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之书》(德)格奥尔格·福伊尔施泰因;闻风,朱彩虹,黄祺杰译;朱彩虹,多杰审校|(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10-14 09:20:26  122 闻风 闻风 海南出版社

图书名称:《瑜伽之书》

【作 者】(德)格奥尔格·福伊尔施泰因;闻风,朱彩虹,黄祺杰译;朱彩虹,多杰审校
【页 数】 441
【出版社】 海口:海南出版社 , 2016.08
【ISBN号】978-7-5443-6633-9
【价 格】107.40
【分 类】瑜伽-基本知识
【参考文献】 (德)格奥尔格·福伊尔施泰因;闻风,朱彩虹,黄祺杰译;朱彩虹,多杰审校. 瑜伽之书. 海口:海南出版社, 2016.08.

图书目录:

《瑜伽之书》内容提要:

瑜伽作为古印度六派哲学之一,发展至今已经有着深厚的历史,并呈现出多种形态。想要对瑜伽有个清晰的了解,就需要对瑜伽有真正认识的学者来带领我们梳理瑜伽的脉络。 作者格奥尔格·福伊尔施泰因是瑜伽界的权威学者之一,精通瑜伽诸传统并有极强的瑜伽习练经验。他在这本《瑜伽之书》中,按照瑜伽发展的时间线索,将瑜伽分为七个阶段三大部分,对瑜伽的发展过程进行了详细解说,理清了瑜伽的来龙去脉。又从纵向维度阐述瑜伽的各系统及其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了跨文化的比较和综述。 在这部浓缩有巨大瑜伽信息量的专著中,作者引经据典,带读者饱览了瑜伽的历史、哲学与文化思想、派别发展、方法论与技术等各大层面,对读者全面而正确地认识瑜伽有着重要意义。

《瑜伽之书》内容试读

第一部分

瑜伽基础

“金光为盖兮,掩蔽真理之面;养育者!君其除之!为真理之法兮为见!”—《伊沙奥义书》(15)

35

“瑜伽即联结(三摩地)。”

一商羯罗《瑜伽经复注》(1.1)

00月@

0©60幼

a.o9o.c

第1章

瑜伽起源

0o.

0

0g0小-⊙

一、瑜伽的本质

瑜伽是一种异常多面的现象,就其本身而言很难定义,因为我们能想到的每一定义都存在疏漏。然而,瑜伽的所有分支和派别都有个共同之处,就是关注一种真正基础的存在状态或意识。古老的瑜伽经典一维亚萨(yasa)的《论瑜伽》(Yoga-Bhashya,l.1)用如下等式抓住了上述基本定位,“瑜伽即出神(ecstasy)”。

在维亚萨的这个梵文文本中,用来表达“出神”的词语是三摩地(samadhi)。维亚萨对瑜伽的定义为其注释者和现代学者们带来了无尽的难题,因为既然意识是不断地变化着,那么三摩地如何能够像他所主张的那样,是一种性质稳定的意识(citta)呢?我们只有把维亚萨的独特见解与一种观念结合起来,才能理解它,这种观念就是:超我,即普鲁沙

:f风:川

(purusha),永远处于出神状态,无论变幻的情绪和各色的人心,这状态始终如一。四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维亚萨在这一

瑜伽三摩地

背景中所使用的三摩地一词,其含义明显超出作为瑜伽道路之标志的出神状态。

三摩地这个词在瑜伽中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阅读本书时会一再遇到。因此,最好在一开始就对它进行比较详细的解释。大多数瑜你伽经典是用梵文写的,这种语言特别适合用来作为哲学和心理学话语。它能够用简练的方式表达出思想中的细微差别,而在英语中则通常需要好几个词。比如,三摩地这个词的梵文是由前缀sm(与拉丁文中的syn接近)和a,以及动词词根dha(安放、放置)的变形dhi构成的。因此,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放在一起”。

被放在一起或联结起来的是意识的主体和意识的客体或对象。三摩地既是达到合一意识的法门,又是这种技巧所导致的与冥想对象在出神中合一的状态。基督教神秘主义者把这种状态称为“神秘合一”(uiomystica)。诚如享誉世界的宗教历史学家米尔恰·伊利亚德(Mircea Eliade)所言,三摩地其实是“入神”(enstasy)而非“出神”(ecstasy)。冈源自希腊文的“出神”一词指的是立于(stasis)凡我(ordinary self)

[l】对这一复杂间题的评论见Usharbudh Arya,,oga-Sutras of Patafjali,.with the Exposition of Vyasa:A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vol.1:Samadhi-pada(Honesdale,Penn.:Himalayan International Institute,1986),pp.76ff

[2]M.Eliade,Yoga:Immortality and Freedom (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3),p.77.

004|第一部分瑜伽基础

之外(ex,而三摩地的意思是立于(stasis)神我

(Patanjali)在公元2世纪阐发的古典瑜伽体系。帕

(Self,人的超越本质)之内(en)。然而,两种解

坦加利的《瑜伽经》(Yoga-Sutra)是古典瑜伽的基

释都是对的,因为当我们超越私我(ahamkara,我

础文献,该书没有提及与超验实在的合一为瑜伽修习

慢)时,只能住在神我里,并成为神我(atman或

的终极目标。考虑到帕坦加利的二元论形而上学将超

purusha)。所以,瑜伽是出神或超越私我的技巧。至

验神我与原质(prakriti)及其产物严格区分开来,合

于如何解释这种出神状态,以及用什么方式来实现

一的隐喻甚至不具任何意义。

它,则因派别而异,我们将会在后面看到。

帕坦加利有一条箴言(2.44)只是提到了与“择

人们对梵文词瑜伽最惯常的解释是,个体自我

神”(ishta-devata)的“接触”(samprayoga),被作

(jiva-atman)与至上神我(parama-.atman)之“联

为高度研习的结果。择神不是绝对者本身,而是印

结”。四这个简洁的定义在吠檀多(Vedanta)那里是度万神殿里的一个特定的神,比如湿婆(Shiva入毗很自然的,吠檀多是印度哲学的主要分支,也大大影

湿奴(Vishnu)、克里希那(Krishna)或女神杜尔伽

响了多数瑜伽流派。吠檀多本身起源于被称为奥义书

(Durga)和卡利(Kai)。)换言之,瑜伽师可以看见

的一些古代秘传经典,是它们最先教导了用来冥想一

他所选择的超验实在的代表,就如虔诚的基督徒可以

切存在者的统一基础、并与此基础合一的“内在仪

在幻觉中与自己最爱的圣人相遇。这条箴言别无他意。

式”。四然而,不二论的形而上学在古老的吠陀颂诗

帕坦加利在《瑜伽经》(1.2)中把瑜伽简单地定

里已有所预示(见第3章的图表,它标明了印度教的

义为“控制心的意识波动”(citta-vritti-nirodha)。就

神圣文献)。

是说,瑜伽是把注意力集中于被冥想的对象之上,直

根据吠植多的观点,个体自我与其超越的基础,

到心无杂念。最终,注意力必须集中于超验神我,并

即至上神我(parama-atman)或绝对者(brahman,

与之融合。这不仅仅是阻止念头的生起。它是一种全

梵)相疏离。至于如何理解这种疏离,则因派别而

身心的专注,在此之中,人的整个存在平静下来。通

异。有些派别把有限的自我及现象世界仅仅视为幻

过阅读《瑜伽经》可以清楚地知道,心(citta)和意

象,或者是对实在(Reality)的叠置;有些派别则

识波动(vritti)是帕坦加利的专门用语,因此具有十

认为有限的自我完全是真实的,只不过陷入了与终

分严格的含义。我们了解到,比如,控制的过程远远

极实在的疏离之苦。因为有这些关于个体自我的真

不只是控制用言语能表达的思想,因为最终,人的整

实身份的不同见解,所以关于它跟超验实在的重新

个有限人格必须都保持一种平衡透明的状态。当我们

合一(duhkha)之性质,也有着种种解释。有些思

试着停止思想的传送带,哪怕仅仅30秒,就能立刻

想流派甚至否定这种重新合一的存在,因为我们从

体会到这样做的困难。

未与基础分离,而且我们对不分离这一事实的发现

帕坦加利解释道,当我们达到这种心理-精

更像是一种回忆,即回忆起我们作为极乐的超验神

神上的中止时,超越的目击意识(Witness-Consi--

我的永恒身份。

ciousness)便发出光芒。这种目击意识,或者说“见

虽然合一概念在吠檀多传统内部是有某种意义

者”(drashtri),就是纯意识(cit),它永远在意识与

的,但它不是一切瑜伽形式的典型。它在早期(前

思想之上,不间断地统摄着意识的一切内容。印度教

古典)瑜伽流派中是有效的,也适用于较晚的(后

的所有派别都同意,终极实在不是一种石头般的麻木

古典)瑜伽流派,这些流派赞同一种吠檀多不二论哲学。然而,合一的隐喻根本不适合帕坦加利

[3)关于印度教诸神的详细历史考察,见S,Bhattacharji,TheIndian Theogony:A Comparative Study of Indian Mythology from the

Vedas to the Puranas (Cambridge,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O),也可见A.Danielou,Hindu Polytheism (New York:Pantheon

[l]Jva-atman和parama-tman分别写作jivatman和paramatman.

Books,1964)J.John.God and Gods in Hinduism (New Delhi:Arnold-

[2]关于奥义书的讨论,见本书第5章和第15章。

Heinemann,1972)

第1章瑜伽起源005

3约

状态,而是一种超意识状态。

同时,它为吠檀多的权威们所推荐的另一种互补的方

这一断言不仅仅是思考的结果,而且是建立在无

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这种方法是:瑜伽师不

数瑜伽成就者的真实体认基础之上,他们的伟大发现

是把自己“分割”开来,而是假设自己与超验的存

被别处的神秘主义者的见证所证实。永远不变的本质

在-意识在根本上是同一的。因此,瑜伽师肯定“我

或永恒精神是存在-意识(Being-.Consciousness)。按

就是绝对者”,或者就如上述引文中所说的,“我就

照帕坦加利的哲学,其他一切皆为无知无觉的物质,

是湿婆”。这里的湿婆不是指一个人格神,而是指绝

从属于原质的领域,而原质是目击意识的对立面。

对者本身。《光明点奥义书》(Tejo-Bindu-Upanishad,

古典瑜伽承认永恒精神(普鲁沙)和字宙(原

31-43)颂扬了这个肯定的过程,里面写道,湿婆

质)之间的一种严格的二元论,这使人联想到诺斯替

神亲自以最高的灵性觉悟详细地指点了圣人库马拉

主义,一场匹敌基督教的秘传运动,大约在帕坦加利

(kumara)。下面摘录了湿婆的狂喜之言:

撰写《瑜伽经》的时候繁荣于地中海沿岸。借着这种坚定的二元论的力量,ll世纪的薄阔(King Bhoja,

我是至高无上的绝对者。我是至高无上

写了《瑜伽经》注释)得以提出,瑜伽实际上意味着

的极乐。我具有无与伦比的知识之形式。我是无与伦比的、超验的。(3.1)

“别离”(viyoga)或“分离”,因为古典瑜伽的基本方

我具有无与伦比的宁静之形式。我是无

法是瑜伽师在超验神我与“非我”(anatman)之间进

与伦比的意识(cit)造就的。我具有无与伦比

行“分辨”(viveka),而非我即整个身心人格,属于

的永恒之形式。我是永恒的。(3.2)

物质领域。

我具有无与伦比的萨捶(sattva)之形式。弃绝自身的我成就自身。我具有空无一切的

理解了永恒精神与心意之间的这一极其重要的区

“那”之本质。我是心意的空白造就的。(3.3)

分之后,瑜伽师接下来尝试逐步从他认定不构成他不

我具有无与伦比的“图利亚”(urya)之

可或缺的本质的东西中撤退,这东西就是整个身心。

形式。川我是超越第四境的无与伦比的实在者。我具有采坦亚(caitanya)之形式。(3.4)

当瑜伽师重获他的真实身份,即超验的目击意识时,与现象世界的这种逐渐分离便完成了。

有趣的是,甚至连不二论的瑜伽学派和吠檀多学派也采纳这一分离过程,把它称为“减损”(apavada)。它就是“不是这,不是这(neti-neti”的方法,是由圣人们发明的,他们的创新教导记载在古老的奥义书里。这个方法在于把注意力从身心存在的各个方面逐渐撤退,由此逐渐消除对特定的身心私我的错误认同感。这条进路在归于公元8世纪的商羯罗名下的一首著名的教化诗《涅槃颂歌》(Nirvana-

Shatka)中得到了显著的说明,商羯罗被人们广泛认定为吠檀多不二论最伟大的作者:

噫。我不是理性、直觉(buddhi入我慢

DAUTHOR

和记忆。我不是听觉、味觉、嗅觉和视觉,也不是空和地,火和风。我是湿婆,以极乐意识

商羯罗,吠檀多伟大的导师

的形式呈现。我就是湿婆。(vs.1)

[l】“第四境”(turya,.turiya或caturtha)是超越意识的三大

这描述了印度教灵性中的否定法(via negativa)。

形式一醒、梦和睡的超验实在。

006|第一部分瑜伽基础

我们可以假定,商羯罗是在出神或觉悟的情形

视为古印度文明的基础。所以,瑜伽是印度各种出

下写作上述引用的《涅槃颂歌》的。他不是处在一种

神的自我超越之路的总称,或者是意识有条不紊的

“改变了的”意识状态中,也不是仅仅在做出虔诚的宣

嬗变,直到从私我人格的符咒中解脱。它是伟大的

告。他也不是沉浸于一种完全的出神状态(nirvikalpa

印度文明所独有的心理精神方法。

samadhi,无分别三摩地),因为在那状态中是没有身体

瑜伽一词也可延伸到那些直接或间接受到印度

意识的,因此不可能言说。毋宁说,他作为存在-意

源头启示的传统,比如西藏瑜伽(密宗),日本瑜伽

识本身在说话。他的觉悟不是一闪即逝的,而是一种(禅宗)和中国瑜伽(禅宗)。然而,谈论犹太教瑜永久的稳定的实现。他作为一个觉悟了的或解脱了的伽、基督教瑜伽或埃及瑜你则有点误导人,除非瑜伽成就者在说话。

这个词被用来直接替代“神秘主义”或“灵性”。犹

解脱(mukti,moksha)是超验神我不间断的出

太教和基督教的神秘主义的出现主要是独立于印度的

神之乐。它是一切真瑜伽的存在理由。瑜伽的法门在

灵性冒险的,只在20世纪,才有了一些在犹太教

被超越中成就自身。因为解脱不是一种技巧,而是一基督教传统内部利用瑜伽观念与实践的尝试。山在吠种在世却不属世的存在方式。登上瑜伽之梯的最高一

陀灵性和埃及的宗教信念、实践与象征之间存在着有

级之后,瑜你伽师踢走梯子,弃绝自身,投入实在的无

趣的相似性,但埃及的灵性带有尼罗河流域人民之天

限游戏。

才的独特印记。

在更为严格的意义上,瑜伽一词代表的是古典瑜伽体系,是由帕坦加利在公元初期提出的。它被

二、瑜伽之名

作为印度教的六大圣传或“知识”(darshana)之

一。其他五个正统的圣传是正理派(Nyaya)、胜论

古印度的圣人们告诉我们,我们的世界只不过是

派(Vaisheshika)、数论派(Samkhya),、弥曼差派

个“名”(nama)与“色”(ripa)的迷人拼贴。以

(Mimamsa)和吠檀多派(Vedanta)。瑜伽传统与这

此,他们预料到了当代的哲学。实在是个连续体,我

些体系之间的关系将在第3章论述。

们自己把它划分为许许多多分离的现象,划分的手段

我们还应注意,瑜伽这个词在梵文经典中有时用

是语言。我们对事

来指瑜伽的实际目标。比如,在公元前的经典《弥勒

物的命名以某种方

奥义书》(Maitrayaniya-Upanishad,6.28)中,瑜伽

可川

式创造了它们。我

一词指的是对超验神我的认识。在Tattva-Vaisharadi

们的语言使实在具

(3.9)和《仙露声点奥义书》(Amrita-Nada-Bindu-

名,色

体化或“物化”。

Upanishad,23)中,瑜伽一词用来表示暂时的出神状

大多数情况下,当

态(三摩地)。在极少数几个文本中,比如《摩诃婆

我们想要在相当复杂的宇宙中找到自己的道路时,这

罗多》(Mahabharata,12.293.30),瑜伽一词还用来

具有现实效用。然而,这也有可能成为一种障碍,因

指对瑜伽传统的拥护。这个词及同源词yauga也可以

为我们的语言可能会竖起路障,妨碍理解并扼杀爱。

指正理派和胜论派传统的追随者。

不过,只要我们记住语言并不等同于它们所指称的实

瑜伽一词在梵文文献中频繁出现。古老的《梨

在,“物化”就可以是有益的。

因此,在这个部分的开头调查瑜伽一词的含义

[1】根据有些研究者的观点,耶酥是在克什米尔受的教

似乎是很贴切的。在技术意义上,瑜伽指的是一个

育,但这仅仅是推测。有些研究者则在文学和考古学的基础上主

张,耶稣被钉十字架后死里逃生,遇隐到了克什米尔。参见A

庞大的整体,包括灵性价值、态度、戒律和技巧,

Faber-Kaiser,Jesus Died in Kashmir (London:Gorden Cremonesi,1977)H.Kersten,Jesus Lebte in Indien (Munich:Dromemersche

它是过去至少五千年里在印度发展起来的,可以被

Verlagsanstalt,1983)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