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德育的生态回归》李建国|(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小学德育的生态回归》【作者】李建国【页数】220【出版社】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01【ISBN号】978-7-5648-4097-6【分类】中小学-德育工作-研究【参考文献】李建国.中小学德育的生态回归.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01.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小学德育的生态回归》内容提要:全书分为“中小学生态德育理论体系的构建”、“区域推进中小学生态德育的实践”、“中小学生态德育学校案例分享”3个篇,共计7章,外加29个案例,对中小学生态德育的理论体系、实践逻辑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株洲市各区县的生态德育实践作了集中介绍。《中小学德育的生态回归》内容试读体系的构建中小学生态德育理论第●篇中小学生态德育内涵解析中小学生态德育的教育视野002中小学德育的生态回归第一章中小学生态德育的教育视野第一节中小学生态德育的思考基点一、中小学德育发展的历程党和国家历来重视中小学德育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总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1986年):拨乱反正,德育正位。在经历了十年教育动乱之后,我国基础教育步入恢复与重建良好秩序阶段。这一时期的中小学学校德育,既要重视德育的政治性,又要重视政治思想工作落实到业务工作之中,强化学校德育的宏观管理。学校德育开始从泛化的政治束缚中解脱出来,但仍普遍存在着德育方式单纯灌输、德育内容成人化等问题。第二阶段(1986年-1992年):建立制度、探索规范。随着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学校德育在德育队伍削弱和传统价值信念改变的双重冲击下,出现重智轻德现象。1988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通知》,国家教委颁布了《中学德育大纲(试行)》和《小学德育纲要(试行草案)》,结束了建国四十年学校德育无纲少范、简单服从的局面,实现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第三阶段(1992年至今):构建现代学校德育体系。党中央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爱国主义教育纲要》。学校德育在改革开放经验教训基础上,逐步形成学科理论、管理规范和内容方法体系,提出了学校德育的层次性、针对性、系统性、计划性、科学性等一系列对策和实践第一篇中小学生态德育理论体系的构建003措施。二、中小学德育的不良生态现象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德育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从总体看,学生思想道德面貌的主流始终是好的。但是,在充分肯定中小学德育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这些都是制约我国中小学德育发展的瓶颈。(一)德育认识不到位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重新审视教育,人们对德育的重要性、地位以及任务的认识总体上是趋于认同的。但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因素影响下,基于不同的需求和目标,出现了社会、家庭、学校、学生之间的认识分歧,重智轻德的现象在各领域、各层面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地呈现。(二)德育体系不健全1.德育目标理想化和功利化中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过于宏大,缺乏具体的实现标准,只是空洞地将中国传统道德传授给学生,学生无所适从。过于理想化的德育目标,容易导致学生产生错误的认知,认为这些高尚的品德都是伟人具备的,跟平凡的自己没有关系,从而造成学生基本道德的缺失。中小学校德育受德育创新与德育特色品牌建设影响,常常会出现过分追求新意与近景目标的实现而忽视德育中景目标和远景目标,凸显出“为特色而特色”“为评估而特色”的问题,丧失了学校德育对学校文化内涵丰富、学校自我完善、学生全面个性发展、师生精神世界丰盈满足的重要价值。2.德育内容庞杂滞后我国中小学德育只是建立了一个大的框架,德育内容也仅仅只是规定了内容范围或领域,并没有具体的内容细目。从德育范畴来看,中小学德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国情教育、“五爱”教育、时政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法治教育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内容庞杂缺乏系统性,给德育工作者的实施过程带来相当程度的困惑和操作困难。004中小学德育的生态回归中小学德育内容往往受到学校德育体系的束缚,在德育内容的丰富与更新上呈现明显的滞后现象。如国家理想与国家意志教育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政治理念教育抽象空洞,时代精神教育缺失,小学生谈理想信念、中学生教行为习惯的德育内容倒置,职业精神教育、就业(创业)准备教育、终身学习与职业生涯发展指导教育流于形式,生命教育、生态教育、生活教育的地位不显著且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学校德育基础作用的发挥,难以满足学生生命发展的需求。3.德育方法途径模式化和形式化我国中小学德育常常陷入一种矫枉过正的怪圈。在“学校德育方法途径单一、简单机械”的垢弊声中,中小学德育方法途径在短时间内丰富多样起来,各种德育课程、德育实践基地、学生社团等学校德育载体如雨后春笋迅速搭建,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班团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导师制、学长互助等多渠道多形式的学校德育活动蓬勃开展,听、说、读、写、品、评、画、唱、观、行等多管齐下,可以说,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的途径方法已经花样百出,达到了形式上的全方位全角度。但是,德育方法途径的多样化也为其走入模式化、形式化误区孕育了土壤:中小学德育往往为形式而形式,某个主题选用固定的德育形式,一个主题要尽可能用到各种德育形式,过分强调了德育活动的呈现形式以及形式上的活动效果,忽略了对德育活动实效性的深层思考。4.德育评价缺乏科学有效的测量体系德育评价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在传统学校教育重智轻德的导向下,中小学生的升学与其道德发展状况评价的关联程度不高,学校、学生乃至社会民众对中小学生道德状况都不够重视;中小学校的办学水平评估中德育工作的占比偏小或多是停留在形式数量等方面的外显性浅层评价,缺乏对中小学德育的内涵性评价。这些现象制约了中小学德育评价的健康发展,导致学校德育评价体系严重缺失。中小学校德育评价缺乏科学有效的测量体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评价目标过高、过于抽象、缺乏适当层次,不符合学生和学校德育实际,很难反映学校德育的个性和学生思想品德的特色。第二,评价的指标体系缺乏科学性。当前,我国对建立什么样的学校德育评价指标体系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在指标体系分解、指标体系权重确定、指标第一篇中小学生态德育理论体系的构建005等级设计、指标体系测试和验证等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肤浅。虽然近些年,有些地区的相关部门制定了一些大学、中学、小学德育评价的指标体系,但这些指标体系往往过多地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价值。第三,评价的方法单一,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量化的评估操作起来可能会比较容易,但未必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校德育工作的状况。它容易把复杂的德育现象简单化或只是评价了简单的德育现象,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学校德育工作被泯灭在抽象的数据之中,往往丢失了德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东西。(三)德育环境不协调1.校园文化建设重形式轻内涵作为一种亚文化,校园文化以社会主流文化为指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是由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和享有的群体文化。随着我国基础教育办学条件的改善,中小学校物质条件和物质文化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为中小学生提供整洁优美的学习、生活环境已不再是难事。相较于显性的物质环境而言,校园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具有潜在性特点,其德育效果的显现具有延迟性,常常因难以评价而备受忽视,致使校园文化建设在形式和实质上本末倒置。2.校园内人际关系异化校园内人际关系的主要问题集中体现在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上。一方面,师生关系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在不同的教育思想导向下,一直处于游动状态,从“师道尊严”“绝对权威”到师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信任危机”“互相责难”,师生关系一直难以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另一方面,学生群体的主流价值观行为方式、兴趣爱好不可避免的具有群体的高度一致性,同辈群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甚至可能超越家庭和学校。中小学生群体中的不良风气和氛围对一些尚缺乏是非判断能力的中小学生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3.学校、家庭、社会之间强有力的德育合力尚未形成虽然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已经认同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德育理念,也认识到学校德育微观环境与宏观环境有机结合对于中小学德育教育实效性提升的重要意义;但在学校德育实践中,大部分中小学的德育教育形式,仍然主要基于校内教学,缺乏融通学校德育、家庭德育与社会德育之间的有效渠道,缺乏有006中小学德育的生态回归效开展德育类亲子互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路径和方式,学校德育系统未能与家庭教育及社会德育系统之间形成动态开放的互动状态。这一现状不利于课堂中模拟的德育情境与社会真实存在的德育情境之间的有效衔接,容易导致学生面对真实社会情境及其中较为复杂的群体利益冲突、个人利益冲突及社会权威问题时的价值选择困难;不利于学生减少角色混乱及对统一价值观的澄清、选择与自主建构;不利于整个德育系统的良性发展。三、中小学德育的生态问题分析(一)中小学德育内部生态因子失衡,德育要素之间呈现自上而下的单向交流困境1.德育目标:尚未搭建从理想通向现实的桥梁道德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应该体现对可能世界的一种把握,所反映的是应然而不是实然。基于这种理解,学校德育就需要按照某种超越于现实的道德理想去塑造与培养人,促使人去追求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与行为方式,以此实现对现实的超越。然而,受诸多因素影响,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生态系统中的德育目标却出现了偏差:一方面,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是按照现实塑造人的需求与标准设置德育目标的,带有明显的实用主义与功利性倾向;另一方面,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的设置更多地基于社会对人的培养需求,较少考虑中小学生现阶段自身的内在发展需求,致使德育目标理想化、虚化,难以获得德育对象的认同感,形成他们的德育自觉。2.德育内容:尚未建立开放性需求和相对封闭性实际之间的通道学校德育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性、开放性的生态系统,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影响而不断发生变化。学校德育生态系统的这一特点要求中小学德育内容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中小学德育内容的安排要与时俱进,学校德育内容体系的构建应该基于生命发展,服从于促进生命个体身心健康、塑造健全人格的需要。然而,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实际情况却并非全然如此。由于我国学校德育体系庞杂,推行一套程序严格的自上而下的运行模式,虽然利于落实国家意志,强化统一管理,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难以避免地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独立系统,中小学德育内容难以及时跟进社会发展变化的步伐,也无法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变化不断···试读结束···...

    2022-12-08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中小学德育学堂

  • 《城市高质量发展》陕西省西咸新区研究院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城市高质量发展》【作者】陕西省西咸新区研究院编【页数】178【出版社】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20.09【ISBN号】978-7-224-13727-9【参考文献】陕西省西咸新区研究院编.城市高质量发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20.09.图书目录:《城市高质量发展》内容提要:《城市高质量发展-2019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西咸)国际论坛文集》一书,汇编2019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西咸)国际论坛成果,主要包括系统梳理总结西咸新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做法与成效,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方向和路径,包括国家部委相关领导、全球知名专家学者以及部分国家级新区负责人对于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精彩建言,期望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凝聚共识,在推进理论探索、学术交流,乃至指导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城市高质量发展》内容试读致辞gt■致辞在开幕式上的致辞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原常务副主席陈宗兴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各位朋友:大家好!非常高兴出席2019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西咸)国际论坛,首先,我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城市是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全局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城市建设步人了新的阶段,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发展质量明显改善,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之路,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思想、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破解以往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枯竭、交通拥堵、生态污染等“城市病”,如何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是摆在我国城市工作者面前新的历史使命,也是相关领域专家要突破的重大课题,需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交3致辞代发展的新要求,契合了城市未来发展的新潮流。新区建设是推动大或特大城市高质量发展,适应大或特大城市空间调整、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一个值得大家特别是从事城市规划者、建设者和管理者们长期深入研究的课题。借此机会,我想对西咸新区提出四点期望:一是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首要是建设“宜居”城市,要把“人民城市为人民”作为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地,把解决群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摆在城市工作的首位,下大力气办好群众最关心最期盼的事情。要科学合理布局公共空间,加强生活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活力,充分保护和发挥丰富历史遗存、文化遗存在推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高质量的城市更新。二是坚持走改革创新引领发展之路。过去40多年,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与创新。未来,我国高质量城市发展,依然要靠改革开放与创新。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着力培育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推动结构升级、动能转换,在城市转型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要以全球视野,按照通行规则,推动我国城市融入国际分工和合作竞争体系,深化国际交流合作,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以更高水平的开放、合作、共赢,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三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决心之强、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成效有目共睹。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新时代基本方略和三大攻坚战中,生态文明建设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要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各个环节,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5■城市高质量发展一2019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西咸)国际论坛文集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是坚持在实践和理论层面不懈探索。城市高质量发展涵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的全过程,涉及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多学科,既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深化,也要在理论前沿持续探索。我想特别强调指出,要提高城市规划的水平,努力提高对总体规划权威性的认识,总体规划应当统筹、指导、衔接各级、各类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要一张蓝图绘到底。近年来,各地在城市高质量发展方面努力探索,在智慧城市、生态城市、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积累了很多实践成果,有很好的理论创新和引领意义,值得借鉴学习。作为国家级的城市新区,西咸新区应当进一步明确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城市发展方式创新的示范意义,尊重规律,勇于探索,行稳致远,把城市高质量发展之路走深走实。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本次论坛一定会凝聚更多的共识,取得更多的成果,为创新城市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谢谢大家!6···试读结束···...

    2022-11-22

  • 《2018年四川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方自力,史箴编者|(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2018年四川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作者】方自力,史箴编者【页数】46【出版社】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20.03【ISBN号】978-7-5690-3709-8【价格】78.00【分类】生态环境-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四川-2018【参考文献】方自力,史箴编者.2018年四川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20.03.图书封面:图书目录:《2018年四川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内容提要:本书根据2018年四川省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及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数据,通过专业的综合评价分析,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形象生动地高度概括了2018年四川省环境质量状况、四川省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概况以及21个市(州)环境质量状况。《2018年四川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内容试读SICHUANSHENGSHENGTAIHUANJINGZHILIANGZHUANGKUANG一、四川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2018年四川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四川省生态环境质量概况六大水系中,黄河干流(四川段)、长江干流(四川段)、金沙江水系、嘉陵江水系、岷江干流水质为优,沱江干流水质为良好,岷江支流、沱江支流受到轻度污染。全省42个市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总量为188737.40万吨,达标水量为188697.40万吨,水质达标率为99.9%。150个县的235个(包括地下水型和地表水型)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总量为119010.49万吨,达标水量为118011.19万吨,水质达标率为99.2%。2018年全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达标天数比例为84.0%,其中优占29.8%,良占54.2%总体污染天数比例为16.0%,其中轻度污染为12.9%,中度污染为2.3%,重度污染为0.7%。全省酸雨污染总体持平,47.6%的城市出现过酸雨。全省城市区域声环境昼间质量状况总体较好,夜间质量状况一般;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城市各功能区噪声昼间达标率为92.6%,夜间达标率为77.1%。全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71.6,生态环境质量为“良”。全省21个市(州)生态环境质量为“优”的有4个,占全省总面积的21.5%,占市域数量的19.0%;生态环境质量为“良”的有17个,占全省总面积的78.5%,占市域数量的81.0%。一、四川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各环境要素质量状况水环境质量状况河流水质概况六大水系中,黄河干流(四川段)、长江干流(四川段)、金沙江水系、嘉陵江水系、岷江干流水质为优,沱江干流水质为良好,岷江支流、沱江支流受到轻度污染。V类劣V类1类V类1.3%2.6%5.9%17.0%Ⅱ类46.4%Ⅲ类26.8%2018年河流水质类别比例米定图例。城市。成都优良好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比例尺1:60000002018年河流水质状况示意图32018年四川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水环境质量状况黄河干流、长江干流、金沙江水系水质状况黄河干流水质为优。长江干流水质为优。金沙江水系水质为优。赤水河、南广河、永宁河、御临河水质均为优。长宁河、大洪河水质为良好。11个国、省控断面水质均为优良。米马尔康广安。沙康定。江泸州图例▲断面。城市一优一良好枝花轻度污染一中度污染重度污染比例尺1:60000002018年黄河干流、长江干流、金沙江水系水质状况示意图一、四川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水环境质量状况岷江水系水质状况岷江干流水质为优,13个断面均为I~Ⅲ类水质。岷江支流江安河、体泉河受到重度污染,毛河受到中度污染,府河、新津南河、金牛河、思蒙河以及茫溪河受到轻度污染,其余河流水质为优良。39个国、省控断面中,优良(I~Ⅲ类)水质为74.4%。米马尔康岷成都图例康定。▲断面⊙城市雅安二良好乐山一轻度污染一中度污染一重度污染比例尺1:3000000。宜宾2018年岷江水系水质状况示意图5···试读结束···...

    2022-11-22 四川省 epc单位 四川省 epc规定

  • 《2019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2019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报告》【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编【页数】218【出版社】中国环境出版集团,2020.11【ISBN号】978-7-5111-4390-7【价格】65.00【分类】环境质量-研究报告-中国-2019【参考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编.2019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报告.中国环境出版集团,2020.11.图书封面:图书目录:《2019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报告》内容提要:本书以2019年国家环境监测网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数据为主,结合相关部委提供的环境状况内容编制而成,全面梳理、分析和总结了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情况和主要环境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客观、准确地反映了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和决策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全书共分为三篇,第一篇为监测概况和评价方法,主要介绍2019年各生态环境要素监测情况和分析评价依据的标准、方法、规范等。第二篇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从全国、重点区域、流域等多空间尺度分析2019年生态环境各要素质量状况,开展不同时序对比和趋势分析。第三篇为总结,凝练2019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状况,提出主要环境问题和对策建议。《2019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报告》内容试读第一篇评价方法监测概况和42019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报告2019ZHONGGUOSHENGTAIHUANJINGZHILIANGBAOGAO1.1.1.2背景站和区域站2019年,全国16个①国家背景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以下简称背景站)开展环境空气质量背景监测,监测指标为SO2、NO2、PM1o、PM25、CO和O3。其中,I1个背景站开展温室气体监测,监测指标为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一氧化二氮(N2O)。监测方法为24h连续自动监测。表1.1-1国家背景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序号背景站监测指标1山西庞泉沟站2内蒙古呼伦贝尔站3福建武夷山站4山东长岛站5湖北神农架站SO2、NO2、PM10、PM25、CO、O36广东南岭站CO2、CH4、N2O7海南西沙永兴岛站8海南南沙站9四川海螺沟站10云南丽江站11青海门源站12吉林长白山站13湖南衡山站14海南五指山站SO2、NO2、PM1o、PM25、CO、O315西藏纳木错站16新疆喀纳斯站全国61个区域(农村)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以下简称区域站)开展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监测指标为SO2、NO2、PM1o、PM25、CO和O3。监测方法为24h连续自动监测。2019年,以背景站的平均值代表背景地区污染物浓度水平,区域站平均值代表区域地区的污染物浓度水平。1.1.1.3沙尘沙尘遥感监测数据源为TERRA和AQUA卫星搭载的MODIS传感器数据(以下简称①2019年,西藏那木错站数据有效量不足,未参与评价。第一篇监测概况和评价方法DIYIPIANJIANCEGAIKUANGHEPINGJIAFANGFAMODIS数据),空间分辨率为250m~1km,传感器覆盖紫外、可见、红外等谱段,光谱范围为0.4~14um,监测频次为2次/天。2019年,依托沙尘天气影响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的78个监测站开展沙尘天气地面监测。监测指标为总悬浮颗粒物(TSP)和PM1O。沙尘天气发生期间,传输沙尘监测的小时数据或日报数据。大范围沙尘天气发生时,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作为沙尘监测网的补充,共同反映沙尘天气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监测方法为24连续自动监测。1.1.1.4降尘根据《“2+26”城市县(市、区)环境空气降尘监测方案》(环办监测(2017)46号)、《汾渭平原、长三角地区城市环境空气降尘监测方案》(环办监测(2018)1519号),“2+26”城市、汾渭平原及长三角地区2019年全面开展降尘监测工作,采用手工监测方法,依据《环境空气降尘的测定重量法》(GB/T15265一1994)进行,监测频次为1次/月。1.1.1.5重点区域PM25卫星遥感监测2019年,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以下简称“2+26”城市)①、长三角地区②、汾渭平原⑧和珠三角地区©四个重点区域的PM2.5遥感监测依据《卫星遥感细颗粒物(PM2.5)监测技术指南》,采用MODIS数据对细颗粒物浓度超标和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监测数据空间分辨率为1km,监测频次为2次/天。1.1.1.6颗粒物组分网2019年,“2+26”城市及雄安新区、张家口、秦皇岛等31个城市(地区)(以下简称京津冀及周边31个城市)、汾渭平原11个城市,共42个城市开展颗粒物组分监测,共布设手工监测点位49个(北京5个、天津4个,其他每个城市1个)。监测指标36项(必测指标):(1)PM2.5质量浓度:(2)水溶性离子:硫酸根离子(SO42)、硝酸根离子(NO3)、氟离子(F)、氯离子(C)、钠离子(Na)、铵根离子(NH4)、钾离子(K+)、镁离子(Mg2+)、钙离子(Ca2+)等9种离子;(3)无机元素:钒(V)、铁(Fe)、锌(Z)、镉(Cd)、铬(Cr)、钴(Co)、砷(A)、铝(AI)、锡(S)、锰(M)、镍(Ni)、硒(Se)硅(Si)、钛(Ti)、钡(Ba)、铜(Cu)、铅(P)、钙(Ca)、镁(Mg)、钠(Na)、硫(S)①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统计范围包含北京,天津,河北省石家庄、唐山、邯郸、邢台、保定、沧州、廊坊、衡水,山西省太原、阳泉、长治、晋城,山东省济南、淄博、济宁、德州、聊城、滨州、菏泽,河南省郑州、开封、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简称“2+26”城市。②长三角地区包含上海和江苏、浙江、安徽的所有地级市。③汾滑平原统计范围包含山西省晋中、运城、临汾、吕梁,河南省洛阳、三门峡,陕西省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④珠三角地区包含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珠海、江门、肇庆、惠州。62019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报告2019ZHONGGUOSHENGTAIHUANJINGZHILIANGBAOGAO氯(C1)、钾(K)、锑(S)等24种元素:(4)碳组分:元素碳(EC)、有机碳(OC)。监测频次在1一4月和10一12月均为1次/d,5一9月为1次/3d。京津冀及周边31个城市自1月起开展监测,汾渭平原自3月起开展监测。手工监测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委托社会化检测机构开展采样及测试工作,相关机构根据统一的监测方法及质控要求开展监测。此外,长三角地区于2019年秋冬季启动了手工监测工作,由地方省级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组织开展监测。表1.1-2国家大气颗粒物组分网手工监测方法分析项目方法方法依据PM25质量重量法《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HJ618一2011)浓度《环境空气颗粒物中水溶性阳离子(L广、Na、NH、K、Ca2+、Mg2)阳离子离子色谱法的测定离子色谱法》(HJ800一2016)《环境空气颗粒物中水溶性阴离子(F、CT、Br、NO2、NO,、PO:3、阴离子离子色谱法S02、S042)的测定离子色谱法》(H799一2016)碳组分热光法《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第二版)《环境空气颗粒物中无机元素的测定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H山830一2017)、《环境空气颗粒物中无机元素的测定能量色散X射XRF法、ICP法、无机元素线荧光光谱法》(HJ829一2017)、《空气和废气颗粒物中金属元素的测ICP-MS法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法》(H甲777一2015)、《空气和废气颗粒物中铅等金属元素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HⅢ657一2013)1.1.1.7光化学监测网光化学监测主要依据《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HJ/T194一2017)、《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罐采样/气相色谱-质谱法》(HJ759一2015)、《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气相色谱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山1010一2018)等相关标准要求。手工监测项目包括光化学反应活性较强或可能影响人类健康的挥发性有机物(VOC),包括烷烃、烯烃、芳香烃、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卤代烃、非甲烷烃(NMHC)等,共计118种物质。自动监测项目为除甲醛外的其他117种物质。2019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挥发性有机物监测,覆盖337个城市,监测方式包括手工监测和自动监测,其中重点区域78城市开展包括PAMS、TO-15醛酮类物质和NMHC等118项监测项目。手工监测时间段为2019年4一10月,监测频次为1次/6天。自动监测时间段为2019年全年。2019年,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太原、雄安新区、郑州7个站点开展光化学监测工作,监测方式包括手工监测和自动监测。手工监测时间段···试读结束···...

    2022-11-22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环境保护杂志社

  • 《北京环境监测与科技》《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北京环境监测与科技》【作者】《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丛书名】北京环境保护丛书【页数】375【出版社】中国环境出版集团,2020.08【ISBN号】978-7-5111-4256-6【价格】78.00【参考文献】《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北京环境监测与科技.中国环境出版集团,2020.08.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北京环境监测与科技》内容提要:本书主要包括:环境监测机构网络建设:环境监测机构,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环境监测网络运行: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环境应急监测,委托监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辐射环境质量管理与控制环境质量报告:环境状况公报,环境质量报告书,空气质量周报、日报和预报环境科学技术研究获奖科研成果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内容。《北京环境监测与科技》内容试读第一章环境监测机构网络建设第一章环境监测机构网络建设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北京市环境监测机构逐步建立、健全。1974年,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成立:1998年,北京市辐射环境管理中心成立(2006年更名为北京市辐射安全技术中心):1994年前后,北京市各区县环境监测站陆续通过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实验室资质认定:至2015年,全市70多家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获得能力认定,按照市场需要承接监测业务。围绕大气、水、土壤、噪声、生态、辐射等环境质量及污染源构建了全市环境监测网络。至2008年,市地表水自动监测网络、声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全部建成:至2010年,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位网络基本形成。2011年全市35个PM25监测子站的建设完成及运行,标志着新的监测网络更具代表性,更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北京的空气质量状况。第一节环境监测机构一、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以下简称市环保监测中心)成立于1974年,是全国环保系统最早成立的专业化的环境监测机构之一,隶属于北京市环境保护局,业务上接受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指导。主要职责为通过北京环境监测与科技遥感、手工和自动监测手段,进行全市范围内大气、水、噪声、土壤、生态等环境要素的环境质量监测、各类污染源监测、突发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1973年8月,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讨论提出各地以卫生防疫部门为基础,适当调整和充实人员、设备、仪器,担负起环境监测任务的意见。后经会议讨论决定,环境监测任务由卫生防疫部门承担,有的地方也可由环保部门单独设立。时任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万里同志在征求有关专家意见后,果断决定北京市的环境监测机构隶属于环境保护部门。此后,全国各省市多由卫生防疫部门负责的环境监测机构陆续划归了环保部门。1974年2月21日,市计委批复“同意新建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同年3月正式筹建,1977年10月市环保监测中心建成,其主要职责是:草拟本市环境监测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组织全市监测网络对北京市的大气、水质、土壤、噪声等环境要素进行常规监测,对区、县环保监测站进行业务、技术指导和培训,实施各类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工作,收集、整理、分析、汇总、综合评价报告和储存全市的环境监测数据信息,开展环境监测科研。市环保监测中心成为全市环境保护各监测站中的网络中心、数据中心和质控中心。1980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建成后,市环保监测中心成为国家环境监测系统的二级站。1985年,随着各区县环保监测站、中央及地方有关部门和行业监测站的建立,市环保监测中心逐渐减少了直接例行监测的工作量,充分发挥网络中心、数据中心和质控中心的作用,通过常规监测,污染事故和污染纠纷处理的应急监测与仲裁监测,对新建项目的验收监测,对重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为评价北京市环境质量积累了大量数据,为环境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技术监督和技术服务。1994年,市环保监测中心通过国家技术监督局组织的计量认证,成为首批获得国家级计量认证合格证书的专业化环境监测机构。1999年、2第一章环境监测机构网络建设2004年、2009年和2012年分别通过了计量认证复查评审。2015年通过了计量认证复查评审和扩项评审。1999年,市环保监测中心开始定期向社会发布环境质量信息,2001年5月又增加了空气质量预报:2003年1月,与北京电视台公共频道合作,每日播出《北京空气质量播报》:2008年3月,与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城市服务管理广播合作,开始日播三档的《空气质量播报》栏目,并增加了“专家连线”。2007年,市环保监测中心建成了由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锅炉烟气在线监测系统、机动车尾气检测联网监控系统、工地扬尘污染监控系统、污水处理厂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噪声自动监测系统等多个系统组成,具有数据传输、收集汇总、综合分析、预测模拟、远程监控指挥等先进功能的环境监测自动化控制中心。2007年6月5日,市环保监测中心监测展厅正式向社会开放,并于2012年6月7日被市环保局、市教委和团市委共同命名为首批“北京市环境教育基地”。截至2015年,市环保监测中心在职在册人员18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67人,占职工总人数的90%,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44人,中级职称人员65人;共设置15个科室,包括党委办公室、办公室、人事科、财务科、总务科、技术质量管理室、综合计划室、现场监测室、分析实验室、遥感监测室、自动监测室、大气室、水室、物理室、污染源室。拥有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监测科研仪器设备,包括微脉冲激光雷达、MODIS卫星接收系统、气相色谱-质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离子色谱仪、等离子体发射质谱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显微成像系统、颗粒物粒径分布谱仪、差分吸收光谱分析仪等,具备包括环境空气和废气、水(含大气降水)、土壤和水系沉淀物、固体废物、生物、噪声、振动、室内空气、电磁辐射等环境要素在内的9大类195项检测能力、287种检测方法。3北京环境监测与科技二、北京市辐射安全技术中心1997年以前,市环保局辐射环境管理相关工作由市环保局三处(后改为开发处)设专人负责。市环保局与市卫生局、市公安局等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对北京市的辐射环境实施管理。1997年4月16日,市编办批复同意市环保局增设辐射环境管理处,编制6人,专门负责辐射环境和放射性污染的监督管理。同年9月,市环保局设置辐射环境管理处。2006年4月,市环保局辐射环境管理处更名为辐射安全管理处,主要负责起草本市辐射环境保护、放射安全防护和电磁辐射防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草案、政府规章草案,拟订有关标准、规划,并组织实施:依法对辐射环境保护、放射安全防护和电磁辐射防护等方面的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并承担相关行政许可工作:组织开展辐射环境监测和重点辐射源的监督性监测:组织开展辐射事故的调查处理、定性定级工作:负责权限内的核设施管理。1998年7月24日,市编办同意市环保局成立北京市辐射环境管理中心,负责北京市辐射环境监测和科研工作及放射性废物的收储和废物库的管理工作。2004年,北京市辐射环境管理中心办公楼建成投入使用,地点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万柳中路5号,占地面积3621.38m2,建筑面积6805m2,项目总投资5150万元。2006年3月10日,北京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同意北京市辐射环境管理中心更名及调整职责的有关问题的函》(京编办事〔2006)13号),北京市辐射环境管理中心更名为北京市辐射安全技术中心(以下简称市辐射安全技术中心),主要承担辐射安全方面的监测、审评、科研等技术工作,为辐射安全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与保障。全额拨款事业编制从20名增至32名。2012年11月5日,北京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同意为北京市辐射安全技术中心增加编制的函》(京编办事〔2012)273号),同意为市辐射安全技术中心增加全额事业编制18名。4第一章环境监测机构网络建设截至2015年,市辐射安全技术中心在职在册人员4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1人,占职工总人数的89%,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14人,中级职称人员8人:共设置8个科室,包括办公室、财务科、行政保卫科、综合室、电离室、电磁室、自动监测室、审评室。拥有国内先进的辐射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包括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反康普顿y谱仪、反宇宙射线Y谱仪、高纯锗Y谱仪、低本底液闪谱仪、低本底/B测量仪、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微量铀分析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Y剂量率仪、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应急监测车与移动实验室、直流合成场强仪、离子流密度仪、电磁辐射综合场强监测仪、工频电磁场监测仪等:具备包括气、水、土壤、生物、噪声、电磁辐射、室内空气等要素在内的45项检测能力。三、区县环保监测站1977年,顺义县建立了北京市第一个区县环保监测站。此后,各区县陆续建立环保监测站,截至1985年,全市19个区县环保监测站全部建成。1987年,原燕山区及房山县合并为房山区,环保监测站同时合并,成立房山区环保监测站。2006年成立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环保监测站。2010年,北京市东城区与崇文区、西城区与宣武区合并,环保监测站也随之合并,成立了新的东城区环保监测站与西城区环保监测站。2012年3月,大兴区环保监测站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环保监测站机构整合为大兴区环保监测站。至此,全市共有16个区县环保监测站,并均获得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实验室资质认定。区县环保监测站是北京市环保监测领域的基层力量,在业务方面受市环保监测中心指导。2009年以前,其主要职责是负责辖区内环境监测各项工作,按照市环保局和区县政府下达的监测计划,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进行常规监测,定期向市环保监测中心报送监测数据,编写区、县环境质量年报:对本辖区的重点污染源进行监督监测,建立污染源档案,5北京环境监测与科技为“三同时”、征收排污费等环境管理提供监测数据:参加辖区内重点污染事件调查。2009年10月市环保局印发《北京市环境监测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明确了区、县环保监测站5项主要职责,即:具体开展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等环境监测工作:为处理污染调查、信访、投诉等环境管理行为提供相关监测数据:承担本级环境监测网络监测计划任务,按规定要求上报监测数据:负责本级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和运行,收集、管理环境监测数据,开展数据综合分析评价,编制环境监测报告;承担本级环境监测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由于各行政区域的人口、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结构不同,各区县环保监测站的业务方向和工作内容各有侧重。远郊的密云县、怀柔县环保监测站侧重于饮用水水源监测:城近郊区的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和房山区环保监测站侧重于工业污染源监测:城区的环保监测站侧重于水环境质量、环境噪声、交通噪声和烟尘等方面的监测。随着城市布局变化、工业企业搬迁,通州区、顺义区、大兴区、昌平区环保监测站都增加了污染源的监测任务:随着清洁能源改造,东城区、西城区环保监测站污染源监测任务转向对餐饮、加油站等生活源的监测。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各区县陆续建立环保监测站,在市环保监测中心的组织和指导下,区县环保监测站通过开展各项业务,扩大监测人员队伍,配备监测设备仪器,改善监测条件,建立质量管理制度,监测能力逐步提高。20世纪80年代,市环保监测中心组织区县环保监测站和各有关部门,建立监测工作协作组,在监测技术研究、采样分析方法、监测手段和仪器设备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20世纪90年代,各区县监测站已基本具备了常规监测能力,承担了辖区内主要的例行监测任务。全市区县监测站人员发展到214人,其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人员51人,实验室面积约8000m。2005一2009年,市环保局争取中央、市级专项资金约2100万元,6···试读结束···...

    2022-11-04 epub电子书下载 epub电子书资源网

  • 《趣味科学馆丛书 生态资源大搜索》刘芳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趣味科学馆丛书生态资源大搜索》【作者】刘芳主编【丛书名】趣味科学馆丛书【页数】170【出版社】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03【ISBN号】978-7-5396-3923-9【价格】18.60【分类】生态环境-环境保护-青年读物-少年读物-自然资源-资源利用【参考文献】刘芳主编.趣味科学馆丛书生态资源大搜索.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03.图书封面:图书目录:《趣味科学馆丛书生态资源大搜索》内容提要:本书为“趣味科学馆”系列丛书之一。书中向读者介绍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资源的状况,对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进行了批评,同时提出了恢复、保护以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必要性和措施。《趣味科学馆丛书生态资源大搜索》内容试读认识生态系统认识生态系统RENSHISHENGTAIXITONG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为了维系自身的稳定,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否则就有崩溃的危险;许多基础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其中碳循环与全球温室效应密切相关,生态系统是生态学领域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作为一个独立运转的开放系统,生态系统有一定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的是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内在原因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就被称为达到了生态平衡。生态资源大搜索什么是生态系统什么是地球的生态系统,我们得从地球上的生物物种说起。在地球生物圈中,有很多很多种生物。目前,关于物种的数量还没有明确答案,也众说不一。科学家们已经发现并命名的生物有100万种。有人说SHENGTAIZIYUANDASOUSUOIltlt认识生态系统地球上有500万种生物,但又有报告,仅亚马逊河流域的原始森林中,就可能有800万种生物,由此,估计全球现存的物种大约有1000万种。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全球有3700万种生物。如果追算已经灭绝的物种,地球从其诞生之日至今共约出现过5亿~10亿种生物。这些生物都必须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如一片森林,一片草原,一条河流。人们把某一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叫做“种群”,把生活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由种群组成的整体叫“群落”,群落与和它相互作用的环境合起来就是生态系统。1935年,英国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列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后来,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给生态系统下了一个更完整的定义: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群落内的生物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简言之,在一定空间内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统一体,就是生态系统。即生态系统=生物群落+无机环境。根据这一定义,一个池塘、一块草地、一片森林或一座城市都是一个生态系统。所以说,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间内存在于一定空间范围生内的所有生物与其周围环境所构成的一个整体。例如一片森林就是一个生态态系统。森林中有狼有虎,有鹿有兔,有松有柏,有花有草,还有各种微生物。资狼有狼的种群,鹿有鹿的种群,也就是说各种动物都有各自的种群;松有松的种群,花有花的种群,即各种植物有各自的种群;各种微生物也有各自的源种群。所有的动物种群、植物种群和微生物种群合起来构成群落,群落中的大所有生物和环境合起来就构成森林生态系统。索不仅森林,草原、沙漠、湖泊、海洋、农田和城市是生态系统,整个地球生物圈也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都是由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部分组成。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各和谐的草原生态系统种物理的和化学的因素;生物部分2gtISHENGTAIZIYUANDASOUSUO认识生态系统又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类。生产者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草、树、庄稼、藻类,它们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同时汲取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营养元素,借助太阳光能来合成有机物,并提供给其他生物。消费者是指各种动物和人。它们自己不会利用太阳光能合成有机物,生存依靠吃生产者为主。分解者是细菌和酶,它们把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尸体分解成水、二氧化碳和营养元素,还给大气和土壤,再供生产者使用。地球上的生态系统的分类很多,如可以简单地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又可分为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以及冻原生态系统,等等。水域生态系统又可分为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一种有生命的系统,它与其他的系统比较,具有以下特点:(1)生态系统中必须有生命存在。生态系统的组成不仅包括无生命的环境成分,还要包括有生命的生物组分。只有在有生命的情况下,才有生态系统的存在。(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地区特点的空间结构。生态系统通常与特定的空间相联系,不同空间有不同的环境因子,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生物群落,因而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时间变化特征。由于生物具有生长、发育、繁殖和衰亡的特性,使生态系统也表现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更替变化规律。生态资源大搜索(4)生态系统的代谢活动是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这三大功能类群参与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过程而完成的。(5)生态系统处于一种复杂的动态平衡之中。生态系统中有生物种内、种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不断发展变化,使生态系统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任何自然力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中的某一环节或环境因子的影响,都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剧烈变化,从而影响系统的生态平衡。如过度砍伐森林、大面积围湖造田。3SHENGTAIZIYUANDASOUSUOltlt认识生态系统(6)各种生态系统都是程度不同的开放系统。生态系统不断从外界吸入物质和能量,经过转化变为输出,从而维持着生态系统的有序状态。各种生态系统的最重要的外界输入是太阳光能。生态系统的成员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组分和无机环境组分两大部分。其中的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大功能类群;环境组分则是指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来源,即生物活动的三种基质(大气、水、岩石土壤)以及参与生理代谢的各种环境要素,如光、温、水、氧、二氧化碳和矿质养分等。生态系统内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通过彼此之间的物质转化、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来实现生态系统的功能。生产者生产者是指自养生物,主要包括绿色植物和一些化能合生态资源大搜索成细菌。这些生物能利用自然界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在环境中通过太阳辐射能或化学能转化成生物化学能贮藏在生物有机体中。其生产的产品是其他生物的食料和能源。因生机勃勃的绿色生产者此,人们把生产者的这种同化过程又称为初级生产。相应的,生产者又称为初级生产者。初级生产是生态系统中无机物质和太阳辐射能进入其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过程的关键。初级生产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存在与发展。消费者消费者是指除微生物以外的异养生物,主要指的是各种动物。它们不能4gtgtISHENGTAIZIYUANDASOUSUO认识生态系统自食其力,必须以消费其他生物或生物残体为生。根据食性不同,消费者又可分为草食性消费者(如马、牛、羊),肉食性消费者如(虎、蛇、鹰)和杂食性消费者(如猪、鸡、鸭)。其中,草食性消费者以直接吃食植物的枝、叶、果实、种子和植物的其他凋落物而获得营养,故又称为初级消费者;肉食性消费者以草食性消费者为食物来源,因而又称次级消费者。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除主要的草食性消费者、肉食性消费者和杂食性消食草型消费者费者三大类外,还有腐食性消费者(如鹫)和寄生性消费者(如跳虱)两大类。这类消费者虽然不是有机物的最初生产者。但在推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过程中,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分解者分解者是指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异养微生物,并包括一些原生动物和微小的腐食动物(如甲虫、白蚁和蚯蚓等)。它们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把复杂的动植物残体或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同时把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生态资源大搜转化为热能,并将这些无机物和热能再释放归还到环境中。分解者在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利用中也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营养循环利用、废物消除和土壤肥力形成中起着巨大的作用。不管是消费者还是分解者的生产都依赖于初级生产,所以它们的生产又称为次级生产,因此其本身又称为次级生产者。环境组分环境是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来源,包括生命活动的三种基质:大气、5SHENGTAIZIYUANDASOUSUOIltlt认识生态系统水、土壤和岩石,以及参与新陈代谢的光、温、水、二氧化碳、氧气和各种矿物质营养元素。这些环境因素都是潜在的生产力,虽然其自身不能构成产品,但生物却能从这里可以获得物质和能量,得到生活保证,因而直接关系到生物群落的存在和发展。知识点恢复生态学恢复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技术和方法及其生态学过程和机理的学科。这里所说的“恢复”是指生态系统原貌或其原先功能的再现,“重建”则指在不可能或不需要再现生态系统原貌的情况下,营造一个不完全雷同于过去的甚至是全新的生态系统。目前,恢复已被用作一个概括性的术语,包含重建、改建、改造和再植等含义,一般泛指改良和重建退化的自然生态系统,使其重新有益于利用,并恢复其生物学潜力,也称为生态恢复。生态恢复最关键的是系统功能的恢复和合理结构的构建。生态生态系统的结构资源构成生态系统的各个组分,尤其是生物组分的种类、数量和空间配置,大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处于相对稳定的有序状态。人们通常把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的组成、数量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和能量、物搜质转换循环的有序状态称为这一时期的生态系统结构。索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种群数量、种的空间配置(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和群落的时间变化(发育和季节)。例如,在一个特定边界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其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基本上是稳定的。同时,在空间分布上,自上而下存在明显的成层现象,即地上有乔木、灌木、草本和苔藓,地下有浅根系、深根系及其根际微生物。6gtgtISHENGTAIZIYUANDASOUSUO···试读结束···...

    2022-10-20 epub出版物 epub 图书

  • 生态文明视阈下的西部特色农业现代化研究》吕文广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生态文明视阈下的西部特色农业现代化研究》【作者】吕文广著【丛书名】甘肃行政学院学者文丛【页数】223【出版社】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9.01【ISBN号】978-7-226-05392-8【价格】58.00【分类】特色农业-农业现代化-研究-甘肃【参考文献】吕文广著.生态文明视阈下的西部特色农业现代化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9.01.图书目录:《生态文明视阈下的西部特色农业现代化研究》内容提要:该选题为甘肃行政学院学者文从之一。选题精选了作者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30多篇,论文主要以生态文明视阈下的甘肃省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区域资源及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为研究目标,根据甘肃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现状及特点,在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相关理论进行了探讨,是作者主要学术成果的总结,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生态文明视阈下的西部特色农业现代化研究》内容试读生态文明视阅下的西部特色农业现代化研究001导言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几代人的奋斗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科学发展,早日实现现代化已成为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明确指出,在2050年前后,赶上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国能否如期、不降低标准地实现现代化,关键在于农业能否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在我国,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一、研究的意义①(一)论文研究的意义1理论意义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一是将传统的现代化理论与农业现代化理论应运于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地区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路径分析,丰富广义现代化理论内容,并为今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特色农业现代化理论体系提供基础研究相关成果;二是在借鉴社会现代化评判①本论文的研究依据是导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西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三农”问题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04-ZD018)。002甘肃行政学院学者文丛指标体系和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构建关于农业现代化的一个科学的指标体系和可操作性较强的评判标准及动态模型,对多指标综合测度研究方法进行完善和优化。2.现实意义论文研究的现实意义:一是通过进程测度分析,可较为准确地判断甘肃农业现代化所处的阶段,为政府、学术界及相关部门正确认识甘肃农业发展的实际水平提供理论依据;二是通过对甘肃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时空序列”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找出区域农业现代化建设在投入、管理等软硬件建设方面的不足和其他阻滞因素,为各级政府部门及时、准确地实施政策调控提供操作依据;三是通过对甘肃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路径选择分析,为政府和地方发展特色农业提供可资借鉴的基本思路与政策建议。(二)论文研究的背景党的十七大所提出的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三农”①理论的重大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基本方向,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任务。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我国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根本保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基础的必由之路,必须作为基本方向长期坚持。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出现了新形势、新特点。一方面,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不断出台和强化,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强大支撑。另一方面,无论从现实情况看,还是从长期趋势看,我国农业仍存在资源紧缺、劳动生产率不高、竞争力不强、比较效益低的①“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而三农问题则特指中国大陆的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从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包括贫富悬殊及流动人口等。生态文明视阙下的西部特色农业现代化研究003突出问题。如果这些矛盾和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就很难步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甘肃作为我国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更为明显,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更为突出。改革开放近30年来,甘肃农业和农村建设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与全国相比差距仍在不断扩大,农业基础仍很脆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区域经济差距继续拉大,贫困问题突出,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经济全球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纵深发展对甘肃农业和农村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带来新的巨大压力。这反映了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还没有实现整体性突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没有得到实质性提高。这种状况与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与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甘肃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必须根据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立足长远与可持续发展,以特色农业作为突破口与战略重点,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空间布局、保护生态环境、完善产业体系,有效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适时转变。(三)论文研究相关问题的界定1.对特色农业的界定特色农业是指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消费市场的农业产业;是以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是以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最优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的,依据区域内整体资源优势及特点,突出地域特色,围绕市场需求,坚持以科技为先导,高效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以某一特定生产对象或生产目的为目标,形成规模适度、特色突出、效益良好和产品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非均衡农业生产体系。特色农业的发展是适应004甘肃行政学院学者文丛当前社会消费需求、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农业市场细分需要的必然结果。2.对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界定特色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特色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特色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特色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是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特色农业生产体系,把农业建成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也是大幅度提高特色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加特色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人的过程。(四)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论文以甘肃省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区域资源及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水平为研究目标,在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相关理论深人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一套科学性与操作性均较强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准确度量与解释甘肃省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时空序列”演变特征以及影响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各因子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并以测度分析结果为依据,结合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理论与方法的相关分析,最终锁定甘肃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路径。特色现代农业,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种模式。一方面,甘肃自然条件较差,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产业化水平低。由于财政投入不足、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农业发展资金短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和农村信息网络体系发展滞后等原因,使得甘肃省在短期内农业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难度很大。另一方面,甘肃地域广阔,生态和气候类型多样,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土地资源充足,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良好,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甘肃省特色农业已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制种产业、马铃薯产业、中药材产业、蔬菜产业、优质水果产业、酿造原料产业、奶产业、牧草产业等一批区域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已初具规模。因此,现实的选择是依托独特区位和自然资源优势,以生态文明视阅下的西部特色农业现代化研究005特色农业现代化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具有西部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和产业群,实现农业资源多层次、多途径的开发利用,以满足多样化、优质化的市场需求,促进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逐步推进甘肃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实现。二、文献综述及评论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其现代化程度决定了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速度和质量,并且粮食安全事关国家稳定的大局。因此,解决三农问题成为当前我国巩固现代化建设成果,突破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瓶颈因素的关键。在科学发展观精神的指导下,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战略积极开展,我国正在实现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深度战略调整。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深入开展,我国农业面临着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双重压力,为保障我国农业的稳定安全,必须加速农业的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的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总结国内外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理论成果,可以为甘肃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前车之鉴”,学习和继承其成功的经验,寻找和弥补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积极推动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一)农业现代化内涵的演变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认识程度的加深,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空间赋予农业现代化不同的内涵。纵观众多学者界定的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类:1.过程论观点农业现代化是指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在这个历史演进过程中,要用现代工业提供的技术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市场经济观念和组织方式来管理农业,不断调1006甘肃行政学院学者文丛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分工,以实现农业总要素生产率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农业成为市场化、集约化、高效益的农业,进而实现农业由传统的生产部门转变为现代产业的转变。农业现代化的内容可分为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现代化。2.系统论观点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各个薄弱环节日益凸显,使得学者们认识到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项繁重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现代农业建设实践的推进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也得到进一步扩展。农业现代化是涉及农业、农村、农民等多个主体,不单包括生产技术的现代化,而是指技术、经济、社会条件多种因素组成的现代化宏观体系。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农业现代化体系进行了归类研究。张术环(2004)认为农业现代化应当包括农业生产力、农村生产关系、农村上层建筑的现代化以及三个层面现代化的相互协调和进步。蒋伏心(1995)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体制系统、生产力系统和农业生产资料工业及其流通体系的三大方面现代化的统一。韩士元(1999)认为农业现代化应包括农业科技、农业生产、农业管理、农村经济、农民生活等五个方面的内容。3.可持续发展论观点农业生产是在土地上进行的,而土地作为不可再生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而且土地的超载利用、滥砍滥伐等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造成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使得人们逐渐意识到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农业现代化是指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为既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又能保持和提高环境质量、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在利用现代科技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注重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证资源的永续增殖和合理利用,···试读结束···...

    2022-10-11

  • 生态文明知识问答》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生态文明知识问答》【作者】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编【丛书名】环保科普丛书【页数】128【出版社】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8.10【ISBN号】978-7-5111-3247-5【价格】23.00【分类】生态文明-问题解答【参考文献】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编.生态文明知识问答.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8.10.图书封面:图书目录:《生态文明知识问答》内容提要: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大目标之一,并在十八大报告中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不仅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成为我国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贡献。“生态文明”是追求人与自然关系更高层次的和谐发展,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关系。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发展已相继经历了原始社会的“前文明”“农业文明”和近代以来的“工业文明”。“工业文明”推动了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但人与自然之间产生了大量的矛盾,束缚了人类对自然作用的生产方式,破坏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减少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就必须服从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内在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寻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我们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者,也是生态破坏的受害者和良好环境的受益者,我们在建设“生态文明”迈出的每一小步,都会推动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先前迈出一大步。《生态文明知识问答》内容试读SHENGTAIWENMINGZHISHIWENDA生态文阴知识问答第一部分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SHENGTAIWENMING☑SHIWEND生态文明知识问管21.什么是文明?从广义上讲,文明是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与社会环境过程中所获得的精神、制度和物质的所有产物。与野蛮相对应,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开化状态,它反映了人类战胜野蛮的过程,也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历程,它包括的内容和范围极其广泛,是一个大系统,具有总体性含义。从狭义上讲,文明偏重于文化含义,指国家或群体的风俗、信仰、艺术、生活方式及社会组织。从文化特性来看,任何一种文明的存在与其特定模式的构成,都是它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互相“选择”的结果。因为,区域社会生态系统不同,地理、气候的多样性加上生物的多样性必然带来多样性的文明。文明的发展水平标志着人类社3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第一部分会生存方式的发展变化。事实上,任何一种社会发展,其最终指向都在于追求人类社会的更高级的生存方式,实现更高层次的文明状态。2.什么是生态文明?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生态是自然界的存在状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中反映人类进步与自然存在和谐程度的状态。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样,都是人类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从人与自然界关系角度反映人类文明程度的范畴:生态文明同其他文明一样都是历史范畴,也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着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过程。SHENGTAIWENMINGZHISHIWENDA生态文明知识问管4中国共产党追求的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相处、良性互动、持续发展的一种高级形态的文明境界,其实质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3.生态文明主要包括哪些要素?生态环境保护法生态制度文生态物质文明生态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更高层次的发展,是社会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向发展的全方位的生态化转型,它包含诸多方面的内涵和要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生态精神文明。从文化层面讲就是对自然的价值有明确的认识,更加尊重自然规律。生态文化、生态意识成为大众文化意识,生态道德成为民间道德并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5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第一部分为全社会生态文明的转向提供前提条件和精神支撑。②生态制度文明。要求一个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以及具体的法律制度体系、社会管理体系充分将生态世界观、价值观融入其中,从而在社会的制度管理层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制度层面的生态变革是生态文明的现实保障和重要依托。③生态物质文明。物质层面的生态化是一个社会生态文明的现实基础,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方面。什么是价值观?价值晚成为人们判断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价值观对人的行为具有社会或群体的导向作用,是人在社会价值呢念是生活中的行为指南针」不断变化着的。☒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人用于区别好坏、分辨是非及其重要性的心理倾向体系。它反映人对客观事物的是非及重要性的评价。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SHENGTAIWENMI限GZHISHIWENDA生态文明知识问管6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价值观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指南针。价值观受制于人生观和世界观。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态度和行为。5.工业文明的价值观是什么?对自盆责源无限制地开发和利用,造成了责源松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自然究害不商升级等产重向题,8工业文明基本上奉行的是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强调人是自然的主宰者,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可以无限制地征服和···试读结束···...

    2022-10-02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主编是谁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主编是什么

  • 《环境遥感知识问答》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环境遥感知识问答》【作者】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编【丛书名】环保科普丛书【页数】120【出版社】中国环境出版集团,2018.11【ISBN号】978-7-5111-3369-4【价格】22.00【分类】环境遥感-问题解答【参考文献】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编.环境遥感知识问答.中国环境出版集团,2018.11.图书封面:图书目录:《环境遥感知识问答》内容提要:遥感技术在环境领域的应用,一方面环境问题为遥感技术的应用提供了舞台,另一方面环境问题的研究也促进了遥感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这两个方面相互促进,使作为环境科学和遥感科学的交叉学科的环境遥感成为研究热点之一。目前,环境遥感已经成为全球性、区域(流域)性乃至城市层次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的重要手段,为生态环境规划和环境系统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顾行发、王桥、蒋兴伟、杨军、罗毅等主编的《环境遥感知识问答》系统梳理了环境遥感的相关基础知识,分别介绍了水环境遥感、大气环境遥感、土壤环境遥感、生态环境遥感、城市环境遥感、环境灾害遥感等技术和应用,力求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地阐述有关科学知识和技术。《环境遥感知识问答》内容试读@目HUANIINGYAOGANZHISHIWENDA环境遥感知识问答第一部分遥感基础知识HUANJINGYAOGAN环境遥感知识问管21什么是遥感?遥感(remoteeig,.即为“遥远的感知”)是指远距离非接触式获取目标特征信息的技术,包括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探测技术。在实际工作中,重力、磁力、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被划入物探(物理探测)的范畴;只有电磁波探测属于遥感的范畴。遥感是应用搭载在人造卫星、飞机或地面等平台上的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征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遥感的最大优点是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地球表面大范围的数据信息,并以图像或非图像的方式表现出来,可以探测人类难以抵达或危险的区域。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农业、气象、军事、航海、行星科学等领域。传感器数据处理遥感源数据接收信息应用遥感过程示意图2.遥感使用的电磁波有哪些?凡是温度高于0K(约为-273.15℃)的物体都会向外辐射电磁波。遥感基础知识第一部分太阳的有效温度约为5800K,地球的有效温度约为288K,它们都会不断地向外辐射电磁波。按照电磁波的波长或频率的顺序把这些电磁波排列起来,就是电磁波谱。按波长由小到大,电磁波可分为Y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近红外线、中红外线和远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其中,除0.39~0.77m的可见光谱段能够被人眼视网膜所感知外,其他谱段的电磁波都是不可见的,需要通过遥感仪器探测。目前,遥感技术所使用的电磁波集中在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到微波的光谱谱段。电磁波谱单位:um不可见光线可见光线不可见光线Y射线X射线紫外线紫蓝青绿黄橙红近红中远红工业外线红外线外线微波电波0.040.390.774010003。大气对电磁波的传播有哪些影响?太阳辐射的电磁波到达地球表面要穿过厚厚的地球大气层。地球大气中存在大量的气体分子(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汽、臭氧等)和悬浮颗粒物(如卷云中的冰晶、暖云中的液态水滴、沙尘气溶胶、烟尘气溶胶、海盐气溶胶等)。大气中的气体分子和悬浮颗粒物对电磁波有吸收和散射作用,从而削弱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分子和颗粒物吸收热量也会发生辐射,使到达地表的热量增强。太HUANJINGYAOGAN环境遥感知识问管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大气分子和气溶胶粒子等对电磁波的某些波段具有吸收作用,引起这些波段的太阳辐射强度衰减。吸收作用越强,辐射强度衰减越大。甚至某些波段的电磁波完全不能通过大气,形成的分界线被称为吸收线或吸收带。太阳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的小微粒会使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向各个方向散开,称为散射。散射的作用削弱了原传播方向上的辐射强度,增加了其他方向的辐射。大气不仅对电磁波有削弱作用,同时它本身也发生辐射,有时发生的辐射甚至会超出吸收的部分。在遥感应用中,需要根据大气对电磁波的吸收、散射、发射等特性选择合适的电磁波谱段。大气和地面反射、散射34%大气吸收19%地面吸收47%大气不仅对电磁波有削弱作用,同时它本身也发生辐射,有时发生的辐射甚至会超出吸收的部分。在遥感应用中,需要根据大气对电磁波的吸收、散射、发射等特性选择合适的电磁波谱段。太阳辐射在大气中传输受到的影响遥感基础知识第一部分电磁波与地表有哪些相互作用?当太阳辐射的电磁波到达地球表面后,部分被反射、部分被吸收。遥感数据记录的是地球表面物体(简称地物)对电磁波辐射的反射能量。地物的反射特性可以通过反射率的测量来量化描述。反射率是地物的反射能量与入射总能量之比。通过测量地物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曲线能得到地物的反射光谱曲线。从地物的反射光谱曲线中可以发现不同地物对同一波长电磁波辐射的反射率是不同的,同一地物在不同波段的反射率也是不同的。反射率也与地物的表面颜色、粗糙度和湿度等有关。在遥感应用中,依据地物对电磁波的反射特征的差异可以区分出不同地物类型,还可以进行地物特性的反演。在遥感应用中,依据地物对电磁波的反射特征的差异可以区分出不同地物类型,还可以进行地物特性的反演。入射电磁波反射部分吸收部分电磁波与地物的作用形式HUANJINGYAOGAN环境遥感ZHISHIWEND知识问管80雪阔叶林60沙漠地红砂岩40灰白色大理石针叶林201水湿黏士0.40.50.60.70.80.91.0111.2波长/um典型地物的反射特性5.什么是遥感传感器?两台可见光遥感器中国“高分一号”遥感卫星及其搭载的可见光遥感器遥感传感器(简称遥感器)就是远距离接收地物和环境发射或反射电磁波的仪器。按设计时选用电磁波谱中的频率或波段,遥感器可划分为紫外遥感器、可见光遥感器、红外遥感器、微波遥感器等。按记录目标电磁波是否能形成图像,遥感器可分为成像遥感器和非成像遥感器两类。按是否带有电磁波发射源,遥感器又可分为有源(主动式)遥感器和无源(被动式)遥感器两类。···试读结束···...

    2022-10-02

  • 《环境管理知识问答》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环境管理知识问答》【作者】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编【丛书名】环保科普丛书【页数】206【出版社】中国环境出版集团,2018.07【ISBN号】7-5111-3725-8【价格】32.00【分类】环境管理-问题解答【参考文献】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编.环境管理知识问答.中国环境出版集团,2018.07.图书目录:《环境管理知识问答》内容提要:环境管理涉及土壤、水、大气、生物等各种环境因素,领域涉及经济、社会、政治、自然、科学技术等多个方面,范围涉及国家的各个部门,呈现出高度的综合性。夏光主编的《环境管理知识问答环保科普丛书》系统梳理了环境保护的主要法律法规、规划、标准、制度与措施、影响评价、监测、经济政策、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国际合作等内容,力求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地阐述环境管理的有关基础知识。《环境管理知识问答》内容试读HUANJINGGUANLI环境管理ZHISHIWENDA知识问答第一部分基础知识HUANJINGGUANLIZ☑SHIWENDA环境管理知识问管21什么是环境?广义的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群体生存与活动的外部条件的总和。对于地球表面的动植物来说,整个地球表面就是它们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对于某个具体生物群落而言,环境是指所在地段上影响该群落发展的全部因素的总和;对于人类社会来说,环境是指凡是人以外的空间及其全部自然因素和人工要素。根据2014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对于地球表面的动植物来说整个地球表面就是它们生存和发展的环境。83基础知识第一部分2.什么是环境容量?环境容量又称环境承载能力、环境负荷量,即某一区域的某一环境要素,如水、空气、土壤等,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系统不致受害的前提下,对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环境容量是开展污染物总量控制和环境质量控制的基本条件,也是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环境容量又称环境承载能力、环境负荷量!污染值快爆表3我也是3.什么是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指采取行政、法律、经济、科学技术、宣传教育等多方面措施(或手段),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公众健康,以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一切单位和个人均有保护环境的义务。HUANJINGGUANLIZHISHIWENDA环境管理知识问管44.什么是生态文明?在人类历史的演进中,先后创造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但人类在创造这些文明的过程中,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强调在人类各项活动中,以维护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持环境质量良好为行为准则,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与自然和谐相处。它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反映了社会文明的进步。生态文明强调在人类各项活动中以维护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持环境质量良好为行为准则。原始社会古代近代现代N5基础知识第一一部分5。什么是可持续发展?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在《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一词。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又称“布伦特兰委员会”)发布《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把可持续发展确定为人类进步的共同目标。我国政府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HUANJINGGUANLIZHISHIWENDA环境管理知识问管世界环境保护主要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相继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大规模公害事件,引发人类对传统工业化道路的深刻反思,唤醒了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60年代后陆续出版的三部代表性著作《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和《只有一个地球》,向人类发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警示。1972一2012年,联合国先后召开了四次环境与发展峰会,这四次会议标志着世界环境保护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1972年6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会议确立了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共同看法和原则,世界各国开始共同研究解决环境问题。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154个国家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48个国家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会议提出发达国家要为发展中国家解决环境问题无偿提供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由我国等发展中国家倡导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成为国际环境与发展合作的基本原则。2002年8月,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总结了《21世纪议程》执行情况,提出了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必须同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相协调。201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发起了可持续发展目标讨论进程,提出通过发展绿色经济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正式通过了《我们憧憬的未来》这一成果文件。···试读结束···...

    2022-10-02

  • 《农村环保知识问答》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农村环保知识问答》【作者】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编【丛书名】环保科普丛书【页数】128【出版社】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8.10【ISBN号】978-7-5111-3169-0【价格】23.00【分类】农业环境保护-问题解答【参考文献】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编.农村环保知识问答.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8.10.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农村环保知识问答》内容提要:《农村环保知识问答》梳理了农村环境概念、现状与危害、保护途径、农村环境管理以及公众参与等和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知识,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公众科学地介绍农村环境保护相关科学知识,旨在将农村环境保护理念深入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希望能为公众了解、学习和主动参与农村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农村环保知识问答》内容试读NONGCUNHUANBAO衣村环保ZHISHIWENDA知识问答。第一部分基本概念和知识NONGCUNHUANBAOZHISHIWENDA农村环保知识问管2我国农村居民有多少?农村是指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据2010年11月1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农村居民约为6.74亿,占总人口的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7亿人,乡村人口减少1.33亿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尽管农村人口的比例逐年下降,但是农村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村是指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2.什么是农村环境?农村环境是以农村居民点为中心,乡村区域范围内各种天然的和经过改造的因素的总和,是农村居民生活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形成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空间活动范围。农村环境的功能包括生活功能、基本概念和知识第一部分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农村环境不仅与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而且对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农村环境的功能包括生活功能、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农村环境不仅与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而且对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生态功能生活访能M业生产功能3.农业环境和农村环境有什么区别?农业环境是指以农作物或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周围环境各要素的总和,主要包括农田、森林、草原、灌溉水、空气、光、热及施用于农田的肥料(包括化肥)、农药和农业机具等。农业环境和农村环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通常农业环境侧重于人类的生产环境,而农村环境更侧重于人类的生活环境。在农业环境领域,人们更关注生态环境的恶化、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对农业可持续性发展带来的影响,如水土流失、气候变暖、地力下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业自然资源锐减、农产品品质下降等。而在农村环境NONGCUNHUANBAO农村环保知识问管领域,人们更关注工业进步、农业开发给农村居民生活带来的直接或潜在的影响,如工矿企业对农村大气或饮用水源的污染、农药化肥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农村村镇规划建设和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对村容村貌的改善等。农业环境是指以农作物或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周围环境各要素的总和,主要包括农田、森林、草原、灌溉水、空气、光、热及施用于农田的肥料(包括化肥)、农药和农业机具等。森林热光草原肥料农田4.什么是农村环境污染?农村环境污染,是指因农村的各种生产生活而引起的农村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环境质量下降,进而有害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农村环境污染一般包括:农药、化肥的施用产生的农业面源污染;农用薄膜等难降解的固体废物污染;秸秆未综合利用,焚烧后产生的大气污染;农村生活垃圾、粪堆随意堆放产生的雨水淋溶污染地表水和渗滤液污染地下水:工矿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基本概念和知识第一部分废水、固体废物排放过程中转嫁的污染。农村环境污染一般包括:农药、化肥的施用产生的农业面源污染;农用薄膜等难降解的固体废物污染;秸秆未综合利用,焚烧后产生的大气污染;农村生活垃圾、粪堆随意堆放产生的雨水淋溶污染地表水和渗滤液污染地下水;工矿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固体废物排放过程中转嫁的污染。农药、化肥村秸秆焚烧5.什么是农村水污染?农村污水主要来自生产废水(工业废水以及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等产生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和生活污水(洗浴、洗衣服和厨房污水等)两方面。○9农村水污染是指各类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广大农村区域的地表水或地下水体,其在水体中的累积超过其自净能力,引发水体化学、物NONGCUNHUANBAO/11M1)农村环保知识间管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特性的改变,造成水质恶化和无法安全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的现象。农村污水主要来自生产废水(工业废水以及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等产生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和生活污水(洗浴、洗衣服和厨房污水等)两个方面。6.什么是农村大气污染9农村大气污染主要包括农村周边的工矿生产加工企业产生的工业废气,畜禽养殖产生的恶臭气体、农业机械运行时的尾气、农田施用的化肥和农药的挥发释放、秸杆焚烧和燃煤等产生的烟尘等。农村大气污染指农业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污染物进入农村大气环境,造成大气环境质量降低,影响村民正常的生产、生活活动的现象。农村大气污染主要包括农村周边的工矿生产加工企业产生的工业废气、畜禽养殖产生的恶臭气体、农业机械运行时的尾气、农田施用的化肥和农药的挥发释放、秸杆焚烧和燃煤等产生的烟尘等。···试读结束···...

    2022-10-02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官网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书籍

  • 《中国出版人从业生态研究》陆高峰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国出版人从业生态研究》【作者】陆高峰著【页数】267【出版社】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03【ISBN号】978-7-308-16351-4【价格】48.00【分类】出版业-研究-中国【参考文献】陆高峰著.中国出版人从业生态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03.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国出版人从业生态研究》内容提要:出版人是精神文化产品的重要传播者、生产者和传承者,也是新闻出版产业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年来,新闻出版业“转企改制”工作的深入推进和传播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出版人的从业生态面临着制度变革与技术升级的双重挤压。《中国出版人从业生态研究》内容试读第一章绪论当前,出版业和出版人正面临着转企改制、文化体制改革和新媒体新技术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制度和技术转型的双重压力。几乎同时进行的制度与技术转型给出版业的发展和出版人的从业生态都带来了剧烈而深远的影响。新闻出版业的“转企改制”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一项重点工作,始于2003年6月国务院启动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2009年3月,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后,我国新闻出版业的“转企改制”工作进一步加速,有了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截至2010年底,除明确为公益性的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外,所有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地方和高等院校经营性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均已经按照总署制定的“时间表”完成转制工作。在2011年7月20日召开的全国新闻出版局长座谈会上,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明确提出“推进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今年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核心工作”,要求在2012年9月底前全面完成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转制任务。①其中,首批中央各部门各单位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要在2011年年底前完成转制任务。重庆、山东等省市也已明确表示要在2011年年底前完成非时政类报刊转制工作。转企改制工作解放了出版业的生产力,但是,同时也使一大批出版业从业人员的职业身份、从业生态发生了从事业单位到企业单位的根本性改变。“铁饭碗”、终身制、事业单位的职业荣耀等被彻底打破,这势必给这些出版从业人员带来一系列从物质利益到心理精神上的重大变化和冲突。如何解决广大出版人身份转型、从业生态急剧转变后可能出现的心理失落、身份认同落差与利益冲突等现实问题,进一步提高出版人的人力资源效能、创造创新①在2009年8月28日召开的中国报业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曾提出“计划于2011年年底前完成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转制工作”。001中国出版人从业生态研究能力,增强出版业的传播力与整体实力,使新闻出版业在“转企改制”后能够按照改革的初衷,发挥出更大的活力与效力,有必要对“转企改制”后的出版人从业生态、出版业的人力资源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一次较为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在新闻出版业转企改制全面推进的过程中,新媒体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也给出版业和出版人的从业生态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版人一方面面临着不得不面对新技术发展带来的技能更新,甚至是无法跟上新技术发展的技能危机和心理焦虑,另一方面面临着新媒体快速发展,不断侵吞挤压传统媒体生存空间而带来的不得不重新进行职业转换的精神、经济等压力,甚至是职业转换的恐慌心理。制度和技术的双重挤压使得当下的出版人面临着比以往出版人更大的生存压力。第一节当前国内外研究概况1.国内研究概况目前国内对全国性出版人从业生态与人力资源现状,特别是出版人精神与物质需求状况进行的调查研究,成果甚少。从中国知网检索来看,目前国内涉及新闻出版人(不含电视从业人员)现状的研究文献经初步统计共有79篇,其中针对某一地区、某一行业或者某一家单一媒体从业人员的局部性调查研究文献就有68篇,占86%,全国性调查研究成果只有11篇。这些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科学系统分析少、简单数据罗列多;全国性群体调查少、地方性群体性调查多;延续性调查少、一次性调查多;概率抽样少、非概率抽样多等问题。有一定深度和系统性,专门从提升出版人效能、改善传播人从业生态角度进行的全国性出版人从业生态和人力资源状况的调查研究仍然十分稀少。在全国性的出版人调查研究方面,自1998年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委托有关科研机构对总署直属出版单位和3个省市的出版人才进行抽样调查研究以来,已经十多年没有再对全国性的出版人进行过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在有一定深度和规模的全国性新闻人调查研究方面,自1996年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委托,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联合组织进行过一次中国女新闻工作者现状的抽样调查以来,也已有十多年没002第一章绪论。有进行过较为深入、系统的全国性的调查研究。至于从整个出版人从业生态与人力资源现状出发,基于出版人精神和物质需求的角度,对改善出版人从业生态、提升出版人传播力进行理论建构和对策性研究在当前学术界仍然有待系统深入开垦。从以往研究来看,对新闻人和出版人进行综合性、有一定规模的全国性抽样调查,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还没有过。对当前转企改制和新媒体新技术发展背景下,我国出版人现状及其间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全国性的整体调查研究,更是尚无涉足。对当前国内出版人的总体人力资源和从业生态状况、出版人的精神与物质需求、生理心理健康状况、职业满意度和忠诚度、从业人员的创造力和传播力等最基本的人力资源和从业生态要素还缺少准确定量的了解,这对优化我国出版人从业生态、提升我国出版人传播能力和人力资源效能、建设出版强国和促进出版人自身发展来说,都十分不利。2.国外研究概况由于历史文化差异和现实条件所限,国外学者对于中国出版人从业生态现状和传播力提升进行的总体性调查研究,通过查找EBSCO、PQDT、Elevier等大型西文数据,尚未有发现。少数针对中国出版人的局部性、非实证调查性研究,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对中国出版人缺少深入了解等原因,大都是从批判中国现有出版体制的角度出发,不仅存在一定偏颇,而且大都只破不立,缺少建设性。至于针对当前正在进行的新媒体新技术转型与转企改制工作中出现的我国出版人从业生态与传播力提升研究,更未发现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第二节研究的意义出版人是一个既关系到出版业做大做强的经济效益,又关系到国家舆论与文化安全等社会效益的特殊群体。新闻出版业是一个高创造型、高智力型的行业。在当前新闻出版业大力推行转企改制的体制改革和新媒体新技术快速转型发展的情况下,其人力资源环境的好坏、从业生态的优劣不仅直接影响到新闻出版人创造力和积极性的发挥,影响到出版业的经济效益、整体实力和传播力的提升,还会对出版物的舆论导向、意识形态等政治社会的深层次问题产生影响。本研究的理论和003中国出版人从业生态研究实践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价值研究成果在丰富我国转企改制和技术转型期出版人从业生态与传播力研究理论,弥补相关研究不足方面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2.实践价值进行转企改制后和新媒体新技术发展转型中的出版人从业生态现状及传播力提升研究,对促进出版人和出版业自身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增强出版业在国内外的传播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具体为:(1)有利于出版人健康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转企改制在给出版业带来活力的同时,也使出版人的工作、生活和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身份转型、绩效考核、经营压力、工作压力等给出版人的心理、生理带来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不仅影响出版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他们创造力、传播力的发挥。而新媒体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样给出版人带来了职业转型、技能升级等心理和生理压力,对其从业生态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进行转企改制后与新媒体新技术发展转型期我国出版人从业生态的现状和传播力提升研究,可以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拿出对策,从而更好地促进出版从业生态的优化,增加出版从业人员的职业满意度、忠诚度,促进出版人的健康发展和创造性发挥。(2)有利于出版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出版强国战略的顺利实施出版人是实施新闻出版强国战略,提高新闻出版业传播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第一资源。2010年全国新闻出版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建设新闻出版强国的战略目标,明确今后10年将实现我国由新闻出版大国向新闻出版强国的转变。建设新闻出版强国和提高新闻出版业的传播力,在国内增强新闻出版业的奥论引导力、社会影响力和整体实力,在国外增强中国新闻出版业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都离不开出版业人力资源效能的提高和从业生态的改善。进行转企改制后和技术转型期我国出版人从业生态现状和传播力提升研究,不仅有利于出版业做大做强,而且有利于出版传播力、奥论引导力和国际影响力等国家软实力的增强,有利于新闻出版强国战略的顺利实施。004第一章绪论●第三节研究的主要内容加强转企改制后和新媒体新技术快速转型期我国出版人从业生态现状和传播力提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准确把握转企改制后和新媒体新技术快速转型期我国出版人从业生态与人力资源现状,为优化其从业生态,提高其传播力,进而促进出版人和出版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1.研究主要内容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具体包括以下方面:①绪论。主要包括出版人的从业生态的研究背景,当前国内外研究概况,以及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创新点等方面。②转企改制背景下中国出版人的从业生态现状。主要包括受访出版从业人员的基本情况,出版从业人员所在单位的性质与工作类别,职业稳定性状况与劳动保障状况,薪酬福利、职业培训与职业发展状况,职业满意度与忠诚度状况,职业压力与生理心理健康状况,及对当前出版业从业生态与转企改制的评价等。③图书出版人从业生态现状研究。主要包括转企改制后图书出版人的人才结构基本情况、职业稳定性、劳动保障、薪酬福利、职业培训与职业发展、职业满意度与忠诚度、职业压力与身心健康状况,以及对转企改制和从业生态的评价等。④女性编辑出版人从业生态与职业发展现状。主要包括女性编辑出版人群体与职业基本情况及与男性差异,职业稳定、劳动保障情况及与男性差异,绩效考核、薪酬福利、职业发展情况及与男性差异,职业动机、满意度情况及与男性差异等。⑤青年编辑出版人职业发展现状。主要包括青年编辑出版人群体与职业基本情况及与中老年差异,职业稳定、劳动保障情况及与中老年差异,绩效考核、薪酬福利、职业发展情况及与中老年差异,职业动机、满意度情况及与中老年差异等。⑥编外编辑出版人从业生态现状。主要包括编外编辑出版人职业稳定性与保障状况,薪酬福利、职业培训与职业发展状况,职业满意度与忠诚度状况,职业压力与生理心理健康状况,对转企改制和从业生态的看法等。005中国出版人从业生态研究⑦网络与新媒体出版人从业生态研究。主要包括新媒体从业人员职业资格管理现状及需求、新媒体从业人员职业资格管理问题与建议、新媒体编辑职业道德的失范与防范,以及制订网络编辑职业道德规范的必要性与基本要求。⑧制度与技术转型对出版人从业生态的影响。主要包括转企改制给出版人从业生态带来的影响和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给出版人从业生态带来的影响。⑨出版人从业生态专题研究。主要包括民国时期、抗战时期的新闻出版人从业生态,新闻出版业的人员总量与人才结构现状分析,当前新闻出版人管理热点问题剖析。⑩附录、参考文献及后记。主要包括转企改制背景下中国新闻出版人从业生态现状调查问卷及参考文献、后记等内容。2.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以采用实证调查研究为主,综合采用问卷调查、比较研究、个案分析、深度访谈、参与观察及文献综述等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①实证调查研究。实证调查是本研究最重要也最有难度的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全国范围内的出版人进行调查研究,以便获取第一手的定量研究资料。②典型访谈及个案分析。对一些有一定典型性的出版人和单位进行访谈,对一些具有典型性的出版人和单位个案进行较深入的分析。③文献研究。对国内外出版人从业生态优化的相关经验教训及其基本情况进行文献研究,为从业生态优化的具体理论和措施提供依据。④比较研究。在问卷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外文献资料对已经转企改制、还没有转企改制和不需要转企改制等出版人以及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出版人进行不同群体的比较研究。⑤参与观察。对一些出版单位进行实地调研走访,参与观察出版人从业生态与传播活动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第四节研究创新点目前,学界对在出版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出版人研究相对缺乏。我国006···试读结束···...

    2022-09-15 epub电子书编辑器 epub电子书下载

  • 《最新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解析》秦兵拆迁律师团队编著;秦兵主编;张朝辉,张华,刘伟涛等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最新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解析》【作者】秦兵拆迁律师团队编著;秦兵主编;张朝辉,张华,刘伟涛等编【页数】166【出版社】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08【ISBN号】978-7-5620-4112-2【价格】19.00【分类】房屋拆迁-补偿-法律解释-中国-土地征用【参考文献】秦兵拆迁律师团队编著;秦兵主编;张朝辉,张华,刘伟涛等编.最新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解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08.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最新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解析》内容提要:本书是对《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从律师实务的角度进行的解析,包括新条例在与旧条例对比基础上的十大亮点,以及作者从十个方面对该条例的总结性分析,并配有在实践中的相关案例进行实务解读,将新条例的法条融汇在案例中阐释。《最新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解析》内容试读上篇法律解读第一讲中国征地制度概述3第一讲中国征地制度概述一、土地征收制度内涵(一)土地征收的概念征地制度是我国《宪法》、《物权法》、《土地管理法》确定的重要的法律制度。包括土地征收和土地征用。在2004年前,“土地征用”内涵等同于“土地征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后,征地制度中原有的“土地征用”被“土地征收”取代,新的“土地征用”成为另一种意义的制度。土地征收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主体利用国家强制力,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将一定范围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强制转为国家所有,并依法给予相应补偿的一种法律行为。(二)土地征收的特征1.土地征收具有国家强制力。征收是一种政府行为,是政府的专有权力,征收的主体是国家,具体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组织实施。政府行政征收权不以当事人双方的合意为前提,不需要经过土地所有权人的同意,土地所有权人也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并不得阻挠征地。第一讲中国征地制度概述5二、建国后征地制度的发展1953年《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专门规范“土地征用”的法规,在这部法规里正式提出了“土地征用”概念,即国家或政府为了获得建设项目的实现,可能通过强制性手段收取公有土地、私有土地的所有权或原国有土地使用者的使用权。并建立国家的所有权或使用权。当时之所以用“征用”不用“征收”,是因为“征收”一词在当时被赋予了革命措施的意义,使用“征用”一词,就是为了与“征收”相互区别。2.1958年《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完成后,农村土地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针对国家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也为妥善处理当时严重浪费对土地现象及补偿不足问题,1958年1月6日,国务院对1953《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进行修订并重新颁布。3.1982年《宪法》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1982年《宪法》对征地制度作了新的规定,其中第10条第3款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需要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4.1982年《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1982年5月,国务院根据《宪法》规定,发布了《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第一次比较完整地提出了征用集体土地的概6最新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解析念,并在此后的1986年和1988年的《土地管理法》中沿用了这一概念。该条例首次明确规定了征用土地补偿费的构成:土地补偿费、青苗补偿费、土地附着物补偿费以及农业人口安置补偿费;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途径调整为:就地农业安置乡村企业安置、迁队并队安置,以及通过农转非安排到集体或国有企业工作;征地补偿标准调整为:耕地为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3至6倍,无收益的土地不补偿。5.1986年《土地管理法》这是我国第一部《土地管理法》。将土地征用的法定事由具体限定为:国家进行经济、文化、国防建设以及兴办社会公共事业。6.1998年《土地管理法》1998年8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对1986年《土地管理法》进行了全面修订,在土地征用制度方面进行了重大调整。同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对征地审批和补偿程序等作了进一步规定。与1986年《土地管理法》相比,1998年《土地管理法》在征地制度方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土地征用的法定事由,调整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将原有五级土地审批制上升为中央级和级两级审批制度,使土地征用审批权集中在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7.2004年《宪法修正案》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宪法》第10条的相关内容修订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试读结束···...

    2022-09-13

  • 陕西省中药配方颗粒标准第1册》陕西省药品监督管理局|(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陕西省中药配方颗粒标准第1册》【作者】陕西省药品监督管理局【页数】180【出版社】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09【ISBN号】978-7-5369-7864-5【价格】168.00【分类】中成药-颗粒剂-标准-陕西【参考文献】陕西省药品监督管理局.陕西省中药配方颗粒标准第1册.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09.图书目录:《陕西省中药配方颗粒标准第1册》内容提要:《陕西省中药配方颗粒标准第1册》内容试读A艾叶配方颗粒AiyePeifagKeli【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艾ArtemiiaargyiLevl.etVat..的干燥叶经炮制并按标准汤剂的主要质量指标加工制成的配方颗粒。【制法】取艾叶饮片,加水煎煮,滤过,滤液浓缩成清膏,加辅料适量,干燥,再加入辅料适量,混匀,制成颗粒,即得。【性状】本品为黄棕色至棕褐色颗粒;气微香,味苦。【鉴别】取本品适量,研细,取1g,加70%乙醇30ml及盐酸2ml,加热回流1h,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20l使溶解,用乙酸乙酯振摇提取2次,每次20ml,合并乙酸乙酯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艾叶对照药材3g,加水50ml,煮沸30mi,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70%乙醇30ml及盐酸2ml,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2种溶液各5u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三氯甲烷-甲醇-甲酸(20:3.5: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三氯化铝试液,热风吹干,在紫外光(365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检查】应符合颗粒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104)。【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2201)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20.0%。【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512)测定。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柱长为150mm,内径为2.1mm,粒径为1.8m)以乙腈为流动相A,以0.1%甲酸溶液为流动相B,按下表中的规定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每分钟0.30l柱温。1。为30℃;检测波长为325m。理论板数按绿原酸峰计算应不低于35000。时间(mi)流动相A(%)流动相B(%)0~2892248→1092→904~810→1590→858~1215→1885→82121818→1982→8118~2219→2181→7922~2521→3779→6325-2837→10063→028~321000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绿原酸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30ug的溶液,即得。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适量,研细,取约0.2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人80%甲醇25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300W,频率40kHz)30mi,放冷,再称定重量,用80%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1,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本品按干燥品计算,每1g含绿原酸(C16H1O)不得少于3.0mg。【性味与归经】辛、苦,温;有小毒。归肝、脾、肾经。【功能与主治】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外用祛湿止痒。用于吐血,衄血,崩漏,月经过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外治皮肤瘙痒。【用法与用量】供配方用,遵医嘱。【规格】见包装。【贮藏】密封。·2·B白茅根配方颗粒BaimaogePeifagKeli【来源】本品为禾本科植物白茅ImeratacylidricaBeauv.var.ajor(Nee)C.E.Hu.的干燥根茎经炮制并按标准汤剂的主要质量指标加工制成的配方颗粒。【制法】取白茅根饮片,加水煎煮,滤过,滤液浓缩成清膏,加辅料适量,干燥,再加入辅料适量,混匀,制成颗粒,即得。【性状】本品为浅黄色至棕褐色的颗粒;气微,味微甜。【鉴别】取本品2g,研细,加稀盐酸0.5ml及乙酸乙酯25ml,超声处理10mi,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白茅根对照药材2g,加水50ml,煎煮30mi,离心,取上清液浓缩至近干,残渣加稀盐酸0.5ml及乙酸乙酯25ml,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绿原酸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供试品溶液和对照药材溶液各21,对照品溶液1l,分别点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冰醋酸-水(1:15:1:1:2)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检查】应符合颗粒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104)。【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2201)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20.0%。【性味与归经】甘,寒。归肺、胃、膀胱经。【功能与主治】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用于血热吐血,衄血,尿血,热病烦渴,湿热黄疸,水肿尿少,热淋涩痛。·3·【用法与用量】供配方用,遵医嘱。【规格】见包装。【贮藏】密封。。4·白前配方颗粒BaigiaPeifagKeli【来源】本品为萝藦科植物柳叶白前Cyachumtautoii(Dece.)Schltr.exLévl.的干燥根茎和根制成的配方颗粒。【制法】取白前饮片,加水煎煮,滤过,滤液浓缩成清膏,加辅料适量,干燥,再加入辅料适量,混匀,制成颗粒,即得。【性状】本品为黄色至棕褐色的颗粒;气微,味微苦。【鉴别】取本品0.5g,加水10ml使溶解,用乙醚振摇提取2次,每次20ml,合并乙醚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白前对照药材2g,加水50ml,煎煮30mi,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10ml使溶解,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2种溶液各51,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3: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检查】应符合颗粒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104)。【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2201)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24.0%。【性味与归经】辛、苦,微温。归肺经。【功能与主治】降气,消痰,止咳。用于肺气壅实,咳嗽痰多,胸满喘急。【用法与用量】供配方用,遵医嘱。【规格】见包装。【贮藏】密封。。5白鲜皮配方颗粒BaixiaiPeifagKeli【来源】本品为芸香科植物白鲜DictamudaycaruTurcz.的干燥根皮经炮制并按标准汤剂的主要质量指标加工制成的配方颗粒。【制法】取白鲜皮饮片,加水煎煮,滤过,滤液浓缩成清膏,干燥,加辅料适量,制成颗粒,即得。【性状】本品为黄白色至棕黄色的颗粒;气微,味苦。【鉴别】取本品3g,研细,加甲醇20ml,超声处理30mi,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白鲜皮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梣酮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3种溶液各10u,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环己烷乙酸乙酯(3:3: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检查】应符合颗粒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104)。【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2201)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5.0%。【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512)测定。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水(55:4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36m。理论板数按梣酮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梣酮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l含60μg的溶液,即得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装量差异项下的本品,研细,取约3g,精密称定,·6…···试读结束···...

    2022-09-07

  • 《历史》陕西省招生办公室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历史》【作者】陕西省招生办公室编【页数】95【出版社】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08【ISBN号】7387114【价格】0.59【分类】历史【参考文献】陕西省招生办公室编.历史.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08.图书目录:

    2022-07-23 历史epub下载 历史epub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