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美学欣赏与文学写作研究》张红灵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10-12 10:14:12  20 文学写作 文学写作 写作学

图书名称:《汉语言美学欣赏与文学写作研究》

【作 者】张红灵著
【页 数】 171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2019.06
【ISBN号】978-7-5581-6917-5
【分 类】汉语-文学语言-文艺美学-文学欣赏;汉语-文学写作学-研究
【参考文献】 张红灵著. 汉语言美学欣赏与文学写作研究.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9.06.

图书目录:

《汉语言美学欣赏与文学写作研究》内容提要:

中华文化有着五千多年悠久深厚的历史,在这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汉语言无疑是其中如瑰宝般绚丽璀璨的一种存在。当今社会对人才专业技能方面要求不断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发扬光大,培养出适合社会各行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最重要的是明确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问题,即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面向社会发展需要和大学生自身成才需要,构建自己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深化专业人才知识内涵,使之具有合乎社会需要的能力和素质结构。

《汉语言美学欣赏与文学写作研究》内容试读

绪论第一章·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语言学与美学之间的关系

一、美学与语言学结合的生长点

美学是研究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的科学。简言之,美学主要是研究审美规律。它不仅仅研究美,主要还是研究审美活动的规律及对美的创造和欣赏的规律。审美活动是人的实践活动之一。

语言是人类社会的最重要的社会现象。从多种角度去观察,就会得到有关语言的多种认识。从交际功能角度看,语言是交际工具:从思维功能角度看,语言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行为;从信息功能角度看,语言是诉诸听觉的符号系统。

要是从美学角度看,语言还是审美对象。

那么,语言里面有没有客观存在的美呢?迄今为止,人们研究语言最多的方面还是它的功能:交际的、思维的、信息的、表情的、美学一诗歌的功能,也就是说,语言令人类感到须臾不可离的东西还是上述功能。这当然是对的。可是这太平常太司空见惯的用途往往掩盖了另外的价值。伍铁平教授在回答世界上哪种语言最美?的问题时,说:“根本不存在哪种语言最美的问题,任何语言(指索绪尔所说的语言,即由语音、语法、词汇组成的交际系统)都能最好地为本民族的交际服务,都有其优美的特点。”也就是说,语言之于人,不仅有用,还在于有美的吸引力。雕花茶壶能作茶具一实用价值,也能供欣赏一审美价值。不要忘了,人们对任何工具都有两个层次的要求:实用的和审美的。正是这两个层次的要求(伟大的“癖好”)共同创造了一个色彩万千的语言体系(语言“小宇宙”)。

总的来说,语言学和美学结合的生长点问题有两个关键。一是语言是否有审美属性?二是语言的审美属性能否从语言学角度予以说明?

1

汉语言美学欣赏与文学写作研究

语言是否有审美属性,决定了它能否成为审美对象。前面提到伊森伯格的悖论,即语言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语言也是能够成为审美对象的,只能表明其当时对语言机制的不甚了了。现在,语言的秘密也非全被透彻了解。人类语言是一种比自然现象复杂得多的微妙现象。用是否“纯粹作用于感官”这一点来判定语言是否可以作为审美对象,显然是把主要问题弄丢了。作为语言的艺术品,如诗、戏剧、小说是审美对象已被大家证实。一般的语言活动和语言行为能否成为审美对象尚未被普遍认可,本书就在为此努力。问题不在它们是否“纯粹作用于感官”,而在事物本身作用于人的感官之前是否具有美的属性。自然界美的事物(如山、水等)和人造的美的事物(如图画、雕像等)不仅能作用于人的感官,其本身就具有产生美感的性质。语言的存在离不开人,这是其一。但它一旦由人说出,就产生了具体可感的状态语音的流动,作用于旁人和自己的听觉,这是其二。其三是它可以使人产生美感,即使人感到适耳舒心、适情适意、适志适神。这也就是说,语言有引起美感的物质属性(即“审美属性”)。有些话语并不能引起美感,反而引起厌恶感,这并不妨碍语言活动可以成为审美对象,这和失败的图画和雕刻并未影响成功的图画和雕刻成为审美对象是同一道理。这里要强调两点:一是有具体可感的状态(线、形、色、音)组成了美的形象;二是具备引起美感的物质属性。说语言可以成为审美对象,正是根据这两点。

语言活动和行为能具备审美属性,是因为语言系统是类生命结构。语言的审美选择是生命的表现。

那么,语言的审美属性能否从语言学角度予以说明?回答是肯定的。也只有从语言学的角度阐明它才能与文艺美学划清界限(当然也有联系)。

二、语言美的属性

美是事物形式和内容符合人类审美要求的属性,但这种属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人类的审美要求,应该包括事物的形式美与内容美两个层次相结合。有一种意见认为,以美的形式而论,又分为外形式的美与内形式的美。外形式的美,是指声、色、形、线按比例的组合,具体地说,是指声波的振动频率、光波波长、基本色彩、各种形状和线条的使听觉、视觉引起兴奋、愉悦的物质形式;进一步,要有好看的色彩、好听的声响,按恰当的比例组合,有多样变化(不使人耳目觉得单调乏味而厌倦),又有和谐统一(不使人耳目觉得杂乱无章而厌烦)。内形式的美,指材料和结构能恰当生动地表现出内容美。

就语言而论,我们以为,语言的形式美就是指语言的声音、语音的美。

2

绪论■第一章

语言的内容美就是指语音和语言结构能恰当生动地表现出人的意思、观念及意象,即在恰当的语境中选择恰当的话语。

以语言的形式美而论,就是语音按恰当比例组合,多样变化,和谐统一。简言之,语言的形式美要落实到语音的美,语音的美又和音乐美有本质的联系。

语音的美和音乐的美有着深刻的本质联系。认识这一点对认识语言固有的审美属性具有重大意义:人为什么欢愉、喜悦地感受音乐?与人为什么欢愉、喜悦地感受语音?两者具有奇妙的相通之处

那么,音乐是什么?日本学者林建志和宗像信生在运用电子计算机终端

输入一种大肠杆菌的遗传密码时,给每个碱基字母标定一个音符:G标“2”

(r),C标“3”(mi),T标“5”(so),…按其碱基序列谱成了旋律,打奏出来竟是一首乐曲,优美动听。世界第一支遗传密码乐曲诞生之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细胞生物学教授戴马同音乐家合作,录制出了《遗传密码组曲》。英国人谱写了《遗传密码变奏曲》,公开演出获得巨大成功,音乐大师感叹,称它为“大自然制作的音乐”。诺贝尔奖候选人美国霍普医学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大野乾博士,在诺贝尔化学会议上报告了他的研究课题“遗传基因音乐”,引起了科学家们的震惊。他提出的“基因重复产生进化”的假说,与“相同旋律或相似旋律的重复(即变奏,引者注)组成乐章”这一音乐作曲原理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遗传密码隐含着优美的旋律,那么,反过来猜想:优美音乐是否能转换成遗传密码呢?科学家们将世界音乐大师们的作品译成遗传密码,与碱基序列对照,终于发现:人胰岛素中的一种碱基序列乐谱,与肖邦的《葬礼进行曲》第三乐章中间部的音符排列几乎完全一致!那岂不是说,人类的繁衍就是类似音乐发展的一条长河?或者说,人的本身是包含了无数信息的一首凝固的乐曲?或者,音乐是否就是人们对自身的一些遗传密码的某种不自觉的破译?上述资料说明,人之所以欢愉地感受音乐,原因在于人自身的隐含的优美旋律与外在音乐发生了和谐共振。优美音乐与遗传密码可以互相转换的事实(毕竟是现代实验,而且目前尚未见任何异议)还告诉我们,人几乎要求外界的所有声音都变成音乐,以期与体内的碱基序列“乐谱”共振,是人自身生理机能的需要:让竹管发出音乐(笙、箫、笛等),让金属发出音乐(号、簧、钱…),让木头片发出音乐(木琴…),让各种丝弦发出音乐(琴或弦乐器),让石头、碗、洋铁筒发出音乐,甚至有人(一个欧洲人,中央电视台播出过他的表演)碰上什么敲什么,也能发出和谐悦耳之声。吉林省集安市清河镇农民金昌福,用手指敲击牙齿可弹奏出歌曲与京剧段子。人这样乐此不疲是受什么驱使?是遗传密码中隐含的优美旋律即碱基

3

汉语言美学欣赏与文学写作研究

序列。这就难怪人们对高级的语言美的成品一诗,都愿意朗诵、喜欢朗诵:这就难怪人们对顺口溜、对子和一切音调优雅、节奏和谐的话语(还要有意义)都愿意听、喜欢听。或者可以这么说,人总是要把有声的语言序列千方百计地“谱成音乐”,即使谱不成音乐,也要将声音编排得尽量悦耳一点,将其节奏编排得尽量和谐一点。把这种现象叫作“语音的乐音化趋向”。其内在动力在于体内的碱基序列“乐谱”要求语音与其和谐共振。这就难怪语言的声、韵、调、节(奏)之学兴起最早而方兴未艾了。这就难怪人们要拣好听的(话)说了。这就难怪人们的语言活动中有那么多的“音乐倾向”了。这就难怪人们在语言结构和层次中那样精心设计其序列节奏、形式排列了。这就难怪人们在语言活动中使用了那么多的求美策略了。当然,这也就解释了语言小宇宙与自然大宇宙那么合拍的原因了。

“人是一首凝固的乐曲”的假说解释了:语音的美引起人的美感;部分的解释了:语言里存在着固有的审美属性。当然,语言中能引起美感的不只是语音之美,但它毕竟是语言外壳的审美属性。下面三个例子都是人利用这种审美属性创造出美、引起美感的证明。第一个:老舍经常到戏院和艺人拉家常,有一次他说:“北京人习惯遛早,见面问个好,肚子吃饱,逛逛天桥”。第二个:1992年1月19日在吉隆坡中国奥林匹克足球队以2比1小胜日本队之后,教练徐根宝发火,批评他的队员说:“你们说要拼。拼是这样的吗?…要是下几场这样打,碰谁输谁!”第一个例子中,老舍的这个语篇,共四句,使用了[ao]做韵脚(早、好、饱、桥),像是快板书,但这却是实实在在的日常话语。像这样通篇押韵的话语段落不易得到,说话人本身是造诣颇高的艺术家,但第二个例子的说话人却并非是语言造诣很高的专家,他说的“碰谁输谁”却也是对语音之美的利用:两个[sui]是押内韵,这么四个音节的安排显得节奏急骤(料定必输的意义鲜明,不含糊)。如果我们问,没有汉语里头本来存在着的韵母占优势和单音节成词的特点,说话人能得到第一个例子中这样的乐感吗?显然不能。如果汉语没有以意合为主要联句手段的汉语句式特点,说话人能得到“碰谁输谁”这样紧凑的四字浓缩句吗?也不能。再高明的说话人也不能超出语言中的物质事实去生出一个什么音乐感来。显然是先有审美属性,后有审美效果。有什么样的语言事实,就有什么样的美的外形式。换了另一种语言事实,在创造音乐感觉时,就会有另一种美的外形式。现在将语言事实换成英语,看看会有什么样的有别于汉语音乐感的美的外形式,从而更好地证明语言的美来源于语言审美属性。第三个:说英语的人普遍爱用分裂不定式(如to boldly go,to better equip等),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们与轻重相间的节奏(the te-tum te-tum rhythm,“得大得大”式节

绪论·第一章

奏)相吻合,而这个样式的节奏从莎士比亚时代起就受到喜爱,认为是最佳节奏,“得大得大”(轻重轻重)念起来自然流畅,错落有致,跌宕相兼。由以上三例见之,语言固有的审美属性是第一位的,语言的美的外形式的生成以及语言美感的生成都不能脱离原有的语言审美属性。语言外形式的美,即语音按恰当比例的组合、多样变化;和谐统一,直到语音的乐音化趋向,都有审美主体方面的内在根据一人体内的碱基序列“乐谱”要求语音与其和谐共振—暂时就讨论到此。

现在我们可以说,语言具有审美属性,是因为它有具体可感的状态:语音,说话声音,语音的乐音化趋向一美的声音形象。

理解这样的一个结论,我们还要涉及一般的美学原理。美是这样一种属性:它表现在可用视听感官直接感知的具体的社会形象和自然形象上,它能使人产生兴趣、情感,激起人产生愉悦的美感。美又是这样一种价值:它是对人而言的一种可欣赏的、能满足人的精神审美要求的价值。语言,当它作为审美对象时,能引起我们的美感,因为它本身具有这种符合我们审美理想、趣味、观点和情感的,能满足我们审美要求的属性。一般来说,艺术美和产品美,其中熔铸进了作者的审美理想(观点、趣味、感情),但是作品作为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作品是客观存在,其作品的美也已是客观存在。也就是说,并非人感到它存在它才存在,人感受不到它存在时它就不存在。语言的审美属性也是这样,上面就专门讨论了这样的属性。但可能有人说,没有了人,语言活动也就没有了,语言美(应该是“语言美”)也就无从谈起,这岂不是说,人感到它存在它才存在,人感受不到它存在时它就不存在吗?其实,这是两件事,应分开来说。没有了整个人类,也就没有语言,语言的美确实无从谈起。但某个人的不存在或他不曾感知或不愿感知语言的美,并不妨碍语言的美的客观存在,因为人们已经用一套完整的符号体系记录了它的存在,将语音和语音的乐音化趋向“凝固化”了:语音学(音位学等)、文字、语言成品(文学成品和非文学成品)等(也许还有第二层级的词汇学、修辞学、句法等)都是语言的物化形态。总而言之,个人消逝了或个人不曾(不愿)感知语言的美并不妨碍语言的美的存在,因为语言体系仍然存在,语言的物化形态仍然存在,其他人的语言活动依然进行,语言的美的属性和价值就会存在。但是,这里有另外一个命题不可与此牵扯和混淆。这另外一个命题是:没有说话人,语言美就失去了附体(承载体)。

语言的美之所以被人称作美,是因为它进入审美关系(人与当成审美对象的语言之间的关系)之前,就具备了可被人欣赏、可被人称作美的属性、价值,可被人拿来与丑对比的价值。第三章“语言结构、层次的审美选择”

5

汉语言美学欣赏与文学写作研究

各节就充分展示了这些可被人欣赏、可被人称作美的属性和价值。所以说,语言的美的存在先于人的审美感受。如果某人对语言没有审美能力或者某个时候没有审美心境和客观条件,没有与它发生审美关系,只是对于个人来说等于没有现实意义的美。这个时候,不能把依存于人类才有意义的美,说成是必须依存于这个审美个体才有意义。语言的美对于某个审美个体没有现实意义(比如某人没有听人讲话,也没有阅读活动),不等于对这个语言圈内的人们也没有现实意义。

客体(语言)的美,主体(听话人和阅读者)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感受,在两者构成的审美关系中是对应的,是互为对象的,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就失去了意义,对一方等于是一个不现实的存在,但实际上它还是存在于现实世界中。马克思曾说:“某一物的特性不是从它对他物的关系中产生的,而只是表露在这种关系之中。”所以,语言的美的存在是第一性的,先于人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能力的。

人在直观自己的语言产品时,发现其中有自己的力量(理想、情感、趣味)被植入(即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了),因而产生愉悦之情,是对的,但不能因此说人欣赏任何语言活动的美的内容,都是欣赏自己的本质力量。这是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在这里我们只是简单地提及一个事实:人有审美理想也是人的本质力量之一。对于符合或者体现这种本质力量的语言活动,当然会被欣赏。美(包括语言美),为什么能使人愉悦,激起美感?因为美是事物可感形象中符合或体现人们审美理想的属性和价值。

三、语言美的生成机制

我们讨论人与语言形式美同构对应的时候,就是在讨论语言美的生成机制。只是语言形式美有相对的独立性,我们才将它单独加以论述。现在我们较为全面地论述语言美的生成机制。

按照徐盛桓意见,语言美生成机制是:语言有美的内在规定性,人有审美内在的规定性,两个内在规定性同构产生了美感。

语言美生成机制表现为:两种动态平衡结构一人体(及心理)动态平衡结构与语言系统动态平衡结构一发生契合、和谐与共振,其结果是引起语言美感。在语言美生成的场合,在语言结构和层次的审美选择过程中,都会发生这两者拥抱、契合的生动过程。语言系统不拒绝人的审美意图并且与人的审美意图拥抱,其中必有缘故。这缘故便是语言系统与人的生理(及心理)结构都是动态平衡结构,两者便自然相互对应与契合。

“语言美生成机制”与“语言美感的生成”是两个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

6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