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2019―2028):建设高标准市场经济免费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者注: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2019-2028):构建高标准市场经济本书详细介绍了不同行业的中长期发展趋势和特点,并提出了相关的改革策略和政策建议。对2019-2028年的中国做了展望,内容很有参考价值。今天小编带来的电子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简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相对应的中速增长潜力有哪些方面,需要采取哪些战略措施才能充分释放这些潜力,需要推进哪些改革?本书分析了这些问题。研究团队认为,低效率行业的改善、低收入和人力资本的增加、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前沿创新和绿色发展是中国经济的中速增长。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五种潜能。有针对性地释放这些潜力,关键是要建设高标准的市场经济,实施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在这个框架下,本书的每一章都分析了不同行业的中长期发展趋势和特点,并提出了相关的改革策略和政策建议。相关内容部分预览目录建设高标准市场经济简介综合第1章在悲观中找到确定性:2019年经济形势和十年增长前景第二章:2019年经济展望:经济增长重心下移,以高标准市场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第三章新发展理念指数国际比较需求第四章房地产:构建长效机制,稳步回归本源第五章基础设施:补短板,推动高质量发展第六章优化投资体系,提高投资质量第7章汽车:多重因素叠加共振,市场不大可能发生明显变化第8章:2019年中国出口承压前行供应第9章人力资本:就业下降和技术变革的双重冲击第十章制造业岗位在哪里:中国就业结构的变化与歧视第11章创新:典型国家发明专利的变化与启示第十二章全要素生产率:完善企业退出机制,提高整体生产率第13章汇率:升值步伐明显放缓,中长期看竞争力行业第十四章农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15章能源:需求逐步回暖,结构持续优化第十六章装备制造业:加快迈向装备制造强国第十七章消费品制造业:消费升级,长期预期第18章生产者服务:经济结构优化的引擎第19章生活服务业:深度市场驱动中长期增长潜力释放第20章推动实现金融高质量市场化第21章: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展望第22章从“互联网+”到工业互联网地区和城市第二十三章区域发展:区域经济增速小幅回落,区域新动能涌现第24章城市化:城市人口分布和流动性的新变化第25章中国城市发展环境评价资源环境第二十六章水资源:加强市场机制设计,优化水资源配置第27章土地:通过渐进式市场化释放增长活力第二十八章完善环境治理体系,助力构建现代经济体系相关新闻2018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9.58%,①城镇常住人口约8.31亿。根据国际经验,2015年发达国家人口城镇化平均水平已达到78.1%,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80.9%,部分国家达到这一水平后还会进一步提高。根据联合国的预测,2030年我国人口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2050年达到80%;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预测,2028年中国总人口将达到14.42亿的峰值。在此基础上,考虑到一个国家的城市化率和总人口总体上符合生命周期理论的特点,使用Logitic模型可以大致模拟未来几年我国城市化率和总人口的变化。模型结果显示,2028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8.44%,总人口约14.39亿,即城镇常住人口约9.85亿,而2018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约8.31亿。这意味着未来十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的年均增长率约为1540万人。按照2028年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5平方米测算,届时我国大约需要344.7亿平方米的居住面积,长期需求相当可观。2019-2028年我国住房需求与房地产投资动态路径如前所述,结合联合国对我国城市化率的估计和中国社科院对我国人口的估计,采用Logitic模型模拟和估计了我国城镇化率两个指标的变化情况。未来十年。到2028年,估计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8.44%,总人口约14.39亿,城镇常住人口约9.85亿。住宅面积约344.7亿平方米。基于这一需求,未来十年,我国住宅面积将增加约97.9亿平方米,相应增加房屋约9508万套(新建房屋按每套103平方米计算)。考虑到折旧拆迁等因素,以及城镇规划扩大带来的住宅增加,预计需要新建122.4亿平方米。相当于1.19亿套新房。然而,房地产需求的高峰已经过去。即使不考虑目前在建住宅面积和待售面积,未来十年城市住宅年均新建住宅不会超过1200万套。从这个长远的角度回顾过去两年的房地产市场,2017年和2018年,我国商品房销售面积超过14亿平方米,再创历史新高其他。.但考虑到人口增长和城镇化进程放缓等因素,预计未来十年年均新建住房需求量为9.8亿平方米,呈现先震后降的趋势。在投资方面,由于住宅投资在房地产投资中的比重较大且稳定,因此可以使用我国每年新增住宅需求水平来估算相应的住宅投资完成量,从而估算出相应的房地产投资趋势:未来十年。房地产投资将进一步向中长期趋势收敛,实际增速将逐步回落至0附近,并有可能达到负值。2020年中国经济形势回顾及未来展望2019年前三季度,中国GDP增速逐季下滑,三季度仅为6.0%。各项经济指标也表明,当前整体经济较为疲软。经济金融学教授徐斌认为,“三驾马车”疲软、新旧动能转换是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短期内,出于“稳增长、稳预期”的需要,政府将通过合理运用逆周期调节工具,防止GDP增速过早“破6”,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从长远来看,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巨大。只要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经济的前景依然可期。状态:整体表现较弱,但近期有所恢复在评估和判断宏观经济整体状况时,可以先参考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和非制造业(可以理解为服务业)PMI统计一下,因为PMI数据来源于自己在经营管理第一线的采购经理,所以有很好的预见性。我称这个环节为“一叶知秋”。具体来说,PMI等于50是宏观经济的荣枯线。PMI大于50表明整体经济正在改善,PMI小于50表明整体经济看跌。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5-10月,中国制造业PMI低于50,表明经济整体表现较为疲弱;11月反弹至50.2,表明经济已经复苏。制造业PMI指数走势图。今年服务业PMI一直保持在50以上,表明当前形势下,服务业正成为支撑中国经济的重要力量。当然,PMI只是对每月宏观经济形势的前瞻性视图,包含的信息量有限。要深入评估国家短期宏观经济前景,还需要看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数据,我称之为“二维测温”。从实际GDP增速看,2019年前三季度,中国GDP增速逐季回落0.2%,三季度回落至6.0%。GDP的短期增长是由需求端驱动的,总需求可以分解为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俗称“三驾马车”。从消费需求看,今年下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持续回落,10月回落至7.2%,11月回升至8.0%;从投资需求看,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继续保持增长。1-11月,同比增速仅为5.2%;从净出口需求看,前三季度贸易顺差(即净出口)同比扩大44.2%,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9.6%。但细看,前三季度出口增长5.2%,进口下降0.1%。因此,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自进口的下降,反映出内需疲软。但进入11月后,进口增速在连续三个月下滑后开始转正,为2.5%,表明内需有望企稳回升。可以看出,今年“三驾马车”的阶段性疲软给GDP增长带来下行压力,但进入11月后,“三驾马车”的动能趋于稳定。从CPI数据来看,今年11月,CPI同比上涨4.5%,是近八年来首次“破4”。其中,猪肉价格同比上涨110.2%,成为拉动CPI上涨的重要因素。CPI上升意味着通货膨胀加剧,居民收入购买力下降。通常,当经济增长放缓时,通胀也会下降。当前通胀不降反升,需要警惕“滞胀”的潜在风险。除了GDP和CPI数据,其他指标也反映了当前经济疲软。今年6月以来,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持续负增长,11月同比增速为-1.4%,较10月回落0.2个百分点。此外,今年1-10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2.9%,企业利润前景低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信号。综上所述,各项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中国经济呈现出较大下滑趋势。但进入11月份后,主要经济指标有所好转,整体经济企稳。短期:稳定增长,稳定预期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经过改革开放后多年高速增长,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首先表现在经济增速逐年下降。必须指出,“新常态”是一个中性词,经济增速放缓未必是坏事。在中国经济现阶段,经济增长的质量比经济增长的速度更重要。中国实际GDP年增长率(2006-2018)如前所述,短期GDP增长是由需求端驱动的,而长期GDP增长是由供给端驱动的。从供给侧看,GDP的高低是由生产要素的数量(主要是劳动力和资本的数量)和生产要素的效率(科学上称为“全要素生产率”)决定的。从劳动力因素看,2010年以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与非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出现了转机下降,不再出现人口红利;从资本因素来看,2010年以来,中国的储蓄率与投资率一样,转为下行,投资驱动力减弱。从全要素生产率来看,近年来也出现了比较大的下降。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中国经济增长呈下行趋势。近年来,“去杠杆”等政策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增长。面对经济增速下行的趋势,学术界和商界都有一个疑问:2020年经济增速能否保持在6%?我认为政府会采取更强有力的政策来防止GDP过早“破6”。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是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宏伟目标之年。目标的顺利实现,预计政府将运用逆周期调节工具,减缓经济增长下行速度,将明年GDP增​​速保持在6%左右。GDP“保六”是稳定增长的需要,也是稳定预期的需要。它可以传递一个信息,即中国经济稳定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尤其是在经济低迷时期,保持稳定预期有利于稳定市场信心。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中国整体负债率已经超过250%,无论是房市还是外汇市场都已经积累了一定程度的金融风险。与此同时,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实施空间也在缩小。如何把握好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之间的平衡,尤其是市场调整与政策调整的关系,是未来几年政府将面临的重大考验。此外,中国经济面临的不利国际环境不会因中美关系的阶段性缓和而发生实质性改变。中国经济未来前景的决定因素无外乎内外。长期:巨大的增长潜力如前所述,在经济下行压力下,预计政府将通过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来稳定增长和预期。然而,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虽然可以减缓经济下滑,但其边际效应正在递减,作用将越来越小。中国经济要实现长期可持续增长,最终要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依靠人口红利和资本增长的数量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未来的经济增长必须转变为效率驱动的新模式。实现这一转变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更多更好的研发创新、更好的政策支持和更完善的制度框架。从人力资本来看,随着国内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留学生人数的大幅增加,中国拥有强大的潜在人才库。从研发投入来看,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8年公布的数据,中国研发投入总额高达4519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在研发密度(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方面,中国也呈现快速上升趋势,2016年超过欧盟。需要指出的是,研发投入是一个量化指标,并不反映研发质量。但增加数量是提高质量的前提,因此中国的技术创新潜力很大。中国的研发密度正在迅速上升。从政策和制度上看,虽然改革的难度越来越大,但改革的潜在红利也很大。比如,近两年放宽外资股比限制等一系列扩大开放新政策,有望掀起新一波外商投资热潮。又如今年3月出台的强力减税降费政策,为在严寒经济寒冬中苦苦挣扎的企业带来了一阵春风。在我们今年的在线调查中,34%的中资企业(主要包括中资合资企业)和30%的外资企业(主要包括外资合资企业)表示,2019年的税负高于2019年的税负。2018.减轻。基于这些原因,我们有理由对中国经济的前景持乐观态度。在我们今年的问卷调查中,无论是中资企业高管还是外资企业高管,对未来五年在华经营成功的信心均高于2018年。中国经济不乏长期增长潜力,而这一潜力的实现,需要良好的政策环境,充分释放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潜力。AFBS...

    2022-05-05 宏观经济净出口 净出口贸易总额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