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历史专题探研》郝建平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12-04 18:09:13  93 吉林大学出版社 吉林大学出版社 epub

图书名称:《秦汉历史专题探研》

【作 者】郝建平主编
【页 数】 350
【出版社】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 2021.10
【ISBN号】978-7-5692-9005-9
【价 格】78.00
【分 类】中国历史-研究-秦汉时代
【参考文献】 郝建平主编. 秦汉历史专题探研.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21.10.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秦汉历史专题探研》内容提要:

《秦汉历史专题探研》内容试读

汉代启蒙教育研究

◇张俊梅

绪论

(一)研究意义及要解决的问题

“蒙养以正,圣功也”①,我国古代把正确地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视为一项伟大的事业,这是对启蒙教育的重视。启蒙教育作为人生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阶段,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素质、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是其修身、齐家、治国的重要前提。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儿童启蒙教育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启蒙教育不仅深深影响着当时社会,同时它也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产物,对启蒙教育进行研究有助于

我们了解一定历史时期儿童的精神生活,从而全面认识当时的社会。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启蒙教育很早就备受重视。早在殷商时期就有大学、小学教育阶段的划分,并且针对不同年龄阶段提出了不同的教育要求。周朝时,奴隶制发展到顶峰,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

立贵族启蒙教育机构国学与乡学,启蒙教育有了大致的入学年龄和教育内容,对后世启蒙教育制度的确立产生了影响。春秋战国以来,社会转型,学术下移,自孔子创立私学以来,官、私学并行,打破了奴隶制学在官府的局面,民间出现大量启蒙教育机构,使得更多的民众能够接受教育、获得知识。秦朝建立,推行文化专制,启蒙教育仅限于法律、技能。秦亡汉兴,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把教育作为治国之本,建立了

①袁祖社.四书五经M1.北京:线装书局.2002:542

2ㄧ秦汉历史专题探研

从中央到地方的启蒙教育机构。与此同时,私学得以恢复,民间启蒙教

育成为官学启蒙教育的有力补充。汉朝以儒治国,儒家思想成为汉代启蒙

教育的主导思想,这一思想深深影响了以后历代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汉代儿童启蒙教育深深打上了汉代社会发展的烙印,对汉代启蒙教育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了解汉代儿童的精神生活,还可以更全面地认识整个汉代

社会。

以往关于汉代启蒙教育的研究,主要对启蒙教育识字教材,官学或私学中存在的启蒙教育现象等进行单方面的论述。本文力图对汉代启蒙教育作系统的介绍,通过对其兴起的原因、概况、特点、影响方面的论述,展现汉代启蒙教育的全貌。期望对汉代启蒙教育有一个更为深刻、全面的认识

(二)学术史回顾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史学研究关系密切的教育学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研究成果颇多。与之相关的秦汉教育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下面对与汉代启蒙教育有关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一介绍。

1.关于汉代启蒙教育的综合类研究成果

这种综合类专著中涉及到的汉代启蒙教育现象,一方面体现在中国教育通史、中国教育断代史中。专著有毛礼锐的《中国古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李桂林的《中国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毛礼锐、沈灌群的《中国教育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孙培青的《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李国钧、王炳照的《中国教育制度通史》之先秦、秦汉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断代研究的,如肖川、何雪艳的《中国秦汉教育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这些著作对古代到近代的教育状况进行介

绍,关于汉代的教育以“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及其影响下汉代官、私学的发展为主。其中关于汉代启蒙教育的论述,只是放在汉代教育的大背景下作了粗略的介绍,介绍了汉代启蒙教育的大致状况、教育机构、教材以及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其中李国钧、王炳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之

汉代启蒙教育研究3

先秦、秦汉卷从教育政令、学校教育制度、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论

述了汉代教育制度。对地方官学、私学的设置、学生、教学内容进行详细

的介绍,其中包括蒙学的兴办和蒙学教学内容等。但启蒙教育在这些专著中不占主要地位,所以涉及相关部分比较简略,无法揭示当时启蒙教育的全貌。

另一方面体现在启蒙教育通史类专著中。如浦卫忠的《中国古代蒙学教育》(中国城市出版社,1996年版),将中国古代启蒙教育看作整体,以时间为序,纵向介绍了蒙学的产生、发展、变化,但其中关于汉代蒙学的内容比较少。吴洪成的《中国小学教育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

版)介绍了中国古代、近现代的小学教育,对各个时期小学教育的思想、体制、内容、特点进行梳理,认为汉代是小学教育体制的确立时期,其中关于汉代启蒙教育的论述不够深入。

论文方面有同庚的《蒙学教育浅论》(《六盘水师专学报》1997年第1期),主要对蒙学进行定义,分析了古代蒙学教材特点,强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谢东平的《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简论》(《兰台世界》2012年第36期),对我国古代蒙学发展的大致概况进行简单介绍,并从教学组

织形式、教材及其内容等方面概括了古代蒙学的特点。

2.关于汉代启蒙教育专题类研究成果

这类研究一方面是专门研究汉代启蒙教育的,另一方面是关于汉代启蒙教育中具体方面的研究。

王子今的《两汉童蒙教育》(《史学集刊》2007年第3期),是一篇研究汉代启蒙教育的论文。从汉代儿童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入学年龄等方面论述了汉代启蒙教育的特点,文中引用了大量出土简牍,史料翔实,论证充分。

启蒙教育中具体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关于汉代启蒙教材的研究。有宁赫的《〈仓颉篇〉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从语言学的角度全面、深刻地对《仓颉篇》进行

了研究。丁毅华、陈国中的《〈急就篇〉的史料价值》(《华中师范大学

4丨秦汉历史专题探研

学报》2001年第2期),分析了《急就篇》的史料价值,文中谈到《急就篇》内容真实、朴实、涉及范围广,是研究汉代社会、文化必不可少的文献资料。此外,瞿菊农《中国古代蒙养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61年第11期),对《急就篇》作简单论述,作者指出它是一本以识字教育为主的综合性百科全书。同样的文章还有陈艳华的《我国古代的蒙学教材》(《教育科学》1999年第1期)。关于古代数学教材除了文献记载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外,高宗留的《秦汉教育研究》(苏州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对秦汉时期的数学教育情况,数学教材《九章算术》和《数术书》的成书、具体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彭浩的《中国最早的数学著作(算数书〉》(《文物》2000年第9期)是对出土汉简《算数书》研究的代表作之一。

关于汉代启蒙教育思想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在教育通史、教育断

代史中介绍汉代教育的章节中提到,主要是汉代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的教育思想的介绍。王炳照、阎国华主编的《中国教育思想通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从各个侧面对儒家教育思想进行详细的阐述。作者指出,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深远。孙培青、李国钧主编《中国教育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等也是以儒家教育思想为主编写的。陈苹的《孝在汉代儿童教育中的体现》(《美与时代》2009年1期),阐述了“孝”的内涵,指出“孝”在汉代儿童思想教育中占有主要地位。类似的还有黄智允的《汉代儿童教育中的儒家因素一以天才儿童为讨论中心》(《兰州学刊》2012年第5期)。王有亮《儒学与我国传统

启蒙教育》(《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以启蒙教材为主讨论了儒学影响下儿童启蒙教育的成功与不足。

通过以上学术回顾,我们发现目前关于汉代启蒙教育的研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但这些方面只是分散、零星的存在于各类专著、文章中,且论述较为简略,虽然有的方面有多人对其进行研究,但这些研究方面的内容极其相似,有的方面则很少有人探讨,所以关于汉代启蒙教育的研究很不均衡。到目前为止没有系统的关于汉代启蒙教育的论述,基于这点,本

汉代启蒙教育研究

5

文尝试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汉代启蒙教育做一次系统的梳理,包括汉代启蒙教育兴起的原因、汉代启蒙教育教育概况、特点及影响,以便

展示汉代启蒙教育的全貌。

一、汉代启蒙教育兴起的原因

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封建社会启蒙教育不断发展,我们将汉代作为封建启蒙教育的开端。汉代启蒙教育的兴起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受汉代社会政治结构变化,汉代新文教政策的确立、历史传统这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汉代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

汉代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为汉代官僚制冲击了奴隶社会贵族制,政权的相对开放,刺激了人们入仕的激情,启蒙教育受到重视。

贵族制是中国奴隶社会时期的典型政治体制。“所谓贵族政治,就是以王室为中心的宗族,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对国家权力连同土地人民

一起进行层层分割,对国家实行分区、分级统治的政治制度。”①在贵族制之下,贵族是统治阶层,支配国家政治生活各个方面。权力主要集中于家族内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世代相袭,是一种典型的世卿世禄制度。平民阶层由贵族进行统治,他们世代从事固定不变的职业,丝毫不敢僭越,“自天子公侯卿大夫士至于皂隶抱关击橛者,其爵禄奉养宫室车服棺椁祭祀死生之制各有差品,小不得僭大,贱不得踰贵。”®他们没有接触国家政治生活的任何机会,跻身于统治阶层更是无法想象的。在这样的社会制度下,尤其对于平民而言,企图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几乎是不可能的,教育不受重视,启蒙教育更无从谈起

春秋战国以来,各诸侯国为了在争夺霸权中取得胜利,相继开始了

一系列的改革、变法运动。随着改革、变法运动的不断深入,宗法贵族制

①王德明.试论官僚政治体制下的贵族制遗存J儿.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06).19-21.

②班固.汉书M1.北京:中华书局.1962:3679

6ㄧ秦汉历史专题探研

受到冲击,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官僚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郡县制度的产生。郡县制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汉帝国建立之后,废分封、行县制,郡县制正式确立并得到大规模椎广。随着郡县制度的产生,分封制被废除,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的世卿世禄贵族制逐渐被官僚制度所取代。官僚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官吏由皇帝任免,而且必须参加封建政府组织的考试。汉代主要实行察举制,以才能、品德作为衡量人才标准,选拔人才不再以出身、门第为主。政权的开放为平民提供了跻身官场的机会,朝为布衣,暮至卿相的现象随处可见。汉武帝时期的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①东汉时期的桓荣在成为太常之前就很贫穷。这种社会现象刺激了民众投身于教育事业的情怀,“出生草莽、平民的达官贵人时而可见,为布衣,暮致卿相成为许多平民士子的终身追求。”®从启蒙教育到考试做官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过程。平民想要暮致卿相,需要更加重视教育,尤其是启蒙教育。

(二)汉代推行的新文教政策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汉建立以来实行了文教政策的大转变,这些

新的文教政策推动了汉代官学、私学的发展,进而有利于汉代启蒙教育的发展。

秦的残暴统治以及随之而来的长期战乱,使得汉初民生凋敝,“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面对这样的社会状况,如何恢复经济,稳定社会秩序,是统治者急需解决的问题。此时,道家思想极其符合时代要求,并被汉朝统治者采纳。道家“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⑤,成为汉初统

①司马迁.史记M1.北京:中华书局.19593118.

②齐涛.中国政治通史M1.济南:泰山出版社.2003:13.

③司马迁.史记M1.北京:中华书局.1959:877

④班固.汉书M1.北京:中华书局.1962:1127.

⑤司马迁.史记M1.北京:中华书局.1959:3289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