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通识课》龚鹏程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3-02-03 14:28:57  58 图书 图书 岳麓书社

图书名称:《国学通识课》

【作 者】龚鹏程著
【页 数】 297
【出版社】 长沙:岳麓书社 , 2019.06
【ISBN号】978-7-5538-1120-8
【价 格】52.00
【分 类】国学-研究
【参考文献】 龚鹏程著. 国学通识课. 长沙:岳麓书社, 2019.06.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国学通识课》内容提要:

本书从经史子集、儒释道等国学的基本课程入手,系统阐述了国学的入门途径和治学方法,并通过与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分析,凸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全书论证严谨,见解深刻,是不可多得的国学入门佳作,堪称一部中国人不可不读的传统文化百科全书。

《国学通识课》内容试读

8

强岩官回

菲口田

第一章

名义

一、国学的兴起与消亡

国学这个词,指的是中国传统的学问。但这个词本身却恰好不是传统的东西,而是清朝末年才出现的新事物。

当时讲国学,有两条脉络。一条脉络发自朝堂,一条生于草莽。

(一)

发自朝堂的,是因清光绪末年开始推动新式教育体制,废科举、立学堂,而这整个改革活动与其说是政府戮力革新以救亡图存,不如说是社会总体思想的倾向使然。故影响中国达千年以上的科举制度,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教育体系,才能一夕崩溃,幡然改途。但亦因如此,新式学堂打一开始就显示了它的反传统性。要教习西学,以富国强兵。学堂的教学内容乃因而皆以西学为主。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学部所拟《奏定学堂章程》就提到当时社会上已弥漫着废经灭古的言论:“无识之徒喜新灭古,乐放纵而恶闲检,唯恐经书一日不废。”针对这种风气,政府觉得应该在新式教育中仍保留中国学问的地位,希望学生仍要读经。

这就是当时讲国学的第一条脉络。想在西学冲击之下,读点经书“以免抛弃中学根柢”(《奏定学堂章程·学务纲要》)。

此时虽未提出国学一词,但谓:“中小学堂宜注重读经以存圣教。”把

第一章名义

003

经学当成是立国之根本。认为若大家都不读经,都不晓得这个根本,“中国必不能立国矣”(《奏定学堂章程·学务纲要》)。显然是把经学视为中国根本之学了。

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四川中书科中书董清峻便提议设立国学研究所,“欲保存国学…冀一线之延,为将来发达之种子。庶几有光大之

一日也”(《四川提学使方旭致叙永厅劝学所札》)。

朝堂之议论与政策如此,草莽之士的见解又如何呢?

(二)

1902年梁启超首先介绍了日本的国粹主义,他致书康有为说:“日本当明治初元,亦以破坏为事。至近年然后保存国粹之议起。”接着他又写了《日本国粹主义与欧化主义之消长》一文,介绍了国粹主义者:“谓保存本国固有之精神,不肯与他国强同。如就国家而论,必言天皇万世一系:就社会而论,必言和服倭屋不可废,男女不可平权等类。”(《译书汇编》第

五期)随后,黄节亦在《政艺通报》发表了《国粹保存主义》。除了介绍,也有批评,认为日本的国粹主义是封闭保守的,只知“我国所有之谓国粹”,不知吸收外国文化为我所用也是国粹。故他所说的国粹保存主义,乃是开放性的取精用宏,有萃取、集萃之意,故曰:“本我国之所有而适宜者焉,固国粹也。取外国之宜于我国而吾师以行焉者,亦国粹也。”

黄节这种意见,可以代表当时革命党人的国学观。因为革命党人黄节、邓实、章太炎、刘师培等人于1905年在上海成立的国学保存会,就同时发行着《国粹学报》。可是其提倡国学,并不尽同于清政府,后者是想借提倡国学以减少、降低,甚或平抑欧化之冲击。因此当时许守微就在《国粹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论国粹无阻于欧化》的文章,认为欧化不能貌袭或橘逾淮而为枳式的,只有把自己的田亩耕垦好了,外来的种子才能在这块土地上结出好果子来。

革命党人国学观之不同于清廷者,不唯于是。清廷的国学观,用张之洞的话来说,重点在国不在学:“保国、保教、保种,合为一心,是渭同

国学通识课

(⑨)

004

心。保种必先保教,保教必先保国。”因为:“国不威则教不循,国不盛则种不尊…保国之外,安有所谓保教、保种之术哉?”(《劝学篇·同心第

一》)可见保教之目的在于保国。革命党人也主张保国,但这个国的含义却与之不同。在他们看来,国应该是与君分开的。所以国学应当是一个国家的立国精神:“国粹者,一国精神所寄也。其为学,本之历史,因乎政俗,齐乎人心之所同,而实为立国之根本源泉也。”(《国粹学报·论国粹无阻于欧化》)故这个国学并不是“君学”。

依他们看,中国自秦汉以降,都只是君学,国学已亡,故国亦不国。所以黄节说:“秦皇汉武之立学也,吾以见专制之剧焉,民族之界夷,专制之统一,而不国、而不学,殆数千年。”(《国粹学报·序》1907年第2期)凡以为忠君即是爱国,以为功名利禄即是国学,不知考郡国之利病,哀生民之憔悴,都是君学、伪儒,都不是国学。换言之,革命党人之国学观,是具有反君主专制之强烈批判意识的。

正因为如此,故其所谓国学,内涵也就不再指经学。经学是儒家一家之学,且是汉代帝王独尊儒术后才形成了那么崇高的地位。革命党人要推翻君主专制,自亦不再宗经;其所欲取法者,乃是秦汉专制王权尚未建立以前,九流十家争鸣的那种学问。

此即称为复兴古学。邓实《古学复兴论》说:“吾国当周秦之际,实为学术极盛之时代,百家诸子争以其术自鸣。”道光咸同以后诸子之学渐盛之风气,在他看来,就反映了国人已由君学回归国学且与西学逐渐合流的趋向:“诸子之学而与西来之学,其互相因缘而并兴。”

古学的内涵,便因此是指诸子学,儒家则只是诸子学中之一支。

复兴古学之另一意念,则是把这种风气或趋向比拟于欧洲的“文艺复兴”。邓实把周秦诸子比拟为希腊七哲,把秦始皇焚书比为土耳其焚毁罗马图籍,把汉武帝罢黜百家比为欧洲封建神学之束缚。而说:“15世纪为欧洲古学复兴之世。而20世纪,则为亚洲古学复兴之世。”欧洲文艺复兴时,不但由学说上追踪古希腊、古罗马,也收集整理流散亡佚之古籍,邓实他

们也在国学保存会底下设有藏书楼,收搜丛残,然后刊刻出版,因此影响

第一章名义

005

宏远。

国学保存会此等“以复古为解放”的行动,显示了草莽的国学观。国学,在其语脉中又名国粹、古学。具体内容则是具批判精神、反封建君主专制的诸子学。革命党人以此振起民气、激扬国魂,最终战胜了朝廷,启建民国。

(三))

但国学运动并未因此而告终。一方面,延续国学保存会这种思路的,仍在继续发展,例如1912年高旭、高燮、柳亚子、李叔同、胡朴安等人就又成立了国学商兑会。商兑什么呢?原来在晚清复兴古学阶段,重点在于复兴。因此辑佚钩沉,要把九流十家久遭沉埋的学说与著作通通找出来复兴一番。可是老东西渐渐钩稽出来以后,就逐渐产生了选择的问题。到底

九流十家,儒、道、墨、法、名、兵、农、阴阳等,什么才是今日中国应该倚以为国魂的?什么才是现在我们所需要的?这就不能不有抉择,不能不好好商兑商兑了。这种国学商兑之风,不仅表现于国学商兑会这一个团体,事实上也是民国初年很广泛的一种思路。例如有一阵大兴墨子热,觉得墨子比孔子更符合现代之需,便是此风之影响。

另一方面,古学复兴运动中激进的一面也在深化。例如当时说中国几千年来都是君学,都是伪学,都应打倒:或把孔学、儒学跟专制统治挂钩,

一并批判,就逐渐带生了对儒学与传统的整体拒斥态度,出现了整体性反传统的浪潮。国学商兑会所编《国学丛选》第一集收有高旭《答周仲穆书》就说“孔学实为专制之学,孔子一生教人唯尊君而已”,主张废孔用墨。且说“鄙人十年前所抱宗旨即如是,至今未变。近见蔡子民先生亦有此观念”。可见“五四运动”所倡行的那种反传统思潮,要“打倒孔家店”等等,与古学复兴运动确实有其内在的渊源。

但“五四运动”是极复杂的。从某方面说,它反传统,要迎接“德先生”与“赛先生”,肇启了全盘西化之说,要向西方去寻找真理,令国人对旧学弃若敝屣。但像胡适这些人自己评价“五四”时,却未必如此看,

国学通识课

))

006

反而说“五四”是中国的第一次文艺复兴。胡适英文专著The Chinese

Renaissance(《中国文艺复兴》)即指出,中国第一次文艺复兴是禅宗之出现:第二次是宋代新儒学取代了中世纪宗教:第三次是明清戏曲与章回小说兴起,对爱情与人间生活乐趣坦然颂扬:第四次是清代朴学反抗理学,在文献上带来重视证据的新方法;第五次就是“五四”。

由“文艺复兴”这个角度看,“五四运动”所带给文化界、学术界的,就不是对中国学术文化的扬弃,而相反地是要发扬。如何发扬呢?延续第

四次文艺复兴之方法,即清儒在文献上带来的新证据之方法,结合西方的科学方法,来对中国学术文化传统仔细清理一番。

此说后来凝结为一句口号叫作:“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什么叫国故呢?那就是中国从前的历史文化传统。著名的国学家章太炎曾写过一部《国故论衡》,表明了此时学人之基本想法,乃是要对国故好好讨论并衡定其价值。1925年清华设立研究院时,在章程中规定:“先设国学一科,其内容约为中国语言、历史、文学、哲学等。”研究院主任吴宓又补充曰:“兹所谓国学者,乃指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而言。”此与稍早胡适起草的北大《国学季刊·发刊词》把国学、国故定义为“研究中国过去历史文化的学问”相似,都是以文化史为国故国学之具体内容的。无怪乎东南大学《史地学报》在介绍北大国学所时会说:“在今日情形之下,吾人谓北大国学研究所为国史研究之中心,殆无不可也。”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了解胡适所开列的“国学最低限度书目”为何会把《三侠五义》《九命奇冤》等都列入其中。它们既非经学,亦非诸子学,只因国学在此时已是“研究中国过去历史文化的学问”(《国学季刊·发刊词》),故才得以厕身其中。

当时除北大、燕大、清华、厦门大学等校普遍设立国学研究所外,中学也设有国学科目。钱穆的《国学概论》就是他在无锡教中学时所编之讲义,可见一时蔚然成风之国学研治风气。

(四)

但把国学视为整体历史文化研究,范围毕竟太大了,陈独秀就指出,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