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浮全集》马一浮著;吴光主编;尚佐文编校|(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3-02-20 13:23:49  68 吴光 吴光 浙江古籍出版社

图书名称:《马一浮全集》

【作 者】马一浮著;吴光主编;尚佐文编校
【页 数】 451
【出版社】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 2013.01
【ISBN号】978-7-80715-878-3
【分 类】国学-文集
【参考文献】 马一浮著;吴光主编;尚佐文编校. 马一浮全集.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3.01.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马一浮全集》内容提要:

本书共6册。马一浮,号蠲叟,浙江绍兴人,中国现当代国学大师。他在经学、史学、文学、书法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是现代学术史上集大成的人物。

《马一浮全集》内容试读

濠上雜著

濠上雜著(三卷)

初集(二卷)

卷首

太極圖說科判

一、顯體

無極而太極。

二、辨用分五

甲從髓起用

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静,静而生陰,静極復動。一動一静,互爲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

乙攝用歸體

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丙總别不二分二子總標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丑别說分二

1

馬一浮全集

第四册

丑之一氣化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

丑之二形化

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丁特顯人腾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

戊聖人立極

即出人勝所以分四

子顯聖德

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丑定吉凶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寅標三極

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日柔與删,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卯知死生

又日:“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三、歎德標宗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太極圖說贅言

繼六藝而作,有以得《易》教之精微,而抉示性命之根本者,其唯周子之《太極圖說》、《通書》乎?昔朱子嘗於郵亭間

2

濠上雜著

見人题梁上云“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①,因謂:伏羲、文王後,若不生孔子,後人亦無處討分曉。孔子後,若無孟子亦不得。後孟子千有餘年,乃有二程先生發明此理。而爲二程之先導者,則濂溪也。儒家之有周程,亦猶佛氏之有馬鳴、龍樹。天竺人頌二大士日:“智慧日已穨,斯人令再曜。世昏寝已久,斯人悟令覺。”其在中土,宜移此語以頌周程。以前漢魏諸儒説《易》者,如京、孟、虞、荀之象數,失之偏駁;王輔嗣之義理,流於虚玄。故《易》教至宋而始大明,一爲周程之義理,一爲邵氏之數學,皆探磧索隱,钩深致遠,豁然貫通,非漢魏諸儒所及。然周子之太極圖、邵子之先天諸圖,後儒並皆致疑,以爲出於陳摶,爲道家之術。或又謂周子太極圖乃得之於僧壽厓者,實爲目論而近誣。邵子雖學於李挺之,後來須是自得者多。周子,則據朱子注《太極圖説序》中辨之甚明,謂其“不由師傳,默契道體”②。盖斯理本人人同具,苟能精思力行,人人可證,豈假單傳密付而後得邪?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微顯闡幽,窮理盡性,以通天地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於是《易》教始興,故程子謂“河洛不出圖,《易》亦須作”也。若謂周子此圖非由自得,定有所受,然則伏羲畫卦,受之自誰?若謂圖不須作,將謂卦亦不須畫乎?須知畫卦作圖,乃至因言垂教,總爲詮表此理,書不盡言,故因圖以示之,圖亦不能宣意,又爲説以解之,不過反復申明,欲人易喻耳。然喻者不待煩言,不喻

①按:於郵亭間見“天不生仲尼”二句者爲唐子西,見《朱子語類》卷九三。此殆馬先生誤記。此下“伏羲”至“此理”,爲馬先生引朱子語,與《朱子語類》略有文字出入,故未加引號。

②按:引語見朱熹《江州重建濂溪先生書堂記》。

3

馬一浮全集

第四册

者終於隔閡,雖聖人亦無如之何也。其實此理語不能顯,默不能藏,總須自證自悟始得。清儒紛紛聚訟,實是一蔽,今略爲辨之,不勞具引。

邵子先天諸圖,於《參同契》實有相關涉處。然虞仲翔與魏伯陽同時,且同爲上虞人,“日月爲易”實魏語,納甲亦《參同契》所用之法。清儒於邵氏則力詆之①,於虞氏何以不言其近道家,非惑欺?

朱子日:“先生之學,其妙具於太極-一圖,《通書》之言,皆發此圖之藴。而程先生兄弟語及性命之際,亦未嘗不因其說。觀《通書》之《誠》、《動静》、《理性命》等章,及程氏書《李仲通銘》、《程邵公誌》、《顔子好學論》等篇,則可見矣。潘清逸誌先生之墓,敘所著書,特以作《太極圖》爲稱首。”②朱内翰震《進易說表》謂其出於种、穆,五峯作序以爲非其至者,皆非也。

按:明道作《李寺丞墓誌銘》日:“二氣交運兮,五行順施。刚柔雜糅兮,美惡不齊。”及《次子邵公墓志誌》日:“夫動静者,陰陽之本,况五氣交運,則益參差不齊矣。赋生之類宜其雜糅者衆,而精一者間或值焉。”③伊川《顏子所好何學論》:“天地儲精,得五行之秀者爲人。其本也真而静,其未發也五性具焉。形既生矣,外物觸其形而動於中矣。其中動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樂愛惡欲④。情既熾而益蕩,其性鑿矣。”皆與《太極圖》、《通書》之旨相應。

①詆:《馬一浮集》誤作“記”,兹據文義改。

②按:引文見朱熹《周子太極通書後序》。有個别訛奪,據《晦庵集》改補。此下引程、朱文,略有文字出入,不影辔文義者,據程、朱原文改,不一一出校。

③或:原作“一”,據《二程文集》改。

④日喜怒哀樂愛惡欲:原稿脱,據《近思録》補。

4

濠上雜著

《易·繫解傳》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此與《禮運》曰“夫禮必本於太一,分而爲天地,轉而爲陰陽,變而爲四時,列而爲鬼神,其降曰命”義實相通。《禮》所謂太一,即《易》所謂太極也。語其不二,則以一表之;一切法皆如。語其至極,則以極表之。一切法無盡。所以明萬事萬物同出於一原,而同歸於一致,猶佛氏所謂一真法界也。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太極只是一個實理之假名。朱子亦日“只是一個表德,如人之有字”。極本訓屋棟,引申爲中義,爲至高義,爲極盡義,以上更不容說,更無可推,名之爲極。如樹木之根本是極,枝幹從此發生,其末梢亦是極,向上更無有了。圖之以圆相者,表其無端無厓,無終無始,無欠無餘,無蹤無跡,而遍與萬物爲體爲用,爲心爲色,爲氣爲質,爲知爲能,而無或可遺,無或有間者也。“仁者見之謂之仁”是此太極,“智者見之謂之智”亦是此太極,“百姓日用而不知”亦是此太極。

學者須知此實理者無乎不在,不是離心而别有,所謂總該萬有,不出一心。在華嚴以法界緣起不思議爲宗,恰與此相應。太極即法界,陰陽即缘起,生陰生陽,乃顯現義,生生爲易,故非断非常。義學家判此爲邪因、無因,乃知二五而不知

十也。清凉判太極陰陽爲邪因,若心外有太極可立,則謂之邪因可也,奈《易》之本義不如此。又不悟陰陽、動静即是緣起,故謂若計一爲虚無自然,則成無因;謂自然虚空等生,則應常生不待緣。不知此乃正説缘起也。又法界有四種義:一、事法界,界是分義,一一差别有分齊故。

二、理法界,界是性義,無盡事法同一性故。三、理事無礙法界,具性分義,性分無礙故。四、事事無礙法界,一切分濟事法,一一如性融通,重重無盡故。《易》教所顯如此,《太極圖

5

馬一浮全集

第四册

說説》所示正屬後二義也。

朱子曰:“無極而太極。不是有個物事光輝輝地在那裹,只是説這裹當初皆無一物,只有此理而已。既有此理,便有此氣,既有此氣,便分陰陽,以此生出許多物事。惟其理有許多,故物亦有許多。”

如日:“愛惡相攻而吉凶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僞相感而利害生。”此言生皆是顯現義。又“屈伸相感而利生焉”,唯是誠;“情僞相感而利害生”,則雜以僞。

已知法界缘起一多相即,更須明六相一相義,然後於《太極圖說》方可洞然無疑。六相者,總、别、同、異、成、壞也。一含多德爲總相,多德非一爲别相,總爲别之所依,離總無别,亦爲别之所成,離别無總。同相者,多義不相違,同成一總故:異相者,多義相望,各各異故;成相者,由此諸缘和合成故;壞相者,諸缘各住自位,不相到故。六相同時而具,在《太極圖說》所顯《易》教義中,前二義顯,總、别義顯。後二義隱,成、壞義隱。此亦學者所當知也。

《通書·理性命章》“五殊二實”是異相,“二本則一”是同相,“是萬爲一”是總相,别不離總。“一實萬分”是别相,總不離别。“萬一各正,小大有定”,是成、壤二相也。

物有小大,太極無小大。

邵子以心爲太極,朱子以太極便是性,動静陰陽是心。心以何爲體,心以性爲體,此理唯周子説得最明。

凡言天、言性、言命、言心、言法界,皆以O圓相表之;凡言

理事一對、色心一對者,皆以®陽動陰静之相表之。

《通書·動静章》云:“動而無静,静而無動,物也;動而無動,静而無静,神也。動而無動,静而無静,非不動不静也,物

6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