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密意系列 《如来藏经》密意》谈锡永|(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3-02-20 11:42:56  166 epub

图书名称:《佛典密意系列 《如来藏经》密意》

【作 者】谈锡永
【丛书名】佛典密意系列
【页 数】 183
【出版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19.09
【ISBN号】978-7-309-10817-0
【价 格】30.00
【参考文献】 谈锡永. 佛典密意系列 《如来藏经》密意.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9.09.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佛典密意系列 《如来藏经》密意》内容提要:

《如来藏经》说众生皆有如来藏,常住不变,然后用九种喻说如来藏为烦恼所缠,是故众生不自知有如来藏。这是如来藏的根本思想。由此可将一切众生心性的清净分说为如来藏,杂染分说为阿赖耶识。 如来藏诸经,实由本经作前导。本经所说虽然简略,但已显示如来藏实为智识双运,亦可以说是清净与杂垢双运,是为如来藏的根本思想。其余如来藏诸经,还显示无作意、无舍离、无整治,这些观修见地则不见于本经中,因为作为前导的经,实在不必要将观修的深密义显示,否则便非前导。因此读者于研读本经时,不可仅依本经来理解如来藏的深密见与深密的观修,而依本经人如来藏之门即可。 再者,笔者比对藏译,发觉晋唐二译都有些缺憾,未能将一些微妙处译出,是故本书除疏释本经晋唐两篇旧译外,复依藏文重译,译时尽量用唐译的名言,若须改译,则于脚注中说明。依藏文可见的密意,亦于新译文下附出,标为“新疏”。新疏中所说,可以补充依汉译而疏的疏文。

《佛典密意系列 《如来藏经》密意》内容试读

引言

释迦初说如来藏,即说本经,如来藏教法为三转法轮时所说,但说本经却早于三转法轮时。最早的汉译为西晋法炬所译,时当公元三世纪顷。如来藏法门在公元二世纪时已有传播,据多罗那他(Taranatha)的《印度佛教史》,于月密王(Candragupta)时,为龙树(Nagarjuna)弟子圣天阿阇梨(Acarya Aryadeva)的弘法时代,此时印度南方有阿阇梨龙召(Acarya Nagahvaya),其密号为如来贤(Tathagatabhadra),亦为龙树弟子,撰有《如来藏赞》(sNying po'i bstod pa),及《三身颂赞》(sKugsum la bstod pa)都说如来藏。后者用如来藏来说法报化三身,已经是如来藏的深密义,由此可见当时虽然以弘传如来藏的方便说为主,但阿阇梨实在已弘传其密意。近人将如来藏思想分别为前、中、后期,由是即知实非真相。除非他们把龙召撰述《三身颂赞》的时期,判为后期如来藏思想。龙召在Vidyanagara城传播如来藏,即使孩童亦晓得唱《如来藏经》(De bzhin gshegs pa'i snying po'imdo)的偈颂,想象当时,龙召实以唱诵来传播如来藏法门,这是方便。

现在有些学者,不但将如来藏思想分为初中后期,还把传播如来藏法门的年代,推迟至公元六、七世纪,这显然不合理。如来藏法门传入汉地甚早,可以说,汉地自有佛典传译以来即有如来藏法门,如果承认龙召曾传如来藏的说法,在时间上便很合理,二世纪时龙召传播,三世纪时有汉译,同时有如来藏法门在汉地传播,那便是很自然的事。

其实于三转法轮之前,已有文殊师利系列经典出现,说不二法门。此不二法门即是如来藏,因为说的都是智识双运界,唯一的差别,只是

001

于说不二法门时没有说瑜伽行用来观修,于三转法轮,释迦开头即说瑜伽行,实即说观修的差别。有这样的差别亦可以理解,于说不二法门时,释迦只说般若,以六波罗蜜多为观修,因此便不宜宣说瑜伽行法门,及至正说如来藏,强调智识双运,强调究竟转依(见下说),这时候行者便无舍离、无所得,不限于无分别,因此不能说转舍阿赖耶识、依得真如,由是便非说瑜伽行为观修止观的法门不可。也就是说,于说不二法门时未以观修为主,只建立双运见,于正说如来藏时,实以说观修为目的,以期学人能究竟转依如来藏。既然在三转法轮前已说文殊师利不二法门,那么,还怎能说如来藏有前、中、后期的分别?若这样说时,文殊师利便比释迦超胜,他可以由说不二法门来表达如来藏的究竟见,释迦牟尼的如来藏说,反而要由后人一步一步来成熟,这显然是对释迦的诽谤。

说释迦早于三转法轮时说本经,详见下面所说。这个说法若能成立,那便可以说,释迦说如来藏比文殊师利说不二法门还要早,然而本经亦未说观修,当然亦未说瑜伽行,这亦与不二法门系列经典相同,说不二法门而未说瑜伽行,因为不二法门不说究竞转依。

此经原有四汉译,今只传两种:

一、大方等如来藏经,东晋佛陀跋陀罗(Buddhabhadra,觉贤,359—429)译

二、大方广如来藏经,唐代不空(Amoghavajra,不空金刚,705-774)译

两译比较,唐译文字较多,这未必是晋译本有所删节,很可能是所据的梵本有详略的不同,然而两译所言大致无异,对如来藏的说法,亦毫无

二致。

至于西藏译本则仅得一种,为释迦光(Sakyaprabha)与智军(Yeshes sde)所译,题为'Phags pa de bzhin gshegs pa'i snying po zhesbya ba theg pa chen po'imdo,对译为梵文,即是Arya-tathagata

002

garbha-nama-nahayana-sutra,意为《圣如来藏名大乘经》。藏译与唐译相近。

《如来藏经》既为早期所说,所以文字上未说深密义,它只突出一点:

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常住不变。然后用九种喻说如来藏为烦恼所缠,所以众生不自知有如来藏。这是如来藏的根本思想,由此可以将一切众生心性的清净分说为如来藏,杂染分说为阿赖耶识,再向下建立,便可以说如来藏是清净心的境界,阿赖耶是杂染心的境界①。经中说九种密义,即是说清净心与杂染心,此为后来《宝性论》(Ratnagotravibhaga)所引用,有颂言:

萎华中佛蜂腹蜜皮壳中实类中金地中宝藏种中芽破朽衣中胜者像贫丑女怀轮王胎泥模之中藏宝像住于有情如来性客尘烦恼垢覆障②

此九喻即为:1.萎华中佛、2.蜂腹中蜜、3.皮壳中实、4.粪中金、5.地中宝藏、6.种中芽、7.破朽衣中胜者像、8.贫丑女怀中轮王胎、9.泥模中宝像。

在经中未说九喻所喻,于《宝性论》则说为依次比喻九种烦恼:

l.贪随眠性相烦恼(raganusayalaksana-klesa))

2.瞋随眠性相烦恼(dvesanusayalaksana-klesa)

3.痴随眠性相烦恼(nohanusayalaksana-klesa)

4.贪瞋痴随眠增上相烦恼(tivraragadvesamohaparyavasthanalaks-ana-klesa)

①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由外义至密义说如来藏,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说如来藏是清净心的境界,阿赖耶是杂染心的境界;第二个层次,说如来藏是:如来法身功德与随缘自显现的识境双运;第三个层次,说如来藏是:如来法身与如来法身功德双运

②依谈锡永译:《宝性论梵本新译》第一品,颂96一97。台北:全佛文化,2006年。下引同。

003

5.无明住地所摄烦恼(avidyavasabhūmisamgrhita-klesa)

6.见道所断烦恼(darsanaprahatavya-klesa)

7.修道所断烦恼(bhavanprahatyya-klesa)

8.不净地所摄烦恼(asuddhabhūmigata-klesa)

9.净地所摄烦恼(suddhabhūmigata-klesa)①

这九种烦恼,通摄凡夫、资粮道学人、未净地菩萨学人(初地至七地)、清净地菩萨学人(八地至十地),他们都是众生。须断尽此九种烦恼,然后才能至无学道(佛地)。关于这九种烦恼,将于诠释正文时分别详说。现在且依《宝性论》通说此九种烦恼的自性。

初,1至3分别说贪、瞋、痴随眠性相的烦恼,即谓世间有情即使能离贪等,但仍然有诸烦恼,正由于有这些烦恼,小乘行人才会在禅定中人心识不动的境界,这种禅定称为“不动地”(aninjyasmskara)②。以不动地为因,即能离欲界而入色界及无色界,虽然如此,但定中之所得依然是烦恼,这些烦恼须由“出世间智”断除。如是即是贪、瞋、痴随眠性。

次,第4种贪、瞋、痴随眠增上相烦恼,为凡夫所摄。这些烦恼成为福与非福的因,得欲界果报,须由修对治观来断除。由于凡夫贪、瞋、痴烦恼等起,所以便不再分别为三种。

三,第5种无明住地所摄烦恼,为阿罗汉所摄,能成为生起无漏业之因,得成就无垢意生身。这种烦恼能为“如来觉智”所断除。

四,第6种见道所断烦恼,为凡夫学人所摄,“初出世间智”能断;第7种修道所断烦恼,为圣者学人所摄,依“出世间见修习智”能断。

五,第8种不净地所摄烦恼,为初至七地菩萨所摄,依所摄烦恼而修对治,即八地至十地的“修道智”能断,其所对治及断除即是这种烦

①参《宝性论梵本新译》第一品,《明九喻所喻》。

②aninjyasamskara,汉译“不动地”,指二乘于三摩地中,不为贪等所动之禅定境界,其实应该称为“不动定”,因为说“不动地”时很可能跟菩萨第八不动地混淆。

004

恼;第9种净地所摄烦恼,为八至十地菩萨所摄,依所摄烦恼而修对治,唯金刚喻地能断。

说“断尽此九种烦恼”,其实亦是方便说,现证如来藏实无所断除亦无所得,用瑜伽行派的道名言,便说为“究竞转依”。在《辨法法性论》(Dharmadharmatavibhanga)中,即详说此究竟转依。然而转依实有两种,一是唯识今学的转依(asrayaparavrtti),一是究竟转依(asrayaparivrtti),对此亦须一说。

第一种,唯识今学的转依,是转舍阿赖耶识而依真如。在《成唯识论》中,说真如为“迷悟依”,若迷,则依如而生死;若悟,则依如而涅槃。因此,转依的定义便是:

愚夫颠倒,迷此真如,故无始来受生死苦;圣者离倒悟此真如,便得涅槃毕究安乐。由数修习无分别智,断本识中二障粗重故,能转灭依如生死,及能转证依如涅槃,此即真如离杂染性。如虽净而相杂染,故杂染时假设新净,即此新净说为转依。①

这样说,所谓转依,便是转舍阿赖耶识(本识)中的二障,由是转灭依如生死(迷),转证依如涅槃(悟)。将这种转依义对应《如来藏经》,便可以说,迷此真如而成烦恼,由是即成为真如的障,凡夫因此即不识如来藏,当识如来藏时便悟入真如,有如萎华中见佛。

第二种转依名为究竞转依,为瑜伽行古学所说。此究竞转依,实即是:由依于有分别的心识,转为依于无分别的如来藏,那便只是心识境界的转变。由此转变,即能由虚妄分别心识,转为无分别智境界,因此没有舍离的作意,亦没有所得。这样才能说成佛不是新得,证智亦不是新得一个智,只可以说为如来藏显露。

在瑜伽行派论典中,世亲《佛性论》引《大宝积经·普明菩萨会》(大迦叶品)的一个比喻,说有黑暗住于室中千年,当有人持灯入室时,光明

①见《成唯识论》卷十,大正·三十一,n0.1585,第51页。

005

刹那现前,黑暗同时退却。世亲说:黑暗不能说我住此室千年之久,所以光明来时我可不去。这个比喻即是说转依。当无分别智境(如来藏)现前时,分别心即同时不现前,由是行者只需令无分别智现前,便有如持灯入千年暗室,如是即是究竟转依。此中无所舍离,持灯的人不须作意要舍离黑暗,当黑暗离去之后,我才持灯入室:此中亦无所得,持灯的人不须说我要此室得到光明。

将这究竟转依对应本经,便可以说,学人由见萎华同时见佛。这里的重点是“同时”,所以不是先见萎华然后见佛,亦不是先见佛然后见萎华。这便是九种如来藏喻的密意。由此密意,即知本经厅说实为究竟转依,而不是唯识今学所说的阿赖耶转依。

经中虽然未正说转依,但实际上已经以表达转依为密意,于读本经时须注意及此。

下面疏释经文,即以上面所说为基础,然后依如来藏九种喻,说其密意,上面所说即不重复,读者须知,于别说九种密意时,其实不离上面的通说。必须如此理解,然后才知道本经的价值之所在,不但引导学人入如来藏之门,实在已经兼说地前、地上等各地位所应断的烦恼,这就与如来藏的观修有关,并不是只说见地。

三转法轮诸经,凡说如来藏,都说为“狮子吼”;都说为如来的密意,这种情形,为诽拨如来藏的人所不肯说。然如来藏诸经,实由本经作前导,所以本经所说虽然简略,但已显示如来藏实为智识双运,亦可以说是清净与杂垢双运,这已经是如来藏的根本思想。在如来藏诸经中,还显示无作意、无舍离、无整治,这些观修见地则不见于本经中,因为作为前导的经,实在不必要将观修的深密义显示,否则便非前导,因此读者于研读本经时,不可仅依本经来理解如来藏的深密见与深密的观修,仅依本经入如来藏之门即可。说如来藏观修的经典,在《大宝积经》中,有《无边庄严会》一经,即说观修如来藏的陀罗尼门,研究如来藏的人应该参考,可惜此经于近代已受人忽视,笔者已疏释《无边庄严会》的密意,收本丛书系列,希望通过系统地疏释经论中的如来藏密意,能令如来藏

006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