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研究》张一春|(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3-03-25 11:34:35  44 epub epub 张一春

图书名称:《教育技术研究》

【作 者】张一春
【丛书名】当代中国教育学术史
【页 数】 450
【出版社】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2022.07
【ISBN号】978-7-5334-9172-7
【价 格】75.00
【分 类】教育技术学-研究
【参考文献】 张一春. 教育技术研究.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2022.07.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教育技术研究》内容提要:

本书是《教育技术及学术发展史》的姊妹篇。全书从“教育技术的内涵与本质研究”“教育技术的资源与课程研究”“教育技术的技术与媒体研究”“教育技术的环境与空间研究”“教育技术的教学与管理研究”“教育技术的学科与发展研究”六个方面,系统梳理和全面介绍了教育技术研究的历程和观点,力求客观、准确、全面、系统地剖析研究成果,描绘研究轨迹,呈现研究争鸣,提供研究思考的思路。本书可作为教育技术学本、硕、博学生的教材,可供教育学、教育史、教师教育、职业教育、信息技术等专业学生使用,是所有教师和师范生学习教育技术和掌握信息化教学的重要参考,亦可为教育管理者、研究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信息技术发展者提供帮助。

《教育技术研究》内容试读

第一章教育技术的内涵与本质研究

20世纪20年代起源于美国的视听教育开始传入国内,1936年国内正式开始使用“电化教育”这个名称。80年代中期,“教育技术”这个名词从美国传人我国。90年代初,国家教委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和研究生专业目录将“电化教育专业”更名为“教育技术学专业”,从此开始使用“教育技术”的名称。对教育技术内涵与本质的探讨既涉及学科的问题,也是哲学的问题。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教育技术的内涵与本质展开了探讨。

第一节技术与教育的研究

教育技术中最核心、最关键的要点应该是“教育中的技术”。①技术是教育技术的核心概念之一,而技术究竟是什么,始终没有统一的定义。因为不同的学者具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研究视角,同时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考察技术的本质、发展以及教育与技术的关系,不仅有利于把握技术的内涵与本质,也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教育技术学这一学科。

①冯秀琪.对当前教育技术研究中一些问题的刍议[J门.中国电化教育,2005

(12):15-18.

1

。教育技术研究

一、技术的本质研究

“技术”(Technology)从词源学意义上看,源自希腊语“Techne'”。①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首先将科学和技术加以区分,他认为科学是知识,而技术则是和人们的实际活动联系起来并在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技能(skil)。©1967年,J.K.加尔布雷思将技术简单地定义为科学和其他一般知识在实际任务中的系统运用。③

随着机器和工业应用占据统治地位,技能逐渐变为制造和利用工具的过程,以至于人们认为技术的定义就是工具、机器和设备,它是一个没有生命的装置,或者具有特殊生命的、有组织的、以代替人来完成并由人确定操作的装置。于是,技术便有了两个含义,一个是活动方式本身(技能),另一个是代替人类活动的装置。④技术是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方法、工具和规则的体系。⑤

1.技术的四种理解

美国卡尔·米奇安(Carl Micham)在A Guide to The Culture of Sci-ence,Technology and Medicine中的第五章(技术哲学)中将历史上的技术定义加以分类、概括,认为技术定义有以下四个类型:作为实物的技术、作为方法的技术、作为知识的技术和作为抉择的技术。©不同学者从技术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技术的不同侧面反映了技术的本质。只要不把某一过程或某一个侧面绝对化,或片面地以一个方面排斥、否定另一方

①翟丽华.从技术的本质看教育技术的本质[J].学理论,2013(08):47一48.

2HendrikvanRiessen.Structure of Technology [J].Research in Philosophy &

Technology,1979 (2):301

③J.K.加尔布雷思.新的工业化国家[M门.波士顿,1967

Jacques Ellul.The Technological System [M].Continuum-New York,1980:

24.

⑤陈凡.论技术的本质与要素[J门.自然辩证法研究,1988(01):61一67

G Paul T.Dubin (General Editor).A Guide to the Culture of Science,Technol-ogy,and Medicine [M].1980.

2

第一章敦育技术的内函与本质研究

面,都是有道理的。①因此,对技术含义一般有四种理解:一是技术是工具或手段;二是技术是方法或者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三是技术是人类活动(过程)或人类行为:四是技术是技能、方法、手段、工具和知识的某种组合或总和。

(1)技术是工具和手段

有学者认为“技术是目的的手段,技术是人的行动”,并进而认为现代技术“不仅仅是手段,技术也是一种展现的方式”,是“引导、促成自然的暴露”。,有学者提出技术是人体器官外在化的工具,一切技术手段都可以理解为人体器官为原形,把技术视为文化、道德和知识进步及人类“自我拯救”的手段。③还有的认为技术是“控制社会的工具文化”。①

日本有的学者认为技能则属于主观的、心理性的、个人的东西,而技术是客观的,是人类在实践中客观规律性的有意识的应用;有的认为技术是劳动手段的体系;⑤还有的学者认为技术是作为主体的劳动手段和客体的劳动手段在劳动过程中的统一。技术是主观的存在方式观念的技术(技能、智能)和客观的存在方式一物质的技术(工具、机器)的统

-体.⑥

马克思一方面把技术归结为劳动资料,另一方面又指出技术内涵中有理性因素。马克思强调“怎样生产”的重要性,他认为技术的本质是“怎样生产”,至于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则是技术活动方式本身之外在的表

①关锦镗.论技术定义的方法问题一从技术定义发展史看应如何认识技术的

本质[J门.自然辩证法研究,1990(01):21一28.

②海德格尔.存在的天命:海德格尔技术哲学文选[M门.孙周兴,编译.杭州: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8:140.

③F.拉普.技术哲学导论[M门.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4一31

④尼尔·波兹曼.技术垄断一文化向技术投降[M门.何道宽,译.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2007.

⑤赵厚福,刘兆臻.教育技术的技术本质与定义[J门.电化教育研究,2005

(02):9-13.

©森谷正规.日本的技术一以最少的耗费取得最好的成就[门.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5.

3

。教育技术研究

现形态。①马克思的技术理论是作为劳动过程要素出现的,他把技术当作人和自然的中介,把它们归结为工具、机器和容器这些机械性的劳动资料,即骨骼系统和脉管系统。②受马克思技术哲学的影响,百科全书的条目中还保持着“手段说”的定义,即技术是“为实现生产过程和为社会的非生产需要服务而创造的人类活动手段的总和”,“生产技术是技术手段的主要部分”,而“生产技术中的最积极部分是机器”。③

因此,技术就是技能、工程科学、生产过程和手段④,是人对自然有目的的征服和利用,因此初级产品(材料、根源),具体的物质手段(仪器、器械),技术知识和能力是技术的根本前提。⑤

(2)技术是方法的知识

有学者认为技术是“指导物质生产过程的科学或工艺知识”,这种知识“清楚地解释了全部操作及其原因和结果”。©此种理解下,技术可以看作是“在一切人类活动领域中通过理性得到的,具有绝对有效性的方法的整体”。⑦

我国学者有的认为,“技术即技巧与关于技巧知识的总和,技术即内化为人的本能的娴熟技巧,它是人的现实活动及能力标志。”⑧也有人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要,依据自然和社会规律,对自然界和社会的能动作用的手段和方法系统。”⑨“技术大体上是指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手段(如设备)、工艺流程和加工方法,属于社会的物质财富和创造物质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9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10

③G.B.苏赫尔金等.技术[J门.科学与哲学,1980(05):133一134

Carl Mitcham.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M].Macmillan Press,1980:322.

⑤陈凡.论技术的本质与要素[门.自然辩证法研究,1988(01):61-67.

G Hans Lenk and Gunter Ropohl.Interdisciplinary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J].Research in Philosophy &Technology,1979 (02):25

Jacques E.The Technological Society [M].New York:Alfred A.Knopf,1964.

⑧乔瑞金.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⑨管晓刚.关于技术本质的哲学释读[J门.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2):18一

22.

4

第一章教育技术的内涵与本质研究

财富的实践领域,是劳动技能、生产经验和科学知识的物化形态。”①

因此,技术也可以理解为人类为了某种目的或者满足某种需要而人为规定的物质、能量或信息的稳定的变换方式及其对象化的结果。技术规定了如何将一种物质(形态)变换为另一种物质(形态),将一种能量变换为另一种能量,将一种结构、形态的信息变换为另一种结构和形态。完成物质、能量变换的技术是物质技术;完成信息变换的技术是知识技术。但是知识技术并不等同于知识形态的技术,物质技术也可以表现为知识形态。类似的变换在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着,人类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自己想要的新方式,这就是技术的核心内涵。②

(3)技术是人类的行为

有学者十分强调技术的思想内涵,强调技术首先是一个内部过程,并且一定具有伴随着人类自身活动的特征,是为了有利于完成人类活动已经明确了的方向和最终目标而存在的,技术具有明确的目的性:③“技术的基本范畴是活动过程”;④“技术的目的是控制和掌握世界,技术过程是人类的意志向世界转移的过程”。⑤

实际上,马克思也是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作为技术定义的基本前提”。@

因此,人类的活动传统上分为两类,即制造活动和行为活动,技术活动只能指劳动过程。其次我们必须明确技术的目的。⑦技术在本质上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所以,可以将技术定义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类依据自然规律,利用自己的技能,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按照一定的方

①陈昌曙.陈昌曙技术哲学文集[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10】

②杨开城,王斌.从技术的本质看教育技术的本质[J门.中国电化教育,2007

(09):1-4.

③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0.巴黎Plon出版社,1971:63.

Carl Mitcham.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M.Macmillan Press,1980:309.5 Carl Mitcham.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M.Macmillan Press,1980:317.

⑥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0.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10.

⑦陈凡.论技术的本质与要素[J门.自然辩证法研究,1988(01):61一67.

5

。教育技术研究

法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类需要并追求有效性的活动。①

(4)技术是系统和总和

英国技术史专家查尔斯·辛格(Charles Singer)在《技术史》第一卷中就认为“技术是用来制造和生产物质的知识和装置”。②他把技术界定为“人类能够按照自己意愿的方向来利用自然界所储存的大量原料和能量的技能、本领、手段和知识的总和”。③

技术的基本核心和出发点是技能、技巧,不论是机器、工具,还是工艺、程序、技术知识和技术理论,它们之所以能够被扩充到技术的含义中去,根本原因在于它们从功能上来看都可以强化技能、技巧,因而都同技能、技巧有着内在的联系。离开技能、技巧这一内核和出发点,任意扩展技术的含义,既有悖于技术的本意,也不符合技术本身历史的发展规律。

广义技术的定义可以表达为:技术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又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方式;它是人类为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而积累、创造并在实践中运用的各种物质手段、工艺程序、操作方法、技能技巧和相应知识的总和。而所有那些在外延上仅反映某一特定活动领域的技术概念,或者在内涵上仅能反映某一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上技术现象的概念,都是狭义的技术概念。

技术可以归为三大类,表现为三种形态。首先是“人化”形态,或称“人格化”技术。它以活动主体本身为载体,集中体现为活动主体的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等。第二种存在形态是物化形态。它以实物为载体,集中体现为工具、机器、仪器、设备等。技术的第三种表现方式是信息形态。它是以语言、文字或图形、符号等表达的技术,一般体现为工艺、流

①赵厚福,刘兆臻.教育技术的技术本质与定义[J门.电化教育研究,2005

(02):9-13.

2 Ralph Sanders.International Dynamics of Technology [M].Greenwood Press

Westport,Connecticut,London,England,1983:28.

③月宏秀.技术进步与价值选择[D].上海:复旦大学,2003:10,31,21.

6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