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全知道》斗南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3-01-29 10:34:20  14 图书 图书 工具书

图书名称:《国学知识全知道》

【作 者】斗南主编
【丛书名】中国家庭必备工具书
【页 数】 612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2018.10
【ISBN号】978-7-5502-4725-3
【价 格】78.00
【分 类】国学-基本知识
【参考文献】 斗南主编. 国学知识全知道.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10.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国学知识全知道》内容提要:

本书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力求在“新、奇、趣”上下工夫。“新”就是鲜为人知的,很少被其他书籍提到的知识;“奇”就是不一般,能让人的精神为之一振的事物;“趣”即是兴趣,也是趣味,是人们想看、愿意看的东西。

《国学知识全知道》内容试读

第一篇

国家政治

·第一篇国家政治·

国家与王朝

G

“中国”一词的由来

古之“中国”并非今之中国。“中国”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周朝,当时的华夏民族因为拥有了相对先进的农耕文明,又在周公的领导下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他们看周围的四夷仍旧在裹着树叶兽皮靠打猎为生,于是滋生一种优越感,开始热衷于将自己与四夷区分开。正是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人们将华夏民族所居住的区域称为“中国”,意即中央之国,其是相对于周边的南蛮、北狄、东夷、西戎而言。这时的“中国”并非指一个国家,而是一种地理与文化概念,其意与“中州”、“中夏”、“中原”、“中华”差不多。就地理范围而言,“中国”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西周时期,“中国”泛指西周及其附属国所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到东周时期,随着诸侯国的膨胀,楚国占据的湖北、四川等长江流域地区也被包含在了“中国”之内;秦汉时期,“中国”进一步扩大,基本包含了今天中国版图的绝大部分区域。

汉代之后,人们通常将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正因为此,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为取得汉人的心理认同,往往以“中国”自居。如鲜卑人建立北魏后自称“中国”,将南朝叫做“岛夷”;而当时的南朝汉人政权虽已偏安一隅,仍以“中国”自居,称北魏为“魏虏”。又如宋代,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且互不承认对方是“中国”。

“中国”在古典文献中有时还被用作诸如京城、中原地区、天子直接统治地区、国内等意。

四夷

“四夷”是早期的华夏族人对周边民族的称呼。前22世纪左右,黄河中下游的农耕部落开始形成部落联盟,这种部落联盟历经夏、商、周三代,逐渐形成了一个“华夏族”的概念。尤其到东周时期,华夏族在物质上拥有了相对有保障

3

·第一篇国家政治·

鲜卑人的历程

据《北史·魏本纪》记载,鲜卑族原是黄帝轩辕氏的一支后裔,黄帝之孙受封北国,境内有大鲜卑山(今大兴安岭),故以“鲜卑”为号。鲜卑族本来居住在辽东一带,在商周时期被华夏族视为东胡的一支,其人以游牧为生,善骑射。战国后,匈奴崛起,鲜卑一度臣服于匈奴。东汉时,北匈奴西迁至东欧,鲜卑族趁机占领了北匈奴的故地,剩下的10万匈奴人也散入鲜卑族中,鲜卑族逐渐强盛,成为继匈奴之后的草原霸主。西晋末年,晋室因“八王之乱”而衰弱,中原大乱,鲜卑慕容、乞伏、秃发、拓跋、宇文等部趁机先后在中国北方地区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西秦、南凉、代国、北魏、西魏、北周等政权。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拓跋部所建立的北魏王朝,统治北部中国达140余年。鲜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人民多转向定居农业生产,渐与汉族融合。北魏孝文帝尤其大力推进鲜卑族的汉化,使鲜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等方面转向汉族,并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往洛阳,最终使鲜卑这个“马上民族”基本同化于汉族。581年,最后一个鲜卑政权北周灭亡之后,鲜卑族基本上已完全融入汉族,逐渐消失了。

强盛一时的突厥

突厥是南北朝及隋唐之际曾称霸北方的中国少数民族。史书上将突厥称为“匈奴别种”或“平凉杂胡”,现在一般认为它是北朝时铁勒部的一支。5世纪中叶被柔然所征服,被迫迁徙至金山(今阿尔泰山)南麓,成为柔然族奴隶,为其锻铁,因此被称为“锻奴”。因金山形似战盔“兜鍪”,故自号“突厥”(“兜鍪”的古突厥语叫法),以狼为图腾。5世纪末,趁柔然在与北魏的战争中失利,突厥人逐渐摆脱柔然人的控制,并形成一个强大的部族,还发展出了自己的文字。552年,突厥打败柔然,建立起幅员广阔的突厥汗国,势力迅速扩展至整个蒙古高原。这时在北方对峙的北齐与北周政权均害怕突厥与对手联盟,争相向其纳贡和亲,突厥借机大捞好处。隋朝建立后,突厥在隋朝挤压下开始日薄西山,分裂为东西两部。隋末,唐高祖李渊为借助外力,曾向东突厥称臣纳贡。李氏建立唐王朝后便与突厥断绝往来。突厥很是不满,经常骚扰唐北方边境。唐太宗李世民登基时,东突厥颉利可汗率兵20万南下,逼至长安城外渭水便桥之北,距长安

·国学知识全知道·

城仅四十里,长安震动。唐太宗被迫设疑兵之计,亲率臣下及将士隔渭水与颉利对话。颉利见唐军军容威严,又见太宗许以金帛财物、与之结盟,于是退兵。4年后,唐太宗趁东突厥内乱之际,派大将李靖北伐,生俘颉利,东突厥自此一蹶不振,后来又被新崛起的回纥族彻底灭了。西突厥也一度称霸西域,后被唐所灭。

回纥汗国

回纥是生活在我国北方的古代民族。其先祖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一度被中原民族称为“北狄”。后来他们“随世异名,因地殊号”,在史书中

一度更名为丁零、铁勒、敕勒、高车、乌纥、袁纥、韦纥等。历史上,匈奴、鲜卑、突厥先后称霸蒙古草原时,回纥先后臣服于他们。4世纪末,这个古老的民族在贝加尔湖附近首次形成了一个统一的部族。后来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其势力逐渐强大,于天宝四载(745年)击败东突厥,建立了回纥汗国,成为继匈奴、鲜卑、突厥之后的第4个草原霸主。唐朝发生安史之乱后,回纥汗国作为名义上的唐朝属国,曾出兵助唐收复长安和洛阳。但按照与唐肃宗事先之约,仅留唐以土地、士庶,掠走金帛、女子无数。在经济上,他们凭借控制“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先以马匹换得唐朝的丝绸,然后再转卖到印度、波斯等地,大发其财。840年,回纥汗国被宿敌黠戛斯(吉尔吉斯人祖先)灭掉。之后,大部分回纥人向西迁徙,一支迁到葱岭以西,一支迁到河西走廊,一支迁到新疆吐鲁番。

古老的羌人

羌人是现在的汉族和中国众多少数民族的共同祖先之一。有关羌人的最早记载见于殷商甲骨文中,羌,意指牧羊人。随时间、地域的流变,羌人又被称为“羌我”、“西羌”、“姜”、“羌”、“氏羌”等。羌人起源于青海河湟地区、渭水上游草原一带,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羌族出自三苗,是“姜姓之别”。学者据此认为以姜为姓的炎帝部落即是古羌人的一支,因此羌人可以说是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除炎帝部落迁居中原之外,剩下的羌人则留在了我国西北、西南的广大地区,分散成“凡百五十种”以牧猎为生的民族,在当时被统称为“西羌”。武王伐纣时,西羌还曾出兵相助。春秋战国之际,在四夷“华夏化”的大

6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