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技术、新思维》华林甫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3-08-25 11:53:32  4 epub epub 主编

图书名称:《新时代、新技术、新思维》

【作 者】华林甫主编
【页 数】 535
【出版社】 济南:齐鲁书社 , 2020.06
【ISBN号】978-7-5333-4344-6
【价 格】168.00
【分 类】历史地理学-中国-学术会议-文集
【参考文献】 华林甫主编. 新时代、新技术、新思维. 济南:齐鲁书社, 2020.06.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新时代、新技术、新思维》内容提要:

本书为2018年中国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分为理论与方法、历史政治地理、历史聚落与人口地理、历史社会文化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地图研究六部分。这些论文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近年来历史地理研究的新成果。

《新时代、新技术、新思维》内容试读

近代历史地理研究的任务刍议001

一、理论与方法

近代历史地理研究的任务刍议

在2018年中国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张海鹏

讲三个问题。

一、《中国近代史稿地图集》编著缘起

《中国史稿》是中国科学院院长兼历史研究所所长郭沫若主编的一套通史,全书共4册,于1962年出版。1973年,郭沫若决定将《中国史稿》扩编为10册,历史所尹达负责古代史部分7册,近代史所刘大年负责近代史部分3册。1978年郭沫若去世前,刘大年提出将近代史部分3册从《中国史稿》中独立出来,命名为《中国近代史稿》,获得郭沫若同意。原来设计《中国史稿》0册历史地图,由历史所历史地理室陈可畏负责编绘。《中国近代史稿》独立后,历史所不愿意承担近代史部分历史地图编绘任务。《中国近代史稿》编写组把历史地图编绘任务交给了我。

我从1964年8月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其间十余年由于各种客观原因,未曾参与科研工作。这时候要我承担历史地图编绘任务,我是饥不择食,就接了下来。当时我虽年近不惑,但在编写组内年龄最轻,我也无法推脱。其时,我对历史地图编绘没有任何概念。

既已接下任务,就要开始学习。我从近代史所图书馆找到中文的、日文的、英文的、俄文的若干种历史地图,反复研究与揣摩,就开始工作。在与地图出版社联系过程中得知,要出版《中国近代史稿地图集》,就要处理近代中国边界问题。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下限是1820年,恰在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后中国边界发生了很大变化。不正确处理边界变化,就不可能出版近代史地图。而处理近代边界,就要得到外交部批准。

002新时代、新技术、新思维—2018年中国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没有外交部正式批准,近代史地图集是不能出版的。我的工作首先从近代中国边界摸起。我花了一年时间,研究了中国近代边界变化的经过,从近代史所找到清末和民国时期出版的各种可用的地图,反复研究,提出了近代边界处理的意见,经与地图出版社商量,请他们制作边界变化的样图。最后形成一份请示报告,对1840一1919年间近代边界提出了处理意见。这份请示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和地图出版社联合署名,送外交部审查。外交部很重视,经过条法司等各司局审查同意,由外交部在1980年某月发出正式回复(盖有带国徽的大红章),表示原则上同意近代边界处理意见。有了外交部的正式回复,我和地图出版社之间有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地图出版社对出版此图也充满了信心。

《中国史稿地图集》上册在1979年出版,下册在1990年出版,署名郭沫若主编;《中国近代史稿地图集》在1984年12月出版,署名张海鹏编绘。《中国近代史稿地图集》出版后,我受到了几位前辈的奖掖。一位是本所民国史研究室主任孙思白先生,另一位是谭其骧先生,他写来了一封长信,给予鼓励。中央民族学院郭毅生对我说,他让民院图书馆采购了150册。1987年6月9日,中华书局李侃以笔名柯安在香港《大公报》发表书评《推荐〈中国近代史稿地图集)》:同年12月31日,红旗杂志编辑周溯源在《光明日报》发表了《图文并茂说历史丹青妙笔凝深情一推荐(中国近代史稿地图集〉》的书评。这些都给予我很多鼓励。

大约在1981年,国务院批复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国家测绘局等单位的请示报告,决定组织力量编绘国家大地图集。中国社会科学院承担了国家历史地图集的编绘工作。国家历史地图集由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谭其骧先生担任主编。我因为在做《中国近代史稿地图集》,被近代史所推荐参加国家历史地图集的工作。我记得,数年间,我参加过在北京、包头、浙江莫干山、北京怀柔召开的国家历史地图集编绘工作会议。我被任命为国家历史地图集近代战争、战役图组组长。在这个过程中,得以与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史念海、陈桥驿、黄盛璋、文焕然、陈可畏、邹逸麟、魏嵩山等相识。

我在编绘中国近代历史地图方面做过一些工作,但对于历史地理学研究,我是一个门外汉。各位在历史地理学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研究,我要向各位学习。

二、我对历史地理学的认识

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既可以反映历史学的基本属性,也可以反映地理学的某些属性。学术界对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有多种讨论,更多学者把历史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主办此次会议的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是中国地理学会下的二级学会说明了这个问题,也有人把历史地理学作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站在历史学

近代历史地理研究的任务刍议003

的立场上,我认为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功能是探索历史上的地理现象以及发生这些地理现象的社会历史原因。我认为,不能只是把历史地理学看作历史学的辅助学科,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理学的角度看历史地理学,它只是传统沿革地理的发展和拓宽,它只是地理学的辅助学科,基本上属于应用学科;从历史学的角度看,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组成部分,它所使用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历史学的方法,它属于基础学科。从研究方法上说,地理学研究主要依靠野外,依靠实验室,依靠科技手段,历史文献在其中不起主要作用。历史地理学主要依靠文献史料,野外考察是次要手段。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编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正式公布了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1年通过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编写的各学科概况、内涵、范围和培养目标。我在这里根据这本书分析一下中国史学科和地理学科在学科范围里如何处理历史地理学。

中国史的学科范围明确规定了7个学科方向: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专门史、史学理论及中国史学史、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历史地理学。

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方向的介绍是:旨在系统研究中国历史自然地理(包括河流、湖泊、海岸、海洋、沙漠、地表、气候以及动植物的分布,自然灾害等),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包括历代疆域政区、人口、民族、城镇兴衰、交通变迁等),中国历史地图学(包括历史地图的研究和编绘),以及探讨人类和自然共同作用下的环境变迁等。

地理学的学科范围规定了6个学科方向: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环境与灾害地理学、地理环境遥感、城市与区域地理学。这里列出的6个学科方向,没有历史地理学的位置。其中,在人文地理学中的诸多内容中,只列举了历史文化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多少与历史有点关系。

中国史学科说明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的学者经过多次讨论、征求意见后编写定稿,并得到批准的。历史学科评议组,由钱乘旦、张海鹏牵头,组成学者共17人。同样,地理学科说明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地理学科评议组的学者编写并定稿的,牵头的学者是李小文,成员共12人。

这个学科说明是国务院学位办发布的,2013年以来,是全国高校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的根据。

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历史地理学是中国史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是中国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地理学学科设置里,没有历史地理学的位置,历史地理学在地理学学科里顶多只是地理学的辅助学科。中国科学院地理所今天是否还有历史地理研究室,我很茫然;据我所知,20世纪90年代,那里做历史地理的学者已经转向了。

004新时代、新技术、新思维—2018年中国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三、近代史时期历史地理研究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关于中国近代史,我们现在的约定,是1840一1949年的中国历史,1949年后是中国现代史。笼统地说,历史地理研究向近代史时期转移,我建议最好包括中国现代史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取得了十分可观的成绩。以往学者的研究眼光主要是朝着古代,这是可以理解的。现在提出向近代转移,正是时候。当然这不是说,古代的历史地理研究就不做了,当然不是这样。

研究近代历史地理学,与研究古代历史地理学比较,在我看来,学科属性是相同的,理论和方法大同小异。但是近代历史地理,至少有两大特点。一是近代、现代的中国,与世界各国有极其广泛的联系与交流,1949年前是被动的交流,1949年后是主动的交流(20世纪50一60年代与苏东各国的交流,也是主动的),改革开放以后更是主动的交流。历史地理研究所关注的中国地理环境的变迁与这种交流有着密切的关系。二是可以阅读的历史资料极其丰富,不仅有丰富的历史文献,还有丰富的历史档案,还有大量新闻报道,各种游记、日记、摄影作品,乃至电报、函件,等等。极而言之,几乎每个与地理环境变迁相关的研究题目,都可以我到资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外国人到中国各地考察,留下了许多记录。如有人溯长江而上,过宜昌,到重庆,为长江两岸留下了记录和照片。西北、西南、西藏、云南等偏僻之地,都有外国人考察的足迹。古代历史地理研究,在这一方面,是较为逊色的。

从研究方向的角度说,我在这里提几个题目,算是举例吧。

1.从沿革地理的角度说,要研究从清代18个省的建制,到今天31个省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省的形成过程。仅止于此,就是沿革地理。要超出这一点,就要研究在中外关系的交相影响下,在内部统治和管理的需要下,1884年新疆设省、1885年台湾设省,以及清朝末年西康设省的筹备,到民国时期更多设省的经过。

我讲一个在编著《中国近代史稿地图集》时碰到的有关青海的故事。我记得,新中国成立后,民政部年年都要派员去青海协调四邻关系。20世纪80年代,民政部下决心解决青海界址问题,为此专门成立划界工作组,经过多年的工作,90年代初已妥善解决了青海

四邻界址问题。国务院由此取得经验,决定由民政部负责组织全国各省的划界工作。其实,青海省界在历史上就是不清楚的。青海在1928年建省,建省以前西宁是甘肃的一个府,中央政府对青海的情况很不了解。民国初年,川边当局想把青海玉树地区划归四川。玉树一带藏族同胞反对,希望仍归甘肃,屡次上书甘肃省。甘肃和四川两省分别上书北京中央政府。玉树25族以囊谦为族长,囊谦一词在四川译为隆庆。四川给中央的报告称,隆庆应归四川:甘肃给中央的报告称,囊谦应归甘肃。中央政府根本不了解青海情

近代历史地理研究的任务刍议005

况,大笔一挥,把隆庆划归四川,囊谦划归甘肃。于是,四川和甘肃各据中央批复,陈兵玉树一带,边界纠纷变成了武装冲突。中央政府派员赴青海调查,了解民情,才知道所谓隆庆、囊谦、玉树实际就是一个地方,只是汉语译音不同而已。调查人员建议中央,按历史习惯,玉树仍应归甘肃管理为宜。这才使川甘两省的武装冲突得以消解。这个故事,是地学界的前辈张其胸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资源委员会组织的西北调查团的调查报告中记录下来的。这个故事有一定代表性。

2.与建省有关,近代边疆地理发生了很大变化,最明显地表现在国家版图上。19世纪60年代以来,中经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一直到20世纪上半叶,边疆危机遍于全国,东西南北,少有宁日。西藏问题、新疆问题、蒙古问题、东北问题、东南海疆、西南陆疆,处处告警。160万平方公里领土被俄国占领。英占香港,日占台湾,葡占澳门。东北、蒙古成为俄国、日本的势力范围,山东成为德国(后为日本)的势力范围,福建成为日本的势力范围,两广成为英法势力范围,长江流域(其下游是东南海疆,其上游是西南陆疆)是英国势力范围。俄军占伊犁河谷达十年之久,且觊觎西藏:英国则乘日俄构兵东北而染指西藏。我们看到,影响中国现实政治、周边关系甚至国际关系的一系列边疆问题,几乎都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有关,都与帝国主义侵略有关。近代边疆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是一个军事战争问题,是一个中外关系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家版图的变动,完全可以从地理环境变迁的角度切入,开展历史地理学的研究。

3.与沿革地理相关,近代开放口岸(包括被动和主动),租界的形成,租借地的确立,各地领事馆的建立,都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地理信息,是开展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好课题

4.近代以来城市和交通的变化惊人,这是古代不能比的。1906年京汉铁路全线通车,立马影响了两个城市的命运,一个是石家庄,从乡村变成城市;另一个是湖北的襄阳,从南北交通要道一下子变得萧条了。省会的变迁也是如此。河北省会、河南省会、安徽省会、广西省会等的变动,都与交通的改变有关。改革开放前,许多省会城市不过30一50万人口,今天超过百万人口的城市恐怕超过了200个。如何从地理环境的变迁中寻求答案,如何寻求现代化的需求推动地理环境变化的历史学解释,历史地理学研究可以回答很多问题。

5.江河湖海的变化,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都很大。黄河入海口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洞庭湖、鄱阳湖面积的变化很能说明问题。湖北历史上号称千湖之省,现在只剩

一半了。这些改变对人类生活的意义如何,值得研究。1964年我曾到甘肃河西走廊张掖县参加“四清”运动。我住的村子旁边有一条黑河,发源于青海,流经张掖,流到内蒙古额济纳旗的居延海,成为一片湖泊。90年代,由于黑河沿线地方拦截用水,居延海干涸了。居延海干涸导致每年四月西伯利亚大风刮起沙尘暴,猛烈袭击北京。2013年我曾到我当年的住地看黑河,发现黑河已经改道了。黑河的治理结果使得居延海又有水了。这对于

006新时代、新技术、新思维一2018年中国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减轻北京的沙尘暴有作用。黑河变迁的历史值得关注。

2015年我到江苏海门开会,市委宣传部一位同志带我到海门北面东灶港镇看海,这位同志以前在这里当过乡长。我看到辽阔无边的滩涂正在扩大。他告诉我,我们站的地方以前就是滩涂,不要几年,看不到边的滩涂就要变成陆地了。这位同志告诉我,滩涂以内的大片荒芜的杂草滩,以往曾遍布煮盐的灶,他当乡长的时候还有。我很感兴趣,想看看煮盐灶,但是已经找不到了。1965年,我曾经在今天天津开发区看到成片成片的盐田,许多盐工在那里劳作,盐山一座一座。前几年我再去这个地方,完全是一个现代化城市了。真是沧海桑田!盐是我国历史上,包括近代,很重要的物资,从天津经过长芦到海门的盐业生产线的变迁,很值得历史地理学者关注。

6.当然还有一个变化不能忽视,这就是经济方式的变化。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生产方式的变化惊人。中国从一个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变成了世界工厂。从洋务运动时期的工业布局,到民国时期的工业布局,到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工业布局,到大三线、小三线的建立,到1978年以后的工业布局,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研究近代经济地理,几乎有无限展开的余地。

至于人口的变化、教育设施的变化、医疗设施的变化,等等,都包含丰富的地理信息,值得从历史地理学角度展开研究。

总之,近代历史地理学是中国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天地是无限广阔的,是大有前途的。我作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局外人,说一些似是而非的话,是否有参考价值,请各位批评!耽误各位时间,谢谢各位!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