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王刚,宋海鹏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10-28 09:26:03  81 药理学

图书名称:《药理学》

【作 者】王刚,宋海鹏主编
【页 数】 318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2016.06
【ISBN号】7-5023-9582-7
【价 格】49.00
【分 类】药理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
【参考文献】 王刚,宋海鹏主编. 药理学.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6.06.

图书目录:

《药理学》内容提要:

《药理学》内容试读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绪言

一、药理学的性质与地位

药理学(pharmacolog罗)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药物(drug)】是指能影响机体生理功能及(或)细胞代谢过程,用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及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药理学一方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称为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简称药效学,包括药物的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另一方面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影响,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动态过程,以及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称为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药动学。药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机体。

药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也是药学与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既与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病理学、免疫学等医学基础理论有广泛的联系,又与内科学、外科学等临床医学密切相关。同时,也与药物本身的生药学、药物化学、药剂学、制药学等紧密相关。学习药理学的主要目的是了解药物的作用、作用机制及合理调剂药物以充分发挥其临床疗效,以及了解药物在发挥疗效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二、药理学的发展史

药理学的发展是与药物的发现、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远古时代人类为了生存,从生产、生活经验中认识到某些天然植物、动物或矿物可以治疗疾病和伤痛,如饮酒止痛、大黄导泻、麻黄止喘、常山截疟等,这是人类认识药物的开始。由于人们医药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新的药物品种的不断发现,集成出现专门记载药物知识的书籍。例如公元一世纪前后成书的《神农本草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专著,该书收载药物365种,其中不少药物仍沿用至今。唐代(公元659年)的《新修本草》,收载药物884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明代杰出的药物学家李时珍的巨著《本草纲目》(1596)在药物发展史上有巨大贡献,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全书共52卷,收载药物1892种、药方11000余条、插图1160幅,是现今研究中药的必读书籍,受到国际医药界的广泛重视,已译成英、日、朝、德、法、俄、拉丁等七种字译本。

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药理学的发展。18世纪,意大利生理学家F·Fontana(1720一1805)通过动物实验对千余种药物进行了毒性测试,得出了天然药物都有其活性成分,选择性作用于机体某个部位而引起典型反应的客观结论。这一结论为德国化学家F·W·Sertμmer首先从罂粟中分离提纯吗啡所证实。18世纪后期,德国人P·Eich从大量有机砷化合物中筛选出治疗梅毒有效的胂凡纳明,从而开始用合成药物治疗传染病。1935年,德国人Dompagk发现磺胺类药物可治疗细菌感染。20世纪中叶是新药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抗组胺类药、抗肿瘤药、镇痛药及抗精神病药、激素类药等都是在这一时期研制应用的。

随着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工程、遗传学等学科,药理学也发展了生化药理学、神经药理学、免疫药理学、遗传药理学、分子药理学、量子药理学、时辰药理学、临床药理学等与其他学科交叉的研究新领域;同时新技术也在药理学中应用,如组织和细胞培养、微电极测量、同位素技术、电子显微镜、电子计算机技术、各种色谱技术和生物工程超微量分离分析技术等,使得药理学的研究也从器官和细胞水平深人到分子和量子水平。这些都表明了药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王刚)

3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

⑧知识要求

☆掌握药物的基本作用、主要不良反应。☆掌握受体激动剂、受体阻断剂的生理作用。

多能力要求

☆能够举例分析药物作用的两重性。☆能够初步进行药物分类操作。

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简称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药效学的研究既为临床合理用药和新药研究提供依据,又可促进生命科学的发展。

第一节药物的作用

药物作用(drug action)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大分子间的初始作用。药物效应(drug effect)是指继发于药物作用之后所引起机体组织、器官原有功能的变化。药物作用是动因,药物效应是结果,日常生活中往往相互通用。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1.兴奋作用

凡能使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提高的作用称为兴奋作用。如强心苷类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尼可刹米使呼吸频率加快。

2.抑制作用

凡能使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降低的作用称为抑制作用。如地西泮降低中枢神经兴奋性、阿托品抑制腺体分泌。

二、药物作用的类型

药物作用的方式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区分。一是从药物作用的部位或是以药物是否入血而发挥作用来看可分为局部作用(local action)和全身作用(general action);一是从药物作用发生的原理或是以药物的作用是否与发生作用的组织接触可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1.局部作用与吸收作用

局部作用是指药物在吸收入血以前在用药的部位产生的作用,如甘油栓的泻下作用,局麻药注射于感觉神经末梢或神经干的麻醉作用。吸收作用是指药物吸收入血后分布到机体各部位发挥的作用。几乎所有药物都具有吸收作用(又称全身作用),如口服阿司匹林的退热作用、肌内注射硫酸镁产生降血压和

药理学

L

第一篇总论

YAO LI XUE

抗惊厥作用。

2.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直接作用是指药物与器官组织接触后所产生的作用,如洋地黄的强心作用,局部作用也是一种直接作用。间接作用指药物对某一组织产生的直接作用所引起的其他组织的功能变化,如洋地黄强心后导致的浮肿。

三、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多数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某一组织或器官发生作用,而对其他组织或器官很少或无作用,称之为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是与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机体组织细胞的结构及生化机能等方面的差异有关的。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理论上可作为药物分类的基础,在应用上可作为临床选药和评定一种药物优劣的依据。但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也是相对的,一般而言,选择性高的药物不良反应少,但应用范围窄;而选择性低的药物,不良反应常较多,但应用范围广。而且选择性又随剂量大小而不同,当剂量增大时,许多药物的作用就不限于某一组织或器官了,如抗利尿激素剂量加大几倍,则对所有的血管平滑肌都有直接兴奋作用,可引起血压升高。

四、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药物的作用都是一分为二的,用药之后既可产生防治疾病的有益作用,也会产生与防治疾病无关,甚至对机机有毒性的作用,前者称为治疗作用,后者称为不良反应。

1.治疗作用(therapeutic action)】

治疗作用是指符合用药目的,有利于防病、治病的作用,又可分为对症治疗与对因治疗。

(l)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又称治本,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如抗生素对病原体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补充体内营养或代谢物质等,后者又叫作补充疗法(supplementtherapy)或代替疗法(replacement therapy)。

(2)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又称治标,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减轻患者痛苦。如镇痛药止痛,祛痰药祛痰等。

一般情况下,对因治疗比对症治疗重要,但当面对一些严重危及患者生命的症状如休克、哮喘、惊厥、高热及剧痛时,对症治疗比对因治疗更为迫切,故应“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

2.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

凡是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痛苦与危害的反应称为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副反应(side reaction):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称为副反应或副作用(side effect)。产生副反应的原因是药物选择性低,当把其中一种药理效应作为治疗作用时,其他的效应就成为了副反应。副反应具有下列特点:药物固有的作用;一般反应较轻,并可预知的;副作用可随治

疗目的的改变而改变,所谓副作用也可用于治疗,如利用M胆碱受体阻断药一阿托品的抑制腺体分泌

作用作为乙醚麻醉前给药时,其平滑肌松弛作用引起的手术后腹气胀、尿潴留就成为副作用;利用其平滑肌松弛作用解除胆道痉挛时,心悸、口干就成为副作用。

(2)毒性反应(toxin reaction):一般是指药物在用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机体对药物敏感性过高时产生的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危害性较大,在性质上和程度上与副反应不同,但是可以预知,也是应该避免发生的不良反应。急性毒性是短期大量应用发生的,多损害循环、呼吸及神经系统的功能。长期使用由于药物在体内蓄积而缓慢发生者称为慢性毒性,常损害肝、肾、骨髓、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3)停药反应(withdrawal symptom):是指患者长期应用某种药物,突然停药后病情发生变化的情

况,如高血压患者长期服用B一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突然停用时,可造成血压急剧升高。

5

药理学

YAO LI XUE

药理学

(4)后遗效应(after effect):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如服用催眠药苯巴比妥钠后次晨出现乏力、困倦等症状;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停药后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数月内难以恢复。

(S)继发反应(secondary reaction):指药物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例如,患者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导致肠道内正常菌群共生状态遭到破坏,敏感菌被抑制,耐药菌趁机繁殖,引起耐药菌或真菌继发性感染。

(6)特殊反应(unusual reaction)是指与药物的药理作用无关,难以预料的不良反应。根据其发生机

理不同,又可分为两类:①遗传缺陷,最多见的是红细胞缺乏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此种

患者服用某些药物(伯氨喹、阿司匹林、磺胺类)可出现溶血性贫血。②变态反应(allr罗),指少数免疫功能异常的患者经过致敏,对某中药物的特殊反应,包括免疫学上的所有四型速发与迟发变态反应,此反应与药物剂量无关,反应性质因人而异,不易预知。例如,微量青霉素引起过敏性休克。致敏原可能是药物本身、其体内代谢物、药物制剂中的杂质或其与体内蛋白质结合形成全抗原。对于易致过敏的药物或过敏体质的患者,用药以前应进行过敏试验,阳性反应者禁用该药。

知识链接

药物中毒的分类

根据中毒症状发生的快慢及接触药物的过程,可分为三类。

1.急性毒性:指一次或突然使用中毒剂量引起的危及生命能能的严重反应。

2.亚急性毒性:指反复给予非中毒剂量,数小时或数天以后积累而中毒者。

3.慢性毒性:指由于反复长时间用药,进入体内药量超过排出的量所引起的毒性反应。

第二节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

在一定范围内,药物效应强度随药物剂量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量效关系(dose-effectelationship)。通过研究量效关系,可定量分析和阐明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的规律。

1.量效曲线

药物所产生的效应有的是可用具体数字表示:如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尿量、血糖浓度、细胞数等,这种反应类型称为量反应。以上述某一药理效应值为纵坐标,药物剂量为横坐标做图,其量效曲线为一先陡后平的曲线(见图1-2-1);如把剂量转换成对数剂量,效应转换成最大效应百分率,量效曲

线呈一条左右对称的S形曲线(见图1-2-1)。

量反应量效关系曲线,主要用于比较药物的效价和效能。效价强度(potency)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可用于作用性质相同的药物之间等效剂量的比较,达到相同的药理效应时所需药物剂量较小者效价强度大,所需药物剂量大者效价强度小。效能(e伍caCy)又称最大效应,是指药物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用效应的大小表示。达到最大效应后,若继续增加剂量,不但效应不能进一步提高,反而会引起毒性反应。

效能和效价强度反映药物的不同性质,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可用于评价性质相同药物中不同品种的作用特点。如利尿药以每天排钠量为效应指标进行比较,氢氯噻嗪的效价强度大于呋塞米,而后者的效能大于前者(见图1一2-2);吗啡是强效镇痛药,可用于抑制剧烈疼痛,而阿司匹林只能缓解轻、中度疼痛,前者的效能强于后者。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