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算机科学技术百科全书pdf第三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百科全书df第三版是中国计算机界的结晶书,历时25年打造。详细介绍了计算机相关资料等,让用户更全面地了解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内容百科全书根据计算机科学的内在联系、关联程度和特点,分为“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人工“智能”6大分支,按照4级框架,共设置条目1293个,超过200万字。由于中文信息处理是我国计算机应用和全球汉字的重要技术公共区域,在“计算机应用技术”分支中设置了80多个与中文信息处理相关的条目,供读者参考。分类:大、中、小。在解释中,有大约1031个具有一定定义的常用名词和术语被选为“主题词”",并与条目一起编入内容索引,以方便参考。《全书》的“总论”全面概述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内涵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和深远意义,以引导读者全面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并且科学地。关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百科全书的作者张晓祥,中国科学院院士。194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电机系,1956年至1958年在苏联科学院精密机械与计算技术研究所学习,历任工程师、副主任、主任、总工程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56研究所,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他主持研制了中国第一台大型计算机104机。曾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了从电子管、晶体管到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大型计算机的自主研发。发挥了重要作用。张晓祥先生在计算机领域备受推崇,享有盛誉。他亲自主持了本书的编写工作(从框架的指导、编委的遴选到稿件的审定),付出了很多心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百科全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项目类别文字输入汉语音序索引文章索引内容索引附录I缩写附录II计算机及相关学科的科技期刊附录III计算机及相关学术团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

    2024-02-26 计算机科学百科全书 计算机技术百科全书

  •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祖先的科学技术成就》课件PDF完整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者注:河北教育版德育社会六年级课件《先人的科技成就》课件有小伙伴在寻找极椒版的先祖科技成果吗?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最全版本的教材和课件。内容很详细,讲解特别通俗。通俗易懂,需要的不要错过,快来下载吧教学目标1、能说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的影响。认识张衡和地震仪。认识祖冲之和丕。了解古代中国的科技领先地位。2、探索和分析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了解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关系。3、佩服古代科学家的勤奋和智慧,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的影响。2、认识张衡和地震仪,祖冲和皮。3、了解社会发展与科技的关系我们的祖先有哪些科技成就除了世界公认的四大发明外,中国古代还有很多科技成就。首先是农历。中国古代从春秋时期就知道二十四节气,比西方早一千多年。至今,全世界都使用农历农历;2是祖冲之的i比;3是用僧线测量地球的半径和太阳的角度;4、马镫的发明;5是炼金术;6是冶炼;7是纺织和染色技术;8是地震仪;9是军用大弩木牛流马;10是治河工程技术,白渠、都江堰工程震惊世界,特别是三峡工程也采用了抬水面过船技术;11是建筑工程技术,长城阿邦宫的伟大不能随便学;12是造船和航海技术,可惜没有被外国强盗认可;13是长途运输技术,比如运送食物千里,运送尸体千里,这个技术还没有被正确解释;14是棺材保存技术,目前尚难比较和;15是陶瓷烧成技术,至今无人能及,尤其是钧瓷和汝窑;16是阴阳学说,至今仍有争议。什么是中国科技的始祖(源头)?以下仅代表个人知识,本人知识有限,接受理性批评以天上飞为例,我把它分为三个来源:古代、现代和现代原因是:各有各的长处和独特的风格古代(?-1840)学生时代认识的万户,只能算是人类发声的一种愿望和尝试,并不是这个行业的始祖而我们玩过的竹蜻蜓、风筝、孔明灯,也算是我们这个行业的科技之源因为此时已经成功利用自然规律,达到了使物体升空和部分可控的目的然而,与四大发明一样,古人的伟大科学贡献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社会制度的限制“发阴音,换衣,用奇技,用奇兵器疑人杀人”——《礼记》王权"所以说我们从一开始就不在科技上领先,真的不是借口,很无奈现代(1840-1949)1903年莱特兄弟制造第一架飞机并试飞成功,中国人的飞行梦想仍处于启蒙阶段如清代第一部《女武新编》的实物部分,是西方科学技术开始传入中国的标志附上一些收集的插图发电技术是不是有点大?蒸汽机氢气球图和伞图1909年,冯如对中国人自己的飞机进行了两次尝试,冯如一号和冯如二号,总体上都成功了关键是冯如等人。代表了中国人民第一次开始系统地发展航空科技,并提出了国家航空发展规划所以在现代中国,冯如是这个行业的创始人。现代(1949年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剥夺了独立的历史,主要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政权更迭,在继承上出现了断裂比如开国大典飞机不够飞两次,没有自己的航空工业,飞机还是被俘虏国家航空业当前的征程、第一个五年计划、156计划正是从这种情况出发第一架飞机:初学者-5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J-5第一架运输机:运输10第一个超音速:J-6第一架攻击机:强5第一架直升机:Z-5等等,从模仿和改进开始,到今天的J20、云20、未来的H20,代表太多,故事也太多所以,现代航空技术的源泉应该从这些“第一”开始。...

    2022-05-08 科技馆地震仪 地震观测仪器

  • 《当代技术哲学前沿研究丛书 科学技术哲学探新 学科篇》肖峰作;吴国林总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当代技术哲学前沿研究丛书科学技术哲学探新学科篇》【作者】肖峰作;吴国林总主编【丛书名】当代技术哲学前沿研究丛书【页数】323【出版社】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21.01【ISBN号】978-7-5623-6475-7【价格】88.00【参考文献】肖峰作;吴国林总主编.当代技术哲学前沿研究丛书科学技术哲学探新学科篇.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21.01.图书封面:科学技术哲学探新学科篇》内容提要:无论从事何种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最大的学科问题,便是科学与人文的关系问题,即所谓“文理的分裂还是融合”的问题,这也是笔者在进入哲学专业后最先碰到的问题,从而也是在步入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后最先关注并持续研究的问题,这些问题构成本书第一章的内容。科学与人文的问题也被称为“两种文化”问题,某种意义上也可视为科学技术哲学与文化学的交叉,并以“科学文化”或“科技文化”的学科名称冠之,由此,这部分既是讨论最多的学科问题,同时也是科技文化这一学科中的学术问题。第二章为科学技术人学研究,可以说这是一个类似于科学与人文的研究领域,略有不同的是后者主要探讨的是文化意义上的交叉融合,而科学技术人学则主要探讨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中所涉及的人的问题,例如本章涉及高科技作用于人或对人施加从治疗到增强的改变时难免会碰到的“人是什么”和“我是谁”的基本人学问题,以及“生命科技”所带来的更多人文问题;同时,建构一门学科意义上的科学技术人学,还必然涉及它的主要论域或对象等问题,这些都是本章所包含的内容。第三章探讨科学技术伦理学,它可以明确被视为伦理学的一个下属分支,也是科学技术哲学的一个重要方向,所以科学技术伦理学也是如前所说的交叉学科。本章主要包括科技的元伦理问题,以及科学技术的应用、发明等过程中涉及的幸福感、责任感、代价等问题,此外还有工程善和技术善的选择等问题。第四章研究信息技术哲学,它无疑属于技术哲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也应该是技术哲学中最重要的分支学科,因为正是信息技术造就了今天作为“信息时代”的根本特征,所以它代表了技术哲学的“当代形态”,从而也是充满新对象、新问题和新内容的一个大有可为的研究领域。本章的内容主要涉及信息技术哲学兴起的必然性、信息技术哲学的主要特征,以及从哲学的视角如何解析“信息技术”“身体信息技术”“器具信息技术”的含义,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存在论和实在论意蕴。第五章探讨人工智能哲学,它可以进一步视为第四章信息技术哲学的一个下属分支,因为人工智能主要是一种信息技术。由于目前人工智能的兴盛和引起的广泛社会关注,所以人工智能哲学作为科学技术哲学的一个前沿学科,也为这一领域的探新研究提供了无限的机遇和广阔的前景。本章内容涉及人工智能可以为哲学做什么,如何在与人工体能的比较中加深对人工智能本质的哲学理解,以及如何从哲学的高度理解人工智能在社会应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还包括它对知识哲学《当代技术哲学前沿研究丛书科学技术哲学探新学科篇》内容试读第一章两种文化一科学与人文的学科交叉探新第一节论科学视界与人文视界人对世界的观察,总要选取一定的角度,他们的“观察之眼”总会受制于特定的目的、观念、方法和精神,而“科学之眼”和“人文之眼”,便形成了人对世界进行观察的两种最主要的视界:科学视野中的世界和人文视野中的世界。两种视界尽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也有许多鲜明的相异之点一、科学视野中的世界按照一般的理解,科学就是以理性的手段对确定的对象进行客观、准确认识的活动及其成果。科学的准则和精神决定了在科学的视野中,世界是不依赖于人和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的。把世界看作是这样一个世界,既是科学认识的结果,也是它的前提。正因为这个世界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所以在人类出现以前,就已经有那个没有我们的世界。生物学、地质学等已经为我们刻画了一幅在没有人类时地球上的景象,甚至在没有任何生命时地球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天文学则可以用许多观测数据为我们构筑起地球、太阳系乃至人的观察所能及的宇宙是如何从无到有的模型。在科学的视野中,世界尽管不依赖人而存在,但也还是有人的一席之地。然而,人在科学的世界图景中,并非万物之灵,只不过是物质世界在时空发展到某一阶段上的产物,它的一切机理都可以也只能用科学的手段去加以剖析。和其他存在物相比,人只不过多了一种独具的智慧,无非是一种有智慧的生物而已。按照科学所把握的世界,人的出现是一系列客观条件综合造就的结果,这些条件在浩瀚宇宙的其他星球上,也可能同时具备。因此,地外文明是极可能存在的。倘140440444444…*44144当代技术行学前沿研究丛书、科学技术哲学探新一学科篇若如此,人的至高无上性便不攻自破。事实上,自标志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的哥白尼太阳中心说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动摇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信条。随着科学将世界模型推向深度和广度、沿时间和空间不断扩展,人在世界中似乎变得越来越渺小。科学视野中的世界在时空上是无限伸展的,它被科学家按空间尺度的大小划分为宇观世界、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并按其层次、性状和结构上的差异,分为不同的种类,据此确立起不同的科学学科,分别对它们进行细致入微和精确如实的研究。科学视野中的世界图景,就是由各门科学不断添加上它们贡献出来的那些精细的线条所构成的在科学的视野中,客观事物的存在井井有条,它们按一定的规律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构成无穷无尽的因果锁链,把这个世界连为一个整体。各个领域的客观事物相互作用中贯穿的规律,正是各门科学孜孜以求的东西。当一门科学将自己领域中的客观规律揭示出来之后,科学视野中的世界图景就在某一个局部增加了它的充实性和可靠性科学就是这样不断给自己的世界图景添线加彩。起初,在科学的童年时代这幅图景上只有那么简单的、粗糙的几笔,朦胧得使人几乎什么也看不到,却似乎什么都能看到,因为其中留下了大量的空白让人去联想和猜测。此时科学的技法和哲学的手笔融为一体,只能绘制由粗线条构成的世界图景。这种图景尽管可以启发人们去想象世界,却难以精细地展现世界的原貌,尤其是当人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向前推进的时候,就更需要有描绘世界细节的图景。于是,哲学的大手笔再也满足不了人的需要,科学开始发展自己独特的绘图技法,那种如同摄影般逼真的描写方式广为流传,科学踏上了用精细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的征程,当这种眼光还嫌不足时,人们还要采用种种技术手段来放大和延长自己的视线,并用精密的手段去记录这种观察。当日常语言满足不了这种精密性的要求时,科学家们还创造出了种种人工语言来进行精细化的描述和解释,其中尤推数学语言。用爱因斯坦评述理论物理学的话来说,科学在描述对象及其相互之间的各种关系时,“要求尽可能达到最高标准的严格精确性,这样的标准只有数学才能达到”①。于是,科学世界图景中纵横交织的线条被分解为一串串井井有条的数据和一大堆脱离了感性光辉的符号在科学的世界图景中,我们得到的是抽象,失去的是形象;得到的是本质失去的是丰富多彩;得到的是精确的细节,失去的是朦胧与整体的美。科学之眼对世界进行了无穷的穿透与分割,没有这种穿透与分割就不能获得精确性。我们用科学之眼去审视世界,就犹如用放大镜去一小部分一小部分地分析一幅油画,①转引自[比]普里戈金等:《从混沌到有序》,曾庆宏、沈小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71、90页。2444te4第一章两种文化—科学与人文的学科交叉探新看到了色彩的颗粒,却没有了凭肉眼直观所获得的整幅画面的印象,亦即没有了真正的欣赏活动。这就如同:无论花朵多么争奇斗艳、万紫千红,在植物学家那里不过是细胞的集合;无论自然万物多么天造地设般地神奇,在物理学家的“微观之眼”中无非是一团又一团的原子飞舞,或在化学家的仪器里只不过是一片又一片的分子振颤。自从我们有了科学,也就有了一个科学视野中的世界。这个世界在人之外存在着,人不过是千千万万种物质存在中的一种,人只是对世界的极小一部分发生了作用,因此这个世界本质上是排斥人的。著名科学史学家亚历山大·柯莱伊尖锐地评述了这一点。他说:“近代科学打破了隔绝天与地的屏障,并且联合统一了宇宙。而且这是对的。但是正如我也说过的,它这样做的方法,是把我们的质的和感知的世界,我们在里面生活着、爱着和死着的世界,代之以另一个量的世界,具体化了的几何世界,虽然有每一事物的位置却没有人的位置的世界。于是科学的世界一现实世界一变得陌生了,并且与生命的世界完全分离,而这生命的世界是科学无法解释的,甚至把它叫作‘主观的’世界也不能解释。”①这种把人置于次要地位,以至于尽力排除人的干扰而获得的科学视界,与人文视野中的世界图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二、人文视野中的世界从中外文化发展史上曾就“人文”一词所作的种种规定中,不难看到它的两个主要含义:其一,作某类存在物讲,泛指人事,与人之外的自然现象相区别,是人本身或与人有关的种种现象,即与自然景观相对应的人文景观;其二作某类学问和知识讲,它和科学相对应,尤其和自然科学不同,由此而形成人文学科,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历史等学科的研究。此外,人文与人道、人本、人学等概念也有紧密关系,常常在互相过渡中使用。人文认识的一大特点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尺度,因此,在人文视野中世界并非人之外的冰冷实体,而是和人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是人生永远跳不完的舞台。尽管在客观上也存在着人的视线和力量还无法涉及的时空,但人文的视野并不将自己的焦距调向那个无人的世界,而是对准这个由人一幕接一幕的生活剧延续下来的世界。于是,世界不再死寂,因为人使它的一切复苏;世界的一切也从无意义变得有意义,从无目的变得有目的。正如一位学者所讲,没有文学家,玫瑰根本不会变得那么可爱,也不会变得那么可怕。此话道出:在人文视野的世界上,人的想象可以超越事物的实用价值,也说明物品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人赋予的。自从人来到了世间,世界就和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果没有了①[比]普里戈金等:《从混沌到有序》,曾庆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71页当代技术哲学前沿研究丛书、科学技术哲学探新一学科篇人,世界就会变得不堪设想,也不能设想,因为根本就消灭了设想人文的视野紧紧地纠缠于人和世界的关系,并在这种关系中凸现出人的地位。人不再像在科学的视界中那样渺小和平常,而成为至高无上的存在。在人文之眼中,神学所设置的那个超人的神性存在,哲学所企盼的那个终极原因,以及科学所追求的那个宇宙之精确解,在人性的光辉面前都黯然失色。在人的身上,有挖掘不尽的无穷无尽的内容,随着人之丰富性展开,人文视野中的世界变得越来越让人眼花缭乱。在人的世界上,似乎什么样的人都有,无论你在现实中见过多少张人的面孔,也都还有新的陌生面孔不曾见过:无论小说家们刻画了多少典型人物和典型性格,也都还有不曾纳入其中的类型。人是永远开发不尽的写作之源,是无论如何也把握不完的对象性客体。不管我们想象出多么崇高的或多么低劣的、多么美好的或多么怪诞的、多么善良的或多么丑恶的品格、德行、素质…都能在现实的人中找到原型。人把那么多的东西集合到了自己身上,以致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可以把被人集合起来的人文现象展示得毫无遗漏。人和人之间本没有人和动物之间的差别那么大,但人和人之间的不同,竟大得连可以容纳下宇宙的思想都容纳不下:人和人之间存在着数不清的差别,差别最小的反而是差别最丰富的。人只有在人面前才最自卑,即使在上帝面前都不会那么自卑;同样,人也只有在人面前才最自豪,哪怕在最低等的动物面前都不会那么自豪。人的这些丰富性不禁令我们自己也常常瞠目结舌:人怎么会是这样?人啊,人】当科学力图将目光避开人时,人文之眼则始终关注着人,以人作为价值的取舍标准。拿什么是美和丑来说,我们就是这样规定的:美是对那些使人在精神上得到怡悦和满足的自然、社会现象和生活的感受与评价,丑是对那些与美相反的、引起人们的厌恶、愤怒、憎恨、不愉快的现象的感受和评价。于是,这个世界不再只是按照铁的规律运作的一架宏大机器,而是处处涌动着创造性、随意性、偶然性的生灵之舟。这个世界也不仅仅是受科学理性的法则所统治,而是可以变得疯狂、变得让人摸不着头脑。人和人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变幻莫测的冲突与和解,拥有最高智慧却又最不满足…凡此种种与物性相去甚远的人性,成了描绘人文世界图景的神奇之笔。由它绘制的图画,失去了科学世界图景的精密性,它的线条难以分解为一串一串的符号与数据,甚至给人以杂乱无章的感觉所以往往有这样的情形:人们虽然能用科学的手段和语言将科学视野中的世界述说得清清楚楚、头头是道,却对人文视野中的世界说不清、道不明。科学的世界图景历经由朦胧向清晰的演进,而人文的世界图景似乎执意不肯完全放弃朦胧,不愿意为了细节的精密而牺牲整体的美感。所以,尽管科学方法在当今已成为研究对象时广泛使用的手段,然而在人文的视野中,决不承认人仅仅是一团生命大分子体系、一个同化和异化相互作用的场所。它仍然要沿用自古以来就有的神秘的、体验的和思辨的手段去展示人这个身心统一体的无穷魅力,4···试读结束···...

    2022-04-28 吴国盛 技术哲学 科学哲学 吴国盛

  •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

    书名:中国科技史稿作者:杜石然/范楚玉/陈美东/金秋鹏/周世德/曹婉如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年:2012-2页数:464类别:科技史格式:df/eu/moiISBN:9787301200018《中国科技史稿》内容简介:《中国科技史稿(修订版)》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骨干,由杜石然先生领导,用了三年时间编写的中国科技史的经典作品。中国科学史界的几十位顶尖人物参与了这本书的编写,或者为这本书的编写提供了信息和修改意见。这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由著名艺术家写作,精心雕刻,内容详细但不复杂,约但不遗漏,讨论严谨。这本书于1982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自出版以来,它一直是大学中国科技史的指定教科书和优秀的流行书籍。这本书已经被重印了很多次,并被翻译成日本,由东京大学出版部出版和发行。现在重新出版这部作品将在普及科学知识和弘扬中国传统科技文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本书可作为本科选修课中国科技史的教科书,也可作为科技史专业的研究生教科书和中国传统科技文化推广书。...

    2022-04-05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