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本体和教育价值的实现》张国富|(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3-02-18 22:47:16  16 小学科学 小学科学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图书名称:《小学科学本体和教育价值的实现》

【作 者】张国富
【页 数】 238
【出版社】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2022.05
【ISBN号】978-7-5656-5315-5
【价 格】49.80
【分 类】科学知识-教学研究-小学
【参考文献】 张国富. 小学科学本体和教育价值的实现.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2022.05.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小学科学本体和教育价值的实现》内容提要:

科教兴国战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立德树人上程等教育方针的不断提出,促使我们不断对培养什么样的人进行新的思考。本书从学科和教育两个视角,对小学科学课程如何实现学科本体价值和教育价值进行了一定探讨。本书中,作者以教育理论和实践课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撰写,对一线教师的教学设计会提供一些帮助。

《小学科学本体和教育价值的实现》内容试读

第一章

物质科学领域

科学本体和教育价值的实现

第一部分理论概述

物质科学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是小学科学课程内容的四大领域之一,课程标准中有关小学科学的十八个主要概念有三分之一是通过学习物质科学领域的课程内容加以建构的。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物质科学的学科本体价值和教育教学的价值,以便对“学生为什么要学物质科学”“教师为什么要教物质科学”等问题有一个系统、全面的理解和把握,这对于有效提高小学科学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小学科学物质科学领域学科本体价值分析

小学阶段物质科学领域的课程内容,从学科的本体视角来看,其最大价值在于启蒙小学生形成一些初步的物质科学意识。具体包括观察实验意识、描述意识、物质意识、运动与变化意识、能量意识。

1.初步形成观察自然界的物质意识、运动与变化意识和能量意识

科学始于观察,小学生对自然界的认识也离不开大量的观察和实验活动。如何观察、怎样观察,如何从基于儿童经验的观察,逐步提升为科学的观察,这是小学阶段科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小学生渐进地养成以“物质”“能量”“运动与变化”的意识观察自然界中物质及其运动与变化的各种现

象和过程,逐步形成科学思维方式,从而促进科学素养的发展。

2.初步形成对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的观察与实验意识和描述意识

“从哪儿想”“怎么想”是科学思维方式内涵的两个重要方面。“物质”“能量”“运动与变化”的视角回答了“从哪儿想”的问题,它超越了具体的科学知识,具有一般方法论的意义和价值。视角一旦形成,就会启发和指导学生科学思维的方向。“怎么想”问题的实质就是科学方法论问题。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应让其逐

002

步领会到观察和实验是认识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最基本的途径和方法。描述、解释

和预测是科学的三个最基本的功能,也是科学价值的体现。因此,能够正确地把所

观察到的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的现象与过程描述出来,逐步形成描述意识,对于小

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发展极为重要。

第二节。小学科学物质科学领域学科教育价值分析

小学阶段物质科学领域的课程内容,从教育的视角来看,其最大价值在于激发小学生探究物质世界奥秘的好奇心,使其养成基本的科学品质,为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激发探究物质世界奥秘的好奇心

小学生生活在物质世界中,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各种各样的物质,感受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所发生的丰富多彩的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气球为什么会飞?汽车为什么会跑?玻璃窗上的水珠怎么没了?下雷雨时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正是这些疑问激发了小学生探究物质世界奥秘的好奇心,也正是在揭开物质世界神秘面纱

的过程中,小学生学到了最基本的科学道理和知识,增强了学习物质科学的兴趣。

2.培养基本的科学观念

小学科学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之一就是使小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物质科学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科学观念,对小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物体特征的认识、对材料性能的了解,都是为了使小学生逐步掌握抽象的“物质”的概念,进而形成“世界是物质的”这一基本科学观念。

3.初步养成基本的科学品质

“乐于观察、注重事实、勇于探索”是基本的科学品质,也是科学态度的重要内容。物质科学领域内容的教学,对于小学生养成这些科学品质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物质科学的学习,小学生可以逐步形成观察与实验意识和用事实说话的意识,并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带来的乐趣。

的小为风4兴4

003

科学本体和教育价值的实现

第二部分教学实践

第一节《浮和沉》教学设计

今天是元旦,在这辞旧迎新的日子里,人们难免抚今追昔。回想自己一年里在小学科学启蒙教育事业里的种种过往及所见所闻,不由得一阵唏嘘。

我的眼前总会浮现两张面庞:一张是一年级新生刚刚踏进小学校园时那一脸的兴奋、好奇、期待的神情;另一张是六年级学生毕业时那一脸的漠然与疲惫。六年的时间,这样的结果,使人深思。同时我又常回忆起三年级学生初次上科学课时的种种情形,记忆里多是学生追寻老师问这问那和实验时的小心翼翼与专注。可是在上六年级的科学课时,这样的情形已不多见。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对学习、对校园生活态度这么大的变化呢?

很显然,这是一个教育及学习心理学领域的问题。对于小学科学课而言,由于学科研究领域与学习方式的特殊性,并考虑到儿童嬉戏的天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学习动机,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那么问题显然就出现在了儿童学习动机的维持与增强上。

由于人类对学习过程涉及到的种种因素的研究,以及受国内国外教育新理念的影响,小学科学教育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我们的教育教学的目标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革,这是件值得庆幸的事情,为此我们应该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可是我认为有一点我们应时刻牢记,不管是什么样的目标,最终都是要在学生的身上得以实现的,就像我们做好了一道道自认为色香味俱全的莱肴,当端到孩子们面前时,他们是否会表现出强烈的食欲呢?

本教学设计最突出的特点是以ARCS动机设计模式理论为依据,以有效激发并

维持学生学习动机为目标,从精选材料入手,以有难度有梯度的挑战活动为主要内

004

容,最终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教学重点的确定上,没有将知识的更新、能力的

提升作为重点,而是将运用有效策略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作为重点,这是老

师的主观愿望,也是为了贯彻及实现本设计指导思想的一个举措。这样本设计的关

注,点和设计思路就是以学习动机的激发、维持、增强、持久的思路来进行的。而相对于概念的深度、能力的训练等目标则放到次之的地位。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刚刚上完一节科学课,课题是《浮和沉》。自己觉得教学效果还是可以的,于是想坐下来写一篇教学设计,却迟迟难以落笔。我很想为这节课找一个所谓“高大上”点的指导思想,但是扪心自问,在进行这节课的课前设计及课后反思的过程中,自己内心的期冀到底是什么?自己最想让孩子们获得什么?哪些才是自己最希望能够为他们将来形成良好核心素养提供帮助的呢?想来想去得出一个答案:自己是想通过这节课使得孩子们觉得“科学课真好玩”,从而进一步地产生愿意亲近这门学科,愿意亲近我的欲望,也就是维持并增强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动机。比喻一下,我希望的是能在学生的心中埋下一颗对科学、对科学探索不断追求的火种,当然也希望这些火种能够在他们将来的学习生涯中变成一团团炙热的火焰。忽然想起自己1993年刚踏上工作岗位时的第一篇获奖论文,题目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是“不忘初心”吧。

好像激发兴趣、促进学生形成学习动机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新老教师都会有自己的“秘密武器”。但是,现实是否达成了我们的预期呢?对于我自己而言,我觉得我至少在两个方面有所欠缺:一方面是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持续有效维持的关注度还不够:另一方面是没有一套较系统的增强学生学习动机的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的指导。有幸的是,在“十三五”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里有一门课叫《学科教育心理学》,更有幸的是我在其中接触到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凯勒(J.M.Kellel)提出的ARCS动机设计模式理论,此理论为我设计这节课,贯彻这节课的指导思想提供了较大帮助。

这一模式认为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有四类:注意、切身性、自信、满足

感,选取其每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这一模式简称ARCS动机设计模式。该模式的

005

科学本体和教育价值的实现

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它认为学生学习动机的产生,首先是要引起学生对一项学习任务(学习目的)的注意和兴趣;其次,使学生理解完成这项学习任务与已有的经验密切相关;然后要使学生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这项学习任务,从而产生自信心;最后让学生产生完成学习任务后的满足感。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同时,应该进行适当的动机设计,即针对学生群体的动机状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相应的动机策略,设法使教学能够引起并维持学生的注意,创建教学与学生之间的切身性关系,使学生产生并维持对学习的自信心,并提供一种满意感,那么教学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后续的教学过程的阐述中,我将结合该模式的四要素进行详细解读。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标位置与要求

在新课标中,本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在该领域中,《浮和沉》是针对力的作用的研究。指向的主要概念是“力作用于物体,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由此可见,针对浮力,新课标的关注角度重在浮力对物体在水中运动状态的影响方面,而物体在水中的运动状态事实上是由浮力和重力共同作用而产生的,所以我选择了能够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浮和沉的运动状态作为本课教学主要内容。(二)教学内容分析

《浮和沉》一课与首师大版《科学》第五册教学内容相关,属于《力与生活》单元。在本课之前有《推力和拉力》一课,后续有《摩擦力》《找找身边的力》等内容。在整个单元中,我们以往关注较多的是力的大小及影响力的大小的因素方面的实验探究,而对力的作用效果方面关注度稍微弱了一些。

(三)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于力的认知更多的是建立在感性认识之上的,他们知道用力,知道用力可以达到一定效果,而他们对于力的方向及作用效果等诸多要素缺乏有意识的关注,他们对于浮力的认知也是很少的,大多只是在生活中感受过在水中和水外不一样的感觉,并且有的学生甚至没有在水中的体验,只是看到过有的物体在水中

006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