胎)城东。②再过句:再,两次。岁五周,苏轼于治平三年(1066年)送父灵枢归蜀,曾经龟山,此次再过,已隔五年,故如此说。③身行二句:说自己飘荡半生,身行万里,皆由宦场功名而起,而闲卧一庵的僧人,也是初见白头。一劳一闲,相比之下,反党不如亦卧一庵。-④地隔二句:劳,枉费。上句暗有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诗意,下句暗用《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样浮于海”文意。两句说,地隔中原的京城,浮云蔽日,空劳北望;转望长河沧海,遂有乘桴浮海东游之怒。⑤元嘉旧事:元嘉,南北朝宋文帝年号。旧事,指元嘉二十七年北魏大武帝拓跋森率数十万兵马渡淮南下,宋文帝派减质率军北救彭城至盱胎于龟山筑城御敌之事。⑥故垒句:故垒,旧营垒。摧颓:破坏倒塌。不:同“否”。作者此句下自注云:“宋文帝遣将拒魏太武,筑城此山。”·6···试读结束···...

    2022-07-24

  • 《千古传奇自风流 苏东坡》赵遵生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千古传奇自风流苏东坡》【作者】赵遵生著【页数】535【出版社】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7.11【ISBN号】978-7-5306-7403-1【分类】长篇小说-中国-当代【参考文献】赵遵生著.千古传奇自风流苏东坡.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7.11.图书封面:苏东坡》内容提要:本书是一部着重描写苏东坡南下这段历史的长篇小说,讲述北宋元祐年间苏东坡自请“外放”出任杭州知州(俗称太守),历尽千般辛苦、万般磨难疏浚治理西湖的故事。书中不仅描写了苏东坡于千难万险中开浚西湖,更描写了诗人气质的苏太守笑对强豪的挑战,惩治了代代相袭,占湖夺地,称霸杭城的顽凶仅存的最后嚣张,其中更穿插了苏东坡与王朝云男女两性之间最圣洁最纯真最丰沛的精神情感,这部书无疑是一曲“悲歌为黎民”的崇高礼赞;还是一次共享苏东坡诗、词与寓言的文化大餐,是一部弘扬正能量的小说佳作。《千古传奇自风流苏东坡》内容试读第一章遭遇美人劫001是快的一,四费还出年游供幅在喜图的摩,7存位中达鸡视以乐接风中过第一章遭遇美人劫的一中铁江国量的以到,@面境是能用理为一,得女苦数建大库处治这是何方天地呀一的国的款喜度通令人神驰的空蒙中,浮现出海市蜃楼般的海外神山。噢,这本就是上苍缔造,诱惑着人寰千年百代的仙地蓬莱、瀛洲、方丈吗?!云旋雾绕中,但见一位平实而不失仙风的书生与一位楚楚可人的佳人飘然而过,似乎并不流连这神仙居住福地。两位又是何许人呀?噢,对了…对了,那不就是佳话传千古的唐朝大诗人白居易与美歌伎樊素吗?!哈,他俩飘然又来到杭州的西子湖。户的函德这里不似蓬莱,却又胜似蓬莱。盈盈碧波映青山,山山相伴拥西湖。白居易携着樊素,缓缓飘落自己的白堤上,欣然四顾一他太熟悉、太流连这泓碧水啦!这可是他疏浚的西湖,他还给杭州老百姓的西湖!大诗人兴叹了:中在中丛潭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头的中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卫明处侧欣欣然漾动着涟漪的奇美西湖。海馆中西湖水引入稻田,禾苗摆舞;西湖水引入六井,市民畅饮;开阔的西湖上,担水的、乘舟的,熙来镶往,一片欢歌笑语。空蒙的欢···试读结束···...

    2022-07-24 苏东坡最经典的诗词 苏东坡和佛印禅师的故事

  • 苏东坡文人画思想研究》李传文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苏东坡文人画思想研究》【作者】李传文著【页数】281【出版社】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05【ISBN号】7-5184-1397-3【分类】文人画-艺术评论-中国-北宋【参考文献】李传文著.苏东坡文人画思想研究.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05.图书目录:苏东坡文人画思想研究》内容提要:本书对苏东坡的文人画思想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主要从家学渊源与儒道释观念的影响、宋徽宗的绘画及其主导下的画院创作、苏东坡倡导下的北宋文人画运动、苏东坡文人画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证,对中国画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苏东坡文人画思想研究》内容试读上篇@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何谓“文人画”一、文人画的概念内涵及历史发展在中国传统绘画的漫长发展史上,文人画历史悠久。文人画古称“士夫画”“士人画”“画家画”,它特指在封建社会中由文人土大夫和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官员所作之画,以此区别于古代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的职业画家所作的绘画形式(即所谓“匠人画”“工人画”“作家画”)。中国古代文人画的艺术发展在宋代形成了个性自觉和意识觉醒,并在北宋迅速形成了轰轰烈烈的文人画运动,其积极倡导者和核心人物便是北宋和整个古代文化发展史上声名赫赫的一代大文豪、文人画理论创造者与躬亲实践者苏轼一东坡居士。对于文人画的内涵与本质问题,苏东坡最先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在为当时的年轻画家宋子房(1101?一?,字汉杰)所作的《又跋汉杰直山二首·其一》(《苏轼文集》卷七十)中,其语曰:“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而已,无一点俊发气,看数尺许便倦,汉杰真‘士人画’也。”从苏轼这一跋语中,我们可以发现,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题材,此外,花鸟、木石及“四君子”题材一梅兰竹菊等,亦是文人画表现的重要内容。文人画家借抒写物象之神以表达自身独特的个性思想、审美好尚与政治抱负。文人画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无论作画还是论画,文人画家则必以标举“士气”“逸品”为要旨,特别注重人品与画品的结合,通过笔墨情趣的形似图式,来精心展现文人独特的审美心境、触物情怀和韵外之致,尤其强调对于诗文、书法的画外修养,通过“画写物外形”,将诗文书法、个性品德和画中营造的艺术意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士人画”的概念虽出自宋代,但其发展历史可追溯至汉代。近现代著名画家、美术史家陈师曾(1876一1923年,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以字行)在其《文人画之价值》一文中说:“文人画由来久矣,自汉时蔡邕、张衡辈,皆以画名。虽未睹其画之如何,固已载诸史籍。六朝庄老学说盛行,当时之文人,含有超世界之思想,欲脱离物质之束缚,发挥自由之情致,寄托于高旷清静之境。”①蔡邕与张衡都是汉代著名的学者。张衡是东汉①《文人画之价值》收录于陈师曾所著《中国文人画之研究》(中华书局,1922年版)一书,该书中还收录有他所翻译的日本美术史家大村西崖的《文人画之复兴》一文,集中表达出陈师曾在文人画研究上的主要观点。···试读结束···...

    2022-07-24 文人画 苏东坡的画 文人画 苏东坡图片

  • 苏东坡法治思想与实践论文集》本书编委会|(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苏东坡法治思想与实践论文集》【作者】本书编委会【页数】267【出版社】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7.07【ISBN号】978-7-5690-0666-7【分类】苏轼(1036~1101)-法学-思想评论-文集【参考文献】本书编委会.苏东坡法治思想与实践论文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7.07.图书封面:苏东坡法治思想与实践论文集》内容提要:《苏东坡法治思想与实践论文集》汇集的22篇论文成果,涉及苏东坡的法治思想与相关实践的多个方面,充分展示了苏轼研究的整体水平和新成就。《苏东坡法治思想与实践论文集》的结集出版,对于深入研究苏轼及其法律思想,传承、弘扬历史法治文化传统,准确、全面地认知苏轼文化,促进地方法治建设实践必将起到积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苏东坡法治思想与实践论文集》内容试读苏轼法律思想再探以“校量利害,参用所长”之“术”为线索何勤华李琴内容提要:本文以“校量利害,参用所长”之“术”为线索,对苏轼的法律思想进行了再探讨,认为“因法以便民”只是苏轼法律思想的一部分,并不是对苏轼法律思想的全方位概括。苏轼法律思想的核心是“校量利害,参用所长”中国家治理之“术”,这是对苏轼法律思想更为确切的概括。因为法律是一种治国之“术”,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部分来分析其校量利害、参用所长。这一法律思想于今也有借鉴意义。关键词:苏轼法律思想校量利害参用所长国家治理被林语堂先生赞为“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①的苏轼是妇需皆知的大文豪,以其豪放恣肆的文风矗立于文坛,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不过很少有人注意到苏轼同时也是一名出色的法学家,其生活在法学昌盛的宋朝,对法学有着自己的见解和构建的体系。苏轼(1037一1101),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曾任凤翔府判官、入判登闻鼓院,当过多任地方知州,在实践中应用法律多年。对于苏轼的法律思想,学界有一些研究,学者一般引用其弟子由对其的评价一“因法以便民”。并以文为证:“通判杭州。是时,四方行青苗、免役、市易,浙西兼行水利、盐法。公于其间,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②这说明苏轼在任杭州知州期间常常“因法以便民”,将其法律思想付诸行动,因而博得了人民的爱戴。但笔者认为,这只是苏轼法律思想的一部分,并不是对苏轼法律思想的全方位概括。法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法律史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华司法研究会副会长。*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史专业硕士研究生。①林语堂:《苏东坡传》,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第4页。②@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三苏全书》第18册,语文出版社,2001年,第216页。1易、东,炊法治思想与实践论文集>那么,苏轼法律思想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其“校量利害,参用所长”①之国家治理“术”,是对苏轼法律思想更为确切的概括。首先,苏轼在写给其弟子由的信中有“读书万卷不知律,致君尧舜知无术”,足见苏轼本人对法律的态度,苏轼将法律归到“术”里。其次,苏轼在《辩试馆职策问札子二首》中将自己反对司马光(1019一1086)完全废除新法的原因归纳为“校量利害,参用所长”,说自己之所以反对新法是因为新法不利民,现在之所以反对恢复“差法”“役法”,也是因为在经过对比后发现新法中的“免役法”更利民。以上反映了苏轼的法律思想,核心就是比较,就是实用,就是选取最优方案以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王水照先生版本的《苏轼评传》②里,在“立朝大节:苏轼的政治态度”一节中以是否有实务为标准,将其政治思想划分为两大部分一“政论”期和“政见”期。今笔者也试图以理论和实践为标准,将苏轼的法律思想一分为二,即“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说明苏轼的法律思想是“校量利害,参用所长”之“术”。是否合适,请学界同仁批评指正。一、法律是一种治国之“术”“术”有应变的手段的意思,而不是苏轼认为的“国是”③。所谓“国是”,指的是对君臣都有约束力的、以国家名义制定的最高准则。王安石(10211086)认为法是“国是”,并试图将“新法”定为“国是”,这种将个人行为当作规范对象的伦理标准,是苏轼所激烈反对的。苏轼崇尚以三纲五常为思想内核,认为“亲亲”“尊尊”这样的礼才是“国是”,至于法律只是维护这种思想内核的一种手段。苏轼之父苏洵(1009一1066)曾在《衡论·远虑》一文中提到“圣人之道有经、有权、有机”,将圣人制作乐、删诗编书、明易作春秋都解释为互相配套的统治术。苏轼沿袭了苏门的这种观念,认为治归本于道义,法也是统治之术。首先,“读书万卷不知律,致君尧舜知无术”就是苏轼自己做的总结,一是表明苏轼对法律学习的重视,二则是将法律归纳到术里。其次,在苏轼的文章里也贯彻了这种思想。《进策》是一组系统阐述苏轼治国之策的政论文,分①苏轼:《辩试馆职策问札子二首》,《苏轼全集》文集卷二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175页。②王水照、朱刚:《苏轼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19页。③刘向《新序》卷二《杂事》,中华书局,2014年,第91页。2·苏轼法律思想再探·为三部分,即《策略》《策别》《策断》。《策略》具有总论性质,集中分析当时时政,表达其治国理政的思想。苏轼在第一篇就开宗明义宣明:“臣闻天下治乱,皆有常势。是以天下虽乱,而圣人以为无难者,其应之有术也。”也就是说,现在社会治理确实出现了问题,但是可以用术来治理。《策别》是针对策论里出现的问题列出的救治措施,也就是提出解决方法。在《课百官》一文的第一点,就提到了“厉法禁”,这足以说明在苏轼心中法是治理天下的一种“术”。况且在《厉法禁》中,苏轼还明言道:“商鞅、韩非之刑法,非舜之刑,而所以用刑者,舜之术也。”也就是说,法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治国之术。二、理论部分一较量利害这里所说的理论部分,主要是苏轼实际开始任职地方之前,即嘉祐六年除签书凤翔府判官之前,所持有并发表的法律主张。这一时期,苏轼带着幼年学习的法律知识初入朝堂,第一次开始了法学知识和现实政治的碰撞。苏轼22岁参加礼部考试时即展现了其对法律的独到见解,以《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1007一1072)的赏识。苏轼指出:“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他提出了疑罪从轻、疑罪从无、“立法贵严,责人贵宽”的较为忠厚的观,点。上述这篇散文奠定了这一时期苏轼的仁政思想一以礼治国、以人治国,同时也展现了其对法律的触类旁通,文中有一句“皋陶日‘杀之’三,尧曰‘有之’三”,当时主考官皆想不起出处。后来据考证,《礼记·文王世子》载:“公族无宫刑。狱成,有司献于公。其死罪,则曰‘某之罪在大辟’;其刑罪,则曰‘某之罪在小辟’。公曰:‘宥之。’有司又曰:‘在辟。’公又曰:‘宥之。有司又曰:‘在辟。’及三宥,不对走出。”①苏轼将其连缀为一,对法律的熟稔程度可见一斑。虽然苏轼展现出了对法律的机敏,不过这一时期他的法律学习仍引旧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更多的是对一些法学概念进行比较和辨析,从而选择最有利于统治者统治的手段。因此“校量利害”应该是对这一时期苏轼的法律思想最为准确的概括首先,关于礼治和法治的关系。苏轼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教化和礼①陈皓注:《礼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17页3家东戏法治思想与实践论文集>治。①礼与法来源就不同,“礼法刑政之原,出于君臣上下相忌之间”②,法是君臣间相互猜忌的产物,不可过分强调,只有崇尚礼制方能长久安康。在此基础上,苏轼直接言明礼与法的关系:“夫法者,末也,又加以惨毒繁难,而天下常以为急。礼者,本也,又加以和平简易,而天下常以为缓。”③他认为礼本法末,只有帝王分清本末,礼乐大兴才会指日可待。如在对《春秋》名篇《郑伯克段于鄢》的分析中,苏轼认为该文表明“以兄弟之亲,至交兵而残,固亲亲之道绝已久矣”,“亲亲”这样的礼的缺失是导致兄弟相残的根源性原因。礼相较于法律具有更为持久的影响力,礼禁于将然与法禁于已然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苏轼十分崇尚以教化育人,反对一事一法:“今世人以立事,用事以立法,事无穷而法日新,则唐之律令,有失远乎,有失本矣,而况《礼》与《春秋》儒者之论乎?…愿闻所以折衷二者。”①其次,关于人治与法制的关系。苏轼强调:“夫天下有二患:立法之弊,有任人之失…失在于任人,而非法制之罪也⑤”。苏轼认为,虽然法令有所缺失,但是当务之急是“任人”。并引经据典描述了法与人治关系的应然状态:“人与法并行而不相胜,则天下安。昔汉高之时…君臣之欠,不以法而相持也…君子以为善用法。今天下泛泛焉莫有深思远虑者,皆任法之过也。”他认为,人法和谐才是应然状态,否则“夫人胜法,则法为虚器。法胜人,则人为备位。”⑥因此,苏轼在一生中都十分注重人治,而人的品质则是人治成功的关键,如何治人自然成为苏轼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苏轼大胆质疑“刑不上大夫”,提出“厉法禁,自大臣始”。他强调,一是因为位高权重者逃脱制裁的可能性更大,“今夫大吏之为不善,非特簿书米盐出入之间也,其位愈尊,则其所害愈大;其权愈重,则其下愈不敢言”⑦。二是认识到官员与普通平民之间犯罪危害性的不同,提出应该对大臣从严处理,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用法始于贵戚大臣,而后及于疏贱,故能以其国霸”,只有这样方能达到“夫惟圣人为能击天下之大族,以服小民之心,故其刑罚至于措而不用”⑧。更进一步的是,他认为不但大臣应该起带头作用,皇族更应以身①何勤华:《中国法学史》第二卷,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43页。②苏轼:《韩非论》,《苏轼全集》文集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714页。③苏轼:《礼以养人为本》,《苏轼全集》文集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676页。①苏轼:《策问六首》,《苏轼全集》文集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786页。D苏轼:《策略三》,《苏轼全集》文集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796页。©苏轼:《应制举上两制书》,《苏轼全集》文集卷四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633页。⑦苏轼:《策别六·课百官》,《苏轼全集》文集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802页。⑧苏轼:《策别六·课百官》,《苏轼全集》文集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802页·苏轼法律思想再探·作则,对裁减皇族恩例的行为大为赞赏,“如近日裁减皇族恩例,刊定任子条式,修完器械,阅习鼓旗,皆陛下神算之圣明”①虽然这一时期苏轼也会对法的运行提出一些自已的观点,如针对现行法律动辄连坐六七人,甚至十余人,提出“以职司守令之罪罪举官,以举官之罪罪职司守令”②。也就是说为了减少因举人不当导致连坐发生的概率,就要用职司守令应该承担的罪责来处理举官,用举官应该承担的罪责来处罚职司守令,使得两个官员都更加谨慎,减少犯罪。但苏轼此时并没有能提出创造性的建议,只是在既有的罪名上做了一些嫁接而已,尚囿于理论分析的框架和议论探索的层面。三、实践部分—参用所长苏轼的任官生涯是从除签书凤翔府判官开始的。在长达44年的朝廷任职生涯中,他经历了三次流放,也担任过多个地方的知州、军知事,哲宗年间还官至礼部郎中、翰林学士兼侍读。③苏轼亲自处理了许多案件,见到了许多民间疾苦。经过这些生活实践的历练,他逐渐摆脱了“比来士大夫好轻议旧法,皆未习事之人,知其一不知其二也”④的弊端。这个阶段苏轼法律思想不再仅仅局限于理论学习、概念比较,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在“校量利害”的基础上开始“参用所长”的境界。当然,至于何为长,苏轼明确提出了以便民为根本标准的观点。面对法律中不合理的地方,苏轼不但能够辨别,还能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建议,如对待“免役法”的态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对嘉祐年间朝廷颁布的免役新法,苏轼十分反对,认为这是“民所不悦,俗所不安”之法,是百般盘剥农民的恶法。但是到了哲宗期间,苏轼经过了亲历推行“给田募役法”的过程,发现此法便利百姓,效果良好,便转而主张反对废除“免役法”,反对司马光对旧法一概废除的观点。可以说,这时候的苏轼对于法律有了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判断标准。在“参用所长”的指导思想下,他形成了以便民为内核的立法、执法、司法思想体系。这一点可从他的奏札、审判的实例中窥见一二。①苏轼:《上神宗皇帝书》,《苏轼全集》文集卷二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143页。②苏轼:《策别十·无责难》,《苏轼全集》文集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808页。③孔凡礼:《苏轼年谱》,中华书局,1998年。④苏轼:《上文侍中论强盗赏钱书》,《苏轼全集》文集卷四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639页。易东炊法治思想与实践论文集>(一)立法宋朝的法律形式种类繁多,主要由律、令、格、式、编敕、制、敕、宣、御笔、申明、例等法律形式构成。①经过长时间的用法实践以及经验总结,苏轼在立法上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更准确的把握。嘉祐年间,苏轼崇尚礼制与人治,认为法“虽有所未安”,但不是当务之急。反对王安石的“青苗法”“均输法”“免役法”,认为这是“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行为。此时苏轼的态度或多或少有被他的政治立场所左右的情况,因此对新法采取一概批评、一概反对、一概要求废止的态度,更别说提出具体的制定良法的措施了。而当他到了地方任职后,亲见王安石变法后不合理的法律陷民于水火后,他才明白法制比人治更能立竿见影,喊出了“以法活人”©的口号,并将更多精力花在发挥法之“长”上,力促制定完备便民的法律。他在这方面的思考主要有:1.立法要精简哲宗上位之初,苏轼即写了《上初即位论治道二首·刑政》一文,引用《书》中“临下以简,御众以宽”,认为法律应该精简,才能防止狡诈奸吏,让百姓有法可依。并举例说道“昔汉高帝约法三章,萧何定九律”,说明立法精要是百世不变的道。再者,还因为“其文密者,其实必疏”③,经历过实践的苏轼发现过于细致的法律缺乏弹性。如在杭州知州任上,苏轼在处理“徐戬公案”时,尽管有《庆历编敕》《嘉祐编敕》《熙宁编敕》以及《元丰编敕》等规定,但是也没能制止高丽人做辽的间人,没能解决与高丽人通商会损害国家利益的问题。因此,他认为精要的法律更为实用。2.立法要适宜首先是内容上要适宜。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在颍州知州任上,苏轼看到因为“五谷力胜税钱”民不聊生。“力胜税”指的是根据所载物品的重量收的税。①苏轼层层递进地说明了不合理的法应该废除。他先说明了农本位的社会,五谷不应该收税,否则“谷太贱则伤农,太贵则伤末”。再说明“五谷力胜税钱”出现的不合理,对谷物收税会导致商人不愿意贩卖谷物,农业受阻,甚至在饥荒发生的时候也因为“五谷力胜税钱”的收取而无法调度别地的①吕志兴:《宋代法律体系与中华法系》,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2页。②苏轼:《乞免五谷力胜税钱札子》,《苏轼全集》文集卷三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320页。③苏轼:《上初即位论治道二首·刑政》,《苏轼全集》文集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735页④苏轼:《乞免五谷力胜税钱札子》,《苏轼全集》文集卷三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320页。···试读结束···...

    2022-07-24 论文集 苏东坡的诗 苏东坡传论文

  • 《与苏东坡分享创造力》张花氏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与苏东坡分享创造力》【作者】张花氏著【页数】311【出版社】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07【ISBN号】7-5614-7434-1【价格】31.20【分类】苏东坡-生平事迹【参考文献】张花氏著.与苏东坡分享创造力.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07.苏东坡分享创造力》内容提要:《与苏东坡分享创造力》内容试读第一章环境与苏一、苏轼其人东苏轼的全才全能,恰好证明施加于他的教育的成功:坡苏轼(1037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代表他所处时代文学和艺术公领域的最高水平。他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巨大成就、个人品德上的崇高威望与政治上遭受的惨烈迫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他的人生也因此几起几落,不可避免地对当时和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的社会政治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影响了他的家乡(今四川眉山)一千年,这里尊崇学问、读书考学的风气长盛不衰;他影响甚至塑造了杭州的性格,他有关西湖的美学思想变成一笔可再生的财富:他在黄州留下的精神财富在今天改变了那里的社会风气;他在儋州的教化之功无人可比,使一个文化极其落后的地区民智开启,从蛮荒走向文明。这四个地方仅仅是他德泽广布的一小部分—他的影响几乎涉及各个领域。苏轼深沉的民本情怀,如有神助的才华,活泼亲和的性格,受到老百姓的爱戴,老百姓把苏轼称作“坡仙”。苏轼兴趣广泛,具有很多才能,有着无数的创造,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古今中外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亚里士多德、拉伯雷、达·芬奇、莎士比亚等人也不及他全面一这种全面让人感受到中国那个时代教育的辉煌、创造力的辉煌。要知道,百科全书式的苏轼与四大发明中的三项(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的产生几乎是在同一个时代,这实在是让人充满无限敬意。孩提时期的创造力神童的诞生大都出于偶然,但苏轼的天才是偶然和必然的统一。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他的才智得到了及时的早期开发,他高出常人的智商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来,非智力因素也超出众人很多。比如他较早地表现出了语言的天赋,他在几岁时就能够写出非常优美的令人匪夷所思的文章,比如说那篇《却鼠刀铭》。发疑是创新的第一步,他很早就具有这种精神,并且一以贯之,创新成了他在文学艺术等领域最可贵的特质。同情心、道德感、爱国情怀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成为他人生观的主线。他曾经在一个孩子诞生的时候写道:“我为聪明误一生。”这句诗里的“聪明”既是别人对他的评价,也展现了他的自信。读书获得的创造力方法书是苏轼一生中最好的、从未背叛、从未割舍过的朋友,陪着他度过了人生中最困难的时刻。围绕如何读书,他提出了“八面受敌”“由博取约”“厚积薄发”“抄书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等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方法。他是历史上读书最勤奋的人之一,一生都把读书视作最幸福的享受,是一个卓有成效的、标准的书痴。创造力与文学苏轼是宋词“豪放派”的开山祖。他为词“指出向上一路”,从风花雪月、离愁别恨的主题中跳出,另辟新路,对词的题材和表现方法做了重大的改变,唱出了雄放豪迈、慷慨激昂的歌声,成为“豪放派”的重要代表,为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许多名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等,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成为千古绝唱。“豪放派”发展到南宋,代表人物有辛弃疾、岳飞、张元幹、张孝祥等,其优秀的“豪放”词成为民族精神的标志。苏轼上承唐风,灌注高度的创新动力,赋予了诗歌蓬勃的生命力。形象、意境、议论、哲理,均张弛想象,具有令人惊叹的创新水平,这些成为苏轼诗歌的特点。他歌唱西湖,把西湖比作西子;他吟咏庐山,将庐山横着看、侧着看、远处看、走近看,悟出了深邃的道理;《题惠崇春江晚景》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写景说理浑然交融,魅力十足。他在“乌台诗案”中所涉及的诗歌大都跟国家命运、百姓生存密切相关,寄寓了一个伟大诗人的情感。他因诗获罪,但出狱之后依然诗性不改,直到逝世前依然没有停止诗性的张扬。诗仿佛是苏轼的又一生命。苏轼的“哲理诗”,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是苏轼对诗歌发展的贡献。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受苏氏父子的影响,在北宋曾出现过“苏文熟,吃羊肉”的局面,而苏轼对其影响最大。苏轼的散文,如行云流水,泉源涌3第一章环境地,议论纵横,畅达明快,如《喜雨亭记》《方山子传》《文与可画赏筜谷偃竹记》《石钟山记》及前后《赤壁赋》,短篇小品如《记承天寺夜游》等。从散文的创新和影响上看,苏轼可谓千年一人,这是伟大的荣耀。创造力与教育苏轼年轻时受到欧阳修等人的悉心培养,并被欧阳修视为文坛领袖的唯一接●与班者。苏轼更是义不容辞地挑起了这个重任。他处处搜罗、培养有志青年,因材苏施教,一旦发现有潜力者,即“收为我党”,“指出向上一路”,以“得天下英东才而培育之”为己任,使当时的文艺百花园呈现出一派万紫千红的局面。在他的门下卓然有黄庭坚、秦观、张耒、李鷹、陈师道、米芾等数十位诗词歌赋书画大坡家,在一些领域形成了后人无法逾越的高峰。苏轼是一个在教学上成才率很高的教育家,可与孔子相媲美。后人归纳了孔子的许多教育思想,比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反求诸己、教学相长、举一反三等。与孔子相比,苏轼教育思想的核心有两个方面:一是遵从个性发展,倡导创造力发挥;二是充满爱心的赏识教育。这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创造力与书法绘画苏轼擅长行书、楷书,取法二王、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人,自成一家,蔚为大观,被称为“苏体”。黄庭坚曾说苏轼书法“疏疏密密,随意缓急,而字间妍媚百出”。“苏体”丰腴跌宕,姿媚圆润,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苏轼同宋代的黄庭坚、米芾、蔡襄一起,并称为“苏、黄、米、蔡”四大家。他的《黄州寒食帖》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三行书”,使“苏体”大行。苏轼以画竹石枯木著名,师承当时的墨竹画家文同(字与可),并利用自己的地位,广为宣传,形成了著名的“文湖州竹派”。苏轼还画过寒林、松雪、偃松、巨壑、海松,乐工、应身弥勒等图。米芾曾称赞苏轼“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2。他所画的螃蟹细致入微,纤毫毕现;而人物画弥勒,得到了当时佛教界人士的高度评价。苏画写意大于写实,又符合他在《王维吴道子画》中尊王抑吴的观点。1.蔡襄(1012一1067),北宋书法家。字君漠,福建仙游人,官至端明殿学士。其书法浑厚端庄,妍丽温雅。2.米芾:《画史》。4苏轼画风有继。他的小儿子苏过后来曾经被接进宋徽宗的宫廷作画。创造力与政治一个政治家只要秉持“勤政”“爱民”“清廉”信念,并不计得失,一以贯之地坚持一生,就是成功的政治家。苏轼就是这样一个典型。苏轼21岁进入政坛,适值强势的王安石进行变法,保守派和变法派两大派斗争十分激烈。年轻的苏轼持渐进式改革立场,反对王安石变法,不愿意留在中央与变法派共事,遂通判杭州,随后知密州、徐州、湖州。在地方官任上,苏轼表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在具体实践中开始接受王安石的部分变法措施。但在湖州任上,变法派中的某些人弹劾苏轼在杭州时期作诗“讥讽新法”,构陷成著名的“乌台诗案”。经过审问,苏轼被贬黄州,过了五年谪居生活。神宗去世后,保守派掌权,苏轼出任要职,做出了很好的成绩。等到哲宗亲政,苏轼等人受到沉重打击。苏轼直到65岁才得到赦免,北归后不久就病逝了。无论在京城、地方,无论顺境、逆境,苏轼都是一个务实的、勤政的、爱民的清官。即使在被贬滴的时期,他对老百姓的痛苦生活也是人溺己溺,感同身受,绝不袖手旁观。黄河溃堤,他领导徐州全城军民齐心协力,战胜洪水,保住了徐州城,受到神宗的嘉奖。他在杭州太守任上曾率官民抗击过浙西大水灾。他处理政务,注意效率。他一生持温和的变法思想,对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土地、军队等方面的问题,都提出过系列、完整的见解,清楚明白,不含糊其辞,是既有政治理论又有实干精神的政治家。苏轼处理政务时就忘了自己是文学家,精明强悍,有条不紊。当时就有人记载:“我尝谓苏子瞻未能脱书生谈士空文游说之蔽,今见其所临不苟,信一代豪杰也!”这就是苏轼的魅力。政论与文艺批评苏轼写过大量的奏札,或提出问题的解决办法,或争论问题,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政治主张。他持温和的变法思想,在与变法派和保守派的争论中,始终坚持自己的立1.苏过(1072一1123),北宋文学家。字叔党,苏轼之幼子,时人称为小坡。曾官中山府通判。苏轼连年贬谪,过均随行;轼死,过葬轼于汝州郏城(今河南郏县),遂家颍昌(府治今河南许昌),自号斜川居士。所著《斜川集》已佚,后人有辑本。2.疑为李之仪所说。5第一章环境场。苏轼注意调查,目标明确,所写的政论纵横捭阖,有理有节,激情四溢,往往成为名篇佳构。他几乎在每一个领域都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别人好像也习惯接受他的意见,这是因为他的全面,也因为他的责任感。事实上,他在散文、诗歌、书法方面的精妙评论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苏轼评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夸他“诗画一体”,还拿他与著与名画家吴道子比,称赞他“仙翻谢笼樊”;而评吴道子“犹是画工论”,一语中苏的。评孟郊、贾岛则是“郊寒岛瘦”,如今成了成语;评元稹、白居易“元轻白东俗”,最为脍炙人口。他对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等人的诗文,都坡有非常准确的评价,这些评价通过他的门人相互传达,形成相对统一的文艺理论审美观,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分公语言的创造力大师苏轼是一位语言大师。我们可以从“雪泥鸿爪”“春江水暖”:“拣尽寒枝不肯栖”,“大江东去”这些耐人寻味的形象和意境领略他高度的语言驾驭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他在运用语言、创造语言方面灵感飞迸,同时也下足了功夫,“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他善于运用比喻、反喻、暗喻、博喻等修辞手法以增强语言的艺术效果,这一点得到钱锺书先生的高度评价。有趣的是,他的老对手王安石在字的研究上有很高的造诣,二人经常交锋,留下了许多有趣的佚事。苏轼能够在深入观察和汲取前人营养的基础上,在诗句语言方面下功夫,创造了无数的词语、成语,如“兔起鹘落”1“行云流水”“得心应手”“庐山真面目”“河东狮吼”等。据不完全统计,出现在苏轼文集中的成语有数百个,里面至少有三分之一是他的独创。这是苏轼对于中华民族语言宝库所作出的贡献。在经学、医学、烹饪上的创造力表现苏轼是一个经学家,他熟读四书五经并对这些著作有很多创新的解释。他的1,兔起鹘落:兔子刚跃起,鹘鸟就冲下来。形容动作快速敏捷,也用来比喻作书画或写文章下笔迅捷无停滞。语出苏轼《文与可画簧笃谷偃竹记》:“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鸭落,少纵则逝矣。”···试读结束···...

    2022-07-24

  • 苏东坡全集:苏东坡诗集 2》苏东坡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苏东坡全集:苏东坡诗集2》【作者】苏东坡著【页数】1446【出版社】珠海:珠海出版社,1996.11【ISBN号】7-80607-210-1【价格】175.00(全六册)【分类】古籍-诗词-中国【参考文献】苏东坡著.苏东坡全集:苏东坡诗集2.珠海:珠海出版社,1996.11.《苏东坡全集:苏东坡诗集2》内容提要:...

    2022-07-24 苏东坡诗集大全 苏东坡诗集买哪本好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