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感思录》黄向群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10-16 12:47:19  32 epub epub 图书

图书名称:《素质教育感思录》

【作 者】黄向群著
【页 数】 227
【出版社】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10.08
【ISBN号】978-7-107-22942-8
【价 格】27.90
【分 类】中小学-素质教育-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黄向群著. 素质教育感思录.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08.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素质教育感思录》内容提要: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与黄向群同志有过一些接触和联系。在平日交往中,我感到,向群同志对基础教育工作有着深厚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而且思想活跃,有着一股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素质教育感思录》内容试读

引子

如果问,二十多年来中国基础教育喊得最多的口号、讨论最多的话题是什么?那么,回答肯定是素质教育。

上网搜索素质教育的相关资料,其数量之大,令人感叹,可见社会各方面对此的高度关注。

(一)这是一个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原创的一个教育概念。它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领域的改革而产生和发展,并逐步成为中国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主导方向。

根据资料记载,素质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究竟是谁最早提出这一口号,学术界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定论。有人说是北京八中已故陶祖伟校长最早提出素质教育的观点,有人说《上海教育·中学版》1988年第11期刊载的署名言实的文章《素质教育是初中教育的新目标》是第一篇使用素质教育一词的文章,也有人说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是第一个阐述素质教育问题的。但花大力气去追寻究竟谁是第一个提出并无多大的意义。从素质教育的研究看,最关键的问题是要了解这一教育理念是在怎么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是怎样逐步推开的。

作为一种影响深远的教育思想,素质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后,至今已历经三个阶段。

一是学术探讨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初关于教育要培养人的什么“素质”的探讨开始,针对当时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出现的过度

注重应试的倾向,特别是片面强调“双基”教学和单纯重视认知方面能力培养的情况,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纷纷提出,要重视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在加强“双基”的同时,重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后,学术界关于“民族素质”、“劳动者素质”、“国民素质”等有关教育与素质关系的研究便日益增多,相关的教育教学实验也逐步展开,在此基础上,素质教育的口号便水到渠成地登台亮相了。

二是政府强化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中叶起,素质教育作为专门的教育改革口号开始越来越多地直接出现在正式官方文件中。在学术界对素质教育理念进行了广泛深人探讨和各地各校素质教育实验的基础上,国家对如何应对新世纪国际竞争,培养跨世纪人才作出了战略部署,特别是将纠正“应试教育”倾向、推进素质教育改革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并加大了政府行为的力度。从1996年第

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到1997年10月国家教委印发《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再到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见附录),素质教育成为全国范围内有意识、有目的、有行政支撑的教育改革实践,并在政府行为的推动下,迅速在全国普遍推开。(2006年修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这里把实施素质教育的号召上升为国家的法律规定。)

三是改革深化阶段。在将素质教育确定为我国跨世纪教育改革

2

和发展的主攻方向以后,国家不失时机地推出了一系列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2001年6月7日,教育部发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拉开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2001年秋,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启动;2004年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启动。至2005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全面实施新课程,至2009年,全国大部分省市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实施新课程。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

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就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家庭教育、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使用和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2007年5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就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确保青少年的休息睡眠时间和加强对卫生、保健、营养等方面的指导和保障等方面工作作出了要求。

在党和国家全面部署和大力推动下,全国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积极响应,大胆实践,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很多方面和不同层面探索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涌现了一大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改革实验,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改革成果。

(二)这是新时期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想。它是从新世纪国际竞争对我国国民素质新要求的高度提出来的,是在对过去和现实教育工作的深刻审视中总结出来的,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发展和改革教育的方向,体现了杜会各界对人才培养的新观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改革的系统理论。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逐步发展的,从一开始的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到后来的大体趋于一致,其内涵不断扩展,不断充实,其要义也逐步明确,逐步清晰。

3

素质教育思录

最为权威的解释,是1999年6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对素质教育根本内涵的概括: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最为简明扼要的概括,是2006年8月29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同志的阐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

从上面论述可见,素质教育思想应包括人才培养目标的更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从人才培养目标看,素质教育强调受教育者终身的可持续发展,从未来社会对一个公民的素质要求出发,从一个人终身发展的需要考虑,重视青少年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特别是强调学生要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加强体质的锻炼、品德的修养、心理的磨练和兴趣特长的培养,具有强壮的体魄、良好的品德、心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从人才培养模式看,素质教育强调教育过程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强调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重视因材施教,按照学生不同时期成长的一般轨迹,创设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

4

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这是一个具有鲜明改革精神和强大生命力的教育思想。它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体现了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代表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实施素质教育,对国民素质的提升,对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益加剧,改革和发展教育,培养一代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一大批专门人才,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国际竞争的需要,已成为各国迎接未来挑战、推进现代化进程、增强国力的必由之路。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关键是要将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关键是要提升教育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培养和发展好一代青少年良好的素质,特别是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生存能力和创新能力,使我们培养的劳动者和人才能适应新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并具备参与竞争的优势。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素质的全面性,重视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素质特别是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充分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和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无疑是与时俱进的教育改革思想,是教育适应和服务经济社会的重要措施。

素质教育一词虽是中国原创,但其核心思想则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思潮的共同方向。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增长、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各国都在积极探索教育变革的理论和途径。其中一个主流的教育思想,就是强调教育和个人的学习要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改革教育和学习的目标及模式,提高教育和学习质量。很多国家在这方面特别是基础教育领域都进行了深度的改革,一方面是强调教育目标综合化,对学生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以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是重视教育个性化,使学生激发其全部潜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5

质教育思家

创新能力。由此可见,我国的素质教育与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和方向是相一致的。

素质教育还体现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基础教育的规模扩张和硬件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并抓紧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为几乎所有儿童少年提供了入学的机会;多方面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为广大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一切为教育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教育现代化不仅仅是硬件的改善和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软件的建设和质量的提升。就像经济发展必须经历从粗放型的量的扩张到集约型的质的提升的转轨一样,在普及基础教育并提供基本的办学条件以后,教育现代化的重点应该转到内涵发展、水平提升上来。特别是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现代化应该是教育现代化最核心的内容,也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教育现代化需要重点突破和推进的任务。因此,实施素质教育,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全面提高我国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素质教育的倡导和推行,反映了我国社会各界对教育问题的深刻反思和教育改革的强烈要求。这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符合国际教育改革潮流的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改革思想。正是因为如此,素质教育思想从

一开始提出之日起,就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它给中国教育带来了希望,也带来了动力。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探索着,关心教育的人们也在期盼着:中国的教育,应该有一场大的改变,应该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6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