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妇科》冯冬兰主编;刘志宏,齐会英,钱爱云副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10-25 10:39:02  17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 妇科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妇科》

【作 者】冯冬兰主编;刘志宏,齐会英,钱爱云副主编
【丛书名】全国中医药行业中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页 数】 282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2015.08
【ISBN号】978-7-5132-2502-1
【价 格】37.00
【分 类】妇科病-中西医结合疗法-中等专业学校-教材
【参考文献】 冯冬兰主编;刘志宏,齐会英,钱爱云副主编. 中西医结合妇科.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5.08.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西医结合妇科》内容提要:

本教材是由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办公室统一规划、宏观指导,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组织编写的“全国中医药行业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之一。供中医学等专业中职学生、在职教育及相应水平的学员使用。全书内容共分七章,第一章至第六章论述了中西医结合妇科发展简史及女性的解剖、生理、病理及诊治等特点。第七章至第十五章论述了月经病、女性生殖系统炎症、外阴白色病变及外阴瘙痒、妊娠病、常见分娩期并发症、产后病、女性生殖器官肿瘤、不孕症及葡萄胎和子宫脱垂等疾病的中西医发病机制及诊疗常规。第十六、十七章介绍了计划生育和妇科常用特殊检查。

《中西医结合妇科》内容试读

第一章绪论■1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中西医结合妇科的定义、范围及特,点

中西医结合妇科是综合运用中、西医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来认识和研究女性的解剖、生理、病理和诊治规律,用以防治女性特有疾病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中职中医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之一。

中西医结合妇科主要从中、西医基础理论出发,研究女性生殖器官的解剖、功能和月经、带下、妊娠、分娩、产褥、哺乳等女性特有生理,以及与此有关的女性特有疾病。

中医妇科和西医妇科虽然分属于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各有其自身特点,但两者的研究对象和治疗目标相同,其间又有许多相通之处。临床诸多疑难疾病,通过中、西医的联手,可互为弥补,相得益彰,迎刃而解。找出中、西医妇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同之处,以便相互借鉴、合作,提高治病疗效就是学习中西医妇科的任务和特点。

第二节中、西医妇科发展简史及中西医结合妇科发展现状

、中医妇科发展概况

中医妇科是在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中逐渐建立和成熟起来的。根据我国历史的发展顺序,将其发展史分为8个阶段,现阐述如下:(一)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

夏、商、周为中医妇科的萌芽时期,此期主要有关于难产、种子和胎教理论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为中医妇科的奠基时期。此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妇科医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这里的“带下医”即指妇科医生。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提出了妇女的解剖、月经生理、妊娠诊断等基本理论。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

2

■中西医结合妇科

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这段话为中医妇科奠定了理论基础。该书还初步论述了妇女一些疾病的病理,如血崩、月事不来、带下、不孕、肠覃、石瘕等;记载了第一个治疗血枯经闭、调经种子的药方一

四乌贼骨一蘆茹丸。《内经》的理论为中医妇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秦汉时期

汉代已有妇产科病案的记载。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胎产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产科专著。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不仅记载妇人病三篇,内容包括经、带、胎、产和杂病等,而且有证有方,收集处方30多首;并开创了阴道冲洗和阴道用药的先河,如以狼牙汤沥阴中、用蛇床子包裹成锭剂纳阴中等。与张仲景同时代的著名外科专家华佗,能够针、药并用正确处理胎死不下。

(三)魏晋隋唐时期

西晋王叔和著《脉经》,提出了“居经”“避年”“激经”之说。南齐褚澄著《褚氏遗书》,提倡晚婚及节制生育。北齐徐之才著《逐月养胎法》,论述了胎儿逐月发育情况及怀胎十月养生和调摄的注意事项。

隋代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其中37~44卷论述了妇产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所见,内容包括经、带、胎、产和妇科杂病等,并明确提出妊娠为阴历10个月左右。

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将妇人胎产列于卷首,以示重视。唐代昝殷著的《经效产宝》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产科专著,全书分上、中、下3卷及续编1卷,共41门,260余方,每门前有短论、后有附方,内有妊娠病12论、难产4论、产后病25论,是我国现存理论较完备的产科专著。至此,中医妇产科学的框架已经形成。

(四)宋代

宋代设有管理医事的太医局,太医局内设有9科,产科是其中之一,并设有产科教授。这是世界医事制度上妇产科最早的独立分科。由于有了明确的分科,妇产科得以迅速发展。

此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妇产科专著。如杨子建著《十产论》,对各种异常胎位和助产方法做了叙述。朱端章著《卫生家宝产科备要》,收集了宋代以前的产科论著,还明确记述了产后“三冲”危急证,即冲心、冲胃、冲肺的证候和治疗方法。齐仲甫著《女科百问》,将妇产科病归纳为100个问题,逐一解答,并附有理、法、方、药。

宋代在妇产科方面成就最大和影响最大的是陈自明和他的著作《妇人大全良方》。陈自明汇集和系统总结了南宋以前40余种医籍中有关妇产科的理论和临证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成此书。全书分调经、众疾、求嗣、胎教、妊娠、坐月、产难、产后8门,共260余论,首先提出“妇人以血为基本”的学术观点。陈氏的书是宋代论述比较全面的妇产科专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滑文出是

以神月,温和大州通引级夜哥,老干是”:

第一章绪论■3

:的,自工出

(五)金元时期

金元时期,四大医家的独特见解和临床经验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妇科学的内容。刘完素在学术上倡导“火热论”,提出“女子不月,先泻心火,血自下也”,主张用寒凉药物泻火以通经,并提出“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癸已绝乃属太阴经也”。这是后世治少女重肾经、中年妇女重肝经、绝经期妇女重脾胃的理论依据。

张子和著《儒门事亲》,善用汗、吐、下法以驱病,同样用汗、吐、下法逐痰以通经。他还提出了“凡看妇人病,入门先问经”和“凡治妇人病,不可轻用破气行血之药,恐有娠在疑似之间”的精辟见解。

李杲善用补脾升阳除湿、益气补血等法。这些治法也广泛应用于妇科。他在《兰室秘藏》中提出了“妇人血崩,是肾水阴虚,不能镇守胞络相火,故血走而崩也”,对今天月经病的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朱丹溪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疗上重视保存阴精。对于产前调养,主张“当清热养血”,认为“产前安胎,黄芩、白术为妙药也”。另外,他在《格致余论》中第一次明确描述了子宫的形态,即“阴阳交媾,胎孕乃凝,所藏之处,名日子宫,一系在下,上有两歧,一达于左,一达于右”。

(六)明代

明代妇科专著较多,较重要的妇产科著作有以下几部:薛己著《薛氏医案》,以命门真阴真阳立论,对妇科理论有重要影响。万全著《广嗣纪要》《妇人秘科》,在《广嗣纪要》中提出女子因先天生理缺陷而造成的不孕症有五,即螺、纹、鼓、角、脉,称为“五不女”,对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王肯堂著《证治准绳·女科》,综合前人有关妇产科的论述和治疗方药,分门别类编写成书,对妇科疾病的治疗论述甚详。武之望著《济阴纲目》,广集别说,细列纲目,资料较全。赵养葵著《邯郸遗稿》,独重命门学说。张介宾著《景岳全书》,有《妇人规》两卷,理论性、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较强,他极力提倡补肾,对命门、三焦均有专篇论述,学术上突出肾主生殖。

(七)清代与民国时期

0清代将妇产科统称为妇人科或女科。此期妇产科的著作较多,现存数十种,流传较

广。首推傅山的《傅青主女科》影响较大,其内容、体例及所用方药,与其他妇科书截然不同。用药简易平和,风格独特,正如祁尔诚在该书序言中说:“其居心与仲景同,而立方与仲景异…谈症不落古人窠白,制方不失古人准绳,用药纯和,无一峻品,辨证详明,一目了然。”其观点认为妇科病主要在肾、肝、脾、血、气和冲、任、督、带的失常。吴谦等著《医宗金鉴》,是由政府组织编写的一部医学教科书。书中妇科常见病基本具备,且编有歌决,易学易记,是一本较好的医学入门书,流传甚广。亟斋居士著《达生篇》,明天地生养自然之理,论胎前、临产、产后调护之法,难产救治之方,

■中西医结合妇科

通俗易懂,尽人能晓,并提出了临产六字真言,即“睡、忍痛、慢临盆”。

此期还出现了以唐容川、张锡纯等为代表的中西医汇通学派,在他们的著作中有不少妇科内容。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重视调理脾肾和活血化瘀。书中与妇科有关的医案、医话、医论多有创见,其用于防治流产的寿胎丸及治疗月经过多的安冲汤、固冲汤、理冲汤等为后世所常用。

(八)现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956年以后各省市相继建立了中医学院,连续编写了八版《中医妇科学》统一教材,开展了博士、硕士研究生等不同层次的医学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中医妇科人才,推动了中医妇科的发展。

西医妇产科发展概况

(一)妇产科的起源与发展

在现存的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国家的医学文档中,即有关于女性生殖器解剖、女性月经、避孕、分娩、疾病治疗等的相关论述。其中Soranus被誉为妇产科学的创始人,他撰写的《论妇女病》对妇科学发展贡献较大。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解剖学家Fallopio首次发现了输卵管并完整描述了女性内生殖器官,输卵管因此命名并沿用至今。16世纪,法国外科医师Pare发明了转胎位术。l609年,法国助产士Bourgeois出版了最早的助产术专著。大约I7世纪英国Chamberlen家族发明了产钳。英国产科医师Smwllie在1752~1764年间发表了《论助产学理论与实践》,对分娩各过程进行了充分解说。1774年英国产科医师Hunter出版了《图解人体妊娠子宫解剖》,描述了胎儿发育的各个阶段。至此,一门独立的科学已基本形成。

1801年,阴道窥器问世,使妇科检查发生了重大变化。1809年,美国外科医师完成了巨大卵巢囊肿切除术。1813年,第一例经阴道子宫切除术完成。1853年,英国医师完成了第一例成功的经腹子宫切除术。1878年,开始采用手术治疗子宫颈癌。1898年,奥地利医师首创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直至20世纪30年代,子宫切除术才广泛用于临床。1957年华裔美国医师李敏求应用甲氨蝶呤成功治愈绒癌,开创了实体瘤化疗的先河。1960年,口服避孕药首次在美国批准上市。20世纪40年代,腹腔镜应用于临床。1957年,第一部腹腔镜手术专著出版,使得这一新技术在世界上广泛传播。1978年,英国医师采用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的方法诞生了第一例“试管婴儿”。20世纪80~90年代,子宫颈癌成为第一个病因明确的恶性肿瘤,并直接导致了2006年人类第一个肿瘤疫苗的问世。

(二)西医妇产科在我国的发展

大约于19世纪初,西方医学开始传入我国。1929年,杨崇瑞在北京创办了第一家西医助产学校和产院“北京国立第一助产学校和附属产院”,开始了中国人自己创办西

第一章绪论5

医妇产科学校和医院的先河。西医院的开设,推动了我国妇产科的发展,1877年和1892年,在中国分别完成了第一例子宫肿瘤手术和剖宫产手术。但长期以来,我国的妇产科学和妇女保健事业一直处于落后状态,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快速发展。1988年,大陆首例“试管婴儿”诞生。计划生育方面,1963年,第一批国产口服避孕药研制成功,距世界上第一个口服避孕药的上市仅3年。20世纪50年代的大规模子宫颈癌普查普治和“两病”(子宫脱垂和尿瘘)防治,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妇女的健康水平。在以林巧稚为代表的广大妇产科工作者的长期努力下,我国妇产科学发展迅猛,产科方面,由于对妊娠期并发症和合并症的研究不断深入;催产、引产及剖宫产技术的不断改进:产前、产时各种胎儿监测技术的应用普及;以及围产期保健制度的建立,产科质量大大提高,我国孕产妇死亡率和围产儿死亡率已迈入了世界中等以上发达国家水平。妇科方面,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各种妇科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水平持续提升,以腹腔镜和宫腔镜为主的各种微创手术发展迅速,形成了我国自己的诊治特色。

三、中西医结合妇科的研究与发展

中西医汇通学派的先祖为张锡纯和唐容川。新中国成立以后,有一批医学工作者开始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病,出现了许多中西医结合的新成果。如1964年,上海第

一医学院藏象专题研究组的《肾的研究》,其中有关于“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病的治疗法则与病理机制的探讨”及“妊娠中毒症中医辨证分类及其治疗法则的探讨”;20世纪60年代,山西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开展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宫外孕”;1978年江西省妇女保健院的“中药药物锥切治疗早期宫颈癌”及针灸纠正胎位、防治难产等,为中西医结合妇科的发展提供了线索和途径。

中西医结合妇科起步晚、发展慢。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才逐渐有部分院校开设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直到2006年第一版新世纪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供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用)才问世。中西医结合研究诊治妇科疾病任重而道远,希望有志于此的后来者能将其不断发扬光大,在此领域里做出新的创举,使之日趋完善,成为一门更加成熟的学科。

■中西医结合妇科

第工章女性的解剖和生理特点耳路出看

第一节西医对女性生殖器官的认识

一、外生殖器

女性外生殖器指生殖器官的外露部分,位于两股内侧间,前为耻骨联合,后为会阴,包括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蒂和阴道前庭,统称为外阴(图2-1)。

阴阜

大阴唇

阴蒂

小阴唇

尿道口

前庭大腺开口处

阴道口

阴唇系带

会阴体

肛门

图2-1女性外生殖器

1.阴阜为耻骨联合前方的皮肤隆起,皮下脂肪组织丰富。青春期该部开始生长呈倒三角形分布的阴毛。阴毛的疏密和色泽存在种族和个体差异,为女性第二性征之一。

2.大阴唇为两股内侧一对纵行隆起的皮肤皱襞,自阴阜向后延伸至会阴。大阴唇外侧面为皮肤,有色素沉着和阴毛分布,内含皮脂腺和汗腺;内侧面湿润似黏膜。皮下为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含丰富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外伤后易形成血肿。未产妇女两侧大阴唇自然合拢,遮盖阴道口及尿道口,起保护作用;产后向两侧分开,绝经后可萎缩。

3.小阴唇系位于两侧大阴唇内侧的一对薄皮肤皱襞,表面湿润、色褐、无毛,富含神经末梢。两侧小阴唇前端融合,并分为前后两叶,前叶形成阴蒂包皮,后叶形成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