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基础》傅建明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12-08 09:42:39  27 小学教育专业 小学教育专业 图书

图书名称:《小学教育基础》

【作 者】傅建明主编
【丛书名】全国小学教育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页 数】 211
【出版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20.04
【ISBN号】978-7-309-14904-3
【价 格】35.00
【分 类】小学教育-教育学-高等师范院校-教材
【参考文献】 傅建明主编. 小学教育基础.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0.04.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小学教育基础》内容提要:

在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下,师范院校面临专业养成与教师资格让书获得的双重任务。教师教育教材的编写既要保证学科的学术品味,又要考虑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需要。因此,本书在“课证融合”理念的指导下,力图保证教育学的学术逻辑,时时融入教师资格证考试的相关内容,使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资格证考试相融合,使学生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获得从事教育事业的资格。全书共分8章,在体例上出了常规的小学教育学知识点之外,针对性的练习贯穿其中,并在每章最后附上全部的参考答案。此外,还设置了知识结构图、便于学生记忆的温馨提示等栏目,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小学教育基础》内容试读

0-110B501

第章

4,,,酒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将学习目标

●了解几种教育的起源理论,能进行简要评析;。识记教育发展的基本阶段,了解其各自特点;

●了解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阶段,理解小学教育的特点;

●了解教育学的中西方发展演变史,熟记各个阶段的教育家及其主要思想;

●识记教育学的几种理论流派,能运用相关理论进行评析。

引子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外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有灵魂的教育意味着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永恒的精神价值:智慧、美、真、公正、自由、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有关的信仰。真正的教育理应成为负载人类终极关怀的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是给予并塑造学生的终极价值,使他们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而不只是热爱学习和具有特长的准职业者。①

教育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概念,每个人对教育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因此,对教育概念的理解众说纷纭。在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眼中,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外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也就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塑造学生的终极价值。那么,教育到底是什么?它又是如何产生与发展的?常人所说的“教育”与教育学所指的“教育”是不是一回事?下面我们从“教育”二字的起源入手讨论分析这些问题。

①雅斯贝尔斯著.什么是教育[M0.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30一31.

002小学教育基础

->>>0

}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教育的语义与层次

(一)“教育”的词源

“教”与“育”二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教”意指儿童在成人执鞭下习文之事,《说文解字》的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从孝,从攴。”“从孝,从攴”是造“教”字时的本义,那么“从”“孝”“攴”何意?“从”即“如”或“同”;“孝”指“善事父母者”。《尚书》中说:“继先祖之志为孝。”“攴”则是“小击也,从又”。“又”是古“手”字,所以“攴”是形容手持木棍状,意指打人之样。“教”字出现后,其意义不断发展,特别是春秋战国以后,它的含义有了扩展和增加,出现了教授、教诲、教化、教训、告诫等意思。“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这里“教”的意思是教授或传授,其中自然有上施下效之意。“所谓治国必先齐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大学》)这里的三个“教”字,第一个可以解释为“家教不成功”,第二个可以解释为“教海”,第三个则可解释为“教化”(榜样或感化的作用)。“寡人愿安承教”(《孟子·梁惠王上》)中的“教”可以解释为“告诫”“训告”。“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影琢玉哉?”(《孟子·梁惠王下》)中的“教”字就是“告诫”的意思。不管“教”字有多少含义,但“上”“下”两个相对的概念,则始终保留在一切“教”字的含义之下。①就是说“教”字在汉语中始终具有“上所施,下所孝”之义。

“育”,是指妇女养育儿童之事。“育,养子使作善也。从云,肉声。《虞书》曰:教育子。”其中“从否,肉声”意思是说育的意思与各同。那么“各”是什么意思呢?《说文》:“各,不顺,忽出也,从到子。《易》曰:‘突如其来如,不孝子,突出,不容于内也。”这里的“云”字是“子”字的倒写,造字人特意用小儿的头冲下来的形象表示妇女的分娩。除生育之外,育还有“养”与“长”的含义。前者与饮食有关。“养,供养也,从食,羊声。”“长”是指位尊者和年高者。

综上所述,“教育”一词,在汉语中的基本含义为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培养,包括精神上的和肌体上的。西方的“教育”,英文为“education”,法语为“education”,意大利语为“educazione'”,西班牙语为“education'”,德语为“erziehung”。这些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具有“养育”“培养”“饲养”之意。“educare”又源于拉丁文“educere'”,意思是“引出”“使其显出”“使发挥出”。可见,西文中的“教育”含有“内发”之意,强调顺其自然,把自然人身上所固有或潜在的素质引发出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具有“启发”之意。

从词源而言,中文的“教育”指上一代对下一代的灌输,是一种积极的活动或者说是外塑的行为,如塑造、陶冶、训练、宣传、灌输、说教、规劝、训示、改造、教化等,通常可以一概称之为“教育”。西文的“教育”则强调人生来就有特定的潜能,教育的过程就如助产的过程,视教

①王静.试论《说文解字》中的“教育”二字[J门.教育研究,1995(3):48一52.

育为一种展开的、内发的、自然的消极活动。①

(二)“教育”的语义

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我国战国时期教育家孟子。他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②此后,我国许多教育家使用“教育”一词。如宋代理学家、教育家程颢说:“师道不立,儒者之学几乎废熄,惟朝廷崇尚教育之…”③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道:“如得齐诚,愿预教育,然后天下之道可得而明,阿衡之心可得而传。”①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则认为:“善教育者必有善学者,然后其教之益大。”⑤清代陈芳生的《训蒙条例》中则有:“儒者不为农工商贾,惟出仕与训蒙而已。出仕不可必得,训蒙则为分内事。果尽其,则教育人才,亦大益于天下,已亦藉此代耕,诚兼善之务本也。”@古代虽有“教育”一词,但在20世纪前,很少把“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词来使用。中国古代教育家在论及教育问题时,大都使用“教”“学”二字。

练习1,教育史上,最早将“教育”二字合成使用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荀子

“教育”成为常用词,在我国是20世纪初的事。⑦1901年5月,罗振玉在上海创办了最早以“教育”命名的杂志《教育世界》。在创刊号上,王国维先生提到了“教育学”这门新学问,因而“教育”一词一跃成为理论术语。此后,译界翻译了大量的西方和日本的教育学著作,因而使“教育”“教育学”两个词迅速走向中国知识界,走向师范学校,也使其具有现代“教育”的含义。

在西方的语境中,德语和俄语的“教育”是指知识和技能的授受过程,与其说是“教育”活动,不如说是“教养”活动:像学校这样的机构,与其说是教育机构,还不如说是教养机构。在法语与英语中,“教育”通常包括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授受之意,教育与教养不分。

总之,“教育”一词的用法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中文的“教育”有外铄的意向;西文的“教育”则有内发的旨趣;德、俄语言中把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活动称为“教养”,不称为“教育”,中、英、法文中的“教育”一词没有德文和俄文意义上的“教养”。汉语“教育”、英文“education”、法语“education”通常有包括文化知识的技能授受之意;英语中的“education”可能指“教育”,也可能指“教育学”。

(三)“教育”的层次

一般而言,教育具有以下三个层面的意思。

①在教育的语言中,东西方的用词可以解释这一点。如我国最常用的两个教育隐喻是“塑造”与“雕琢”,诸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论语》)“常玉不缘,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董仲舒《举贤良对策》)而西文则较多地用“接生”“生长”作为教育的基本隐喻,如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杜威的教育即生长说等。

②孟子.孟子·尽心上[M门.载陈成国点校.四书五经(上).长沙:岳麓书院,1991:128,

③程颗.请修学校尊师儒取士札子[M0.二程集(二).北京:中华书局,1981:448.

④范仲淹.范文正集:卷八·上张右丞书[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89卷.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631,

⑤王夫之.四书训义:卷五[M.王炳照.中国教育思想史.长沙:湖南教有出版社,1994:24.

©陈芳生.训蒙条例M门.徐梓.蒙学要义.大同: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36.

⑦黄向阳.“教育”一词的由来、用法、含义[M门.瞿葆奎.元教育学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杜,1999:110.

004小学教育基础

1.广义的教育

“从广义上,教育指的是对一个人的身心和性格产生塑造性的影响的任何行动或经验。”①这里,将教育视为一种影响活动,但所有的影响都能等同于教育吗?对人的影响可能来自动物界、自然界。自然界对人的影响、动物界的训练都不能称为教育。教育是指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一种永恒的社会活动,有了人就有了教育,而且教育是一种具有社会影响的活动,但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广义的教育,指凡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练习1.2教育的本质特点是(

A.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B,促进社会发展

C.有目的地培养人

D.完善人的自身生产

2.狭义的教育

从狭义上说,教育一般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一般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在学校里,学生接受自然与社会的影响是经过教师有目的的选择和组织的,这体现了学校的可控性的特点。学校教育更具目标性和计划性,并以教与学为基本的表达形式进行的影响活动。总而言之,学校教育是指在学校中,由教师组织实施的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的积极影响,并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3.特指的教育

学校教育中,有时为了表现对德育工作的重视,或者强化学校的道德教育功能,我们往往把“教育”从狭义的角度进行限定,把它规定为思想品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

练习1.3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A.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

B,是否促进人的发展

C.是否促进社会发展

D.是否具有组织性和系统性

练习1,4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学习活动存在本质区别,这主要表现为人类的教育具有()。

A.延续性

B,模仿性

C.社会性

D,永恒性

◇温馨提示

“教育”一词最早由孟子使用,基本含义是“上所施,下所效”。王国维最早将“教育”

一词当作术语使用。教育包括广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以及特指的教育三个层次。学习时要牢记教育三个层次的含义,着重理解教育的基本特征(目的性、阶级性、发展性、历史性、永恒性、模仿性、社会性等),注意与其他影响活动的区别。此部分内容大多出选择题和简答题,要着重记忆。

①陈友松.当代西方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26.

。《第1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飞005

二、教育的起源

教育产生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因此必须对教育的起源有所了解。教育起源问题是教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古今中外的诸多学者的见解各有不同。综合而言,有以下几种常见观点。

(一)神话起源论

神话起源论认为,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二)生物起源论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C.Letourneau,1831-1902)和英国教育家沛西·能(T.P.Nunn,1870-1944)。勒图尔诺认为动物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的基础。沛西·能认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过程,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力量。”①换言之,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教育的生物起源论混淆了人类社会和生物界的本质区别,将动物的本能与人类的教育进行类比,忽视了人类教育活动的社会性和目的性。但勒图尔诺是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教育起源问题作为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学者。

练习1.5英国教育家沛西·能认为,教育是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是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这一观点属于()。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练习1.6

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是()。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三)心理起源论

教育的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一般认为是美国的心理学者孟禄(P.Monnoe,l869

1974)。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他在《教育史教科书》(A

Textbook in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l923)中讨论了原始教育问题。他认为:“原始人从来没有达到过有意识的教育过程,绝大部分纯粹是无意识的模仿。儿童仅仅是通过观察和使用‘尝试-成功'的方法学习…”②同时,他又认为原始社会中的“儿童必需的知识是通过模仿而获得的。在幼年时,其模仿是无意识的”。据此,有人推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无意识模仿,这就是教育的心理起源论。但孟禄本人并没有直接讨论教育起源问题,而是在说明原始社会中的教育方法时提出了上述观点。

练习1.7美国学者孟禄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的史实,断定教育起源于儿

①沛西·能.教育原理[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8.

②P.Monnoe,.A Textbook in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载瞿葆奎.教育与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l993:

186.

③P.Monnoe,A Brief Course in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载瞿葆奎.教育与教育学[M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93.

006D小学教育基础>》

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这种观,点被称为(

)。

A.交往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劳动起源论

(四)劳动起源论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也被称为教育的社会起源学说,是在批判和否定了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苏联的教育学者(如康斯坦丁诺夫、凯洛夫等)与我国的教育学者(如曹孚、王天一等)大多持这种观点。劳动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开始制造工具的时候,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具体来说,它是在人类的群体劳动生产过程中,把个体和群体逐步积累起来的劳动生产知识、经验和技能,有意识和有目的地随时随地传授给下一代,使人类自身和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

除上述几种基本学说之外,在教育起源上还有交往起源说、生活起源说等多种不同观点。

◇.温醫提示

牢记上述四种教育起源学说。学习时可以按照“理论名称-代表人物-基本观点-评价”这条主线进行梳理。教育起源内容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注意提炼关键词,如:生物起源说一本能、冲动;心理起源说一无意识、模仿;劳动起源说一马克思主义学者,等等。

三、教育的发展

自从有了人类也就有了教育。那么教育是如何发展的?从形式上看,教育经过了以下

四阶段,即非形式化教育阶段、形式化教育阶段、制度化教育阶段和未来教育阶段。

(一)非形式化教育阶段

非形式化教育是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这种教育方式自有了人类就产生,一直到原始社会的解体。非形式化教育阶段的特征如下:

1.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具有不稳定性;

2.没有专设的教育机构,教育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

3.教育只是为了满足社会生活和劳动生产需要(如行为规范、习俗经验、原始的宗教艺术、劳动的技能);

4,教育传播媒介主要是靠语言和形体示范;

5.儿童在模仿成人的活动中学习。(二)形式化教育阶段

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不定型到定型的过程,这就是教育的形式化过程。到了奴隶社会阶段,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文字的创造与知识的积累、国家机器的产生等,专门的学校就出现了。一般认为,学校出现在奴隶社会。我国早在夏朝就出现了庠、序、学这样的学校教育形态。形式化教育阶段的教育具有如下特点:

1.教育主体确定;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