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ndroid版Spotify最新测试版在假期期间导致不合时宜的崩溃

    Adroid版Sotify最新测试版在假期期间导致不合时宜的崩溃概述Sotify是一款流行的流媒体音乐服务,可在各种设备上使用,包括Adroid手机和平板电脑。近期,Sotify发布了其Adroid版最新测试版,该版本在假期期间因不合时宜的崩溃而受到用户的批评。问题描述据用户报告,Adroid版Sotify最新测试版在假期期间出现频繁崩溃,导致用户无法访问音乐库、播放音乐或使用其他功能。在某些情况下,崩溃甚至会导致设备重新启动。影响范围Adroid版Sotify最新测试版的不合时宜崩溃对用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那些在假期期间依赖Sotify来播放音乐的用户。这些用户在假期期间无法使用Sotify来播放音乐,这对他们的娱乐和放松造成了很大的影响。Sotify的回应Sotify对Adroid版最新测试版的不合时宜崩溃做出了回应,表示他们正在积极调查问题并努力修复。他们建议受影响的用户暂时使用Sotify的稳定版。用户建议对于那些受影响的用户,建议他们暂时使用Sotify的稳定版来避免崩溃。他们还应该密切关注Sotify的官方公告,以便在问题修复后及时更新到最新版本。...

    2024-01-08

  • 期权大讲堂-左威:崩溃式交易体系系列课程基本功|百度网盘下载

    课程介绍1《期货赢家的交易习惯,研判和市场顺势思维的方式》2《练就超强的交易执行力和信念的方法》3.《交易规则如何建立和市场博弈的逻辑》4.《崩溃式交易法的定义和内在原理逻辑》5.《交易者自我定位和盈利系统的构建》6.《K线以及K线布阵的基础》7.《如何研判和跟踪行情的进展节奏》8.《中短线交易机会的标准和模型》9.《建立交易周期框架的标准》10.《资金管理的细则和风险的分解》11.《何谓结构何谓势》12.《...

    2023-02-07 交易所交易期权 同花顺怎么交易期权

  • 《我曾经走在崩溃的边缘》无水印|百度网盘下载

    获取入口,书库Pro(点击打开),千本书籍,持续更新,永久免费分享《我曾经走在崩溃的边缘》无水印...

    2023-02-01

  •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电子书下载pdf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是俞敏洪写的。作者描述了新东方的创业历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其中有很多案例和分析,对当代创业者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电子书预览关于《我濒临崩溃》的作者俞敏洪1962年出生于江苏江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班牙语系。1985年至1991年任北京大学外语系教师,1993年创办北京新东方学校,2003年成立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2006年9月7日,领导新东方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现任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北大企业家具乐部主席、宏泰基金创始合伙人。第十1、十2、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的一部分第一章初出茅庐来源:我为什么离开北大003我为什么选择出国考008如何招收011第一批学生为什么小班模式变成了大班模式014为什么我要准备几乎所有的课018为什么第一个ldquo反叛rdquo老师是数学和逻辑老师022最正确的理解:好老师等于一切026如何与其他教师分享收益030第2章:试水东方大学外语培训部有什么样的合作机制037要成功,你必须死:新东方首张校牌040与竞争对手的竞争:人才聚集+流量入口046竞争对手裁掉新东方员工049品牌传播:饥饿营销+热门产品054励志符号:冰块教室和蜡烛教室058留学,还是做新东方,这不是问题064走加拿大和美国,拉着许小平、王强等人加入066机会与风险:要约被拒绝072《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推荐理由1、俞敏洪第一次亲自完整地描述了创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比如团队、管理、与竞争对手的关系,甚至是各行各业。就逻辑完整性和层次多样性而言,是一部优秀的作品。2、本书从ldquo创业难rdquo的角度,首次揭露了诸多场景和细节,揭开了事业成功所隐藏的困难和困惑,具有前所未有的完整性和深度。3、ldquo这里没有高深的理论知识,只有场景和故事。通过场景还原,总结经验教训,拆散故事,坦诚告诉大家我遇到的问题。让创业者和年轻朋友像我这样避免一些陷阱,尽可能多地获得一些参考,甚至一点点。rdquo这是俞敏洪的直言,也是本书的基调,在各个州的创业者、需要突破转型的管理者、有想法有追求的年轻人、学生群体和家长等,都可以从中受益它。...

    2023-03-06 俞敏洪新东方为什么退场 俞敏洪新东方最新消息

  • 注会《审计》学到崩溃?那是因为你不懂其中“套路”

    众所周知CPA考试专业阶段成绩有效期为5年内通过6门科目后,考生在报考时开始分析各科目的难易程度以备考,以便合理搭配,尽快获得证书。■协会名师团队全力助力学习带头,多系统教学,lttroggt了解22年课程gtgtgt■东奥送福利,共克时艰,下单即享电子版《光一》,备考更安心>>>很多考生都知道,“会计”、“审计”、“财务管理”和“三兄弟”在专业阶段被称为“三座山”。细心的考生会发现,在“三座山”中,只有“审计”是文科记忆的科目,其他两个科目则以计算为主。文科科目可以与计算密集型科学科目齐头并进,这表明准备工作是多么困难。一些候选人甚至在与“审计”几战后回归。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审计”跻身“三山”之列,仍有待详细探讨。学习“审计”就像读“天书”,录入过程就像“上天”《审计》的难点在于教材原文难以理解,通篇专业术语和重点章节多,考题灵活多变,使考生经常不明白他们在说什么。接触过“审计”科目的人,尤其是没有审计经验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你知道“审计”课本的每一个字,把它们放在一起怀疑关于生活?”例如:在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时,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之一是“合理保证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由于欺诈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以便注册会计师能够就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原则编制发表审计意见。”看到完整的描述后,很多人可能陷入了一个视觉循环,其中单词只是并排排列,不明白它们的意思。那是因为我国笔记协会的教科书《审计》是从国际标准整段直译过来的。因此,有些表达方式并不完全符合中国人的表达思维和习惯。句子中的修饰成分较长,让人难以一下子抓住句子的主旨。“审计”之所以成为“天书”的另一个原因是,在实际工作中,审计就是从专业的角度对专业文件或实物进行审查和审查。这种“专业审计”的工作性质,使得审计职业必须更加严谨,更加严谨,所以教材中会涉及到很多专业术语。比如,有同学说:“测试账户余额低于设定的重要性级别或风险较小的,确定执行了实质性程序。”这句话简直就是几个专业术语叠加的多击。23个章节,至少占“高参与度”章节的一半《审计》的难点在于,全书是考试的重点,需要高度重视。全书共有23章,平均分5分以上的章节几乎占了一半,这需要考生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将近一半的内容被列为“高分”-订婚”一章。非重点章节还涉及试卷中的多种题型。就连鲜为人知的第五章,也出现了1-3分的选择题,被卷入了“重灾区”。因此,很少有章节被战略性地放弃给候选人。如果不了解审核流程,可以无章可循CPA的“审计”科目,章节相互关联,学习内容与审计实务工作流程密切相关。在复习考试的时候,本章不会有什么难点,可以跳过,以后再学。.部分考生在学习《审计》前几章时有一种“逃兵”心态。如果你想从难度系数较低的章节开始学习,委婉的说法是准备时间有限。众所周知,“审计”的准备工作是基于审计工作流程和环节。考生只有理解了前几章才能理解后面的章节,如:审计概述、审计计划、审计证据等介绍性章节。涉及的名词和逻辑动机。章节内容基本按照审核流程展开。如果不理清审计框架,就很难培养审计思维,学习和回答问题也会更加困难。题数感人,读不完,答错了近年来,笔记协会《审计》试卷保持42题4题型的分布格局,比《三山》中的《会计》多13题,比《三山》多8题。“财务管理”。题数主要在客观选择题中。第一次参加审计的候选人可能会觉得客观问题比主观问题更容易评分。也有一些初级会计师报考一考两考。他们认为选择题是多选题,选错题了,不会给分,但可以少选,得到相应的分,所以觉得客观题没那么吓人。这是对BET这样的顶级专业考试的巨大误解。对于专业性很强的考试,试卷中的选择题只有在所有答案都正确的情况下才能打分,其他情况不计分。而且,在“审计”科目考试中,客观题主要针对晦涩的基础知识。题中会有很多“单词陷阱”,一不小心就会失分。2021年“审计”考试将减少5道选择题,增加5道选择题。50分客观题的打分难度有所提高,基本掌握情况直接体现在试卷上。因此,2021年成绩两极分化明显,最高分可达87分,部分考生在40-50段后悔不已。可见,“审计”的客观问题不能掉以轻心。《审计》的主观题每年都与时俱进,紧跟时事,题型灵活多变,但也突出重点,认真者恒重。试题的阅读材料比较长,给答题纠结或者对答题时间整体规划不合理的考生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我无法读完问题,无法理解,也无法开始回答问题。问题有答案,答案很多,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所谓不理解和不正确的回答,是审计中主观题的特点。面对如此艰难的“审计”,我们该如何克服困难?输入输出同步结合,听力、记忆、掌握考试成绩“审计”的学习一般要突破三个关卡,第一关是“专业术语”,这部分是每个考生必须克服的难关。不要因为第一次看不懂就放弃,可以选择专业机构的在线课程和助教,听有经验的老师“翻译”天书,用“翻译”的助教做专业术语活,然后你就可以慢慢了解“审计”知识要领了。二是理论背诵。很多考生答完题后自我感觉良好,但结果公布后成绩却不如预期。原因之一是他们没有回答原文中的问题。部分“审计”试题需要提取“分”。有的考生不喜欢背诵,只追求理解。他们只知道大知识框架。话说,不能踩“得分点”。这种只有“骨头”没有“肉”的答题方式,特别容易出现50分不及格的“悲剧”。因此,《审计》关键知识的原文一定要拿下。第三个是解决问题的训练。很多考生都读了几遍书,听了几轮网课,但问题的解决还是不理想。除了上面提到的“原答案”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提问的角度和意图不明确,答案往往偏颇、参差不齐。这就需要你重新回到课本上,找到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从问题的角度排除容易出错、容易混淆的知识,这样你在答题时就能准确找到“答题轨迹”。问题。刷题的目的不是为了测试输入的知识能否准确的输出到测试中。命题思路破解器+“天书”翻译器,让“审核”备考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改变方式请注意,“审计”之山挡住了无数考生通往职业生涯顶峰的道路,而“天书”之类的科目就像是站在CPA考生面前的护城河。但这么难的题目真的是不可逾越的吗?当然不是!如果考生了解科目特点,熟悉考试情况,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就可以完全通过考试。选择专业的入门老师是候选人成功的关键。东澳教育集团刘圣妮老师从1996年开始从事注册会计师教学和后续继续教育工作,多年来潜心编辑东澳《易通®1》,深情被学生称为“刘奶奶”。.她就考生备考“审计”考试的难点提出了几点建议:1、回到课本。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一定要回到课本寻找答案;2、不要死记硬背整篇文章。对于一些知识点,你应该从一个案例中推论出来,做足够的练习和真题;3、“做、看、做”是做题的基本过程。这道题不是重复一次,需要反复练习来强化记忆;4、如果听网课,基础课后最好不要错过冲刺课,考前做好疏漏的检查和补漏。《审计》虽然题型灵活,但根据多年的行业经验,刘胜妮老师为大家总结了考试命题的规则。扎根财会教育培训行业24年的东澳教育集团,拥有更多像刘老师这样的名师。张景富先生,人称“会计学界的郭德纲”,是另一位主讲东奥主办“审计”科目的资深教师。他擅长用最简单的白话,诙谐幽默的方式“翻译”审计的“天书”。整个段落的专业术语在福福老师的讲解下变得通俗易懂,可以说是下了不少功夫,让同学们感到了力量。另外,福福老师将《​​审计》枯燥的23章总结为八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鲜明的特点,“骨肉相通”,让学习和答题的重点更加清晰。2022年,东澳教育集团强势打造的CPAD-无忧班将全面翻新。汇聚了众多名师,联手帮助考生备考。D听力无忧班包括:A超值班+B零基础过关班+C双名师轻松过关®班,不仅享受3大课的内容,还享受真正的考试班+逆袭分数课,配合东澳“易通®”系列书籍,让知识点更细化,学习更轻松。2022CPAExamDate8月26日至28日,“千古八荒,未来如海,日久远”,希望将梁启超先生的话分享给考生们,和希望每个人都能不负时代的奋斗。(本文为东澳会计原创文章在线,转载请注明来自东澳会计在线)...

    2022-05-11

  • 抱住我崩溃的大脑pdf电子书|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抱住我摇摇欲坠的大脑df是作者知念式的新小说,自发行以来就受到数百万读者的好评,读者将在日本读到推理的新世界,喜欢的可以下载。图书内容介绍《抱住我破碎的大脑》是新锐推理作家知念石仁的畅销小说。据说临海的叶山岬医院可以满足患者的所有愿望。在那里,实习生相马遇到了女孩由香里并爱上了她。在他们见面的第一天,由香里告诉仓玛,她的大脑里有一颗炸弹。苍马实习结束后回到家乡,但很快就收到了由香里去世的消息。他必须在一天之内揭开事件的真相。当他正要调查由香里的死因时,医院里的人告诉他,他和由香里素未谋面,一切都是他大脑想象出来的幻觉。知念式被日本读者誉为“东野圭吾的接班人”。他擅长刻画天衣无缝的招数,埋下曲折的伏笔,设置极为普通但难以破解的悬念。这一切的背后,是动人的纯爱。达芬奇杂志称赞这本书:“如果你还没有经历过书中描绘的爱情,那你就没有遇到真爱。”PDF书籍作者知念真人作家,1978年出生于冲绳。2011年获得岛田庄司推理文学新人奖。2015年,《化装病房》出版,售出75万册。作为一名在职医生,他善于从自己的经历出发,塑造迷人的人物形象,深受读者喜爱,是当今日本推理圈的炙手可热的新人。代表作有《HoldMyBrokeBrai》和《MaqueradeWard》。章节目录预览第一章从钻石鸟笼中展翅第2章追逐她的幻影摘自这本精彩的书我下了两节车厢的火车,环顾四周。站台空荡荡的,除了我,再没有人了。我走到睡眼惺忪的工作人员面前,出示我的车票,然后走进车站大厅,那里有高高的木天花板。粗大的柱子上显眼的污渍,透露出深深烙印在建筑上的年代感。我没有停下来,侧身走过左边的纪念品店。走出车站大厅,一个小巧整洁的环形交叉路口映入眼帘。一个写着“出租车站”的标志显眼地立在那里,但没有汽车的迹象。我抬头看到对面是一片安静的住宅区,远处的山丘若隐若现。早春的风吹过,地上的落叶翩翩起舞。但我并没有感觉到寒意,仿佛腹部深处有一团火焰,灼烧着我的身体。自从我听说她,Bowhuter的死讯那天起,我就一直在等待这一刻。弓狩猎戒指......Yukari......她水晶雕塑般的美丽和转瞬即逝的微笑总是在我的脑海中。很快,杀死她的罪魁祸首就要出现在她的面前。我把手放在胸前让自己平静下来。一只黑猫悄悄地来了。红领猫从我身边经过,看了我一眼,跳到旁边的长凳上洗脸。“不祥之兆。”我苦笑着,摸了摸夹克顶部的内袋。里面坚硬的触感到达你的手掌。我已经做好了使用它的心理准备。不知道猫什么时候梳洗完毕,“喵”的靠在那儿,发出催促的喵喵声。可能是为了让我离开它的领地。知道了,走吧。我没有耐心无休止地等出租车。我抬头看了看远处的山丘,朝着那个方向疾驰而去。...

    2022-05-08 丘山在哪里 吾山到安丘汽车站时刻表

  • 末日总在咫尺间:从青铜时代的崩溃到核浩劫PDF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世界末日就在眼前从青铜时代的崩溃到核浩劫回顾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例如大国的崩溃、瘟疫的爆发、危机核战争、环境灾难、文明终结等,分析这样的历史在看似稳定的当前时代重演的可能性,探讨历史剧变对现在和未来世界的影响。简介播客黄金播客《硬核历史》1亿下载第一集英文版自2019年10月出版以来,一直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如果你的书架上只有一本关于世界末日的书,那就是这本!---------我们会在困难时期变得更强大吗?我们抚养孩子的方式会影响整个社会吗?我们可以在不毁灭自己的情况下使用强大的武器吗?人类的能力、知识和技术会不断进步,永不退步吗?当一个文明崩溃时,发生了哪些人类故事?文明将如何终结,我们将如何应对,我们会变成什么?作者丹·卡林(DaCarli)的反直觉写作戏剧化了人类历史上的关键剧变,并开辟了讲述历史的新方式。他真正从人的角度出发,让过去和现在直接联系起来,离经叛道,处处可见思辨之美。他用扎实的史料和丰富的细节,为读者打开想象探索的大门,促进认知升级。丹·卡林告诉我们:历史并不总是向前发展;不管发生什么,结局总是近在咫尺。关于作者DaCarli是美国政治评论员和播客主持人。主持两个非常受欢迎的独立播客:HardcoreHitory和CommoSee,拥有数百万听众。其中,《硬核历史》下载量达1亿次,人气极高。从2006年开始,“硬核历史”一直是播客上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每集通常长达4-5小时,详细分解一个历史时刻或一个角色,解释每一个细节。该节目获得了iTue颁发的2014年经典奖,并被列为Podcat十周年评选的前25个播客之一。丹·卡林被《赫芬顿邮报》誉为“美国历史教授”。他以半讲故事半分析家的语气,带领听众进入不同的历史情境,想象不同的可能性,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历史观,充满了灵感。图书特色1、全球下载量超过1亿次的PodcatGoldPodcat《硬核历史》首次发布。自2019年10月出版以来,一直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上。由被誉为“美国历史教授”的丹·卡林执导的播客《硬核历史》自2005年开播以来,至今已有15年的时间,受到了全球数亿读者的追捧。荣获iTue颁发的2014年经典奖,并跻身Podcat十周年评选的25大优质播客之列。2、反直觉、开明、戏剧性地展示人类历史上的关键变化,问人类将如何规划未来?当前全球爆发的瘟疫可谓是及时预警。本书运用大量史料、数据、研究报告,生动再现了过去文明崩溃的巨变——青铜时代的崩溃、亚述帝国的灭亡、罗马的没落帝国,多次大瘟疫的毁灭,核浩劫的逝去,警示着我们“文明不前行,文明永远脆弱”。当前的时代似乎相当稳定,但这并不能保证当前的情况不会突然改变。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瘟疫,一场互不相让的热核战争,随时可能将我们整个人类文明推向世界末日。在全球疫情高发之际,本书可谓是及时预警。3、开辟了一种讲述历史的新方式——不争辩,而是用扎实的史料和丰富的细节,打开读者想象和探究的大门。丹·卡林(DaCarli)是一位讲故事的大师,半讲故事的人,半是分析师,让我们以不同的方式看待历史。他非常善于将听众带入不同的历史情境,以生动的细节和直观的同理心想象世界末日的生活,激发我们对人类文明兴衰的思考。第四,全程高能,打破界限,质疑猜测随处可见,促进了独立思考和认知升级。生活会让你在困难时期变得坚强吗?“强”有系数差异吗?我们抚养孩子的方式会影响整个社会吗?人类的能力、知识和技术会倒退吗?文明的终结可能采取什么形式?青铜时代崩溃的现代版本可能吗?它不提供问题的答案,却像武林高手在历史与真理的争论中,冲破成见和固有界限,引发读者无限思考。历史与未来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需要独立探索真相。5、从“人”的角度思考人类可能的未来。虽然是世界末日的话题,但它始终是人们的中心:当一个文明崩溃时,会发生哪些涉及人的故事?也许有人的城市被空袭摧毁了?或许瘟疫已经摧毁了维系社会的纽带?通过这样的镜头看世界会刺激大脑的不同部分,包括情绪,并引发同理心的共鸣。6、翻译精美,堪称社会科学著作的典范。本书译者林华,联合国资深翻译。在我社翻译了《论中国》、《从黎明到没落》、《欧洲企鹅史》等多部优秀作品。我们能阻止结局吗?当你在漆黑的夜里望着浩瀚的星空,你有没有想过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你有没有想过人类的未来,或者担心人类可能走到尽头?在宗教预言和神话中,天启一直是科幻作家和艺术家的永恒话题和创造力的源泉。受到全球亿万读者追捧的播客《硬核历史》和《美国历史教授》的主持人丹·卡林也对这个话题感兴趣。世界末日就在眼前”作为合集出版。但是,结局是什么?末日会如《新约×启示录》所说,神将在世界末日审判世界,还是神国降临,为人类带来美好的新纪元?世界?在《末日来临》中,丹·卡林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答案的问题。《伊利亚特》中描述的“青铜时代”是如何结束的?被称为“圣经时代”的亚述帝国为何灭亡?罗马帝国所拥有的“史上最优秀的军队”为何让笔者感叹“成败”?文化发达、军队强大的罗马帝国为何衰落?众多重大瘟疫是如何影响人类文明进步的,又造成了怎样的破坏?他们是如何打破维系社会的纽带,甚至导致基督教分裂的?人类该如何正确面对核武器?核武器会加速战争的结束,还是将人类带入一个新的黑暗时代?《末日临近》利用大量的历史档案、数据和研究报告,探讨了人类长期以来一直试图从小到个人,试图理解的“历史是否会重演”的问题大到国家乃至整个地球。各种可能影响人类发展的因素,为读者再现了人类历史上各种高度发达的文明因自然灾害、饥荒、战争、瘟疫和制度崩溃而灭绝或衰落的过程。读者理解“变化是历史的常态”这一事实,力求向读者发出“文明并不总是向前,文明总是脆弱”的警示。《末日来临》是一本关于历史的书,既有趣又深刻。虽然丹·卡林称自己“不是专家”,但他在前言中也指出“不做论证,采用非专家的视角”,但通过他独特的眼光,独特的讲述方式,丰富而丰富的生动的细节,带领读者进入不同的历史阶段,为读者打开想象和探索的大门,让读者从真实历史的角度去发现和还原真相,激发读者对文明兴衰的积极思考,人类的未来。人类有能力阻止世界末日吗?人类应该如何规划未来?未来的一切都是不可预测的。为灾难做准备,还是勇敢地开拓未来,是我们面临的永恒命题。...

    2022-05-03

  • 崩溃全文免费阅读免费版|百度网盘下载

    小编点评:免费阅读大崩盘全文今天,世界经济正面临二战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一场经济风暴即将袭来,无数财富注定要化为乌有。那些在经济繁荣中头脑发热的公司和个人,会为自己的错误付出惨重的代价。有兴趣的请下载阅读。简介《大崩盘:危机与金融危机的历史》主要内容:自市场经济诞生以来,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就一直伴随着它。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是弱者和强者的战场。危机过后,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无论是对国家、企业还是个人。1929年到1932年的经济危机,终于把人类拉入二战,确立了美国在西方国家的领导地位;1970年代石油危机重创美国,处于节能技术前沿。日本借此机会迅速崛起,并对美国构成威胁。1989年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标志着这一威胁的终结。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终结了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奇迹,彻底失去了与“中国制造”抗衡的能力,经受住了中国的风暴。迅速成长为世界工厂...今天,世界经济正面临二战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一场重大的经济风暴即将袭来,无数的财富注定要化为乌有。那些在经济繁荣中头脑发热的企业和个人,必将为自己的错误付出沉重的代价,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也将面临重新洗牌。.也许,今天的风暴过去后,我们会重新审视这个世界,发现它与过去完全不同……相关内容部分预览目录前言一觉醒来,危机袭来Itroductio油价飙升至100美元大关第1章大崩盘:“货币战争”的真相金融战争和“阴谋论”利弗莫尔:替罪羊之死关于“阴谋论”的真相:金融市场的看不见的手第二章第一滴血:荷兰郁金香投机热的启示这都是美的罪魁祸首?疯狂三部曲:从消费热到投机狂潮郁金香泡沫破灭第3章熊未死,集会未结束:燃烧的1929年预览:1926年佛罗里达州土地投机浪潮“情况完全失控了。”空头不会死,但收益不会停止第4章大崩盘恐慌崩溃:黑色星期四新手死在山顶,高手死在山腰受影响的欧洲:德国的崩溃Chater5谁是崩溃的罪魁祸首?美联储陷入衰退干预主义的开始:胡佛政府的政策回应为什么干预主义失败了?第6章谁能战胜大萧条?罗斯福的新政谁能拯救经济免于崩溃?终结者:凯恩斯、罗斯福还是希特勒?凯恩斯错觉第7章增长有极限:能源危机和经济崩溃危机:中东石油问题欧佩克的诞生和成长石油危机和对西方经济的打击里根政府的过度监管和“反滞胀”石油危机与世界末日预言第8章日本的崩溃预览:没有惊喜的黑色星期一广场协议:日本输掉了货币战争风起潮落喜极而悲,泡沫破灭谁在愚弄日本?第9章大岛海浪:危险的过山车美好的时光能持续多久?跌宕起伏反复无常,暴涨暴跌台湾股市泡沫兴衰的原因股市和楼市没有永久的牛市第十章东南亚金融危机震惊世界谁是有很多钱的白痴?演练东南亚金融战:英镑攻击东南亚金融危机第11章21世纪初的新经济泡沫命运的轮回:新经济的诞生IT行业新经济的宠儿泡沫的形成:应归咎于风险资本?互联网正在吹出新的泡沫新的经济泡沫破灭第12章最后的大泡沫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新世纪金融公司的前世今生次贷危机转移到资本市场次贷危机:金融市场对信贷市场的反应从金融市场向实体经济的传导醒来:一场永远不会消失的危机情节:新的大崩盘即将来临读者评论金融危机的简史,从郁金香泡沫到大萧条,再到失落的十年和亚洲金融危机,基本上都提到了,描述很简短,但故事很强大。遗憾的是,这些危机背后的支持者不愿多说。任何对经济学有一些常识的人都可以理解。对我来说,这一切都是为了复习和连贯地阅读我以前读过的书。一个人开始崩溃的3个迹象想太多,过度解读小事我在公司实习的时候,有个同事小罗,他总是很担心,心态超级敏感:遇到老板时,如果老板脸色阴沉,言语冷淡,认为自己一定是得罪了别人,开始慌了。与部门主管合作时,他会推测对方的决定。有一次,主管把宣传文案交给别人策划的时候,他觉得主管这样做是故意不理他,不让他发挥自己的才华。当他听到同事们开怀大笑时,他也很怀疑。他经常在旁边的桌子上问:“那些人是在说我坏话吗?我一离开办公室,他们就喋喋不休,我一回来,他们就闭嘴了。”因为这些小事,小罗一时忐忑,一时怨恨,一时郁闷,差点把自己折磨疯了。在人际交往中,适当的观察和逻辑推理是情商和智力的体现。但是,如果你整天为小事胡思乱想,那就是自找麻烦。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过度自我意识”,意思是有些人夸大自己的存在,总觉得别人的行为与自己有关,过度解读别人的言行,特别敏感。懂得判断外界。这样的人会很累。因为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假设和推论,所以他们时刻处于恐惧和恐惧之中,仿佛心中有无数程序,在狂奔。占用内存的程序过多会导致系统崩溃并出现黑屏。太多的念头在心里堆积,会导致精神崩溃,让你的整个人生一片黑暗,让你的烦恼真正成真。在《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雪姨给每个女孩两朵宫廷花。黛玉是最后一个收到礼物的人,所以她疑心重重,把花送给了她,因为是别人摘下来的。这种刻薄的​​猜测,让别人觉得她很苦,影响了她的人际关系。这样的事情多了,别人真的会开始排斥她,忽视她,让她更加担心和孤独。久而久之,她郁郁寡欢,病倒,向小玉遗憾地死去。“墨菲定律”告诉我们,如果你对某件事的发生过于焦虑,它可能会发生。你是什么,你想要什么,以及你最终会吸引和实现什么。如果你心胸开阔,生活就会明亮透明;如果你有很多想法,生活会很广阔,很悲观。想要保持稳定的心态,舒舒服服地生活,就需要一种不在意的“沉闷”,而不是让你思考的敏感。思考太多和阅读太多小事是心智受损的最初迹象。困在过去,无法活在当下我的同学阿米已经分居三年了,但她仍然想着她的前任,希望他能改变主意。她每天关注他的微博更新,查看他的QQ评论和朋友圈照片,寻找他仍然爱她的线索,拒绝所有的追求者和相亲。她宁愿看着自己过去的恋情,用眼泪洗脸。她似乎很想就这样等,等到少华去世,岁月已晚。狄更斯的小说《远大前程》也有这样一个悲惨的故事:纯洁无邪的郝薇香小姐在恋爱时不仁慈,遇到了渣男。渣男骗了她的感情和金钱,让她在婚礼上一窝蜂。从那以后,郝薇香陷入痛苦之中,一直被关起来。她在结婚的那一刻把家里所有的钟表都修好了,几十年来穿着一件泛黄腐烂的婚纱,仿佛裹在尸衣里,坐在没有日光的房间里,守着一只虫子爬着结婚蛋糕,回忆她无法挽回的玫瑰梦。在一段感情中,难免会遇到悲伤和挫折。然而,迟来的痛苦是羁绊;过度的坚持就是局限。当它被打断时,它将遭受混乱。摆脱过去可以顺利和平。沉浸在悲伤中,变得焦躁不安。沉迷于过去,你会陷入困境。感情如此,人生更是如此。牛津大学教授奥斯勒讲述了一个个人故事。有一次,他乘坐一艘海船穿越了大西洋。途中,一间小屋突然被水淹没。这吓坏了船上的乘客,大家都心急如焚,有的打算弃船逃跑,有的哭了起来。后来,机长通过广播让乘客冷静下来,并告知每个舱室的门都有自动关闭系统,相互隔离。虽然其中一艘下水,但船长已采取果断措施,不至于危及整艘船。安全。事后回想这段经历,奥斯勒有一个非常好的经历:生活其实就是这样,每个阶段都像一个小屋。即使你昨天抛锚落水了,也不代表整艘船都要沉了。只要采取果断措施,还是可以把船开到对岸的。然而,那些沉溺于过去的错误无法自拔的人,明明可以关上舱门无所事事,眼睁睁地看着大海将船舱一一吞没,把一个阶段的挫败变成一个整体的毁灭。生活。若不沉湎于过去,活在当下,就能过上耀眼的人生,乘风破浪,高高挂帆;与其过着非常悲痛的生活,你可以不低头地度过你的日子。被困在过去而无法活在当下是心碎的第二个征兆。放弃并责备世界《孟子》中有一句话:“不为,不为。”意思是有些事情是你自己心里不想做的,不是你做不到的。在生活中,有些人明明可以改善自己的处境,却不愿意付出努力,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环境,一脸无辜。毕竟,这样的人极度以自我为中心,患上了自私的毒瘤。美国精神病学家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很有代表性:当他作为一名军医驻扎在冲绳时,他为一名企图自杀的妇女提供咨询。他们之间有对话:至于自杀的原因,女人说:“都是因为这个地方的无聊。”“这里怎么这么无聊?”“因为没有朋友来看1、”“那你为什么不交朋友呢?”“因为我该死的邻居不会说英语。”派克忍不住笑了起来:“你可以找其他事情做,比如开车出去玩。”“这辆车是手动挡的,我开不了。”“你为什么不练习?”女人瞪了他一眼:“这里的路很烂,我怎么练车?你一定是疯了!”这位女士觉得一切不如意的事情都是客观情况造成的,她对此没有任何责任。她一直无法明白,自己的主观心态才是问题的根源,正是她的无为,让她陷入了深深的沉浸之中。事物决定行动,心态决定状态。如果她能主动出击,人生就不会苍白无望,而是多姿多彩。心理学中有一种“归因理论”。所谓归因,就是人们通过思维逻辑确认事物原因的认知过程。归因理论告诉我们,人们生活中的问题有两种归因模型:习惯于内部归因的人认为,大多数问题的结果取决于他们的努力程度,因此他们认为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任何习惯于外在归因的人都认为外在环境决定了自己的处境,个人的努力是徒劳的,所以他们完全放弃了对生活的责任。自杀的女人的问题在于她痴迷于外部归因。一旦遇到问题,就会将自己定位为软弱无助的受害者,被动地责备他人、回避他人,陷入情绪的泥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心态已经成为不改变的理由,不战斗的借口。如果你不想投资爱情,那就怪你运气不好;如果你不想花时间在学习上,那你怪英语太难了;如果你不想努力减肥,那就怪你的健身卡太贵了;不想努力就怪老板太严了……/gt然而,环境是自己创造的,生活是由心而生的。如果你持有的态度是错误的,你不能责怪别人。你的生活在你的掌控之中;你自己的模式是你自己建立的。我们应该做的不是抱怨监狱,而是脚踏实地地寻求进步。放弃个人的努力并将责任归咎于世界是精神崩溃的第三个迹象。我曾经读到一篇新闻文章,关于科学家到山区长寿村研究当地居民的保养技巧。我想,这有什么秘诀?条件好,风景如画,饮食健康,所以大家都过的很好。令我惊讶的是,研究人员最终得出的结论是,那里的人们能够安居乐业,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心态非常好,有乐观的传统——他们不担心对小事,能坦然接受损失,不喜欢抱怨环境。这样的心态,正如古人所说:“心胸宽广,世事包容;定心,应对世事变迁;心平气和,商量世事。”世间的事。”它不会倒塌,所以他们过着平静而悠闲的生活。一个人的心态是最好的风水。拥有高水平的心态是优质生活的关键。中医理论说,“思伤脾,积思在心”,心脾影响气血运行。如果每天心态崩盘,妄想,伤神,怨天尤人,自然会心烦意乱,胆怯,精力虚弱,气血流失。如果你心安了,你的五脏六腑自然也就和心了。心态决定一个人的生活质量。稳定的心境会带给你内心的丰富和满足,以及适当的幸福感。稻盛一夫说:“人生的路是由心画的,所以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有一颗平和的心。”所以,遇到什么事情,请不要急着喊“完了完了,完了,心态崩了”。一点点的安宁,总会有黑暗和亮点和曲折。...

    2022-05-03 罗斯福金融危机

  • 戴蒙德《崩溃》pdf原文在线高清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在人类历史上,当一个社会面临复杂的环境问题而未能做出正确的反应和决策时,它往往会崩溃。简介在人类历史上,当一个社会面临复杂的环境问题而未能做出正确的反应和决策时,它往往会崩溃。索马里和卢旺达的悲剧也提醒我们,即使在现代科学和管理技术发达的今天,如果做出错误的决定,很可能会陷入灾难性的后果。为什么有些人类社会会崩溃?有的活下来了?正是带着这个问题,本书试图通过比较失败的案例研究,为当今人类社会提供一种生存和发展的途径。本书的第二部分“过去的社会”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失败故事。其中既有对《复活节岛》、《玛雅文明》等经典案例的创新剖析,也有对维京人殖民浪潮中两种截然不同命运的精彩叙述:冰岛的维京社会克服了恶劣的环境,成为了当今世界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之一;而格陵兰的维京社会,因为一系列错误的决定,被当地原住民的竞争和挑战打败了。同样,这部分也讲述了过去社会的一些成功案例,比如日本社会早在幕府时期就实施的一系列环保政策和措施,令人印象深刻。第三部分“现代社会”对卢旺达的种族灭绝进行了分析,并超越了宗族仇恨和宗教歧视的框架,将其置于一个小社会彻底崩溃的视角。新的诠释。对于生活在同一个岛屿上的多米尼加和海地两国人民来说,两个不同国家命运的启示,为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思维提供了启示。至于中国和澳大利亚这两个当今世界的巨人,每本书都有专门的章节,其中包含的许多信息和观点会刷新人们的原始认识。第四部分“实践课”,用大量生动的案例来描述大型跨国企业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微妙关系。很有启发性。编辑推荐在人类历史上,当一个社会面临复杂的环境问题而未能做出正确的反应和决策时,它往往会崩溃。为什么有些人类社会会崩溃?有的活下来了?正是带着这个问题,戴蒙德的《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功或失败)》试图通过失败的比较案例研究,为当今人类社会提供一种生存和发展的方式。关于作者贾里德·戴蒙德,加州大学洛杉矶医学院生理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是为数不多的当代思想家之一人类社会和文明。Diamod的研究为他赢得了无数奖项,包括国家科学奖章、美国地理学会伯尔奖、泰勒环境贡献奖、日本国际环境和谐奖和麦克阿瑟基金会研究资助。戴蒙德的代表作《枪炮、病菌与钢铁》探讨了人类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和地理原因,曾获1998年美国普利策奖和英国科普图书奖。崩溃df预览目录前言两个农场的故事第一部分现代蒙大拿州第1章在蒙大拿的天空下第二部分:过去的社会第2章复活节岛暮光之城第3章最后的人:皮特凯恩岛和亨德森岛第4章旧人:阿纳萨齐和他们的邻居第5章玛雅文明的崩溃第六章维京前奏曲与赋格第7章格陵兰维京社会的繁荣第8章:格陵兰维京社会的终结第9章寻找开辟成功之路的新途径第三部分现代社会第10章非洲的马尔萨斯:卢旺达的种族灭绝第11章一个岛,两个民族,两个历史:多米尼加共和国和海地第12章中国:摇摆的巨人第13章“采矿”澳大利亚第四部分:实践课第14章为什么一些人类社会会做出灾难性的决定第十五章大企业与生态环境:条件不同,结果不同第16章世界是一片圩田:这对今天的我们意味着什么?补充阅读原文在线试读比较研究如何“科学地”研究人类社会的崩溃?科学经常被误解为“通过实验室的许多对照实验获得的知识”。事实上,科学的领域更广泛:通过获取可靠的知识来了解世界。在某些领域,例如化学和分子生物学,通过实验室的受控实验来获取知识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最可靠的方法。我的正式培训是实验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我的本科学习是生物化学,我的博士研究是生理学。从1955年到2002年,我在哈佛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进行了实验生理学的实验室研究。自从1964年我开始在新几内亚的热带雨林中研究鸟类时,我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没有许多无法在实验室或户外进行的对照实验的情况下获得可靠的知识。从伦理或法律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实验既不可行也不可操作。因为我们无法通过在一个地方的灭绝或控制和在另一个地方的不受控制的实验来比较鸟类的数量。因此,我不得不使用其他研究方法。此类问题不仅出现在物种生物学的许多领域,天文学、流行病学、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等其他学科也面临着类似的方法学难题。通常的解决方案是根据感兴趣变量的变化来比较自然条件,也称为“比较方法”或“自然研究”方法。例如,当我研究鸟类时,我很想知道新几内亚的棕眉吸蜜鸟对其他吸蜜鸟种群的影响。在山上的几个类似的羊群中,一组支持吸蜜,而另一组不支持吸蜜。鸟,所以我通过比较来了解它们的区别。在我的两本书《第三只大猩猩——人类与性的历史与未来:人类性的进化》中,我比较了不同的动物物种,尤其是灵长类动物。目的是了解为什么女性会经历更年期并且没有明显的排卵迹象(其他雌性动物没有),为什么男性的阴茎相对较大(按动物标准),以及为什么人类的性行为通常是隐藏的(相比之下,几乎所有其他动物有公开性交)这些问题。许多科学文献指出,比较研究方法存在明显的缺陷和如何避免它们的方法。在进化生物学、历史地质学等以历史为基础的科学学科进行的实验中,当一个人别无选择,无法通过实验操纵过去时,唯一的办法就是放弃实验室进行自然实验。这本书使用比较的方法来理解由环境问题引起的人类社会的崩溃。我上一本书《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解释崩溃的反面:为什么在过去的13000年里,不同的人类社会在上路的速度上是否存在差异?摩登基金会?本书的重点是探讨人类社会的崩溃。研究方法是比较古今社会的异同,比如环境环境脆弱性、外交关系、政治制度和其他影响社会稳定的“输入”变量的差异。我所说的“输出”变量是崩溃、生存和崩溃的方式。通过探索不同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之间的关联,我试图发现不同输入变量对社会崩溃的可能影响。...

    2022-05-02 戴蒙德《崩溃》 崩溃 戴德蒙

  • 大英帝国的崩溃与美国的诞生电子版书籍完整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者评论:大英帝国的衰落与美国的诞生在英国统治者的想象中,他们在大西洋西海岸维持了一个巨大的附庸国一百多年。这种想象也让人们感到幸福。今天给大家带来大英帝国的崩溃。美国诞生的电子书,有兴趣的请下载阅读简介1770年代初,为了挽救东印度公司破产,英国当局通过了《茶叶法案》,授予东印度公司在北美殖民地销售积压茶叶的专利权,免于高额进口关税,并且明确禁止在殖民地出售“私人茶叶”。这是对北美殖民地人民商业利益的极大损害,直接导致了“波士顿茶叶事件”的发生。英国议会中的鹰派呼吁进行惩罚性报复,此举引发了殖民者的反抗。到1774年夏末,当地叛军武装了自己,独立战争势不可挡……这本书从一个新的角度讲述了美国独立战争的起源。作者仔细研究了英国和美国的第一手资料,并以公平的语气再现了美国独立战争(1772-1775)前三年的英国人。当局与北美侨民之间的激烈冲突,并分析了本杰明·富兰克林、约翰·汉考克和托马斯·哈钦森等英国著名政治和经济人物在这一时期所扮演的角色。相关内容部分预览关于作者NickBuker,英国记者兼作家,曾就读于国王学院、剑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曾在利物浦回声报和金融时报担任记者,之后成为投资银行家,主要在香港和上海的汇丰银行工作.在他的新闻和金融职业生涯中,尼克曾在中国、印度、前苏联和美国进行过广泛的旅行。目前,他住在英国林肯郡。着有《逃离巴比伦》等。目录前言1,世界上最好的国家2。旧制度第一部分投机帝国第一章虎口第2章“黑色丑闻”:加斯比事件第3章破产时间第4章诺斯勋爵的苦恼第5章无知和不良政策第二部分运输茶叶第六章东印度公司危机第七章辉格党、西印度商人和托马斯·哈钦森第8章马萨诸塞州的黎明第9章波士顿倾茶事件:前奏第10章波士顿倾茶事件:高潮第三部分走下坡路第11章冬天的内阁第12章“必须摧毁波士顿”第13章革命开始第14章阿卡迪亚的选举第十五章美国的武装战争第16章致命邮件后记:死贵族亮点总结1771年夏天,大英帝国地图上最西端的标志是密西西比河。离河岸几英里的地方是现在伊利诺伊州的西南角。在这里,敢于从东边一路冒险的人,会遇到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林木成荫,洞窟罅隙。爬到岩壁顶端后,一片辽阔泥泞的土地展现在你面前,这里长满了玉米和烟草。再往前看,在农田和河岸之间,有一座石灰岩城垛,与一座四面八方的堡垒相连,英国国旗在上面飞舞。穿过眼前迷雾笼罩的农田,你会看到更多细节:一条护城河,要塞附近有倾斜的土方和一排军营,烟雾缭绕,太阳无法驱散。从远处看,这座要塞似乎戒备森严,但走近的游客很快就会发现各种无人看管的迹象,令人费解。门口的草长得很高。沿路是来自村庄或几个废弃农场的成堆瓦砾。牛棚里的奶牛早就消失了,只剩下几个破损的栅栏。废弃的玉米作物自由生长,多年未收割烟叶。暮色中,在这荒野的一角,游人会向在此守卫的红衣英军士兵打招呼。士兵端出朗姆酒,带他到炮台后面看看。那里,游客会发现更多腐烂的证据。城墙外侧的堤岸被侵蚀出陡峭的黄沙洼地。在黑暗中,时不时地,沙子会松散落下,被密西西比河的海浪卷走。...

    2022-04-25 茶叶建立全球帝国 茶叶建立全球帝国的原因

  • 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第七版PDF电子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者评论:疯狂、恐慌和崩溃:金融危机的历史,第七版PDF《疯狂、恐慌与崩溃:金融危机史(第七版)》在分析金融危机的基础上,阐述了金融危机的规律、规律、成因和影响,以及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影响。400年来全球金融危机的史实。非理性因素等内容,有兴趣的欢迎下载阅读。简介金融市场经常偏离理性运行。《疯狂、恐慌与崩溃:金融危机史(第七版)》在对金融危机史实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金融危机的规律、规律、因果,以及金融危机的非理性因素。过去400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研究金融危机中金融机构和金融行为的相互作用,指出投机狂潮、市场恐慌、崩盘的意外遭遇和最终规模与当时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制度不无关系,总结以往金融危机的教训。疯狂、恐慌和崩溃:金融危机史(第七版)》记录了金融业的兴衰和金融危机的轮回。《疯狂、恐慌与崩溃:金融危机史(第七版)》的读者可以获得重要启示。金融市场经常偏离理性运行。疯狂、恐慌和崩溃:金融危机史(第七版)在梳理和分析全球金融危机400年来史实的基础上,阐述了金融危机的方式、规律、成因和影响,以及金融危机的非理性因素。,并研究金融危机中金融机构与金融行为的相互作用。作用,总结了以往金融危机的教训。疯狂、恐慌和崩溃:金融危机史(第七版)》记录了金融业的兴衰,金融危机的循环,阅读《疯狂、恐慌和崩溃:金融危机史》(第七版)”,读者可以得到重要的启示相关内容部分预览关于作者CharleP.Kidleerger(1910-2003):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高级教授,国际货币问题专家,擅长从历史角度研究经济问题,二战后马歇尔计划的主要制定者之一。书籍内容章节金融危机:慢性病和困难投机狂潮、信贷扩张及相关研究论文政策影响本书的结构第二章标准危机模型分析历史和经济学危机模型国际传播机制模型的有效性明斯基模型在21世纪的真正意义第3章投机狂热市场理性个人理性与市场非理性外部冲击推测对象投机性质的国家差异第4章火上浇油:信用扩张货币学派和银行学派债务质量证券化短期借贷资金黄金交易所标准信用不稳定和“大萧条”第五章:关键阶段:泡沫即将破灭预期变化贝尔斯登、房利美、房地美和雷曼兄弟警告财务困境困境会持续多久危机的开始崩溃和恐慌第6章炒作过热与纸上财运郁金香投机狂热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商品价格、资产价格和货币政策第7章BerardMadoff:欺诈、诈骗和信用周期欺诈和腐败的分类1990年代的欺诈骗子贷款,忍者资产,大到不能判刑忍者贷款-为没有收入和资产的人提供贷款孩子和骗子窃取内幕信息欺诈与狂热欺诈和泡沫贵族赌徒腐败的媒体可疑的做法1990年代和2000年代初的欺诈行为银行的诱惑第八章危机的国际传播:1618-1930谁应对危机负责传导机制糟糕的货币危机南海泡沫和密西西比泡沫1763-1819年的危机1825-1896年的危机1907年的危机1929年危机的后果第九章资产价格泡沫的国际蔓延:从墨西哥城到东京再到曼谷、纽约、伦敦和雷克雅未克1970年代,墨西哥和其他国家的银行贷款激增1980年代,日本的资产泡沫东亚经济奇迹与新兴市场股市泡沫非理性繁荣与美国互联网股价泡沫全球房地产泡沫美国房地产泡沫。深入分析历次金融危机纵观全球所有金融危机,背后的逻辑在于债务和杠杆的快速积累和不可持续,而高杠杆是风险的来源。杠杆初期以对冲融资为主,经济增长与杠杆作用实现良性互动;中期,投机性融资活跃,资产价格逐渐偏离基本面;最后,投机融资和庞氏融资占比过大,经济金融体系极度脆弱,危机迫在眉睫,迎来“明斯基时刻”。危机的初始阶段是流动性危机,以资产负债表衰退和债务通缩周期为从金融危机到经济危机的传导机制。我们使用从起源、导火索、传导机制、影响到应对的五维分析框架,探讨全球金融危机的共性。从根源上看,货币过度发行、金融自由化、监管缺失、银行放贷失控、投机过度是危机的土壤。从保险丝,政策收紧、监管趋严、流动性低迷等外部冲击引爆了危机。从传导机制看,金融危机通过资产负债表衰退传导至银行危机和经济危机,国内危机通过贸易、外需、金融市场等链条传导至世界。从影响的角度来看,危机对经济造成了影响,金融和社会稳定产生了综合影响。从应对的角度看,政策应对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将通过及时缓解流动性危机、修复偿债能力、阻断风险扩散等方式影响危机的破坏程度。我们从五个维度的框架分析六大全球金融危机。1)2020年美国流动性危机:长期货币超发加剧了经济金融脆弱性,美股泡沫堆积,企业杠杆率居高不下。疫情只是危机的导火索。从金融周期的角度来看,这是一次彻底的清算。2)2008年次贷危机:流动性过剩、政策刺激和金融创新共同催生了美国房地产市场和股市的泡沫。随着货币政策的收紧,次贷危机爆发并迅速升级为国际金融经济危机。3)1997年亚洲债务危机:亚洲的高利率环境与金融自由化相结合,国际资本的大量流入催生了泡沫。随着美联储加息,资本外流,固定汇率体系崩溃,货币贬值,金融风暴爆发。4)1990年代日本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危机前,日本金融自由化加速,货币宽松,资产价格快速上涨。紧随其后的是政策收紧,股价暴跌。危机未得到及时处理,资产负债表持续下滑,日本陷入“失落的二十年”。5)19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危机前,拉美国家的外债急剧上升。随着美联储加息和国际贸易恶化,拉美国家偿债能力减弱,资本外流。货币大幅贬值,债务危机爆发,“失去的十年”。6)1930年代美国大萧条:生产过剩、货币政策宽松、监管不力,为大萧条埋下隐患。随后,泡沫破灭,通过金本位制、贸易战和银行倒闭升级为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对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秩序产生深远影响。在漫长的历史中,为了应对危机,不同的经济学流派诞生或复兴,革命与反革命。争论的核心是政府是否干预市场以及以何种方式干预。1)19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凯恩斯和马克思反对自由放任,主张采取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扩大需求,调整收入分配。2)1970年代“滞胀”时期,凯恩斯主义受到挑战,新自由主义出现,政府反对政府过度干预,回归古典主义。3)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重新思考自由放任,新凯恩斯主义复兴,伯南克带领美联储实施非常规量化宽松政策,MMT理论主张财政赤字货币化,将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分开政策干预处于最佳状态。应对危机的各种政策是什么,哪些更好,哪些更差?1)历次危机的实践证明,及时的政策应对可以有效切断传导链条,防止危机蔓延和深化,而盲目的放任则延长了危机的持续时间,加深了损害程度。2)货币政策对缓解短期流动性危机效果明显,但“拉绳”对刺激需求的作用有限,而财政政策在扩大有效需求方面更像“拉绳”一样有效。正确应对危机是先通过货币政策缓解流动性危机,再通过财政政策扩大需求,走出衰退。3)无论货币或财政政策如何,一切都是为了增加债务或增加货币发行量。关键是当前的债务增加能否带来未来的收益。单纯刺激消费不会导致资本形成,反而会导致债务空置,而有效投资会增加资本形成和未来收入,促进经济增长与消费扩大的良性循环。...

    2022-04-17 全球经济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 希特勒最后的阴谋:纳粹崩溃前的杀人灭绝计划PDF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点评:希特勒最后的阴谋:纳粹崩溃前的杀人灭绝计划作者杰里米・德龙菲尔德(JeremyDrofield)剑桥考古学博士、历史学家、传记作家、小说家,以快节奏、激动人心的叙事风格而闻名。其创作的《跟随父亲进入奥斯威辛集中营的男孩》曾是《泰晤士报》居首的畅销书。编辑推荐【一个令人震惊的密令,一群价值连城的囚犯,一段疯狂隐秘的逃亡史。】本书揭秘了二战结束前夕,党卫军如何集结一群价值连城的囚犯为希特勒充当人盾,而这被关押的139位“名囚”面对死亡威胁,策划、实施了一系列逃亡行动的真实事件。这些人中有欧洲总统、总理、将军、英国特工以及德国反纳粹神职人员、社会名流和1944年7月炸弹事件中协助刺杀希特勒的官员和囚犯家属。他们中有人心怀他人,有人只顾自己,有人胆小怯懦,有人慷慨赴死。一段秘史和一群人面对死亡时的真实人性被作者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情节紧张、惊心动魄。初次披露二战中未经发表的关键信息。】本书初次披露了许多从未被公开发表和曾被忽视的事件和细节,从围捕令到德国纳粹对这群特殊囚犯的可怕折磨和各方的营救,情节紧张、惊心动魄,读来令人欲罢不能,一方面,它是难得一见的二战历史资料,另一方面,它的情节更胜虚构的故事。【两位作者均是二战史领域内专家型学者。】伊恩・塞耶是军事历史学家、企业家、侦探、第三帝国专家。1984年出版过蜚声国际的畅销书《纳粹黄金》。1997年,英国外交和联邦事务部在伦敦召开的纳粹黄金会议中,他是wei一的非官方英国观察员。杰里米・德龙菲尔德是剑桥考古学博士、历史学家、传记作家、小说家,其创作的《跟随父亲进入奥斯威辛集中营的男孩》曾是《泰晤士报》居首的畅销书。内容简介1945年4月,由于德国面临失败,希特勒把第三帝国有价值的囚犯集结起来,将他们作为人质,以展开对盟军的zui后一战;并命令如果军事局势恶化,将处决全部139名囚犯。囚犯中包括欧洲总统、总理、将军、英国特工,以及德国反纳粹神职人员、社会名流,1944年7月炸弹事件中协助刺杀希特勒的官员和囚犯家属。于是一场紧张而致命的行动开始了。囚犯们为逃亡进行的种种谋划、党卫队和国防军之间的对峙、美军的疯狂营救……各方势力盘根错节,在明暗之间进行着激烈的博弈。本书披露了许多未经发表和曾被忽视的信息,综合许多碎片信息,逐渐拼出了这个"二战"中令世人震惊和着迷的故事。目录1945年欧洲地图党卫队军衔表序言第一章死亡之廊第二章血之罪恶第三章阿尔卑斯要塞第四章一路向南第五章弗洛森堡集中营第六章将死之囚第七章巴伐利亚插曲第八章死刑犯之殁第九章焚尸炉之杀戮第十章内鬼第十一章终极集结第十二章开始撤离第十三章进入棱堡第十四章因斯布鲁克特殊仓第十五章离开德意志帝国第十六章黎明阴谋第十七章死亡之约第十八章处决计划第十九章死亡之日第二十章党卫队对决第二十一章天堂危机第二十二章夹道受敌第二十三章自由解脱后记139名囚名单译名希特勒最后的阴谋,“名囚”最后的挣扎和平孕育着战争,战争孕育着和平。和平来临前是最黑暗的黎明。1945年4月二战已接近尾声,曙光即将来临,但是对于被关押在萨克森豪森集中营与布痕瓦尔德和达豪集中营的139名“名囚”来说却最黑暗的一个月。他们有的是欧洲国家的总统、总理、将军、特工,有的是德国反纳粹名流,及他们的家属,还有是地方高级军官等等。他们当中很多人已关押很多年,谋划过很多次失败的越狱;有的是刚刚关押于此,希望战争的结束带给他们的是自由的希望;也有悲观者听天由命,做好了最坏的打算,空气中笼罩着绝望的气氛并夹杂着杀戮将至的恐惧……等待他们的命运最终会是怎样呢?在柏林的地堡里,希特勒怒不可遏,因为在他的上方名存实亡的德意志帝国正在崩塌,而此刻他手上还有最后一张底牌,那就是这些“名囚”们。他希望用这张底牌来当作与盟军谈判的筹码,如果谈判失败,那么这张最后的底牌意味着要被撕毁。他的阴谋会得逞吗?《希特勒最后的阴谋》这本书将告诉你答案。本书首次披露了许多未经发表和曾被忽视的信息,综合许多碎片信息,逐渐拼出了这个"二战"中令世人震惊和着迷的故事。书中以场景式进行介绍,各方势力盘根错节,在明暗之间进行着激烈的博弈。囚犯们为逃亡进行的种种谋划、党卫队和国防军之间的对峙、美军的疯狂营救,一场紧张而致命的行动就此展开了。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写到关押“名囚”的集中营被称为“特殊圈地”,他们享受着VIP级别的待遇。在营地里,他们住的营房舒适宽敞、吃的军粮合理配比;他们不仅可以彼此对战争和政治进行激烈的讨论,还可以听广播、自由调台,可以读书看报纸;有的甚至还将监狱装饰为自家风格,裱上自家画作。看守集中营的领导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等待他们的具体指令还未下达。这样舒适的集中营底关押生活随着死亡之廊的尽头到来即将结束,这些“名囚”被不停的转移。他们在火车上醒来之时看到外面经常是一片荒凉、满目苍夷之景象,这场战争带给人类带来的是无尽的痛苦和伤害。战争,从来都不会使正常而富有正义的人们感到舒心愉悦,只会使他们在惊心动魄之余承受着巨大的苦难。看到最后,似乎每个人都有自己该有的结局,有的从政、有的回到家、有的彼此还互相联系,也有的从此消失不再知晓。战争,这个令人生惧的话题,又一次提起。战争留下的是鲜血、是落寞、是毁于一旦的家园、更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伤痛。对于战争,我从来没有接触过,因为我们一直生活在先烈们用鲜血铸成的和平年代里。和平,这个世界共同的心愿再一次被呼吁。歌德说:一想起德国人民,我常常不免黯然神伤;他们作为个人来说,个个可爱,作为整体来说,却又那么可怜。从历史角度来看希特勒是一个野心家和独裁者、战争贩。但在一部分德国国民心中,他是非常伟大的民族英雄。如果当年没有希特勒,就不会有当今世界之格局,如果当年没有希特勒,就不会有当今世界之硝烟阴影。他从一个普普通通的美术学院学生跻身到世界霸主,是何其不简单的人物!而人们崇拜他的,就是他那种敢于冒险、敢于征服世界的精神。只是他的野心过于强大,最后使他沉没在自己的野心之中。...

    2022-04-16 希特勒的奴隶 希特勒进监狱

  •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pdf电子书下载

    书名:天朝的崩溃作者:茅海建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副标题:鸦片战争再研究出版年:2014-10页数:592类别:中国历史格式:df/eu/moi丛书: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ISBN:9787108050656《天朝的崩溃》作者简介:茅海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兼职教授。先后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师从陈旭麓教授。曾任军事科学院助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天朝的崩溃》内容简介:本书大量使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朝奏折,和英国所藏中英交涉文件、日本学者汇编资料集等等,详尽考订并重建了与战争相关的大量基本史实。作者抓住几个主要人物为线索展开叙述。从武器装备、防御工事、兵员训练到作战战术的运用;从后勤、兵力动员、兵员调动到军费的来源、筹集与分配,更涉及交战国可用于战争的经济实力、负责运筹帷幄人员的心态、他们的战争观(从文化层面言)、战术观(从军事角度言)等等。这些面相在过去的鸦片战争研究中或被忽视,或语焉不详,但在本书中却得到充分的展现。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影响重大,也是中国百年国耻的开端,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精神创伤,本书对当时的人和事的评价,均从事实认定来加以判断,尤其严肃检讨清朝奏折中呈现的天朝心态,直指中国战败的深层原因。该书展现的严谨论证破除过去误谬之学术性,以及避免再蹈历史错误覆辙之强烈爱国情怀,令人读之震撼动容。《天朝的崩溃》出版十余年,流传较广,影响颇大,学术价值历经时间考验,已广为读者肯定推崇,即在海外,都成为治近代史之学者、学生,以及一般人士广泛阅读的著作,视之为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修订版全面核订了注释、引文中的错讹,重排精装,列入“三联哈佛学术丛书二十年纪念版”再刊。...

    2022-04-07

  • 大英帝国的崩溃与美国的诞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 大英帝国的崩溃与美国的诞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作者:(英)尼克·邦克,银凡译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格式:AZW3,DOCX,EPUB,MOBI,PDF,TXT大英帝国的崩溃与美国的诞生试读:序言一、世界上最好的国家让野蛮人安享他们的荒蛮之地吧。——托马斯·盖奇,英国驻北美军队总司令在1771年的夏天,大英帝国版图上最西端的标志还是密西西比河。河岸几英里外,即是今天伊利诺伊州的西南角。在这里,敢于从东部一路冒险而来的人会遇上高耸的断崖石壁,石壁上树木丛生,林木间满是洞穴和岩缝。在攀上石壁顶端后,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广阔而泥泞的土地,上面长满了玉米和烟草。再往远看去,在农田和河岸之间,有一道用石灰石砌成的城垛,城垛连着一座四面搭有炮台的堡垒,上面飘着英国国旗。穿过面前雾气弥漫的农田平地,就会看到更多的细节:一条护城河,一道倾斜的土木工事和靠近堡垒的一排营房,炊烟滞留在空中,阳光也未能将之驱散。这处要塞从远处望去看似防守严密,但走上近前的来访者很快就能发现各种无人照看的迹象,令人心生疑惑。大门边的荒草长得老高。路边是某个村庄或几个废弃的农场留下的成堆瓦砾。牛栏里的牛群早已没了踪影,只留下一些破败的栅栏。荒弃的玉米庄稼恣意生长,烟草叶也有好些年未被收割过了。暮色中,在这片荒野的一角,来访者会与在此站岗放哨的红衣英国兵们打个招呼。士兵拿出朗姆酒来,带他到堡垒的后面去看看。在那里,来访者会发现更多衰败的证据。堡垒墙壁外侧的河岸被冲蚀出了一个陡峭的黄沙坳。在夜色中,不时会有沙土松动掉落下去,被密西西比河的波涛带走。英法七年战争以法国战败告终,这是一幅当时的英王乔治三世绘制的地图,体现了18世纪60年代英国人对北美内陆地区的看法。新被征服的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的所有土地被留给了印第安人。沿着山脉由北向南的阴影部分是“1763年公告界线”,移民们不应跨越。德沙特尔堡坐落在密西西比河上,位于地图中弗吉尼亚标识“V”字母的右边,在圣路易斯以南约40英里处。(英国国家档案馆)在军队远在纽约的总部里,这处河边堡垒有一个正式的名称——卡文迪什堡,这是某位有着贵族血统的英国将军的名字,不过这位将军从未抽出时间来到大西洋的彼岸。在边疆,英国士兵选择保留原来那些法国人取的地名。法国人管这里叫德沙特尔堡,但被英国人误读为了宪章堡。到了18世纪70年代初,这里就像英制体系一样渐渐变成了一片废墟。英国从法国人手里接过了这个哨卡,它被建在靠近河口沼泽的潮湿洼地上,周围又全无倚仗之物,因而堡垒的外墙需要不断地修补,直到最后它们完全分崩离析。这座堡垒建造的根基就不牢固,虽然看着气派,但维护起来开销太大,而英国人接手后对这座堡垒的未来也没有一个妥当的规划,因此,时候一到,它注定就会崩溃。换句话说,这个哨卡就象征着英国在整个北美的处境,这是一片它所不了解的大陆,更是一片它无法完全主宰的地方。理论上来说,宪章堡的辖区包括了从密歇根湖一直到墨西哥湾沿线漫长的交通线。而事实上,英王乔治三世的官员们从未将这座堡垒的控制范围延伸到它城墙大炮的射程之外。英王在北美其他占领地的情况也大致与此相同,他在这里的地位很快就会像这座堡垒一样站不住脚。英国人在伊利诺伊州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关于帝国外强中干的寓言。这个故事里面有错误和误解,有考虑不周的计划,还有疏忽拖延和偶尔的腐败。在上面白白浪费了人力物力后,英国对宪章堡的占领以失败告终:这是未来发出的一个预兆,接踵而来的美国独立战争不仅让英国失去了密西西比河流域,随着战争的展开,英国也失去了东部沿海地区原有的殖民地。1763年,凭借在巴黎签署的一纸协议,英国开始介入美国的中西部地区。卢浮宫谈判签订的条约结束了“英法七年战争”,这场战争的一方是欧洲大陆国家:法国、西班牙和奥地利,另一方是英国和它的普鲁士盟友。法国国王路易十五割让了加勒比海一带的岛屿以及从魁北克到亚拉巴马州的所有边境属地来换取和平。一夜之间,英国人获得了阿巴拉契亚山脉之外的广阔新领域:这片领土是如此广阔,以至于英国人花了两年时间才让这片原法属领地的每座哨卡升起了英国国旗。而在协议签署后不久,对欧洲政治毫不关心的印第安土著部落发动了起义,英国不得不对此进行了血腥镇压,史称庞蒂亚克战争。战争并没有取得彻底的胜利,而是达成了一个脆弱的停火协议,因此战争结束的时候,英国兵也未能立即占领宪章堡。首先,他们必须派遣特使带上酒和弹药去拜见当地未曾参与此次起义的酋长,争取他们的支持。当这一切终于有了结果后,英国人还要想办法找出一条通向密西西比的路径,对于英军来说这将是一次完全未知的旅程。他们选择了苏格兰高地警卫团来完成此项任务。苏格兰高地警卫团骁勇顽强,可以饿着肚子在恶劣的环境下作战。这些苏格兰高地士兵从最近的俄亥俄河营地出发,乘船经过八周的时间到达了宪章堡,从一群衣衫褴褛的法国驻军手中接过了钥匙。这是在1765年的秋天。最初,英国兵们兴高采烈,觉得这块地极好。到这儿来的每位英国军官要么是地主出身,要么正渴望着加入这一阶层,他们给眼前的这片土地估价,似乎这和在英国国内拥有一份庞大的地产一样,可以带来足够的欢乐和利润。这里土壤肥沃,有熊和水牛,还有大量的野鹿可供狩猎。一个中尉称它是“已知世界中最好的国家”。不过,英国人虽然中意这里的野生动物,却无法忍受这里的人。很快他们发回东部的信件里就显露出这样的征兆——他们无法守住宪章堡。“阁下您是知道那些法国人的,”宪章堡的基地指挥官写道,“不用我说你也能猜得到他们给我带来的麻烦”。在伊利诺伊州的农村,法王路易斯留下了数以百计的移民。来自魁北克的男女老少沿河居住,种植小麦出售到西印度群岛,用野生葡萄酿酒,生活在属于他们自己的小天地里。因为不愿意继续和英国兵待在一处,大多数的法国人很快消失了,他们去到河对岸的西班牙属地,带走了他们的奶牛和牧师。留下的人则完全无视英军,他们要求使用自己的法律,自由行使他们的宗教信仰,并自行选举产生立法机构。如果说法国人是难以对付的,那么土著人就是不可理喻了。到了春天,土著人纷纷聚集到宪章堡,希望获得足够的食物馈赠来使他们挨到玉米收获的季节。这原是法国人为了不使用武力而维持和平所创建的系统的一部分,可是现在这些英国人连他们自己都养活不了。因为无法继续履行法国人留下的老规矩,很快这些苏格兰人就被敌意所包围,敌对的土著部落比尼斯湖(位于苏格兰高原北部)的马匪还要残忍。有一年,一队主战派的土著悄悄潜入了堡垒外的村舍,将一名英国士兵和他的妻子杀死在了床上。一个月后,他们从堡垒附近一个爱好和平的印第安村落中割下了更多人的头皮。而英国兵因为人数太少无法对此进行反击,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闷闷不乐地再往总部发出一封内容消沉的信。在戍边英军的敌人中,最具破坏力的还要数密西西比河。当北部上游的积雪融化,河水开始上涨,棕色的洪潮击打着弯曲的河道,直至让这座堡垒的每个角落都开始移动和开裂。苏格兰高地警卫团在完成他们的使命后就离开了此处,接手的是爱尔兰人,他们趁着冬天用石头夯实河岸,试图以此加固堡垒的墙壁,但是春天一到,石头就被洪水冲走了。而等到夏末,水位终于下降时,河床上留下的是一摊摊滋生蚊子的水洼,传染病由此在兵营和眷属区内爆发。1768年,仅在一个月的时间里,热病就夺去了60名男性以及妇女儿童的生命,只剩下几十个士兵还能端得起枪。“我们每天坐着马车外出巡视四到五次”,一个少尉写到,“那些幼小的孤儿就跟在我们马车后面,非常可怜。”每个季节都会带来新的悲惨故事,它们被源源不断地传回纽约,到达英国总司令托马斯·盖奇的办公桌上。这些加急信件读来令这位曾起草戍边计划的长官心怀悲戚。在与庞蒂亚克停战后,盖奇将军计划建造一系列像宪章堡那样的哨卡,从五大湖一直到田纳西州,就像一条铁链一样挂在这个国家的脖子上,以此来控制大片无人居住的领土。再往东,英国人希望用旧有的条约与易洛魁人保持和睦,让那些部落在他们古老的狩猎场上自由打猎而不受沿海殖民地移民的干扰。在他们之间,堡垒和条约使得英国人可以控制这里的毛皮贸易,这也是盖奇认为荒野能出产的唯一收益。这样的策略放在曼哈顿来看,似乎还算合情合理,但它的根基却像宪章堡的地基那般脆弱。英国人在伊利诺伊州的贸易物资和商品,都必须依赖1000英里外的费城的航船运输,货运线路成本高昂,用这条线路做毛皮交易很难从中获利。假使从新奥尔良向上游运送刀具和毛毯,生意不知会好做多少;但是当初英国人签署《巴黎条约》时,他们误读了地图,将密西西比河通向墨西哥湾的所有开放河道都给了西班牙国王。与此同时,易洛魁人对英国旧有的约定提出了新的要求,协议变得难以维持。盖奇要不断送出礼物和火药,并保证宾夕法尼亚和弗吉尼亚的土著部落不会受到骚扰,才能勉强让原来的约定得以为继。而每过一年,易洛魁人的条件都会变得愈加难以满足。盖奇甚至连自己的下属也无法信任。关于伊利诺伊州地方驻军中的各种欺凌、欺诈和挪用公款的丑闻的流言开始盛传:这在英国军队中是见惯不怪的事,多年来,军官们在替死人领空饷,但是身处西部边境的那些上校和少校们变本加厉,将丑闻上升到了新高度。尴尬、昂贵,并且无法管理,这让西部的荒野很快成了盖奇无法负担的奢侈品。从新斯科舍省到巴哈马群岛,在盖奇所指挥的全部领地上,只有15个步兵营的部署,完全没有骑兵。要是把工程师和火炮队都算在内,北美的英国兵总共还不到6000人,只有英国驻扎在爱尔兰兵力的一半。带着这样少的兵力和捉襟见肘的预算,这位将军无法管辖一个大陆。虽然托马斯·盖奇作为指挥官在战场上表现欠佳,但他清楚自己军队的后勤补给,花出的每一个先令他都会仔细记账。很快,他接受了不可避免的事实,在他的士兵进驻伊利诺伊州仅仅两年后,开始了撤离西部边境的计划。到了1767年的春天,盖奇将军发回国内的信件已经变成了一篇篇对边境感到绝望的文章。他反复申明应该完全放弃边境地带,不仅仅是宪章堡的哨卡,还包括匹兹堡、底特律和其他荒原上的营地。他的提议一次又一次地遭遇拖延和搁置。早在1768年,盖奇提出撤离边境的新战略就得到了殖民部长劳德·希尔斯伯勒的支持,他对北美殖民的前景持悲观的态度,但希尔斯伯勒无法让其余内阁成员看到这样做的意义。与欧洲事务或是国内的权力斗争相比,密西西比河流域看起来实在是不值得一提,关于它的决定被一拖再拖。甚至伦敦的专家们对西部荒原在帝国命运中应该扮演的角色也莫衷一是。一些专家说西部地区完全无足轻重,因为根据一份与《巴黎条约》同年签署的皇家宣言,在美国的殖民地居民应该坚定地留守在阿巴拉契亚山脉之后,沿海居住,做英国皇家的顺民。要是允许他们跨过山脉,就可能会引起另一场像庞蒂亚克那样的印第安人战争。更糟的是,移民们可能会摆脱他们对国王的忠诚,并在西部边境上建造自己的车间和工厂与英格兰展开竞争。虽然官方的说法是将内陆地区保留给土著部落,但另一些专家持不同观点,他们努力游说进行领土扩张,来为国王或他们自己赚取钱财。在矛盾的观点之间难以抉择、举棋不定的英国政府索性什么也不做,好像这一区域所带来的问题可以毫无缘由地自行解决一样。然后最终,在1771年秋天,关于伊利诺伊州的决定到了再也不能拖下去的时刻。盖奇将军派出的工程师指挥官来到了宪章堡,把哨卡考察了一番后,在夜色的掩护下,乘着独木舟悄悄离开,以躲避印第安人的伏击。在绕了许多条路后,他回到纽约,带着盖奇想要的确凿证据。到了这时,密西西比河与堡垒墙壁之间只剩下了几码宽的地面。下一个春天的洪水将会让整个堡垒崩塌。盖奇热衷于将他的军队集中到东部沿海地区,以阻止移民反抗英国皇权。他将这份宣判宪章堡灭亡的报告转发到伦敦。11月份,报告到达伦敦,送到了劳德·希尔斯伯勒的手上,他立即转呈内阁和国王。虽不情愿,英国政府还是下达了撤离令。第二年春天,随着宪章堡的城墙开始倒向密西西比河,英国兵们永远离开了那个哨卡。在帝国的边缘,英军放弃了一个又一个的堡垒,但是盖奇想要的有序撤离很快变成了一次溃败,甚至连他想要保留的基地也因为没钱维持而解体。在亚拉巴马州的莫比尔,兵营已破败到无法修复的地步,只有任其倒塌。在更北面的伊利湖,英军舰队停泊在那里的船只因无人维护而烂在了水里。即便在波士顿,军队也不得不住在海港里的一个小岛上——威廉城堡,从11月一直到次年3月间,他们所住的木棚下面都会被齐脚踝深的海水浸没。在哈得孙的山谷中,英军把守着通向加拿大的要塞“皇冠角”,这座堡垒的命运更是让当局颜面尽失。有人忘记了打扫烟囱,而另外一个人在非常靠近弹药库的一个壁炉里生起了火。1773年,弹药库将整个要塞炸成了碎片。不仅仅是军队,帝国的组织开始从各个方面瓦解。在边境上,英国政府显然已经失去了对局势的控制,移民不断向西流动,随时可能引发盖奇和伦敦政府想要极力避免的、与印第安人的战争。其他地方,在从缅因州到佐治亚的这些老殖民地上,衰退的进程虽不那么显著,但仍在发生。密西西比的失败只不过是整个帝国病症的一个表征罢了。等到放弃宪章堡的时候,英国在北美的权威已经在一个又一个的领域中不可逆转地消失殆尽。一开始就不是特别强健,而现在开始完全蒸发,在思想领域、法院法律、宗教教会,英国的权威沿着海岸线在衰竭。有时,这种衰竭赤裸裸地显现,例如波士顿茶党案。但通常这种权利的衰竭以一种隐蔽的方式进行着,在局面变得不可挽回之前,英国人甚至没有察觉到它的发生。正如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言,“一个庞大的帝国,正如一块大蛋糕,最容易在边沿处被销蚀”。因为上述事件都发生在他们世界的边缘,伦敦当局有时对这些事件的意义只有模糊的概念。虽然英国的高级官员勤奋认真,但在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前的十年间,英国国王和他的部长们并没有认真研究或分析过这个他们声称在统治着的大陆。直到他们获悉了茶叶被销毁后,英国政府才开始真正看清楚美国的情况。即使如此,他们仍希望这种对英国的不满可以被控制在新英格兰的范围之内。又过了将近一年,到1774年年底,马萨诸塞州公开彻底地反叛,而其他殖民地也出现了竞相效仿的危险。不久之后,政府下令派出英国军队攻打反叛武装,导致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而这本是一场英国人绝对不会去打的战争。这本书将从英国的角度来说明伦敦当局是如何,以及为何会允许这样的悲剧发生。它将讲述1775年春天独立战争之前的三年内,大西洋两岸日渐加深的愤怒,讲述在英国撤出荒原地区后到波士顿附近列克星敦草原和康科德桥发生骚乱中间的故事。在英格兰本土,直到1783年战争结束后才有人统计出伤亡的陆、海军人数,英方至少有2万名士兵和水手在美国、西印度群岛或在海上丧生,他们或死于战斗或死于伤口感染和疾病,军官以下级别的人甚至连一块墓碑也没有。苏格兰高地警卫团、爱尔兰人和英格兰士兵一样,为了拯救一个气数已尽的帝国而战:一个不成系统的、脆弱的帝国,既没有经过设计,也几乎无人可以声称了解它。二、旧政权这个国家装作是我们的君主。——本杰明·富兰克林,写于1773年7月,伦敦英国在美国大陆上建造的帝国总是让人觉着古怪,这个系统松散、臃肿,正如许多英国人自己那样。而且说实话,旧的殖民政权从来没有真正达到过可以被称为帝国的程度,绝不是俄国沙皇或者维多利亚女王所诠释的那种帝国。从詹姆斯敦和五月花号的年代开始,几乎每一个殖民地的形成靠的都是私营企业。他们小本经营,是独自摸索的冒险者,为了追寻利润或是为了上帝而来。每一个殖民地的建成都是一次伴随着错误的痛苦试验,却很少得到伦敦方面的有力引导。以最早的弗吉尼亚、新英格兰和巴巴多斯的种植园为例,原因很简单:在英国内战开始之前,君主制的政权长期遭受着财政危机的困扰,根本没钱在海外建造一个属国。国王勉强才能从议会那里拿到税金,这其中的原因都够再写一本书了,詹姆士一世根本负担不起帝国到大洋的另一端去冒险。他的儿子查理一世也面临同样的困境。只是偶尔,斯图亚特王室不得不进行干预,如在1624年,他们将弗吉尼亚划为皇家殖民地,因为经营该殖民地的公司已濒临倒闭。即便如此,因为缺钱,他们永远不可能仅靠皇家法令就能统治马萨诸塞州或是切萨皮克。无论怎样,君主国只是让公民个人去承担移民和开发殖民地的风险。一些清教徒移民是为了在科德角的海滨找到救赎,其他人是为了获得土地或海狸皮。有时他们的动机又很复杂,历史学家们对他们到底为何而来争论不休,很多人来得并不情愿,他们是些罪犯或契约仆人,被地方法官或急于摆脱他们的亲戚送上了西去的轮船。到了1642年内战的时候,在北美的英国移民已约有5万人,分布在沿海区域和加勒比海地区,基本依照他们自己的法律和习俗自治。这是一个很不齐整的帝国——“广阔而自在”,爱尔兰演说家埃德蒙·伯克说——但她是忠诚的,丰饶的,商人和投资者可以出资扩张领土:有这三点,足以让英国当局乐于维持这个系统的现状。只有一次在斯图亚特王朝时期,一位国王不断尝试推行一套严格的管理体系。信仰天主教的国王詹姆士二世,在他短暂的在位期间,试图将美国的殖民地财产像国王的封地那样进行支配。在与竞争对手荷兰打了三场不分胜负的战役后,英国至少确保了他们对曼哈顿岛的控制权。长话短说,詹姆士国王任命了一名总督,埃德蒙·安德罗斯爵士,把纽约和新英格兰划归到皇家的独裁之下。这段插曲在史书上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个脚注,还有痛苦的回忆,尤其是在马萨诸塞州,但是很快这段统治就结束了。1688年到1689年的光荣革命将詹姆士二世推下王位,恢复了新教徒对王位的继承。在美国,旧的殖民体系得以恢复、改进并得到了加强,但绝没有任何接近专制统治的地方。之后,斯图亚特王室开始流亡,英国国内环境变得更加稳定,整个国家减少了对宗教的狂热,增加了自上而下的有效管理。到了1714年,当国王乔治一世从汉诺威抵达英国时,这个国家已经具备了现代政府的雏形——常备军、可靠的税收和中央银行,即英格兰银行。在接下来20年里,大部分时间这个国家都处于和平状态。但即使这样,当他们本可以改变经营属国的模式时,英国人依旧保留了让私人经营的体系,因为这套模式看起来一直运转得非常好。他们想当然地认为殖民地的益处在于输送出木材、糖、焦油和烟草,或作为一种手段来防止西班牙和法国吞并大西洋。而那些新美国人既是新教徒又爱国,并能够管理好他们自己的事物,为何还要浪费公款增派一大群皇家官员过去呢?当然,每个殖民地是应该有几位皇室委派的官员和必须遵守的规矩。每个新的种植园都需要获得皇家的批准,由英国政府的白厅签章,印发一份特许或执照,明确规定领地的范围和许可的事情。虽然文件很长,并且充满了法律术语,但实际上却留出了相当大的自由空间。每个殖民地都有一个立法机构来制定法律、收缴地方税,还都各自配有民兵武装。除了不能彼此开战外,英国对这些殖民地完全禁止的事情只有两件:美国人通过的法律绝不能与英格兰的法律相冲突,以及殖民地绝不能损害到英国的经济利益。否则,这个属国就毫无益处了。每个殖民地都必须服从英国的《航海条例》,这是一系列在1651年到1696年之间通过的法令,要求所有贸易必须使用英国或其殖民地的船只运输,经由英国的港口;但除此之外,这些美国殖民地可以为所欲为。包括弗吉尼亚州和马萨诸塞州在内的大多数殖民地,都配有一名英格兰派来的皇家总督担任州长,监管他们的立法机构。这些总督过来为任一期,尽其所能地大捞一笔。其余地区的地方长官都是自己选举产生。马里兰州和宾夕法尼亚州这两个地方很特殊,地方长官由英格兰本土的凯尔菲特和彭斯家族世袭传承。这个体制是混乱的,却似乎行得通,只要你是白种人、信仰新教并且是自由身。因此在18世纪上半叶,伦敦对这里的管控还是相当宽松的。除了战争时期以外,英国一直在远处观望,看着美国发展。交由美国人自己管理的殖民地获得了很好的发展势头,轻轻松松就实现了英国的夙愿:新增一个丰盛的海外财富来源。到了18世纪40年代末,在英属北美殖民地上居住着包括奴隶在内的200万人口,而且全部是工人或是消费者,有着巨大的潜在附加值。英国当局时常会进行数字统计,让他们的领地拿出一张资产负债表来。虽然数字并不精确而且难懂,但是任何人都可以看出美国殖民地的增长是如何迅速,不仅仅是人口,还有为大西洋两岸带来的巨大财富。烟草、大米、靛蓝染料还有糖浆源源不断地越过大洋而来。而英国则向这些殖民地输出手工业产品。羊毛服装、钟表、枪支弹药,谢菲尔德的钢铁,来自伦敦的家具,还有五金器件、图书和丝绸:几十年间不断增长的贸易潮为宗主国带来了红利和就业。只有一件事是明显缺失的。对于从马里兰州和弗吉尼亚州运回的烟草,国王和议会通过向英国的烟民们加收关税而获得了可观的财政收入,而殖民地的居民却只向政府缴纳了非常少量的税金。这是整个属国体系中的一个缺陷吗?有些人或许会说是的,因为皇家海军每年耗费几十万英镑用于保护这些航道,但大部分时间这个问题都被视为是隐蔽的和技术性的。只要英国与殖民地的贸易持续扩大,船只往来不断,那么这个属国就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她创造出的财富也间接让英国政府的腰包鼓了起来,因为日益繁荣的英格兰增加了政府国内税收的收入。这样的贡献足以体现出拥有这个属国的价值了。正如艾萨克·牛顿先生对宇宙的设想那样,这个体系像发条一样运行得分毫不差,并且更加顺畅,因为那些美国人似乎是那么的忠心耿耿。要是英国国内的政治家们能够屈从于一时的心血来潮,偶尔去读一读殖民地的邮件,也许就会产生怀疑。在那些信件中,尤其是新英格兰地区,可能会发现一些叛乱的迹象。在18世纪20年代,波士顿的劳动人民有一个政治领袖——以利沙·库克,他为了赢得选举而自建了党派团体。据说有人在酒馆里听见库克酒后发牢骚,叫骂着说要独立;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伦敦派来的间谍会发现更多同样的事情,主要是在马萨诸塞州,但在南方也出现了这种情况。了解自身历史的美国人在看待叛乱和自治的问题上会认同传统清教徒的观点。当帝国干涉过多的时候,他们会想起埃德蒙·安德罗斯的专制,并相互讲述斯图亚特王朝当年迫害教徒的故事。有时他们甚至会追随库克的领导,并私下抱怨着,想要不再效忠国王。这样有关殖民地独立的言论被报回伦敦,引起了不安和惊慌,却没持续多久。像库克这样闹独立的人往往被看作是只知道喝朗姆酒并且满腹牢骚的人,而就此作罢。所有人都知道这些美国人是反天主教的,并且大多数都是盎格鲁-撒克逊人:这些身份特征保证了他们的友好和可靠,正如他们在对外战争时所表现出的那样。虽然对遭受的损失会有怨言,这些殖民地居民总是能在抗击西班牙人或法国人时挺身而出。那些美国人和他们在宗主国的亲戚,出于同样的爱国主义动机而协同作战。最棒的是,武装起来的美国人非常善战,虽然他们的战术并不正规。他们打了不少胜仗,带回的战利品和更多的土地,让这个帝国的属国在自己的道路上从容前进。或者至少在英国当局看来是这样,直到国王乔治二世执政的中后期为止。在那时,帝国的景象就像是英国人收藏的油画那样,呈现出更加微妙的明暗对比。在18世纪40年代,英国的一些官员开始构想一个全新的殖民体系,更严格并且统一。在英国国内,议会已经逐渐成为英伦三岛至高无上的权力机构,并废除了有碍这一进程的地方习俗和各种特权。为了提高执政效率,似乎海外属国也应该执行同样的政策。在战时,美国松散迟钝的老机制有时会妨碍抗敌的战斗力。即便是在和平时期,殖民地也时而会因为一些地方事物与伦敦方面发生争执,地方长官就是不能与他的立法机构见解一致。这些分歧涉及财务方面、人事的任用,还有包括与印第安人的边界问题以及殖民地总是印刷大量纸币来让货币贬值的做法。因此英国当局开始调整这个体系,赋予地方长官更多的权力来规范这些殖民地。但进展却非常缓慢:因为国王的大臣们虽然想在美国拥有更大的权力,但议会对大洋彼岸事物的态度仍然是暧昧而犹豫的。然后在1754年,与法国的另一场冲突在俄亥俄山谷爆发了。到了1756年,它已经升级为一场全球战争,这让英国对其属国政策的每一个方面都浮现出了新问题。到了“七年战争”结束的时候,北美的未来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对英属北美殖民地政治体系的改革已势在必行。这场战争耗资巨大,伦敦方面觉得殖民地必须相应地补偿这笔开支。亚洲、德国以及美国西部和加拿大都成了战场,这场战争导致英国的国家债务翻倍。到1764年,债务超过1.3亿英镑,这个庞大的数字比这个国家的年度经济输出总量还要多出20%。即便如此,联合王国仍然完全具备支付能力,几乎没有可能发生财政危机或违约。虽然外债巨大,但英国总是可以应付,因为借款利率低,并且大多数国家的债务是无限期的,也就是说可以永远不必归还,只要英国政府支付债券的息票即可。通过长期的经验,国王的财政部当然清楚如何在和平被宣布后尽快削减军费预算。虽然财务状况暂时平稳,国家却不敢掉以轻心。财政部不得不为下一场战争及其可能带来的负担做打算,而不是想着刚刚取得的胜利。在七年的战争期间,税率大幅上涨,最高占据了约9%的国家总收入。用21世纪的标准来衡量,这个数字很小而且是可控的,但在18世纪60年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几近赤贫,没人相信大政府——税收已经不能再高了,否则就可能引起议会和街头的动乱。在战争期间,啤酒、葡萄酒和杜松子酒的关税攀至新高。当乔治三世到德鲁里巷去看戏的时候,他在走廊里遭到了人们关于麦芽酒价格的诘问;当他的部长们试图给苹果酒加上一种新税时,抗议者多到了无法再坐视不理的地步。因此,由国王的首席部长乔治·格伦维尔牵头,英国政府试图整改他们的属国——处在自主开发状态的美国。英国必须重建其借债能力,这样时机一到,就可以再次击败法国波旁王朝的军队。在财政重建的任务中,美国必须首当其冲。原因很简单,英国国内的陆海两军都被大力削减,而北美殖民地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在七年战争之前,英国在北美用不到1000的兵力凑合着应付日常防卫。战后,初步估计需要增加十倍的兵力来巡逻边境,防止魁北克反叛。这又是一大笔开支,每个人都必须为此做出一些牺牲。从1764年开始,格伦维尔推行了一系列他认为合理、温和的殖民地改革。在议会的全力支持下,他任命了新的官员、法官和一个总部设在波士顿的海关委员会,来确保殖民地为出口的砂糖和糖浆支付每一分钱的关税。他也逐步引入了新税种,为保护英国债权人的利益,对发行纸币实施了严格的新限制。在格伦维尔看来,他是真的别无选择。当时的英国政治家有两项最重要的职责:保卫领土,这主要依靠海军的力量。还有就是保卫国家的税收,有了这些税收才能养活海军的舰船。他从未指望美国人能够完全负担起他们海岸线上增大的军队开支。即使是伦敦政界中最为鹰派的人物对此也从未料想过。不过格伦维尔想要北美殖民地做出适当的贡献,只有这样才说得过去,也才像话。他还一直抱有另一个目的,这已是路人皆知的秘密。格伦维尔和他的同事们推行新的殖民法律法规,希望将美国变成像爱尔兰那样:一块被征服的领土,虽然居民有他们自己的法律和特有的信仰,但每个人都知道谁是最高当局。尽管贫穷,爱尔兰人必须为驻扎在他们中间的英国军队支付开销:虽然这导致了爱尔兰方面与伦敦当局的频繁争吵,这个体系却从未有过丝毫改变。自都铎王朝开始,在任何一次与爱尔兰的争论中,最后说了算的都是威斯敏斯特的伦敦议员们,并由一位英国勋爵在都柏林确保爱尔兰的从属地位。为了不留下任何怀疑的余地,1720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宣告法》,该法案彻底明确了爱尔兰的地位。在必要的时候,英国可以为爱尔兰制定任何法律,而爱尔兰必须服从。虽然理论上如此,但英国也不是扬起鞭子来要挟,爱尔兰就会毫无异议地服从。爱尔兰如此靠近却又如此遥远。受到乔纳森·斯威夫特那绝妙文章的启发,每个年代都会有爱尔兰作家接二连三地跳出来,抱怨英国的不公。1760年之后,爱尔兰一次又一次地出现了小规模的叛乱,有时是用长矛或手枪,有时是以和平的方式。在利菲河边他们自己的议会里,天主教徒们虽然连坐着的地方都没有,但是反抗的精神却在那里得以延续。每过几年,爱尔兰下议院就要费尽口舌来推迟一些伦敦发出的不受欢迎的倡议,或要求获得他们急需的经济上的让步。在北美,殖民地密切注视着爱尔兰,因为爱尔兰的情况和他们自身有相似之处,这样类似的抗议或抵抗就会有更大的成功机会。英国在大西洋西岸想要扬起鞭子,却有心无力。在沿海城镇,即便是在格伦维尔的改革后,乔治三世能号令的人也只有那么一小撮受薪官员。在最大的殖民地弗吉尼亚州,除去海关,受命于国王的官员只有17人。马萨诸塞州的皇家官员就更少了,这让保守派们感到沮丧,因为他们清楚日后以利沙·库克轻易就能胜过他们。在这里和北美的其他地方,英国当局只能做美国人允许他们做的事情。殖民地的议会和爱尔兰的一样,却更加有效地给英国当局制造了无尽的麻烦。有无处不在的律师,媒体的煽风点火,加上当地的惯例和对本地的了解,移民们跟任何想要他们遵守规矩的英国长官玩起了障眼法。在革命开始之前,殖民地的议会将这样的手段发挥到了极致,这不是因为他们想要脱离帝国,而是因为他们喜欢之前的生活——在乔治·格伦维尔到来之前的日子。从波士顿到格鲁吉亚,英国不能迫使美国人做任何他们不想做的事。但英国却试图这样做,这就是问题的所在,因为简单的对抗政策完全行不通。隔着3000英里的距离,没有优势兵力和更多的皇家官员,怎么会行得通呢?而每一次强制的失败都让殖民地变得更加难以控制。英国一次又一次虚张声势地摆出权威姿态,只引起了美国人的敌对。在最好的情况下,英国人被看作是冷漠和无能的,而在最坏的情况下,英国人会被描绘成自由的敌人,像斯图亚特王室一样阴险。所以,正如英军控制密西西比的计划一样,格伦维尔的殖民地改造工程也是注定失败的。1765年,下议院通过了他恶名昭著的《印花税法案》。这是他直接向美国人征税最大胆的尝试,法律和其他文件都要交税,这引发了一场反对的风暴。最严重的骚乱出现在波士顿、纽约和罗得岛。沿海殖民地对英国进口的货物实行了联合抵制,大洋两岸的报纸都预言这个属国即将走到尽头。到了当年的年底,格伦维尔因为私下里和国王的一次争吵而被削职。乔治三世向来不喜欢他的这位首席部长,因为格伦维尔总是像对待没有完成家庭作业的学生那样对待他的国王陛下。以罗金汉姆侯爵为首的辉格党组成了新一届政府,辉格党成员大多出身贵族,自认为是这个国家天生的领导人。他们怀着好心,试图纠正那些在他们看来格伦维尔犯下的错误,却很快犯下了他们自己的错误。惊觉殖民地的动荡可能会影响到英国国内的经济,罗金汉姆的辉格党废除了印花税。要废除印花税,他们需要在议会中赢得辩论,这并非轻而易举,立法者们并不愿向殖民地的要挟低头。每个人都知道美国人的口号:“无代表,不纳税”。废除印花税,就等于承认了美国人的要求是合理的——一个没有他们参与选举的议会无权向他们征税。为了挽回面子,并赢得议会对废除印花税的支持,辉格党被迫通过了另一项法案——仿照1720年爱尔兰《宣告法》编写的,对北美殖民地的法案。《宣告法》被通过的时间是1766年年初,它坚称英国议会在北美的每寸土地上都保有完全主权。印花税虽然没了,但英国仍是最高统治者的原则却幸存下来,英国有权在未来征收其他税目,当然侯爵希望可以避免出现这种痛苦的情况。在辉格党眼中,这是合理的妥协:废除印花税法案,同时清楚地声明自己的权威。但他们的做法远远未能带来新的和谐阶段,而仅仅是给未来新的争端播下了种子。从那一刻起,英国内部关于对待北美态度的两种相反政见之间的鸿沟就形成了。一边站着要投票废除印花税的议员;而另一边,他们的反对者谴责废除印花税是懦夫的投降行为。因为议会很少讨论殖民地的事务,大多数时候这种分歧的鸿沟是看不见的。然而,这样的鸿沟成了英国政治地理一个永久性的特性。迟早有一天,那些对美国持强硬态度的人将重占上风,而当他们得势后,就可能会复活乔治·格伦维尔的计划。接下来轮到罗金汉姆的辉格党下台了,这也让乔治三世松了一口气。国王曾准许他们对美国的自由主义立场,却对此深怀疑虑。一年多之后,另一届英国政府开始了对殖民地征税的新一轮尝试。这些税目被称为“汤森德关税”,征收的范围包括纸张、铅、油漆、玻璃和茶叶——都是美国从英国进口的产品。新税再次引起了抗议的风暴,殖民地再次联合抵制与宗主国的贸易。面对波士顿的无政府状态,劳德·希尔斯伯勒在1768年秋季派出了军队,占领城镇进行维和。18个月后,1770年3月,地上还残留着六英寸厚的积雪,英国的一个哨兵和一群波士顿人之间发生了口角。一队英国兵赶到后用火枪向在场的人射击,造成五个男人和男孩中枪,他们倒在烂泥地上渐渐死去。然而我们选择将波士顿惨案的受害者描绘成暴徒、旁观者或美国爱国者——这个事件是场灾难。对塞缪尔·亚当斯这样的波士顿激进分子来说,他们是以利沙·库克精神的继承者,这场屠杀是暴政和阻力的象征,应该被当作五月花号或光荣革命那样来每年纪念。因为害怕在当地引起内战,英国从波士顿城撤出了军队。于是我们就来到了这本书将要开始的地方。英国国内政治经过多年的动荡——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对此说过,英格兰国王更换他的内阁就像换衬衫一样频繁——乔治三世总算找到了一位他可以信任的忠诚仆人,他就是诺斯勋爵,英国财政部中的顶梁柱。1770年年初,就在波士顿惨案发生之前,他出任了首相。虽然他欣赏乔治·格伦维尔,并且总是投票支持他的政策,但诺斯似乎在一段时间内与殖民地达成了新的和解。对汤森德关税重新审视一番后,诺斯做了一件讲求实际的事。因为该税的收益总是很小,诺斯勋爵废除了汤森德关税,却保留了最重要的一项,茶叶税。在此之后,美国的怒火冷却了下来,或者说是看似如此。一段平静的时期开始了,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很快平静就被打破了。在边境荒原上,英国人全线撤退;在沿海附近的城镇和农耕区,对英国的不满从未真正停止过,只是暂时处于休眠,等到时候一到就会再次爆发。流沙从始至终都存在着一个同样的老问题:在北美,英国人拥有的只是一个虚构的属国。就像是一堆随意镶嵌的拼贴,这些殖民地被毫无规则地拼接在了一起。每一块被组装进来的拼贴图案都是因为英国机缘巧合刚好赢得了某场战争,这些殖民地的布局不曾依照任何计划。它们从未有过掌舵的专制君主——无论仁慈与否,来将整个体系当成一个整体看待。相反,这里的殖民地体系一直保持着它原有的样子——分散并且多样化,与其说是一个属国,不如说更像是一个联盟或邦联。美国包括多个省份,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地方议程、经济和风土人情。最终起来反抗的13个殖民地各不相同,他们对自己的边界、宗教信仰和内部由谁来管理都有着不同的看法。以英国人的角度来看,似乎每一个殖民地都充满了恼人的争吵——敌对派系之间为了权力和地位吵得不可开交。要是在威斯敏斯特能有一位英雄般的政治家,情愿先埋头了解美国的详细情况,然后再超出这些细枝末节,拿出一套明智的全新程序来取代乔治·格伦维尔那些有缺陷的提议,对属国进行改造,就有可能在财政或军事上创建出新秩序来,但是并没有这样的英雄。在18世纪70年代初,伦敦的政治精英很少会想到美国。看他们买的报纸就会清楚这一点,这和当今政客们与媒体之间的紧密关系是一样的。完全商业化了的英国媒体寻求为读者带来他们想要知道的东西。因此各家报纸都热切注视着欧洲大陆上发生的每一场阴谋,却只留给殖民地豆腐块大小的专栏。这种不对称的存在是危险的,美国人追踪英格兰的新闻就像上瘾了一般,不断寻找表明英国政府想法的线索;而英国人只有在受到某种刺激后才会不得不去看一下美国的新闻。虽然出现了印花税危机,还有接下来的汤森德关税之争,英国国王和他的部长们也不觉得有任何理由需要去深入研究美国的事务。他们的目光落在了别的地方,欧洲和亚洲。而环视美国,一些观察家充满了乐观主义的看法,另一些看到的只有危险和不确定性。随着美国最终危机的日益临近,英国的乐观者们找到了一个有说服力的发言人——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也是诺斯勋爵的朋友:吉本后来在1774年进入下议院,投票支持对新英格兰实施最严厉的制裁。当时他正着手撰写《罗马帝国衰亡史》的第一卷。这本讽刺叙事书大部分都持有怀疑的态度,其中一些是令人震惊的——吉本没时间理会基督教的虔诚,但这本书里有这样一篇文章《概述罗马帝国在西方的衰落》,作者写了一个有关进步和繁荣的快乐故事。身处舒适的书房,在吉本看来,未来没有什么好恐惧的——大英帝国不会像罗马那样。在这位学者的所见之处,到处都是智慧的成果和进步。他看到这些成果正撒向全球的每一个角落,将新旧两个大陆都包裹其中。在艺术、科学、工业、商业,甚至是外交领域,吉本看到人类在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领导下取得了无尽的成就。最重要的是,他相信自己所谓的“万国公法”。虽然欧洲似乎总是动荡不安,吉本坚信理性最终会占上风。在每一个王国,尤其是他自己所在的国度里,他看到受到启蒙的人民和他一样相信和平与节制。欧洲已渐渐形成了权力的平衡,没有哪一个国家处于完全支配的地位。英国海军站在正义与公平竞争的一方随时待命,吉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他得出一个他所谓的“一个令人愉快的结论”:“人类真正的财富、幸福、知识,也许还有美德都随着过去的每一个时代而增加,并且仍在继续增加着”。这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饱学之士,执笔代表了英国精英中的精英。他用庄严的句法传达了一个宁静而充满希望的愿景。但爱德华·吉本是一个可以用20年闲暇时间来写书的文人。对诺斯勋爵和英国内阁这些英国贸易和事物的操作者来说,未来看起来却不那么乐观。在心情更好的时候,他们能与吉本的乐观产生共鸣,像他一样认为英国代表着进步。但是大多数时候,他们的心境会非常不同,因为他们环视全球,到处可见的是不法行为和冲突。在18世纪70年代初,诺斯和他的同僚感到他们眼下的基本形势发生了变化,而且他们也说不准事情会如何收场,正如他们无法追踪密西西比河的潮流那样。出了英吉利海峡,英国国王和他的部长们几乎没有任何可以信任的朋友,反而有许多敌人和竞争对手。到处都是预言战争的黑暗言论。在孟加拉,英国建立了另一个属国,由东印度公司来出面经营。但是往好了说,这个公司的策略是可疑的,而往坏了说,这个公司是在腐败和自掘坟墓。对公司的管理没有目光长远的改革,英国内阁担心有一天印度可能会完全落入那些与法国结盟的印度贵族手中。而在离家更近的欧洲,他们看到的只有一片混乱。图片最右边的乔治三世睡在他的王座上,而凯瑟琳女皇和她的普鲁士、奥地利盟友们正在瓜分波兰。这幅1772年的漫画讽刺英国在国外的影响力日渐减弱。(美国国会图书馆)局势远非稳定无忧,力量制衡的天平眼看就被打破。法国是永远都不能信任的,西班牙也一样,而奥地利仍是一个潜在的敌人。在东面,内阁看到了新兴的军事国家——俄国和普鲁士,都各自怀着扩张的野心。在英国人眼中,易北河之外的封建势力对国际法摆出了一副冷嘲热讽甚至是刻毒的态度。欧洲大陆的另一场战争可能一触即发,而如果英国不得不再次介入德国、波罗的海和地中海,结果可能就不是再一次的胜利。皇家海军掌握着海上霸权,而在陆地上,英国的军队就不是敌人的对手了。英国国内的情况还包括了她自身的风险。爱尔兰再次出现反叛,这一次是在其北部省份,阿尔斯特的农民武装反抗他们的地主。在伦敦还有派系纷争、骚乱与不和,这些被认为是无神论者和自由思想者煽动挑起的。与此同时,玉米的价格急剧上升,惊动了内阁,当然也在穷人当中引起了恐慌。一场经济的巨变才刚刚开始,这个长期、缓慢而复杂的过程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英国工业革命。当时没人用这个术语来描述经济正在发生的变化,但变化就在发生,诺斯和他的同僚们感受到了这些变化最早带来的影响。在其初期,诞生在英国的现代工业带来了巨大的机会,令人兴奋并且提高了生活质量,但它也给经济带来了令人不安的高峰和低谷,出现了满是痛苦和创伤的时期。在此背景下,白厅的政客们不得不向殖民地的动荡妥协。无论多么希望能像吉本那样自信,他们就是无法不受事件的影响,无法冷静、明智地看待美国的危机。因为殖民地地处偏远,在危机的间隔、殖民地看似平静的时候就很容易被遗忘。被太多其他问题牵着的英国人没有看到他们在北美是多么岌岌可危。惯性取代了政治才能,直到帝国的机构被腐蚀到无法挽回。当最后波士顿倾茶事件让他们不得不直视这些殖民地的时候,他们没有用吉本那样乐观的心态去看待,而是它的反面:悲观地看到了无政府状态和叛国。在最后,他们将殖民地看作是一个陷入动乱的非法之地,这导致了他们对新英格兰动武。这本书可以说是带着同情与体谅对失败一方进行了探究,主要从英国政客和英国公众对这场失败的看法入手,为此我们必须试图进入他们的头脑中去了解他们所想。这本书不偏袒任何一方,诠释了英国是如何以及为什么会跌入这场始于列克星敦的战争。在英国方面,会有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诺斯勋爵,而另一人是他的朋友和亲戚,也是英国的殖民地部长——威廉·莱格,也就是达特茅斯勋爵。这两个人都是正直的。用他们时代的标准来衡量,二人都堪称是美德的典范,他们的私生活纯净无瑕。若论对政治的精通,诺斯勋爵绝非外行,在他同时代的政治家中鲜有能出其右者。但即便以他的才干品德,也不能奢望弄明白美国将要给他带来的挑战。众所周知,引发独立战争的连锁事件是以一种奇怪、甚至是好笑的方式开始的,因为一件日常商品而引发的争吵,当时几乎没有人预见到这会引发一场革命。这个商品就是茶叶。当初诺斯勋爵废除了大部分的汤森德关税,却保留了茶税,他的做法仅仅是推迟了与殖民地的另一场大冲突。这些来自中国的茶叶每磅要征收3便士的关税,而税收象征了英国人对其霸权的宣示。茶税迟早都将引起另一场像印花税法案通过后那样严重的危机,而且这是一次无法用和平手段来解决的危机。英国东印度公司控制着全国的茶叶贸易,但是到了1771年的夏天,这个公司却遭遇了一场灾难。因为茶叶积压卖不出去,到了第二年,公司已濒临破产。最终在诺斯勋爵的默许下,公司试图将过剩的茶叶运到美国。当时就有一些精明的议员表示反对,警告如果这些茶叶还带税是会引起民愤的;接着几个月后,波士顿港的一群工人和知识分子亲手揭幕了这一决定性的时刻。1773年12月,波士顿人民将东印度公司的茶叶倾倒在水中。出于愤怒和震惊,英国政府出台了一揽子新的法律和处罚作为回应,想给殖民地一个教训,教他们学会顺从。到了第二年年底,新英格兰已经起义反抗。这一切都不是偶然的,茶叶也并非重要因素。茶叶能引起一场革命,这本身就是件匪夷所思的事。波士顿倾茶事件的发生是因为英国人所建立的这个体系存在着最根本的缺陷。英国实际上是两个相互重叠的帝国:不仅仅是官方的、带有驻军和总督的政治帝国;同时也是一个依靠债务来维持的商业帝国,这个帝国是私营的、非正式的。虽然一些政客想要的只是权力,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越大的权力越好,但在18世纪,让英国人更感兴趣的绝对是金钱。利润几乎是他们在海外一切活动的目标,所以在现实中,他们更看重的是商业帝国,甚于他们在版图上扩张的领地。在这个商业帝国的中心,是繁荣的大宗商品贸易。不仅有东印度公司从中国带回的茶叶,还有来自查尔斯顿的大米,切萨皮克的小麦或烟草,更不用说还有印度的棉花,加勒比海的砂糖。全球交易体系已经开始在这里形成,除了交易上述产品还有其他更具异国特色的产品。在1750年后的20年间,贸易量不断飙升,创下了引人瞩目的新高度。1772年,软性大宗商品已占到了英国进口货物总量的近一半。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英国人创建了一个交易系统,类似于一个巨型的对冲基金,对非洲奴隶和中国农民种植的作物进行投资。这个系统复杂并且不断变化,操作交易在伦敦、利物浦、布里斯托尔和格拉斯哥进行,由无数的工厂和农场来养活,并向全球扩散——从马里兰到加尔各答一直再到广州。对诺斯勋爵和财政部来说,对冲基金已经成为帝国收入的重要来源。全球大宗商品贸易占到他们税收收入的1/4;对商人和种植园主来说,这是非常赚钱的,它让北大西洋和热带洋面上出现了数以百计满载货物的船只。但这个巨大的交易系统在本质上却是危险和不稳定的。人们大举借债来押注茶叶、砂糖和烟草的价格,或购买生产这些作物的土地。面对天灾人祸等多种风险,大宗商品交易能让人倾家荡产就像它能一夜造富那样容易。而当一处出现了资金断裂,系统就有可能会整体坍塌。在这场游戏中,东印度公司是最大的玩家,也是最激进、对冒险最上瘾的一位。和所有炒家一样,东印度公司的董事们一直在搏运气,直到最后公司被他们自己的野心压垮,留下诺斯勋爵来为他们收拾残局。而诺斯勋爵在这一过程中犯了一系列致命的错误,引发了殖民地的革命。下面让我们跟随一位即将到达亚洲海岸的英国船长,来看看这场溃败是如何开始成形的。第一部分投机帝国从中国到加勒比海,英国人的私有经济帝国过于依赖海运,在大西洋的西岸,他们无法控制不羁的侨民,当地人习惯于不顺从。或早或晚,帝国中这两个不稳定的元素,政治和经济,一定会碰撞到一起,产生的危机是如此深刻,连国王和他的大臣们也解决不了。第一章猛虎之口中国位于世界的中心,四周被海洋包围。——一位乾隆皇帝统治时期的中国地理学家他们在狂风暴雨中抵达了中国的海岸。时值8月,季风使天空变得湛蓝,虽然他们快速穿越了苏门答腊群岛,但一路上仍旧险象环生。雷暴的运动速度比他们更快,好像在追逐着加尔各答号,一路上对这艘船紧追不舍。大雨浸透了甲板,雷声犹如大炮轰鸣,震耳欲聋。这是一艘新船,刚从泰晤士河畔的工厂里制造出来,船长是一位名叫威廉·汤姆森的年轻人,这是他第一次大权在握。通过折线形迂回前进,加尔各答号沿着越南的海岸线进入了中国南海的正中央。这是当时最安全的路线,即便这样,仍有许多潜在的危险:环状的珊瑚礁、浅滩和暗礁,尝到它们苦头的英国船只的残骸就躺在它们下方海底的泥沙中。每一个黄昏的日落时分,汤姆森都凝视着地平线,寻找古铜色的云朵,这是他唯一知道的台风将至的预兆。终于,在1771年8月20日午后不久,汤姆森透过雨幕看到一列礁石,看起来就像一排参差不齐的牙齿。澎湃的海浪从船的东面涌来,使船体像只肥猪一样摇摆起来,波涛中出现了一座岛屿,接着又出现了另一座紧挨着中国大陆的岛屿。他找到了一个早年航海中在该地区见过的地标,并看向他的航海图:海岸以南六十英里就是澳门港了。距他们离开英格兰已经过去了七个月:这并不是这个季节最快的航行,因为中途发生了事故,甲板上的水手死了,他们不得不停在爪哇岛上进行休整。即便如此,汤姆森还是把他的船安全带到了广州,寻求茶叶、瓷器和利润。这是令人疯狂的一年,东方贸易正处于繁荣的顶峰,而这样的繁荣已经持续了近十年,并将在一件近乎灾难性的事件中宣告结束。30艘商船从欧洲到中国进行长途运输,其中2/3来自英国,像汤姆森一样打着东印度公司的旗号。在交易旺季的所有船只中,汤姆森的船恐怕是最繁忙的。在第二年的春天,当加尔各答号返回伦敦时,在一队带回9000吨茶叶的欧洲舰队中,它装载了最多的货物。为什么他们要驾船远航,费尽周折地带回数量如此巨大的茶叶呢?因为对英国人来说,茶叶绝不仅仅是一种日常早餐桌上的普通饮料。相反,茶叶已经获得了一种更为尊贵的地位,成了一种值得雄心勃勃的强者为之奋斗的奖励。茶叶是少数的大宗商品之一,像今天的原油和铜一样具有广泛的用途,远超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茶叶的贸易跨越半球,带动各种各样的齿轮转动起来。茶叶是投机买卖的对象,是国家就业和税收的源泉,而其本身也可以作为一种货币。正如把握现代世界经济的脉搏,我们只需密切注意基础金属和石油价格的起伏。在18世纪70年代,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茶叶、烟草和糖。英国议会的埃德蒙·伯克强调了这一观点。他宣称,“在我们如此庞大的商业圈里,茶叶可能是最重要的货品”,而汤姆森船长完全赞同他的观点。在他的职业生涯和航海的冒险经历中,我们能看到当时亚洲英国企业所有典型特征的缩影,不仅有其经历的艰辛和它带来的罪恶,同时也能看到它具有的优点——专业知识和勇气,以及最重要的,它的经济动机。加尔各答号在1770年年底离开了泰晤士河畔的船坞,在朴次茅斯休整了一段时间。在那里,英格兰还近在眼前,皇家海军征召了汤姆森的一部分船员。谣言盛传英国与西班牙的战争迫在眉睫,这源于福克兰群岛的争端。在朴次茅斯,一艘军舰放下一只小船靠近了加尔各答号,强征了11名水手为英王服务。几个月后,当加尔各答号航行到南大西洋上时,一些船员吵嚷起来,拒绝履行职责。虽然船上很快恢复了秩序,几名水手遭到了鞭打,其余闹事者被罚一次又一次地拆解旧麻绳和清洗甲板,但直到航行结束,加尔各答号一直笼罩在令人焦躁、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氛中。当他们朝着好望角向南航行时,一路顺风,航行得飞快,直到气温逐渐下降,接近冰点,一场风暴开始逼近。主桅的顶部被折断并掉了下来,巨浪让他们失去了储备的猪肉和饼干。而起航四个月之后,坏血病也开始造成伤亡。最后,汤姆森把船行驶到雅加达,为进行修理而做了短暂的停留。在加尔各答号再次起航,向北开始此次旅途的最后一程之前,已有四名水手被赶下船或死于疾病。但在焦油密封的舱口之下,他的货物完好无损:英国的大理石、铅、呢绒,以及最重要的在广州经商所需的金银。这艘船装载着成箱的产自秘鲁的西班牙银币,价值3万英镑。逆着水流,加尔各答号从初见陆地之处又航行了一个星期到达了珠江,在那里它调转船头,离开澳门港,靠岸停泊。经过一系列的中国炮台,它进入了被称为虎门或者虎口的海峡。从进入海峡的那一刻起,来自西方世界的海员们就进入了一片乌烟瘴气的欧洲据点,等在他们前面的是几个月的无聊时光和酒精。在沉闷的阴云笼罩下,汤姆森把船驶到了黄埔泊锚地的安全港。在那里一列用来拴挂渔网的木桩露出水面,标志着船只无法通行的禁区。从加尔各答号抛锚停泊开始,就有两艘中国船只停靠在它附近,并保持左右夹持的状态,直到它离开。汤姆森和他的船员们能看到远处的赤岗塔,深红色的宝塔在灰色的天空下显得愈发鲜明;在他们眼前,是平坦、宽阔的沙洲,这是他们在那里唯一可以散步或打板球的地方。在沙洲上,他们可以掩埋为返航准备却死掉的猪,并把他们的储备用品和帆布储存在用竹子制成的棚屋里。在加尔各答号周围还停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2022-04-05 密西西比河流域黑土地 美国密西西比河发源地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