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资本 第1卷》杨思远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10-25 21:27:43  34 电子书 电子书 杨思远

图书名称:《研发资本 第1卷》

【作 者】杨思远著
【页 数】 421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2014.05
【ISBN号】978-7-5136-3189-1
【价 格】38.00
【分 类】技术开发-资本投入-研究
【参考文献】 杨思远著. 研发资本 第1卷.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4.05.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研发资本 第1卷》内容提要:

本书共十三章,内容包括:创新商品;商品研发资本;工艺研发资本;商品研发资本与工艺研发资本;超额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企业制度创新;新材料和新能源等。

《研发资本 第1卷》内容试读

第一章创新商品

商品世界琳琅满目,其中的每一种商品都不是同时出现的,越是往前,商品世界的种类越少。商品种类通过新商品的加人而增加,通过旧商品的退出而减少。我们把一定时期新进人商品世界的原来没有过的商品称为创新商品,与之相对应,那些原本就有的商品获得了既有商品的新规定。创新商品和既有商品两个概念是相对的,既有商品曾经作为创新商品进人市场,创新商品经历一个创新期后也会转变为既有商品。如果说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的元素形式,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从商品开始;那么创新商品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革就具有决定性意义,因为创新商品的不断推出构成当代资本主义典型的经济现象。①

一、创新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对于创新商品来说,其使用价值就是创新商品能够带来一种新的效用,满足一种新的需要或者以更为有效的方式满足原有的需要。在前一种情形中,创新商品和既有商品是互补关系,在后一种情形中,创新商品和既有商品构成竞争关系。无论是满足新需要,还是以新的方式满足原有需要,都以创新商品体的出现为物质前提。诚然,一种商品可以有多种使用价值,“发现这些

①曼德尔:“晚近资本主义的另一个典型的矛盾事实是:大垄断集团从未完全脱离竞争,因此,他们有兴趣致力于新产品的完善,并且比他们的竞争者更早更大量地把新产品投向市场。”Mandel,E.,Late Capitalism,London:Verso,l978,Ch.6.

1

研发资本(第一卷)。

不同的方面,从而发现物的多种使用方式,是历史的事情”①,但只要商品体是既有的,其新的使用价值的发现仍然不能使该商品成为一种创新商品,只有新商品体所带来的新用途,才是创新商品新的使用价值.②

人类的物质需要体系总是在满足旧需要基础上通过提出新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只有在使用了自然界已经提供的石头的基础上,才会产生对打磨石头的需要,同样,只有在使用固定电话的基础上才能提出对移动电话的需要,也只有在使用手控机器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对遥控机器的需要。这个需要体系的扩展由对既有产品消费的满足和不满的矛盾来推动。人的需要越来越不靠自然界直接提供的物品,而越来越靠劳动产品来满足③,需要的对象是生产的目的所在,使用价值的消费使得需要得到满足,但恰恰是这种满足的同时会产生不满:对既有产品满足需要的规模、速度、效果、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方便性、副作用、多功能等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欲壑难填,人的需要的动态发展的本质一直受到批评,解决的对策无非是禁欲节俭和发展生产体系两途。从经济史来看,发展生产是硬道理,创新为主,节欲为辅。

生产体系是需要体系的实现。④创新产品的引入总是社会分工体系中出现新分枝的结果。社会总劳动按照社会需要体系分配到各种产品的生产上,不同社会形态下分配社会劳动的方式有不同,在商品生产中是通过市场来分配社会劳动的,因而创新产品表现为创新商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8.

②马克思:“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但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48页。

③所谓“原生态产品”是不存在的,一切产品都是劳动的产物。人类对劳动产品的需要越多,离开自然就越远。“回到大自然”的呼声是人们对一种可以称为“环境”的新产品的需求,有了这种人为的产品来满足需要,人们不是“回到”大自然,而是远离了大自然,但人类永远不能脱离自然。

④“各种使用价值或商品体的总和,表现了同样多种的、按照属、种、科、亚种、变种分类的有用劳动的总和,即表现了社会分工。”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48页。

2

第一章创新商品

品。市场上出现创新商品是时尚和消费新潮流形成的物质基础。创新商品的出现表明,无论需要体系还是满足需要的生产体系都是动态可变的。

创新产品的研发是一种特殊的具体劳动。具体劳动是一种通过目的设定而引起自然因果变化使之实现劳动目的的人类特有的活动。目的设定只存在于人的具体劳动中,在人之外的目的设定主体是不存在的。目的设定产生于实际劳动开始之前,作为意志控制着劳动者本身,支配着整个劳动过程。劳动目的的实现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不能够孤立地存在,它只能设定到自然物的因果联系中,通过引起自然物自在的因果过程来实现符合目的的变化,以生产出符合目的需要的对象。被目的所设定的因果联系并没有因为这种设定而发生任何改变,也就是说,自在的因果联系对于人的目的设定保持着自身的独立性和性质,既没有因为目的设定增减什么,也没有改变什么。自然界内在的因果联系是无限的,其中一些联系被目的设定后在劳动中被发动起来,它们的自在性虽然被保留着,但它们被目的设定从无数联系中挑选出来,向着目的实现的方向发生运动,生产出产品。目的设定具有选择性,不仅是选择什么样的需要作为生产目的,而且是将自然物内在的无数因果联系中能够使目的达成的有限联系挑选出来,以设定目的于其上。设N为支配某一自然物各种因果联系的总和,a为其中的一种因果联系,则:

N=∑(a)其中:i∈(1,o∞)

在具体劳动中,劳动者以目的设定为准,从这一自然物的无限联系中选择有限个()因果联系,通过将目的设定在这n个因果联系上,

生产出产品A。

A=A(an,a;)j∈(a+1,∞)

在产品A的生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目的设定的劳动,即

A(am),整个自然物的无数联系中有n个联系被目的设定,并不排除这个以外的其他未被设定的j个因果联系自在地发挥作用,也不排除

3

儿研发资本(第一卷)。

未被设定的因果联系与已经设定的因果联系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劳动者来说,未被设定的因果联系的自在作用对于目的设定具有三种不同性质的影响:一种是促进目的实现,表现为“天助”;另一种是阻碍目的实现,表现为“天灾”;还有一种是对目的实现保持中立。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自然物内部外部的任何一个因果联系来说,无论是否被设定,它的作用的自在性质没有变化。劳动者设定的因果联系现在被挑选出来按照目的需要组合起来发挥作用,使自然物发生了形式变化,变化的结果就是目的实现。①“理性的狡猾”在于发动自然来反对自然,实现人的目的。②目的设定及其实现不能作为独立的过程存在,因果联系却可以作为独立过程自在,劳动目的只能设定在自然界现实的因果联系上。自在的因果联系一经被目的论设定就转化为被设定的因果联系,这种被设定的因果联系是一切具体劳动的共性。但是,既有产品的具体劳动同创新产品的具体劳动又有差别。既有产品的具体劳动所设定的目的是前此一再设定过的,因而对既有产品的种类、规格、标准都不陌生;实现这个目的需要通过发动哪些因果联系n去实现,也是熟悉的;并且如何发动这些因果过程以及如何控制这些过程,已经拥有了成熟的物质手段;j在生产中发生什么样的作用,也是较为确定的,并且对于“天时”如何加以利用,“天灾”如何加以预防,同样是熟悉的,生产者对整个生产过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是有把握的。可见,生产既有产品的劳动是一种重复性劳动,重复劳动

①马克思在比较人的劳动和蜜蜂活动的区别时,指出:“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02页。

②“理性何等强大,就何等狡猾。理性的狡猾总是在于它的间接活动,这种间接活动让对象按照他们本身的性质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它自己并不参与这个过程,而只是实现自己的目的。”黑格尔《哲学全书》第1部《逻辑》,1840年柏林版,第382页。转引自《资本论》第

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03页注(2)。“.…对自然界的独立规律的理论认识本身不过是表现为狡猾,其目的是使自然界服从于人的需要。”马克思:《1857一1858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93页。

4

第一章创新商品

是指劳动者以既有的劳动工具,按照已有的技术和工艺过程,作用于已知的劳动对象,生产出既有产品的劳动。重复劳动是可以计划的,因为无论是生产资料,或是生产过程,或是生产的结果即产品,甚至对劳动者本人所需要的素质与技能都是已知的。重复劳动过程如同形式主义的走过场,因而重复劳动更多消耗的是劳动者的体力,劳动者的脑力支出与其说是用于创造性的需要,毋宁说主要用于因单调重复性操作带来的枯燥乏味而产生的意志力控制的需要。因此,对既有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可以通过制定较为严密的计划来管理。计划经济的成功,条件之一就是整个生产过程的主要内在联系基本上是已知的。

创新产品的具体劳动则不同。在新产品研制和开发中,对于产品的性能、可靠性、安全性、方便性、副作用、种类、规格、标准等方面都不熟悉。研发者更多了解的只是自己的新需要,但对于什么样的对象能够更好地满足这种需要却并不十分清楚。新产品的研究与设计,就是要明确这一切规定。新产品的生产需要发动哪些因果过程,即是不确定的,这些因果关系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以及如何安排它们以适应新产品生产的需要,同样是不清楚的,在研制中需要探索,出错、走弯路以致失败均有可能。对于讠的作用也不了解,可用的“天助”不会借用,应防的“天灾”不懂得抵御。成功推出创新产品之后,使其各种性能臻于完善也是一个不确定的过程。挑战性、探索性和风险性是创新产品研发劳动的显著特征。研发劳动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劳动,使用何种生产资料,如何进行生产,甚至生产何种产品都无法定型,对劳动者需要何种素质与技能,生产者也无法准确预知,因而研发劳动不可以计划,越精确的计划越缺乏创新。一切按照固定规章办事,严格执行周密计划的要求会扼杀劳动的创新性。反复尝试,时有出错,不断思索,敏锐感知,是一切真正探索性劳动的本质特征。探索未知生产领域的劳动,不仅耗费劳动者大量体力,而且用于思索、总结、灵感、意志、忍耐方面的脑力支出占据优势。能够更为适应研发劳动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经济。

5

儿研发资本(第一卷)

生产既有商品的重复性劳动的劳动者是蓝领工人,研发劳动则需要白领工人。白领工人需要有专门的教育和训练,是专业技术劳动者。一切创新商品研制和生产占支配地位的行业、地区和国家,都是创新型人才的聚集地。只有创新商品的市场竞争在本质上才堪称人才竞争,因此,不是任何市场竞争都能够归结为人才竞争的。

一切劳动都具有创造性。既有产品的具体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将劳动目的设定通过采用已有生产技术,使用已有的生产资料,按照已经熟悉的生产过程变成现实。创新产品的具体劳动的创造性更高,它不仅要实现目的设定,而且是在不确定的基础上完成创新。

现在我们考察创新商品的另一个因素,即价值。和既有商品一样,创新商品进人交换,其具体劳动被还原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被还原为抽象劳动。研发劳动由于是经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白领工人的劳动,因而其复杂程度远高于重复劳动,表现为在同样的用钟表测量的时间内,研发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重复劳动的多倍,是自乘的重复劳动所耗费的劳动量。①需要指出的是,重复劳动和研发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都是从具体劳动维度划分出来的,还原成价值的过程才使有用劳动的具体性被抽象掉。设在时间内,重复劳动

创造的价值量为α,作为复杂劳动的研发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为A,

则研发劳动复杂乘数m=A/a。

在考察劳动生产力提高对商品价值量变化的影响时,《资本论》中有两段话:“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相反地,劳动生产力越低,生产一种物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大,可见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

①马克思:“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经验证明,这种简化是经常进行的。一个商品可能是复杂的劳动的产品,但是它的价值使它与简单劳动的产品相等,因而本身只表示一定量的简单劳动。”《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8页。

6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