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易同源识病法》崔国文,谭凤森,崔峥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3-01-29 09:56:19  115 编著 编著 中医古籍出版社

图书名称:《医易同源识病法》

【作 者】崔国文,谭凤森,崔峥编著
【页 数】 352
【出版社】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 2020.07
【ISBN号】978-7-5152-1943-1
【价 格】98.00
【分 类】奇门遁甲
【参考文献】 崔国文,谭凤森,崔峥编著. 医易同源识病法.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20.07.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医易同源识病法》内容提要: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医药文化更是华夏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为了推广普及医易学说,探讨奇门在疾病诊断中的辅助应用,清华大学教授崔国文先生、著名中医临床学家谭凤森主任医师、美国计算机科学博士崔峥,历时五年整理编著了《医易同源识病法》一书。源于《周易》的“奇门遁甲”是古代神秘文化的独特门类,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术数著述,是集信息学、概率学以及哲学等为一体的综合学问。此书将奇门遁甲与人类诊病密切结合,内含哲学、宇宙学、社会学、天文、历法、阴阳五行以及征战、谋略学等智慧,反映了人类对于天地人三者关系的不懈探索。

《医易同源识病法》内容试读

第一章奇门遁甲的起源

医易同源识病法

《周易》“系辞”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此句言明,《周易》一书是关于天地人的学问,它所揭示的是人在天地环境下生存与行为的规律,是一门高度综合的学问。《周易》“系辞”又曰: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此句则言明,君子安居时宜观其卦象而成其辞成其理。行动时则观其变化而成其数术成其预测。上下两句表明,《周易》之学不仅重于义理而且还重于实践,即《周易》要求人们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的《周易》被列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从而成为中华民族认识世界、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指导思想与应用工具。清代的《四库全书·四库总目提要》中言及: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授易以入说。南宋理学家朱嘉在其《周易本义》一书中指出:至哉易乎,其道至大而无不包,其用至神而无不存。

我国古代有如此多的发明创造,是因为我国古代立有一个能反映宇宙客观规律的科学体系,而此体系与《周易》密切相关。我们的先祖利用类象分析的方法,极为细致地观察自然,然后加以分析、综合,得出规律,进而建立了相关的体系,即八卦与六十四卦体系。该体系应用了阴阳、五行、干支等象理数,对天地人诸物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上升为理论,以总结事物发展

002

第一章奇门遁甲的起源

变化之规律。大数据统计与综合分析的结果,使我国古代在科技方面取得了

惊世的成果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一1955),这位科学巨匠在《爱因斯坦

文集》第一卷中写道: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成就为基础的,那就是

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

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中国的贤者

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做

出来了。

毫无疑问,这是我国古人以《周易》学的哲学观与科学观做出的成果。

德国科学家莱布尼茨(G.W.von Leibniz,1646一1716),对中国的《周

易》给予了高度的科学评价,他指出:伏羲氏所推演出的八卦,应用了二元算术,伏羲氏八卦是最古老的科学纪念物,伏羲氏是中华帝国、东洋科学的创造者。著名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G.W.F.Hegel,1770一1831)、科学家玻

尔(N.Bohor,1885一1962),均对中国的《周易》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欧洲英文版《周易》序言(1949版本)中写道:当谈到人类唯一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周易》。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到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唯独中国的《周易》亘古长青,延续六千年之久依然具有价值,而能与最新的原子物理学有颇多相同的地方。

美国的卡普拉教授(Fritjof Capra,1939一),对《周易》颇有研究,这位物理学教授指出:《周易》反映了古人对自然与人之间关系认识的基本图式,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核心,是人类最古老的一本智慧之书。中国传统的学

术思想是着重于研究整体性和自发性,研究协调和协和:诸如可逆与不可逆、对称与不对称、确定与不确定、进化与退化、稳定与非稳定、有序与模糊等,在机械论的“科学观”中无法容纳,而在《周易》的科学观中恰恰可以容纳。卡普拉还把他的学术观点整理成书出版,它们是:《The Tao of

003

医易同源识病法

Physics》,1975;《The Systems View of Life》,2014;卡普拉阐述了科学与《周易》的相关性,他写道:

自然界是一个存在相互联系的动态宇宙,是由各部分组成整体后的关系

网络。在原子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应该是出现在不同轨道上的概率波,而并非

在单一固定轨道上的运动。

宇宙不是物体的简单集合,而是统一体中各部分相互关系的复杂网络。

量子效应表明,物质永远不会静止,当一个粒子被限制在一个很小的空间

时,它便来回运动,动是绝对的。动的行式即为能量,结果导致了原子、分子结构的形成,进而构成了物质并形成了客观上的刚性(在微观上为波粒二象性),任何物质的剖析终点将是类同的(注:六十四卦万物类象的终点是类同的阴阳二交)。系统科学表明,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是息息相关的,周期性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中,是事物运动变化的一个重要特性。

《周易》“文言传”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种观点是与当代最新的量子纠缠与互感的理论与实验相一致的,这更证实了《周易》所具有的科

学内涵

以上的论述与现象表明,《周易》确实是关于天地人和科学之学问.而由《周易》义理所产生的各种预测工具,包括相对准确度最高的《奇门遁甲》必然有着重要的科学基础。数千年来,在《周易》义理及基础的指引下,一批实用的预测工具相继延生;至今为止,任何一种《易》学类的预测

工具,仍然都是经验性的工具而未成为理想的理论工具。欲使《易》学类的

经验性预测工具成为理想的理论工具,尚需漫长的探索之路。

下面我们开始探讨“奇门遁甲”,首先需要回答“奇门遁甲”这四个字做何解释,以及这门预测学是怎样诞生的。“奇门遁甲”中的“甲”代表第一把手,如军队的统帅、某国的元首、某单位的首长等等;“遁”代表隐遁,“遁甲”即隐遁第一把手甲,以保护甲安全、安心地运筹于帷幄之中,

004

第一章奇门遁甲的起源

“奇门”代表领军的长官以其部队,他们遵循甲的指挥,决胜于千里之外。

因此,“奇门遁甲”是一种智慧的、战略的模型,本质上是与当代的信息学、逻辑学、概率学相一致的涉及天地人的数理模型。“奇门遁甲”所构成的数理模型离不开《易》学的基础及易理,包括阴阳、五行、河图、洛书、

八卦、干支、天时、地利、人和:其模型有多种表达方式,而其中流传最广

泛、实用性最强的为时家奇门转盘法,这正是本书所要详尽介绍的。

奇门遁甲究竟诞生于何时?是怎样诞生的?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学术

界也有不同的观点,我们不打算就此展开争鸣,仅介绍比较共识的观点。

唐朝的李筌(见其《神机制敌太白阴经·遁甲卷》)、北宋的赵普(宋朝的宰相,见其《秘藏通玄变化六阴洞微遁甲真经》)及北宋通人(见其

《烟波钓叟歌》)均有类似的关于奇门遁甲来源的描述,其描述大体如下:

昔日蚩尤作乱,轩辕黄帝战之,频战不克。黄帝叹曰:今蚩尤一庶人,生妖气,伐而无功,战而不克,吾之过矣。偶梦五色云从空而降,其中有六

玉女持书,出二童曰:“奉九天玄女圣命,送《遁甲符经》三卷,告以伐之,愿传。之后,黄帝战蚩尤于涿鹿之野,尔胜之,从此便有遁甲奇门之说。正如《烟波钓叟歌》所云:

轩辕黄帝战蚩尤,涿鹿经年苦未休偶梦天神授符诀,登坛致祭谨虔修。

神龙负图出洛水,彩凤衔书碧云里。

因命风后演成文,遁甲奇门从此始。

无疑上面的描述具有神话之色彩,但其涉及战争:春秋战国时期,列国

争斗,征战不已,奇门遁甲正是适应战争中的谋略及其具体的排兵布阵,才应运而发展起来的。据传,在中国历史上,春秋的姜太公、西汉的张良、三

005

医易同源识病法

国的诸葛亮、明朝的刘伯温皆为奇门高手而擅于排兵布阵。在中国历史上,把奇门遁甲称为“先天之玄、后天之秘、处世之道、帝王绝学”“中国方术中的集大成者”;民间则有“学会奇门遁,来人不用问”之说。

托黄帝之名而创立的奇门遁甲模型基于每个时辰的天时、地利的思考而成。一年365天,每天12时辰,故一年当有:

365天/年

12时辰/天=4230时辰/年=4320局/年

黄帝的宰相风后发现在这4320局中,每4局是相同的,因此风后简化之,仅取1/4,即

4320局/年

1/4=1080局/年

至周武王时,姜太公又简化了奇门遁甲的模型,其以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每5天为一元为天时、地利之思考,故一年当有24节气/年

3元/节气=72元/年=72局/年

至两汉时,张良又简化了姜太公的模型,其发现在这72局中,每4局是相同的,因此张良简化之,仅取14,即

72局/年

1/4=18局/年

同时张良又把18局/年分成两部分,即从冬至一阳生阳气,上升至夏至前一刻为阳遁局,从夏至一阴生阴气上升至冬至前一刻为阴遁局,于是上述的一年18局便分为阳遁1~9局、阴遁1~9局。

上述奇门遁甲局的演化过程,《烟波钓叟歌》做了精彩的小结,即

一千八十当时制,太公删成七十二。逮于汉代张子房,一十八局为精艺。

006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