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库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研究》刘羽婷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知库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研究》【作者】刘羽婷作【页数】189【出版社】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22.01【ISBN号】978-7-5692-8980-0【价格】85.00【分类】马克思主义-生态学-价值(哲学)-研究【参考文献】刘羽婷作.知库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研究.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22.01.图书封面:《知库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研究》内容提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从制度入手解决价值观问题,消除资本逻辑下功利主义价值观。本书联系我国国情,浅谈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对我国生态建设的启示。书中具体收录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产生历史背景及理论渊源、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评价等内容。...

    2023-12-21

  • 考研2022毛中特必学考点解析徐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度云网盘

    考研2022毛中特必学考点解析徐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有的知识点都会有详细的讲解和答题技巧,这绝对是你需要的!第一部分:总论,第一章。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及其精髓。此部分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二章至第四章。主要阐述毛泽东思想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要内容。此部分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第三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五章至第十二章。全面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理论,包括第五章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第六章的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和第七章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第二层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布局,为第八章内容。主要阐述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第三层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条件和力量,包括内外部条件:第九章的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第十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依靠力量和核心:第十一章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第十二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考研不光是学历的不一样,你知识储备量也会比普通本科生多很多,所以社会对研究生的待遇肯定也会更好,加油学起来!...

    2022-12-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系列研究丛书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论》王伟光,邓纯东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系列研究丛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论》【作者】王伟光,邓纯东作【丛书名】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系列研究丛书【页数】479【出版社】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06【ISBN号】978-7-5598-3818-6【分类】国家-行政管理-现代化管理-中国-文集【参考文献】王伟光,邓纯东作.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系列研究丛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06.图书封面:图书目录:《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系列研究丛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论》内容提要: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及其中国化的国家治理理论为指导,通过中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经验及其启示,世界各国国家治理成功经验和失败案例等多重视角系统总结分析了古今中外国家治理的经验教训,分析了中国国家治理存在的问题,对中国新时代治理体制特点、优势、改革方向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推进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策建议。《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系列研究丛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论》内容试读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和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理论的重要基础和来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学习和借鉴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开始了治理社会主义中国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系统研究、全面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及其中国化的国家治理理论,是新时代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理论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国家的起源、本质、职能和消亡等方面进行论述的理论,称为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这一理论对全世界无产阶级寻求解放的革命斗争和实现无产1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论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指导意义。但是,新时期面对现实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国家理论遭遇到时代的挑战,这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如何正确掌握和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国家理论。因此,对马克思、恩格斯国家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不仅可以为丰富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提供较为牢固的理论基础,也可以为我们研究和透析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在中国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一)国家的阶级性与政治统治职能马克思关于国家性质的论述主要是从国家的起源出发进行考察的。关于国家的起源,马克思认为,在人类社会的初期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不可能存在阶级和人剥削人的现象,从而在经济方式上必然表现为原始公有制,而在政治方式上必然表现为原始民主制。但是,新的生产工具的使用,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以及交换的不断深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剩余产品出现,为剥削提供了可能性,产生了阶级分化,从而使得原始社会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产生了矛盾运动,所以“这种组织是注定要灭亡的”①。因此,马克思认为,国家是社会分化出阶级之后的产物。而在对国家形成过程的考察中,马克思首先将“生产”和“现实中的个人”联系起来,提出了两种“生产理论”,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分工”。马克思在分工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他的所有制理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10页。2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和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理论研究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把国家的产生同物质生产和社会分工联系起来,从而挖掘出国家产生的阶级根源和阶级利益本质。马克思对国家起源的思考是放置在现实世界之中,并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对“市民社会”进行探讨完成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第一次涉及国家产生的阶级根源和阶级利益本质问题。在此著作中,马克思明确地将自己的研究立场和研究方法奠基于“社会现实生活”,把唯物史观作为历史前提,从而提出了萌芽态的两种“生产理论”,即“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生命的生产,或是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①。可见,马克思是从两个维度来思考国家的起源问题,一种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特别侧重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考察,表现为“分工”理论;另一种是从人与社会的关系角度,主要考察生产关系形态,表现为“所有制”理论。马克思正是从国家的起源看出国家的本质,国家是因阶级的存在而起源的,那么它就不过是某个阶级的组织。换句话说,国家产生于阶级分化和阶级斗争,它是阶级统治的手段和工具。因此,马克思认为,国家“政权正是市民社会内部阶级对抗的正式表现”②,“是一个阶级用以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③。换句话说,国家是阶级统治和压迫的工具,国家具有阶级性属性恩格斯受马克思的直接启发,从国家的起源出发去考察国家的本质,并做出回答,即国家产生于阶级分化和阶级斗争,是阶级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0页。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75页。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22页。3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论统治的手段和工具,因而无产阶级要想取得胜利,必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他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国家起源的三种形式,从而进一步确定了国家阶级性的本质。恩格斯指出,在原始公社制度下,随着氏族组织的发展,生产工具不断改进,人们的劳动能力不断提高,产品逐渐出现剩余,这就为私有制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而且相伴随的是社会大分工的不断发展。首先是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也就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分裂为两个阶级: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①。随后是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这次分工则使奴隶制“成为社会制度的一个根本的组成部分”②。等到商业独立化之后,“奴隶的强制性劳动构成了整个社会的上层建筑所赖以建立的基础”③。可见,正是由于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社会分工的推动,导致财产占有在部落或氏族成员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的加剧最终使占有财富者与不占有或较少占有财富者变成了两个互相对立的阶级,即奴隶主和奴隶。奴隶主为了维护自身的特权,就需要一种维护社会秩序的暴力组织去镇压奴隶的反抗,从而把剥削和被剥削关系固定化、合法化。而氏族组织因不能有效地保护奴隶主阶级的特权,所以“它被分工及其后果即社会之分裂为阶级所炸毁。它被国家代替了”④。构成国家权力的“不仅有武装的人,而且还有物质的附属物,如监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8页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80页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84页。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86页。4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和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理论研究狱和各种强制设施,这些东西都是以前的氏族社会所没有的”①。这些不同于氏族社会的特征构成了国家的基本规定性。在氏族制度的基础上,恩格斯具体分析了形成国家的三种形式:雅典式,这种“国家是直接地和主要地从氏族社会本身内部发展起来的阶级对立中产生的”②,是“一般国家形成的一种非常典型的例子”③:罗马式,这种国家的起源不仅依赖于本氏族内部的阶级斗争,而且还掺杂着外族居民反抗罗马贵族的斗争:德意志式,这种国家是靠战争征服外国广大领土而产生的。因此,在恩格斯看来,尽管有各种不同的国家产生形式,但基本都是阶级斗争尖锐化的结果,区别仅在于有的是阶级对立的直接结果,有的则是阶级对立的延伸和渗透。最后,恩格斯对国家的起源做了总结概括。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原始的氏族管理机关已经逐渐从“人们的代表”变为“人民的统治者”。于是,“氏族制度的机关就逐渐挣脱了自己在民族中,在氏族、胞族和部落中的根子,而整个氏族制度就转化为自己的对立物:它从一个自由处理自己事务的部落组织转变为掠夺和压迫邻近部落的组织,而它的各机关也相应地从人民意志的工具转变为独立的压迫和统治自己人民的机关了”④。所以,“氏族制度已经过时了。它被分工及其后果即社会之分裂为阶级所炸毁。它被国家代替了”⑤。因此,恩格斯最后总结到,“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87页。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86页。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4页。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81页。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86页。5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论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人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①。由此表明,国家产生于社会,是社会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阶级矛盾不可调和是国家产生的最为根本的原因。国家的阶级性决定了国家只不过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国家的职能和目的就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方面,马克思认为,随着工业的发展,国家的压迫职能会增强。他说,不管是不是民主共和国,现代国家的压迫性比古代国家和中世纪国家都要突出。因为“现代工业的进步促使资本和劳动之间的阶级对立更为发展、扩大和深化。与此同步,国家政权在性质上也越来越变成了资本借以压迫劳动的全国政权,变成了为进行社会奴役而组织起来的社会力量,变成了阶级专制的机器。每经过一场标志着阶级斗争前进一步的革命以后,国家政权的纯粹压迫性质就暴露得更加突出”②。另一方面,恩格斯也认为,随着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到国家所有制和发展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人民的剥削也会更甚以前,因为“现代国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资本家的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它越是把更多的生产力据为己有,就越是成为真正的总资本家,越是剥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86一187页。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2页。6···试读结束···...

    2022-10-11

  •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课程教改探索》张光永主编;韩福才副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课程教改探索》【作者】张光永主编;韩福才副主编【页数】444【出版社】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87.04【ISBN号】7-5603-0015-4【价格】2.90【参考文献】张光永主编;韩福才副主编.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课程教改探索.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87.04.图书目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课程教改探索》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课程教改探索》内容试读政治经济学要重视现实问题的研究策谈经济体制改革的儿个问题周叔蓝重视现实问题是提离改治经济学教育质橙的关键这次会议是要探讨如何提高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质量。提高改治经济学的教学质量无疑要从多方面做工作,而关健则是要加强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大专院校的学生学习政治经济学一般都带着自已的问题和要求,他!希望通过学习学会认识社会经济现象,了解国民经济发展的趋势。有的学生还带着自己的观点来学习改治经济学。现在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中问题很多,西方经济学理论也通过各种渠道传输给学生,影响他们对问愿的看法。政治经济学如果不加强对现实问题的研究,是难以满足学生要求的」我对政治经济学的教学情沉了解不多。但是从经济学界讨论的问题来看,也深感政治经济学有加强研究现实问题的必要。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种必要性:国有经济和私有经济孰优孰劣。马克思主义是相信国有制经济有优越性的。但是我国经济论坛上也提出了国有制和私有制孰优孰劣的问题。例如有的同志认为,越是大规模专业化生武,私人经营的效率越是比国营高。有篇论文对于国家所有集经营和私人所有私人经营两类企业的行为从经营自的、收人分配、要素占用企业家行为、长期生产行缝为、短期生产行为等多方面进行了比较,得出了如下结论:私人所有私人经营企业的微观效益,高于国家所有集体经营企业的微观效益。文章认为,“微观经济运行效率,是决定不同制度或体制经济效率高低的基础。国外的改革经验和教训表明,我们必须审慎地选择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企业模式”。问题提得是很尖锐的,政治经济学的教育和研究工作不能回避。国有企业能不能自负盈亏。《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国有企业能够和应该实行自负盈亏,但是理论界也还有不同看法。有一篇文章说:有的人把企业放到独立商品生产者的位置上来,实行投资使用的有偿制,把经理厂长的职能变成为资本增殖的责任承担者,让其自负盈亏,这样就把投资决策权交给企业的经理、厂长,国家的计划指导只能是考参性的,而对于客观经济规律的运用则主张充分发挥价值规律和市场自发调节的作用,企图以这种资金增殖的内在制约力来起到自动机制的作用。其实说到底,这些处方都是从资本主义那里搬来的。把适合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各种要素,硬塞到杜会主义生产方式中来,~显然是不合适的。也有人说:“生产资料国家所有是黄盈不负亏的根源”,“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企业行为失控的根源”;他们不同意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对分离的提法和主张,认为“国家所有和企业经营相对分离不仅不利于解决亏损企业经济动力不足的问题,也不利于其他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于这个问题,政治经济学教育中也是要涉及的。如何对待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论是劳动价值论,而当代西方经济学家很多是反对芽动价镇论的,一段时期来国内理论界是两种逆论并荐,赞同西方经济学观点的同志一般不公开批评劳动价植论,但最近的文章和书籍中也有对·2···试读结束···...

    2022-05-09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PDF版高清免费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者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导读PDF版本书侧重于教学和研究型学习的需求,并附有精选作品的介绍性读物。导读的写作强调对文本第一手资料的分析,力求以现实的方式诠释马克思主义文本的真谛。今天,小编准备了马克思主义经典选集和导读PDF版。欢迎下载。相关内容部分预览简介全球化和高等教育的开放性要求我国高等教育要培养“基础厚、素质广”的创新人才。根据当前高等师范院校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非师范专业的目标,设计了本教材。精心挑选和编辑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所谓经典,主要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标志的创新成果。.通过经典作品的演绎,研究和自学理解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素质,初步夯实原创作品的基础,提高学生的课文解读能力和理论创新水平。本书精彩介绍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提高广大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特邀请有关专家学者编写《马克思主义经典选读导读》一书。当精选文章时,我们不仅要考虑马克思主义的整体体系,还要考虑到每一位领导人著作的代表性,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和当前的现实意义。本书的结构主要包括两部分:原著的选择和原著的介绍。在选取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后,我们对经典著作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不仅阐明了每部著作的创作和出版的历史背景,让广大党员干部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部经典著作,进一步提炼经典著作的主要思想内容,让广大党员干部更好地把握原著的主要思想工作。书籍内容前言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节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导论(节选)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关于费尔巴哈的论文》简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国意识形态(节选)《德国意识形态》导论(节选)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节选)共产党宣言简介(节选)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论(节选)导论前言”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节选)《资本论》第一卷介绍(节选)对马克思哥达纲领的批判哥达纲领批判简介恩格斯的反杜林理论(节选)“反杜林”简介(节选)恩格斯:从乌托邦到科学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从乌托邦到科学发展》简介恩格斯家族、私有财产与国家和起源(节选)“家庭、私有财产与国家和起源”简介(节选)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导论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节选)《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导论(节选)列宁谈辩证法《谈辩证法》简介列宁关于谷物税(节选)《论粮税》(节选)纪事解读毛泽东实践论《实践理论》导论毛泽东的矛盾论《论矛盾》简介毛泽东谈十大关系《论十大关系》简介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向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向前”介绍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介绍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节选)《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的讲话》导言(节选)...

    2022-12-07 马克思关于资本的名言 马列经典书籍《资本论》读后感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df免费版高清完整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点评:201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最新正版教材2018马源教材电子书免费分享给大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版是两门课的教材。2018年版马克思是替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重点教材。本站提供免费下载,需要自己拿,高清无水印。2018马源课本预习目录简介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两大显着特征三个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的四个自觉学习与应用世界的物质性与发展规律SectioWorldDiverityadMaterialUity1、物质及其现有形态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3、世界在物质上统一第二节事物的联系与发展1、连接与发展的普遍性2、接触与发展的基本环节3、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4、量变与质变定律与否定定律第三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1、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科学的认识方法2、辩证思维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法3、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第二章认知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部分实践与认知第2节真理与价值第三节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4、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和特殊形式第2节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动力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4、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3节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与本质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1、商品经济的形成与发展2、价值规律及其作用3、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4、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出现2、劳动力变成商品,货币变成资本3、资本主义所有制4、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第3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本质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1、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2、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3、经济化及其影响第二节纠正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二战后资本主义变迁的新特征2、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与发展趋势1、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第二,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第六章社会主义发展及其规律五百年的社会主义历史1、社会主义从乌托邦到科学2、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现实3、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4、中国社会主义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第二节科学社会主义总则1、科学社会主义总则的主要内容2、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总原则第三节在实践中探讨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1、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2、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3、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第七章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及其最终实现展望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1、预测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二段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1、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第二,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第三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1、坚持崇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2、坚持理想信念,投身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简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年版)是中宣部、教育部组织专家学者修订编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本书充分体现了去年以来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成果,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宝贵经验,体现了我国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富裕为基础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政策体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介绍1、马克思主义的狭义和广义解释: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原理理论、基本观点理论和学说体系,还包括其后继者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不断发展。2、马克思的三个来源、三个组成部分和基本内容:三个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包括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基本立场是坚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基本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本方法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社会渊源、阶级基础、思想渊源1)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和历史条件。2)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烈,强烈要求科学理论的指导。这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3)思想渊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代表)、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渊源。4)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渊源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核心和黑格尔辩证法的理性核心4、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完善:1844年德法年鉴中的一篇论文显示,马恩完成了向共产主义的过渡。1844年《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完成了历史观的革命。1848Mare的GCD宣言发表。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全面阐释了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系统概述剩余价值理论,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马恩有两个重要发现。剩余价值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1876-78年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5、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列宁主义。苏联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间背景。从1870年代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与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帝国主义的内部矛盾。列宁主义:背景。沙俄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矛盾。无产阶级的形成和发展。列宁的思想与理论探索。一是帝国主义阶段的新特点。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二是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的矛盾。第三,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第四,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及其在一国或多国的胜利。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进行了工人阶级和人民的革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使社会主义成为现实,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列宁的主要理论成就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探索与发展。一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二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与实践相结合,创立列宁主义,创造马克思主义新阶段。列宁的革命探索,列宁的政治遗嘱。)苏联模式:省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GCD成立。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历程MZD思想,***理论,三大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XJP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这一思想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也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了当代的、独创的贡献。6、马克思主义的显着特点:科学的、革命的、实用的、以人为本的、发展的。7、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观:认知工具、指南、科学真理。观察当代社会变化的认知工具,引导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8、如何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参考教材,学习XJP***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讲话)***的讲话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国GCD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了“从东亚病夫站起来”和“从站起来”的“致富”大跃进,现在迎来了“致富到变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自觉肩负新时代民族复兴的使命。实践是理论的源泉,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一切社会生活本质上都是实践的”,没有行动比不行动更糟糕。在企业中,更要注重实践。努力学习理论知识,指导研发、制造和营销的具体实践。还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实践经验,进一步提高理论认知。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和信念,不忘初心和使命。XJP***指出:“信仰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粤海人的政治灵魂,是粤海人经得起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政治决心,进一步建设“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不移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始终坚持远大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对远大理想和目标的清醒认识和执着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以不等时、日夜奋战的精神,努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lt/gt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与发展规律1、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与世界观的概念解释: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和关系(1)哲学是一种系统的、理论的世界观。世界观是哲学的内容,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世界观,又称宇宙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普遍基本观点和观点。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用最普遍的概念和逻辑形式进行理论加工而构建的知识体系。(2)哲学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方法论。哲学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和普遍规律的理论,是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普遍反映和把握。因此,它对所有具体的科学和实践活动具有普遍的方法指导作用。方法论是理解和改造世界的普遍基本方法。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体。(3)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为哲学的出现提供了经验知识和基础。哲学从特定科学中得出一般性结论。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2、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基本哲学问题:思想与存在的关系哲学基本问题,又称哲学根本问题、哲学最高问题,是指思想与存在、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恩格斯在他1886年出版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古典德国哲学的终结》一书中首次明确说明了这一点。3、材质视图:列宁对实体的定义及其含义:1)列宁对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记客观现实的哲学范畴,它是人通过知觉感受到的,它独立于我们的感官而存在,由我们的感官、摄影、反射再现。”2)列宁实质定义的含义列宁关于哲学问题的科学规定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a)从唯心论和二元论划清界限()它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c)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观点的缺点(d)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哲学唯物观的演变:在古代,以单纯唯物主义为代表;近代以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恩格斯、列宁为代表。5、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与时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动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空观。6、实践是自然和社会存在的基础:为什么。要点: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和社会的前提,也是统一现实的基础;实践是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社会现实的关键。社会生活的实用性。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领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认为,实践是知识的源泉,是知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知识正确性的唯一标准。实践与知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实践决定知识,知识产生巨大的反应。正确的科学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7、意识及其本质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人脑的功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形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人的意识从起源上看是由社会劳动创造的。意识的含义:(1)、人可以主动了解世界1、自觉主动的特征(1)、意识活动是有目的的(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的创造性和意识的选择性(3)、世间有不为人知的事,没有不为人知的事(2)、人可以主动改造世界1、意识在改造客观世界中起着引导作用2、意识可以调节和控制人类活动意识的起源:意识的产生不仅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社会的历史过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物质从自身发展中产生思维生物,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三个决定性的环节:/1.低等生物对刺激敏感性的反应特性;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人脑的功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8、如何正确认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一是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尊重法律,认识和运用法律,辩证结合实践。第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条件。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的方法、物质条件和手段。第三,在社会史领域,历史走向与学科选择的关系。历史潮流的客观必然性和主体选择的活力。受客观规律、特定发展阶段可能出现的各种趋势、选题方向、目标和方法、实践检验等限制。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趋势和选择的辩证统一。生产力的发展、国情的走向、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政治条件、历史文化传统,都关系到学科的选择。9。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物质是原则,世界与物质统一,物质是基础。意识与物质统一:意识的起源、性质和功能解释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性和统一性。人类社会在物质上是统一的:物质材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用为本质,社会与物质相统一。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物质活动、物质生产方式的组成部分。物质统一原则的含义: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有助于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它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思路和思维方式。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我们坚持实事求是。从现实出发是唯物一元论的根本要求。10。唯物辩证法的概念解释。定义。一般特征:连接和发展。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想的哲学方法;它是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式之一;它最早是马克思提出的,也是其他马克思主义者(比较突出的)最先提出的。由恩格斯、列宁、托洛茨基、MZD等发展起来的一套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体系);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11.唯物辩证法的概念解释。定义。一般特征:连接和发展。12.变化与发展:发展观:第一,发展是前进和崛起的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消亡。二是事物发展的过程。发展形式是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延伸与交替,发展内容是事物的运动形式、形式、结构和功能关系的更替。第三,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从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不可抗拒的历史进程。13.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和规律。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因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性。辩证法三大规律:对立统1、量质变化、否定之否定。14、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它揭示了辩证法的根本内容和变革发展的动力。解释了发展的动力。它是一条中心线,是认识和理解辩证法规律范畴的大师,它提供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分析矛盾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方法。15、矛盾身份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首先,身份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第二,它是事物发展的内容之一,它使矛盾双方能够吸收对自己有利的因素,从而发展;第三,规定了事物转变的可能性和发展的基本趋势。矛盾的斗争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一是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了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了两者发展的不平衡面,为对立面的转化和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其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反映另一种矛盾过剩的决定性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导致矛盾统一的破裂和体验,矛盾统一的出现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1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万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贯穿于万物的发展过程。总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矛盾的特殊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有其特殊性;其次,每个事物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矛盾都有其特殊性。(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个性的关系。两者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17.辩证否定观及其意义辩证否定论的基本内容1)否定是对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一个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是旧品质向新品质的飞跃。3)否定是新旧事物之间的纽带,新事物是从旧事物中诞生的,新事物与旧事物之间是通过否定的联系。4)辩证否定的本质是“扬弃”,新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旧事物,克服其消极因素,保留其积极因素。辩证否定的含义科学的否定观在唯物辩证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和进步本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行事,要求我们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反对肯定一切或反对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点。形而上学把对事物的否定看作是一种简单的外在否定;它把否定看成是彻底的放弃,把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分开。18.辩证思维与现代思维方法。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现代思维方式:方法集群。控制、信息、系统、建模、理想化。当代大数据、数学分析和模型、智能等。辩证法与现代科学方法的关系。辩证思维的基本原则和精神。辩证和创新的方法。学习辩证法,增强思维能力。什么是辩证思维能力。辩证思维、历史思维、战略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1、实践的本质、特点和基本结构。本质:人类积极改造世界的社会物质活动。特点:即时现实、有意识的主动性、社会历史。结构:主体、客体、中介。2、实践主客体关系:辩证关系与互动。包括实践、认知、价值关系。首先,实践的主客关系与认知的主客关系本质上是一致的。第二,认识的主客关系不仅是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而且是转化与转化的关系。Third,theujectrecogizetheoject,whichialotheroceoftraformigtheoject.Theujecttraformtheoject,adtheultimategoalitoatifyitoweedadformavaluerelatiohi.3、Aalyzethemovemetchageoftheaictructureofractice:Thetwo-waymovemetofujectojectificatioadojectujectificatio.Firt,ujectojectificatio.Humaactotheoject,adchageitructureadfuctioaccordigtotheeed,formigaewojectiveoject.Secod,theujectivizatioofoject.Theexiteceformoftheojectiveojectitraformeditoalifetructureelemetoraeetialforceelemet,adtheojectecomeaartoftheujectadloeitojectivity.Third,thetwo-waymovemetiaiearaleaectofracticalactivitie,whichitheremieadthemediumofeachother.Humareolvereal-worldcotradictioitheiriteractio.4、Formadtyeofractice.Tye:materialroductioractice,ocialadoliticalractice,cietificadculturalractice,virtualractice5、TheroleofracticeicogitiveactivitiePracticeithefoudatioofcogitio,aditdeciiveroleicogitioimailyreflectedithefollowigfouraect:A.Practiceroducetheeedforkowledge.Ifeolewattotraformtheworld,theymutfirtudertadtheworld.Humacogitiveactivitiealwayervetheecificeedofocialracticeieachera.Thetakofcietificreearcharealodetermiedaroudtheeedofocialractice.B.Practicerovidetheoiilityforudertadig.Ithefialaalyi,therolemraiedyhumaracticecaolyeolvedyrelyigoadthroughractice.Practicecreatetheecearymaterialcoditioadmeaforthecotiuoudevelometofhumakowledge.C.Practiceealekowledgetoegeeratedaddeveloed.Olyyracticallytraformigadtraformigtheojectcaeolefullyexoethetruetate,attriute,relatiohi,eeceadlawoftheojectadolyymakigtheireeorgadirectlycotacttheojectthroughractice,catheoject'realtate,roertie,relatiohi,eeceadlawefullyexoed.Variouheomeaarereflectedithemid,formigacertaidirectexeriece,adtheriigtoratioaludertadig.D.Practiceitheolycriteriofortetigthetruthofkowledge.Whetherhumathikighaojectivetruthiotatheoreticaliue,utaracticaloe.Peolehouldroveiracticethetruthoftheirowthikig,thati,therealityadoweroftheirowthikig,adthelocalityoftheirowthikig.6、Kowtheeeceadtherouteofkowig.Criteriaforjudgigmaterialimadidealim,awertoaicquetioofhiloohy.TheMaterialitCogitiveLie:FromThigtoFeeligadThought.Adheretothetadoitofreflectiotheory,cogitioithereflectiooftheujectotheoject,adkowledgeilearedthroughcotact.Thelieofidealimcogitio:fromthelieofthikigadfeeligthig,ujectiveidealimadojectiveidealim.Beforethehumaraikowtheworld,thereiatracedetalexitecethatrecedematter.Cogitioiujectiveelf-geerated,ujectiveidealimorofkowledge.God'revelatioorojectiveiritualroduct.7、Thecharacteriticoftheoldmaterialiteitemology:ercetualituitio,aivereflectiotheory.Maiflaw:Firt,oeitotalkaoutkowledgeaartfromractice,adottoudertadthedeciiveroleofractice.Secod,theydootudertadthedialecticalatureofcogitio,thecotradictioetweetheujectiveadtheojective,adtheroceduralature.8、Dialecticalmaterialimeitemology:Itiaactivereflectiotheoryaedoractice.Iheritedthematerialiticreflectiotheoryadovercomethedefectoftheoldmaterialim.Adheretothecietificracticeaaecialracticeview.Practiceiaocialmaterialactivitythatactivelytraformtheworld,aditithefudametaldiffereceetweedialecticalmaterialimeitemologyadidealimadmetahyicalmaterialim.Tworomietfeature:firt,theitroductioofracticalerectiveitoeitemology,adecod,thealicatioofdialectictoreflectiotheory.Characteriticofcogitio:Firt,theojectivereflectioofcogitio.Secod,activecreativity.9。Fromrealizigtheeceityadimortaceofractice.Firt,theuroeofracticeitotraformtheworld.Theievitalewaytotraformideaitoreality.Secod,thetruthofkowledgecaolyetetedadcofirmediractice.Correctigmitakeaderfectigdevelometofkowledgeadrelatedtheorie.10。Theaicroceofcogitio:Firt,fromracticetokowledge,fromercetualkowledgetoratioalkowledge.Fromojectivetoujective.Secod,fromawareetoractice.Fromirittomatter,fromthoughttoexitece.Thethirdithedialecticaldevelometroceofractice,udertadig,re-ractice,adre-udertadig,cyclicaladedle.Thedialecticalmovemetadlawofracticeadcogitio.Theitermediarylikfromcogitiotoractice:etalihigracticegoal,formigracticecocet,formulatigracticela,coductigitermediateexerimet,uigcietificracticemethod,adfiallyorgaizigadroagatigtheeole,adtheeolemateradtraformthemitomaterialower.11.Thedialecticalrelatiohietweetruthaderror:Thedialecticaluityoftruthadfalehood.Firt,thetwoareooed.Aoluteooitioadriciledoudariewithiacertairageadcoditio.Secod,truthitraformeditofalehoodudercertaicoditio.Theecificityadcoeofthetruthadotherlimitatio,eyodthecoeadloofcoditio,thetruthecomeafallacy.Thetruthicomreheive,adlookigatitoe-idedlyycuttigoffthecoectiowillaloleadthetruthtofallacy.Third,thefallacyitraformeditoituitioudercertaicoditio.Themodificatiooftheecificojectcoditiorage,iliewiththeachievemetofcoverio.Fourth,truthalwayexiticomariowitherroraddeveloitruggle.Sticktothetruthadcorrectmitake.Practiceitheolycriteriofortetigtruth:fromtheatureoftruthadthecharacterofractice.Twocaleofractice:truthadvalue....

    2022-05-06

  •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研究》成林萍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研究》【作者】成林萍作【页数】162【出版社】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21.02【ISBN号】978-7-5638-3169-2【价格】39.00【参考文献】成林萍作.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研究.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21.02.图书封面: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研究》内容提要:本书通过对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运动的研究,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的社会背景、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及学习特点,分析了中共领袖群体和延安知识分子群体对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的贡献,总结了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的经验,以期为鉴往知来,存史资政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研究》内容试读第一章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的社会背景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的顺利展开与推进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中国共产党肩负的革命任务、“建设大党”的自我要求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提出了现实要求;具备较高理论素养的中共领袖群体、延安知识分子群体的积极贡献和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为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一、完成抗日民族战争的革命任务是开展学习运动的现实要求延安时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殊阶段,国内外形势和社会矛盾异常复杂尖锐。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的开展与中国的革命进程密切相关,是应对抗战爆发后复杂局势、完成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革命任务的需要。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根源在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张要求和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猖獗。自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日本就制订了一个向外侵略扩张的计划,立足于用武力侵略和吞并朝鲜、中国等亚洲周边国家,这就是妄图称霸亚洲、征服全世界的“大陆政策”。1927年7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在东方会议上向天皇呈送的密奏中披露了他们的征服战略计划,“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国征服,则其他如小中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掌握满蒙权利,乃是第一大关键也”。奏折还提出,“明治大帝遗策的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均已实现”,“第三期是吞并满蒙、征服中国全土”。①“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征服中国大陆的第一步,也是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起点。“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成立伪“满洲国”,攫夺了①易显石,等:《“九一八”事变史》,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7页。1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研究东北许多权益。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华北,阴谋策划华北五省自治,加紧了在华侵略步伐。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的全面吞并中国的侵略行动,暴露了日本把中国变为其独有殖民地的野心,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因为日本帝国主义肆意扩大侵略,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已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阶级矛盾依然尖锐存在着,但要服务于主要矛盾而退居次要地位。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并存,共产党和国民党两个领导中心并存,形成较为复杂的局面。尽管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影响到了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和利益,但国民党为一己之私却迟迟下不了抗战的决心。1931年8月22日,蒋介石在南昌讲话中曾说:“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做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为奴隶而不可得。”①1936年7月,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上说:“从去年11月全国代表大会以后,我们如遇有领土主权再被人侵害,如果用尽政治外交手法,而仍不能排除这个侵害,这就是我们不能容忍的时候,到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做最后之牺牲。”但又说,“并未到达绝望时期”,“并未达到最后关头”。②面对“九一八”事变后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和全国人民呼吁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呼声,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以使国民党政府的对日政策向抗战的方向转变。国民党政府在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鉴于自身统治面临的危机开始进行抵抗侵略的准备,但同时仍然没有完全放弃对日本的幻想,比如希望把“七七”事变限制在“地方事件”的范围内等。总体来看,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国民党政府对日本步步紧逼的侵华战争采取的基本上是一种妥协退让政策。“七七”事变后,对日本的进攻仍是若明若暗,或战或和举棋不定。面对这种复杂的局势,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一方面积极地进行抗日参战的准备,一方面努力促成国民党蒋介石彻底转变政策下定全国抗战的最后决心。1936年9月,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出《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和《关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形势与民主共和国的决议》,明确指出,目前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所以把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抗日反蒋”的口号也是不适当的。1937年7月18日,延安召开市民大会,毛泽东到会讲演。据当时报纸记载:“演词激昂,听众均摩拳擦掌,热血沸腾,愿赴抗日战场,与日寇决一死战。”③毛泽东针对国民党内的妥协倾向指出,日①荣孟源:《蒋家王朝》,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1年版,第51-52页。②张其胸:《先总统蒋公全集》第1册,台北: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4年版,第1018页。③《新中华报》,1937年7月19日。2第一章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的社会背景引■本对华的基本方针就是建立所谓的“东亚新秩序”,也就是灭亡中国,把中国变为它的附属地、殖民地。国民党以为靠对日妥协而不经过持久抗战就可以让日本让步,只能是幻想。他表示,中国共产党人愿同国民党人和全国同胞一道为保卫国土流尽最后一滴血,实行坚决的抗战。在亡国灭族的紧急关头,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大声疾呼:“立即停止内战,组织全国的抗日统一战线,发动神圣的民族自卫战争,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进攻,保卫及恢复中国的领土主权,拯救全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①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集团的心脏地区和英、美等国的在华利益,蒋介石感到如再不进行全国性抵抗则自身统治难以维持。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9月23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合作为标志的全民族共同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对于《宣言》的发表和蒋介石的谈话,毛泽东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这在中国革命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这将给予中国革命以广大的深刻的影响,将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生决定的作用。”②同时指出,此时的统一战线还不是一个坚固的统一战线。随着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中国共产党公开、合法地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成为全国群众性的政党,并将在更为复杂的斗争环境中去迎战一切困难与阻力。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如何理解当前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如何看待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处理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的关系,怎样实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等等,是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迫切需要学习的。“党内教育问题,现在特别重要。在思想上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武装全党同志,是党目前争取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的最主要的任务,必须使全党同志了解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养成学习理论的兴趣,只有这一武器能够使我们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下,正确地解决问题,而不犯严重的错误。”③全党只有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并以此指导抗日战争中的问题,才能够取得这一战争最后的胜利。可见,全体党员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学习,正是为了使中国共产党更加民族化,更加适合抗日救国的需要。①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77页。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64页。③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第263页。3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研究二、总结经验教训、统一全党思想,是开展学习运动的出发点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但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并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有过“左”和右的沉痛教训。党内接连出现的“左”、右倾错误,特别是“左”倾错误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全党理论准备不足,不能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因此,进行党内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提高党员的理论水平、统一全党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迫切任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离不开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共产国际存在的24年(1919一1943年)间,中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国际的支部接受它的直接领导。共产国际二大通过的《加人共产国际的条件》规定,凡是加入共产国际的各国党都必须执行共产国际代表大会及其执行委员会的一切决议。但是由于地缘与国情的原因,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革命过程中,没有充分的经验,还不能充分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或者说不很了解中国社会、中国民族和中国革命的规律,一度出现将十月革命的经验模式化、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再加上那时的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还处于幼稚期,许多党员干部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缺乏科学的认识和把握,对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没有足够的认识:政治斗争经验缺乏,不能独立自主地思考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也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些原因导致中国共产党在早期的革命斗争中,接连犯了陈独秀的右倾和瞿秋白、李立三、王明的“左”倾错误,令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损失。首先是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任总书记,陈独秀错误的最集中体现就是“二次革命论”。他认为,中国工人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资产阶级是理所当然的民主革命的领导者,无产阶级不过得着一些自由与权利。“共产党取得政权,乃是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事。”①正是受到“二次革命论”和共产国际的影响,大革命后期陈独秀放弃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和对武装力量的控制权,使得革命群众不得不赤手空拳面对敌人的屠杀,最终导致大革命失败,革命进入低潮。土地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奋起反抗,进行了多次武装起义,建立起数十块革命根据地,尤其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道路,并最终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态势。但①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252页。4第一章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的社会背景引圆是由于当时党内某些领导人的急于求成心理和错误冒险思想,再加上苏联的盲目指挥,我们在土地革命时期又犯了三次“左”倾错误。第一次是瞿秋白“左”倾盲动主义错误,在共产国际“不断革命”的错误观点影响下到处冒险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城市武装暴动,给党和革命带来巨大损失。第二次是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他过高估计国内革命形势,企图通过中心城市武装暴动进而夺取全国政权,结果白区的党组织遭到了毁灭性破坏,革命受到严重挫折。第三次是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持续四年之久,影响最大、危害最深。国统区的地下党组织几乎全部损失,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长征。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左”倾错误是党成熟和夺取胜利最主要的障碍之一。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遵义会议,“左”倾错误路线在党内的统治时间相当长,始终没有得到根本纠正。对此刘少奇曾总结道:“中国党有一极大的弱点,这个弱点,就是党在思想上的准备、理论上的修养是不够的,是比较幼稚的。因此,中国党过去的屡次失败,都是指导上的失败,是在指导上的幼稚与错误而引起全党或重要部分的失败,而并不是工作上的失败。”①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要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必须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不断提高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只有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才能克服错误思想在党内的影响。共产国际七大是共产国际最后一次代表大会,总书记季米特洛夫在大会上提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应该建立反法西斯人民阵线,并要求各国共产党从本国实际出发建立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统一战线。各国共产党“在学习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时,必须实际研究本国无产阶级斗争的各种根本问题,以便以后回去做实际工作时,能够独立地把握方向,能够成为独立的实际组织者,能够带领群众同阶级敌人进行战斗”。②根据共产国际七大精神,中国共产党不再简单照搬苏联共产党的工作方法,逐步放弃对各种外部指示的教条主义态度,开始探索适合中国革命自身特点的路线方针政策。随着日本侵华步伐加剧,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国共两党共同的任务。在与国民党合作问题上,以毛泽东、张闻天为代表的一部分中共领导人反复强调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他们认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党内一些同志常常只看到统一的方面,没有看到不统一的方面,忘记了国共两党斗争,轻信国民党,党内右倾投降主义的危险可能要成为党内的①《刘少奇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20页。②中央党史研究室:《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31一1937)》第17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103页。5···试读结束···...

    2022-05-0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各种主义epub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二卷·1949-1976(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

    2022-04-02

  • 马克思传(第4版)(马克思主义研究译丛·典藏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

    2022-04-02

  • 马克思传(第4版)(马克思主义研究译丛·典藏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

    2022-04-01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二卷·1949-1976(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作者:总主编顾海良本卷主编王树荫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格式:AZW3,DOCX,EPUB,MOBI,PDF,TXT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middot第二卷middot1949-1976(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试读:总序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新的关键阶段。时代变迁呼唤理论创新,实践发展推动理论创新。我们正逢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一个大好时机。从国际来看,马克思主义研究正处于热潮阶段。尽管苏东剧变后,国外有许多人在鼓吹ldquo告别马克思rdquoldquo抛弃马克思rdquo等论调,但也有不少有识之士在研究马克思,主张ldquo走近马克思rdquo、ldquo重读马克思rdquo、ldquo回到马克思rdquo、ldquo反思马克思rdquo、以新的理论成果ldquo超越马克思rdquo。国际范围内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讨会在世界各地频繁召开,会议规模越来越大,会议形式越来越灵活,参会人数越来越多,研讨领域越来越宽,讨论问题越来越深入,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国际范围内涌动着一股研究马克思的热潮。这一切说明,ldquo马克思是对的rdquo,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并没有终结,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并没有消除,马克思主义的生机并没有停止。马克思主义仍然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从国内来看,中央正在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处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重要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形成和发展,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积累了宝贵经验,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为理论工作提供了广阔舞台;全党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为理论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编写了这套ldquo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rdquo。编写出版这套丛书,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回应时代变迁提出的新挑战,抓住实践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展示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着力培养造就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理论,所以我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够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一直出版下去,最后真正成为一套名副其实的ldquo丛书rdquo;马克思主义是开放包容、博采众长的理论,所以我们希望,这套丛书的作者队伍不断扩大,能够进入此套丛书的著作越来越多;马克思主义是十分严肃的科学,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所以我们也希望进入此套丛书的著作质量越来越高。本套丛书的出版,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ldquo211工程rdquo和ldquo985工程rdquo的资金支持,首次进入丛书的著作,大都属于ldquo211工程rdquo科研项目mdahmdahldquo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与创新rdquo和ldquo985工程rdquo科研项目ldquo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rdquo的最终研究成果。本套丛书的出版,也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贺耀敏先生非常关注此书的编写出版事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政治与公共管理分社社长郭晓明先生,以及丛书的每位责任编辑,都为丛书的出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编写出版此套丛书,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一个初步尝试。为了使丛书编得更好,恳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年11月导论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全中国的执政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中国共产党围绕ldquo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rdquo这一全新主题,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ldquo第二次结合rdquo的探索历程,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1、1949mdah1976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线主题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贯穿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克服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找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有力武器。1949mdah1976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ldquo第二次结合rdquo,主题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对ldquo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rdquo这一全新时代课题的不懈探索。新中国成立至1976年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mdah1976年,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历史阶段,既有凯歌行进的峥嵘岁月,也有挫折失误的曲折历程,前承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渊源,后对改革开放新时期产生重要影响。无论是成就与经验,还是失误与教训,都是一笔宝贵财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过渡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建立新中国以后,如何从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是党面临的崭新课题。中国共产党人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ldquo第二次结合rdquo,ldquo为我们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积累了经验和提供了条件,为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胜利发展、为中华民族阔步赶上时代发展潮流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rdquo。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的ldquo第二次结合rdquo,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和时代主题就是ldquo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rdquo。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此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从新民主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的确立;从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到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的建立;从ldquo第二次结合rdquo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任务的提出,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创立;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与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到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教育事业和理论的发展;从外交方针的调整与中苏两党意识形态的纷争,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的再次确立;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重大曲折,到坚持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确趋向的不懈努力,中国共产党人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2013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ldquo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rdquo。本书将全面阐述1949mdah1976年间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和经验教训,系统展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ldquo第二次结合rdquo进程中的理论成果。2、1949mdah1976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1949mdah1976年期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前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后续社会主义改革时期。新中国历史包括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本质上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改革开放前,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取得了巨大成就,改革开放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地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科学地论述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辩证关系:ldquo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rdquo这是我们撰写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遵循。我们认为,毛泽东主席逝世、ldquo四人帮rdquo被粉碎、ldquo文化大革命rdquo事实上停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党史的重要转折点,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一个重要节点。所以,本卷开篇阐述《共同纲领》对新中国的设想和新中国成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下限定在1976年10月,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结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开始转向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49mdah1976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1949mdah1952年新民主主义社会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53mdah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56mdah1966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66mdah1976年ldquo文化大革命rdquo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基本完成,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围绕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展开。新民主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的必然趋势。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已经确立的基本共识。《共同纲领》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是这一设想的具体体现。中国共产党人以ldquo进京赶考rdquo的姿态,在新中国初期即开展了全党的整风、整党运动;在意识形态领域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并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运动,逐步在全社会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随着土地改革任务的完成,党开始了新民主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对新中国社会性质和特征作出了自己的判断;提出了以实现工业化的目标和道路为主要内容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新中国的各项建设事业得以顺利展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在全国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1953mdah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为目标指向。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为指导,实施ldquo一化三改造rdquo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积累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理论。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此同时,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实施,中国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确立和发展。在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ldquo以苏为鉴rdquo,提出了ldquo第二次结合rdquo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任务,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ldquo两步走战略构想rdquo,中共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判断、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多方面探索与执政党建设理论,是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结晶。1956mdah1966年,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和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时期,围绕ldquo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rdquo,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呈现出正确与失误两种趋向,其中,建设成就和成功经验ldquo是这个期间党的工作的主导方面rdquo。1957年,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提出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由于国际和国内形势错综复杂的变化,导致了社会主义建设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开始出现两种倾向,一方面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党改变了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提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观点,树立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ldquo大跃进rdquo和人民公社三面红旗,阶级斗争被扩大化和绝对化,ldquo左rdquo倾错误逐步升级;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不断努力纠ldquo左rdquo,对国民经济实行ldquo调整、巩固、充实、提高rdquo的方针,取得了相应成果,积累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所深化,提出要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奋斗目标。这一时期,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教育事业和理论得以发展,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亚、非、拉国家保持友好关系,在中苏两党意识形态纷争中赢得了主动。1966mdah1976年的ldquo文化大革命rdquo,ldquo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rdquo,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出现了重大曲折,以阶级斗争为纲、ldquo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rdquo,ldquo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rdquo。需要指出的是,ldquo党和人民在lquo文化大革命rquo中同lquo左rquo倾错误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是艰难曲折的,是一直没有停止的rdquo,ldquo党、人民政权、人民军队和整个社会的性质都没有改变rdquo,坚持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确趋向的不懈努力始终坚持着,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学技术事业在艰难中前行,毛泽东关于ldquo三个世界rdquo划分的战略构想、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和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为中国赢得了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特别是邓小平1975年主持的对工业、农业、交通、科技、教育、军队等各方面的全面整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和理论基础。3、1949mdah1976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决中国问题的进程中,实现了两次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两大理论成果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历史、逻辑和内在联系?有专家认为:新中国成立后探索社会主义的29年,是ldquo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延伸和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准备(1949mdah1978)rdquo;也有专家认为,ldquo暂时性中断rdquo是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征,ldquo在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虽然有许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观点,却始终没有建立起系统的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rdquo,ldquo文化大革命rdquo则ldquo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断了十年rdquo。毛泽东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强调:ldquo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rdquo历史发展进程的曲折性,中国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的艰巨性。1949mdah1976年期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ldquo延伸、准备rdquo说也好,ldquo暂时性中断rdquo论也罢,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解决中国社会问题、在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实践经历,体现了那个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殊性。毛泽东在1941年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ldquo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rdquo现在可以这样说,中国共产党的94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实际日益结合的94年。1949mdah1976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日益结合的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时期,虽有曲折、失误甚至失败,但也取得了实践成果,提出了崭新理论。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创造了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最后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对个体农业,则采取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创造了从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中国共产党在通过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处理过渡时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过渡时期的工业化道路和方式,过渡时期协调农业、农村和农民关系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理论。以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主要标志,中国共产党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逐步形成了一些十分重要的认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是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社会还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强调发展商品生产、遵守价值规律和做好综合平衡,主张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社会主义发展目标是建设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模式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和工业为主导,坚持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共同发展,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农业中要实行生产责任制,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反对平均主义;必须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坚持民主集中制,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防止领导机关官僚化、特殊化;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在文化领域实行ldquo百花齐放、百家争鸣rdquo的方针;等等。诚然,1949mdah1976年期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虽有不尽成熟和略显稚嫩之处,有的在实践中也未能坚持和落实,但都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呕心沥血、艰辛探索获得的宝贵财富。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经历和理论成果,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承前启后、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第一章《共同纲领》的颁布与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洗礼,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逐步建立起人民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既不是欧美国家那样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也不同于苏联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产生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指导下,立足新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共产党担负起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新社会的重任,从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方面为建立和建设新中国规划了清晰的蓝图,使新中国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处于基本适应状态。1、《共同纲领》对新中国的设想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和社会制度,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复杂形势,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制定了《共同纲领》(全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民共和国方案。1.共和国建国方略创建新中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就是制定一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一致同意并且遵守的共同纲领。在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提出:为动员和统一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彻底消灭日本侵略者,为建立独立、自主、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迫切地需要一个一致同意的共同纲领。从1948年9月政治局会议以后,有关建国的大政纲领即开始着手准备。1948年9月中央政治局会议确定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有关建国的各项大政方针一直在加紧酝酿。10月由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在李家庄主持起草了《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纲领草稿》第一稿,分总则、政治、军事、土地改革、经济财政、文化教育、社会政策、少数民族、华侨、外交十部分,共46条。尽管这时人民解放的战略决战刚刚拉开序幕,但它把即将诞生的新中国应实行的最基本的纲领、政策规定出来。随后于11月形成的第二稿结构有所变化,分ldquo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任务rdquoldquo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国的基本纲领rdquoldquo战时具体纲领rdquo三个部分,共34条,主要在第二部分规定了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性质以及它的国家构成、政权构成、经济构成、文化教育、外交政策。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6月30日,毛泽东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发表重要文章《论人民民主专政》。这两个历史性文件,构成了制定共同纲领的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实际上规划了建设新中国的蓝图。1949年6月,新政协筹备会成立后,制定共同纲领的工作进入了加快具体实施阶段,新政协筹备委员会委托周恩来主持共同纲领的起草工作。这次起草的草案初稿,定名为《新民主主义的共同纲领》,除简短的序言外,分一般纲领和具体纲领两大部分,在具体条文的规定上,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一般纲领中规定: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的各个单位,要以ldquo奉行新民主主义rdquo作为ldquo长期合作的政治基础rdquo,新民主主义是ldquo统一战线的纲领rdquo;ldquo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及中国境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rdquo,ldquo新民主主义的政权制度,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的政治制度rdquo,ldquo在整个新民主主义制度期间,既不是一个阶级专政,也不是一党独占政府rdquo,而应是各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在新民主主义纲领之下的联合政府。此外规定了ldquo新民主主义的国防rdquoldquo新民主主义的经济rdquoldquo新民主主义的文化rdquoldquo新民主主义的国际关系rdquo。在具体纲领部分,按ldquo解放全中国rdquoldquo政治法律rdquoldquo财政经济rdquoldquo文化教育rdquoldquo国防rdquoldquo外交侨务rdquo六个方面,共列45条。这份草案初稿,构成了不久后正式提出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基础。共和国建国方略,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社会发展方向问题的重要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方略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中国各革命阶级的共同愿望,为新中国的筹建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举行。参加会议的有600多位代表,代表着全中国所有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和海外华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主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向大会致开幕词,毛泽东在开幕词中庄严宣告:ldquo现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之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因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宣布自己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rdquo中国共产党代表刘少奇、特邀代表宋庆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代表何香凝、中国民主同盟代表张澜、中国人民解放区代表高岗、中国人民解放军代表陈毅、中国民主建国会代表黄炎培、中华全国总工会代表李立3、新疆代表赛福鼎、特邀代表张治中及程潜、华侨代表司徒美堂12人发表了演讲。会议听取了林伯渠代表筹备会所作的关于人民政协筹备工作的报告;谭平山报告了关于《中国人民政协组织法草案》起草经过和草案的特点;董必武报告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起草经过和草案;周恩来报告了关于起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经过和草案的特点。第一届政协会议由朱德副主席致闭幕词。这次会议代行了中国的立法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决定了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定于北平(1949年9月27日改名为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国歌未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国旗定为五星红旗。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同时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56人。会议还选出了由180人组成的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全国人民实行革命大团结的一种最重要的具体方式。从此,中国的历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mdahmdah人民民主时代。3.《共同纲领》的制定建立新中国准备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起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总结中国人民100多年来斗争经验,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一部人民革命建国纲领。这一纲领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主义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科学认识,丰富和发展了落后国家通过特殊道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理论。《共同纲领》全文包括序言、总纲、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等7章60条。《共同纲领》对新中国的性质和任务规定:ldquo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rdquo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本质上区别于旧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我们的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各民主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什么ldquo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rdquo;新中国当下的任务是继续彻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而不是立即开始ldquo社会主义革命rdquo。《共同纲领》对新中国的政体规定:ldquo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各级人民政府。rdquoldquo国家最高政权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人民政府为行使国家政权的最高机关。rdquoldquo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其主要原则为:人民代表大会向人民负责并报告工作。人民政府委员会向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委员会内,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制度。各下级人民政府均由上级人民政府加委并服从上级人民政府。全国各地方人民政府均服从中央人民政府。rdquo这表明我国在政体上不允许党权高于政权,不允许个人高于集体。这种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政体,是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完全相一致、相适应的。同国体、政体相适应的,还有适合中国国情特点的政党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为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使它在中国人民中树立了极大威信,在各种革命力量中确立了领导核心地位。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经过相互合作,反复比较,郑重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种从中国革命历史发展中产生出来的、适合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需要的新型政党制度,在新中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军事制度方面,《共同纲领》规定:ldquo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统一的军队,即人民解放军和人民公安部队,受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统率,实行统一的指挥,统一的制度,统一的编制,统一的纪律。rdquo这支军队根据官民一致、军民一致的原则,建立政治工作制度,以革命精神和爱国精神教育部队的指挥员和战斗员。在经济政策方面,《共同纲领》规定:ldquo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国家应在经营范围、原料供给、销售市场、劳动条件、技术设备、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调剂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使各种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rdquo总的来说,新中国经济建设方针的基本精神是照顾四面八方,即公私、劳资、城乡、内外等多方面的经济利益都要兼顾。国营经济为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凡属有关国家经济命脉和足以操纵国计民生的事业,均应由国家统一经营。凡属国有的资源和企业,均为全体人民的公共财产,为人民共和国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主要物质基础和整个社会经济的领导力量。合作社经济为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为整个人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政府应扶助其发展,并给以优待。凡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营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国家资本与私人资本合作的经济为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在必要和可能的条件下,应鼓励私人资本向国家资本主义方向发展,例如为国家企业加工,或与国家合营,或用租借形式经营国家的企业、开发国家的资源等。实行土地改革,保护农民已得土地的所有权,鼓励和扶助广大劳动人民根据自愿原则发展各种合作事业。总之,要在逐步地实现计划经济的要求下,使全社会都能各得其所,以收分工合作之效。在文化教育政策方面,《共同纲领》规定:ldquo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rdquo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努力发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艺、体育及卫生事业,保护新闻自由。在民族政策方面,《共同纲领》规定:ldquo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反对帝国主义和各民族内部的人民公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rdquoldquo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rdquo在统一的国家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新中国的一项基本制度确定下来。这对于中国在任何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下,都始终保持国家的统一和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同时赋予各少数民族充分的自治权利,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在外交政策方面,《共同纲领》规定:ldquo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rdquo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平等和互利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并与各国政府发展经济贸易。综上所述,《共同纲领》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等政策,涵盖了中国共产党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基本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建国方略的集中体现,在建国初期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在整个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共同纲领》成为规范和衡量全国一切党派、团体、个人的行为活动的共同准则,凡参加政协会议的各单位、各级人民政府和全国各族人民均应共同遵守。基于这一点,刘少奇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指出:ldquo中国共产党要拥护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为实现它的共同纲领而奋斗,是因为这个共同纲领包括了共产党的全部最低纲领。共产党的当前政策,就是要全部实现自己的最低纲领。hellihelli中国共产党除开自己的最低纲领之外,还有它的最高纲领,而这个最高纲领,则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共同纲领所没有包括进去的。hellihelli在中国采取社会主义的步骤,必须根据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全国最大多数人民的要求。rdquo刘少奇的这个意见,代表了当时党中央及其负责人关于建设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共同认识。凡属于当前阶段应该做的和能够做的,这个纲领都一一明示出来。而属于将来应该做、现阶段事实上还不能够做的,这个纲领就暂时保留不说,并不具体描绘未来社会的愿景。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其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取得的伟大胜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胜利。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开启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1.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有30万军民在天安门前隆重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参加典礼的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首都各工厂职工、各大专院校师生、各机关人员、市民、近郊农民和城防部队等。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首都北京召开。会议一致决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宣布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会议选举林伯渠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并责成他们从速组成政府机构,执行各项政府工作。同时决议:向各国政府宣布,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下午3时,庆典活动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各委员在天安门主席台就座,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军乐队奏起了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毛泽东主席亲自按动通往广场中央国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顺着白色旗杆冉冉升起,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空。与此同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它象征着组成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委员会的54个单位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斗争的28年。在这庄严的时刻,毛泽东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集会群众顿时沸腾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接着,阅兵式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乘车检阅陆海空三军,华北军区司令员兼京津卫戍区司令员聂荣臻将军任阅兵总指挥。朱德总司令驱车检阅各兵种部队后回到主席台上宣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战员,坚决执行中央人民政府和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的一切命令,迅速肃清国民党反动军队的残余,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土,同时肃清土匪及其他一切反革命匪徒,镇压他们的一切反抗和捣乱行为。宣读完命令后,举行分列式检阅,受检阅部队分列经主席台前由东向西行进,以海军两个排为前导,接着一个步兵师、一个炮兵师、一个战车师、一个骑兵师相继跟进。年轻的空军也以(包括战斗机、蚊式机、教练机)17驾编队在会场上空自东向西飞行受检。阅兵式前后历时近3小时,《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雄壮乐曲,伴随着部队的整齐步伐以强有力的节奏在广场上空激荡,显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雄姿。阅兵式结束时,天色已晚,天安门广场变成了红灯的海洋。无数的彩色花炮从会场四周发射。群众游行开始。工人、农民、学生、市民的队伍高举红旗,纵情欢呼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的诞生,ldquo人民共和国万岁!rdquoldquo毛主席万岁!rdquo的口号声响彻云霄。毛主席在扩音器前大声向群众回答:ldquo同志们万岁!rdquo当游行的队伍有秩序地一一走出会场时,已是晚间21点25分。举着红灯游行的群众队伍像火龙似的穿过全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沉浸在节日的狂欢里。与此同时,全国已经解放的各大城市也都举行了热烈的庆祝活动。2.中央人民政府的组建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三次会议,讨论通过了政务院及其所属各委员会,各部、院、署、行的负责人,同时通过任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署和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等机构的负责人。中央人民政府的各组织机构至此全部建立起来。会议任命董必武、陈云、郭沫若、黄炎培为政务院副总理,李维汉为秘书长;任命董必武为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主任,陈云为财经委员会主任,郭沫若为文教委员会主任,谭平山为人民监察委员会主任;任命谢觉哉为内务部部长,罗瑞卿为公安部部长,薄一波为财政部部长,陈郁为燃料工业部部长,杨立三为食品工业部部长,黄炎培为轻工业部部长,滕代远为铁道部部长,朱学范为邮电部部长,章伯钧为交通部部长,李书城为农业部部长,梁希为林垦部部长,傅作义为水利部部长,李立三为劳动部部长,史良为司法部部长,陈绍禹为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李维汉为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何香凝为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郭沫若为科学院院长,邹大鹏为情报总署署长,孔原为海关总署署长,胡乔木为新闻总署署长,胡愈之为出版总署署长,南汉宸为人民银行行长;任命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程潜为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徐向前为总参谋长。中央人民政府机构的负责人选,经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充分协商,集中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海外华侨及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代表人物,以及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的智慧和意见,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3.新中国诞生的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基本历史任务的胜利完成,从根本上结束了100多年来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压迫的历史,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成为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中国领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建立起人民民主制度,并将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就大大加强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冷战格局中的力量对比,从而对世界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对人类和平、民主、正义、进步事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这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之后,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史上一个新的重大事件。新中国实行和平外交政策,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原则基础上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促进各国的交往,增进人民的友谊和维护世界的和平。由此,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开始了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基本任务而奋斗的新征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建立起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权,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它结束了几千年来少数剥削者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开创了人民民主的新时代。中国由人民无权的国家变为人民民主的国家,中国人民社会政治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工农两大阶级的联盟成为整个国家政权的基础。人民享受着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权利。人民依靠手中掌握的国家机器,保护人民的利益,对国内外敌人实行专政。全国人民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中国人民被奴役、被欺凌、当牛做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迅速实现和巩固了全国范围(除台湾等岛屿以外)的国家统一,实现和巩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实现和巩固了全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各阶层人民的大团结,为建设一个独立、统1、民主、富强的新中国注入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近百年来,由于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入,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国内新旧军阀的割据,造成了严重的四分五裂的局面。新中国统一了全国大陆,人民民主政权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地行使权力,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统一。国内各民族结束了过去那种互相歧视和互不信任甚至相互对立的状况,建立起新的民族平等关系,各民族不论大小都成为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更加巩固和扩大,中国人民的革命大团结得以在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一个统一团结的新中国出现于世界东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开始转变为欣欣向荣的国家,中国共产党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转变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长期执政的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的解放,新中国成立后短短三年内,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艰巨任务,随后开展了有计划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随着生产力前所未有的解放和发展,中国不仅赢得了政治上的民族独立,并逐步地实现了经济上的独立,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中国革命的胜利,证明了只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正确地制定符合中国实际的路线和政策,才能引导革命走向胜利。3、新中国外交方针的制定与实施新中国的成立,一方面为同苏联和一批人民民主国家以及周边一些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建立新型外交关系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新中国同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深刻矛盾将会不同程度地爆发。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正确分析战后国际形势的基础上,制定了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和指导原则。1.废除帝国主义特权自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侵略手段,迫使旧中国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了许多特权,主要有:驻军权、自由经营权、内河航运权、海关管理权和司法权等。为取消不平等条约体系,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斗争。废除旧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肃清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和影响,是党的既定方针和新中国外交的重要任务。只有完成这一任务,才能巩固新中国的独立、恢复国家主权的完整,才能为新中国同世界各国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开辟道路。帝国主义在中国拥有的海关管理权、驻军权和内河航运权,对中国主权的损害最大,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象征。因此,新中国成立后首先收回了这三项权利。1949年10月25日,中国海关总署成立。1950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关于关税政策和海关工作的决定》,随后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暂行海关法》和新的海关税则,并由国家管制对外贸易,实行进出口许可证制度。中国海关由此完全掌握在中国人民自己手中。1950年1月,北京市军管会宣告收回美国、法国和荷兰兵营的地产权,征用兵营和其他建筑。4月,北京市军管会又征用英国兵营。6月,天津市军管会征用美国和英国兵营。9月,上海市军管会收回法国兵营。至此,外国在华的军事特权被全部取消。1950年4月,交通部颁布《关于外籍轮船进出口管理暂行办法》、《进出口船舶船员旅客行李检查暂行通则》;同年7月,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发布《关于统一航务港务管理的指示》,指示规定外轮一般不准在内河航行,只有在特定条件下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悬挂中国国旗,严格遵守中国的法令和规定方可驶入,同时,对在华外轮公司实行逐步接管。至此,外国轮船未经中国政府批准不许驶入中国内河,中国丧失了100多年的领水主权全部恢复。处理外国人在华拥有的企业和房地产以及外国政府、私人和团体在中国开办的宣传、文教、卫生、宗教等事业,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对外资企业应按照国籍、系统、行业等各种不同的具体情况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分先后缓急给予正当解决。按照这一方针,各地对在华外资企业的资本和经营状况进行了调查。对于外国政府、私人和团体在中国设立的宣传机构,在城市接管中即开始清理。首先,停止各地ldquo美国新闻处rdquo的活动;随后,不允许外国人继续在中国兴办报纸和杂志,外国资本和外国人经营的广播电台一律停播,停止与中国无外交关系的外国通讯社和记者的活动。对于外国人经办或接受外国津贴的文化、教育、卫生、救济等机构,仍允许它们在遵守中国政府法令的前提下继续存在。2.新中国初期外交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ldquo另起炉灶rdquo、ldquo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rdquo和ldquo一边倒rdquo三条方针。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这三条方针的形成有一个过程。人民解放军转入大反攻后,1947年10月10日发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宣布了中国共产党的八项基本政策,其中之一为外交政策,要点是:否认蒋介石独裁政府的一切卖国外交,废除一切卖国条约;要求美国撤退驻华军队,反对任何外国帮助蒋介石打内战和使日本侵略势力复活;同外国订立平等互惠通商友好条约;联合世界上一切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这已基本勾画了新中国将采取的外交政策的轮廓。随着新解放的城市日渐增多,面临的外交问题也越来越多。为此,在1948年2月至1949年4月一年多的时间中,中共中央多次发出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其中规定的重要原则有:保护外侨mdahmdahldquo外国侨民所办的经济、文化、宗教等机关,不论其是否属于帝国主义性质,一般地还不采取排除或没收的政策。对于外国侨民及其国家代表机关,一般地应采取保护政策rdquo。不承认旧的外交关系mdahmdahldquo凡属被国民党政府所承认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使馆、公使馆、领事馆及其所属的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在人民共和国和这些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以前,我们一概不予承认,只把他们当作外国侨民待遇,但应予以切实保护rdquo。维护国家独立自主mdahmdahldquo不允许任何外国及联合国干涉中国内政。因为中国是独立国家,中国境内之事,应由中国人民及人民的政府自己解决rdquo。稍后,毛泽东用简练而生动的语言将这一政策思想概括为ldquo另起炉灶rdquo。与此同时,中共中央还明确提出,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必须实现。毛泽东在1949年1月6日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ldquo我们不要忙于求得帝国主义国家的承认。我们是反帝。将来我们要做生意,才发生承认与否的问题。我们也不忙承认他们,只是保护侨民,忙的是同苏联及民主国家建立外交关系。rdquo3月5日,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强调:旧中国是一个被帝国主义所控制的半殖民地国家,中国人民民主革命具有彻底的反帝国主义性质,ldquo我们可以采取和应当采取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的方针rdquo。他还指出:ldquo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而且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时期内也不必急于去解决。我们是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但是从来敌视中国人民的帝国主义,决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我们,只要一天它们不改变敌视的态度,我们就一天不给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以合法的地位。rdquo毛泽东提出的ldquo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rdquo,就是要先把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清扫干净,不给他们留下活动余地,然后再考虑建交问题。毛泽东指出,我们这个国家如果形象地把它作为一个家庭来讲,它的屋内太脏了,解放后,我们必须认真清理我们的屋子,把那些脏东西统统打扫一番,好好加以整顿,等屋内打扫清洁干净,有秩序了,陈设好了,再请客人进来。采取ldquo另起炉灶rdquo和ldquo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rdquo这两条方针,使新中国在外交上掌握了战略主动权,不受过去屈辱外交传统的束缚,肃清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和影响,在政治上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明确宣布新中国将联合苏联,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一边,这是党确定的又一项重要的外交方针。在考虑新中国未来的外交关系时,党一直把同苏联的关系置于首位。这不仅因为长期以来苏联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给予同情和支持,而且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美苏冷战和国共内战的相互作用下,美国已同中国共产党处于尖锐对立状态。新中国成立前夕,党面临的现实问题是:新中国诞生后如何迅速与一些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获得国际承认;如何防止帝国主义武装干涉,保障国家的安全;如何取得外国对战后经济恢复的必要援助等。在当时的国际条件下,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争取苏联的帮助。但苏共领导人斯大林对中国共产党抱有某种怀疑态度,担心中国走上ldquo民族主义rdquo道路。1949年初,斯大林派遣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为特使到西柏坡访问,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利用这个机会,向苏联方面通报了中国革命的形势和夺取全国胜利的部署,介绍了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构想和将要采取的内政外交方针,并就恢复生产、开展经济建设以及请求苏联给予援助等重大问题交换了意见。通过这次内部访问,中苏两党消除了彼此之间的一些隔阂和误会,密切了相互关系。3月13日,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总结中说:ldquo中苏关系是密切的兄弟关系,我们和苏联应该站在一条战线上,是盟友,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公开发表文告说明这一点。rdquo6月30号,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明确提出:新中国将ldquo倒向社会主义一边rdquo。他说,ldquo一边倒rdquo是孙中山的40年经验和共产党的28年经验教给我们的,积40年和28年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实行ldquo一边倒rdquo,当然绝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是指在世界斗争格局中,新中国要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并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同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作坚决斗争。7月7日,全国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联合发表声明,拥护ldquo一边倒rdquo方针。至此,中共ldquo另起炉灶rdquoldquo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rdquoldquo一边倒rdquo三条主要外交方针实际确定下来。后来,周恩来又补充了ldquo礼尚往来rdquoldquo互通有无rdquoldquo团结全世界人民rdquo三条,形成了新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系。这个完整的外交体系要解决两个根本问题:一是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采取怎样的对外政策有利于建立和巩固新生革命政权;二是如何迅速割断旧的、屈辱的外交传统,尽快摆脱半殖民地政治地位的烙印,建立独立自主的对外关系。在基本的外交方针确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对美英等国的政策仍保留了一定的回旋余地。从1949年6月底到8月中旬,刘少奇率领中共中央代表团不公开地访问了苏联。这是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采取的一个重大外交步骤。刘少奇的这次访问,为中苏建立新型国家关系奠定了基础。为新中国制定外交方针政策的最后步骤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从法律上做出规定。在9月29日通过的《共同纲领》中,有关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将加链接:htt://a.aidu.com//1ckw6dt74DcCQZzCdOflRQ...

    2022-10-19

  • 马克思传(第4版)(马克思主义研究译丛·典藏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作者:(英)戴维·麦克莱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格式:AZW3,DOCX,EPUB,MOBI,PDF,TXT马克思传(第4版)(马克思主义研究译丛·典藏版)试读:第4版序言在这一新版中,我对正文做了一些修改,在注释中增加了很多新材料,还大大扩充了参考书目。戴维·麦克莱伦2005年于坎特伯雷第3版序言我为这一版补充了一个简短的后记,论及我们对马克思的看法如何受到20世纪的一些事件的影响,此外还添加了至今为止的参考书目。戴维·麦克莱伦第1版序言自从1918年以德文原文首次出版梅林的《马克思传》以来,还没有一部涵盖马克思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英文版传记。自那时起发生了两起事件,证明有进行新的尝试之必要:首先,出版了一些未删改过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通信,以及大量与马克思的活动有关的其他书信;其次,在20世纪30年代出版过马克思的几部重要的著作,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马克思的理论贡献的认识。显然,许多论述马克思的著作都受到各种政治斧钺的削磨。假装对任何人的生平做出完全“中立的”描述是不可能的——更别说是对马克思的生平了。关于马克思,有着大量的信息和评论,选择的过程本身就意味着采取了一定的立场。我所尝试做的至少是要ieiraettudio(客观公正地)写作,向读者呈现一个合理的稳妥的形象。因此,我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引述,并以一种同情批评的立场进行写作,避免陷入要么偶像化、要么玷污的两个极端。本书旨在以普通读者为对象;我试图完整覆盖马克思生活的三个主要层面——个人的、政治的和精神的。在涉及最后一个层面时,我不得不撰写一些非常困难的段落,特别是在第一、第二部分的后半段和第六部分的开头。然而,这些段落对于准确评价作为思想家的马克思是必要的。我要感谢R.D.麦克莱伦(R.D.McLella)博士、布赖恩·哈里森(BriaHarrio)博士和C.N.泰勒(C.N.Taylor)先生,他们阅读了某些手稿并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建议;我特别要感谢G.M.托马斯(G.M.Thoma)博士,他的独特风格直接烙印在本书的每一页上。本书仍然有许多不足,当然这并不是他们的过错。戴维·麦克莱伦1972年12月“马克思主义研究译丛·典藏版”编委会顾问徐崇温贾高建顾海良李景源陈学明欧阳康高宣扬名誉主编俞可平主编杨金海副主编贺耀敏冯雷鲁路编委(按姓氏拼音排序)艾四林曹荣湘成龙段忠桥韩立新黄晓武江洋靳书君孔明安李百玲李惠斌李玲李义天李永杰梁树发林进平刘仁胜刘元琪陆俊鲁克俭聂锦芳万资姿王凤才王虎学王杰王治河魏小萍徐俊忠杨学功姚颖于向东臧峰宇曾枝盛张亮张廷国张彤郑吉伟郑天喆郑一明周文华总序“马克思主义研究译丛”问世已逾十五个春秋,出版著作数十种,应当说它已经成为新世纪我国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的翻译介绍国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大型丛书。为适应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新形势,特别是满足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的迫切需要,我们将继续加大这套丛书的翻译出版力度。“译丛”在不断成长壮大,但初衷未改,其直接目的是为国内学术界乃至整个思想文化界翻译介绍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成果,提升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水平,并推动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包括学科体系、教学体系和话语体系等;而根本目的是借鉴当今世界最新文明成果以提高我们民族的理论思维水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乃至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事业提供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撑。“译丛”的鲜明特征是与时俱进。它站在巨人的肩上不断前行。改革开放后,我国学者翻译介绍了大量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特别是徐崇温先生主编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研究丛书”等,将20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成果介绍到国内,对推动我国学术研究发挥了巨大作用。20世纪末,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世界格局出现重大转折,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了一大批新的研究成果。我们这套丛书的使命,就是要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继续进行跟踪研究,尽快把这些新的思想成果介绍到国内,为人们研究有关问题提供参考。我们所说的“国外马克思主义”是“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世界马克思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世界马克思主义”是指自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以来的所有马克思主义,既包括经典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以及其他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狭义的“世界马克思主义”则是中国学者通常指称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之后的中国以外的马克思主义。160多年来,世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不仅在实践上改变了世界格局,而且在思想文化上影响深远。仅从思想文化角度看,其影响至少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它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话语体系。如“经济—政治—文化”“生产力”“经济结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已经成为世界通用的概念。不管人们是否赞同马克思主义,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和分析方法。第二,它影响并带动了世界上一大批著名学者,包括卢卡奇、葛兰西、哈贝马斯、沃勒斯坦等。正是这些思想家在引领世界思想潮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第三,它深刻影响了当今世界各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包括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新闻学等。第四,它深刻影响了世界各国的社会思想文化和制度文化,包括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以及各种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制度文化。第五,它深刻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大众文化,包括大众语言、生活节日,如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六一国际儿童节等。应当说,在当今世界上,马克思主义已经深入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160多年来,世界马克思主义本身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从资本主义一统天下局面下的经典马克思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并存局面下多种形态的马克思主义。20世纪以来,在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出现过社会民主主义模式的马克思主义、与苏联模式相对应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近几十年来出现的“新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等;在社会主义国家,则先后形成了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以及其他各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尽管世界马克思主义形态纷繁多样,但其基本的立场、观点、方法和价值指向是相同的,这就是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大潮中不断批判资本主义,寻找替代资本主义的更好方案,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道路。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同时也是最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翻译和研究大国,认真研究借鉴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人类文明进步事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世界潮流,浩浩荡荡。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发展一日千里,世界的变化日新月异。全球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都在不断呼唤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从世界范围来看,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人类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同时,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崛起,以及世界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一轮发展,正在引发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这些都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极好机遇。同时,也应当看到,尽管今天的世界是“一球两制”,但资本主义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社会主义主导人类文明的时代尚未到来。时代的深刻变化向人们提出了一系列亟须回答的重大课题。比如,究竟应如何定义今天的时代?对此,国外学者给出了各种答案,诸如“全球化时代”“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后现代社会”“消费社会”等。又如,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深入推进,人类世界交往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越了以往任何历史时代,由此引发一系列全人类性的问题。如全球经济均衡发展、国际政治民主化、生态环境保护、人的全面发展、后现代状况、后殖民状况、多元文化、世界体系重构、全球治理等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也越来越多地进入思想家们的理论视野。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世界金融危机的普遍爆发,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又重新焕发生机,并受到世人的广泛关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又引发世界思想界乃至社会大众新一轮的研究热潮,特别是对“中国模式”的研究方兴未艾。关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以及二者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等的研究仍然是当代国外左翼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以及国外学者所做出的回答,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了解这些思想潮流,有助于我们认识、研究当今中国和世界发展的问题。从中国现实来讲,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突飞猛进,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国正在逐步从世界舞台的边缘向中心迈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也不断推出。随着中央组织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不断向纵深发展,我国的理论研究与改革开放实践进程交相辉映,这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研究与教学的结合上愈加深入,愈加科学,愈加丰富,愈加具有实践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中国思想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朝气蓬勃而又富有创造精神。然而,也应当看到,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还面临各种困难与问题、风险与挑战,如社会不公、贫富分化、权力腐败、物质主义泛滥、人文精神失落、生态环境破坏等。为解决这些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中央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等。要把这些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等变为现实,还需要做深入的研究。这是我们理论研究面临的首要任务。再者,我国这些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斐然,但国际话语权还很小,这是制约我国走向世界的关键。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的梦想,就必须在未来世界文明的舞台上有所作为,不仅要解决好自己的发展问题,还要关注人类的命运。这就需要站在世界潮流的高度看问题,特别是要把握和处理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既要做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长期并存、相互影响的准备,又要培养担当精神,主动引领世界文明的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新文明对资本主义旧文明的超越,做出我们中华民族的新贡献。而要赢得世界的话语权,乃至引领世界文明潮流,就需要认真总结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经验,特别是要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把这些实践经验上升到思想理论和学术研究的高度,形成一套现代化的国内外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话语体系、学术体系、学科体系等,使之能够进入世界各国的学术研究领域、教学教材体系乃至变成大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提出了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历史任务。作为21世纪的中国学者,要承担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就必须始终站在学术前沿,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不断汲取人类一切优秀的思想学术成果,以丰富自己的头脑,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推进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提供理论智慧。正是出于上述考虑,我们力求站在世界潮流发展的高度,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理论研究的实际,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成果中选择有时代性、创造性、权威性、建设性的作品,译介给我国读者。这应当说是“译丛”选题的基本原则。至于选题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有关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即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和思想发展史的研究成果,如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基本观点及其发展历程的研究成果,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梳理分析,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成果,等等。这些成果的翻译引进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传播史的研究。二是有关重大理论问题研究成果,即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规律和未来趋势方面的新成果,如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走向、人类文明转型、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等的研究成果。这有助于我们科学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现状和趋势,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三是有关重大现实问题研究成果,如关于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生态问题、后殖民主义、文化多元主义、人的发展问题、共享发展问题等的研究成果。这有助于我们回答和研究一系列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四是海外有关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研究。这是近些年来国外学术界研究的新亮点,也应当成为我们这套丛书的新亮点。翻译介绍这些成果有助于我们了解国际思想界、学术界乃至国际社会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认识,从而有助于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互鉴,提升我们在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除了这四个方面之外,其他凡是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成果,也都在选题之列。当然,由于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同,国外学者的思想认识与我们的观点不尽相同,也不一定完全正确,相信读者会用科学的态度对这些思想成果进行甄别和借鉴。为更好地完成丛书的使命,我们充实调整了顾问与编委队伍。邀请国内著名的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作为丛书顾问,同时,邀请国内一批著名的专家学者作为编委,还适当吸收了青年学者。这些学者,或精通英语、德语、法语、日语,或对某一领域、学派、人物等有专门研究,或对国内某一地区、某一方面的研究有一定的权威性。有这样一支语种齐全、研究面广、代表性强的老中青队伍,加之广大学者的积极支持,我们有信心把丛书做得更好。“译丛”自2002年问世以来,得到我国学术界乃至社会各界同人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其中有的译作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对推进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这套丛书还日益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不少国际著名学者表示愿意将自己的新作列入丛书。为此,要衷心感谢所有关心、帮助、支持和参与丛书工作的朋友!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而我们的能力有限,只能有选择性地陆续翻译出版,有考虑不周或疏漏乃至失误之处,也请大家鉴谅。希望新老朋友们继续为丛书推荐书稿、译者,继续关心、支持我们的工作,共同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和理论研究事业奉献智慧与力量。杨金海2016年6月16日于北京西单第一部分特利尔、波恩和柏林我……在脑海中会像闪电一样冒出一个想法:你的心是否和你的智慧、你的才能相称?——在你的心里有没有能够给予那个生活在痛苦中的多愁善感的人以慰藉的那些世俗的、然而非常温柔的感情?……在你心里活着并主宰一切的那个魔鬼……是天上的还是浮士德式的?你对真正人的家庭的幸福有一颗敏感的心吗?……你能否使你的亲人们感到幸福这个疑虑,最近一直在折磨着我。——亨利希·马克思一童年时代这似乎是一个矛盾,被现时代许多工人阶级运动宣布为自己的导师和绝对无往而不胜的革命领路人卡尔·马克思,却出身安逸的中产阶级家庭。事实上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这样概括自己的思想的:人们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马克思成长于德国,悠久的历史赋予他传统感,也把他和当时德国不发达的残酷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他的家庭具有彻底的犹太血统,又作为新教徒迫不得已地生活在天主教地区,所以他的家庭从来没有把自己的社会环境看成是一个统一整体。就马克思个人的情况来看,由于他未能在大学教育系统(这种教育系统根本没有持不同政见知识分子的一席之地)中谋得一个教职,这更加强了他的疏离感。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于特利尔城。当时这个城市大约有15[1]000名居民,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也是地理位置最为优越的城市之一。它坐落在摩塞尔山谷,四周环绕着葡萄果园,其间几乎全部覆盖着地中海的茂盛植被。这个城市曾经被命名为奥古斯塔·特瑞沃洛姆,一度被称为北部罗马,并曾作为罗马军队最大司令部所在地。马[2]克思(实际上)是在黑门(PortaNigra)附近长大,这里有第四世纪时期宏伟的教堂,永久纪念着特利尔的庄严与辉煌。在中世纪,该城市作为诸侯—大主教驻所,边界曾延伸至梅斯、土伦和凡尔登;据说它所拥有的教堂数量比德国任何一个与它大小相当的城市所拥有的都多。马克思不仅有着终生来自特利尔城的莱茵河畔口音,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对历史一贯而专注的热情也正源于年少时的这种环境。不只是这座罗马时代的城市影响了他,在拿破仑战争时期,这座城市连同莱茵河畔的其他地区都划归为法国,并且依照法国大革命的基本原则进行管理,因此在足够长的时间里,这座城市都浸润在言论自由和立宪自由氛围中,这种氛围是德国其他任何地方都没有的。1814年莱茵地区并入普鲁士后,这里积蓄了巨大的不满。——特利尔几乎没有什么工业,居民大多数是官员、商人和手工业者。他们的主要活动范围是葡萄果园,而葡萄果园由于关税同盟的建立和外部的竞争,情景日见萧条。随之而来的失业和物价上涨导致了赤贫、卖淫和外出移民的加剧,致使该城市有超过1/4的人口完全依靠公共救济而生活。因此,毫不奇怪,特利尔是德国最早出现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城市之一。该地区的大主教被迫从传道的立场出发对圣西门的思想进行谴责。而城市委员会书记路德维希·伽尔倡导傅立叶学说,坚持不懈地揭露日益加大的贫富差距,及因此而产生的对立。由于来自于法定地被排除在社会整体之外的社会环境中,所以马克思更多倾向于用批判的眼光来观察社会。很难发现一个人拥有比马[3]克思更多的犹太血统。马克思(Marx)的名字是Mordechai[摩德凯]的缩写形式,Mordechai[摩德凯]后来变化成Marku[马库斯]。他的父亲亨利希·马克思1782年出生,是迈尔·列维·马克思的第三个儿子。后者在他岳父去世的时候成为特利尔拉比,这一职位又被他的长子萨缪尔(马克思的伯父)继承下来。萨缪尔1827年去世。迈尔·列维·马克思的祖辈很多人是拉比,他们最早从波西米亚来;妻子叶娃来自更为显赫的家族:她是特利尔拉比莫泽斯·里沃夫的女儿,父亲和祖父也是这座城市的拉比。莫泽斯的父亲约书亚·希尔舍·里沃夫1723年被选为特利尔拉比,成为当时最为重要的犹太名人之一;在为真理奋斗的事业中,他以一位无畏的勇士而闻名遐迩。据说犹太世界中任何重要的决定都要首先征求他的意见。约书亚·希尔舍的父亲阿伦·里沃夫也是特利尔拉比,后来去了阿尔萨斯的黑森,他在那里又做了20年拉比。阿伦·里沃夫的父亲莫泽斯·里沃夫来自波兰的波兰雷姆堡(德语为里沃夫城),迈尔·卡齐涅伦包根先辈16世纪是帕多瓦犹太法科中学的校长,另一位亚伯拉罕·哈列维·敏茨先辈是帕多瓦的拉比,其父亲15世纪中期由于迫害的原因离开了德国。事实上,16世纪以来的[4]几乎所有的特利尔拉比都是马克思的先辈。关于卡尔的母亲罕丽达家族的情况我们所知道的要少一些,但是她所拥有的拉比传统似乎并不比她丈夫的少。她是荷兰人,是奈梅亨城市拉比艾萨克·普列斯波克的女儿。据爱琳娜(马克思的女儿)说,[5]在她外祖母家族中,“子孙们数世纪以来一直都是拉比”。在给荷兰社会主义者波拉克的一封信中,爱琳娜写道:“非常奇怪,我父亲的半个荷兰血统很少为人知道……我的外祖母家族的名字是普列斯波克,一个古老的匈牙利犹太家族的后裔。这个家族由于迫害的缘故移居到荷兰,正如我所说的,它以普列斯波克的名字为人所知,实际上[6]这个名字是他们家乡城镇的名字”。马克思的父亲很少受到数世纪以来这种严格的犹太古老正统思想传统的影响。他很早就与家庭断绝了联系,声称“公正讲来,除了母[7]爱之外”没有从家庭中得到任何东西。他经常向儿子讲起在他职业生涯起步之时所经历的巨大艰辛。马克思出生之时,他是特利尔城市的高级诉讼法庭法律顾问,同时在特利尔地区法庭供职,并且被授以很类似于英国质量管理小组成员的头衔。虽然他主要是在自己的业务圈子中活动,但是多年来一直担任这个城市律师协会的主席,在市民社会中处于受人尊敬的地位。尽管亨利希·马克思似乎很少受到他幼年禀受的犹太文化教育的影响,但他“转而皈依”基督教却纯粹是为了能够继续从事他的职[8]业。拿破仑的法律虽然给了莱茵地区的犹太人一定的平等权利,但是也曾试图对他们的商业活动加以严格控制。莱茵地区移交给了普鲁士之后,亨利希·马克思就给新任总督写了一份报告书,郑重请求取消只应用于犹太人的具体律法。他谈到了他的“共同信仰者”,并完全肯定了自己的犹太身份,但是这份报告书没有起到作用。犹太人有两个时期生存状况最为糟糕:1818年颁布了一条法令,继续无限期地使用拿破仑法律;此前两年,普鲁士政府决定莱茵地区使用普鲁士从1812年颁布的法律。这些法律虽然赋予了犹太人与基督徒平等的权利,但他们在国家政权中的任职却依赖于国王的分配。省最高法院执行官冯·塞斯,1816年4月视察了莱茵地区,见到了亨利希·马克思,印象深刻,认为他“学识渊博、异常勤勉、表达清晰、绝对正直”。因此,他推荐亨利希·马克思和另外两名犹太官员继续担任职务。但普鲁士司法大臣反对这种例外,因此亨利希·马克思被迫改变了宗教信仰,用冯·塞斯的话说是为了避免“陷入贫困”。他选择做一个新教徒,虽然特利尔新教徒大约只有200人,并在1817年8月之前受了[9]洗。(正是在此期间他把名字改为亨利希,这个名字现在以希舍尔为人所知。)马克思的母亲身材瘦削,她对犹太信仰的依恋似乎比马克思的父亲要多。当孩子们1824年受洗时,长子卡尔到了入学年龄,她作为犹太人登记了自己的宗教信仰,有一个附加条件:她同意孩子们受洗,但是由于父母的原因希望推迟自己的受洗时间。她父亲1825年去世,同年她受了洗。仅存下来的她的几封信件是用不成文法的德语写成的,没有任何标点。甚至她给荷兰亲戚的信件也是用这种德语写成[10]的,这个事实表明她在父母亲的家里说意第绪语(Yiddih)。由于她非常依恋自己父母那边的家庭,所以一直感到自己在特利尔有点像个陌生人。现存的为数不多的资料表明她是一个朴素的、未受过教育的勤劳女性;活动范围几乎完全局限于自己的家庭,过度操劳,经历了悲伤和枯燥的道德说教。因此,罕丽达·马克思极有可能在家中保持着犹太人的风俗习惯。这种强大的家族传统对马克思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一切已死[11]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他后来写道。犹太传统习惯,尤其在那个时代,并不是很容易就摆脱得了的。马克思的两个亲密朋友海涅和赫斯,一个由于文化原因改信了新教,另一个则公开宣布是无神论者;但一直到生命的结束,他们都保持着犹太人的自我意识。甚至马克思最小的女儿爱琳娜虽然只是半个犹太人,在伦敦东区的工人集会上也用一种挑衅式的骄傲宣称:“我是一[12]个犹太人”。莱茵地区的犹太人常常被当成这一地区农民贫困加剧的替罪羊,人们认为,这种地位增强了他们的集体自我意识。因此,虽然在拿破仑法律下实现了公民平等,但是神圣同盟的成立和它的“基督教国家”政策以双倍的分量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反犹太主义的麻烦中,信仰宗教的犹太人公开承认了一种异教信仰,很多人要求成为独立的人民。在马克思参与的很多极其激烈而艰苦的论战中,例如与卢格、蒲鲁东、巴枯宁、杜林的论战,他的犹太身份不可避免地卷入进去。马克思本人是否具有反犹太倾向,引起了很多争论:无疑,如果浅浅地阅读一下他的小册子《论犹太人问题》,似乎更多地表明了[13][14]这一倾向;他的信件包含着无数贬抑犹太人的词汇;但这并不能证明他一直反犹。一些马克思的研究者认为他们已经在马克思的拉比家统中找到了理解整个马克思思想体系的钥匙;但是应该看到,虽然他的一些思想,甚至生活风格都有着先知传统的回声,但是这种传统本身或多或少是西方传统思想的一部分;把马克思的思想归结为世[15]俗化的犹太教,似乎是太简单了。很明显,正统的犹太人想法与马克思父亲的整个思想并不完全一致。据爱琳娜回忆,他“深深地沉浸在十八世纪的法国关于政治、宗[16]教、生活、艺术的自由思想里”,完全赞同18世纪法国理性主义者的观点,完全相信理性的力量,认为理性可以解释这个世界并推动这个世界的进步。在这样的信念中,法国思想家们把洛克和休谟的英国经验主义与诸如莱布尼茨等德国的古典形而上学哲学家的独断的理性主义调和起来。他们认为,他们能够说明人类本质上是善的,并且都同等地具有理性;认为人类的不幸完全是由于无知,这部分源于悲惨的物质状况,部分源于那些掌权人对真理人为的压制或歪曲(无论是在世俗的层面还是宗教的层面上都是如此),并长期为了显而易见的利益维持这种欺骗,让人类在这种欺骗之中劳作;认为消除这种境况的一条主要途径是教育;另一条途径就是改变物质生活条件。从保留下来的亨利希·马克思的信件来看,用他孙女爱琳娜的话来说,他确实是“一个真正的十八世纪的法国人,对伏尔泰、卢梭熟[17]稔于心”。他的宗教信仰是表面化的、道德说教式的自然神论:卡尔·马克思未来的妻弟埃德加尔·冯·威斯特华伦把亨利希·马克思描[18]述为“具有莱辛信仰方式的新教徒”。他的生活观在他给卡尔的建议中作了很好的概括:“毕竟对上帝的虔诚信仰是道德的巨大动力。你知道,我远非狂热的宗教信徒。但是,这种信仰迟早都会成为一个人的真正[需]要,生活中往往有这种时候,甚至一个无神论者也会[不知]不觉地拜倒在至高无上的神面前。这通常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崇拜牛顿、洛克和莱布尼茨所信仰过[19]的东西”。亨利希·马克思与莱茵地区自由主义运动也有密切联系。他是特利尔卡西诺俱乐部文学社的成员。该俱乐部成立于法国管辖时期,名字来自于集会地点。自由主义运动在法国1830年革命后日益壮大。为了纪念特利尔莱茵地区议员的自由主义代表,该俱乐部1834年(当时卡尔16岁)举行了一次宴会。这次宴会是争取更有代表性宪法的筹划活动的一部分,是在普鲁士举行的唯一的一次,此类的其他很多宴会都是在德国的非普鲁士地区举行的。虽然作为这次政治性宴会的五名组织者之一,亨利希·马克思极为积极活跃,但他最后的敬酒提议却典型地温和顺从。与自由主义者要求最为接近的地方,是他热情洋溢地感谢了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感谢他的“宽宏大量,所以我们拥有第一批受人欢迎的代表制度”。最后他说:“让我们充满信心地面对美好的未来,因为它掌握在仁慈的父亲、公正的国王的手中。[20]他高尚的心灵将永远会愉快地接纳他的人民正当而合理的愿望。”接着大家唱了几首革命歌曲。一份警察报告向政府汇报说亨利希参加了歌唱。这次宴会引起了政府当局的愤怒,这种愤怒由于两周后更为激进的示威游行而升级了。这次示威游行是为纪念卡西诺俱乐部成立而举行的,当时人群高唱《马赛曲》,挥舞三色旗。普鲁士政府严厉批评了莱茵省总督,同时对卡西诺俱乐部进行了更为严密的警察监控。亨利希·马克思参加了这一运动的第二次示威,但是没有唱歌:他不是亲法国者,他憎恨被他称作拿破仑的“荒谬意识形态”的东[21]西。虽然对普鲁士所抱有一定程度上的爱国精神一直冲淡着他自由主义的思想,但他有着对被压迫者权利的关切,这一点不能不说影[22]响了他的儿子。马克思家庭有足够的金钱过相当舒适的生活。亨利希的父母生活曾很贫困;虽然他的妻子带来了相当多的嫁妆,但他还是凭着自己的力量获得了成功。马克思出生的地方是一幢建筑相当好的三层楼房,[23]有一个带走廊的院子。然而,亨利希只租了一层的两间和二层的三间房子。这里住着他们7个人,并且他也在这里处理法律业务。卡尔出生18个月后,他们家在特利尔买下了另外一套房子入住。这套房子比先前的要小得多,但是却有十间房,并且在庭院里有一套别墅[24]式的房屋。他们家中有两个女仆,并且在城市边缘还有一个葡萄果园。然而亨利希·马克思付的收入税收并不高,他给儿子的信中的一些言论(他敦促卡尔把几封信用包裹一起邮寄,这样会便宜些)仍[25]表明了家中的积蓄不多了。马克思家中有九个孩子,卡尔排行老三;最大的莫里茨·大卫4岁时夭折了,当时马克思已经出生,因此卡尔成了家中的长子。他有一个姐姐,索菲娅。他孩童时期,似乎对姐姐特别依恋。索菲娅后来嫁给了一位律师,住在荷兰的马斯特利赫特。马克思的两个弟弟都早早地死于肺结核,他的两个妹妹也是这样。剩下的两个妹妹,路易莎和荷兰人犹塔结了婚,移居到开普敦;另一个妹妹埃米莉嫁给了一位工程师,住在特利尔。关于马克思孩童时代的情况人们所知甚少,其中大部分来自他的这些姐妹们。她们告诉外甥女爱琳娜,马克思早先时候是“令姐妹们害怕的暴君,他全力地奔跑着把她们当作他的马从特利尔的马库斯山坡上‘驱赶’下来。更坏的是,他坚持让姐妹们吃他用肮脏的生面团做成的而用更脏的手拿着的‘蛋糕’。她们毫无怨言地忍受着‘驱赶’、吃‘蛋糕’,因为卡尔将会讲故事来酬劳她们的顺[26]从”。马克思极有可能一直到12岁都是在家中受教育。接下来的五年(1830—1835)里在特利尔读中学,这所学校原先是耶稣会学校,后来定名为弗里德里希威廉中学。马克思在这里受到了典型而纯粹的人道主义的教育。18世纪启蒙运动的自由主义精神曾由特利尔后来的特利尔选帝侯克利门斯·文采尔引入该校。他采用了著名前任费布罗尼乌斯的基本原则,努力从康德哲学的观点出发调和信仰与理性。为了对抗神职人员的无知,他把这所学校变成了一种小型学院。在法国占领期间,这所学校降到了极小的规模。但莱茵地区归并后,它重新[27]调整,吸收了几位极有才华的教师。学校有影响的人士主要是校长胡果·维滕巴赫,他是马克思的历史老师,也是马克思家庭的朋[28]友。歌德对他颇有好感,说他是“康德哲学专家”。他参加了卡西诺俱乐部的成立。1832年在争取新闻自由的汉巴赫大游行之后,维滕巴赫处于警察的监视之下,学校受到了搜查:在学生的物什中发现了汉巴赫的演说稿和反政府的讽刺文学作品。1834年,也就是卡尔·马克思在校第四年,作为卡西诺事件的结果,数学老师被指控信仰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希伯来语老师由于参加唱了革命歌曲而被指控。维滕巴赫本人受到了免职的威胁;而最后,反动的副校长廖尔斯被认为反对当时流行的自由主义。卡尔·马克思此时的态度可以通过他父亲的信中对他的埋怨看出来,他和另外一个学生以故意藐视廖尔斯而闻名。在他们离开学校时,向所有老师辞别,而唯独没有理睬廖[29]尔斯。在马克思的同学伙伴中,4/5是天主教徒,大部分出身中下阶层,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子弟。据说卡尔的“同学伙伴对他既爱又怕,爱他是因为他可以随时开始男孩子式的玩闹,怕他是因为他能够毫不费[30]力地写讽刺诗文嘲笑他的对手”。在后来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他轻蔑地谈道:“有一些农村来的笨人,他们准备投考教会学校(天[31]主教的),大多数人领取助学金”。马克思在学校没有交到长久的朋友,虽然他打算发展一个与他年龄相仿的伙伴的友情,这就是埃德加尔·冯·威斯特华伦,他未来的妻弟。埃德加尔的姐姐燕妮把他描述为“我孩童时期和青年时期的偶像”。学生的成绩并不好,他们中有一半通不过最后的考试。马克思的智力虽不是十分突出,但也在一般以上。在班里的32名学生中,他大约排第八名。离开学校的时候,他是班里年龄最小的学生之一,当时班里平均年龄大约是20岁。学校非常重视语言学,马克思的拉丁和希腊诗文好,宗教课程令人满意,法语和数学是弱项,奇怪的是他[32]的历史最糟糕。保存下来马克思最早的手写材料是他为德国学校毕业考试而写的三篇文章。拉丁语作文是关于奥古斯都元首的,意义不大。但是,关于宗教的一篇作文和一篇德语作文却表现出了鲜明的个性。这两篇文章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洋溢着要通过一种方式把人的个性完全发展出来的热情,即规避权力和荣誉、用自我牺牲的精神来为人类整体谋福利。宗教作文的题目是《根据约翰福音第15章第1至14节论信徒和基督的一致,这种一致的原因和实质,它的绝对必[33]要及其影响》。马克思由阐述历史开始:“这个人类的伟大教师”,向我们表明了从古代以来,人的本性一直是在把自己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道德水平。“由此可见,各民族的历史告诉我们同基督一致的必要性。但是,在我们研究各个人的历史,人的本性的时候,我们虽然也看到他心中有神性的火花、好善的热情、求知的欲望、对真理[34]的渴望”。虽然罪恶的引诱会吞没这些自然的本性,但是信徒与基督的一致能够克服这些罪恶的引诱,并提供一种“快乐,这种快乐是一个伊壁鸠鲁主义者在其肤浅的哲学中,一个比较深刻的思想家在未被发现的知识奥秘中想要找到而没有找到的,只有和基督并且通过基督而和上帝结合在一起的天真无邪的孩童心灵,才能体会得到它,[35]并且它能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和崇高”。这篇作文包含着相当多的悲情和愉快的虔诚,但是基本上还有一种理性的架构,说明了基督教的出现为何对人类全面的道德发展是必需的。马克思有一种异常遥远和毫无色彩的自然神论上帝观念,类似于他父亲和约瑟夫·居佩尔牧师的观念,后者在学校讲了宗教的教育指导作用,在1834年3月给马克思施行了坚信礼。居佩尔还掌管着特利尔的一个小型新教教区,是亨利希·马克思的朋友。他对伦理问题尤其感兴趣,对宗教的态度受康德的强烈影响,认为要达到“真正的人”,教育是最好的途径。居佩尔把自己的教学建立在基督这个人和《圣经》的基础之上,他受到理性主义思想的巨大影响,规避任何宗[36]派主义。马克思的文章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老师的看法,这位老师称赞了这篇文章,虽然他也公正地评价说“一致的实质并不明确,[37]一致的原因也只是从一个方面谈到”。德语作文题目是《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表现出了更多的[38]新意。马克思的主题是:虽然人选择职业不能完全地随心所欲,但正是选择的自由使他区别于动物。一个人不应该由于野心或突然的热情失去理智:重要的是在为人类服务中把握住工作机会,同时避免由于抽象的真理迷失方向。这篇文章以充满激情的、对生命价值的信仰宣言结束,而这种价值,就是为人类利益而牺牲生命。在主题和结构上,马克思的这篇文章和他同学的一样,基本理念是德国启蒙运动和古典时期的人道主义者的理想观念——个人的全[39]面发展和相互依赖的人群共同体的全面发展。马克思的文章中没有任何超验的上帝的痕迹:上帝、自然和创造这些词语是可以互换的,历史过程是内在的。马克思开篇写道: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了它应该遵循的活动范围,动物也就安分地在这个范围内运动,不试图越出这个范围,甚至不考虑有其他什么范围存在。神也给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标——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但是,神要人自己去寻找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神让人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得到提高的地位。能这样选择是人比其他生物远为优越的地方,但是这同时也是可能毁灭人的一生、破坏他的一切计划并使他陷于不幸的行为。[40]对每个人来说,他们在生活中都配有自己的目标,这种目标通过“轻柔而真实的”内心声音指示出来。它很容易被对虚荣的野心和渴望所迷惑,因此细心体察是必需的,看他真正适合做什么。一旦冷静地考虑了所有因素,那么就应该充满热情地去从事所选择的职业。“但是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合适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对它们起决定影响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41]开始确立了。”这句话作为马克思后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第一个[42]萌芽而受到热烈的欢迎。但是,人的活动持续地受到已经形成的环境的限制,这是一个至少与启蒙运动和百科全书学派一样古老的思想。如果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甚至已经在一个17岁中学生的头脑中出现,这实在是令人惊奇的事情。这种观点应是错误的,即认为在马克思早期作品中,他就提出了他后来给出答案的一些问题:他后来的著作,是在受了黑格尔和黑格尔派的强烈冲击后形成的,包括很多全然不同的问题,因此有着完全不同的答案。无论如何,这篇文章接下来的段落,提到了人的身体或智力的缺陷,表明马克思这里的意思仅仅是当一个人选择职业的时候,他应该考虑他所处的环境。接着马克思阐述了应该选择一种能够最大限度地赋予人人生价值的职业——“选择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选择一种能给我们提供广阔场所来为人类进行活动、接近共同目标(对于这个目标来说,一切职业只不过是手段)即完美境地的职业”[43]。这种完美的观念在职业的选择中具有首要的支配作用,它一直存在于马克思的心灵中:那些主要不是干预生活本身,而是从事抽象真理的研究的职业,对于还没有坚定的原则和牢固、不可动摇的信念的青年是最危险的。同时,如果这些职业在我们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如果我们能够为它们的支配思想牺牲生命、竭尽全力,这些职业看来[44]似乎还是最高尚的。在这里,一些学者也竭力寻找马克思后来“理论与实践相统一”[45]的思想萌芽。同样,这里需要比前面部分更为深入地解读马克思的文章,马克思的完整意思是指从事一种关于抽象观念的职业应特别谨慎,因为“这些职业能够使才能适合的人幸福,但也必定使那些不[46]经考虑、凭一时冲动就仓促从事的人毁灭”。问题首要是实践的问题,而完全不是依据理论提出来的。文章结尾带有理想性,揭示了一种纯粹的、年轻的理想主义: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47]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维滕巴赫批改了文章,认为“非常好”,他因为文章富有思想、结构合理而赞扬了马克思,同时也正当地批评了马克思“过分追求非[48]常精致的形象表达”。马克思在大学的头几年就表现了对夸张比喻的热情和对诗歌的热爱,这种热情和热爱由于他与冯·威斯特华伦男爵的友谊而加强了。后者是除了家庭和学校的影响之外,第三个对青年马克思产生了重要影响力的人。路德维希·冯·威斯特华伦比亨利希·马克思大12岁,1770年出生于新近显贵的家庭。他的父亲菲利浦·冯·威斯特华伦,是一位正直、坦率、极富能力的正在上升中的德国中产阶级议员,七年战争期间曾是布伦瑞克公爵的私人秘书;在以明登战役为高潮的几次军事战争中是上司极为重要的助手;后来被英国乔治三世封为贵族。战争期间,他与苏格兰贵族女子珍妮·威沙特结了婚。当时她到德国来看望她的姐姐,她姐姐的丈夫贝什维兹(Bechwith)将军掌管着英国军队。珍妮·威沙特是英国阿盖尔郡伯爵的后裔,带着一些物什,[49]其中有一冠形的银器,这一器件后来被马克思和燕妮多次典当。他们最小的儿子,路德维希·冯·威斯特华伦秉承了父亲自由与进步的思想:普鲁士失败后,他进入拿破仑的威斯特伐利亚统治区的政府机关工作,后来成为萨克森北部萨尔茨韦德尔城镇的地方副长官。他的第一个妻子给他生了四个孩子,后来去世了;他又和一个驯马师的女儿卡洛琳结了婚。路德维希和卡洛琳有三个孩子,最大的孩子燕妮在他们移居特利尔的前两年1814年出生。在特利尔他调任(级别稍微降了些)为城市顾问:他不完全赞同普鲁士新政府的政策,据说他的自由主义思想在前法国莱茵地区的家中更加强了。威斯特华伦一家移居到了一座离[50]马克思一家相当近的、非常好的房子里,虽然他们本不是有钱的[51]家庭。由于亨利希·马克思和路德维希·冯·威斯特华伦两个人都是在城市法律机构工作,又都是同一个新教徒小团体的成员,所以很自然两人成了朋友。燕妮成了索菲娅·马克思非常亲密的朋友,两个家庭经常来往。男爵当时60多岁了,渐渐对马克思有一种特殊的喜爱。他极其有教养,讲英语,也讲德语,能够毫不费力地阅读拉丁文和希腊文著作,尤其喜爱浪漫派诗歌。爱琳娜·马克思记述道:冯·威斯特华伦“灌输给了卡尔·马克思对浪漫主义学派的热情,他的父亲和他一起阅读伏尔泰和拉辛,而男爵给他阅读荷马和莎士比亚,这些[52]都是他整个一生最喜爱的作家”。男爵在年轻的马克思身上投注了大量的时间,两人为了谈论思想,漫步穿过附近“美丽如画的小山和树林”。除了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外,男爵还热心于进步的政治思想,激发了马克思对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的人格和著作的兴趣。亨利希·马克思赞同儿子热爱男爵,同时告诫他:“你是幸福的,像你这样年纪的年轻人能得到这样的幸福是少有的。在你刚踏上人生的一个重要历程的时候就找到了朋友,而且是一个比你年长又比你老练的可敬的朋友……你能不能对这个朋友信守不渝,永远做个无愧于他的人,这将是对你的性格、你的才智和心肠,尤其是对你的道德的[53]最好考验”。马克思对男爵的友好心怀感激之情,以至于1841年把博士论文热情洋溢地献给了他:我敬爱的父亲般的朋友,请您原谅我把我所爱慕的您的名字放在一本微不足道的小册子的开头。我已完全没有耐心再等待另一个机会来向您略表我的一点敬爱之意了。我希望一切怀疑观念的人,都能像我一样幸运地颂扬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老人。这位老人用真理所固有的热情和严肃性来欢迎时代的每一进步;他深怀着令人坚信不疑的、光明灿烂的理想主义,唯有这种理想主义才知道那能唤起世界上一切心灵的真理;他从不在倒退着的幽灵所投下的阴影前面畏缩,也不被时代上空常见的浓云迷雾所吓倒,相反的,他永远以神一般的精力和刚毅坚定的目光,透过一切风云变幻,看到那在世人心中燃烧着的九重天。您,我的父亲般的朋友,对于我永远是一个活生生的[54]证据,证明理想主义不是幻想,而是真理。注释:[1]进一步参考资料,参见W.Bracht,TrierudKarlMarx(Trier,947)H.Moz,KarlMarxudTrier(Trier,964)H.Hirch,“MarxeMilieu”,ÉtudedeMarxologie(Aug965)。[2]罗马城墙的北门,早期基督教大教堂的大厅。——译者注(本书中脚注均为译者注,以下不再一一注明。)[3]对马克思家谱详细考察,参见B.Wachtei,“DieAtammugvoMarx”,iFetkriftialedigofProfeorDavidSimoe70-aarogefödeldag(Coehage,193).77ff.E.Lewi-Dorch,“FamilieudStammaumvoKarlMarx”,DieGlocke,Ⅸ(Berli,194)309ff.,40ff.H.Horowitz,“DieFamilieLwow”,MoatchriftfllrGechichteudWiecaftdefudetum,LXXⅡ(Frakfurt,198).487ff。[4]参见马克思家谱表。[5]EleaorMarxtoWilhelmLeikecht,iMohrudGeeral(Berli,1965).159.[6]EleaorMarxtoHeriPolak,iW.Blumeerg,“EiuekateKaitelauMarx'Lee”,IteratioalReviewofSocialHitory(196)adJ.Gielke,KarlMarx,udeieiederlädicheVerwade(Tier,1999).32ff.[7]HeirichMarxtoKarlMarx,K.Marx-F.Egel,Hitoric-kriticGeamtaugae,ed.D.RjazaovadV.Adoratkÿ(Berli,1927ff.)ii(2).242(hereiafterreferredtoaMEGA).[8]F.Mehrig,KarlMarx(Lodo,1936).3,imitakeothioit.[9]详细资料,参见A.Koer,“KarlMarx,VateruddaaoleoicheAuahmegeetzgegedieJude,10”,FahruchdekölicheGechichtverei,XⅣ(1932)。[10]意第绪语,中欧或东欧的犹太人所使用的国际语。[11]K.Marx,“TheEighteethBrumaireofLouiBoaarte”,iK.MarxadF.Egel,SelectedWork(Mocow,135),i247(hereiafterreferredtoaMESW).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8卷,12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61。[12]Cf.E.Bertei,DieeueZeit(1898).122.[13]Seethetextadcommeto.72ff.elow.[14]SeearticularlyhiremarkoLaalle,.292ff.elow.[15]关于这一问题的思考有大量有意义的文献,但很少有令人信服的结论。在英国这方面最好的研究成果有两个:S.Bloom,“KarlMarxadtheJew”,FewihSocialStudie(1942),adE.Silerer,“WaMarxaAtiemite?”,Fudaica(1949)。比较详细的研究,吸取所有有价值的资料(有时是无价值的),证明马克思的反闪族主义和犹太人极端的自憎的文章是,A.Küzli'KarlMarx:EiePychograhie(Viea,1966)。与此持相反观点的是,A.MaiczekiDerMechlicheMech:KarlMarx'jüdicherHumaimu(Viea,1968),此文章认为马克思人道主义中一切积极因素都来自于他所受的犹太教育。进行全面讨论的有价值的文献是H.Lamm,“KarlMarxuddaJudetum”,iKarlMarx1818—1968(Maiz,1968)。[16]EleaorMarx,“KarlMarx”,DieeueZeit(1883).441.[17]EleaorMarxtoWilhelmLiekecht,iRemiiceceofMarxadEgel(Mocow,.d.).130.[18]QuotediB.NicolaievkyadO.Maeche-Helfe,LaViedeKarlMarx(Pari,1970).19.[19]HeirichMarxtoKarlMarx,MEGAii(2)186.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0卷,83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0]这篇文稿重印出版,H.Moz,KarlMarxudTrier,.88。[21]Cf.HeirichMarxtoKarlMarx,MEGAii(2)205.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0卷,861页。[22]进一步的资料参见H.Moz,“DierechtethicheudrechtoliticheAchauugedeHeirichMarx”,ArchivfllrSozialgechichte(1968)。[23]这所房子当时是Brückegae664,现在是Brücketrae10,已经变成了一个博物馆和图书馆,里面存放了大量的照片,第1版书籍和马克思的原始手稿。[24]现在它是一家营销光学仪器的商店,Simeotrae8在黑门旁边的主街道上。[25]进一步的细节,可参见H.Moz,“DieozialeLagederelterlicheFamilievoKarlMarx”,iKarlMarx1818—1968。[26]EleaorMarx,“KarlMarx.AFewStrayNote”,iRemiiceceofMarxadEgel,.251。[27]参见C.Grüerg,ArchivfllrdieGechichtedeSozialimuudderAreiterewegug(1926).239f。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2022-04-05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