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与社会译丛 我们中的我 承认理论研究》(德)阿克塞尔·霍耐特作;张曦,孙逸凡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人文与社会译丛我们中的我承认理论研究》【作者】(德)阿克塞尔·霍耐特作;张曦,孙逸凡译【页数】281【出版社】南京:译林出版社,2021.08【ISBN号】978-7-5447-8710-9【参考文献】(德)阿克塞尔·霍耐特作;张曦,孙逸凡译.人文与社会译丛我们中的我承认理论研究.南京:译林出版社,2021.08.图书封面:社会译丛我们中的我承认理论研究》内容提要:阿克塞尔·霍耐特开创的承认理论完成了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产生了无可替代的影响。在本书中,霍耐特通过重构黑格尔“为承认而斗争”这一早期思想,丰富并完善了当代正义理论,展现出承认范式在具体社会情境中卓有成效的解释力,及其与社会学、政治哲学,以及精神分析等诸多学科的当代相关性。《人文与社会译丛我们中的我承认理论研究》内容试读第一部分黑格尔主义的根基第一章从欲望到承认:黑格尔自我意识的基础在黑格尔的所有著作中,没有哪一部像《精神现象学》中讨论“自我意识”的一章那样引人注目。《精神现象学》整本书读起来或许都非常难以理解,但这一章中讲到,意识“从超感官的彼岸世界之空洞的黑夜里走出来,进入现在世界的精神的光天化日”(138),这样的表述终于提供了一些我们可以理解的内容。黑格尔关于心灵对于自身之体验的解释,在这里突然显得有些不同寻常起来:在这个描述里,毋庸置疑的是,孤独的自我意识遭遇了其他主体,此前只是纯粹认知性的问题转变成了由“为生存和死亡而斗争”构成的社会性故事。简单说来,后唯心主义哲学需要一些材料来使其变得更加有形和具体,从而满足其对于实在的需求,而本章就是把所有能够提供这些材料的要素都整合在了一起。黑格尔的第一批学生抓住了本章提供的契机,把黑格尔的思辨哲学拉出思想和概念的飘忽领域,拉回到社会现实的世界。此后,从卢卡奇和布莱希特到科耶夫等著述者都不断尝试在欲望、承认和斗争的0031我们中的我:承认理论研究延续中,揭露可以被安置在历史中的、诸事件的政治进程的轮廓。然而,将黑格尔的思考细化为具体确凿的概念后,面对所有这些概念间冲突性的相互作用,我们可能会忽视本章论证核心的真正所在。毕竟,黑格尔打算做的不仅仅是证明,一旦主体意识到他们彼此间的互相依赖,就必定会进入斗争状态。通过运用他的现象学方法,黑格尔试3图证明的是,一个主体只有进入与另一个主体的“承认”关系中,才能对他的“自我”有所“意识”。与历史化或社会学的解释想要实现的目的相比,黑格尔的目的更具有根本性:黑格尔主要感兴趣的不是阐明一个历史事件或冲突案例,而是阐明被证明为所有人类社会性之先决条件的先验事实。如果有任何历史事件的描述出现在“自我意识”这一章,那也是在黑格尔真正感兴趣的事件发生之后才会被谈及。黑格尔真正感兴趣的是:主体从仅仅是自我指称的纯粹欲望中形成,开始意识到他对于其他人类主体的依赖性。因此,他力求解释的只是从自然存在到有精神性(geitig)存在、从人类动物到理性主体的转变。本章接下来谈及的社会冲突仅仅意指一种过程性的表达,其表达的是这种精神(Geitigkeit)对人类存在者所具有的意义。接下来我将尝试重构黑格尔论证路线的关键一步:从“欲望”到“承认”的转变。对此存在一长串不同的解释,清楚地表明了这一尝试的困难,这些解释没能真正将注意力放在黑格尔自己的表述上,只得到了十分任意甚至荒唐的对黑格尔文本的解读。2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之可能在于,“自我意识”一章与它的核心论证的长度之间极其不平衡。在这一章的将近四十页中,黑格尔只把一页半贡献给了他的这一主张:自我意识需要其他自我的承认。我想把这几页作为我重构工作的中心,而这首先需要澄清黑格尔的欲望概念(一),目的是说明黑格尔承认概念的内在转变(二)。我的解释高度聚焦于黑格尔具体的用语,我将证明黑格尔给我们提供了不止一个论证,来说明为什么主体间的承认构成了获得自我意识的先决条件。004···试读结束···...

    2022-04-28

  •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普及读物 世说刑语 你不能不知道的刑法知识》王世洲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书名:《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普及读物世说刑语你不能不知道的刑法知识》【作者】王世洲作【丛书名】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普及读物【页数】379【出版社】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21.06【ISBN号】978-7-214-26039-0【价格】48.00【分类】刑法-中国-通俗读物【参考文献格式】王世洲作.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普及读物世说刑语你不能不知道的刑法知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21.06.图书封面:社会科学研究普及读物世说刑语你不能不知道的刑法知识》内容提要:本书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普及读物项目”的结项成果,是一部关于刑法的科学普及读物。读者主要是非法学专业的社会大众,但也可以作为专业人士对照检查自身刑法知识的参考书。本书的内容已经在《法律与生活》杂志上分48期连载两年发表,现在是结集成书。本文以通俗易懂地说明现代刑法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为宗旨,比较系统地说明了犯罪的基础知识,入罪知识,出罪知识,特殊阶段知识,刑罚知识,罪名知识,同时,对公共安全、经济安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秩序安全、国家安全以及刑法未来方面的知识进行了介绍。本书努力引导人民群众认识刑法科学在法治建设和治国安邦中的重要作用。...

    2022-04-28 刑法普及教育 刑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 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pdf电子书试读完整版|百度网盘下载

    Theageitemorarilyuavailale/**/gixerror!Theageyouarelookigforitemorarilyuavailale.Pleaetryagailater.WeiteAdmiitratorSomethighatriggeredaerroroyourweite.ThiithedefaulterrorageforgixthatiditriutedwithFedora.Itilocated/ur/hare/gix/html/50x.htmlYouhouldcutomizethierrorageforyourowiteoredittheerror_agedirectiveithegixcofiguratiofile/etc/gix/gix.cof....

    2022-04-19 nginx etcd nginx etc/conf

  • 消费社会pdf电子书完整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对消费社会的批判性分析是当代哲学家和社会学家讨论的主要话题之一,而《消费社会》则是此类著作中的佼佼者。编辑推荐“消费已成为我们世界的伦理。它正在破坏人类存在的根本基础,破坏神话根源与自古希腊以来欧洲思想所拥有的Logo世界之间的平衡。”——1970年,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后现代理论代表让·鲍德里亚以消费为中心,对当时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社会进行了详尽而深刻的分析,并在《消费社会”。整个社会从生产时代向消费时代的转变,将发达国家带入了消费社会。对消费社会的批判性分析已成为当代哲学家和社会学家讨论的主要话题之一。《消费者社会》是此类的主要著作。《消费社会》运用后现代消费社会理论视角,提供当代世界视角,涉及以下问题:现代性问题与文化危机、消费主义与日常生态、商品拜物教中的精神与生态危机、大众传媒与世俗化问题,ETC。。本书对于揭示当代全球消费的社会文化困境,尤其是中国以“双十一”为代表的消费异化现象具有重要意义。《消费者社会》自出版以来,已售出数万册,在学术论文中被引用6000多次。这是一本真正有影响力的学术畅销书。新版重新设计,封面二维码更现代,扫码可链接张一兵教授讲稿《鲍德里亚:欢迎来到真实沙漠——来自电影《黑客帝国》。名人推荐:从鲍德里亚那里,理论家可以找到抽象辩论的快感,科幻作家可以得到点燃想象力的灵丹妙药。——张一兵让·鲍德里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思想家,他的书不好读。这个“消费社会”是他的早期作品,不完全是他在后现代时期的作品。相对而言,文笔更系统,更美观。但他转向后现代思想方向的轨迹已经有很多。——梁文道简介让·鲍德里亚,法国现代社会思想大师和知识“恐怖分子”,是后现代主义理论思潮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思想家。他在《消费社会理论》和《后现代的命运》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的理论目前深刻影响着当代关于媒体、艺术和社会的文化理论和话语(电影《黑客帝国》的主题和基本背景来自鲍德里亚的哲学思想)。《消费者社会》是鲍德里亚早期的代表作,对国际哲学、社会学和新兴的文化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被公认为有关该主题的重要经典之一。这本书也是一本受欢迎的教学参考书。在本书中,鲍德里亚将政治经济学、符号学和精神分析的批判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了消费社会的批判理论。鲍德里亚指出:与过去将消费视为经济活动的一部分不同,在消费社会中,消费是一种活动结构,商品的象征价值促进了人们在消费中对自身和社会的想象。承认确认了现代社会的合法性。看这个社会,需要从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转向对符号政治经济学的批判。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的分析不仅构成其思想发展的重要环节,而且对我们了解当代西方社会和我国社会文化的现阶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关于作者★作者简介:让·鲍德里亚(JeaBaudrillard,1929-2007),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后现代理论家。他曾在巴黎十、九大任教,撰写了一系列分析当代社会文化现象和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著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代表作主要有《消费社会》、《物的体系》、《生产的王国》、《符号交换与死亡》、《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冷记忆》、《美国》等。★译者介绍:刘成福,1962年1月出生,1994年毕业于巴黎第七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教材10余部,译着40余部。代表作《20世纪法国“反文学”研究》权志刚1977年4月出生,毕业于南京大学法语系,获硕士学位。目前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任教。翻译了《戏中戏》等多部作品。消费者协会df预览作品目录前言1/礼仪形式第一章1/丰富2/产品丰富齐全4/杂货店6/谈判二7/神奇的消费状态8/货船的神话10/灾难的完美诱惑13/成长的恶性循环13/集体支出和重新分配17/危险20/增长计算或GNP的神话21/浪费28/第二章消费理论28/消费的社会逻辑28/平等的福利意识35/工业体系与贫困37/新分离39/班级组织40/救赎的一面41/卓越与物质成长协会精彩的原文增长的计算还是GNP的神话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现代社会最不寻常的集体欺骗,对“数字”的“神奇”操纵。实际上,它掩盖了对巫术的集体痴迷。我们谈论的是计算的幻影,国家财政荒谬的体操动作。按照经济理性的标准——也就是这个魔法的原理——除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元素以外,什么都算。所以女性的家务、研究、文化都没有被提及——但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出现了,唯一的原因是它们是显而易见的。此外,这些财务的共同点是相信他们不理解负面符号。他们将一切有害的和积极的东西都添加到完全不合理的(一点也不幼稚)中。经济学家将所有类型的商品和服务的价值加起来——无论它们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其危害和应对之道,表现为客观上有益的财富生产。“葡萄酒、漫画、牙膏……和核火箭的生产,与缺乏学校、道路和游泳池相提并论”。(Galraith)但是损坏、遗弃等不足的方面没有表现出来……如果表现出来,使用的方法也是积极的!所以,上下班的交通费都算作消费支出了!这是为生产而生产的神奇目的数字化的逻辑结果:任何生产出来的东西都因存在这一事实而变得神圣。任何产生的东西都是积极的。任何明显的东西都是积极的。在会计师看来,50年来巴黎空气亮度下降30%是残留的,不存在的。如果由此产生了更大的电、灯泡、眼镜等支出,那么它突然间就会作为生产和社会财富的增加而存在!对生产和增长的神圣原则的任何限定或选择性伤害都会导致亵渎神明的恐怖(“我们不会碰协和飞机的一个螺丝钉!”)。集体固执不可理喻,生产力首先具有神话般的社会功能,而为了使这一点神话生动有趣,可以通过任何方式来实现,甚至可以将与它在数字上与之相矛盾的客观现实颠倒过来。但也许这个复杂会计系统的神话,即增长型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体系的真相,有一个深刻的真相。正负混用是不正常的。但这可能是合乎逻辑的。因为真相可能是“负”财富,伤害的补偿,内部运作的代价,社会不良功能的自我调节成本,以及在经济火车头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无用的附属品。挥霍部门的整体。当然,这个潜在的系统真相被数字掩盖了,这些数字神奇地加起来模糊了正面和负面的令人钦佩的循环特征(销售香烟、建造医院等)。尽管各个层面都在努力消除这些负面因素,但力量仍然绰绰有余:系统依赖它,不可能摆脱它。当谈到贫困时,我们就有这个问题。发展中社会把这只可怜的“风筝”作为平衡体拖到了后面,实际上已经成为最严重的危害之一。应该承认所有危害都可以作为积极因素、维持因素、生产和消费的又一次飞跃纳入其中的假设。18世纪,曼德维尔在《蜜蜂的寓言》中提出了这样一个理论(但在当时被认为是亵渎和放纵):一个社会的平衡不是靠美德而是靠邪恶,社会的和平与否人类的进步和幸福取决于使他们违反规定的本能的不道德行为。当然,他说的是道德,但我们可以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来理解。从一个理性的系统来看,准确地说,一个真实系统的繁荣取决于它所隐藏的缺陷、平衡、伤害和罪恶。曾经有人说门德维尔是厚颜无耻的:客观上厚颜无耻的是社会秩序,生产秩序。...

    2022-04-17

  • 帝国的惆怅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与人性pdf免费阅读|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点评:概念很正确,文笔流畅。帝国的工作逻辑可以改变吗?改革的好处和坏处是什么?易中天对秦汉以后的皇权制度进行了反思。帝国的忧郁: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与人性是易中天《帝国与共和国》三部曲的2018年精装版。如果你想免费阅读,可以直接下载。帝国的忧郁: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与人性df图片预览简介《帝国的忧郁》是易中天对帝国制度的反思。中西历史的进程是一个“竞争”的过程。有时我们比别人好,有时别人比我们好。唯一麻烦的是,现代人比我们好,让人感到忧郁。《帝国的忧郁》以人性为视角,用故事讲述人物,人物讲述历史,历史讲述文化,文化讲述人性,解读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皇权制度与人性的关系,反思中国传统的社会政治和帝国制度。关于作者易中天1947年生于长沙,曾在新疆工作,先后在武汉大学和厦门大学任教,现居江南小镇,潜心创作《中国史》32卷。发表作品:《易中天中国历史》(第1-20卷)《易中天中国经典故事》(6册)《品三国》《先秦诸子》、《儒墨道术》、《八卦》、《品人录》、《大华方言》、《读城》、《中国男女》、《中国智慧》《帝国的忧郁》《帝国的终结》《费城》目录月亮是怎么照到沟里的晁错之死斩杀附庸是或否晁错等历史的错误晁错的错武侯治蜀与“攻心”如何阅读“心脏病发作”治蜀有什么问题谁有“对立的心”谁是“仁而严”的人蜀汉为什么会死小太宗大败“疯子”变成了“小太宗”霹雳的意思,菩萨的心天子是个苦孩子广袤的土地,谁主宰了风风雨雨皇帝也必须遵守国王的法律危险的政治改革助长了腐败改革迫在眉睫时代造就英雄以牙还牙适得其反成败与道德无关课程荒谬的正义叛徒严嵩混蛋嘉靖上下滑动谁是祸根一个人要有一点精神“小人物”不小为谁而死认死的人自掘坟墓是乾隆各种好处道德质朴鸦片战争与鸦片战争胜利的失败者被迫的谎言作弊到最后谎言和高调这首歌很容易唱笑脸和鬼脸鸦片能吃多久非典型腐败案例所谓的坏规则强迫善良成为小偷高薪不一定便宜有监督可以吗?系统不能保证一切不是不治之症从“进退两难”到“易进易出”进入和出生学者和知识分子政府与乱世思考与不思考家庭和世界学者和学者报国报身君臣和师生出路与对策一千年后的梦想我们曾经有突破谁的梦想剑的秘密骑士与勇士100次罢工后,梦想很难实现附录/帝国官僚机构简介首相制度中央部门地方官员后记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与人性只是我不习惯文风(最近看的书好像让我不习惯说中文QAQ)。像一本选集。上半年,从汉朝到晚清,以一件事来表达皇权制度本身不可逾越的缺陷。后半部分主要是关于官僚主义(分裂、腐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怪异和无奈。帝国官僚机构的最终概述......对各种官方名称结构感到头晕目眩。2019.10.26因为我不看电视,所以我是在易中天鼎盛时期才认识这个人的,所以他补了班。当然,主要要补的功课是教授的三国志。我买了原版DVD并看了一两集,但仅此而已。当然,我还是喜欢它的风格,尤其是第一集讲空城规划的时候,讲故事一点都不夸张,反而比晏崇年更随和,就像酒桌上那位老爷子讲的少年疯狂板唱:“我在塔上看山,听到城门外的混乱……”离题了。看到易中天的书在书店的畅销书柜台上堆积如山,我真的很不爽。所以,购买这本《帝国的忧郁》其实期望值很低,主要是喜欢书名。早些年,对“帝国”这个词最直接的感觉就是微软的帝国时代。直到电视剧《大明宫词》,舞台风格才经常读到帝国版图等台词。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帝国,一个曾经辉煌、多彩、引以为豪的帝国。易中天的《帝国惆怅》实际上是一篇散文集,文章来源多样,原作不同时期,服务于不同的目的。有为央视“百家讲坛”、“汉书”系列讲座准备的稿件,也有一些看似书评的文章。本书易中天在追求另一条主线,也就是书的副标题: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与人性。如果你看这个副标题,我认为这本书中有几个故事值得一读。1。晁错之死,七国之乱的《明月何曾照过沟》2。谈王安石改革,“改革助腐败”3。《水浒传》四章宋江心理分析4。还原鸦片战争真相的《鸦片战争与真正的鸦片》5。厘清政府腐败中的“非典型腐败”......易中天受欢迎,易中天也很聪明。而且,易中天似乎也相信“大历史”。因此,他善于组织材料,善于推理,善于表达,使他注定成为一个受欢迎的“通俗史学家”。让我们回到这本书,虽然这是一本拼凑的书,但如果非要找到中心思想,我想一定是“好制度,坏制度”。本文从上下五千年的政治制度和官员选拔入手,探讨制度对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影响。当然,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其实只是易中天为钱牧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做的一篇读书笔记。...

    2022-04-17 晁错的思想 晁错生活的时代

  • 我是谁:心理学实证研究社会思维PDF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我是谁:心理学中社会思维的实证研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社会心理学的前沿成果,并展示了如何使用它们来理解日常现象。通过阅读本书,您可以对自己和他人有新的认识。编辑推荐适合:对社会心理学以及如何认识自己和他人感兴趣的普通读者,心理学专业的师生什么是自画像?为什么我们高估了别人对我们的关心(焦点效应)?(见模块3,“自我概念:我是谁”)“诸葛亮”(后见之明)的社会心理原理是什么?(见第2单元“你知道吗”)为什么我们都喜欢把金子放在脸上?(参见模块4,“自助服务偏差”)为什么其他人在聚会上轻松愉快,而我却害羞和紧张?(参见模块6,“基本归因偏差”)我们能相信自己的直觉吗?(参见第7单元,“直觉的力量和危害”)自我实现的预言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人际关系、学习和工作有什么影响?(见第8单元,“非理性原因”)《社会心理学》作者大卫·迈尔斯多年酝酿,打破传统的教科书编撰方式,以社会心理学的实证研究为基础,以论文的形式,回答上述悖论和令人惊讶的问题困惑的问题!《心理学与生活》作者、斯坦福大学名誉教授菲利普·津巴多教授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系主任彭开平教授联合推荐!我是谁:心理学中社会思维的实证研究具有以下特点:通俗易懂,文雅通俗:本书精选了11个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话题,并组织成1万字左右的模块,让知识更容易吸收,让读者更容易掌握阅读中的“完成感”,让每个人都能受到社会心理的启发和激励;实证“硬核”,与时俱进:本书不是哲学思辨,也不是“心灵鸡汤”,而是当代科学心理学对社会思维的实证研究,提供了一个“硬核”,可以经得起严格检验的知识,每个知识点和结论都有研究文献作为佐证,全书参考文献2500余篇;科学与人文的完美结合:既有坚实的科学基础,又有温暖的人文关怀;事实的严谨性和智力上的挑战。两位作者像调查记者一样,揭示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展示社会心理学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同时反映其背后的人文价值;学科融合,开阔视野:本书从人文学科的知识传统中强调社会心理材料,并融合文学、哲学、科学等学科的知识,有助于拓展人们的思维和意识,从现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翻译专业,准确流畅:北京大学侯玉波教授和清华大学廖江群副教授联合翻译,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社会心理学》公共课推荐参考书;装订精美,小巧玲珑:这套书采用32张开纸精装,内容采用60克进口轻纸印刷。颜色自然柔和,保护视力,不易引起眼睛疲劳。纸质轻软,更方便读者日常携带。并阅读。简介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哲学家不断向我们揭示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但这种哲学指导无助于缓解我们复杂的现实困惑。在这种情况下,以经验为导向的社会心理学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为我们描述社会动物的细节。DavidMyer和JoaTwitch的《探索社会心理学》以“社会思维”、“社会影响”和“社会关系”为主题,清晰地展示了社会心理学科学如何为上述问题的答案做出贡献问题。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打破了传统大部头教材的写作方式,将每个有趣的话题组织成10000字左右的长度,以符合人们长期关注的习惯长度,获得一种阅读中的“完成”。”。为了方便读者携带阅读,在保留模块化书写优势的同时,在新版改编中,将500多页的原著按照上述分为三个小册子三个主题。《我是谁:心理学中社会思维的实证研究》,从探索社会心理学的第一本《社会心理学导论》和第二本《社会思维》,探讨了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它涉及自我概念、自我-自尊、自我控制、自私的偏见、社会信仰和判断,以及态度和行为的相互作用。整篇文章逻辑严谨,语言清晰,用词要有理有据,与市面上常见的处理这些话题的写作方式形成鲜明对比;它可能无法解决你所有的困惑,但无论你是心理学本科生还是研究生、专业从业者还是普通读者,本书都能给你带来惊喜。关于作者大卫·迈尔斯1942年出生,美国密歇根州霍普学院心理学教授,著名心理学家。迈尔斯著述颇丰,出版著作17部,其中包括经典畅销教科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纲要》。Mile在《科学》、《美国科学家》、《美国心理学家》和《心理科学》等30多种学术期刊上发表过文章。他还致力于向普通读者介绍心理学,在包括《今日教育》和《科学美国人》在内的近50种科学期刊上撰写专栏。由于他的研究和写作贡献,迈尔斯获得了无数奖项,包括美国心理学会的“GaltoAllort”奖、美国大脑与行为联合会的“杰出科学家”杰出服务奖、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和2011年总统奖来自美国国家科学院等。琼·特威奇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在密歇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在凯斯西储大学完成社会心理学博士后研究。他现在是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发表了120多篇关于代际差异、文化变革、社会排斥、性别角色、自尊和自恋等主题的科学论文。她的研究曾在《时代》、《纽约时报》、《今日美国》和《华盛顿邮报》等杂志上发表。她在多个网站和杂志上为普通读者撰写文章,其中包括《大西洋》杂志上获得国家杂志奖提名的文章。她定期向大学教职员工、军事人员、夏令营领导和企业高管讲授代际差异。精彩的书摘我们世界的核心:我们的自我意识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完成“我是______”这句话(您可能会给出五个答案)。你的答案将勾勒出你自我概念的大致轮廓。一个人最重要的部分是自我。你的自我概念的基石,你用来定义自己的特定信念,是你的自我图式。图式是我们用来组织世界的心理模板。我们的自我图式,例如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运动、超重、聪明等,强烈影响我们如何感知、回忆和评估他人和自己。如果爱好是你自我概念的核心(如果成为一名运动员是你自我图式的一部分),你就会倾向于关注他人的身体和技能。你能快速回忆起与运动相关的经历,你更喜欢与你的自我图式一致的信息。如果您朋友的生日与您的生日相近,您更有可能记得他的生日。自我图式形成了我们的自我概念,这有助于我们组织和组织体验一下。我们的自我意识是我们生活的中心,因此我们倾向于将自己视为舞台中心,并高估他人对我们的关心程度。因为这种聚光灯效应(也译作“聚光灯效应”),我们直觉地高估了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劳森研究焦点效应。他以大学生为对象,要求他们穿上正面印有“美国鹰”字样的运动衫与同学见面。大约40%的大学生确信其他学生会记住他们衣服上的字样,但实际上只有10%的人会记住。大多数观察者甚至都没有注意到大学生们出去几分钟就换衣服回来了。在另一项实验中,即使大学生穿着令人尴尬的衣服,例如胸前印有歌手巴里·马尼洛(BarryMailow)脸的T恤,也只有23%的观察者注意到这一点,远低于在胸前炫耀的情况。那些认为50%的同学会注意到他们的T恤的前摇滚乐队的学生猜测的百分比。这种“焦点效应”不仅适用于我们另类的服装和糟糕的发型,也适用于我们的情绪:焦虑、愤怒、厌恶、欺骗和对他人的吸引力。真正注意到我们的人比我们想象的要少。我们总是敏锐地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所以我们常常有一种错觉,以为别人一眼就知道我们的情绪。同样,我们还假设其他人可以在公共场合发现我们的社交失误和精神疏忽。但研究发现,其他人往往没有注意到我们的痛苦,如果他们注意到了,他们很快就会忘记它。我们越有自我意识,就越相信这种透明的幻觉。目录序列211如何开展社会心理学研究23理论的形成与检验24相关研究:探索自然的联系27相关性和因果关系30实验研究:探索因果关系32控制:变量的操作33随机分配:一个重要的平衡器35实验研究中的伦理和道德问题37从实验室到生活392你知道吗433自我概念:我是谁51我们世界的心脏:我们的感受51自我与文化53个人主义在文化中的成长55文化和自尊61自知之明62预测我们的行为63预测我们的感受65自我分析的智慧与幻想684自私的偏见71正负事件解读72我们都高于平均水平74盲目乐观79错误的普遍性和错误的唯一性83自尊动机855自恋和自尊的极限89高自尊和低自尊之间的权衡90自我效能976基本归因错误99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归因错误102为什么我们会犯归因错误106观点和态势感知107文化差异110基本归因错误112的影响7直觉的力量和危害115直觉的力量116直觉的局限性119我们高估了自己判断的准确性121过度自信的补救措施126构建记忆127重建我们过去的态度128重构我们过去的行为130非理性的8个原因133我们的先入之见控制着我们的解释134我们更容易被令人难忘的事件所左右,而不是事实136我们错误地感知相关性和控制140幻觉相关140控制幻觉141我们的信念可以产生证据来证明自己145教师的期望会影响学生的表现吗?146我们能从别人那里得到我们期望的东西吗?148结论1519行为和信念153态度是否影响行为154行为会影响态度156角色扮演156言语成为信念160行为和态度161跨种族行为和种族态度165洗脑166为什么我们的行为会影响我们的态度16810临床直觉175幻觉相关176事后看来177自我确认诊断180临床直觉和统计预测181对改进临床实践的启示18511临床治疗:社会认知的作用187社会认知与抑郁188扭曲的事实或现实主义189消极思维是抑郁症的原因还是结果191社会认知与孤独196社会认知与焦虑199心理社会治疗204通过外部行为改变内部204打破恶性循环205参考书目索引210参考219...

    2022-04-17 心理学直觉 心理学 直觉英语

  • 知识分子与社会pdf高清在线免费电子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知识分子就像看不见的手,扭转战局,掌控世界。没有他们,历史可能会改写!简介本书是一部反思和批判“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学名著,是当代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参考。本书从观念、经济、社会、媒体、法律、战争六个方面全面阐述了知识分子在社会发展中的舆论导向作用。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官方政策形成,都会受到知识分子形成的舆论氛围的影响。当代知识分子不仅比以前更有影响力,而且他们发挥影响力的方式也大不相同。他们不是通过塑造当权者的观点或指导他们的行动来影响事件的进程,而是通过以各种方式影响民主社会中当权者的行为来塑造公众舆论并最终影响事件的进程。无论当权者是否接受知识分子的一般思想或决定,知识分子的这种影响都会体现出来。《知识分子与社会》通过大量历史和现实案例,深入、全面地分析了知识分子导致社会变革的背景、诱因和巨大后果。关于作者ThomaSowell是美国领先的经济学家和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批评家之一。他曾在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教授经济学课程,目前是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公共政策高级研究员。ThomaSowell在经济学和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撰写了30多本书,包括《经济学基础》、《隐藏的经济真相》和《美国种族简史》,其中许多已被翻译成法文、德文、西班牙文和日文。它是亚马逊在线书店的超级畅销书。他还在《福布斯》、《财富》、《新闻周刊》、《时代》、《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等主流媒体发表了多篇文章,并担任多家知名媒体的专栏作家,广泛讨论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他的荣誉包括受人尊敬的美国企业研究所的弗朗西斯·博耶奖、国家人文奖章、布拉德利基金会奖等......知识分子与社会df预览目录推荐顺序前言第一章知识与知识分子第二章知识与概念第三章知识分子与经济学第四章:知识分子与社会想象第5章媒体和学术界的另类现实第六章知识分子与法律第7章知识分子与战争第8章知识分子与战争:重复的历史第9章知识分子与社会翻译表理性的作用知识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的概念与理性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的概念一样多。理性和知识,都值得仔细考虑。理由与辩护在知识精英超知识的隐含预设下,对知识分子的要求可以追溯到18世纪,即行动、政策或制度必须“在理性的法庭上为自己辩护”。自18世纪以来,该要求中使用的几个术语发生了变化,但该要求所表达的基本前提并未发生变化。例如,今天的许多知识分子不明白企业高管为什么值得这么多的报酬,他们认为值得考虑。这种问问题的方式就好像有任何内在的理由来解释为什么作为第三方的知识分子应该理解这种现象,或者为什么第三方的理解或默许对于这种现象是必要的。似乎有了这些原因,那些直接参与企业高管招聘和薪酬的人,可以自信地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行事——在与自己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事务中,知识分子对此兴趣不大。h同样,知识分子对警察在与罪犯对峙时开枪的次数不仅表示惊讶,而且表示愤怒,尽管这些知识分子中的许多人一生中从未开过枪,更不用说被要求立即开枪了。生死危机。在发泄他们的不满和要求改变之前,知识分子发现很少或根本不需要寻求任何关于在压力下拔枪的准确性的信息。事实上,纽约警察局的一项研究发现,即使在6英尺的近距离内,一半的警察射击完全没有命中目标;从一垒到二垒的距离更短),只有14%的射门命中目标。对于从未对手枪射程内的静止目标开枪的人来说,即使在安全、平静的环境中,这项调查的结果也可能会让他们感到非常惊讶。这样的调查也表明,在仓促行动中,在巨大的生死危机压力下,当警察面对移动的目标时,他们开枪的频率更高。这是一个完全正常的事实。这里的重点是,知识阶层中的许多人和深受其影响的人,对相关事实一无所知,正在发泄愤怒;在这样做之前,他们还没有看到搜索相关事实信息的必要性。这个此外,即使是被子弹击中的罪犯也不一定投降,不再具有危险性;所以只要罪犯仍然危险,警察就没有理由停止开枪。但是那些加入精英团体来表达愤怒(对超出他们的经验和能力范围的事情的愤怒)的人对这种世俗的知识绝对没有兴趣。i在一个没有人掌握全部知识1%的世界里,要求一切在理性法庭面前为自己辩护,就像要求人们说服并获得无知者的许可。脑科医生如何为他对一个对大脑及其手术一无所知的人所做的辩护?一个木匠怎么能对一个对木工一无所知的人为他选择的钉子和木头做出有效的辩护呢?尤其是如果木匠被律师或政客指控犯有不法行为,后者的口头上可能远远超过木匠在这方面的能力;同时,律师或政治家对木匠工作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因为精英可以从他们普遍优越的具体知识中获得信心,这种信心可能使这些精英隐藏他们的无知和他们对问题的看法的错误性质。此外,口齿伶俐但无知的精英,在同样对具体相关问题一无所知的公众面前反驳木匠的理由——无论是在陪审团还是在投票站——可能会很容易被公众接受,尽管这些精英的论点在其他木匠看来是极其荒谬的。...

    2022-04-17 木匠与逃犯 案件疯狂的木匠

  • 时间的社会文化史全文阅读高清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者注:阅读时代社会文化史全文《时间的社会文化史:中国近代时间制度与观念变迁研究》是第一部系统命名的“时间”,从中国现代时间体系和时间观念的变迁中较为完整地勾勒出来。社会和文化史的视角。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欢迎有兴趣的朋友下载简介《时间的社会文化史:中国近代时间制度与观念变迁研究》是第一部系统命名的“时间”,从中国现代时间体系和时间观念的变迁中较为完整地勾勒出来。社会和文化史的视角。脸,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对填补学术空白具有一定意义。根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时间的社会文化史:近代中国时间制度与观念变迁研究》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国近代时间变迁的历史探索,确定了中国近代新时间体系的主要内容,并分析了其近代变迁;及其整体变化趋势;第二部分着重描述现代社会化的多方面,揭示其物质基础和动力机制;第三部分深入考察现代时间观念的转变,包括现代人对日常生活时间、历史时间、哲学时间的多层次理性认知。知道。关于作者詹小白,201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学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曾作为联合培养医生赴密歇根州立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访问学习。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和社会文化史。在《历史月刊》、《中华文化研究》、《史林》、《民俗研究》等专业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相关内容部分预览目录1994《魏忠贤专制研究》,苗娣着“18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政府政策”,高王令朱德新书《1930-1940年代河南冀东保甲制度研究》《江户时代日本儒学》,王中天着《新经济政策与农业社会化道路》,沈志华着李世安《太平洋战争中的中英关系》1995中国古代私塾发展问题研究,吴倪《政府、朋友和学者:《绍兴大师》研究,郭润涛着陈正平《1895-1936年中国国际收支研究》《1949-1952年中国经济分析》,董志凯主编《文化制度史》,马龙闪利玛窦与中国,林金水着吕昭仪的《英属印度与中国西南边疆(1774-1911)》1996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徐坦着吴继元《清代地方政府司法职能研究》现代竹子研究与文化趋势,罗剑秋南通的现代化:1895~1938,常宗虎着《张东荪文化思想研究》,左玉和着1997《(尚书)周初八高学》,杜庸《五六世纪北方人的佛教信仰:以造像记录为中心的考察》,侯旭东着大家族与北朝政治,陈爽着《西域何卓氏研究》,刘正银、魏良着。清代税收政策研究:1644-1840,何平着《疆界与民族:清代中俄西北边陲大臣察哈台满汉五文书考》,何兴良着中东和谈史(1913-1995),徐向群、龚绍鹏主编1998郑小华古典书法略探韩茂礼《辽金农业地理》元朝书院研究,徐勇着刘秋根《高利贷研究》尚晓明《进士游记与清代学术》《晚清保守主义思想的雏形:日本仁研究》,李希柱着1999唐代翰林学士,毛、雷着《唐宋茶叶经济》,孙洪生着《7月7日事变前的日本对华政策》,臧云凋零改革的命运——俄罗斯地方自治改革史,邵丽颖着2000《黄河中下游东周墓系研究》,裙印华林甫《论中国地名史》黄春燕的《宋代海外贸易》《元史思考》中国近现代史书目我。历史理论与经典科林伍德:历史的概念,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彼得·伯克:历史与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布劳代尔: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1卷,日常生活的结构,三联出版社,1996年。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宜林出版社,2001年。科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以中国为中心的观点在美国的兴起”,中华书局,2002。科文:《历史的三种音调:作为事件、经验和神话的拳击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杨念群、黄兴涛、茅丹:《新历史》(二、二卷),人民出版社,2003。黄宗志:《论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社科文献出版社,2003。(美国)贾里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李洪图等:《相貌史》,上海三联,2003。赵世宇:《小史与大史:地域社会史的概念、方法与实践》,生活、阅读与新知识三联出版社,2006。彼得·伯克:近代早期欧洲的大众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新史学系列赵鼎新:社会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英文]Parale-Burke:新史学:自白与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杨念群:《新历史第一卷感觉、形象、叙事》,中华书局,2007。孙江:《新史·第二卷,概念、文本与方法》,中华书局,2008。黄兴涛:《新史学第三卷,文化史研究再启动》,中华书局,2009。黄东兰:《新史学——第四卷——现代再现知识》,中华书局,2010。杨念群:《新史学——第五卷——清史研究的新境界》,中华书局,2011。夏明芳:《新史学——卷六——历史的生态解读》,中华书局,2012。王启生:《新史学第7卷,重新解读20世纪中国革命》,中华书局,2013年。孙江:《新史学卷八历史与记忆》,中华书局,2013。二、政治史1。何薇雅:《怀柔远方:马戛尔尼驻华使节中英礼仪的冲突》,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2。JameR.Towed,BratleyWomack:《中国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3。任达:《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4。魏丕新:《十八世纪中国的官僚与饥荒》,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5。毛海建:天朝覆灭:鸦片战争再研究,三联出版社,2005。6张忠礼:《中国绅士:19世纪中国社会角色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7石泉:《抗日战争前后的清朝政局》,生活,阅读,新知识,三联出版社,19978。周细蕊:改革与革命:1911年两湖革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9。易老义:《毁灭的种子:战争与革命中的国民党中国(1937-1949)》,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10。KarlReecca:《伟大的世界舞台——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中国民族主义》,《生活、阅读与新知识》,三联出版社,2008。11.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2.李立峰:《​​新政治史的视野与方法》,福建论坛,2009年第6期。13.[美国]沙培德:《现代中国与战争与革命交织在一起(1895-194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14。石景谦:《天安门——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5。吴义雄:通商口岸制度的准备:1830年代中英关系研究,中华书局,2009。16。李希竹:《张之洞与晚清新政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17.陈志让:《绅士制度——近代中国的军阀时代》,生活、阅读、新知识,三联出版社,1980。18.张玉发:民初政党,长沙岳麓出版社,2004。19.杨奎松:《国民党的同盟反共》,社科文献出版社,2008。20。邓烨:《联合政府与一党制教育》,社科文献出版社,2003。21。王启生:《党员、党权与党的竞争: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式》,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22。齐锡生:《中国军阀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23.杨天宏:《政党建设与民国政制走向》,社科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三、经济史1。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2004。2。弗兰克:《银都——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侧重点》,刘北成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3。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和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4。王国斌:《改造中国——欧洲经验的历史变迁与局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5。李伯忠:《多角度看江南经济史》,三联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6。何炳娣:《明初人口减少及相关问题,1368-1953》,三联出版社,2000。7。黄宗志: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8。黄宗志:长三角小农户与农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9。滨下武:《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研究:晚清海关金融贸易口岸市场圈》,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10。顾林:《中国经济革命:20世纪的农村工业》,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11.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变迁中的现代士绅与商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12.周玉民:《晚清金融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3.伯杰:《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4。思想史1。王尔民:《论中国现代思想史》,社科文献出版社,2003。2。于英石:《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3。艾凯:《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困境》,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4。周策宗:五四运动:近代中国的思想革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5。本杰明·施瓦茨:《寻求繁荣:严复与西方》,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6。高瑞全,主编:《现代中国社会思想》,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7。丁伟志:《现代中国文化思想》,社科文献出版社,2011。8。柯文:《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王韬与晚清变法》,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9。方格:《胡适与中国文艺复兴:中国革命中的自由主义(1917-1937)》,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0。肖公权:《现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改革与大同思想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1.佐藤真一:《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2.郭英义:《中国现代思想中的科学主义(1900-1950)》,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3.张浩:《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变迁(1890-1907)》,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4。岛田健二:《现代中国思维的挫折》,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5。蒲嘉敏:《中国与达尔文》,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16。桑兵:《汉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术交流记》(新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7.金官韬,刘庆峰:《思想史研究:近代中国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法律出版社,2009。18.王玉森:中国近代思想学术谱系,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1。19.(美国)周明志,《现代中国的文化危机:清代的精神世界》,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20。沟口雄三:《中国前现代思想的曲折与展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1。熊月之:《晚清西学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2。滨直树主编:“梁启超、明治日本与西方: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研究所联合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3.李泽厚:《论中国现代思想史》,东方出版社,198724.墨子科:《走出困境——理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嬗变》,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V。现代化与现代性1。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2。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仪林出版社,2003。3。周宪:现代性的张力,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周宪,主编:《文化现代性要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王民安:现代性基础读本(二、二),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6。张凤阳:现代性的谱系,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7。鲍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8。鲍亚明,主编:《现代性与城市文化理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9。(英)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上海三联出版社,2002。《现代性与大屠杀》,译林出版社,2002。10。AlexIkel,DavidH.Smith: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的个人变迁,中国人民出版社,1992。11.PeterBlau,MarhallMayer:现代社会中的官僚主义,雪林出版社,2001。12.周磊:《女性与中国现代性》,上海三联出版社,2008。13.石树梅:现代性的诱惑:半殖民地中国的现代主义写作,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4。罗福云:《卫生的现代性:卫生与疾病对中国商业口岸的影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5。罗丽莎:《另类现代性:改革开放时代中国的性别欲望》,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6。何晓:《危险的快感:20世纪上海的卖淫问题与现代性》,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6。后殖民主义1。爱德华·赛义德:《东方学》,生活读物-新知三联出版社,1999。2。爱德华·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三联出版社,2003。3。J.M.Braut:TheColoizer'ModeloftheWorld:GeograhicDiffuioimadtheEurocetricViewofHitory,SocialScieceDocumetatioPre,2002.4。罗刚等:《后殖民文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5。王跃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学理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6。BartMoore-Gilert:PotcoloialCritici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7。张景元,主编: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8。王宁,盛安峰,赵建宏:《再看东方:后殖民理论与思潮》,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七、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1。迈克尔·曼:社会力量的源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卡西尔:民族神话,华夏出版社,1993。3。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社区:民族主义的起源与传播》,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译,生活读物-新知三联出版社,1998。5。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6。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7。卜正民、施恩德:国家建设:亚洲精英及其国家认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8。8。AthoyD.Smith: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9。罗志天:乱世暗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0。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手中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近代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11.(德国)施耐德(AxelScheider):《真理与历史——傅斯年与陈寅恪的历史思想与民族认同》,社科文献出版社,2008。...

    2022-04-17 “新史学” 《新史学》

  • 透明社会全文电子书在线完整高清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透明是当今社会的规则。韩炳哲,德国哲学界的冉冉升起的新星、新一代哲学家,回归哲学的人文批判传统,开辟哲学写作的新境界,用哲学散文的简洁和犀利,观察当今的社会状况和人的思想,并洞察数字。媒体时代集体狂欢与孤独个体的镜像!gt编辑推荐这是什么书?本书是韩炳哲系列作品的第八部。透明是当今社会的规则。它涉及政治、经济、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与民主进程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可以访问信息的各个方面;一切,每个人都变得透明,不受后资本主义世界用来进行控制的手段和机器的影响。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透明度也有它自己的阴暗面:没有神秘感、没有阴影、没有细节。透明意味着隐私消失、同质化和信任崩溃。对收集更多信息的焦虑并不一定会导致知识和信念。信息技术创造了人们可以拥有所有信息并且可以不断控制的错觉,但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正确的理解和解释。在这本书中,作者认为透明度是一个伪概念,在当代神话中是一个强大而有害的概念。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1)韩炳哲被誉为“德国哲学界的后起之秀”(西班牙语《ElPai》)。他回归哲学的人文批判传统,在学术哲学研究之外开辟了哲学写作的新境界,观察了数字媒体时代的社会状况和人的思想。杨晓刚)《大数据时代哲学批判指南》(思雨)。(2)既有韩国人的浪漫气质,又有德国哲学传统的理性批判精神。韩炳哲对当代社会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判断力,但他内在的精神诉求是一种平静、沉思和审美意味深长的生活,具有“东方哲学家的细腻和魅力”(夏克军)。(3)哲学小品的文笔胜于思辨,也胜于文字。韩炳哲的作品简洁明快,“灵性十足,锋芒毕露”(贾克芳)。中文译者的认真、细致和独创性也为中文译本增色不少。(4)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为他的《爱神之死》写了序言。韩炳哲在欧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翻译成近20种语言。包括巴丢在内的许多学者都对韩炳哲做出了回应和称赞。在当今社会,有一种对“透明”的热情,培养对距离的热情势在必行。距离和耻辱无法融入资本、信息和通讯的高速流通。因此,以“透明”的名义,所有谨慎的回旋余地都被消除了。他们灯火通明,被剥夺了。世界也变得更加无耻,更加赤裸。正是在缺乏信任的情况下,人们对“透明”的呼声越来越高。在以信任为基础的社会中,人们不会坚持透明。一个透明的社会是一个不信任、怀疑的社会,随着信任的消失,它依赖于监视。透明化的呼声恰恰表明,社会的道德基础已经脆弱,真诚、正直等道德价值观越来越没有意义。作为一项新的社会要求,透明度正在取代日益减少的道德审查机构。关于作者韩炳哲,德国新一代思想家。1959年出生于韩国首尔,1980年代在韩国学习冶金,后远渡重洋到德国学习哲学、德国文学和天主教神学。他曾在弗莱堡和慕尼黑学习,1994年在弗莱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论文是关于海德格尔的。2000年在瑞士巴塞尔大学任教,2010年在卡尔斯鲁厄建筑艺术大学任教,2012年在德国柏林艺术大学任教。主要研究领域为18-20世纪伦理学、社会哲学、现象学、文化哲学、美学、宗教、媒体理论等。作品已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西班牙报纸ElPaí称他为“德国哲学中的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清新的文笔、清晰的思路、深刻的洞见、准确犀利的阐述,使韩秉哲对数字信息时代人类精神状态的分析和批判显得尤为重要和鼓舞人心。透明社会df预览目录平权社会1显示社交15证据协会25色情社会35加速社会49亲密的社会57信息社会63秘密社团71监测协会77注释87精彩的原文试读信息社会如果您仔细观察,柏拉图的“洞穴”[1]就像一个剧院。被囚禁在这里的人,就像坐在剧院舞台前的观众一样。在他们和他们身后的火光之间有一条路,沿着这条路建了一堵矮墙,作为“他们与木偶表演者之间的屏障,他们在上面举起木偶表演”[二十三]。有的人将各种器物、柱像和其他用石头或木头雕刻的雕像举过墙顶,从矮墙后面经过,他们的影子投在石墙上,俘虏们为之神魂颠倒。一些拿着物品和雕像的人说话,而另一些人则保持沉默。囚犯们无法转身,所以他们认为是影子本身在说话。柏拉图的“洞穴”就像一个皮影戏。投射在石墙上的物体并不是世界上的真实物体,它们都只是戏剧人物和道具。毕竟,真实事物的影子和倒影只存在于洞穴之外。对于被强行带到洞外光明世界的囚徒,柏拉图说:“所以我认为,他从洞外的高处看,可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最简单的,其次是看水中的人和其他事物的倒影,第三是看事物本身。”[4][5]被绑在山洞里的囚犯没有看到现实世界的倒影。眼前是一出戏,连那火光都是人造光,犯人其实是被场景、场景的幻觉所束缚,他们完全沉浸在一个游戏、一个叙事中,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个游戏和一个故事中。叙述。柏拉图的洞穴寓言不是一种不同的认识方式(正如人们经常读到的那样),而是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一种叙事的生活方式和一种认知的生活方式。柏拉图的洞穴是一个剧院。在洞穴寓言中,作为叙事世界的戏剧与认知世界相对立。假光,洞穴中的火光营造出场景的错觉。它投射外观。因此,它区别于自然光作为真理的媒介。对于柏拉图来说,光是极具方向性的。它从它的源头——太阳倾泻而出。所有众生都指向作为善念存在的太阳。它形成了一种“超越”,甚至“超越存在”。因此,它也被称为“神”。众生将真理归于这种超越。柏拉图寓言中的太阳之光将事物分层。它从认知层面划分层次:从纯粹的反映世界,到感知世界,再到概念层面的观念世界。柏拉图的“洞穴”是一个叙事世界。在那里,事物之间没有因果联系,而是按照剧本或场景的安排,将事物或符号以叙事方式联系起来。真理之光剥夺了世界的叙事属性。太阳破坏了外表。“模仿”和“改造”的游戏让位于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柏拉图谴责在追求僵化身份的过程中的任何改变。他对“模仿”的批评是针对外表和游戏的。柏拉图禁止任何场景再现,甚至拒绝让诗人进入他的真理之城:“那么,假设有一个稍微有点聪明的人,可以模仿一切,伪装成任何东西,来到我们的城邦,背诵诗篇,展示他的本领,以为我们会向他下拜,称他为圣洁、奇妙、受人欢迎。违背他的意愿,我们会对他说,我们不能让这样的人进入我们的城市;法律允许不允许,这里没有他的位置。我们将用香油涂抹他的头,戴上羊毛头饰,然后将他送到另一个城邦……”[6][7]巧合的是,一个透明的社会也是一个没有诗人、诱惑和改造的社会。毕竟,是诗人创造了场景、表现形式、仪式和仪式符号的幻觉,并用人工制品和反事实来对抗超现实、赤裸裸的事实。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中世纪到启蒙时期,光的隐喻一直是哲学和神学讨论的焦点,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光从源头倾泻而出。它为强制、禁止和承诺的审查机构(例如上帝或理性)提供了媒介。因此,它滋生了一种两极分化的消极情绪,产生了对立面。光明与黑暗同源。光与影是分不开的。理性之光与非理性之黑暗(或纯粹感性之黑暗)相得益彰。...

    2022-04-16 柏拉图的哲学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 [美]格雷格·迪安《唐代社会概略》pdf电子书下载

    书名:唐代社会概略作者:黄现璠出版年:2017-5-1页数:280类别:历史书籍格式:df/eu/moi丛书:大家小书ISBN:9787200125726《唐代社会概略》作者简介:黄现璠(1899年11月13日—1982年1月18日),原名甘锦英,壮族,祖籍广西扶绥县。中国现代历史学家、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现代民族学奠基人之一。曾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历史学九年,后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他一生致力于历史学、民族学研究凡五十年,成为壮学开山祖师以及民族学派“八桂学派”的开拓者和当代历史学界“无奴学派”创始人。《唐代社会概略》内容简介:《唐代社会概略》被公认为20世纪中国学术界问世的*部关于唐代社会史研究的专著,与陈寅恪稍后所著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同称为唐史研究双璧,中国著名历史学家黄现璠的代表作之一,全书分四章二十节,主要论述了唐代社会的阶级、风俗、借贷和交通等几个方面的概貌,其中“阶级”一章介绍了贱民、娼妓、劳动者、贵族、坐食者等不同阶层。由于该书有关唐代社会的历史资料非常丰富和黄现璠“史眼向下”的新史观与众不同,因而受到史学界的首肯,被誉为20世纪中国学术界问世的*部关于唐代社会史研究的专著,成为当时“新史学”于社会生活和社会构造研究实践课题的先声之作,至今仍然受到唐史研究学者的重视。...

    2022-04-07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简体版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电子版

  • [德]诺贝特·埃利亚斯《宫廷社会》pdf电子书下载

    书名:宫廷社会作者:[德]诺贝特·埃利亚斯译者:林荣远出版年:2020-4页数:464类别:社会科学格式:df/eu/moiISBN:9787532782833《宫廷社会》作者简介:诺贝特·埃利亚斯(1897-1989年),德国英国犹太社会学家,文化哲学家,出生于德国。1933年流亡法国,1935年流亡英国。1975年定居荷兰阿姆斯特丹,在那里去世。主要作品是《文明的进程》。这本书是作者的教授资格论文。出版后获得阿多诺奖,是作者的经典作品,也是社会学的必读作品。宫廷社会内容简介:本书以法国旧制度时期宫廷社会及其日常生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礼仪、仪器、品味、服装、习俗甚至谈话的每一个精心设计细节,展示了宫廷社会与其他社会群体的明显差异,其内部结构和外观装饰遵循严格的等级差异,不仅娱乐,而且其职业生活本身,必须反映自己的水平,履行社会义务和需求,因为这与声誉有关,将决定是发展还是衰落。作者以大量的例子证明,这种宫廷生活形式是维持和控制贵族的一种手段,不仅塑造了贵族的个性,而且造成了文化、政治和历史的后果。...

    2022-04-06

  • 《独异性社会:现代的结构转型》

    书名:独异性社会作者:[德]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副标题:现代结构转型译者:巩婕出版年:2019-5类别:社会科学格式:df/eu/moiISBN:9787520145015作者简介: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1970年出生,奥德河畔法兰克福欧洲大学文化社会学教授。苏尔坎普出版社专门出版《发明创造性社会审美进程》(1995)、《审美社会社会学与文化科学基础篇章》(2018)。《独异性社会》内容简介:独特是王牌,非凡受到尊重,普通标准的东西没有吸引力。过着普通生活的普通人被认为是同一张脸。一切的新标准是非凡品味和美好生活的真实主体,以及那些不可替代的商品、文化活动、社区和城市。晚现代是一个独特的狂欢节。基于这一判断,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仔细研究了自21世纪初以来在经济、劳动、数字技术、生活方式和政治领域的独特过程。他打算提出一个现代理论,揭示了这个过程如何与社会文化产业化紧密交织,以及这个过程的矛盾发展趋势和背面。独特的社会不仅承认赢家;它还创造了各种不公正、悖论和失败者。一本有指导意义的书。...

    2022-04-06 社会学与文化 什么是文化社会学

  • 中级会计《财务管理》第一章总论答疑-企业的社会责任

    中级会计的学习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知识,不断为自己答疑解惑的过程!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中级会计《财务管理》精华答疑,也许这正是大家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快来看吧!【提问】对一个利润或投资报酬率处于较低水平的公司,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是难以承担额外增加其成本的社会责任的,那不就是不用承担吗,为什么是错的,还是不理解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对于一个利润处于较低水平的公司,不需要承担社会责任。()正确答案:错答案解析:一般而言,对一个利润或投资报酬率处于较低水平的公司,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是难以承担额外增加其成本的社会责任的。而对于那些利润超常的公司,它们可以适当地承担而且有的也确已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答疑】勤奋可爱的学员,你好:不是不需要承担社会责任,而说的是难以承担额外增加其成本的社会责任的,所以这道题的表述是错误的。注:以上中级会计考试答疑内容出自东奥教研团队(本文为东奥会计在线原创文章,仅供考生学习使用,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

    2022-04-05

  • 建设首都新型智库——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十年巡礼(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 建设首都新型智库——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十年巡礼(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作者: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格式:AZW3,DOCX,EPUB,MOBI,PDF,TXT建设首都新型智库mdahmdah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十年巡礼试读:第一部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十年建设回顾与思考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2014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时强调指出,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会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已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如何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简称市社科规划办)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简称市教委)近年来通过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体制改革,建设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简称研究基地),优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配置,有效聚合首都党政部门、党校、社科院、高校等优质科研力量,着力破解制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就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做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在研究基地建设十周年之际,我们把十年的耕耘与收获做一个总结与回顾,连同我们对经验与问题的思考呈现给大家,希望对研究基地下一步的工作有所推动,给热心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同志们以些微的启发和借鉴。一、建设与成果2004年初,中共中央、中共北京市委先后就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出了决定,印发了文件,提出要整合研究力量、优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配置、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体制改革等意见。在深入学习贯彻文件精神的过程中,市社科规划办与市教委在深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建设一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并以此为抓手,充分发挥首都社科研究人才优势,整合社科研究力量,优化社科资源配置,促进科研体制和机制创新,推动首都社科理论研究和社科理论队伍建设。这个意见得到了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同志以及市委宣传部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市社科规划办和市教委通力协作,本着ldquo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优势、整合资源、严格考核、稳步推进rdquo的原则,选取首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学科、优势领域和重要机构,在首都高校开展了研究基地建设工作。2004年当年,第一批17个研究基地诞生了。之后,根据首都改革发展的需要,每年都有一批新的研究基地成立,至今已经设立了51个。同时,市社科规划办单独在有关高校、市属单位建立了15个应用对策研究基地。研究方向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主要领域,初步实现了布局的科学化、合理化、规模化。2011年,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工作中,为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与首都发展实践紧密结合,鼓励支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研究解决北京市、区县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理论和实际问题,在市委宣传部的支持下,市社科规划办先后在7个区县建立了应用对策研究基地。经过10年的建设,研究基地总数已达73家,成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一支生力军和首都智库建设的重要力量。产出了大量优秀科研成果并得到转化应用,培养了众多优秀科研人才,在整合社科研究资源、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基地建设的成果可以通过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数据予以展示:一是开展了大量的科研活动。承担各种科研项目总计898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89项、省部级项目2767项、横向课题3330项、自设项目2194项。二是取得了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出版专著3134部,在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3080篇。三是研究成果得到较好的转化应用。其中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745项、获领导肯定性批示514项、被实际部门采纳1740项。四是争取到较多的科研经费支持。科研经费累计达72683万元,其中市社科规划办和市教委资助22409万元,依托单位配套经费9379万元,研究基地自筹经费40895万元。五是科研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拥有办公用房面积近26771平方米,图书近327万册,设备价值6778余万元。六是汇集和培养了一批社科人才。研究基地学术骨干中,高级职称人员1150人,副高级职称人员906人,其他专职人员922人,累计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14116人。七是科研活动十分活跃。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1039次、国际性学术会议424次。二、探索与创新研究基地建设总体思路是:以服务决策为导向,以提升能力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紧紧围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咨询服务、资料信息建设等重点工作内容,不断提升研究基地的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一)严格审核论证,科学规范设立在研究基地建设规模适度、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实行严格的审核、考察和论证制度,成熟一个设立一个。拟申请设立研究基地的单位依据自身优势,自主选择研究方向,按要求填报《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申请书》。市社科规划办和市教委根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管理办法》对申请进行初审,要求申报机构的相关学科优势明显,有较强的学术队伍、科学的建设方案、规范的规章制度、创新的运行机制、一定的办公科研条件,以及依托单位全方位支持。对初审合格的,组织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和论证。对论证合格的,发文批准成立相应研究基地并授牌,申请单位为依托单位。与研究基地签订《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任务书》,作为研究基地建设实施和验收的依据。(二)分类、分级管理,分工确权问责(1)分类、分级管理。为便于分类管理,从2013年起,由市社科规划办和市教委共同建立的称为研究基地,由市社科规划办单独建立的称为应用对策研究基地,统称为研究基地。实行市社科规划办和市教委、依托单位、研究基地三级分工负责管理。(2)研究基地实行负责人、首席专家分工负责制度。负责人由依托单位的相关领导担任,对研究基地建设负总责。首席专家由依托单位聘任本领域内的知名专家或学科带头人担任(部分研究基地为专家组),采取任期制,主持研究基地学术研究活动,对项目研究工作负总责。设立学术委员会,作为研究基地学术研究的指导机构。(三)明确建设周期目标,动态综合评估验收确定研究基地建设每三年为一个周期,在对研究基地日常工作开展各类专项检查和年度检查的基础上,按建设周期对研究基地实行ldquo定期评估、达标保留rdquo的动态管理,评估验收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的完成情况,包括制度建设、科研条件、科研活动、科研成果、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以及经费使用等方面的情况。验收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优秀、合格的列入下一个建设周期;基本合格的要限期整改,暂缓列入下一个建设周期;不合格的取消研究基地资格;对优秀的研究基地,在经费和科研项目支持上给予倾斜。自2007年对完成第一个建设周期工作的首批研究基地进行考核验收以来,已经开展了7次评估验收工作,有34个研究基地获得优秀。其中,有15个研究基地获得2次优秀,3个研究基地连续3次获得优秀。(四)设立北京社科基金研究基地项目,资助出版研究基地年度报告在研究基地项目申报与立项评审工作中,坚持公平公正、严肃纪律,除了符合北京社科基金项目条件外,还坚持了几个方面的特殊要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要求项目申请人须结合本研究基地的主要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和建设目标确定研究选题;二是鼓励和支持研究基地整合内外研究资源,开展联合攻关,加强重大问题研究;三是坚持以质量和创新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坚持ldquo质量第一、宁缺毋滥rdquo的评审原则,课题必须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较高的实践价值和学术水准,要结合北京实际,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四是鉴于各研究基地处于不同的建设阶段,发展还不平衡的现实,注意统筹兼顾、综合平衡;五是特别委托项目必须由研究基地学术带头人承担,并严格设定立项指标;六是申报材料须经学术委员会初评把关、择优报送。为了促进研究基地展示和推介优秀研究成果,增强研究基地在本专业领域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鼓励编辑出版研究基地年度报告。2013年,市社科规划办对30个研究基地出版的年度报告给予专项出版资助。(五)搭建桥梁纽带,宣传推介成果各研究基地多途径、多渠道、全方位宣传推介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和项目成果。市社科规划办在充分利用北京社科基金项目《成果要报》、ldquo北京社科规划rdquo门户网站等自有宣传平台的同时,积极与《北京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媒体合作开展宣传推介。从2008年起,连续6年编辑出版《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成果选编》,共收录研究成果434篇,计639万字。从2008年起,连续6年编辑出版《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报告集》,汇编当年参与验收的研究基地三年建设的总报告和各研究基地的自评报告,全面梳理研究基地三年建设的基本情况、成绩与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阶段建设的思路与目标。三、经验与启示十年来,市社科规划办和市教委不断研究探索,制定办法,加强管理,推动交流,表彰先进,找寻规律,引领方向。各研究基地结合依托单位实际,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途径,形成了很多好的做法和经验。(一)依托单位高度重视是根本推动力多数依托单位高度重视研究基地建设,领导挂帅、主动参与、积极支持,保障研究基地建设起步良好、发展迅速、健康成长、成果丰硕。例如,北京现代物流研究基地在第三个建设周期中,依托单位北京物资学院专门给予研究基地独立的编制和人员,对研究项目、研究成果、获奖成果都分别给予了经费配套支持,并加大了对数据资料库、网站等基础性工作的投入,支持研究人员参加学术交流和出国进修,促使该研究基地工作进步幅度明显,成绩显著。(二)规范的管理制度与科学的运行机制是重要保障各研究基地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适合本研究基地运行的管理制度,不断探索和创新多种多样适合自身特点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助力研究基地的良性运转。例如,法治政府研究基地突破了传统科研管理模式下科研机构人员编制固定、项目组织内部化的局限性,实行ldquo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合同管理rdquo的运行机制,研究人员可以ldquo带项目进基地,完成课题后出基地rdquo,研究基地项目向社会公开招标,吸引高水平的专家学者通过竞争走进研究基地。通过增加科研机构的流动性和开放性,提高了研究基地项目的研究质量和学术水平。(三)依据优势学科找准目标定位是首要前提学科建设是研究基地建设学术高地进而形成专业特色和品牌的基础。根据依托单位的强势学科确定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走总体定位清晰、学科主攻方向明确、研究目标不断深化的持续发展道路,是研究基地建设取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在建设过程中,要不断结合社会需求,对接学术前沿,微调、提升、凝练研究方向,逐步构筑专业特色突出、学科优势明显的行业性研究中心。例如,北京交通发展研究基地依托北京交通大学交通管理学科的整体优势,逐步确立了ldquo交通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rdquo、ldquo交通发展与综合物流研究rdquo、ldquo交通组织和制度研究rdquo等主要研究领域,着力打造北京市交通与物流管理的思想库;人文北京研究基地经历了由ldquo人文奥运研究rdquo到ldquo人文北京研究rdquo的转变,紧紧抓住ldquo人文北京rdquo理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实现路径、意义、人文价值等深入研究,取得一系列得到中央领导和市委、市政府重视的研究成果。(四)合理优质的团队建设是重要抓手围绕重点研究领域和方向,按照协同创新的原则精神,打破体制边界,加强横向合作,整合配置科研资源,组合科研人员,形成结构合理、学科交叉、精干而有竞争力的高水平研究团队。打造跨部门、跨学科、跨行业协作的开放性平台,为重大课题的持续深入研究和联合攻关创造条件。例如,北京学研究基地通过引进高层次的学术带头人,选聘优秀应届博士毕业生、博士后,支持科研人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到国内外著名高校访学进修、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等多种方式,加强研究人员梯队建设。通过整合校内外研究资源,形成了四个圈层的研究力量,使得优秀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五)投身首都改革发展实践、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根本的成功之道围绕发展目标定位,瞄准北京改革发展的重大需求、热点与难点问题,开展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不仅促使研究基地的综合研究能力和服务决策能力显著提高,也有效拓宽了研究基地获得社会资源的途径,使研究基地进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研究基地要更好地服务社会,一定要加强与党政部门的合作关系,并将服务触角向社会基层组织和企业延伸,构筑起以学术研究为核心、以服务社会为目标的创新平台。例如,北京企业国际化经营研究基地聚焦北京、全国的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和经营模式问题开展持续深入研究,与商务部、市商务委、市贸促会以及产业界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使产学研紧密结合,用科研成果指导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发展,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形成了良性循环。首都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基地的重大项目成果《医改背景下首都农村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研究》获得2012mdah2013年度北京市优秀调查研究成果奖一等奖。北京市知识管理研究基地的重点项目成果《消费类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评价技术平台》获得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北京决策研究基地2009mdah2011年度的一个建设周期中完成了65项各类决策研究课题,16项获得市领导多次批示,绝大多数研究成果得到不同形式的转化应用。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北京旅游发展研究基地等完成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的重大、重点项目,使研究基地赢得了较强的社会影响力与发展竞争力,已经成为相关领域内学术交流与创新的重要研究基地。立足北京,用高水准的优秀研究成果为决策服务,是提振研究基地存在价值与声望的根本途径。(六)定期评估验收有效推动了建设发展一方面,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和面对面交流研讨,切实了解到研究基地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难点和问题,从政策制度层面进一步研究解决或者通过搭建桥梁、协调服务等提供支持;同时,发现各研究基地建设中的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进行总结归纳推广,有的还上升为制度文件,推动研究基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另一方面,督促和推动研究基地对上一个建设周期的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和思考,并借助专家组的意见,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明确下一步发展建设目标、功能定位、研究方向和重点,不断巩固和提升研究基地在专业领域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四、思路与举措智库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研究基地建设十年也不过是刚刚起步,必然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一是从总体上看,由于不同的依托单位抓研究基地工作力度及能力上的差异,研究基地的发展还不平衡;二是少数研究基地与依托单位的关系还没有理顺,学术委员会的指导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有效整合校内资源、对外开放的主体资格不足、地位不高、能动性不强;三是有的研究基地的研究领域比较宽泛,研究方向比较发散,在特色研究方面不够突出;四是有的研究基地的骨干核心团队和梯队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五是有的科研团队组建、课题研究的开放性不足;六是一些研究基地在数据库和信息网络建设方面存在不足;七是持续跟踪某一方向的重大问题开展深度挖掘研究的耐心和韧性不够,缺乏开创性、前瞻性、系统性的研究,成果的显示度和社会影响力不强;八是在成果的宣传和转化方面渠道不畅、办法不多,缺乏行之有效的途径和平台。当前,北京市社科研究基地建设与发展正经历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过程,进入了巩固提高、全面发展、争创一流的新阶段,迫切需要政策上的引导和管理上的深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迎来了中共中央和中共北京市委对新型智库建设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的新时期,一系列政策指示精神为新时期加强研究基地建设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提供了根本保证。(一)以建设新型智库为目标,全方位推进研究基地建设目前,首都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面临着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进一步繁荣发展首都哲学社会科学,全面推进京津冀协调发展,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历史任务,大量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需要广大社科工作者贡献智慧和力量,这为研究基地提供了广阔舞台和发展空间。下一步研究基地建设的重点策略是:以建设新型智库为目标,通过抓特色、抓品牌、抓质量,全力推动研究基地建设发展。研究基地要通过特色建设,确立比较优势;通过质量建设,提升绝对优势;通过品牌建设,保护和扩大优势。主要任务是:一要进一步明确目标定位,以质量提升和功能优化为主要任务,全面提升科研创新能力、联合攻关能力和服务党委政府决策能力,深入研究理论前沿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在争取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重大项目的基础上,取得更多重大标志性研究成果,努力成为本研究领域的科研中心、学术交流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咨询服务中心和信息资料中心;二要凝练科研方向,突出问题意识,关注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统筹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关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研究;三要打造创新平台,打破体制障碍和学科界限,建立健全人才选拔激励机制和成果分类评价机制,探索与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合作的新渠道、新模式;四要围绕研究方向加强研究团队梯队建设,重视引进和培养优秀中青年骨干,在构建专职骨干核心研究团队的同时,要推进ldquo大联合rdquo,通过项目研究、跨校合作、发挥学术委员会作用等多种方式,汇聚高水平的创新人才,组建兼职研究团队;五要与政府部门、企业等建立成果共享机制,加强优秀成果的宣传和报送,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多、更具针对性、更为及时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着力培育专业智库。(二)完善管理办法,健全运行机制,促进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研究基地建设和项目管理的制度办法,建立智库成果的科学评价机制,使出台的政策措施更加符合研究基地作为首都智库建设的实际发展需要。要加强对研究基地的日常管理,畅通信息报送渠道,全面了解和掌握研究基地的运行情况、科研状况和现实需求。加强对研究基地项目的中后期管理,尤其是对特别委托项目,要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创新中期检查方式方法,确保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健全激励和淘汰机制,进一步完善研究基地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把承担国家级项目的数量、承担并完成北京社科基金项目的数量与质量、研究成果获得市级以上领导批示情况、被实际部门采纳情况、被市社科规划办《成果要报》采用数量,以及出版研究基地年度报告情况等作为评价研究基地的重要参考依据。对优秀研究基地予以扶持和奖励,在今后的项目申报立项、研究基地自设项目升级、对研究基地进行宣传推介等工作中,进一步向优秀研究基地倾斜。(三)做好协调服务,为研究基地全面均衡发展创造条件根据研究基地的定位设立研究项目,要加强对研究项目的策划意识和把关意识,促进实现通过项目带动研究基地建设的目的和效果;鼓励研究基地每年出版年度报告,并予以专项出版资助;通过争取对应用对策研究基地的基本建设经费投入等措施,促进研究基地的均衡发展;探索实施研究基地自设项目升级等制度措施,加大对研究基地的支持力度;推动研究基地之间的资源共享、交流合作及重大课题的联合攻关;研究基地进一步加强与政府部门及产业部门的项目合作,发展紧密的合作关系,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加大投入,多渠道、多层次积累信息,丰富数据库,完善信息平台的功能建设。(四)搭建桥梁纽带,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充分利用自有宣传平台和借助社会媒体的力量,大力宣传推介研究基地及其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采取多种办法,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向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报送研究基地优秀科研成果,组织研究基地与相关实际部门联合召开研讨会、专题会、座谈会等,让专家学者与实际工作者交朋友,推动研究基地与实际部门的对接合作。这就要求研究基地在课题设计之初就要下真功夫,研究真问题,加强理论研究和北京实际的结合,建立对制约首都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的长期观测点和试验室,寻找进一步深化研究的突破口和生长点,进行持续跟踪研究。同时,要深入社会实际和行业实践,深度了解所在行业或领域最新动态,不断更新实际操作经验,对技术更新和产业发展趋势进行重点关注和跟踪研究,这样产出的成果才能被实践所用,才能为党和政府的对策、决策和预测服务;在研究过程中,及时梳理研究心得和学术观点,形成分析报告和对策建议,加强成果报送;通过召开成果发布会等形式,对成果进行全方位宣传推介。此外,还要与政府部门建立成果共享机制,与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向社会提供专业的信息咨询服务,多途径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2014年12月第二部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介绍1.中国都市经济研究基地研究基地概况中国都市经济研究基地成立于2004年9月,是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和北京市教委依托北京大学建立的首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基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是立足北京研究国内外大型都市、都市圈和都市连绵区发生、发展和衰弱的社会经济机制;借鉴国内外都市、都市圈和都市连绵区资源配置和竞争的实践为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都市经济发展中类似产业转型、经济辐射、财政、金融、保险、生态环境、水资源、大型赛事等专项问题的经济性研究。基地实行负责人和首席专家分工负责的运行机制。基地负责人为黄桂田教授,首席专家为刘伟教授;学校社科部有专门的基地管理办公室对基地的日常工作进行指导和支持;学术委员会负责基地所有申请项目的前期审核和评估、在研项目中后期考核和预评审、基地人才引进审核、人才培养方向把关等。目前基地具有正高级职称人员13人,副高级职称人员9人。累计培养的博士后、博士和硕士共计688人。基地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科研活动。10年间,基地承担的国家级项目达到32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项,省部级项目110项,承担的横向课题达到177项。共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28项。举办的大型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35场。经过10年建设,基地逐步构建了自己的数据库,包括ldquo国民经济增长数据库rdquo、ldquo中国省会和副省级以上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数据库rdquo和ldquo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制造业发展数据库rdquo等。2006年10月开通基地网站:htt://eco.ku.edu.c/meric/,为中英文双语版。在决策咨询和社会服务方面,基地的研究成果为政府部门的经济决策尤其是中长期决策提供了参考。张辉与冯科合作提交的《我国工业化进程中房地产调控建议》得到了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刘伟教授负责的项目ldquo全球治理格局变动下的国际竞争与合作rdquo的研究成果得到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元同志重要批示。负责人简介黄桂田,1963年生,湖北云梦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校长助理,方正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兼任《经济科学》杂志编委、《中国经济》杂志副总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市经济学总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理论与企业改革、制度变迁理论与制度改革、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等。在《金融研究》、《经济研究》、《中国经济》、《财政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等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曾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京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04年入选教育部首届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参编教材获第五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集体),2009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8年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一等奖。首席专家简介刘伟,1957生,山东蒙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兼任《经济科学》杂志主编、北京市政协常委、教育部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理论经济学委员、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副会长等。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金融研究》等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几十篇。独立主持多项国家、教育部社科基金重大攻关等项目。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入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首批);两次荣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著作奖(1994年、1996年);一次荣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第六届);两次荣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第二、三届);三次荣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第四、七、十一届);四次荣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第五、六、八、十届);一次荣获全国首届青年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1995年)。代表性研究成果代表性研究成果一:《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研究mdahmdah市场化进程与经济增长和结构演进》(刘伟等著)荣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第六届)。该成果的30多篇阶段性成果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核心刊物上,得到了大量引用和转载。第10章ldquo供给管理与我国现阶段的宏观调控rdquo发表于《经济研究》2007年第1期的阶段论文被评为2008年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第16章ldquo中国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率和技术进步rdquo发表于《经济研究》2008年第11期的阶段论文被评为2010年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代表性研究成果二:《北京市产业空间结构研究》是以刘伟教授为负责人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ldquo十一五rdquo重点规划项目ldquo北京市产业空间研究rdquo(课题号为09AJG289)的最终研究成果。该研究运用区域一体化理论,对我国四大经济区的19个国家战略发展区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全面考察了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各战略区域内的一体化进程、协调发展程度,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作了科学的研判。重要学术活动基地颇具影响力的论坛有国内ldquo宏观经济与房地产市场研讨会rdquo和国际ldquo北京CBD国际论坛rdquo两个年度论坛。2013年9月6日,基地与北京CBD管委会联合举办ldquo北京CBD国际论坛2013rdquo,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等国政府的代表、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等共150余人参加。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安顺出席了论坛。在论坛上,学者和政企代表围绕当时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面临的深刻矛盾和首都CBD在促进经济转型、推动经济平稳中所起的作用各抒己见,深入交流。2.人文北京研究基地研究基地概况人文北京研究基地成立于2004年9月,是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和北京市教委依托中国人民大学建立的首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其前身是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于2009年12月31日正式更名为人文北京研究基地。基地是一个服务于北京发展、专门从事人文北京建设相关研究的跨学科、开放性科研平台。其主要研究方向为:ldquo人文北京rdquo理论的基础性研究;ldquo人文北京rdquo的应用研究与对策研究;ldquo人文北京rdquo的历史文化资源研究;ldquo人文奥运rdquo研究。在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基地经历了两次研究内容的ldquo扩展性转移rdquo。首先,在后奥运时代,基地将研究方向由专门从事人文奥运研究转向人文奥运、人文北京理论研究并重,完成了研究重点的首次扩展性转移,产生了ldquo人文北京rdquo行动计划研究等理论成果;其次,在ldquo人文北京rdquo理论研究的阶段性目标实现以后,基地将研究方向再次拓展到关于ldquo人文北京rdquo的历史文化资源研究领域。总体来讲,在两次ldquo扩展性转移rdquo之后,基地的研究方向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明确。基地致力于推出高水平研究成果、打造一流跨学科人才团队、服务北京文化建设、研究北京作为中国文化中心和学术中心的城市精神,为实现将北京建设为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建成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世界超大型城市提供理论基础和思想保障。下一步,基地将围绕北京文化研究领域、ldquo人文北京rdquo研究领域、ldquo人文奥运rdquo研究领域,建设成为以ldquo人文北京rdquo、ldquo人文奥运rdquo研究为主的高水平学术中心;汇聚学术力量,建设成为兼容学术研究与资源建设的资源中心;服务北京发展,建设成为高校重要的资政平台;继续探索文化创新,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窗口和宣传平台。负责人兼首席专家简介冯惠玲,教授,江苏仪征人。1978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学习,1985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96年晋升为教授。1997年获博士学位。1999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自留校以来历任档案系副主任、主任,档案学院院长,2001年2月被教育部任命为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2012年5月至2014年1月任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主要学术方向是信息资源管理基础理论、档案学基本理论、电子文件管理、人文奥运等。冯惠玲教授还是第六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电子文件管理专家委员会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档案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撰写和主持编写著作、教材30余部,发表论文120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教学科研奖8项。1991年、2004年两度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1997年入选北京市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1999年7月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000年6月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冯惠玲教授是中国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体系的建构者之一,有关信息资源对我国经济社会战略价值的分析判断,以及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使命、学科构成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我国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有重要影响。冯惠玲教授是当今我国档案学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她关于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方面的研究,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对我国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利用产生了重大影响,引发了一系列重要的国家行动。她所主持的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在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ldquo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rdquo称号。代表性研究成果《人文之光mdahmdah人文奥运理念的深入诠释与伟大实践》一书是人文北京研究基地自2000年投入奥林匹克学术研究工作以来的集大成之作。该书以丰富的学术成果、开阔的研究视野、精湛的理论观点从学术研究的维度彰显了北京奥运人文理念的深刻内涵和丰厚价值。在对ldquolquo人文北京rquo行动计划研究rdquo、ldquo从奥运城市到世界城市rdquo等课题进行科学研究、集中攻关时,基地课题组成员撰写发表了《从奥运城市到世界城市》、《北京奥运人文价值的开掘与转化》、《北京奥运的人文精神与价值光谱》、《人文精神:城市的品格和灵魂》、《ldquo奥运精神rdquo与ldquo北京精神rdquo》、《档案记忆观、资源观与ldquo中国记忆rdquo数字资源建设》、《后奥运时代人文价值的弘扬》、《奥运让中国国民心态更成熟》等系列理论文章,并出版了《人文之光mdahmdah人文奥运理念的深入诠释与伟大实践》、《人文之魅》、《北京与江户:17mdah18世纪的城市空间》等重要学术专著,翻译了《志愿者》等译著。承担了北京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ldquolquo北京城市记忆rquo数字资源库建设研究rdquo,成功为ldquo人文北京rdquo的研究方向探出新路。重要学术活动2012年6月,人文北京研究基地冯惠玲、魏娜、胡百精、钟新、李树旺等研究员受瑞士公共管理学院邀请,赴洛桑就《北京奥运的人文价值》一书举行体育与欧盟组织论坛ldquo北京奥运的社会影响rdquo学术专场报告会。2012年5月,人文北京研究基地郝立新、刘凤云、葛晨虹、干春松等研究员受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大学邀请,赴巴黎参加ldquo宗教middot城市空间rdquo学术研讨会。3.应急管理研究基地研究基地概况应急管理研究基地成立于2004年9月,是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和北京市教委依托清华大学建立的首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是一个集科研、教学、培训和咨询于一体的跨学科研究机构。基地现有的研究主要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四大领域的综合风险治理、巨灾风险管理、应急能力评估、城市应急体系建设、应急培训体系建设、应急组织和制度设计、应急文化建设等研究。经过三期建设,基地逐步确立了公共风险治理研究、应急管理制度研究、危机管理能力研究三大研究方向,在针对新时期各类风险的具体特点、衍生机理及全灾种、全过程、全方位、全社会的综合风险治理进行研究的同时,致力于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及法制与预案等制度方面的专门研究与顶层设计,对制约我国危机管理能力提升的重点问题进行科学分析,探讨我国危机管理能力建设的新方向和新途径,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10年来,基地承担各类项目总计172项,其中有国家级项目27项,省部级项目38项,北京市教委基地共建项目12项。此外,基地还自设课题11项,并承担北京等地的其他课题项目84项。在此基础上,基地提出了93项各类高质量的政策建议和研究报告,有20项得到了国家领导人和部委领导的批示采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基地还培养了数百名高水平的研究人才,并培训领导干部上千人次。基地设立学术委员会、研究部、信息部、培训部和资料室及办公室等机构,并设有专门网站(htt://ccmr.m.tighua.edu.c)和知识管理数据库。基地专职研究队伍由22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教授、副教授及博士后等骨干力量组成;兼职队伍主要吸收51位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海内外研究部门以及一些政府应急机构的专家。现有在站博士后7名,在读博士研究生9名,学术硕士研究生8名,MPA研究生30名。还培养出站或毕业博士后13名、博士37名、硕士85名、MPA研究生239名。基地开发的清华大学院级精品课程ldquo公共危机管理rdquo在课程评估中多次进入前5%和15%。负责人简介彭宗超,1966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国家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清华大学《公共管理评论》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是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危机管理、民主政治和政府创新等。曾经负责和参与的各类科研课题30多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及研究报告70余篇;参与出版专著、教材、译著近20部。2001年荣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二等奖。2007年荣获第四届全国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9年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北京市委宣传部ldquo四个一批人才支持计划rdquo。还荣获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后奖和良师益友奖等。首席专家简介薛澜,1959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成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非常任高级研究员,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兼职教授,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顾问委员会委员,英国牛津大学布兰维尼克政府学院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等。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与管理、科技及教育政策、危机管理等。2003年及2011年曾先后两次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讲课。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等。代表性研究成果2009年,基地承担的卫生部组织的ldquo我国内地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专家综合评估rdquo项目的报告上报国务院后,获得时任李克强副总理批示。2011年,薛澜教授《关于完善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过程的建议》获时任温家宝总理批示,推动了国务院调查组组成和工作机制及进程计划的调整。彭宗超教授承担的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ldquo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社会矛盾预防研究rdquo基于ldquo环境mdah心态mdah行为mdah治理rdquo这一新理论框架设计了系统的指标体系,对科学评价社会稳定风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基地出版的ldquo风险与危机治理rdquo系列丛书,在这一领域引起强烈反响。重要学术活动基地多次举办和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定期开展学术沙龙和读书会。2004年以来,基地举办国内、国际会议数十次,基地成员还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ldquo中国应急管理50人论坛rdquo连续三年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公安部、卫生部、国家地震局、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等30余家单位的50余名应急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论坛。2013年1月,由科技部、国务院参事室、国际风险治理理事会共同主办,基地承办的国际风险治理理事会2013学术峰会召开。基地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依托清华大学的整体优势,有效整合海内外研究资源,将基地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应急管理研究、教育、培训与咨询服务的核心基地。4.北京现代制造业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基地概况北京现代制造业发展研究基地成立于2004年9月,是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和北京市教委依托北京工业大学建立的首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基地以立足北京、服务北京、辐射京津冀都市圈制造业产业协调发展为宗旨,以ldquo北京制造rdquo、ldquo北京服务rdquo和ldquo北京创造rdquo对接为目标,以信息化、工业化和智能化融合发展为切入点,围绕北京现代制造业发展相关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以及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展开系列研究,为北京市及各区县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提供辅助支持和咨询服务。基地第三期建设围绕北京现代制造业发展相关问题,结合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的战略定位,确定了三个层面的研究方向。其中,宏观层面: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视角,结合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探讨北京制造业的低碳绿色发展战略;中观层面:在四大产业的基础上,结合高新技术,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业、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优化及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等问题;微观层面:在企业内部或企业所在的供应链内部,研究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发展情况和问题,提出方法、措施和建议。基地成立10年来,共承担国家级项目32项、省部级项目103项、横向课题91项,出版著作49部,发表学术论文911篇,获国家级、省部级及其他奖项16项,主办、承办国际学术会议6次,主办、承办全国性学术会议17次。在人才培养方面,基地毕业的博士、硕士中有1/3的学生毕业论文是制造业的相关研究,有半数以上参与制造业研究工作,基地已培养博士后2人、博士17人、硕士105人,基地还为企业培养项目管理人才,有72人通过IPMP认证。为了保证基地的日常运行工作,基地建立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并积极和校外单位开展合作。在决策咨询和社会服务方面,基地通过每年出版年度研究报告、承接部门、企业委托课题,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为相关企业和行业协会提供咨询服务。负责人兼首席专家简介李京文,1933年生,广西陆川人。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主席团成员,北京工业大学学术委员副主任、经济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生产力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和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等职。长期致力于科技进步、生产率、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工程项目技术经济评估、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和区域规划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多项国家重大项目研究和环渤海经济圈、中部五省、海南、深圳等地区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等项目;曾担任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京沪高速铁路等重大工程项目技术经济论证专家组负责人。主持国家重大课题ldquo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rdquo、ldquo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rdquo、ldquo1996mdah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预测rdquo、ldquo1998mdah2050年中国经济发展与预测rdquo、ldquo生产率与中国经济增长rdquo、ldquo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综合研究rdquo、ldquo北京市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1996mdah2010)rdquo等项目。近年来主持研究的重大项目有:ldquo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经济分析与宏观政策rdquo、ldquo城市化中的经济问题rdquo、ldquo中国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立法与政策措施研究rdquo,以及国家ldquo863rdquo重大攻关课题ldquo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长大干线适用性mdahmdah宏观技术经济问题rdquo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已出版《科技富国论》、《跨世纪重大工程技术经济论证》、《迎接知识经济新时代》、《中国经济:ldquo十五rdquo预测与21世纪展望》等专著40余部;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1项;获ldquo五个一工程rdquo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和多项省部级奖。代表性研究成果代表性研究成果一:李京文等完成的《北京现代制造业发展研究2005》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成果的主要贡献:一是对北京制造业的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二是提出了发展北京现代制造业的基本框架;三是为解决北京现代制造业的定位、发展战略、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提供了科学的决策支持;四是有助于提高北京现代制造业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发展。代表性研究成果二:黄鲁成等编著的《奥运科技mdahmdah我国科技产业新发展》获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0)。代表性研究成果三:蒋国瑞等编著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辨识预警与对策研究》获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0)。该书不仅丰富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测预警和辨识评估理论,而且为我国政府、行业和相关企业应对TBT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决策辅助。重要学术活动(1)2013年京津冀制造业发展学术研讨会。2013年11月25日,基地组织召开了ldquo2013年京津冀制造业发展学术研讨会rdquo,分别就京津冀的工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京津冀制造业生产要素协同、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国际化人才培养、新能源等方面进行深入研讨,提出京津冀制造业发展要保证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体,要坚持互利共赢,发挥各自比较优势,促进整体协调一体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2)第四届中国技术未来分析论坛。2013年7月6日,ldquo第四届中国技术未来分析论坛mdahmdah技术预测与产业创新研究rdquo召开。论坛主题围绕技术预测与产业创新展开,具体议题包括技术预测理论方法与我国实践研究、基于专利与文献分析的技术预见(预测)研究、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估、生物医药产业专利质量评估、用户体验与技术创新评价、技术路线图与科技型企业发展战略、新兴技术与新兴产业演化研究、特定产业发展前景展望与产业政策研究等。5.首都服饰文化与服装产业研究基地研究基地概况首都服饰文化与服装产业研究基地成立于2004年9月,是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和北京市教委依托北京服装学院建立的首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自成立以来,基地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开展服饰文化与服装产业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及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开展服装设计、服饰文化、艺术设计、创意产业、时尚产业、服装市场、服装国际贸易、服装企业管理、服装品牌策略、北京国际时装之都建设等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成立以来,基地共承担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级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60余项、横向课题160余项、基地自设开放课题86项,项目总数达到300余项,总经费达7000多万元;出版专著、教材77部,撰写咨询研究报告101部,提交研究成果54项,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58篇。基地研究成果被实际部门采纳30项,被市社科规划办《成果要报》采用2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2项。基地已主办国际性学术会议4次、全国性学术会议13次、其他各种学术会议和活动50余次;聘请国内外专家讲学和交流46人次;基地人员参加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62人次,长期出国交流5人次,短期出国交流48人次。这些交流活动不仅引进了国外纺织服装行业领域的智力资源,拓展了研究队伍的视野,而且输出了基地的部分研究成果,扩大了基地和服装学院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基地形成了由中科院院士等11位行业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构建了学术优势互补的研究团队。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1人、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6人。基地已培养博士8人,硕士200多人。近年来,基地充分发挥北京服装学院在服装设计领域的特色优势,每年举办2~3场时尚艺术展,举办3~4次专业论坛,积极开展专业服务,增强行业影响力。基地协助行业协会,举办设计大赛,发掘设计人才,为企业提供创意指导。依托研究团队,针对需求,搭建专业培训平台,每年举办3~4次行业培训,帮助企业全面提升形象和品质。负责人简介刘元风,北京服装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服饰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设计艺术院研究员、北京服装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刘元风教授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从事服装、服装艺术设计高等教育和研究的专家代表,长期工作在教学科研一线,先后发表专业学术论文70余篇、时装设计作品100余套,出版理论著作(教材)7部,其中获国家级教材奖的有3部。近年来参与了北京ldquo时装之都rdquo建设规划的制定工作;主持完成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系列服装的设计,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群众游行方队和志愿者服装设计等国家重大科研任务。首席专家简介宁俊,北京服装学院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交通大学兼职教授,北京服装纺织行业协会秘书长,《纺织学报》编委。主要从事纺织服装产业经济和营销管理的研究与教学,曾获得第十二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和优秀教学成果奖三等奖(3次)、纺织之光教师奖等奖项。主持完成科研项目45项,其中国际合作项目3项,省部级重大项目3项,省部级重点项目10余项。研究成果2次入选北京市社科规划办《成果要报》并得到北京市领导的批示,3次被北京市经信委采用。主编出版著作及教材30余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余篇,在业内产生较大影响。代表性研究成果代表性研究成果一:承担了北京奥运会和北京残奥会制服、火炬手服装、中国运动员领奖服、奥运会颁奖礼仪服装、中国代表团入场式服装,国庆60周年庆奥运会服饰设计典服装,深圳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颁奖礼仪服装、升旗手服装、大运会开幕式VIP服装等的设计任务。代表性研究成果二:自2007年始,连续多年编制完成《北京服装产业发展白皮书》,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为社会各界提供准确翔实的产业信息。代表性研究成果三:宁俊教授主持的北京社科基金重点项目ldquo北京服装自主品牌个性的国际化研究rdquo的研究成果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重要学术活动研究基地每年举办的学术论坛、艺术展、讲座、文化沙龙,为培育北京文化艺术氛围、增强服饰文化发展活力、引发时尚界的创造激情发挥了积极作用。(1)ldquo时尚middot教育middot产业rdquo论坛。自2005年起,ldquo时尚middot教育middot产业rdquo论坛已成功举办九届,成为展示设计特色、提高人才质量的重要载体。(2)ldquo民族服饰文化传承与设计创新rdquo专题展。基地与敦煌研究院共同举办的ldquo垂衣裳mdahmdah敦煌服饰艺术展rdquo首次以服饰为专题、以多元立体的方式展示敦煌艺术。(3)先进纺织服装材料高层论坛。基地自2009年起举办的先进纺织服装材料高层论坛是高规格的纺织服装材料研讨会,也是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交流合作会,对促进纺织服装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乃至提升全国服装业发展水平,都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6.北京文化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基地概况北京文化发展研究基地成立于2004年9月,是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和北京市教委依托北京师范大学建立的首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基地的总体定位是:充分利用北京师范大学这所百年老校研究北京文化的传统和雄厚的科研实力,充分发挥北京各个高校在人文社会科学综合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方面的优势,有效开展北京文化发展研究,努力将基地建设成为北京文化研究的学术性与应用型相结合的平台。基地在2005mdah2007年、2008mdah2010年、2011mdah2013年三个周期的建设中,均被评为优秀基地。目前,基地已进入第四个周期的建设。在10年建设中,基地先后承担国家级项目、省部级项目及横向课题等100多项。其中,国家级项目十多项,省部级项目数十项。此外,基地还举办和参与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化活动,如大型论坛、专题讲座、学术研讨,这些活动提升了基地的社会影响力,并促进了基地对外的文化交流。比如,2012mdah2013年度的《北京文化发展报告》推出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人民网专门选登了其中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中国社会科学报》整版发表基地的研究成果,拓展和加深了北京文化研究的影响广度和深度。回顾基地10年建设历程,基地的科研工作主要遵循如下原则:一是坚守ldquo不炒作,不猎奇,不求轰动,一心一意瞄准文化发展方向,扎扎实实服务北京文化建设rdquo的原则,既关注社会现实,又保持专家学者的独到眼光和专业水平。二是以ldquo文化重在长期建设rdquo为导向,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以区县、企业、校园、社区文化建设为突破点,延展基地社会影响力;以新时期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为指针,大力推进京津冀文化圈与文化认同研究。三是在保持原有研究特色的同时,继续推进和升级原有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水平。目前,基地建设的骨干研究人员40余人,研究队伍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和知识结构合理,综合性强,在整体上具备雄厚的科研实力,富有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负责人简介刘勇,文学博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副主编,ldquo马克思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rdquo《20世纪中国文学史》首席专家,中国鲁迅研究会、中国郭沫若研究会、中国老舍研究会理事。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及文化的研究和教学,主要讲授ldquo现代文学史rdquo、ldquo现当代文学思潮rdquo、ldquo现当代文学原作精讲rdquo等课程。主要代表作品有:《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结》、《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现代文学讲演录》等学术著作;先后主编过《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选读》等多种高校教材与社科读物;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先后在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讲学或任客座教授,并在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意大利、希腊、英国、德国等国家做过文化考察。首席专家简介杨耕,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历任《教学与研究》杂志社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兼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1998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并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2008年被评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2009年被授予中国优秀出版企业家称号。2010年获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报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先后出版《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危机中的重建:关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等著作12部;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国家级奖7项。代表性研究成果10年来,基地积极承担了近百项研究课题,包括ldquo文化软实力与人文北京建设研究rdquo、ldquo改革开放三十年北京文化生态的发展变化研究rdquo、ldquo社区文化的定位与人文北京建设研究rdquo等项目。同时出版了学术著作数十部,如《哲学思维与领导力》、《北京文化的异域审视》、《北京新文学与新北京文学》、《京派作家的南下岁月》和《北京历史文化十五讲》等。基地特别打造了拳头产品《北京文化发展报告》。该报告为北京社科规划ldquo十五rdquo、ldquo十一五rdquo重点项目,10年来,北京文化发展研究基地先后推出了8本《北京文化发展报告》,包括各类子课题100多个,均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北京市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主持完成,受到北京市及有关部门领导的重视,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重要学术活动10年来,基地主办或协办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化会议与论坛,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较重要的有:ldquo北京讲坛rdquo、ldquo人文奥运论坛rdquo、ldquo满学与北京文化rdquo国际学术研讨会、ldquo叶嘉莹八十诞辰暨学术思想rdquo研讨会、ldquo中国博物馆系统讲解员高级研讨班rdquo、ldquo鲁迅与北京文化rdquo图片展暨鲁迅专题讲座、ldquo人文奥运,青春畅想rdquo征文活动、ldquo中国话剧百年名家论坛rdquo系列活动、ldquo创意北京rdquo学术研讨会、ldquo近代中国与近代文化rdquo学术研讨会、白先勇ldquo从《台北人》到《父亲与民国》rdquo演讲会等。同时与凤凰卫视、北京教育电视台等单位合作,分别举办了五届ldquo十大中华经济英才rdquo评选活动及五届ldquo中华十大财智人物rdquo评选活动。此外,基地还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和《文艺报》合作,开办了ldquo北京文化研究专栏rdquo,积极拓展和深化了北京文化研究的广度和深度。7.北京体育赛事管理与营销研究基地研究基地概况北京体育赛事管理与营销研究基地成立于2004年9月,是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和北京市教委依托首都体育学院建立的首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经过10年建设,基地已成为首都体育学院发挥自身学科优势、整合社会研究力量、开展体育赛事与营销研究、培养体育赛事与营销人才、服务首都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开放性学术平台。基地研究领域方向为:体育赛事营销、体育赛事策划与规划、体育赛事组织实施标准化研究、体育赛事的场馆运行与管理、体育赛事风险管理等。基地实行主任负责制,副主任1名,兼职秘书1名,设基地管理办公室和基地学术委员会,基地行政工作办公室负责基地情报、资产、网站、周报等日常运行业务工作。学术委员会由5名成员组成,其中,校内专家3名、校外专家2名。学术委员会是基地的最高决策机构。每年召开1~2次基地学术委员会全体会议。基地学术委员会在基地建设诸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确保基地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诸方面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基地另设若干研究中心、研究团队、项目组负责完成基地科研工作。基地主要研究人员有45人,其中教授和研究员21人,副教授和副研究员15人,讲师6人,助教3人;有博士学位的30人;硕士生导师35人,形成了学科交叉、结构合理、优质高效的研究团队。10年来,基地承担国家级项目21项、省部级项目49项、横向课题15项;出版专著44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57篇,各类咨询报告30份;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26项;共组织召开国际学术会议5次、全国性学术会议5次、全市性学术会议10次、基地内部学术会议120次。基地秉承ldquo以社会需求为研究起点,深入社会实践,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rdquo的理念,不断加强与外部的联系和合作,先后协助学校承办了国际职业乒乓球巡回赛总决赛、苏迪曼杯世界羽毛球混合团体赛、国际羽毛球ldquo大师杯rdquo赛、2006斯诺克中国公开赛等国际国内赛事。参与了中国网球公开赛、第三届和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等大型体育赛事的组织管理工作。负责人简介骆秉全,1964年4月生,甘肃临洮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首都体育学院副校长。兼任中国传媒学会体育传播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新闻与传媒分会常委、体育管理分会委员、体育史分会委员,国家体育总局评标专家,北京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学会秘书长。多年来从事体育经济、体育管理、社会体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省部级课题,主编的教材《体育经济学概论》被评为ldquo十二五rdquo国家级规划教材,教学成果获2008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60余篇。1994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0年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骨干教师,2012年入选北京市ldquo长城学者rdquo,2012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2013年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首席专家简介李颖川,1960年1月生,安徽阜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北京青年联合会常委,北京市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中国社会学学会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市场学会常务理事,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委员,北京篮球协会副主席。主要研究方向为ldquo篮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rdquo和ldquo体育赛事管理rdquo。近年来公开发表重要学术论文20余篇,特别是在奥运会人力资源和志愿者研究方面的成果《2008年奥运会我国体育人力资源储备情况分析》入选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2004年10月)、《北京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组织管理模式与评价体系研究》入选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2007年10月)。主编出版《中国百姓蓝皮书mdahmdah体育卷》(2002年11月)、普通高等教育ldquo十一五rdquo国家级规划教材《体育赛事经营管理》,主持完成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ldquo我国企业职工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rdquo、北京市社科规划办ldquo关于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运作机制与评价体系的研究rdquo、北京市社科规划办ldquo学校体育法规建设研究rdquo、北京市教委ldquo2008年奥运会体育场馆功能设计及开发的研究rdquo等重要课题。代表性研究成果于振峰教授的著作《我国职业篮球法律规范问题的研究》获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钟秉枢教授主编的《制度变迁、城市遴选、市场开发mdahmdah我国综合性体育赛事改革研究》在我国体育赛事研究领域及实践领域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获北京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该成果分别被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吉林省体育局、河北省体育局、南阳市体育局采纳。钟秉枢教授主编的体育蓝皮书《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13)》作为国内唯一的体育产业蓝皮书,重点对体育竞赛、体育健身、体育用品、体育场馆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重要学术活动基地于2008年举办了首届中国体育赛事高峰论坛和国际奥林匹克科学大会。2011年举办了ldquo奥林匹克运动与青少年身心和谐发展rdquo奥林匹克教育论坛。2013年7月,基地组织5名骨干教师参加了在俄罗斯喀山举办的第27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科学大会,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术水平,扩大了基地的国际影响力,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2013年10月,基地组织6名骨干教师参加了在沈阳举办的全国竞技体育和科学论文报告会,进一步扩大了基地在全国的影响力。2013年12月,邀请了国际著名奥林匹克研究专家R.K.巴尼(R.K.Barey)、加拿大温莎大学教授迈克尔middotAmiddot卡恩(MichaelA.Kha)、斯科特middotGmiddot马丁(ScottG.Marty)一行3人来基地进行了系列讲学与交流。8.北京旅游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基地概况北京旅游发展研究基地成立于2004年9月,是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和北京市教委依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建立的首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基地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北京旅游产业决策信息支持系统;旅游业对首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传导机制与提升战略研究;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与跨国经营研究;休闲旅游研究;旅游法研究;智慧旅游研究;其他有关北京及中国旅游产业运行的战略发展问题。基地的发展建设目标是以全球视野和社会发展的视角对首都旅游带有全局性和基础性的课题展开研究,将基地打造成ldquo旅游智库rdquo,成为中国旅游理论研究的重要学术高地。基地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高效的运行机制,保障了基地的持续健康发展。成立以来,基地已承担国家级项目22项、省部级项目135项、横向课题204项,所有研究项目均直接或间接服务于国家或首都的旅游产业发展。基地开展了大量学术活动与学术交流。其中,ldquo中国旅游研究middot北京对话rdquo、海峡两岸旅游观光论坛、中俄旅游教育论坛等重要活动已经形成年度系列性活动,在国内外旅游学术界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基地重新整合梳理形成了以旅游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旅游规划与市场开发研究、旅游产业发展与旅游目的地开发、会展与旅游营销研究、酒店管理研究、旅游休闲研究等方向为发展方向的学科建设梯队,拥有一批由高学术水平,富有团队凝聚力的研究人员和长期(半年以上)聘用人员组成的研究队伍。在人才培养方面,基地培育了学术团队,每年基地新进博士在基地担任一年基地秘书。基地正在进行或已经完成的信息建设有:中国旅游信息库、旅游特色信息库、北京市休闲农庄特色资源包、北京旅游咨询中心资源包库等多个大型数据信息平台。基地开通了官方网站(www.jtourim.com),主要栏目包括相关新闻、基地简介、专家队伍、学术会议、研究成果等。承担项目研究为北京市乃至全国其他省市提供决策咨询与服务。负责人简介计金标,1966年2月生,浙江南浔人,经济学博士,教授,现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1986年和1989年先后毕业于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系和税务系,获经济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系,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要社会兼职有:教育部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税务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全国财政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税务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委员、国家税务总局特约研究员、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税收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会理事等。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财税理论和政策、可持续发展理论、旅游理论和政策。出版学术著作6部,代表性著作有《个人所得税政策和改革》、《生态税收论》、《旅游财税问题研究》。首席专家简介杜江,1964年11月生,山东诸城人,经济学博士,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中国国家旅游局副局长。1981年9月入南开大学学习,先后攻读旅游英语、旅游经济管理和世界经济专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为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社会兼职有: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执行会长。主要著作有:《旅行社管理比较研究》、《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研究》、《中国旅行社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和《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消费行为模式研究》等。代表性研究成果基地注重标志性成果建设,面向北京及中国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和实践单位的需求,连续发布了《中国旅游产业转型年度报告》、《中国旅游研究》、《中国旅游目的地发展报告》、《北京旅游发展研究报告》、《中国旅游教育年度报告》、《中国旅游企业年度报告》、《中国休闲研究学术报告》等一系列研究报告,上述成果的深入性、拓展性和持续性得到了较好的统一,基地既有面向旅游业实践的年度研究报告,同时也有面向学术领域的专题研究文集,对基地标志性成果系统化框架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展现了权威报告的影响力。重要学术活动为扩大基地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力,基地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目前,已经在社会上形成较大影响的有每年一届的ldquo中国旅游发展北京对话rdquo、ldquo中国酒店业投资峰会rdquo两个大型会议。基地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两次召开ldquo旅游法高端研讨会rdquo,在《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出台后,召开ldquo国民旅游休闲纲要高端研讨会rdquo。此外,基地还承办了ldquo中俄旅游教育论坛rdquo、ldquo海峡两岸旅游观光研讨会rdquo等学术交流活动,拓展了学术交流平台,提升了基地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力。9.首都传媒经济研究基地研究基地概况首都传媒经济研究基地成立于2004年9月,是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和北京市教委依托中国传媒大学建立的首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基地的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三个层面:核心层主要在于建设北京市传媒经济信息基地;基础层主要在于建设ldquo传媒经济科研平台rdquo;应用层是建设ldquo传媒产业资讯平台rdquo。在研究领域和方向基础上,基地确定了三个方面的建设目标:其一,坚持发挥基地擅长应用性研究的特色,加大传媒行业的前沿研究和技术研发,研究成果要能够服务于首都媒体融合发展的需要;其二,全面借助基地在北京传媒行业的资源优势,加强新媒体在北京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其三,不断丰富和完善基地的研究结构,形成覆盖广告产业、新媒体产业、传媒艺术等领域的多元综合型科研平台。在运行管理方面,自成立以来,基地已承担93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9项,如ldquo实施国家广告战略rdquo等;省部级项目37项,如ldquo北京市移动电视发展现状与趋势rdquo等;横向课题26项,如ldquo杭州市新媒体产业发展研究rdquo等;自设课题21项。基地已主办全国性学术会议50次、国际学术会议18次,发表了《广告产业定位与发展趋势》、《传媒艺术展览》等一系列标志性研究成果,塑造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基地品牌。基地不断完善、丰富了ldquo首都传媒数据库rdquo、ldquo广告教学资源库rdquo和ldquo移动媒体数据库rdquo三个数据库。建设了基地网站,网站分为ldquo主页rdquo与ldquo传媒进行时rdquo两大展示板块。同时,基地在打通产、学、研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累计已有41项研究成果被国家广电总局、北京市委等各级政府决策部门采用。在决策咨询方面,基地现已建立起以北京传媒经济信息中心为核心,以服务于北京市政府传媒管理部门、北京传媒经营部门为宗旨的数据和咨询中心。基地在开展学术研究的过程中集聚了一批拥有专业眼光、具备专业品质、掌握专业技能、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的优秀科研人员。10年间累计培养各级研究生263人。负责人简介丁俊杰,1964年生,山东诸城人,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广告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广告研究院院长、全国公益广告创新研究基地总负责人、亚洲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党报党刊研究中心主任、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先后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全国广播影视系统先进工作者等,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8年入选中国广告协会评选的ldquo中国广告30年突出贡献人物rdquo。主要研究领域为:广告学、媒介产业经营、新闻学、新闻传播教育。主要研究成果有:《现代广告活动理论与操作》、《现代广告通论》、《中国广播产业报告:产业发展与经营管理创新》、《问题解构与战略选择:中国广电产业发展研究》等。首席专家简介黄升民,1955年生,广东佛冈人,日本一桥大学社会学硕士。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国家广告协会学术委员、《媒介》杂志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媒体经营与产业化、新媒体、广告理论与历史、消费者研究。作为国内新媒体研究的开创者之一,自2000年起关注数字传媒和新媒体领域,通过开展有线数字电视、移动通信、卫星电视、地面数字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等领域的深入研究和项目实践,加大了与相关行业组织的合作交流,在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的基础上占据了国内数字传媒研究的制高点。主要研究成果有:《中国广电媒介集团化研究》、《数字电视产业经营和商业模式》、《中国传媒市场大变局》、《中国区域性广电媒介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广电媒介产业经营新论》、《中国数字电视产业政策的形成研究》、《中国新媒体发展战略研究》等。代表性研究成果代表性研究成果一:广告产业定位与发展趋势研究。基地受中国广告协会委托,连续7年在有ldquo广告达沃斯论坛rdquo之称的ldquo中国广告论坛rdquo上发表ldquo广告产业定位与发展趋势rdquo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中国广告协会领导的肯定,研究成果均集结成册,印发全国广告行业学习。代表性研究成果二:2013年12月,基地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ldquo实施国家广告战略rdquo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优秀奖。此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还包括:专著:《中国高清电视:内容middot技术middot市场》、《中国公益广告年鉴:1986mdah2010年》、《内容银行mdahmdah数字内容产业的核心》、《大时代的融媒体营销》;论文:《公益广告:ldquo微时代rdquo社会沟通的大手段》、《报业转型:从ldquo全媒体rdquo到ldquo全媒体营销rdquo》等。重要学术活动(1)中国传媒趋势论坛。中国传媒趋势论坛已成功举办6届,论坛立足于热点问题的提出、求索和解答,将中国传媒产业中各个细分行业的精英人士与领军机构重聚,利用产、学、研各界的力量为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趋势命题做出了颇有针对性的预判与分享。(2)中国公益广告趋势论坛。2012年,基地主办了中国公益广告趋势论坛,与央视、大业传媒等多家相关机构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国家工商总局、中央文明办合作成立了全国公益广告创新研究基地,是目前国内唯一设在高校的全国性公益广告研究机构。10.北京财经研究基地研究基地概况北京财经研究基地成立于2004年9月,是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和北京市教委依托中央财经大学建立的首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基地定位为:依托学校财经类优势学科,以项目为主要纽带,以服务首都财经改革与发展为主要目的的高端科研平台;以财经类优势学科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基地;以财经类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为主要方式,成为北京市相关部门的决策智库。基地凝练了四个研究领域,分别为财税、金融、人口资源与环境、公共管理与政策。10年来,基地专职人员已承担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31项、横向课题180余项。项目研究领域覆盖财税、金融、公共管理、人口资源与环境等多个学科。目前,基地已经形成稳定的科研队伍和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人员主要由财经研究院全部科研人员(20人)和聘请的基地专家(5人)组成,并形成以项目为纽带的人才培养机制,进行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和海外留学人员的培养。基地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规章制度,包括《基地管理条例》、《基地岗位工作职责》和《基地经费管理制度》等。基地不断加强图书资料室的建设,不断充实和完善基地所需的各种信息数据及相关资料。目前,基地已经与北京市党外高级知识分子联谊会达成合作意向,共享后者已经建立的北京市财税数据库系统的资源。北京财经研究基地的网址为htt://jfer.cufe.edu.c/,是基地对外宣传和交流的窗口,其主页挂在中央财经大学校园网并具有三级域名。10年来,基地共举办和参与了200多次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基地专家还在各种场合举办了学术讲座,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基地的一批核心专家,包括基地主任李俊生教授、首席专家王雍君教授、王卉彤研究员、童伟研究员、王遥研究员等,长期活跃在科研、媒体、学术机构和政府部门的第一线。今后,基地将紧密结合北京市政府决策部门的工作实际,努力建成以研究北京市财税、金融、人口资源与环境、公共管理与政策为核心,集科研平台、财经智库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国内一流财经研究基地。负责人简介李俊生,1960年12月生,辽宁人。现任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财政部跨世纪青年学术(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财政学会常务理事、北京财政学会副会长、中国财政学会外国财政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旅游地区财政研究会副会长等。主要研究方向为:财政理论与政策、税收理论、公司财务管理。自1982年以来,在《经济研究》、《经济管理》、《经济学动态》、《财政研究》、ChiaQuarterly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与教材40余部,其中包括英文教材1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项目、世界银行项目、亚洲开发银行项目以及省部级项目多个。首席专家简介王雍君,1962年8月生,湖南人。现任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政府预算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财政学会理事,北京市财政学会理事,北京市党外高级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监事。2004年入选中央财经大学首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自2008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3年获聘国家审计署特约审计员和国家审计指南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公共财政管理、政府预算和公司财务管理。主要学术著作有:《税制优化原理》(1995年)、《政府间财政关系经济学》(1998年)、《政府预算会计问题研究》(2004年)、《部门预算与预算改革》(2001年)、《国库改革与政府现金管理》(2004年)、《政府施政与预算改革》(2006年)、《公共财政学》(2009年)、《公共经济学》(2008年)、《财务精细化分析与公司管理决策》(2008年)、《公共预算管理》(2010年)、《中国公共预算改革:从年度到中期基础》(2011年)。代表性研究成果代表性研究成果一:《中国公共预算改革:从年度到中期基础》(王雍君,2011年)。该书于2011年出版,是国内第一部探讨中期基础预算的专著,入选ldquo十二五rdquo国家重点图书。该书系统地阐明了中期基础预算的基本原理和操作实务,论证了中国引入中期基础预算的必要性和相关的配套条件。北京市财政部门正在考虑引入中期基础预算,目前国内已经有3个地区局部性地引入了这项改革。代表性研究成果二:《北京财经研究报告2012:破解北京市城市交通拥堵的财政金融对策研究》(陈灵等,2013年)。该书全面总结和分析了北京市城市交通概况,探讨了交通拥堵的概念框架与理论基础,对发达国家交通拥堵的解决方案以及国内大城市治理交通拥堵的经验进行了系统研究,从财政金融角度提出治理交通拥堵的政策和对策建议。重要学术活动基地10年来每年都围绕财税领域的热点问题与一些政府部门、高校合作召开1~2次学术会议。2013年9月23日,基地一行赴河北省秦皇岛市,与秦皇岛市财政局联合举办了ldquo教育财政支出管理和增长考核机制改革研讨会rdquo,对教育财政支出管理和增长考核机制改革问题进行了研讨。2013年10月16日,基地一行赴山西省太原市,与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联合举办了ldquo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研讨会rdquo,双方就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债务风险以及完善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11.北京企业国际化经营研究基地研究基地概况北京企业国际化经营研究基地成立于2004年9月,是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和北京市教委依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建立的首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旨在研究北京及全国经济的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和经营模式,在进行实践调研和国际间比较的基础上,为促进北京及全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出谋划策。经过10年建设,基地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已承担或完成了254项国家级、省部级和横向课题。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0项(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2项(重点项目1项),北京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9项。48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包括第十二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1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3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6项,武汉市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全国商务发展研究成果奖13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7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1项等。基地正在建设新型高端智库,有59项研究报告已得到国家领导人批示或政府部门和企业采用。为开展学术研究,基地始终与国内外同行保持稳定的合作交流关系。一方面邀请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伦敦经济学院,香港中文大学等众多知名大学的学者来基地访问、讲学;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基地中青年研究员赴美国、加拿大等著名大学进行学术进修。另外,基地还通过举办各种大型学术会议,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基地已经建立了9个数据库和自己的网站(htt://egm.uie.edu.c/)。基地十分重视人才的带头作用与培养、引进工作。基地主任张新民教授、基地首席专家林汉川教授,分别作为基地学术带头人取得了一批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的成果,10年来先后从国内外引进高层次科研人才和博士44人,他们已成为基地研究人员的主力军。负责人简介张新民,1962年12月生,北京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会计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企业财务状况质量分析理论的创立者,中国大陆地区高等院校会计学教授中唯一一位资深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ACCA)。作为基地主任与学术带头人,先后于2010年和2011年分别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2项等荣誉,入选2005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并在《中国工业经济》、《会计研究》、《财务与会计》等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余篇,出版《中国会计的国际化》等专著近20部。首席专家简介林汉川,1949年2月生,重庆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现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特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兼任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等职。主要研究方向是:企业国际化战略与实务、中小企业跨国经营与政策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0多项,20多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包括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与北京市人文社科一等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奖项。公开发表相关论文200多篇,专著30多部,其中包括在《中国社会科学》、《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经济研究》等权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60多篇,在国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8篇。代表性研究成果基地系列年度报告有《中国企业海外发展报告2013》、《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报告2012》、《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报告2011》和《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研究报告2010》。该系列年度报告是基地负责人张新民教授和首席专家林汉川教授带领其研究团队,协同国家商务部、海关总署、北京市商务局、北京市贸促会,以及相关学校、企业的专家、学者共同完成的,是反映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系列年度报告。其中,《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研究报告2010》已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报告2012》已获得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一等奖。该系列年度报告已获得2013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项目ldquo中国企业海外发展报告rdquo(批准号:13JBGP002)资助。重要学术活动2011mdah2013年,基地联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与《中国工业经济》杂志社成功举办三届ldquo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案例研究前沿论坛rdquo,该论坛旨在探索和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创新实践以及由此提炼中国企业管理的新理论、新概念和新思想,研究基地学术成果的产出离不开案例研究的支持,该论坛强调要将优秀企业案例研究成果运用到科研、教学中,鼓励基地研究人员以案例研究为依托,深度发掘中国企业管理优秀实践,从而为基地研究人员搭建探索与提炼中国特色管理理论的重要学术平台。12.北京现代物流研究基地研究基地概况北京现代物流研究基地成立于2004年9月,是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和北京市教委依托北京物资学院建立的首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基地总体定位是:结合现代物流业发展,针对物流研究中基础性、全局性、紧迫性、前瞻性的重大课题开展研究,服务首都经济建设。基地的研究领域方向包括:城市和区域物流问题;企业物流管理现代化问题;物流管理理论、方法及其应用问题;等等。基地的发展建设目标是:形成北京乃至全国的物流理论研究中心、物流决策咨询中心、物流创新促进中心。学术委员会是基地的最高决策机构,专家委员会是基地的常设咨询机构。目前基地拥有专兼职研究人员39名。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14人,讲师4人;拥有博士学位的24人,形成了学科交叉、结构合理、优质高效的研究团队。10年来,基地承担国家级项目16项、省部级项目110项、横向课题73项,自设开放课题16项;出版专著69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52篇,完成各类咨询报告87份;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18项;组织召开国际学术会议3次、全国性学术会议19次、全市性学术会议3次、基地内部学术会议101次。2012年9月,依托基地情报中心,编辑出版《物流行业动态周报(内刊)》,至2013年底共出刊60余期。基地网站建设始于2004年9月,2012年11月基地对网站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并启用新域名:htt://www.mlrc-wu.org/,htt://www.xiadaiwuliu.org。基地全面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流通和物流的相关规划和政策,整理出版了政策文献汇编《中国现代流通体系规划与建设》,共计20册,约1500万字。10年来,基地研究成果被实际部门采纳75项,在政府决策咨询和企业社会服务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基地先后承担了北京市ldquo十五rdquo、ldquo十一五rdquo、ldquo十二五rdquo物流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主持承担了多个区县物流规划的前期研究和编制工作。负责人简介王旭东,1967年10月生,江苏人,博士,教授,北京物资学院校长。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2003年10月起任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专职委员。主要研究领域及方向为:教育学原理、教育社会学、高等教育管理。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国外师生关系研究》、《师生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等学术著作。主持全国教育科学ldquo十一五rdquo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ldquo地方院校社会服务的模式与体制研究rdquo、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ldquo借鉴国外经验,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rdquo以及北京市教委社科计划面上项目的研究。首席专家简介张志勇,1963年1月生,湖北人,管理学博士,教授,北京现代物流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常务副主任。兼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决策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物流招标网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石油学会石油物资管理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2007年被评为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主要研究领域及方向为:管理科学与系统工程的理论、方法及应用。在动态评价、非凸目标规划、企业物流资源配置、集团型企业复杂物流系统分析等方面形成一定学术特色。独立出版学术专著1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完成各级科研项目20余个。多项科研成果被相关省市政府部门、部委和解放军总装备部在决策中采用。代表性研究成果2013年10月,朱杰、翁心刚等著《智能物流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获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3年9月,邬跃、张旭凤等著《多方联动的实战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施》获第七届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1年11月,尚珂等著《市场流通基础立法》研究报告获全国商务发展研究成果奖二等奖;2012年1月,王可山著《中国畜产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研究》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1年8月,翁心刚著《物流管理基础》,获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2年承担的商务部课题ldquo冷链物流、物流标准和供应链管理专题研究rdquo,为2013年全国商贸物流工作会议提供了重要参考;2013年参编《北京物流发展蓝皮书》应急物流、危险品物流、仓储资源分析三个部分,受到市商务委肯定。2013年,北京市仓库资源调查研究被市商务委采用。基地2013年度报告《北京物流mdahmdah现状与趋势》受到市社科规划办肯定。重要学术活动基地重视学术交流,成立以来共举办有影响力的全国性学术会议19次,内部学术研讨活动101次。比较重要和有影响力的有:从2007年起连续7年每年举办一次大规模的中国(北京)流通现代化高峰论坛;从2011年起连续3年举办或协办中美物流教育与研究合作论坛;从2011年起连续3年举办第十、十一、十二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日本物流分论坛。此外,与德国物流协会(BVL)联合举办全球ldquo物流日rdquo。ldquo物流日rdquo是由德国物流协会(BVL)发起的全球性活动,于每年4月15日在全球不同城市同步举行。13.CBD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基地概况CBD发展研究基地成立于2004年9月,是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和北京市教委依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建立的首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基地立足于我国主要CBD,特别是北京CBD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集聚社会各界资源,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为CBD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促进我国CBD的可持续发展。基地凝练研究方向,主要在六个方面展开针对性的研究:(1)CBD产业发展与布局;(2)CBD现代服务业发展;(3)CBD区域金融发展;(4)CBD高端企业竞争力;(5)CBD文化创意产业发展;(6)CBD人才聚集与涵养研究。成立10年来,基地已公开出版研究专著45部,发表核心期刊及以上学术论文177篇,提供专题研究报告109部,召开大型会议80次,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北京社科基金以及政府机构委托项目153项,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了109份咨询和研究报告,直接支持了北京CBD和首都的经济社会发展。基地以学术交流提高地位和社会影响力。10年来,基地应邀赴美国芝加哥、东京新宿等国际CBD进行交流;应邀赴北京、广州、深圳、等地CBD进行学术交流和举办讲座,充分发挥了基地为社会服务的引领作用;邀请国内外专家到基地进行交流,并且受邀参加国内外大型会议。基地连续9年出版CBD发展研究年度报告,出版基地学术期刊《特大城市发展研究暨CBD资讯》,建有网站,这些研究成果和信息平台都大大增强了基地在CBD领域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基地依托学校的国家重点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和一级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mdahmdah劳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金融学、工商管理、国际贸易等专业,整合校内外学术资源,协同创新,拥有一支多学科组成的从事CBD研究的教授、专家队伍。目前基地共有专兼职研究人员28名、行政人员2名,其中教授20名、副教授8名。10年来,基地已培养硕士139名、博士58名、博士后4名。负责人简介文魁,1949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原校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第八次、第九次党代会代表,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北京经济学总会副会长,北京市人民政府第六、七、八届专家顾问团顾问,北京市政协委员、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第十一届),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预算监督顾问(第十一届);北京市ldquo十一五rdquo、ldquo十二五rdquo规划专家咨询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委员,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第二、三届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评审委员。长期从事经济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论著多部。主持完成了国家级、教育部、北京市等多项课题研究。先后获得国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以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首席专家简介蒋三庚,1955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任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市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商业经济学会理事、北京市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及北京市国际金融学会常务理事等。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央商务区理论、区域金融等。近年来主持完成了ldquo我国主要中央商务区现代服务业集聚研究rdquo等国家级、省部级、北京市委组织部、北京市教委科研项目及政府部门研究课题20余项,出版《中央商务区研究》等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80余篇。其学术成果曾获北京市第九、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等。入选北京市首批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北京市千百理论人才。代表性研究成果基地在CBD发展特色、CBD经济形态等方面进行了重点研究,取得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代表性研究成果一:CBD发展年度报告。自2005年起已连续出版9年。该报告是对每一年基地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总结,代表了基地的研究水平,已成为社会了解CBD理论前沿的重要著作。代表性研究成果二:专著《中央商务区研究》。该书深入系统地研究了CBD形成发展的规律和条件、CBD区域竞争力等内容,而且探索性地将企业生态群、现代服务业集聚、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现代服务业集群及风险管理等理论引入CBD研究领域,拓展了CBD研究的领域。该书获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代表性研究成果三:专著《北京商务中心区(CBD)产业与发展研究》。该书运用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理论,在调研的基础上,研究了CBD产业发展的规律、问题及解决路径。该书不仅对北京CBD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而且为我国其他地区CBD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参考价值。该书获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重要学术活动(1)连续三年召开全国中央商务区发展研究高级论坛。2005mdah2007年连续三年主办全国中央商务区发展研究高级论坛。来自建设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北京市统计局、北京CBD管委会以及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南开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30余家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及政府部门的专家学者和领导出席论坛。论坛吸引了《人民日报》、北京电视台、《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十余家媒体记者。(2)协办中国特大城市发展高层论坛。2012年6月20日,由基地协办的中国特大城市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北京科学技术研究院、美国马里兰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单位的8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14.首都社会安全研究基地研究基地概况首都社会安全研究基地成立于2004年9月,是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和北京市教委依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建立的首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基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主要包括:首都社会治安维护与秩序控制,首都社会安全与公安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分析,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违法犯罪的特点与趋势,首都平安建设与最安全城市建设等。基地建设发展目标:把基地打造成首都社会安全管理重要智库,成为全国社会安全研究的示范基地;经过不断培育与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平和区域特色的ldquo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科研服务和人才培养一体化rdquo的高端智库。10年来,基地承担了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1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5项,省部级项目190项,获得1300余万元资金支持。通过项目研究工作的开展,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较高水平和质量的研究成果。出版专著92部,发表核心期刊文章645篇,形成研究咨询报告85份,其中9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与此同时,10年来,基地的科研成果《平安奥运安全读本》、《公共场所安全防范(社区安全防范丛书)》、《首都博物馆反恐怖应急预案》等为首都开展大型活动和重点场所安全提供了智力支持。基地多名研究人员受北京市公安局邀请,就警务改革、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大型活动安保等重要决策研讨进行专题发言。2013年8月,与北京市公安局专就双方开展科研协作达成了共识,为基地发挥智库作用提供了更加现实和直接的对接平台。研究人员的专访稿《专家建议尽快建立和完善反恐怖机制》经公安部审核后,刊载在新华通讯社《国内动态清样》上,送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领导参阅,为中央决定建立反恐机制,并在公安部组建反恐怖局提供了参考。通过项目研究,基地凝聚和培养了一批有志于首都社会安全管理的研究团队和力量,目前,基地共有专(兼)职教授31人、副教授82人,为基地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负责人简介仇加勉,广西灵山人。现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期刊处处长、学报主编、编审。主要社会兼职有:北京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研究会理事长、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警察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公安理论研究会特聘理事。专业研究领域涉及科技保密、商业秘密保护、法学、治安学等。曾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ldquo国家科技秘密定密解密机制研究rdquo、国家ldquo十一五rdquo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ldquo我国科技成果的收集、筛选、优化、保密及推介rdquo。多次应邀参与有关国家科技保密法规、规章的咨询论证工作。目前,主持北京市教委项目ldquo首都建设安全城市面临的新型风险研究rdquo,参与国家973计划项目ldquo混合网络下社会集群行为感知和规律研究rdquo。首席专家简介郭太生,山西孝义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系主任,享受公安部专家津贴,曾担任英国莱斯特大学访问学者。曾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师、全国公安系统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社会兼职有:中国保安协会常务理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核应急协调委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公安理论研究会特邀理事,北京市保安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人民警察学院、湖北警官学院、铁路警察学院等学校的客座教授。研究领域:公共安全危机管理、风险管理,单位安全保卫、中外警务比较研究,中外保安业发展理论与实践等。在国内外理论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约百篇。主持过多个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主编、主持翻译和参与编写各种教材、专著、译著、论文集20多部。主要著作有:《灾难性事故与事件应急处置研究》、《治安灾害事故社会防范研究》、《社会发展与警务变革》(译著)、《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与《保卫学》等。代表性研究成果成立10年来,基地围绕首都社会安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有分量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如熊一新教授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ldquo社会转型期犯罪新问题研究rdquo,郭太生教授承担的北京社科基金项目ldquo首都重要基础设施安全状态评价rdquo,宫志刚教授承担的教育部2011年人文社科重大项目ldquo新时期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研究rdquo,等等。这些成果都为首都社会安全、稳定管理提出了智库建议,支撑和支持了有关决策的形成。重要学术活动(1)现代化进程中的警务管理国际论坛。2007年7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和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公安管理研究分会举办了以ldquo和谐社会与警务创新mdahmdah现代化进程中的警务管理rdquo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交流与研讨活动。来自中国、韩国、澳大利亚的警察官员、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构建和谐社会。(2)2012年11月在北京警察学院召开的全国第七届治安学学术研讨会。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健和教授出席会议,首席专家郭太生教授在会上发言。(3)2013年10月19日至20日,基地在怀柔举办了北京市社区矫正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就北京市社区矫正的理念,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北京市ldquo阳光中途之家rdquo的发展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前景,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等问题进行了研讨。15.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研究基地概况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成立于2004年9月,是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和北京市教委依托北京电影学院建立的首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基地主要研究影视艺术的一般规律、特殊规律,数字时代影视艺术的发展规律、发展趋势,影视艺术与文化的互动关系,北京影视艺术的现状及长中近期发展趋势,以及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影视文化及产业发展对策与战略。在全球影视创新的大背景下,基地致力于影视艺术与文化研究、影视政策与产业研究,以及影视发展与战略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基地由中国电影学术研究领域有影响的专家组成,同时聘请了国内外知名影视艺术专家、专职人员作为学术委员、客座研究员和工作人员,重大问题由学术委员会讨论审查批准,并专门制定了《学术委员会章程》、《基地专兼职研究人员考核办法》等一系列相关的规章制度,为三大核心内容的执行提供了有力保障。在科研活动方面,基地研究人员共承担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107项、自设课题134项。在学术交流方面,充分利用基地的学术平台,每年都召开一些具有重大影响的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其中,国际影视院校联合会(CILECT)召集全球百名电影院校校长聚首北京电影学院,展示了我国影视教育的实力;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ISFVF)为全球影视学生文化交流提供了平台,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日渐提升;北京国际电影节的部分活动单元立足于北京电影学院,使电影节的专业性、学术性和国际性更加凸显,为北京的电影文化盛事锦上添花。在北京市专项经费支持下,基地具备了良好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条件,磁盘阵列总容量将达到42T,通过光纤通道实现高速互连,网络影院拥有上万部电影、电视剧片库资源,可供本校师生观摩,为研究提供极大方便。基地完成了一系列既具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意义的重大研究课题,及时发布《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报告》、《北京影视艺术研究报告》、《中国动画产业年报》,为相关部门的重大决策提供了理论咨询服务。负责人简介王鸿海,1958年4月生,山东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兼任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美术学会副会长,中国影视技术学会理事;中国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美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分会委员;中国广告协会中国广告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美协水彩艺委会主任,北京市水彩画学会会长;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影美术,著有《中国电影美术设计系列教程》、《银幕影像的造型艺术》、《影片分析透视手册》、《与当代电影美术师的对话》等。任纪录片《禅武合一少林功》导演,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巨屏影像主设计师,文献纪录片《我的梦》编剧、总导演,电视连续剧《大明王朝1566mdahmdah嘉靖与海瑞》特效视觉指导,电视连续剧《东归英雄》特效视觉指导,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特效视觉指导。首席专家简介张会军,1956年7月生,北京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校长。兼任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北京影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常务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副主任,中国电影摄影师学会理事,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素质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高新科技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会员,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评委,全国政协十届委员会委员。其电影、电视作品荣获多项国际、国内奖项。策划出版系列学术专著6套,独立出版、撰写、参与编委的学术专著20部,发表电影学方面专业论文和文章30篇,发表电影专业译文16篇。代表性成果有:《78班的故事》、《与张艺谋对话》、《数字时代的电影制作》、《影视艺术教育人才素质培养模式及改革实践研究》、《中国电影批评的几种状态》、《中国电影摄影艺术发展史》、《高等影视专业教育的思路与对策》等。代表性研究成果依托北京电影学院和国内外电影专家强大的科研实力,基地已经取得了众多科研学术成果。其中,基地承担的专题成果《北京影视艺术研究报告》、《电影史论教学与艺术人才培养》、《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报告》和基地人员的个人成果《风格创造mdahmdah张艺谋电影创作论》、《数字电影技术论》等一系列科研成果,不仅在理论上有很大的创新,而且在研究过程中也体现了为首都和国家影视发展决策的服务意识。这些课题都是根据影视业长期发展需要提出的合理的课题研究规划,为增强我国影视艺术研究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基地在国内外影视界的学术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重要学术活动基地非常注重专业性、国际性,立足电影,拓宽视野,举办了形式丰富的会议、论坛、研讨会。10年来,基地自办年会、研讨会共26场次,参与举办全国性会议74场次、国际性会议51场次。北京电影学院有着非常悠久的国际交流传统,在人才培养的规模上位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中国唯一。这样的传统、现实促使基地在学术交流中具有比较大的文化优势,世界性大规模的国际影视院校联合会、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交流和碰撞的第一道门,北京国际电影节是全球性的重大电影节,动画学院奖是国内最大的动画电影盛事,基地既是中国电影教学、创作的主阵地,也是北京电影学院和北京自己的品牌。16.北京学研究基地研究基地概况北京学研究基地成立于2004年9月,是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和北京市教委依托北京联合大学建立的首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基地以立足北京、研究北京、服务北京为宗旨,以地域性、综合性、应用性、开放性为特色,是多学科交叉互动的综合性研究平台。具体定位为建设ldquo三个平台rdquo:为政府部门提供学术支持的综合研究北京历史文化、文化遗产保护和首都城市发展的开放性研究平台,面向社会各界开放的相关领域学术交流和信息交流平台,普及北京历史文化和城市建设知识、提升广大市民文明素质的科普教育平台。基地主要研究方向:以时间为主线的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北京文化与城市精神内涵研究,以空间为主线的北京城乡发展与建设研究。成立以来,基地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33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3项,北京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项目80项,研究基地自设项目246项,其他项目84项。在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宗教史与宗教文化、文化史、民俗文化、城市空间结构等领域取得了一批代表性研究成果。坚持连续出版年度《北京学研究报告》。基地积极开展各类学术活动,每年召开一次北京学学术年会,围绕基地主要研究方向和科研重点任务确定年会主题,每次年会以后都出版一部《北京学研究》专集;每年或隔年与国内外有关单位合作举办一次国际性或全国性学术研讨会;2009年以来,与北京社会主义学院等单位合作举办年度北京文化论坛。与韩国首尔学研究所、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中心等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每年有数十人次参加各种国内外研讨会、访学、交流等活动。现有校内在编研究人员和长期聘用人员4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30人。重点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成员分别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北京市长城学者培养计划,获得北京市教学名师等称号。基地还建有ldquo北京学研究基地信息平台rdquo网站(htt://www.jtudy.com.c)。负责人简介张宝秀,1964年5月生,山东即墨人,博士,教授,北京市教学名师,入选北京市长城学者培养计划,现任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所长、应用文理学院院长,兼任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史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北京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发表《ldquo京北锁钥rdquomdahmdah古北口的历史演变》、《北京旧城区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现状》等学术论文60多篇,作为第一作者参与撰写《北京的长城与桥梁》等著作,主编《北京学研究2013:文化middot产业middot空间》、2009mdah2014年《北京学研究报告》等多部研究文集、报告集。首席专家简介张妙弟,1944年12月生,上海人。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原校长,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当代史研究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领域为自然地理学、文化遗产保护等。曾主持或作为骨干成员承担ldquo三北防护林遥感综合调查研究rdquo、ldquo泰山风景名胜区资源综合考察评价及其保护利用研究rdquo、ldquo北京及其周边地区清代建筑遗存图录rdquo、ldquo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mdahmdah北京卷rdquo、ldquo图说北京城rdquo、ldquo北京中轴线rdquo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研究任务。曾获国家林业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建设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中国科学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京市等授予的多项省部级奖项。代表性研究成果已出版ldquo北京社会文化史rdquo丛书、ldquo北京宗教史rdquo丛书、《明代岁时民俗文献研究》、《唐代节日研究》、《北京石作文化研究》、《北京中轴线》、《图说北京城》、《城市办公空间》、《北京城市绿色空间:格局、过程、功能与宜人性》等一系列代表性著作。其中,北京学研究所张勃研究员的专著《明代岁时民俗文献研究》获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middot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与市政协文史委合作完成的《关于北京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工作的调研报告》(张宝秀为第一执笔人)2006年获北京市第七届优秀调研成果奖二等奖;合作完成的调研课题和北京社科基金重点项目ldquo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rdquo,推动了相关立法工作,《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已于2014年3月1日起施行。重要学术活动自北京学研究所成立以来,每年召开一次北京学学术研讨会(年会),至2014年6月已召开16次。2004年基地设立以后,进一步加强了北京学学术年会平台的打造力度,努力体现基地的学术宗旨和多学科交叉综合性研究的基地特色,充分发挥联结学术与应用,联结高校、科研院所与政府部门、实际工作单位的作用,成为校内外、国内外同行良好的学术交流与对话平台。每次年会都汇聚上百名校内外关心北京学发展和研究相关问题的专家学者与实际工作者,从多个学科和实践领域的视角共同把握动态,深化认识,探讨理论,分析实践,提升研究和工作水平。北京学年会已成为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品牌。每次年会以后都出版一部《北京学研究》专集。17.北京交通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基地概况北京交通发展研究基地成立于2005年12月,是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和北京市教委依托北京交通大学建立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基地突出交通运输行业特色,以服务于交通运输和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提升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及国际影响力这ldquo三大能力rdquo为重点,通过联合共建、协同攻关的模式,积极构筑科技协同创新机制,产出了一系列具有社会影响和学术价值的标志性成果。在2008年和2012年两期建设验收中均被评为ldquo优秀基地rdquo。在科学研究方面,9年来共承担国家级项目55项,其中7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973计划项目、9项科技部ldquo科技支撑rdquo项目、1项科技部ldquo国家攻关rdquo项目、1项教育部重大项目、23项北京社科基金项目、76项铁道部项目。在决策咨询和社会服务方面,9年来,基地已承担国家级项目、省部级项目和横向课题近700项,有30项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在学术水平高、影响大的期刊发表科研论文500余篇,完成专著70部;有30余项研究成果及政策建议受到国家领导人和部委领导的批示,并被有关部门采用。在学术交流方面,在9年建设中,基地承办或协办了30多场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会议,包括中国铁路投融资高层论坛,海峡两岸综合交通规划与政策研讨会,中国交通高层论坛,物流、信息化与服务科学国际学术会议,首届中国mdah欧洲物流论坛,京津城际铁路(客运专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讨会等。同时,基地与美国、英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国的知名高校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定期互派师生进行学术交流。基地还自设开放基金,自2006年至今,基地面向校内外进行了三次公开招标,先后共设立58项课题,资助经费达190多万元。资助项目产出了一批优秀成果,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并将优秀的研究报告凝练,于2009年出版了《基础产业研究mdahmdah理论方法与实证》一书。负责人简介林晓言,1967年1月生,山东乳山人,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分院院长。兼任北京交通大学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运输技术经济专业分委会负责人、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数量经济研究会理事。研究领域为运输技术经济学、铁路等交通项目经济效益评价、基础设施行业投融资与组织管理体制设计、公共物品供给与民营化等研究领域。曾任国家ldquo863rdquo重大专项ldquo高速磁浮交通技术研究rdquo总体专家组专家,主持课题ldquo京九铁路运营十年重大经济社会影响rdquo的子课题ldquo京九铁路宏观经济效益评价rdquo,获得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主持课题ldquo国土开发型铁路投资效果评价研究rdquo获得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主持课题ldquo高速铁路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rdquo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主要著作有《高速铁路服务质量与市场竞争》、《铁路的民营化改革与市场融资》、《运输业的民营化》等。首席专家简介荣朝和,1953年7月生,江苏无锡人,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铁道学会理事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和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等职,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位运输经济学专业博士,产业经济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和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团队的学术带头人,为推进中国特色运输经济学科体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研究领域为运输经济理论与政策、区域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主持过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曾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铁道部科技进步奖、詹天佑人才奖、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著作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研究mdahmdah认知与建构》、《探究铁路经济问题》、《综合交通运输的体制与研究方法》等。代表性研究成果荣朝和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项目ldquo中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研究rdquo形成了一系列成果:发表67篇论文,出版8部专著与文集,在此基础上成功申报了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赵坚教授的研究成果《高速公路收费面临的ldquo两难困境rdquo及解决思路》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的亲笔批示;张明玉教授的研究成果《加快构建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控制流通环节农产品价格上涨》得到国务院总理审阅,并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做出批示;张梅青教授的研究成果《铁路节约土地技术经济综合研究》被铁道部土地管理局采纳并获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叶龙教授的研究成果《高速铁路司机健康指标及劳动强度跟踪分析》被铁道部运输局、武汉铁路局机务处采纳并获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兰洪杰副教授的研究成果《关于开展食品冷链物流调研的建议》得到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北京市副市长程红的审阅和批示。重要学术活动自成立以来,基地承办或协办了30多场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会议,其中中国交通高层论坛(第七届、第八届),首届中国mdah欧洲物流论坛,京津城际铁路(客运专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讨会,以信息化构建智能交通和数字公用管理平台高峰论坛,物流、信息化与服务科学国际学术会议(2011、2012、2013)等在相关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物流、信息化与服务科学国际学术会议已成为INSTICC国际学术系列会之一,被录用的会议论文也将被ISTP和EI双检索;中国交通高层论坛已成为我国综合交通领域最有影响的ldquo交融思想、开拓创新、引领前沿rdquo的高水平交流平台。...

    2022-04-05 哲学北京市一流专业 北京大学哲学系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