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1》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报告2021》【作者】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著【页数】285【出版社】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22.03【ISBN号】978-7-5136-6830-9【价格】88.00【分类】国有企业-企业发展-研究报告-中国-2021【参考文献】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著.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报告2021.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22.03.图书封面:《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报告2021》内容提要:《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报告(2021)》包含一个主报告和来自21个中央企业的分报告,汇聚了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做法经验,从总体上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心怀“国之大者”。主报告从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基础、发展引擎、内生活力、发展动能、发展底线、发挥空间、有力保障、筑牢根基八个方面展开,立足新阶段,迈向新征程,为进一步推进中央企业做强做优做大进行实践总结。通篇既有数据业绩展示,又有案例实践生动叙说,既有宏观视角,又有推动改革和企业发展的细节。分报告则汇集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21家中央企业的具体实践,更灵动、更鲜活、更具体地展现了中央企业践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特征与绚丽风采。...

    2023-12-12 发展报告 研究报告怎么写 发展报告 研究报告范文

  • 《脱贫攻坚干部培训十讲》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脱贫攻坚干部培训十讲》【作者】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编【丛书名】中国扶贫书系·全国扶贫教育培训教材·第二批【页数】204【出版社】北京:研究出版社,2019.03【ISBN号】978-7-5199-0524-8【价格】59.00【分类】扶贫-中国-干部培训-学习参考资料【参考文献】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编.脱贫攻坚干部培训十讲.北京:研究出版社,2019.03.图书封面:图书目录:《脱贫攻坚干部培训十讲》内容提要:《脱贫攻坚干部培训十讲》内容试读第一讲中国扶贫理论概述【导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贫困地区的面貌得到根本改善。在长期的扶贫开发实践中,党和政府不断更新扶贫理念、完善扶贫战略、创新扶贫机制,逐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形成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理论体系。本讲主要介绍贫困的基本内涵、中国扶贫开发的历程、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探索以及中国特色扶贫理论的形成,帮助扶贫干部把握中国扶贫理论形成的历史脉络和主要内容,增强对中国扶贫开发的理论认知。第一节贫困的基本内涵一、贫困的界定贫困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概念。人类对于贫困的认知经历了由单一维度向多维度的发展过程,即由收入贫困概念拓展到涵盖收入、能力、权利、福利以及心理感知等多方面贫困的概念。早期的贫困内涵大多从经济意义上理解,即物质生活资料匮乏,强调物质生活资料和收入的绝对数量,它以收入和消费为主要关注的指标,与人类基本生存要素的不足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说,贫困是指总收入水平不足以获得仅仅维持身体正常功能所需的最低生活必需品。①国家统计局指出:“贫困DB.S.Rowtree,R.Huter.Poverty"AStudyfoTowLife",CharityOrgaiatioReview,1902,11(65).001脱贫攻坚干部培训十讲一般是指物质生活困难,即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标准。他们缺乏某些必要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生活处于困难境地。”@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推移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单一关注收入和消费的贫困含义遭到了较多的质疑。此后,个人能力和社会公平也被纳入贫困界定中,贫困的度量也更倾向于运用相对指标。20世纪70年代以来,贫困研究不仅仅关注于物质,还关注于资本、尊严、权利、机会等多方面,能力贫困、权利贫困等概念的提出与广泛运用是这一时期贫困研究延伸与丰富的具体体现。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贫困与风险、贫困与脆弱性、贫困与社会排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贫困必然意味着抗风险能力的弱化以及社会排斥的衍生,减贫一定要把降低脆弱性和社会排斥作为重要的目标和内容。世界银行认为,“贫困是风险、面临风险时的脆弱性以及不能表达的自身需求和影响力”。⑦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人文贫困”的概念,极大地拓展了人们对贫困的理解空间一贫困被定义为缺乏人类发展所需的最基本的机会和选择,包括“健康长寿的生活被剥夺、知识的匮乏、体面的生活的丧失以及缺少参与等”。贫困的内涵经历了一个从狭义向广义不断拓展的过程,即由收入贫困向能力贫困、权利贫困、人文贫困拓展;从注重物质贫困研究向精神贫困的转变;从单一性指标向复合性指标衡量的转变。我国对贫困的认定,实际上坚持了多维贫困的观点,除了以贫困线作为衡量标准之外,也兼顾了教育水平、健康状态、居住条件等多方面的指标。二、贫困的特性从宏观的角度看,贫困具有以下几个普遍性的特性:(一)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贫困呈现出动态性、历史性虽然在某个时期贫困是静态的,但从纵向或历史演进的角度看,它是个动态的、历史的概念。随着客观环境,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以及公众对最低生活水平理解的变化,贫困及其表现相应变化。同一时期的不同国家,①叶普万:《贫困概念及其类型研究述评》,《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7期。②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002第一讲中国扶贫理论概述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差异,对贫困的衡量标准不同。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贫困的标准和界定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二)从贫困成因和表现形式看,贫困表现为复合性和多元性贫困与“落后”或“困难”联系在一起,它包括“经济、社会、文化”乃至“肉体的和精神的”各个方面。一般来说,随着人们对贫困成因和性质的认知变化,贫困的多元性特征更加突出。除了人均收入水平外,教育水平、健康状况、卫生条件等指标也可以用来刻画贫困特征。(三)从贫困衡量标准及其界定看,贫困具有公众普遍认可的客观社会性贫困是低于“最低”或“最起码”的生活水准,这种“最低”或“最起码”是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贫困标准的制定,就是根据社会公众认可的标准开出的维持最低生活需要的一张“清单”。(四)从贫困的实质看,贫困的核心是能力欠缺从表象上看,贫困首先表现为“低收入”,但就其实质看,是缺乏“手段”和“能力”,是能力贫困。三、贫困的分类依据反映生存状态的生活质量指标,贫困表现为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长期贫困与短期贫困。根据贫困的成因,表现为制度性(结构性)贫困、区域性贫困和阶层性贫困三大类。①从扶贫战略研究角度进行分类,贫困可以归结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资源或条件制约型贫困,它通常表现为宏观上的区域性贫困;另一种是能力约束型贫困,它通常表现为个体贫困。当然,还可以根据两种贫困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将贫困细化为若干亚贫困类型。(一)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又称生存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下,个人或家庭依靠劳动所得或其他收入不能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衣食不得温饱,劳动力本身再生产难以维持。①康晓光:《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003脱贫攻坚干部培训十讲相对贫困是指比较而言的贫困,一方面指随着时间变迁和不同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下贫困标准变化而产生的贫困,另一方面指在同一时期不同社会成员和地区之间的差异而言的贫困。(二)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狭义贫困仅指经济意义上的贫困,即生活不得温饱,生产难以维持,是一个传统的经济学范畴。在国际上通常采用恩格尔系数去判定人们生活水平的高低或贫富的层次。恩格尔系数是指人们全年食物支出金额与总支出金额的比率。即:恩格尔系数=全年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依据这个系数,联合国提出了一个划分贫困与富裕的标准,即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者为贫困,50%~59%的为温饱,40%~50%的为小康,30%~40%的为富裕,30%以下的为最富裕。①广义的贫困除狭义贫困的内容外,还包括社会、文化等意义上的贫困,以及营养不足(营养不良人人口平均寿命短、婴儿死亡率高、文盲人数众多等。⑦(三)长期贫困与短期贫困短期贫困是指处于贫困状况的一部分人从收入上看低于贫困线,但他们由于储蓄或能够借钱,消费水准却高于贫困线。这种贫困是由于自然灾害、疾病或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的。贫困持续时间一般为几个月或少于1年。与短期贫困相比而言,长期贫困是指处于贫困状况的这部分人,他们无论是收入还是消费都低于贫困线,没有储蓄,也无法借钱来维持高于贫困线的消费水平。它具有的特征是这种贫困状态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或经过长时间仍不能脱贫,其持续时间至少是5年以上,虽经扶贫也难以脱贫。③(四)制度性贫困、区域性贫困和阶层性贫困根据生活质量的决定因素或贫困成因可以将贫困分为三种类型:制度性(结构性)贫困、区域性贫困和阶层性贫困。④①朱力:《社会问题概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②王尚银:《中国社会问题研究引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③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改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④康晓光:《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004第一讲中国扶贫理论概述制度性贫困是指由于社会制度决定了生活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和个人之间的不平等分配,从而导致了特定地区、区域、群体或个人处于贫困状态。区域性贫困是指在相同的制度安排下,由于各个地区在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程度方面的差异,从而导致特定区域生活资源供给的相对缺乏,贫困人口相对集中。阶层性贫困是指在相同的制度安排下,在大约均质的空间区域或行政区划内,某些群体、家庭或个人,由于身体素质较差、文化程度不高、家庭劳动力少、生产资料不足、缺少社会关系等原因,导致获取生活资源的能力较差,从而陷于贫困状态。(五)资源或条件制约型贫困和能力约束型贫困资源或条件制约型贫困分为边际土地型贫困和资源结构不合理型贫困,更多的是从宏观层面来体现资源在区域上的分布不均。能力约束型贫困是指丧失劳动能力导致的贫困和缺乏专业技能引起的贫困,更多体现的是微观层面的个体间的素质差异和机会的不均等。第二节中国扶贫的实践历程回顾中国的扶贫历程,可根据社会发展与减贫政策的变化细分成以下几个时期。一、新中国成立后反贫困的探索(1949一1978年)新中国成立初期,饱经战争蹂躏的中国大地百废待举,经济社会形势十分严峻,贫困与落后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如何改善经济困难、巩固新兴共和国的国家政权是党和政府的当务之急。由于各种内部和外部的限制,深度和全面的反贫困政策难以得到推广,在那个时期,反贫困的根本任务是如何让人民群众吃得起饭、穿得起衣,如何让人民达到生产上的自给自足,给人民群众提供最基本的生存保障,并努力让人们的追求从“生存”提升到“生活”。005脱贫攻坚干部培训十讲在农村反贫困方面,共同富裕理念的提出,指引了广大农民的合作化建设,标志着创建共同富裕之路新实践的开始。试图通过办合作社,达到增产增收、消除农村贫富的两极分化、缓解贫困问题,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同时,还加强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了在农村教育、医疗方面的投入,提高了社会保障的标准,具体表现在革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就业、增加收入、建立合作医疗制度和卫生防疫制度、建立“五保户”制度、实行储备粮制度等方面。这些举措均给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很大的助力。二、改革开放时期反贫困的实践(1978一1985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正式宣布在全国开始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战略,强调了发展生产力对扶贫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民的生存问题、解放农村经济发展的潜力,彻底的经济制度改革迫在眉睫,中国以体制改革为开端,展开了一系列新的反贫困实践。(一)农村体制改革1979年,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我国政府开始逐步推动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来代替以人民公社为主的集体经营体制的改革。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有关规定中,集体仍享有土地的所有权,但“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即将土地的经营权按户均分给农民,交由各家各户自主经营。它的推行使农民享有了农业生产的自主权,激发了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刺激了竞争意识,释放了农村生产力。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救济式扶贫政策不同,相较于救济式扶贫短期、小范围、暂时性的特点,改革开放后的扶贫政策是大规模的,它建立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将扶贫工作从农村救济中分离出来,通过解放生产力,拉动经济发展,将每一户、每一人都拉进自主性生产的大潮里,从根本上扭转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形势。(二)农产品购销制度改革政府同时对市场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调整,除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还大力推进农贸市场的改革。农产品的增产激发了市场的活力,在有序竞争的前提下,政府鼓励开发和解放市场的自由度,放宽和调整对农006···试读结束···...

    2022-11-09 干部培训心得 干部培训学院

  • 《中国经济普查年鉴 2013 第三产业卷》国务院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13第三产业卷》【作者】国务院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编著【页数】358【出版社】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08【ISBN号】978-7-5037-7466-9【价格】880.00(全4册附光盘)【分类】经济-普查-中国-2013-年鉴【参考文献】国务院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编著.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13第三产业卷.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08.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13第三产业卷》内容提要:《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13第三产业卷》内容试读第1篇批发和零售业基本情况及财务状况第一篇批发和零售业基本情况及财务状况A.行业部分1-A-1批发业法人企业基本情况分组法人单位数年末从业人数(个)(人)总计174587919226591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组农、林、牧产品批发1099381647814谷物、豆及薯类批发27580481991种子批发14692168440饲料批发885781460棉、麻批发380885256林业产品批发15412244408牲畜批发16449256212其他农牧产品批发23140330047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批发1807052962885米、面制品及食用油批发15648245495糕点、糖果及糖批发660482516果品、蔬菜批发45610860003肉、禽、蛋、奶及水产品批发24985420179盐及调味品批发424997299营养和保健品批发567861091酒、饮料及茶叶批发37194496608烟草制品批发2283309212其他食品批发38454390482纺织、服装及家庭用品批发2245282552026纺织品、针织品及原料批发65528545576服装批发58225731153鞋帽批发7998134944化妆品及卫生用品批发13426210050厨房、卫生间用具及日用杂货批发21088228258灯具、装饰物品批发899076748家用电器批发25219376123其他家庭用品批发24054249174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批发60891598710文具用品批发21341159298体育用品及器材批发519549111图书批发450976283报刊批发38915466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批发113910693首饰、工艺品及收藏品批发16361183534其他文化用品批发11957104325医药及医疗器材批发49678946604西药批发8465375095中药批发8372225995医疗用品及器材批发32841345514矿产品、建材及化工产品批发5158585132995煤炭及制品批发30776558269石油及制品批发25255649970非金属矿及制品批发11352121175金属及金属矿批发1328041075054建材批发1711171396491化肥批发37214404437农药批发1260999094农用薄膜批发10158521其他化工产品批发93716819984中国经济普查年鉴一2013/第三产业卷1-A-1续表分组法人单位数年末从业人数(个)(人)机械设备、五金产品及电子产品批发4281413797949农业机械批发16074168418汽车批发8404171856汽车零配件批发25688229932摩托车及零配件批发312935547五金产品批发99176716560电气设备批发34293304130计算机、软件及辅助设备批发35506329061通讯及广播电视设备批发12886195429其他机械设备及电子产品批发1929851647016贸易经纪与代理66258596184贸易代理46743391162拍卖362131534其他贸易经纪与代理15894173488其他批发业109882991424再生物资回收与批发35511334180其他未列明批发业74371657244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内资企业171836418194403国有企业16660734015集体企业17723262930股份合作企业771775220联营企业366143261国有联营企业3478486集体联营企业97211814国有与集体联营企业1963938其他联营企业214619023有限责任公司2956383831638国有独资公司2368183262其他有限责任公司2932703648376股份有限公司·17951694051私营企业122468610587860私营独资企业2013011716769私营合伙企业20397191805私营有限责任公司9795958395698私营股份有限公司23393283588其他企业1343281965428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1796452978合资经营企业138246425合作经营企业1248806独资经营企业8892372987投资股份有限公司20416060其他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1948700外商投资企业15719579210中外合资经营企业216774369中外合作经营企业1513536外资企业12442474654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31518675其他外商投资企业6447976第一篇批发和零售业基本情况及财务状况1-A-2批发业法人企业财务状况单位:万元分组营业收人资产总计#主营业务收人总计4990242231.64950085384.62700199982.1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组农、林、牧产品批发135612338.4134449571.8112041079.9谷物、豆及薯类批发48976631.248353533.151378734.6种子批发9196577.19105061.19807155.6饲料批发10558308.310489941.36480049.8棉、麻批发26740884.526607440.515476964.1林业产品批发9702058.79649081.08743728.9牲畜批发10252263.810189044.97509657.8其他农牧产品批发20185614.920055469.912644789.2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批发407072441.1403601430.8243016069.7米、面制品及食用油批发55850067.455484742.642981184.3糕点、糖果及糖批发11973630.211850792.110178058.2果品、蔬菜批发39798563.239559522.422794086.8肉、禽、蛋、奶及水产品批发37370549.337065652.520270642.9盐及调味品批发9511820.49374842.88272302.6营养和保健品批发4850964.94792949.63945015.9酒、饮料及茶叶批发60638044.860102532.345734896.5烟草制品批发145692985.6144402107.463186187.9其他食品批发41385815.340968289.225653694.7纺织、服装及家庭用品批发421667858.0418297761.0255372879.7纺织品、针织品及原料批发122176303.7121439949.066626095.8服装批发104828899.8103613962.164322498.6鞋帽批发20803673.720707748.612823159.3化妆品及卫生用品批发17927742.017697051.414227010.3厨房、卫生间用具及日用杂货批发21633208.321505092.112079527.4灯具、装饰物品批发6930092.06869739.24756650.3家用电器批发100548669.899932002.257572346.0其他家庭用品批发26819268.826532216.422965591.8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批发86005430.685274222.464021707.5文具用品批发24242502.624107918.215715015.8体育用品及器材批发4421012.2·4370702.23797883.0图书批发8102239.87943177.911503745.4报刊批发495539.0482882.3490376.3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批发663350.9654170.2765643.1首饰、工艺品及收藏品批发36509669.136227506.122498168.1其他文化用品批发11571117.011487865.59250875.8医药及医疗器材批发174362295.4173087285.4104526476.3西药批发99351159.798716423.255100502.2中药批发37196626.337010825.323321902.1医疗用品及器材批发37814509.437360036.826104072.0矿产品、建材及化工产品批发2879873758.12861590452.21297203520.1煤炭及制品批发400065432.1394702458.9239548716.5石油及制品批发746984074.9744353328.0197577517.1非金属矿及制品批发19624704.919500790.014034516.7金属及金属矿批发1053763857.61047020073.6470725469.5建材批发207785310.2205980915.2171321048.5化肥批发71300608.571058272.143447809.2农药批发7803547.57754892.85880316.5农用薄膜批发557111.6552682.2375260.6其他化工产品批发371989110.7370667039.5154292865.4中国经济普查年鉴一2013/第三产业卷1-A-2续表单位:万元分组营业收入资产总计#主营业务收入机械设备、五金产品及电子产品批发654588179.4644382561.7434188947.2农业机械批发15176912.115058277.39898124.8汽车批发165082808.5164233212.272201459.6汽车零配件批发41675984.441346951.027734376.3摩托车及零配件批发8015186.87952329.74461165.2五金产品批发62021486.161524652.448783383.9电气设备批发36585824.036150334.130480790.0计算机、软件及辅助设备批发56543368.456183756.731247867.3通讯及广播电视设备批发68542357.663132732.031331287.0其他机械设备及电子产品批发200944251.3198800316.3178050493.0贸易经纪与代理91491906.490741934.693327913.4贸易代理75391547.074775160.676731327.5拍卖1294306.81278167.54445004.9其他贸易经纪与代理14806052.614688606.612151580.9其他批发业139568024.2138660164.796501388.3再生物资回收与批发41940991.441660947.324130666.3其他未列明批发业97627032.796999217.472370722.1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内资企业4497414305.84461226692.42443920914.6国有企业436913775.2435190830.7210787386.7集体企业21847495.721656958.618365207.3股份合作企业8024703.47963113.36276800.9联营企业4456879.04324705.53434536.0国有联营企业2187632.52154898.7637746.3集体联营企业525721.1514314.4471667.5国有与集体联营企业690663.9620541.21186210.3其他联营企业1052861.51034951.21138912.0有限责任公司1814514107.01793735663.6923182019.0国有独资公司297233417.9290616944.2118300193.1其他有限责任公司1517280689.11503118719.4804881825.9股份有限公司436651268.2433574898.3196286497.6私营企业1700661588.71691158526.01035864172.9私营独资企业93299321.692641768.561574765.1私营合伙企业10959754.110855898.28456465.9私营有限责任公司1553813918.41545241182.2937284723.1私营股份有限公司42588594.642419677.128548218.9其他企业74344488.673621996.649724294.1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46865411.9145621599.994422199.5合资经营企业26772382.226324717.413837907.8合作经营企业1128572.41126737.0640019.8独资经营企业115518636.8114746516.477512820.9投资股份有限公司2722238.92700989.91703708.6其他港澳台商投资企业723581.6722639.3727742.3外商投资企业345962513.9343237092.3161856868.1中外合资经营企业90413491.490093622.929229932.6中外合作经营企业6734270.36727491.01178067.7外资企业241307312.6238944375.2123586622.8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3746305.53718097.02121045.5其他外商投资企业3761134.23753506.35741199.5···试读结束···...

    2022-09-13

  •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确定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重大项目建设的举措等

    李克强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政策性发展金融工具支持重大项目建设措施扩大有效投资促进就业和消费部署和增加重点项目,扩大就业岗位,增加农民工收入决定开展临床研究和成果提升高水平医院改造能力试点提升医疗卫生服务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月2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支持重大项目建设措施的政策和发展金融工具,扩大投资、促进就业和消费的有效措施;部署和增加着力在重点项目中提供饭碗,扩大就业岗位,拉动农民工收入;决定开展试点,提高高水平医院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能力,促进提高医疗保健服务。会议指出,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做强金融服务主体经济能力可以有效帮助稳定整体经济市场、稳定就业、保障民生。通过政策和发展性金融工具加大对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引导作用,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不泛滥、不超发的条件下,提升银行存贷款规模,更好地与结构相匹配,发挥扩大有效投资、拉动就业、促进消费的综合效应。会议决定运用政策性和发展性金融工具,通过融资方式筹资3000亿元发行金融债券补充新基建等重大项目资本金,但不超过总资本金的50%,或用于特殊项目。债务项目资本桥梁。财政与货币政策挂钩,中央政府将根据股权投资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贴息,贴息期为2年。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配套融资支持力度,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及时创造更多的实体工作量。会议指出,以工代赈的效益大,带动作用强,可以为大规模农民工,特别是农民工和脱贫人员提供服务。稳就业保民生的重要举措,要加大落实力度。一批中央预算内以工代赈项目在重点项目配套设施建设中,劳动报酬占中央资金的比重由原来的15%提高到30%以上。明确项目前期筹建各环节以工代赈任务要求,督促按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体育事业发展成效显着,但人均交通网络密度仍然偏低。要加大投入补短板,增加就业和消费,增强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年内,将启动国家高速公路互联互通、畅通省际高速公路瓶颈路段、内河航道建设、港口功能提升等一批项目。引导金融机构提供长期低息贷款。会议指出,在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要依靠改革创新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会议决定,选择部分高水平医院开展试点,提高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能力,采纳和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实施科研自主权、薪酬激励、所有权科技成果和利润分配、科研仪器设备采购等创新等价政策,特别是增加临床和转化研究经费,简化科研经费管理审批、申报等。同时,支持科研项目建设形成基地。要保障群众基本就医需求,对危重病人和其他病人的医疗机构不得推诿和拒绝。保护群众合法权益,依法保护个人信息,依法依规严肃查处滥用代号行为。高水平医院要瞄准国际先进水平,提升服务水平,发挥优势带动基层医院和整体医疗服务能力提升,让更多人受益。...

    2022-07-05

  • 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

    国发〔2022〕1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引领驱动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社会建设、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加快数字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工程,是创新政府治理理念和方式、形成数字治理新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意义重大。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现提出以下意见。一、发展现状和总体要求(一)发展现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局出发,准确把握全球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和特点,围绕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大数据战略等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各级政府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成效显著,数据共享和开发利用取得积极进展,一体化政务服务和监管效能大幅提升,“最多跑一次”、“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接诉即办”等创新实践不断涌现,数字技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数字治理成效不断显现,为迈入数字政府建设新阶段打下了坚实基础。但同时,数字政府建设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顶层设计不足,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创新应用能力不强,数据壁垒依然存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还有不少突出短板,干部队伍数字意识和数字素养有待提升,政府治理数字化水平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当前,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数字政府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主动顺应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趋势,充分释放数字化发展红利,进一步加大力度,改革突破,创新发展,全面开创数字政府建设新局面。(二)总体要求。1.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进政府治理流程优化、模式创新和履职能力提升,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的政府运行新形态,充分发挥数字政府建设对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生态的引领作用,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2.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数字政府建设各领域各环节,贯穿政府数字化改革和制度创新全过程,确保数字政府建设正确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数字政府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破解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问题,坚持数字普惠,消除“数字鸿沟”,让数字政府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持改革引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着力强化改革思维,注重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有机结合、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数字化改革助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政府治理各方面改革创新,推动政府治理法治化与数字化深度融合。坚持数据赋能。建立健全数据治理制度和标准体系,加强数据汇聚融合、共享开放和开发利用,促进数据依法有序流动,充分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水平和管理服务效率,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坚持整体协同。强化系统观念,加强系统集成,全面提升数字政府集约化建设水平,统筹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提升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水平,做好与相关领域改革和“十四五”规划的有效衔接、统筹推进,促进数字政府建设与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安全可控。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促进发展和依法管理相统一、安全可控和开放创新并重,严格落实网络安全各项法律法规制度,全面构建制度、管理和技术衔接配套的安全防护体系,切实守住网络安全底线。3.主要目标。到2025年,与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数字政府顶层设计更加完善、统筹协调机制更加健全,政府数字化履职能力、安全保障、制度规则、数据资源、平台支撑等数字政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政府履职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取得重要进展,数字政府建设在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到2035年,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数字政府体系框架更加成熟完备,整体协同、敏捷高效、智能精准、开放透明、公平普惠的数字政府基本建成,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二、构建协同高效的政府数字化履职能力体系全面推进政府履职和政务运行数字化转型,统筹推进各行业各领域政务应用系统集约建设、互联互通、协同联动,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全面提升政府履职效能。(一)强化经济运行大数据监测分析,提升经济调节能力。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宏观调控决策、经济社会发展分析、投资监督管理、财政预算管理、数字经济治理等方面,全面提升政府经济调节数字化水平。加强经济数据整合、汇聚、治理。全面构建经济治理基础数据库,加强对涉及国计民生关键数据的全链条全流程治理和应用,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运用大数据强化经济监测预警。加强覆盖经济运行全周期的统计监测和综合分析能力,强化经济趋势研判,助力跨周期政策设计,提高逆周期调节能力。提升经济政策精准性和协调性。充分发挥国家规划综合管理信息平台作用,强化经济运行动态感知,促进各领域经济政策有效衔接,持续提升经济调节政策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二)大力推行智慧监管,提升市场监管能力。充分运用数字技术支撑构建新型监管机制,加快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监管体系,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以有效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以数字化手段提升监管精准化水平。加强监管事项清单数字化管理,运用多源数据为市场主体精准“画像”,强化风险研判与预测预警。加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平台建设,根据企业信用实施差异化监管。加强重点领域的全主体、全品种、全链条数字化追溯监管。以一体化在线监管提升监管协同化水平。大力推行“互联网+监管”,构建全国一体化在线监管平台,推动监管数据和行政执法信息归集共享和有效利用,强化监管数据治理,推动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协同监管,提升数字贸易跨境监管能力。以新型监管技术提升监管智能化水平。充分运用非现场、物联感知、掌上移动、穿透式等新型监管手段,弥补监管短板,提升监管效能。强化以网管网,加强平台经济等重点领域监管执法,全面提升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监管能力。(三)积极推动数字化治理模式创新,提升社会管理能力。推动社会治理模式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着力提升矛盾纠纷化解、社会治安防控、公共安全保障、基层社会治理等领域数字化治理能力。提升社会矛盾化解能力。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网上行政复议、网上信访、网上调解、智慧法律援助等水平,促进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和排查化解。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智能化。加强“雪亮工程”和公安大数据平台建设,深化数字化手段在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打击犯罪、治安联动等方面的应用,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的能力。推进智慧应急建设。优化完善应急指挥通信网络,全面提升应急监督管理、指挥救援、物资保障、社会动员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精准化水平。实施“互联网+基层治理”行动,构建新型基层管理服务平台,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提升基层智慧治理能力。(四)持续优化利企便民数字化服务,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持续优化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功能,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满足企业和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打造泛在可及的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一网通办”枢纽作用,推动政务服务线上线下标准统一、全面融合、服务同质,构建全时在线、渠道多元、全国通办的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提升智慧便捷的服务能力。推行政务服务事项集成化办理,推广“免申即享”、“民生直达”等服务方式,打造掌上办事服务新模式,提高主动服务、精准服务、协同服务、智慧服务能力。提供优质便利的涉企服务。以数字技术助推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探索“一业一证”等照后减证和简化审批新途径,推进涉企审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强化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推动涉企审批一网通办、惠企政策精准推送、政策兑现直达直享。拓展公平普惠的民生服务。探索推进“多卡合一”、“多码合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数字化应用,积极打造多元参与、功能完备的数字化生活网络,提升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服务能力。围绕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需求,完善线上线下服务渠道,推进信息无障碍建设,切实解决特殊群体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突出困难。(五)强化动态感知和立体防控,提升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全面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数字化转型,提升生态环境承载力、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和资源利用科学性,更好支撑美丽中国建设。提升生态环保协同治理能力。建立一体化生态环境智能感知体系,打造生态环境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强化大气、水、土壤、自然生态、核与辐射、气候变化等数据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推进重点流域区域协同治理。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构建精准感知、智慧管控的协同治理体系,完善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持续提升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海洋资源保护利用、水资源管理调配水平。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构建碳排放智能监测和动态核算体系,推动形成集约节约、循环高效、普惠共享的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服务保障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六)加快推进数字机关建设,提升政务运行效能。提升辅助决策能力。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机制,统筹推进决策信息资源系统建设,充分汇聚整合多源数据资源,拓展动态监测、统计分析、趋势研判、效果评估、风险防控等应用场景,全面提升政府决策科学化水平。提升行政执行能力。深化数字技术应用,创新行政执行方式,切实提高政府执行力。加快一体化协同办公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内部办公、机关事务管理等方面共性办公应用水平,推动机关内部服务事项线上集成化办理,不断提高机关运行效能。提升行政监督水平。以信息化平台固化行政权力事项运行流程,推动行政审批、行政执法、公共资源交易等全流程数字化运行、管理和监督,促进行政权力规范透明运行。优化完善“互联网+督查”机制,形成目标精准、讲求实效、穿透性强的新型督查模式,提升督查效能,保障政令畅通。(七)推进公开平台智能集约发展,提升政务公开水平。优化政策信息数字化发布。完善政务公开信息化平台,建设分类分级、集中统一、共享共用、动态更新的政策文件库。加快构建以网上发布为主、其他发布渠道为辅的政策发布新格局。优化政策智能推送服务,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完善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制度,严格审查标准,消除安全隐患。发挥政务新媒体优势做好政策传播。积极构建政务新媒体矩阵体系,形成整体联动、同频共振的政策信息传播格局。适应不同类型新媒体平台传播特点,开发多样化政策解读产品。依托政务新媒体做好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发布和政务舆情回应工作。紧贴群众需求畅通互动渠道。以政府网站集约化平台统一知识问答库为支撑,灵活开展政民互动,以数字化手段感知社会态势,辅助科学决策,及时回应群众关切。三、构建数字政府全方位安全保障体系全面强化数字政府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强化安全防护技术应用,切实筑牢数字政府建设安全防线。(一)强化安全管理责任。各地区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统筹做好数字政府建设安全和保密工作,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构建全方位、多层级、一体化安全防护体系,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联动机制。建立数字政府安全评估、责任落实和重大事件处置机制,加强对参与政府信息化建设、运营企业的规范管理,确保政务系统和数据安全管理边界清晰、职责明确、责任落实。(二)落实安全制度要求。建立健全数据分类分级保护、风险评估、检测认证等制度,加强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和技术防护。加大对涉及国家秘密、工作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等数据的保护力度,完善相应问责机制,依法加强重要数据出境安全管理。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保密监测预警和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的机制,定期开展网络安全、保密和密码应用检查,提升数字政府领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水平。(三)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建立健全动态监控、主动防御、协同响应的数字政府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充分运用主动监测、智能感知、威胁预测等安全技术,强化日常监测、通报预警、应急处置,拓展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监测范围,加强大规模网络安全事件、网络泄密事件预警和发现能力。(四)提高自主可控水平。加强自主创新,加快数字政府建设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安全可靠技术和产品应用,切实提高自主可控水平。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落实运营者主体责任。开展对新技术新应用的安全评估,建立健全对算法的审核、运用、监督等管理制度和技术措施。四、构建科学规范的数字政府建设制度规则体系以数字化改革促进制度创新,保障数字政府建设和运行整体协同、智能高效、平稳有序,实现政府治理方式变革和治理能力提升。(一)以数字化改革助力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政府履职更加协同高效。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创新变革优势,优化业务流程,创新协同方式,推动政府履职效能持续优化。坚持以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引领政府数字化转型,以数字政府建设支撑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与数字技术应用深度融合,推动政府运行更加协同高效。健全完善与数字化发展相适应的政府职责体系,强化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和网络空间等治理能力。助力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建设全国行政许可管理等信息系统,实现行政许可规范管理和高效办理,推动各类行政权力事项网上运行、动态管理。强化审管协同,打通审批和监管业务信息系统,形成事前事中事后一体化监管能力。充分发挥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作用,促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二)创新数字政府建设管理机制。明确运用新技术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推进政府部门规范有序运用新技术手段赋能管理服务。推动技术部门参与业务运行全过程,鼓励和规范政产学研用等多方力量参与数字政府建设。健全完善政务信息化建设管理会商机制,推进建设管理模式创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综合论证、联合审批、绿色通道等项目建设管理新模式。做好数字政府建设经费保障,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建立多渠道投入的资金保障机制。推动数字普惠,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数字政府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农村地区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扩大数字基础设施覆盖范围,优化数字公共产品供给,加快消除区域间“数字鸿沟”。依法加强审计监督,强化项目绩效评估,避免分散建设、重复建设,切实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成效。(三)完善法律法规制度。推动形成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相辅相成的格局,全面建设数字法治政府,依法依规推进技术应用、流程优化和制度创新,消除技术歧视,保障个人隐私,维护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利益。持续抓好现行法律法规贯彻落实,细化完善配套措施,确保相关规定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推动及时修订和清理现行法律法规中与数字政府建设不相适应的条款,将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做法及时上升为制度规范,加快完善与数字政府建设相适应的法律法规框架体系。(四)健全标准规范。推进数据开发利用、系统整合共享、共性办公应用、关键政务应用等标准制定,持续完善已有关键标准,推动构建多维标准规范体系。加大数字政府标准推广执行力度,建立评估验证机制,提升应用水平,以标准化促进数字政府建设规范化。研究设立全国数字政府标准化技术组织,统筹推进数字政府标准化工作。(五)开展试点示范。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坚持全面部署和试点带动相促进。立足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聚焦基础性和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探索开展综合性改革试点,为国家战略实施创造良好条件。围绕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共性需求等有序开展试点示范,鼓励各地区各部门开展应用创新、服务创新和模式创新,实现“国家统筹、一地创新、各地复用”。科学把握时序、节奏和步骤,推动创新试点工作总体可控、走深走实。五、构建开放共享的数据资源体系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加强数据治理,依法依规促进数据高效共享和有序开发利用,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确保各类数据和个人信息安全。(一)创新数据管理机制。强化政府部门数据管理职责,明确数据归集、共享、开放、应用、安全、存储、归档等责任,形成推动数据开放共享的高效运行机制。优化完善各类基础数据库、业务资源数据库和相关专题库,加快构建标准统一、布局合理、管理协同、安全可靠的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加强对政务数据、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的统筹管理,全面提升数据共享服务、资源汇聚、安全保障等一体化水平。加强数据治理和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确保政务数据真实、准确、完整。建立健全数据质量管理机制,完善数据治理标准规范,制定数据分类分级标准,提升数据治理水平和管理能力。(二)深化数据高效共享。充分发挥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作用,提升数据共享统筹协调力度和服务管理水平。建立全国标准统一、动态管理的政务数据目录,实行“一数一源一标准”,实现数据资源清单化管理。充分发挥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的数据共享枢纽作用,持续提升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支撑保障能力,实现政府信息系统与党委、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等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数据按需共享。有序推进国务院部门垂直管理业务系统与地方数据平台、业务系统数据双向共享。以应用场景为牵引,建立健全政务数据供需对接机制,推动数据精准高效共享,大力提升数据共享的实效性。(三)促进数据有序开发利用。编制公共数据开放目录及相关责任清单,构建统一规范、互联互通、安全可控的国家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分类分级开放公共数据,有序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提升各行业各领域运用公共数据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推进社会数据“统采共用”,实现数据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共享共用,提升数据资源使用效益。推进公共数据、社会数据融合应用,促进数据流通利用。六、构建智能集约的平台支撑体系强化安全可信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充分利用现有政务信息平台,整合构建结构合理、智能集约的平台支撑体系,适度超前布局相关新型基础设施,全面夯实数字政府建设根基。(一)强化政务云平台支撑能力。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统筹整合现有政务云资源,构建全国一体化政务云平台体系,实现政务云资源统筹建设、互联互通、集约共享。国务院各部门政务云纳入全国一体化政务云平台体系统筹管理。各地区按照省级统筹原则开展政务云建设,集约提供政务云服务。探索建立政务云资源统一调度机制,加强一体化政务云平台资源管理和调度。(二)提升网络平台支撑能力。强化电子政务网络统筹建设管理,促进高效共建共享,降低建设运维成本。推动骨干网扩容升级,扩大互联网出口带宽,提升网络支撑能力。提高电子政务外网移动接入能力,强化电子政务外网服务功能,并不断向乡镇基层延伸,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按需向企事业单位拓展。统筹建立安全高效的跨网数据传输机制,有序推进非涉密业务专网向电子政务外网整合迁移,各地区各部门原则上不再新建业务专网。(三)加强重点共性应用支撑能力。推进数字化共性应用集约建设。依托身份认证国家基础设施、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国家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库等认证资源,加快完善线上线下一体化统一身份认证体系。持续完善电子证照共享服务体系,推动电子证照扩大应用领域和全国互通互认。完善电子印章制发、管理和使用规范,健全全国统一的电子印章服务体系。深化电子文件资源开发利用,建设数字档案资源体系,提升电子文件(档案)管理和应用水平。发挥全国统一的财政电子票据政务服务平台作用,实现全国财政电子票据一站式查验,推动财政电子票据跨省报销。开展各级非税收入收缴相关平台建设,推动非税收入收缴电子化全覆盖。完善信用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提升信息查询和智能分析能力。推进地理信息协同共享,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更好发挥地理信息的基础性支撑作用。七、以数字政府建设全面引领驱动数字化发展围绕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重大战略部署,持续增强数字政府效能,更好激发数字经济活力,优化数字社会环境,营造良好数字生态。(一)助推数字经济发展。以数字政府建设为牵引,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提高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准确把握行业和企业发展需求,打造主动式、多层次创新服务场景,精准匹配公共服务资源,提升社会服务数字化普惠水平,更好满足数字经济发展需要。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探索建立与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相适应的治理方式,创新基于新技术手段的监管模式,把监管和治理贯穿创新、生产、经营、投资全过程。壮大数据服务产业,推动数字技术在数据汇聚、流通、交易中的应用,进一步释放数据红利。(二)引领数字社会建设。推动数字技术和传统公共服务融合,着力普及数字设施、优化数字资源供给,推动数字化服务普惠应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构建城市数据资源体系,加快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探索城市信息模型、数字孪生等新技术运用,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化支撑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加快补齐乡村信息基础设施短板,构建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不断提高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水平。(三)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市场规则,完善数据要素治理体系,加快建立数据资源产权等制度,强化数据资源全生命周期安全保护,推动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完善数据产权交易机制,规范培育数据交易市场主体。规范数字经济发展,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公平竞争监管制度,营造规范有序的政策环境。不断夯实数字政府网络安全基础,加强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重要数据的安全保护,提升全社会网络安全水平,为数字化发展营造安全可靠环境。积极参与数字化发展国际规则制定,促进跨境信息共享和数字技术合作。八、加强党对数字政府建设工作的领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引领,始终把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提高政府管理服务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数字政府建设的强大动力和坚强保障,确保数字政府建设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党中央对数字政府建设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领导责任,及时研究解决影响数字政府建设重大问题。各级政府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履行数字政府建设主体责任,谋划落实好数字政府建设各项任务,主动向党委报告数字政府建设推进中的重大问题。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要履职尽责,将数字政府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抓好组织实施。(二)健全推进机制。成立数字政府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协调数字政府建设,由国务院领导同志任组长,办公室设在国务院办公厅,具体负责组织推进落实。各地区各部门要建立健全数字政府建设领导协调机制,强化统筹规划,明确职责分工,抓好督促落实,保障数字政府建设有序推进。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建立健全全国一盘棋的统筹推进机制,最大程度凝聚发展合力,更好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三)提升数字素养。着眼推动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大国,搭建数字化终身学习教育平台,构建全民数字素养和技能培育体系。把提高领导干部数字治理能力作为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的重要教学培训内容,持续提升干部队伍数字思维、数字技能和数字素养,创新数字政府建设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建设一支讲政治、懂业务、精技术的复合型干部队伍。深入研究数字政府建设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成立数字政府建设专家委员会,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设置数字政府相关专业,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的数字政府建设理论体系。(四)强化考核评估。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建立常态化考核机制,将数字政府建设工作作为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有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建立完善数字政府建设评估指标体系,树立正确评估导向,重点分析和考核统筹管理、项目建设、数据共享开放、安全保障、应用成效等方面情况,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加强跟踪分析和督促指导,重大事项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请示报告,促进数字政府建设持续健康发展。国务院2022年6月6日...

    2022-06-27 数字政府治理方式 数字化政府治理

  •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部署加快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生效等

    李克强主持会议常务会议部署莫斯科稳定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生效,让市场主体人民群众应知尽享尽享布置进一步底线困难重重兜牢基本民生强gt国务院总理强行6月1日,国务院总理进一步了解国务院政策,全面推进经济政策会议,部署稳妥一揽子人民群众落实,让市场主体和群众应尽李享;大麻烦帮帮扶催,兜底牢牢基本民生线。政策会议和发表讲话,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方针,对中央政策实施的主要政策实施稳定经济一揽子提举监督,是及时加快会议稳妥落实。落实经济大盘的重要实施,党支部实施大规模实施,重点实施国务院调控,提高效率,政策未来。坚持实施、部署、实施方面行动,6、3、3、6、3、6、3、6、3、6、3、6、6、3、6、3、6、3、3、3、6、6、3、6、3、6、3、6、3、6、4、6、6、3、4、6、6、4、4、4、4、4、4、4、2、2、4、4、4、4、4、2、4、6、2、6、2、6、2、6、2、2、2、2、2、2、6、2、6、6、6、3、6、6、3、6、6、3、6、6、3、6、6、6、6、3、3、6、6、6、6、3、3从市场上看积极主动,一要对政策再作全面铺开、化实化,一要对政策再作全面铺开、化实化,应让主体和人民群众知悉、享应主体,应在市场上尽展余款。1400多应展。无论何时,都要对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调整政策性银行80000000美元,并建立项目清单配套机制。提供多种形式的手机短信通知,并发布具体的公开发布和发布的900多种手机短信通知,可通过等方式向企业发布通知。二是贯彻落实政策、落实政策、完善市场政策、改革措施,同样“放管政策”。对物流大通道和微细循环打通大通道和微信达产要堵点、对项目进行复查,落实目标,强化重点企业“点”帮扶。、推动开工尽快开工。确保夏收农机组用地自由通行。支持平台依法规范境内外上市、汽车宽限购等企业查验等1个。12加大力度推动各省的督促。国务院派到省的督促。在上面的基础上,第一时间发布的报告,对反政策中产生的影响。由统计会同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税务等部门规定,按会同实事求是分省公布。会议会议召开时,群众群众和收入受到影响。要全面实施基本政策,帮助民生底线兜牢。额发布,今年提高标准发放的退休人员基本保证7月底前要加强提高居民足基础动态。人员、易返贫贫和保人口等,对人员有效支持或低保惠医。可因对因制止低保对象,可因地制宜地稳定、保障人员正常返工、特报班次。,发挥医保、大病医保、医保三重综合保障作用,给予办办符合条件的临时遇难,基本医疗办费的更多临时参保供养。5、要加大生资金监管行为占,查民处涉犯罪行为、冒犯实施等。会议研究了其他事项。...

    2022-06-06

  • 国务院关于印发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通知

    国发[2022]1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中央、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今年,在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有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部署,扎实落实“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稳”工作。“六保”任务,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实现平稳开局。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导致风险挑战增加,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增加,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新挑战.防疫必防,经济要稳定,发展要安全。这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做好防疫工作和控制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安全健康,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统筹发展与安全,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现将《扎实稳定经济政策措施一揽子计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省、自治区和市人民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结合本地区实际,加大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力度,同时依靠为推进“扎实经济”作出适当努力。《一揽子政策措施》将尽快生效,确保按时落实,对稳定经济、帮助企业尽快走出困境发挥更大的政策作用。各部门要密切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按照《扎扎实实一揽子政策措施》提出的33条具体政策措施和六方面分工,重新部署和推进本部门和本行业的工作。稳定经济”。实施方面,如需出台配套实施细则,应在5月底前完成。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将会同有关方面对有关省份稳增长、稳市场、保就业等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所有地区和部门必须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担负起责任,求真务实,齐心协力,顽强拼搏,切实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重任,做好党的工作中央、国务院以钉钉子的精神。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将有效稳定二季度经济,努力为下半年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以实际行动迎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国务院2022年5月24日(本文有删减)一揽子稳经济政策措施(六区33小节)1、财政政策(7项)1.进一步放大增值税退税政策力度。引进制造业、科研与技术服务、电力、热力、燃气与水生产与供应、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民航、交通、仓储、邮政等6个行业的企业。在存量抵免全额退还和增量抵免按月全额退还的基础上,研究覆盖批发零售贸易、农林牧渔业、住宿餐饮、居住服务、维修等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等7个行业被纳入增量税收抵免每月全额退还和现有税收抵免一次性全额退还的政策范围。十亿。密切关注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退税处理,加大帮扶力度。在纳税人自愿申请的基础上,6月30日前基本完成现有税收抵免集中退还;今年出台的各项退税政策。新增退税总额约1.64万亿元。加强退税风险防范,依法严惩偷税漏税。2.加快财政支出进度。督促地方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尽快分解发放资金,做好资金及时拨付工作。尽快下达转移支付预算,加快同级支出进度;加大盘活存量资金力度,将连续两年未用完的结余资金和结转资金按规定收回统筹使用。收回原用资金,用于经济社会发展急需支持的领域;结合退税、项目建设等需要,安排资金,加强国库资金保障,确保相关工作顺利推进。3.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扩大支持范围。加快完成今年专项债发行使用任务,加快今年已发行专项债3.45万亿元的发行使用,6月底前基本完成发行,力争基本完成使用到八月底。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财政部会同人民银行、银保监会指导商业银行对符合条件的专项债券项目建设主体提供配套融资支持,有效对接信贷资金和专项债券资金。在前期确定的交通基础设施、能源、保障性安居工程等9大领域的基础上,适当扩大专项债券支持领域,优先将新基建、新能源项目纳入支持的范围。4.用好政府性融资担保等政策。今年,新增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再担保合作业务规模超过1万亿元。对符合条件的交通、餐饮、住宿、旅游等行业的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鼓励政府融资担保机构提供融资担保支持。盲目撤、压、断贷款,将上述符合条件的融资担保业务纳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再担保合作范围。深入落实中央对小微企业融资性担保减费优惠补贴政策,拟安排资金30亿元支持融资性担保机构进一步扩大小微企业融资性担保服务规模和小微企业,降低融资担保利率。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对支小支农担保业务的保险费给予定期补贴。5.加大政府采购扶持中小企业。将小微企业的价格扣除比例由6%-10%提高到10%-20%。政府采购项目要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根据项目特点、专业类型、专业领域合理划分采购包,积极扩大大企业联合招标分包,降低小企业采购门槛。大中型企业参与,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方面,按照统一的质量标准,今年中小企业预留采购比例由30%以上分阶段提高到40%以上,对非预留项目给予优先评价面向小微企业,扩大中小企业规模。6.扩大实施社保费递延政策。在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支付的前提下,符合条件的受疫情影响生产经营暂时困难的地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参保以保险为单位,将逐步推迟缴纳三项社会保险。对保险单位缴费部分,分期实行缓缴期至今年年底。在落实餐饮、零售、旅游、民航、公路、水利、铁路等五个特困行业分阶段缓缴社保费三项政策的基础上,对受疫情影响较大、规模较大的企业——行业规模化生产经营困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引导的其他特困行业,扩大缓缴政策,分阶段延长养老保险费缓缴期限至年底今年的。7.发帖支持。优化稳定就业失业保险返还政策,进一步提高返还率,大企业返还率由30%提高到50%。扩大失业保险留职补贴的受益范围,从中小微企业扩大到所有受疫情严重影响暂时无法正常经营的参保企业。企业在毕业当年招收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参加失业保险的,可按每人不超过1500元的标准一次性发放就业扩大补贴。具体补贴标准由各省确定,一次性就业补贴吸纳无重复享受,政策实施期限至年底。二.货币和金融政策(5项)8.对受疫情影响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货车司机贷款、个人住房和消费贷款实行延期还本付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继续按照市场化原则与中小企业(包括中小企业主)、个体工商户、货车司机等进行自主谈判,实行递延偿还贷款本息,力求尽可能拖延。本轮延期偿债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022年底。中央车企金融子公司要发挥带头示范作用,为商用卡车消费者提供6个月延期还本付息支持2022年6月30日前发放的贷款。对于因感染COVID-19住院或隔离,因疫情隔离观察,或失去收入来源的,金融机构可灵活采取合理延迟还款时间,延长贷款期限,对现有个人住房、消费等贷款延期还款。以此方式调整还款计划。坚持对递延贷款进行实质性风险判断,不因疫情单独降低贷款风险分类,不影响信用记录,免收罚息。9.惠及小微贷款支持。继续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将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的金融支持率由1%提高到2%,即人民银行提高地方相关法人银行(包括普惠小微贷款)的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延期还本付息形成的小额贷款)。2%的小额贷款)提供金融支持,更好地引导和支持地方法人银行发放普惠性小微贷款。指导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质押等融资,及时修订制度,将商业汇票承兑期限从一年缩短至六个月,加大再贴现支持供给连锁融资和银企融资。合作支持大中型企业融合发展。10.继续推实际贷款利率保持稳定,有所下降。在用好前期降准资金、扩大信贷供给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作用,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LPR)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节机制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下降的影响将传导至贷款端,实际贷款利率将继续稳中有降。11.提高资本市场融资效率。科学合理把握首次公开发行上市(IPO)和再融资常态化。支持内地企业赴港上市,推动符合条件的平台企业依法合规境外上市。继续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发行金融债券,建立“三农”、小微企业、绿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金融债券绿色通道,为重点领域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督促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全面梳理收费项目,免征民营企业债券融资交易手续费,进一步释放支持民营企业的信号。12.加大金融机构对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政策性开发银行要优化贷款结构,多提供期限较长的贷款;引导商业银行进一步增加贷款发放,延长贷款期限;鼓励保险公司充分发挥长期资本优势,加大在水利、水运、公路、物流等方面的投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建设。3、促进稳投资消费等政策(6项)13.批评成熟的水利工程。2022年,又一批列入规划、条件成熟的项目开工建设,包括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重点防汛抗灾等重大引水工程减危、加固危库、建设和改造灌区等工程。进一步完善工程项目清单,加强组织实施,统筹推进优化工作流程,切实提升水资源保护和防灾减灾能力。14.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沿江沿岸和港口航道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项目,加强资源要素保障,优化审批程序,抓紧推进项目落地,确保项目开放即开放。尽可能。支持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发行3000亿元铁路建设债券。启动新一轮农村公路建设改造。在完成今年目标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财政等政策支持力度,新增改造农村道路3万公里、农村道路安全与生命保障工程改造3万公里。农村公路上有3000座危桥。15.因地制宜进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指导各地协同推进旧城区管网改造中的管廊建设,根据功能需要积极发展新城区干支管廊,合理布置管廊体系,统筹铺设各类管道。加快清理准入费政策,多措并举解决投融资受阻问题,推动一批符合条件的地下综合管廊项目落地实施。16.稳定和扩大民间投资。启动编制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扎实开展高质量发展试点,大力有序推进“十四五”102个重大项目实施,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在供应链和产业链招标项目中,优先选择大中型企业联合体,鼓励民营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参与攻关。2022年将扶持约500家新“小巨人”企业。鼓励民间投资以城市基础设施等为重点,通过综合发展模式参与重点领域项目建设。17.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出台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在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前提下设置“红绿灯”,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通过公平竞争。充分发挥平台经济稳定就业的作用,稳定平台企业及其共生的中小微企业发展预期,用平台企业发展带动中小微企业纾困。引导平台企业做好防疫物资和重要民生商品线上线下联动,确保疫情防控“最后一公里”。鼓励平台企业加快在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操作系统、处理器等领域的技术突破。18.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稳定增长。各地区不得新增汽车限购,已实施限购的地区逐步增加增量车辆指​​标数量,放宽购车资格限制,鼓励实施城郊指标差异化政策。加快出台政策文件,推动汽车由采购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全面取消二手车限制搬迁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对符合国五排放标准的小型非经营性二手车搬迁限制,以及登记、备案、车辆等相关规定。完善二手车市场主体交易登记管理。支持在整车进口口岸开展平行进口业务,完善平行进口汽车环保信息公开制度。实施皮卡进城精细化管理,研究进一步放宽皮卡进城限制。研究年内减免一定排量以下乘用车购置税支持政策。优化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站)投资、建设和运营模式,逐步实现全社区充电设施和运营停车场全覆盖,加快高速公路服务等领域充电桩(站)建设地区和客运枢纽。鼓励家电生产企业开展回收目标责任制行动,引导金融机构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更好满足消费升级需求。4.食品和能源保存安全政策(5项)19.健全完善粮食收入保障等政策。鉴于目前农资价格仍居高不下的情况,在前期已发放的200亿元农资补贴基础上,将实施第二批100亿元农资补贴。及时发放,弥补了成本上升造成的粮食单产下降。积极做好钾肥进口工作。完善最低收购价实施方案,落实2022年适当提高稻麦最低收购价的政策要求,根据市场情况适时启动收购,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优化种粮补贴政策,完善种粮农民补贴政策框架。20.在清洁高效利用的前提下,有序释放优质煤炭产能。建立健全煤炭生产激励和约束政策机制。依法合规加快煤炭供应保障程序,支持符合条件的露天、地下煤矿项目在确保安全生产和生态安全的前提下释放产能。尽快调整核电产能增加政策,支持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增加产能,加快释放煤矿优质产能,确保高峰期用电、用电、煤炭供应安全夏天。21.一批能源项目。推动今年基本具备开工条件的能源领域重大项目尽快实施。积极稳妥推进金沙江龙蟠等水电项目前期研究、论证和设计优化。加快建设以沙漠、戈壁、沙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近期启动第二批项目。统筹安排大型风能光伏基地建设项目的林、草、水利用,按程序审批并开工建设基地项目。煤电工程和特高压输电通道。重点部署一批对电力系统安全保障作用强、对新能源规模化发展推动作用大、经济指标相对优越的抽水蓄能电站,加快建设条件成熟的项目。加快张北至胜利、川渝主网交换工程、陇东至山东、晋商至湖北直流工程等跨省电网项目的规划和前期工作。22.提高煤炭储备能力和水平。用好专项再贷款和符合条件的银行贷款,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压缩地方储备责任。23.加强原油等能源资源储备能力。规划储备项目,尽早开工建设。推进政府储备项目建设,建成项目尽快具备储备能力。5.保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政策(7项)24.降低市场主体水、电、网等成本对生产暂时遇到困难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全面落实“水、电、气不停供”政策因疫情而运营,并设置6个月的延期付款期,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一步延期,延期期间将免收滞纳金。引导地方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水电等费用给予补贴。清理规范城镇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行业收费,取消不合理收费,规范政府定价和运营商价格收费,对预留收费项目实行清单管理。2022年,中小企业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再降低10%。在招投标领域,全面推行保函(保函)代替现金支付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工程质量保证金,鼓励投标人免除对中小微企业投标人的投标担保.25.推动阶段性减免市场主体住房租金。2022年,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免租国有住房3-6个月;出租人减免租金的,可按规定减免当年的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引导国有银行减免租金。群众可根据需要提供优惠利率质押贷款等支持。减免租金的非国有住房,同样享受上述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各地结合自身实际,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市场主体住房租金减免。26.对民航等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进行救助。在用好专项再贷款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交通物流、科技创新、普惠养老等方面,新增民航应急贷款1500亿元,适当扩大民航应急贷款规模。支持困难航企渡过难关的支持范围。支持航空业发行2000亿元债券。统筹考虑民航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等因素,研究解决资金短缺等问题;同时,研究提出向相关航空企业注资的具体方案。有序增加国际客运航班,为便利中外人员往来和对外经贸交流合作创造条件。鼓励银行向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文化旅游、餐饮住宿等行业企业发放贷款。27.优化企业复工生产政策。在疫情高风险地区,要建立健全经营保障企业、防疫物资生产企业、连续生产经营企业、产业链供应链重点企业、外贸重点企业、“专、特、新”的中小企业。”制度,及时总结和推广“点对点”运输、面对面交接、绿色通道等经验做法,细化落实“白名单”企业服务措施,促进“点对点”交通联动。部省和地区互认,共同推动产业链和供应链企业复工复产。积极引导各地区落实属地责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疫情发生时开展闭环生产,确保稳定生产。原则上不要求停产;企业当地政府要做好疫情防控指导工作,加强员工返岗和后勤保障。保障、上下游对接等服务,将疫情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降到最低。28.完善交通物流保障保障政策。全面取消对来自疫情低风险地区的货运车辆的防疫通行限制,重点突破制造业物流瓶颈,加快成品库存周转;不得擅自封堵、关闭高速公路、普通道路、航道闸门,严禁对县域和农村道路进行硬隔离,不得擅自关闭高速公路服务区、港口码头、火车站和民用运输机场。严禁限制人员在低风险地区的正常流动。对进出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城市的货运车辆,实行“集走追”制度。客货运司机、快递员和机组人员到异地检测点进行核酸检测和抗原检测。当地政府将当地居民纳入检测范围,享受同等政策。所需费用由地方财政担保。29.全面加大对物流枢纽和物流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快宁波-舟山大宗商品储运基地建设,开展大宗商品储运基地总体布局规划研究。2022年,中央财政安排约50亿元支持国家重点枢纽城市,提高枢纽货物集散、仓储、中转运输和应急保障能力,引导和加快多式联运一体化发展,降低综合货运成本.2022年,中央财政安排服务业发展资金约25亿元,支持加快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安排约38亿元支持县级商业建设行动实施。加快实施交通物流1000亿元专项再贷款政策,支持交通物流等企业融资,加大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稳定供应链的支持力度。支持在农业主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一批小型冷藏保鲜设施,推动建设一批产销冷链配送中心。30.加快推进重大外商投资项目积极吸引外资。在纳入专项工作类的重大外资项目和开辟绿色通道推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重大外资项目的引领作用,尽快展示重大外资启动投资金额大、带动作用强、产业链上下游覆盖面广的资助项目。加快修订《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引导外商投资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等领域和中西部东北地区,支持外商投资设立高技术研发中心。进一步拓宽企业跨境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特、新”企业开展外债便利化试点。建立健全与外国商协会和在华外资企业的定期交流机制,积极解决外资企业来华经商便利等问题,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外资。六.政策(3项)31.落实住房公积金分阶段扶持政策。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可按规定申请暂缓缴纳住房公积金,到期补缴。在此期间,缴费职工一般会提取并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不受延迟缴费影响。受疫情影响无法正常偿还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存款人,逾期不予处理,不计入信用记录。各地可根据当地实际增加住房公积金租金提取额度,更好地满足实际需要。32.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和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对吸纳大量农业搬迁人口的地区和行业的财政金融支持。中央财政安排400亿元的农业搬迁人口城镇化奖励资金,推动和完善常住地基本公共服务提供制度,将符合条件的新市民纳入企业担保贷款支持范围。根据全国国土空间规划和上年落户人数,合理安排各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拓宽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渠道。重大建设项目和以工代赈项目优先吸引农村劳动力。33.完善社会和民生保障。指导各地落实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及时足额发放补助,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用好中央安排的1547亿元救助补助资金,夯实地方责任,通过财政资金直接机制,及时足额分配给需要帮助的群众。做好受灾群众生活救助工作,准确做好对困难群众需要救助保障的帮扶工作,对生活暂时困难群众进行精准帮扶。针对当前部分地区局部聚集性疫情,加强防控,同步推进疫情防控和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做好大米、面条等生活物资供应和价格保障工作。油、蔬菜、肉、蛋和牛奶。Coordiatedevelometadafety,doagoodjoitheimlemetatioofafetyroductioreoiilitie,carryouti-dethafetyiectio,trictlyrevetafetyaccidetitraffic,cotructio,coalmie,gaadotheraect,adcarryoutecialrectificatiofortheafetyofelf-uilthouetoeffectivelyrotecttheafetyofeole'liveadroerty....

    2022-06-02 融资担保措施有哪些 政策性融资担保

  • 《电商扶贫添动能》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司,国务院研究室农村经济研究司|(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电商扶贫添动能》【作者】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司,国务院研究室农村经济研究司【页数】257【出版社】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21.01【ISBN号】978-7-5171-3608-8【分类】扶贫-案例-中国【参考文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司,国务院研究室农村经济研究司.电商扶贫添动能.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21.01.图书封面:

    2022-05-05

  • 财政部主要负责同志出席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介绍财政改革与发展工作有关情况文字实录

    资料来源:财政部网站...

    2022-04-04 财政部部长 国家财政部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