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策略与路径探索》谢绍熹等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2-10-11 11:08:45  44 epub epub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图书名称:《广东省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策略与路径探索》

【作 者】谢绍熹等著
【页 数】 212
【出版社】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8.06
【ISBN号】978-7-5361-6139-9
【价 格】38.00
【分 类】基础教育-教育现代化-研究-广东
【参考文献】 谢绍熹等著. 广东省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策略与路径探索.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06.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广东省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策略与路径探索》内容提要:

本书以现代化理论为基础,把握新时期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内涵,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现实出发,全面探索新时期广东率先基本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内涵、特征、成绩、经验、问题,全面探索其实现的方式和途径,具体有以下五大方面:一是试图为新时期广东率先基本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寻找理论依据。二是试图全面总结广东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历史、现状、成绩与问题。三是开展国内若干省市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比较研究。四是全方位开展广东省基础教育现代化研究。五是研究广东民办基础教育现代化。

《广东省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策略与路径探索》内容试读

第一章

教育现代化基本理论

在我国,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作为一种强势的公共政策话语,是国家宏观政策与战略规划的重要议题。邓小平同志1983年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发[〔1993〕3号)指出:“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这为21世纪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做出到2020年“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战略部署,把教育规划纲要变成了工作任务,有利于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术界对教育现代化的研究有增无减。近年来,随着该纲要实施的不断深入,教育现代化研究进人“白热化”阶段。

本章致力于从纷繁复杂的教育现代化研究与实践中,阐述“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的实质,为本书其他各章节提供理论基础。本章首先对现代化和现代化理论研究在归纳梳理的基础上为本研究寻求立论依据;其次,理清教育现代化的本质内涵和基本特征,明确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动力和目标,以及阐述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新障碍及破解路径。

第一节现代化与现代化理论

“现代化”一词源于18世纪的欧美地区,一般指具有现代世界先进水平,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与精神的状态。“研究任何一种理论,都必须首先弄懂它所使用的基本术语”①,这一点尤其重要。研究现代化理论首先须厘清“现代”“现代性”和“现代化”的含义,这对现代化理论探讨大有裨益。

①罗荣渠.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J].历史研究,1986(8):19-32

广东省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策略与路径探索

一、现代化的意蕴

从词源来看,汉语中的“现代”是相对于“古代”“近代”而言的,是

一个表示时间维度和价值维度的概念,它至少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作为时间尺度,它泛指从中世纪结束以来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一个‘长时程’(uelongue duree,借用‘年鉴学派'术语);一层是作为价值尺度,它指区别于中世纪的新时代精神与特征。”①“化”缀于“现代”之后,作为使动用法,

一般表示使之具有某种特征或处于某种状态,抑或表征为一种使之变现的过程。英文中的modern音译为“摩登”,意为“现代的”或“现时代的"(modern time)。有“时新的”(new,up-to-date)、“时髦的”(new fash-ioned)意思(参见《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modernization“现代化”,意为to make modern,即“成为现代的”之意。②鉴于此,现代化就是指使之具有新时代的精神特征和达到的状态或现代性的变现过程。

何谓“现代性”?“现代性”是一个外来词,其概念源于欧洲,反映其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和精神状态。具体表征为如下:

现代性首先表征为历史流变过程,表示时间概念。德国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在《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序言中写道:“现代性

项未竟的事

业。”③英国社会学教授齐格蒙特·鲍曼认为现代性是一个由差异性诞生新的差异的过程,现代性永远处于流变中,同时具有历史的印记和价值。“在现代性中,时间具有历史,这是因为它的时间承载能力(carrying capacity)在永恒扩张一即空间(空间是时间单位允许经过、穿过、覆盖或者占领的东西)上的延伸。一旦穿过空间的运动速度(它不像明显的不容变更的空间,既不能延长,也不能缩短)成了人类智慧、想象力和应变能力的体现,时间也就获得了历史。”④

与上述观点相左的是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在他看来,现代性并非历史长河中的某一阶段或一个时代,而是一种具有气质的东西。“我知道,人们把现代性作为一个时代,或是作为一个时代的特征的总体来谈论:人们把现代性置于这样的日程中:现代性之前有一个或多或少幼稚的或陈旧的前现代性,而其后是一个令人迷惑不解、令人不安的‘后现代性’。…我自问,人们是否能把现代性看作为一种态度而不是历史的一个时期。我说的态

①②罗荣渠.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J].历史研究,1986(8):19-32

③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曹卫东,等译.2版.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6:1.

④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欧阳景根,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13.

2

度是指对于现时性的一种关系方式:一些人所作的自愿选择,一种思考和感觉的方式,一种行动、行为的方式。它既标志着属性也表现为一种使命,当

然,它也有一点像希腊人叫作hos(气质)的东西。”①

其次,现代性表征为一种历史时间意识中的价值意义。英国诺丁汉特伦

教育现

特大学社会学与传播学教授迈克·费瑟斯通从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出发反思现

代性及其价值,他认为,现代性已被视为导致了将统一性和普遍性观念强加于思想和世界之上的探索。实际上,它的使命就是要把有序强加给无序,把

服从的规则强加给未开垦的处女地。然而,随着权力的全球平衡正在从西方转移出来,随着更多的声音对西方反唇相讥,出现了这样的强烈感觉,即现代性将不会是普遍化的。这是因为现代性既被视为西方的规则,又被视作西方价值观向全世界的投射。事实上,现代性使得欧洲人可以把自己的文明、历史和知识作为普遍性的文明、历史和知识投射给别人。②对于现代性的价值和意义,法国美学家波德莱尔从美学的视角做了诠释,他说:“‘现代性'这一名词…大约在十九世纪中期才出现,而且它最初出现在美的艺术领域里。”③哈贝马斯也认为:“现代性的观念与欧洲艺术的发展紧密相关。…韦伯给文化的现代性赋予了实质理性的分离特征。表现在宗教与形而上学之中的这种分离构成三个自律的范围。它们是:科学、道德与艺术。这三个方面最终被区分开来,因为宗教与形而上学结为一体的世界观分道扬镳了。…十八世纪为启蒙哲学家们所系统阐述过的现代性设计含有他们按内在的逻辑发展客观科学、普遍化道德与法律以及自律的艺术的努力。同时,这项设计亦有意将上述每一领域的认知潜力从其外在形式中释放出来。启蒙哲学家力图利用这种特殊化的文化积累来丰富日常生活一也就是说,来合理地组织安排日常的社会生活。”④

最后,现代性表征为对工具理性的批判。鲍曼在现代性的研究中另辟蹊径,从工具一目的论出发,认为技术理性崇尚物化原则,追求效益至上,把人变成了物、工具与机器,使人丧失了目的与价值追求,成为无根、无个性、无意义之人。⑤因为现代工业革命的一个核心特征就是:工具从目的中

①杜小真.福柯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533-534.

2 FEATHERSTONE M.Undoing Culture:Globalization,Postmodernism and Identity[M].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5:10.

③汪行福.走出时代的困境: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反思[M].上海:上海社会科

学院出版社,2000:4.

④哈贝马斯.论现代性[M)/王岳川,尚水.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1992:16-17

⑤张成岗.技术、理性与现代性批判[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8):56-60

3

,广东省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策略与路径探索

的解放。前现代生活模式中,目的是强制性的,为了从目的中解放出来,工具必须“超出”目的,工具对目的之超出为现代世界注入其“独一无二的、空前自由的感觉”,带来了世界的“祛魅”,宣布过去是残渣,是耻辱,最终是“历史垃圾的堆积”。工具的解放使现代性运动有了“新的开端”,并成为一个不间断的连续过程。①现代性及其所支撑的工业技术体系承载人类向着物质财富巅峰冲刺,似乎给人类展现出一幅美好前景。然而,20世纪以后的后期现代性时代,工具控制体系比之以前暴露得更为赤裸,其负面后果更为明显,出现许多形式的反向作用,“冒险的观念在法律实践者和工业专家组织道德世界的过程中变成了基本的…新近的现代世界…是可疑的,不是因为它不可避免地驶向灾难,而是因为它引人了前人不必面对的危险”②。现代性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反思与批判。正如杜蒙所深刻指出的:“在现代性中不存在人类意义世界的秩序…这个世界全无价值,这个世界的价值是被人类的选择添加上的,这个世界是一个类人的(低于人类)世界,一个对象的世界,东西的世界…”③

显然,上述对现代性的种种规定性向人们展示的是现代性这种时代意识通过自身的内在规定性而表现出的与过去时代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时代意义,在此匡限下,现代性通常被人们理解为一种与过去对比之下的总体的生存样式、品质和文化“情境”。由此,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认为现代性应该从时空的分离、脱域机制的发展、知识的反思性运用来合理地组织安排日常的社会生活一“使社会行动得以从地域化情境中‘提取出来’,并跨越广阔的时间一空间距离去重新组织社会关系”,“使社会生活从传统的恒定性束缚中游离出来”。④

“现代化”究竟何谓?学界关于现代化的界说林林总总,众说纷纭,但至今尚无一致的观点,更无公认的含义。学者大多从不同的视角(历史流变、诸学科、社会发展诸领域等)对现代化的本质意蕴进行了“全景式扫描”。美国学者丹尼尔·勒纳提出了两种相互对立的社会一传统社会和现代

D BAUMAN Z.Postmodern Ethics M].Cambridge,MA:Blackwell,1993:190-

192.

2 GIDDENS A.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M].Standford,CA: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3-4.

3 DUMONT L.Essays on Individualism:Modern Ideology in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6:262.

④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46-47.

社会,现代化则是指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①1966年,美国学者

西里尔·E布莱克在《现代化的动力一一个比较史的研究》一书中写道:

“如果必须给‘现代化'下一个定义,那么可以这样说,它是历史形成的各种体制对迅速变化的各种功能的一个适应过程,这些功能因科学革命以来人

教育

类控制环境的知识空前激增而处于迅速变化之中。”②现代化理论研究的开拓

代化

者、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塞缪尔·P.亨廷顿曾在《导致变化的变化:现

代化,发展和政治》一文中认为现代化是一种过程,这种过程具有什么基本

特征呢?在他看来,现代化是一个革命的过程、复杂的过程、系统的过程全球化的过程、长期的过程、阶段性的过程、同质化的过程、不可逆的过程、进步的过程。③

国内对现代化早期研究的学者有社会学家费孝通④、北京师范大学厉以贤教授⑤、罗荣渠先生⑥、著名教育家顾明远⑦。现代化就是一种社会变迁过程。青年学者陈柳钦比较全面地梳理了现代化研究的成果,不论现代化是一种“运动”还是一种“状态”,抑或是一种“理想类型”,首先,现代化内涵具有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表现为现代化的研究主体和研究视角的不同。其次,现代化内涵具有多样性。多样性表现在“现代化”概念可以全方位判断:现代化是一个进步的过程,但不是人类进程的最高阶段;现代化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多层面、全方位的转变过程:现代化是一种全球性的发展趋势;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继续展开和深化的历史过程;现代化是一个地区或国家社会经济全面进步的标志,表明该地区或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现代化是一个“中性”范畴。总之,现代化是共性化和多样化相统一的过程。最后,现代化有其内在含义,现代化的内涵主要表现在“现代化发展能力、现代化质量水平、现代化

D LERNER D.The Passing of Traditional Society:Modernizing the Middle East M].

New York:Free Press of Glencoe,1958.

2 BLACK C E.The Dynamics of Modernization:A Study in Comparative History M].

New York:Harper Row,1966

③亨廷顿.导致变化的变化:现代化,发展和政治[M]/布莱克.比较现代化,

杨豫,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44-47.

④费孝通.社会学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283.

⑤厉以贤.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9.

⑥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16-17.

⑦顾明远.比较教育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08.

广东省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策略与路径探索

公平水平”①。诚如学者陈柳钦认为的,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性的不断增长,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现代化应该既是一种“运动”,也是一种“状态”,更是彰显现代性精神特征的一种“理想形态”。

二、现代化主要理论概述

“现代化”概念的广泛使用和研究热潮直接催生了“现代化理论”的国家化运动。现代化理论在历史的流变过程中形成过许多流派,根据研究所需,有学者将其归纳为4个理论②,也有的将其梳理成6个理论③。学者何传启主编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11:现代化科学概论》一书系统介绍了10个理论流派。本研究试图同时兼顾时间和空间、纵向和横向,重点对经典现代化理论、后现代化理论、反思性现代化理论、生态现代化理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逐一探讨。

(一)经典现代化理论

经典现代化理论又称早期现代化理论,该理论始于20世纪50年代,兴盛于6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冈纳·缪尔达尔曾说“现代化”作为

一种新价值观,已经成为新兴的民族国家的知识阶层精英分子的理想和“官方信息”,几乎成为一种国教,是“新民族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④自此之后,关于现代化及现代化理论的研究蓬勃兴起。

20世纪60年代,一批有影响的现代化理论成果相继问世,如罗斯托⑤亨廷顿⑥、艾利克斯·英格尔斯⑦等,这些理论成果成就和成全了经典现代化理论。

经典现代化理论主要涉及经济、政治、人文等不同领域。该理论认为现

①3陈柳钦.现代化的内涵及其理论演进[J].经济研究参考,2011(44):15

31.

②王志强.教育现代化理论:嬗变与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

(10):50-54.

④梁中堂,关于现代化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3

(1):24-28

5 ROSTOW WW.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A Non-Communist Manifesto M].

Cambridge,Mas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0.

6 HUNTINGTON S P.The Change to Change:Modernization,Development and Politics[J].Comparative Politics,1971 (3):283-322.

7 INKELES A,SMITH D H.Becoming Modern:Individual Change in Six Developing

Countries M].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4.

6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