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工开物 江苏民间技艺》南京图书馆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3-11-02 19:43:41  8 开物 开物 百工

图书名称:《百工开物 江苏民间技艺》

【作 者】南京图书馆主编
【页 数】 242
【出版社】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2021.11
【ISBN号】978-7-5641-9850-3
【价 格】198.00
【分 类】民间工艺-介绍-江苏
【参考文献】 南京图书馆主编. 百工开物 江苏民间技艺.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21.11.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百工开物 江苏民间技艺》内容提要:

本书选取了江苏全省13个地市总计50项代表性的手工技艺,涉及服饰、饮食、家居、出行、文物保护等多个领域,涵盖了印染、刺绣、烹饪、酿造、编织、木作、修复等多种技艺,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常州留青竹刻、常州梳篦、苏绣、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兴化传统木船制作技艺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常州象牙浅刻、扬中竹编技艺、盐城老虎鞋制作技艺等。每种技艺看似各有玄妙,但它们不变的精髓永远都是时间和人赋予的精工细作。

《百工开物 江苏民间技艺》内容试读

百工开物

江苏民间技艺

金陵刻经印刷技艺

中国雕版印刷术起始于公元7世纪的民间,最初用来印刷佛教经像。到了宋代,雕版印刷术进入全盛时期,至今宋版书也是古籍善本收藏中的珍品。

雕版印刷对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也存在明显缺陷,刻字工毕异因此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经过欧洲人的改良,印刷术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对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贡献巨大。清朝后期,现代活字印刷术传到中国,受此冲击,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术急剧衰退,频临灭绝

巧合的是,中国雕版印刷术肇始于佛教经像的印制,而最终挽救它几近消亡命运的,还是佛教经像的印制。

清同治三年,也就是1864年,28岁的安徽石埭人杨仁山因病修养,闲来翻阅偶于书肆中购得的《大乘起信论》,并反复研读,不觉参得其中奥义,由此引发宿世慧根。从此,他一心学佛,悉废其向所为学,专心研究佛学,广求佛经,研习佛法。

杨仁山有感于时处末法,佛法之弘扬全赖经典流通。而此时正值中国佛教日趋式微,高僧难得,学理无新。特别是经历了战事之乱的南方地区,更是经典损毁殆尽、寺院经像荡然无存。一时间,甚至连《无量寿经》和《十六观经》这样最普通的经书也难以觅得。于是,他萌生了刻印佛经,使其广为流传,以弘扬正法、续佛慧命的想法。

同治五年(1866),杨仁山在南京约集了10多位志同道合者,劝募经费,创办金陵刻经处,选觅善本、刻印经书。他们刻印的第一部经书,是魏默深编辑的《净土四经》,也就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阿弥陀经》和《妙法莲华经·普贤行愿品》的合刊本。

此后,直至去世的四十五年间,杨仁山一直主持着金陵刻经处的事务,刻印流通佛教典籍,倡导佛学研究,兴办僧学堂,宣讲佛学,培育人才。他以居士之身而广弘佛法,为促进近代中国佛教事业的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有人因此称他为“近代中国佛教复兴之父”。

“经版所在,即吾之遗体所在。”金陵刻经处是杨仁山至死都要守护的一方净土。如今,这方净土仍静静地隐于都市的繁华和喧闹之中,先生犹在,经版犹在,精神犹在,先生冥冥之中守护着的金陵刻经印刷技艺,犹在。

金陵刻经处刻印的经籍,选本严格,校勘严谨,版式疏朗、悦目,刻印考究,纸墨精良,深受佛教及学术界的推崇和信徒们的喜爱,在当时的出版界享有盛誉,被称为“金陵本”。1914年,鲁迅为母祝寿,

001

宫过

百工开物

江苏民问技艺

就特地向金陵刻经处捐资刻印《百喻经》,由此可见它在业界的影响力。

“三不刻”,是杨仁山在设立之初为金陵刻经处定下的规矩:疑伪者不刻、文义浅俗者不刻、乩坛之书不刻。他说:“鄙人志愿,亟望金陵刻经处刻成全藏,务使校对刷印,均极精审,庶不致贻误学者。至他处所刻未精之本,听其自行流通,本处概不与之合并成书。”金陵本之所以成为权威版本,“三不刻”功不可没。

金陵刻本的版式,杨仁山没有选用卷子式或是折子式等样式,而是参照《嘉兴藏》,采用方册本的样式来刻印佛经。这是考虑到便于流通、利于弘传,因为方册本更便于携带、阅读。金陵本统一开本,每版大约21行,每行20字,用老宋字体,成书长25厘米,宽16厘米,内页天头6厘米,地脚约2厘米,以中间一栏为版心栏。金陵本全书还有经名、页码等标注,加了句读,分成段落,以方便读者阅读理解。

传统的木版印刷比起初期活字印刷书本,版面更显整齐、匀净、爽朗,与现代印刷书本相比,则多了

一份手工技艺的艺术韵味。木刻雕版印刷书本版面的清净庄严,纸质的柔软,字体的大而悦目,版式的疏朗,

非常适宜佛教信众端坐诵读的特殊需要。所以,金陵刻经处创办之初,就开始采用木刻雕版印刷术印行佛经,

一直延续到今天。传统的木版雕刻刷印技术与佛教法宝的有机结合,催生了流传至今的金陵刻经印刷技艺。时至今日,金陵刻经处仍然保留着以“刻版、印刷、装订”为主要流程的手工制书传统。刻版的工序有写样、上样、雕刻:印刷的工序有放版、刷墨、复纸、压擦、揭纸;装订的工序有分页、折页、撮齐、捆扎压实、数书、齐栏、串纸捻、贴封面封底、配书、切书、打装订眼、线装、贴书名签条、装函等。

二十多道工序,全部是手工完成,通过口传身授、代代传承的方式延续至今,历经艰难,弥足珍贵,称它为中国传统雕版印刷的“活化石”,毫不为过。

这套工艺中,刻版尤为关键,是金陵刻经印刷技艺的核心和灵魂。

刻版的材料,主要是棠梨木。纹理细、硬度高,是这种木材的特性,这有利于雕版,也有利于显示字迹笔画、图画线条的精细之处。木材要经过水煮、晾晒、涂油,这是为了防止虫蛀,木材干燥之后也不容

图1金陵刻经处大门

图2金陵刻经处第七代传承人邓清之

002

百工开物

江苏民间技艺

易开裂、翘棱变形,同时也有助于雕版时的刻制和印刷时的吸墨。

刻版是一个精细活。金陵本使用的底样大都是老式宋字,字大悦目,“横平竖直,点似瓜子,撇如刀,钩如皂刺,捺如锹”,十分考究。一块经版的正反两面一般要雕刻800字左右,即使是技艺闲熟的刻工至少也得花上半个月的功夫,还得保证不出错。

刻字要专注于字与笔画,与古版刻得一样,也并不是简单地依葫芦画瓢,否则刻出来的是“死字”“呆字”,知笔意,知章法,才会气韵生动。

邓清之,金陵刻经印刷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自幼喜欢书法,得知每天的工作就是在方格纸上写字,她觉得爱好和工作完美统一了。但她很快发现并非如此,书法是用线条尽情挥洒心中意境,而刻经之前的写样,横平竖直却要不差毫厘。

书法讲究变化,抄经要求与古版写得一样。“写得一样”,对于喜爱独特、追求个性的人来说,是一种痛苦。起初,邓清之一百个不情愿,但是每天在方格纸上抄佛经,心性也渐渐清明起来了。她很喜欢《菜根谭》中的那首诗:“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世事静方见,人情淡始长。”写样、上样、雕刻,一样是嚼菜根的过程。邓清之慢慢体会到了金陵刻经处创始人杨仁山的心境,体会到了师傅马萌青的意境,她成为金陵刻经处第七代弟子中唯一能坚持下来的。经过十几年的磨炼,一点点时间积累,邓清之有了一定的“禅定”功夫。

写样是付刻前的一道工序,将稿写在极薄极细的毛太纸上。现在都是因为古版有损坏不能修补了,才会重新雕版,所刻要与古版一致,气息相通。写样的字看上去千篇一律,但却有无穷变化。哪怕是一个点,也有站点、睡点、瓜子点之分。可以说失之毫厘,就会差之千里。将经过校对的写样反贴在木版上,干燥后打磨至透明,字和线条便透过纸背显露出来。接下来开始刻版

俯首、屏气、凝神,右手握刀,左手推行,这样的动作,邓清之伴着师傅马萌青已做了近30年。因为是一脉单传,到了邓清之这一代打破了金陵刻经处“写工不刻、刻工不写”的传统,邓清之必须集两项技艺于一身。

图3邓清之在写样

图4邓清之在刻版

003

宫d

百工开物

江苏民间技艺

借着案台上的一盏铁皮小台灯,师傅马萌青高大的身躯伏在一张老旧的办公桌上,面孔却隐藏在了阴影里。他面前是几把形状各异的刻刀,都是师傅一代代传下来的。最大的刀头宽而扁,专门用来切割“小补丁”,月牙形刀头用来刻凹槽,细尖像锥子的刀头则专门用来刻句号,刻字的是那把有着红木手柄的刀,手柄的中下方还凸起了一块椭圆形状,便于手心把握和用力。

马萌青仔细比对着需要修补的雕版文字块,用笔做下记号,接着他用胸口抵住刀把,几次发力将黄杨木切成几块一两厘米见方的小补丁,补丁粘上强糊,轻轻一摁就嵌进了原先的棠梨木刻版中。

这种几乎“失传”的手艺被称作“补版”,也就是对残缺经版的修复。金陵刻经处收藏的经版的年龄小的数十岁,大的上百岁。其中最古老的经版,出自清康熙年间,距今已经三百余年了,其余的经版也多半是晚清时期雕刻的。这些经版经过成千上万次的油墨浸泡、印刷,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龟裂和破损。马萌青师徒要做的,就是让它们“起死回生”。

1981年马萌青刚到金陵刻经处拜师学艺的时候,并不被看好。三岁时他因为青霉素过敏而听力失常,语言能力也随之受到影响。他只能通过口型大致“读懂”对方的意思,用不太清晰的口齿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听力障碍虽然给马萌青学艺设置了屏障,但同时也给了他天然的寂静。

马萌青回忆:“学徒首先要练习在木板上刻方格子,直到把每个方格子都刻得一样大,才能开始练习刻字。直到你在标准方格内把标准宋体反字刻得跟电脑打出来的一样标准,才有资格开始刻版。我听不见,就盯着师傅的手看,回去自己琢磨。”

在这日复一日的训练中,马萌青是坚持到最后的一个,他是唯一的金陵刻经处第六代刻版传人,也是金陵刻经印刷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图5

图7

图5马萌青在补版

图6佛像雕版

图7金陵刻经处第六代传承人马萌青

图6

004

百工F物

江苏民问技艺

邓清之不仅是马萌青的大徒弟,也常常充当师傅的翻译,她眼中的刻经人马萌青,心里只有这门手艺,“如果不是真心喜欢,很难刻得这样好。”

“学徒时,心在老师的手上,记下每一个雕刻的手法、刀诀,在心里反复琢磨;出师了,心在自己的手上,横平竖直,点似瓜子,撒如刀,钩如皂刺,捺如锹。”与师傅一样,邓清之对这门手艺也是“真心喜欢”。刻印佛像是金陵刻经印刷技艺的又一精湛呈现,佛像着色更是金陵刻经处的独创。金陵刻经处珍藏着

十八块佛像雕版,都是杨仁山在同治、光绪年间参照《造像量度经》等资料,延请南京著名刻工精心刻制完成的。佛像笔法精妙,雕刻精细,形神毕具。

《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图》是晚清雕刻界翘楚潘文法所刻,刀法娴闲熟,技艺精湛,线条或纤细如发,或粗犷有力,构图丰富,艺术价值极高。图上方的颂文为清代大居士彭际清所作,魏碑书法为晚清政治家曾纪泽笔迹。图下方有杨仁山居士为此图作的跋文。整幅画图文并茂,描绘了庄严之妙境,内涵深厚。

《释迦牟尼佛成道像》按《造像量度经》中释迦牟尼佛像规则绘制,刻工纤毫毕现,技法高妙,刻画出释迦牟尼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及所呈现出的清净、圆满、安详的神态。无论是顶间的螺发,还是金刚台座上的细微图案,均刻画清晰,极具美感。金陵刻经处所有佛像雕版,都是严格遵循佛教义理构图的作品,但严谨却并不拘泥,是有根据、有出处的写意,形神兼备,神韵逸致,有文人画的审美情趣。这些雕版大多出于名家之手,尺寸很大,布局严谨,人物生动,眉目传神,无丝毫匠气,是雕版艺术与佛教智慧的完美结合。

《灵山法会》,由群像构成,人物形象多达九十七人,画面几无虚隙,但层次分明,章法严整,人物神情各异,堪称佛像版画的绝品

恢复佛像刻印技艺,是马萌青师徒的夙愿。他们的尝试有了进展,已经可以翻刻一些小型的佛像雕版。如今,年过半百的马萌青已成为金陵刻经处的标志性人物。在外人看来,对于金陵刻经他算是功德圆满,但马萌青却心有不甘:他的师傅在他这个年纪时,门下人才济济,而到他这一代,再到邓清之,已是两代单传,无论刻经还是抄经的手艺都变成了“绝活”

学习雕版技艺,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还要有书法、绘画技艺,更需要心静,耐得住长期的枯燥练习。找到合适的传承者,很难,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忍受这样的磨炼与积累。在邓清之之后的整整二十年里,能拿起第八代刻刀的人一直没有出现。即便是金陵刻经处2009年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雕版刻经依然频临失传的危机。

2012年2月,金陵刻经处迎来了两位年轻人,“他们有文化,有思想,对刻经也充满热情。但愿他们能坚持下来,把我刻经的手艺学会,抄经能像清之一样工整,那金陵刻经就后继有人了。”这是师爷对他们的评价和期望。

新收的两个徒弟都是“90后”,一个叫王康,一个叫刘鼎一,两个小伙子毕业于同一所学校的古籍修复专业。王康的佛像刻得不错,刘鼎一则在学习刻版。

“传统工艺的传承文化根基和美学风格是最重要的。但年轻人总是有无尽的想象力,可以抖落历史中的沉闷。”邓清之对两个徒弟赞赏有加,她指着墙上一幅王康雕版印制的佛像说,“这幅雕得不错!既清新自然,又讲究法度,形神兼备,有风格,有古意。”

如今,金陵刻经处的刻经人已是三世同堂,王康、刘鼎一也已成为区级传承人。虽然只有四人,马萌青却俨然有了人丁兴旺的满足感。起码,他可以放心地退休了。

005

d

百工开物

江苏民间技艺

南京金箔锻制技艺

黄金,色泽艳丽,质地柔软,化学性能稳定,自古以来,一直为世人追逐。可惜产量有限,满足不了人们的大量需求。于是,金箔出现了。将黄金锻制得薄如蝉翼,包裹起无数庙宇宫殿、塑像衣装,这一绝技在世界文明史上举足轻重。3500年前,古埃及人就已经开始制作金箔,后来各文明古国都在做,中国也不例外。

史料记载,中国金箔有近两千年历史,最早起源于南京。南京栖霞区龙潭一带是金箔的故乡,葛仙翁是传说中的金箔创始人。话说葛仙翁与吕洞宾比赛,各为一尊泥像锤造金皮裹贴,看谁先完成。葛仙翁在度落后的情况下,创造了打金箔技术,终于赢得了胜利,从此打箔作为手艺流传下来。

“仙家造金箔”只是传说,葛仙翁倒是确有其人,真名叫葛洪,江苏句容县(现句容市)人。从前龙潭一带属于句容县,对龙潭人来说,葛仙翁也算是故里人了。从前,龙潭花神庙曾设有金箔公会祠堂,尊葛仙翁为艺祖,乡民家里也都供奉着葛仙翁的神位,一年四季上香,水果佳肴供奉不断。逢年过节跪拜,香案边上还要放一把打箔的锤,求神保佑打箔顺当。

“五里路长的带子洲,日夜灯火不歇”,说的是当年龙潭一带打金箔的情形。那时,这里的人家几乎家家都出过打箔艺人。据老人们回忆,南京最早打金箔的都是龙潭人,有刘、葛、印三大姓,刘姓打金箔,葛姓切金箔,印姓制金线。1949年以前,龙潭周围的六子桥、四段圩都有金箔制作作坊,男锤金箔,女织锦线。

最早记载金箔生产技艺的文字,出现在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凡造金箔,既成薄片后,包入乌金纸,竭力挥椎(锤)打成[打金椎(锤),短柄,约八斤重]。”

在南京龙潭、江宁等地,金箔的生产过程至今仍然保留古代传下来的十多道工序,技术要求很高。从真金锤炼成金箔,要经过倒条、下条、拍叶、做捻子、沾捻子、打开子、装家生、打了戏、出具、切箔等工序。打箔是其中最为辛苦的,要把一块金“疙瘩”打成01微米左右的薄片。两个人面对面打,要打上万次。锤打出来的金箔,薄如蝉翼,软似绸缎。民间传说,一两黄金打出的金箔能覆盖一亩三分地。经科学测算,943张金箔厚仅1毫米,一万张金箔重仅178.125克,打制技艺之精,可见一斑。

在龙潭,有一条路叫“进士坊”。传说有一次乾隆皇帝在金殿上翻看名册,发现新科进士里有位来自龙潭,便问,是能够打造出稀世珍品金箔的龙潭吗?得到肯定的回答后,乾隆提笔写下“金箔故乡,进士及第几个字。

进士坊88号,南京金箔金线总厂。

006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