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质量评估体系研究》肖云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11-22 11:45:53  24 epub

图书名称:《报纸质量评估体系研究》

【作 者】肖云著
【页 数】 178
【出版社】 北京:新华出版社 , 2019.01
【ISBN号】978-7-5166-4279-5
【价 格】42.00
【分 类】报纸-新闻编辑-质量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肖云著. 报纸质量评估体系研究.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9.01.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报纸质量评估体系研究》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绪论、评估与报纸质量评估的理论基础、报纸质量评估的内涵、报纸质量的特殊性、报纸新闻文本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等。

《报纸质量评估体系研究》内容试读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意义

传媒产品是一种有着巨大精神能量的产品,这种产品对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都能够产生很大的影响。产品传播范围越大、接受人数越多、影响越大。即使对于那些没有直接接触传媒产品的人或者群体,他们也无法避免媒介外部性所产生的溢出效应的影响。因此,全面评价传媒产品质量,引导和监督传媒朝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向从事传播活动,对于传媒健康发展和传媒管理来说,意义重大。

印度是世界耕地面积第二的大国,农业曾经以传统的小生产单位为主,生产效率低下;而且由于传统的耕作方式和习惯阻力很大,新生产技术和信息的推广与传播十分困难。1947年印度独立以后,曾经实行“农业绿色革命”发展战略,但收效甚微,于是印度政府决定发挥传媒的作用。他们把农业专家、农业管理人员的指导与大众传媒的作用结合起来,利用传媒的力量来推动农业发展。政府通过直接投资,实施“半导体革命”,进行大众媒介的普及。到1973年12月,印度使用各种收音机的农民达到1.5亿。媒介的传播逐渐改变了印度农民的耕作习惯,大大促进了农村的现代化水平。[1们在军事

方面,英国国际事务和媒介研究专家苏珊·L·卡拉瑟斯指出:“第一次世界

大战中,外国传媒的宣传对打败德国起了很大作用,从而产生了很有影响的‘背后一刀'传奇。”[21对于20世纪60一70年代,美国对越战争失败原因的总结,卡拉瑟斯引用了一个为多数人所接受的说法:“不管怎样,是电视让

报纸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美国公众反对战争…是电视让美国在战争中失败。”[3]在政治方面,1972年,美国《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时代》等报刊对“水门事件”持续追踪报道,迫使美国总统尼克松于1974年8月8日辞职。在社会发展方面,阿根廷政府一直关注媒介在人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他们把媒介视为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力。阿根廷的媒介普及率相当高,很多阿根廷居民借由使用媒介培养起了适应现代社会竞争的性格,为国家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基础。2003年阿根廷实行经济复兴政策,很快得到人民的一致理解和大力支持。这就是媒介在社会发展中的强大力量。【4]

正因为如此,所以如何提高传媒产品的质量、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就成为传媒经营和传媒管理追求的重要目标。而要提高传媒产品的质量,建立科学合理的传媒产品质量评估体系就成了传媒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但是,由于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年代,精神产品生产和消费的比例都非常小,所以往哲先贤主要研究物质产品的质量评价问题,没有留下有关精神产品质量评价的系统理论。从大卫·李嘉图的经济理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到边际学派的效用学说,都没有对精神产品的质量评价、或者价值评估等问题,给出比较系统的见解。

尽管如此,近若干年来,人们还是不断地开展传媒产品质量评估的各种研究和实践,孜孜不倦地探索传媒产品质量评估的途径和科学方法,试图建立一个普适的、科学的评估体系。报纸,作为传媒家族中的古老成员,其质量及质量评价自然成为人们关心的一个重点。

1.2研究现状分析

1.2.1报纸质量的研究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对如何提高报纸质量,搞好报纸质量管理,开展了很多研究。通过“中国知网”,以“报纸质量”为主题进行检索,截至2017年6月20日查出相关论文共有1754篇;以“报纸质量”为篇名进行检索,

2

第一章绪论

同一时间段一共有124篇。一些媒介研究的专著也往往涉及报纸质量及其评估问题。但总的来看,这些文献对“质量”概念的使用大多是不够严谨的,通常都是从“质量”的日常语义出发来讨论报纸质量,从而使相关讨论的经验性有余、而科学性不足,对报纸质量评估体系的建立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参考价值。

以1995年新闻出版署《报纸质量管理标准》(试行)的颁布作为分界线,1995年以前谈报纸质量的论文共有23篇,其中80年代以前的二十多年仅仅只有4篇。1958年1篇《插红旗提高报纸质量的关键》,1960年1篇《把宣传毛泽东思想作为提高报纸质量的总纲》,这两篇讨论的重点都是报纸如何讲政治、或者说提高报纸质量的指导思想。1959年1篇《提高报纸宣传的质量》,1962年1篇,篇名是《问题在于提高质量一对报纸上理论宣传的感想》,这两篇讨论的都是报纸宣传的质量。虽然这4篇论文标题上都有“报纸”“质量”的概念,内容上显然并没有真正论及“报纸质量”问题的本体。

改革开放初期,这个状况并没有得到改观,整个80年代只有3篇讨论报纸质量问题。这3篇,或谈提高广告质量(1980年,《不断提高广告质量》),或谈新年工作设想(1987年,《“两头”上水平报纸上质量》),或谈内容增减与舆论引导的关系(1989年,《提高报纸质量加强舆论引导》)。依然没有一篇直接就报纸质量来讨论报纸质量。

报纸的本质是报道新闻。然而,80年代以前,媒介基本上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由于生怕触犯了政治禁忌,所以,鲜有对报纸质量进行直接研究的。改革开放以后、80年代前期,媒介依然唱的是“工具论”的主调。80年代中后期,媒介普遍兴起搞服务报道,但服务类报道大多不是什么新闻,主要是一些致富信息、技术信息、产品信息,或者生活服务方面的知识。除了服务类报道以外,就是报纸“周末版”大行其道。周末版的核心是娱乐读

者,基本上也没有什么新闻,主要刊登一些可读性很强、A市B君之类往往查

无实据的新闻故事,或者对历史进行新解,或者公开一些秘闻,等等,报纸完全杂志化了。可以说,整个80年代,中国的报纸都始终没有回到以新闻为

3

报纸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本的正轨上来,在这种情况下讨论报纸质量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进入90年代《报纸质量管理标准》颁行以前,谈报纸质量的文章相对多了起来,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行讲话以后更多。其中1994年达到7篇。1995年新闻出版总署颁行了《报纸质量管理标准》,当年有关报纸质量管理的论文达到11篇。但这并不是说报纸新闻也多了起来、报纸成为了报道新闻的媒介。标志性的事件就是,1991年第一届中国新闻奖居然评不出一篇可以获得

一等奖的消息,而且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95年前,有些年份甚至连消息二等奖也评不出来。期间,有关报纸质量的论文,1992年有2篇谈报纸编校质量。1993年也有2篇,1篇谈编校,一篇谈印刷。1994年猛然增加到7篇,除了编校1篇、印刷3篇以外,谈报纸增刊、言论、周末版的各一篇。从内容显然可以看出,这些论文所讨论的依然不是报纸质量的本体,而只是与报纸质量有关的某一个侧面,研究报纸如何提高新闻质量的论文一篇都没有。

为什么1994年开始谈论报纸质量的论文数量大大增加了呢?那是因为90年代以来,我国报纸的数量和品种都逐渐增多、报业市场化进程加快。90年代初一大批新型晚报出现,90年代中叶又诞生了一大批都市报,还有很多名称上没有晚报、都市报字样,但实质上都是走晚报、都市报办报路线的报纸,如商报。所谓晚报都市报办报路线就是报纸要以新闻报道为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市场化、大众化的报纸只有以“新闻”为本位,靠质量求发展,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这种情势下,讨论报纸质量的论文就自然多了起来。整个90年代谈论报纸质量的论文,一共有56篇:而从2000年到2010年总数则达到了164篇,十年增加了两倍。

从内容看,几十年来这些讨论报纸质量的论文主要是就报纸的内容和形式,诸如舆论引导、宣传艺术、报道技巧,或者栏目运作、改扩版等与报纸质量有关的某一个方面,或者是就报纸质量管理行为,诸如评报、审读、印刷、编校、建立激励机制等某一个方面来讨论报纸质量,琐碎有余、系统性不足。从论文标题看,大多是偏正结构的句子,如1991年4篇的标题分别是:《以主要精力抓报纸质量》《强化好稿意识提高报纸质量》《从抓评报入手提高报纸质量》《加强舆论导向提高报纸质量》,报纸质量只是这些论文的

4

第一章绪论

一个落脚点,内容的重点在标题的前面部分。

再看一下2000年的情况,这一年在迄今(2016年)为止的时间段里,相关论文的发表都是较多的年份,这些论文的题目如下(还有几篇是谈编校和印刷的没有列入):

报纸周刊提高质量的途径提高报纸质量投身市场竞争报纸质量竞争制胜的法宝

好g3

如何提高地市报质量

报纸质量是产业报经营的基石

而福

提高报纸质量是新闻改革的硬标准商时生1程量时题是提高报纸质量加强报业管理

是西习平坚的原零用浮明圆

调整办报思路提高报纸质量

得身司语相好

实施精品工程提高报纸质量

月评报纸坚持不懈办报质量稳步提高建立评报制度提高报纸质量

浙江日报以三个促进提高报纸质量

这些论文有的谈提高报纸质量的意义和重要性,有的谈提高报纸质量的方法和手段,有的谈提高报纸某一个方面的质量;而且都没有首先明确“报纸质量”究竟是一个什么东西、它包括哪些方面、衡量报纸质量的标准是什么等。

从学术水平来看,以工作层面、业务层面的体会和经验为主,学理层面的研究几乎寥若晨星。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到2011年为止的60余年里,只有6篇论文直接正面讨论报纸质量,依次是郑焕祯《对报纸质量问题的思考》(1996)、叶青《全面质量管理在报纸质量管理中的运用》(2006)、巢建新《如何构建报纸质量保障体系》(2006)、朱伟峰《全面加强质量管理树立科学的报纸出版质量观》(2006)、姚子珩《关于建立报纸质量评估体系的思考》(2007)、朱伟峰《关于提升报纸质量的对策研究》(2007)等。但从严格的“质量”概念出发来探讨报纸质量问题的论文依然没有;把有关

5

报纸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报纸质量的各种要素整合起来,系统讨论报纸质量的文献更是凤毛麟角。

当然,对报纸质量的讨论也时见于报业经营管理、报业经济学等方面的专著,但专门、系统讨论“报纸质量”的专著、甚至专章,笔者都不曾看到。一些研究报纸个案的专著,也没有就该报的报纸质量问题辟专章来论述,而是散见于不同的章节。这些可能与报纸质量属于一个不大容易进行系统研究的对象有关。

1.2.2报纸质量评估的研究现状

质量评估是质量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报纸质量问题的研究已如上述,这些成果自然要影响到对报纸质量评估的研究,如果质量问题没有研究好,质量评估研究自然也就不会有多高水平。事实上,截至2017年6月20日涉及报纸质量评估研究的文章只有4篇。分别是叶青的《全面质量管理在报纸质量管理中的运用》、巢建新的《如何构建报纸质量保障体系》、姚子珩《关于建立报纸质量评估体系的思考》、师晓娟等《媒介融合背景下报纸质量评估体系重构路径》(2015)。

评估或者说评价是对某一事物价值的判断。它们常常要涉及多个因素或多个指标,评价就是在多因素相互作用下的一种综合判断。评价的依据就是将客观事物自身的各个构成要素析出、形成的评价指标。一个评价过程涉及评价目的、评价对象、评价指标、权重系数、评价模型、评价者和评价结果等众多要素。而质量评估则依据对象的不同特性有不同的方法。在有形产品和服务两大商品类别中,报纸属于服务。制造业的产品质量标准主要是一种客观的物性标准,有些服务商品也有少量的物性标准,但更多的则是一种主观的感知标准,甚至全部都是感知标准。报纸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又有着不同于一般服务的双重属性和不同于其他媒体的个性。因此,对报纸质量的评价必须按照报纸的双重属性和特殊性来进行。另一方面,服务质量的本质是基于顾客感知的质量。顾客感知的服务质量等于顾客感知服务绩效减去顾客期望的质量。而报纸服务绩效则是通过政治质量、新闻质量、文化质量、广告质量、出版质量、发行质量,以及通过人员质量、过程质量、结果质量

6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