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环境监测与科技》《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11-04 18:02:08  25 epub epub 电子书

图书名称:《北京环境监测与科技》

【作 者】《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丛书名】北京环境保护丛书
【页 数】 375
【出版社】 中国环境出版集团 , 2020.08
【ISBN号】978-7-5111-4256-6
【价 格】78.00
【参考文献】 《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北京环境监测与科技. 中国环境出版集团, 2020.08.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北京环境监测与科技》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包括:环境监测机构网络建设:环境监测机构,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环境监测网络运行: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环境应急监测,委托监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辐射环境质量管理与控制;环境质量报告:环境状况公报,环境质量报告书,空气质量周报、日报和预报;环境科学技术研究;获奖科研成果;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内容。

《北京环境监测与科技》内容试读

第一章环境监测机构网络建设

第一章环境监测机构网络建设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北京市环境监测机构逐步建立、健全。1974年,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成立:1998年,北京市辐射环境管理中心成立(2006年更名为北京市辐射安全技术中心):1994年前后,北京市各区县环境监测站陆续通过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实验室资质认定:至

2015年,全市70多家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获得能力认定,按照市场需要承接监测业务。围绕大气、水、土壤、噪声、生态、辐射等环境质量及污染源构建了全市环境监测网络。至2008年,市地表水自动监测网络、声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全部建成:至2010年,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

位网络基本形成。2011年全市35个PM25监测子站的建设完成及运行,

标志着新的监测网络更具代表性,更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北京的空气质量状况。

第一节环境监测机构

一、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

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以下简称市环保监测中心)成立于1974年,是全国环保系统最早成立的专业化的环境监测机构之一,隶属于北京市环境保护局,业务上接受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指导。主要职责为通过

北京环境监测与科技

遥感、手工和自动监测手段,进行全市范围内大气、水、噪声、土壤、生态等环境要素的环境质量监测、各类污染源监测、突发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

1973年8月,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讨论提出各地以卫生防疫部门为基础,适当调整和充实人员、设备、仪器,担负起环境监测任务的意见。后经会议讨论决定,环境监测任务由卫生防疫部门承担,有的地方也可由环保部门单独设立。时任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万里同志在征求有关专家意见后,果断决定北京市的环境监测机构隶属于环境保护部门。此后,全国各省市多由卫生防疫部门负责的环境监测机构陆续划归了环保部门。

1974年2月21日,市计委批复“同意新建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同年3月正式筹建,1977年10月市环保监测中心建成,其主要职

责是:草拟本市环境监测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组织全市监测网络对北京市的大气、水质、土壤、噪声等环境要素进行常规监测,对区、县环保监测站进行业务、技术指导和培训,实施各类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工作,收集、整理、分析、汇总、综合评价报告和储存全市的环境监测数据信息,开展环境监测科研。市环保监测中心成为全市环境保护各监测站中的网络中心、数据中心和质控中心。

1980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建成后,市环保监测中心成为国家环境监测系统的二级站。1985年,随着各区县环保监测站、中央及地方有关

部门和行业监测站的建立,市环保监测中心逐渐减少了直接例行监测的工作量,充分发挥网络中心、数据中心和质控中心的作用,通过常规监测,污染事故和污染纠纷处理的应急监测与仲裁监测,对新建项目的验收监测,对重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为评价北京市环境质量积累了大量数据,为环境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技术监督和技术服务。

1994年,市环保监测中心通过国家技术监督局组织的计量认证,成为首批获得国家级计量认证合格证书的专业化环境监测机构。1999年、

2

第一章环境监测机构网络建设

2004年、2009年和2012年分别通过了计量认证复查评审。2015年通过了计量认证复查评审和扩项评审。

1999年,市环保监测中心开始定期向社会发布环境质量信息,2001

年5月又增加了空气质量预报:2003年1月,与北京电视台公共频道合作,每日播出《北京空气质量播报》:2008年3月,与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城市服务管理广播合作,开始日播三档的《空气质量播报》栏目,并增加了“专家连线”。

2007年,市环保监测中心建成了由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锅炉烟气在线监测系统、机动车尾气检测联网监控系统、工地扬尘污染监控系统、污水处理厂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噪声自动监测系统等多个系统组成,具有数据传输、收集汇总、综合分析、预测模拟、远程监控指挥等先进功能的环境监测自动化控制中心。

2007年6月5日,市环保监测中心监测展厅正式向社会开放,并于

2012年6月7日被市环保局、市教委和团市委共同命名为首批“北京市

环境教育基地”。

截至2015年,市环保监测中心在职在册人员18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67人,占职工总人数的90%,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44人,中级职称人员65人;共设置15个科室,包括党委办公室、办公室、人事科、财务科、总务科、技术质量管理室、综合计划室、现场监测室、分析实验室、遥感监测室、自动监测室、大气室、水室、物理室、污染源室。拥有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监测科研仪器设备,包括微脉冲激光

雷达、MODIS卫星接收系统、气相色谱-质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离子色谱仪、等离子体发射质谱仪、X射线荧

光光谱仪、显微成像系统、颗粒物粒径分布谱仪、差分吸收光谱分析仪等,具备包括环境空气和废气、水(含大气降水)、土壤和水系沉淀物、固体废物、生物、噪声、振动、室内空气、电磁辐射等环境要素在内的9大类195项检测能力、287种检测方法。

3

北京环境监测与科技

二、北京市辐射安全技术中心

1997年以前,市环保局辐射环境管理相关工作由市环保局三处(后改为开发处)设专人负责。市环保局与市卫生局、市公安局等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对北京市的辐射环境实施管理。

1997年4月16日,市编办批复同意市环保局增设辐射环境管理处,编制6人,专门负责辐射环境和放射性污染的监督管理。同年9月,市环保局设置辐射环境管理处。2006年4月,市环保局辐射环境管理处更名为辐射安全管理处,主要负责起草本市辐射环境保护、放射安全防护和电磁辐射防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草案、政府规章草案,拟订有关标准、规划,并组织实施:依法对辐射环境保护、放射安全防护和电磁辐射防护等方面的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并承担相关行政许可工作:组

织开展辐射环境监测和重点辐射源的监督性监测:组织开展辐射事故的调查处理、定性定级工作:负责权限内的核设施管理。

1998年7月24日,市编办同意市环保局成立北京市辐射环境管理中心,负责北京市辐射环境监测和科研工作及放射性废物的收储和废物库的管理工作。2004年,北京市辐射环境管理中心办公楼建成投入使用,地点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万柳中路5号,占地面积3621.38m2,建筑面积6805m2,项目总投资5150万元。2006年3月10日,北京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同意北京市辐射环境管理中心更名及调整职责的有关问题的函》(京编办事〔2006)13号),北京市辐射环境管理中心更名为北京市辐射安全技术中心(以下简称市辐射安全技术中心),主要承担辐射安全方面的监测、审评、科研等技术工作,为辐射安全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与保障。全额拨款事业编制从20名增至32名。

2012年11月5日,北京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同意为北京市辐射安全技术中心增加编制的函》(京编办事〔2012)273号),同意为市辐射安全技术中心增加全额事业编制18名。

4

第一章环境监测机构网络建设

截至2015年,市辐射安全技术中心在职在册人员4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1人,占职工总人数的89%,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14人,中级职称人员8人:共设置8个科室,包括办公室、财务科、行政保卫科、综合室、电离室、电磁室、自动监测室、审评室。拥有国内先进的

辐射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包括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反

康普顿y谱仪、反宇宙射线Y谱仪、高纯锗Y谱仪、低本底液闪谱仪、低本

底/B测量仪、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微量铀分析仪、原子吸收分光

光度计、Y剂量率仪、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应急监测车与移动实验室、

直流合成场强仪、离子流密度仪、电磁辐射综合场强监测仪、工频电磁场监测仪等:具备包括气、水、土壤、生物、噪声、电磁辐射、室内空气等要素在内的45项检测能力。

三、区县环保监测站

1977年,顺义县建立了北京市第一个区县环保监测站。此后,各区县陆续建立环保监测站,截至1985年,全市19个区县环保监测站全部建成。1987年,原燕山区及房山县合并为房山区,环保监测站同时合并,成立房山区环保监测站。2006年成立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环保监测站。2010年,北京市东城区与崇文区、西城区与宣武区合并,环保监测站也随之合并,成立了新的东城区环保监测站与西城区环保监测站。2012年3月,大兴区环保监测站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环保监测站机构整合为大兴区环保监测站。至此,全市共有16个区县环保监测站,并均获得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实验室资质认定。

区县环保监测站是北京市环保监测领域的基层力量,在业务方面受市环保监测中心指导。2009年以前,其主要职责是负责辖区内环境监测各项工作,按照市环保局和区县政府下达的监测计划,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进行常规监测,定期向市环保监测中心报送监测数据,编写区、县环境质量年报:对本辖区的重点污染源进行监督监测,建立污染源档案,

5

北京环境监测与科技

为“三同时”、征收排污费等环境管理提供监测数据:参加辖区内重点污染事件调查。2009年10月市环保局印发《北京市环境监测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明确了区、县环保监测站5项主要职责,即:具体开展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等环境监测工作:为处理污染调查、信访、投诉等环境管理行为提供相关监测数据:承担本级环境监测网络监测计划任务,按规定要求上报监测数据:负责本级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和运行,收集、管理环境监测数据,开展数据综合分析评价,编制环境监测报告;承担本级环境监测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

由于各行政区域的人口、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结构不同,各区县环保监测站的业务方向和工作内容各有侧重。远郊的密云县、怀柔县环保监测站侧重于饮用水水源监测:城近郊区的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和房山区环保监测站侧重于工业污染源监测:城区的环保监测站侧重于水环境质量、环境噪声、交通噪声和烟尘等方面的监测。随着城市布局变化、工业企业搬迁,通州区、顺义区、大兴区、昌平区环保监测站都增加了污染源的监测任务:随着清洁能源改造,东城区、西城区环保监测站污染源监测任务转向对餐饮、加油站等生活源的监测。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各区县陆续建立环保监测站,在市环保监测中心的组织和指导下,区县环保监测站通过开展各项业务,扩大监测人员队伍,配备监测设备仪器,改善监测条件,建立质量管理制度,监测能力逐步提高。20世纪80年代,市环保监测中心组织区县环保监测站和各有关部门,建立监测工作协作组,在监测技术研究、采样分析方法、监测手段和仪器设备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20世纪90年代,各区县监测站已基本具备了常规监测能力,承担了辖区内主要的例行监测任务。全市区县监测站人员发展到214人,其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人员51人,实验室面积约8000m。

2005一2009年,市环保局争取中央、市级专项资金约2100万元,

6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