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普通高等学校信息素质教育系列规划教材 信息检索》明均仁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10-16 13:23:46  114 信息检索 信息检索 普通高等学校

图书名称:《21世纪普通高等学校信息素质教育系列规划教材 信息检索》

【作 者】明均仁编
【丛书名】21世纪普通高等学校信息素质教育系列规划教材
【页 数】 214
【出版社】 武汉:华中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2021.02
【ISBN号】978-7-5680-6963-2
【分 类】信息检索-高等学校-教材
【参考文献】 明均仁编. 21世纪普通高等学校信息素质教育系列规划教材 信息检索. 武汉:华中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21.02.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21世纪普通高等学校信息素质教育系列规划教材 信息检索》内容提要:

本书对信息素养、信息资源、信息检索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了介绍;以信息资源检索工具为主线,系统地阐述了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较全面地比较了各类图书、期刊、会议论文、科技报告、学位论文、专利等类型的信息资源的特点和国内外主要检索工具及其检索方法;针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对网络信息检索和图书馆检索服务进行了深入分析;结合大学生的需求,详细介绍了学位论文写作所需的资料准备、论文构成和撰写等内容。本书实用性强,适用面广,图文并茂,便于教学与阅读。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本科生、研究生的信息检索课程教材,也可作为各类信息机构的岗位培训教材。

《21世纪普通高等学校信息素质教育系列规划教材 信息检索》内容试读

第1章

绪论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信息检索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书籍是知识传承的载体。高校图书馆藏书丰富,是大学生们身边一座取之不尽的知识“金矿”,是走出课堂后仍陪伴在身边的最博学的老师

著名作家、哲学家赵鑫珊在他的散文体自传《我是北大留级生》中坦言,他为了能在北大图书馆继续汲取知识,故意挂科留级一年,如饥似渴地大量阅读国际大师们的原著,打通文理界限,为自己种下了哲学、艺术、科学的种子,为后来瞩目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代女作家迟子建也饱含深情地回忆,她因高考失利只考上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大兴安岭示范专科学校,可是却拥有充足的时间泡在图书馆里看书,觉得图书和大自然对她的帮助很大,并建议人们多读经典书,“不读经典就像你每天早上只吃维生素不吃早饭,这样会造成营养的失衡。文化的传承一定要有一个过程,不读经典作品,你就不知道它的滋养有多深厚”。

如果说,课堂上老师把你领进知识的大门,那么图书馆就是个人修行的最好去处。身处书山学海之中,那种刻苦钻研、自强不息的精神定会得到极大的激发,而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能力也会得到很好的培养。这也为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适应社会发展变化、不断接受新生事物、勇于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有人曾告诚即将走入大学的学子们:如果说,在大学里有一门课不能逃,那就是图书馆;如果说,在课堂之外有个最能让你成长的地方,那就是图书第:如果说,在一个学校里有一处最有价值的地方,那就是图书馆。因此,倘若在大学的时间里你很少去图书馆,就等于浪费了一大笔财富。即使你所在的大学没有像北大清架等名牌大学那样的图书馆,但是所在学校图书馆里面的信息量肯定足够让你吸收珍有空就去图书馆吧,那里绝对是一块“风水宝地”。

其实,每一个不愿荒度光阴、对知识剑似渴的大学生都会迫不及待地走入图书馆这座知识的宝殿。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面标种类繁多的图书、期刊,身处一排排森然林立的书柜之中时,新入校的大学生往往茫然所措。更可惜的是,一些快毕业的大学生竟竞然对馆内藏有的数字图书及网络资源还无所知,当需要撰写毕业论文时才急匆匆地跑来查询。这些现象说明大学生对图书馆资源缺乏深度了解,也反映了信息时代的大学生缺乏对信息的敏锐感,其信息处理和利用能力亟待提高。

为了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利用图书馆资源,各高校专门开设信息检索课程,旨在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他们了解并掌握各种文献资源及其检索方法。本教材首先对电子图书资源、期刊信息资源、特种文献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等资源的检索方法做全面而具体的介绍:然后,介绍图书馆可以提供的各种检索服务;最后,针对大学生撰写学位论文时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技术指导。

1.

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

网络时代,文献信息服务方式和知识载体的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知识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渠道有了重大的改变,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虽然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互联网获取大量信息和知识,但是很难在庞大而杂乱的信息海洋里迅速而准确地筛取所需的信息。而作为文献信息储存和传递中心的图书馆,在信息整合、信息检索、信息咨询等方面默默地开展自己的工作,为读者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所以,图书馆仍然是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首选之地。

第1章

绪论

尽管图书馆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但大学生读者也需培养和提高信息素质,才能更好地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1.1.1信息素质的定义

信息素质一词,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ul在l974年提交的一份报告中提出的。当时,他将信息素质定义为:“经培训后能够在工作中运用信息的人即认为具备了信息素质,他们在掌握信息工具的使用及熟悉信息源的基础上,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经过5年的研究,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于1979年更新了信息素质的定义,即“掌握了利用信息工具的知识与技能,并能够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l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明确指出:“具备信息素质的人,是能够敏锐地洞察信息需求,并能够进行相应的信息检索、评估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人。”

我国学者马海群指出,信息素质可广义地理解为信息化社会中个体成员所具有的各种信息品质,包括信息智慧(涉及信息知识与技能)、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觉悟、信息观念、信息潜能、信息心理等。

美国学者H,B.Rader对信息素质的定义:信息素质悬解决问题和做决策时有效地找到和评价信息的能力。包括在现代信息环境中求生谋发展的能力,迅速适应外部环境变

化的能力,解决问题时能把合适的信息找出来的能为,还包括熟练使用计算机方面的能力。他认为,信息素质是未来社会生存的必备条备较强信息素质的人将是在信息社会中能够终身学习的人。

简单地说,信息素质就是人们获东评价和使用知识信息资源的能力,是人们跨入信息社会,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化素质等基本品质的基础上,发展并优化出来的一种

新品质,是信息时代对人类的一种高要求,是现代人才在信息环境下获取、加工和利用知识信息所必需的技能。信息素质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对信息的敏感程度,信息能力是指发现、评价、利用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1.1.2信息素质的个体特征和评判标准

信息素质是现代人必备的一种能力、品质或素养,那么作为一名具备信息素质的学生应具有哪些特征?

美国图书馆协会和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于1998年制定的九大信息素质标准从信息素质、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加以表述:

(1)信息素质的标准:具备信息素质的学生能够有效并高效地获取信息,能够全面地、评判性地评估信息,能够准确地、创造性地利用信息。

(2)独立学习的标准:具有独立学习能力的学生具备较高的信息素质,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能够理解文献以及对信息进行其他形式的创造性表达,能够在信息查询与知识创新中力争最优。

(3)社会责任的标准: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积极贡献的学生具备信息素质,并能认识信息对民主社会的重要性,能够基于伦理道德规范利用信息以及信息技术,在探求和创新信息

信息检索

的过程中具有团队精神。

除了上面介绍的由一些国家机构或协会制定的标准和指南之外,一些大学在实施信息素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也制定了符合自身特色的信息素质标准。例如,美国加州州立大学

(CSU)在信息素质教育计划中,确定信息素质共包括十种核心能力:①确定研究主题:②确

定研究主题的信息需求;③检索与研究主题相关的信息;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⑤评估信息;⑥组织和分析信息:⑦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交流;⑧明确有关信息和信息技术的伦理、法律和社会政治问题;⑨评判性地利用、评价和对待从大众媒介获取的信息;①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1.1.3信息素质教育的意义

(1)信息素质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信息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劳动力主体也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信息技术在资料生产、科研教育、医疗保健、企业和政府管理以及家庭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的同时,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适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高效查询、存储、利用信息成了人们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必的技能。只有接受信息素质教育,人们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找到理想的工作苗自在地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各种便捷服务。

(2)信息素质教育是信息时代促进高校进的一场教育改革。

高等院校顺应时代发展,培养符合社箭要的合格人才。信息社会需要具备信息素质的人才,高校就必须在教育观念、教学诈场、教学课程安排等方面不断进行革新,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培养其良好的信息意识、较强的信息能力和较高的信息道德,尤其是要使他们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地更新自我,完善自我,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需要。

目前,高校在信息素质培养上存在一定的误区,如将信息检索课程或计算机课程完全等同于信息素质教育。事实上,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不仅包括利用信息的能力,还包括强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意识等。高校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不能光靠图书馆一个部门,可以结合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大胆尝试各种教学形式。例如,采用联机信息素质指导(onlineinformation literacy instruction),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还可以将信息素质教学活动置于实现其他课程教学目标的背景下进行,在辅助其他课程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实现了培养学生信息素质能力的目标。总之,信息素质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图书馆员、教师、学生及管理层的密切合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信息素质教育。

(3)信息素质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必须接受的一项通识教育

大学生首先应该懂得,信息素质是现代社会的人类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品质,掌握信息技术是人们立足社会应该通晓的一项普通技能。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要自觉地接受信息素质教育,努力提高个人信息素质。大学生要在课堂外多多利用图书馆,善于利用图书馆,把图书馆当成课堂外另一个不可缺少的老师。刚走入大学的新生要迅速熟悉和了解各种图书馆馆藏资源(纸质文献、数字图书、网络资源等),要结合专业课的学习,主动到图书馆查询相关信息和资料,以获得及时辅导,并拓展知识结构,培养一种自我探究式的学习能力。将来走

第1章

绪论

5

向社会,大学生应该将这种学习方式延续到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和不断发展的时代步伐。

◆1.1.4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

自20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以来,信息技术得到迅猛发展,而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一种全新的网络经济由此产生,人类社会从工业时代跨入了信息时代。

可以说,互联网正在快速地改变着全球经济,也改变着人类的文明,改变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信息取代物质、资本而成为社会的战略资源,要想在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最先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因此急需大批具备信息素质的人才。高校就是为信息社会培养合格的信息技术人才的地方,信息素质教育应当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

美国是一个危机意识十分强烈的国家,在教育领域显得尤为突出。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多项研究成果表明,美国学生在数理学科和其他学科领域的测验成绩令人遗憾,因此美国教育质量委员会发表了一篇名为《处于危险中的国家》的报告。后来在里根总统的倡议下,该委员会又撰写了一份报告,阐明了学业水准下降的现状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性,并在全国的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广为报道,引起了公众对教育问题前所未有

的关注,促使许多州的立法机关和学校采取措施以改进袋才作,并制定了一系列信息素质评估标准。从信息素质教育评估标准可以看出,当助美徊已经在为未来的信息社会做准备,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计算机及要从娃娃抓起”,这句意义深远的话推动了我国计算机普及事业和信息科技事业的长海发展,也引起了教育界对信息素质教育的高度重视。

2000年我国教育部印发了《忠少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了中小学信息

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并要求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

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育部一直倡导高校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虽然“文献检索课”不能取代信息素质培养,但它也是信息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部分。80年代初,教育部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将“文献检索课”规定为高校图书馆工作任务之一。1992年5月,原国家教委又印发了《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对“文献检索课”的课程性质、教学目的要求、课程组织计划、教学检查评估做了细致而全面的规定。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在“一次教育”已经过时,“终生教育”成为时代要求的形势下,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

信息检索

要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200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全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在黑龙江大学召开,首次将“文献检索课教学学术研讨会”改名为“信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这表明文献检索课教学已进入了新的阶段,发生了质的变化,图书馆用户教育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近几年,教育部大力提倡包括信息素质教育在内的素质教育,高教司已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中设立了“网络条件下的文献信息用户教育研究”项目,并委托清华大学图书馆主持研究。

尽管国家教育部门十分重视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但我国高校对信息检索课程普遍不够重视。大多数高校仅把信息检索课作为选修课,甚至由于选课的学生人数比较少而干脆取消这门课。由于我国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信息素质教育大都停留于口号中,所以导致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层次普遍较低。60%的大学生不了解信息系统,停留在纸本文献上:70%以上的大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设计)时不会利用图书馆藏书,甚至工作后也不会获取与利用信息。

目前国内还缺乏像美国高校信息素质评估标准那样的标准,更没有一个评估和考量的机构。总之,在信息素质教育上,我国高校同国外高校相比还显得有些形式化、表面化,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1.2

信息素养

学出版社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本质全绿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信息素养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综合性概念匏素养不仅包括高效的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工具的能力,还包括获取和甄别信息、和处理信息、传递和创造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

其有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祛纸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并将它们

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1.2.1信息素养的定义

信息素养概念的酝酿始于美国图书检索技能的演变。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

Paul Zurkowski率先提出“信息素养”这一全新概念,将其解释为:信息素养是人们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能。信息素养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得到了广泛传播和使用。世界各国的研究机构纷纷围绕如何提高信息素养展开了广泛的探索和深入的研究,对信息素养概念的界定、内涵和评价标准等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见解。

l987年,信息学家Patrieia Breivik将信息素养概括为:一种了解提供信息的系统并能鉴别信息价值,选择获取信息的最佳渠道,掌握获取和存储信息的基本技能。

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下设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在其年度报告中对信息

素养的含义进行了重新概括:“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就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能够有效地查寻、评价和使用所需要的信息。”即认为信息素养是个体能够认识到需要信息,并且能够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估和有效利用的能力,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三个层面。

1992年,Doyle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的和完整的信息是做出合理决策的基础,确定对信息的需求,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