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急诊急救指南》庞国明,张胜强,刘增省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10-21 15:52:56  38 急诊 急诊 急救

图书名称:《中医急诊急救指南》

【作 者】庞国明,张胜强,刘增省主编
【页 数】 352
【出版社】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2019.04
【ISBN号】978-7-5214-1045-7
【价 格】39.00
【分 类】中医急症学-指南
【参考文献】 庞国明,张胜强,刘增省主编. 中医急诊急救指南.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9.04.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医急诊急救指南》内容提要:

本书共五章,总论部分着重阐述中医急诊的概念、源流、特点、理论体系、发展概况、四诊要点、辨证要点等;其后重点介绍危重急证、常见内科急病、急性中毒和其它科急病等,各病下设概述、诊断与鉴别诊断、急救处理、辨证治疗、综合治疗、预后与调护等;此外将中西医知识有机结合,突出中医的诊疗要点、急救特点。

《中医急诊急救指南》内容试读

然|泗胆妇

@纸护日巡@州康的©纸1护任巡的@补得

⊙然护开巡@州按明

O然日护丹幽的@盈型公长张

©纸口护日凶的英比长以些摔因

©然长护日幽区液的哄Ξ旦@删⊙然十护日巡区夜晒品紫片

第一节中医急诊学概念

中医急诊学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急危重症的病因病机、证候演变规律、辨证救治与处理等问题的一门临床学科。其在中医学学术发展的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医学学术发展和飞跃的突破口。从中医学的发展历史来看,中医学学术发展的核心是急救学科的进步。急诊医学研究的内容首先是急危重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其次是急危重症的抢救治疗。急诊灾害医学研究的范围是急救方法、急救运输、急救网络等。急症医学研究的内容是以症状为中心的急危重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抢救方法。中医急诊学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凡临床各科疾病处于急危重阶段均属其研究范围,另外,也包括急性中毒及各种危重病综合征等。

第二节中医急诊学源流

回顾历史,中华民族在同疾病做斗争中取得了宝贵经验,涌现出扁鹊、华佗、张仲景等中华民族千古传诵的名医,医者们运用中药、砭石、针灸等方法治疗急危重症,扁鹊针“三阳五会”治疗虢太子尸厥即是中医急诊学的雏形。中医急救学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已独特的理论,其中《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素问》偏于论述生理病理以及各种病症的发生机制,如“煎厥”“薄厥”“水肿”“疫病”“脏厥”“瘕”等急性热性危重症;《灵枢》偏于论述针灸、经络、补泻剂法,其治疗对象亦是急危重症,如“癫狂”“厥病”。《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45种中药及其药效,奠定了中医急诊药物学的理论基础。《伤寒

◇2

中医急诊急救指南

杂病论》建立了中医急诊学的“辨证救治体系”。《伤寒论》以六经辨

证为主体,系统地论述了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其中如“阳明三

急下证”“少阴三急下证”筹篇实为中医治疗危重病的先导。又如呕、哕、利、痞、各种厥证、高热、谵语、神志障碍、血证等,《伤寒论》均做了系统的阐述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救治方法。《金匮要略》则以脏腑辨证为纲领,论述了各种临床常见病及危重病,如痉、中暑、中风、胸痹、腹痛、水肿、便血胸痛、喘证、肺痈、黄疸、疮疡等。《伤寒杂病论》的问世,使中医彻底摆脱了急诊急救理论与临床脱节的现象,为中医急诊急救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晋隋唐时期

晋唐时期,急诊医学逐渐兴起。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为阐述疾病病因病机第一书,其中有伤寒、温病、猝死、中暑、自缢死、溺、食物中毒、水毒、射工、妇、儿、五官、金疮肠出、头破脑出等36余候。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讲到肠吻合术,蝎螫虫咬,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急众之病,无不毕备。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则是秉承先贤之经验,集自己数十年临证之大成而为书。书中列有备急方16首,如猝死抢救之外用“仓公散”,内服“还魂散”,针刺间使、人中,又灸百会等法,为医界沿用至今。

二、宋金元时期

宋金元时期,多年战乱,瘟疫流行,各种危重病症随处可见。由于“古方今病,不相能也”论点的产生,形成了金元时期中医学百家争鸣的发展时代,“金元四大家”为其中杰出代表,革故鼎新,创立新说,一时成为时尚,推动了中医学术的发展及进步。

三、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为温病学派形成、发展与成熟的时期,其理论体系自《瘟疫论》《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问世得以形成。温病学派理论

3◇

基础源自于《黄帝内经》,而其辨证思维模式则与《伤寒论》相似。温病学派的可贵之处在于其对中医病因病机学认识上的贡献,如对疫气的认识、对“时疫”致病的深入认识、对温热病邪的认识、对伏邪的认识,其中其对疾病演化“三焦传遍”“卫气营血”的论述更是为中医辨证施治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亦更贴近现今中医学者的思维模式及施治方法。其所论述伏邪温病、疫之气的发病方式及传播途径均与病原微生物所致各种传染病相近,同时亦对近期发现的非典型肺炎、高致病性人禽流感等的预防及治疗颇有意义,奠定了现代中医学治疗危重病的基础。

四、现代发展

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内医学和经济发展滞后,农村缺医少药现象

十分严重。毛泽东同志提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指示,使中医药发展迎来了一个生机蓬勃的春天。此后,中医药在防病治病及历次重大传染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小儿肺炎、肝炎等流行时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中医药的积极参与,使得临床疗效、生存率、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提高,而病死率、致残率则明显下降,一方面体现了国家保护中医学发展的政策,另一方面则说明中医药经历新中国数

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较为成熟的医学学科。

近年来,中医急诊学科工作者已成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先锋。国家中医主管部门在“六五”“七五”期间组织全国的中医急诊同仁组成了十余个中医药防治危重病学组,集中攻克中风、血证、厥脱、高热、胸痹等中医危重病症,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理论及临床治疗手段研究,开急救用中药研制之先河,促进了中药剂型的改革,研制出了诸如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参麦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知名产品,进而推动了整个中医药学科的发展,加快了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进程。中药各种制剂的使用不仅仅限于中医院,在综合性医院中也广为应用,且逐渐走出国门,迎来了中医药学成熟鼎盛

◇4中医急诊急救指南

的时期。

中医学虽然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但是相对于西医学而言,

未知领域仍然较多,如诊察技术手段尚主要依靠西医的检测手段。中

医急诊工作人员,无论从知识结构、急诊急救培训、急诊设备的投入,还是社会的认可度等,均与同级综合性医院的水平有较大的差距。中西医知识兼备是当前承担中医急诊工作的必备条件,这种人才的培训模式目前尚不成熟,方式方法的选择上各地区各有千秋,故中医院的急诊急救工作,风险更大,成才更难。新一轮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急诊基地建设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大力鼓励并支持发展中医急诊的有力措施,这将是提升中医急诊地位、提高中医水平、加强中医急诊建设、培训中医急诊人才的有利时机。中医院急诊科是发挥中医药优势的第一主阵地,因此建设好这个基地,对提高中医院的诊疗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非常重要。负责基地建设的学术和学科带头人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真正从提高中医疗效入手,把基地建设成为人才培养、规范化管理、常规化培训、新技术及疗法应用推广、基层急诊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满足社会对中医急诊人员需求的主阵地。

中医药历经2000余年,始终彰显着旺盛的生命力。中医药学正在走向世界,为全人类的健康发挥其特有的作用,而中医急诊学也正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指导下与时俱进,救人治病。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在继承中求发展,在实践中再创新,就一定能在中医急诊工作中有所作为,最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中医急诊医学,造福于全人类。

第三节中医急诊学特点

急诊医学所研究的疾病为各科疾病的急危重状态,不同于原发病的病理变化发展。发生急危重状态时原有疾病的病理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如某种疾病的病理基础是气虚,因某种原因发生了突变,形成

5◇

了“气虚阳脱、气虚阴脱”的病理状态,实际上原来的疾病病理已经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因此,中医急诊学有其固有的特点。

一、病性的急危性

急危性是中医急诊学的主要特点。急指发病快,传变快;危是指病情重,已经严重威胁到病人的生命,随时可能出现死亡。因其疾病来势凶猛,传变迅速,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二、证候的整合性

本特点是中医学“整体观”在中医急诊学的重要体现,所谓证候整合性是指疾病发生了急危重症状时,已经由单一的脏腑经络病变发展为多脏腑及经络、气血津液等的病理改变。证候由单纯变为复杂,或由一个专科的疾病病理变化并发了多科的疾病病理改变,已经脱离了原有疾病的病理改变,证候发生了本质变化,形成了中医急诊学特有的病理机制改变。因此,更要求我们能从整体上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首先,要对疾病可能的发展后果有明确的认识,突出“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在判断预后上才能不发生错误。其次,由于众多急危重症往往是多个脏腑同时或相继发生病变,因此,证候的整合性更显重要,不能以点带面,而应全面考虑,才能在抢救用药上不出现偏颇。

三、病机的衡动性

在治疗急诊疾病时需要注意的另外一个方面是病机的“衡动性”。动是指疾病总是处于动态变化当中,这在急诊方面体现得尤其明显。很多急症发展变化非常快,证型转化十分迅速,急症往往为大实大虚之证,而且初起为大实之状如“肺热壅盛”之证,可能很快“逆传心包而出现大虚之证,因此应时刻关注疾病的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衡是指人体处于某些特定的平衡点。疾病的本质就在于阴阳失衡,而治疗的目的就是恢复阴阳平衡。这种平衡有高水平的平衡,也有低水平的平衡。当我们面对阴阳俱虚性的疾病时,急需解决的是纠正其阴

◇6

中医急诊急救指南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