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地理常识》李异鸣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3-09-25 22:00:47  7 epub epub 常识

图书名称:《给孩子的地理常识》

【作 者】李异鸣主编
【页 数】 150
【出版社】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 , 2021.12
【ISBN号】978-7-5484-6344-3
【价 格】35.00
【分 类】地理-中国-少儿读物
【参考文献】 李异鸣主编. 给孩子的地理常识.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 2021.12.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给孩子的地理常识》内容提要:

本书分为地球概况、大洲大洋、国家城市、山川河流、世界名山、世界主要大河、世界十大河流三角洲、世界十大运河、中国主要山脉、中国名山、湖海岛屿、世界著名半岛、世界著名群岛等。

《给孩子的地理常识》内容试读

地球概况

硅、镁、氧和一些铁、钙、铝构成;上地幔大

孩子

地球简述

多由橄榄石、辉石(铁/镁硅酸盐)、钙、铝构成。地壳主要由石英(硅的氧化物)和类长

地球是一颗萧蓝色的星球。它以约每

石的其他硅酸盐构成。

小时108000千米的速度在宇宙中飞行。

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唯一一颗表

它是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距太阳由近及

面存在液态水的行星,表面约70.8%为水覆

远),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573000千

盖。液态水也造成了地表侵蚀及大洲气候的

米。地球绕行太阳一周大约365.2422天,

多样化,这是在太阳系中独一无二的过程。

用23.9345小时自转一圈。地球的赤道半

地球有一个由内核电流形成的适度的

径是6378.14千米。地球的大气里78%是氮

磁场区。由于太阳风的交互作用,地球磁场

气,21%是氧气,余下的1%是其他成分。

和地球上层大气引发了极光现象。

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是15℃,平均气压是

1.013帕

地球主要数据

地球形成于46亿年前,大约在16亿年前地球每昼夜只有9个小时,比现在自转快得

赤道半径:6378.14千米

多,每年约有800多天:到了6亿年前,每昼

极半径:6356.75千米

夜延长到了20个小时,年缩短到440天。地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球正在逐渐放慢自转速度,原因可能主要是

体积:10830亿立方千米

月球的潮汐引力作用。一般认为,地球的形

质量:5.976×1024千克

成起源于太阳星云分化物。

密度:5.517±0.004克/立方厘米

地球是太阳系中密度最大的星体。46亿

自转周期:23小时56分1.09秒(平均太

年来,地球从一个均质的球体演变成现在

阳时》

的圈层结构。圈层结构以地壳表面为界,在

公转周期:365.2422天(平均太阳日)》

它的上面有磁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公转行程:9.4亿千米

称为外部圈层;在它的下面有岩石圈、地幔

近日点日距:1.47亿千米(每年1月3日

和地核,称为内部圈层。地壳平均厚度为17

左右)】

千米,地幔厚度约2900千米,占地球体积

远日点日距:1.52亿千米(每年7月4日

的83.4%,地幔温度为1000℃~3000℃,地

前后)

核厚度约3473千米,占地球体积的16.3%.内核温度达6000℃以上,与太阳表面温度

地球的诞生

差不多。内核与地壳为实体;外核与地幔层为流体。不同的层由不连续断面隔开。地核

科学家们过去通常认为地球这类石质

可能大多由铁(或镍铁)构成:下地幔可能由

行星是由尘埃云快速引力坍缩而形成的。20

世纪60年代,阿波罗太空计划的研究成果

研究发现南美大西洋海岸与非洲大西洋海

改变了这种观,点。在对月坑的研究中发现

岸十分吻合,两岸的地质构造和古生物也非

这些坑是在距今约45亿年前由于大量天体

常相似,于是他认为在2亿~3亿年前,地球

撞击而形成的,但此后撞击的次数迅速减

是一个联合的大陆。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潮

少。这一研究结果使吸积理论恢复了活力。

汐摩擦力和离心力,这块大陆分裂并漂移,

该理论认为,行星是一步一步地逐渐增大

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海陆格局。

其体积的。宇宙尘团聚在一起成为颗粒,颗

20世纪60年代,人们提出的“板块构造

粒变成砾石,砾石变成小球,然后变成大

说”又把“大陆漂移说”向前推进了一步,认

球,再变成微行星(即星子),最后,尘埃终

为全球由6大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

于变成了月球那么大。随着星体越来越大,

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

它们的数目也越来越少。最后,星体之间碰

板块)组成。这6大板块是漂移的,如喜马拉

撞的机会就很少了。这意味着为了集结成大

雅山就是由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

行星这一作用要进行很长的时间。一个直径

碰撞而形成的。近1万年来,喜马拉雅山升高

10千米的天体变成地球这样的天体需要经

了500米,平均每年升高5厘米。

过大约一亿年的时间。

板块

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地壳厚度不同,海洋下较薄,大

古代人类活动范围有限,凭直觉认为

洲处较厚。地壳由几个实体板块构成,各自

“天圆地方”。自从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之

在热地幔上漂浮。理论上称它为板块说。它

后,大地是球形已确信无疑。到了17世纪以

被描绘为具有两个过程:扩大和缩小。扩大

后,由于观测手段的发展,对地球进行了比

发生在两个板块互相远离,下面涌上来的岩

较精确的测定,发现地球赤道半径较极半

浆形成新地壳时。缩小发生在两个板块相互

径长21.4千米之后,确认地球不是一个正球

碰撞,其中一个的边缘部分伸入到另一个

体,而是一个椭球体。近些年来,通过人造

的下面,在炽热的地幔中受热而被破坏。在

地球卫星对地球形状更加精密地测定,发

板块分界处有许多断层,大洲板块间也有碰

现地球这个椭球体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

撞。地壳被分为八大板块:北美洲板块(北

有点儿像“梨”的样子,称为“梨形体”。这

美洲、西北大西洋及格陵兰岛)、南美洲板块

第二页

是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最新认识。目前人类

(南美洲及西南大西洋)、南极洲板块(南

描述地球形状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略扁

极洲及沿海)、亚欧板块(东北大西洋、欧

的不规则球体。

洲及除印度外的亚洲)、非洲板块(非洲、东南大西洋及西印度洋)、印度与澳洲板块

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说

(印度、澳大利亚及大部分印度洋)、纳斯卡板块(东太平洋及毗连南美部分地区)、

“大陆漂移说”是由德国地球物理学家

太平洋板块(大部分太平洋及加利福尼亚南

兼气象学家魏格纳于1912年提出的。他通过

岸)。还有超过20个小板块,如阿拉伯板块

菲律宾板块。地震经常在这些板块交界处

无表层洋流的迹象。

发生。

大气的组成

海洋

孩子的

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机械混合物。低层

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0.8%,约3.6

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三部分

地理

亿平方千米。海洋是一个宝库,据估算,如

组成的。

果把整个地球上的海水加以提炼,可得到

干洁空气(25千米以下)的主要成分

550万吨黄金、4亿吨白银、40亿吨铜,137亿

中,氮和氧合起来占干洁空气体积总数的

吨铁、41亿吨锡、27亿吨钡、70亿吨锌、137

99%。氧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

亿吨钼和137亿吨铝。海水中含量最多的是

所必需的物质;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

氯化钠,据计算,1立方千米海水中,含有3

成分。大气中的微量成分二氧化碳和臭氧,

000多吨氯化钠。

含量虽少,但对地球上的生命活动和自然

在全世界的大海中,面积超过200万平

环境有着重要作用。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

方千米的有8个,超过300万平方千米的只有

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对地面起保

3个,超过400万平方千米的只有珊瑚海1个。

温作用。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被誉

海水运动的形式

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而穿透大气射到地面上的少量紫外线,又对人起到杀菌治病

海水运动表现出多种形式,主要有波

作用。

浪、潮汐、洋流三种。

大气中的水汽和固体杂质含量很少,却

风浪是最常见的一种波浪。在风力作用

是天气变化的重要角色。水汽的相变(气

下,海面波涛起伏。风速越大,波浪规模越

态、液态、固态三者的互相转变),产生了

大,能量越大。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

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并伴随

发或风暴引起的巨浪,它能毁坏沿海建筑,

着热量的吸收和释放,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

夷平村镇,破坏力极大。

的温度。固体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

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

的必要条件。

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一天中,通常可以观察到海水涨落两次。古人将白天的海水涨

大气分层

落称为潮,夜晚的海水涨落称为汐。

三页

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

对流层:大气层的最底层,同地球上的

定方向进行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又叫

生物关系密切。对流层只有8~17千米厚,但

海流。洋流具有非常大的规模,例如,墨西

却集中了90%以上的水汽。该层空气上下对

哥湾暖流的流量相当于世界陆地径流总量

流强烈,因此会形成风、雨、雷、电、霜、冰

的20多倍。表层洋流平均流速约每秒1米,

雹等大气现象。这一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

越向深处流速越小,至180米深处,几乎已

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0米,温度下降

5℃~6℃.

地球经纬度每度的长度

平流层:对流层以上是平流层,大约距地球表面20~50千米。这里空气稀薄,大气

纬度

纬度1°的长

经度1°的长

度(千米)

度(千米)

平稳流动,是高速喷气客机飞行的理想场

110.569

111.322

所。平流层内水蒸气和尘埃很少,并且在30

50

110.578

110.902

孩子

千米以下是同温层,其温度在零下55℃左

10°

110.603

109.643

15

110.644

107.553

右。这里也是臭氧最多的地方。

20°

110.701

104.650

中间层:平流层以上是中间层,大约距

25

110.770

100.953

常识

地球表面50~85千米。这里的空气已经很稀

30°

110.850

96.490

35°

110.941

91.290

薄,突出的特征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降

40°

111.034

85.397

低,空气的垂直对流强烈。中间层和它以上

45°

111.132

78.850

的空气分子,在太阳紫外线的辐射下会变成

50°

111.230

71.700

55°

111.327

63.997

带电离子,形成电离层。它能反射地球上发

60°

111.415

55.803

出的无线电波。

65°

111.497

47.178

暖层:中间层以上是暖层,大约距地球

70°

111.567

38.188

75°

111.625

28.904

表面100~800千米。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被该

80°

111.666

19.394

层中的氧原子大量吸收,因此温度非常高,

85°

111.692

9.735

6

90°

111.700

0

故称暖层。极光产生于该层。

散逸层:暖层以上的大气叫散逸层。这

地球生物的演化历程

里的大气特别稀薄,是地球大气向星际空间过渡的层次。人造卫星就位于这一层。

地球的诞生,已有45亿~46亿年,但我们今天仅对它近6亿年来的历史了解得较为

地球磁层

清楚。因为地球历史上发生的事情,主要是靠当时形成的岩层和所含的古生物化石记

地球磁层是地球磁场与太阳风磁场相

录下来的:地球上的生物虽然早在30多亿年

互作用形成的一个磁场区域。太阳风是从

前就已出现,但长期停滞于低级阶段,主要

太阳日冕层向行星际空间抛射出的高温高速

是些低等的菌藻植物,它们留下的化石说明

低密度的粒子流,主要成分是电离氢和电离第

的情况不多。只是到了距今约6亿年前,较

氢。因为太阳风是一种等离子体,所以它也页

高级的生物大量出现,并有大量未经变质的

有磁场。地球磁场有效地阻止了太阳风的长

沉积岩层和动物化石保留下来,从而提供了

驱直入。在地球磁场的反抗下,太阳风绕过

许多比较可靠的材料。

地球磁场,继续向前运动,于是形成了一个

从地球诞生到6亿年前,这段时间在地

被太阳风包围的、彗星状的地球磁场区域,

球历史上被称为隐生宙,也统称为前古生

这就是磁层

代。当地球上的生物从以低等植物为主演变为有壳的无脊椎动物占优势时,地球的历史

从隐生宙进人到显生宙。生物继续从低级向

水淹没的地区,都发生了地壳升高为陆地的

高级演化,无脊椎动物让位给脊椎动物:脊

变化:一些地区地壳比较平稳地大面积升

椎动物中又不断有新的“强者”出现,从鱼

高,海水慢慢地退却;还有一些地带,地壳

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到我们人类

剧烈地褶皱,逐渐形成绵亘的山脉,这就

此衰彼兴,依次扮演着地球上的主角。

是所谓的造山运动。到了泥盆纪,陆地的范

古生代早期,海洋中藻类仍在大量繁

围更为扩大,虽然其间也有海水漫上大陆

殖,但比它高级得多的生物已大量出现了,

的时候。

一种被称为三叶虫的动物统治了全世界的海

从海到陆的变化,促使原来在海里生活

洋,这时陆地上仍没有任何生物。

的生物向陆地上转移。志留纪晚期,在滨海

三叶虫是节肢动物的一种,全身分为

地区的沼泽中,出现了一种极为原始的蕨类

头、胸、尾三节,又有一条凸起的中轴贯穿

植物,这类植物的根、茎、叶都还没分化出

头尾,横看竖看都可分出三个部分,在它的

现,光秃秃的,故被称为裸蕨,它们是首先

身上长有甲壳,起保护作用。三叶虫一般长

登上陆地的植物。到了泥盆纪,陆地上的植

数厘米,在当时是个体较大的动物,它们大

物增多,而且大多有根有茎,枝叶茂盛。这

多栖息在海底,也有少数钻到泥沙中居住或

些植物,仍以蕨类为主,不过它们可不像今

在水里漂游。寒武纪后期,是三叶虫鼎盛的

天我们还可看到的那种矮小的草本植物的

时期。到奥陶纪时,三叶虫的数量仍不少,

蕨类,而是多为高大的木本植物,特别是在

但海中已出现了比它更厉害的动物。这种

进入石炭纪以后,这些植物更为茂盛。它们

动物是一种软体动物,它有锥状的硬壳,在

在许多地方组成了茂密的森林,树木的高

锥体开阔的一端,即它的头部,长有环状的

度有达到40米的,茎的基部最粗的有3米。

触手,用它捕捉食物和爬行、游泳。它们的

这些树木由于各种原因被埋藏到地下,天

个体一般长达几十厘米,行动迅速,口腔坚

长日久就变成了煤层。地球上的煤,在石炭

硬,因此三叶虫不是它们的对手。这种软体

纪时形成的最多,以后地球上的森林,再也

动物是章鱼、乌贼的远亲,但大部分已灭绝

没有达到那时的规模。紧接着石炭纪的二叠

了,只在岩层中留下了它们的一些锥形硬壳

纪,陆地上的植物仍很茂盛,并开始有松柏

变成的化石,这种化石被称作“角石”,而其

一类更高级的植物出现,这时形成的煤层也

中被称为“鹦鹉螺”的一种,还见于今天的

不少

海洋里

动物登上陆地比植物要晚,但在泥盆纪

在三叶虫之后,在地球上占统治地位的

时也开始有了原始的两栖类。到了石炭纪、

是属于脊椎动物的鱼类。早在奥陶纪的海

二叠纪时,地球上变成了两栖类的天下

洋中,一种外形似鱼,头部无上下颌骨,身上

昆虫出现在陆地上,可能比两栖类还要

披有骨质甲片的“甲胄鱼”已经出现;到了

早些,在石炭纪、二叠纪时已很发达,那时

志留纪晚期,真正的鱼类登场了。到了泥盆

的昆虫有1300种以上,其中有形体特别大

纪,鱼类进入繁盛期,一时地球上成了鱼类

的,翅膀就有70厘米长;这样大的昆虫,后

的世界。

来再没出现过。

从志留纪中期开始,全世界许多被海

在二叠纪末期,地球上的生物界发生了

一个大变革,三叶虫等多种生物都灭绝了,

没、堆积有巨厚沉积物的现今喜马拉雅山

古生代宣告结束

带,逐渐升起成为“世界屋脊”,这新一轮

在石炭纪、二叠纪,地壳继续不断升

造山运动,被称为喜马拉雅运动,一些地区

降,一些地区时而为海、时而为陆;造山运

升高成为高原山岳,一些地区又沉降成为平

动也多次发生。今天的各大陆,在那时也已

原洼地,造成地形起伏的巨大变化。

粗具规模,不过是成为一整块,后来逐渐分

爬行动物退位后,代之而起的是哺乳类

裂成几块,并各自移动了位置,经过了两亿

动物,还有鸟类。一些四足有蹄、以吃植物

多年,才演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为生的兽类繁殖起来,食肉类动物因有了食

古生代结束,地球的历史进人中生代。

物也随之发展起来了。地球上的生物,渐渐

爬行动物统治地球,是中生代一大特

演变成为今天的状况。随着人类的诞生,地

征。那时的爬行动物,大都躯体庞大,形象

球的历史开始了一个新纪元。

恐怖,人们使用了传说中的“龙”来称呼它们。一时在陆地上爬的有恐龙,在海里游的

世界人种

有鱼龙、蛇颈龙,在天上飞的有飞龙、翼龙,地球上成了“龙的世界”。

世界居民依肤色分类主要有黄色人种

恐龙之所以是给人们印象特别深刻的

白色人种、黑色人种、棕色人种和南美洲的

一类爬行动物,是因为大多数恐龙的躯体巨

印第安人。黄色人种主要分布于亚洲,集中

大,有的体长20~30米,体重40~50吨。其实

在东亚和东南亚:白色人种是世界最主要的

恐龙也并非都那样大,也有小的。不过,那

人种,人口最多,几乎分布在全世界,欧洲

些小的被人们忽略了。

和北美洲最集中,南美洲、亚洲西部、非洲

在中生代末期,恐龙和其他许多种

北部以及中国西北部也有少量白色人种;黑

“龙”都灭绝了,生物界又发生了一次大变

色人种主要集中在非洲撒哈拉以南,美国

革,而这也就成了划分中生代和新生代的一

等一些发达国家也有不少,他们主要是过

个重要依据。

去几百年的殖民统治和奴隶贸易的产物;

出现在中生代晚期的强烈的地壳运动,

棕色人种分布在澳大利亚西部,可认为是

可能是恐龙等灭绝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场

黑色人种。

规模很大的地壳运动,使地球上出现许多高

种族是综合特征分类,凡具有形态上

山,气候变冷,植物随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

和生理上的共同性和语言习俗等历史文化

六页

化,原来有利于恐龙生存的环境改变了,而

因素共同性的有区域性特点的群体一般可

它们又没有应变能力,只好走上了灭绝的道

以归为同一种族。全世界种族的划分,在蒙

路。近年来又有人提出,巨大的陨石撞击地

古利亚、欧罗巴和尼格罗等三大人种之内,

球所产生的影响,可能才是恐龙灭绝的主要

既有不少的过渡类型,又有许多区域性的

原因,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不过中生代晚期

变异,情况错综复杂。目前流行的是地理分

发生了强烈的地壳运动,是确定无疑的。

类方法,即按地理区域划分为亚洲人、非洲

进入新生代,强烈的地壳运动继续发

人、美洲印第安人、欧洲人、东印度人、澳大

生,特别是在3000多万年前,长期为水淹

利亚人等等。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