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素质教育创新研究》郭婧,史峥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10-16 11:28:30  34 epub epub 郭婧

图书名称:《大学生素质教育创新研究》

【作 者】郭婧,史峥主编
【页 数】 195
【出版社】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20.04
【ISBN号】978-7-5576-7772-5
【价 格】60.00
【分 类】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郭婧,史峥主编. 大学生素质教育创新研究.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0.04.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大学生素质教育创新研究》内容提要:

本书按照探讨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深化大学生素质内涵、完善大学生素质结构、构建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和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的思路,探讨了大学生素质与素质教育相关理论。具体内容着重探讨了大学生素质与素质教育的相关理论问题;探讨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型素质教育体系问题;探讨了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与大学生素质评价体系问题。可供大学教育工作者参考阅读。

《大学生素质教育创新研究》内容试读

第一章大学生素质教育概述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进步速度,主要取决于人的素质」而人的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民族、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任何教育按其本质来说,都是按照社会的要求,依据教育自身发展的特点,去培养人、塑造人和改造人。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其素质程度如何,对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复兴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改进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政治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第一节素质的内涵与特征

为了清晰地了解素质教育,我们必须准确地把握素质的含义及其特征,立足当前大学生的素质现状,理清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路。

一、素质的基本内涵

作为人的素质来说,其本意是指人们与生俱来的某些解剖生理特征,即所谓“遗传素质”。其基本含义是:“一般指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性,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即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

“素质”是先天的,教育是后天的,后天的教育培养不出先天的素质。但是,许多学者认为,先天的素质只是提供人的发展的生理基础,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可以发展先天的潜能,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结构。教育界提出的素质教育的“素质”,是先天遗传的禀赋与后天环境影响、教育作用的结合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结构。

《辞海》(1999年版)对此作了较好的解释:“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人们在实践中增长的修养,如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某些素质上的缺陷可以

·2

大学生素质教育创新研究

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

《教育大辞典》(顾明远主编)提出了符合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要求的说明:“个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机能特点。通过遗传获得,故又称遗传素质,亦称禀赋。对人的能力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指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作家素质等,都是个体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

由此可知,人的素质不仅是指某一方面的知识或能力,而且是指人的内在品质的总和,是人通过学习、训练和内化等过程形成的稳定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

二、素质的主要特征

1.遗传性与习得性

从素质的来源看,它既具有遗传性,又具有习得性。更确切地说,素质是遗传性与习得性的统一。遗传性,又可称为先天性。人的一部分素质主要是先天具有、与生俱来的,也就是说,它是生物遗传的结果,如自然素质所包含的解剖生理特点便是。应当说,素质生来即有的自然特点部分具有遗传性。习得性,又可称为后天性。人的另一部分素质并非由遗传而来,而是在遗传的基础上,通过教育、环境与实践活动的影响而逐步习得的。应当说,素质习得的品质部分具有习得性。因此,从整体来看,素质是遗传性与习得性的统一。遗传性是基础,习得性是发展。只有以遗传性素质为基础,才能形成习得性素质,即只有二者的统一,才能形成完整的素质。

2.自然性与社会性

自然性与先天性相联系。正因为人的素质的一部分来自遗传,所以它具有自然性的特点,即这些特点反映了生物因素的内容,打上了自然影响的烙印。社会性与后天性相联系。正因为人的素质的一部分来自学习,所以它具有社会性的特点,即这些特点反映了文化因素的内容,打上了社会影响的烙印。因此,从整体来说,素质乃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关系同遗传性与习得性的统

一关系基本上是一致的。

3.内潜性与外显性

所谓内潜性,是指素质往往以潜能形式潜藏在主体内部,尚未表现出来,等待予以开发。潜能并不神秘,它是人的心理、养成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可能性。只有创

第一章大学生素质教育概述

·3·

造必要的条件,把人的潜能开发出来,即把素质的内潜性充分发挥出来,才能使此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人的素质一旦形成之后,它往往又会在人的活动中与行为上表现出来,他人只要注意观察,就可以了解某个人的素质水平的高低与优劣。可以说,一个人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均可以反映出其素质状况,而一个人的素质状况也可以表现出其真正的为人。这乃是素质外显性的具体内涵。因此,从整体来说,素质乃是内潜性与现实性的统一,这个统一也就是可能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可能性是现实性的前提,现实性则是可能性的转化,只有二者的统一,才能形成完全意义的素质。

4.稳固性与可塑性

所谓稳固性,就是无论是素质先天具有的自然特点,还是后天习得的社会品质,都是不大容易变化的,而且它在人的一生中,会产生较为长期的稳定效应。可塑性又称发展性,即素质产生与形成后,虽然有一定的稳固性,但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变。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关于人性发展所说的两句话:“未成可成,已成可革”,也完全适用于素质。正因为素质是可以改变的,发展的,所以它就具有“可塑性”。因此,从整体来说,素质乃是稳固性与可塑性的统一。稳固性是可塑性的基础,可塑性是对稳固素质的改变与提高:可塑性是形成稳固性的手段,稳固素质是可塑手段所追求的目标。二者的如此统一,就可以不断地提高人的素质水平。

5.整体性与个别性

素质的整体性有两种含义:一是各种素质密切联系、相互渗透,使素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二是素质发挥整体功能。这两个含义实质上是一回事,即正因为素质是一个有机整体,所以它才会产生整体效应。素质的个别性也有两种含义:一是各种素质虽然密切联系而不可分割,但它们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二是各种素质各自发挥作用。这两个含义实质上是一回事,即各种素质是相对独立的,所以它们才会各有各的功能。因此,从整体来说,素质乃是整体性与个别性的统一。因此,我们既要看到素质整体性的一面,让它发挥整体效应,又要看到其个别性的一面,让各种素质独自发挥功能。只有如此把二者统一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出素质在人生中的价值。

6.群体性与个体性

所谓群体性,即群体具有共同的素质。因此,素质的群体性又可叫作素质的共同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有民族素质、国民素质、公民素质、干部素质、教

·4

大学生素质教育创新研究

师素质等说法。这诸种素质即群体素质或素质的群体性。个体性指各个人具有不同的素质。因此,素质的个体性又可叫作差别性。例如,张三的素质不同于李四的素质,李四的素质也不同于王五的素质:又如,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等,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个体素质或素质的个体性。因此,从整体来说,素质乃是群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而这个统一,实质上就是共同性与差别性的统

一。众所周知,共同性与差别性是难以分割的,即共同性中包含有差别性,差别性中亦蕴藏有某些共同性。只有如此看待二者,才能理解与把握素质的真谛。

三、素质的类别与关系

1.素质的类别

素质的类别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但也是一个应当认真讨论以取得共识的问题。我们拟就三类六种素质的类别划分如下:

(1)身体素质,亦称生理素质。它指人们与生俱来的感知器官、运动器官、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在结构(解剖)与机能(生理)上的一系列稳定特点的综合。身体素质还应当包含人们生来即有的一些本能在内,如吃喝本能、防御本能和性本能等。由于这些解剖生理特点与本能都是遗传得来的,因而可以说,身体素质乃是一种先天因素占主导的素质。

(2)心理素质。它是人们以身体素质为基础,在教育与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学习等实践活动而获得的一系列稳定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认识-智力因素品质与意向非智力因素品质。由于人们的心理品质是以身体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的生活与活动中习得的,所以可以说,心理素质乃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合金”。

(3)养成素质,包括文化素质、科学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它们是人们在选择、适应与改造社会环境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起来的一系列稳定社会性品质的综合,由于这种种品质都是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因而可以说,养成素质乃是后天因素占主导的素质。

2.三类素质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类素质之间的关系,可用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来表示。三类素质虽然各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三者并非截然分割的,而是紧密联系的。其实,在身体素质中就蕴含有一定心理的、养成的成分,如本能,它属于身体素质,但也是心理的东西:又如,人脑的种种特点当然是身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人脑也蕴含有养成性,人类世世代代所积累的社会经验在人脑的长期进化中就有所积淀,可以说,人脑的养成性乃是它不同于动物脑的根本标志。马克思主义指出,在人的身上已没

第一章大学生素质教育概述

5

有纯粹的自然本性,它打上了社会本性的烙印。这一观点充分地肯定了身体素质与养成素质的影响性。养成素质本质上就是心理素质,为了强调人们选择、适应与改造社会环境的心理能力的重要性,把这一部分从心理素质中抽取出来,总称之为养成素质。心理素质是以身体素质为基础,在不断接受文化教育、社会环境的影响中形成的,这就表明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养成素质具有难以分割的关系。

3.三类素质的地位和作用

三类素质中,身体素质是基础层,心理素质是中介层或核心,养成素质是最高层。这就把三类素质在素质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揭示了出来。

(1)身体素质是其他素质的基础。身体素质是另两类素质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这个牢固的基础,一切素质的高楼大厦都是不可能高耸入云的。古语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可以比喻说,身体素质是“皮”,其他素质是“毛”,没有身体素质这张“皮”的存在,其他素质之“毛”又生长在何处呢?古罗马谚语云:“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体魄。”这又从正面阐明了身体素质乃是各类素质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很明显,必须有健康的感觉器官,才会有正常的感知:必须有健全的运动器官,才会有正常的活动:也只有具备健康并健全的神经系统与大脑,人的一切心理活动才会健康,综合素质才会保持良好状态。

(2)心理素质是其他素质的中介或核心。所谓中介,一般有两个含义:一是事物各阶段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中介,没有这个中介,事物就无法从此阶段飞跃到彼阶段,这个中介可以称为过渡环节:二是事物各组成因素相互联系的中介,没有这个中介,各因素就会像一盘散沙,无法被组合在一起,这个中介可以称为中间环节。素质像一切事物一样,既有纵向联系,也有横向联系。在这两种联系中,心理素质都发挥着中介的作用,即在纵向结构中,心理素质是身体素质发展到养成素质的中介:在横向结构中,心理素质又是两类素质相互联系的中介。无论从它的哪种中介作用来看,心理素质都处于核心地位,发挥着核心作用。

(3)养成素质是其他素质的调节者。养成素质是素质结构的最高层。一方面,它建立在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基础之上,即身体素质是它的物质基础,心理素质是它的心理基础:另一方面,它一经形成之后,又反转来支配、调节人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众所周知,世界观是属于养成素质范畴的,而世界观又是人的一切心理与行为的最高调节者。据此,完全可以顺理成章地说,人的养成素质乃是人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最高调节者。

6

大学生素质教育创新研究

第二节素质教育的特征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

人的素质不但涉及人的生理遗传表现出来的特征,如肌肉发达水平、速度耐力、肺活量等,更重要的指后天经过学习所获得的各种社会属性,如观念意识、思想品德、价值取向、情操情趣、文化修养等的综合反映。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就是建立在对素质的这种社会性理解上,因此,素质教育本质上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也就是“教人成为社会的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素质教育中能得到最为充分的体现。因而,我们可以据此得出素质教育的概念,即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途径,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有三个要义:其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其二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其

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

二、素质教育的重点

教育是人类生存本能的延伸。国际上有一种观点:“教育就是学会生存。”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每个人都要从人类未来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着眼调控自己的行为,着力开发智力,培养人格,即不仅要关心自己和家庭,还要关心国家、民族,关心他人,关心人类道德,关心地球和宇宙真理。20世纪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学会生存》《学会关心》之后,又集世界当代教育与科学最新认识之大成,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战略性思路与行动建议,发表了题为《学习:内在的财富》的专题报告,高度评价了教育在社会与人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认为“教育的使命是使每个人(无例外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潜力”,以公平为基本价值取向,崇尚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21世纪的教育将是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再到学会创造,既为物质文明建设服务,同时也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1.重视教育对象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为学生今后步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