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师如来与公益慈善 “中国福山峆寺药师如来与公益慈善论坛”论文集》悟实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药师如来与公益慈善“中国福山峆寺药师如来与公益慈善论坛”论文集》【作者】悟实主编【丛书名】普觉丛书【页数】492【出版社】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6.09【ISBN号】978-7-5188-0224-1【价格】49.00【分类】佛教-信仰-中国-文集【参考文献】悟实主编.药师如来与公益慈善“中国福山峆寺药师如来与公益慈善论坛”论文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6.09.图书封面:图书目录:《药师如来与公益慈善“中国福山峆寺药师如来与公益慈善论坛”论文集》内容提要:本书收录了《中国佛教公益慈善活动的特点及新趋势》《“药师十二大愿”与“公益慈善”》《慈善活动与佛教振兴-浅谈南亭长老的宗教竞争意识》《药师信仰与生命教育教学》等论文,论述了药师佛十二大愿与健康及养生的关系。《药师如来与公益慈善“中国福山峆寺药师如来与公益慈善论坛”论文集》内容试读第一篇(第一场)中国佛教公益慈善活动的特点及新趋势【3形代00中国佛教公益慈善活动的特点及新趋势邱高兴【内容提要】所谓宗教公益慈善活动就是宗教组织或个人所从事的非营利性的能够促进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对社会中的弱者进行救助的活动。宗教本身虽然不能消除贫困、不能直接地提高社会所拥有的物质财富,但是可以通过宗教组织的公益慈善事业及社会救济功能来部分地实现财富的转移,缓解贫富之间的巨大差距,同时也是对国家通过税收等政策调节收入分配的手段起一种补充作用。就公益慈善事业而言,各个宗教中在历史与现实中都有很多尝试,比如佛教历史上的“无尽藏”制度,通过把信徒捐助的钱财以极低的利息贷给贫穷者,并且不立字据、不设期限,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救济形式。就基督教而言,慈善和救济更是它擅长的社会活动。所谓宗教公益慈善活动就是宗教组织或个人所从事的非营利性的能够促进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对社会中的弱者进行救助的活动。宗教本身虽然不能消除贫困、不能直接地提高社会所拥有的物质财富,但是可以通过宗教组织的公益慈善事业及社会救济功能来部分地实现财富的转移,缓解贫富之间的巨大差距,同时也是对国家通过税收等政策调节收入分配的手段起一种补充作用。就公益慈善事业而言,各个宗教在历史与现实中都有很多尝试,比如佛教历史上的“无尽藏”制度,通过把信徒捐助的钱财以极低的利息贷给贫穷者,并且不立字据、不设期限,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救济形式。就基督教而言,慈善和救济更是它擅长的社会活动。《圣经》说:“藐视邻舍的,这人有罪。怜悯贫穷的,这人有福。”(箴言14章)所以在基督教的传统中,即使在宗教裁判所残杀异教徒的黑暗时期,教会在救济穷人方面仍然有其值得肯定的一面。据盖洛普机构在1990年公布的“宗教和大众利益”的报告,发现教会和犹太人的会堂对美国社会的服务比任何其他非政府机构贡献都大。他们还发现每年教会机构捐献190亿美元照顾儿童和老人,教育并喂饱饥饿的人,且提供住处给无家可归的人。教会的义工每年加起来有超过60亿美元的货币价值。可以确认教会是“社会上最有效益的慈善机构之一”。4【药师如来与公益慈善2012年2月份,国务院宗教事务局、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民政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六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提出积极支持宗教界从事慈善活动,并对宗教界开展慈善活动的形式作出了明确的说明,提出了宗教团体可以设立慈善组织开展慈善活动,包括开设养老院、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等等。对于宗教公益慈善活动首次以文件的形式进行了规范。本文结合调研与他人研究成果,对当前佛教公益慈善活动的现状与特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简要地探讨了佛教公益慈善活动发展的新趋势。一、中国佛教界公益慈善活动的特点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来,宗教界的慈善捐款约30亿元。其中佛教界捐款约18.6亿元,道教界约2.4亿元,伊斯兰教界约1.8亿元,天主教界约2.5亿元,基督教界约3.5亿元,基督教青年会、女青年会约4880万元。当前,我国宗教界从事的公益慈善活动的类别,主要包括:灾害救助、扶贫济困、捐资助学环境保护、敬老养老、疾病救治等方面。随着宗教场所建设的逐步完善、宗教界道风建设的推进,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热情不断高涨,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领域与类型也不断扩展。特别是在2012年9月17日,全国宗教界发出《关于开展“宗教慈善周”活动的共同倡议》,启动了以“慈爱人间,五教同行”为主题的“宗教慈善周”活动,倡导各宗教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在9月17日至23日的一周时间内,各地宗教界纷纷开展各项慈善募捐活动,响应宗教慈善的倡议。中国佛教协会开展了以“敬老爱老,知恩报恩”为主题的“宗教慈善周”活动,号召三大语系佛教广大四众弟子努力发扬佛教优良传统,慈悲为怀,知恩报恩,以“宗教慈善周”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敬老爱老活动,用具体行动关爱老人、帮助老人,为净化人心、祥和社会贡献智慧和力量。总体而言,中国佛教界的公益慈善活动呈现如下的特点:第一、以信仰为前提的公益慈善,具有一定神圣性特征,因而社会大众的信任度高,号召力强。在当今普遍存在信任危机的背景下,很多传统官办慈善组织的活动受到了社会大众的质疑,例如“郭美美事件”对中国红会造成了极大负面影响,以致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赵白鸽说“三天毁掉了一百年”,也就是说一个未经证实的网络事件,短短的时间内就将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人道组织推到了风口浪尖。2011年度,中国红会接受的捐款比上一年度减少近60%,而其他慈善捐款也因为受到该事件的影响有所减少。据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发布中国佛教公益慈善活动的特点及新趋势丨5《2011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的款物捐赠总额约845亿元,占中国GDP比例为0.18%,人均捐款62.7元。捐赠总量较2010年相比下降18.1%。据最新发布的《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5)》,2014年,预期社会捐赠总量达到1046亿元。其中,基金会系统接受的捐赠总额预估为420亿元;慈善会系统的捐赠款物预估为426亿元;民政系统接受的社会捐赠款物82.26亿元,红十字会系统26.43亿元,其他机构91.7亿元。慈善会系统的捐赠较2013年有较大增长。加上全国志愿服务小时折算价值535.9亿元和预估彩票公益金社会公益使用量399亿元,全核算社会捐赠总价值预计将达到1981亿元,较2013年增长33.5%。虽然捐赠的总额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但是同2011年相比,红十字会系统及民政系统的捐款不仅没有上升,反而有不少的下降。在这种背景下,佛教信仰所产生的慈悲感、神圣感、归属感都使得慈善捐赠活动获得部分的超越性。这种超越性,相对远离了世俗纷扰与纠纷,避免了世俗世界的信任危机。同时佛教教义中有关救济救助的慈善内涵,也使得宗教信徒的慈善行为神圣化。佛教中所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观念,大乘佛教所倡导的布施行为,都是佛教慈善行为的教义前提。不仅如此,从叙事和神话的角度看,宗教道德功能的实现,不仅依靠抽象的哲理推演和道德说教,在宗教中,更有借助“故事”的叙事方式实现的生动道德教育。一个故事或故事系列,按照布雷斯韦特的说法,深刻地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和行动意向。这些不同的宗教虽然有着大致相同的道德主张,但在表现形式上,却总是和该宗教所处的地域、文化相关联。比如观音救苦救难的形象与故事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就根深蒂固,会深刻地影响一个佛教徒行为的方式。这种影响力正如布雷斯韦特所言:“一个经验型的事实表明:很多人发现,如果某种行动方针在自己心目中是和一些故事相关的,那么即便有悖于自己的禀性,也不难照此作出决断去行事。”这一点对于宗教慈善活动开展具有特别的优势。佛教组织对慈善捐赠的号召力也可以从台湾慈济功德会的例子中看出,台湾“9·21”大地震发生后,慈济功德会所收到的慈善捐款远远高于政府背景的基金会,甚至有人批评慈济功德会榨干了其他基金会的捐款。而且慈济功德会效率极高,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刻,在政府救灾人员尚未到达时就第一个抵达救灾地点。第二、中国佛教的公益慈善事业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从目前佛教所从事的公益慈善事业看,可谓五花八门,多种多样。既有带有宗教色彩的慈善活动,也有完全世俗化的公益活动。这里我们以“台州市佛教协会护法慈善功德会”为例来看这种特征。该功德会于2000年5月创立,由释月净担任负责人。在成立后的10多年时间中,功德会从事的公益慈善活动有:1.救助贫困群众。累计救助贫困群众464人次,合计支出32万元。2.医6药师如来与公益慈善疗救助。救助病患392人次,合计支出115万余元;3.帮助弱势群体,捐资资助残疾人、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4.捐资助学,合计捐资近200万元。在甘肃建设“台州爱心小学”。5赈灾救灾。汶川大地震后,功德会仅用三天时间,就组织了上百万元的物资发往灾区,累计捐赠的救灾物资达2000余万元。6.关心少数民族同胞,资助畲族乡的一所小学建设畲族文化长廊。7.生态保护。从事放生活动,救助生命,保护生灵。8造桥修路,资助造桥修路达24处,资助村庄的饮水工程和量化工程。9.文化弘扬,2006年在台州发起百名孝星评选活动,弘扬中国的孝道传统。2010、2011年举办免费供应腊八粥活动。10.弘法活动。先后为贵州镇远县、温州、临海等地寺院塑造佛像,向各地寺院赠送《乾隆大藏经》《嘉兴大藏经》等。从上述涉及的领域看,几乎囊括了公益慈善的各个领域。又比如成立于2013年的山东普觉公益基金会,由福山哈蠦寺发起,是山东宗教界第一家非公募公益基金会。基金会成立以来,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慈善公益活动,比如普觉助医工程、重阳扶老项目、圆梦行动、传统文化论坛、爱书行动、爱心流动站等,并且成立了16个爱心流动站,设立了壹通爱心基金、烟台好人基金、吉祥如斯公益基金、黄海商学院基金等专项爱心基金。由上可知,这个有着佛教背景的基金会同样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并且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第三、人间佛教的思想推动了中国佛教慈善活动的开展。中国佛教本来就有“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精神。近代以来,中国佛教界为了适应社会变革对佛教提出的新的要求,提出了人间佛教的主张,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活动。一般认为,太虚大师最早提出了人间佛教的主张,他针对当时佛教界存在的完全依靠经忏活动和超度死人念经来维持生存的现象,指出佛教已经沦为向死的宗教和为鬼的宗教,因此提出佛教应该解决人生问题,为活人服务。太虚大师说:“佛教,并不脱离世间一切因果法则及物质环境,所以不单是精神的;也不是专为念经拜忏超度鬼灵的,所以不单是死后的。在整个人类社会中,改善人生的生活行为,使合理化、道德化,不断地向上进步,这才是佛教的真相。”并且进一步指出:“人生,不论古今中外的宗教贤哲,总是教人为善,与人为善,向上进步以养成完美的人格;增益人类共同的生活,以求安乐、和平。佛教于充实人生道德,极为注重,人生佛教尤以此为基本。”①新中国成立后,赵朴初先生继承太虚大师人间佛教的理念,结合新中国佛教的特点,提出了新的人间佛教的理念。他在《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报告中指出了中国人间佛教的基本主张:“我们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就会自觉地以实现人间净①太虚:《人生的佛教》,民国三十五年八月在镇江欢迎大会讲。···试读结束···...

    2022-10-31 福山 文章 福山 著作

  • 《药师如来与人间佛教 中国福山峆囗寺药师如来与人间佛教论坛论文集》悟实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药师如来与人间佛教中国福山峆囗寺药师如来与人间佛教论坛论文集》【作者】悟实著【页数】507【出版社】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7.09【ISBN号】978-7-5188-0471-9【分类】佛教-学术会议【参考文献】悟实著.药师如来与人间佛教中国福山峆囗寺药师如来与人间佛教论坛论文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7.09.图书封面:图书目录:《药师如来与人间佛教中国福山峆囗寺药师如来与人间佛教论坛论文集》内容提要:《药师如来与人间佛教:“中国福山峆寺药师如来与人间佛教论坛”论文集/普觉丛书》系在山东福山合卢寺举办的“中国福山合卢寺药师如来与人间佛教论坛”会议论文集,收录了与会专家学者的论文约五十篇篇,系统论述了药师佛信仰的发展历史、基本教义和义理,药师经的翻译版本以及药师信仰在当代社会环境下的新阐释。适合于对佛教感兴趣的一般读者阅读。《药师如来与人间佛教中国福山峆囗寺药师如来与人间佛教论坛论文集》内容试读从药师佛本愿看信众对美满生活的企盼杨曾文古来在各国人民中广泛流行的宗教,适应当时社会环境和民众的心理、价值取向,运用社会信众便于理解接受的语言文字和表达形式,以各个宗教信奉的神圣本尊的名义,创立劝人行善止恶并引导通过特定程序的修行,以达到超越现实的彼岸世界或最高精神境界的教义体系。从实质来说,在这些教义中宣说的伦理思想和描绘的永恒圆满与无限美好的天国或净土、彼岸等等,毕竟是广大信众心底愿望的体现。后世信众之所以能对记述这些教义、说教经典表示尊崇和虔诚信奉,也正因为他们的心底的愿望在其中有反映,使他们感到亲切。在佛教经典中,特别在以弘扬大慈大悲菩萨之道为主旨的大乘佛法中,对此也有鲜明突出的表现。例如千百年来受到广大信众信奉和传播的西方阿弥陀佛净土经典《无量寿经》、东方药师佛经典《药师佛本愿经》等等经典,其中所讲述的阿弥陀佛本愿、药师佛本愿,应当说主要是信众对于幸福、圆满、和谐生活的美好想象和发自内心的愿望、企盼。按照佛教教理,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是由各种因缘条件和合而形成的虚假现象,有聚有散,有生有灭,所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大乘《般若经》将比之为“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那么,在哪里有圆满的、永恒的安乐和幸福呢?在彼岸世界,或称之为净土、佛国,有西方安乐净土(极乐世界),有东方琉璃光世界,还有无数的其他佛国净土。据佛教经典描述,这些佛国净土都是在难以计算的久远往世,由不同菩萨通过发愿和长期修行而形成的,人们如果能修善止恶并持念他们的名号,就能得到好的报应,或死后往生他们的佛国净土众所周知,在中国民间自古比较流行的佛教净土信仰是西方阿弥陀佛净土信仰,同时还有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的信仰。前者以宣说念阿弥陀佛名号死后往生为特色,后者以念药师佛名号可以在现实得到善报为特色,可以说两经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社会广大信众的心底愿望和企盼。这里仅据唐玄奘所译《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并参考隋天竺三藏2药师如来与人间佛教达摩笈多、唐义净二人的译本作概要考察。一、古来流行的《药师本愿经》随着大乘佛经在中国的传播和广泛流行,记述药师佛信仰的经典也传人中国,并受到越来越多信众的信奉据佛经目录和相关史书记载考察,最早翻译药师佛经是在进入南朝宋代以后,由鹿野寺僧慧简译出,经题为《药师琉璃光经》(亦题《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南朝梁僧祐曾将它的经目列入其《出三藏记集》卷五的“新集疑经伪撰杂录第三”之中,说此经是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由秣陵鹿野寺比丘慧简“依经抄撰”的,后面尚附有《续命法》。此经在后来被编入署名东晋西域三藏帛尸梨蜜多罗译的《大灌顶经》的第十二卷。唐代智升《开元释教录》卷十一“五大部外诸重译经”中有《大灌顶经》的目录,称此经是《旧药师经》,明确标明是宋时鹿野寺沙门慧简翻译。因为此经翻文不太精确,流传未广。后世比较流行的《药师佛本愿经》有以下三种:(一)隋代南天竺僧达摩笈多(?-619)于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译《药师如来本愿经》一卷,前有沙门慧炬的序。慧炬精通梵文,在此序中说:“昔宋孝武之世,鹿野寺沙门慧简已曾译出在世流行,但以梵宋不融,文辞杂糅,致令转读之辈多生疑惑。”他与达摩笈多及法行、明则、长顺、海驭等僧于东都洛阳上林园翻经馆译出此经。译文比较流畅,至今可与其他译本参照阅读」(二)唐三藏法师玄奘(600-664)在唐高宗永徽元年(650)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沙门慧立笔受。(三)义净(635-713)在唐中宗神龙三年(707)于宫内佛光殿译《药师疏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据载,唐中宗亲临译场并作笔受。义净所译有二卷,上卷的前面记述东方六佛及其本愿,将药师佛作为第七佛置于卷后,而将药师佛十二大愿后面的内容置于下卷,将药师佛与前六佛统称为“七佛如来”“七佛如来应正等觉”,将他们的神通功德合并称颂。7世纪以后,密教信仰在印度迅速兴起,药师佛信仰逐渐与密教结合。义净译本的后面部分增加带有密教特色的密咒和说教内容,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按照佛录分类,慧简所译《药师琉璃光经》与隋唐三种译本所据梵文原经应是大致相同的,属于同本异译。然而在各本中玄奘所译《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是翻译得最好最为流行的一部。从药师佛本愿看信众对美满生活的企盼3二、药师佛信仰在中国佛菩萨信仰体系中的地位在中国佛教的庞大体系中,除了富于理论思辨色彩的教理之外,还有易于为广大信众理解和接受的对佛菩萨崇奉信仰的内容。在不同体裁的佛典中,以极其通俗形象的语句描绘具有广大神通、威力无穷的以大慈大悲精神济度众生的佛菩萨,还以美妙词语对美满安乐和永恒的佛国净土进行描述,引导信众通过念诵佛菩萨的名号和修行、供养、祈祷,来祈求佛菩萨显现拯救现实苦难,转祸为福,使生活安乐和美满,或是死后往生极乐世界。中国自古广为流传的对佛、菩萨的信仰中,以对阿弥陀佛信仰、观世音菩萨信仰及弥勒佛(或弥勒菩萨)信仰等比较流行,而在进入隋唐以后,药师佛信仰也日益受到信众欢迎,日渐流行。隋唐流行的药师佛经典主要有前面介绍的三种。在唐中期密教盛行之后,着重祭祀、供养和念诵仪轨的药师佛密教经典也陆续译出并流行,著名的有金刚智译《药师如来观行仪轨法》、不空译《药师如来念诵仪轨》等。善无畏弟子一行还撰有《药师琉璃光如来消灾除难念诵仪轨》等进入近代以后,佛教界的有识之士为了改变佛教严重脱离现实、日渐沉沦没落的状况,相竞起来谋求变革。在这方面,佛教界领袖和佛教改革家太虚大师(1889-1947)表现最为突出。他倡导贴近人生和关心社会的人生佛教或人间佛教,创办刊物鼓吹佛教革新,建立学校致力培养能胜任新时代弘法利生的人才,为推进中国佛教适应时代转型和民众要求发展而做出很大贡献。太虚也是中国近现代药师佛信仰的最早倡导者。1934年6月他在宁波阿育王寺宣讲唐玄奘所译《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后由竺摩笔录整理成《药师疏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记》,载《太虚全书》第七编“法界圆觉学·教释”。本文凡未注明出处的引文,皆见此文),强调佛教必须面对人的生死问题,致力于帮助民众解决生死问题。他在讲经中,将药师佛与阿弥陀佛皆看作是法身释迦佛的神妙报化身,说东方药师佛主人间的济生、资生延寿之事,而西方阿弥陀佛主人间的度死、救死度亡之事,为了改变唐宋以来偏重“度亡之佛教,变为适应今日现实人生之佛教”,并且也为适应“东方中华民族之东震旦国,其民族性及古圣先贤之道德文化”,应当提倡药师佛信仰。近年各地寺院和信众遵循人间佛教积极进取的精神,致力于利益群生,造福社会,努力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在发挥佛教的宗教功能方面,更加注重对具有现实救济功能的佛菩萨的信仰和大慈大悲的菩萨之道、劝善止恶的4药师如来与人间佛教伦理规范的弘扬和普及。不少地方兴起的对药师佛信仰的弘扬和药师佛像、景区的营建就是这一方面的反映。三、“药师佛本愿”反映的是信众对美满生活的企盼《药师佛本愿经》描述,在遥远东方十恒河沙数的佛土之外,有个无限光明清净的佛国名净琉璃世界,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药师如来在成佛以前作菩萨之时曾发下十二个誓愿普度众生的大愿。药师如来有众多菩萨相伴,而以日光、月光两菩萨为上首,凡有众生在遭遇苦难时念诵药师如来名号,发愿求助,皆能得到药师佛的拯救,满足愿望。从形式上看,药师佛的十二大愿与《无量寿经》所说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相似,然而内容却大不相同。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主旨是说众生如果生前行善修行和念佛,死后能够往生西方安乐净土。然而药师佛十二大愿的主旨是对念诵药师如来名号和修持药师佛法门的众生予以现实的救助,保佑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安乐幸福,“所求皆得”,“乃至证得无上菩提”(最上觉悟,成佛)。从实质来看,药师佛本愿主要是反映社会各阶层信众对美好圆满、平安和谐和健康长寿的人生的追求和企盼。现将“药师佛本愿”和经文相关内容作如下归纳说明。(一)药师佛的国土和所照之处无限光明,民众得到保佑佛教是现实民众信仰的宗教,从形成到发展皆离不开现实人间。佛典中所描绘佛国净土实际上就是人们对美好人间的一种美好的想象和憧憬。佛典中描述的佛国是光明清净的,而现实人间有黑夜、白天,有严冬、酷暑,有黑暗,有悲剧:佛国静谧圆满,永恒安乐,而在现实生活有老病、贫苦、灾难、挫折、死亡等。然而这一反差,在佛国净土中无复存在。请看《药师佛经》的描述:药师佛“自身光明,炽然照曜无量无数无边世界”;“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所照之处,众生皆得到智慧。同时还说,药师佛随时救助一切念诵药师佛名号和修持药师佛法门的信众,“随意所趣,作诸事业”,一切如愿。(二)民众信奉大乘佛教,远离邪道,修持正法《药师佛经》是大乘佛经,自然将弘传大乘佛法置于首要地位。经文多处宣说药师佛对一切信奉药师佛法门的人,是引导和保佑他们学习、修持大乘正法,以达到精神解脱的最高目标。从药师佛本愿看信众对美满生活的企盼5经文说:“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声闻、独觉乘(按:二者指小乘佛法)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是说引导一切众生远离外道和邪教,舍弃小乘佛法,专修大乘解脱之教。又说:“若有无量无边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按:净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戒有三类,谓三聚净戒:一、摄律仪戒,受持一切大小乘戒律:二、摄善法戒,修一切善法善行;三、摄众生戒,致力饶益有情众生)。设有毁犯,闻我名已,还得清净,不堕恶趣。”谓修持佛法净行,既要严守戒规,又要修善积德。如果没能做到,即使发生犯戒的情况,如果念诵药师佛的名号,还能恢复清净,避免轮回到“恶趣”(畜生、饿鬼、地狱)。(三)丰衣足食,生活富裕现实人间最普通的愿望是能过上丰衣足食的富裕生活,避免遭遇流离失所、饥寒交迫和缺医少药的困境。《药师佛经》说药师佛第七大愿是: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我之名号,一经其耳,病悉得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第十二大愿:若诸有情,贫无衣服,蚊虻寒热,昼夜逼恼;若闻我名,专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种种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宝庄严具,华鬟涂香,鼓乐众伎,随心所玩,皆令满足。这是说听闻或念诵药师佛名号,不仅能够得到丰富的衣服、食物、医药、资财摆脱贫病苦难,身心得以安乐,还能“证得无上菩提”。这对于虔诚的信众来说,自然是具有莫大吸引力的(四)身体健全、健康,消灾求福,延年益寿人生的莫大痛苦,莫过于天生残废,如五根不全或耳聋、眼瞎以至患有痴呆等症。对此,在《药师佛经》中有各种描述,并且宣说如果这些身有残缺的人能听闻或念诵药师如来的名号,就可以得以康复,身体发育健全。药师佛第六大愿说:若诸有情,其身下劣,诸根不具,丑陋、顽愚、盲、聋、喑、哑、6药师如来与人间佛教挛、躄、背偻、白癞、癫狂种种病苦;闻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诸根完具,无诸疾苦。这对于身有残疾时刻处在痛苦之中的人来说,也是具有莫大吸引力的。所谓“闻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诸根完具,无诸疾苦”,是说只要听闻药师佛的名字就能使残缺的身体得以健全、聪明,消除一切痛苦。在各种译本《药师佛经》中除引导信众听闻、念诵药师如来名号外,还介绍如何安奉药师佛像、如何供养、如何礼拜和持戒、称念药师佛本愿等等。如说:欲供养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者,应先造立彼佛形像,敷清净座而安处之;散种种花,烧种种香,以种种幢幡庄严其处;七日七夜,受持八分斋戒(按:即八关斋戒),食清净食,澡浴香洁,着新净衣,应生无垢浊心,无怒害心,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慈、悲、喜、舍,平等之心,鼓乐歌赞,右绕佛像…在义净译的经文中说要供奉药师和其他六佛的造像(简称“七佛”)等等。经文宣述,如能这样做,便可以得到如愿回报,所谓“随所乐愿,一切皆遂:求长寿得长寿,求富饶得富饶,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并且能够消除各种祸患、恐怖,得到平安,所谓“恶梦恶相,诸不吉祥,皆悉隐没,不能为患”,乃至各种水火灾害、凶猛的狼虫虎豹等野兽皆不能加害等等。经文还迎合信众企盼亲人死后能够复生的愿望,说如果有人病重将死,有“父母、亲属、朋友、知识,啼泣围绕”。即使此人灵魂已被琰魔王(阎王)使者摄至琰魔王之前,如果他的亲人能虔诚供养礼拜药师佛,念诵药师如来名号,他也能够复生,并且一改往常为人,因为知道善恶报应,所以能终生不再做“诸恶之业”。本经虽然从正面倡导行善止恶,然而还宣说:如果有信众犯戒做了坏事,乃至有人作恶多端,但只要能信奉药师佛法门,念诵药师如来名号,就能避免遭受恶报,甚至于能洗心革面,改恶从善。还说,即使有人因作恶而遭遇恶报,或生为畜生,或生为饿鬼,但如果能“暂得忆念”药师如来名号,便能够再生为一生行善的好人,甚至达到最高觉悟。这从以下所引经文可以得到了解:有诸众生,不识善恶,唯怀贪吝,不知布施及施果报,愚痴无智,缺于信根,多聚财宝,勤加守护;见乞者来,其心不喜,设不获已而···试读结束···...

    2022-10-31 福山 文章 福山 著作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