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董国柱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3-02-20 10:53:55  155 楞伽经

图书名称:《楞伽经》

【作 者】董国柱著
【丛书名】佛教十三经今译
【页 数】 425
【出版社】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1998.03
【ISBN号】7-207-03989-1
【价 格】19
【分 类】楞伽经(学科: 译文) 大乘-佛经 佛经-大乘
【参考文献】 董国柱著. 楞伽经.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8.03.

图书目录:

《楞伽经》内容提要:

《楞伽经》内容试读

楞伽阿跋陀罗宝经卷一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题示

本经第一卷,“佛语心品”,即诸佛所说的心法,品,即品类。是诸佛敢心之义。也就是说,这部经的核心是佛讲心,是究心的经典。在本卷中,首先由大慧菩萨发问,他是用偶(领诗)的形式提问的,一共提了一百零八个问题(实标超过这个数)。中心是围绕识(心)展开的,其如什么是识?以及与识有关连的问题,例如识的相(现豪)、何者为“现识”,何者为“分别识”,这二识之问又是什么关桑,以及如何达到真识等。第二是对其他学派宗我理论的矫正,虽然这方面在本经中不占重要位置,但却是引起思辨的发端。第三是如心意识的状态、作用,如何离心意识达到觉悟自心而渐次入于成佛之道。第四是关于二无(人、法无我)与顿渐法门。第五是有关两种声闻、常不思议的大乘佛乘以及五乘种性、一阐提的分别。第六是五法三自性,它是本卷的核心问题,也是佛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围绕五法三自性二无我等有关空、无生、离自性等都做了详细地说明。但是大慧这一百余问远远超出

%,

上面所列范围,天上地下无所不包,大有爱国诗人屈原天问的声势。

经文

如是我闻(一)。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二).种种宝华以为庄严(三).与大比丘僧(四)。及大菩萨众俱(五)。从彼种

。1·

种异佛刹来。是诸菩萨摩诃萨(六)。无量三昧自在之力(七)。神通游戏〔八。大慧菩萨诃萨而为上首(九)。一切诸佛手灌其顶(+)。自心现境界(+一)。善解其义。种种众生(十二)种种心色(十三).无量度门(十四)。随类普现。于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十五)。究竟通达(十六)。经文注

(一)如是我闻:佛经的开卷语。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传经说法

依靠口授相传,佛经形成经文,都为后来弟子整理而成,类同于我国孔子的《论语》也由其弟子编纂成书的相似。佛在灭度前,阿难等问佛四事,其中一事就是问每经前用何字,佛说,每经加“如是我闻”,证明是佛亲口所言,故每经开卷,皆加“如是我闻”,这是佛生前同意的,“如是”代表佛说,“我闻”则指此经的整理者阿难。又,“如是”为信顺之词,信,相信、顺从之义。信则如是,不信则说不如是。经无大小,信则能从之而入,不信则不能入。其次加“如是”二字,也有别于外道,因外道经卷也有开卷语“阿伛”(无之义)二字,故放“如是”二字加以区别。“如是我闻”有四种特殊作用。一解众人疑惑。二遵佛嘱,希望按此经去办,即遵佛嘱托。三息争论,不因怀疑经真伪而争论。四异外道。佛所说经,都含六成就。“如是”代表信成就。“我闻”代表闻成就,(余四成就为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众成就)。

(二)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一时”,即六成就中的时成就。“一时”,不是确指某时,即表佛在讲经时。佛,梵文全称佛陀,略称为佛,译为觉,能自觉,又觉他,觉行圆满,即为佛。凡夫无此三觉,二乘人只能自觉而不能觉他,菩萨有此二觉,但觉未圆满,只有佛三觉具足。佛指释迦牟尼。

·2·

“楞伽山”,(见《略说》注)此即佛说经处,故为处成就。(三)庄严:佛教名词,表示佛的仪则庄重严肃。庄严有数种,庄严乃以功德所成,故称功德庄严等。恶也有恶庄严,即以恶业为庄严者。

(四)大比丘僧:“比丘”,又名必(音必)刍,为出家受具足戒

(比丘、比丘尼戒律之通名称具足戒)者之称,男日“比丘”,女日比丘尼(又称必刍尼,尼者,女也)。“比丘”,又称“乞士”,意谓,上乞于佛法,下乞于食,上乞法以练神,下乞衣食以资身。只有比丘可称乞士,一般讨饭人是不能这样称呼的。比丘有四义,这是比丘第一义,另三义是怖魔(即使邪魔外道感到恐惧)、破恶、净命。比丘上加“大”字,称大比丘表示非一般比丘。“大”,佛教名词,梵文名摩诃,么贺,译为大。大有几层意思,一说它自身广大,一切皆可周遍包含。二是胜义,胜就是最,超过一般。

三是妙义。四是不可思议。称大比丘,一般指修持很高,达于罗汉果位以上者。僧,僧众,三人以上称僧,一人不能称僧。

(五)菩萨:全称菩提萨埵,旧译(唐以前翻译称旧译,唐以后称新译,一说以罗什为代表的称新译)大道心众生,道众生等。新译日大觉有情,觉有情等。菩萨又称开士、高士、大士等,“菩提”,译为觉、无上道。萨垂,为有情、大心、勇猛精进。即以无上大道之觉,行于对众生的有情,而发于成佛大心,勇猛拯救众生,利人利他而获大果即名菩萨。菩萨是中国人习惯的简称说法。俱,是共同义。

(六)大慧菩萨摩诃萨:大慧,梵文名摩诃摩底,因其问答无穷尽,故称大慧。他今天是首位,叫“对扬主”,即在佛法会,对佛问答,以发扬佛所讲法道理,佛也以他为代表而说法,所以又称为“对告众”,对摩诃萨说的事对他而说,请他转

·3·

以告诉大众之义。摩诃萨,全称为摩诃萨捶,摩诃译日大,萨垂,译为众生,或名勇心,与菩提萨埵同义,即菩萨的梵文通称。

(七)三昧自在力:“三昧”,旧称三摩地,译为定、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疑心。所谓定,指心定一处而不动。所谓“正受”,即正接受所观(照)之法。调伏急暴,使心直不散,这叫“调直定”。使心正而行合乎法的归依,叫“正心行处”。息结攀援执著,而使心凝结,叫“息虑凝心”。“三昧”,就代表了这些内容。一般也略说一字“定”,亦可。“三昧”不仅是佛教的重要名词,也是佛教的重要内容,修佛“三昧”是修法的主要途径,是禅定的成因。如将上述“三昧”内容加以分别,可分为五种,称“五种三昧”。一毗卢遮那三昧(毗卢遮那,或译“遍一切处”或译“妙究竟”)。二观自在三昧。三秘密王三昧。四净天眼三昧。五普眼三昧。这五种“三昧”,统由一个方法加以统帅,就是心定。

“自在”,佛教名词,进退无碍为自在,又心离烦恼的系缚,通达无碍为“自在”。“自在”有二种、四种、五种、

八种、十种之别。“二种自在”为,一观境自在。即以佛正智,照了真如之境,能通达一切诸法,圆融自在。二作用自在。即能照了真如之境,能起身说法,化诸众生,圆融自在。“四种自在”,即是在菩萨得十地(菩萨修行的十个阶位,待后注)中所得的自在。“五种自在”,一寿命自在。菩萨得身,不计寿命长短。二生自在。菩萨为度众生,处天不乐,去地狱不苦。三业自在,菩萨修万行、或现神通所行所作。四觉观自在(粗心为觉,细心为观)。修禅定中之思惟。五众具果报自在。菩萨因行深广,果报殊胜,一切自然周备,而心无染碍。“十种自在”,一命自在。寿命

4。

灾灌顶这二种常用。佛教专有《佛说灌顶经》十二卷。(十一)境界:佛教名词,自已势力所及或达到之境,以及所证

所得的果报界域、范围、区域凡此类都可称为“境界”。佛教有境界相(亦名现相)与境界般若(一切诸法为“境界般若”)等。境界在经典及其讲疏一类的论著中,是经常出现的名词。

(十二)种种众生:“众生”梵文称“萨埵”、“仆呼善那”,新译

为“有情”,旧译为“众生”。众生有三个含义:一众人共生之义,因为众生中包括天人及各十一种类生命,大家同生一世间,故日共生。二是指以众法假和而生(按佛教观点,众生都是诸法,及四大地、水、火、风和合才有),不是单一条因素的产物,故名众生。三经众多之生死,因为众生经历众多无数劫的生生死死,所以称众生。“众生本性”本为真如法性,即具本觉佛性,与佛、菩萨同,但因受无明烦恼所缠,在众生世间,隧波逐浪,沉升飘流,生来展转于生死旋祸中,有三十虚安不实相(即“以无为有、以假为真的三十种虚妄表现)遂使本性真觉湮没,故名众生。

(十三)种种心色:按照佛教理论,心至少在六种以上(详后

注),色的种类更多,一切有形有质的物质,以及无形无质看不见的精神意识活动所产生的现象,都为色,故说种种心色。

(十四)度门:度,度已,度人,门,法门。众生有八万四千烦

恼,佛有八万四千对治法门,故说无量度门。

(十五)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五法”有种种,分为相名五法、

事理五法、理智五法等。事理五法为,一心法。二心所有法。三色法。四心不相应法。五无为法(“心法”,亦即“心王”,因一切法自心生,故称“心法”为法之王。

6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