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欣赏发凡》傅庚生著;傅光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10-12 09:48:41  32 epub epub 文学欣赏

图书名称:《中国文学欣赏发凡》

【作 者】傅庚生著;傅光编
【丛书名】傅庚生作品系列
【页 数】 314
【出版社】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2017.12
【ISBN号】978-7-108-05983-3
【价 格】49.00
【分 类】中国文学-文学欣赏-文集
【参考文献】 傅庚生著;傅光编. 中国文学欣赏发凡.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12.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国文学欣赏发凡》内容提要:

《中国文学欣赏发凡》采撷作者自《中国文学欣赏举隅》出版后直至1962年二十年间撰著的与文学欣赏相关的文章,汇为一编。仍因《举隅》厘为廿六章,没有简单地将这些文章罗列汇编起来,而是将其编排在二十六个题目下,一是使全书整齐划一,更具条理;二是内容上由浅入深,易于收循序渐进之效;三是与《举隅》更易两相参证,比并阅读。顾名思义,“发凡”者,乃是发凡起例,以明文学欣赏循序渐进的过程;“举隅”则是给予欣赏的例说,希望读者可以隅反的。《发凡》是以语体文写作,更多适合今天的读者,而且,指出欣赏须从自我人格的驯制开始。读者由“发凡”而“举隅”,从文字上说,是从语体而文言,对于言语的适应也会更加容易些;从内容上说,自“发凡”入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欣赏的眼界自然逐渐开阔,再读“举隅”的例说,会更容易把握其方法与脉络。由《发凡》拾阶而上、观其大意;再到《举隅》登堂入室、探骊得珠。

《中国文学欣赏发凡》内容试读

一文学与要素

文学批评者,凭依吾人对于文学作品品鉴之结果,而予之以定评;并说明文学之所以为卓尔者,实具某种要素,俾以促进读者之理解力并激发其欣赏力者也。

“品鉴”云者,谓对于文学之欣赏力也。吾人于披阅文学作品时,耸动感情,以契作者在心之志;运用理智,以衡其发言之诗:故品鉴实兼情知二者之用。唯批评之事,方其求索原理原则时,运其知而敛其情,固属近于科学而远于文学;方其品鉴作品时,首重情而次重知,则应以欣赏为本,而以品评为末也。

各凭主观以恣意臧否,既非批评之正轨,则必发见普遍之原理,为品藻之准绳也。吾人既已叩诸创作之本身,借归纳之方法,䌷绎而知文学构成之要素,从而慎察其比较之价值,与相互之关系,则评论之原理著。执此客观之标准以衡文,亦可以无大过矣。

文学之四要素中,以“感情”一目为其冠冕。感情奔放而乏理智以约束之者,虽不得谓为文学之极诣,然终不失其为文学创作也。若只能表达“思想”而不具诉诸感情之力,则属于哲学科学之范围,已不得谓为文学。然思想背后之理智恒为最高文学创作之樂栝,故思想在文学上之地位为感情之亚也。“想像”则与感情相将相生,尤为文学创作表现之管篇,助长感情之萌动,而激荡情感之共鸣,其

1

中国文学欣赏发凡

在文学上之地位,实与思想相伯仲也。“形式”为内容之华叶,文质交互为用,且读者领略作者之情思必借形式为媒介也。情辞相称者为优,情胜其辞者为中,辞胜其情者抑末已,故形式之于文学,其地位仅次于内容也。《梦溪笔谈》:“旧说用药有一君二臣三佐四使,其意以谓药虽众,主病者专在一物,其他则节级相为用,大略相统制也。”今试以之状文学四要素之性能与轻重,可以日:

感情,其君也;思想则奉事感情而运筹帷幄,间亦拾遗补阙,感情之视思想则如人君之驭争臣,敬而远之,故思想为臣也;想像对于感情,辄希指而佞从,忧喜与共以广君之意,感情之视想像则如人君之御媵嫱阉尹,狎而近之,故想像为佐也;形式则如百官各司其职,效忠者褒之,怀贰者锄之,入国者睹百官之良窳,可以窥测朝廷之仁不仁也,是形式为使矣。

衡文者能准此以度量之,察其感情之真伪、思想之奇正、想像之丰吝,与形式之工拙,则评骘之标准云备,而欣赏之基础已奠,余唯学文者自尽其心焉。

文学作品既往往各有所偏,而理想中最上乘之创作,则必兼备诸长。陆机《文赋》云:“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霍,形难为状。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在有无而俑俛,当浅深而不让。虽离方而遁员,期穷形而尽相。”《朱子语类》云:“文字自有一个天生成腔子,古人文字自贴这天生成腔子。”凡所云“穷形尽相”与“天生成腔子”者,即理想之文学最高标准也。然既“离方而遁员”,则形相何由以穷尽;腔子既属天成,人力何缘以贴附耶?诸待人之悟入,立论者辄不详及之矣。昔人不重评论之学,多不置虑于分析与

2

文学与要素

综合之功夫,恒喜通浑以诠理,令人感捉摸之无从。讨论文字者,或则不求甚解,或则以为可意会而不可以言传:前者失之肤廓,而后者蹈于玄虚,皆不深研之过。今析之为四元素,而明其轻重与关系,执此矩镬,当可以度量榱桷矣。

1946年1月

3

二了解与欣赏

了解是欣赏的边缘,欣赏是了解的极致。我们希望能和当代的作家心印神交,或者尚友古人,单靠理智上了解他们的作品,是不够的;还要羼进些感情上的因素,能够欣赏它,才成功。不只是了解了刚算做了一半儿,严格来说,文学了解的大门,竟是敲打不开的,除非你能使用一把感情的钥匙。

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1)“解”就是了解。“不求甚解”,是不像郑氏对于《三礼》、毛公对于《诗经》那样过甚求解的意思,大意是要求通的(据冯钝吟《杂录》)。若像一般人囫囵吞枣地去读书,自然便说不上什么爱“好”了。“每有会意”便是赏,“欣然忘食”便是欣。这和“子在齐闻韶,

三月不知肉味”〔2〕是一样的意思。“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潜《移居》),靖节原已这么说过了的。我们因为好读书,才去多多地求了解,了解了之后,才能欣赏它而更加强了读书的乐趣一这是循环而渐进的一种良好的习惯,只消你肯迈出第一步去!

但这也不是一件过分容易的事。真能够做到了解的地步,也需

〔1〕语出《五柳先生传》。(按,本书脚注均为编注。)》〔2)语出《论语·述而》。

4

二了解与欣赏

要有一些素养的。正如阮裕所说“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可得”(见《世说新语》)。钟子期死了,伯牙为什么终身不复鼓琴?可见人在生时找到一个一只是一个—知音的人已经很难:第二个呢,几乎是不可能的了。历代著述的人们,为什么大家都在异口同声地慨叹着“知难”,章实斋甚至于和泪(我想他会的!)为文,说:“夫不传者,有部目空存之慨;其传者,又有推求失旨之病,与爱憎不齐之数。若可恃,若不可恃:若可知,若不可知。此身后之知所以难言也。人之所以异于木石者,情也:情之所以可贵者,相悦以解也。贤者不得达而相与行其志,亦将穷而有与乐其道;不得生而隆遇合于当时,亦将殁而俟知己于后世。然而有其理者不必有其事,接以迹者不必接以心。若可恃,若不可恃;若可知,若不可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嗟乎!此伯牙之所以绝弦不鼓,而卞生之所以抱玉而悲号者也。”(《文史通义·知难篇》)可见人能否遇到

身后之知,也是很渺茫的。

我偶尔读几首古人的诗,偶尔又看到人们讲解古人的诗,发现

一般人于诗的了解上已经很有些见仁见智的不同。若谈到欣赏,自然更是各欣所欣、各赏所赏的了。果如钟惺《诗论》所说:“诗,活物也。游夏以后,自汉至宋,无不说诗者,不必皆有当于诗,而皆可以说诗。其皆可以说诗者,即在不必皆有当于诗之中,非说诗者之能如是,而诗之为物,不能不如是也。”欣赏是个人的事,还可以不必多管。但在了解方面,既有程度上浅深的差异,恐怕也难免有喻解上正讹的区分。果尔竟有“起古人而问之,乃曰:‘余之所命,不在是矣。’毋乃冤欤?”(《文史通义·文理篇》)的情形,自是应该设法化除的。因此我想写出几条为例,这些都是我曾经见到或听到别人的诂诗和我不相同的。我的学识浅陋得很,实在没有自许为古人知

5

中国文学欣赏发凡

己的信心,只是怀着“如访者之几于一逢,求者之幸于一获”(钟惺《诗归序》)的荩忱,以酬答昔人求身后之知的殷念,附带着也提供给来学的人一点粗浅的臆说,警惕着他们“不要让所读的诗文的意思,在眼前或诵读声中,滑过去”(朱自清《了解与欣赏》)。

先来读乐府古辞《饮马长城窟行》一篇: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辗转不可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竞何如:上有加餐食,下有长相忆。

“枯桑”“海水”两句,李善《文选注》说:“枯桑无枝,尚知天风:海水广大,尚知天寒。君子行役,岂不离风寒之患乎?”这似乎有类于“深院卷帘看,应怜江上寒”(周邦彦《菩萨蛮》)的意思,是居人萦牵行子之辞。照这样解释,便和下边“入门”“谁肯”两句不甚联属了。今人有的解作“枯桑何以知天风,因为它高:海水何以知天寒,因为它深”。海水深了,为什么就知道天寒?“冱寒凝海”,已经是夸饰的句子;海水既不结冰,应该认作它不知道天寒才是。若说海水虽不凝冻,而冷暖自知,这样立意便晦了。至于桑树,偏是“每岁刈取,故枝干低亚”〔1】的,它并不曾高:自然又不是桑因为枯了才高的。说枯桑因为高而知天风,怕不也失了诗人的本旨?我以为这两句应该作疑句解,就是枯桑(讵)知天风,(而)海水(又岂)知天

〔1〕语出[唐]李善《文选注》。

6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