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剪纸欣赏与制作》田茂军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10-12 11:20:24  49 剪纸 剪纸 epub

图书名称:《民间剪纸欣赏与制作》

【作 者】田茂军编著
【页 数】 136
【出版社】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18.01
【ISBN号】978-7-5643-6009-2
【价 格】38.00
【分 类】剪纸-民间工艺-中国-高等学校-教材
【参考文献】 田茂军编著. 民间剪纸欣赏与制作.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8.01.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民间剪纸欣赏与制作》内容提要:

本书为吉首大学素质教育课教材。全书主要分为两部分:民间剪纸作品欣赏和民间剪纸基本技法。主要讲解民间剪纸的源流与分布、民间剪纸的工具与特点、民间剪纸与民俗生活、剪纸的基本语言与技法、中国剪纸的流派与风格、中国剪纸艺术大师作品欣赏、湘西苗族剪纸的特色与功能、剪纸艺术的现代运用等。本书深入浅出,注重基本知识与基本技法相结合,图文并茂,采取视频教学、名家示范,对于在校大学生与一般社会读者而言,具有较好的实用性与指导性。

《民间剪纸欣赏与制作》内容试读

第一讲民间剪纸的历史与源流

剪纸历史悠久,我们不必刻意翻检古籍经典去寻找剪纸的渊源,来证明剪纸的古老。因为正如靳之林先生所说,剪纸本身就是“民族艺术的源泉和灵魂”。

中国民间剪纸分布地域广阔,有着不同的人文特点和历史的烙印,它的发展本身就是一本丰富的历史教科书。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和创新都与它自身的特点和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与它的适应能力分不开。因此剪纸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是根植于人民生活之中,而且还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演变历程。

一、剪纸艺术的雏形

剪纸,顾名思义,就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出人物、花鸟、禽兽、

虫鱼、山水等形象,表达纳吉祝福、驱邪、劝勉、劝戒、趣味等寓意的民间艺术。剪纸,作为以纸为加工对象的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民间广为流传。

用纸剪(或刻)成花样的艺术为剪纸技术,古称“剪彩”。这是一种装饰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剪纸作为一种艺术的专用名词,最早见于宋

古代岩画

元之际岑安卿的诗《题张彦明

002/民间剪纸欣赏与制作

收藏〈剪纸惜花春起早图)》,但剪纸艺术却远远早于这个时候

早在远古时代,我国人民就开始了在自然界中发现美的活动,并给予表现,他们懂得利用多种物质材料制作各种装饰品来美化对象,在制作过程中发现了镂空和透雕的美

远古的岩画、商周青铜器纹样,造型已同剪纸十分相似

夏商时期,人类就已经发现和运用了以影像作为形象表记的艺术手法,并继而创造了在各种材料上镂刻、透空的艺术。诸多的原始社会彩陶、岩画、商周青铜器、汉画像石艺术,都体现了远古艺匠这一成熟的艺术手法。今天的民间剪纸与其在造型方式和外部特征方面,有极其明显的相同之处,这充分说明他们之间的传承和延续关系。从考古发现的资料来看,商代(公元前1600一公元前1100年)已有用黄金和白银锤打成薄片的装饰品。1955年,考古学家在河南省郑州市附近的商代墓葬中清理出的一件凤纹金箔片就是使用镂空工艺来造型的。此物原来有可能是镶缀在某种物品上的,因年代久远,物品朽蚀,但金质的凤纹片却保留了下来。这也可以看作是中国最早的环境艺

术品。

《史记·晋世家》中记载:“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南北朝时沈约引以为诗:“微叶虽可贱,一剪或成圭。”这就是“剪桐封弟”的故事,讲述的是周成王姬诵用梧桐叶剪成玉圭图像,赠予弟弟姬虞到唐国当诸侯的故事。据考,这是我国剪纸艺术原型见于史书最早的记载。这就说明,西周的时候剪纸艺术的维形已经产生了。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如炭火炉,有镂空的造型,这足以说明在当时除了没有纸做原料外,在审美和制作上,已经具备了剪纸艺术产生的条件。先秦时期,诸种工艺水平趋于成熟,镂雕技术广泛流传,为剪纸艺术的产生奠定了造型基

青铜炭火炉(荆州博物馆藏】

础。尽管当时纸没有出现,但在皮

革、丝帛、银箔上刻剪的图案也可称为剪纸艺术的前身

第一讲民间剪纸的历史与源流/003

战国时期我国就有用皮革镂花、银箔镂空刻花的艺术,它们的出现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20世纪50年代初,在河南省辉县固围村战国墓中出土的一件战国镂花弧形银饰片,是由流畅而复杂的涡线纹构成的纹样,虽然是某件饰物的残片,但从其工艺来看,当时镂空工艺已相当成熟。

两汉时期出现了植物纤维纸,因而加速了剪纸艺术的发展。“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利用薄片材料剪刻镂花的艺术,在有纸以前就已经出现了,如汉代的金银箔刻花。这时期,用镂雕的金、银薄片对器物进行装饰已非常普及,并且金银薄片的线条也相当流畅,造型也相当精美。在湖南长沙、江苏连云港、广西合浦和内蒙古等地出土的西汉时期的金箔刻花,已有多种造型。

西汉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死后,方士李少翁为了安慰汉武帝,便用麻纸剪出了李夫人的影像,晚上在一顶方帐中点起灯烛,映出了仿如其人的影子。汉武帝居另一顶帐中远远看去,烛影中一美女子如李夫人之貌,却不能近看,为此作诗日:“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姗姗来迟。”

皮影是与剪纸更为接近的艺术,除使用的材料不同外,其雕凿方法及产生的艺术效果均与剪纸大同小异。皮影早先是用素纸多层粘合雕形,后来改用羊皮、驴皮,现在则多用牛皮。制作过程是,先将牛皮刮光,炮制,过稿雕镂,染色润平,再出水胶定、用线穿连起来。制作皮影是辛苦而细致的劳动。一张粗糙的牛皮,要制成薄而均匀透明的牛皮,得经过反复刮泡。刻制时要大面积或多处镂空(特别是人物面部),线与线、线与面都要相互连接。皮影染色是以红、黄、绿、黑和青莲为主,染色的方法有平涂、晕染、勾线。

由此可见,剪纸艺术源于古代各时期的诸种工艺,又脱胎于陶器、铜器和雕镂等具有民族特点的纹饰制作技艺,从而演变为中国特有的剪纸艺术,并在不断的发展中,运用于木刻版画、皮影、印染、陶瓷装饰等各个领域中。可以说,剪纸艺术蕴藏着我国劳动人民丰富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是积淀了几千年的华夏工匠文化于其中的。

剪纸艺术的发展并非是孤立的。在作为主体材料的纸出现以前,镂空刻画的工艺已经存在,并已达到了非凡的艺术层面。当纸发明以后,纸因其价廉物美而受到欢迎,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里得到广泛地运用,推动了文明和文化的进程。纸作为镂空刻画工艺的加工对象,其轻、润、滑、薄的质地使得刻楼工艺的施展更为自如,也给人们留下了较多的创作空间,从而发展出了

004/民间剪纸欣赏与制作

丰富多彩的剪纸艺术。

我国的民间剪纸手工艺术有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纸是剪纸艺术的材料和载体。纸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大家所公认的造纸术是蔡伦于公元105年前后改进发明的。

1986年在甘肃省天水地区放马难5号汉墓出土的麻纸,被确认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纸。这些西汉麻纸“质甚粗糙,不匀净,纸面尚存麻筋。盖为初造纸时所作,故不精细也”,其应用的范围也很有限。1977年,在甘肃省金塔县金关西汉烽塞遗址中发现了两片麻纸,是汉宣帝时期的遗物,色泽白净,薄而匀,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到东晋时,纸的种类已相当丰富,多种规格齐全,还出现了色泽瑰丽的彩色纸。由于造纸原料的拓展,到隋唐以后,质地油润的椿皮纸和桑皮纸出现了。各种质地相异的纸为后来剪纸艺术的发展奠定了材料基础。剪纸的基本加工技艺是镂空雕刻,是用剪刀或刻刀来进行的,这样的装饰工艺在纸发明以前已得到广泛应用,如用作装饰的金银箔片雕刻、皮革和丝织物刻镂等,都是镂空加工的艺术,其技法与作品产生的效果,与后来的剪纸艺术是颇为接近的。

二、剪纸艺术的出现

剪纸是中国民间美术中源远流长、普及面最广而又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手工艺术。它是我国铁器工具和造纸术发明后的产物,形成于汉魏时代

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王伯敏先生在《中国民间剪纸史》一书中推断:“剪纸的产生,当在汉代,距今两千年。”据此,可以认为,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纸张是一种很容易霉烂的材料,在我国东南部地区气候湿润,再加上当地每年五六月的梅雨天,时间一长纸张制品就霉烂,而民间剪纸又是一种大众化的东西,人们不会像珍宝一样保存起来,搞坏了自己还可以再剪。在我国西北地区天干少雨,气候干燥,纸张也不易霉烂,这也可能是新疆吐鲁番市发现南北朝剪纸遗存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发现最早的剪纸作品,是在1967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

第一讲民间剪纸的历史与源流/005

地的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墓群中发现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460年左右)的五幅团花剪纸,分别是对马团花、对猴团花、忍冬纹(金银花)团花、菊花形团花、八角形团花。

(1)对马团花:因年代已久远,其颜色已成为灰紫色,外廓呈锯齿状,中间分作六角形。在六角形的每一边是剪出的两匹相背站立的马,圆心部分是几何形花纹。

(2)对猴团花:该剪纸作品呈灰紫色残片,复原后共有16只猴子绕成

《对马团花》

一个圆周,猴子两两顾盼,间以树枝,其花纹较为复杂

(3)忍冬纹团花:忍冬纹团花有的称作金银花团花。该剪纸作品直径为24.5厘米,纸为麻纸本色,因年久呈灰紫色。花纹中部作菱形辐射、外层绕以内向的忍冬纹,外边缘以三角形锯齿连接

(4)菊花形团花:该剪纸作品尺寸、色彩和外边缘与忍冬纹团花相同花纹作同心圆分割,中间由菊花似的

(对猴团花)(残片)

长菱形组成

(5)八角形团花:该剪纸作品由一蓝色纸剪成,外廓作锯齿状,中间以菱形和三角形构成花纹。

这五幅剪纸在今天看来,也是相当成熟的作品。它们距今已有1500年的漫长历史。它们的原料均为麻料纸。这几幅剪纸,采用重复折叠的方式和形象互不遮挡的处理方法,与今天的民间团花剪纸极其相似。它们的出土为我国剪纸艺术的形成提供了实物佐证

纸的发明之初,纸质粗陋,纤维组织松散,交织不紧,分布不匀,不宜剪刻镂空。剪纸的物质条件之一即纸大量生产,广泛应用。到晋代,造纸术

006/民间剪纸欣赏与制作

有了较大的革新。从早期的布纹模造纸改进为帘纹模造纸,帘纹模造纸的特点是,一模能在一单元内出千万张纸,效率较高,纸大量生产,同时纸质明显提高,为剪纸的产生创造了物质条件。

另外,据记载,魏晋时已有与剪纸相关的习俗,如剪纸陪葬、剪纸祭奠正月初七剪彩为人、剪纸贴屏风等。作为剪纸萌芽状态的纸钱也是“魏晋以来始有其事”。南北朝时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谓:“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鳏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又载:“立春之日,悉剪鳏为燕戴之,贴‘宜春’二字”,并谓:“华盛起于晋代,见贾充《李夫人典诫》云:像瑞图金胜之形,又取向西王母戴胜也。”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人日》诗中也曰:“镂金做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所谓“镂金作胜”即是将金箔刻成花样,在人日那天互相馈赠。所谓“剪绿为人”就是用丝织品剪成人形。“镂金作胜”“剪彩为人”的风俗形成于西晋,一直延续到唐宋

宗教艺术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佛教在汉代传入我国,魏晋南北朝时得到各少数民族政权的大力提倡,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也希望在求神拜佛中得到解脱,于是,佛教及佛教艺术都有了极大发展。佛教与中华文化和民俗相融合后,各类工艺美术常常体现出浓郁的宗教色彩,有些甚至直接为宗教服务。如在新疆阿斯塔那地区出土的五幅团花剪纸也带有佛教的意蕴。

晋代《范汪集·新野四居别传》有“家以剪佛花为叶”的记载,南北朝时,七月十五佛教徒设“孟兰会”,是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佛…广为华饰,乃至刻木割竹,饴蜡剪绦,模花叶之行,极工妙之巧”。这类剪纸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剪纸艺术中的一类一“功德花纸”。另外,民俗意味很浓的剪纸花幡与佛教中引路菩萨所持幡状物相似,还有傣族等少数民族的剪纸都与佛教有着紧密的联系。

三、剪纸艺术的发展

隋朝结束了两百六十多年南北分裂的局面,重新建立起了统一的封建国家。而唐朝是历史上封建经济发展的顶峰,社会经济各方面都十分繁荣。宋代是我国手工业发展迅速的时期。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