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与创作 第3版》袁勇麟,冯汝常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10-12 09:10:18  96 文学欣赏 文学欣赏 参考资料

图书名称:《文学欣赏与创作 第3版》

 

【作 者】袁勇麟,冯汝常主编
【丛书名】“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页 数】 384
【出版社】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 2019.01
【ISBN号】978-7-5690-2606-1
【分 类】文学欣赏-高等学校-教学参考资料-文学创作-高等学校-教学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袁勇麟,冯汝常主编. 文学欣赏与创作 第3版.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9.01.

 

 

图书目录:

《文学欣赏与创作 第3版》内容提要:

该书分散文、小说、诗歌、影视文学四部分。选文包括古代和现当代的文学作品,并在每章后附有思考与练习,以供学生学完该章内容后复习巩固知识之用。适合高校的文科及理工科学生用来提高文学素养。此次再版,在原来的基础上修改了书稿的部分内容,并替换了部分练习题。

《文学欣赏与创作 第3版》内容试读

绪论

《易经》云:“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贲卦·彖辞》)作为人文成果之一的文学,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具有审美特征的语言艺术,它在“人文化成”中的作用是巨大的。中国的儒家把《诗经》当作教育弟子的经典,后世的科举还曾经把诗、赋、散文等列为封建士子学习与考试的内容,明太祖朱元璋曾说《琵琶记》“富贵家必不可少”,近代梁启超甚至提出了“欲新一国之民,必新一国之小说”等观点。

那么,什么是文学呢?从中国文化发展史看,文学曾经从属于史学与经学,所谓文史哲一家也道出了文学的渊源与从属地位。从类别上看,文学是与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并列的一种艺术,它属于人文学科。章炳麟曾说:“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国故论衡·文学总略》)西方学者韦勒克也有类似观点:“文学研究不仅与文明史的研究密切相关,而且实在和它就是一回事。在他们看来,只要研究的内容是印刷或手抄的材料,是大部分历史主要依据的材料,那么,这种研究就是文学研究。”(《文学理论》)似乎文学就是人文,但是问题并不这么简单。傅道彬、于茀在《文学是什么》一书中谈到文学概念时的语言描述就十分耐人寻味,指出“文学作为人类一种重要的精神活动方式,正是用来满足人类精神需要的”,“从这一意义来讲,文学不是别的,文学正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见该书引论,第4页)。把文学提高到一种生存方式的高度正是看出了文学作用于人的情感需要这一特殊功能。那种把文学看作是一种打发无聊时间的消遣或作为附庸风雅的装饰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在这个物质世界已经变得发达的时代,文学必定会成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是与现实物质世界生活相和谐的精神世界的组成部分

南帆主编的《文学理论》(新读本)在追问“文学是什么”的时候,说“可以从文学理论史上发现,历代的文学研究似乎都无法顺利地解开这个谜语一文学是什么”,“文学似乎在坚定地拒绝定义的召唤,拒绝向世界敞开自己的秘密”。这不仅使文学理论“极大地降低了威信”,而且也使文学研究在寻找自身身份的时候遭遇了来自自身的怀疑。认为“任何声称对‘文学是什么’拥有永恒、绝对的答案的文学理论,都只能是一

种虚构和幻想”,所以,该书从“文学是什么”转向了“什么是文学”的探讨,即“在

特定的历史语境指认什么是文学”,也即从对“文学本体论的思考途径转向认识论的和功能论的思考”,所得出的“合乎逻辑的选择是,文学就是一个特定历史语境中的社会认为是‘文学’的任何文本”。这个关于“文学”定义的选择显然很高妙,它离开具体内容从形而上的角度进行的解析,使人们对文学概念的期待增加了几分玄妙

在《文学是什么》一书中,著者既对“文学是语言艺术吗”进行了辨析,又对文学

1

文学欣赏与创作(第三版)

“是美的还是真的”“是闲暇的游戏还是布道的牧师”等命题进行了选择性考问,让普通的“文学”一词的解释变得有难度而深邃,能感知又不易言说

其实,假如我们放低姿态,在常识性与普通意义上分析文学的本质属性并进行界说,应该不会无所适从。就本质而言,首先,文学的属性是一种语言表达艺术,无论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都需要经过艺术加工才会获得文学性;其次,文学诉诸感情,能够通过语言所承载的信息感动人是文学的追求;再次,文学是人们需要的非物质化的“食粮”,它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因此,我们认为所谓文学可以这样界说,即文学是一种用语言承载感情的艺术表达方式,是凝结人类精神向往与需求的高尚艺术

德国语言学家海德格尔对文学语言有过这样的描述:语言却是连接完满深厚感觉之大地与崇高无畏精神之天空的路径…语言敞开的是这样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处于天地之间的人栖居在世界之家中。这也证明了文学艺术的语言特色,即它是一种凝结与承载着人类精神向往与需求的高尚艺术。由于文学艺术这种与人的精神世界的联系,使得它在以往、当今乃至后世都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艺术。也正因如此,进行文学欣赏就成了我们作为社会人的一种精神需求。

在今天传媒发达的信息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影视、互联网、手机等媒介获得图像、音乐、文字、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人们的精神世界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信息沟通。但是,这都不能够表明人们已经不需要文学欣赏与有关欣赏理论的指导了。恰恰相反,在信息化时代,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文学欣赏与欣赏理论的指导。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由于信息时代文学作品的传播更加快捷,大量的作品与巨量信息的出现,欣赏者需要欣赏性的选择与指导;其次,随着时代变迁,不仅古代作品因时间差异而难以理解,而且当今文学创作的手法与艺术性都在不断发展,文学欣赏已经需要专门指导才能够进行;再次,在快速发展的时代,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的精神交往变得奢侈,让精神世界在短暂的时间内获得文学欣赏带来的精神满足,或在文学欣赏的“共鸣”中获得“精神交往”,这尤其需要欣赏理论的指导,那种“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仅仅凭借经验的欣赏模式在今天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已经变得不可奢求

那么,应该如何进行文学欣赏呢?

从文学欣赏的实际区分,存在两种不同层次的欣赏。一是文学研究,它是一种注重创作规律、艺术特点的理论层次的欣赏;二是文学作品欣赏,它往往是对具体文学作品的阅读感悟,侧重文本、情感、语言、思想等具体可感的作品形式与内容。一般来说,文学作品欣赏起始于语言这个媒介,读者通过可读听的语言介质,感知语言承载的意义与情感,进而深人体会文学作品的深刻思想意蕴。

在理论实践上,文学欣赏与文学批评是相互交织的。文学欣赏要结合具体的作品,“文学欣赏是读者透过语言符号去感受、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审美意识,从而获得情感愉悦和精神满足的一种特殊心理活动”(欧阳友权等主编《文学原理》,第349页),而文学批评则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一切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同前书,第392页)。可见,文学欣赏多是对具体文学作品诉诸感知的种接受,而文学批评则是对文学作品的研究评价,两者都是围绕作品进行的阅读接受,只是文学批评更具有系统理论性。但是,也不能说文学欣赏就不需要任何批评理论的介

2

人,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

进行文学欣赏,除了知道传统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外,还需要了解精神分析、象征主义、原型批评、新批评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理论方法,针对不同文学作品可以采取不同的批评方法进行文学欣赏。

在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是指作家在一定世界观和文艺观指导下,按照现实生活的本来面貌,以艺术化的手法展现与反映生活的一种创作手法,如杜甫的“三吏”“三别”等。新写实主义是现实主义的新变。浪漫主义是指作家用想象与夸张的艺术手法,注重描绘作家理想生活的图画和主观感情,根据理想的方式来表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如《西游记》等。正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所分辨的那样:“他(索福克勒斯)按照人应当有的样子来描写,欧里庇德斯则按照人本来的样子来描写。”

精神分析学是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文学批评流派,它把文学看作一种无意识活动的结果,通过寻找作家作品的动机,发掘其中存在的“症候”即特殊细节,追溯背后的因果,进而揭示或破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如研究者对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关于杀父娶母情结的分析即如此。

象征主义强调人的主观个性,往往以想象来创造某种带有暗示和象征性的画面,通过特定形象的综合来表达主体的观念与内在的精神世界。象征是以特定的具体形象表现或暗示某种观念、哲理或情感,运用到创作上就是一种托物取喻以抒情言志的艺术表现手法。象征主义是指整部作品都充满象征,整部作品的形象体系都具有象征性。如戴望舒的《雨巷》,整首诗就充满迷茫的象征。

原型批评是西方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的重要批评流派,主要创始人是加拿大的弗莱。“原型”意为最初的形式。弗莱认为最初的文学样式是神话,故原型批评也称神话原型批评,但它还涉及巫术、宗教、民俗等诸多领域。原型批评力图从文化人类学等角度通过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各种意象、叙事结构和人物类型,寻我出其背后的基本形式即探究神话原型,进而揭示出其中蕴涵的普遍规律。

“新批评”之名源于美国文艺批评家兰色姆1941年出版的《新批评》。新批评(或称本体论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很有影响的流派之一,流行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至四五十年代。该理论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完整的、自足的、多层次的艺术客体,文学批评应以作品为本体,通过文本细读,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探寻作品的内在结构,并提出了语境、张力、反讽等新概念,对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所介绍的文学批评多属于现代主义,又称现代派,是指20世纪以来具有前卫特色,与传统文艺迥然不同的各种文学流派和思潮。

如果说现代主义文学摒弃了传统文学的“反映论”而建立了“表现论”的规则与范

式,那么,后现代主义则把反传统推向极端。它不仅反对传统的现实主义,也反对现代

主义的各种对文学创作形成制约的新规则。它要求否定作品的整体性、确定性、规范性和目的性,主张无限制的开放性、多元性和相对性。它注重展示主体的生存状况,不做任何评价,而是让读者去思索归纳其审美价值与内涵。后现代主义摈弃了传统的“终极价值”,倡导所谓“零度写作”(作家在话语、语言结构上为所欲为,写作成为一种纯粹的表演、操作),它采用矛盾(文本中的各种因素互相颠覆)、交替(文本中对同一事物

3

文学欣赏与创作(第三版)

的不同可能性的叙述交替出现)、不连贯性和任意性、极度(叙述中有意识地过度使用某种修辞手段以达到嘲弄的目的)、短路(运用某些手段中断对作品的阐释)、反体裁(故意破坏体裁的公认特点和边界)等手段,在作品中表现的生活具有明显的虚构性与荒诞性,往往也造成读者对作品进行解读的阻隔与困难。那些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黑色幽默、垮掉的一代、魔幻现实主义等流派都属于后现代主义。

学习这些理论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是必要的,当然,更重要的是阅读文学作品,它是直接获得感悟的第一步。再者,进行文学作品欣赏还要阅读有关作品赏析的文章,学习有关作品赏析的知识与方法,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与作者的经历等。当然,如果时间允许,能够通过长期的阅读获得赏析经验会更好。另外,对于各种体裁文学的发展史也需要了解,因为只有把作品放置到一定时空环境中才可以更好地理解它的思想内容与艺术价值。

从文学类别上划分,我们可以把文学作品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从媒介形式上划分,可以分为阅读文学、讲唱文学、影视文学;从时代上划分,可以分为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等;从国别上划分,则有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等

就中国文学发展史来说,按照历史朝代可以分为先秦文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代文学、元代文学、明代文学、清代文学及近代文学等几个阶段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直接源头,时间上它包括自人类产生以来至秦王朝建立前的社会发展阶段,主要文学样式有远古神话、歌谣和散文。古代神话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主要作品有《女娲补天》《鲧禹治水》《黄帝战蚩尤》《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等。先秦诗歌以《诗经》《楚辞》为代表,风骚并举,形成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传统。散文有以《尚书》《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为代表的历史散文和以《论语》《老子》《庄子》等为代表的诸子散文。先秦文学不仅是后世文学的直接源头,而且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小说家、杂家、农家等“诸子百家”的出现,也对中国社会与文学的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秦汉时代的文学比较简略。秦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但因严酷专制,秦代文学较有名的只有吕不韦门客编著的《吕氏春秋》与李斯的散文。经历楚汉战争而建立的汉王朝,文学成就以散文、汉赋和乐府诗歌为代表。散文和汉赋的代表作家主要有贾谊、司马相如、晁错、司马迁等。司马迁“成一家之言”的《史记》中的文学传记,为后世文学叙事与人物塑造树立了榜样。东汉班固的《汉书》也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汉乐府诗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其深刻的现实主义倾向、质朴的民间性和独特的叙事方式为后世文人诗歌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为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造诣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的自觉与成熟期,其标志是此时不仅有了明确的“文”“章”之分,而且出现了众多的文学批评作品,如曹不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东汉末年的建安时期,围绕“三曹”形成了邺下文人集团,他们的作品具有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东晋大诗人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写山水诗的人,而晋末

的陶渊明以纯净的田园诗歌和超然的生活态度成为彼时最有成就的诗人。此时,骈体文也盛行,出现了江淹《别赋》等众多作品。真正意义上的小说也开始出现,如以干宝的《搜神记》为代表的志怪小说和以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的志人小说等」

隋唐五代文学中以唐代文学成就最为突出。隋代文学成就不大。五代时期词获得发展,出现了以香艳为特色的花间词派,其中以南唐后主李煜成就为最高。唐代文学获得全面发展,唐诗不仅流传下来的作品有48900多首,而且还出现了初唐四杰、盛唐时期伟大的诗人李白与杜甫、中唐时期的白居易、晚唐时期的杜牧与李商隐等大诗人。唐代散文不仅扭转了五代以来的形式主义倾向,而且在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发起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出现了大量佳作。唐传奇是用文言写的短篇小说,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唐代的词、变文等也成为文学发展的一部分,共同形成了唐代文学的繁荣局面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采取了重文抑武政策,宋代的文化与文学获得发展。宋诗走了

一条与唐诗不同的道路,不仅爱议论,而且意境狭窄。宋初诗坛歌颂升平的“西昆体”曾风靡一时,后来又出现了江西诗派,南宋时期的陆游则是爱国诗人的杰出代表。词是宋代文学最光彩的明珠。宋初词坛的晏殊与欧阳修,其小令清丽可喜。柳永的慢词擅长铺叙,多用俚俗语,婉约动人:苏轼的词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形成豪放词风。南宋则出现了大批爱国主义词人,如张元干、张孝祥、岳飞等。李清照因身世遭际前后词风也迥然不同,辛弃疾则继承与创新了词的豪放风格。宋代散文师承韩柳“文以载道”主张,敢于直陈时弊,出现了欧阳修、王安石、“三苏”、曾巩等六大散文名家。宋代出现了说唱文学及与之关联的话本小说,宋杂剧也获得发展。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则为王实甫撰写《西厢记》奠定了基础。

在蒙古贵族建立的元代政权,传统的诗文受到冲击,但是戏曲、散曲等俗文学获得发展。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元杂剧现存剧目约600种,作品162种,前期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后期创作重心南移杭州,创作日渐式微。南戏是北宋末年产生于浙江温州一带的民间戏曲,用南曲演唱。它不同于杂剧的四折一楔子结构,结构宏大到每本戏可有几十出。其中高明的《琵琶记》成就最高,《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四大传奇”也较有名。话本小说中的《全相平话五种》为明清长篇小说的创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散曲是金元时期流行于北方的一种和乐歌唱的新诗体,它的形式自由活泼,语言通俗明快,风格朴实爽朗,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在1368年建立的明朝初期,文学被压制,中期后才获得发展。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英雄传奇小说《水浒传》、神魔小说《西游记》、世情小说《金瓶梅》四部长篇小说被称为明代四大奇书。另外,《封神演义》《平妖传》等神魔小说也很有影响。冯梦龙

编写的“三言”、凌濛初的“二拍”等话本、拟话本短篇小说集,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明代杂剧作家徐渭的《四声猿》形式创新,汤显祖的《牡丹亭》等“临川四梦”成就突出,影响深远。明代诗文出现过前后“七子”和“台阁体”“公安派”“茶陵诗派”等创作流派,但多脱离现实,成就不高

1644年开始的清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帝制政权,而清代文学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终结。清代小说中,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吴敬梓

5

文学欣赏与创作(第三版》

的《儒林外史》代表了讽刺小说的最高成就,曹雪芹的《红楼梦》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前人,成为古典长篇小说的巅峰。李汝珍的《镜花缘》等才学小说想象奇特,别具一格。英雄传奇小说、历史演义小说、武侠侠义小说、才子佳人小说等也获得长足进步清代传奇戏曲出现了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等优秀之作。在诗、文词等方面,诗有王士祯的“神韵派”,沈德潜的“格律派”,翁方纲的“肌理派”等,词以朱彝尊的“浙西词派”和张惠言的“常州词派”等为代表。散文则以“桐城派”影响最大。可以说,清代文学获得了全面发展,也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的终结。

近代文学中,有四大遣责小说,各种各样的诗、词、文流派也不断出现,但是成就不高,其中南社成就稍有代表性

五四时期,中国文学进入现代,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戏剧小说,都出现了大批名家名作。1917年,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革命论》,倡导文学革命,在思想上,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提倡科学和民主;在语言上,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从此,中国文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革。胡适的《尝试集》是五四时期第一部白话诗集。此后“湖畔诗社”“新月派”“七月诗派”等不断涌现。鲁迅的《狂人日记》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文学研究会”的茅盾、冰心、叶圣陶、王统照等人与创造社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写出了反映时代内容的作品。巴金、老舍、沈从文、张爱玲、钱锺书等作家更是各具风格。戏剧文学以西方传入的话剧为主,曹禺夏衍、阳翰笙、陈白尘、于伶、郭沫若等人的创作能够结合时代,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散文创作获得了大丰收,不仅有鲁迅这样的文化旗手,而且还出现了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徐志摩、冰心、朱自清、沈从文等一大批散文名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文学进入当代阶段。从1949年到1966年,是文学史上称为“十七年”的时期,这个阶段的小说与诗歌具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特征,作品主题突出,多具有教育和鼓舞人民的作用。小说有柳青的《创业史》(第

一部)、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杨沫的《青春之歌》、罗广斌和杨益言的《红岩》、曲波的《林海雪原》等一大批优秀之作。诗歌以讴歌党和新时代的政治抒情诗最受欢迎,代表作有郭小川的《青纱帐一甘蔗林》、贺敬之的《回延安》等。散文则以讴歌和赞颂为主的“抒情散文”或“艺术散文”较为流行,杨朔、秦牧、刘白羽等是代表作家。在戏剧创作上,老舍的《茶馆》被誉为中国现代话剧的“经典”和现实主义话剧的高峰。郭沫若、田汉等人创作的历史剧体现出鲜明的主题性,这亦恰如鲁迅所言“政治先行,文艺后变”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文学创作进入新时期,当代文学也第一次出现了现实主义美学形态之外的另一种美学形态一现代主义,如意识流小说、荒诞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等以及各种探索性、实验性的诗歌、戏剧等。小说创作进入了新的繁荣期,先是出现了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等“伤痕小说”,稍后是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王蒙的《蝴蝶》、张贤亮的《灵与肉》等“反思小说”,然后是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5号》等反映20世纪80年代改革风潮的“改革小说”。再后是80年代中期的“寻根文学”,它注重探寻现代社会生活背后的民族文化和精神,代表作品有阿城的《棋

6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