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欣赏教育的行动研究》孙辉,赵玉亮,聂隽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10-12 10:30:02  40 欣赏教育 欣赏教育 编著

图书名称:《爱与欣赏教育的行动研究》

【作 者】孙辉,赵玉亮,聂隽编著
【页 数】 278
【出版社】 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 2021.12
【ISBN号】978-7-5630-7399-3
【价 格】79.80
【分 类】教育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孙辉,赵玉亮,聂隽编著. 爱与欣赏教育的行动研究. 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2021.12.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爱与欣赏教育的行动研究》内容提要:

《爱与欣赏教育的行动研究》内容试读

第一章导论

“爱”与“欣赏”是教育管理的成功之本。教育中的“爱”在《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一书中这样阐述:“教育爱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敬业精神和富有人道性的教育艺术,它不仅指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关心和爱护,而且还包括教师用爱的情感和言行来感化学生,陶治学生,启迪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学生,以及各种具有教育性的爱的方式。”

第一节“爱与欣赏”教育理念提出的背景

巴特尔说过:“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当代学校教育中,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信息时代的“原住民”,他们自小便开始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遨游,他们更有思想、更有个性、更有主见,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因此,学校教育中渗透“爱与欣赏”的教育思想,用爱包容学生、感化学生、温暖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自信,给予学生创新的空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育人的需要,更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爱与欣赏”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21世纪以来,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它包含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实质是关爱、欣赏每一位学生: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也就是教师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体验到快乐与成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第三,关注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养成,教师以自身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建立爱心、同情心、责任感。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新一轮科技和工业革命正

001

“爱与欣赏”教育的行动研究

在孕育,新的增长动能不断积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时代越发展,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和教师的地位及作用就愈发突显。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爱”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018年,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四十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教师要争做“四有”好教师,全心全意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由此看出“爱与欣赏”教育理念的产生是时代的召唤,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爱与欣赏”教育理念是中学阶段育人的需要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规划》指出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教育的关键时期。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在给我们带来方便快捷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和各种社交软件,心理问题频繁出现,给“育人”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育人”从沟通开始,有效的师生沟通是建立在“爱”与“欣赏”的基础上的,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习近平总书记说:“好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通过“爱”与“欣赏”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良好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爱与欣赏”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需要

在时代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的生命力。而创新离不开人才,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有欣赏的眼光,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爱与欣赏”的教育理念能够有效避免以成绩论成败的“一刀切”现象,避免教师先入为主地开展教育。在“爱与欣赏”的教育理念下,

002

第一章导论

教师能够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勇敢地接纳新生事物,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地关注学生成长,充分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思维方式,激励学生挑战自我,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

四、“爱与欣赏”教育理念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当代学生身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接受新事物快,所以学生的思维发展很容易与社会同步,主要体现在思维活跃、盲目追求新事物上。由于要求教师要按照规范的道德标准进行教育,因此,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出现了思维结构失衡的情况,即“代沟”。面对社会的大背景,教师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现在学生难教”。

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不能故步自封,而要做到与时俱进。教师能够爱学生、欣赏学生,自己就要培养爱与欣赏的能力。教师首先要积极学习心理学、教育学、信息技术,用理论知识丰富自己,在学生面前树立起“博学”的形象。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偶像”,通过广博的学识影响学生,增强职业自信心,具备自我欣赏的能力。其次,教师要学会沟通的技巧,以赢得领导、同事、学生的爱戴,通过“被爱”让自己爱的能力不断提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是

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而应该是发自肺腑的“朋友之爱”。这种爱是建立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之上,是无微不至、不由自主的,这种爱是建立在双方自主性和完整性基础上的。教师具有了“爱与欣赏”的理念,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不断提升,职业自豪感也会油然而生。

第二节“爱与欣赏”教育研究综述

一、“爱”与“欣赏”教育思想起源

我国最早提出“爱”的教育思想的人是孔子,孔子的“仁爱”思想是一个由至亲推及他人的道德推衍过程。他首先强调的是对至亲的“爱”,也就是一个人要有爱人之心,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孔子认为,要把“亲亲之爱”推广,由爱父母推及爱朋友和爱全体社会成员,即“泛爱众,而亲仁”。“仁”

003

“爱与欣赏”教育的行动研究

被孔子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为此,孔子从“忠”和“恕”两个方面推行“为仁”之道。孔子认为的“忠”即“以己所欲譬诸他人”,也就是成全他人,是

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所谓“恕”,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推己及人,与现代心理学中的“黄金规则”相似。它反映的是尊重他人、理解他人。通观孔子的“仁爱”思想,可以看出,这种思想是孔子处理人际关系时的一种行为规范或道德情操,它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对今天的教育具有借鉴意义和启迪作用。

战国时期的孟子继承了孔子关于“仁”就是爱人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人性论,从人性中寻找仁爱的根源。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善使人广施“仁爱”。孟子丰富了孔子的“仁爱”思想,不仅提出了包容、分享的“忠恕”思想,更注重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他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要遵循自然界发展的规律。从这一点上说,孟子“仁爱”的教育思想更加宽泛。

北宋思想家、教育家张载对“仁”的观点进一步完善,为儒家仁政实践提供了完整、系统的理论依据。张载在教育过程中,强调“以礼教学者”,与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是相吻合的。他的进步之处在于理论更加深入。张载的理论根据是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是从人类的角度讨论这个问题的,这与费尔巴哈的观点相接近。

关于“欣赏”的教育思想在我国的古典文集中也不乏陈述,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礼记·学记》中就曾记载“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里说的“长善”就是“使善增长”,即教师要让学生的优点不断增长。《左传·襄公十四年》也曾记载“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其中的“赏”为表扬、奖赏之意。

西方第一个真正提出“爱与欣赏”教育思想的学者是昆体良山。在《昆体良教育论著选》中,记录了他的观点:“最要紧的是要建立(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亲密友谊,使他的教学工作不是出于完成任务,而是出于对学生的热爱。”昆体良认为教师不仅要有学识,更应该热爱学生,耐心地教育学生,注意研究学生,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精细地观察学生能力的差异,弄清每个学生的天性的特殊倾向”。

[1]昆体良(Marcus Fabius Quintilianus,约35一约100)古罗马时期的著名律师、教育家和皇室委任的第一位修辞学教授,也是公元1世纪罗马最有成就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

004

第一章导论

裴斯泰洛齐山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真正实践“教育爱”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爱”思想是当今学校教育始终追求的一条基本原则。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的主要原则是爱,即“教育爱”。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爱”思想就是要求在长期艰苦的教育实践和工作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给予自觉、持久、公平、真诚和无私的爱。裴斯泰洛齐可谓是用自己的一生在践行自己“教育爱”的思想。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强调情感教育,爱的教育。他强调教育者首先必须具有一颗慈爱之心,以慈爱赢得学生们的爱和信赖。因此,教师要精心照顾好学生,注意学生的需要,对学生的进步和成长报以慈爱的微笑。教师要用亲切的话语、情感、面部表情及眼神打动学生。当爱和信赖在学生心中扎下根以后,教师要尽力激励它、增强它,使之不断升华。他认为,家庭“教育爱”是学校“教育爱”的源泉,学校“教育爱”是家庭“教育爱”的延伸和升华。

以上教育家只是初步阐述了“爱与欣赏”教育的一些思想,却没有系统地形成“爱与欣赏”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

二、近现代教育中的“爱与欣赏”教育思想

英国教育家罗素提倡爱的教育,强调对儿童的本能训练,反对压抑儿童的个性。他认为爱和知识是正确行为的两种主要因素,爱乃是良性品性的精髓。正确的爱应该是恰当地对待正在成长的孩子的自然结果,而不是贯穿在各个阶段所刻意追求的东西。罗素认为“儿童应该被看作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倡导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这一观点与美国近代教育家杜威“儿童中心论”的观点不谋而合。杜威认为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教师应考虑儿童的个性特征,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自己的特长,尊重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杜威也提出完全的“儿童中心”实质上是一种放任,教师应当在关键时刻对学生有引导作用。美籍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弗洛姆在他的哲学、心理学著作中也多次提到“爱的教育”思想。弗洛姆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进步与精神文明的倒退似乎成正比,而造成这种二律背反的根源恰恰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使私有制的经济制度膨胀了人们的私欲,导致人

[1]裴斯泰洛齐(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一1827)是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等。

005

“爱与欣赏”教育的行动研究

格的扭曲。资本主义教育的目的和方向由“培养人的品质”转向“训练适应社会的能力”,造成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成为工具性、压迫性的异化教育。弗洛姆认为要使教育真正走向对健全的人的培养,就要主张“爱的教育”。他将爱看作一种产生爱的能力,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活动而不是被动的情感,因而爱不是被动的“索取”和“接受”,而应是主动的“给予”。弗洛姆将尊重作为构成爱的一个重要的要素,他认为没有尊重就没有真正的责任,也就没有真正的爱。根据尊重这个词的词根respicere(看),弗洛姆解释了“尊重”的含义:“尊重意味着能够按照其本来面目看待某人,能够意识到他的独特个性。尊重意味着关心另一个人,使之按照其本性成长和发展。”弗洛姆“爱的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健全人格的人,从这一点上看,仍然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美国教育家、斯坦福大学教授内尔·诺丁斯受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念的影响,于1980年提出的“关怀教育”理论,被公认为世界伦理学主要流派之一,以“学会关心”作为教学理念更是对国际教育思潮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里的“学会关心”理念是“爱”的教育思想的理论支撑。诺丁斯认为应该重视学生的真实需要,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而灌输、控制学生,从长远角度看是不对的。罗素、杜威、弗洛姆、诺丁斯都主张要尊重人的发展,这就是“爱与欣赏”教育思想的体现。

20世纪20年代,杜威和罗素都曾来华演讲。杜威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更大,我国教育家胡适、陶行知都深受其教育思想的影响。其中,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即为杜威“做中学”思想的进一步深化。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教育家。“爱满天下”是陶行知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陶行知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源于社会赋予的责任,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期望。他曾说:“有了爱便不得不去找路线、寻方法、造工具,使这爱可以流露出去完成他的使命。流露的时候,遇着阻力便不得不奋斗一与土豪劣绅奋斗,与外力压迫奋斗,与传统教育奋斗,与农人封建思想奋斗,与自己带来之伪知识奋斗。这奋斗之历史,也就是这颗爱心之历史。”

可见,陶行知的教育是从爱里产生的。他从“爱满天下”出发,不以门第论贵贱,对学生一视同仁。从爱学生,到欣赏学生的才能,陶行知把眼光放在了穷苦家庭中有特殊才能的孩子上,认为只要有特殊才能,都应该加以特殊培养。他主张创办多样化的学校,发展多层次的教育,培养多规格的人才。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为“爱与欣赏”的教育思想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今天我们所提倡的“个性化”教学,就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延伸。

夏丐尊把办学校比作挖池塘,他在《爱的教育》一书的序言中指出,“教

006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