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智库报告 创新引擎 迈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上海》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3-08-25 21:07:05  35 智库报告 智库报告 创新引擎

图书名称:《上海智库报告 创新引擎 迈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上海》

【作 者】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作
【丛书名】上海智库报告
【页 数】 207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22.10
【ISBN号】978-7-208-17928-8
【价 格】58.00
【分 类】科技中心-研究-上海
【参考文献】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作. 上海智库报告 创新引擎 迈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上海.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10.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上海智库报告 创新引擎 迈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上海》内容提要: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大任务和战略使命,是上海加快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驱动力,是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新时代以来,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框架体系已初步形成,正向实现核心功能迈出关键步伐。本书作者长期跟踪研究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围绕上海国际科创中心的战略思考和建设进展展开,同时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上海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提出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和发展路径。本书包括五章内容,分别为:科创中心的坐标、他山之石的经验、进军路上的实践、创新征途的探索、面向未来再升级,前有序言,末尾有后记。

《上海智库报告 创新引擎 迈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上海》内容试读

第一章

科创中心的坐标

第一节上海国际科创中心的战略思考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上海的重大历史使命。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科创中心“四梁八柱”基本建成,重大布局和政策体系进一步夯实。展望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提出“成为科学规律的第一发现者、技术发明的第一创造者、创新产业的第

一开拓者、创新理念的第一实践者”的要求,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迈上新征程。

一、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特征

一般来讲,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是全球科学研究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的组合,是集聚全球一流科学家和工程师以及大量风险投资家和创业家,产生众多引领全球发展的重要科技成果和伟大科技产品的地区。

(一)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

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必须遵循科技创新的一般规律。从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内在形成机理来看,能够完整带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活动应包括三大环节,即知识生产、知识扩散、知识应用。作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在这三个环节中都应该具备高端水准,任何一个环节的不足都将影响科技创新效应的充分发挥。以硅谷为例,斯坦福大学等一批世界级的研究

创新引擎

型大学发挥了知识生产的核心作用;硅谷集聚超过全美30%的风险投资额,是美国知识扩散最活跃的地区;苹果、谷歌、英特尔等一批世界级的科技企

业集聚为知识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平台,基于在知识生产、扩散、应用等全链条环节的引领、控制、配置能力使硅谷地区成为全球的科技创新中心。

因此,从地区发展的视角看,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内在形成机理可以大致描绘成一个从核心到外围的圈层结构形态:最内层以若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依托,表现为大规模、综合型的国家级基础研究集群,主要承担前沿科技理论研究和尖端科技领域探索;中间层是由科学研究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组成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这是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部件,表现为多层次、开放式的共性技术创新和转化中心;外围层是掌握众多科技产品的多层次科技企业,这是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表征部分,表现为市场化、高效率的创新主体集聚。这三个层面构成了科技创新中心的主干,三者共同形成一个从知识生产到知识扩散再到知识应用的知识创新过程。

(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特征

从全球最具代表性的科技创新区域的发展轨迹看,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应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1.长期性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一个科技创新资源持续积累、科技创新效应持续释放、科技创新功能持续提升的过程。以硅谷为例,从发展国防工业开始,形成以大学园区为核心,以新兴产业为主体、以科技金融为支撑的全球科技创新典范、共走过了70多年的历程。在这过程中,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外来移民等各种创新资源加速集聚,一批影响世界的企业不断崛起,以风险投资为特色的创新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在一个长期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有利于创新的土壤和环境,不断有新的科技企业、创新产品、创业人才涌现。所以说,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应当有长期准备,应当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与上海2050年战略结合起来考虑。

2

第一章科创中心的坐标

2.源头性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是全球科学研究的高地、技术创新的源头。在硅谷除了大家熟知的斯坦福大学以外,还有一批优秀大学和高等级研究机构,推动其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领域不断攀登,在半导体、计算机、互联网领域集聚大量研究资源,率先获得技术突破,成为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起地和产业集聚中心。进入21世纪,硅谷将重点聚焦生物医药、新能源、智能技术等代表未来科技的新兴领域,依托强大的创新体系支撑,力求始终成为重大技术突破的源头和中心。因此,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需要加大基础研究力度,在若干科技领域率先取得研究突破,率先取得技术突破,率先集聚创新资本,在全球范围形成一批运用最新科技成果的新兴企业,并不断发展壮大,进而成长为世界级企业,使上海成为全球新兴产业的中心、科学研究的高地和技术创新的源头,引领全球科技创新方向。

3.行业性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一定是“术有专攻”,不需要也不可能在所有科技领域领先,关键是要在引领科技革命的新兴领域产生具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技术创新成果以及一批创业企业。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伴随科技革命成长起来,是全球重大科技革命发展的引领者、集聚地和辐射源,能开创一个科技革命的大时代。以硅谷为例,从最早的无线电航空电子到半导体,再到电子信息以及当前的互联网、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都是把握特定的创新领域,从而体现对每

一阶段全球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因此,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需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找准方向,集中各方面资金和财力增加研究深度,拓展运用广度,在若干领域形成全球的科学研究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

二、上海国际科创中心的主要内涵

一个真正的大国,必然也是科技强国。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

创新中心,首先要服务和围绕国家战略,着眼于全球视野,发挥中心城市

创新引擎

的综合优势,定位于前沿窗口和国际化平台,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创新枢纽竞争,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为根本改变我国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作出上海全面而独特的贡献

(一)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战略意义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也是一项重大国家战略,更是上海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的突破口。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国家战略和布局上落棋下子,这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向未来、关系全局的大棋

局,上海被赋予了重大使命。

1.服务于大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我国正处于大国和平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历史阶段,科技创新能力是核心支撑和主要标志。一个真正的大国,必然也是科技强国。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首先要服务和围绕国家战略,着眼于全球视野,发挥中心城市的综合优势,定位于前沿窗口和国际化平台,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创新枢纽竞争,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为根本改变我国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作出上海全面而独特的贡献。

2.在构建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支撑、带动和示范作用

过去依靠政府支持的少数科研机构承担创新主力军的模式,已经难以适应今天更加快速、更加复杂、更加融合的创新态势,必须建立系统化的创新体系,在激烈的国际创新竞争中形成整体优势。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应依托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雄厚的经济和科技实力、综合服务功能和国际影响力,着力发挥人才优势」

3.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迈向世界前列,培育和树立具有全

球影响力的标杆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基础科学领域正在或有望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互联网+”快速催生了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使创

第一章科创中心的坐标

新创业呈现大众化、低门槛、高活跃度特征。上海建设科创中心要牢牢把握这场千载难逢的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瞄准全球影响力标杆,努力在某些领域实现由“跟跑者”向“并跑者、领跑者”的转变。

(二)厘清科创中心建设几大重要关系

上海建设科创中心既是一个全新命题,也有丰富的内涵。上海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定位,厘清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的不同作用,形成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的互动融合,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际大平台和“热带雨林”式创新系统。

1.区分科学研究和技术活动两个概念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发现人类未知的事实和规律,技术活动一般采用已知的科学原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特定问题,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立足“两手抓,分别抓”的思路,对于科学研究,要发挥好政府主导和组织作用;对于技术活动,要更多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同时要推动政府与市场共同建立科学研究与技术活动的互促和结合机制。

2.区分科技研发活动与应用创新两个层面

有比喻说,科研是把金钱变成知识,面向市场的创新则是把知识变成金钱。按照首次提出“创新”概念的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原意,创新是企业家发现市场机会(需求),把想法变成产品或服务、获得利润的过程,是企业家对包括技术在内的生产要素进行的“组合”。区分本来意义的创新活动,而不是使之与科研活动概念混同,有助于准确认识在竞争性市场环境下企业家在创新活动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3.区分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两种形态

技术创新的成果往往物化为实体产品,这是创新的基础。同时,现代经济创新本身也在演化出多元不同的模式,创新的“跳跃式”“开源式”“分散式”特征日益明显,尤其是基于互联网的创新,更多的是一种综合了多种形

5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